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2024-06-20

计量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精选9篇)

篇1:计量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计 量 人 员 岗 位 责 任 制 度总经理计量工作责任

1.1 领导公司各部门和全体职工贯彻实施国家计量法令、法规和各项计量规章制度,保证完成计量工作任务。

1.2 批准公司计量管理系统模式和量值传递系统,决定公司计量机构负责人。

1.3 审批公司计量管理制度和公司检定方法。

1.4 监督检查计量管理系统中多层次的计量工作。

1.5 批准公司计量工作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1.6 对公司重大计量工作问题作出决策,如计量器具的配备、计量人员配备、环境条件改善、计量方面的奖惩决定等。

2品质部计量工作责任

2.1 贯彻计量法律、法令、法规和国家有关计量规章,对公司内部进行计量执法监督管理、处理计量纠纷。制定计量工作方面的工作标准和岗位责任制,监督各部门、车间完成计量工作任务。

2.2 制定公司计量管理规章制度,制定计量工作方面的工作标准和岗位责任制,公司计量发展规划和计量工作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公司内部进行计量考核等项工作。

2.3 组织编制计量标准器具、工作计量的量值传递计划与周期检定计划,督促所属部门、车间执行,定期组织在用计量器具进行抽检,确保计量器具受检率合格率达到要求。

2.4 制定计量工作计划、方针目标,并将任务分解,各部门、车间协调各方面力量完成任务。

2.5 建立公司计量标准,配备计量器具和测试设备,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

2.6 统一管理计量器具,完善公司量值传递系统,组织计量检定工作,制定检定方法,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可靠。组织开展计量、测试、技术服务等项工作。

2.7 监督管理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项计量检测数据。

2.8 按计量网络配备生产和经营管理等领域所需的计量器具,建立计量器具台帐、记录卡和各项计量测试原始记录、档案资料、定期填报计量报表。

2.9 做好计量人员技术培训、考核取证工作,组织交流评比活动。

2.10 发生外部计量纠纷和内部计量异议时,负责提供有关计量数据和原始凭证。

2.11 配合人力资源部组织全体职工的计量培训和考核。

3专职计量人员岗位责任

3.1 认真宣传贯彻执行计量法律、法规和公司计量管理制度,对车间、班组计量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3.2 及时填写计量标准器具,工作计量器具的帐卡和各种原始记录,定期统计上报。

3.3 根据需要提出建立计量标准器具及添置、更新计量器具计划。

3.4 负责组织计量器具送检,完成周期检定计划,并监督检查计量器具的完好率、周期检定合格率,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的准确率等情况。

3.5 负责对违反操作规程或保管不当造成的计量器具损坏、丢失及报废等问题的调查处理。

3.6 根据规定对本部门各个环节采集的计量数据准确性进行认证和监督管理。

3.7 掌握计量工作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

3.8 宣传、介绍先进计量工作经验和检测方法。

3.9 协助计量部门调查处理计量事故。

3.10 严格执行计量技术法规,进行量值传递,计量器具检查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

成。

4其它部门兼职计量人员岗位责任

4.1 宣传、教育本部门人员认真执行计量法规和公司计量管理制度,经常检查执行情况。

4.2 配备原材料、元器件、外协件、工艺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的计量手段,并对以上的检测手段进行定期保养和正确使用。

4.3 对本环节的计量器具心中有数,做到帐、物、卡相符,同专职计量员密切配合。本部门使用的计量器具要定期送检,严禁使用超过检定期或不合格的计量器具,保证量值准确一致。

4.4 按照规定认真进行原材料进厂验收、工艺控制、产品质量等计量检测工作,并认真填写和保存检测原始记录,及时统计上报。

4.5 主动接受公司品质部监督和工作指导,正确使用、维护、保养计量器具,对无检定合格证的计量器具不得使用。协同专职计量员检查和督促计量器具操作人员,并定期汇报计量工作情况。

4.6 推广应用先进计量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计量管理水平。

5计量器具使用人员岗位责任

5.1 熟悉计量法有关条款及计量基本知识,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5.2 坚守岗位,上岗使用时,应检查其完好情况,必要时进行调整。

5.3 正确使用、维护、保养好计量器具,以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度、完好无损和清洁。

篇2:计量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工厂计量人员岗位责任制是完成计量工作基本任务的基础。虽然各计量专业检测对象不同,但他们的计量人员职责仍是相同的,现就计量系统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阐述如下:

(一)厂长(总工程师)计量工作职责认真学习贯彻国家颁布的计量法规、命令、条例、办法和上级计量机关制定的有关计量文件,并组织实施。2 对工厂计量工作实行直接领导:熟悉本企业计量工作情况,并能及时处理有关机关工作问题;对企业计量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规划、有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计量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计量工作中存在的涉及面较广的问题,并对计量科(主管科)的工作进行业务考核。组织制定工厂计量工作发展规划,组织编制有关计量方面的技术措施,并督促检查各单位执行情况。审批有关工厂计量文件和贵重计量仪器添置计划,并负责属于固定资产的仪器设备报废的审批工作,对重大仪器设备的安全及责任事故进行处理。

(二)计量科(主管科)科长职责在厂长(总工程师)直接领导下,编制全厂长、热、力、电及能源等全部计量工作计划。

4认真贯彻国家计量法令和上级计量机关有关文件要求,确保工厂量值准确统一。组织编制工厂计量工作年度计划和计量技术措施年度计划,审批全厂计量器具发放计划。组织编写计量检测点网络图、各专业计量检定系统和其它计量技术文件。组织制订工厂计量管理制度和计量人员岗位责任制,并组织实施、督促、检查。负责组织全厂计量人员业务、技术考核,对于未取得操作合格证的人员有责任停止其工作、令其复习补考。对于确实不称职的计量人员,有权将该计量人员调离原工作岗位。负责全厂性计量五大指标的考核工作。

(三)计量室主任职责在计量科(或主管科)科长领导下负责全室计量管理工作。确保本专业在用计量器具受检率达百分之一百,不断降低计量器具的返修率,定期组织编制计量工作统计表和制定工作计划,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组织本室计量技术革新和技术练兵活动,并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对于高精度的计量测试结果,以及外发技术文件进行最后审查签字,对其准确性负责。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计量人员业务技术考核,对考核不及格的人员,经科长同意暂停其工作,进行业务补习,待补习及格后方可恢复工作。负责全室的思想工作,主持室内各种会议和学习,有权对本室人员进行室内调整,有责任向主管科长提出奖惩建议。

(四)计量室工程师(技术员)职责计量室工程师(技术员)是计量主管科长在计量技术方面的参谋和助手,在室主任领导下进行工作,全力支持室主任工作。主持全室技术工作,编制计量技术文件,本专业计量检定系统、专用计量器具检定工艺卡片、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表。负责产品工艺流程和产品质量计量检测点网络图中测量方法及计量器具选择方案的审查,协助工艺部门改进检测方法。负责本室计量科研和技术革新工作,及时总结本室计量工作经验,编制计量器具添置计划,组织对新型仪器使用方法的研究。

6对全室检测方法的正确性负责,对有争议的检测方法有最后决定权。在室主任领导下,制订业务技术培训计划,主持全室计量技术学习和技术考核。主持同外厂计量技术协作,参加有关技术方面的经验交流会、学术讨论会和本专业的技术讲座等。参加有关本专业方面的设计方案技术论证。

(五)计量事各业务组组长职责在计量室主任的直接领导下全面负责本组业务技术工作。定期将有关业务统计数据上报室主任。负责本组人员的技术业务学习,在计量室工程师、技术员的指导下苦练基本功,开展本组的技术革新活动。4 对外代表室主任处理本组专业范围内的一切技术业务工作,但事后须向室主任汇报。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本组内的所有计量器具处于合格状态,对本组技术安全工作负责。

(六)精密测量员、试验员职责密切配合科研生产、完成委托测试任务,对测试的准确性负责。协助检验室和有关单位解决疑难测试问题,认真分析测试零件的图纸和技术要求,对没有把握的应与工程师、技术员一道研究测试方法,不得马虎从事。负责产品定期考核(定期检定)中零件测试工作和新产品试制中疑难测试工作。负责生产中工人与检查员有关测试方法分歧的仲裁测试及疑难测试。维护和保养分管的仪器仪表设备,使之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对于复杂的疑难测试工作,应按工程师、技术员编写的测试工艺卡片进行测试,以达到统一测试方法的目的。

(七)标准检定员职责保管工厂标准计量器具,并按照周期送上级计量检定机关检定,对于长期不用的标准计量器具要定期检查油封。2 负责对全厂传递用的本专业各级标准计量器具进行周期检定工作。负责在用计量器具(万能量具等)检定员无法检定的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正确使用和维护分管的标准计量器具和设备。严格执行计量检定系统,保证量值的统一。对周期检定的标准计量器具签发合格证或提出返修、报废意见。

