民族特色企业培育

2024-06-20

民族特色企业培育(精选七篇)

民族特色企业培育 篇1

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 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 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因此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也更需要注重建设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 资源丰富, 在特有民族文化的推动下, 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方面逐渐形成了优势:独具特色的民族餐饮业、民族食品制造业、民族医药业、民族服装业、民族特需用品制造业、民族特色旅游业、民族文化产业和民族贸易等等, 民族特色产业基础夯实。但我国少数民族多聚居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落后, 少数民族各自依照自身的比较优势培育壮大各不相同的特色产业, 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的发展背景下, 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 以市场为主体, 以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为主要手段, 形成内生式发展机制, 走出一条不同于东中部的发展新路。

与此同时, 产业转移的大环境给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我国西部地区正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产业转移的趋势不仅要求相关地区要紧紧抓住这个重要的发展契机, 更要求全国其他相对发达地区积极参与到西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来。特别是要带动和引领西部的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 助推西部经济的良性循环。甘肃省是多民族聚集的省份, 更具有发展民族特色的产业的潜质。根据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安排部署, 制定了《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工作规划》、《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等, 共规划六大承接产业区域布局。根据政府统一规划, 集中发展民族特色产业, 在甘肃省建立以临夏州、甘南州为核心的大型特色民族产业集聚区。该园区是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园区, 重点承接和布局国家重要的清真食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民族用品生产基地、畜牧业及畜产品加工基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 民族医药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资源开发等。

二、甘肃省民族地区特色企业发展现状

甘肃省民族聚居地区主要集中在临夏州、甘南州和祁连山北麓四县, 其中临夏州是我国回族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 甘南州是我国藏族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 东乡族、裕固族和保安族是甘肃省地方特有的少数民族。甘肃民族地区特色企业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与特色资源, 初步形成了三大特色企业集群。

(一) 清真食品企业集群。

甘肃省民族地区清真食品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临夏、张家川、甘南、肃南等地, 其中临夏生产的清真食品最为正宗, 清真食品加工企业最具规模。清真食品企业集群的形成主要依托两类产品:一是以清真牛羊肉加工为主的清真食品产业集群。其中临夏州有经过认证的清真食品加工企业36家, 2007年底全州经过认证的清真食品加工企业36家,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坐落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的甘肃康美现代农牧产业集团。康美集团产品有冷冻肉、冷鲜肉、熟肉制品、面食制品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这一系列产品注册了“康美农庄”、“农庄牛仔”、“逛山牛”商标, 获得“甘肃省著名商标”称号, 现如今已形成专卖店、连锁店和经销商代理等多渠道销售格局。产品品质获得业界企业和消费者的一致认可;二是清真餐饮企业持续发展。经过近30年的发展, 甘肃民族地区现有清真餐饮企业1, 400余家, 发展出清真菜1, 000余款、清真小吃500余款。近年来, 在临夏、张家川、兰州等地, 清真餐厅、清真食府在店堂装饰、接待服务、菜肴小吃、经营方式等方面深入挖掘并展现出穆斯林餐饮文化的魅力, 突出“清真”、“东乡手抓”、“唐汪手抓”等品牌建设, 在继承创新、引进融合中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二) 民族特色用品企业集群。

甘肃省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文化特色浓郁, 因此形成了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传统特色的用品企业集群, 民族地区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企业的数量在逐年增加。甘肃省民族特色用品涵盖了针纺织类、服装类、鞋帽类、日用杂品类、家具类、文体用品类、工艺美术品类、生产工具类、边销茶类等9个大类的产品, 满足了回族、东乡族、藏族、土族、裕固族等民族群众特殊需要的各个方面。

民族特色用品企业集群在地理位置上主要集中于甘肃省临夏市。代表性的企业是宏良皮业公司, 是一家主要从事中高档牛皮鞋面革、包袋革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等业务的皮革制造企业, 作为龙头企业, 整合临夏、甘南、天祝等地的8家企业, 专门从事桃缝鞋、回族鞋、藏鞋、马革鞋、皮袜子等产品的生产。

(三) 皮革—毛纺—手工地毯加工企业集群。

甘肃民族地区大多属于牧区或半农半牧区, 区内的牛羊皮、毛资源丰富, 仅临夏三甲集和张家川龙山两大市场的牛羊皮张年交易量就达到1, 400万张、23万余吨。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 甘肃省境内已经形成了两个企业发展集群:一是皮革加工集群。该集群逐步实现了皮革加工链条上企业集群的培育发展, 涉及地域较广;二是毛纺—地毯加工企业集群。该集群涌现出了以兴强、雪羚、飞马、哈给、兰广等毛纺、手工地毯加工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在这些龙头企业强大资本和技术优势的带动下, 该行业整合了临夏、甘南、张家川、肃南、天祝等地的多家中小企业, 培育出完整的皮革—毛纺—地毯加工企业集群。

(四) 医药产业和旅游产业。

甘肃省民族医药产业主要包括民族医院和民族药业。民族医院主要是藏医院和蒙医院。藏医院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卓尼县和武威市天祝县。藏医院主要以藏药为主, 藏中西医结合发展, 采用藏医药浴、艾灸、放血等疗法, 在治疗风湿、类风湿等疾病方面疗效显著。蒙医院同藏医院有相似之处, 都是运用一些较为传统的方法, 在治疗一些常见病、疑难杂症、慢性病方面充分发挥蒙医特色, 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民族医药最为有名的是奇正藏药。奇正藏药实现了传统藏药与现代科技的较好结合, 充分发挥了藏药产业的优势。

奇正藏药成功开发了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的产品, 使传统藏药增加了全新的外观, 为解决藏药历史上存在的工艺难题奠定了基础。经过十多年探索, 奇正藏药传承藏医药文化, 创新传统工艺, 融合民族情谊并大力发展藏药产业, 逐渐形成了“向善利他、正道正业”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并将五大核心能力进行有机结合, 缔造了奇正藏药的核心竞争力。

三、承接产业转移中甘肃省民族地区特色企业培育SWOT分析

甘肃省在承接转移中应大力培育民族特色企业, 认清形势是培育企业的关键, 我们对甘肃省民族地区特色企业培育的SWOT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一) 优势分析 (Strengths)

1、地理位置优势。

甘肃省建立的民族产业集聚区以临夏州、甘南州为核心。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临夏州、甘南州为少数民族聚居区, 民族特色浓郁, 同时又位于甘肃省腹地紧靠兰州新区, 毗邻青海, 既和兰州有着经济上的互补性, 又同藏区有着特殊的联系。

2、清真产业优势。

作为甘肃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穆斯林聚居地区, 在发展清真食品产业方面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及资源优势。近年来甘肃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充分利用人文方面的优势, 将发展清真食品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已经培育的“清河源”、“康美”等清真食品品牌在清真食品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清河源有6万吨级别的冷冻牛羊肉储备库, 每年承担着储备国家清真牛羊肉400吨、省级600吨的储备任务。清河源公司还通过股权交易等方式寻求引进战略投资者, 兼并、重组、收购饲养、生产、加工企业, 总资产达10亿元。目前, 清河源正在积极争取上市, 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3、丰富的生态资源。

