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2024-05-26

学科课程教学评价方法(通用8篇)

篇1:学科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新课程教学学科教学评价》中小学美术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终结性评价

主要是指在学期末或某一阶段学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全面评价,包括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2、美术课程评价

指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和能获得的信息,对美术课程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作出客观、科学的判定。

3、美术教学评价

美术教学评价就是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对美术教学所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它是以美术教育的价值观为标准,以达到美术教学目标的程度来评价、测量美术教学成绩和效果,对美术教学和美术学习作:知、情、意,各方面进行全面性的考查。

4、形成性评价

也称为过程评价,是教师在运用预定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中,对学生素质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的教学改进性评价。

5、主体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学校体育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但这种价值是多元的。在评价情境中,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

6、美术活动表现评价

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二、简答题

1、实施美术课程评价的主体由哪几个方面人员共同参与?

答:现代美术课程评价认为,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建立在多边化的基础上,由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

2、发展性美术教师评价的多元化主要指哪些方面?

答:(1)职业道德(2)教学理念(3)教学方案(4)与生同乐(5)教学素质(6)创造与创新

3、美术课堂评价的趋势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答:(1)提倡美术教师的自我评价(2)关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3)重视美术教学过程的评价

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教学可分哪三个层次?

答:本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分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

5、试论述发展性教师评价工作可起到哪些激励性作用?

答: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发展性美术教师评价工作,通过对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加强美术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和教学业务的提高,有利于艺术类教

师的终身教育和全面发展。

6、学生美术学习过程评价有哪些要求?

答:(1)评价内容注重具体化。对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其评价内容不能过于笼统,而应具体将内容具体化。

(2)评价主体注重多元化。对学生美术学习过程的评价要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

(3)评价反馈注重及时性。只有通过及时的评价反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4)评价导向注重激励性。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师适时、正确的激励能起到诱导、强化的作用。

三、辩析题

1、现代美术课程评价应构成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参与的整体多边评价方式。

答:正确。(略)

2、美术教学评价并非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而是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 程中的表现予以评价。

答:不正确。(略)

3、美术课程评价是一种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的鉴定和甄别式的评价。

答:不正确。(略)

4、要采用相对量化的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真正使美术课程评价公正合理。

答:正确。(略)

四、论述题

1、请举例谈谈“设计、应用”的教学怎样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

答:“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达、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与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在本学习领域中,“设计”一词被赋予的含义是“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即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由现代设计基础、传统工艺美术两部分组成。“应用”是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要立足于从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于农村中学生感兴趣并且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要求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自己生活有关的,且促进当地发展的表现活动之中的。请结合自己的实践举例说明。

2、请谈谈现代与传统美术课程评价的几点根本区别。

答:(1)由考核、选拔转向诊断、改进。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鉴定或考核,旨在对教师或学生进行选拔或淘汰;而现代教学评价的目、的则在于改进教学,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观、评价观。

(2)扩大了评价对象和范围。早期的教学评价集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教学,随着教师事业的发展,教学评价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教学评价的对象不仅有学生、教师,还有课程建设、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以及学校领导、教学管理等领域,使之成为学科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动态过程,成为教育领导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和决策的必要制度。

(3)由静态转向动态。现代教学评价是泰勒创导的,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测验学生的学习结果。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学评价的对象已从静态教学成果的评价转向动态的教学过程的分析和评价,并在不断地深入发展。

(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传统教学评价注重评价的科学性、精确性而强调量化统计分析的方法,即“硬评价”,这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尤其与计算机技术结合更具优越性。但教学实践是十分复杂的,不可能全面量化,必须从实际出发,辅之以主观的资料和描述性的分析,即定性描述的方法,称“软评价”,如运用观察法、问卷法和交谈法等,才能使得教学评价既合情又合理。

(5)重视自我评价的作用。传统教学评价把被评价者视为接受检查的客体。现代教学评价则日益重视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重视通过形成性评价的强控机制促使评价者通过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达到自我提供的目的,形成自我评价机制,同时可以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在对话中增加沟通和理解,提高对评价的认识。

3、你认为教师开展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答: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教师开展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学科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在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提供了系列建议:

(1)各校应配齐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配置美术专用教室,并提供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有条件的学校应配置可供美术课程

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2)学校的图书馆应配备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教师参考书、学生参考书、美术杂志、美术教育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供教师备课及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3)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

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等。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4)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

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5)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五、案例分析题

