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论文关于梵高

2024-06-19

美术鉴赏论文关于梵高(通用8篇)

篇1:美术鉴赏论文关于梵高

美术鉴赏论文

学院 年纪 姓名

如果要插入图片,请自己对号插入图片(网上找图片)

摘要: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关键词:绘画、梵高、中国建筑、鉴赏

一、对绘画的鉴赏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荷兰画家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

梵高生性善良,同情穷人,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包括印象派画家)建立了友谊。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在历史的角度来讲,梵高的确是非常超前的画家。

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

提起梵高的经典作品,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向日葵》。它是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画面上那种仿佛是从作者内心里流淌出来的金黄色肆意渲染,单纯的陶罐花瓶,粗糙的台布,层层叠叠的阳光交织成的背景,在台布上泛动着光晕;充满朝气的9朵向日葵正值盛开时节,花盘未尽显露出来,甚至带着娇嫩的绿色,而另外几朵向日葵则是苍老的、成熟甚至是行将颓败的,花瓣残缺不齐,枝桠僵硬并扭曲倾斜。这似乎暗示着某种宿命,虽然在强烈阳光的沐浴底下,向日葵还是逃脱不了苍老颓败的结局,仿佛一切都那么短暂地辉煌,世间万物都不可能像太阳一样永恒放光,短暂似乎是一切万物的宿命。然而,梵高将阳光的金黄色强加给了所有的背景物,空气、花瓶和台布等等。当他一笔笔仔细地完成从调色板到画布的颜料转移时,他应该看到,整个画室里已经被那种耀眼的金黄色所照亮了,包括他的脸,他那严肃的表情,他的精神世界。在梵高的笔下,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他们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

梵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梵高的另一幅代表作品《星夜》,画于1890年6月,现藏于纽约现代美术馆。《星夜》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纯为梵高自己的想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暗黑的龙柏树巫一样飘舞着,涡旋般的星云、旋转的大小星体、甚至是新月都在快速旋转中。那种狞厉的流纹仿佛是宿命的流向,一切都是动荡不安的,摇摇欲坠的。而教堂的尖顶显得那么渺茫无助,它的尖顶几乎被夜空的涡漩所淹没。梵高的世界其实就是如此脆弱无助,而他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涡漩中。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星云和树木象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正在奋发向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梵高曾在给弟弟迪奥的信中写道“凝望着璀璨的星空,我总是不由得浮想联翩„„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夜空中闪烁的亮点不能像法国地图上的黑色标志那样容易到达呢?我们只需坐上火车就可以到达特鲁斯肯或卢昂,而到达星星那里却要经历一次死亡之旅”。梵高所描绘的那些搅动着的漩涡似的星辰,在我们看来也许只是新奇创意的景色,但事实上那是作者心中的暗涌,以及对死亡的诠释。或许对于梵高来说,死亡并不是灾祸,而是通向天堂的隧道,是种精神的解脱。

梵高的最后一幅油画是《麦田群鸦》,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幅逼真而可怕的写照,也是他留给世人一份刺目的图像的遗书。那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画面:一块被三条岔道切割成两等分的麦田,最左边的道路几乎呈现出一种边界的状态,中间一条道路以令人无限遐想的S形向远方延伸,道路的尽头全是一片迷茫与阴森,道路旁边是充满敬意的绿草,另一条道路向右边遽然偏离并消失。它仿佛一个举着双臂的人,平躺着,双肩上举着丰收的麦田。那种令人激动并慰藉的金黄色,仿佛太阳照耀的圣域,它点燃了一个人的内心的喜悦。而却在此时,天空令人不安地被乌云遮住了,准确地说,那是一群会飞动的阴影,它是一群乌鸦,纯黑色的乌鸦以及远处天空中出现的阴霾仿佛是女巫的黑色大氅一样遮住越来越少的阳光和麦田的光芒。它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是一种内心深处隐约的恐惧。这就是濒临死亡之前的梵高的世界,他眼里的世界分为两种颜色,一种是令人激动的金黄色,它是属于他那执著的精神的阳光色彩,另一种是令他恐惧的阴影和失望,他对那个世界失去了最后的信心,他的心情因此被切割瓦解,一块麦田因此陷落,一片阳光因此而支离破碎。

梵高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作画,像荆棘鸟般用灵魂与鲜血谱写生命的最后华章。在这幅绝笔画中表达出梵高的“悲伤与极度的寂寞”,他的结局似乎早就注定了。于是在奥维尔,七月灿烂的夏天,他朝自己的胸膛扣动了扳机,倒下的一刹那他的灵魂归于永恒的金黄色大地,这位癫狂的天才画家终于得到了解脱。梵高一生坎坷,尤其是在生命的。

最后几年,他的精神世界已经完全破碎。一如大海,风暴时起,颠簸倾覆,没有多少平稳的陆地了。然而与之相对的,却是他对艺术的爱。在面对不可遏止的疾病的焦灼中,他说:“绘画到底有没有美,有没有用处,这实在令人怀疑。但是怎么办呢?有些人即使精神失常了,却仍然热爱着自然与生活,因为他是画家!”“面对一种把我毁掉的、使我害怕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会动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绘画有着偏执信仰的“疯子”,用其短暂的一生向我们描绘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诉说着他的激情与理想,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永恒的色彩。

