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

2024-06-27

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精选8篇)

篇1: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旗帜代表前进方向,旗帜代表共同意志。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有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科学命题,并指出高举这一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不仅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升华,而且为中国未来的发展进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科学命题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自从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般分为三种形态,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论述,多表现在一般理论和革命运动方面,由于他们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历,所以他们不愿意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社会进行详尽的描述。列宁虽然领导建立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但他由于过早去世,也没能形成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系统论述。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虽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但实践证明他的社会主义模式是不成功的。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既总结历史又放眼未来,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找到了一条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鲜明地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科学命题的提出,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恩格斯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不断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需要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使社会主义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在理论体系方面,从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的破题,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创造性回答,再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崭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得到发展。在目标和道路方面,党的十二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五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今天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它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得到了新的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同时也为处于低潮时期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引领下,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个社会呈现出崭新的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我国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也全面推进,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整体推进国内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在国际上,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致力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形成了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国际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使我国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而且向世界人民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事实已经雄辩地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引领中国发展进步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篇2: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传媒技术越来越先进,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进程也在加快,传媒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强。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读者不仅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提供甚至创造信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总会带来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从而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艺术形式等。媒介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的发展史。新媒介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

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从而使信息传播有了双向交互和“一对一”的特点。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这就彻底改变了受众被动接收的消费习惯,同时使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媒介技术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印象。在新媒体模式下,受众不再是媒体内容的被动接收者和消费者,而是媒体内容的选择者,同时也是内容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新媒介技术赋予并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网络传播还扩大了受众近用媒体的权利。此外,网络还使传统媒介的权利受到监督和制约。受众可以根据网上获得的多方信息对大众媒体的公正性、中立性和可信性提出质疑和挑战。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使个人化消费趋势加剧。网络媒体使“点对点”、“一对一”的传播成为可能,互联网可以根据个体的个别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是网络媒体的技术特点所带来的理论上的结果。

新媒体在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积极方面的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影响和阻碍着社会积极的发展。现在互联网侵权盗版现象仍十分猖獗,很多网站都依靠大量转载报纸和杂志的新闻报道来增加点击率,但很多都未经授权,且没有支付费用。日益红火的网络博客也成为侵权灾区,公民在博客上发表的文字、照片应受到法律保护,以赢利为目的的网站,如果未经本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的照片、文字,属于侵权行为。同时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如垃圾邮件、虚假信息、失实信息、过时信息等。

篇3: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

何谓解放思想?1979年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说:“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一年后,他在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再次重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后,他进一步明确表述:“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邓小平所倡导的解放思想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价值的基础上,持续了三十多年的伟大革命。解放思想的方法论要求,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作为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从客观存在和变化着的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研究新情况,揭示新规律,形成新理论,指导新实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的主要任务就是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解放思想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根本标志就是对问题的真正解决。解放思想的主旨就是不断地探寻和求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断地修正已有的认识和理论,使之与事物的新本质和新规律相符合,不断地重新设计和完善行动方案,使之更好地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

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历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推倒了“两个凡是”,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恢复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使人们的思想得到大解放,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是改革开放历史的第一次思想解放。

第二次思想解放,是1992年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廓清了“姓资姓社”的迷雾。改革开放十余年,针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引进外资、市场经济等改革开放的新情况,出现了“姓资姓社”的疑问和争论。针对“姓资姓社”的争论,邓小平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使人们从“姓资姓社”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邓小平又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他强调,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活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又一次获得解放。这一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模式,启动了新一轮的改革,再一次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发展。

第三次思想解放,是1997年澄清了“姓公姓私”的争论。十四大以后,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有的地方个体经济、民营经济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有的地方则已占有半壁江山。这时一些人挑起了“姓公姓私”的争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指明了所有制领域推进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以鲜明的态度有力地澄清了“姓公姓私”的争论。再一次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向深广发展。

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国亡党”。解放思想是如此重要,但一个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解放的层面上,还必须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推动和落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全面进步和制度性安排,使思想解放之花结出丰硕的社会全面发展之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压缩的方式经历了“商品—货币—资本”的完整过程,实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的否定之否定。从改革开放初期对各种商品生产者的放权让利及放开发展,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从“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认同;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从计划经济下的行政手段向“货币”作用的认同;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的确认;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则是新世纪党对社会主义资本在基本经济制度层面上的最新体认。对资本作为社会化大生产最有效组织者的经济承认,“跨越”了原始资本的负价值形态,极大地增强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的自主性。

解放思想推动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深化了社会主义时代民主政治的内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依靠利益主体的理性选择,但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竞争势必导致各群体各层面利益纷争的增加,从而突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邓小平指出要“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解放思想确证了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进程中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鲜明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寓于政治解放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经济解放与发展(共同富裕)、思想解放与发展(精神文明)之中。邓小平强调,“讲社会主义……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这一“压倒性”标准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价值论的最早表述,并成为后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先声。