1、依据美术课程理念,对下列课案作出评价分析。

案例:上课后,老师把毕加索《格尔尼卡》作品的幻灯,投放到了屏幕上。问学生“对于这幅画你们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画面上来,七嘴八舌的说开了,几个大胆的学生上讲台来说了自己的看法,老师认真的听他们的讲解,并不时的记录了他们精彩的描述。接着老师把毕加索的生平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大家。随后老师从作品的构图、艺术形象、线条、质感、肌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然后把学生分组讨论。题目是a在画中的每一个情景中作者想表现什么? b整幅画面作者想表现什么样的感情。要求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准备发言。学生发言时老师尽量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画面的意思,尽可能的用美术术语来表达。最后老师对作品加以总结。

案例分析时能贯彻大纲和讲义教材精神。从设计理念、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结构的严密度、教学方法的合理性等方面阐述和评价。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依据美术课程理念,对下列课案作出评价分析。

案例:a每个人设计自己理想中的家具,结合家用电器,并且用各种材料制作模型。同时设计、制作简单的商品广告。b集中全班学生的作品,布置成商店的形式,模拟商品交易过程,引导学生从商品的形状、颜色、材料考核实用性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对自己制作或同学制作的商品应陈列在什么位置上最恰当发表自己的意见。

案例分析时能贯彻大纲和讲义教材精神。从设计理念、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结构的严密度、教学方法的合理性等方面阐述和评价。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依据美术课程理念,对下列课案作出评价分析。

案例:有一课《玩水、画画》,教师根据孩子喜欢玩水的天性,用水作为美术表现的媒材。上课时,教师挽起袖口,双手往水里浸湿,然后不断的变化手的动作和形态,在水泥的操场上按印着。奇迹出现了,水渍留下的痕迹,有的像张牙舞爪的大螃蟹,有的像昂首翘尾的大公鸡,还有的像娃娃的脚丫子等,非常的生动有趣。在教师表演示范后,学生们也都争着玩起来,有的用手印出了狮子的头、鸡冠花等形象;有的学生通过几次的组合构成现实中的图案。

案例分析时能贯彻大纲和讲义教材精神。从设计理念、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结构的严密度、教学方法的合理性等方面阐述和评价。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篇2:学科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下面就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可根据教学目标及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和技能形成的情况,以及课堂练习情况,给学生以及时的反馈评价。如对学生阅读、板演、讨论发言、回答问题,从传统教学评价中过分偏重知识与技能,发展为一要评价知识与技能,二要评价、动手操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的评价及对学生作业的评价等。这种评价是形成性与总结性相结合的评价,它既可以使老师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新的技能的形成情况,又能让学生得到评价反馈,验证自己得出的信息和结果是否准确。

二、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如数学教学中的口算,不单要说出结果,还要说出怎样想;应用题教学及计算教学中不但要看结果是否正确,而且要看学生计算和思维的过程是否合理有序,是否有创新性的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方法是否科学简便。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三、对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这是传统教学中最不受重视的一项评价。对学生学习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没有积极的情感就很难谈到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没有端正的态度也不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关注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1、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是发展性的评价。教师用赏识的评语给学生以反馈,会诱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不断激活思维的细胞,使学生在幸福快乐的心境下学习,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2、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可采取描述性评价,也可采取会意性评价。描述性评价即是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性的语言描述,如用激励性的语言,赏识性的语言,既肯定成绩又指出发展方向的语言等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会意性评价即是教师用表情、眼神或某种表示赞许肯定的动作,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表现表示肯定的评价形式。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用点头,伸拇指等动作来表示对学生回答的回应等。

篇3:学科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评价,学生学科评价

一、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在现阶段碰到了各个方面的困难,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在办学条件上, 学校受到经费、硬件、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再者, 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比较单一, 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经济技术发展有所脱节;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终结性的, 服务于学生第一次就业, 使学生缺乏发展和应变能力;学校的运作机制有时也没有转到市场经济的机制上来, 等等, 即使是新添置的专业或者新专业也只是在形式上迎合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作出的比较仓促的调整, 而实质上不论是在设备、师资, 还是相应的教材上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论证。从哲学上讲, 发展不应该只是形式的改变, 职业教育要趁此机会在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专业调整, 深化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形成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我们以我校开设的《机床电气与PLC控制》课程为例, 就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科评价这一环节进行商讨。

