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2024-06-27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精选6篇)

篇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与功能

(一)课堂教学评价应该遵循的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多维性原则

多维性原则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该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和课堂教学的结果进行评价。具体而言,多维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评价内容的多维性,即在评价中应该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水平、课堂教学要素、课堂教学结果、学生的参与度等各个方面。但这并不是说,每次课堂教学都必须要完整地对所有的因素进行评价、或者所有的因素在每次评价中所占的权重都是一样的,而是需要根据评价的目的有侧重地进行选择。在选择过程中,既要考虑到评价的目的,也要考虑到课堂教学评价的一般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到当前教学评价发展的理论前沿。其次是评价主体的多维性。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主体往往是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缺少课堂教学内主体的充分参与。而评价主体的多维性要求评价主体既有课堂教学之外的人员,如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也有课堂教学内的被评教师或学生,同时还可以考虑同事或同伴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改变原来单纯以他评为主的方式,重视自评和互评。最后是评价方法的多维性。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多以量表或者纸笔测验为主,这种评价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其编制过程的科学性,它在评价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地保证评价的公正性,但是其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如评价的内容与真实的生活内容脱节,不太适合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等。评价方法的多维性要求课堂教学评价中改变单纯以纸笔测验为主的方式,更多地采取观察、成长记录袋、真实性评价等方法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既要重视客观、量化的评价方法,也要重视量化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

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因为量化的评价把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化、格式化了,而质性评价却更关注复杂而丰富的课堂教学过程,强调教学过程的完整及其间真实的表现。

2.过程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指的是改变以往评价中过分重视总结性评价的倾向,要把评价对象当前的状况与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联系起来,由一次性评价改变为多次性评价。

过程性原则强调以教育教学过程中评价对象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以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体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发展和提高质量的过程。过程性原则有三个基本的特征:一是把全部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活动都纳入评价的范围,不论这些活动是否与预期的目标相一致;二是在方法论上,既倡导量化研究的方法,也给质性评价一定的位置;三是本质上受“实践理性”的支配,它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强调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3.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指的是课堂教学评价、特别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强调在真实生活情景下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在真实性评价中应该包括有真实性任务,即某一具体领域中专家可能遇到的那些真实的生活活动、表现或挑战。

美国学者戈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认为真实性评价有五个特征:一是评价既指向学生学习的结果,也指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凸显评价的诊断与服务功能,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而不仅仅是选拔与区分功能;二是强调在现实生活(或模拟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中,给学生呈现复杂的、不确定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以及需要整合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任务(即“有意义的真实性任务”)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重在考查学生在各种真实的情境中使用知识、技能的能力,而不是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信息的积累与占有程度;三是任何

一个真实性评价都必须事先制订好用以评价学生的“量规”(rubrics)或“检核表”(checklists)。所谓“量规”,是一种界定清晰的、用来对学生的表现或作品进行评分或等级评定的评估工具。一个完整的“量规”应当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具体的评估标准”“区分熟练水平”以及“明确的反馈”,学生应该提前知道评价的任务及具体标准,而不是像传统的测验那样需要保密;四是真实性评价承认个体差异,主张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评估策略,以适应各种能力、各种学习风格以及各种文化背景的学生,为展示他们的潜能与强项提供机会,而常规的考试与测验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且常常用来找出一个人的弱点,而不是他的长处;五是评价通常被整合在师生日常的课堂活动中,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在真实性评价中,评价是师生共同的任务,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测验接受者,而是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生参与评价(包括对同伴的评价或自我评价)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夏正江:《论课程观的转型及其对新课改的影响》,载《课程•教材•教法》,2005(3)。)

4.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指的是课堂教学评价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侧重于观察和衡量学生的表现,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激励教师转变观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尽管不排除其检查、选拔和甄别的作用,但其基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在于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积极导向等基本功能。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坚持发展性评价原则,即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主体的变化,重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以及评价主体间的互动等,以实现评价的最大收益,达到促进发展和改进的目的。

发展性原则有以下特征:首先,发展性原则着力于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个体的和谐和发展,强调以人为本;

