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角度

2024-06-27

从学生角度(共8篇)

篇1:从学生角度

从学生角度出发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刘娟

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从哪儿出发?这对于老师来说毋庸置疑,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看一看自己的课堂,是否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课堂上老师讲得多,以老师的思路为主,这样现象仍然很多。

在假期教材备课时自己第一次接触到“本体性教学内容”这个概念,回来后立刻找到吴忠豪教授的文章《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仔细读了几遍,有一种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自己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平时认认真真备课,辛辛苦苦地讲课,原来却走了许多弯路。我决心改变自己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许多问题又困惑,语文知识点的取舍,目标的设定等。五年级的学生进入青春期,上课回答问题的顾虑多了,不爱发言,即使心中有,也不爱说等。

在备《怀念母亲》一课时,刚开始我尝试使用于永正老师先读再讲的教学方法。《怀念母亲》第一课时主要是读课文,检查字词,了解作者,再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品读语言,学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行小练笔。但自己理解地还不够,第一课时教学时不够扎实,学生读得不够充分。第二课时以品读语言为主,小练笔的练习着眼有些低。

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作为五年级教学要加大学生运用语言的训练,因此,在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根据课文的特点,年段特点,找到符合学生特点的语用训练点。二次备课时,首先明确了教学目标。第一次备课时,制定了“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这与“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有些重合,于是改为“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情景交融或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情抒情;直接抒情”。这样的目标更明确,更容易操作与检查。

第一次备课时,认为学生年龄小,没有生活经验,对于这样的文章会有一定的难度,看哪个句子都要讲一讲。其实课文字里行间都表达了自己对两位母亲的爱,学生会比较容易地找到相关的语句。而这种对母亲深深的怀念,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即使讲了,也不会有深刻的理解,只要粗略地理解就可了。然后直奔几则日记,进行语言训练。这几则日记在表达上各有千秋。通过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明确表达方法,即借景抒情、借助人物神情抒情、直接抒情,这才是学生就应该学习的内容。小练笔时增加学生自主性,设计了两个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练习。第二次教学中,学生的小练笔明显比第一次要好。

学习归根结底要为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而我们在备课时就应从学生的年龄水平、知识水平出发。

篇2:从学生角度

(一)看学生的情绪状态

学生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如,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是否饱满,学生是否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生热情是否高涨等。如果一堂课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热情,那么,这堂课中师生之间必能形成良哿的氛围,情感双向和谐交流,从而达到教学共振。

(二)看学生的活动广度

学生的活动广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指学生的每一种感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一堂课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他们的渎、写、算能力,还有观察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是指学生的参与广度,如学生举手答题率达到80%以上;学生围绕问题举手答题率占总共答题60%以上;学生小组活动率达90%以上等。

(三)看学生的活动时问

学生的活动时问即看一堂课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究竟有多少。传统的教学是“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很难有自己发挥的空间,而以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的课堂则恰恰相反,它鼓励学生拥有较多的自主学习,这样就可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小组学习的开展和合作学习的实施。(四)看学生的参与方式

看学生的参与方式是否多样。如,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等。一堂课学生的参与方式可以是独立学习,可以是小组学习,也可能是多种的混合。这样既可以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又可以促进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五)看学生的参与品质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品质是极其重要的,它是价值观的显现。具体表现如下:学生是否善于倾听,理解他人的发言,并能及时抓住重点;学生能否很好地与他人沟通;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能质疑发问,发表不同意见;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等。(六)看学生的活动认知水平

评价一堂课的成功,一项重要的标准是看学生的认知活动水平。传统的课堂是接受式、再现式的认知活动,是低水平的认知活动;现在的课堂应该是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即发现式、探索式的。(七)看学生的参与效果

教学效果是评课的最有力的一点,具体看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点来看:95%以上的学生通过努力达到合格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是否形成了能力发展趋向,是否得到了学会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等。新课程评课是依据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在一定观念指导下,对课堂教学活动状态和价值所进行的判断。理念是判断标准的内核,标准则是理念的外显,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因此,在评价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评价者首先要有对评价理念的体悟和认同,否则,即使是同样的评价标准,不同的理念也会产生迥异的评价结果。