二、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因何要深化改革

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大多数的职业学校依然是沿袭着普通中学老一套的评价机制来衡量学生科目的成绩, 而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课比较薄弱, 行为习惯有缺陷, 那么试问用原有的那一套评价机制来衡量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还可行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职业院校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尤其是专业课程教材的变革要求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必须更新。譬如, 中职电类基础平台课程在课程定位、门类和名称均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原来的专业基础课程《物理》、《电工基础》和《电子线路》变成了现在的《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 可以说新一轮专业课程教材的特点在指导思想上更具职教特色, 而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上既注重社会能力的培养, 譬如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 形成节能环保、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 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等等, 同时又关注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过程性培养。在内容上更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革, 如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行为习惯, 降低大纲难度尤其是降低理论学习难度, 删掉了大量以理论分析为主的内容, 将一般性的学科教学要求调整为“能做什么”的具体职业能力本位要求, 而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学习相关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在方式和方法尤其注重学中做、做中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将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在实训实验场所开展行动导向教学的实施, 真正倡导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三、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学习理论, 理论认为,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表征, 在不同情境中, 需要重新建构。学生在学习中是主动的建构者, 而不是事实信息的记录者, 在知识形成及转化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建构知识与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根据教学要求设计问题, 引导讨论, 从旁激发, 鼓励并适时介入引导学生的学习。

2. 多元智能理论。

每个个体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各种智能, 但每个人在各种智能上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承认个体差异, 重视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适当张扬个性, 而不是一味追求全方位发展;关注学生成长历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特征。

根据培养目标, 并在实施中制订明确的阶段性目标, 然后促成学生达成目标, 重视学生发展的过程评价, 评价必须注重方法的多元化, 关注个体差异, 注重学生个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四、重视教材研究, 合理设定教学的阶段性目标

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关于编写实训教材的原则意见》的通知明确规定:1.要以岗位规范的要求和岗位生产、工作的需要为依据确定教材内容。2.贯彻以培养工作能力和生产技能为重点的原则。3.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4.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国家教委相关要求, 通过认真阅读、分析教材, 结合对市场的调研, 依据学生们的认知规律, 我校相关专业教研组对教材进行了相应的处理:以项目为核心, 以《机床电气与PLC控制》为例教材分为两大部分, 即机床电气和PLC控制。本课程的突出特征是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 要求理论必须与操作密切结合, 强调技术应用和自主设计。学生须在具有机床电气控制和PLC控制设备的实训室做与理论教学同步展开的实训项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整理出以下主要教学内容, 各个阶段目标如下表:

《机床电气与PLC控制》 (FX2N-48MR) 阶段性目标实施计划表 (带※为选学部分)

五、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 (以《机床电气与PLC控制》学科教学为例)

1. 内容的选定。

该计划通过了学校电工、电子中心教研组的审核, 项目技能训练的可操作性强, 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实训室里进行。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 把本课程分为22个阶段目标。其中19、20两个阶段目标难度稍大, 可以作为学生选修的内容, 其他的阶段目标作为必修的内容, 当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灵活决定必修和选修的内容。

2. 分组教学。

教师可根据学校实训设备情况进行分组, 如每2—4人一套PLC, 机床电气接线模块, 并选定一位小组长, 主要督促本组同学的技能训练, 组织本组同学进行日常训练科目完成情况的自评与互评, 促进本组成员在学习中互相交流, 达到本组成员能力不断提高的目的, 对个别违纪的学生进行监督, 等等, 并配合教师记录一学期学生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情况。

3. 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

本课程在学校排课时尽可能做到几节课连排, 以确保教学的连续性和实验的可操作性。在每个项目开始之前, 教师要进行合理的讲解和引导, 尤其是对设计项目的控制要求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共同分析。对于各阶段的任务实施, 教师务必要以引导、点拨、反馈和启发为主, 尽可能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分析和设计。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的影响下, 学生的思维和主动性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六、学生学科成绩的综合评价

《机床电气与PLC控制》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按教学计划的要求, 对学生的最低能力目标是:完成项目教学中基础模块实践, 熟悉电气识图、电气控制线路的分析和设计, 有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 具备基本的程序的设计、PLC接线、上机编程、改程的操作能力。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我们对学生学业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评价:

学生学科学业成绩评价表 (以《机床电气与PLC控制》学科教学为例) :

篇4: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评价方法探究

【关键词】音乐课程 综合素质 评价方法

1.引言

长期以来,初中音乐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学效果停滞不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关注,教师开始关注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课堂衔接设计以及新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但在教学评价方法方面的探究仍然十分不足。