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民族聚居区景点在西北地区首屈一指。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风景区松鸣岩是国家4A级景区, 景区面积33平方公里, 由南无台、西方顶、玉皇峰、鸡冠山四峰组成。景区中遍布威武的青峰和千年古松, 园内有乔灌木200余种, 野生花木174种, 野生药材205种, 有一定经济和观赏价值的野生果品类10多种, 同时具有丰富的文物资源。特别是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馆藏各类古动物化石30, 000多件, 是国家二级博物馆,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出土了大量多种珍贵古动物化石, 包括铲齿象、三趾马、和政羊等。

(二) 劣势分析 (Weaknesses)

1、工业基础薄弱, 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长期以来, 甘肃省少数民族聚居区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比较落后, 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 其产出比重大大低于全国其他地区。以临夏州为例, 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30.44亿元, 增长8.9%。产业结构由2010年占总比例的47.7%调整为2015年的61.7%, 第三产业发展提升;从贡献率来看, 第二产业贡献率为32.97%, 第三产业贡献率为56.40%, 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97和5.07个百分点。但临夏州第三产业的发展仍存在短板, 它的快速提升是建立在第一产业发展缓慢、工业发展落后的基础上, 有典型的“吃饭财政”特征。本小利薄、依靠体力的清真食品、皮毛贩运产业的行业趋同现象严重, 加剧了市场竞争, 影响投资回报率。

2、生态资源比较脆弱。

甘肃省丰富的生态资源使得畜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 畜牧业是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传统产业, 但畜牧业在我国仍然是低效产业, 动物在将饲料营养转化为畜产品的过程中, 有很多食入养分未吸收而被排入到环境中去, 对土壤、空气、水源造成巨大污染反过来又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加之目前部分地区畜牧业还是以传统的养殖方式为主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综合效益不高, 对生态破坏很大。甘肃省民族聚居区地处黄河上游, 水源涵养能力差, 水土流失严重, 荒山秃岭面积大, 天然植被覆盖低, 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对生态资源行成了巨大的危害。

3、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规模经济。

甘肃省民族聚居区虽然具备独具民俗文化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清真产业优势, 但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影响, 难以形成产业支撑和规模经济的制约, 民族特色产品档次低, 仅靠简单的加价批发获取利润, 很少通过再加工包装等方式来提高商品附加值, 因此无法获取终端最大利润。民族特色企业规模小, 且大部分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短期内难以成为支柱产业, 尤其缺乏具有竞争力和品牌效应的上市公司。

(三) 机遇分析 (Opportunities)

1、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战略为甘肃省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从2000年开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为贯彻西部大开发的思路, 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和完成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 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 包括增加资金投入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吸引人才及发展科技教育的政策等。这些政策为甘肃培育产业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承接产业转移。

当前, 西部地区正处在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期。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 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 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甘肃省民族特色企业应该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契机, 吸收东部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一带一路”战略。

位于丝绸之路“咽喉”要道的甘肃, 无疑成为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重要节点, 也为甘肃省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迎合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 目前兰州中川机场国际航空口岸和敦煌机场国际航空口岸实现对外开放, 嘉峪关机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正在申请列入“十三五”规划。同时, 全力推进兰州、武威铁路口岸的规划申报和对外开放。随着“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深入推进, 甘肃省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民间交流也日益活跃。近两年丝路沿线20多个国家的民间代表团来甘肃省考察, 甘肃省《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优秀舞剧赴欧洲、中亚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演出, 取得圆满成功。

(四) 挑战分析 (Threats)

1、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

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 要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比较优势, 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 实行有差别地吸纳或承接, 切忌为追新而追新, 盲目攀比乱上项目, 防止形成新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避免同质化竞争。对于民族特色企业而言, 更应形成合力, 避免内斗。

2、承接产业转移与技术、人才转移相结合。

产业转移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厂搬迁, 西部地区的民族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注重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系统的培育以及新技术的引进, 通过吸收发达地区的资金、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 逐步形成适合民族特色的产业调整新思路, 兼容并蓄的发展。同时, 也应注重在产业转移中提升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培育完整的产业链条,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促使产业承接和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 带动经济跨越发展。

3、承接产业转移中的金融支持。

在资本市场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省份, 金融业的发展也相对滞后, 金融机构授权授信额度普遍偏低, 信贷准入门槛偏高。同时, 金融机构对承接产业项目工作, 停留在做好调查及发放贷款上, 没有自始至终参与承接项目的全过程, 缺乏对承接产业项目的深入了解和服务跟进。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转移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进度。

四、对策建议

(一) 加强企业创新, 构筑产业集群

1、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构筑民族医药产业集群。

在甘肃省, 民族医药产业是一个可以做大做强的产业, 也可以成长为少数民族地区未来一个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2014年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80多万亩, 位居全国第一, 中药材总产量达到98.8万吨, 中药材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同时, 甘肃省也培育出了一批诸如陇神戎发、兰州佛慈制药、奇正藏药等优质的医药企业上市公司, 奠定了少数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的生产基础。但总体而言, 甘肃省民族医药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产业链条短, 产业附加值不高, 产品的档次不高, 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 技术创新的整体投入不足, 还有巨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因此, 甘肃省民族医药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整体的创新与发展。

2、以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构筑清真食品产业集群。

少数民族地区企业要实现做大做强, 提升规模经济水平, 就应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以多种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对民族企业体制进行改革。加速股份制改造的同时适时推动经济效益好、资产负债状况良好、信誉佳的股份制企业上市成了摆在民资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甘肃省已经培育的“清河源”、“康美”等清真食品品牌在清真食品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已经在积极争取上市。同时, 为了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民族企业还应重视信用制度的规范性建设, 积极宣传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 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并不断地提升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3、以文化创新构筑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文化型旅游, 甘肃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既丰富又独特, 众多的民间文化艺术更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旅游文化产业资源。在历史上, 陶瓷、饮食、纺织、印染等民间文化艺术都构成了巨大的产业, 有的至今还生机勃勃。近些年来, 随着文化理念的不断更新、国际交流日益便捷, 文化产业对科学技术的持续运用以及文化传播手段和表现、体验、互动方式的多样化, 都使得人民群众对旅游的需求迅速增大, 要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 原有的文化旅游形式已难以满足我国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对旅游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文化创意, 是指创意人或创意团队根据不同的需求, 选择相应的文化资源, 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相应的知识、方法及手段, 特别是科技手段, 进行创新性策划和设计并予以实施, 从而提升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进而带动或促进相关产业与事业发展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文化创意是提升相关产业并加快其发展的一把金钥匙, 运用文化创意理论指导文化旅游产业, 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真正的创新发展, 与时俱进。

