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法学题库A2题型

2024-06-21

卫生法学题库A2题型(共2篇)

篇1:卫生法学题库A2题型

A2题型

一、执业医师法

4.某厂医院医生甲从98年10月起,离开医院岗位从事药品推销。若甲至2000年9月30日仍不回岗位,其所在医院向准予甲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的期限是 D、30日内

8.医生刘某看药品经营能挣钱,便与院领导拉关系,请假离岗从事药品销售近三年。医院未按规定履行报告职责,若导致严重后果,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对该机构的行政负责人给予 A、行政处分

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1.某医院为过大医院规模,决定增加产科,增加床位100张,同时医院搬迁至新建的办公场所,并聘请资深医院管理人张某为新任院长,该医院应当向原登记机关就以下事项办理登记,除了 A、名称

2.张医生开办个人诊所行医已经五年多,近来由于其健康原因,诊所停止营业一年多,张医生应当向原登记机关 B、办理注销登记

4.工作人员李某到卫生行政部门办理申请医疗机构执业登记,需要登记以下事项,除了

B、各科室的主要负责人

5.工作人员李某到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设立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

A、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答复 7.甲医院的床位共有300张,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甲医院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应当 C、每3年校验1次

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5、医师张某因过失造成某患者高位截瘫的严重后果,则:

B、医疗机构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7、患者李某与医院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决定将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但双方就该等封存的病历资料有谁保管发生争议:

E、应当由医院保管

8、患者李某在某医院治疗无效死亡,医患双方就死亡原因发生纠纷,则:

B、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

9、李某与某医患发生医疗事故纠纷,欲提起医疗事故鉴定,则: A、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10、患者李某在某医院死亡,后查明是由于患者病情异常而发生医疗意外,则:

A、只要在医院发生严重后果,即构成医疗事故 B、不管是不是意外事件,主要是看医生是否有过错 C、不管是不是由于患者病情异常,主要是看医生是否有过错 D、需要医院自行证明是否构成医疗事故

四、母婴保健法

1、李某与张某欲登记结婚,两人一起到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咨询,根据《母婴保健法》,该市妇幼保健院应当为其提供的婚前保健服务不包括以下哪个内容: A、对两人进行婚前卫生指导 B、对两人提供婚前卫生咨询 C、建议两人进行婚前医学检查

D、对两人进行关于性卫生知识、生育知识和遗传病知识的教育 E、建议两人进行精神疾病鉴定

2、李某与张某欲登记结婚,为响应国家优生优育的号召,两人欲自动进行婚前医学检查,根据《母婴保健法》,婚前医学检查不包括下列那一种疾病的检查:

A、严重遗传性疾病

B、医学上认为不宜结婚的其他疾病 C、有关精神病

D、是否曾经得过非典型肺炎 E、不宜生育的严重遗传性疾病

3、李某与张某欲登记结婚,并自愿进行婚前医学检查,在进行医学检查后,两人与医院就医院是否应该出具相关证明产生了纠纷,依据《母婴保健法》:

A、经婚前医学检查,医院应当出具婚前医学检查证明 B、婚检自愿,医院不须出具证明 C、如果婚检一切正常,则不需要出具证明 D、只有检查出不宜结婚的疾病,才需要出具证明 E、医院根据情况自行决定

4、李某与张某在登记结婚前自愿进行婚前医学检查,经婚前医学检查,发现张某患有精神病,且正处于发病期内的,则: A、医院应当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B、医院应当立即将张某隔离治疗

C、医院应当在出具医学证明后及时向婚姻登记机关报告 D、医院应当向婚姻登记机关建议不允许两人结婚

E、医院应当提出医学意见,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暂缓结婚。

5、李某与张某欲登记结婚,为响应国家优生优育的号召,两人自动进行了婚前医学检查,但在进行医学检查后,发现李某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严重遗传性疾病,依据《母婴保健法》:

A、不允许两人结婚

B、婚姻自由,其他人无权干涉 C、只要明确了告知两人即可

D、医院应当提出医学意见,经男女双方同意,采取长效避孕措施或者施行结扎手术后不生育的,可以结婚 E、必须在疾病完全治愈后方可结婚

6、医师王某在对李某与张某的婚前医学检查中,怀疑两人患有严重遗传性疾病的,但是限于现有医疗技术水平难以确诊的,则:

A、不允许两人结婚 B、不确诊则无任何法律效力 C、只要明确了告知两人即可

D、应当向当事人说明情况。李某和张某可以选择避孕、节育、不孕等相应的医学措施 E、必须在疾病确诊并完全治愈后方可结婚

7、李某与张某结婚三年,因张某工作原因平时接触致畸物质,妊娠可能危及孕妇生命安全或者可能严重影响孕妇健康和胎儿正常发育,则医疗保健机构应当。:

A、不允许怀孕或生产

B、在确诊张某健康后允许其怀孕 C、医院无权作出任何意见 D、医院应当予以医学指导 E、医院应当报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8、张某去某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检查,经产前检查医师发现胎儿有异常,则医疗保健机构应当:

A、不允许生产

B、在对胎儿进行治疗后允许生产 C、应当对孕妇进行产前诊断 D、应当对孕妇予以医学指导 E、医院应当报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9、张某去某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检查,经产前检查医师发现胎儿有异常,则医疗保健机构在进行产前诊断后,发现胎儿的确患有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则:

A、不允许生产

B、在对胎儿进行治疗后允许生产 C、应当对孕妇进行产前诊断 D、应当向夫妻双方说明情况,并提出终止妊娠的医学意见 E、医院应当报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10、李某在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后自己开办了一家个体诊所,因诊所周围育龄妇女众多,因此李某经常进行产前诊断以及施行结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等,则: A、属于正常营业

B、只要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可正常诊疗 C、应当对结扎手术等进行备案 D、只要收费合理合法即可

E、不允许,因为产前诊断以及施行结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的,必须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许可。

五、传染病防治法

1、李某被诊断患有非典型性肺炎,传染性非常强烈,依据《传染病防治法》李某患的是: A、甲类传染病 B、乙类传染病 C、丙类传染病 D、丁类传染病 E、极度危险类传染病

2、李某被诊断患有甲类传染病,则李某患的可能是以下哪一种传染病:

A、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B、艾滋病

C、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D、霍乱 E、炭疽

3、李某被确诊为患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则卫生行政部门可以采取下列哪一种控制措施: A、甲类传染病控制措施 B、乙类传染病控制措施 C、丙类传染病控制措施 D、丁类传染病控制措施 E、极度危险类传染病控制措施

4、李某为从事传染病预防、医疗、科研的人员,一日由所在单位派去某现场处理疫情,他所在的单位为了保障其健康,应当根据国家规定采取:

A、防护措施和强制治疗措施

B、防护措施和强制隔离措施 C、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

D、防治措施和追踪调查措施

E、防治措施和紧急控制措施

5、某医院传染科医生在就诊时发现一例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张某,根据法律规定,在明确诊断前,该医院应在指定的场所进行: A、医学观察

B、留验

C、隔离治疗

D、访视

E、就地诊验

6、某医院传染科医生在就诊时发现一例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张某,且张某的妻子和母亲一直在对其进行照料,则根据法律规定,在明确诊断前,对张某的妻子和母亲该医院应采取的措施是: A、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B、留验

C、隔离治疗

D、访视

E、就地诊验

7、某医院传染科医生在就诊时发现一例甲类传染病病人张某,该医院欲在指定的场所对其进行隔离治疗,但张某予以拒绝,则医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A、直接强制治疗

B、不得强制

C、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D、遣送回家

E、就地诊验

8、某医院儿科医生在就诊时发现某婴儿患有百日咳,根据法律规定,该医院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A、仅医学观察

B、留验

C、必须隔离治疗

D、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E、就地诊验

9、某地突发霍乱,张某系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其所在地的县政府立即对其实施了隔离措施,并同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市人民政府接到报告后认为证据不足,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则县人民政府应当:

A、立刻将张某送往市检验检疫机构

B、继续进行隔离检验

C、继续隔离治疗

D、向省人民政府申请复核

E、应当立即解除隔离措施。

10、某县突然爆发数十起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该县人民政府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力图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若该县决定采取停工、停业、停课的措施,则县人民政府应当: A、果断立即采取行动

B、应当先征得拟停工、停业、停课所涉及相对人的意见

C、报国家卫生部批准

D、由本县人大常委会决议通过

E、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六、《艾滋病预防条例》

1、周某因为输血不幸感染了艾滋病,后因为过度压抑被医院确诊为精神病人。现在一家药品生产企业为周某提供援助的同时希望可以公开周某的病史资料,依据《艾滋病防治条例》的规定,应当得到谁的同意 A、周某本人

B、周某的监护人

C、周某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D、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E、周某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

2、张某,在校大学生,经医疗机构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依据《艾滋病防治条例》的规定,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将其感染的事实告知 A、张某的父母 B、张某本人

C、医疗机构的负责人

D、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 E、张某所在的学校

3、王某,35岁,有长期吸毒史,因为和他人共用同一针头注射感染了艾滋病。王某住所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欲以真实姓名公布他的相关病情和有关资料,以引起社会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关注,此时,应当得到谁的同意 A、王某本人 B、王某的父母 C、王某的配偶 D、王某的单位

E、王某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

4、某县发现艾滋病患者,需要采取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正确的是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负责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B.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负责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C.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E.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5、M县有艾滋病患者,该县教育局应当指导、督促有关学校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开展有关课外教育活动,但不包括以下哪类学校 A.高等院校

B.中等职业学校 C.普通中学 D.小学

E.高等医药院校

6、艾滋病患者人数逐年增加,我们国家对艾滋病实行以下哪项制度 A.自愿咨询制度 B.自愿检测制度 C.自愿治疗制度

D.自愿咨询和自愿检测制度 E.自愿检测和自愿治疗制度

7、某县发现艾滋病患者,并有艾滋病流行的可能,下面哪个机构负责对艾滋病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开展检测活动 A.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B.医疗卫生机构 C.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D.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 E.艾滋病监测机构

8、某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条例规定,公开了该医疗机构中艾滋病病人信息的,应依照哪项法规予以处罚 A.执业医师

B.艾滋病防治条例 C.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D.传染病防治法 E.保密法

9、某机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造成他人感染艾滋病病毒,依法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不包括 A.血站

B.单采血浆站 C.医疗卫生机构 D.血液制品生产单位 E.卫生行政部门

10、某地团体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不包括 A、工会 B、共产主义青年团

C、妇女联合会 D、红十字会 E、宋庆龄基金会

七、《突发公共卫生条例》

1、某地发生了流感,可能会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对于该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向国务院报告的时限是 A.1小时 B.立即 C.2小时 D.12小时 E.24小时

2、某市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情形,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那么该市人民政府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时限是 A.接到报告l小时内 B.接到报告2小时内 C.接到报告后立即 D.1小时内 E.2小时内

3、某地发生了霍乱,造成了严重恶社会影响,我国已经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发布制度,负责向社会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部门是 A.卫生部 B.外交部

C.信息产业部 D.国务院

E.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某医院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应当在2小时内向哪个机构报告 A.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

B.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C.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D.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E.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5、某市发生禽流感,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该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做到:

A、早发现、早观察、早隔离、早治疗 B、早报告、早观察、早治疗、早康复

C、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D、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康复 E、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6、某县发生霍乱疫情,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该县在处理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中应当遵循的方针是

A、预防为主、控制为辅 B、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C、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D、反应及时、措施果断 E、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7、某市发现有禽流感患者,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下列哪项不属于全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A、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B、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C、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和监测机构及其任务

D、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专门教育

E、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8、某县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未依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对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的,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的行政处分?

A、警告 B、罚款 C、降级或撤职

D、开除 E、追究刑事责任

9、某市发生流行性传染病,该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情形,不包括?

A、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B、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C、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D、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E、发生大规模集体游行示威运动及**的

10、非典时期,国务院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由哪些部门组成?

A、国务院有关部门 B、军队有关部门 C、党政有关部门

D、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党政有关部门 E、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

八、《药品管理法》

1、M药厂销售代表在和某医院几名医生达成协议后,医师在处方时使用M药厂生产的产品,并按使用量的多少收了药厂给予的提成。事情曝光后,对M药厂按《药品管理法》有关规定处理,对于医生的错误行为,有权决定给以处分,没收违法所得的部门是 A、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B、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医师协会

D、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 E、卫生行政部门

2、王某作为一名执业医师,收受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给予的财物,数额较大,情节严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的行政处罚是()

A.警告、降职

B.处分、没收违法所得

C.吊销执业医师证书

D.吊销执业许可证

E.记过、没收违法所得

3.某厂想申请成为合法的药品生产企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必须持有()

A.《药品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

B.《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

c.《药品生产许可证》、《制剂许可证》

D.《药品经营许可证》、《制剂许可证》

E.《制剂许可证》、《营业执照》

4.王某到医院门诊检查,系癌症患者,依据《处方管理办法》,为门(急)诊癌症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

A.二日常用量

B.三日常用量

C.四日常用量

D.五日常用量

E.七日常用量

5.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合法的药品经营企业必须持有()

A.《药品经营合格证》、《营业执照》

B.《药品制剂许可证》、《营业执照》

C.《药品经营许可证》、《制剂许可证》

D.《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

E.《药品经营许可证》、《药品生产许可证》

6、某医院需要给患者王某开具有毒性的药品,按照《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规定,毒性药品每次处方剂量不得超过()

A.五日极量

B.四日极量

C.三日极量

D.二日极量

E.一日极量

7、某医院需要进购新药,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在质量方面必须达到的标准是()

A.发达国家药品标准 B.国际先进药品标准 C.国家药品标准 D.(省级)地方药品标准 E.国家推荐标准

8、某大药房销售超过有效期的药品,按照相关规定,该超过有效期的药品()

A.按假药论处

B.按劣药论处

C.可使用药品

D.不能使用药品

E.不合格药品

9、某医院自行配制药剂,根据相关法律,该医院必须取得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发给的()

A.《药品生产许可证》

B.《药品经营许可证》

C.《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

D.《营业执照》

E.《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10、某医院购进药品,根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该医院必须建立并执行()

A.药品购进计划

B.招标采购计划

C.不得在市场销售的规定

D.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E.药品广告管理规定

九、麻醉药品

1、某市将开设一家新的医院,关于医院内部的一些规定,各位专家进行了讨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B A、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设立专库进行保存,该专库应当安装专用防盗门,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B、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入库单人验收,出库单人复核,做到账物相符 C、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专用账册的保存期限应当自药品有效期期满之日起不少于5年。

D、托运、承运和自行运输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应当采取安全保障措施,防止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在运输过程中被盗、被抢、丢失

E、托运或者自行运输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领取运输证明。

2、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发现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存在安全隐患时,应当责令其立即排除或者限期排除;对有证据证明可能流入非法渠道的,应当及时采取查封、扣押的行政强制措施,在()日内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并通报同级公安机关。C A、3 B、5 C、7 D、10 E、15

3、某科室进行下面关于麻醉药品使用方面的讨论,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A、门诊每张处方注射剂不得超过常用量

B、门诊每张处方片剂、酊剂、糖浆剂不得超过5日常用量 C、片剂、酊剂、糖浆剂连续使用不得超过7天

D、住院病人使用麻醉药品医嘱、病历、手术记录应与处方相符 E、都不正确

4、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对过期、损坏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应当登记造册,并向所在地县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销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日内到场监督销毁。B A、3 B、5 C、7 D、10 E、15

5、某医学院的学生说布桂嗪为中等强度的镇痛药,对皮肤、黏膜和运动器官的疼痛有明显抑制作用。正确的意见应认为布桂嗪属第()阶梯镇痛药。B A、一 B、二 C、三 D、五 E、七