教学评价指的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于教学效果等开展系统性判断的活动,这往往建立于信息搜集的基础上。这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能够反馈出教学的目标有没有实现,教学的效果是否明显,这直接关系到日后如何引导教学活动,帮助学校、教师做出更多高瞻远瞩的教学决策。

从更深层面说,教学评价是在教学领域的批判和反思。随着新一轮素质教育的推行,综合评价机制开始备受推崇,描述评价与指标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评价主体多样化日益深入人心。本文将结合音乐教学实践,探讨新形势下音乐课程教学的评价方法。

2.描述评价与指标评价相渗透

描述性评价指的是通过各种手段,如观察、演唱等对学生进行评判的一种方式,这一评价手法操作难度大、工作量大,往往适用于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指标评价是对学生音乐能力与水平的一种测量测验评价,可以从音乐记忆力、感受力、欣赏力以及演奏演唱表现力、创新力等视角,采用评价等级的方式,如优秀、较好、一般、较差等开展等级评定。指标评价评价更加细致客观,标准适用性强,评价的透明度显然也更高些,但无法细致表达出学生的个性特质。因此,将描述评价与指标评价相互渗透,可以弥补两种方法各自的不足,能够兼顾解释、描述与客观、真实。

以初中音乐教学《七子之歌》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A、B、C三组,分别要求他们演唱所学的曲目《七子之歌》,随后从音乐感受力、音律把握程度、音乐穿透力、集体表现力等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打分评定,并对每个小组的特长与不足加以描述性说明,例如A组学生声音整齐划一,音乐感受力较强,但在某一个具体的音乐节点上出现抢拍现象,面部表情表现出来的陶醉度不够;B组学生面部表情较为真切,很是沉醉其中,但没有音乐的表现力,不能体现出“呼唤”的感受;C组学生声音起伏没有过渡,有陡增陡降之感,让观众体会不到音乐的美感,但他们声音较为高昂,演绎情真意切。这样一方面将他们各自在音乐感受力、音律把握度、集体表现力等方面的表现都通过指标表现出来,还对各个组别的学生状况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宏观微观结合更全面地给出了对学生的评价。

3.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指的是突出评价过程,通过提问、观察、谈话、互相纠错等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各种常规性表现的评价。因此,过程评价更侧重于日常的一些活动记录、学习态度、音乐感悟等多个方面,具体而言,过程评价往往是一个连续性的动态的反馈。结果评价往往是在特定时间段内进行的,如期中、期末、学年末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的总结性、概括性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综合学习情况,帮助家长获知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结果性评价往往是对学生进行筛选的一种工具,例如选取年度三好学生等,这种评价往往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即在近阶段的表现往往容易左右教师产生一定程度的偏见,从而将评价思维与过程割裂开来,使得评价结果失真,判断不够合理。

以初中音乐教学为例,目前常用的“音乐实时记录”是一个较好地整合过程与结果的方式,教师可以以一小段时间为标杆,如一周DV拍摄一次课堂学习状况,同时鼓励学生定期记日记、记音乐灵感等,让他们将自己的作品用mp3、mp4等格式保存下来,用于彼此间沟通、交流。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创造作品,这些创造可以是利用音乐的音律,重新写词表达一个全新的思想,也可以是用当前的歌词自己填写新的曲谱吟唱,还可以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发现的灵感,记录起来创造出自身风格的作品。了解学生的动态,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在过程中不断地反馈信息给学生,促进他们的音乐观念、音乐素质的成熟与提升,帮助他们养成“随时观察、随手记录”的习惯,并最终将这些评价与期中、期末评价整合起来,是能够更加客观、动态评价学生的关键。

4.评价主体多样化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单向方式,改变这一教学评价模式,真正建立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循环畅通模式很有必要。换言之,评价主体由原先的单一教师,变成教师、学生多个主体,让自评、互评方式互相结合起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尽可能多使用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自我纠正。他评是学生相互之间开展评论与评价,让他们积极参与演奏、演唱,认真开展各种交流互动活动,培养对音乐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养成更积极的音乐心态。互评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足够的平等氛围让他们指出教师教学中的一些盲点,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郑莉.普通学校音乐教学课堂设计艺术刍议[J].中国音乐学,2003(2).

[2]张玉春.如何挖掘音乐课程资源[J].中国音乐教育,2005(4).