(二) 加大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民族自治地区要主动行使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力, 重点研究制定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形成与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的富有成效的法律政策体系。民族地区要努力争取将影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适时纳入“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范围之内, 使国家的倾斜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长期坚持执行下去。1999年颁布实施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立法性保护的一个开端。各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按照国家的要求, 继续转变民族特色产业发展观念, 实行“管办”分离, 把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考虑, 促进特色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 加大立法执法的力度, 通过一整套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来保护少数民族特色资源。

(三) 金融支持。

产业转移, 归根结底就是资本、技术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流动。加强同流出地金融机构的合作, 也是加快产业转移过程的客观需要。因此, 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都要开拓思路, 深入挖掘产业流出地和承接地双方各自优势, 采取直接引入机构设点、发展银团贷款、贸易融资和票据贴现业务等多种方式, 积极吸引产业流出地的金融资源合理有序地向产业承接地转移, 提高金融资本与承接产业的融合度, 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进程。要制定较优惠的融资机制、手段, 包括制订长期资金计划, 对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实行产业倾斜, 逐年加大少数民族医药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建设投入, 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发展基金, 增强行业自我发展能力, 同时放宽政策,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实行政策倾斜, 变过去的“输血”为“造血”, 加大政策和资金双重投入力度, 实行“低门槛”的准进入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有美.临夏州产业转移承接的SWOT分析及路径探讨[J].甘肃金融, 2013.6.

[2]樊胜利.民族地区特色企业集群培育——以甘肃民族地区为例[J].生产力研究, 2009.10.

[3]魏曙光.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对策建议[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12.

[4]张璞, 赵周华.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内涵和特征分析[J].前沿, 2011.9.

[5]王轶.科学发展观视域下西部地区产业承接问题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11.

浅析培育胜利油田特色企业文化 篇2

作者:刘萍 张涛 编辑:studa090420 摘要:近年来,企业文化建设在我国企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已经日益凸显出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拓展不可缺少的内驱力。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既符合职工群众的文化需求,更是企业发展的自身需要。

关键词:企业文化;意义;对策;建议

0 引言

企业文化理论是一种以人本思想为基础、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以文化企业形象为外观表现、以实现最佳经营管理目标的企业管理新理论。自觉有意识地培育、建设企业文化,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鉴于此,本文将对培育构建特色油田企业文化作简要分析。建设先进企业文化是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企业文化是企业凝聚和激励全体职工的重要力量,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胜利油田在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企业价值观的培育,总结和宣传了以“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以国为重的主人意识,以苦为荣的奉献精神,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为主要内容的胜利精神,初步形成了有企业特点和时代特色的“胜利文化”,它是几代胜利人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对统一职工思想、振奋职工精神、凝聚和塑造职工队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胜利油田作为国有特大型石油企业,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实施市场化经营,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油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参与市场竞争、实现更大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新的发展时期,胜利文化也需要进行整合、创新,需要总结提炼新时期胜利精神、先进的企业理念和胜利文化的核心内涵,铸造支撑胜利油田蓬勃发展的内在精神支柱,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推动胜利油田的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突出渲染企业文化特色,增强企业竞争力

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内涵的企业文化是活跃经济的启动器和动力源,培育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更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胜利油田在企业文化上是一个先天基因优良、根基扎实的企业。

2.1 培育企业特色精神——胜利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逐步生长培育起来的,并为职工群众所认可的群体意识。要培育具有自然特色的企业精神,在这方面,胜利油田有着鲜明的优势。在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实践中,石油工人战天斗地、人拉肩扛、艰苦创业,逐步培养提炼,形成了具有自己特定内涵和鲜明个性的企业精神——胜利精神,为企业建设和发展树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艰苦奋斗、科学求实、团结协作、开拓奉献”这16个字是对胜利油田的企业精神——胜利精神的高度概括。在油田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国家领导人、中石化集团公司领导也多次来油田指导工作。1999年,江泽民同志为油田题词:“发扬创业精神,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此,带着浓郁时代风采的“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便成为新时期的胜利精神。它承载着广大石油工人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爱国报国的精神,并体现了胜利石油工人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赋予与时俱进的品质。

2.2 培育有特色的人文化——胜利人

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作为企业主体的广大职工群众,不仅是企业物质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塑造者。对胜利精神的阐述莫过于行动,莫过于所有胜利人的实践。行动实践使胜利精神大放异彩,心血、汗水使胜利精神之树常青。胜利大军在经过了40多年的艰苦创业中,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严格组织纪律的石油工人阶级队伍。远有王为民、张富新,近有国梁、代旭升、陈景世……一大批耳熟能详的优秀人物在全油田乃至全国大地上传扬。他们是胜利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我们油田历史上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期创业中,要充分利用这笔财富,挖掘油田创业史上的精华,提炼他们的优良品质作为新时代石油工人借鉴学习的榜样。同时根据不同阶段的时代特点,不断推陈出新,树立一批既能继承老一辈石油人精神品质,又能充分融合时代特色,体现新时期胜利精神的胜利人。

2.3 培育有特色的基层文化品牌

基层文化做为胜利文化的“子文化”,是构筑企业文化的基石,基层单位更是胜利文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让企业文化在基层“扎根结果”是实现集智聚力、上下齐心、共谋发展的有效途径。

2.3.1 增强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共同发展的观念

在文化建设中,企业要加大对职工队伍的业务培训力度,提高职工专业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绩效考评对职工的促进作用,以良好的激励手段刺激和满足职工在本职岗位上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同时,要注重引导职工深刻认识到企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只有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才能实现企业和个人双赢的局面。

2.3.2 树立大局意识,增强团队协作的精神

要引导职工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团体活动和团队培训,使职工在合作中感受到合作的信任、理解、学习、协助和支持,达到培养职工协作意识的目的。

2.3.3 凸显“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以职工群众为主体,以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以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可以通过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①采用先进的手段提升职工的技术素质。一方面突出抓好创建学习型组织,激发职工的学习热情和自我超越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分层次抓好职工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为职工提高业务技能搭建平台。

②用民主和谐的氛围感染人。可以通过“连心桥信箱”、信息预测等方式开诚布公的交流思想,互通信息,进一步消除职工与干部之间的“信息落差”。

③用典型事迹教育人。基层领导都应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和选树一批叫得响、树得住,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采取举办事迹报告会、演讲会、流动展板等形式,通过抓点示范、以点带面,用点造势,把典型树起来,营造一种尊重典型、热爱典型、学习典型的良好氛围。

④培育职工创新意识,为职工岗位成才搭建平台。围绕生产经营,以工人技术创新协会为突破口,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和灵活的活动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职工针对生产经营的重点、难点进行技术攻关,增强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生产经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以胜利精神胜利人为文化底蕴,打造企业过硬的职工队伍

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在文化建设中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发挥企业文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统一职工思想、振奋职工精神,凝聚和塑造职工队伍,推动油田的改革和发展。

