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和作用.20150419国培doc

2024-07-03

信息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和作用.20150419国培doc(精选9篇)

篇1:信息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和作用.20150419国培doc

信息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在学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使每位教师要紧跟时代的脚步,自觉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体育教师也不应置之度外,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已成为我们体育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下面就谈一谈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影响和作用:

一、通过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多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在学生的眼中是新鲜好奇的象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信息的载体和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的整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仿佛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当学习一些技术动作时,以往的体育课教学由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已经对这种教学模式感到单调、枯燥无味。我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了信息技术后,效果就不大一样了。学生在课上的积极性是以前的体育课所达不到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空前的。这样的体育课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加深学生对动作过程的理解

清晰的动作表象是形成技能的重要基础,它来源于教师的讲解、示范、演示等教学过程。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技术动作很难用言语来描述清楚,尤其是腾空之后的一些技术细节,讲解的难度很大,示范的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多媒体课件就能十分轻松地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动作,形成概念,记住结构,并在脑中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例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鱼跃前滚翻动作有一个腾空过程,而教师的示范只能是完整联贯的技术动作,不可能停留在空中让学生看清楚了空中的动作,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示范在脑中只能留下支离破碎的模糊印象,不利于他们的学习。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想快就快,想慢就慢,学生比较清晰的建立动作表象。在以往的体育课教学中,动作的重点、难点都要由教师反复示范,重点强调,一堂体育课中要重复多次。遇到复杂、迅速的动作,不利于学生观察和仔细了解每一个动作细节。充分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表现出来,这样就帮助学生看清了每个技术细节,更快、更全面的建立起表象。加深了对动作的理解,缩短了泛化过程,对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要领,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互动,学生能更主动的获取知识,对动作过程有更深的理解,更容易掌握。

三、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能推动人去探索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但兴趣不是先天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启动的、发展起来的。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任何新鲜的出现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而多媒体的应用,会使教学更直观形象,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能有效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爱学、乐学。这样教师转变了主体角色,转变了教育观念,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民主学习环境,那么学生有了民主的学习环境,对于一些问题允许学生间的讨论和帮助,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和习惯,对不同的学生再根据不同的要求,这样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意识也会更强烈,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四、通过信息技术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

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体育健身的一些原理、如何健身等健康知识,但现今的学校体育教学只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有限度的,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储备,成为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网络大容量的知识可以部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提出一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在网上查询答案,学生也可以自己就体育锻炼中的一些问题在网上查询,这一过程就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了健康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已深深地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使学生通过各种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有利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提高。

篇2:信息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和作用.20150419国培doc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师能力,作用,影响

在信息高速传播,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许多新变革, 对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 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现代教育中合理地运用教育信息技术, 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增强师生互动, 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学生视野, 对于实现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都是具有巨大作用的。而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具有促进作用, 许多中小学教师都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实现了多向教学、情境教学、远程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 达到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取得教学成效的目的。同时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教育技术运用能力、驾驭教学设备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可以说教育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教师教育技术的革命, 给新时期的教育增添了许多现代色彩。但与此同时, 许多教师由于教育技术的熟练运用而过分依赖课件, 对传统的文笔纸质教案逐渐舍弃, 对传统的粉笔板书教学更是斥之以鼻, 使得目前中小学教师中出现了“没有多媒体的教室就上不了课, 粉笔板书越来越难看”等现象。许多家长反映:“现在的老师写的评语都不是自己亲笔写的, 都是从电脑上打印出来的, 现在的老师责任心和教学水平没有以前好了”。到底教育技术的应用是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呢, 还是减低了教师的教学责任心和教学水平呢?对教育技术的应用应抱怎样的态度呢?这些状况成为了目前许多教育专家思考的问题。

1 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积极作用

其实, 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 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教育技术的应用正是新时期教育应对社会挑战的有力武器, 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 首当其冲就需适应这种要求, 掌握先进教育技术, 提高教学效果。在这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积极的发展。

1.1 掌握教育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现代教育的需要, 现代教育的基础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 现代教育带给教师职业状态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技术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 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堂设计进行创新,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实现有效教学。而教师的专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能得到技能上的发展, 学习先进的教育技术, 熟练运用于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 既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最大利用, 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有了更深一步的探讨。

1.2 掌握教育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工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型的教育问题随之出现, 成为了现在教育者研究的课题。如何有效进行课题研究, 掌握教育信息技术, 有效利用数字信息资源成为了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整个科研过程中, 从选题的确定到资料的收集, 从调查的进行到现状的研究, 课题工作的每一步如果没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 我们的科研工作将事倍功半。因此, 掌握教育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工具。

1.3 掌握教育技术能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进行学生管理, 教学管理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不仅能在课堂上活跃学习气氛, 拓宽课堂视野, 还能增加师生间的真诚互动。同时在教学管理上, 运用教育技术, 能加强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家长间的沟通和交流, 使教学信息能及时反馈, 学生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有效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