篇5:学科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丽水市实验学校 李 剑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教育飞速发展。因此,对教师及学生进行必要的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如何对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及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进行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却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新课题。新课程标准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共同创建信息技术教育的美好未来?如何开设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课?如何按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习的评定?这些问题都是摆在我们信息技术工作者和管理者面前的新问题。

《新课程下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这门课是通过樊式录教授的视频教学进行学习,其内容典型丰富,并且实用。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帮助并激励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有效手段之一。从培训中我理解到教学评价首先要做好评价前的准备。其次要有明确的目标。然后就是选择合理的评价方式,可以借鉴其他学科,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并且评价要及时准确。最后我们评价应当展示学生成功的一面,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团体共同进步。我们也要明白总结性的评价结果是一种静态的结果,不利于学生发展。我们应淡化评价的结果,注重过程,要知道亲身经历过程本身其实就是一种获得。

篇6:学科课程评价方案

本方案以学生个体为评价对像,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为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格、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特制定本方案。

一、课程评价的依据

学科评价是以国家课程教育教学目标及《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和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会议精神为依据。拟定本校学生培养目标及办学方向,依据目标,制定本方案。

二、课程评价的目的学业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知识、技能、个性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评估。学习评价是根据教学目的,对学生在学习目标达成方面进行评价。学习评价是教学管理的必要手段,既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又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是检验推行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程评价的功能

1、评价具有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功能,通过评价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管理者发现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或失误,及时纠正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管理工作。

2、评价具有信息反馈的调节功能,教师根据评价信息可自我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3、评价具有激励性和指导性。引导学生总结某阶段学习掌握情况,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纠正失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为家庭教育提供信息。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全面发展情况,以利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的统一,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5、课程评价旨在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激励、导向、诊断、矫正的功能。不组织参加县市级及以上级任何形式的统考、竞赛、考级等活动。评价结果不得在学生面前公布,不得以成绩优劣排列学生名次。评价信息及

时向相关教师反馈,以便于反思、调整教学;不得以评价结果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四、学科课程评价指标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出发,推行素质教育进展,强调过程评价,重视养成习惯的培养,评价指标共为为六项。

(一)思想品德水平

①、思想品德观念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护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爱父母、爱老师、爱学校。有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和决心。

②、《品德与社会》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2、思想品德行为

①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经常为集体做好事。团结友爱,关心同学,帮助同学。

②勤奋学习:学习态度认真、主动,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敢于提问。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③遵守纪律: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遵守社会公共秩序。④文明礼貌:达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二)知识能力水平

1、知识技能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2、基本能力

①认知能力: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②自学能力:初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创造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能独立发表意见,提出个人的思想方法和独特见解。

④三——五年级英语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三)体质健康水平

1、形态和机能:体重、胸围、身高、肺活量指数(肺活量/体重)等方面符合健康指标。

2、素质:耐力、灵敏、速度、柔韧等素质强。

3、健康:有抵抗疾病的能力。

4、体育知识、技能和习惯。达到体育课教学项目要求,有良好体育锻炼习惯。

5、卫生习惯: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环境卫生,注意用眼卫生。

(四)审美意识水平

1、审美知识和技能:掌握音乐、美术、手工制作、体育和语文等学科有关审美的知识和表现美的技能,注意做到行为美、语言美和仪表美。

2、审美能力:初步具有感受、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能力,具有分辨事物美丑的能力。

(五)科学、信息与劳动技能水平

1、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尊重人民的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爱护公共财物和公共设施。

2、劳动习惯和技能:初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参加学校内外的公益劳动。

3、三——五年级信息技术水平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六)个性发展

1、兴趣爱好:对学科、课外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有深厚的兴趣,爱好广泛。

2、意志性格:自我控制能力强,有积极进取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乐于发展个性特长。

六、实施办法

实施本方案是以学生个体为评价对象,以评价目标标准为依据。对学生学业成绩实行日常评价、期中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其中日常评价、期中评价由任课教师自行实施。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的功能,对学生的学业质量作出综合判断。

具体操作:

1、思想品德考核

对学生思想品德考核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学生养成教育情况,即学生日常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二是学生在家中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三是《品德与社会》终结性评价。评价由班主任和相关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用观察、谈话、问卷及教育测试等方式测定。每月测定一次。家庭表现主要通过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进行。每学期通过家长会、走访家长评价两次。《品德与社会》指期末终结评价。评价结果用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价。学期结束对以上三项考核内容综合考核,生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总评价,记入该生成长记录袋。