3.1 用胜利精神凝聚职工队伍

近几年来,随着油田对生产经营经费的大幅度压缩,对采油厂和采油矿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要摆脱目前面临的困境,就要在思想观念上有大的突破,在发展思路上有大的创新,在经营战略上有大的调整。大力宣传新时期胜利精神的同时,加深广大干部职工对团队精神的理解认同,同时把宣传新时期胜利精神、基层团队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激发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上面。

3.2 引导职工建立体现新时期胜利精神的正确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在选择体现某种价值的目标、事态、行动所表现的偏好。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员工在共同工作中及接触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一个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应同时树立三种价值观念:

3.2.1 努力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让职工热爱自己的工作,以实现人生价值的观念;

3.2.1 重视职工的自我价值实现,满足职工渴望成才的需要;

3.2.3 建立公平竞争意识,正确认识收入差别。市场体制的转变必然带来人们观念的不断转换,能力的差别导致分工上的差别,分工的差别导致收入的差别,要鼓励职工自觉提高自身水平,积极参与竞争,依靠实力上岗。

3.3 培育有特色的选树典型工作制度,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选树先进典型工作能启迪职工心灵,激发进取精神,使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充分调动起职工的创造热情和工作干劲。在选、树、推三步工作中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制度规范,从而有效地发挥出模范榜样的作用。在发掘过程中,可以通过职工推荐、基层调研、民主评议的三个措施进行选树。在树立的过程中,可以创建一整套严格的管理体系,分门别类地总结归纳各先进典型的闪光点;在管理方面可以适当制定实施一定的考核制度,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先进典型的工作潜能。在推广过程中,要坚持立中有破、破中有立的原则,不断推陈出新。基层单位要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学习园地等相关设施,加大对原有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同时制定具体措施,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使人力资源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选树工作的不断创新。加强企业和谐文化建设

随着油田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带来了职工思想和价值观的多元化,职工思想活动和价值判断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增强,加强企业和谐文化建设既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紧迫的现实课题。

4.1 把价值理念体系建设作为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

要坚持以人为本,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企业有机结合起来,提炼形成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油田特色、反映职工愿望、具有丰富管理内涵的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管理理念,使职工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得到改观,爱岗敬业,报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得到弘扬,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得到强化,从而不断巩固职工与企业和谐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促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要结合油田生产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和方式加大企业价值理念的宣传贯彻力度,确保所倡导的企业精神和价值观深入人心,促进企业内部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使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的价值追求成为职工与企业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

4.2 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目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国家利益最重要、企业利益最关键、职工利益最根本的原则,把履行社会责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结合,把油田的发展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纳入企业整体战略,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更加注重清洁生产,更加注重本质安全,更加注重制度规范,更加注重文明和谐,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本质安全型企业,切实履行起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同时要注意坚持建立和谐油地关系、促进当地社会和谐,发展共享、稳定共抓、城乡共建、责任共担,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扶贫帮困作为企业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努力构建社会欢迎、企业发展、职工高兴的和谐油田,塑造富有责任感、道德感的企业形象。

4.3 架设“连心桥”,营造“人企合一”的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需要阵地,需要载体,需要氛围,通过构筑网络阵地、宣传阵地,重点营造日益深厚的文化氛围,打造出具有单位特色的企业文化。以我所实习的东辛采油二矿为例,这个矿采取“连心桥信箱”和“思想信息预测”方式,积极做好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等工作,稳定职工队伍。同时,在团员青年中开展争当“四型”(即学习技能型、爱岗敬业型、文明道德型、安全管理型)活动;在广大女工中开展以“学习的家、快乐的家、温馨的家、文明的家”为主题的家庭文化系列活动;在全体职工家属中开展“评选十佳文明新事”和广场文化等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的各种文化活动,提升品位,使新时期胜利精神、东辛精神和二矿精神在不断宣贯中得以深化。

4.4 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拴心留人的浓厚氛围

企业环境是员工劳动和生活的地方,安全、健康的企业环境是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积极性、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企业要提高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普及安全防范知识,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切实做好防火、防爆、防盗、防自然灾害等安全防范工作,为企业职工创造一个安全、放心的工作环境。通过美化环境,建立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开办职工俱乐部、健身场所等多种形式,给职工创造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通过举办球类、棋类、吟诗、绘画、工艺、专题演讲、知识竞赛等比赛活动,陶冶职工的情操;可利用元旦、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组织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文艺晚会等,用健康有益的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结论

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个以企业精神为灵魂、以企业制度为依托、以企业形象为载体的先进企业文化将是我国企业面临的紧迫而繁重的任务。

培育特色石油企业文化 篇3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创造企业长久价值,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文化首先是理念文化,要使企业理念真正成为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信奉和行动的准则,关键是实现大多数员工对企业理念的认同。重庆气矿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铸就了以“建设大气田、推动大发展、承担大责任、作出大贡献”为主要内涵的“大气文化”,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发展后劲,助推企业迈上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自2000年以来,重庆气矿天然气年产量从45亿、50亿、60亿直至70亿立方米,屡创新高,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

培养员工审美观,陶冶个人情操。通过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培养员工的审美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丰富情感,提高思维能力,振奋个人精神面貌,其影响和作用往往是一般的说理教育和行为训练所不能达到的。

丰富员工的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先进、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提高了员工的知识水平,丰富了员工生活,而且提升了员工素质。实践证明,员工的素质提升仅靠课堂学习是有限的,还要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闲暇时间进行。据了解,企业开展的业余课堂、读书演讲、影评书评等智力型活动,普遍受到职工欢迎,使他们从中汲取了新的知识,强化或改变了自身的某些素质,从而得到了智能开发。

激励员工进取心,增强团队凝聚力。企业文化可激励员工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潜移默化地融洽员工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促进和谐企业、和谐文化、和谐团队的发展。如:重庆气矿垫江作业区卧南采气中心站员工自己作词谱写班歌,真诚、朴实地传递了一线石油职工为了给祖国献石油,甘愿吃苦在深山、乐在井站作奉献的情怀。他们燃烧了自己,温暖了全社会,有一种归属感和光荣感,给人以极大的激励和感动:责任、跨越、梦想!因为责任选择了承担;因为誓言成就了辉煌;因为不断超越,实现了探寻“圣火”的梦想。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培育石油企业整体价值观。首先,要确立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崇高的目标是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企业要树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价值目标,确立为社会服务、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方面追求的目标,而不是仅仅把企业目标放在追求投资回报、利润最大化和企业自身的发展上,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企业存在的社会价值。其次,要树立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在市场经济建立并逐步完善的今天,石油企业要树立“顾客至上”、“用户是资源”、“市场是求生之地”等经营理念,并落实到每一项具体的工作中去。第三,石油企业不同单位之间职工的素质、技术实力、历史沿革等是不同的,因此,企业文化还必须结合本企业实际来开展。

完善企业文化管理机制。第一,健全领导机制。健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机制,应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规制度,依靠制度的规范性、稳定性和制约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可操作性。第二,健全运作机制。建立健全运作机制应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机制和渗透机制上下功夫。第三,健全评估机制。建立评估机制要坚持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个体效益与群体效益统一。第四,健全保障机制。要建立规范的、有效的资金投入和保证制度,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机制。