6、某医院的医生在科室学习的讨论会上讲到下面关于麻醉药品使用方面的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B A、门诊每张处方注射剂不得超过常用量

B、门诊每张处方片剂、酊剂、糖浆剂不得超过5日常用量 C、片剂、酊剂、糖浆剂连续使用不得超过7天

D、住院病人使用麻醉药品医嘱、病历、手术记录应与处方相符 E、都不正确

7、某医院对医生进行培训,认为医疗机构应当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开具情况,按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规格对其消耗量进行专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发药日期、患者姓名、用药数量。那么该专册保存期限为()年。C A、1 B、2 C、3 D、5 E、7

8、某医学院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认为以下选项当中有三种药品实行特殊管理,那么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不包括 C A、麻醉药品 B、精神药品 C、进口药品

D、医疗用毒性药 E、第二类精神药品

9、某医院药剂科进行学习讨论,那么药剂师们应知道特别加强管制的麻醉药品是:D A、二氢埃托啡 B、哌替啶 C、吗啡 D、二氢埃托、哌替啶 E、哌替啶、吗啡

10、各大医院都对麻醉药品进行管理,那么他们进行管理的我国现行的法律依据是:B A、《麻醉药品管理条例》 B、《麻醉药品管理办法》 C、《药品管理法》 D、《1988年公约》 E、《麻醉药品管理法》

十、处方管理办法

1、某医学院临床专业学生从医院实习回来后讨论,医师开具处方不能使用:E A、药品通用名称 B、复方制剂药品名称 C、新活性化合物的专利药品名称 D、药品的制剂名称

E、药品的商品名或曾用名

2、某医院的医师进行集体学习,讲课的业务骨干医师讲到:医师出现下列情形的,处方权由其所在医疗机构予以取消,除了:B A、被责令暂停执业

B、公派外出培训进修期间 C、被注销执业证书

D、吊销执业证书 E、因开具处方牟取私利

3、为了强化处方规范,市卫生局强调:医疗机构应当对出现超常处方()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次以上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处方权。D

A、1,2 B、2,3 C、3,3 D、3,2

E、3,5

4、在某医院科室的集体讨论当中大家讲到:处方由调剂处方药品的医疗机构妥善保存。普通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保存期限为()年,医疗用毒性药品、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保存期限为()年,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保存期限为()年。A

A、1,2,3

B、1,3,5

C、1,5,3 D、1,7,3

E、1,3,7

5、小李是刚从大学毕业进入医院工作的实习医生,在实习过程中,科里的带教老师告诉他:开具西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应当另起一行,每张处方不得超过()种。C A、3 B、4 C、5 D、6 E、8

6、小王刚进入某医院的麻醉科工作,在工作初期他跟科室医生要讨论,关于麻醉药品专用处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C A、处方右上角有麻醉药品专用标志 B、麻醉药品处方按天装订,单独存放

C、处方保存一年 D、处方保存二年 E、进行专册登记

7、来医院的就诊的患者告诉医生,其希望医生能一次性给自己开三个月用量的处方,但医生予以拒绝,因为:普通处方一般不得超过()日用量,急诊处方不得超过()日用量?E A、1,2 B、2,3 C、3,5 D、3,7

E、7,3

8、某患者拿着医师开的药方去付医药费,但是收款处无法识别该医师开具的处方,是因为医师开具处方不能使用:E A、药品通用名称 B、复方制剂药品名称 C、新活性化合物的专利药品名称 D、药品的制剂名称

E、药品的商品名或曾用名

9、某医学院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下列哪个答案不属于药师对处方适宜性审核内容,正确的答案是:D A、对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品,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 B、是否有重复给药的现象 C、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 D、处方书写的是否清晰、完整

E、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10、某医学院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讲到,制定《处方管理办法》的目的是为了:B A、加强处方调剂、使用的规范化管理

B、规范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 C、减少工作差错、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D、促进药品分类管理

E、保证《药品管理法》的实施

十一、献血法

1、某献血车内,一名12周岁的小学生欲献血,但遭到护士阿姨的拒绝。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的无偿献血年龄是?C A、15岁至55岁 B、18岁至50岁 C、18岁至55岁 D、20岁至60岁 E、14岁至65岁

2、某日医学院的学生上卫生法学课,老师提出问题对违反献血法规定,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患者的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应当如何处理?正确的答案是:B A、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处以罚款 B、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C、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限期整顿 D、依法赔偿 E、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课堂学习当中,老师提问血液管理工作的“三统一”是指什么,正确答案是:D A、统一规划设置血站,统一组织无偿献血,统一管理临床用血 B、统一血源、统一采血、统一供血

C、统一组织无偿献血、统一采血、统一供血

D、统一规划设置血站、统一管理采供血、统一管理临床用血 E、统一规划设置血站、统一采血、统一管理临床用血

4、某医学院学生欲在献血一个月后再次献血,遭到献血站的拒绝,原因是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和两次采集间隔为:D A、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二百毫升,最多不超过四百毫升,两次采集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

B、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四百毫升,两次采集间隔不少于6个月 C、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二百毫升,两次采集间隔不少于3个月 D、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二百毫升,最多不超过四百毫升,两次采集间隔不少于6个月

E、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四百毫升,两次采集间隔不少于3个月

5、小李非常想去血站做技术岗位的工作人员,他了解到血站技术岗位的工作人员应具有:C A、具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卫生技术职称 B、具备初级以上卫生技术职称并按照有关规定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培训考核合格 C、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卫生技术职称,并按照有关规定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培训并考核合格 D、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以上学历,并按照有关规定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培训并考核合格 E、有高等院校医学专业以上学历,并按照有关规定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培训并考核合格

6、某医学院的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到血站的科室设置应有:D A、血源管理、体检、采血、检验、成份制备、发血、消毒供应、质量控制等功能

B、血源管理、体检、采血、成份制备、储血、发血、质量控制等功能

C、血源管理、体检、采血、检验、成份制备、贮血、发血、消毒供应等功能 D、血源管理、体检、采血、贮血、成份制备、检验、发血、消毒供应、质量控制等功能

E、血源管理、体检、发血、消毒供应、质量控制等功能

7、某医学院做献血的知识讲座,其中讲到国家鼓励哪些人员率先献血,为树立社会新风尚作表率?C A、工人、农民、外来务工人员 B、外资企业、合资企业 C、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 D、医务工作者 E、独资企业工作人员

8、在关于献血的讨论当中,大家发表如下说法,那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临床用血的包装、储存、运输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卫生标准和要求 B、血站、医疗机构可以将无偿献血的血液按比例出售给单采血浆站或血制品生产单位

C、公民临床用血时只交付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 D、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可自身储血 E、我国采取无偿献血制度

9、经举报,某血站违反有关操作规程和制度采集血液,那么应由()部门责令改正?B A、当地司法机关 B、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C、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监督部门

D、当地人民政府 E、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商行政部门

10、某血站临床用血包装、储存、运输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那么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处()元罚款?A A、一万元以下 B、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

C、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D、一万元以上八万元以下 E、十万元以上

十二、侵权责任法 1.一患儿以肠梗阻入院手术,术中医师将膀胱认作囊肿切除,造成患儿储尿、排尿功能严重受损。该事件中,医师的行为属 A、意外事件 B、术中并发症 C、直接故意 D、间接故意 E、过失

2.患者王某,男,22岁,精神正常,无意识障碍,针对是否进行手术治疗,王某与其家属的意见不统一,医师应当以谁的意见为准 A、王某家属或者关系人 B、王某本人

C、应当等王某和其家属或者关系人意见统一后才能决定诊疗方案 D、对王某诊疗有利者 E、科室负责人

3患者丁某被人用木棒击伤头部,当时感到头晕,但尚能坚持,回家卧床。5个小时后,感到头疼加重,恶心、呕吐,次日清晨到医院就诊,在门诊边检查边观察病情变化。在尚未确诊的情况下,突然死亡。患者家属认为医院抢救不及时。院方决定作尸检,但患者家属不同意,导致无法确定患者死因,对这一结果 A、只能以死因不明定论

B、患者与院方共同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 C、院方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 D、患者家属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 E、意外事件

4患者张某在甲医院做手术,术后医务人员忘记告诉张某术后注意事项,导致张某身体损害,应当对张某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是 A、相关医务人员 B、甲医院

C、甲医院和相关医务人员 D、甲医院或相关医务人员 E、甲医院的责任科室

5.某婴儿10个月大,高热不退,其母连夜抱着患儿到市儿童医院急诊就诊。经值班医生诊断确诊为肺炎,护士为婴儿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其母因连日劳累趴在床边睡着了,醒后其母发现婴儿被盗。之后,婴儿父母将医院起诉到法院,要求支付相关费用和精神损失费。本案中谁应承担婴儿丢失的赔偿责任? A.医院 B.值班医生 C.护士

D.不可抗力,医院不承担责任 E.意外事件,医院不承担责任

6.患者李某因胃溃疡住院治疗,主治医师唐某为其开了一种特别昂贵的进口药物,但唐某未将用药名称、用药意图、药品价格以及是否报销等事项告知李某。医师唐某的行为: A.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B.没有侵犯李某的知情权 C.侵犯了李某的知情权 D.构成医疗事故

E.侵犯了李某的健康权

7.患者王某,女,72岁,因胸部生肿块到某医院就诊,被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要手术治疗。医务人员应当采取下列哪种方式告知病情和医疗措施等信息 A、告知王某本人

B、待某情绪稳定时告诉其本人

C、告知王某近亲属,并征得其近亲属书面同意 D、可术后在告知王某

E、告知王某近亲属,口头征得其近亲属同意

8.患者张某,46岁,患有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术前医院和患者签署手术协议,约定如发生不测,医院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手术中,由于医生挑破了肝门附近的静脉,出现了大量渗血,由于术前没有备足相应的血液,结果没能及时给患者输血,导致患者失血性休克死亡。关于本案错误的说法是

A、医务人员违反诊疗常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B、直接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C、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

D、张某近亲属有权向卫生行政机关投诉或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 E、因术前患者已经和医院签订手术协议约定免责,因此医院不承担赔偿责任

9.患者刘某因甲状腺肿瘤需手术切除,手术治疗前医务人员应当向患者说明的内容不包括 A、患者病情 B、医疗措施 C、手术过程 D、手术风险 E、替代医疗方案

10.患儿高某因双手烫伤1小时住入某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治疗。为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医务人员为患儿行削痂植皮术、头部取皮术。术后患儿头部留下瘢痕,双方发生争议。医疗事故鉴定结论认为该病例具有削痂植皮术、头部取皮术的手术适应症。患儿前额表浅瘢痕是由于经治医生经验不足,未充分注意患儿头皮薄嫩特点,应用弹力绷带包扎过紧所致。但不违反诊疗护理常规。鉴定结论为:本病例不属于医疗事故。关于本案正确的说法是

A、本案不构成医疗事故,医院不承担赔偿责任 B、本案医务人员没有过错,医院不承担赔偿责任

C、本案属于限于当时医疗水平难以诊疗,医院不承担赔偿责任 D、本案构成医疗侵权,医院和责任医务人员应当共同向患者承担赔偿责任

E、本案构成医疗侵权,医院应当向患者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十三、《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1、某市级医疗机构一台CT机状态检测不合格,在等待维修期间,一县级医院联系转让。县级医院将CT机迁至本院后请厂家维修,然后投入使用。该案例中,说法正确的是:()A.市级医疗机构转让合法,县级医院使用违法; B.市级医疗机构转让违法,县级医院使用合法; C.市级医疗机构转让合法,县级医院使用合法; D.市级医疗机构转让违法,县级医院使用违法。

E.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此类行为有规定,无法判断。

2、《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对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下面关于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审核、放射防护设施竣工验收等卫生审查活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分为评价报告书和评价报告表。

B.对放射性危害严重类的建设项目,应编制评价报告书。C.对放射性危害一般类的建设项目,应编制评价报告表。D.对放射性危害轻微类的建设项目,应编制评价报告表。

E.同时具有不同放射性危害类别的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危害较为严重的类别编制评价报告书。

3、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的方可向()申请放射诊疗许可证。

A.卫生行政部门 B.环境保护部门 C.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D.生产安全部门 E.工程建设部门

4、()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的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

A.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 B.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竣工验收 C.放射诊疗建设项目预评价 D.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监督

E.介入放射学建设项目的卫生审查

5、卫生行政部门接收《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职业病放射防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表》时,对申请材料需要补正的,应在()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A.1 B.3 C.5 D.10 E.15

6、下列不属于放射诊疗建设项目预评价报告审核程序的是()。A.申请 B.发放建设项目卫生许可证 C.受理 D.审核

E.批复或不批复

7、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卫生审核应当在受理之日起()工作日内完成。A.5 B.10 C.15 D.20 E.25

8、正确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竣工验收程序是()。A.申请、受理、卫生行政验收、批复 B.申请、受理、专家验收、批复 C.申请、受理、联合验收、批复

D.申请、受理、现场竣工验收、批复

E.申请、受理、现场调查、卫生行政验收、批复

9、卫生行政部门应在受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竣工验收之日起,()个工作日内,将验收意见以卫生行政机构公文形式予以批复。需要现场验收的,该时间不计算在行政许可期限内。A.7 B.15 C.20 D.25 E.30

10、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竣工验收,由()负责组织。A.安全生产监督部门 B.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C.建设单位主管部门 D.卫生行政部门 E.质量监督管理部门

十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1、某班医学院的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认为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那么正确的答案是: A A、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B、一级抗菌药物、二级抗菌药物、三级抗菌药物 C、耐药性影响较小、耐药性影响较大、耐药性差 D、价格较低、价格较高、价格昂贵

E、甲级抗菌药、乙级抗菌药、丙级抗菌药

2、某医院的医师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到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数量。同一通用名称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列入供应目录。B A、一种 B、二种 C、三种 D、四种 E、五种

3、某医师不遵守医师处方权的相关规定被取消医师处方权,那么医师处方权和药师药物调剂资格取消后,在()个月内不得恢复其处方权和药物调剂资格。C A、1 B、2 C、6 D、12 E、24

4、医疗机构的领导人在医院的学习大会上,说明医疗机构应当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除了:B A、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 B、非常昂贵的抗菌药物;

C、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 D、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 E频繁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抗菌药物。

5、某市新开设了一家医院,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各施其职。那么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机构或者专(兼)职人员的主要职责是,除了哪个不是:E A、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B、审议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组织实施;

C、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上报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D、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

E、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开具处方

6、某医疗机构请了本市一一科大学的卫生法学教授对本医疗机构的职工进行培训,教授认为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等相关规定及技术规范,加强对抗菌药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的管理,下列哪个答案是不对的?E A、《处方管理办法》、B、《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C、《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D、《国家处方集》 E、《侵权责任法》

7、小李刚进入县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他跟同事请教,如果遇到未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村卫生室、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擅自使用抗菌药物开展静脉输注活动的,那么将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的,可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以下罚款,正确的答案:A A、一万元 B、两万元 C、三万元 D、四万元 E、五万元

8、小张是刚从医学院毕业进入医院工作的医师,他了解到医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的有关规定,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下面哪个情形不用?E A、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B、使用未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抗菌药物的 C、使用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以外的品种、品规,造成严重后果的 D、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 E、抗菌药物考核不合格的

9、为整顿医师开处方拿回扣的不规范行为,市卫生局规定医师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处方权,除了:B A、抗菌药物考核不合格的;

B、限制处方权后,未出现超常处方;

C、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D、未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E、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10、某医院药剂科在内部学习的时候强调学习法规,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例次。E A、1 B、2 C、3 D、4 E、5

十五、临床用血管理

1、甲需要临床用血,根据相关规定,公民临床用血交付费用的具体收费标准是由以下哪个部门制定 A,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B,地方价格主管部门