听课评课要多关注学生的“学”

摘要:如何关注学生的“学”呢?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这堂课我应该“学什么”;其次应该让学生明白这节课我该“怎么学”;再次应该让学生明白“学得怎样”,形成自主评价的能力和习惯。如果学生本人知道了每节课自己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学得怎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习惯将大大增强,那么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肯定大大提高。

关键词:听课 评课 课堂气氛 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而听课评课则是围绕上课展开的,它通过听评课,不断汲取他人的经验,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从而更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从听评课的角度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听课评课的角度上升到了教学理念,而理念的落实也被理解为教学方法,主张平等对话,体现探究学习,体现小组合作的方式。建构主义的引进,听课评课的立足点逐渐转移到了学生,从“教”到“学”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在实践操作中,所谓的“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指标,很大程度上又还原为教师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关注学生的“学”呢?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这堂课我应该“学什么”

这表现在课堂上教师的导语、目标要求上,也表现在教师的过程设计上,还表现在教师学生的及时评价、鼓励上。一个学生,甚至到了初中、高中阶段,还不知道自己一节课都干了什么,干的效果如何,不能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意念,放任自己混日子,得过且过。这恐怕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很大关系。儿童不是生而知之者,是在环境的熏陶下,教师、父母的教育下逐渐习得知识、能力、方法。同样学生一节课要学习什么,学习目标是一定要有的,目标还要分几个层次,最低层次是什么,最高层次是什么,都要心中有数。

学生读一篇文章,对读的要求是什么,目标是什么不一定清楚,因为常听学生说“老师我读完了一遍”,有的学生说“老师我会读了”。学生本身的读,只是狭义地理解为;认识课文中的字词,能用“口”读出文章的“音”,没有更高的目标要求,充其量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的,而离深层次理解课文的高级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其次,应该让学生明白这节课我该“怎么学”

“怎么学”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过程和习惯。狭义的理解为学习质量,认真地学、注意地学、不遗余力地学、好好学等,这只是主观方面的愿望,还有客观方面的具体操作要求。比如数学课堂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如果只说你们4个人为一组,或你们6个人为一组,合作拼一个图形。学生不理解拼图为什么要合作,怎么合作,在小组活动中自己占什么地位,结果就自己干自己的,或者瞪着眼瞅别人怎么摆。如果教师适时指导学生,一人主摆,一人在旁边出主意想办法,及时为他递送相关材料,帮助他纠正自己认为不妥当的地方,那么两人合作的作品必然美观,制作速度又快。

有时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布置分组后不知道自己怎么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教给学生方法,在实践中反复强调好方法,或者让部分学生做,部分学生看,让看的同学主动发现问题,从而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锻炼,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观察、善于表达、善于动脑的习惯,让怎么学逐渐成为学生的心中的明确要求,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通过具体的一次次实践,让学生逐渐明白什么样的课型具体应该怎么学。

再次,应该让学生明白“学得怎样”,形成自主评价的能力和习惯

自主评价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学习目标理解基础上的,我们很有必要关注课程目标的达成问题,关心学生是否加深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

体验。比如语言的理解、语言的掌握与积累、语言运用是三个层次的学习结果,同样的一个数学知识点也分为理解、掌握内化、实际应用三个层次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求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不仅要及时评价学生是学习结果,还要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能进行自我正确评价。所以说,在评价一节课时,“学得怎样”的问题,不仅要看教师是否因材施教,使学生学有所得,更要看学生本人是否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

如果学生本人知道了每节课自己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学得怎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习惯将大大增强,那么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肯定大大提高。让我们在听评课中多多关注学生的“学”吧!