2 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师能力发展的负面影响

教育技术对教师教学能力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越来越影响着教师能力的发展。由于教育技术的方便快捷, 为教师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提高了效率, 但同时也使教师过分追求快速解决教学问题, 而忽视了在教学过程的心得体验。教师能力的成长, 需要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 教学探索的艰辛努力, 教学管理的步步提高, 如果事事都依赖于网络搜索, 样样都依靠技术解决, 那么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要求就会逐渐在这种方便快捷中丧失。一方面, 教师对学生具有直接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一言一行会通过教学对学生产生影响, 在教师灵活运用网络, 不断变换课件, 快速收集信息的课堂上, 教学目标是实现了, 效果是提高了, 但同时也给学生传达了“学习通过技术是可以走捷径”的可怕信号, 这对青少年探索知识的高峰, 培养坚强的毅力是十分危险的。另一方面, 教育技术的过度运用, 使教师逐渐丧失了基本的教学能力。亲笔修改作业、工整书写板书、正确示范导读等传统的教师基本教学能力随着教育技术的普及正逐渐被电子修改作业、课件展示板书、录音示范导读等新型教学手段所代替。适当的课件展示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 但过度的依赖多媒体教学, 也会导致师生间精神交流减少, 致使学生成为单纯的知识记录者。同时, 教育技术的滥用也成为了学术造假的温床。许多教师在科研工作中, 为了快速取得成果, 不惜使用教育技术剽窃他人成果, 盗取他人信息, 严重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操守和规范。因此, 教育技术的应用成为一把双刃剑, 合理利用则能为教育开创新平台, 过分依赖则会成为教育的桎梏。

3 如何正确合理运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能力的发展当然要适应时代教育的要求, 面对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现代教育特点, 教师能力结构必须进行优化, 其中掌握教育技术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教育技术的正确运用, 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拓宽学生视野, 能进一步加深教师对教学内容重新开发和利用, 使教育进入一个新境界。但同时, 对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应抱着一个正确的认识, 过度依赖和滥用教育技术, 却会对教师的能力发展带来障碍。

3.1 教师应正确认识教育技术的作用, 合理运用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由人掌握和运用, 教师只有在日常教学中, 对教育技术有正确认识, 把教育技术作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工具而不是将所有工作都依赖于教育技术, 只有这样才能合理运用教育技术, 将教育技术应用于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式上, 就能使教育技术发挥最大作用。

3.2 教师应对教育技术有区别地使用, 使它们得到最好运用。

教育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许多的更新和完善需要我们教师不断跟进, 这也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掌握先进技术的同时对技术有区别地使用, 也就是说, 对我们的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 哪些环节可以充分利用教育技术, 哪些工作仍需使用传统手法, 需要我们教师有正确的认识和区分。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既紧跟时代和改革要求, 使教育技术得到最好运用, 又能具备传统教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教师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也能得到全面发展。

3.3 教师应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提高对教育技术的驾驭能力。

在任何时期, 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都需要不断提高,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个教师能否成为合格教师的关键。我们的教育关键在于“育人”, 而教师是通过“教书”来实现“育人”的, 因此要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只有我们的教学有利于育人事业, 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最大体现也是表现在教师如何有效实现“育人”上。要有效实现“育人”, 我们的“教书”就必须要具有各种技术和技能, 其中现代教育技术的驾驭能力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教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必须加强对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

现代教育正朝着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教师的教育能力要紧跟时代的要求, 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正确合理运用教育技术, 既实现我们的教学效果, 又能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只要对教育技术的应用有正确的认识, 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提高对教育技术的驾驭能力, 我们的教学就能取得巨大成效, 教育事业就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迎.刘晓平.解读《科教文组织信息与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中国教育改革计划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执行.教师[J], 2009 (15) .

[2]曾华.张浩.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刍议.教学与管理理论版[J], 2009 (1) .

篇3:信息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和作用.20150419国培doc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翻转课堂 影响 作用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得到飞速发展并起着重要作用[1]-[2]。在教育领域,信息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尤其是信息化发展与新型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通过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更丰富的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3]-[4]。在教育领域中,借助信息化技术,当前翻转课堂的创新方式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广泛研究。本文围绕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改革模式,采用信息化手段将其融合,为教学发展提供新的思路[5]。通过阐述翻转课堂的起源和发展,由此进行信息化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方法分析,最终给出信息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

2.基于信息技术对翻转课堂的影响与作用

翻转课堂的起源应该追溯于2000年,拉格教授和普莱特教授在2000年的时候发表的著名论文中,提到翻转课堂的概念[6]。贝克尔教授在国际十一届大学教学会议上首次提出翻转课堂的概念。世界著名的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在其学院开展了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了翻转课堂领域的领军人物[7]-[8]。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第一种模型,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资源和网络上的课程资料,通过在线的讨论获取课程的基本知识。之后,学生通过课程的测试,完成学习过程。

第二种模型,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记录问题,并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教师加以引导,解决学生的问题,并补充问题使学生真正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第三种模型,学生的学习分为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个部分。在这两个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为翻转课堂提供学习的前提,为学习环境和学习情境的建立提供有力的保障。

信息技术虽然不是翻转课堂的唯一建立途径,但是信息技术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多样的、丰富的和个性化的教学资源,提供了多种途径的交互方式。比较传统的教学环境来说,这种引入信息技术的翻转课堂更能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对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其次对信息技术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教学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互联网信息的获取教学、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和互联网信息的再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信息发展对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方法影响和作用的深入分析。引入信息技术的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且能够在人员成本、设计成本、教育教学多样性、互动性和趣味性等多个方面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为今后创新性教学模式发展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丁建英,黄烟波,赵辉.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1).

[2]陈安.基于同伴教学法的翻转课堂的思考和实践——以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

[3]戴鹭坚.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推动教学信息化快速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04).

[4]冯琳玲.利用信息化平台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方法[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7).