2、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认知能力的评价

①由任课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课堂行为,即课堂纪律、听讲和发言、思维与动手等方面;二是作业完成质量、课堂练习完成情况;三是创新意识,即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进行经常性评价,可利用表扬、鼓励等方式反馈给学生。一般单元结束时,参考测试成绩,用等级评价一次,采用A、B、C、D四个等级作好记录。

②学科成绩分日常评价和期中、期末测试成绩。各任课教师结合学生日常评价的情况对期中、期末测试给出等级评价。

3、体质健康水平评价,由体育老师根据学生热爱体育运动情况,两操一课表现;卫生保健人员,定期体检等方式测定。按优、良、一般、体质较差四个等级给出真实评价,记入成长档案。

4、相关老师根据平时学生所掌握的乐理知识、完成的美术作品和日常动手能力等表现,以及参加各种活动所获得的荣誉与奖励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等级记入成长档案。

5、科学、信息与劳动技能水平。学生的观察、核定、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评价,由学生、家长、教师每学期共同进行一次评价,按等级记入档案。

6、个性发展评价,由班主任通过观察、了解、问卷调查或根据学生获得的荣誉成果等进行评价。用等级优、良、中评定,且记入成长档案中。

篇7:学科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按评价基准不同: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

按评价功能不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按分析方法不同: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教学评价的作用

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调节和促进反思等功能,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必须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因为传统的评价方式给教师投下了浓重的心理阴影,使教师不敢直面评价,甚至回避评价,压抑教师教学个性的自由发挥,阻碍教师的进步。、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新课程改革评价的目的是“三促进”:

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

概括起来,就是“以发展为本”。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指出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促进中,“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因此,我们可以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样的口号。这既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归宿。学校的存在是为了培养人才,由此,又可以把新课程改革评价的核心理念概括为一句话: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发展—→以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具体体现在:

1、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个性、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来确定教什么和怎样教,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使学生的发展适应教学。

2、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得到生动活泼、创造性的锻炼。

3、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以此来衡量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1)自我评价

这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评价和认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是形成性学习责任感,形成个人独特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上课是否认真听讲,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是否积极;是否能大声、有节奏、流利地说出所学的单词及句子,语音语调基本正确主要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学以致用”,和培养及提高学生对自我评价的能力。

2)互相评价

互相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独立的学习小组为单位,依据评价标准,同伴之间对学习条件、过程及效果所做的评价。我们可以让四五个学生评一个学生,每一个评价者为某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写出评语,重点在优点以及改进建议。反过来,被评的学生根据同学和老师的评语写一个总结,确定自己的改进方案。学生互评的成功和自评成功一样,需要教师提供榜样,展示优秀的互评范例。通过评议,学生可以充分理解评价的标准,树立“我也能做!”的信心。同时,让他们学会信任他人、诚实、公正地对待他人。同伴评价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对方的学习,包括学习经验,让学生意识到同伴合作的力量及友好气氛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互评鼓励学生合作和与他人学习。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可以消除他们的忧虑和困扰,吸取他人的优点,从而确立自己努力的方向。

3)教师评价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都必须与老师的评价结合起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的作用是展示,展示学习的方法和评价的方法,帮助学生自评。当学生制定和应用评价标准时,他还必须给予指导和支持,与学生一起反思学习,确定目标,收集和编辑档案材料,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讨论学习的目的,定期评价学生的进步,抽查,自评和互评,仔细检查他们自定的改进目标,给学生提出反馈意见,教师的评价语应该具体,有针对性,评价应包括优点和缺点,教师评价还可适当运用日常记录的方式或采用学生行为评价表等。

教师对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做出及时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会化为他不断进取的动力。为此,教师设臵即兴评价表格,以记录课堂即兴评价案例,注意收集不同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方式,如学生发言,回答问题,合作学习等。相互交流与探讨,从而找到更好的评价方法,使教学质量更优化。

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标志,及时鼓励学生,得到奖励的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标志贴到黑板上。使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当学生一旦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必然会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重新找回失去的自信,从而让自己保持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中。这样做,尽管不一定会得到全班第一,但绝对能达到自我的第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展示他们的英语才能,从而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鼓舞着他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4)合作评价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学生的问题,各种评价方式不仅给学生,也给教师提供了教与学的信息。学生得到个人反馈,明确努力方向,教师得到个人反馈,以便改进教学,提供给学生更有意义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家长也是教育评价的主体,家长是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教育结果的重要责任者,家长对学生,教师及整个教育都会经常使用自己的价值判断。