以多种形式强化文化氛围。企业文化建设应不拘泥于形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企业在适当时机可以开展业余课堂、读书演讲、影评书评等智力型活动;可以开展知识竞赛、技能竞赛、抢答等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爱国、爱企教育活动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再学习再教育,进一步激发广大员工的爱国、爱企热情,以形成推动石油企业科学发展上水平的强大精神动力。

培育高素质职工队伍。企业宝贵的财富是自身素质优良、纪律严明的职工队伍,是保持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发展思想,把“人”置于企业经营生产和管理的最高地位,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的原则,重视为职工学理论、学文化、学技术、学法规创造条件,重视为职工营造宽松和谐的生产工作氛围,积极为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发挥自己的能量铺路搭桥,在促进企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促进职工的自我完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结合企业实际,因时、因事、因地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提合理化建议、演讲比赛、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广大职工在各项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进一步熟悉了解和把握本企业所倡导的企业文化,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向心力,树立“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思想意识,自觉地为企业的振兴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模式要进行适应性调整,要创造有利于员工知识更新的氛围。优秀的石油企业家应具备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应以敏锐的市场意识带领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开拓新市场,提高经营能力,自觉地推动石油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创新。符合时代发展的优良石油企业文化的建设要靠具有优秀文化品质的企业家去推行,要让企业的全体员工认同企业文化,把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个员工的头脑中去,使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得到全方位的持续提高。

如何培育具有石油特色的企业精神 篇4

一、培育具有石油特色企业精神的意义

1.培育具有石油特色的企业精神, 是提高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石油企业面对的是国际和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 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在新旧交替时期的摩擦碰撞, 职工队伍在新形势下暴露出的多元思想动态, 部分企业、特别是专业化公司提前触及到生存危机的挑战等等。在严峻的形势面前, 只有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做法和经验, 培育具有石油特色的企业精神, 进行一场企业文化革命, 才能继续保持和焕发石油企业的生机和活力, 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 敢于和能够抗击风浪, 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2.培育具有石油特色的企业精神, 是增强职工队伍凝聚力的迫切需要。一个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及发展动力, 都来源于企业精神。成熟的企业精神是凝聚职工队伍, 培养团队精神和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比如, 胜利油田结合企业实际, 提出的“从创业走向创新, 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时期胜利精神鼓舞和鞭策油田广大职工, 使其成为塑造个人品牌、实现人生价值的信念和力量, 引导职工自觉参与胜利文化建设和实践活动, 鼓励职工用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行为, 实践自己的岗位职责, 从而把胜利油田打造成了国际知名企业。

3.培育具有石油特色的企业精神, 是提升企业社会影响力的迫切需要。成功的企业精神, 在市场上就是一面旗帜。社会认识一个企业, 首先是从认识这个企业的企业精神开始的。因此, 培育具有石油特色的企业精神, 是企业扩大知名度, 提高社会影响力的迫切需要。

二、培育具有客观性、独创性和时代感的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即企业文化的精神层, 相对于企业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来说, 企业精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 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 它处于核心地位。培育充满魅力、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 应是具有客观性、独创性和时代感的企业精神, 使其形成群体心理定势, 并上升为全体员工的共同信念。

企业精神是现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一般来说, 它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共同一致, 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 是构成企业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石。企业精神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 与企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应。美国杜邦公司是世界化学工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它的企业精神是“通过化学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好的产品”, 表现出了高人一筹、独具个性的理念。在20世纪60年代, 我国的石油工业也曾产生过以“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为核心的“大庆精神”, 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石油儿女奋发图强。因此, 企业精神至少应具备客观性、独创性和时代感等几个要素, 并上升为企业员工群体心理定势中的主导意识。摩托罗拉的企业精神是“精诚公正”, 海尔的企业精神是“敬业报国, 追求卓越”, 他们的企业精神个性鲜明, 体现了独特的企业风格。

三、培育具有石油特色企业精神的主要措施

1.培育具有石油特色的企业精神要有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 就是要与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因为, 企业精神是企业行为规范的体现, 是企业之魂。没有本企业的企业精神, 就无所谓企业的行为规范, 没有企业的行为规范, 也就无所谓企业。因此, 在培养和确立企业精神的时候, 一定要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 切不可无的放矢地空喊几句口号, 或者是提几句华而不实的语句。如地质录井处“准确、齐全、服务、奉献”的企业精神, 就是该处针对录井工作的实际提炼出来的。大家都知道, 录井资料是钻井过程中唯一连续记录的时实地层信息, 是找油找气的重要依据, 要求各项录井资料必须准确、齐全, 即钻时记的准、地质预告准、油气层位置卡的准。试想, 录井工作如果不讲“准确、齐全”哪有准确无误的地质资料?没有完整的地质资料, 又怎么开采地下油气呢?正因为如此, 企业精神才起着了规范全体员工行为的作用。

2.培育具有石油特色的企业精神要有群众性。

所谓“群众性”, 就是着眼于企业全体员工。众所周知, 企业精神的形成, 既来源于广大职工群众之中, 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在生产经营和工作的实践中弘扬, 同时又反过来激励、教育、鞭策和鼓舞职工群众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因此, 确立企业精神, 切不可仅凭几个“秀才”拍拍脑袋或闭门造车, 一定要从职工群众的意愿、心声和要求出发, 只有这样, 弘扬企业精神才能成为广大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 才能使之发挥其激励、鞭策作用。从地质录井处形成和确立企业精神的实际来看, 职工群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而其企业精神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比如, 该处中标英国凯恩能源公司在孟加拉陆上15区录井项目, 在施工中广大职工弘扬“准确、齐全、服务、奉献”的企业精神, 准确、齐全、高标准录取各项资料, 发现了较好的天然气显示, 其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受到了凯恩能源公司钻井总监、现场工程师、地质师的书面表扬, 他们为中原油田参与今后的国际工程投标留下了权威性的业绩证明。

3.培育具有石油特色的企业精神要有长期性。

所谓“长期性”, 就是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因为培养、确立和弘扬企业精神, 是一项较为繁杂的系统工程, 它反映出领导的意向、决策, 职工群众的意愿、精神风貌, 同时还反映出企业的特色、职业道德及行为准则。严格来说, 一个企业精神的形成、确立的全过程, 实际上就是该企业决策者、全体员工及企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的全过程。因此, 其企业精神一旦形成和确立, 就必须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保持其内容地位和作用不变。换言之, 就是克服短期行为, 树立长远观点, 不论情况怎样变化, 但企业精神不变, 千万不可朝令夕改, 一个将军一道令。这样, 会致导职工群众无所适从, 盲目行事甚至各行其事。比如地质录井处602综合录井队于进入西部录井市场后, 施工人员始终把为甲方提供准确、齐全的录井资料当作自己的追求, 先后完成了英科1等10多口重点探井的施工任务, 资料“三率”均达100%, 受到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办公厅的通报表扬, 从而提高了中原录井的知名度, 为站稳西部录井市场奠定了基础。