[5]唐洪鹏.微课程与数字教学的大数据——兼论翻转课堂应用与教育信息化[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12).

[6]周春花.信息化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1).

[7]银涛.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1).

篇4:信息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和作用.20150419国培doc

一、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的影响作用

1.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为了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保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在会计工作中通常会对会计核算的范围等进行基本的假定, 这一环节就是会计基本假设的过程。其中对会计主体、会计持续经营及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是会计信息化影响会计基本假设的主要表现。会计主体假设是指对会计服务的对象、立场、服务空间范围进行的假设, 相对传统有形的实体组织为主的传统会计主体来说,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主体会进入不确定的虚拟化状态。虚拟企业并不会对会计工作的正常工作产生影响, 反而促进了会计主体假设范围的拓展, 实现了实体主体与虚拟主体的并存。在持续经营假设方面, 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企业资产通常都是有形的实物形态, 通过分析即可对其物理寿命等做出合理的预见, 而会计信息化时代下则不容易判断。在分期假设方面, 传统的账目统计需要有固定的起止时间, 而在会计信息化下则可以无限缩小会计分期假设的时间间隔, 同时使账目无限具体化[1]。

2. 会计信息化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会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决策者的决策后果有直接影响。所以, 在会计信息方面, 一向有很高的要求, 不仅要真实可信, 而且要能够满足决策者的实际需求。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与重要性, 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起修订作用的主要操作限制, 只有遵循原则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传统的会计信息质量主要依靠会计原则与财务报告之间的相互协调, 而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信息质量则主要依靠企业管理控制层, 对传统会计工作中的一般原则性有更明显的体现, 这种转变一方面促进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另一方面是对会计确认计量的突破。

3. 丰富了会计计量属性的形式, 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历史成本是传统经济时代企业对金额进行计量时最为常用的会计计量要素与核算方式, 但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会计核算计量方法目前已经向多元计量方式发展, 即以历史成本为核心, 同时将市场价值和重置价值等计量方法作为补充。这种计量变化和会计信息除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成本外, 而且能够对现时价值加以反映。对不同的会计领域来说, 其采用的价值计量形式也会不同。财务成本管理系统是当前主要计量方式,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则对会计计量属性形式有所丰富的同时更加适应信息需求者的需要。

二、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作用

1. 使传统会计核算方法发生改变

在经济业务中, 会计核算主要用来对其进行纪录和计算, 这一过程是完整、连续和系统的, 能够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传统的会计核算流程比较复杂, 除要进行账户设置、复式记账、对凭证填制和审核外, 还需要对账簿进行登记、对成本加以计算、清查财产及对财务报表进行编制等。由于传统会计核算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很多企业进行核算方法的确定过程中通常比较倾向计量方法的简单与否, 在计量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方面却普遍存在忽略的情况, 且对凭证报表数据的抄写将会导致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2]。而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会计核算系统也随之得到升级, 完善成为可以实时处理、高度自动化的系统。在会计信息化核算系统下会计人员可以将传统手工较难解决的一部分复杂问题通过计算机技术轻松加以解决, 且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促使会计核算工作变得更细、更深, 能有效促进会计核算参与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

2. 促使会计分析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

会计分析主要指在合理方法的基础上, 分析对比各项经济指标, 并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与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梳理, 在明确企业各项数据的基础上对企业实际与预算存在差距的原因做出科学精准的评价。会计分析是其会计核算的再发展, 其依据以会计核算的资料为主。通过会计分析, 企业可以明确自身差距, 从而对合理、科学的措施加以制定, 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在信息化的影响下, 企业的会计分析要想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加工与整理只需要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即可, 同时也可以利用数据库中的存储信息, 提供可以与用户实际需求相结合的会计分析, 使会计分析变得更加人性化。与此同时, 相对企业的经济活动, 信息技术与会计电算化还可以对其进行准确地记录和传播, 使企业能够将生存与经营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及时找到, 使企业避免资源的浪费。

三、结语

总而言之, 会计信息化是网络与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这种转变对会计理论及实务产生了巨大影响。所有的会计工作者都应与时俱进, 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 更好地投入到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历史进程中去。

摘要:当前会计的发展正在朝向更深层次的会计信息化方向, 其不仅仅是在会计学科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 同时是与传统会计工作的融合过程, 会计信息化将会促进会计方方面面的变化, 如基本理论信息化、会计实务信息化等。会计信息化发展对会计理论和实务均具有影响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吕庆君.谈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商业, 2014, 02 (18) :92~94.

篇5:信息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和作用.20150419国培doc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教学;作用;影响

信息时代的来临,促进了现代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其中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之中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

一、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的具体功能分析

实时接收和输出信息的功能,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将教学内容以及老师和学生的课堂问题反馈及时地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之中,并通过显示屏等输出设备输出相应的教学信息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信息记忆存储功能,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之中,能够有效改善传统教学资源不足而影响教学效率的问题,它通过存储大量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比如教学内容、测试题、教学反馈信息等,而且可以随时提取出来供教学使用。

网络化功能,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远程教学,扩展教学空间和范围,并及时地更新教学资源,满足教学改革发展的需求,为老师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

逻辑判断功能,多媒体技术能够对老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具体的评价分析和判断,并及时地提出相应的改善意见和建议,从而全面有效地指导老师教学并辅导学生的学习。

