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作用

2024-06-24

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作用(精选6篇)

篇1: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作用

一、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遇到的问题:

1.多数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意识较弱,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多是在计算机演示教室进行的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上,平常则用得很少或几乎不用。

2.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用了计算机,将课本内容搬上屏幕,用“白板”代替“黑板”,将板书换成幻灯片,就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3.有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时过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忙于将更多东西呈现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思考的过程,4.有的老师把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课件的外在表现和计算机操作上,忽视了知识内容的挖掘,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如一位教师将预先设计好的或网上下载的课件输入电脑,然后严格按程序将教学内容不加选择、一点不漏地逐一展现,上课成了执行既定程序,学生是否适应,是否能跟上教学进度,他都无暇顾及;还有一位教师的课件,从组织教学到新课讲授,从巩固练习到课堂作业,每一个细节都有详尽的与画面相配套的解说和分析,整节课只要点点鼠标,讲几句串词就算了事。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看似活泼,实则冰冷死板,教师注意的是监视器上的图像,学生接受的是屏幕上的图像,师生之间情感的双向交流,变成了师与机、生与机的单向传送和接受,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被削弱了;这样的整合缺乏实际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所带来的及时性,互动性特点,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致使学生处于另一种形式之下的被动学习,不能提高课堂效率,故而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教学预期的效果。5.有的教师把热情过多的放在具体技术手段上,一味地追求技术先进或形式多样化,好象信息技术用得越多越新就越好,少了就不是整合,用不出新招就不够档次,结果却适得其反。例如,有的教师特别喜欢强调色彩、动态效果,意图利用丰富的视、听等多媒体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数学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一味利用视听刺激,反而会对教学过程产生干扰,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笔者就曾看到过一些教师制作的数学课件,背景画面复杂,几何图形变幻莫测,按钮奇形怪状,并且大量使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动画和音效,这些课件画蛇添足、喧宾夺主,不但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他们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减弱了对抽象思维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还会产生厌倦情绪。

二、现代信息技术能更好的辅助我的教学,我在数学的教学中,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下面我就信息技术在我的数学课上的应用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自主性较差,注意力容易转移,对事物的认知还是很肤浅。但是,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有认识事物、探究事物的求知欲望。所以,兴趣是小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事物往往能激发和爱护他们的好奇心,唤起他们对新事物的兴趣。在教学中一个使用的恰到好处的课件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精心准备生动活泼的课件,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为直观图形,变静态为动态,形象的展示了事物的本质。这时的学生被强大的好奇心所吸引。注意力集中了,兴趣被激发出来,学习情绪达到最佳的境界。

2、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对学生认知能力上,它远远胜过传统的手段。它的呈现方式灵活多变。如可以以图形、文字、动画、视频等形式出现。这些丰富的多彩的演示功能对学生是极大的吸引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极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还表现为利用动画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数学教学的内容有的时候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就会出现很大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则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加以动态的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突破各种限制,把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形象地再现于课堂之中,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观察,主动、积极地思考。缩短了新旧知识衔接的距离,促进学生的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交流,探索,讨论等学习方式为主,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作为,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初步的网络学习意识与能力。

网络资源丰富浩瀚,如果利用的好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但是现在许多的学生上网只是以娱乐为主,既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支持,还耽误了学业。然而,在网络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各种课内课外的知识,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学生们利用网络辅助自己学习的意识,并通过自己研究,探索在网络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资源的能力。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现代信息技术能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材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去凭借自己的努力,打破常规的思维束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转变了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它使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使我们教学更加快乐,使学生们的学习更加轻松。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教学工作融入了无限的力量。

篇2: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作用

(1)不会读题,审题不仔细灵活性,常常是读完题目后没有感觉,抓不住关键,也不能把一些关键词和基本图形结合起来。

(2)几何证明题的逻辑思维不严密,解题过程不规范:跳步、漏步、书写过多、让人摸不着边、看不懂写什么、不知如何书写。

篇3: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作用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和作用

1. 增强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 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计算机将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编排在一起, 具有强大的计算功能和信息处理功能, 对图形可以进行伸、缩、移、旋、切、拼、补等变换, 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使内容形象化, 增强其表现力, 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得到刺激, 以使学习者以交互方式进行学习, 有利于学生参与, 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自觉地学习。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课堂上,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测和尝试, 对数学对象进行多重表征, 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通过数学实验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我在《点的轨迹》的教学中, 利用平面几何画板制作出动态的点的运动课件, 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索, 理解了点的轨迹的基本概念, 也深刻地理解了书中所要掌握的五种基本的点的轨迹。

