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莫奈绘画作品简介

2024-06-21

梵高、莫奈绘画作品简介(精选8篇)

篇1:梵高、莫奈绘画作品简介

《翁费勒的塞纳河口》

此画是1865年的官方沙龙上展出,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当评论家评论此画时说:“用调子所组成的和谐色彩„„颇能吸引观众们的大胆感觉”。这表现出官方对人们很喜欢这幅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油画表现了丰富的中间调子和那种暗淡、沉着的色阶。向深处展开的空间,通过河岸线而处理得十分成功按照传统,河岸线标志着中景和远景。在这幅画上,出于莫奈自己的东西,就是表现在前景水的笔触和云的笔触上的“颇能吸引观众的大胆感觉”,这些笔触加强了画面的传统效果。

《日出·印象》

莫奈创作了扬名于世的“印象·日出”。这幅油画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点的绘画笔触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并非准确地描画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见。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由于它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有位批评家就借用此画的标题,嘲讽以莫奈为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创造的青年画家为“印象主义”,这一画派以此得名。这幅画在1874年开幕的印象派画家第1次联合展览会上展出,这幅作品是莫奈画作中最具典型的一幅。

《圣日尔曼·俄塞罗瓦教堂》

这幅画对于他未来风格的发展具有更大的意义。此画是他从罗浮宫的一个阳台上画的,这幅画是要表现树叶上的反光。并排的笔触生动地表现了空气的振动,依靠这些笔触的结合而取得了绿黄色的光和绿黑色的影的生动效果。这里的用笔方法已经是印象主义的了,但色彩还不够透明,甚至蓝色的阴影也还是浑浊的;它们画得就像是黑色。教堂和房子在颤动的树叶相比之下显得过于密集了。画中没有整体的形象,但树叶的画法却给我们透露出一点莫奈的色彩理想来。

《野罂粟》

该画作于1873年,当时莫奈的生活相对稳定。画中的人物是画家的妻子卡米耶和他们六岁的儿子让。母子俩在田野里采集鲜花,尽情享受着阳光,完全陶醉在大自然中。《野罂粟》中的人物给人以轻柔的、富有节奏的动感,然而画中那一片片鲜红的斑块才是这幅作品的要旨,是画家对映入眼帘的光和色所做的如实描绘。尽管这些斑块的形状具有罂粟的特征,却不是具体的,它们有的重叠在一起,有的被随意摆放,有的为了表现是在后面而被缩小,然而晦暗、单调的背景更加突出了鲜亮明快的暖色调。

《穿绿衣的女士——卡美伊》

这幅肖像引起了争论,但总的说来是成功的;有人甚至把它同马奈的肖像画相媲美。这幅肖像充分显示出了莫奈的个性:他对造型的淡漠态度,以及这个女人的动势和她的裙子上颤动的光都赋予整幅画特殊的说服力;由此而产生了一种动力感和生动性。这里的画面基本上是根据一幅照片安排的,这说明莫奈并不介意使构图服从了自然景物的偶然性。照片本来也该使莫奈想到空间的深远效果的,然而,莫奈对此也并未介意。但这幅油画缺乏色调效果:光线和阴影落在了人物所占据的同一个平面上,因此,光线不能渗透人体,不能成为形的实体。大片固有色起了过多的作用。所有这些合在一起,与其说是真实表现了所见的事物,不如说是一种公式,但这种公式正是一个空前大胆的纲领。这一纲领的公式化一旦消失,光线便将渗入中间调子,生命也将渗透每一个笔触,而整体的统一也就将要形成,那时,艺术就会变得花团锦簇,印象主义就要完全成熟了。

《圣拉查尔火车站》

每一个研究莫奈创作活动发展的人都会发现,如果说最初的命运促成了莫奈的发展趋势,那么后来就是他自己创造了他的命运。之所以莫奈成为“印象主义”风格奠基人、被他的朋友公认为“班首”,是因为莫奈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众所周知,印象主义意味着感觉和观察方式的变革,它不仅改变了绘画,而且改变了雕塑、音乐、文学,就是到了今天,它也没有失去影响力,仍然改变着我们。绘于1877年的“圣拉查尔火车站”是一幅表现巴黎火车站的画,这是一个日常生活场面的实际“印象”。莫奈神往于光线穿过玻璃顶棚射向蒸气烟云的效果,神往于从混沌之中显现出来的机车和车厢的形状。莫奈相信光线和空气的神奇效果是最为重要的,他巧妙的平衡了画面的调子和色彩,这幅画出色的表现了力量、空间、对比和运动。

《睡莲》

莫奈晚年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是连作《睡莲》。这是一部宏伟史诗,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灿烂的“第九交响乐”。1880年之后,莫奈与印象派的其他画家们疏远了,他在吉维尼造了一座小花园,住在里面作画。他喜欢把水与空气和某种具有意境的情调结合起来,这样产生了《睡莲》组画。沿着水面,美丽的睡莲一片片向湖面远处扩展开来,画家利用了树的倒影,衬托出花朵的层次,是十分有创造性的构思。莫奈把整个身心都投在这个池塘和他的睡莲上面了,睡莲成了他晚年描绘的主题。此后27年里,他几乎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主题。《吃马铃薯的人》

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创作于1885年的油画。该画描绘了贫困农家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吃土豆的景象。小的餐桌边,桌上悬挂的一盏灯,成为画面的焦点。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面容上,使文森特·威廉·梵高《吃马铃薯的人》在这幅画上,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人,围坐在狭他们显得突出。低矮的房顶,使屋内的空间更加显得拥挤。画面构图简洁,形象纯朴。画家以粗拙、遒劲的笔触,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背景设色稀薄浅淡,衬托出前景的人物形象。文森特·威廉·梵高在色彩上为了突出其内容,特意采用了夸张的形式。画面色彩处于阴暗色调之中,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画上的惨白色灯光与与微绿的昏暗色调的对比,造成一种幽暗低沉的气氛,使人物形象显示出强烈的光点,盛土豆的盘子里散发出缕缕的蒸气,这一切都活画出了贫苦农民家庭生活的真实情景。

《向日葵》

是荷兰画家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梵高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向日葵是梵高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描绘令人无法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在梵高看来,向日葵象征着一种激情,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永存。整幅画以黄色为主,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星月夜》

也被译为《星夜》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著名油画,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有种普遍的说法,由于这是梵高在精神病时期所作,世人普遍认为这是梵高想象出来的美妙情景。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二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纯为梵高自己的想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星云和树木像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正在奋发向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夜间咖啡馆》

这是梵高的晚期作品,用了他最喜欢的蓝色与黄色作为主基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星空》。不同的是,画中的夜晚并没有给人压抑之感,而是多了几分和谐欢畅。那时梵高的心情应该是自由快乐的,暂时忘却了生命的孤独。蓝色与黄色向来是梵高的最爱,这两种对比色,一个诉说着恬静的心情,一个代表着喧闹的气氛,在这幅画中,即便静谧的蓝色夜晚将至,但由鹅卵石铺成的广场,在黄色调的灯光下,依旧展现着人们的欢乐与活力。本幅画的笔触相当准确,这是梵高细心观察的结果。黄橙的灯光和深蓝的夜空相互对比,视线沿着咖啡棚和座位向后延伸,使画面产生纵深感。梵高曾说这是一张不用黑色的夜景图,他成功的运用色彩表现了夜间户外写生的效果。