(八)在用计量器具检定员职责根据工厂计量检定系统和国家颁发的检定规程,严格按照工厂批准的周期检定表,执行强制性的周期检定工作,对检定结果的准确性负责。按照计量室主任的布置,提供全厂及各单位的计量器具受检率、返修率等统计数据,定期向上级报告,并做好各种原始记录的填写和保管工作。向使用者大力宣传计量器具正确使用、选用、维护、保养知识。负责对外购计量器具的入厂检定工作和计量器具的出厂检定工作。督促各车间工具室、仪表室按检定周期表送检计量器具,对于无法拆下的计量器具,检定员应到现场检定。6 负责到生产车间进行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向有关领导或工程师反映。

(九)计量器具修理员职责严格按照检定规程要求修复计量器具的原有精度。认真搞好业务学习和基本功训练,改进修理工具和设备,不断提高修理技术和修理质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修理配件,不断扩大修理范围。修理后的计量器具必须自检合格后方可送交检定员检定,修理员不得自行开检定合格证。负责修理周期检定中的计量器具和新购入的而无法退货的计量器具,以及外协的计量器具的修理工作。

篇3:计量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关键词:立法技术,医务人员,医疗损害

2010年实施的《侵权责任法》以专章形式正式确立了“医疗损害责任”制度, 从根本法的角度奠定了今后处理医疗纠纷的基本制度根基。这项制度的社会效果并非完全取决于司法审判或者诉前调解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 医务界对此项制度的认知状况也同样制约着制度的实施。然而, 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 医务界对于制度变迁的具体内容缺乏应有的关注。医务人员对于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认知状况不仅取决于医疗行业监管者的推动、自身知识结构的制约, 立法技术上的缺失及其检讨则少有问津, 具体到这些立法缺陷对医务人员的认知状况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则更缺乏专论, 为此, 笔者以实证调查为依据进行具体讨论。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确定为北京市市区的三级甲等医院、二级甲等医院的医务人员。

(二) 调查方法。

2011年9月至12月, 课题组对中国医院协会法制专业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局、多家三级甲等、二级甲等医院医务处负责人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 选择北京市城区分级别随机抽取三级甲等医院6家、二级甲等医院5家进行问卷调查。三级甲等医院中兼顾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每家医院发放100份问卷, 按照医生、护士、医技科室、管理岗位的适当比例随机抽取。全部问卷要求本人填写, 共发放问卷1, 100份, 回收997份, 其中三级医院543份, 二级医院454份, 回收率为90.64%。总体而言, 调查对象包括医生532人 (53.4%) 、护士255人 (25.6%) 、管理岗位123人 (12.3%) 、医技人员82 (8.2%) 。

(三) 调查内容。

《侵权责任法》第七章“医疗损害责任”共计11条, 涉及众多新法律概念和规范。鉴于新旧制度差异点较多, 出于审慎考虑, 问卷涉及医务人员对医疗损害的概念、诊疗义务及其判断标准、告知义务、免责事由等项制度的认知状况。

(四) 统计方法。

调查问卷采用Epidata进行录入, 其后导入SPSS17.0建立相应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二、主要结论

当问及“若一起医疗差错不属于医疗事故, 医院是否应该承担责任”时, 62.1%的人选择“不应该”, 仅有15.2%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担责, 还有22.7%的人认为“说不清”。三级医院应答正确率16.9%, 略高于二级医院的13.2% (χ2=7.012, P=0.0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当问及“当前解决医疗纠纷的基本法律依据是什么”时, 仅有37%的人选择了《侵权责任法》, 42.4%的人选择《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选择“不确定”和“不知道”的分别占8.8%和11.7% (χ2=31.53, P<0.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当问及“下列哪些选项可以归入‘诊疗规范’范畴”时, 就总体而言, 医院人员应答比例从高到低的是:技术规范和标准 (84.45%) 、诊断指南 (65.90%) 、质量管理制度 (55.17%) 、临床路径 (52.56%) 、医学前沿文献 (16.15%) 以及其他 (1.10%) 。三级医院医务人员认知程度明显高于二级医院人员 (χ2=30.10, P<0.001) 。