高速运算功能,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是以每秒执行定点加法的次数来衡量的,一部微型计算机的速度可以达到每一秒10万次以上,这就有利于统计、判断和分析处理各种教学信息,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完善,提供整体的教学质量。

二、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作用和影响

1.多媒体技术能够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以老师、课本以及学生为具体的媒介,以老师讲授为主,课本知识为辅,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知识。教学受到教师语言、课本以及相关的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工具的限制,教学过程枯燥而又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之中,能够加快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通过视频音像资料,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得到自身各方面能力的不断提升,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

2.多媒体技术能够改善教学手段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无法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学手段落后,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改善。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模式或者是制作微课程等多种教学手段,能够大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并且还能及时地反馈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够大大减少老师讲述的时间,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教学信息资源的综合整理,老师可以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通过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自主探索学习,能够深化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多媒体技术能够完善教学内容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内容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缩短教学理论讲述时间,当堂开展理论知识的实践训练,便于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且,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的完善,还体现在知识教育与德育的融合,通过多媒体等计算机设备对社会上的相关案例进行归纳分析,使得对学生的教育更贴近社会发展的实践需求,丰富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推动综合性素质人才的培养进程。

4.多媒体技术能够提高教学的视听效果

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作为接受教学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能够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并经由大脑加工处理,形成自身的知识储备。然后单单依靠老师讲授,很难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注意力的集中,教学效果不理想。但是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枯燥乏味的知识转化成生动形象而又具体的视频音像资料,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及时获取关键信息资源,并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5.多媒体技术能够克服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提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充分融合,这就要求适当缩短课堂理论教学的时间,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这一出发点是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对于基础知识差且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学习挑战。而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之中,就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特别是远程教育能够随时随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而且,老师也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及时地传到教学网络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便于学生课后巩固学习,强化整体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之中,促进了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了教学内容的丰富完善和教学方式的改善,并对教师自身素质以及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促进多媒体教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无论是对于教育改革发展,还是对于教师以及学生的自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需要引起国家、学校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刘鹏. 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J]. 电子制作,2015,06:196.

[2]李佳霖. 论多媒体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3:204-205.

[3]劉靖军. 浅谈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02:122+124.

篇6:信息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和作用.20150419国培doc

1 硬车削的定义和优点

1.1 硬车削的定义

硬车削是一种把淬硬钢的车削最终加工或者精加工的工艺方法, 而淬硬钢是淬火后硬度高、有马氏组织、几乎无塑性、强度高的工件材料, 它的强度为2 100MPa~2 600MPa, 硬度HRC>55。硬车削的表面粗糙度是0.2um~0.3um, 加工精度则可达5um~10um。

1.2 硬车削的优点

通过硬车削技术在风顺车桥公司的具体使用情况和传统的磨削技术相比, 它有以下几个优点:

1) 加工的效能高, 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在风顺车桥公司引进硬车削工艺艺术代替原来的传统的技术后, 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该公司加工的轴承产品, 原来加工时采用磨削加工, 磨削加工余量很难控制, 且加工效率极低, 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而使用硬车削工艺方法后, 车削加工消耗的能量只约为原来的1/5, 而它的金属切除率为原来方法下的3~4倍, 并可以在一次装夹时完成多个表面加工, 使得同轴度的质量都达到了技术上的规格, 而在此同时, 车削加工的工效高、辅助时间短, 由此可见, 采用硬车削方法后, 生产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所以它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2) 它的设备投资少, 满足柔性的生产需求

和原来的磨削技术相比, 硬车削工艺方法在生产率一样的情况下, 车床投资是磨床投资的1/3~1/2, 它很少需要甚至不需要特殊的设备辅助, 所以它的辅助系统费用极低。从而在产品的成本方面, 使得企业占有一定的优势。

3) 加工工艺干净

硬车削通过软化和切削层退使工件使其容易切削才切屑的, 通常情况下, 它不需要冷却液, 我们都知道, 使用磨削技术冷却液率过高, 会加大机器磨损程度, 缩短刀具的寿命。而使用硬车削不但能省去冷却装置, 而且使得切削环境干净整洁。

4) 能够得到良好的经济加工精度

由于使用硬车削加工, 它产生的许多热量都被切屑给带走了, 与磨削技术相比, 它不会使加工产品表面出现裂纹或者烧伤迹象, 它不但保证了产品的表面质量, 而且对产品表面间的位置精度也保持在高水平状态。

2 硬车削的加工条件

2.1 对刀具材料的要求

硬车削对刀具的要求是高比切削率, 高的比切削率对应高的切削温度, 但伴随着会出现刀具塑形变形甚至断裂, 所以说, 刀具材料是硬车削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般常用的硬车削工具有立方晶体氮化硼 (PCBN) 、金刚石、新型硬质合金及涂层硬质合金等。要使得产品质量高并且产品成本低, 则要根据不同的削切材料选择不同的刀具。

2.1.1 陶瓷刀具

因为陶瓷刀具有高强度、耐磨性好、抗粘结性好、化学稳定性好、高硬度等特性, 所以它特别适合精加工、硬度高于HRC62的各种硬化铸铁及淬硬铁、高速加工和高硬度的材料加工。

2.1.2 立方氮化硼CBN刀具

立方氮化硼的耐磨性和硬度仅仅次于金刚石之下, 它有极好的高温硬度, 和陶瓷刀具相比, 它的化学稳定性和耐热性虽然稍差, 但抗破坏性能和冲击强度却是比较好的。它被广泛适用于珠光体灰铸铁、冷硬铸铁和高温合金、硬度高于HRC5O的淬硬钢等产品的切削加工。