C,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地方价格主管部门 D,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 E、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2、某血站违反有关操作规程和制度采集血液,根据规定,应由()部门责令改正 A、当地司法机关

B、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C、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监督部门 D、当地人民政府 E、当地公安部门

3、某医疗机构对于临床用血包装,储存,运输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按照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处(A)元罚款.A,一万元以下

B,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 C,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D,十万元以上 E、二十万以上

4、甲曾无偿献血,则日后他需要临床用血时,可免交的费用是 A,血液的采集,储存 B,血液的分离,储存

C,血液的采集,分离,检验

D,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 E、血液的采集

5、甲响应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的政策,需要动员下列哪些人员献血

A,动员家庭,亲友 B,动员单位人员

C, 动员社会互助献血 D, 动员同学

E、以上所有人员

6、某血液中心需要设置,要经什么部门批准 A,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B,国务院卫生行部门

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D,当地人民政府

E、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7、甲县内设有血站,则该县负责辖区内血站监督管理的部门 A,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B,县级人民政府

C,本血站监督管理委员会 D,上级血液中心 E、上级人民政府

8、某医院与患者的输血协议,由谁来签署 A 医,患双方 B 院方与患者 C 病人亲属代替 D 病人或亲属 E、以上都不是

9、某科研机构需要用血做实验,根据规定,需不需要审批 A 需要 B 不需要 C 自找血源 D 收集病人血样 E 通过其他途径

10、某地发生突发事件,因处边远地区,无正式血站或中心血库,当地医疗机构应急采血抢救后几日内报告当地县以上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 A 当时 B 3日内 C 7日内 D 10日内 E 15日内

十七、人体器官移植条例

1、李某与张某(陌生人)偶然认识后,欲通过交叉换肾治疗各自严重疾病,两人签订了《交叉换肾合同书》并去某医院要求手术:

A、该合同时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法律予以保护 B、该合同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应当合法有效 C、医院有义务为两人进行换肾手术 D、该合同无效

E、医院需经过伦理委员会讨论后决定该合同的法律效力

2、李某肺癌晚期,欲捐献自己的肝脏,其与某医院签订了《捐献肝脏合同书》,该合同约定由医院支付给李某2万元的器官费用,则:

A、该合同时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法律予以保护 B、该合同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应当合法有效 C、该合同实质上是买卖合同,合同无效

D、医院不能直接收取费用,应当由接受者支付费用 E、医院需经过伦理委员会讨论后决定该合同的法律效力

3、张某肺癌晚期已经时日不多,同病房内有一肝病患者急需移植肝脏,某医院欲说服张某及其家属同意其捐献肝脏,则:

A、张某应当同意捐献肝脏

B、处于公共利益的考虑,张某应当同意捐献肝脏 C、未经张某同意,任何人不得强制捐献

D、医院经过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可以强制肝脏移植手术 E、医院需经过伦理委员会讨论并报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决定强制移植肝脏。

4、张某肺癌晚期已经时日不多,在某医院的宣传和说服之下口头同意捐献其肝脏,则:

A、口头同意即可

B、口头同意的必须有第三人在场作证 C、在医院支付补偿费用后才生效 D、必须还要征得张某近亲属的同意 E、应当有书面形式的捐献意愿

5、张某肺癌晚期已经时日不多,在某医院的宣传和说服之下同意捐献其肝脏,并签署了书面捐献协议。但二天后张某突然反悔,不愿意捐献其肝脏,则:

A、张某完全有权利撤销其捐献行为 B、已经签署了书面捐献协议,张某不得反悔 C、在医院同意的情况下张某才可以反悔

D、在接受肝脏移植的接受者同意的情况下张某才可以反悔 E、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张某可以撤销

6、经某医院的再三宣传和劝解,癌症晚期的张某仍不愿意进行器官捐赠。其死亡后,张某妻子(张某父母已经去世且无成年子女)经过慎重考虑同意捐献器官,并签署了书面捐献协议。则:

A、未经本人同意,任何人无权替其决定器官捐献 B、必须有重大公共利益作为前提条件方能违背死者意愿 C、可以进行器官捐献

D、必须经过张某所有的亲属同意才可以器官捐献 E、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可以

7、李某17岁,不幸患上白血病时日无多。李某经过深思熟虑并经其父母同意,为保证移植器官的成功率,欲在其生前捐献自己的器官,则:

A、应当大力提倡这种奉献精神 B、可以进行器官捐献 C、在签署书面的捐献协议书后可以进行器官捐献

D、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摘取未满18周岁公民的活体器官用于移植

E、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可以

8、经慎重考虑,癌症晚期的张某愿意进行器官活体捐赠,并决定捐献对象是张某的邻居——一位17岁的男青年。则:

A、经本人书面同意,可以进行器官捐献 B、经张某近亲属同意,可以进行器官捐献 C、不得自行选择器官捐献对象

D、双方关系不符合活体器官移植的条件 E、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可以

9、李某系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幸患上白血病时日无多。李某经过深思熟虑并经其父母同意,欲在其生前捐献自己的器官。负责李某人体器官移植的执业医师张某向所在医疗机构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提出摘取人体器官审查申请。但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不同意摘取人体器官,则:

A、医疗机构可以申诉 B、医疗机构可以自行研究决定

C、医疗机构应当另行征得接受者是否同意,如果接受者同意,可以进行活体器官捐献

D、医疗机构不得做出摘取人体器官的决定,医务人员不得摘取人体器官 E、医疗机构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可以

10、医师张某是从事人体器官移植的医务人员。某日捐献人李某因病抢救无效死亡,张某亲自参加了李某的死亡判定并决定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器官移植,则:

A、张某应当参加死亡判定

B、张某应当参加死亡判定并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器官移植 C、张某应当首先向医院伦理委员会申请后参加死亡判定 D、张某应当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参加死亡判定 E、张某不得参加捐献人的死亡判定

十八、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

1、国家规定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在销售疫苗时,应当提供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疫苗批发企业经营进口疫苗的,还应当提供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现在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购进疫苗,那么该企业应当向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索取前款规定的证明文件,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年备查。B A、1 B、2 C、3 D、4 E、5

2、国家规定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在销售疫苗时,应当提供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疫苗批发企业经营进口疫苗的,还应当提供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那么现在有一家疫苗生产企业,该企业应当依照药品管理法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建立真实、完整的购销记录,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年备查。B A、1 B、2 C、3 D、4 E、5

3、某市有一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国家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分发、供应疫苗记录,那么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该保存该类信息至超过疫苗有效期()年备查。B A、1 B、2 C、3 D、4 E、5

4、某妇女欲给婴儿接种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那么由政府承担接种费用的疫苗是哪一种?A A、第一类疫苗 B、第二类疫苗

C、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 D、第一类疫苗或者第二类疫苗 E、任何疫苗

5、某市有一家疫苗生产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销售本企业生产的()。B A、第一类疫苗 B、第二类疫苗

C、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 D、第一类疫苗或者第二类疫苗 E、任何疫苗

6、李女士刚生下一个婴儿,那么李女士在该婴儿出生后()个月内,其应当到婴儿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接种单位对婴儿实施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作好记录。A A、1 B、2 C、3 D、4 E、5

7、某医学院的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他们讨论出来的答案得到了老师的认同。该讨论内容是: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发布接种()的建议信息,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发布。B A、第一类疫苗 B、第二类疫苗

C、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 D、第一类疫苗或者第二类疫苗 E任何疫苗

8、某儿童在接种某种疫苗之后发生突然性的死亡,那么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的有关规定处理。E A、《处方管理办法》、B、《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C、《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D、《国家处方集》 E、《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9、某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对本市的某企业生产的疫苗进行监督检查时,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疫苗及其有关材料可以采取查封、扣押的措施,并在()日内作出处理决定;B A、3 B、7 C、10 D、15 E、30

10、某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对本市的某企业生产的疫苗进行监督检查,那么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不得少于()人,并出示证明文件;对被检查人的商业秘密应当保密。A A、2 B、3 C、5 D、7 E、10

篇2:卫生法学题库A2题型

说明:资料整理于2021年7月1日,资料涵盖2007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题库

2021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3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B)。B.同类客体

2.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ABD)。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3.犯罪目的只存在于(B)犯罪中。B.直接故意

4.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CD)时,应当负刑事责任。C.放火罪D.抢劫罪

5.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D)。D.间接故意犯罪

6.死刑不适用于(ABD)。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7.管制的执行机关是(D)。D.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

8.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B)。B.十年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C)。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2.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3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B)。B.同类客体

3.犯罪既遂的类型有(ABCD)。A.行为犯B.危险犯C.结果犯D.举动犯

4.管制的执行机关是(D)。D.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

5.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在对其所犯抢劫罪量刑时,应当(B)处罚。B.从轻或者减轻

6.死刑不适用于(ABD)。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7.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C)。C.一年

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D)之日起计算,D.犯罪行为终了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下列情况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AD)。A.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重

2.下列人员中,实施危害行为造成危害结果而不负刑事责任的有(D)。D.故意伤害他人致人轻伤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3.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只有(A)才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A.危害行为

4.某甲在行车中不小心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人路边树林。某乙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B)的犯罪。B.间接故意

5.犯罪既遂的类型有(ABCD)。A.行为犯B.危险犯C.结果犯D.举动犯

6.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C)处罚。C.从轻或者减轻

7.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的犯罪,经过20年后仍须追诉的,应当(A)。A.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8.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BD)。B.确有重大立功表现D.没有故意犯罪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D)。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2.各国刑法解决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有(ABCD)。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普遍原则

3.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以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为前提a这种特定义务来源于(BCD)。B.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C.法律的明文规定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

4.犯罪既遂是指(D)。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5.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B)处罚。B.从轻或者减轻

6.缓刑适用于被判处(BC)的犯罪分子。B.拘役C.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7.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B)以后,可以假释。B.十三年

8.某甲并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对其判处法定最低刑还是过重,经(D),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D.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D)。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2.各国刑法解决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有(ABCD)。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普遍原则

3.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以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为前提。这种特定义务来源于(BCD)。B.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C.法律的明文规定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

4.犯罪既遂是指(D)。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5.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B)处罚。B.从轻或者减轻

6.缓刑适用于被判处(BC)的犯罪分子。B.拘役C.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7.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B)以后,可以假释。B.十三年

8.某甲并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对其判处法定最低刑还是过重,经(D),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D.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C)。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2.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3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B)。B.同类客体

3.犯罪既遂的类型有(ABCD)。A.行为犯B.危险犯C.结果犯D.举动犯

4.管制的执行机关是(D)。D.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

5.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在对其所犯抢劫罪量刑时,应当(B)处罚。B.从轻或者减轻

6.死刑不适用于(ABD)。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7.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C)。C.一年

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D)之日起计算。D.犯罪行为终了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ABD)。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3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B)。B.同类客体

3.犯罪目的只存在于(B)犯罪中。B.直接故意

4.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D)。D.间接故意犯罪

5.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CD)时,应当负刑事责任。C.放火罪D.抢劫罪

6.管制的执行机关是(D)。D.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

7.死刑不适用于(ABD)。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8.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B)。B.十年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ABD)。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3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B)。B.同类客体

3.犯罪目的只存在于(B)犯罪中。B.直接故意

4.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D)。D.间接故意犯罪

5.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CD)时,应当负刑事责任。C.放火罪D.抢动罪

6.管制的执行机关是(D)。D.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

7.死刑不适用于(ABD)。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8.某甲被判处无期徒,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B)。B.十年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1.下列情形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AD)。A.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重

2.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只有(A)才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A.危害行为

3.下列人员中,实施危害行为造成危害结果而不负刑事责任的有(D)。D.故意伤害他人致人轻伤的己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4.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C)处罚。C.从轻或者减轻

5.某甲在行车中不小心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某乙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B)的犯罪。B.间接故意

6.犯罪既遂的类型有(全选)。A.行为犯B.危险犯C.结果犯D.举动犯

7.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BD)。B.确有重大立功表现D.没有故意犯罪

8.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的犯罪,经过

年后仍须追诉的,应当(A)。A.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刑法第93

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种情况属于(B)。B.立法解释

2.我国刑法典分则“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

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B)。B.同类客体

3.某甲因交通肇事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某乙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D)的犯罪。D.间接故意

4.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CD)时,应当负刑事责任。C.放火罪D.抢劫罪

5.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ABD)。A.时空性B.自动性D.彻底性

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A)。A.想象竞合犯

7.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C)决定罚金数额。C.犯罪情节

8.被判处二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B)以后,可以假释。B.十年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ABD)。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D)。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C)。C.作为与不作为

4.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A)。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5.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A)处罚。A.减轻或者免除

6.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B)处罚。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7.根据刑法规定,对于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对于(ABD)也不适用死刑。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8.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C)。C.一年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C)。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D)。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在对其所犯抢劫罪量刑时,应当(B)处罚。B.从轻或者减轻

4.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A)。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B)处罚。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6.对于被判处(AB)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A.无期徒刑B.死刑

7.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C)。C.一年

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D)之日起计算。D.犯罪行为终了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1.各国刑法解决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有(全选)。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普遍原则

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C)。C.作为与不作为

3.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以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为前提。这种特定义务来源于(BCD)。B.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C.法律的明文规定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

4.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B)处罚。B.从轻或者减轻

5.犯罪既遂是指(D)。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6.某甲并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对其判处法定最低刑还是过重,经(D),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D.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7.缓刑适用于被判处(BC)的犯罪分子。B.拘役C.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8.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B)以后,可以假释。B.十三年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种情况属于(A)。A.立法解释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D)。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3.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A)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A.危害行为

4.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BCD)时,应当负刑事责任。B.抢劫罪C.放火罪D.贩卖毒品罪

5.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ABD)。A.时空性B.自动性D.彻底性

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D)。D.想象竞合犯

7.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C)决定罚金数额。C.犯罪情节

8.被判处二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B)以后,可以假释。B.十年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1.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ACD)。A.对前段的补充C.对前段的限制D.是前段的例外

2.按照(D)划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D.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3.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C)。C.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犯罪既遂是指(B)。B.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5.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D)全部罪行处罚。D.集团所犯的6.对于被判处(BC)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B.无期徒刑C.死刑

7.吴某因犯故意伤害罪、侵占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3年、罚金1万元,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取(A)。A.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

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D)之日起计算。D.犯罪行为终了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种情况属于(B)。B.立法解释

2.我国刑法典分则“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3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B)。B.同类客体

3.某甲因交通肇事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某乙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D)的犯罪。D.间接故意

4.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CD)时,应当负刑事责任。C.放火罪D.抢劫罪

5.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ABD)。A.时空性B.自动性D.彻底性

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7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A)。A.想象竞合犯

7.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C)决定罚金数额。C.犯罪情节

8.被判处二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B)以后,可以假释。B.十年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1.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ABD)。A.对前段的补充B.对前段的限制D.是前段的例外

2.按照(C)划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C.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3.盲人犯罪后可以(B)。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犯罪既遂是指(B)。B.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

5.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D)全部罪行处罚。D.他指挥的6.对于被判处(AB)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A.无期徒刑B.死刑

7.吴某因犯故意伤害罪、侵占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3年、罚金1万元,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取(C)。C.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

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D)之日起计算。D.犯罪行为终了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C)。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2.按照(B)划分,犯罪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B.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单复

3.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C)处罚。C.从轻或者减轻

4.犯罪既遂是指(D)。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5.某乙没有实行某甲教唆的犯罪,对某甲可以(A)。A.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6.某甲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同时应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应为(C)。C.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7.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可以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AD)。A.没有故意犯罪D.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8.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B)。B.十年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ABD)。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D)。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CD)时,应当负刑事责任。C.放火罪D.抢劫罪