当问及“应当对患者说明哪些项目”时, 总体而言, 医务人员选择占比从高到低的选项依次为:需要实施手术的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 (84.65%) 、需要实施特殊检查、治疗的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 (78.64%) 、普通诊疗中的病情 (73.32%) 、普通诊疗中的医疗措施 (66.80%) 、收费的详细情况 (43.93%) 和参与诊疗的人员配置情况 (25.98%) 。三级医院医务人员认知程度明显高于二级医院人员 (χ2=29.05, P<0.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当问及“医方在哪些情形下可以免除责任”时, 选择比例从高到低的选项依次为:患者或者其近亲属不配合诊疗 (84.35%) 、医务人员在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下已经尽到合理诊疗义务 (84.15%) 、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 (78.44%)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76.03%) 、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70.71%) 、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 (64.19%) 以及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 (63.49%) 。整体而言, 医务人员对于免除责任的法定情形认知程度比较好。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在认识水平上也比较一致 (χ2=4.896, P=0.557,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

三、关于立法技术对认知影响的讨论

一般意义上的立法技术, 主要包括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采取的策略、措施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 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立法技术可以综合上述诸端展开探讨。

(一) 关于新法与“旧法”的协调。

《侵权责任法》实施之前, 我国司法解决医疗纠纷的途径:一种是适用《民法通则》及其相关司法解释进行裁判。另一种是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予以解决, 尽管患者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补偿, 通常选择前一种渠道获得法律救济。但是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仍然发挥着潜在作用。而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 《侵权责任法》在效力等级上高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条例》中与新制度相冲突的规范理应废止。然而, 《条例》至今仍然有效, 立法机关也不做任何表态。我们认为, 这是导致医务人员对法律依据认识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新、旧制度“并存”, 可能会诱发不同法律主体在理解上各取所需、各执一词的局面, 进而阻碍新制度的贯彻和实施。至于如何处理《侵权责任法》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物权法》的立法技术处理方式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例如, 《物权法》第178条明确规定:“担保法与本法的规定不一致, 适用本法。”尽管在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了侵权法的适用范围,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 对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的一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行业管理规范是否继续适用, 时至今日仍然缺乏明确的规定, 究其根本, 这是立法协调缺失导致的消极法律现象。

(二) 医疗损害概念的纷争。

在立法进程中, 医疗损害概念的提法始终是一个争点。在我国, “医疗事故”一词源于1987年《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二条的界定, 即“是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 因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过失, 直接造成病员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尽管2002年此文件被《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取代, 但是医疗事故的概念继续沿用, 无疑固化了医方的医疗事故思维模式。《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规定:“不属医疗事故的, 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而《侵权责任法》引入了“医疗损害”的法律概念, 舍弃“医疗事故”概念, 彻底取消了《条例》“不构成医疗事故不赔偿”的规定, 明确了“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 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调查表明, 大部分人能够大致把握医疗损害与医疗事故的逻辑关系, 但仍有62.1%的医务人员认为, 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差错, 医院不承担赔偿责任。说明从《侵权责任法》实施到问卷调查的近2年间, 大部分医务人员的法律认识偏差依然没有改观。“医疗事故责任”影响着其对新制度的有效接纳。这与医疗损害制度的“权利救济”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一个客观的原因是, 在《侵权责任法》出台前有着长达20年的制度史, 且宣传贯彻充分, 足以对医务人员的“法律参照系“产生持久影响。42.4%的人坚持认为, “当前解决医疗纠纷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即是例证, 这从一个侧面预示着普及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三) 对“诊疗规范”、“免责事由”等属于缺乏必要解释。

《侵权责任法》第57条规定,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 造成患者损害的, 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58条规定,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因此, 准确理解“当时的医疗水平”和“诊疗规范”, 对于医务人员提高行医合法性至关重要。然而, 法律对一些新采用的法律术语缺乏必要的界定, 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医务人员的认知偏差, 增加了其守法成本, 也会为日后司法审判带来困难。大多数人认为, 应当以当时医疗行业的普遍技术水平作为判断是否存在过错的基本标准。而对行业普遍技术水平的确定, 则取决于医务人员对“诊疗规范”这一个概念的理解。大部分医务人员认为医疗技术规范和标准属于诊疗规范范畴。但是对于诊断指南、临床路径和管理制度是否应当归入诊疗规范之列, 则有着不同认识。三级医院的大部分医务人员倾向于将诊断指南和临床路径作为诊疗规范, 而二级医院则比较认可质量管理制度的规范作用。这种认知差异有可能导致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在诊疗技术标准设定上的差异化处理。200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加快制定统一的疾病诊疗规范”的政策目标。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我国诊疗规范的现状并不乐观, 而在法律条文中却以这样并不明确、不成熟的“规范体系”作为判断医务人员诊疗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依据, 这种值得商榷的“权宜处置”, 说明立法者在专业决策上有失审慎。