初中语文新课程听评课的标准

初中语文听课评课必须坚持发展性的教育评价观,准确把握听评课的四大标准:

1、教师是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从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参与品质、参与方式、参与时间与广度、参与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学生是否参与了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即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主动提问、质疑,创造性地解决问题。(2)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和广度。(3)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时间、数量和质量。(4)学生情感投入的程度。

2、教师能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创造力表现和学生的创造性表现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1)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开放性。(2)学生回答问题是否具有创造性。(3)学生主动提问、质疑的次数是多少?(4)学生用于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或探究问题的时间有多少?(5)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的时间有多少?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一般采用观察的方法。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1)能否从多角度思考问题;(2)答问是否有新意,有独创性;(3)分析问题是否深刻;(4)表达是否流畅,意义是否丰富。

3、教师是否重视学生高尚情操审美情趣的养成。

4、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具有创造性。教师教学设计创造性水平的高低,以及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教师教

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能以丰富的知识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较多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从而增强学习效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单元教学设计、单篇教学设计、导语设计、提问设计、练习设计、板书设计、教学结构设计等。

综上所述,听评一节语文课,必须站在全面的、发展的高度进行,体现现代教育观念,把学生参与学习效果、创新能力培养、审美情趣的养成、教学设计的创造性等四个方面内容纳入到听课评课的指标、标准体系,从而确定各种听评课的具体标准,以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论。

(补充:评课还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无论何种类型的课,都应从目标、过程和效果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具体评价。第一,要看教学目标是否正确,能否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第二,要看教学过程是否科学合理,能否正确处理教材和教与学的关系,能否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否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因材施教。第三,要看教学效果是否显著。)

首先是上课老师说课。说课要说什么?我要上课老师5——8分钟把我的四个问题说明白。

第一个问题就是教材,主题、前后内容的逻辑关系;

第二个问题是学生的情况,要求上课的老师提供座位表,而且标出好学生坐在哪里,差学生坐在哪里;

第三个问题,这节课的预设目标是什么;

第四个问题,你的教学环节,你的教学是由几部分组成的,然后讲讲你的教学设计的创新点,你的创新之处在哪里,你的困惑在哪里。

上课老师的反思最关键的三点:

第一点:目标达成,目标的达成跟生成。

第二点:你的主要教学行为,比如这堂课主要是老师讲为主的,你自己反思这堂课的主要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第三点:教案的变化。就是你教学设计的预设和生成(你原先是怎么设计的?你在课堂里又生成了什么?)就是教案文本设计(这原来是怎么设计的,到课堂里有什么变化。)那么课堂文化又是由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学生学习所组成的一个课堂。一头猪,猪就是一个课堂文化,猪头、猪脚、猪尾巴就是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学生学习,那么我们怎么用复杂的思维来听评课呢?

第一个维度学生学习,五个视角:

篇3:从命题者角度引导学生审题

作文命题一般有常规作文、考试作文、竞赛作文等多种命题类型, 但无论哪种题型, 命题者都要心中有学生,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否则就是一种盲目。因此在命题时, 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也要对命题的语言句式、写作角度、情感等方面设置一定的障碍。恰是这一障碍的有意的设置, 致使学生用传统的审题方法时容易出现偏离题意, 甚至无从下手的现象。因此, 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还原命题者的意图, 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

命题者在凸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 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和思维认知水准。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写作的人只需平心静气地问问自己……平时出给他们的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见解、理解、思想, 等等。总而言之, 是不是切近他们的生活, 借此培植‘立诚’的基础。” (《论写作教学》, 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 (第三卷) 第370~371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阅历都不可能太丰富, 因此, 命题者不可能把题目命得太宽泛, 超越学生的生活情境, 而是大多围绕学生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 及对生活的所感所想中选取。“情乃文之本, 文乃情之声”, 情感真实自然, 也容易为人所知。在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 学生很容易把生活中印象最深刻、使自己最难忘的人或事呈现出来, 才能做到写身边事、说真话、抒真情, 并且能写得自然细腻传神, 甚至不需一定的写法就能完成。因为生活中体验到的情感最真实, 不需编造, 思维流畅。如“难忘的那张脸” (浙江湖州2009年中考作文题) “和______在一起” (上海市2009年中考作文题) “一丝惬意心中来” (苏州市2009年中考作文题) 等题目都是对生活、亲情、友情的激发。所以说这种命题, 关键要从生活积累、情感体验方面入手, 把角度选好, 切入要点, 就可以迎刃而解。