其次,发展性原则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主张使更多的人成为评价主体,特别是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作用;第三,发展性原则在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静态、常态因素的同时,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由师生之间情感等的交互作用而使得课堂教学出现的偶发性和动态性;第四,发展性原则更加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能够体现差异的,对信息的收集应当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有利于评价对象个性的发展;第五,发展性原则在重视指标量化的同时,更加关注质性评价的作用,强调用质性评价去统整定量评价,认为过于强调细化和量化指标往往会忽视了情感、态度和其他一些无法量化而对评价对象的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1.课堂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是帮助学生达到一系列既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而课堂教学评价则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教学前的评价。教学前的评价可以是一节课开始之前的评价,也可以是一个教学单元甚至一门课开始之前的评价。这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想弄清学生是否具备即将开始的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即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它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达成。通常有关准备状态的评价难度较低,同时评价的内容限定在学习应该必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上。

其次是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往往为形成性评价提供基础。它们主要被用于监测学习进步、检测学习中的错误,并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这些评价是监控学生学习进展最重要的手段,也是进一步教学的基础。通常这些评价涵盖的是事先确定了的教学内容,如某一章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这就使得实际应用中的形成性评

价内容比较狭窄,对于那些也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就很少涉及,这是在形成性评价中要注意的。除了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之外,教学过程中的诊断性评价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那些在形成性评价中持续出现困难的学生,必须采用诊断性评价来确定问题之所在,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有价值的建议。

最后是教学结束时的评价。在一个教学阶段(如教学单元或一门课程)结束时,我们关心的是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是否能够达到和达到的程度如何,要获得这方面的信息,我们也必须使用相应的评价。教学结束时的总结性评价,如确定学生的学业成就或等级分数可以为分流、安置学生等提供相应的信息。而单元测验在为学生提供反馈、激励他们从事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布置补偿性的作业、评价教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评价不仅可以是形成性的,也可以是总结性的,甚至在某些时候还可能是预备评价。它们也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工作成效的提高、师生的评价等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反馈信息。

2.课堂教学评价与师生的发展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课堂教学评价能反映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作出一系列的判断和决策,需要对学生的性向、能力趋向、学业成就、态度、价值观、学业潜能等进行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这就需要应用到相应的教学评价手段和技术。对于教师而言,掌握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教师获取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一是能够诊断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能够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供帮助,而且学生的不足也是教师在今后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教师还需要知道学生已经能够做什么,他们的学习准备情况怎样。二是监控学生的进步,即教学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判断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进步。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之一就是评判学生是否

正令人满意地朝着预期的教学目标迈进,这样可以为是否进行教学调整提供信息,可以说能否及时监控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众多的研究表明,合理开发和应用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三是评估自己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评价中的表现来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帮助教师决定是保留现行教学方案还是进行修订或者另起炉灶。

其次是课堂教学评价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评价能够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形成正确的教学行为。由于课堂教学评价往往整合了有关教与学和师生发展的新的理论成果,因此,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能够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在反思中变革自己的教学理念,形成正确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评价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学校教育最主要的场所是课堂,因此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发展最重要的阵地。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不仅不能使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相反,它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某种抑制作用;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能够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能够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使得学生充分活动,形成良好教学氛围和师生互动关系,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学生在进行学习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新课标主张发展性评价观,在评价的功能上由重甄别、重选择转向重激励、促发展。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那么教师如何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呢?

一、评价的时机要恰当评价不宜过早,有些教师在听取学生发言时,往往不等学生说完就给以鼓励表扬,这样会大大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让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教师应让学生说完再做评价,既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有利于教师做出中肯的评价。有些问题,学生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也不忙立即否定,道破真情,而可以用期待的目光注视全班同学,鼓励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使学生的思维丰争辩中发展,认识在争辩中深化,问题在争辩中解决,学习的积极性在争辩中提升。评价也不宜迟,太迟的评价就起不到应有的心理激励作用。

二、评价的内容要全面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情感、意志、兴趣等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也许学生的回答不够准确,但其思维方式是正确的;也许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但其学习态度是积极的;也许学生的说法是荒谬的,但其创新精神是可嘉的。所以课堂教学评价要全面仔细,充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评价的语言要艺术