4.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A)处罚。A.减轻或者免除

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B)处罚。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A)。A.想象竞合犯

7.根据刑法规定,对于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不适用死刑;对于(ABD)也不适用死刑。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8.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C)。C.一年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种情况属于(B)。B.立法解释

2.下列情况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AD)。A.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重

3.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C)。C.作为与不作为

4.某甲在行车中不小心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某乙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D)的犯罪。D.间接故意

5.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ABD)。A.时空性B.自动性D.彻底性

6.数罪并罚时,管制最高不能超过(C)。C.三年

7.对于被判处(AB)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A.无期徒刑B.死刑

8.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B)以后,可以假释。B.十年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C)。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D)。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CD)时,应当负刑事责任。C.放火罪D.抢劫罪

4.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A)。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B)处罚。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6.死刑不适用于(ABD)。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7.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C)。C.一年

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D)之日起计算。D.犯罪行为终了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ABD)。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2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B)。B.同类客体

3.犯罪目的只存在于(B)犯罪中。B.直接故意

4.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D)。D.间接故意犯罪

5.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CD)时,应当负刑事责任。C.放火罪D.抢劫罪

6.管制的执行机关是(C)。C.公安机关

7.死刑不适用于(ABD)。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8.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B)。B.十年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下列情况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AD)。A.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重

2.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只有(A)才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A.危害行为

3.下列人员中,实施危害行为造成危害结果而不负刑事责任的有(D)。D.故意伤害他人致人轻伤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4.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C)处罚。C.从轻或者减轻

5.某甲在行车中不小心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某乙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B)的犯罪。B.间接故意

6.犯罪既遂的类型有(全选)。A.行为犯

B.危险犯C.结果犯D.举动犯

7.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BD)。B.确有重大立功表现D.没有故意犯罪

8.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的犯罪,经过20年后仍须追诉的,应当(A)。A.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C)。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2.按照(B)划分,犯罪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B.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单复

3.已满14周岁不满l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C)处罚。C.从轻或者减轻

4.犯罪既遂是指(D)。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5.某乙没有实行某甲教唆的犯罪,对某甲可以(A)。A.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6.某甲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同时应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其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应为(C)。C.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7.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可以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AD)。A.没有故意犯罪D.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8.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B)。B.十年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ABD)。A.对前段的补充B.对前段的限制D.是前段的例外

2.按照(C)划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C.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3.盲人犯罪后可以(B)。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某甲故意用言语和行动挑逗某乙,诱使其对自己进行不法侵害,然后对某乙实行“防卫”而造成某乙损害的行为,刑法理论上称为(D)。D.防卫挑拨

5.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A)全部罪行处罚。A.集团所犯的6.对于被判处(AB)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A.无期徒刑B.死刑

7.吴某因犯故意伤害罪、侵占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3年、罚金l万元。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取(C)。C.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

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D)之日起计算。D.犯罪行为终了

200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ABD)。A.对前段的补充B.对前段的限制D.是前段的例外

2.按照(C)划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C.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3.盲人犯罪后可以(B)。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某甲故意用言语和行动挑逗某乙,诱使其对自己进行不法侵害,然后对某乙实行“防卫”而造成某乙损害的行为,刑法理论上称为(D)。D.防卫挑拨

5.犯罪既遂的类型有(全选)。A.行为犯B.危险犯C.结果犯D.举动犯

6.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A)全部罪行处罚。A.集团所犯的7.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C)决定罚金数额。C.犯罪情节

8.某甲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同时应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其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应为(C)。C.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200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C)。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D)。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某甲已满l5周岁不满l6周岁,当其犯(CD)时,应当负刑事责任。C.放火罪D.抢劫罪

4.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A)。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B)处罚。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6.死刑不适用于(ABD)。A.犯罪时不满l8周岁的人B.审判时不满l8周岁的人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7.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C)。C.一年

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D)之日起计算。D.犯罪行为终了

2007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有(ACD)。A.对前段的补充

C.对前段的限制D.对前段的例外

2.在刑法理论上,以(B)为划分标准,犯罪客体可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三种。B.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3.已满l4周岁不满l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C)处罚。C.从轻或者减轻

4.犯罪既遂的类型有(全选)。A.行为犯B.危险犯C.结果犯D.举动犯

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B)处罚。B.从轻或者减轻

6.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A)全部罪行处罚。A.集团所犯的7.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B)决定罚金数额。B.犯罪情节

8.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AD)。A.没有故意犯罪D.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2007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ABD)。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2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B)。B.同类客体

3.构成不作为犯罪前提的特定义务来源于(BCD)。B.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C.法律的明文规定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

4.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D)。D.间接故意犯罪

5.犯罪既遂是指(D)。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6.某乙没有实行某甲教唆的犯罪,对某甲可以(C)。C.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7.管制的执行机关是(C)。C.公安机关

8.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B)。B.十年

二、填空题题库

2021年1月试题及答案

9.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______。

从旧兼从轻原则

10.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____、司法解释和______。

立法解释;学理解释

11.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______及其______,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社会危害性;程度

12.犯罪主体是指实施______、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______。

危害社会的行为;单位

13.刑罚,是指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______依法对______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国家审判机关;犯罪人

14.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______和______。

作为;不作为

15.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______与______。

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

16.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______和正在______,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属于特别自首,亦称准自首。

被告人;服刑的罪犯

17.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______决定罚金数额。

犯罪情节

18.对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______;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______。

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十三年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9.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______、司法解释和______。

立法解释;学理解释

10.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______和______。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1.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______及其______,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社会危害性;程度

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______和______。

作为;不作为

13.精神病人在______或者______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不能辨认;不能控制

14.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______与______。

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

15.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______和______。

同类客体;直接客体

16.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______给不法侵害人造成______,因而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害

17.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______决定罚金数额。

犯罪情节

18.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______之日起计算。

裁定减刑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9.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______,二是______。

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强制性最为严厉

10.我国的______和______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国家工作人员;军人

11.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______和______判处刑罚。

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12.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______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______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属于犯罪的间接故意。

可能;放任

13.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______处罚。

免除

14.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本罪),而______或______又触犯其他罪名(他罪)的犯罪形态。

方法行为;结果行为

15.无期徒刑是指剥夺犯罪人终身自由,实行______的刑罚方法。

强迫劳动改造

16.缓刑考验期限应从______之日起计算。

判决确定

17.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______原则和______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是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

吸收(原则);并科(原则)

18.假释的对象是被判处______、______的犯罪分子。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9.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______、______、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客体;犯罪主体

10.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有三种,即______、______或者是前段的例外。

对前段的补充;对前段限制

11.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______和______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辩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12.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______或者具体______。

人;物

13.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______。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14.为了犯罪,______、______的,是犯罪预备。

准备工具;制造条件

15.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______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______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公共利益;财产

16.人民法院对犯罪人裁量刑罚时,必须遵循______、______的量刑原则。

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

17.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______或者______处罚。

减轻;免除

18.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______年后,不再追诉。

15(年)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9.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______、______、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客体;犯罪主体

10.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有三种,即______、______或者是前段的例外。

对前段的补充;对前段的限制

11.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______和______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12.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______或者具体______。

人;物

13.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______。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14.为了犯罪,______、______的,是犯罪预备。

准备工具;制造条件

15.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______、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______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公共利益;财产

16.人民法院对犯罪人裁量刑罚时,必须遵循______、______的量刑原则。

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刊事法律为准绳

17.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______或者______处罚。

减轻;免除

18.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______年后,不再追诉。

15(年)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9.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______、司法解释和______。

立法解释;学理解释

10.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______和______。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1.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______及其______,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社会危害性;程度

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______和______。

作为;不作为

13.精神病人在______或者______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不能辨认;不能控制

14.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______与______。

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

15.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______和______。

同类客体;直接客体

16.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造成____,给不法侵害人造成____,因而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害

17.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______决定罚金数额。

犯罪情节

18.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______之日起计算。

裁定减刑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9.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______、司法解释和______。

立法解释;学理解释

10.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______。

从旧兼从轻原则

11.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______及其______,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社会危害性;程度

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______和______。

作为;不作为

13.犯罪主体是指实施______、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______。

危害社会的行为;单位

14.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______与______。

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

15.刑罚,是指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______依法对______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国家审判机关;犯罪人

16.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______决定罚金数额。

犯罪情节

17.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______和正在______,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属于特别自首,亦称准自首。

被告人;服刑的罪犯

18.对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______;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______。

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十三年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9.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____和____。

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10.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____。

从旧兼从轻原则

11.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____及其____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社会危害性;程度

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____和____。

作为;不作为

13.犯罪主体就是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____和____。

自然人;单位

14.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____与____。

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

15.刑罚,是指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____依法对____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国家审判机关;犯罪人

16.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____决定罚金数额。

犯罪情节

17.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____和正在____,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属于特别自首,亦称准自首。

被告人;服刑的罪犯

18.对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____;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____。

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十年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9.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刑法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______,二是______。

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强制性最为严厉

10.我国的______和______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国家工作人员;军人

11.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______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______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属于犯罪的间接故意。

可能;放任

12.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______和_______判处刑罚。

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13.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______处罚。

免除

14.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本罪),而______或_______又触犯其他罪名(他罪)的犯罪形态。

方法行为;结果行为

15.无期徒刑是指剥夺犯罪人终身自由,实行______的刑罚方法。

强迫劳动改造

16.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_______原则和_______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吸收(原则);并科(原则)

17.缓刑考验期限应从_______之日起计算。

判决确定

18.假释的对象是被判处_______、_______的犯罪分子。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9.刑法就是规定犯罪、______和_______。

刑事责任;刑罚

10.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_______。

从旧兼从轻原则

11.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_______及其_______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社会危害性;程度

12.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划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______和_______。

同类客体;直接客体

13.精神病人在_______或者_______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不能辨认;不能控制

14.为了使国家、_______、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_______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公共利益;财产

1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具体包括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

特殊预防;一般预防

16.管制的期限为_______以上_______以下。

三个月;二年

17.对于_______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能造用缓刑。

累犯

18.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_______。

5年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9.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所表示的情况有三种,即:对前段的补充、____或者是____。

对前段的限制;(是)前段的例外

10.根据属人原则,我国的____和____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国家工作人员;军人

11.享有____和____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应当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外交特权;豁免权

12.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____。

已满16周岁

13.____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间歇性

14.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____与____。

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

15.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____处罚;教唆____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满18

16.拘役的期限,为____以上____以下。

一个月;六个月

17.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____之日起计算。

裁定减刑

18.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经过____年后不再追诉。

15(年)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9.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____和____的科学。

刑事责任;刑罚

10.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____和____。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1.享有____和____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____解决。

外交特权;豁免权

12.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般客体、____和____。

同类客体;直接客体

13.精神病人在____或者____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

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不能辨认;不能控制

14.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造成____,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害

1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特殊预防;一般预防

16.拘役的期限,为____以上____以下。

一个月;六个月

17.对于构成____的犯罪分子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

累犯

18.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____之日起计算。

裁定减刑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9.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有三种,即____、____或者是前段的例外。

对前段的补充;对前段的限制

10.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____或者具体____。

人;物

11.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主体、____和____。

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

12.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____和____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13.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____。

已满16周岁

14.为了使国家、____、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____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公共利益;财产

15.为了犯罪,____、____的,是犯罪预备。

准备工具;制造条件

16.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____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犯罪情节

17.人民法院对犯罪人裁量刑罚时,必须遵循____的原则。

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

18.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____年后,不再追诉。

15(年)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9.刑法就是规定____、刑事责任和____的法律。

犯罪;刑罚

10.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____。

从旧兼从轻原则

11.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____及其____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社会危害性;程度

12.按照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分为二种,即____和

____。

单一(简单)客体;复杂客体

13.犯罪主体就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____或____。

自然人;单位

14.违反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进行____或者____的情形,在刑法理论上被称为防卫不适时。

事先防卫;事后防卫

1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具体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特殊预防;一般预防

16.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为____以上____以下。

六个月;十五年

17.缓刑只能适用于被判处____或者____的犯罪分子。

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

18.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____年。

5(年)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9.按照解释的效力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____、司法解释和____。

立法解释;学理解释

10.我国刑法典所确定的基本原则有:____、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和____。

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1.我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____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____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属地;普遍

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____和____。

作为;不作为

13.所谓刑事责任能力,就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

和____自己行为的能力。

辨认;控制

14.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____与____。

直接故意;间接故意

15.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____造成____,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害

16.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本罪),而____或又触犯其他罪名(他罪)的犯罪形态。

方法行为;结果行为

17.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____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____。

2年;3年

18.我国刑法中的量刑原则是:以____为根据,以____为准绳。

犯罪事实;刑事法律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9.刑法就是规定犯罪、____和____的法律。

刑事责任;刑罚

10.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____。

从旧兼从轻原则

11.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____及其____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社会危害性;程度

12.按照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个数不同,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划分为二种,即:____和____。

单一(简单)客体;复杂客体

13.精神病人在____或者____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不能辨认;不能控制

14.为了使国家____、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____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公共利益;财产

1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具体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特殊预防;一般预防

16.管制的期限为____以上____以下。

三个月;二年

17.对于____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能适用缓刑。

累犯

18.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____。

5年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9.根据解释的方法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______和______。

文理解释;论理解释

10.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______和______。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1.我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______原则和______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保护;普遍

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______和______。

作为;不作为

13.刑事贵任能力是指行为人______和______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14.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______与______。

直接故意;间接故意

15.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______造成______,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害

16.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本罪),而______或_____又触犯其他罪名(他罪)的犯罪形态。

方法行为;结果行为

17.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______。

一年

18.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不得少于______。

一年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9.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____、____、司法解释和____。

立法解释;学理解释

10.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____和____。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1.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____、刑事违法性和____三个基本特征。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____和____。

作为;不作为

13.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____和____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14.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____造成____,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害

15.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为____以上____以下。

六个月;十五年

16.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____和____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吸收原则;并科原则

17.缓刑考验期限从____之日起计算。

判决确定

18.追诉期限通常应当从____之日起计算。

犯罪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9.刑法就是规定犯罪、____和____的法律。

刑事责任;刑罚

10.根据属人原则,我国的____和____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国家工作人员;军人

11.享有____和____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应当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外交特权;豁免权

12.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划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____和____。

同类客体;直接客体

13.精神病人在____或者____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不能辨认;不能控制

14.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____与____。

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

1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具体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特殊预防;一般预防

16.拘役的期限,为____以上____以下。

一个月;六个月

17.对于____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能适用缓刑。

累犯

18.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____之日起计算。

裁定减刑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9.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有三种,即:对前段的补充、____或者是____。

是前段的例外;对前段的限制

10.根据属地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犯罪的____或者____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行为;结果

11.____、____、____和____是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12.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____。

已满16周岁

13.____的精神病人在____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间歇性;精神正常

14.为了使国家、____、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____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公共利益;财产

15.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____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____处罚。

免除;减轻

16.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____决定罚金数额。

犯罪情节

17.犯罪分子被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____;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____。

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十年

18.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经过____年后不再追诉。

15(年)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9.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____和____的科学。

刑事责任;刑罚

10.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____和____。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1.享有____和____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外交特权;豁免权

12.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____和____。

同类客体;直接客体

13.精神病人在____或者____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不能辨认;不能控制

14.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____造成____,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害

1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特殊预防;一般预防

16.拘役的期限,为____以上____以下。

一个月;六个月

17.对于构成____的犯罪分子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

累犯

18.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____之日起计算。

裁定减刑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____和____。

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2.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____。

从旧兼从轻原则

3.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____及其____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社会危害性;程度

4.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____和____。

作为;不作为

5.犯罪主体就是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____和____。

自然人;单位

6.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____与____。

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

7.刑罚,是指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____依法对____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国家审判机关;犯罪人