篇2:美术鉴赏论文关于梵高

少儿美术鉴赏——梵高

法国印象主义绘画是19世纪中叶继现实主义美术运动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的美术运动。一批青年画家探索色彩光线、描绘瞬间印象,突破传统绘画模式和色彩观念,建立一套新的色彩观和绘画表现手法,并引发出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艺术流派。安格尔、库尔贝等人将素描关系的油画发展到了难以超越的高峰,于是印象主义画家在色彩方面寻求突破,而后印象主义反对片面追求客观表现外光和色彩。他们强调主观的再创造,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以及情感和个性。后印象主义画家凡·高非常注重色彩的运用,他说:“为了更真实地表达我见到的东西,我更自由地运用色彩,使其更具表现力”,“今天我们要求的,是一种在色彩上特别有生气,特别强烈和紧张的艺术”。

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荷兰画家,主要活跃于法国,是后印象派的典型代表,是一个对生活与艺术同样充满炽烈感情的画家。他以高昂激烈的心情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强烈的个性气质。他不满足只要轻松愉快的题材,也不投入那些缺乏内容和情绪的纯色彩性的创作。

后印象主义画家凡·高非常注重色彩的运用,是一个对生活与艺术同样充满炽烈感情的画家,反对缺乏内容和情绪的纯色彩性的创作,用色彩和形体传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热情奔放的主色调黄色和他那近似疯狂的个性形成共鸣,唯有黄色才能得到充分的情感宣泄,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是凡·高艺术的特色。

1888年,凡·高开始以色彩为基础表达强烈的感情。他只活了37岁,绘画的历史不到10年,却奉献给人类近2000幅作品。凡·高把生命的最重要时期贡献给了艺术。他早期的画作喜欢用荷兰传统绘画的褐色调,但他天性中火一般的热情使他抛弃荷兰画派的暗淡和沉寂,并迅速远离印象派——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的追求和他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他不是以线条而是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见到的,是一个浸透了激情的色彩绚烂的世界。他的绘画观念在于不是构图而是色彩,火焰般的笔触下出现的向日葵,好似射出光芒。他的调色板实际是太阳的光调;他把自己的一生融化在对太阳的热烈追求之中。他画笔下的树木仿佛在萌发100棵树苗,他的神经在激荡,热血在沸腾,色彩在极度地鲜艳;甚至还用血红的色彩,来点染阿尔勒的强光烈日。他的画笔下流泻出来的黄色,是那样的艳丽多姿、感人心魄;从他最喜欢的题材——向日葵中,我们感受到一个追求真理、渴望生活的痛苦灵魂。作品中,经常使用鲜明的色彩短线及色彩组合,来构造热烈奔放的色调。色感的支配,使他把碧绿与红黄调在一起,将紫色与橙黄调在一起。他决意把刮风的天空、颤震的阴影、灼烈的阳光,统统通过色彩浸透在画布上。他激动地画出血红色和深黄色的酒吧间,中间的台球是绿色的,柠檬色的四盏灯喷射绿色的光芒。

梵高是19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很多作品都变现内心状态及感情色彩,为了表现真实而又疯狂的情感,梵高喜欢改变所描绘物象的真实色彩、透视、形体和比例,从而达到不一样的艺术效果。在这幅《星空》中,可以看到梵高用笔的笔触,相当的有力,并且整个用笔很粗犷,因而这使画面显得张力十足,同时可以看到梵高内心的纠结与疯狂。但是我们也无法忽视梵高混乱中带着理性的思维过人之处。记得关于梵高的一句话:灿烂到极致不是黯淡就是死亡,所以在之后的日子里,梵高的绘画生涯与这句话也是如出一辙,梵高也只能,毁灭了自 武汉三度画室美术培训十年小班教学

武汉三度画室美术培训十年小班教学

己。

梵高采用他一贯的油画作画方式,颜色搭配也是独树一帜,艳丽而诡异。这幅画的基调以蓝黑为主,凸显出画内的压抑,同时也映衬了画家的蓝色时光。冷调夜幕笼罩下的小村庄,虽然一副静谧的模样,但天空中呈现的漩涡状气流让人有一种沉默即将爆发前的那种压抑与可怕的寂静。各种颜料混合着翻腾,内心纠结的情感也在跳跃不止,寻找出口。画面的星空,梵高运用大量的明黄色来凸显星星,远处的,眼前的,都充满了动感,但却那么的遥不可及。

其实喜欢梵高的画,还在于他色彩的大胆表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珞黄,都给人一种很跳跃的感觉。而宁静的普兰,则赋予画面夜晚的宁静。在这张《星空》中,颜色有明快,有阴郁,放荡中带着宁静,而这样的村庄这样的夜晚,不仅代表的他此时的狂躁,和他内心深处长期压抑扭曲的心理,但是明黄色的大片繁星也正是衬托出画家心里的那一点希冀与梦想,同时也感觉得到梵高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明明灭灭的色块,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表现得恰如其分。既有希望,又有绝望,矛盾冲突将他心中的纠结跃然纸上。