另外, 前述调查表明, 医务人员对免责事项的认知度比较高。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在笔者看来, 这恰恰说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仍然持续影响医务人员免责事项的认知。这是因为《侵权责任法》第60条对于医方的免责事由采取了抽象表述形式, 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则采用了详细列举的表述方式, 从这些开列的项目内容来看, 两部法律文件在此制度节点上具有兼容性和互补性, 医务人员在认识上的“自动对接”自然不足为怪了。从司法审判实践来看,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这项制度还是比较有价值的, 对医务人员理解新制度也是比较积极的。但是, 《侵权责任法》第60条所列逐项内容显然不能完全穷尽医务人员的免责情形, 并未体现出立法技术上先进性, 反而带来了不小的解释余地。

注:χ2=21.31, P=0.00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括号中百分数=选择次数/有效问卷数。

(四) 对患者权利理解的偏差。

由于立法协调策略的失误,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并未明令废止或修改。医务人员常常基于“事故思维”理解医疗侵权行为, 注定对患者权利范围的把握是不完整的。当问及“如果医方的行为导致了患者的损害, 有可能侵犯患者的哪些权利”时, 大部分医务人员选择“生命健康权”、“知情权”、“隐私权”、“自主选择权”这四个选项, 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为90.57%、71.41%、45.64%和36.31%。三级医院医务人员认知程度明显高于二级医院人员。这说明大部分医务人员对于医疗行为有可能侵犯患者生命健康权、知情权、隐私权等知悉程度较高, 但是对于医疗行为可能对财产权、自主选择权和肖像权等方面带来的损害认识不够充分, 更多是从对患方的有形伤害来考虑侵权后果, 至于医疗损害可能导致患者财产权利、人格权利和精神权利等方面损害, 认知程度较低 (表1) 。

综上所述, 立法协调策略的失误以及具体立法技术上的偏差共同影响着医务人员对于新法框架下的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准确把握, 立法者在选择新的术语、概念概括法律调控对象的同时, 又衍生出其他问题。这无疑为司法实践增加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会对医务人员的“再学习”行为增加困难。在笔者看来, 一个比较可行的制度策略是适时、适度地对医疗损害责任制度进行司法解释, 尽可能消除法律界、医务界的理解差异, 形成制度共识。另外, 要通过积极的立法策略, 在《侵权责任法》的理念和制度框架下, 重新梳理和整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制度遗产, 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医疗行业自我规制的制度文本, 使其对医疗差错的预防功能, 与《侵权责任法》的救济功能形成良性的制度互动关系, 形成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权益的制度合力。

参考文献

[1] .刘鑫, 张宝珠, 陈特.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条文深度解读与案例剖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2] .邱爱民.论我国医疗纠纷处理中二元化现象的历史与终结[J].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3:43~44

[3] .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

[4] .王一夫.回归技术信仰批判——现代人的基本诉求[J].理论界, 2012, 3:93~94

[5] .吴柯.医疗注意义务的程度设置问题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11:61~62

篇4:关于强化计量专业人员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强化;计量;专业人员;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5-0137-02

就当下而言,为了保证我国社会经济文明建设的重大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准确实施,就必须保证计量工作的稳定发展。保证计量工作的稳定发展就需要依靠在岗人员的力量,在岗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能够带动计量工作的稳定发展,提升在岗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就需要进行计量工作的专业培养和强化。传统计量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行良好的专业人员素质培养,才能够保证未来我国社会长足的发展计划。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社会的发展状态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各方面的资料能够得知我国社会在计量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在文中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促进我国提升综合实力,站在世界发展舞台的前沿。

1 我国社会强化计量专业人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世界迅猛发展,我国为了追赶世界的发展脚步在不断努力。为我国社会未来的长足发展做出计划的同时,还要提升我国社会的综合实力,首先就是要求社会各部门坚持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建设。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完善各部门的各项工作职能,就是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也是为经济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计量工作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提升科学技术的重要支柱力量。计量工作的操作范畴包含很多方面,对于地球能源计量的工作内容,企业和单位进行的经营和工程建设内容,还有运输行业等等层面的计量工作内容。广泛的操作范畴和严谨的操作方式,都足以体现计量工作的科学技术含量,也说明计量工作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依靠作用。