思想解放永无止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更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思想路线。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把解放思想引向深入,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解放思想正未有穷期。

解放思想要同实事求是相结合。解放思想是为了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离开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会变成脱缰的野马,甚至会走到偏路斜路上去。1958年搞“大跃进”,提出的口号是“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但缺少了实事求是,损失惨重。新时期的解放思想始终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解放思想要同实践相结合进行。我们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解放思想不能坐而论道,而要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实践也是推进思想解放的最有效途径和根本动力解放思想推进实践发展实践发展又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摘要: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也就是实事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全面发展进步。解放思想是历史的需要、人民的要求,必须同实事求是相结合,同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解放思想,社会发展,根本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李放.超越“政治解放”[J].社会科学,2007(2).

[3]张森年.解放思想的理论解读、实践诠释和现实要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1).

篇4: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

关键词:美国进步时代;社会保障;社会问题;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63-02

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进行了一场伟大的改革,史称“进步时代”。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社会财富急剧扩张的同时也导致许多社会不公。到1900年为止,美国人口中1%人口拥有87%的财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然而在速度的背后也出现了许多尖锐棘手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在社会保障方面出现了很多不平衡的因素,例如:城乡就业矛盾突出、人口老龄化、劳资冲突剧烈、贫富差距悬殊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与美国进步时代出现的社会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美国进步时代有关社会保障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来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更好地深入推进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

一、美国进步时代社会保障的发展背景

进步时代是美国国家建设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段时期,它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这同时也为美国后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社会出现不平衡因素

19世纪末,美国通过工业革命,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随着在技术创新和自由市场的政治环境下,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经济与政治问题。改革中的美国出现了例如市场秩序混乱、劳资冲突剧烈、贫富悬殊严重、社会道德失序、政治腐败猖獗等严重问题,各种社会保障继续解决的问题次第出现。

在这期间,美国颁布了许多涉及人权、司法、社保、经济、政治的制度和法律,它不断推动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这无形中给政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务服务带来巨大的需求和压力。

(二)社会保障的出现

工业化和人口的急剧上升造成了严重的城市污染,也加剧了城市公务服务的成本。当时的城市政府便提供了一些公共服务,例如,处理下水道的污水,清理街上的垃圾,建立公用水设施,提供某种公共交通,提供治安和消防服务。

这一时期,在进步主义改革的影响下,在美国社会各阶层,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意识到,民主需要包含一个社会的维度,在坚持个人主义的同时,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大家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点对他人的社会责任。

(三)社会保障的飞速发展

到1920年,美国的进步改革者开始建立一些保护工人、儿童、妇女的法律,大多数州建立起了某种工人补偿制度,通过管制童工和女性劳动的法律,确立工作时间、工资、工作安全方面的标准和健康标准。这无疑为后来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实了要素。但在社会保障制度刚要迸发出希望的火焰时,随之而来的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却摧毁了一切星星之火,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动荡不安,处于水深火热的美国民众迫切地需要一个真正关乎民生的社会保障制度,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一个能把他们解救出来的保障法规。1935年,由美国国会通过的《社会保障法》应运而生。它主要包括老(年)残(障)遗(属)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福利补助等。

二、美国进步时代出现的社会问题及其特点

在这一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着美国的社会图景,同时也带来了激化的社会矛盾。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应对巨变后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所形成的各种挑战,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家开始变革美国的国家治理结构,从而影响着社会保障的发展。

(一)劳工问题的出现及其特点

在进步时代,美国从1900年至1915年期间,共接纳了超过1 500万的移民,相当于过去40年进步美国的移民总数之和,这为正在进行工业化改革的美国充实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劳工问题也成了一个相当敏感的社会突出问题。当时的美国政府很少为这些新加入的美国人提高救助性的公共服务。普遍移民的英语水平都很低,加之对美国的习俗缺乏一定的了解,他们常常为自己混乱的生活所困扰。

为了帮助移民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大量的志愿者、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工以及其他专家聚集于一些私人慈善组织中,为移民提供医疗、教育、娱乐等方面的服务以及一些基本性的援助。有数据显示,至1911年,美国已有10个州实施了工人赔偿法律,向受伤的工人及其家人提供财政上的援助。至1920年,只剩下6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还没有通过工人赔偿法律。

(二)养老问题的严重及其特点

在美国进步时代,随着经济的增长、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给整个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经济压力,社会是否应该为老年人承担一份力量遍成为了当时一个十分严峻的讨论议题。