篇2:梵高、莫奈绘画作品简介

一、印象派大师

1874年,30多位青年艺术家以“无名画会”的形式举办了联合画展。画展上,莫奈的一幅描绘日出景象的作品《日出·印象》成为焦点。参加这次画展的有莫奈、雷诺阿、塞尚等,他们因《日出·印象》而得名为印象主义画家。印象主义绘画的诞生,意味着传统绘画的“固有色”观念、“明暗法”技法已经走到尽头。

二、莫奈的绘画

莫奈绘画的色彩魔力和色彩奥妙,预示着20世纪现代主义绘画的时代即将到来。莫奈被誉为印象主义绘画之父,他是印象派的奠基人,《日出·印象》是其早期代表作。19世纪90年代左右是莫奈绘画事业的转折点,他开始创作同一主题系列连作(组画),其中专注创作的“睡莲”系列跨时最远,直到他病逝。

《日出·印象》是莫奈1873年在法国阿佛尔港口的写生作品,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幅作品真正价值在于表现自然物象瞬间真实的动态色彩。

19世纪90年代,莫奈的“草垛”系列连作(组画),就是一幅幅连续不断地实现“阳光的温度”的画。莫奈一共创作了24幅《草垛》,组画色彩光辉、斑斓跳跃,阳光顷刻之间凝固到干草垛里面。他的这种探索,对后来的抽象主义绘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莫奈的作品

莫奈的作品对现代主义绘画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当代,对于那些有志于进入绘画艺术殿堂的人而言,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1926年冬天,莫奈在完成他人生中的最后作品“睡莲”系列连作后,驾鹤仙去。在有生之年,他见证过那一场场风起云涌的艺术潮流。其实,莫奈生前交往的艺术领域印象派大师都相继离世,即使是仍然健在的,也离开了印象派。深受印象主义影响或者说前期本身就是印象主义者的塞尚、修拉、凡·高、高更,他们分别从印象主义绘画的色彩观念、造型观念、表现观念出发,将印象主义引入到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他们是“反印象主义”的,但是印象主义关于绘画色彩的观念却被保留了下来。纵观这一切,在西方现代美术史上,每一个艺术家们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不断实践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作为西方现代主义的开端,印象主义深意绵长。或许不了解印象主义绘画,也就无法了解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艺术。

从印象主义一路走来,绘画发展到当代,艺术的门槛已经很高了。由于艺术风格的演变,绘画理念、绘画方法和表现形式都成为了厚厚的历史积淀,这也常使那些最初接触绘画艺术的人感到困惑,以至于不知绘画要从哪里开始、从什么地方学起。一些急于成功的有志者,急于对别人绘画色彩的表面进行模仿,然而得到的仅仅是别人的皮毛而已。向前辈大师学习,可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艺术的路还很漫长,不在于眼下的一朝一夕。

同时,印象主义绘画中有很多交汇点,可以作课题讨论和研究。比如:正确地观察物象,进行有效的写生的问题;绘画色彩的美学价值取向问题;印象主义绘画与中国画写意画的关联性问题。思考问题,也是收获。

本文是笔者一段时间来的读书心得体会。札记式的写作方法,欠缺严谨,字里行间充满感性,同时对于论及的问题也感到力不从心,错误一定是有的,好在多少有一点所获。

摘要:在当代艺术条件下,绘画艺术就是以色彩为首要表现方式的艺术。当代绘画艺术由印象派绘画大师所开创,他们的艺术贡献是划时代的。莫奈是印象派绘画大师中的大师,他的作品载入了艺术史册,改变了绘画艺术发展的进程。对于当代学习绘画的人而言,有很多珍贵的艺术遗产是可以继承和借鉴的。

关键词:绘画色彩,印象派大师,莫奈作品

参考文献

[1]李广元.绘画色彩系统[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

[2]杨超.光与色的奇迹——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美术[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3]赵英敏.莫奈画传[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4]王一川主编.西方现代美术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冯健亲.绘画色彩论析[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6]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7]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色彩的主观经验与客观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8]弗朗索瓦兹·巴尔伯·嘎尔.读懂印象派[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5.

篇3:梵高绘画艺术作品的阐释

文森特·梵高简介

文森特·梵高: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生于津德尔特,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死。后印象派代表人物。最独树一帜、特点鲜明、饱受争议的画家,19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文森特·梵高的艺术理念

梵高漠视学院派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梵高与表现主义美学

“表现主义”一词是德国诗人、批评家瓦尔登在1910年办的一个批评杂志《暴风雨》中提出来用于指某一类艺术现象和美学思潮的。它与印象主义相对立,泛指1910-1920年来绘画上的一切革命行为(其中包括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表现主义首先来源于绘画,随后才波及其他艺术领域。以梵高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在美学观念和表现技法上都给人们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梵高用独特的创作技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表现途径;用极端的主观方式表达真实的自我;用强烈的色彩对比表现他内心深处的狂躁和不安。在梵高的绘画作品中自然流露出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狂热激情,从他那种真实物象的夸张描摹中我们读到了一种畸变,作者用这种病态的美来展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从梵高的绘画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技法的革新和审美观念的改变正体现了表现主义美学的特征。

表现内容的变化----表现真实的自我

坎坷的生活经历和天生的恻隐之心使梵高对劳动者、弱者和大自然有着无比的热爱。梵高绘画作品的质朴而庄严的美感,深深地打动着观众的心灵。他的肖像画跟前人的不同,他不是受人委托画的,而是由自己选择。梵高的画不像过去的画是为模特而画的,画中的人物有权势、仪表堂堂,借此来褒扬被画者的权势和地位,恰恰相反,他表现的人物大多是最平凡的人们,他不是对他们的形象特征而吸引,而是他们的人性,人的最朴素的本质。

表现技法的革新----真正拉开了现代艺术的序幕

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

在色彩的运用上,梵高是相当大胆的。1888年的《圣玛利大街》中的房屋被渲染成朱红、深红、紫红,加上其间的黑色和绿色的映衬;《夜间咖啡馆》中红绿对比;《星月夜》中那深不可测的幽深的蓝色;《乌鸦》中那金灿灿的黄。这些大面积纯色的出现是当时不多见的也是具有创新意味的。

在用笔上,梵高多采用扭曲、旋转、短促的笔触来表现自己狂躁不安的激情和对生命无法遏止的渴求。这种用笔在《星月夜》中表现得极为明显。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纯为梵高自己的想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星云和树木像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正在奋发向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红褐混合的火焰预示着要从情境内逃出的痛苦,与画布顶点的距离也是绝不能逃出的理由,云层和夜空形成漩涡,不断的吞进吐出,困惑、解脱、痛苦不停缠绕。平静的村庄上方占据了大篇幅的疯狂与悲伤。画布没有真正的如“流动的星夜”中说的那样流动,是悲伤在缠绕着作者,不是画布,画境永远是静止且立体的,每一笔都体现着作者当时的心情。时间不同,心境不一。星星、月亮和希望的光晕,不停挣扎着释放,可终究没有到达村庄里面。仿佛幸福没有照到悲伤里那样。

梵高并没有刻意的去寻求什么表现技法,这些独特的笔触是梵高随着自己内心情感变化快速的发泄在画布上的,从而形成了梵高独一无二地且极富有表现力的绘画方式。

小结

梵高终生追求表现自我,最终完成了开拓现代艺术的伟大使命。他对20世纪的诸多艺术影响之深,梵高是当之无愧的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梵高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和跳动的笔触、流动的线条所表达出来的复杂的人物内心世界,在艺术革新上都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以梵高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绘画在审视和批判中逐渐被人们接受、欣赏和喜爱。而艺术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断不变化创新的,表现主义绘画也会变得大众化,人们会不断地赋予绘画以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对艺术的审美观和理解也会不断地更新,但是好的艺术作品总是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一个有价值的艺术品永远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篇4:梵高绘画作品中的色彩心理