4.培育具有石油特色的企业精神要有实践性。

培育特色企业文化助推金隅科学发展 篇5

多年来, 北京金隅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坚持整体做强做大做优的发展战略, 不断创新金隅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宣贯载体、不断加大融合力度, 各项事业呈现跨越式发展的崭新局面。北京金隅连续多年跻身“世界建材企业百强”和“中国企业五百强”行列, 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以及“北京十大影响力企业”、“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金隅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细化制度文化, 建设“责任金隅”。金隅把文化融入管理, 内化成意识, 外化为责任。将核心理念渗透到各个管理模块中去, 让文化在现场看到, 在岗位上体现, 在流程中沉淀, 在细节、行为习惯上表现出来, 最终实现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共融共进。

二是实施凝聚力工程, 构建“和谐金隅”。为实现金隅人的全面发展, 集团党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建设集团凝聚力系统工程的指导意见》, 提出以建设集团先进文化凝聚员工, 以建立长效机制激励员工, 以选树先进典型、塑造新形象引领员工, 以政策制度的稳定促进人心的稳定。

三是文化落地生根, 打造“人文金隅”。以弘扬金隅文化为核心, 以展现职工风采、凝聚发展激情为主题, 以提升职工素质为重点, 以开展各项赛事活动为载体,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

四是宣传推广, 塑造“品牌金隅”。多年来, 金隅秉承的“国企·责任·奉献”价值理念, 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金隅注重对外宣传报道, 每年组织深度调研采访, 展示改革成果和强大实力。积极投身教育、体育、环保、公共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 真情回报社会。

五是典型示范, 创建“价值金隅”。集团党委紧密结合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 树立先进典型。每年组织“四优”党员、“十佳”党员、“十佳”团员等创先争优活动, 组织和激励广大职工在改革发展中多做贡献。在2012〜2014年的三年中, 分别举办了以“创先争优”、“中国梦·金隅梦”、“爱国爱党爱岗·共圆金隅梦想”为主题的巡回演讲, 实现了所属单位全覆盖, 营造了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金隅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是成长性。金隅文化与生俱来、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伴随金隅发展一同根深蒂固, 开化结果。

二是包容性。在集团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加快向国际一流产业集团迈进的过程中, 金隅文化吸收百家之长而独具特色, 兼收并蓄而自成一体。

三是创新性。创新是金隅文化的灵魂, 以文化创新、组织创新、思想创新、管理创新等引领金隅科学发展。

四是人文性。以人为本是金隅文化的终极关怀, 最终实现金隅人与金隅共同发展的人文理想。

金隅文化的落地成果

1、经济总量快速扩大, 经营效益大幅提升。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 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国有资产资本大幅增值, 2014年金隅总资产达1162亿元、营业总收入475亿元、实现利润37亿元, 连续多年位列“中国企业效益200佳”和“全国企业盈利能力100强”。在整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 集团系统内涌现出一批效益好、增长快、管理精、作风优、品牌硬的行业领军企业。

2、主营业务更加突出,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通过不断调整结构、升级转型, 大力发展经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和产品, 逐步形成完善了核心产业链。各产业板块快速发展, 板块之间的递延性、协同性、集成性进一步增强, 核心产业链优势成为金隅最为显著的竞争力。

3、战略布局更加科学, 事业发展更具后劲。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公司主营业务不断拓展壮大。水泥及预拌混凝土京津冀“大十字”战略布局日趋完善, “地震波式”有序扩张成效不断扩大, 水泥年产能已达5000万吨, 预拌混凝土年产能已达1500万立方米, 在战略竞争区域中的掌控力和话语权显著提升。新型建材制造业“园区化”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房地产开发坚持“两个结构”调整和“好水快流”方针, 形成了立足北京、东进环渤海和长三角、南下海南和川渝、北上河北和内蒙的开发格局, 被住建部认定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物业投资与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益, 并赢得了良好的社会知名度。

4、深化改革成效显著, 资本运营成果丰硕。2005年12月25日, 集团采用发起设立方式组建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集团层面股份制改造;2009年7月29日, 金隅股份以香港历史上第二大冻资新股的骄人业绩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2011年3月1日, 金隅股份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成为2011年首家回归A股的H股上市公司。“A+H”两地上市, 标志着金隅同时拥有了境内境外两个直接融资平台, 实现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 为金隅加快向国际一流产业集团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5、自主研发进程不断加快, 创新驱动格局初步形成。通过大力整合系统内技术研发资源, 打造了以北京建材科研总院为依托、包括7个分中心的“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不仅为自身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动力, 而且已成为行业新技术的“孵化器”。“十二五”期间, 累计投入近30亿元用于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工艺改造。制造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 为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障。

6、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内控管理更加高效。通过全面实施内控管理体系建设, 进一步明确并不断强化总部作为“战略决策中心、资本运营中心、资产监管中心、人力资源配置中心”的扁平化管控模式和企业作为“生产中心、利润中心、成本控制中心”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梳理并不断强化“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的制度机制建设, 形成了机构健全、运作规范、定位准确、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转的法人治理结构。内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总部层面和部分试点企业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 已在系统内全面推广实施。

经验体会

北京金隅在推进企业核心价值体系落地方面, 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体会。

一是融入企业发展战略。这是金隅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的方向。战略决定未来、决定企业的发展, 核心价值体系保证和引领战略的实施。

二是融入经济发展中心。这是金隅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的目标。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和年度中心工作任务, 宣传贯彻《金隅文化手册》, 用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激励全员为实现企业目标任务而奋斗。

三是融入企业经营管理。这是金隅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的主要的任务。通过强化全员对金隅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使金隅核心价值体系植根于员工的思想, 促进金隅核心价值体系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机融合。

四是融入企业业务流程。这是金隅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的重要做法。通过《金隅文化手册》在企业业务流程的全面宣贯, 充分发挥金隅核心价值体系的正面激励作用。

五是融入员工行为规范。这是金隅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的标准。要使金隅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入脑入心, 成为员工的习惯, 变无形的文化理念为有形的自我行为调控, 形成对金隅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金隅文化是成就事业发展的源动力, 是打造金隅百年基业最具韧性的纽带和最能激发全体金隅人接力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鼓舞下,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金隅确立并积极践行“三个翻番带动一个翻番”的阶段性战略发展目标, 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产业集团, 进入世界500强”的金隅梦。金隅的未来必将更加辉煌!