进步党及其1912年总统候选人西奥多·罗斯福在考察了德国、英国、法国实施的养老体制后,认识到了养老问题的严重性,其中大部分的家庭成员是难以保证给予长辈完全充分的照顾,因此,他们与全美慈善机构都建议对老年人提供救助。但经过一些进步人士和机构的努力,到进步时代结束时, 美国的老年人福利状况依然不容乐观。直到1930年美国大萧条时代,联邦政府才开始建立全国性的养老保险,也就是社会保障计划。

(三)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及特点

通过寻求社会政策来应对社会变化,为社会变迁中的弱势群体----工人、妇女、家庭和儿童提供安全与保护以促进市场稳定,这就是人们通常描绘的进步时代的画面。

1.对儿童的保护。进步主义改革家认为,儿童的福利事关全美家庭的福利状况。“拯救”儿童运动一直都是美国改革的一部分,全国第一个少年法庭成立于芝加哥,并被其他城市争相效仿。

2.对妇女的保护。在进步时代,通常妇女的保护者是那些女性进步者,他们大多来自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他们关注正义、社会政策、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的社会问题。同时,女性在进步时代发起的运动对美国当时的社会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他们在公共健康、社会福利、社会卫生、劳工政策等诸多领域都促进了美国的进步。

3.对特殊群体的保护。政府还采取了一些措施,管理公立的以及慈善机构开办的医院、创办福利院收容那些有严重生理疾病的人、建立教养院和工厂来收容那些无法养活自己的人(多数是老人和穷人)等。

三、对中国的启示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在这样一个转型阶段,我国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与美国l9世纪末20世纪初所面临的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任重而道远。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在进步时代,由于时势所迫,美国社会的政治与知识精英不得不对美国赖以立国的自由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修正,但进步时代改革修正的,只是美国自由主义的边缘保护地带,核心是没有动的。由此可见,即使进步时代的改革改变了美国的国家治理结构进而改变了美国社会,但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是不彻底的。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他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因此,鉴于美国进步时代的经验和教训,我国必须深入推进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

(二)注重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性

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这与进步时代后的美国社会保障体系还是有一定差距。

美国进步时代后,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和《立法补充》,奠定了其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在我国,1951年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了企业职工在疾病、伤残、死亡、剩余及年老时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办法,《条例》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但这与美国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还相差甚远,这无形中阻碍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组建进程。

(三)社会保障发展能够解决社会突出问题

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

同样的情况在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也出现过。美国从1960年到1995年,美国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重从9.2%提高到12.9%(章晓懿,社会保障:制度与比较,2004,P54),使得美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医疗保险支出大幅度上升,全国医疗支出中,用于老年人的占1/3,养老保险的抚养比迅速上升,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带来严峻挑战。

类似于老龄化这样的突出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工业化、城镇化、就业多样化等。在美国,历届总统都非常注重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就是为了避免类似的问题重复出现。在中国,类似的问题已经凸显,这就更加要求我们重视这些社会的突出问题,采取必要措施,从而降低老龄化、城镇化等问题比重。

参考文献:

[1]章晓懿.社会保障:制度与比较[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田成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史蒂文.J.迪纳.非常时代进步主义时期的美国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马骏,刘亚平.美国进步时代的政府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郑功成.社会保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5:中国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一选择是我们党在革命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先进性、引领中国社会实现变革进步的结果。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过程中继续保持先进性,不断引领中国社会走向成熟、完善。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积极探索实现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有效途径,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是引领中国社会不断进步、不断成熟的力量源泉。

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中国社会实现变革进步的先进性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具有其他政党无可比拟的先进性。正是这种无可比拟的先进性,才使中国社会近现代历史产物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中成为引领中国社会实现变革进步的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领导中国社会实现革命与进步的力量。面对中国社会、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要求实现“独立”与“富强”的两大目标,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地主阶级的改革派提出了改良政治和“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政治主张,但他们失败了;中国的农民阶级借助西方的“上帝”而实行一种农民“乌托邦”式的政治主张也失败了;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提出并实施的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破产;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百日维新”运动遭到了地主阶级顽固派的血腥镇压;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仍然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中华民族仍然在黑暗中摸索。中国社会在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中选择了新生的中国工人阶级这个先进的阶级力量,中国工人阶级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先进、有力的思想武器的指导下独立地登上了中国社会的政治舞台,中国的社会革命就在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领导下不断走向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社会追求变革进步的选择,是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必然结果。中国近现代社会中,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向西方学习,他们追寻着,比较着,踏着前人的足迹,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深刻:从“睁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以治夷”再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从“中体西用”到政治维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革命;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到社会民主主义再到科学社会主义。满怀救国救民热忱的先进的中国人终于找到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先进的思想武器,从而使中国社会在追求变革进步的进程中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指导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争取解放的先进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国救民而找到的指导中国革命的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社会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使全国各族人民有了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证明中国人民在寻找代表中国社会未来前进方向的水平上有了一次质的飞跃。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走上了胜利的道路,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追求变革、追求进步的共同愿望才得到了实现。