梵高曲折、跌宕起伏的命运以及坎坷的生活经历让他变得孤僻、敏感、忧郁、倔强, 这些性格都深深影响了他的绘画风格, 其中色彩受到很大影响。他借用油彩, 热情、激烈、高亢的表达自己, 用极端的色彩宣泄着自己, 故他的很多作品色彩明快、对比强烈、热烈激昂。

一、《夜咖啡馆》

1888年, 梵高创作了作品《夜咖啡馆》, 这幅具有极端色彩的画蕴涵了梵高对咖啡馆老板的憎恨, 正是世人的轻视、冷漠、侮辱使得梵高的心理出现了病态发展。在画中, 梵高将心理冲突体现在色彩的运用上。他把无数的心理矛盾变成了绿与红两种互补色, 让它们在画中不断对立, 相互冲击。同时将橙色和黑色穿插在红绿之中, 形成了色彩的碰撞。整张画面用浓重的色彩、粗犷的笔触, 表现出一种不安、动荡、忐忑。为了更好地表达心理的压抑和怨恨情绪, 梵高故意用黄色的色调使咖啡馆室内空间看上去更耀眼、更刺目。为了更好表达心理冲击, 梵高使用了大量的绿色, 使得咖啡馆看起来很怪异, 仿佛弥漫着有毒气体。在画面中大量的绿色得以运用, 台球桌、吧台、地板、屋顶、老板的头发及刺眼光线, 绿色被梵高赋予了深层次的意义。在《色彩的性格》一书中, 作者提到绿色、黑色、黄色组合在一起时具有消极意义。在欧洲人们常常把魔鬼画成绿色的, 他们常常认为邪恶的化身便是如毒药和胆汁一般的黄色与绿色, 想象中的魔鬼都有一双绿色眼睛, 所以绿色有时候会带给人一种恐怖的感觉。梵高正是在画面中大面积创造性的使用绿色, 成功地营造出了恐怖、恶心、诡异、阴森的感觉。

“在我画的作品《夜咖啡》中, 我在表达人的恐怖的情绪时用到了绿色和红色, 这并不是像现实主义里所说的那样, 是欺骗眼睛的, 相反它是具有暗示力量的, 这些色彩能表现人们内心的骚动, 我使用深红的酒色, 粉红色, 大红色和偏暖的绿色进行对比以此达到最终的效果, 炼狱般的火热, 惨白的痛苦记忆, 黑暗, 压抑着浑浑噩噩的人们。”1冷清的黄色咖啡馆内, 一个清瘦的咖啡馆的老板, 站在台球桌旁边, 他双手插在裤兜里, 在思考着什么, 与这个大房间相比, 他显得格外孤独。宾客懒散地坐在屋内, 昏昏欲睡, 稀稀拉拉的分散在两侧, 衬托出咖啡馆的冷清。我们似乎能够置身其中, 闻到咖啡馆内弥漫着一种刺激的味道。

二、《麦田上的群鸦》

1890年, 梵高创作了作品《麦田上的群鸦》, 梵高画了这张画没几天就自杀了, 这是他最后的一张作品。梵高用了接近2/3的画面铺以橙黄色, 黄色作为太阳的颜色其效果是明朗的, 人们自然地赋予了黄色特殊的意义, 热烈, 向上, 它给人一种太阳般奇特的感觉, 穿透万物, 又光芒四射。黄色偏暖, 它的透明度很高, 在视觉上容易产生前进感, 容易让人有亲近感, 给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感觉。在画面中可以起到跳跃、扩张的作用, 是光明、希望的象征。画面中金黄的麦田犹如金色的海洋, 一浪接着一浪, 我们仿佛可以闻到空气中成熟的麦香, 它们在风中摇曳着, 各自彰显着强有力的生命力, 显示出不屈不饶的、与黑暗抗争到底的生命力。这耀眼的金黄是抗争, 是热情, 它与深沉的, 晶莹的、神秘的钴蓝色天空形成了强烈对比, 从而令人感到不安和抑郁。在画面中, 置顶的是一大片黑压压的天空, 颤动的空气, 神经质似地用短而粗的笔触直线似的堆砌着, 一群黑色舞动的乌鸦从天空中向观众扑面而来, 使人躁动、压抑、颤抖, 使人有种想要打破这般黑色死寂的冲动。梵高巧妙地运用了黄色与这般黑色抗衡, 黄色是代表烦恼的色彩, 黑色代表着黑暗、压抑。因而梵高作品中的黄色是一种燥动不安的神经质的内心体现, 同时色彩冲击也是内心矛盾的体现。

《麦田上的群鸦》充满着死亡的味道, 我们仿佛听到了乌鸦的哀鸣, 它们拼命开合拍打, 正如梵高一样顽强的与疾病抗衡, 他试图冲破这一切痛苦, 但在铺天盖地的黑色压力下, 得不到希望, 于是这里的黄色又有了新的体现, 任何颜色和黑色在一起, 它的含义都会转向消极的一面, 所以这里纯黄色与黑色在一起时, 就成了消极的、懦弱的, 具有相反的含义, 约翰纳斯·伊藤 (Johannes Itten) 写道“黄色就像真理一样, 具有唯一性, 含糊不清的真理是病态的真理, 它不是科学的, 所以模棱两可的黄色又可以表示不信任、嫉妒、欺骗、背叛、困惑、怀疑。”在西方圣经题材中, 犹大总是身穿黄色衣服, 黄色所以代表背叛, 在英语中黄色 (yellow) 常常也意味着胆怯, 而在俄语中黄色的房子 (zeltyi dom) 又指精神病院。可见这里梵高的黄色又隐约暗示着梵高的绝望与胆怯。

梵高是极端的、偏执的、顽固不化的、我行我素的, 他敢于用那个时代大家都不太敢用的纯光普色画画, 创作出了如此多色彩艳丽、醒目、浓烈、富有感情的作品。《向日葵》《医生》《自画像》等, 黄与紫、橙与蓝、绿与红, 黑与白, 色彩相互辉映, 冲击着我们的视觉, 使我们无不感受到他作画时激烈的情绪、丰富的感情。他的画作和情感都大胆而细腻, 法国的艺术批评家奥里埃在欣赏梵高的绘画说:“他是一位有影响力的艺术家, 是非常优秀的, 他有一双像巨人的手, 具有如神经质女人般的敏感, 有双明察秋毫能洞察一切的眼睛, 他是如此的特别如此的孤独置身在他的艺术中。他的作品与他的人格以及气质特别吻合, 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富有激情的、热烈的、粗狂的, 具有力度的, 他的色彩犹如宝石般灿烂, 耀眼夺目”。2

命运让梵高走上了一条孤独、压抑、疯狂的病态心理之路, 在这条历经辛苦的道路上, 梵高用生命画笔这最强有力的节奏, 来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控诉和自我解脱。面对梵高画作, 我们依然能感受他复杂的心灵声音, 矛盾、孤独、热情。正是这些分裂精神和病态人格给了梵高不一样的思考和不一样的艺术体现。因此, 病态人格和极端色彩确实存在着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德爱娃.海勒著.吴彤译.《色彩的性格》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年5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篇5:梵高、莫奈绘画作品简介