其次命题者还要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于漪老师说:“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 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与变化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究活动, 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 (刘国正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第8页,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命题者恰恰利用学生的心理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往往把常规的、老套的题目翻出新意, 如“妈妈的三桩心事”“这件事, 我不后悔”“我的未来我做主”等形式新颖、富有创意的题目, 符合学生写作心理, 而学生看到这些题目又不清楚命题者的意图, 导致审题出现障碍, 无从下笔, 甚至偏题。假如遇到类似的题目, 我们要对题目进行必要的还原, 把它还原为常规的题目, 这样写作的思路就敞亮了。可把上面的题目还原为“母爱”“一件小事”“我的理想”等, 这样学生既有了思路又有了写作的兴趣。所以不要被新题目、新形式吓到, 只要追根溯源, 就能找准切入点。还有“我想握住你的手” (上海市2006年高考作文试题) “必须跨过这道坎” (上海市2007年高考作文试题)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北京市2010年高考作文题) , 这些题目读来给人一种悬念感, 蕴藏着丰富的潜台词, 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 但当下手去写时又感到有些困惑, 如果还原为“沟通”“战胜困难”“理想和现实”这样老套的题目时, 立意就明确了, 思路就清晰了, 但这些新式题目所引发的学生的写作激情要比老套题目来得强烈。由此看来, 新颖的题目既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 也是对学生感情积淀的唤醒, 从某种角度也是对学生审题设置的一种障碍, 因此在引导学生审题时, 要让学生明确命题者的意图, 引导他们换个角度审题。

再次, 命题者还要有意识地发挥写作的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好好读书, 尤其要读好教材中的经典范文, 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作文命题引导学生从教材的经典中汲取写作智慧, 就是要在命题过程中吃透教材, 整合教材中的有价值的写作信息, 充分利用这些写作资源, 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但又不能特别明显。如“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这个题目, 初看就可判定为写人记事的文章, 没有什么障碍, 学生可能就不再去多想, 下笔就写。这样的文章可能在结构上, 或语言上, 或写法技巧上, 不是很出彩。如果审题时引导学生还原出命题者的意图, 有意识到教材中寻本溯源, 以苏教版初中教材为例, 就可能在教材《三颗枸杞豆》《往事依依》《我的老师》《藤野先生》等文章中找到灵感, 汲取智慧, 写作时巧妙地整合化用, 就能事半功倍, 妙趣横生。因此在引导学生审题时, 要有文本意识, 回归教材、反刍教材。

篇4:从学生的角度鉴赏诗词

我们首先要弄懂这个问题:我们见到的诗词哪里来的?肯定有人问,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古人写的。没错,正是古人写的,但是我们要细究细究。古人为什么要写诗词呢?

“诗言志” ,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到汉代时,人们基本上已经对“诗言志”这个诗歌本质特征在认识趋于明确。《毛诗序》说:“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志并提,两相联系,这种说法是比较中肯而客观的。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这么一种共识:古人写诗词,一般而言都是为了叙事抒情,而且重点在抒情。明白了这个问题后,我们就可以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探讨一首诗词的主旨--想要表达的感情。学生在阅读诗词前有了目标,才能做到鉴赏时心中有数。

我还问学生另外一个关键问题:诗词后面的问题是哪里来的?平时很少有人这样考虑,但我们稍一思考就能明白,问题当然是命题人设置的!那么,我们就要推想,命题人基于一首诗词的什么去命题呢?他命题的切入点会是什么呢?我们再一思考就能明白,命题人当然是从诗词的主旨——感情——入手去命题的。所以,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抓住感情是鉴赏一首诗词的重点。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鉴赏诗词前,一定先回答自己两个问题:一是这首诗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二是诗人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带着这两个问题,学生就会注意诗词中涉及感情基调的一些词句,同时还会注意分析诗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虽说不一定能分析全面,但至少会从这两个方面去入手了,不至于是无从下手,经过一阶段地训练,大多学生感觉诗词鉴赏不是很难。