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社会实现革命与进步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具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战斗力最强;特别富有组织性纪律性;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中国工人阶级的这些优点决定了它是中国社会实现进步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性质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先进觉悟阶层,它“吸收了这个阶级的一切优秀代表,集中了经过顽强的革命斗争的教育和锻炼的、完全觉悟的共产主义者。”中国社会变革的实践证明,我们党是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突出表现了先进战士的作用,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保持先进性是党取得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中国社会政治领域里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提供了深厚的合法性基础,也标志着中国社会一百多年来要求进步的愿望得到了一次质的实现。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和推动中国社会变革愿望的实现,既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与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一直保持先进性的结果,也从实践上证明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中最具先进性的政党。保持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社会其他政党不具备的先进、彻底、正确的革命纲领,体现了党的先进性,起到了号召教育人民、聚集组织阶级队伍的巨大作用。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认识中国社会性质与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分别在党的二大和七大上,制订了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和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和实现人类理想的最高纲领,中国人民开始聚集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最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实现了中国社会自近代以来要求变革的愿望。

中国共产党保持了在思想政治领域里的先进性。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强调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认识并掌握了中国革命的特点与规律,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形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产生了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从而保持了党在思想政治领域里的先进性,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吸引、吸收、聚集了一批又一批为实现党的纲领而奋斗而牺牲的先进战士,保持了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高举先进的、彻底的革命纲领的旗帜,吸引、吸收、聚集了一批又一批自愿为实现党的纲领而奋斗的先进战士。这些先进的阶级战士加入中国共产党,必须首先承认党的纲领,并参加党的一个组织,为实现党的纲领而努力奋斗,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确保了党的成员具有为革命而冲锋陷阵,勇于为革命而不怕牺牲的先进性,具备了严格的组织性、严明的纪律性。针对党长期处于农村环境领导中国革命的客观现实和存在大量的非无产阶级出身的党员等影响党保持先进性的问题,我们党把思想建党放在首位,强调共产党员不仅要组织上入党,更要思想上入党,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从而使党员在共同的理想信念的基础上达到党在思想上的统一。这从根本上保证了党在组织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优良作风,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了重要条件和评价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作风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关键所在。这些优良作风的形成表明了党在思想上的成熟,从而为党保持先进性提供了前提条件。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内生活、调整党内关系、实现党的团结、加强党内监督、解决党内矛盾的有效武器,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重要标志。党正是通过这种积极正确的思想斗争方式,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确立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和方针政策,并使全党在此基础上达到团结和统一,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起到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作用。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坚持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也是党的力量源泉所在。我们党正是形成并坚持了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才使党的先进性具备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并在中国革命中得到充分发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党凝聚人心、克敌制胜的法宝。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党为实现宗旨而不畏艰难、奋斗不息的先进性的生动体现,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充分认识到党的伟大与先进。

先进性建设是党引领中国社会不断实现进步的力量源泉

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党通过制订、宣传和实施自己先进的纲领和切合实际的方针政策,利用自己先进的指导思想整合自身的资源,在实际的革命和建设中锻炼和造就了一批极富个人魅力的领导人,获得了大多数人民群众对其执政的认可与支持,取得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资格,拥有了深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党也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无与伦比的先进力量。随着中国社会日益由一个依靠战争胜利取得合法性基础来源的社会要求转向一个依靠民主法制来取得合法性基础来源的社会,即由一个理想型的、不成熟的社会形态要求转向一个理性的、较为成熟的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更需要一种先进性的力量来引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迫切要求国家能够保持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全面快速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就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无可替代的选择。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也切实需要以满足中国社会进步要求的先进性建设的成就来夯实自身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以永葆先进性为内容的党的建设就必须成为党引领中国社会实现进步的力量源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引领中国社会初步实现了不断进步的愿望。她领导着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她领导着人民解决了历史上任何统治者都不曾解决的人民的温饱问题,并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她领导着人民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基础上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达到了世界前列;她领导人民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人民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空前活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不断完善、不断成熟。惊人的建设成就拓展了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也提升了中国社会要求在党的引领下不断进步的愿望。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指明了中国社会在实现完全独立后要求实现真正富强的伟大目标,我们党的阶段性纲领则为中国社会实现真正富强的愿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路线。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既是党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最高纲领,也是中国社会、中华民族要求实现富强目标的必然选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内容完全寓于党的伟大理想之中,在实现党的最高纲领的过程中,完全包括了实现中国人民富强梦想的真实内容,党的最高纲领具有真实的意义,是伟大的理想与中国社会实际的完全统一。正是有了党的最高纲领,中国社会在实现了深刻的变革之后的建设才有了明确的目标,才有了引导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才有了党巨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真理的指导下与时俱进、与势俱进,不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向新的高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飞跃,引领着中国社会思想领域里的新发