一、“梵高奶奶”及其作品

常秀峰(1933—),女,河南省方城县拐河镇江家村一位普通农民,不识字,更没学过绘画,在2003年来到儿子在广州的家之前连县城都没去过,但她为孙女讲述农村风物而信手涂鸦的蜡笔画,竟有后印象派的风格,被儿子放到博客上并经网络传播而迅速走红。由于她的蜡笔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爱画向日葵(见图1),与梵高的向日葵作品风格相似,故而被网友称为“梵高奶奶”、“中国农村的梵高”。中国、新加坡、欧美等国的数十家报纸、电视台报道了她的作品。她在香港成功举办了画展,两次被请上《鲁豫有约》,出版了《梵高奶奶的世界》和《俺们农村》两本画册。赵瑜先生的散文随笔集《小忧伤》,所有插图全部选用她的绘画共计64幅。世界著名摄影师克劳迪·斯鲁本收藏了她的蜡笔画《石榴树》,台湾马英九先生也收藏了她的画作。斯鲁本说:“梵高奶奶和我一样,都不是在用机器和笔展示艺术,而是在用心。”著名画家陈丹青称赞常秀峰的画有“质朴的震撼和心灵纯净的体现,她用纯真无瑕的眼睛,去观察和感受生活的真谛”。

二、常秀峰作品艺术风格分析

1.绘画题材

从绘画题材看,常秀峰画的最多的是各种花卉、树木以及自己的家庭生活,然后是乡村集体生活,包括春播秋收、斗地主、吃食堂、娶新媳和祭奠毛主席等场景。其作品所描绘的全部是农村人熟悉的题材,或者是作者经历的社会生活。如《玉米和豆角》的题材就是中原农村最常见的作物,玉米植株间距大,一般在玉米地里要插种各种豆类,因此更显得真实可信,浓郁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

常秀峰画了大量的花卉植物,尤其是牡丹、荷花、向日葵。为什么热衷于画这些题材呢?她说:“牡丹是幸福花,向日葵是向阳花、还能榨油,荷花干净、高尚。”

常秀峰不画世俗津津乐道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戏文、传说,基本上也不描龙画凤,也不画麒麟送子、鱼跃龙门等吉祥主题,她不说牡丹是富贵花,她没有“富贵”的概念,她只求世俗而质朴的幸福。常秀峰也不画民间迷信的阎王神佛,更不画土匪劫掠、刁民赌抢、媒婆欺蒙等民间常见的丑恶世事。她滤掉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黄土地上的卑污和艰辛,只展示她质朴、博大的爱,她画那个正在或者已经逝去的农村,她画画的目的就是让孙女多了解农村,为孩子提供认识乡村的素材。

常秀峰也写生,在花园里捡树枝回家画,有时候还要回老家“充电”积累素材。常秀峰除了画自己熟悉的农村题材以外,偶尔还应孩子们的要求画一画她并不熟悉的长城、圆明园、桂林象鼻山与刘三姐以及她住了七八年的城市,但显得勉为其难,表现得柔弱陌生,显然是不够熟悉、不够了解的缘故。

图1 熟透的向日葵(常秀峰)

常秀峰的绘画,纯粹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无涉名利富贵,只是为了表达作者对乡间生活和劳动的热爱,具有一种质朴、纯净的精神,这是职业画家所不具备的。

2.绘画语言

常秀峰的绘画在造型、色彩、构图等绘画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在造型方面,常秀峰的绘画突出主要特征,省略细枝末节,对有兴趣的形象和部位有意放大或夸张,其他地方则相对简单、概括,具有民间绘画大胆、直率、朴实、主观的特点。如《繁花似锦》《荷花》就是典型例子,因为重点表现花朵,所以画面上除了花朵绿叶、莲蓬之外,其他部分都忽略。又如《石榴树》重在表现“石榴”,所以作者就画了剖开一半露出石榴籽的情形,这种舍表求里、带有装饰趣味的造型手法,是民间美术常用的艺术手段,这在常秀峰的绘画中屡见不鲜。

在色彩方面,常秀峰喜欢用纯色,因为从未受到过专业训练,她没有原色和间色、复色的概念,而且蜡笔材料的特殊性也限制了单色混合成间色、复色的可能性,所以常秀峰喜欢使用主观意向强的色彩或彰显个人偏爱的喜庆色彩,一般是采用平涂的手法,画面效果具有对比强烈、色彩明确的特点。

常秀峰对色彩的认识是单纯的,在她的眼里,红就是红,绿就是绿,蓝就是蓝,不会将红色按色性分为冷红色和暖红色。在表现上,她尽量省略生活中丰富的多层次的灰色调,夸张色彩的纯粹程度,如用大红或朱红去表现太阳,用湖蓝表现海水,同时大胆地使用对比色和纯度较高的原色,以取得响亮的画面效果,形成粗犷、明快、朴实、热烈的色彩风格。

作为民间美术家,常秀峰喜欢用红黄绿蓝等颜色,她笔下的家乡总是鲜艳的:玉米是金黄色的,番薯是红紫色,蘑菇是赭红色,牡丹花是正红色的,葡萄则是浓烈的紫色。这些颜色纯度高,对比鲜明,画面效果明快爽朗、简单自然。如图1用色大胆,翠绿的叶子和明黄的向日葵花瓣奠定了整幅画面鲜活的基调,色彩感强,对比强烈,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两个熟透的向日葵色彩浓重,又具有调节画面、协调色彩效果的作用,使整幅画艳而不俗。而在《老太太眼中的圆明园》中,常秀峰却一反常态,使用了忧郁的蓝色调,只有个别小花采用黄色,以调节画面。色彩在常秀峰的画中具有很强的表现性。

中国画所谓的疏密聚散、西方画所谓的正倒三角形构图,甚至气韵、节奏等形式美的规律,“梵高奶奶”也许根本不懂,更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她在绘画中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些形式美的法则,她是凭借个人对美的感受来作画的。在这一点上,常秀峰的情况完全符合民间艺术家实践先行的特点。

从构图看,常秀峰的绘画体现了民间美术的平面性、装饰性。有时为了把从各个方向看到的形象表现在一张画中,她常采用“鸟瞰式”的构图方法,把很多视点看到的形象画在一幅画中,画面构图很满,但又疏密有致。这样的平面构图画面容量较大,尤其是在画比较大的场面时,为了能够比较全面地表现对象,常采用这种“鸟瞰式”的构图方法。如《家乡的秋天》(见图2)就体现了民间美术这种自由、奔放、大胆的构图形式,作者将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东西,及知道的、想到的或彼此无关的东西,都拼凑罗列到画面上,直到画满为止,从而解决了不同视点、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结合问题。如荷塘、小径、柿树、各种花草等,都可集中表现在一个画面上,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这种打破时空的造型方法,在民间美术中显得合情合理。

3.技法和风格

图2 家乡的秋天(常秀峰)

从常秀峰作画材料和工具上看,蜡笔用得最多,她也尝试过彩色铅笔、油画棒、水彩、水粉等,这些工具材料都具备易掌握、易得到、造价低的特点。常秀峰还敢于创新,如用牙签刮出线条,用装修涂料抿到画面上做雪景。而蜡笔线条粗放、不宜画细的特点虽然限制了画面细节表现,但也正体现了民间绘画追求整体感的要求。