1、评价语言要准确。虚情假意,言不由衷,言过其实是目前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主要问题之一。不管学生对不对,“表扬他(她),啪、啪、啪”,一个统一模式。这种言不衷的评价不仅不会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导致许多负面效应。评价的语言应准确得体,符合学生实际,有较强的针对性,不能随意打击,也不能夸大其实。如可以这样评价:“读得很不错,若声音再响亮一点就好了。”“这句话的意思我们明白了,如果XX词能换一下,那句子的意思就更明白了。

2、评价语言要巧妙。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教师的评价语言也要随机应变,机智灵活,不能简单地以“是”、“不是”、“对”、“不对”来评价。斯霞老师一次上课时问过这么一个问题:“党的十大在哪儿召开的?”一学生回答:“在收音机里召开的。”这显然是错误的答案,但斯霞老师没有否定,而是启发道:“你是从收音机里听到的吧?”小朋友点点头,老师接着启发:“收音机里说十大是在哪里召开的呢?”学生回答:“在北京召开的。”这样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评价语言要富有感染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注重情感投入,用充满真情的激励语言,热情地给予褒奖。如“真能干”、“多聪明”、“就是与众不同”、“确实有头脑”、“很有自己的见解”、“鲁迅是大文豪,你是小文豪”、“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啊”等等,让学生实现情感共鸣和思想融通,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

篇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在有关教材中, 关于学校体育的功能分为两类, 一类是学校体育的一般功能、教养功能、教育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美育的功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功能。另一类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人体功能、调节人体功能、调节人的心理、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

一、大学体育的教育功能

对于教育功能而言, 笔者在这里所谈论的是狭隘的教育,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个时期, 大学体育的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提高方面, 作为体育而言, 现在大学体育的改革更多的看重的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但是很多教师都坦言, 我们可以通过轻松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来对学生大学期间的身体素质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但是我们却很难能够对学生的体育意识转变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做出准确的判断, 因为很多学生在谈到体育的作用时, 学生对于体育的意义和体育的功能, 甚至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法都很清楚, 但是说到属于自己的体育锻炼时间时, 很多学生都坦言, 因为各种因素, 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是很少的, 而且自己主动的去参加锻炼少之又少, 这就说明, 在我们学生的意识当中和学校的重视程度上还是存在诸多不足, 试想一下, 学生在学校期间参与体育的机会都不能很好的保障, 今后走向单位和社会又如何能保证自己的体育锻炼呢, 如果在大学期间, 我们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 不单纯是要帮助学生树立体育的意识, 更多的应该是要把这种意识培养落到实处, 让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习惯, 在生活当中, 当某一类活动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 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就不坚持和持续下去, 笔者认为这才应该是真正的体育教育。

二、大学体育的德育功能

德育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其经济价值的大小一般限制于德育内化的程度, 不是所有社会个体实施相同的德育内容都能产生等同效果, 这与个体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前期教育、个性特征、思想品质等状况密切相联。认识德育的经济功能有利于转变现代人的意识, 把德育从独立的政治范畴与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达到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相统一, 研究德育经济功能的特点, 则有助于人们澄清是非观念, 明确任务和方向, 科学运用德育功能, 为完善市场经济服务。

高校校园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也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特殊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在高校特定区域内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 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

所以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当中的德育培养已经成为一种德育教育的习惯, 通过课堂教育来帮助学生在合作、吃苦耐劳等方面能有所渐长, 而对于高校而言, 高校有自己的体育文化, 这种体育文化时刻在影响着每一个在校的学生, 所以营造自己的体育文化特色并使其成为一种特色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德育发展有更好的推进作用。

三、大学体育的团队协作教育

团队协作是高校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和帮助学生学会团队协作的重要环节, 在很多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当中, 许多体育教师都在给学生灌输着体育的协作意义, 随着学生进入大学之后, 体育教育在延续着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作用, 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当中, 我们应该继续追寻中小学体育对于学生培养的初衷, 要求学生学会协作, 因为任何一个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 都不可能单独的生活在社会当中, 在任何事物处理中都会和同事或者合作伙伴交往,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与人相处, 所以大学体育必须帮助学生学会和认识到自己的位置, 放弃在在工作中自己的中心位置, 学会换位思考。