展。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针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从党的队伍现状出发,在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体现时代要求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它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这样一个党的问题,重在完成我们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明确并提升了执政党意识。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努力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去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和正确的经验总结,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方面产生了多次质的飞跃,引领着中国多样化的社会思想,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员素质不断提高,党引领中国社会不断实现进步的力量更加坚强有力。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迅速拓展,党作为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代表者队伍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党的性质和党的历史任务的重新明确,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迅速增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等党的优良作风的继承发扬,使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日益提高,党内生活充满活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突出;严格新时期入党标准、党对生产力标准的提倡和党内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视,党员的质量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升,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全党近7000万名党员是中国社会一支无可比拟的力量;大力开展“三讲”教育活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使党员的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激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她正以自身无与伦比的先进性的力量,积极引领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由一种不成熟、不完善的形态向成熟、完善的形态迈进,向着实现中华民族的再次复兴前进。

积极探索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有效实现途径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善于领导革命的党;既要建设,就要有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远保持先进性的党。这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充分证明了的一个真理。不断推进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内容的党的建设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核心问题,是其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在党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由革命战争环境到计划经济时期的建设环境再到市场经济时期的建设环境的巨大变化和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条件下,如何解决在没有了严酷的斗争环境制约和对党员进行自然淘汰的条件下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永恒课题。同时,他强调指出,要努力探索使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

机制,为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深入探索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有效实现途径指明了方向。

保持党的先进性关键是从宏观的制度层面,即从完善党的建设的制度架构上解决问题。制度的作用是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不能期望通过一次两次集中教育解决所有问题,而要着眼长远,把抓好集中的学习教育活动与做好经常性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加强党员的学习教育与强化党员管理和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重发展党内民主,完善党内决策民主制度,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健全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机制,强化党内与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对党员个人及党组织的监督作用。

保持党的先进性要注重从中观的运行机制层面,即建立保持党组织先进性的长效工作机制上解决问题。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是贯彻好执行好党的先进性建设制度的关键所在。保持党组织先进性的长效工作机制要在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制度框架内,以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各项制度的长期有效运行为目标,结合不同党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首先建立长效的责任机制,重在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建立长效的党员学习教育机制,切实提升党员素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保持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建立长效的党员管理监督机制,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真正体现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建立长效的党内民主参与机制,确保党内决策的正确性、正当性和有效性,解决有禁不行、有令不止的问题。建立长效的党务公开机制,加强党内与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对党员个人及党组织的监督。

篇6: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张力关系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张力关系

长期以来,科学技术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一直只是分别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对象而被研究.然而,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影响的日益显著,随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的一切都深深地打上了科学技术的烙印,科学技术成为无所不在的力量,直接左右着社会发展的程度,并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作 者:侯忠海 Hou Zhonghai 作者单位:湖北农学院,人文与教育系,湖北,荆州,434103刊 名: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YA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3(4)分类号:B82-057关键词:

篇7: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

国际社会学协会休闲研究专业委员会中期会议暨2009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年会的

具 体 方 案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学协会休闲研究委员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求是《小康》杂志社等单位主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学协会休闲研究专业委员会中期会议暨2009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年会定于2009年10月23日—26日,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根据主办方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学协会休闲研究专业委员会中期会议暨2009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年会》的安排(文件附后),东城区经研究,提出《东城区关于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学协会休闲研究专业委员会中期会议暨2009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年会的具体方案》如下:

一、涉及主要内容

东城区参与此项活动共涉及三个活动:区领导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词;组织落实在东城区参观考察活动;参加分论坛并做主题发言。

二、具体方案安排

(一)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词

举办时间:10月24日(星期六)上午8:30至12:00 1

举办地点:北京友谊宾馆

主要内容:由区领导出席“论坛开幕式及大会主题报告”会议,并在会上致词(致词制作中、英文PPT),区政府办、区旅游局、安定门街道办事处、交道口街道办事处、东四街道办事处、区新闻中心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随同区领导出席开幕式。

(二)组织落实在东城区参观考察活动

突出通过参观考察点的多元化、多样化,向与会代表展示我区在社区文明休闲街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成果。