梵高是一个喜欢将感情绘于纸面的画家,因为这一生中的贫困交加,画作无人问津,才华不得被人欣赏,他通常也表现的很狂躁,很愤怒,很激烈,所以,很多人称他为疯子。但这张《星空》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梵高混乱不羁的心绪下,其实也有很强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夜空的星星大小的对比,颜色深浅的处理,既有点,又有面,位置安排合理得当。同时,画面线条感很强,有曲有直,使画面具有动感,同时也不失稳定。这幅画的天空呈旋涡状,貌似有很多气流,再加上图画颜色的基调,就给人一种扭曲痛苦、冷漠的感觉,就好像得伤寒病病人的脸。当然,这可能与梵高的生平现实与遭遇有关。这幅画有凌乱也有统一,布满夜空的星星像一条奔腾的巨龙般环绕,树木房屋重重叠叠,起伏的山峦色彩透视感很强,虽然梵高将部分空气透视反常化,但这并无道理,这样整体的把握更加新颖独特。与此同时,全新的透视感,为之后绘画的发展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张画,除了夜空的星星很显眼之外,让人无法忽视的这棵水草一样的植物也是这张画的主题。梵高的画给我的感觉是生命力特别强,这株草似乎有穿透夜空的生命力和爆发力。他在黑夜中寻找出路,仿佛此时的梵高自己,在暗夜中企图找寻一个喘息的出口。主体次体很分明,由此可见,梵高并不仅仅是个会画画的疯子,并不仅是个借画宣泄的疯子,他在构图,色块,笔触,形体的整体把握都是很强的。梵高是清晰的,就像他的画一样,那么的疯狂,却很真实的明白自己的想法,我想这也是梵高自身感觉痛苦的原因吧。

看过梵高很多的作品,如《向日葵》,《自画像》,《有乌鸦的麦田》,很多画都是不被人理解的,直到现在人们才给以其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一生是很痛苦的,一生中给自己画过数十幅自画像,每个阶段虽然有些变化,但是我们看得清他的痛苦从来都没有减轻过。之后他切下了自己的耳朵送给女友,最后开枪自杀,都说明这个画家内心的痛苦无法释放,深感不平甚至是心理疾病。梵高的艺术风格非常超前,他作品中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梵高对于世界绘画艺术的贡献是我们无法忽视的。

梵高以自己习惯的方式宣泄胸中难以抗拒的纠结与疯狂,给我们诠释了他这个无可自救的心。也许艺术到达一定的高度,就会衍生出很多灵魂深处按捺不住 武汉三度画室美术培训十年小班教学

武汉三度画室美术培训十年小班教学

的冲动吧。人们都说天才与疯子仅是一步之遥,在这样的言论中,我还是愿意去相信梵高是我心中永远的天才,是世界画坛永远的天才!

篇3:关于初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相关问题

一、初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1.脱离学生实际情况。

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除了美术教材,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美术作品,在他们的意识中,老师所讲的大部分美术作品都是空白的,很难对这些作品有较深的领会与认识,更谈不上评论与鉴赏。事实上,很多老师都没有认识到这点,在讲解美术课程时,只是根据自身观念进行讲解,根本没有考虑到农村学生所掌握的美术知识,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长此以往,很难达到提高美术鉴赏力的要求。

2.教学设施落后。

从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受自身条件约束,很多学校都没有先进、完善的教学设施,从而导致美术鉴赏教学始终跟不上时代要求。如:在讲解一些名家作品时,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不够了解,在老师的语言无法让学生完全理解授课内容时,就需要借助多媒体、幻灯片进行讲解。尤其是农村初中教学,教学理念和工具落后,直接影响了教学成果,让学生只能借助联想、想象,对作品进行鉴赏,这样很难快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提高初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途径

1.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从美术作品自身特性来看:呈现美的方式是多样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用发现的眼睛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通过帮助他们丰富美感,进而充分认识到相关作品饱含的美术价值与含义。在这期间,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到美术鉴赏活动中,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升鉴赏能力。

如:在讲《中国雕塑作品欣赏》时,通过鼓励学生欣赏、发现中国雕塑的异同点,以及不同朝代雕塑的风格与美感,让学生主动对其进行概括和总结,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美术鉴赏能力。通过多媒体,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唐三彩、汉代浮雕、秦始皇兵马俑以及史前雕塑的精美与古朴,从观察材质、形象、动作等相关特征,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以此调动学生思考,让其得到更多的审美体验与乐趣,最后真正达到提高鉴赏审美教学的目的。

2.捕捉艺术最初的感觉,提高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艺术初感是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最初得到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对人体感官带来刺激,其感受最为强烈、敏锐、深刻,也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初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作品给人的感官体验,抓住最细微的感受进行思索。具体如:作品的外在形式、再现性因素和作品氛围。在欣赏者还没有完全看清细节时,也能体会到一些想法,可能是特殊的情绪,也可能是感情氛围,具体如:中世纪欧洲的基督绘画,中国的《敦煌壁画》等。虽然不同的欣赏者的感受不同,每幅作品蕴含的情感不一,只要欣赏者结合自身感受就能快速发现它。