四、大学体育的社会教育功能

任何一门课程可能都有自己的社会教育功能, 这种教育功能在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社会的成熟认识, 大学的教育在于培养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 是为社会发展而服务的,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 大学体育在课程教学中也应该积极努力的去帮助学生懂得自己的社会责任, 并勇于在今后走入社会之后能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那么在体育教育中, 如何去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是一个需要我们的体育教师去思考的问题。

五、大学体育的发展趋势

从大学体育的发展趋势来讲, 笔者认为今后的发展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会有所改变, 首先是课程设置上, 在今后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上, 学生和教师的双向选择可能会进一步加强, 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识, 尤其是一些新兴体育项目和潮流项目, 需要我们的老师努力的学习。其次, 在教学模式上, 今后的社团体育和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可能会逐步的取代现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因为在高校发展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 学校和社会合力办学旨在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那么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可能会更强, 最后就是考核形式上, 在高校体育的考核方式上, 逐步会减弱现有的单纯的以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体育成绩的做法, 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以及体育态度可能会逐步在考核中占据一定的比例, 但如何数字化衡量需要我们努力去思考。

摘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是高校落实和培养学生全面参与体育运动和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过程, 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体质健康达标测试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功能和发展问题是我们讨论高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 笔者在这里就相关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功能,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阎智力, 顾渊彦.实施新课程标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体育学刊, 2004 (03) .

[2]何元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进程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 (04) .

[3]吴昊.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和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 2004 (01) .

[4]陈家刚.对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08) .

篇4:课堂教学评价语的设计原则与功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012-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达成课程学习目标的情况,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作为语文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具备语文课程评价的多样化功能,尤其是诊断、反馈和激励的作用,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探讨如何设计课堂教学评价语及发挥课堂教学评价语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关爱——评价的基础

教育是爱的艺术,小学生的品德、性格等处于形成时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他们还不具备完全独立的生活能力和认知能力,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视教师为榜样、典范。教师的评价语应当以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基础,要包含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品德、与人交往等的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要评价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是否准确、到位,思路是否正确等。例如,以下是某教师执教人教版语文第九册课文《鲸》的片段。

师:《鲸》是一篇说明性文章。说明文的学习方法与其他文章有所不同。请同学们默读单元导读,画出学习要求。

生:抓住课文要点,了解说明方法加以运用。

师:不错,你找到了学习说明文的方法。

……

在该教学片段中,教师从单元导读入手引导学生注意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方法去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又如以下是某教师执教人教版语文第七册课文《送元二使安西》的片段。

师:默写好古诗的同学,谁愿意向我们展示一下,并分享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一名学生兴冲冲地将自己写好的“送元二使安息”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学生们顿时笑成一团,该学生尴尬地涨红了脸……)

师:是不是急于展示没检查就跑上来了?(生点点头)

师:没关系,现在检查一下吧。(生将“安息”改为“安西”)

师:你为什么这样改?

生:“安息”是对死人的悼念词,“安西”是安西都护府,故址在今新疆境内。

师:好,理解得准确到位。同学们,看来检查很重要,不检查有时会闹笑话的哦。(生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没有批评责骂,而是以“是不是急于展示,没检查就跑上来了”的询问方式,善意提醒学生注意检查自己默写的诗句。学生改正错误之后,教师及时表扬“理解得准确到位”,提醒学习“检查很重要”,这样的教学引导保护了学生的表现欲,善意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提醒学生养成检查的好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平等——沟通的捷径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平等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捷径,要求教师将自身课堂主宰者的角色转换为引导者、组织者。师生平等才能打开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通道,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与教师、同学沟通交流,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例如,以下是某教师执教人教版语文第一册课文《小小的船》的片段。

(上课伊始,教师展示挂图,图上画有一弯金黄的月亮,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深蓝的天空中数颗星星在闪烁)

师:月亮像什么?

生1:像镰刀。

师:还像什么?

生2:像香蕉。

师:想一想,还像什么?