8.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____决定罚金数额。

犯罪情节

9.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____和正在____,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属于特别自首,亦称准自首。

被告人;服刑的罪犯

10.对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____;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____。

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十年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刑法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____,二是____。

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强制性最为严厉

2.我国的____和____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国家工作人员;军人

3.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____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____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属于犯罪的间接故意。

可能;放任

4.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____和____判处刑罚。

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5.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____处罚。

免除

6.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本罪),而____或____又触犯其他罪名(他罪)的犯罪形态。

方法行为;结果行为

7.无期徒刑是指剥夺犯罪分子的终身自由,强制其____并接受____的刑罚方法。

参加劳动;教育改造

8.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____原则和____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吸收(原则);并科(原则)

9.缓刑考验期限应从____之日起计算。

判决确定

10.假释的对象是被判处____、____的犯罪分子。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______、司法解释和______。

立法解释;学理解释

2.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______和______。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3.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______、刑事违法性和______三个基本特征。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4.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______和______。

作为;不作为

5.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______和______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6.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______造成______,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害

7.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为______以上______以下。

六个月;十五年

8.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______和______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吸收原则;并科原则

9.缓刑考验期限从______之日起计算。

判决确定

10.追诉期限通常应当从______之日起计算。

犯罪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根据解释的方法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______和______。

文理解释;论理解释

2.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______和______相适应。

所犯罪行;承担的刑事责任

3.我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______原则和______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保护;普遍

4.刑法上所说的因果关系是指______与______之间的因果关系。

危害行为;危害结果

5.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______,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______判处刑罚。

罚金;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6.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______与______。

直接故意;间接故意

7.为了犯罪,______、______的,是犯罪预备。

准备工具;制造条件

8.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本罪),而______或______又触犯其他罪名(他罪)的犯罪形态。

方法行为;结果行为

9.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______。

一年

10.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不得少于______。

一年

200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根据解释的方法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______和______。

文理解释:论理解释

2.我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______

原则和______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保护:普遍

3.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是指______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______处罚的行为。

严重危害:刑罚

4.刑法上所说的因果关系是指______与______之间的因果关系。

危害行为:危害结果

5.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______周岁______周岁。

已满14:不满l6

6.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______与______。

直接故意:间接故意

7.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______处罚。教唆______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满18

8.管制的期限为______以上______以下。

三个月:二年

9.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______。

一年

10.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不得少于______。

一年

200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______和______的科学。

刑事责任;刑罚

2.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______和______。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3.享有——和——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外交特权;豁免权

4.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______和______。

同类客体;直接客体

5.精神病人在______或者______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不能辨认;不能控制

6.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______造成______,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害

7.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括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

特殊预防;一般预防

8.拘役的期限,为______以上______以下。

一个月;六个月

9.对于构成______的犯罪分子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

累犯

10.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______之日起计算。

裁定减刑

2007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我国的______和______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国家工作人员;军人

2.精神病人在______或者______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不能辨认;不能控制

3.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______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______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属于犯罪的间接故意。

可能;放任

4.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______,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重大损害

5.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______处罚。

免除;毒

6.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本罪),而______或______又触犯其他罪名(他罪)的犯罪形态。

方法行为;结果行为

7.对于______,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

累犯

8.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______之日起计算。

判决确定

2007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______。

从旧兼从轻原则

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_____、_______。

作为;不作为

3.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_____。

已满16周岁

4.为了犯罪,_____、______的,是犯罪预备。

准备工具;制造条件

5.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______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犯罪情节

6.人民法院对犯罪人裁量刑罚时,必须遵循______、______的原则。

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

7.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______决定罚金数额。

犯罪情节

8.对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_____;判处尤期徒刑的,不能少于______。

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十年

三、名词解释题库

2021年1月试题及答案

19.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20.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21.剥夺政治权利:是指依法剥夺犯罪人一定期限参加管理国家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属于资格刑。

22.数罪并罚:是指人民法院对一行为人在法定时间界限内所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并罚原则及刑期计算方法决定其应执行的刑罚的制度。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9.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0.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21.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22.犯罪集团:又称特殊共犯或有组织的共同犯罪,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9.犯罪:是指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且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0.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21.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22.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部或全部强制元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9.犯罪的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20.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21.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基于数个同一的犯罪故意,连续多次实施数个性质相同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

22.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以后,由于其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因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一项刑罚制度。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9.犯罪的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20.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21.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基于数个同一的犯罪故意,连续多次实施数个性质相同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

22.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以后,由于其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因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一项刑罚制度。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9.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0.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21.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22.犯罪集团:又称特殊共犯或有组织的共同犯罪,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9.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20.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21.剥夺政治权利:是指依法剥夺犯罪人一定期限参加管理国家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属于资格刑。

22.数罪并罚:是指人民法院对一行为人在法定时间界限内所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并罚原则及刑期计算方法决定其应执行的刑罚的制度。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19.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20.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21.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与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属于资格刑。

22.数罪并罚:是指人民法院对一行为人在法定时间界限内所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并罚原则及刑期计算方法决定其应执行的刑罚的制度。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19.犯罪:是指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且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0.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21.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22.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部或全部强制元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

23.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19.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0.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1.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22.累犯:是指因被判处一定刑罚处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情况。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19.犯罪:是指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且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0.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21.结果加重犯:亦称加重结果犯,是指实施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由于发生了刑法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刑法对其规定加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态。

22.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的财产的一部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一种刑罚方法。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19.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0.犯罪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21.犯罪集团;又称特殊共犯或有组织的共同犯罪,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22.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19.犯罪的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20.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21.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基于数个同一的犯罪故意,连续多次实施数个性质相同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

22.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以后,由于其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因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一项刑罚制度。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19.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0.犯罪主观方面:就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它括罪过(即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这几种因素。

21.一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22.时效:是指经过一定的期限,对刑事犯罪不得再追诉或者对所判刑罚不得再执行的一项法律制度。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19.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0.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21.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22.刑罚执行:简称行刑,是指法定的司法机关将生效的刑事裁判所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刑事司法活动。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19.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0.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1.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22.一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19.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0.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21.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22.刑罚执行:简称行刑,是指法定的司法机关将生效的刑事裁判所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刑事司法活动。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19.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0.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21.刑罚:是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22.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19.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0.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21.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22.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19.犯罪:是指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0.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21.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基于数个同一的犯罪故意,连续多次实施数个性质相同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

22.累犯:是指因犯罪而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于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罪犯。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19.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0.犯罪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21.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22.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2.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3.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与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属于资格刑。

4.数罪并罚:是指人民法院对一行为人在法定时间界限内所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并罚原则及刑期计算方法决定其应执行的刑罚的制度。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犯罪:是指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3.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4.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3.刑罚:是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4.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2.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3.特别自首:亦称准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4.时效中断:是指在追诉期限内,因犯罪分子又犯新罪而使前罪所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的制度。

200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3.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4.时效中断:是指在追诉期限内,因犯罪分子又犯新罪而使前罪所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的制度。

200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犯罪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3.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4.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2007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2.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3.刑罚裁量情节:又称量刑情节,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裁量刑罚时应当考虑的、据以决定量刑轻重或者免除刑罚处罚的各种情况。

4.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2007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

2.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3.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4.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与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属于资格刑。

四、简答题题库

2021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答: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起因条件:存在不法侵害。(2分)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2分)

(3)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2分)

(4)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2分)

(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2分)

24.简述减刑的概念和条件。

答: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4分)

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减刑,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减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减刑的对象条件,即刑法对减刑适用范围的限定。(2分)

(2)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这是减刑的实质条件,也是决定性要件。(2分)

(3)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这是减刑的限度条件。(2分)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答: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起因条件:存在不法侵害。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3)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

(4)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

(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4.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

答:数罪并罚,是对一行为人所犯数罪合并处罚的制度。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

(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一个死刑。

(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一个无期徒刑。

(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答: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

24.简述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

答: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是:

(1)时空性。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必须是在犯罪处于运动过程中而尚未形成任何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放弃犯罪。

(2)自动性。即行为人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

(3)彻底性。指行为人彻底放弃了原来的犯罪。

(4)有效性。指行为人必须有效地防止了他已实施的犯罪之法定犯罪结果的发生,使犯罪未达既遂状态而停止下来。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答: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主体要件。必须是二人以上。

(2)客观要件。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3)主观要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24.简述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

答: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为:

(1)前罪与后罪都是故意犯罪。此为构成累犯的主观条件。

(2)犯罪分子在犯前罪和后罪时都是年满18周岁的人。此为构成累犯的主体条件。

(3)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此为构成累犯的刑度条件。

(4)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之内。这是构成累犯的时间条件。

(5)前后两罪均非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或者前后两罪之一不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此为构成累犯的罪质条件。这是一般累犯与特别累犯的区别所在。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

答: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为:

(1)前罪与厝罪都是故意犯罪。此为构成累犯的主观条件。

(2)犯罪分子在犯前罪和后罪时都是年满18周岁的人。此为构成累犯的主体条件。

(3)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此为构成累犯的刑度条件。

(4)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之内。这是构成累犯的时间条件。

(5)前后两罪均非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或者前后两罪之一不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此为构成累犯的罪质条件。这是一般累犯与特别累犯的区别所在。

24.简述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

答: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是:

(1)在通常情况下,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

(2)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3)在时效中断的情况下,前罪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4)在时效延长的情况下,追诉期限不受限制,即: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答: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起因条件:存在不法侵害。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3)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

(4)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

(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4.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

答:数罪并罚,是对一行为人所犯数罪合并处罚的制度。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

(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一个死刑。

(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一个无期徒刑。

(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答: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起因条件:存在不法侵害。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3)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

(4)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

(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4.简述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

答: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是:

(1)在通常情况下,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

(2)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3)在时效中断的情况下,前罪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4)在时效延长的情况下,追诉期限不受限制,即: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答: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起因条件:不法侵害已经产生与存在。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3)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

(4)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

(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4.简述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

答: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是:

(1)在通常情况下,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

(2)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3)在时效中断的情况下,前罪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4)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24.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所谓犯罪的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

构成犯罪的不作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

(3)行为人禾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5.简述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

答: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是:

(1)时空性。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必须是在犯罪处于运动过程中而尚未形成任何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放弃犯罪。

(2)自动性。即行为人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

(3)彻底性。指行为人彻底放弃了原来的犯罪。

(4)有效性。指行为人必须有效地防止了他已实施的犯罪之法定犯罪结果的发生,使犯罪未达既遂状态而停止下来。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答: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未遂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里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行为。

(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即犯罪未达既遂形态而停止了下来。

(3)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24.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

答: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

(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一个死刑。

(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一个无期徒刑。

(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合并处罚,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不能超过法定的最高刑期。

(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答: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

24.简述减刑的概念和条件。

答:减刑,是指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减刑,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减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减刑的对象条件,即刑法对减刑适用范围的限定。

(2)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这是减刑的实质条件,也是决定性要件。

(3)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这是减刑的限度条件。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答: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

24.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

答:数罪并罚,是对一行为人所犯数罪合并处罚的制度。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

(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一个死刑。

(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一个无期徒刑。

(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

答: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为:

(1)前罪与后罪都是故意犯罪。此为构成累犯的主观条件。

(2)犯罪分子在犯前罪和后罪时都是年满18周岁的人。此为构成累犯的主体条件。

(3)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珊罚。此为构成累犯的刑度条件。

(4)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之内。这是构成累犯的时间条件。

(5)前后两罪均非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或者前后两罪之一不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此为构成累犯的罪质条件。这是一般累犯与特别累犯的区别所在。

24.简述减刑的概念和条件。

答: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减刑,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减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减刑的对象条件,即刑法对减刑适用范围的限定。

(2)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这是减刑的实质条件,也是决定性要件。

(3)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这是减刑的限度条件。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答: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未遂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里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行为。

(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即犯罪未达既遂形态而停止了下来。

(3)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24.简述一般自首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答:

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是:

(1)自动投案。即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即犯罪分子按照实际情况彻底供述自己实施并应由本人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

答: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我国刑法典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14周岁。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6周岁。

24.什么是犯罪中止?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有何特征?

答: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

(1)时空性。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必须是在犯罪处于运动过程中而尚未形成任何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放弃犯罪。这是犯罪中止成立的客观前提特征。

(2)自动性。即行为人在主观上自动放弃了犯罪意图,在客观上自动停止了犯罪的继续实施和完成。这是犯罪中止形态的本质特征,是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的未遂形态和预备形态的根本区别所在。

(3)彻底性。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彻底打消了原来的犯罪意图,在客观上彻底放弃了自认为本可继续进行的犯罪行为,而且也不打算以后再继续实施此项犯罪。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答: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未遂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里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行为。

(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即犯罪未达既遂形态而停止了下来。

(3)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24.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

答: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

(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

死刑。

(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无期徒刑。

(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

答: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贵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我国刑法典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14周岁。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6周岁。

24.简述一般自首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答: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是:

(1)自动投案。即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即犯罪分子按照实际情况彻底供述自己实施并应由本人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

答: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我国刑法典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14周岁。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6周岁。

24.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答: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主体要件。必须是二人以上。

(2)客观要件。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3)主观要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答: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

24.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

答: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

(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死刑。

(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无期徒刑。

(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答: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未遂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里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行为。

(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即犯罪未达既遂形态而停止了下来。

(3)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24.简述减刑的概念和条件。

答: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减刑,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减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减刑的对象条件,即刑法对减刑适用范围的限定。

(2)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这是减刑的实质条件,也是决定性要件。

(3)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这是减刑的限度条件。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答: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

24.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

答:数罪并罚,是对一行为人所犯数罪合并处罚的制度。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

(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死刑。

(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无期徒刑。

(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答: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起因条件:不法侵害已经产生与存在。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3)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

(4)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

(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简述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

答: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是:

(1)在通常情况下,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

(2)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3)在时效中断的情况下,前罪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4)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所谓犯罪的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

构成犯罪的不作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

(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简述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

答: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是:

(1)时空性。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必须是在犯罪处于运动过程中而尚未形成任何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放弃犯罪。

(2)自动性。即行为人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

(3)彻底性。指行为人彻底放弃了原来的犯罪。

(4)有效性。指行为人必须有效地防止他已实施的犯罪之法定犯罪结果的发生,使犯罪未达既遂状态而停止下来。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

答: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我国刑法典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l4周岁。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4周岁不满l6周岁。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6周岁。

2.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答: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主体要件。必须是二人以上。

(2)客观要件。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3)主观要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所谓犯罪的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

构成犯罪的不作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

(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简述适用假释应遵守的条件。

答: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适用假释,必须遵守下列条件:

(1)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假释的对象条件,即对假释适用范围的限定。

(2)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这是假释的限制条仟,也是前提条件。

(3)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这是假释的实质条件,也是关键性条件。

(4)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者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l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这是假森的排除性条件,即假释对象条件的例外。

200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所谓犯罪的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

构成犯罪的不作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

(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简述适用假释应遵守的条件。

答: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适用假释,必须遵守下列条件:

(1)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假释的对象条件,即对假释适用范围的限定。

(2)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这是假释的限制条件,也是前提条件。

(3)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这是假释的实质条件,也是关键性条件。

(4)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者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l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这是假释的排除性条件,即假释对象条件的例外。

200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答: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

2.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

答:数罪并罚,是对一行为人所犯数罪合并处罚的制度。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

(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死刑。

(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无期徒刑。

(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

2007年7月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所谓犯罪的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箍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

构成犯罪的不作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

(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简述适用假释应遵守的条件。

答: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适用假释,必须遵守下列条件:

(1)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假释的对象条件,即对假释适用范围的限定。

(2)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这是假释的限制条件,也是前提条件。

(3)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这是假释的实质条件,也是关键性条件。

(4)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者因杀人、爆炸、抢葑、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l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这是假释的排除性条件,即假释对象条件的例外。

2007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简达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答: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起因条件:不法侵害已经产生与存在。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3)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

(4)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

(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筛述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

答: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为:

(1)前罪与后罪都是故意犯罪。此为构成累犯的主观条件。

(2)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此为构成累犯的刑度条件。

(3)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之内。这是构成累犯的时间条件。

(4)前后两罪均非危害国家安全罪,或者前后两罪之一不是危害国家安全罪.此为构成累犯的罪质条件。这是一般累犯与特别累犯的区别所在。

五、案例分析题库

2021年1月试题及答案

25.案情;

胡某,男,1991年5月出生。2008年6月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2014年4月刑满释放。

2019年3月某日晚9时左右,胡某与其朋友陈某喝完酒后在本县城关镇大街上驾车兜风,行至一个夜市小吃区时,撞上了正在马路边行走的张某、王某。张某被撞倒卷入车下,挂在车右前避震器与方向横拉杆上,王某被撞倒在马路边(手在地上蹭破了皮)。胡某没有停车救人,而是继续向前开。因被撞的张某还在车下,车辆行驶不正常,陈某便对胡某说:“好象那人在车上呢。停车看看吧。”胡某说:“管他呢!”继续驾车逃跑。夜市上的群众见此情景,大喊“车下有人,把车停下”,边喊边往胡某车上扔啤酒瓶、饮料盒,进行阻拦。但胡某仍不停车,反而加大油门快速行驶。车行至县城南郊一加油站前时自行熄火,而张某被拖带长达2000多米,已血肉模糊、面目全非,惨死于车下。

请根据刑法总则理论结合法律规定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张某的死亡,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答:(1)对于张某的死亡而言,胡某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其行为构成(间接)故意犯罪。(2分)

(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则本题不得分)

(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即不希望、不追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结果的发生。(3分)

(3)胡某交通肇事撞倒张某后,不仅不停车救人,反而加速逃跑,并且在陈某提醒、路人阻拦的情况下,明知车下有人,继续行驶可能会致人重伤甚至死亡,但他却无动于衷,对张某的死活放任不管,驾车猛跑,以致张某被拖带至死,其心理态度完伞符合间接故意的特征,故其行为已由过失犯罪转变为间接故意犯罪。(6分)

(4)胡某在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的有期徒刑执行完毕后5年以内,又犯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新罪,符合一般累犯的构成特征,因而属于累犯。根据刑法规定,应当对其从重处罚。(5分)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25.案情:

陈某,男,46岁,某校教师。

吴某,男,25岁,无业。陈某的外甥。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因犯故意伤害罪服刑2年半。

朱某,男,17岁,无业。吴某的朋友。

陈某因在工作中对校长许某某产生不满,蓄意报复,于是便要家住外地的吴某找个人来干掉许某某,许诺事成之后给每人3万元钱。2017年11月的上中旬,陈某带着吴某和朱某数次查看了许某某的办公室方位和工作环境,确认了许某某,并告诉吴某和朱某如何接近许某某,还在“酬金”之外另外给吴某和朱某2000元作为往返路费。2017年11月22日下午,吴某和朱某来到许某某的办公室外,吴某让朱某留在门口望风,自己则进人许某某的办公室。许某某以为吴某是有事相找,正准备站起身接待时,吴某却拿出藏在身后的螺纹钢段猛击许某某头部数下,导致许某某重度颅脑损伤死亡。随后,吴某、朱某从陈某处拿到钱后潜逃。

请根据刑法总则理论结合法律规定分析并说明理由:对陈某、吴某、朱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只答处理原则)

答:(1)陈某、吴某、朱某的行为属于共同犯罪。

(2)陈某在共同犯罪中属于教唆犯。陈某为达到杀害许某某的目的,以金钱为诱惑,指使原本无犯罪意图的吴某和朱某将许某某杀害,其行为完全符合教唆犯的特征,因此属于教唆犯。

(3)陈某和吴某在共同犯罪中均属于主犯。陈某虽未直接实施杀人行为,但他不仅教唆他人实施犯罪,而且在整个犯罪中居于指挥地位,对于犯罪的发生起着主要作用,因此,陈某属于主犯。吴某直接实施杀人行为,致使被害人死亡,在共同犯罪中起了主要作用,因此也属于主犯。

(4)朱某属于共同犯罪中的从犯。朱某在参与犯罪过程中未直接实行杀人行为,只是帮助吴某望风,因此属于从犯。

(5)对于陈某和吴某,应当按照本案全部犯罪处罚。陈某教唆不满18周岁的朱某犯罪,应当从重处罚。对于朱某,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6)吴某在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的有期徒刑执行完毕后5年以内又犯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新罪,属于累犯,应当对其从重处罚。

(7)朱某犯罪时不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且不能适用死刑。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25.案情:

于某,男,17岁。2018年3月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2018年9月刑满释放。

2018年10月,于某到某烤鸭店打工,与老板黄某(女,40岁)相好后发生了两性关系,并一直保持到2019年2月初,2月中旬,于某开始与刘某谈恋爱,并向黄某提出分手。黄某不同意,要求于某与自己保持关系,否则就要将此事告诉刘某。2月27日晚8时许,于某在烤鸭店内再次向黄某提出分手。双方发生激烈争执。黄某恼怒无比,从厨房拿来-把菜刀边骂边向于某猛地砍过来,砍伤了于某的胳膊。于某见势不好,顺手操起―把椅子抵挡并将黄某打倒在地。黄某倒地时菜刀脱手但仍然大骂于某,并说要杀死于某。于某便继续用椅子砸打黄某,直至其不再出声才住手。于某发现黄某已死,非常惊慌,遂仓皇逃离现场。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答:(1)于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间接故意犯罪。

(2)于某在受到黄某暴力侵害时用椅子抵挡并将其打倒在地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行为,但在黄某倒地、侵害已停止的情况下继续用椅子打击黄某以致其死亡的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因而属于防卫过当,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于某明知用椅子打击黄某可能会致其受伤甚至死亡却放任不管,以致造成黄某死亡的结果发生,但纵观全案于某并无希望致黄某重伤或者死亡的故意,故对其防卫过当行为应当以间接故意犯罪论处。

(4)于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且不能适用死刑。

(5)于某在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的有期徒刑执行完毕以后不到一年时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罪行,符合累犯构成条件,属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25.案情:

徐某某,男,2003年4月21日出生,某校初三学生。

徐某某是家中的独生子,因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逃学旷课,甚至与校外一些“混混”建立了关系。2019年3月17日晚上,徐某某在街上闲逛时发现赵某(女,13岁)一人在家学习,便从赵某家窗口跳了进去,对赵某说要跟她玩玩(指发生性关系),赵某骂他流氓,要他滚出去。徐某某打了赵某两耳光,随即脱下赵某的裤子与赵某发生了性关系。临走,徐某某要赵某拿点钱给他。赵某说没钱。徐某某又打了赵某一巴掌,并说“你老老实实待着,不许喊不许跑!”随后便在赵某家中翻箱倒柜,结果只搜到160元钱。这时,徐某某听见外面有说话声,便立即从窗口跳出逃跑。赵某即大喊起来。经过此地的王某夫妇听见喊声追赶过去,将徐某某抓住并送至派出所。

请根据刑法总则理论结合法律规定分析并说明理由:对徐某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只答处理原则)?

答:(1)徐某某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本案中,徐某某以暴力手段强行与被害人发生性关系并劫取其家中财物,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显然构成犯罪,且徐某某时已年满15周岁,已达到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因而,徐某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4)徐某某出于两个犯罪的故意,实施了两个犯罪行为,其行为符合两个犯罪构成,因而应当对其实行数罪并罚。

(5)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因此,在对徐某某进行处罚时,应当从轻或者诚轻处罚,而且不能适用死刑(包括死缓)。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25.案情:

徐某某,男,2001年4月21日出生,某校初三学生。

徐某某是家中的独生子,因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逃学旷课,甚至与校外一些“混混”建立了关系。2017年3月17日晚上,徐某某在街上闲逛时发现赵某(女,13岁)一人在家学习,便从赵某家窗口跳了进去,对赵某说要跟她玩玩(指发生性关系),赵某骂他流氓,要他滚出去。徐某某打了赵某两耳光,随即脱下赵某的裤子与赵某发生了性关系。临走,徐某某要赵菜拿点钱给他。赵某说没钱。徐某某又打了赵某一巴掌,并说舢你老老实实待着,不许喊不许跑!”随后便在赵某家中翻箱倒柜,结果只搜到‘160元钱。这时,徐某某听见外面有说话声,便立即从窗口跳出逃跑。赵某随即大喊起来。经过此地的王某夫妇听见喊声追赶过去,将徐某某抓住并送至派出所。

请根据刑法总则理论结合法律规定分析并说明理由:对徐某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只答处理原则)?

答:(1)徐某某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本案中,徐某某以暴力手段强行与被害人发生性关系并劫取其家中财物,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显然构成犯罪,且徐某某时已年满15周岁,已达到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因而,徐某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4)徐某某出于两个犯罪的故意,实施了两个犯罪行为,其行为符合两个犯罪构成,因而应当对其实行数罪并罚。

(5)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因此,在对徐某某进行处罚时,应当从轻或者诚轻处罚,而且不能适用死刑(包括死缓)。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25.案情:

陈某,男,46岁,某校教师。

吴某,男,25岁,无业。陈某的外甥。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因犯故意伤害罪服刑2年半。

朱某,男,17岁,无业。吴某的朋友。

陈某因在工作中对校长许某某产生不满,蓄意报复,于是便要家住外地的吴某找个人来干掉许某某,许诺事成之后给每人3万元钱。2017年11月的上中旬,陈某带着吴某和朱某数次查看了许某某的办公室方位和工作环境,确认了许某某,并告诉吴某和朱某如何接近许某某,还在“酬金”之外另外给吴某和朱某2000元作为往返路费。2017年11月22日下午,吴某和朱某来到许某某的办公室外,吴某让朱某留在门口望风,自己则进入许某某的办公室。许莱某以为吴某是有事相找,正准备站起身接待时,吴某却拿出藏在身后的螺纹钢段猛击许某某头部数下,导致许某某重度颅脑损伤死亡。随后,吴某、朱某从陈某处拿到钱后潜逃。

请根据刑法总则理论结合法律规定分析并说明理由:对陈某、吴某、朱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只答处理原则)?

答:(1)陈某、吴某、朱某的行为属于共同犯罪。

(2)陈某在共同犯罪中属于教唆犯。陈某为达到杀害许某某的目的,以金钱为诱惑,指使原本无犯罪意图的吴某和朱某将许某某杀害,其行为完全符合教唆犯的特征,因此属于教唆犯。

(3)陈某和吴某在共同犯罪中均属于主犯。陈某虽未直接实施杀人行为,但他不仅教唆他人实施犯罪,而且在整个犯罪中居于指挥地位,对于犯罪的发生起着主要作用,因此,陈某属于主犯。吴某直接实施杀人行为,致使被害人死亡,在共同犯罪中起了主要作用,因此也属于主犯。

(4)朱某属于共同犯罪中的从犯。朱某在参与犯罪过程中未直接实行杀人行为,只是帮助吴某望风,因此属于从犯。

(5)对于陈某和吴某,应当按照本案全部犯罪处罚。陈某教唆不满18周岁的朱某犯罪,应当从重处罚。对于朱某,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6)吴某在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的有期徒刑执行完毕后5年以内又犯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新罪,属于累犯,应当对其从重处罚。

(7)朱某犯罪时不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且不能适用死刑。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25.案情:

胡某,男,1989年5月出生。2006年6月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2012年4月刑满释放。

2017年3月某日晚9时左右,胡某与其朋友陈某喝完酒后在本县城关镇大街上驾车兜风,行至一个夜市小吃区时,撞上了正在马路边行走的张某、王某。张某被撞倒卷入车下,挂在车右前避震器与方向横拉杆上,王某被撞倒在马路边(手在地上蹭破了皮)。胡某没有停车救人,而是继续向前开。因被撞的张某还在车下,车辆行驶不正常,陈某便对胡某说:“好象那人在车上呢。停车看看吧。”胡某说:“管他呢!”继续驾车逃跑。夜市上的群众见此情景,大喊“车下有人,把车停下”,边喊边往胡某车上扔啤酒瓶、饮料盒,进行阻拦。但胡某仍不停车,反而加大油门快速行驶。车行至县城南郊一加油站前时自行熄火,而张某被拖带长达2000多米,已血肉模糊、面目全非,惨死于车下。

请根据刑法总则理论结合法律规定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张某的死亡,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答:(1)对于张某的死亡而言,胡某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其行为构成(间接)故意犯罪。

(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即不希望、不追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结果的发生。

(3)胡某交通肇事撞倒张某后,不仅不停车救人,反而加速逃跑,并且在陈某提醒、路人阻拦的情况下,明知车下有人,继续行驶可能会致人重伤甚至死亡,但他却无动于衷,对张某的死活放任不管,驾车猛跑,以致张某被拖带至死,其心理态度完全符合间接故意的特征,故其行为已由过失犯罪转变为间接故意犯罪。

(4)胡某在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的有期徒刑执行完毕后5年以内,又犯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新罪,符合一般累犯的构成特征,因而属于累犯。根据刑法规定,应当对其从重处罚。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25.案情;

韩某,男,50岁,某外国籍,该国驻中国某地领事馆职员(无外交豁免权)。

韩某于2014年3月25日晚与被害人胡某(女,20岁,某公司文员)相识后,以请胡某喝酒为名,将胡某带至自己宿舍,并向胡某提出发生性关系的要求。在遭到拒绝后,韩某将胡某按压在床上,扯下自己的领带将胡某的双手捆在床架上,又用毛巾塞住胡某的嘴,随后与胡某发生了性行为。期间,胡某由于不断反抗以致身体多处受伤(经鉴定属轻微伤)。凌晨2时许,胡某觉得韩某已经入睡便悄悄挣脱捆手的领带溜出韩某宿舍,不料却碰倒了门口的衣架。响声惊醒了韩某,韩某随即赶出来将胡某抓住并拖回房间。胡某大声喊叫,韩某便死死掐住胡某的脖子,直至胡某不再动弹为止。当韩某将胡某的尸体运出领事馆准备抛弃时被巡警发现抓获。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韩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我国法院是否有权管辖?如果我国法院有权管辖,应当如何处理(只答处理原则)?

答:(1)韩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应由我国法院管辖;对其所犯两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2)本案中,韩某采取捆绑等暴力手段强奸胡某,后又为了掩盖罪行而将胡某杀害,出于两个故意实施两个行为,其行为显然已分别构成犯罪。

(3)韩某的犯罪行为发生在中国境内,而且韩某虽是外国人,但其并不享有外交豁免权,此案中并无法律特别规定的例外情形,因此,根据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原则,此案应由我国法院管辖。

(4)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韩某所犯两罪应当先分别定罪量刑,然后依照数罪并罚的原则决定执行的刑罚。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26.案情:

陈某,男,46岁,某校教师。

吴某,男,25岁,无业。陈某的外甥。

朱某,男,20岁,无业。吴某的朋友。

陈某因为在工作中对校长许某某产生不满,蓄意报复,于是便要家在外地的吴某找个人来干掉许某某,并许诺事成之后给每人3万元钱。2015年6月到9月,陈某带着吴某数次查看了许某某的办公室方位和工作环境,确认了许某某,并告诉吴某如何接近许某某,还在“酬金“之外另外给吴某2000元作为往返路费。2015年9月22日下午,吴某与朱某来到许某某的办公室外,吴某让朱某留在门口望风,自己则进入许某某的办公室。许某某以为吴某是有事相找,正准备站起身接待时,吴某便拿出藏在身后的螺纹钢段猛击许某某头部数下,导致许某某重度颅脑损伤死亡。随后,吴某、朱某从陈某处拿到钱后潜逃。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

对陈某、吴某、朱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只答处理原则)?

