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

2024-06-12

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精选6篇)

篇1: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

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给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活力,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通过屏幕出现的那一副副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那高质量的音响效果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劲头,那变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单调和枯燥乏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起到强烈地吸引学生,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形成了一股学习的动力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时,我使用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先在屏幕上用动画显示了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和合并不断出现的画面作为主题画面,通过一只小兔骑着摩托车在长方体的棱上绕圈,并加上美妙的音乐,一下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学们对于老师要上的数学课充满了渴望,学习热情高涨。

三、在数学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不仅可使一些使本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概念、法则、公式在学习上教学简单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数学教师更好地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化抽象为简单。在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优化和练习,并且不断巩固新知识。

四、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六、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七、借助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还原于学生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是简单的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篇2: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统计 教学 优化

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各种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效果。统计课程是中职财务会计专业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学生难以掌握统计课程中很多抽象的概念和计算,因此,在统计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以及软件技术等各种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中职课堂的吸引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水平

统计课程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恰当地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统计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增强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统计工作过程中的定量和定性认识知识时,笔者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录像,是十字路口在某一段时间内行人闯红灯的情况,通过对现场情况的统计,让学生懂了定量的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定性认识的结论。这样既有形象的认识,又能够结合教学讲解,提高了学生对统计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多媒体可以创设新颖、形象可感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在讲解“平均指标应用”时,笔者运用不同色彩,将题目由浅到深地分层表示出来,形成浓淡不同的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之间有各种公式表示它们的特点以及联系,这样学生印象非常深刻,学习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技术课件有着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优势,能够为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学习效果。

二、发挥互联网优势,提升教学效果

互联网已经是每个人都非常熟悉和经常使用的现代化技术,在统计教学中,发挥网络的优势来辅助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统计教学中,有些复杂深奥的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还是很难使学生掌握。如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基尼指数、财政收入等抽象概念,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教师就可以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把抽象的内容具象化,特别是增加动画、音像等特殊效果,可以非常方便地把老师想要讲解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同时活跃课堂气氛。网络课堂的使用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因材施教。传统的统计课程教学总是围绕着教师、课堂进行,每位教师同时面对几十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而网络课堂却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时空束缚,学生只要有接入网络的学习终端,就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接触到各地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等各种信息资源,使个性化学习落到实处。而师生之间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互动,充分讨论研究。如笔者班级建立了QQ群和微信群,有的班级建立了讨论版,把统计课程疑难和困惑以及所思所感进行分享,营造了一个共同参与的学习氛围,构建出开放、民主的教学模式,产生课堂教学中难以做到的效果。

三、利用各类办公软件提高授课水平

统计教学需要用到各种教学软件。有些基础办公工具如Excel、Word和PPT等,尤其是Excel软件可以非常方便地展示各类数据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利用来开展教学统计工作。Excel应用到成绩统计方面,非常好操作,比如在求和、平均数以及排序和自动筛选方面,可以把各种分析情况一目了然地呈现,对于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情况助益颇多。再比如Word软件中也提供了很多表格、公式、数据排序等基本功能,同时也可以插入很多图形来增加教学的形象性,如折线图、柱形图、圆形图、扇面图等各种立体可感的图形,可以很好地把统计课程的内容呈现出来。

四、运用大数据优化学生管理

篇3: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易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受教具的限制,以及有些知识点比较抽象,所以有些知识重点、难点往往不易解决。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了课堂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内容,使得教材内容得以直观再现,重点易于突出,难点易于突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在计算机的作用下被化解了,消失了,极富表现力,易于学生掌握,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教学重点得以顺利解决。学生也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从而产生乐学情绪。例如在教授介词用法和词组搭配时,利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词组设计成情景方式,通过动画进行情景组合,使学习过程有动、有静、图文并茂,从而使学生感性地认识了英语。教学生方位介词:in、out、on、under、over和含有这几个介词的词组时,为了增强形象性,把抽象的逻辑概念具体生动化,我设计了一个flash动画。画里的主要演员是一只活泼好动的小猫,主要活动场所是一张桌子,在桌子的旁边是写有这几个介词的按钮,当鼠标单击in时,小猫会钻进桌子洞里;当点击out时,它又会从桌子里钻出来;当点击on时,它会嗖地一声窜到桌子上;当点击under对,它就藏到桌子下面;当点击over时,它又窜到桌子上方的电灯上。一段简单的Flash动画,把几个用语言不容易解释清楚的方位介词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出来,美妙的画面又给学生带来新奇感和美的享受,使记忆活动变得轻松而深刻。