生3:像眉毛。

教师笑笑点头:同学们真棒,想象力真丰富。你们看,天空多像深蓝色的大海,这月儿多像在大海上飘荡着的一只弯弯的——

生4:小船。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教师没有批评学生,也没有将学生强拉回教学预设中,而是机智地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背景,利用大海让学生联想到了小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体验,学会自主学习。

三、尊重——评价的前提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成功的教育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拨动孩子的心弦。”尊重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依赖他人,尤其是教师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教师要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主体,尊重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个性体验,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表达,让课堂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例如,以下是某教师执教人教版语文第九册课文《桂花雨》的片段。

(课件出示句子: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师:对于这个句子,老师感觉很奇怪,桂花是在秋天开放的,怎么会“香了全年”“香了整个村庄”呢?

生1:大家一起晒桂花、做桂花糕,很快乐。我吃过桂花糕,有软糯的,也有酥脆的,很好吃。

生2:我吃过桂花茶,茶清香,桂花甜香,特别好闻,好喝。

生3:我吃过芋头糖水,上面撒些桂花,很香,吃了还想吃。

……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人们一年四季都能品尝到香甜的桂花美食。桂花谢了,人们可以晒桂花,做桂花糕、泡桂花茶、煮桂花芋头糖水,桂花香飘四季……桂花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却延续一整年。所以说——

生(齐):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以“对于这个句子,老师感觉很奇怪”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畅所欲言,说出桂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回忆。最后,教师小结点拨做桂花美食、品尝桂花美食的快乐。这样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将语句悟透,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四、明确——诊断的功能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具有诊断功能,诊断必须明确,该肯定的应当给予明确的肯定,错误的则及时引导改正,不能以“不伤害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为由,或是“这是个性化的体验”为借口含糊应对,而应明辨是非、评判对错,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例如,以下是某教师在全国展示课教学《情境作文——囚鸟》一课“取题目,明主题”的片段。

师:今天,这只小小的鸟儿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果由你来写,你会给文章取一个什么题目?

生:“囚鸟”“不愿飞翔的小鸟”“小鸟,你知道自由吗”“留下是我的自由”……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与一只笼中的鸟儿相遇,大家感慨颇多。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给文章命题,充分表达自我独特的感受,但对于“留下是我的自由”这样的回答,教师却以“大家感慨颇多”一笔而过,等同于肯定了该生的回答,无视学生认识的偏差。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如教师可以及时引导:“外面的天空很高远,外面的鲜花很灿烂,只有自由才能给易逝的生命赋予光艳和芳菲。飞出来吧,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飞出来吧,外面的生活多姿多彩,飞翔的生活更快乐,自由的生命更有意义。”这样学生从教师的话语中得到启发,明白生活、自由的意义。

五、引导——提升的通道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教学评价语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组织课堂教学秩序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当通过评价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使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调整、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实现教学目标。例如,以下是陈国安教授执教人教版语文第九册课文《清平乐·村居》的片段。

师:你们从“最喜小儿亡赖”中的“喜”字看出了诗人高兴,那么,诗人现在有事儿干么?

生:没事儿干。

师:诗人想干事儿吗?

生:不想。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猜的。

师:辛弃疾文采了得,而且武艺高强,他当年只带十几个随从到金兵大营中,将正在饮酒作乐的叛徒张安国抓走,你们说他勇猛不?(生:勇猛)皇帝宋高宗曾赞他是大宋朝的顶梁柱,让他当了10年官,可是在他41岁时又将他贬了,41岁的英雄不想干事?(问刚才的学生)你猜对了吗?

生:错了。诗人想做事,做大事。

师:想干事的诗人看见无所事事的小儿,他高兴吗?“喜”的是什么?

生:诗人喜的是看到小儿无忧无虑,仿佛看到自己同样无忧无虑的童年。

师:在“喜”字背后,这个正值壮年的英雄想为国效力却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怎样?

生:很难过,很伤心,很无奈……

师:一个快乐,一个忧伤,忧伤的心情通过快乐的画面来传达,这叫做“以乐写悲”,这种写法让人感到“悲更悲”。

围绕“最喜小儿亡赖”这句话理解诗人的心情,教师补充介绍诗人的背景材料,让学生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真正读懂古诗的内涵,由诗中的“小儿”联想到了辛弃疾快乐的童年,以及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的忧伤诗人形象。这样教学,循循善诱,尊重了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将诗文读厚实、读懂诗人,学习了以悲写悲的写作手法。