2.1.3 新型涂层刀具

A1Ti N作为新型涂层刀具, 它具有表面硬度高、硬性好, 并且在1 500-1 600F切削温度下, 不会产生氧化和降低硬度, 所以使用它在切削中不需加入冷却液;因其导热性极低, 有利于保护切削刃。所以该种刀具适用于切削加工硬度为HRC48-5的模具钢材料, 可以达到比硬质合金刀具降低表面粗糙度2倍以上的效果, 而加工时间也节约3倍以上。

2.2 切削参数的选择

众所周知, 当工件材料的硬度越高时, 它的切削速度会越小, 所以对于精加工的切削速度应该为80m/min~200m/min较合适, 在强烈断续或者大切高硬度材料时, 应把切削速度控制在80m/min~100m/min较合适。通常情况下, 加工表面的粗糙度要求极高时, 则可以选择较低的切削深度, 进给量一般为0.05 mm/r~0.25 mm/r。

2.3 对工艺系统方面的要求

如果在硬车削工艺方法中, 车削中心或者车床的刚度足够, 工件、刀具、夹紧装置结构有相同的刚性, 并且它们的结构紧凑, 若在加工一般的工件时候能够取得要求的表面粗糙度和精度, 则就可直接用至淬硬钢的加工中。

3 硬车削工艺方法成为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成本的必然趋势

通过硬车削工艺在顺风车桥公司和其他公司使用成功的经验可以看到, 硬车削技术在避免了以下几个弊端后, 将会极大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并降低生产成本, 这些弊端包括:1) 无论是企业的技术员工还是高层管理者对硬车削工艺技术的认识不够, 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对其掌握的也不够深入;2) 企业的技术人员素质能力较差, 对硬车削所需的必要工具, 再创新和更新方面赶不上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3) 对硬车削的购买成本陷入一个误区, 认为硬车削成本较磨削技术高。他们只看到了必要支出的一部分, 在辅助工具及消耗能量成本上没有真正地算明谁更具有优势;4) 一些表面粗糙度要求特别高的工件不适用硬车削, 它并不是万能的;5) 硬车削技术的规范度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等。在不断地克服、改善和避免这些弊端后, 硬车削工艺对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成本必然是一次质的飞跃性跨进。

4 结论

综述所述, 硬车削确实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技术, 通过对它的使用, 不但能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而且也大大地降低了加工的生产成本。展望未来, 随着机床的性能和切削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硬车削技术将逐步趋于完美, 在产品质量等方面, 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洪跟.硬车削加工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技术与市场, 2010 (4) .

[2]于凤丽.硬车削加工技术的应用研究[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10 (3) .

[3]韩红.超硬车削加工技术探讨[J].今日科苑, 2009 (8) .

篇7:信息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和作用.20150419国培doc

相互作用分析是贝尔尼(Berne E)提出的一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促进信息沟通的方法,其后经哈里斯(Harris T A)、詹姆斯(James M)及琼华德(Jongeward D)等人的进一步研究,更为人们所关注。它是对本人及其所接触对象的行为的分析方法。

相互作用分析的理论基础是建构在心理上的“自我状态”,认为每个人在心理上有三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这三种状态是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而成为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

1.父母自我状态

就是父母对待其子女的态度及行为而言。父母在将他们的见解、信念告诉子女,将他们的言行和作风作用于子女时,通常会在子女的身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种自我状态也来自于所接受到的上级、权威人物的影响。通常在任何时侯,如果一个人所表现的行为是从他的父母、权威人物吸收来的,就可以说此人此时处在一种“父母自我状态”之中。一般来说,父母自我状态常以权威与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责骂和其他专制作风。

2.儿童自我状态

是泛指一切由婴儿地位的冲动心态而形成的。当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时,他往往好奇、冲动,偏于情感而欠理智。表现为一时惹人喜爱,一时乱发脾气;也表现为服从与任人摆布。例如篮球比赛中,胜利一方大喊大叫,他们什么也不考虑,只是高兴冲动。

3.成人自我状态

其特征是注意事实根据和理智分析。一个人若能站在客观立场面对实际,能冷静地、实事求是、合乎逻辑地分析情况,他就是处于成人自我状态。

上述三种自我状态可以分别用简单的词来描述:父母自我状态是“权威”“教诲式”的;儿童自我状态是“情感”的、“感觉”的;成人自我状态是“理智”的、“逻辑”的。根据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父母”状态和“儿童”状态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反应往往并不一贯,而“成人”状态的思考与反应则具有统一性和一贯性,因此理想的互相作用是“成人刺激”和“成人反应”。上述三种心理状态汇合为人的性格,而且蕴藏在人的潜意识之中,在一定条件之下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二、相互作用的类型阐述

人们进行信息沟通时,往往处在某一种自我状态之中,而且常可由某一种自我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自我状态。在体育教学中,必须了解学生处在何种自我状态,以便作出适当的反应和引导。

1.互应性交流沟通

互应性沟通是一种在符合正常人际关系的自然状态下的反应。这时,相互作用是“平行”的,如父母-父母、儿童-儿童,或者成人-成人。在这种情况下,对话可以无限制地继续下去。譬如体育教学中,教师询问学生:“这项体育运动你能按要求完成吗?”但是一个人也常以其他心理状态进行沟通。譬如体育课时,学生因病请假,而教师便会处于“父母”状态,回答说:“可以,回去休息吧。”这样的交流也是互应性的交流沟通。