二、互联网在教学中的作用

1. 网络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

利用互联网学生可以超出书本, 搜索很多有关的教学趣闻、教学趣事等教学资源,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 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 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地找, 一页一页地翻, 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 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 只要通过搜索引擎, 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

2. 网络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

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碰到什么问题, 或者有什么问题, 一般只能和自己的同事进行相互的交流和合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 许多的教育论坛、教育博客网站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在教育论坛上, 两个远隔千里互不相识的老师可以对同一个教育问题进行相互的交流和合作, 或者一个老师碰到什么问题可以在论坛上, 请教远隔千里之外互不相识的老师。网络除了相互交流, 教师之间也可以相互之间传递教案、试卷、课件等资料, 这样节省了教师们的时间, 也减轻了教师们的工作负担。

3. 网络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传统的家庭作业, 学生必须在家自己独立完成, 碰到什么问题, 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 如果不能解决的话, 就不能完成作业, 且浪费大量的时间。随着家庭条件的改善,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育论坛、教育博客或者个人主页为学生进行在线答疑。一些流行的视频聊天软件, 如QQ软件, 不但可以通过聊天在线答疑, 且利用摄像头, 学生可以将作业的过程展现给老师, 老师可以马上指出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此外, 通过学生比较喜欢的在线聊天可以减小师生之间的障碍, 比传统的谈心效果更好。所以, 网络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 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网络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

学生在互联网上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共同完成作业, 这就体现了一种合作精神。不过, 在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前, 教师和家长要做好引导工作。

篇4: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中的困难和误区

1、教材地位日渐衰微,过度侧重技术应用。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更不能让信息技术反客为主成了教学过程中的重头戏。随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很多教师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他们盲目地追求教学内容的生动化、形象化,有的课件加上了毫无关系的音乐,有的课件穿插了鼓掌和疑问的声音,有的还把课文制作成了微电影等等,这种情况看起来像是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完美地整合成了一体,但实质上却没有领悟到“整合”的真正内涵。教师在课件的制作、设计和演示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必然会相应地在教材的分析理解上投入减少,课堂上教材的朗读讨论等环节的时间也会大大缩水,教科书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导致教材失去了其原本的价值。信息技术过度侧重的后果不单使得小学语文课程性质发生变化,还导致了教科书丧失了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2、教学观念传统落后,不重视信息技术 。很多教师排斥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农村的年龄较大的教师,对课件制作等信息技术技能掌握较少,或者学校的硬件设备无法支持多媒体教学,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或者无法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实,真正的整合是将教育理论、信息技术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相结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来选择我们所需要的资源,从而确定需要我们了解哪些技术。如果自己的技术无法完成,可以选择和其他有能力的教师合作进行。总之,不要让技术成为整合的障碍。

3、教师职能弱化缺失,学生创新思维受限。小学语文是偏向生活化的学科,其教学方式和随机性很大;小学生的思维也是充满纯真幻想的,如天马行空一般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很多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地将课件演示一遍,大大缩减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而忽略了教师原本的引导职能,这就导致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思考的方式和方向,与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设定的模式和结论有差距甚至相悖,有些教师为了达到顺利演示自己的设计课件的目的而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小学语文是一种语言艺术学科,应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由抽象的语言文字进入到生动形象的图画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和审美能力。盲目地使用信息技术,只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更多的限制。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措施

1、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身边的事物都想一探究竟,这一特性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方面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老师们应当在课堂上或是平时观察学生,从而让学生们的好奇心慢慢转变为兴趣,一旦学生对某项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必将使这名学生对相关知识强烈求知,信息技术的引入便能很好地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例如,当笔者讲到《牛郎织女》时,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关注度,在课堂上播放了《牛郎织女》这部动画片的一些片段,学生们通过观看,不但增强了思维的集中度,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帮助他们将课本知识与动画片上的内容进行了对照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2、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有趣的视频以提高上课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丰富上课时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也是一个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传达率和有效性的措施。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列板书的方式,制作一些简单又实用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的使用能有效地節省上课的时间,一个好的课件能让教师上课的层次变得明朗,在讲不重要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浏览PPT上的内容,在讲重要知识时,可以依据PPT而重点展开讲解,这样学生上课时便能理清思路,跟着老师的节奏听讲下去,这样一来既能有效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又能强调课堂重点知识,加强学生们的记忆。