六、激励——发展的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能持续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激励性的课堂评价方法就是要教师全面评价学生,扬长避短,让学生在关爱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以下是台湾李玉贵老师执教《两只手套》的教学片段。

(李玉贵老师引导学生质疑课题)

师:看到课题“两只手套”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许多孩子立刻举起了小手,有些孩子犹犹豫豫)

师:有些孩子在思考的路上,没关系,慢慢来。

师(对着举手犹豫的孩子):你举手有些犹豫,没关系,有我在。

……

(探讨小海豹被抓时的心情,一名学生读出小海豹被抓时的“紧张”心理)

师:太棒了,还有谁有不一样的心情?跟你的邻居说说你的想法。(大部分学生四人一组交流,另有几名学生没有交流)

师:同学们,看到一个人孤单单的,你就说:过来一点,再过来一点,我们一起说,一起听。说的时候要转头微笑哦。

……

(教师让学生在对话中加提示语,有的学生表示不会)

师:不会说,没关系。将别人的想法放在自己的想法里,选一个你认为恰当的写下来。

……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李玉贵老师充分关注到了少数学习不够积极的学生,鼓励他们“没关系,慢慢来”,告诉他们“没关系,有我在”,时时暗示学生:慢一点没关系,老师相信你;没有信心的没关系,老师可以帮助你;遇到不会的也没关系,可以倾听别人说,选择恰当的写下来。在李玉贵老师充满关爱的话语激励下,学生毫无压力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人人都学有所得。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应当出于对学生的关爱,基于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多一点激励,多一份耐心,多一次引导,才能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课堂。

篇5: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为贯彻落实沪教委基[2013]59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我校积极倡导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牢固树立基于课程标准的意识,落实课程标准,明确低学段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其教学与评价的基本方法。以此改变个人经验和主观愿望的教学与评价现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扎实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开展。

一、加强领导设计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为首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做好此项工作。

领导小组:陆亚娟

黄惠娟

周鹏

工作小组:周鹏

陈妹凤

周益

丁一凡

黄平

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员先行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学校工作计划,做好学习、宣传、指导、督察和评价反馈工作。

二、学习宣传要求

学校召开全体教师会议,组织学习市教委的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教研组、备课组分别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教研员的专题培训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是什么、怎么做,为指导和引领做好准备;教师认真参加各教研组、备课组组织的专题学习,一年级教师就学习准备期进行专题学习;家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年级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该工作的相关精神,了解学校此项工作的开展内容。

三、细读课标教学

我们开展了2013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研读活动,通过对学科课程标准的研读,把握学科要求,做到:科学运用、创新提高、务实到位。

学校开展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研读活动,行政蹲点人员指导各教研组组织教师研读课程标准,知晓本学科各年段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以课程标准为原则开展教学常规活动;梳理本学科各年段的核心知识点、能力点、考核点等相关内容。全体教师教师通过自主研读与集体研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知晓本年段及相邻年段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将课标理念、目标、要求应用于学科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水平。

四、开展活动衔接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2013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在一年级设置为期4周的 “学习准备期”,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帮助孩子更好地进行幼小衔接。

1、计划先行——学校制定了“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实施计划,一年级组各任课教师按照计划认真执行。

2、课时安排——利用拓展型课程的课时,每天安排1课时,每周5课时,共20课时的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

3、理论学习——认真学习《上海市小学学习准备期教学指导意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小学一、二年级课程调整方案》的通知)等有关文件,对一、二年级的所有任课教师进行培训。

4、加强宣传——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等方式及时做好宣传工作,让社会了解一年级学习准备期的内容及课程调整的目的、调整内容与要求、评价要求等,积极发挥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和监督力量。

5、设计案例——学校综合活动重点围绕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以及师生交往,参考《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的实施指导意见》,安排教师编写了“学习准备期”的综合活动内容(教学案例):熟悉新环境、了解新规范、养成好习惯、锻炼好身体,为任课教师的教学提供典型的实施案例。

6、评价总结——教师在实施教学案例后撰写教学反思;9月份,对学生进行了一年级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学生达标情况的统计;平时注重资料积累,及时总结教学经验。

六、落实教学

围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细化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师教学工作,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1、备课——注重兴趣,培养习惯,激励评价。A、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教师编制“学科学期课程实施计划表”,明确本学期教学目标→阶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度安排与评价方法等,并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据此确定教学方案及实施方式。