从绘画技法看,表面上,常秀峰的画不讲什么技法,与其他的民间绘画一样不讲画理、画法,却能收到意外的效果。她的作品由点、线、面组成,多平面化,少立体感,大多数作品直接以蜡笔涂抹,偶尔有勾线填色,部分作品根据需要先平涂出底色,再勾画线条,如《生长的向日葵》;或者在底色基础上以牙签、油画刀或其他简单工具刮出所需线条,刻画成纹理或者叶脉,如《玉米与豆角》。

从个人风格上看,常秀峰的作品朴素自然、感情纯真炽烈,毫无矫揉造作与无病呻吟之感,澄净明澈的内心通过画面一览无余。常秀峰的画是阳光健康的,也是温暖人心的,她带了浓烈的情感去描述一个个正在逝去的乡村风物。那幅《熟透的向日葵》与梵高的名画《瓶中的向日葵》一样,用色亦是绚丽夺目,但梵高笔下的向日葵让人感觉焦灼、扭曲、疯狂和孤独,而“梵高奶奶”的向日葵却欣欣向荣,生机勃勃,无忧地生长,快乐地成熟。

常秀峰的作品属于写实主义,当然,由于民间艺术的影响,再加上其个人毫无美术训练基础,她的造型具有概括、适度夸张、抽象和美化的特点,恰好处于似与不似之间。著名画家曹新林说:“这属于原生态画作,朴实、漂亮,很有艺术灵气。”

《论语·为政第二》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常秀峰的画之所以能够感染那么多人,就是因为她能直抒胸臆,大雅若俗。

三、常秀峰作品的民间美术特征

在常秀峰老家河南方城,可以见到的民间美术有绘画与刺绣(含手绘中堂、木版年画等)、神像雕刻(含本地特产方城石猴黄石砚、家具建筑雕饰)、服装鞋帽(含虎头鞋等)、实用编织(各类草编藤编)、各类金属制品(金银首饰及铜锡制品用具)五大类,常秀峰的绘画作品,与这些民间美术联系紧密。

1.功能相像

在豫西南,民间美术主要是为了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逝去时光的缅怀,以及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常秀峰在广州描绘家乡风物,慰籍了其本人与家人的思乡之情,在其作品被放在网络上得到广泛传播之后,得到了无数网民的支持和热爱,其乡思扩大为漂泊者们的集体乡愁、工业化时代对原始乡村的怀旧。

2.题材相同

流传于河南方城的民间刺绣、家具浮雕与漆画,多以花卉等寓意祈福的事物为题材,常秀峰的画(见图3)也是如此。常秀峰作品和本地民间美术作品有相同的题材特征,多是与民间生活联系紧密、也深受百姓喜爱的花卉题材。

图3 幸福花开(常秀峰)

3.手法相似

常秀峰的作品,写实的生机勃发、质朴热烈;抽象的简要概括,有明显的程序化特点。如图3《幸福花开》中夸大花头的处理手法,就与河南民间漆画牡丹的花叶处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再看设色,常秀峰的绘画与河南民间刺绣绘画一样,用的都是纯色,艳丽、直接,这也是河南民间美术的特征。

常秀峰以前常被请去给人裁剪衣服,也曾给孙辈做过虎头鞋等,她一向是民间美术的参与者,后来她能在纸面上完成那么多绘画,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由此可见,美术创作并不是知识阶层的专利,民间美术蕴含着强大的创造力与生命力,这是学院派画家们应虚心学习的。

[1]江华.梵高奶奶的世界[M].梵高奶奶,图.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梵高奶奶,江华.俺们农村[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

[3]赵瑜.小忧伤[M].梵高奶奶,绘.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篇6:赏莫奈作品随感

然而, 当我再次找来莫奈的作品时, 却被莫名地吸引住了。他画里的花朵, 云彩, 天空, 家人, 水里的鱼儿和蓝色, 就好像被温暖地包裹着, 眼球遇到舒适的地方, 寂寞被窝心的感觉填补, 让我忍不住一看再看。如果说好的艺术家一定对生命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 那么作为欣赏者也同样是在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之后, 才会具备超越个人好恶的鉴赏能力。几年后能够以更包容的视角去欣赏莫奈, 能够看到画家隐藏在色彩迷醉背后的深度, 能够体味出画中蕴含的生命与感情, 似乎是这几年的成长为我带来的礼物。

事实上现如今,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 莫奈都是极受推崇的一位画家, 甚至可以说他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画家之一。每一次举办专场画展, 都是一派盛况空前的景象, 往日沉静的展览馆似乎变成了热闹的电影院, 人们好像被集体催眠了一样, 狂热地期盼着, 似乎在等待着一部即将上映的好莱坞大片。有艺术评论家认为, 莫奈作品之所以广受欢迎, 是由于他的艺术浅显易懂, 不是在训诫观者, 也不会在画布上展示任何让人不悦的事物。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 而莫奈的动机似乎是一种传达自然之美的强烈渴望。所以人们在理解的同时, 能够从作品中寻求到现代生活所难以给予我们的宁静与恬淡。

可是于我而言, 真正感动我的并不是喧嚣之下的质朴, 也不是对自然的依恋和回归。莫奈的作品总是让我感到似曾相识。我说似曾相识, 当然不是源于平日随处可见的印刷品或者日历, 我是觉得当看着这些作品的时候, 总能想起在某个盛夏我经历过的, 如梦一般的旅行。所以我也说不上究竟是莫奈的哪一幅画让我感到熟悉, 也许是《睡莲的池塘》, 也许是《圣·安德里斯海滨》。

我是热爱旅行的, 我认为旅行是一种状态。旅行是一个人坐在路边望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车水马龙出神的自得, 是套着耳机靠着旅行大巴的窗户发呆又睡去的感觉。在不同的城市认识形形色色的人, 有老有少。这些萍水相逢加在一起, 就让自己觉得欣喜而完整。

2010年夏天我独自一人来到美国明尼苏达州, 在一个叫做Shakopee的小镇待了两个多月, 在当地一个游乐园的甜品店里打工。

记得第一天从明州首府坐巴士来到这里, 还没到站就看到银光闪烁的湖边上形态各异的树木和一排排五颜六色的小屋。黄色的火车轰隆隆地驶过交错在道路中间的铁轨, 慢吞吞地不着急。镇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商店, 整个城市安静得只听见风抚过树林和鸟儿欢快的鸣叫。天气晴朗而干爽。一次我沿着镇里的小路七拐八弯, 忽然就走到了小教堂。弥撒声从厚厚的木门后传来, 整点的钟声好像从非常遥远的地方响起, 回荡在空无一人的花园。站在古旧的略带潮气的石阶上, 能看到蔷薇花在阳光下摇曳。快到正午的日光从教堂的红色石柱间倾泻而下, 洒满了整个绿草如茵和寂静的回廊, 明媚一片。我脑海里的这些画面究竟像莫奈的哪一幅画作呢, 我的确无从对应。但是看着莫奈的画, 我仿佛再一次回到了记忆里的国度, 因为莫奈的画有着同样令人沉醉的气质和氛围。