集合时间:10月25日(星期日)下午13:30 集合地点:北京友谊宾馆 参加人数:120人左右 考察线路:(半天)13:30 北京友谊宾馆出发

14:10 南锣鼓巷南口,步行参观南锣鼓巷文化休闲街区,沿途欣赏“第四届南锣鼓巷胡同文化节”上的民俗表演、茶艺表演和创意产品展出等内容

15:30 参观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并观看国子监内社区文化活动和孔庙内国学班学生表演三字经

17:00 参观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公园及群众文体活动 18:00 结束在东城区的参观考察活动。

(三)参加分论坛并做主题发言 举办时间:10月26日(星期一)上午

举办地点:北京友谊宾馆

主要内容:举办“国民休闲的畅想与畅议”(以社区休闲为例)主题分论坛会议,区旅游局、十个街道办事处的主管领导参加“国民休闲的畅想与畅议”会议。与会专家学者观看《紫禁之东》宣传片;区旅游局的领导做主题发言,发言内容涉及东城区总体资源介绍、休闲与休闲社区建设的关系、休闲环境和特色街区建设的打造与成果、前景规划、存在的问题,并以安定门街道、东四街道、南锣鼓巷为案例,具体介绍社区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思路、现状与问题;发言制作PPT,配有图片;与会专家学者结合东城区主题发言与参观考察情况研讨。

三、组织领导与职责分工

(一)成立活动筹备小组

为切实组织落实好东城区参与此项活动的各项内容,东城区成立参与活动筹备小组,由区政府办总协调,相关成员单位包括区旅游局、区文委、安定门街道办事处、交道口街道办事处、东四街道办事处、公安分局、交通支队、城管大队、区新闻中心。筹备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旅游局。

(二)各部门职责分工

区政府办负责活动的总体协调;负责安排与陪同区政府领导参加活动,负责区领导致词的总体把关;

区旅游局负责活动具体方案的制定;负责协调主办方提供工作证件及车证、代表证件样本;协调参观考察活动的具 3

体组织实施;负责代拟区领导致词和准备参与“国民休闲的畅想与畅议”的主题发言稿;负责宣传品的收集与提供;

区文委负责具体落实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参观活动的组织实施,包括协调安排参观、解说等;

安定门街道办事处负责提供安定门街道文化休闲社区建设的文字介绍与图片;负责具体落实在国子监街地区考察活动的组织实施,包括组织群众文艺表演队伍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门前进行表演;组织国学班的学生在孔庙内表演三字经;在国子监内设臵手工艺品编织、传统工艺品、民间收藏等展位;

交道口街道办事处负责提供南锣鼓巷文化休闲街区建设的文字介绍与图片;负责组织代表参观考察南锣鼓巷活动的具体实施,包括组织与会代表由南口向北口步行参观南锣鼓巷休闲街,街道负责人陪同与会代表参与“第四届南锣鼓巷胡同文化节”;

东四街道办事处负责提供奥林匹克社区建设的文字介绍与图片;负责组织代表参观考察奥林匹克社区活动的具体实施,包括组织与会代表参观奥林匹克社区公园雕塑、博物馆及公园内群众文体活动,街道负责人陪同并安排解说;

公安分局负责参观考察涉及地区安全保障工作; 交通支队负责参观考察沿线内的交通停车、秩序疏导工作;

城管大队负责参观考察沿线的环境整治;

区新闻中心负责协助做好活动的摄影、摄像资料的留存 4

工作等。

四、相关情况说明

(一)相关证件与发放。东城区共需10张请柬,50张工作证,主办方定于10月22日(星期四)送到区旅游局;10月24日开幕式无需车证;10月25日在东城区考察活动,车证为自制A4纸打印“10.25”字样;相关请柬与工作证件由区旅游局发放相关单位。

(二)人员车辆安排。在东城区的考察活动,预计涉及国内外与会代表共120人左右参加,安排3辆金龙车,1辆考斯特。

(三)宣传品准备。由交道口街道、东四街道分别准备150份宣传品,并于10月21日(星期三)前送至区旅游局,由区旅游局转交主办方。

(四)参与活动安排。参加论坛的通知由区旅游局拟写并通过政务网发十个街道办事处;涉及在南锣鼓巷、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院、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公园的参观考察活动,细化内容与流程由属地街道办事处负责。

活动筹备小组办公室(区旅游局代章)2009年10月19日

附: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学协会休闲研究专业委员会中期会议暨2009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年会》的安排;

篇8: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国家民族建设发展的模式, 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运用于本国实际得出的科学结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我党率领亿万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得出科学结论。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为落后国家如何发展提供现成答案。根据本国发展实际来推动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 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根本原则。具体到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 马克思与恩格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认为, 社会主义应该基于雄厚的经济基础, 因此, 革命必然在发达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在他们革命行动的晚期, 鉴于当时俄国革命发展形式, 曾经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设想。可见, 构建社会主义是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遵循的。