“过程性教学评价”的方法

1、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相对于其它课程,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更大,有的家庭拥有机器设备,经常使用,有的甚至只在电视中见过,从未接触过。经过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以“了解、掌握和熟练操作”程度为标准,评价学习者个体的发展水平。对有的学生,每分钟打20—30个字,我们可以评价为“优”;有的学生能在网上找到资料,虽然不熟练,速度也很慢,但相对于他个人来说,我们也可给个“优”。只要他有所进步,就值得表扬。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若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显然会打击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2、在学习过程中评价

信息技术的评价内容可以是自主性学习的能力、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协作意识等。这种评价应经常使用,逐渐成为学习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应成为师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在做学期(学年)的总评时应兼顾两者,平时评价和阶段性评测上,以平时的评价为主,比分上可占到60%。

3、多角度综合评价

信息技术学习中,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操作及技巧好,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有的同学组织协调能力强。个人有强弱项,老师在摸清学生的具体情况后,注意促进学生改进个体的智能弱项,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实现优势互补,从而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生、教师、也可以是其它人员。

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介绍、评价本人(本组)的学生研究进程、创作(研究)思路、作品的优缺点,通过自我评价,达到认识上的深化,进而分析、调整自己(本组)的学习(研究)行为。

学生的互评应以叙述自己观点、介绍自己的设计(修改、研究)思路为主。既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接纳他人的观点,对自我反思,同时又要引导学生欣赏他人,肯定他人的长处。而教师的评价要注意引导性,任何一件作品、一项研究进程允许有所不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来观察,不要以一个

标准来衡量,对于一项学习研究课题,允许有不同的结论,引导学生去认识其结论的正确性,引导学生去分析。

按照“过程性教学评价”的思路,我进行了两年多的实践,教学评价的工作量比传统的评价方式增大了几倍,但是由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其评价结果基本接近真实情况。经这样的训练,不少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学习,经历了“兴趣―关注―钻研”的过程,其学习效果肯定是较佳的。

评价的设计方式

1.检测原则:

2.激励原则:

3.发展性原则;

篇8:学科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交叉学科成为21世纪科学与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 顺应了社会对创新型综合能力人才培养的需求。然而, 针对专业性较强的高等院校, 比如一些财经类大学、政法大学、海洋大学等高等院校, 怎样结合自身专项学科的优势, 在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以满足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受到高等院校、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同时, 也对高等院校的管理和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部分高等院校, 与社会经济关系紧密的交叉学科课程受到学生的关注与好评,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部分学生对课程知识领悟不深、兴趣不足, 以及部分选修课程为达到培养计划积累学分, 学生学习态度散漫, 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问题。在教学管理与规范层面, 如何对交叉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进行管理与评价, 完善不足, 是提高教学质量、契合教学改革、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1]。

针对小班型教学, 非专业的交叉学科选修课, 为了达到扩充专业知识体系, 拓展专业知识分析能力, 顺利解决问题, 达到对知识掌控和体系重构的目的, 将交叉学科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 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 设计不同的主题, 通过对主题知识的拓展、挖掘, 实现对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 避免以学生为主导的自由讨论模式造成的知识体系不完善、理论知识层次不深入等问题, 实现以教师为主导, 以精心设计的主题为主线, 以学生知识搜索为补充的良好状态, 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索兴趣, 提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共同提高的目的。

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的生力军,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我国普通高校35岁及以下的专任教师比例约达46.22%, 专任教师数量从40万人增加至134万人, 所占比例从不足40%增长到了62.28%, 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以小班型非专业的交叉学科选修课程的授课效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细分学生评价、教师自评、教师互评、专家评价的4个层次, 对课程适用性、知识吸纳程度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教师能力、社会效用4个维度进行主题式教学效果评价, 并选取8门课程作为案例进行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说明主题式教学方式的优势与不足。

2 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被评价对象的目标及衡量这些目标的指标, 按照其内在的因果和隶属关系构成的树状结构。指标的名称和指标值是指标的质和量的规定。一般情况下, 指标体系是一个递阶层次结构。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互斥性、动态性、稳定性和可比性等原则[2]。本研究依据上述原则, 构建小班型交叉学科课程的主题式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如图1所示。

3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及步骤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迪 (Thomas L.Saaty) 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方法。该方法综合定性与定量分析, 模拟人的决策思维过程, 以解决多因素复杂系统, 特别是难以定量描述的社会系统的分析方法。AHP的最大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针对非定量分析的简便方法。是根据具有递阶层次的目标、子目标 (约束条件) 、部门等评价方案, 采用两两比较来确定判断矩阵, 然后把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作为相应系数, 最后综合给出各方案的权重 (优先程度) [2]。