在一个一切都那么不同的环境中, 我头一次觉得自己可以如此自如的生活。我努力地工作, 过得健康而规律。网络和通话的不便反而给我和与我一样从陌生的地方相聚于此的人们有了倾心交谈的机会, 我们一同笑着闹着体验着, 因为此前的二十年无法参与对方人生的遗憾而更加珍惜能够相处的分分秒秒。在离开的时候, 当我一个人坐在机场候机厅, 看着临别时朋友们塞给我的信, 想着在这将近七十天里所有的相识, 觉得非常幸福。想起Sharon陪我度过在游乐场的最后一个下午以及我们的告别拥抱;想起和James还有Suzie在美术馆摆出各种怪异姿势的演技比拼;想起和Bernice从明尼阿波利斯到圣保罗的美好假日, 以及分手时她抱住我抹眼睛的画面;想起和可爱的乌克兰女孩同游嘉年华;想起在Santa Monica和许久不见的老朋友看落日和在寒风中欣赏烟火的夜晚。这一整趟旅程就是把这些画面拼凑起来, 是在这所有相识中得到的快乐和感动。在离开美国的时候, 带着那么深的怀念, 把它们珍藏起来。而莫奈的画对我来说的特殊意义, 就在于它们好像是我这次旅行意外收获的纪念品一样。而画家为了创造出好的作品, 本来就是在旅行中不断地观察和发现的。

在经过那样的辗转波折以后, 终于又回到孑然的平淡。生命就好像这样的旅程, 你遇见那些人, 坠入那些幻想和思念, 最后却要和他们告别。这世上永远读不懂的是人心, 我又太笨拙于学习这些人事。但旅行就好像是一场朝圣, 能够慢慢忘怀了现实, 找一个没有嘈杂的地方, 去感受最纯净美好的自然。

篇7:“梵高奶奶”的绘画传奇

从山楂树开始画画

常秀峰今年74岁,是河南方城县拐河镇江家村的一位普通老太太。她没有上过学,也不懂绘画。丈夫去世后,2003年元旦,在儿子的坚持下,第一次离开老家来到了陌生的大都市广州。

住惯了乡下的常秀峰,不习惯都市生活的节奏氛围。刚到儿子家,老太太腿脚不方便,下一趟楼要花好几分钟。城市雷同的建筑和道路,让老太太常常产生迷路的惧怕,于是便很少下楼,渐渐接受闷在“小鸽笼”的生活。

在儿子家,老人津津乐道地为三岁的小孙女讲起了家乡的故事。说到自家种植的山楂树时,老人描述,果子是红的,树叶是绿的。但任凭老人如何描述,长在城里的孙女依然弄不清它的模样。有一天,小孙女用蜡笔在纸上涂抹,老太太顺手拿起了蜡笔,兴致勃勃地加入到涂鸦的阵营,把果子涂成红色,叶子涂成绿色,在白纸上画出了山楂树。一瞬间,小孙女全明白了。

以后的日子,老太太故事越来越多,画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一个偶然的机会,做美术编辑的儿媳看见了这些不讲究透视、没有比例的蜡笔画,立刻震惊了。儿子、儿媳怎么也不敢相信,从没学过绘画的老人会有这样的天赋,一出手竟然就是“后印象派”式的“大手笔”。

此后,拿孙女的蜡笔和水彩笔画画,成了老太太枯燥城市生活中的最大愉悦。儿媳发现,老人那些简单而来源于生活的蜡笔画,勾起人们对小时候生活的种种回忆,一切都是那样熟悉,很容易被画里流露出来的那种真诚、自然、纯朴的情感所感染。老人的画没有专业画匠的点、线、色块、色调、比例,但很逼真。那些花鸟都是与老人相伴多年的山区朋友,那些田埂上的花花草草,别人把它们踩在脚下,她把它们记在心里。

而且,老人的画不讲究技法、布局,真实朴拙,随性而为。在老人的笔下,自己曾经居住并抚养5个孩子长大的江家老屋,红彤彤的山楂树、金灿灿的向日葵以及山里顽皮的野猫、小鸟等家乡的—切都显得分外美丽。

蜡笔和水彩笔成了老人的伙伴。从2003年至今,老太太一共画了一百多幅作品。

“梵高奶奶”受万人追棒

2006年1月9日,老太太的儿子江先生开始在自己博客上粘贴母亲的画,并写下老人的一系列故事。让江先生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画上了网络之后,竟然迅速走红。

2006年2月13日,《南方都市报》整版报道了老太太神奇的绘画经历。随后,《南方人物周刊》等媒体也相继进行报道。2006年6月23日,老太太还被凤凰卫视请到《鱼豫有约》直播室。直爽、朴实的老太太一出场就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2006年7月22日,常秀峰图片故事博客在奥一网开通。同年8月,新浪也为她开通了名为“梵高奶奶常秀峰”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59410853)。博客公告栏中写道,虽然常秀峰不知道什么是“后印象派”,但大家还是送给她一个很响亮的称号“中国农村的梵高”。

开通博客不到一月,点击率超过8万。每一幅画的点击率都在2000次以上。一时间,“梵高奶奶”的称号红遍整个网络。

2006年11月,常秀峰再次受邀走进凤凰卫视《鲁豫有约》。在那里,老人的一幅《向日葵》与梵高的《向日葵》被并排放到了演播大厅。鲁豫询问老人对两幅《向日葵》的看法,没有一点绘画理论的常秀峰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她,有土地养着她,有水滋润着她,就像我画她的心情一样,很幸福。”

老太太的儿子江先生说,在老太太的观念里,没有名利的概念,所以在录制现场,她非常地活跃。鲁豫给个话头,老太太就能接过去畅所欲言,爽朗的个性赢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大有抢去鲁豫风头之势。老太太对“红”也毫无概念,鲁豫问她:“你知道网上现在有多少年轻人在崇拜你吗?”老太太想了想答:“几十个吧。”观众笑场。

此后,老太太一下成了广州名人。并不常出门的她,偶尔在儿子和儿媳的陪伴下到附近公园游玩时,常常会有人请她签名,向她求画,不识字的她只能照葫芦画瓢签上自己的名字。

“梵高奶奶”依告网络走红。对于别人称自己为“梵高奶奶”,老太太更是纳闷。她说:“我不姓高,也不姓梵,村名也不叫这个,方圆几个村也没有叫这个名的,我咋就成了梵高奶奶?”当儿子给老人解释后,老太太方明白过来。就是这样一个对“艺术”、“文化”很陌生的农村古稀老人,以不经意间自然流淌出的本真之美,感动着众多生活在浮华之中的城里人。画画,让老太太找到了打发时间的事情,还有了“粉丝”和“外事活动”。老太太对此挺高兴。

江先生说,虽然老太太每天会简单点击博客,看看自己的画作,但不识字的她,只能叫儿子依照自己的意思写日志和复述网友回复内容。当然,作为古稀之年的老人,城乡文化的冲突几乎天天在她身上上演,也由此撞击出了很多的乐趣和老太太想不明白的困惑。

比如,老太太画了一幅画,江先生将它扫描到了网上,老太太就问了:“咦,我的画怎么爬到那上面去了?”还有一次,江先生将老太太的一幅画在外面放大,做了一张喷绘回来,拿给老太太看,老太太更觉得神奇了:“这画明明放在家里,你怎么又变出一幅,还这么大?”