2.西方发展理论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西方学者的发展理论可分为三大种类:一是“西方现代化”理论, 即“发展”应该是发展中国家通过“西化”、“欧化”来实现现代化;二是“依附”理论, 即“发展”应该是通过发展中国家靠拢发达国家来实现,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本质上是一种依附关系;三是“世界体系”理论 (依附论) , 即认为在世界体系中, 各个国家存在着“核心———半边陲———边陲”的结构分工, 发展无非是改变自己在世界体系中的结构位置而已, 从而给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使后发国家现代化建设滑入封闭型低效率的陷阱之中。

纵观西方发展理论不难看出其以下两点实质:一是发达国家发展观念和方式的输出,二是发展中国家不满依附地位的抗争。这些理论,可以为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打开一些新的视角,但却远远不能承担指导我们现代化建设辉煌大业的重任。

3.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民主社会主义是20世纪以来在欧洲盛行的一种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思潮。它是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党和社会党国际思想体系的总称。在当代, 民主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理论形态, 又是一种实践形态。择其要,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

(1) 从指导思想层面看。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民主社会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主张世界观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因此把基督教学说、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都作为自己的思想来源而熔为一炉,冠之为“多元化”和“思想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张用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主义实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现阶段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导新实践,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

(2) 从经济制度层面看。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在维持私有制主体的基础上,实行国有企业、私人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制度,并维护以按资分配为主体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就在于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结构,以质与量都占优势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对于强国富民和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3) 从政治制度层面看。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各种名称的社会党共性特征之一是抹杀党的工人阶级性质,公开宣称他们的党是由具有不同信仰和思想的人组成的共同体,不是某阶级的党,而是“全民党”。因此,他们反对一切情况下的一党制,提倡资产阶级多党轮流执政的国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在多种社会阶层出现和并存的新格局下,共产党仍然必须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4) 从对外关系层面看。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坚持推动世界和谐发展。民主社会主义表面上赞成对外关系要平等、和平,而实际行动上经常背离。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二战以后和后冷战以来,许多国家的社会党主张对外军事扩张和侵略,推行经济和文化的霸权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对外关系理论和政策上都真正主张平等互利,和平合作,切实推动世界和谐发展。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对外领域,永远不称霸,强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主张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来处理国家间的多种关系和全球问题。

(5) 从终极目标层面看。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主义奋斗目标。民主社会主义抛弃共产主义奋斗目标,主张从资产阶级的理性和伦理原则如自由、平等、公正、互助等出发,抽象地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为一个社会公正、自由民主、世界和平的制度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和原则,并最终要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制度创新历程。

综上可见,我们既无可以使之更加“文明化、民主化、人道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来建设“民主社会主义”, 又无抛弃科学社会主义、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民心民意,更没有放弃和平、大搞霸权甚至扩张侵略的价值追求。所以,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总结, 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探索、继承、发展的结晶: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线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艰苦探索, 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河。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 毛泽东开始探索有别于苏联模式和发展道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的发展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以所有制的变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主张通过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来促进生产力发展, 尤其是用所有制的变革来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些重要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两篇光辉著作之中。艰难的探索实践中, 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步为独具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启了智慧之门:在发展目标上, 指出要经过上百年的努力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在发展模式上, 创造性地提出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想;在发展步骤和整体布局上, 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和以工业为主导、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共同发展的思路, 做出了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文化领域实行“双百”方针、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等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谋划;在发展的支撑条件上, 确立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可以说,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孕育阶段。

2.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行开辟性探索,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不断丰富和深化。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 我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飞跃阶段并日臻成熟。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里, 邓小平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并庄严地宣告中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基于此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行改革开放, 从而科学阐明社会主义和发展的关系, 把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初步系统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明确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总目的和根本任务;设计了科学的“三步走”现代化发展目标和战略。从而实现了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现代社会主义模式的转变, 开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和形成阶段。

3.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探索, 围绕“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主张, 多方面丰富、创新了“发展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不断深化“发展”的主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集中阐述了发展对共产党执政的意义, 回答了中国如何发展的基本问题;阐述了共产党执政和发展的关系, 做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科学论断;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三步”设计, 进一步细化了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的发展保障思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 做出既参与经济全球化、又坚持独立自主, 努力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战略决策;做出了发展的关键在党的科学判断, 提出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等等。从而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 从发展要素和发展规律的视角研究发展建设课题,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改变了发展观念, 跃升了发展理念。