2.交叉性交流沟通

在某一交流中,如果不是适当的反应或预期的反应,就可能成为交叉的交流沟通。这时,相互作用是交叉的,如父母-儿童、成人-父母等。这样,信息沟通就会中断,譬如体育课时,学生身体不适,要求休息,得到教师的训斥,这种沟通就不能继续下去,或者中断。

理解了相互作用分析的原理,人们就能在交往中有意识地觉察自己和对方所处的自我状态,作出适当的反应,避免发生交叉性交流沟通。相互作用分析原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尽量以成人的自我状态控制自己,并以成人的语调和姿态对待别人,同时,也要鼓励和引导对方进入成人自我状态。

三、当前体育教学中信息沟通的现状

当前体育教学中,信息沟通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学生-学生,学生-教师。依据不同的体育活动内容,哪个沟通占据主要地位是有所变化的。譬如教师指导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师生之间的沟通就会明显占据主要地位;有些学生自由活动时间较多的体育项目,譬如篮球、足球等,则学生之间的沟通会变得较多。当前体育教学中信息沟通现状并不是特别理想,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学生之间,往往存在较多的交叉性交流沟通,使得信息沟通无法顺畅地进行下去;且信息沟通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组织,处于较为散漫的状态。

1.师生的交叉性交流沟通现象占据主导地位

体育教学中,鉴于教师和学生各自给自己的定位不准确,导致信息沟通常常出现交叉性交流沟通。老师自以为“为师之尊”,便高高在上,学生则由于自己处于“被教育”的地位,应该处处听从教师的安排和命令,而且由于体育课的特殊性,往往教师需要经常发号命令,或者指出学生动作的不规范、不到位之处,因此,师生之间的交叉沟通交流现象更加频繁,可以说是父母—儿童式的状态下进行的不对称沟通。教师总有一种权威式或者家长式的父母自我状态,而学生由于年龄关系,也经常会出现任性、发脾气等儿童自我状态,这样便无形之中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交叉沟通。教师不理解学生,学生也不能体会教师的苦衷,双方的沟通出现了交叉,非常不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再者就是学生之间的交叉性沟通交流现象依然存在,而且持久性和普遍性很强。鉴于个人的阅历、家庭背景、社会交往能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学生的自我状态偏重也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处事比较沉稳、心理素质较稳定,平时则多数是以成人自我状态存在;而有些学生则是心理急躁、遇事容易冲动,属于典型的儿童型自我状态。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沟通便会出现交叉性沟通,又因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是非常频繁的,不仅涉及对体育技能的理解和讨论方面,甚至是心理沟通或者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评价方面都无不涉及。在此过程中交叉沟通交流便常常影响学生之间交流的顺畅性和有效性。譬如,遇到技术难度高的体育项目,有成人自我状态的学生,便会耐心研习,虚心向老师或者周围同学请教,这是典型的互应性交流沟通,但是有的学生则不然,会大发脾气,和别人沟通也很不耐烦,这便会出现交叉性沟通交流,非常不利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2.互应性交流沟通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组织

体育教学中,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都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组织,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的转变,使得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应性交流沟通变得相对频繁起来,教师不能再用严厉的方式对待学生,因为这样不但不能让学生更加喜爱体育教学活动,反而会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因此,教师需要放下身段,和学生处在同一平衡线上,进行互应性平等交流沟通,学生才能听进去教师的规劝,逐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并逐渐地变被动为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学生之间本来由于体质、领悟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个别条件好的学生可能会对条件相对差的学生产生歧视、不爱搭理,这就产生了交叉性的交流,不利于沟通。因此,要对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进行适当地引导,不管是提倡以学生为本,还是引导学生进行互相尊重,都是更好地引导师生、学生之间进行互应性沟通交流。

四、相互作用分析原理对体育教学中信息沟通的影响

鉴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体育教学中师生都会在不同的阶段处在不同的自我状态中,有时是父母自我状态,有时是儿童自我状态,有时却是成人自我状态。而处在每个自我状态中的教师和学生,又会出现不同的心理状态,表现出不同的沟通交流状态。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把握师生的自我状态,避免交叉性交流沟通,尽量激发互应性交流沟通,使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更加顺畅,更加有利于体育技能的传递。

1.注意把握个体的自我状态,进行及时的引导转化

由于在体育教学中个体自我状态的变化性,况且学生的年龄所致,导致其儿童性自我状态经常发生,教师则由于受到传统地位的影响,平时教学中以父母自我状态占据主要地位。儿童性的自我状态导致学生情绪非常地激动、心理素质差,遇事情容易冲动,非常不利于以纪律为准绳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而教师的高高在上的父母自我状态,也不利于师生的沟通,更容易被学生反感和排斥,因此应该在体育教学中把握个体的自我状态,把学生的儿童性自我状态和教师的父母性自我状态进行及时地引导转化,对学生要进行思想教育,多学习知识,提高个体的素质;教师则应该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放下自己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把师生的自我状态合理引导到成人自我状态。