3.自主学习,提高教育功能。

从教育本质来看:艺术具有教育、认识和娱乐等功能,当然艺术认识并不完全等于科学认识。在认识艺术价值时,必须以审美体验为基础,充分反映事物特征,表现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评价与见解。例如,《弗拉基米尔道路》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俄罗斯风景,更要求欣赏者运用这些风景理解列维坦的内心世界。又如,《伏尔加河的纤夫》不仅展示了伏尔加河的美丽风光,从人物形象与色彩处理中也生动地刻画了各种人物细节,以反映当时沙皇统治状况。从这类作品欣赏中,学生就能直观地感受到伏尔加河的美丽风光与当时沙皇统治的残暴,最终实现教育功能。

4.充分利用多元评价,帮助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程的评价标准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由于学生在情感、学识、经历、心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即使在同一审美对象上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在初中美术鉴赏教学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让他们从独特的视野感受和领会作品,从而增强审美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欣赏《蒙娜丽莎》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蒙娜丽莎作品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思考蒙娜丽莎的微笑到底是幸福、冷漠,还是嘲弄的笑。在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多种审美感受得到提升。

美术鉴赏能力作为美的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和美术鉴赏具有相互渗透的关系。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差异和教学要求,从学生容易接受的方面,进行创新、实践和鼓励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摘要:美术鉴赏由文化、艺术、生活体验与理论水平构成,它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在帮助人陶冶情操的同时,拓展知识领域和文化素养。本文结合初中美术鉴赏教学,对初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篇4:梵高美术馆

质量兼备的梵高收藏品

阿姆斯特丹的旧市街,被半圆形的运河围绕,两旁的行道树和17-18世纪砖瓦结构的成排房屋,映在水面上,显得多彩多姿。最外圈的辛格运河沿岸有一个博物馆广场,梵高美术馆、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市立美术馆以及管弦乐闻名的音乐大楼,都凝立在这个广场的四周。

梵高美术馆内的藏品,包括梵高的油画200余件、素描550件和700多封书信等,是收藏了梵高画作最多的美术馆,凡游历阿姆斯特丹的人大多会走访这座美术馆,并得到很大的乐趣,由此可以看出梵高的作品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望。梵高的遗作中有油画870件、素描1200件,分别收藏于巴黎的奥赛美术馆、伦敦的伦敦国立美术馆以及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等地。但是无论就质或量上都居首位的还是这座梵高美术馆,这里收藏着梵高各个时期的作品,即从初期的荷兰时期、巴黎时期、阿尔时期直至圣雷米、奥维尔时期的全部名作,从这些画中可以看出梵高如何转变画风,并能从中追寻其火焰般的穿过旅程。美术馆建筑为地下一楼加上四楼,梵高的主要油画作品都陈列在二楼,而铅笔、黑蜡笔和钢笔画素描以及梵高和西奥搜集的浮世绘作品则陈列于三楼。四楼展出与梵高同时代的高更和罗特列克的作品。

弟弟西奥和弟媳竭尽全力创建的美术馆

梵高确立其独特的画风仅有三年时间,立志从事绘画也只有短短的十年光景,而他在37岁时就为自己的一生打上了休止符,可以说他以画家身份活动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而这段期间内,在经济和精神上一直支持他的便是弟弟西奥。梵高将他作品的构思逐一写信告诉西奥,并且将构思的草图和绘画不断送给弟弟。西奥死后,他的妻子约翰娜将652封信件汇总成3卷书信集。经历24年的岁月,一直到这本书信集出版,约翰娜始终为使西奥收藏的梵高绘画得到社会承认而忙碌奔波,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整理这些书信相当困难,但是她始终坚持并耐心等待,直到出版。她认为在人们评价绘画之前,最重要的是先让大家关心梵高的人格。约翰娜充满爱情和智慧的工作,由她和西奥的儿子V.W.梵高继承下来。终于,1931年在市立美术馆内,梵高的作品成为常设展品展出。从此以后,梵高终于得到应有的评价,1960年还成立了梵高财团。1973年梵高美术馆开馆,梵高的绘画终于被汇集起来且常年展出。

镇馆之宝《向日葵》

文森·梵高

将严冬的《向日葵》献给最亲爱的朋友

梵高在巴黎画过四幅表现“向日葵”的主题,后来在阿尔画过7幅,共计11幅。在梵高美术馆展出的这一幅《向日葵》,是1889年1月在阿尔画的。令人惊讶的是,只画眼前事物的梵高,是在严冬时节描绘此画,而且,即使是在温暖的法国南部,严冬里也不会有向日葵盛开。实际上,他在这个时期画向日葵是有原因的。那是在他画向日葵5个月以前的事:梵高曾经受到日本浮世绘鲜明色彩的感染,他渴望看见南方强烈的阳光,于是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他想在这里创建“南方画室”。

梵高一心想建立一个理想的“艺术家之家”(即“友人之家”),但是,尽管他的想法发自内心并充满热情,艺术家们的反应却相当冷淡,没有谁愿意前来参加。这次,只有高更应邀准备前来。深受感动的梵高怀着最崇敬的心情,决定为了高更,用一打向日葵绘画将自己居住的“黄屋”装饰起来。他为了将自己最喜爱的向日葵赠送给最亲爱的朋友,不分昼夜,埋头创作。可是夏季转眼就过去了,当高更到来时,梵高只画出四幅《向日葵》,而未能完成当初预期的目标。