“梵高奶奶”受到人们的喜爱,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江先生说,人人都渴望打破常规,但又不得不遵循所谓的常理和游戏规则。老太太的画不按规矩出牌,率性而为,真实朴拙,给渴望突破和改变的人们带来了惊喜。同时,老太太的画勾起了每个人的乡愁。

有网友评论说,这才叫艺术,谁要敢形容老太太的画精美,就跟谁急。更多的网友则在老太太的画和江先生配的写老太太往昔生活的文字中,读到了浓浓的乡愁,点燃了漂泊异地的人们对童年、对父母、对乡村的追忆和思念。

江先生说:“其实,城里人也有乡愁,很多城里人都在彼城和此城甚至异国奔波,他们也有浓浓的对家和往昔生活的怀想,老太太的画暗示了都市人压抑着的这种情感。”对于老太太今后的“绘画生涯”,江先生说没有规划,顺其自然,让老人家继续自娱自乐吧。

众人眼中的“梵高奶奶”

河南省美协副主席、著名油画家曹新林看到老人的几幅画后,非常惊讶。他说:“没受过一天正规训练就能画出这样的作品,老太太的绘画天分很高。这属于原生态画作,朴实、漂亮,很有艺术灵气。央视青歌赛不是分为流行、民族、原生态几种流派吗?我看,老太太的画就属于我们美术界的原生态画法,其中还夹杂着些农民画。”

当看到《江家老屋和古树》这幅老太太的成名作时,曹新林说:“这幅画很有味道,画里蕴含着一种韵

律。老太太的画质朴、纯净,完全没有美院或科班人的绘画技巧与套路,近似于天真无邪的儿童画,这是它之所以打动人的真正原因。”

重庆知名画家米可分析常老太太的画说,艺术是每个人天性的反映,质朴更能体现出一种境界。目前,国内已出现一些小流派,被称之为“素人画派”,他们主动放弃学院式规范教育,全心体会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返璞归真可以达到更高艺术创作境界,使艺术品更具灵性。

陈鲁豫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可爱的老太太。”

网友们也纷纷留言。网友“羊身上的BLoG”留言:太美了。用心灵和原生态的色彩,孩子般的拙笔画出到骨髓的意境。向奶奶学习,您告诉我们什么是地球,什么是家园。

网友“小马哥”留言:您的画有一种灵气,那是艺术家的灵气;还有一种活气,那是根植民间的活气;还有一种大气,那是超越绘画艺术的大气。

网友景凌飞留言:我不懂得如何欣赏画,但我喜欢这种平淡的生活和浓墨飞舞的痕迹。我都难以想象自己70岁时会是什么样子,是否和您一样永远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呢?祝您健康快乐长寿。

网友红叶留言:深深让我感受到艺术的震撼力,也让我想不到的是,一位老年着手画笔的人,画出让中国美术界震动的作品,艺术真变成了何人都能为,已不再是资深人士的专利了。

网友“猫儿Molly”留言:奶奶的画看着真温暖,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生活。用色也很靠谱,真的挺喜欢。想起了我奶奶,虽然她已经不在。但当时她做过好多布艺,都特别漂亮,上一代人真的挺棒。

网友周志坤留言:在一睹常奶奶的那些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图片后,我不得不承认,一丝温暖而柔软的感动在我心中缓缓升起。她和她的画,唤起了我对最纯朴的乡土情感和乡土风景的回忆与留恋。 佟天里村庄的亲人》、《夏天的荷》、 《秋天的高粱》、《玉米与豆角》、《石头、猪圈和鸡》、《江家老屋和古树》……一幕幕似曾相识的图景浮现在我的眼前。梵高奶奶以及梵高奶奶的画作让人们感动了。她笔下的那些往日生活场景,让许多人心向往之。这种有些矫情的向往直接来自这个高楼大厦的南美式魔幻主义城市语境,更来源于人类那最原始而美好的自然情感。

网友的追捧并非仅仅停留在网络上。一位旅居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中国女士,给江先生打来电话,说在网上看到他母亲的作品,简直都要折服得晕倒了,她热情邀请老太太去荷兰,想带老太太去梵高博物馆参观。

法国著名摄影家斯鲁本非常喜欢老太太的作品,他收藏了老太太画的《石榴树》。斯鲁本对江先生说:“你的母亲和我一样,都在用心地做一件事情——艺术。”

简单的都市生活

2006年12月18日,74岁的常秀峰从广州回到河南南阳,记者前赴老人的家乡采访。

对于常秀峰笔下的常常画到的荷花,村里的老人们回忆说,那个荷塘几十年前存在过,现在早已变成了玉米地,没想到她清宫记得。

谈起在广州的生活,常秀峰老人说,每天早上直起床后开始手洗衣服,用毛巾擦客厅地板和自己卧室地板。接着开始做早饭,煮白粥或者黑米粥。9点左右,到阳台画桌,铺开纸张。画几天前开始的画或者机关报作。不过,要光线好才可以,因为眼睛有病。

老人说,她平均半个月下楼一次,因为腿脚不便,走走觉得累,不如在家里舒服。每10天左右接待一拨或者几个“常粉”,说自己的画是画家乡哪个地方的树和山,是哪个时候的事情。每棵树的位置,以及房子是谁家的,为什么这样画等等。

由于凤凰卫视及各媒体的报道,现在有人联系要为老太太出书。下一步,老太太还将赴香港举办个人画展,虽然画展展期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但已引起了香港众多媒体的关注。江先生说,随老太太自己的意思。但老太太似乎更乐意守在家里,用画笔描绘她脑海里对于乡村生活的遥远记忆。

篇8:梵高、莫奈绘画作品简介

在梵高的绘画中, 自然意象是出现较多的部分, 日出、日落、电闪、雷鸣、星夜、乡村、土地、花园等都是其重要的创作对象, 在这众多的自然意象中, 太阳意象是出现最多的。梵高不仅有大量的直接表现太阳的绘画, 而且有许多间接表现太阳的画作,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向日葵系列绘画。向日葵, 法国人称之为旋转的太阳, 英国人称之为太阳之花。梵高心目中的向日葵就是太阳, 那是他终其一生的追求。他一生画了十几幅向日葵,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他对太阳的感觉与崇拜。欧文·斯通在《渴望生活》里这样描述梵高对太阳的感觉:“我需要太阳, 我要它的可怕的热和力……现在我知道, 没有太阳就没有绘画, 也许使我成熟的东西就是一轮烈日。”[2]“那是一个螺旋形的柠檬黄液体的火球, 飞过碧蓝的天空, 在空中塞满了眩目的光亮。空气的酷热和澄明透亮, 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工人形象、军人形象、运动员形象、商务形象、休闲形象这五个基本形象, 它们代表着男性内心深处的心理诉求, 所以无论男装流行怎样变迁, 总也脱离不了这五种风格。可以说, 这五种风格是男装风格化过程中最典型的代表。如果把这几种风格的元素合理地混合运用, 将会产生大量的系列设计和新的风格。同时, 以风格为基准把男装划为五个基本单元, 将会对系统、有序、深入地研究男装起到陌生世界。”[3]梵高在他的太阳系列绘画中, 往往喜欢用红色、黄色及柠檬黄和桔黄, 这种红、黄原色产生的强烈效果, 会给受苦难的人以希望, 也会给他自己以慰藉。这样, 太阳意象便体现出作者桀骜不驯、勇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象征着生命巨大的光与热, 也象征着梵高灵魂的伟大与崇高。

不仅如此, 梵高在1887年的《向日葵》中画了即将枯萎的向日葵, 血红的茎被剪断, 就如同他的生命被剪断一样, 是一种死亡的暗示。可见, 以向日葵为代表的太阳意象, 便是画家生命力量的象征。正如罗伯特·罗森布卢姆所言:“梵高的向日葵每个个性化的花朵都展示出一种不可思议的生命力, 似乎这些花都在某一时刻被一种神秘的生命循环所慑住, 那种循环在绽开的花朵中达致其生命的顶峰, 并伴随在花盆边缘枯萎的花束而逝。”[4]可以说, 梵高的生命随着向日葵的辉煌而灿烂, 随着向日葵的凋零而飘逝, 向日葵也即太阳意象成为画家一生生命力的象征。