●学习效率易提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教学重点和练习题,速度慢,而且课堂容量特别少。而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教学通过演示课件,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节省了教师授课时的板书时间,大大提高了信息输出量,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使教学节奏明显加快,增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从期望得到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出发,不仅使教学密度增大,学生的训练强度加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避免开小差,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如:在教授初三英语《Unit 8 Can you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的新短语比较多,并且还要学习有关课程的对话。学生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理解、记住这些词组,熟悉相关的句型,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呢?信息教学设计就帮我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首先利用课件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学习词组及句型,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较好地通过了“听、说、认、读”关,为接下来的操练奠定了基础。在设计时,我把文中涉及的短语通过生动的图面展示出来,再通过设计问答吸引学生对画面的注意,在问答中强化学生对短语的记忆。这样,学生就能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短语。在one by one的练习中,每位学生很容易就能利用“I volunteer to do…”来练习所学短语了,这样,学生们在趣味中都得到了语言表达的机会,培养了听和说的能力。

●创新思维易激活

发展与培养学生创造力,是当今世界教育者高度重视、广泛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通过信息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情景,能让学生充分感知事物,化抽象为具体,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拓宽思维广度,提高思维灵活性。信息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丰富多彩的动画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信息教学具有范围广,容量大、信息多、图文并茂的特点,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缩短反馈的时间并组织学生引申迁移所学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利用一切所能利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以培养出更多的富有多方面创造能力的人才。

篇4:信息技术对优化语文教学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构建有形有声有色的立体语文课堂,激活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积极观察、思考、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故而必然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开启自主学习这扇大门的金钥匙。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授课形式单调,学生容易感到疲倦,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精神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情况。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声、电、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把抽象、枯燥的词语、难以理解的课文内容转化成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像、视频,使动画与视听相结合,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图文并茂、动静交融的教学场景,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起到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学《都市精灵》一文时,我先播放了《动物世界》的一期节目——《大街上的猛兽》,同学们在妙趣横生中开怀大笑,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动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而激发了学习的欲望。

二、呈现画面,激情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课本中一些文章在实际生活中与学生的认识相脱离,学生很难理解当时的情景,给教学带来极大的阻碍。多媒体如一缕春风,抚平缺陷,唤起强烈的真实感。

例如《幽径悲剧》一文,字字有情,饱含了作者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强烈愿望,但是文中描绘的情景,离学生较为远,再加上学生对作者季羡林了解太少,学生很难入情入境。但当我把一幅幅绚丽多彩的藤萝的画面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无不为之震惊,为之感叹。我再适时引导,学生无不对这样美丽的藤萝被毁感到惋惜和愤怒,这样就很自然地理解了作者,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这样利用多媒体呈现画面,可谓自然妥帖,与课文教学融合为一体,无斧凿之迹,却鲜活地让学习个体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得到情感的共鸣。

三、化静为动,激悟语感

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是强调学生在自主的实际操作中和活动中获得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还比较肤浅,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软件直观、具体地展示课文内容,把抽象的静态的语言文字描述转化为形象生动、直观的动画,图象可以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文字内容,充分感受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从而激起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这一首诗时,由于诗歌语言本身具有的概括性和凝练性,学生一时无法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我就把对诗歌的分析先放下,用flash播放了一个展示西湖春天美景的动态视频,学生们无不对西湖水光潋滟、草长莺飞的美丽春景赞叹不已。观后,我就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写下来,于是有了像“小草们也按捺不住,纷纷冒出脑袋来凑个热闹”“转头又看见几只燕子正在衔泥筑巢,为一家今年的幸福生活奋斗着”“瞧,白沙堤上的杨柳正在照着‘镜子’,梳理着自己的‘头发’呢”等这样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在这里,学生不仅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文字生动贴切地呈现出来,水到渠成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而且锻炼了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展示过程,激活思维