然而,梵高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与高更共同生活两个月后,两人便不欢而散。在梵高的“割耳事件”发生后,高更返回巴黎。梵高从那次患上周期性神经病,以后屡屡发作。严冬季节来临了,梵高孤单一人,他以描摹自己的《向日葵》度日。三幅复制品完成后,他打算把它们赠送给高更。因为当他们共同生活最融洽之时,高更曾以赞扬的口吻道:“对,这才是花。”

在孤独和失意中,梵高继续绘制他准备献给最亲爱朋友的《向日葵》,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但都坚持画完。然而,始终未能交给高更。此后,梵高忍耐不住精神病发作的痛苦,住进了圣雷米精神病院。此后,当梵高头脑清醒时,他总是迷恋着《向日葵》的创作,一直到他的生命被永远打上休止符为止。深蕴梵高人生愿望的《向日葵》

仅用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绘成的《向日葵》,堪称梵高的化身,也可说是他的代表作。可是梵高为什么会对这种花如此执着?原来,梵高集中精神创作《向日葵》系列作品时,正是他的艺术成熟时期,此时他非常喜欢使用黄色。对于渴望鲜明色彩的梵高来说,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阳光又象征爱情,他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他坚持使用黄色的用意。

梵高以《向日葵》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可以说,他所描绘的并不像观赏用的花一样精美细致,他视这种深深扎根于土地、生命力极强的花为“农民的花”。他不是将它当作花,而是当作肖像来描绘。向日葵一如以前描绘的农民,其千姿百态,让他感受到生命力与善良的心。

姑且不论在巴黎时期的创作,在阿姆斯特丹的7幅《向日葵》,可以说特别深切地表现了梵高的愿望。梵高写给弟弟西奥的信中多次谈到《向日葵》的系列作品,其中说明有12株和14株向日葵的两种构图(如果包括花蕾,应该是14株和15株)。他从前特别迷恋12和14这两个数字,例如在高更来到阿尔时,他甚至想一次凑齐12把椅子。

的确,梵高曾经立志当牧师,所以不难想象他想以“12”这样的数字来表现基督12使徒的意图。也因此,梵高将“南方画室”(又称“友人之家”)的成员定为12人,将他们比作向日葵,再加上高更和弟弟西奥两人,一共14人,画在花瓶中共同生活……他理想中的“友人之家”,大概就是“神和12使徒”的形象吧!另外,从他在黄色花瓶上的签名以及在“南方画室”阿尔的“黄屋”,均可以证明梵高就是依照这样的信条来绘制《向日葵》的。

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生前寂寥、死后荣耀的画作

1987年,在伦敦拍卖会上,梵高的《向日葵》以大约59亿日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了,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后来,梵高的作品《鸢尾花》和《迦赛医生像》分别以73亿及127亿日元卖出。可是,梵高生前卖出的作品只有《红色葡萄园》一幅,而且价格非常便宜,仅为当时的400法郎而已。梵高死后不久,其作品评价渐渐提高,社会上就开始评定他为一流画家。当时报刊上出现许多回顾评论他的文章,也纷纷举办梵高

nlc202309031231

绘画的回顾展览。随后非常懂得欣赏梵高画作的画材商唐基老爹,开始出售梵高的画,有趣的是据说当时唐基老爹只有《向日葵》和《鸢尾花》两幅没有售出。

欣赏梵高不同时期的作品

在梵高美术馆内,中央挑高大厅顶部为宽敞明亮的玻璃窗,使馆内光线柔和自然,未加装饰的朴素空间充满寂静气氛,使人很想与火焰般的画家梵高对话。由于建筑物不大,如果快的话,一小时就能遍览馆内全部展品,然而,这里收藏的许多画,都满蕴这梵高的人生哲学及情感波动,如果想充裕地欣赏他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便需要有效率地安排参观路线。

进馆之后,首先从一楼大厅直接上二楼。在上楼梯处陈列着梵高在荷兰时期的作品。立志要当传教土的梵高,其初期绘画充满一心摸索宗教的热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尊敬。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吃马铃薯的人》,描绘灯下农民用餐的情景。从这里向右转,便是巴黎时期的展览室。眼前突然出现大片鲜明的色彩,这种新的技法和色彩,反映出梵高全新的领悟。《自画像》以宛如光在跳动似的有节奏的笔触表现出来,据说是与印象派画家交流的结果。另外,在摹写浮世绘作品的《日本情趣:梅花(模仿广重)》、《日本情趣:花魁(模仿英泉)》等画中,也可以看出梵高和日本绘画的关系。

紧接巴黎时期的是《阿尔及利亚的士兵(半身像)》和《梵高的卧室》等色彩鲜艳的阿尔时期作品。在T字形突出的角落,陈列着象征这个时期的《向日葵》、《高更的椅子》及《黄屋》等画作。梵高总是憧憬着与高更在一起的“艺术家的共同生活”,从他为了装饰画室所创作的《向日葵》系列作品,以及为了共同生活而租借的黄屋上,都可看到象征光与爱的黄色色系,而当时在法国南部生活充实的梵高,似乎正在眼前。这个时期梵高的书信中,增添了日本人的观点——“珍惜四季的变化,自己要像花一样在大自然中生活。”在《夕阳下的播种者》和《在阿尔看到开花的果树园》这两幅画中,似乎就反映了梵高向往东方的思想。