我教导学生们在鉴赏诗词首先应该过“感情”关,然后是“表达”关。分析完一首诗词后,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对诗词进行概括:通过写什么什么的内容,运用了什么什么的手法,表达了什么什么的感情。并且告诉学生们,活用这句话去回答后面的问题。我们分析历年高考诗词鉴赏试题,会发现,这一句话几乎是万能答案。不管什么类型的题目,总会让学生分析诗词,或是部分词句,或是结合全诗,都需要学生对诗词的内容作一种概括;而任何手法的使用都是为了表达的需要,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感情。

篇5: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分析大学生创业

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学号:_1312763 姓名:张英伦 成绩:_________

以“闯先生”为例,从创业者自身角度分析大学生创业

摘要: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当前经济危机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就放弃就业机会去选择创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他人带来了就业的机会,可谓是利己又利人,对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起了不小的带动作用。但是创业不同于稳定的就业,它有一定的风险性,对个人能力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创业做好了,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随之而来的巨大利益;做不好,等待你的将会是失败和债务,这对个人的心理素质也是很大的考验。通过学习他们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对我们以后的创业之路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创业者;创新;政策;自身发展

以“闯先生”为例,作为创业者有很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

首先,当今社会的创业不同于以往,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创业为主导的世界,尽管还有部分创业者能避开科技创新在市场空缺处寻找到一定的切口,但不可否认,科技与创新已经成为了创业的必经之路。闯先生是2014年1月由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共同创办的基于新媒体的社会化创业服务平台。覆盖了网站、app、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在闯先生上,创业者可以发布自己的项目,找到自己的伯乐,并寻求法律、税务等创业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的帮助。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是宣传还是其实质上的运作,都和网络新兴媒体平台做到了很好的契合和衔接,使之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很快地扩展自己的影响力,不仅其宣传和推广上对新兴媒体平台的利用,值得现在每一个创业者去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们这种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不断与最新科技和创新理念的契合和衔接的理念值得我们去挖掘。

所谓创业就离不开创新,而创新也离不开继承和学习。“闯先生”像“淘宝”网一样,它为创业者提供四大产品:资讯、问答、服务、团购,最能够体现其“淘宝”性能的是“服务”和“团购”功能。其运营模式的创新可以说是“闯先生”最大的一个亮点,其类“淘宝”的运营模式,正是在“淘宝”理念的基础之上创新发展而来的,而“淘宝”卖商品,“闯先生”卖“创业服务”这一理念又使其完全不同于“淘宝”。理念的创新永远是一个创业者赖以生存的灵魂。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闯先生”要做的是把金子擦亮的事情:它主要从大学校园里搜集创业项目,把它们孵化成企业,再输送到校外的各类孵化器。怀揣创业梦想的学生、持有专利的老师,以及校外的草根创业者,都是潜在的客户。这个创意使“闯先生”今年获得了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金奖无疑是对他们的创新最大的肯定。但我想说的是,这个奖杯的作用却不仅仅于此,“闯先生”正是抓住这个机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自我宣传和推广,而金奖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号召力,这才使得“闯先生”创业团队得到了更广发的认可和支持。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类似于这样的创新创业大赛,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平台,这里不仅汇聚了各种创新创业的新点子,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交汇,同时也能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独特创意和理念。一旦成功更会省下很多宣传和推广的力气,并且更容易得到社会上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说到这里,就转到另外一点上了,那就是创业者对于身边平台,资源的发掘和利用。经过团组织牵线,“闯先生”成为在杭州举行的2014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赛后服务商。团天津市委副书记刘亚男告诉记者,得到团天津市委和天津市学联支持,“闯先生”发起了天津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爱闯会”,将进一步助推天津高校中的创业氛围和创业环境。共青团组织将通过实施“大学生创业阳光助力行动”、“创业贷款快易免”计划等项目,为有志创业的青年学生提供培训和帮扶,全方位服务大学生创业。