夜空也是梵高绘画中较多出现的意象, 他笔下的夜空既充满着力度感, 又蕴含着神秘性。梵高曾说:“在我看来, 晚上要比白天更富有活力, 拥有更丰富的色彩, 晚上作画, 可以仰望天上闪烁的星星, 这本身就是一幅很美、很安详的作品。”[5]画家认为, 夜晚可以给人带来安详与平和, 画于1888年的《夜间露天咖啡馆》中的星空, 就是这样一种洋溢着安宁、平和的蓝色星空。当然, 夜空给画家带来的更多的是奇迹般的感受。他曾经写到一次夜雨来临的过程:“在漆黑的夜晚, 在那场大雷雨中, 闪电使每一样东西忽隐忽现, 造成令人惊骇的景象。”[6]1889年, 已经住进精神病院的梵高, 创作了著名的画作《星空》, 这幅画画布上是深邃神秘的星空, 许多星星随着月亮回旋、升腾, 宛如一条巨龙在翻跃, 柏树像巨型的火焰, 燃烧着、扭动着, 山腰上还有一座哥特式的教堂, 细长的尖顶升向天空。所有的一切都呈现出一种不安与躁动。这里的星空意象和太阳意象一样, 既体现了画家对人生、对社会的抗争, 又表现了画家对宇宙的敬畏, 他看到了星空平静表面下的巨大力量, 也看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还有人对生命与命运不可把握的悲哀。有人认为:“具有宗教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李当岐.西洋服装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当岐.服装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4]刘瑞璞.服装纸样设计原理与应用.中国纺织出版社.象征意义的是画中的十一颗星星, 意味着耶稣显灵于十一位使徒, 而月亮则象征着复活的耶稣。那星月交辉的天空, 大概是耶稣复活后正在向他的十一位使徒宣读吧。”[7]这说明, 梵高表现自然的绘画, 并不仅仅停留在模仿自然事物的外形, 而更注意表达作为一个有深刻思想的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炽热情感, 这也便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的个性所在。

大地或田野意象也是梵高画作自然意象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类。大地意象包括土地、花园、庭院、树木、公园、山坡等。在这一类的画作中, 梵高用画笔精心勾画着他心中的自然界, 并以他对原野的热爱来表现他对自身和谐精神的追求。在梵高的画作中, 有许多表现大地或原野的作品。如, 创作于1887年的《蒙马特田园》, 创作于1888年的《火车穿过蒙马特田里》、《红葡萄园》、《收获的风景》、《播种者》, 以及创作于1889年的《有丝柏的麦田》, 等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梵高有许多关于花园、庭院的画作, 如《精神病院的庭院》、《阿尔的花园》、《阿尼艾尔公园》、《阿尔医院的庭院》、《圣雷米精神病院的花园》、《冬天的花园》、《阿尔医院的花园》等。这一系列的花园之作, 一方面绘出了对自然之花草树木的热爱与欣赏, 如创作于1888年的《阿尔的花园》, 这幅画与画家其它的画作不同, 画中的各种花草精致、鲜艳、柔和, 充分体现出梵高对异常明亮和温暖的南方小镇阿尔的欣赏, 同时也画出了画家在乡间生活的短暂的安详、平静的心境。另一方面, 更多的花园之作则与梵高的其它作品一样, 表现出一种力度感与奇异性。创作于1884年的《冬天的花园》, 树干呈折角状, 颇有苍劲之力。创作于1889年的《精神病院的庭院》, 画面的树呈强烈扭动状向天空升去, 线条粗大、强韧、简洁, 整个画面被曲线和螺旋的律动所支配, 与著名的《星空》一样, 呈现出一种眩目的律动感。花园意象的从安静到律动, 也是画家心境从平静到躁动变化的象征。

梵高绘画中对自然意象的关注, 来源于他的自然艺术观。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 (1712—1778) “返回自然”的思想, 影响了许多现代画家, 他们反对工业文明带给人们的虚伪浮华, 主张投入到自然的怀抱中, 寻找自然之美。梵高便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 他以宗教布道士的虔诚走进大自然, 以绘画方式与自然对话, 以画笔表现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曾经说:“有这样一些人, 即使疯了、病了, 也一样爱着自然, 这些人就是画家。”[8]在梵高的笔下, 自然形象不再是创作的原型或模仿的对象, 而是一种寄予了画家个人情感和宗教思想的象征物。他的心灵与自然相通, 他用画笔触摸到了自然的灵魂。梵高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他在乡间创作的, 比起城市生活来, 他更喜欢乡村小镇的自然风味。1888年, 梵高来到了法国南部小镇阿尔, 他很快喜欢上了这里迷人的风景, 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说:“这里的大自然很美, 整个天空蓝得令人吃惊, 太阳撒出淡硫磺色的柔和光芒, 多么迷人的山村!”[9]这种令画家着迷的乡村风景, 极大地激发了他的艺术创造力, 他在这里创作了向日葵系列《星夜》、《鸢尾花》等知名画作。从梵高表现自然的画作中, 我们可以看到他面对自然时的激情与亢奋, 以及灵感的爆发, 画家绘画成为情感的自然产物。梵高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农民画家”, 他把生活在乡村的农民或渔民比作土地的化身, 他的《吃土豆的人》即表现农民以一种诚实的方式挣取食物的生活方式。他认为这种生活方式远优于文明世界。这些思想体现出一个浪漫主义画家所特有的怀旧心理。可以说, 梵高的自然艺术观是将城市文明与乡村对立起来, 崇尚自然和本我, 是浪漫主义艺术观的充分体现。

梵高的自然艺术观, 还源于其宗教信仰, 梵高年轻时便热衷于神秘主义和宗教, 报考神学院未果后, 曾做过多次传教士的工作, 他认为传教士和艺术家一样, 一切真正美好的东西, 人的自身和他们作品的内涵, 道德和心灵崇高的美都来自上帝。自然也是上帝创造的奇迹, 在教堂外的大自然中也有上帝的存在。19世纪中叶的荷兰, 宗教浪漫主义思潮十分流行, 宗教的自然化趋势对梵高的艺术观有着较大的影响。梵高将神置于自然之中, 融入自己的画面。如他画中经常画到教堂与传教士, 即使是在表现自然的绘画中, 也以此表达他对宗教与宇宙神秘性与隐喻性的探讨。不管是太阳、月光, 还是田野、麦田都蕴藏着宗教性的神秘隐喻, 而这种隐喻恰恰是画作的象征意义所在, 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 对自然进行感受, 试图从自然中寻求超自然的力量所在, 以画笔为工具表达他对生命终极神秘的关怀。

参考文献

[1][5][6][7][8][9][荷]梵高艺术研究基金会编.金娜, 徐升霆译.梵高——艺术与生活[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5.71, 77, 114, 33, 98, 223.

[2][3][美]欧文·斯通.渴望生活[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7:291, 39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梵高、莫奈绘画作品简介】相关文章:

莫奈作品日出印象论文题目05-04

梵高简介05-23

浅谈梵高绘画中独特的色彩语言01-29

莫奈时光作文04-17

画家莫奈范文05-16

莫奈花园酒水盘点表08-20

莫奈花园餐厅楼面经理工作交接表04-18

梵高油画05-04

梵高的一生03-01

梵高传教案04-24

上一篇:个人向法定代表人借款常用合同5则范文下一篇:五年级小学生周记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