例如,当笔者讲到《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的时候,在课件的前几页简单介绍了这篇文章的作者生平,让学生们初步认知作者。然后我把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字词的翻译罗列出来,让学生们重点记忆,如“我以”的意思是“我认为”,“去”的意思是“离开”,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将文章中的重要知识点简单有条理地一一记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接着,我再将两小儿的论据分别展示出来进行对比,然后结合课件上打印出来的提问:“你们支持哪个儿童说的话,请讲讲你们的道理?”来让学生们回答作为课件的结尾。其实这个问题是见仁见智,没有正确答案的,通过这样的问答交流一来可以活跃学生们的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程度,二来可以使得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有一定规律的,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往往是从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根据前人的学习成果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有利于小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印象,更能够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尤其利用文字、图片、动画以及视频等多种形式对信息进行呈现,能够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小马过河》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小马过河的动画,用动画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教师可以将字幕或者声音关掉,只给学生看动画。在动画观看完成后,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刚刚动画里的发生了什么故事吗?故事就在课文中,一起来阅读吧!”如此便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4、应用信息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景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进行结合,教师需要全面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语文学习需求,在语文课堂中呈现小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结合,需要先满足学生的语文学习期待。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创设一个形象与生动的学习情境,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可以让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其语文学习的深入。

比如,在讲解《钓鱼的启示》的时候,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小学生可能对钓鱼没有概念。教师可在网络平台上寻找一组关于钓鱼的漫画,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先了解何为钓鱼,这样不仅有利于课堂情境的创设,更能让课本中的文字更加具有实际意义,降低学生学习语文难度,减小负担。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是语文课堂改革的迫切需要,要做到能够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语文文本特点和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处理好信息技术运用和老师讲解的关系,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信息技术的辅助手段这三者的关系,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入到学生学习的点点滴滴中,优化教学,才能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以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邓洪楼.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J].学周刊,2014(15).

篇5: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作用

一、信息技术课学生间的差异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的差异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差异。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有计算机或参加校外辅导班,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积累;有的甚至参加过各级计算机方面的竞赛并获得过奖励,已经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能手”、“小专家”;而有的学生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

2)学习兴趣的差异。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有相当数量学生的兴趣主要浓厚在游戏上而非学习中。也有的学生既不喜欢也不讨厌,另有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不喜欢信息技术课。

3)学习态度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态度分为主动型、非主动型、被动型三类。不同类型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师教导方式的要求,以及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均有较大差异。如果对如此不同知识水平、情感水平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统一进度、同一方式的教学,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或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电子游戏上;基础差的又会“吃不了”,加剧厌学的情绪。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

“分层教学”要探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途径,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就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兼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1)学生分层

学生的层次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将学生分为A(低)、B(中)、C(高)三个层次,并将他们分别安排在机房不同的位置,以便于进行分类指导。当然,学生的这种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要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调整。

特别要强调的是分层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师生一定要取得共识。

2)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就是根据教学纲要的要求,针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A(低)、B(中)、C(高)三个层次的数学目标。教学目标分层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3)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能力,又要顾及到各层次学生的掌握程度,开展有差异的各层次学生的教学活动。

·A组课堂教学

A组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除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外,更主要的是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对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激励策略。

①兴趣激励

在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前,我对A组学生做了一份问卷调查,问卷题目有三个:Ⅰ.你最崇拜的人?Ⅱ.你最爱看的动画片?Ⅲ.你最喜欢的音乐?然后我将他们崇拜的偶像资料、喜欢的动画片和音乐制作成幻灯片素材,这样他们在制作幻灯片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被眼前的画面所吸引,进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②情景激励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地安排、设计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入学习。例如,在“幻灯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我利用PowerPoint将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做成幻灯片,但只出现故事的开头(利用1~2张幻灯片即可完成),进而启发学生:故事接下去会如何发展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故事补充完整,并利用幻灯片将故事讲述出来。这样,学生既能在故事情景中遨游,又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B、C组课堂教学

B、C组的教学除完成目标任务外,还要根据学生情况,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扩展和补充。