如上述提到的天津市团委,天津市学生联合会,以及“闯先生”的大本营南开大学都可以说是给了“闯先生”巨大的支持,在闯先生的发展初期起到了十分关键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青年创业者大多除了少量的专业知识和略高于大众化的文化素质创业初期并不具备太多自身上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在资源和资金上。但大学生恰恰可以利用其学生的身份优势充分利用起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及团委甚至政府鼓励创业的相关部门为机构平台,获取更多的信息,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和优势,取得支持和帮助。

说到这就不得不说政策。政策可以说是创业者生存的土壤,今年来,由于中国的人口结构也由于经济转型等原因,中国政府一直鼓励创业,也不同程度的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因此,能否利用好这些创业政策也是创业者成败的关键所在。天津市的创业政策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二.由自主创业的意愿的在校大学生,可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保留学籍两年。三.创业培训指导大学生 四.企业家倒是签带徒授业协议 五.实践基地为创业搭平台 六.专项资金保障创业

七.在高校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且租赁房屋的,给予房租补贴。八.无息贷款与贴息贷款“双保证”

常言道,智者当借力而行。再好的创业者个人能力也是有限的,如何扬起创业的风帆,借好政策的风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需要创业者们对最新出台的政策有着全面而及时的了解,创业者们必须要保证有畅通的信息渠道。同时,也应尽可能对政策的深层含义有着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并懂得如何合理地去运用政策与创业者自身实际相结合。

除此之外,创业者还要有深刻的市场洞察力,能够准确的洞悉市场行情,合理进行市场选择,对自身进行准确而清晰的市场定位,抓住自身所具备的优势着力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品牌。对市场解读的能力常常决定着创业者的创业选择方向,所以,创业者在创业初期一定要对市场信息有一定的调查和了解,应尽量避免进入陌生行业,如果进入陌生行业至少要进行一定的系统化学习和信息获取。

当然,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创业者主观因素也常常在创业初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创业者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信念,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和背水一战的胆量。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创业者最忌讳的是试试看的心态,安稳的退路往往容易使人丧失斗志。个人性格上的优势会大大提高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任何的性格不具有先天的优劣,每种性格都有它独特的优势,任何一种性格都有可能在创业中取得成功。作为一个创业者,或者说任何一个想成功的人,我们都比须具备的非常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汲取新知识,获取新的信息,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踏上了创业的道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理想,不愿意给别人打工,受到企业的束缚,他们崇尚发挥和实现自我,从而选择了创业道路。但是在那么多创业者中成功者却并不占多数。据有关调查统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在2%-3%,这说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创业成功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作为前提的。虽然现在大学生创业都有一定的国家政策扶持,但很多的政策是难以操作的,有些在执行过程中变了样,创业的大学生们很难得到真正的扶持。并且虽然大学生在创业中具有一些专业知识的优势和旺盛的精力,但是他们所欠缺的东西还有很多。例如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尤其是缺乏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缺乏真正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许多创业点子经不起市场的考验;缺乏商业信用,在校大学生信用档案与社会没有接轨,导致融资借贷困难重重;有的喜欢纸上谈兵,不去实际实践;还有的是缺乏对社会和个人的责任感。各级党委和政府需要改善创业环境,指导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同时要转变社会观念,大学生的创业需要来自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帮助,需要他们给予支持,给创业者继续创业的决心和信心。

篇6:从心理学角度谈小学生减负

1.激发内部学习兴趣:

(1)正确的内驱力--明白了解学习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而推动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从而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内驱力的定义,作用)

(2)积极归因--------对成功和失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可以从自身找原因。为学习提供一个动力。(归因理论)培养健全个性性格---------------------------一个坚毅的品质对学生从容面对学习压力有重要意义。(个性性格的作用与作用)

(3)合作学习-----------在互相的帮助下学习,体现归属感,合大家智慧学习,让学习生活更有趣,更容易,从而减轻小学生的心理负担。(伙伴合作期){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

(4)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解决好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让成长没那么多苦恼。(自我同一性的建立理论)