Saaty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方案优先权重的主要思想是, 设有被选方案Ai={A1, A2, …, Am}, 依据准则C, 方案两两进行重要性比较, 见表1, 按定义的比例标度对重要性程度赋值, 确定的判断矩阵为其中aij (i, j=1, 2, …, n) 表示方案Ai与方案Aj比较的相对重要程度, aij越大, 表示方案Ai比方案Aj越重要。

然而, 通过两两比较得到的判断矩阵A不一定满足判断矩阵的互反性条件, AHP采用一个数量标准来衡量A={aij}n×n的不一致程度。若A是一致性的互反矩阵, 则有性质:aijajk=aik, 记A的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ω= (ω1, ω2, …, ωn) T, 则在实际操作中, 虽然权重向量ω是未知的, 但是可以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 得到A的一个估计矩阵A′= (a′ij) n×n, A′被称作判断矩阵。然后求解A′的最大特征根λ′max, 即求解满足以下用行列式表示的一元多项式得最大根λ′max:

将求出的最大特征根λ′max, 代入齐次方程组:

从而解出λ′max对应的特征向量:

如果判断矩阵A′具有一致性, 则λ′max对应的特征向量ω′就是方案集的权重向量ω, 表示U1, U2, …, Un在C的权重。

一般而言, 判断矩阵A未必是正互反的具有一致性的判断矩阵, 则有λ>n, 此时的特征向量ω就不能真实地反映U1, U2, …, Un在目标中所占的比重, 为了达到满意的一致性, 使除了λmax之外, 其余特征根尽量接近于0。取其余n-1个特征根和的绝对值, 平均定义为检验判断矩阵不一致性程度的数量指标:

对于一致性的正互反判断矩阵, C.I=0, C.I越大, 偏离一致性越大;反之, 偏离一致性越小。另外, 判断矩阵的阶数n越大, 判断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差越大, 偏差的一致性也就越大;反之, 偏差一致性越小。因此, 有必要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randon index) , 记为R.I。R.I指标随判断矩阵的阶数而变, 这些值是用随机方法构造判断矩阵, 经过多次重复计算, 求出的一致性指标, 并加以平均而得到的, 见表2。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的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比值, 称为一致性比率 (consistency ratio) , 记为用一致性比率C.R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当C.R越小时,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好。一般认为C.R<0.1时, 判断矩阵符合满意一致性标准;否则, 需要修正判断矩阵。

通过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次 (总目标) 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称为层次总排序, 这一过程是由高层次到低层次逐层进行的。AHP最终得到的方案层各个决策方案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 并给出这一组合权重多以及整个递阶层次结构所有判断的总一致性指标, 据此决策者可以做出决策[3,4]。

4 实证分析

为了对上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适用性进行验证, 选取L省某财经类高校M专业的6名教师讲授的8门专业课程进行分析, 这些课程包含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概论、运作管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经济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模型与决策、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客户关系管理等, 班容量均不超过30人。相关数据来自于选修课程的学生、任教教师所在部门的教师及主管教学领导、就业指导中心资深教师、学校教学名师和就业招聘会招聘人员, 依据上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 对8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层次总排序及检验结果见表3、表4。

5 结论分析与展望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人才输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关, 高等教育责任重大, 在交叉学科、多元经济的推动下, 如何在教学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 是高等院校面临的巨大挑战, 也是高等院校在激烈竞争中提升声誉的重要途径。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制度和体系, 不仅能够提高高校管理水平, 而且能够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本文提供的方法在案例分析中有一定效果, 但源于层次分析法主观性的侧重, 该方法对客观数据的描述略显不足, 后续研究中可以广泛讨论评价方法的可靠性和效果。

摘要:为了满足综合性人才的社会需求, 应当提高教学质量, 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及深度, 合理评价教师的授课水平, 本文对小班型交叉学科课程主题式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 通过构建课程适用性、知识吸纳程度、教师能力、社会效用4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 并选取某高校的8门课程进行案例分析, 验证了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及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教学效果,交叉学科,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文娟.小班型交叉学科课程的主题式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2013 (5) :20-21.

[2]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88.

[3]Saaty T L.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New York, NY:Mc GrawHi11, 1980.

上一篇:落实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实施方案下一篇:法学专业大学生实习鉴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