B、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区学科培训要求,一年级第一个月的学科教学以“学习准备期”为主,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在备课中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针对性的教学评价等。坚决做到:不超进度,不增加难度。

2、上课——把握目标,营造活力,提升幸福。

A、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增强师生间的合作交流,从学生的学习、情感、身心发展等方面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B、有效调控教学进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正视学生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在知识掌握、问题表达、思维水平、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C、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同主题”教学展示活动。同级组老师基于课程标准,围绕同一主题展示课堂教学。教研组成员必须全部参与听课,课后上课教师说课,听课教师评课,指出不足,达成共识,上课教师反思。

3、听课、评课 ——及时评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从第1周开始,校长协同教研组长、同年级组教师执行“推门听课制度”,一年级教师的课必听,课后形成书面意见,作出评价。听课重点是检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落实情况,课堂中更关注师生关系的互动,教师对学生的激励评价。对存在问题的班级、学科教师我们进行了跟踪性诊断听课。教研组活动时组织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展说课评课活动。

4、课堂练习设计和批改——精选精讲,减轻负担,形成个性。

认真学习县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单元作业指导建议》,在二次备课的基础上优化作业设计,减轻作业负担,提倡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教师根据具体学情设计多层次的作业,让不同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练习,获得自我发展。严格落实“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三、四、五年级的课外作业保证绝大多数同学能在1小时以内完成。

5、教学质量——健全机制,关注发展,切实提升教学效益

继续把控命题质量,命题前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学生学业评价实行等第制及学习诊断书的形式。一年级采用游园会、游戏活动等学生喜爱的方式考核教学质量。

七、改革教学评价,快乐学习

1、评价要求:

A、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与要求。把评价建立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合理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

B、采用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业成绩、学习表现、学习动力等评价结果采用等第表达,并结合学生个体学习情况,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知识理解、学习能力等方面选择若干要素进行评语描述,真正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C、注重评价结果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明确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在于发现学生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差距,进而调整教学方案或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

2、评价方法:

A、即时激励评价法(小奖品+激励性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加小奖品(五角星、粘纸等小朋友喜爱的形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各项活动中。

B、过程积累评价法(笑脸或五角星+激励性语言)

一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在“学习准备期”阶段,“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让学生在尝试中获得成就感,培养自信心,分别设计了“课堂学习评价表”。评价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态度的考查、学科知识的理解、学习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及时、明确、有针对地反馈评价结果,实现对学生的精准指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基于课程标准,深入研究,完善学科评价表。比如:语文学科在学习准备期以后的教学中的课堂教学评价,参照数学学科的评价表,以“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说明、评价形式”等维度,从语文学科的“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知识理解、能力培养”等方面设计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地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学生予以评价,真正提高评价的科学性。英语学科也将同样进行相关的调整。

C、总结表彰评价法(等第+评语)

在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准备期结束之际,为了表彰和鼓励在各方面取得进步的学生,需要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分为两个部分:展示性评价——邀请家长走进学校听课,向家长展现一个月以来的孩子的学习成果,如作业展示等。表彰性评价——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从不同的行为习惯养成角度出发,教师、家长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表现、学习动力等各方面的表现予以个性化的评价,激励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3、评价措施:指导、调研,科学评价:

通过常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反馈沟通→落实整改”,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减负增效,有效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我们还处在尝试的阶段。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课标用好教材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评价策略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也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成功与不足。我们也期待教研室能过给予我们更过的业务指导与帮助。

篇6: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及内涵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定义 :所谓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是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斯克瑞文于1967年提出的。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指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或为正在进行的课程与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而从事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结果评价,是在课程与教学实施或进行一个相对完整阶段以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2.目标本位评价与目标游离评价:

目标本位评价是以目标为基础的评价,即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旨在测定教育目标在课程与教学中实现的程度。

目标游离评价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其目的是通过记录和解释实际发生的情况来判定课程与教学的实际效应和结果。3.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

相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体中选取一个或若干对象为基准,然后将其余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并做出区分的评价。