答:(1)陈某、吴某、朱某的行为属于共同犯罪。

(2)陈某在共同犯罪中属于教唆犯。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犯罪分子。陈某为达到杀害许某某的目的,以金钱为诱惑,指使原本元犯罪意图的吴某和朱某将许某某杀害,其行为完全符合教唆犯的特征,因此属于教唆犯。

(3)陈某和吴某在共同犯罪中均属于主犯。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陈某虽未直接实施杀人行为,但他不仅教唆他人实施犯罪,而且在整个犯罪中居于指挥地位,对于犯罪的发生起着主要作用,因此,陈某属于主犯。吴某直接实施杀人行为,致使被害人死亡,在共同犯罪中起了主要作用,因此也属于主犯。

(4)朱某属于共同犯罪中的从犯。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朱某在参与犯罪过程中未直接实行犯罪行为,只是帮助吴某望风,因此属于从犯。

(5)对于陈某和吴某,应当按照本案全部犯罪处罚。对于朱某,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25.案情

黄某,男,36岁,农民。

孙某,男,16岁,中学生。

2015年4月17日晚6时许,黄某驾驶一辆二轮摩托车载着孙某,从某镇驶往某市途中,不小心撞上在公路边同向行走的刘某,致使刘某颅骨粉碎性骨折昏迷。黄某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在与孙某商议后,两人将刘某抬上肇事摩托车,运至离案发现场约一公里以外,将刘某抛入1.5米深的一条沟内,并用干草覆盖在刘某身上进行伪装。第二天中午,刘某的尸体被村民发现。警方现场勘查证实,刘某在沟内曾从昏迷中苏醒过,其手上有明显的抓挖沟内物体的伤痕。经查,黄某

2009年5月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2014年11月被假释。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黄某、孙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应当如何处罚(处理原则)?

答:(1)黄某与孙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

(2)所谓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3)黄某交通肇事致人受伤后本应将被害人送医抢救,但其为逃避法律追究,反而与孙某合谋,共同将被害人带离现场予以遗弃、隐藏,致使被害人因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其行为符合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因而构成共同犯罪。

(4)孙某犯罪时未满

周岁,且属于从犯,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且不能适用死刑。

(5)黄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又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并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25.案情:

胡某,男,58岁,××市××农场退休职工。

胡某退休回家后种了3亩多地的芒果。2015年3月份,芒果开花结果时,胡某担心有人会偷摘果实,便私自在芒果园四周安装了电网,其子回家发现后及时拆除。临近芒果收获季节时,因有人数次潜入芒果园偷摘芒果,胡某极为愤怒,便重新安装了电网并通上了电。

5月9日晚7时许,××农场职工子弟王某饭后出门散步,途经胡某的芒果地旁边时,不慎触到胡某安装的电网,即刻被电击倒地。刚好路过该地的龙某见状,立即大声呼救,并上前拉扯王某,也被电击倒。附近群众闻声赶到现场,切断电源,并将龙某和王某送往医院抢救。王某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龙某半月后痊愈。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答:(1)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对其行为应当按照(间接)故意犯罪定罪处罚。

(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即不希望、不追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结果的发生。

(3)胡某明知安装电网后可能致人触电伤亡,但其却置他人安危于不顾而私自安装电网,以致造成一人死亡一人受伤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完全符合故意犯罪的构成特征,应当按故意犯罪定罪处罚。

(4)胡某私自安装电网的行为,主观上并非希望致人伤亡,而是对于他人伤亡与否采取了昕之任之的放任态度,因而其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而非直接故意。

(5)胡某安装电网后并未采取任何防止他人触电的措施,因而其心理态度不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25.案情:

胡某,男,1996年5月出生。2013年2月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2014年3月某日晚9时左右,胡某与其朋友陈某喝完酒后在本县城关镇大街上驾车兜风,行至一个夜市小吃区时,撞上了正在马路边行走的张某、王某。张某被撞倒卷入车下,挂在车右前避震器与方向横拉杆上,王某被撞倒在马路边(手在地上蹭破了皮)。胡某没有停车救人,而是继续向前开。因被撞的张某还在车下,车辆行驶不正常,陈某便对胡某说:“好象那人在车上呢。停车看看吧。”胡某说:“管他呢!”继续驾车逃跑。夜市上的群众见此情景,大喊“车下有人,把车停下”,边喊边往胡某车上扔啤酒瓶、饮料盒,进行阻拦。但胡某仍不停车,反而加大油门快速行驶。车行至县城南郊一加油站前时自行熄火,而张某被拖带长达2000多米,已血肉模糊、面目全非,惨死于车下。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张某的死亡,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答:(1)对于张某的死亡而言,胡某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其行为构成(间接)故意犯罪。

(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即不希望、不追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结果的发生。

(3)胡某交通肇事撞倒张某后,不仅不停车救人,反而加速逃跑,并且在陈某提醒、路人阻拦的情况下,明知车下有人,继续行驶可能会致人重伤甚至死亡,但他却无动于衷,对张某的死活放任不管,驾车猛跑,以致张某被拖带至死,其心理态度完全符合间接故意的特征,故其行为已由过失犯罪转变为间接故意犯罪。

(4)胡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罪,应当撤销缓刑,在对其新罪作出判决的基础上,将原判刑罚与新罪所判刑罚合并,决定执行的刑罚。

(5)胡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6)胡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不能适用死刑。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25.案情;

韩某,男,50岁,某外国籍,该国驻中国某地领事馆职员(无外交豁免权)。

韩某于2014年3月25日晚与被害人胡某(女,20岁,某公司文员)相识后,以请胡某喝酒为名,将胡某带至自己宿舍,并向胡某提出发生性关系的要求。在遭到拒绝后,韩某将胡某按压在床上,扯下自己的领带将胡某的双手捆在床架上,又用毛巾塞住胡某的嘴,随后与胡某发生了性行为。期间,胡某由于不断反抗以致身体多处受伤(经鉴定属轻微伤)。凌晨2时许,胡某觉得韩某已经入睡便悄悄挣脱捆手的领带溜出韩某宿舍,不料却碰倒了门口的衣架。响声惊醒了韩某,韩某随即赶出来将胡某抓住并拖回房间。胡某大声喊叫,韩某便死死掐住胡某的脖子,直至胡某不再动弹为止。当韩某将胡某的尸体运出领事馆准备抛弃时被巡警发现抓获。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韩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我国法院是否有权管辖?如果我国法院有权管辖,应当如何处理(只答处理原则)?

答:(1)韩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应由我国法院管辖;对其所犯两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2)本案中,韩某采取捆绑等暴力手段强奸胡某,后又为了掩盖罪行而将胡某杀害,出于两个故意实施两个行为,其行为显然已分别构成犯罪。

(3)韩某的犯罪行为发生在中国境内,而且韩某虽是外国人,但其并不享有外交豁免权,此案中并无法律特别规定的例外情形,因此,根据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原则,此案应由我国法院管辖。

(4)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韩某所犯两罪应当先分别定罪量刑,然后依照数罪并罚的原则决定执行的刑罚。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25.案情:

于某,男,27岁,聋哑人。

2012年3月,于某到某饭店打工,女老板黄某(43岁)见其英俊魁梧,很是喜欢,不久就与其相好同居,并一直保持到2013年2月初。2月下旬,于某开始与刘某谈恋爱,并向黄某提出分手。黄某不同意,要求于某与自己保持关系,否则就要将此事告诉刘某。2月27日晚10时许,于某再次向黄某提出分手。双方发生激烈争执。黄某恼怒无比,跑到厨房拿来一把菜刀边骂边向于某猛地砍过来,划伤了于某的胳膊。于某见势不好,顺手操起一把椅子抵挡并将黄某打倒在地。黄某倒地时菜刀脱手但仍然用身边找得到的所有物品打击于某。于某便又用椅子砸打了黄某数下,直至其不再动弹才住手。于某以为黄某已死,遂仓皇逃离现场。经鉴定,黄某所受为重伤。经查,2011年10月,于某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其行为的性质是什么?对于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答:(1)于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间接故意犯罪,应当撤销缓刑,实行数罪并罚。

(2)于某在受到黄某暴力侵害时用椅子抵挡并将其打倒在地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行为,但在黄某倒地菜刀脱手、严重暴力侵害已被基本制止的情况下继续用椅子打击黄某致其重伤的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因而属于防卫过当,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于某明知用椅子打击黄某可能会致其受伤甚至死亡却放任不管,以致造成黄某重伤,但纵观全案于某并无希望致黄某重伤的故意,故对其防卫过当行为应当以间接故意犯罪论处。

(4)于某属于聋哑人,依法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5)于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又犯新罪,依法应当撤销缓刑,并对其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25.案情:

胡某,男,63岁,退休职工。

2012年12月,胡某在自家院子里种植了很多名贵花草,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为了防止他人偷窃,胡某在院墙上私自安装了电网,并在院墙上书写了“有电,危险!”的警告语,还在墙外插了两块写有同样内容的警告牌。

2013年5月9日晚8时许,××农场职工王某和龙某扛着钢筋、电线等物经过胡某家时,王某不慎将钢筋触碰到胡某安装的电网,即刻被电击倒地。龙某见状,立即大声呼救,并上前拉扯王某,也被电击倒。胡某听到喊声,知道出事,马上切断电源,并同闻声赶到现场的附近群众一起将龙某和王某送往医院抢救。随后,胡某向所在地派出所报案并详细说明了全部情况。

王某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龙某半月后痊愈。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只答处罚原则)?

答:(1)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对其行为应当按照(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定罪处罚。

(2)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3)胡某预见到了私自安装电网后可能致人触电伤亡的后果,但其轻信以书写警告语、插警告牌等方式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一人死亡一人受伤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完全符合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的构成特征,应当按过失犯罪定罪处罚。

(4)胡某安装电网的行为,主观上并非希望或者放任致人伤亡,而是由于其预防措施不足以避免发生危害结果,因而其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而非故意。

(5)胡某预见到了可能产生的后果并采取了自认为有效的措施,因而其心理态度也不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6)胡某报案并详细说明情况的行为符合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属于自首,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25.案情:

黄某,男,36岁,农民。

孙某,男,16岁,中学生。

2011年4月17日晚6时许,黄某驾驶一辆二轮摩托车载着孙某,从某镇驶往某市途中,不小心撞上在公路边同向行走的刘某,致使刘某颅骨粉碎性骨折昏迷。黄某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在与孙某商议后,两人将刘某抬上肇事摩托车,运至离案发现场约一公里以外,将刘某抛入1.5米深的一条沟内,并用于草覆盖在刘某身上进行伪装。第二天中午,刘某的尸体被村民发现。警方现场勘查证实,刘某在沟内曾从昏迷中苏醒过,其手上有明显的抓挖沟内物体的伤痕。经查,黄某2005年5月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2010年11月被假释。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黄某、孙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应当如何处罚(处理原则)?

答:(1)黄某与孙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

(2)所谓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3)黄某交通肇事致人受伤后本应将被害人送医抢救,但其为逃避法律追究,反而与孙某合谋,共同将被害人带离现场予以遗弃、隐藏,致使被害人因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其行为符合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因而构成共同犯罪。

(4)孙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且属于从犯,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且不能适用死刑。

(5)黄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又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并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25.案情:

王某,男,25岁。2009年5月,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2年。

王某于2010年在江某开办的厂子里找了份临时工作。2011年3月中旬,江某以王某偷拿单位东西为由开除了王某,并拒绝给其发放1至3月份的工资。王某不服,但几次与江某交涉均不欢而散。4月13日,王某再次找江某商谈,双方发生激烈争执,人高马大的江某还打了王某一拳。感觉吃了亏的王某遂起意报复。第二天中午,王某提着一桶汽油出现在江某家门前。江某开门发现是王某,便问王某有什么事,王某说:“还是工资的事儿,今天你得给我个满意的答复,不然没你好果子吃!”王某一边说一边晃了晃手中的汽油桶。江某一闻到汽油味,马上返身进屋并锁上门,然后打电话给保安员。王某则在门外高声叫骂并将汽油泼在江某的门口。保安员赶到时,正好听见王某说“你再不出来我就烧死你!”保安员立即将王某扑倒在地并从其衣袋中搜出一只打火机。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王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对于王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答:(1)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2)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3)本案中,王某出于报复心理,为实施犯罪而事先准备好汽油并且带到现场泼洒在地,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即被保安员扑倒制服)而未能着手实施放火的实行行为,因此,其行为符合刑法关于犯罪预备的规定,属于犯罪预备而非犯罪未遂。

(4)根据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因此,对于王某的行为,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5)王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又犯新罪,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25.案情:

于某,男,17岁。2009年9月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2010年10月,于某到某烤鸭店打工,与老板黄某(女,40岁)相好后发生了两性关系,并一直保持到2011年2月初。2月中旬,于某开始与刘某谈恋爱,并向黄某提出分手。黄某不同意,要求于某与自己保持关系,否则就要将此事告诉刘某。3月14日晚8时许,于某在烤鸭店内再次向黄某提出分手。双方发生激烈争执。黄某恼怒无比,从厨房拿来一把菜刀边骂边向于某猛地砍过来,砍伤了于某的胳膊。于某见势不好,顺手操起一把椅子抵挡并将黄某打倒在地。黄某倒地时菜刀脱手但仍然大骂于某,并说要杀死于某。于某便继续用椅子砸打黄某,直至其不再出声才住手。于某发现黄某已死,非常惊慌,遂仓皇逃离现场。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答:(1)于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间接故意犯罪。

(2)于某在受到黄某暴力侵害时用椅子抵挡并将其打倒在地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行为,但在黄某倒地、侵害已停止的情况下继续用椅子打击黄某以致其死亡的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因而属于防卫过当,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于某明知用椅子打击黄某可能会致其受伤甚至死亡却放任不管,以致造成黄某死亡的结果发生,但纵观全案于某并无希望致黄某重伤或者死亡的故意,故对其防卫过当行为应当以间接故意犯罪论处。

(4)于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且不能适用死刑。

(5)于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又犯新罪,应当撤销缓刑,在对其新罪作出判决的基础上,将前罪所判刑罚与新罪所判刑罚合并,决定执行的刑罚。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25.案情:

胡某,男,58岁,××市××农场退休职工。

胡某退休回家后种了3亩多地的芒果。2010年3月份,芒果开花结果时,胡某担心有人会偷摘果实,便私自在芒果园四周安装了电网,其子回家发现后及时拆除。临近芒果收获季节时,因有人数次潜入芒果园偷摘芒果,胡某极为愤怒,便重新安装了电网并通上了电。

5月9日晚7时许,××农场职工子弟王某饭后出门散步,途经胡某的芒果地旁边时,不慎触到胡某安装的电网,即刻被电击倒地。刚好路过该地的龙某见状,立即大声呼救,并上前拉扯王某,也被电击倒。附近群众闻声赶到现场,切断电源,并将龙某和王某送往医院抢救。王某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龙某半月后痊愈。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答:(1)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对其行为应当按照(间接)故意犯罪定罪处罚。

(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即不希望、不追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结果的发生。

(3)胡某明知安装电网后可能致人触电伤亡,但其却置他人安危于不顾而私自安装电网,以致造成一人死亡一人受伤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完全符合故意犯罪的构成特征,应当按故意犯罪定罪处罚。

(4)胡某私自安装电网的行为,主观上并非希望致人伤亡,而是对于他人伤亡与否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因而其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而非直接故意。