民族特色企业培育 篇6

众所周知, 西部地区地域宽广并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多彩的自然带谱, 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甘肃少数民族区域的资源丰富, 而且许多方面在全国、甚至世界都有特殊性。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 以资源为基础发展企业, 培育企业独特的竞争力将有助于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

㈠企业竞争力与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企业与区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 一方面, 发达的区域经济为企业竞争力的维持和增强提供基础和条件。一般来说,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越高, 其区域内的基础设施越完善, 技术拥有量越大, 资金密集程度越高, 人才的拥有量越丰富, 市场发育越完善, 相应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就越快, 竞争力也就越强;另一方面, 企业竞争力的强大也为区域经济系统的建立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㈡甘肃少数民族区域的资源优势

1. 水利资源。

甘肃少数民族区域地处长江、黄河水系, 黄河、白龙江、洮河、大夏河、广通河和山岔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例如临夏的水力资源有191万千瓦, 甘南州水利资源有450万千瓦。

2. 草场、森林资源丰富。

临夏州森林覆盖率为11.6%, 甘南州森林面积为1219万亩, 全州森林覆盖率为15.8%, 木材积蓄量为8806万立方米, 是甘肃的木材库。优质牧草3848万亩, 构成了亚洲最大、最好的牧场。张家川县有森林40.9万亩, 森林覆盖率20.8%,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木材蓄量为150万立方米, 草场面积18.8万亩。积石山有草地45.4万亩。天祝县有森林面积248万亩, 森林覆盖率为26.6%, 草原776万亩。苏南县有林地面积497万亩, 森林覆盖率为13.54%, 木材积蓄量为858.9万立方米, 草地1853.5万亩。阿克塞县草原面积1479万亩, 森林面积4.42万亩。肃北县有林地16.34万亩, 可利用草场4187万亩。

3. 中药材资源品种繁多, 品质良好。

临夏州有中药材200余种。甘南州有中药材643种, 其中大黄、贝母、虫草、丹参质量好, 产量大。还有河曲马、牦牛、藏羊、合作猪等48种国家保护野生动物, 是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张家川有100多种中药材, 肃南药用植物155种之多, 肃北有中药材140多种, 野生动物20多种, 是我国唯一的以白唇鹿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4. 矿产资源。

民族区域的主要矿产品有大理石、石灰石、石膏、铁、锑、金、银、铜、铝、铅、汞等, 其地理分布是临夏州的大理石储量约有22亿立方米, 张家川有开采价值的铁储量是3400万吨、铜11万吨、硫175万吨。天祝双龙沟的黄金品味高, 易于开采。阿克塞的石棉、盐、芒硝、水晶也有独特的品质。肃北铬的储量为全国第二, 极具开采价值。

5. 旅游资源丰富。

甘南的草原风光、黄河首曲、高原湖泊、藏族风情、丰富古老的葬传佛教文化等, 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临夏的花儿、炳灵寺的石窟、黄河三峡、太子山等自然风光以及肃南的964条冰川、马蹄寺石窟群和文殊山石窟群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旅游经典, 极具开发价值。

二、企业竞争力培育

甘肃少数民族区域属于甘肃的落后地区,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民族区域内企业力量的薄弱是一个重要原因。

㈠民族区域的经济状况

1. 经济总量小, 人均水平低。

改革开放以来, 甘肃少数民族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全省的差距不断拉大。甘南、临夏两州多年来处在全省市、州排名末位 (见表1) 。

2. 财政困难, 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严重不足。

甘肃少数民族区域的各级财政非常困难, 有“要饭财政”之称。财政支出主要依靠上级的各项转移支付来承担, 且主要用于“人头费”, 无法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

3. 工业化水平低, 产业结构不合理。

甘肃民族区域的GDP构成仍表现为一、三、二的结构, 属于典型的农业经济社会特征 (见表2) 。

4. 严重缺乏人力资本。

众所周知, 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 并超过了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民族区域由于财政资金的严重不足等原因, 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人力资本开发不足。

5. 金融市场发育滞后, 民间资金积累不足。

民族区域金融业务发展缓慢, 农村信用社资金规模小, 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及企业发展的力度有限。

㈡依托资源优势培育企业竞争力

1.调整电源布局, 大力发展水电。

要充分利用甘南、临夏两州丰富的水资源, 建立水电基建建设。要注意建立独立的发电公司, 使其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2.发展特色畜牧业。

加快发展牛羊肉生产, 突出发展牦牛、藏羊等, 并把推广优良品种作为调整民族区域畜牧业生产结构的主要措施。要突出甘南等地区无污染、纯绿色的特色, 生产绿色产品, 打出自己独有的品牌。首先应以中小企业为依托, 发展农牧业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等一条龙产业, 然后逐步将中小企业通过改组改造发展成为大型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3.中草药的开发和产业化。

甘肃民族地区中草药的品种和品质对甘肃中医药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应该大力推进中药的现代化, 包括建设现代化的研究中心、实验室和产业化基地, 采用比较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研究方法, 建立健全中药材的规范标准, 培育合格的中药人才。中药材的重点基地应该集中在临夏、甘南两州。

4.特色旅游景点的开发。以观光旅游为基础,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宗教旅游和探险旅游等特色旅游。重点开发甘南的草原风光、高原湖泊, 临夏的原生态旅游景点, 肃南的冰川、石窟等。在开发旅游景点的同时注意相应的配套服务体系的建立, 促进服务型企业的发展。

发展民族工艺品、食品、服饰等产品企业。与民族相关的所有产品都具有独特性, 应该充分发挥这种优势, 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对培育民族地区企业竞争力的建议

㈠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企业的健康发展要靠国家政府的宏观政策引导, 由于民族地区企业本身的脆弱性, 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更大的倾斜和支持。完善民族区域企业创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尽管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已经规定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方针政策, 但是政策还不完善, 缺乏可操作性。因此, 应该制定和完善有关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明确规章制度, 为民族地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㈡打造企业集群

中小企业的力量是比较薄弱的, 他只有在发展的初期具有活力, 当市场、企业趋于成熟化以后, 中小企业将逐渐丧失自己的活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容易被淘汰, 因此必须将这些优势资源进行整合, 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㈢要分阶段进行

从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看, 目前还处在经济发展的准备阶段, 因此企业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有一个过程。因此第一阶段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为企业、企业家进入这些区域创业创造必要的条件。在这一阶段应将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重点, 同时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第二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中小企业。这是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壮大做前期准备。第三阶段应该是企业的维持发展和不断壮大。

㈣要实施走出去战略

随着我国加入WTO,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对所有的企业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若干失败和成功企业的事实证实了企业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越来越强大, 闭关自守只会让自己失去竞争优势, 逐渐被市场淘汰。民族地区的企业虽然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但是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发展战略, 那么这种优势是不会自己转化为经济优势的, 因此民族地区的企业也必须走出去, 在国内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上历练, 吸收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优秀人才以及引进区域外的资本,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竞争力增强, 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㈤转变观念, 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个人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以及区域的发展都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一方面, 个人的持久发展能带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而企业的长久不衰才能真正推动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另一方面, 整个区域的长足发展能够给企业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而企业的健康发展又会给个人提供一个自我实现的平台, 长此以往就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最终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增长, 激活了企业的活力, 提高了人民的福利水平。因此, 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克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错误观念。

摘要:从甘肃省民族区域入手研究如何依托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来培育和提升民族地区的企业竞争力。