(5)正确自我意识的建立----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思维活动及行为活动的内容。(p47)

(6)自尊的建立--自尊的建立是个体对价值或者个体是否接受自己的评价及情绪。(p49)

(7)学习需要的及时的满足-----------------------学生在实践中的需要要被老师及时解决,会极大地真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层次理论)

(8)自我效能------------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因完成学习任务而获得的学习成就感,刺激学生主动学习,以获得成功的体验。(自我效能的定义及作用)

(9)对知识的加工方式--------------------------学生对信息加工分为深加

工和表层加工,尽量引导有学习能力学生思考的深度从而减低下次学习的难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P64)

(10)区别对待男女学业性别的差异-----------------因依据各段男女的发展不同给予不同的学业要求,减轻学习压力。(p69)

(11)学习中形成的认知地图---------------掌握学习之间的联系,在脑

中形成各知识间的关系,减轻学习的压力。(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p162)

(12)把握顿悟的时机--------------------对某知识理解后要学会举一反

三。(苛勒的顿悟学习)

(13)学习的准备律-----------------------有学习的主动性,有学习的趋

势。(准备律的定义和作用)

(14)保持适当的动机水平------------------学习的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

密切相关,适当的动机水平才能达到学习的理想效果。(成就动机理

论p222)

2.激发外部学习兴趣的方法: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正确的对学生学习过

程进行评价,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连接。(理论的内容,鼓励教育)

(2)老师的期望-------------------------老师应适当的给予要求,不应超

过学生的能力。(p88)

(3)老师的教学策略,方法要恰当-------------------符合学生的发展要

求。P(89)

(4)正确运用强化-------------------依据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的活动

作为低频的活动的强化物。(强化理论内容)

(5)树立好老师的形象----------------依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给

学生正确的引导。(观察学习理论)

3.减轻负担的方法:

(1)教学方法符合个体的认知风格----------------------------区别对待场

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个体,因材施教。(认知风格的内容和分类)

(2)减轻因刻板印象对老师产生抵触-----------------------------学生应正

确的对待老师,不应以一件事判断老师,减轻学习的抵触心理。(刻

板印象的定义及作用)

篇7:从孝道的角度看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姓名:XXX

学号:XXX

专业班级:XXX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文化,孝道是支撑国家和民族强盛的一块重要基石。孝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孝道被很多人片面地理解成孝顺父母,其实其内涵更加广阔。孝是普世性的,而感恩心是我们行孝道的重要内在动力,从孝道上升到时时保持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关爱,再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爱传播下去,让感恩的种子在和谐中发芽生根,我们将享受到内心充实的喜悦。

关键词:孝道 感恩 教育 认同 智慧 态度

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的传统文化—孝道,这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智慧结晶,也凝聚着整个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孝”,它在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及封建制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谐。两千年后的今天,社会、家庭仍然不能够离开它,国人应为之骄傲并不断的去发展和弘扬。

那么,该如何正确理解孝道呢?大多数人仅将孝敬父母理解为孝道,这是对中华民族孝道的片孝道面曲解。自人类诞生而逐步形成。孝行早于文字之前,从原始氏族社会人们物质分配及祭天的活动中所体现的就是孝字。孝,意为人在世界这块土地上,父母二老永远是儿子的天,儿子在下应敬二老于天。道,指事物的运行轨迹与规则。孝道为什么经几千年而不衰?就是因为它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的自然法则和规律,才能被人们接受和遵循,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秩序和伦理关系就是以孔子孝道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文明发展,国家强盛的基石,直至今日,党和国家所提倡的尊老爱幼、热爱祖国、心怀抱负等新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是孝道的传承和发展。

在一般人眼里,孝道就是孝敬父母。孔子从一个宏观的角度阐述了这个概念。《论语》里面,他的一个学生这样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就是说君子要凡事用于根本,根本立,道就生发出来了,“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悌”就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做人的基础。

如果说人的本性中就包含对双亲的感恩,并孝顺他们。那么对大学生的感

恩教育就可以以孝道为立足点,容易形成共鸣,自然而然的被接受。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