在这一幸福时期过后,梵高完全改变了画风,绘画中充满激烈的感情。好像燃烧般的丝柏树和滚滚翻卷的麦田,是他在圣雷米精神病院和奥维尔时期的象征。反映这位火焰人生活最后一章的是《天空布满乌云的麦田》和《有乌鸦的麦田》,从其中似乎能听见如刀刺胸膛所发出的赤裸裸尖叫声。梵高的书信及其他印象派作品

如果有时间的话,3楼的素描绝对不能错过,那里有用铅笔和那笔稳健画出的农夫侧脸和裸体妇女,还有画的素描等,节奏明快,笔法新颖,均按时间顺序和主题陈列,直接传达出梵高对绘画倾注的热情。如果再往上一楼,便可看到罗特列克和高更画的梵高肖像画,以及贝纳的代表作和马奈的素描等,由此可知梵高当时绘画的背景。最后可回到一楼浏览一下图书室,此处收藏的梵高书信集和制成缩影影片的书信,会使您更深刻地理解梵高的绘画。

篇5:美术鉴赏《梵高与他的向日葵》

第一次见梵高的《向日葵》就被深深的震撼了,画面上朵朵葵花夸张的形体和激情四射的色彩,使人头晕目眩。我明显感觉的到那旺盛的生命力、热烈的追求及无限向上延伸的渴望,尽管那时我还不懂。慢慢的,我开始了解,也开始思考:向日葵不是一种热爱生命的表现吗为何梵高在艺术面前走向自我毁灭呢?

于是,我开始关注他的生平,追问梵高是何人,何人是梵高。

文森特·梵高的艺术经历造就了他的作品的激情色彩、夸张线条。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世界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梵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熏陶,所以人们称他为“后印象派”,他极其欣赏日本葛饰北斋的“浮世绘”,也比其他印象派画家多了东方艺术中线条的表现力。他说:“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其实某种激情。”创作《向日葵》时,达到了他艺术的巅峰,也将印象派推向更高的高度。

文森特·梵高的苦难一生,造就了他的作品的灵魂及生命力。梵高生性善良,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愿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过着一样的困苦生活,村里的病人他全都护理过。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终于把他撤了职。他经历了贫困潦倒,到处流浪,感情不顺,终于回到绘画事业上来,找到了自己的风格,他一改往日的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对生活的热烈渴望开辟出一个艺术的新天地。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画有16朵的《向日葵》,现在收藏于伦敦国家画廊。已35岁的梵高从巴黎来到阿尔,这幅我最爱的作品就诞生于法国南部小城。在那里,他找到了他的阳光,他的麦田,他所向往的美好。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如今,这幅《向日葵》又获得一项殊荣——引来蜜蜂驻足花蕊。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最近,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让一群从来没见过真花的蜜蜂“欣赏”四幅色彩绚烂的名画复制品,看看蜜蜂反应如何。结果发现,梵高的油画《向日葵》特别受蜜蜂青睐。蜜蜂多次停落在“向日葵”上,想品尝其中的“花蜜”。他的《向日葵》系列也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1987年,在伦敦拍卖会上,梵高的一幅《向日葵》以3990万美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

16朵形态各异的向日葵,或绚烂或枯委,或隐或现,以淡黄色为背景,以深黄色为向日葵的主色调,另有几朵含苞未放以淡黑色点缀花蕊,颜色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画面总体上给人一种明亮而又强烈的生命力,像闪烁着的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而那深深浅浅交交错错织成的黄色暖调,对疲劳而受伤的视神经,真是无比美妙的按摩。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让人感到生活充满希望,阳光是那样的明媚,天空是那样的广阔,只要去追求,就可以飞翔,可以拥抱天空,太阳触手可得。

《向日葵》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作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极端个性化艺术家的典型,梵·高更强调他对事物的自我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大胆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不拘一格,恣意妄为。其实,在这幅作品中不仅是色彩、线条,就是透视和比例也都面目全非,彻底变了形,以适应画家随心所欲表现自我的需要。外在的手法已经不再重要,他更注重画中的内涵和神韵。从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印象派那儿得到不可或缺的艺术启蒙后,他以超越印象派极远。正如他说过的那样:“关于艺术’一词,我找不到比下述文字更好的阐释:艺术即自然、现实、真理,但艺术家能以之表现出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一种观念,表现出一种特点,艺术家对这些内涵、观念、特点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确。”作为一位用生命创作的画家,梵·高将自身的主体创作意识、内心的情感意识与东方绘画的因素加以巧妙融会,在最惨烈的生活境遇和对艺术狂热执著的追求中,树立起了划时代的丰碑。

然而,梵高许多以向日葵作为主题的作品一直在冲击着我的思想,向日葵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亦是热爱生命选择生活的表现,却成了梵高苦难生命的缩影!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在冷酷和污浊的现实中无限向上生长,追求,渴望阳光。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可是冷酷和污浊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病发之时陷于狂乱,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他不愿增加别人(尤其是弟弟提奥)的负担,于1890年7月23日自杀,几天后身亡,享年只有37岁。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无数读者,因为大多数人是灰色,所以人们喜欢一切更浓烈的生命,这样公认的璀璨,有时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或者证明了什么,相反,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在失去,且失去的远比别人要多。只有了解他的疯狂,才能洞悉这个苦难的生命背后隐藏的意义,才能理解《向日葵》所代表的情感与渴望。凡高虽然只活了37岁,但他的生活和艺术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状态,即使穷困潦倒,也未扔掉那维系生命与精神的画笔。他画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他生命与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篇6:四年级美术《画家梵高》教学反思