(5)胡某安装电网后并未采取任何防止他人触电的措施,因而其心理态度不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25.案情:

陈某,男,46岁,某校教师。

吴某,男,18岁,陈某的外甥,无业。

朱某,男,17岁,无业。

陈某因在工作中对校长许某某产生不满,蓄意报复,于是便要家在外地的吴某找个人来干掉许某某,并许诺事成之后给每人3000元钱。2009年6月到9月间,陈某带着吴某、朱某数次观察了许某某的办公室方位和工作环境,确认了许某某,并告诉二人如何接近许某某,还另外给吴某1000元作为往返路费。2009年9月22日下午,吴某与朱某进入许某某的办公室。吴某搂住许某某的颈部,朱某用螺纹钢猛击许某某头部数下,吴某又用螺纹钢猛击许某某头部等处,导致许某某重度颅脑损伤死亡。吴某、朱某从陈某处拿到钱后潜逃。

请运用刑法总论中的相关理论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陈某、吴某、朱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答:(1)陈某、吴某、朱某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

(2)陈某、吴某、朱某经过商议,并采取残忍手段杀害许某某,既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又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完全符合共同犯罪的构成特征,因此构成共同犯罪。

(3)陈某在共同犯罪中属于教唆犯。陈某以金钱为诱惑,指使原本无犯罪意图的吴某和朱某将许某某杀害,其行为完全符合教唆犯的特征,因此属于教唆犯。

(4)吴某、朱某直接实施了杀害许某某的行为,同属共同犯罪中的实行犯,且作用相当;陈某虽未直接实施杀人行为,但他不仅教唆他人实施犯罪,而且在整个犯罪中居于指挥地位,对于犯罪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陈某与吴某、朱某居于同等地位,而不属于从犯。

(5)陈某教唆不满18周岁的朱某犯罪,应当从重处罚。

(6)朱某犯罪时不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且不能适用死刑。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25.案情:

胡某,男,17岁。2009年2月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2009年11月某日晚9时左右,胡某与其朋友陈某喝完酒后在本县城关镇大街上驾车兜风,行至一个夜市小吃区时,撞上了正在马路边行走的张某、王某。张某被撞倒卷入车下,挂在车右前避震器与方向横拉杆上,王某被撞倒在马路边(手在地上蹭破了皮)。胡某没有停车救人,而是继续向前开。因被撞的张某还在车下,车辆行驶不正常,陈某便对胡某说:“好象那人在车上呢。停车看看吧。”胡某说:“管他呢!”继续驾车逃跑。夜市上的群众见此情景,大喊“车下有人,把车停下”,边喊边往胡某车上扔啤酒瓶、饮料盒,进行阻拦。但胡某仍不停车,反而加大油门快速行驶。车行至县城南郊一加油站前时自行熄火,而张某被拖带长达2000多米,已血肉模糊、面目全非,惨死予车下。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张某的死亡,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答:(1)对于张某的死亡而言,胡某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其行为构成(间接)故意犯罪。

(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即不希望、不追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结果的发生。

(3)胡某交通肇事撞倒张某后,不仅不停车救人,反而加速逃跑,并且在陈某提醒、路人阻拦的情况下,明知车下有人,继续行驶可能会致人重伤甚至死亡,但他却无动于衷,对张某的死活放任不管,驾车猛跑,以致张某被拖带至死,其心理态度完全符合间接故意的特征,故其行为已由过失犯罪转变为间接故意犯罪。

(4)胡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罪,应当撤销缓刑,在对其新罪作出判决的基础上,将原判刑罚与新罪所判刑罚合并,决定执行的刑罚。

(5)胡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6)胡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不能适用死刑。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案情:

徐某某,男,1992年10月21日出生,某校初三学生。

徐某某是家中的独生子,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逃学旷课,甚至与校外一些“混混”建立了关系。2008年9月17日晚上,徐某某在街上闲逛时发现赵某(女,13岁)一人在家学习,便从赵某家窗口跳了进去,要赵某拿点钱给他。赵某说没钱。徐某某抬手就打了赵某两个嘴巴,并说“你老老实实待着,不许喊不许跑!”随后便在赵某家中翻箱倒柜,结果只搜到160元钱。这时,徐某某听见外面有说话声传来,便立即从窗口跳出逃跑。赵某随即大喊抓贼。正好经过此地的王某夫妇听见喊声,便追赶过去,将徐某某抓住并送至派出所。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对徐某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只答处理原则)?

答:1.徐某某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本案中,徐某某以暴力手段劫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显然构成犯罪,且徐某某时已年满15周岁,已达到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因而,徐某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4.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因此,在对徐某某进行处罚时,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且不能适用死刑(包括死缓)。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案情:

陈某,男,46岁,某校教师。吴某(陈某的外甥),男,25岁,无业。朱某(吴某的朋友),男,20岁,无业。

陈某因为在工作中对校长许某某产生不满,蓄意报复,于是便要家在外地的吴某找个人来干掉许某某,并许诺事成之后给每人5000元钱。2008年6月到9月,陈某带着吴某数次查看了许某某的办公室方位和工作环境,确认了许某某,并告诉吴某如何接近许某某,还在“酬金”之外另外给吴某1000元作为往返路费。2008年9月22日下午,吴某与朱某来到许某某的办公室外,吴某让朱某留在门口望风,自己则进入许某某的办公室。许某某以为吴某是有事相找,正准备站起身接待时,吴某便拿出藏在身后的螺纹钢段猛击许某某头部数下,导致许某某重度颅脑损伤死亡。随后,吴某、朱某从陈某处拿到钱后潜逃。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对陈某、吴某、朱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只答处理原则)?

答:1.陈某、吴某、朱某的行为属于共同犯罪。

2.陈某在共同犯罪中属于教唆犯。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犯罪分子。陈某为达到杀害许某某的目的,以金钱为诱惑,指使原本无犯罪意图的吴某和朱某将许某某杀害,其行为完全符合教唆犯的特征,因此属于教唆犯。

3.陈某和吴某在共同犯罪中均属于主犯。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陈某虽未直接实施杀人行为,但他不仅教唆他人实施犯罪,而且在整个犯罪中居于指挥地位,对于犯罪的发生起着主要作用,因此,陈某属于主,犯。吴某直接实施杀人行为,致使被害人死亡,在共同犯罪中起了主要作用,因此也属于主犯。

4.朱某属于共同犯罪中的从犯。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朱某在参与犯罪过程中未直接实行犯罪行为,只是帮助吴某望风。因此属于从犯。

5.对于陈某和吴某,应当按照本案全部犯罪处罚。对于朱某,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案情:

于某,男,17岁。2006年9月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2007年10月,于某到某烤鸭店打工,与老板黄某(女,40岁)相好后发生了两性关系,并一直保持到2008年4月初。4月电旬,于某开始与刘某谈恋爱,并向黄某提出分手。黄某不同意,要求于某与自己保持关系,否则就要将此事告诉刘某。5月14

E1晚8时许,于某在烤鸭店内再次向黄某提出分手。双方发生激烈争执。黄某恼怒无比,从厨房拿来一把菜刀边骂边向于某猛地砍过来,砍伤了于某的胳膊。于某见势不好,顺手操起一把椅子抵挡并将黄某打倒在地。黄某倒地时菜刀脱手但仍然大骂于某,并说要杀死于某。于某便继续用椅子砸打黄某,直至其不再出声才住手。于某发现黄某已死,非常惊慌,遂仓皇逃离现场。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答:1.于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间接故意犯罪。

2.于某在受到黄某暴力侵害时用椅子抵挡并将其打倒在地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行为,但在黄某倒地侵害已停止的情况下继续用椅子打击黄某以致其死亡的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因而属于防卫过当,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于某明知用椅子打击黄某可能会致其受伤甚至死亡却放任不管,以致造成黄某死亡的结果发生,但纵观全案于某并无希望致黄某重伤或者死亡的故意,故对其防卫过当行为应当以间接故意犯罪论处。

4.于某犯罪时未满l8周岁,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且不能适用死刑。

5.于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又犯新罪,应当撤销缓刑,在对其新罪作出判决的基础上,将前罪所判刑罚与新罪所判刑罚合并,决定执行的刑罚。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案情:

王某,男,25岁。

王某于2007年在江某开办的厂子里找了份临时工作。2008年3月中旬,江某以王某偷拿单位东西为由开除了王某,并拒绝给其发放l至3月份的工资。王某不服,但几次与江某交涉均不欢而散。4月13日,王某再次找江某商谈,双方发生激烈争执,人高马大的江某还打了王某一拳。感觉吃了亏的王某遂起意报复。4月14日中午,王某提着一桶汽油出现在江某家门前。江某开门发现是王某,便问王某有什么事,王某说:“还是工资的事儿,今天你得给我个满意的答复,不然没你好果子吃!”王某一边说一边晃了晃手中的汽油桶。江某一闻到汽油味,马上返身进屋并锁上门,然后打电话给保安员。王某则在门外高声叫骂并将汽油泼在江某的门口。保安员赶到时,正好听见王某说“你再不出来,我就烧死你!”保安员立即将王某扑倒在地,并从其衣袋中搜出一只打火机。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王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对于王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答:1.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2.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3.本案中,王某出于报复心理,为实施犯罪而事先准备好汽油并且带到现场泼洒在地,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即被保安员扑倒制服而未能着手实施放火的实行行为,因此,其行为符合刑法关于犯罪预备的规定,属于犯罪预备而非犯罪未遂。

4.根据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孝免除处罚。因此,对于王某的行为,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008年7月试题及答案

案情:

王某,男,25岁。l998年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2001年4月26日刑满释放。王某于2005年12月在江某开办的工厂找了份临时工作。2006年3月中旬,江某以王某偷拿单位东西为名开除了王某,并拒绝给其发放1至3月份工资。王某不服,几次与江某交涉,均不欢而散。4月23日,王某再次找江某商谈,结果发生争执,人高马大的江某还打了王某一拳。次日中午,王某抱着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心理,揣着一把剔骨刀(刃长l5cm)出现在江某家门前。江某出门时与王某碰个正着,他问王某有什么事,王某说:“还是工资的事儿!今天你得给我个满意的答复,不然就别怪我对你不客气了!”听到江某很不客气地说出“没门”二个字后,王某一下子火了,大叫一声“好,你有种!”从怀里掏出刀来就刺向江某的胸部。江某躲闪了一下,但还是被刺中腹部。江某随即与王某展开搏斗,并抓住王某的手将刀夺下。保安员闻讯赶来协同江某将王某制服。搏斗中,江某的胳膊和手指又被刀划伤。经鉴定,江某的伤情属于轻伤。

请运用刑法总论中的相关理论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王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答:1.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3.王某出于报复心理,以刀刺杀他人,欲致其于死地,只是由于被害人的反抗这一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其犯罪行为,未发生被害人死亡的犯罪结果,其行为完全符合刑法关于犯罪未遂的规定,因此,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4.王某曾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在前罪刑满释放后5年以内又故意犯罪,且根据其犯罪情节,所犯新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完全符合累犯的构成条件,因而构成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2008年1月试题及答案

案情:

胡某,男,17岁。2005年2月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l年,缓刑2年。

2005年11月某日晚9时左右,胡某与其朋友陈某喝完酒后在本县城关镇大街上驾车兜风,行至一个夜市小吃区时,撞上了正在马路边行走的张某、王某。张某被撞倒卷入车下,挂在车右前避震器与方向横拉杆上,王某被撞倒在马路边(手在地上蹭破了皮)。胡某没有停车救人,而是继续向前开。因被撞的张某还在车下,车辆行驶不正常,陈某便对胡某说:“好象那人在车上呢。停车看看吧。”胡某说:“管他呢!”继续驾车逃跑。夜市上的群众见此情景,大喊“车下有人,把车停下”,边喊边往胡某车上扔啤酒瓶、饮料盒,进行阻拦。但胡某不仅不停车,反而加大油门快速行驶。车行至县城南郊加油站前时自行熄火,而张某被拖带长达2000多米,已血肉模糊、面目全非,惨死于车下。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张某的死亡,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答:1.对于张某的死亡而言,胡某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其行为构成(间接)故意犯罪。

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即不希望、不追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结果的发生。

3.胡某交通肇事撞倒张某后,不仅不停车救人,反而加速逃跑,并且在陈某提醒、路人阻拦的情况下,明知车下有人,继续行驶可能会致人重伤甚至死亡,但他却无动于衷,对张某的死活放任不管,驾车猛跑,以致张某被拖带至死,其心理态度完全符合间接故意的特征,故其行为已由过失犯罪转变为间接故意犯罪。

4.胡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罪,应当撤销缓刑,在对其新罪作出判决的基础上,将原判刑罚与新罪所判刑罚合并;决定执行的刑罚。

5.胡某犯罪时未满l8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6.胡某犯罪时未满l8周岁,不能适用死刑。

2007年7月试题及答案

案情:

徐某某,男,l989年10月21日出生。

2005年9月17日晚上,徐某某在街上闲逛时发现赵某(女,l2岁)一个人在家里学习,便从赵某家窗口跳了进去,要赵某拿点钱给他。赵某说没钱。徐某某抬手就打了赵某两个耳光,并说“你老老实实待着,不许喊不许跑!”随后便在赵某家中翻箱倒柜,结果只搜到160元钱。这时,徐某某听见外面有说话声传来,便立即从窗口跳出逃跑。赵某随即大喊抓贼。路经此地的王某夫妇听见喊声追赶过去,将徐某某抓住并送至派出所。徐某某供述了全部事实,并且交待自己曾于一个月以前将王某扎伤(轻伤)的事实,经查属实。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对徐某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只答处理原则)?

答:1.徐某某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l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徐某某以暴力手段劫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显然构成犯罪,且徐某某时已年满l5周岁,已达到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因而,徐某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4.徐某某将王某扎成轻伤的行为不属于相对负刑事责任的范围,不构成犯罪,因而其交待不能成立自首。

5.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l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犯罪的时候不满l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因此,在对徐某某进行处罚时,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且不能适用死刑(包括死缓)。

2007年1月试题及答案

案情:

韩某,男,40岁,外国籍,该国驻中国某地领事馆职员(不享有外交豁免权)。

2005年6月25日晚,韩某以向胡某(女,20岁,该领事馆雇员)表示感谢为名,将胡某带至自己宿舍喝酒。随后,韩某向胡某提出发生性关系的要求。在遭到拒绝后,韩某将胡某按压在床上,扯下自己的领带将胡某的双手捆在床架上,又用毛巾塞住胡某的嘴,随后与胡某发生了性行为。期间,胡某由于不断反抗以致身体多处受伤(经鉴定属轻微伤)。凌晨2时许,胡某觉得韩某已经入睡便悄悄挣脱捆手的领带溜出韩某宿舍,不料却碰倒了门口的衣架.响声惊醒了韩某,韩某随即赶出来将胡某抓住并拖回房间。胡某大声喊叫,韩某便死死掐住胡某的脖子,直至胡某不再动弹为止。当韩某将胡莱的尸体运出领事馆准备抛弃时被巡警发现抓获。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韩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我国法院是否有权管辖?如果我国法院有权管辖,应当如何处理(只答处理原则)?

答:1.韩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应由我国法院管辖,对其所犯两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2.韩某采取捆绑等暴力手段强奸胡某,后又为了掩盖罪行而将胡某杀害,出于两个故意实施两个行为,其行为显然已分别构成犯罪。

3.韩某的犯罪行为发生在中国境内,而且韩某虽是外国人,但其并不享有外交豁免权,此案中并无法律特别规定的例外情形,因此,根据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原则,此案应由我国法院管辖。

上一篇:教务处主任培训心得下一篇:小一上班主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