绝对评价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客观的或理想的标准,然后把每个对象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的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把评价集合体中的各个对象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某个对象的各个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评价结果的评价。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㈠促进发展功能 1.导向功能。2.诊断功能。3.激励功能。4.调节功能。㈡管理研究功能 1.管理功能。2.研究功能。㈢甄别筛选功能 1.鉴定功能。

2.选拔功能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㈠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学界通常以1897-1898年美国学者莱斯(T.M.Rice)对三万多名小学生进行的、检验拼字教学时间对学习效果影响的拼字测验,作为评价研究的开端。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E.G.Guba & Y.S.Lincoln)对评价历史发展的划分。1.测验和测量时期

自19世纪末起到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第一代评价时期。

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

2.描述时期

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是第二代评价时期。这一代评价认为,从本质上说评价是“描述”,即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

以泰勒提出的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西方人一般都把泰勒称为“教育评价之父”。泰勒明确提出了“教育评价” 的概念,从而把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区分开来。3.判断时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70年代,是第三代评价时期。这一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判断。

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不止是根据预定目标对结果的描述,预定目标本身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既然目标并非评价的固定不变的铁的标准,那么评价就应当走出预定目标的限制,过程本身的价值也应当是评价的有机构成。

4.建构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育评价进入了所谓的第四代评价时期。这一代评价认为,评价的意义在于服务,评价者首先要关心服务对象所关注的问题、兴趣和焦点,以“回应”服务对象为起点。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要模式和方法:

(一)标达成模式:

目标达成模式是指泰勒在“八年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围绕目标达成而建构起的一种评价模式。

基本程序包括如下步骤:①确定教育教学计划的目的和具体目标;②将目标加以细化分类;③用行为动词界定并表述目标;④确定学生能表现目标达成程度的具体场景;⑤选择和编制相应的评价工具或技术;⑥收集有关学生行为变化或表现的信息;⑦将收集到的信息与行为目标进行比较。

㈡ 背景-输入-过程-结果模式

1.背景评价。背景评价是指对方案提出的背景及方案目标的依据的评价。2.输入评价。输入评价是提供信息并决定如何利用资源实现目标的评价。3.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是指通过描述课程实施情况,并以此判断课程计划与实际活动是否一致的评价。

4.结果评价。结果评价是指通过收集数据来评判课程最终获得的成效是否符合评价者的期望,并且判断在多大的程度上目标获得了实现。

㈢应答模式

强调评价应当从关注课程的所有人的需要出发,通过信息反馈,让方案结果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并通过对方案的调整和修改,对大多数人的愿望作出反应。

应答模式在实施评价时,通常有以下步骤:

1.评价者与一切和评价对象(如课程方案)有关的人接触,获取他们对评价对象的看法;

2.根据获取的信息,确定评价的范围; 3.评价者亲自对方案的实施作实地观察;

4.通过观察,评价者对方案希望达到的目标与实际取得的成果进行比较; 5.评价者对评价应回应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修正; 6.在此基础上,评价者设计评价方案;

7.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搜集信息的方法; 8.对搜集来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 9.将处理过的信息按需要回答的问题进行分类; 10.把分类评价结果写成正式报告,分发给有关人员; 11.在分类评价报告的基础上对方案作出全面判断。

发展性评价的内涵、体系及其主要方法:

一、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㈠发展性评价的定义

发展性评价是指“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双方,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发展的价值观,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并共同承担实现的职责,运用质性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评价对象的综合素质及工作绩效进行价值判断,促进评价对象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综合发展目标的过程。” ㈡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 1.目的的发展性 2.主体的合作性 3.方式的多样性 4.目标的多层次性

5.结果的非奖惩性 6.方法的灵活性 ㈢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1.反馈调节 2.展示激励 3.反思总结 4.记录成长 5.积极导向 ㈠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

1.确定学生评价内容,明确评价标准。

2.设计学生评价工具,选择恰当评价方法。

3.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

4.及时进行学习反馈,制定改进学习计划。

㈡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

1.确定教师评价内容,明确评价标准

2.设计教师评价工具,选择恰当评价方法。

3.搜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的相关信息。

4.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三、发展性评价的主要方法:

㈠行动研究:发展性评价方法运用的基本策略 ㈡表现性评价

上一篇:我的精神空间作文下一篇:集团化学校推进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