我的这节课堂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充分地运用了网络的资源丰富,方便共享,交互性强等特点来展开教学。学生可方便快捷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来满足学习的需要。教师则利用网络上的资料,制作出直观生动的课件,把一幅幅作品展现在孩子眼前,使孩子切身感受到大师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欣赏梵高作品时,我分不同的时期向学生展示梵高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他的绘画风格及知道如何对一名画家进行专题研究和学习,这时在学生已初步了解梵高生平的基础上向他们介绍此画的创作背景。通过让他们理解梵高的悲剧人生和他对生命力的渴求,以及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来全面阅读梵高的作品。

在学习过程中,我试图让学生从欣赏——描述——分析——评价——四个层面,由感性到理性逐渐上升,并能由此形成一定的自主的鉴赏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资料,能动地获取知识,深入的思考问题,从内容、色彩,笔触等美术形式上感悟分析,让学生逐渐理解梵高的艺术追求及艺术价值。

篇7:美术鉴赏论文关于梵高

画家凡·高

单位:中原区秦岭路小学

姓名:王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凡·高生平及绘画风格,知道如何对一名画家进行专题研究和学习。

2、能用简单的文字对凡·高的作品进行欣赏评述,能查阅、搜集相关资料。

3、通过了解、分析凡·高的一生,学习凡·高对艺术热情、执著、勤奋创新的精神。同时感悟人在逆境中应该怎样调整控制好自己,成为一个积极健康的人。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和了解画家凡·高及其作品。

教学难点:通过欣赏凡·高的作品,感悟他内心的艺术表现情绪。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由FLASH动画导入。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是一段关于环保方面的动画,同学们知道短片里的人物是谁吗? 生;是凡·高。

师:是从哪看出来的,真聪明,那么关于凡高你们都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回答 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想知道一起通过学习走进凡·高,走进凡·高的油画。

二、欣赏体验

1、整体感受凡高

师:通过课前的搜集,关于凡高你都知道了什么?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

生:学生根据搜集汇报知道的凡·高。

师:引导学生简单的概括一下凡高早年的生活状况。(引导学生说出:凡高早年的生活非常的贫困,但是他很善良,经常和穷苦的人在一起,给他们一些帮助,虽然凡高也做过很多工作,但都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做下去,于是凡高选择了绘画作为他一生的追求,那么凡高的绘画生涯是一帆风顺的吗?凡高的画又有什么特点呢?首先我们来看凡高绘画早期比较代表性的一件作品。——《吃马铃薯的人》。

2、引导学生欣赏《吃马铃薯的人》(1、)看到这幅画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谈,是从阴暗的色彩感受到了贫穷,从粗糙的手看出他们是普通的农民。

(2、)引导学生体会出凡高极具个性的绘画。

凡高在给弟弟的信中是这样评说这件作品的:“我想清楚的说明那些人如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中的手耕种土地„„老老实实的挣得他们的食物。”教师由此引导学生概括出凡高是想通过这幅画真实的再现普普通通的农民形象,但这中真实是凡高加工后了的真实,可以看出凡高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画家,并通过绘画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想法。

(3、)通过凡高的贫穷,引导出凡高坚持自己个性化的绘画,而不落俗套。

贫穷——为什么贫穷;没人认可他的画,没人买他的画——为什么 师小结过度:

凡高为了创作出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他一直坚持具有个性化的创作,那么凡高作到了吗?随着时间的推移凡高的绘画风格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3、引导学生欣赏《向日葵》(1、)感受自然风光的美

教师幻灯片出示金色的麦田、美丽的向日葵等自然风光。反问学生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凡高来此是为了寻找创作的灵感、是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种绘画创作。(2、)出示向日葵

引导学生说出这幅带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反问是什么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色彩在这幅画中的运用特点。

(3、)引导学生猜一猜凡高此时的心情怎么样,目的在于说出凡高此时的创作是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希望的,并与凡高的悲惨命运做好反衬。

(4、)引导学生分析《向日葵》的用笔。

用笔厚重,感受到了凡高创作时的那种激情,并为绘画投入了全部的情感。

(5、)你试着用一句话或一段话简单的评价一下凡高的《向日葵》(6、)面对阿尔美丽的风景,面对凡高美丽的绘画,如果让你送给凡高一句话,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希望凡高的心情能够向阿尔的风光一样永远那么好,也希望凡高能够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师小结过度:

如果凡高在世,听到你们这些美好的祝福,一定会感动的流泪。但事情总是事与愿违,我们这位悲剧画家的身上总是降临着这样那样的苦难。谁知道阿尔后期凡高的生活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结合课前的搜集谈。(与高更之间的矛盾,绘画不被人理解和认可,依然贫穷,超负荷的创作生病了但依然坚持绘画)