民族特色企业培育 篇7

随着小微民族特色企业的发展,其对国家对社会额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并且在改善民生,增加政府收入,稳定发展经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等方面的作用与日俱增。在中国经济“新常态”阶段,小微民族特色企业是抵挡经济下行的重要力量和坚实的后盾。据统计,我国小微企业吸收的就业人数为2.11亿,占全部就业人口的27.5%,对我国GDP的贡献为24.3%。

呼和浩特是一座民族气息浓重的现代化城市,自然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由此带动了相关的以经营民族服饰、特产为主的民族特色小微民族特色企业产生、发展。这些企业无疑为呼和浩特的经济发展、就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本文将小微民族特色企业界定为具有小微企业特点的服装制造业,饰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服装批发业,饰品批发业,食品批发业,各种民族特色东西零售业,民族特色食品餐饮业等。

二、小微民族特色企业融资情况实证分析

(一)近年来发展情况分析

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小微民族特色企业发展迅速,小微民族特色企业户数逐年上升。大部分小微民族特色企业成立于2004 年以后,占全部样本的95.35 %。其中成立于2008—2014 年的企业占全部样本的72.17 %;其次是成立于2004—2008 年的,占全部样本的23.18%。小微民族特色企业设立门槛低,规模小,创立之初资金少,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规模逐步扩大。2012 年1 月至2015 年8 月间,大多数小微民族特色企业随季节变化销售量变化较大,并且总体盈利能力随着年份的变化先增后减。其主要原因是民族产品多随旅游业发展而变化,受季节影响较大,夏季处于旅游旺季,产品销售量明显提高,但是夏季初期会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融资困难;产品竞争力不强,同类产品太多没有竞争优势;企业缺乏民族的品牌,大多数小微企业规模小,没有品牌效应;随着环境破坏,草原沙漠化,资源开采过度,许多草原特色产品原料成本上升;员工工资上涨,人力成本提高。说明相当一部分小微民族特色企业生存环境恶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对10种主要融资渠道融资现状分析

总融资户数为202户。他们中采用内部融资的为157户,占总户数的77.72%;外部融资中采用间接融资方式的为39 户,占19.31%;其余直接融资为6 户,占2.97%,有正规银行贷款的仅占3%。在未来融资意愿中,内部融资由于零成本,性质单纯,排在第一位,有163户。 向亲戚朋友借款这个融资渠道在融资现状中分别列第二位。这说明亲戚朋友借款仍旧是小微民族特色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同时,随着小微民族特色企业的发展,银行贷款在小微民族特色企业未来融资方案中有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无论是过去的融资还是未来融资,小微民族特色企业的资金来源都主要依靠内部融资和亲戚朋友借款两种方式,这既说明内部融资与亲戚朋友借款在小微民族特色企业融资中的重要性,又说明小微民族特色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此外,我们了解到在未来融资意愿中, 银行贷款比重有所增加, 内部融资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而股票和债券融资这两种融资渠道不需要抵押物和担保,按照常理小微民族特色企业融资意愿应该比较强,但是,公司上市对企业的要求比较高,所以绝大多数小微民族特色企业没有融资意愿。这说明股票或债券融资尽管有一定量增加,但所占比重依然很小,在小微民族特色企业的融资结构中仍然是明显的弱项。原因是,小微民族特产小微民族特色企业多为家族性质的小微民族特色企业,其经营权与所有权合一,小微民族特色企业主希望在引进融资方后,不会影响其单独决策。少数的小微民族特色企业有融资意愿,但小微民族特色企业主不希望因此对小微民族特色企业失去绝对控制权。

(三)融资困难原因分析

当小微民族企业出现资金紧张情况时,大多数企业倾向于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来缓解资金困难,但是取得银行贷款较为困难,无法满足小微民族特色企业的资金需求,使得小微民族特色企业融资难问题尖锐化。调查显示,当资金紧张时,77.72%的企业会采取向内部职工、亲友及其他企业等内部融资方式筹集资金。

从小微民族特色企业角度看,向银行贷款困难的原因由难到易的排序依次是:贷款利息高>手续复杂>融资渠道少>为小微民族特产小微民族特色企业服务的小银行少。大多数人认为贷款方存在歧视,利率太高,同时缺乏第三方担保,信用评级未达到银行标准,缺乏政策保护导致小微民族企业贷款困难。只有当小微民族特色企业提供了资产(不动产) 抵押或是提供,有效担保,由于企业自身信誉良好、产品市场前景好等原因,小微民族特色企业贷款才能得到批准。这正是因为小微企业自身规模小,还款能力差等原因,导致了小微民族特色企业的贷款难,资金来源途径少等问题。

三、政策建议

(一)对政府的意见

政府应注重为小微民族特色企业创造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健全小微民族特色企业自资金扶植体系。同时,针对小微民族企业的重要性及发展困难,国家和地区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并对现有政策法规的落实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管。小微民族企业对于地区经济和民族文化传播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应给予更多的补助及支持政策。第一、建立与完善小微企业融资的制度与法规;第二、将小微企业发展纳入到各级政府政绩的考核当中;第三、设立小微企业金融监管机构,完善银行组织结构。

(二)对小微民族特色企业的意见

“打铁还需自身硬。”仅仅凭借外界的扶持,并不能真正使小微民族特色企业长大变强,小微民族特色企业必须找准市场定位,增强自身实力。具体如下: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增强财务透明度,提高企业信誉,增强企业实力,有利于寻找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打造自己的品牌,突出自己的特色,增加特色民族产品的文化和地域内涵,提高民族产品附加值;积极谋求对外发展,如打造外地民族连锁,将民族特产品牌推向其他省市;同时推出民族特色网店售货服务,或为网店提供民族产品。

(三)对金融机构的建议

应当注意到,小微企业极需相关金融行业的资金支持,构建相关金融体系,进一步开放相关金融市场,深化改革,势必将为小微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应将发展适应民间金融机构合理化,创新融资模式,为小微民族特色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而作为一种依托民族特色产品而存在的小微企业,自然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第一、构建以小微企业政策性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第二、建立并完善关于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为小微民族特色企业提供融资环境。

摘要: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小微民族特色企业发展迅速。但由于小微民族特色企业自身规模和盈利能力的限时,使得一些不堪重负的小微民族特色企业已经走到了倒闭的边缘或者是企业发展的瓶颈。作为一种依托民族风情而存在的特色小微民族特色企业,呼和浩特市小微民族特色企业是否也经历着一般小微民族特色企业面临的困境?它自身又面临什么不一样的挑战?它又该何去何从呢?本研究围绕呼和浩特市小微民族企业融资状况展开,旨在充分了解小微民族企业融资发展现状及各方面问题,并对此做出建议,改善小微民族特色企业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小微民族特色,企业融资渠道,现状,存在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年鉴[Z].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14年

[2]徐骏飞.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西南金融,2012.05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

[4]熊晋.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学习月刊,2012.02

上一篇:小学少先队下一篇:联动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