《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并沿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衡这二条主线,提出了富有中国风格和时代特征的“发展”思想,主要有: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坚定不移”;创新性地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思想,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融“物质”、“精神”、“政治”、“社会”这“四个文明建设”为一体,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格局。强调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全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发展导向;推出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提高人口素质的制度理念;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发展“瓶颈”的突破,等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深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系统的理论,是内涵丰富、经过实践检验并仍在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继承与发展。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认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科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而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关键有两条: (1) 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进步性, 在于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毋庸赘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贡献就在于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规律和未来社会的理想境界, 从而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 找到了遵循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物质力量。因此, 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 就是要求我们同民主社会主义等种种非马克思主义的、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和道路划清界线。这就在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的同时也昭告世界:中国的发展道路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她的发展, 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2) 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进步性还体现在, 她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 通过理论和实践创新, 使之具有中国特色和“气派”, 不断把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社会主义在中国起步伊始, 就是同强国富民、实现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的。实现强国富民这一特定的历史使命, 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战略和目标, 既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又要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突出特点就是强调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根据中国的国情来设计自己的发展道路, 从而迸发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实践一再证明,中国自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找到了符合自己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飞跃,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国际影响显著扩大。历史将进一步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振兴中国、发展中国、繁荣中国、富强中国。

2.抓住“发展”不动摇, 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动力推动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线是“发展理论”, 是阐明社会主义和发展的关系, 把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志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生产力不发达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基于这一基本国情而提出一系列适合国情实际的发展论断, 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 (1) 突出强调“发展”本质, 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 开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天地。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 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根本动力。所以,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就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努力消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以促进社会进步。 (2) 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入活的精髓。作为党的思想路线, 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具体内涵不尽相同。面对探求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遇到的重重思想障碍, 毛泽东同志号召我们要“在党内发动一个启蒙运动, 使我们同志的精神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蒙蔽中间解放出来”;面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层层迷雾,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反对迷信, 反对做思想懒汉, 要打破思想僵化和半僵化, 勇于探索、尊重创造;面对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新形势,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解放出来”的新要求;现在,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进一步强调,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我们要以更加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 排除种种思想干扰,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不为任何风险所惧, 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可以说, 这就是当前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十分重要的新要求, 也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前提。

3.强调“三个发展”的辩证统一, 即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的发展模式,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光辉前景。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观”, 是倍受当代国际有识之士首肯的发展理念。因为它不仅提出发展中的“代间公平”问题, 而且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因此, 要求人们在发展中更加重视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更加强调发展应该满足人的需要, 更加重视人自身的发展。随时汲取人类最新精神成果, 科学总结自己实践中的正反经验来获得最新认识和飞跃,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力所在。所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的新理念, 并十分强调这“三个发展”的辩证统一, 是对人类这种认识成果吸收借鉴与改革开放建设实际经验总结升华与创新的结果, 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核心内容。 (1) 突出强调“发展”的科学性,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生命保障。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高瞻远瞩地强调“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 全面认识深刻把握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 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同时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进一步深化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并且, 对于国民经济建设首次以“发展”取代“增长”, 并强调“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毫无疑问, 科学发展的提出, 不仅作为一项重大战略, 而且作为国家民族发展带有根本性、指导性的理论, 必将对于我国国民经济未来发展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区域布局、调控体系、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等一系列问题发挥划时代的开辟和指导作用。 (2) 突出强调“发展”的和谐性,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质量保障。健康而持续的发展要以和谐为保障。因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协调统一的总体布局。从社会建设角度看, 就是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 突出强调“发展”的和平战略,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环境保障。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中国的发展有利于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中国愿意并能够担当起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作出自己贡献的责任。因此, 我们特别强调要把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为我们的国际战略, 并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

综上可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发展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核心所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这种科学的发展模式,就可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4.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引领社会的繁荣进步。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高屋建瓴地指出, “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精神形象和文化标志;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也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层次。一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创新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并号召全党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可见,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自觉认识到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作用,并进而主动地把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二是创新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精神理想,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极富时代意义的价值目标。精神理想,是人们奋斗不可或缺的动力,也是事业成功的精神条件。根据事业的发展适时提出富有感召力的精神理想以凝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我党胜利的宝贵经验。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曾说过,没有理想目标,缺乏精神条件,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化认识,提炼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理想,就是在亿万炎黄子孙心中竖起了一面高高飘扬的精神大旗,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重要精神条件。基于“核心价值体系”与“精神理想”建设的目标,《报告》站在历史与现实、民族与时代的大视野高度,进一步强调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这标志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综上所述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是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可靠保证,是中华民族勇敢顽强战胜各种自然灾难的坚强后盾。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 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沿着这条光辉大道的指引,面向世界,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韩振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十大新发展[N].北京日报, 2007-10-15.

[2]王伟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访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N].人民日报, 2007-10-08.

上一篇:班主任竞选下一篇:房屋损害赔偿协议书(2018最新)有法律效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