传统课堂教学,只讲知识,只讲现成结论,不讲方法和获得结论的过程,只要求学生学会,而轻视会学。多媒体应用在提供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教学信息的同时,使学生通过多种感知获取有关信息,提高认识的效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用平常教学手段说不清的含义,将抽象复杂的知识连续分解为简单的信息,展示过程,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增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活板》一文中,我为了揭示“活板”的“活”这一重点时,采用①用幻灯片将每个“准备工作”的画面逐一显示出来,让学生清楚每份准备工作的相关联系②通过视频显示活字印刷的具体过程,让学生清楚看到“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等一系列的现象③再用多媒体展示雕版印刷的过程。以上在提供丰富感性材料的同时,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维环境。在此基础上真正给学生创造一个反思的平台,如“活字印刷有几道程序”“活板和雕版相比,到底有哪些优点?”等一系列问题。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真正进入知识探究的情境。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

篇5: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节优化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成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入运用,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主流,自然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而且培养的单一技能目标,使学生很难适应当今社会职业变动快、职业变化多的情况,尤其是在兼顾理论学习与实际技能培训的教学实践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那么,如何更高效地实施课程教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中等技术人才,是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创造型人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潜能,优化整个教学过程至关重要。本文以优化课堂教学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手段,对小学教育的课堂教学的多侧面优化问题作了探讨和研究。从小学学校的教育、教学特点及现状出发,指出了在小学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并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结构、教学资源建设几方面探讨了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形成典型的案例。在探究应用模式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在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目的。

篇6: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的作用

单位:蓟县尤古庄镇西塔庄中学 姓名:王迎利 学科:中学历史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内容提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地位。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进而实现信息化教学。所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成为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观念、飞速发展、积极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信息化教学。

一、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能够主动地学习。在讲述澳门问题的时候,我播放了《七子之歌》,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带来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对课文知识掌握也更加深刻,参与度也就越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互联网上有许多专门的历史网站,上面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料,网络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资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平台。学生可以进入一些免费的历史博物馆网站,去领略那风云变换的历史。只要知道它的网址,就可以随时访问,获取资料。各大网站都设有专门的“历史”栏目。以“搜狐”为例,其历史栏目包括中国史、世界史、地方史志、民族史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物考古、专门史、家谱等数十个项目,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不但提供了大量史料,同时也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经常访问历史网站,会觉得历史研究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组织生动的历史教学,这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信息技术可以强化德育渗透功能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历史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大纲要求的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历史教师应该充分依据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我在讲授《抗击外来侵略》这一节内容时,播放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击退沙俄侵略》《地道战》三段录像片,使活生生地英雄形象再现在了学生面前,让学生与英雄同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了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再如讲中国近现代史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时,在课件中加入介绍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人先进事迹的影片片段,这些感人事例能引起感情上的广泛共鸣,不仅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而且总结出的向英雄人物学习的内容、要点,培养了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另外,信息技术还能使历史教学由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四、信息技术可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工具。

网络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渠道。历史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势,随时从网络上充实自己的个人素材库,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单纯使用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实现备课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构思,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改变历史过去性和一维性的特点,使某些抽象的、难以表现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情感共鸣,使许多教学设想变为现实,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网络支持下的学科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和学生学习的自主化,教学的空间极大地扩展,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得到尽情地发挥,课堂效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增加。他们可以利用网络获取资料,利用网络进行交流、递交学习成果,利用个人电脑整理、组织、保存资料,形成学习的文字成果。他们可能在课堂教学尚未涉及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关注某一历史问题,也可能对课堂教学已经结束的问题继续钻研,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研究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又为学生学习构建了一个学习的环境和平台。相信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必将融合在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中。

可见,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组织学生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呢,这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首先,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只有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师生合作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要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形成乐学氛围,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开动脑筋各抒己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次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形成以小组教学为重点,学生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养成了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对疑惑问题有了深人的理解。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

再次,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在网络条件下,80%以上的课堂时间里,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在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学生可以凭借兴趣学习相关内容,并按自己的喜好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制作幻灯片、网页等形式进行归纳、总结,采用不同的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无疑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工作伙伴。它使得历史教师在深刻领会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超越教材,实现教学的激情。它给学生展示了知识的广阔空间,教会学生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如何进行学习,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它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以大量的图文、声音、影像生动地再现了过去的历史,利用学生认识过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特点,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抽象的道德认知生动地、主动地走进学生心灵,传承民族之魂。但这也给从事历史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我们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知识广度和理论素养。我们相信,随着新课改的理念逐步进入我们的课堂中,溶入到我们的教学思想中,落实到我们的教学行为中,我们会看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陈新著:《历史认识——从现代到后现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朱孝远著:《如何学习研究世界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上一篇:五四主题班会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