例如,在幻灯片教学中,对B组学生补充背景音乐的参数设置,插播视频文件等内容。

而对C组学生则鼓励他们利用超级解霸对VCD影片进行图片抓拍和节选处理。

4)教学评价分层

进行教学评价,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著名教育评价学家斯塔费尔比姆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了课程评价的目的:“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分层教学中,就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进行有差异的评价。

如在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时,我针对A、B、C三组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标准;

·A组学生

A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进步缓慢;自卑感强,应尽量寻找它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并将作品题材是否生动,页面设计是否有创意等作为评价的重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

·B、C组学生

B、C组学生基础好、进步快;自信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比如在制作幻灯片时,不但要求他们按照教学目标,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更要采取多样化手段,在作品的构建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创新意识。

总之,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

三、对“分层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篇6: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它能够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那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教育软件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载体,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并逐渐展示了它的主要优势。

一般来说,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起到以下几个作用: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中,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 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而且可以为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创设情境, 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出来。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直观演示看画面,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识字教学时,就能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字的音、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一年级孩子好玩,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有选择地设计各种与生字联系起来的游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1)小猫钓鱼。画面上一只小猫在钓鱼,水中小鱼在游来游去,每条鱼身上有一个生字。钓上一条鱼,指定一个学生读字。读对了,鱼会安然地进水桶。反之,鱼就溜回水中。(2)打气球。气球飞起来了,每个气球上有一个生字。请一个学生起来读,读对了,气球就会爆炸,生字掉下来,掉一个生字得10分,十个读对就100分。它也可以作为全班的练习,游戏开始,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结束后,教师用大屏幕展示同学的学习情况。在这类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游戏,猜一猜等活动,不时产生一种新鲜感,增强了识字欲望,充分激发了他们的识字兴趣。2.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增强了学习效果,丰富了课堂气氛。小学生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如《迷人的张家界》一文,文中作者尽管非常生动地描写了张家界之奇特:“有着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变化、桂林之秀丽。”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游览过张家界,没有深切地感受到张家界迷人的奇山秀水,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的形式,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再通过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张家界有个总体的印象,为自主学习课文铺好路。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观看教师制作的课件,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自查、讨论等形式,尊重学生个别的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一文时,教师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搜集字谜、有趣的谐音、汉字的来历等资料;课中让学生围绕“有趣的汉字”这一主题,利用搜集的资料,穿插演示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汉字的演变,使学生能对中国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喜爱中国汉字之心。课后延伸,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排版和粘贴,在电脑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对于学生的作品,师生一起进行网上评比。对优秀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特别适用于学生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 探索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 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把学科知识、生活常识与自身体验结合起来, 将课内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 从而有效地促进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有利于其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如在教授《梅花魂》一课时,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在屏幕上展示几幅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梅花, 同时播放歌曲《红梅赞》。这时, 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因声情并茂的画面而生趣盎然,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抓住这一契机, 继而提问“: ①外祖父为什么爱梅花?②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爱梅花?”我们如何能尽快地找到答案? 当时就有学生建议: 能否组织我们上网收集资料? 此时,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在教师课前设计好的《梅花魂》专题栏目网站中学习,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信息的筛选, 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欲望完全被调动了起来。在教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时, 文中所提到的闲书《水浒传》、《彭公案、《济公传》、《三侠五义》等书籍,学生不太了解,教学时, 让学生在网上搜索这些书籍的资料, 学生进入Internet,通过“ 百度”搜索引擎搜索到这些书籍,从而了解书中的故事情节。网上图文并茂的知识载体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学习轻松易懂, 学生的自学所得大大胜过于教师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 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交流平台,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网络资源突破了知识来源的限制, 改变了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 极大地扩充了教学容量, 使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学习课本中的内容。《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课前,教师首先播放一段“鲸”的录像。让学生的思维进入鲸的世界。接着提问: 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吗?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 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鲸的?当学生理解了这些问题后,老师把学生分成四组,用自学的方式来了解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各组先在网络上查找资料,然后让学生以汇报的形式进行汇报。为了降低学生上网查询的难度, 教师课前设计了一个专题栏目, 把网上有关鲸的资料集中到这个专题网页中,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充分的信息。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 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 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 并不是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 因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 是学生接受信息并能正确反馈的信息量, 而不在于接受过多少信息量。因此, 在采集、整理语文教学信息的时候,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 做到适量、适度, 效果第一。同时还要做好信息的反馈和调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针对不同的情况, 加以指导, 给予帮助, 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上一篇:出国商务派遣函下一篇:浅谈从行政科学到公共行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