一个人的人生中,小而言之,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大而言之,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都首先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没有社会成员的感恩和报恩,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应引起广泛的关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实竟争的残酷及商业原则引入生活领域,人们的行为越来越功利化了。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来自学校的道德与行为教育及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理想信念教育被忽视,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迁就子女,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造成青少年缺乏社会公德、缺少感恩之心。

从学校的角度,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重视道德规范教育,忽视道德信仰教育,德育成为了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未转化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忽视了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那么一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则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萌生。青少年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责任心密切相关。现在许多孩子的父辈们年轻时都受过苦,他们希望孩子比自己当年过得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尽一切努力为子女争取优越条件,宁愿苦自己而不苦孩子。实际上,如此成长起来的孩子感受的不是爱,而更多的是利益关怀。这些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而不知回报;只知索取,不懂得奉献;只知受惠,而不知感恩;只知接受,而不知责任。殊不知,除了父母之外,没有人有义务对你提供无偿的帮助,而长期形成的“我理应被照顾”的观念很容易被带到各种场合集体包括同学,老师,同事等等,一旦没有得到想要的,和周围人的人际关系自然处理不好,产生自身的负面情绪,进一步影响工作和家庭。

除了学校德育教育缺失、家庭环境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青少年的思想,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

那么,该如何应对呢?第一,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通过情 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第二,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第三,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感恩是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应该是从我们的心灵里的一种认同。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给与我们的恩赐太多。没有大自然谁也活不下去,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对太阳的“感恩”,那是对温暖的领悟,对蓝天的“感恩”,那是我们对蓝得一无所有的纯净的一种认可。对草原的“感恩”那是我们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叹服。对大海的“感恩”,那是我们对兼收并蓄的一种倾听。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

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感恩帮助自己的人,感谢他们的付出让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同时感恩对我们不好的人,也许是指责,也许是为难,感谢他们磨砺了我们的能力,强大了我们的内心。

从孝顺父母做起,强化自身的感恩观念,心胸更加的豁达开朗,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事物。用感恩的心去善待周围的人和物,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中的挑战!

参考文献:《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樊卧龙

《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孝道》

篇8: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

一、转变“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 教师是传递知识的工具。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改强调, 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因此, 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观念, 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同时还要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学习氛围, 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二、转变角色, 教师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改强调,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教师将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模式,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 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未来的课堂上, 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上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 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 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增大。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 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 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 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三、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

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不仅很受学生欢迎,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以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为例:了解乘法的意义、记住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求商是二年级上册的重点。实践证明, 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设计教学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1. 理解乘法的意义。

画圆圈:教师在黑板上边写下3×4=12边向学生解释“3×4就表示3个4相加,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用相加的方法来学习乘法运算。”教师接着在3、4、12这三个数字下面画三个大圆圈, 并在每一个圆圈里画上4个圆点。之后向学生们解释:“算式中的第一个数字告诉我们需要多少个圆圈, 算式中的第二个数字告诉我们要在每个圆圈里画几个小圆点。”然后让学生一起数一数圆圈里一共有多少个圆点, 并在等号后的圆圈里写上最终得到的数字。最后列举几个类似的例子, 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式子, 利用画圆圈的方法得出答案。

2. 掌握乘法口诀。

创设故事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乘法口诀。比如, 小六子偷吃了3个西瓜, 肚子疼了18天;葫芦娃买西瓜给兄弟们吃, 每人要吃2个, 所以他买了14个。

3. 用乘法口诀求商。

可以作为家庭作业, 让学生选择他们感觉难记的乘法口诀。然后, 让他们用学具摆出来。比如, 用“5×7=35”计算“35÷5=?”时, 就可以通过搭一座房子模型来表明, 这座房子里有5个房间, 房间里共有35件家具, 每个房间的家具都一样多, 让学生摆一摆每个房间里有几件家具。学生们喜欢玩学具, 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很快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奥妙所在。

上一篇:激动人心决逐赛作文下一篇: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整顿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