2.避免交叉性交流沟通,增多互应性交流

交叉性沟通很明显是非常不利于体育教学中的沟通交流,不对称的心理状态则恰恰是交叉性沟通的源泉,倘若要避免交叉性交流沟通,应该都从源头下手,譬如教师和学生交流时不应该以命令的强制性口吻,甚至是谩骂的态度,这样就算学生再好的建议也会被教师的这种态度给遏制;同样地,学生也不应该总是把教师当成过去时,迂腐、迟钝的想法是完全不对的,也应该以体谅和虚心的角度考虑教师的感受;学生之间更应该彼此团结友爱,杜绝勾心斗角、攀比的青春期心理。避免交叉性的交流沟通并没有解决交流沟通的问题,而应该在师生、学生之间增加互应性交流的机会,把沟通交流理顺,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个体的交流沟通。

篇8:信息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和作用.20150419国培doc

1. 网络技术的应用现状

网络技术的里程碑式发展分别是分组交换技术、开放式系统互联网参考模式和Internet的发展与推广。实现了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完美融合。形成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相结合的信息网络。

(1) 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技术由数据通信发展而来, 有效的解决设备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使计算机之间利用通信手段交换数据信息。分组技术是将用户传送的数据划分一定的长度, 每个部分叫做一个分组。在每个分组大的前面加上一个分组头, 用以指明该分组的发往何地址, 然后由交换机根据每个分组的地址标志, 将他们转发至目的地, 这一过程称为分组交换, 进行分组交换的通信网称为分组交换网。随着交换设备的改进, 有效发挥分组交换的协议控制和协议转换功能。体现分组网络的优势, 推动网络技术的革新。

(2) 开放式系统互联网参考模式的构建

开放式系统是在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软件和通信系统等领域广泛使用的一种术语。其关键特点是建立在接口标准的基础上, 并且这些标准是具有开放性切实可用的。其网络通信工作分为七层的框架设计模式。开放式系统模式在互联网中期承载和支撑作用, 对网络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 Internet的发展与推广

Internet是全球最大规模, 最广泛应用的计算机网络。Internet是由企业, 院校, 政府的局域网相继加入而壮大发展起来的。这个网络连接时数量巨大的计算机和服务器。以此发布文化, 商业, 政府, 学术, 企业的信息, 以及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新闻, 娱乐信息。不仅提供计算机的通讯连接, 也参与服务器提供的服务资源和信息。

网络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必须面对的。

2. 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网络技术的的基本发展方向是高速的, 集成的, 智能化的。

(1) 网络高速化进程

计算机网络作为通讯网络, 应该提供高速的数据传输, 高效率的协议处理, 以及高品质的网络服务, 随着网络技术的平民化, 应用范围的扩大化。这就要求这个通讯网络能支持更多数量的, 各样类型的数目用户, 在接纳增长的用户同时又不能减低网络的性能, 迅速的传递用户信息, 按照用户应用要求分配信息资源, 灵活的管理和组织。这是保证网络高速发展的基础条件。

(2) 网络技术应用的综合化

网络技术不仅是在计算机领域的革新, 而是新的形式分布在各个行业信息, 首先, 扩大了人们信息交流的速度, 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其次, 信息通讯产业的诞生, 加速了农业的现代化, 工业的高效化和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第三, 网络技术改变了市场经济的传统运行模式。综合化的网络技术, 将引领现代社会各个产业革命。

(3) 网络的智能化

网络技术的智能化体现在, 网络的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上能够为用户更为方便的应用接口, 在路由的选择, 拥塞的控制和网络的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使网络不再是典型IP服务所提供的固定编码和标准分组格式。而是根据应用需要, 在网络内部执行的计算可以能动的进行变化, 变化成用户指定和应用执行。

3. 网络技术发展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影响

3.1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融合

计算机在19世纪40年代研发成功, 在PC计算机出现以前, 计算机的基本构架体系是, 一台具有运算能力的计算机主机挂接多个终端设备。而终端设备不具有数据处理能力, 只配备键盘和显示器。, 把程序和数据传输给计算机主机, 并且从主机获得运算的结果。计算机主机和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 是最早的计算机通讯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革新, 计算机通讯脱离了电话线路通讯, 逐步建立的传输线路, 通讯计算机和交换设备组成的分组交换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初期是计算机遇通信的结合产物, 使计算机应用发生了巨大变化, 计算机的处理模式也从最初的大型主机为其核心的集中运算, 以及以个人电脑为基本单元的独立运算数据处理, 而逐步发展成为广泛应用的网络计算, 成为综合信息交流, 通讯和娱乐的工具。计算机作为网络技术传输的载体, 其强大的功能是为网络技术而服务的关键。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必将对计算机及其相关产业的技术研发和通讯科学技术的革新带来新的挑战。

3.2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

信息作为一个社会概念, 是事物的普遍表现形式, 是人类社会共享一切知识, 消息的总和。而网络是为了进行信息通讯和是实现资源共享, 把两台或者多台计算机连接而形成的一个虚拟的世界。

信息网络是包括信息应用, 服务, 和计算机网络融合一体的现代通讯网络。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活动都发生了改变。网络技术推广应用效率的广泛提高, 促使世界各国关注全球信息一体化, 而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又同样驱使着网络技术高速发展。

网络技术应用到计算机和信息上, 促成了更有效的信息网络的建设, 其覆盖面更加广泛, 包含内容多样性, 快捷, 方便, 实用, 更是其能够长远发展的显著特征。

3.3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网络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但是其负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 加强计算机及相关产业的技术科学研发, 随着网路技术理论体系的逐步确立, 计算机作为其实践的载体, 计算机技术和产业也应该科学的高效的研发出新型设备。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网路技术发展需求。