4、引导学生欣赏《星月夜》(1、)引导学生体验 画自己记忆中的星空。

(2、)师小结。看来同学门的星空也是多姿多彩,异彩分成,那大使笔下的星空又是什么样的呢?引出《星月夜》。(3、)看到了这件作品后,它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4、)谁知道凡高的这幅作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5、)配乐欣赏作品,反问学生透过画的表面你感受到了画家的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对人生的迷茫,对病痛折磨的恐惧,这也是凡高内心世界的独白,是凡高真实情感的写照。(6、)引导学生分析绘画风格。

从画中有力的笔触,旋转的线条可以看出画家追求的不是事物外部的形象,而是通过绘画表达出画家内心对事物独特的看法和理解。(7、)通过前面我们对凡高生平的了解以及部分作品的分析,你能试着概括一下凡高的一生,评论一下凡高的油画。

引导学生说出:凡高一生都很贫困,作品不被人认可,但他却一直都在追求着属于着自己的绘画。凡高的绘画善与运用大胆的笔触和响亮的色彩描绘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看法和感受。师小结:

凡高不平凡的一生中,创作了800多幅油画,以及差不多相同数量的素描作品,但他所有的艺术成就都是在死后才被认可的,现在凡高的画最高的已经卖到5千多万美元,这也是对凡高艺术价值的一个认可,凡高的一生是贫穷的但又是伟大的和富有的,凡高的艺术决不是我们一节所能含盖和解读的,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凡高了解凡高的油画

篇8:美术鉴赏论文关于梵高

工艺美术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对实用的追求决定了它的创作原则, 即:适用性、经济性、艺术性。工艺美术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并且不断的追求表现性和形式美。中国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 以其勤劳和智慧为人类文化史创造的境界独到、风范高雅、魅力永恒的工艺造物形式, 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民族情感的表达和生活愿望的反映, 其中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 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 体现出和谐性、象征性、灵动性等审美特征。工艺美术是在生活领域中以功能为前提, 通过物质生产手段对材料进行审美加工的一种美的创造, 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艺术样式。工艺美术的基本语言主要有构思、造型、装饰、工艺和材质等等, 这些都是在工艺美术的鉴赏课程中要重点讨论的内容。

工艺美术的鉴赏与批评可以帮助人们选择和鉴别作品, 提高鉴赏能力和水平。对于某些工艺美术作品而言, 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正的艺术魅力, 并非仅靠感性体悟就能把握和领会的, 它需要通过批评的方式来发现和评价, 因为批评是在鉴赏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的理性和科学的分析, 能够从人们未曾发现的地方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 能够更加正确的、深刻的理解作品, 从而给受众的鉴赏以有益的指导、帮助和启发。关于《中国工艺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改革,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加强学习的动力

美术类的通史选修课程的开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而且能够增强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对中国工艺美术的鉴赏, 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 挖掘他们的艺术潜能, 使学生保持丰富的想象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然而, 目前的现状是学生普遍的对于通史选修课程不重视, 旷课、上课不听讲等现象非常严重。因此, 端正学习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要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的重视起来, 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习上的动力, 由被动转为主动, 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二、优化课程的授课内容, 激发学习的兴趣

由于本课程面向的是非美术专业的学生, 所以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做到容易接受, 使不同专业的同学对于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并能够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相互融合。由于通史选修课程的课时有限, 如果将中国工艺美术按照通史的顺序来讲解, 力求做到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 而且如此大的知识量容易使之前没有接触过这类知识的同学产生消极情绪。因此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可以按照工艺门类来划分, 主要包括了陶瓷、青铜器、玉器、家具、金银器、建筑、染织品和雕塑等工艺美术。每一部分分别从发展简史、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这样既能做到脉络清晰, 又能做到重点突出, 主要内容一目了然, 便于学生接受。

三、探索授课的全新模式, 展现学习的魅力

通史选修课程有别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 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在授课方式上, 作为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 切实加强师生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让每一个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感受到学习的魅力。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从视觉、听觉各个方面感受到美术作品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在老师讲授的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结合具体的工艺美术作品进行课堂讲解, 让学生对作品的历史时期、创作背景、主要风格有全面地了解,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除此之外, 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条件调动学生参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熟悉基本知识的同时, 进一步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当前动态, 开阔眼界, 拓展知识面。

四、调整课程的考核机制, 回归学习的初衷

闭卷考试不是唯一的考核模式, 对于通史选修课来说更是如此。然而学生为了拿到相应的学分, 把最后的课程考核看的非常重要, 这样一来, 反而忽视了过程中的学习。在《中国工艺美术鉴赏》课程的授课过程中, 我总是会首先向学生强调过程的重要性, 我希望看到学生能够享受学习过程中所带来的艺术享受, 而不是从一开始就想到最终的考试能不能通过。作为一门课程, 考核是必须的, 但是方式是可以选择的, 并且是可以多样的。我们可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 将课堂讨论与平时检测加入到考核中来, 充分考察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的感悟能力。

作为综合院校开设的通史选修课程, 目前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是作为任课老师, 我们应该在现有的条件下积极的去改进对教学的组织,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为推进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中国工艺美术鉴赏》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选修课程, 本文就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模式、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展开讨论, 旨在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通识课程,教学组织,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娄宇, 王祖龙.美术鉴赏与批评教程[M].华中师范大学, 2008.

[2]易建芳.美术鉴赏与批评[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0.

[3]林金凤.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浅谈[J].职教探索, 2010 (10)

上一篇:社会实践策划书外下一篇:我理想中的学校的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