(2) 逐步建立有效的标准, 规范信息网络技术的健康发展。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国际互联网的交流在逐步完善的同时也暴露其弊端。虚拟家园, 地球村, 数字化生存等概念的出现, 必然对传统的社会交流方式产生影响。所以制定行之有效的技术标准, 改善国际互联网的联网管理现状, 是网络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规范, 在规范里健康的发展。

(3) 形成严格的信息发布管理机制。监管信息发布和传播是各个管理部门综合工作。网络信息的发布的管理和审核也是管理部门面临大的新问题。合法的, 健康的信息的传播,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互联网用户的身心健康。

(4) 加强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法制法规建设, 在面对网络技术发展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产生的新问题进行监督管理的同时, 也要把相关的应对方法和体制纳入法制法规的层面。逐渐形成网络技术法制化。

(5) 网络信息技术对国家安全方面带来新的挑战, 互联网犯罪应该得到重视, 一是把国家防卫扩展到数字化方面, 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运行, 二是为保证网络信息的有效传播, 要消除信息垄断权, 是信息传播在各种社会问题的中得到有效的应用。

(6) 大力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增强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和对事物的鉴别能力。网络发展不断扩大人类的实践范围, 扩大人们关注的视野, 一方面向人类提出追求真理, 崇尚实践, 实事求是等道德要求。而且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渐培养网民的法律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的同时, 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4. 总结

科学技术引领产业革命, 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 信息网络的建设影响小至个人的生活方式、家庭和工作, 大到一个国家的政治, 经济, 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加快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 要分析其利弊, 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才能更还的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服务作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 网络技术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逐渐融合, 使信息的获取, 传输, 存储和处理都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更加方便和快捷, 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国家政治, 经济, 文化多个领域, 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信息化进程。

关键词: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高星密.分组交换[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2]郑纪蛟.计算机网络技术[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

[3]冯昭奎.互联网革命的五大意义[J].世界知识, 2007 (13)

篇9:信息技术对优化语文教学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构建有形有声有色的立体语文课堂,激活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积极观察、思考、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故而必然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开启自主学习这扇大门的金钥匙。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授课形式单调,学生容易感到疲倦,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精神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情况。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声、电、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把抽象、枯燥的词语、难以理解的课文内容转化成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像、视频,使动画与视听相结合,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图文并茂、动静交融的教学场景,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起到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学《都市精灵》一文时,我先播放了《动物世界》的一期节目——《大街上的猛兽》,同学们在妙趣横生中开怀大笑,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动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而激发了学习的欲望。

二、呈现画面,激情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课本中一些文章在实际生活中与学生的认识相脱离,学生很难理解当时的情景,给教学带来极大的阻碍。多媒体如一缕春风,抚平缺陷,唤起强烈的真实感。

例如《幽径悲剧》一文,字字有情,饱含了作者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强烈愿望,但是文中描绘的情景,离学生较为远,再加上学生对作者季羡林了解太少,学生很难入情入境。但当我把一幅幅绚丽多彩的藤萝的画面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无不为之震惊,为之感叹。我再适时引导,学生无不对这样美丽的藤萝被毁感到惋惜和愤怒,这样就很自然地理解了作者,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这样利用多媒体呈现画面,可谓自然妥帖,与课文教学融合为一体,无斧凿之迹,却鲜活地让学习个体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得到情感的共鸣。

三、化静为动,激悟语感

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是强调学生在自主的实际操作中和活动中获得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还比较肤浅,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软件直观、具体地展示课文内容,把抽象的静态的语言文字描述转化为形象生动、直观的动画,图象可以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文字内容,充分感受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从而激起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这一首诗时,由于诗歌语言本身具有的概括性和凝练性,学生一时无法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我就把对诗歌的分析先放下,用flash播放了一个展示西湖春天美景的动态视频,学生们无不对西湖水光潋滟、草长莺飞的美丽春景赞叹不已。观后,我就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写下来,于是有了像“小草们也按捺不住,纷纷冒出脑袋来凑个热闹”“转头又看见几只燕子正在衔泥筑巢,为一家今年的幸福生活奋斗着”“瞧,白沙堤上的杨柳正在照着‘镜子’,梳理着自己的‘头发’呢”等这样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在这里,学生不仅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文字生动贴切地呈现出来,水到渠成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而且锻炼了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展示过程,激活思维

传统课堂教学,只讲知识,只讲现成结论,不讲方法和获得结论的过程,只要求学生学会,而轻视会学。多媒体应用在提供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教学信息的同时,使学生通过多种感知获取有关信息,提高认识的效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用平常教学手段说不清的含义,将抽象复杂的知识连续分解为简单的信息,展示过程,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增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活板》一文中,我为了揭示“活板”的“活”这一重点时,采用①用幻灯片将每个“准备工作”的画面逐一显示出来,让学生清楚每份准备工作的相关联系②通过视频显示活字印刷的具体过程,让学生清楚看到“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等一系列的现象③再用多媒体展示雕版印刷的过程。以上在提供丰富感性材料的同时,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维环境。在此基础上真正给学生创造一个反思的平台,如“活字印刷有几道程序”“活板和雕版相比,到底有哪些优点?”等一系列问题。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真正进入知识探究的情境。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

上一篇:班主任讲德育小故事下一篇:建筑工程监理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