计量工作的专业性极强,计量工作的操作步骤都需要严谨的科学技术进行监督和辅助,在对于不同种类的工作范畴中进行专业数据、质量的掌控和监管,是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对于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能源资源进行专业的工具检测,进行认真的验证,进一步作出准确的分析和研究,依靠计量工作的准确实施,就能作出企业和社会计划成本的估计数值,能够帮助企业和社会完成节源开流的工作意义。综上所述,计量工作的实际工作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又需要严谨认真的对待,否则细小的操作失误都会影响整个程序的进行,也会给企业和社会的工程进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影响社会收益,导致经济文明建设的发展环节出现问题。

对于计量工作操作执行的人员而言,计量工作是十分严肃的,需要工作人员具有极强的责任心和认真态度,对于计量工作专业人员的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综合上述因素,积极的强化计量专业人员的管理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进行计量工作的操作,很难实现企业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社会的经济建设进程和速度。进行针对计量专业人员的管理工作强化,很大程度上能满足我国社会对于整体经济文明建设的体系构建,满足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

2 我国社会计量专业人员管理工作的现状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对于生产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我国社会的发展计划要求,进行周全的技术提升方法提升时当下的社会发展重要任务。面对我国社会当下的计量工作监管现状,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希望通过对计量人员工作现状的总结,能够提出有效的改善建议和措施。

2.1 计量专业人员的评估制度不健全

我国社会的计量专业操作人员有许多方面的工作内容,其中包含对于计量器具的使用,其中又可以细致的划分为检验、认定、测量、校对、维护和修理等等环节,这些工作内容的操作分别在重多的工业、农业、科技企业中进行实际应用,需要专业的计量人员进行对于所从事行业的化学、电辐射、光传递等等性质的知识掌握,专业的计量人员所要掌握的职能越多,对于他们工作执行力的要求越严格,这些都需要进行强化的管理监控。一旦在计量专业人员的工作中出现管理的松懈,就会导致发生许多问题,上述的专业性操作都要求工作人员接受过严格的评估制度检验,但是我国目前的计量专职人员资格认证还存在许多缺失,没有细节的监管,和可能造成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混入计量工作的队伍,造成未来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严重的工作操作缺失。

2.2 专业计量工作人员的职业操作规范准则不全面

大部分的计量工作人员在进行专业计量工作的操作方面已经构成了整体的操作体系,但是在具体的监管方面还缺乏相对准确地指导准则规范,比如在法律监管的方面就存在缺失,很难保证计量工作的规范进程,这些因素最终都导致计量工作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很难取得长足的进展,也没有更好的社会影响力,导致整体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被拉低,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建设,引导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偏差。缺乏全面的计量工作人员操作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计量工作进程中的严重缺失。

2.3 专业计量技师资格认证体系不规范

我国社会关于专业计量技师的资格认证的体系还不健全,主要就体现在我国的专业计量技师资格认证从2005年之后才开始进行,之前的计量工作都是在没有专业人员认证资格的情况下进行的,后期虽然设立了计量资格技师的认证,却没有完善认证体系,导致认证资格的执行内容缺乏规范性。为了配合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强行快速建立的认证体系是在缺乏研讨过程中,缺失了验证标准和体系的层层筛选,导致计量人员对于实际的工作感到手足无措,不能够应用计量管理系统进行操作执行,也会出现工作纰漏,最终导致资本损失。

2.4 专业计量人员的管理工作缺失

我国社会当下针对专业计量人员的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疏忽,在传统监管理念和现代化技术并存的时代,严重的产生互相干扰的状态。这种干扰严重的影响了专业计量人员的工作思维,使得专业计量工作人员在很大程上存在工作的缺失。由于全国范围内不同的计量人员考核标准,导致专业的计量人员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状态,致使计量工作的结果出现差异,最终影响整体计量工作成果。还因为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专业的计量人员工作范围划分不健全,没有相应的管理划分组织进行计量专业人员的管理工作,长期的管理缺失,影响了整个计量专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情绪和热情。

3 我国强化计量专业人员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对当下我国社会的计量工作存在的许多问题,综合上述计量工作管理现状,提出了相关的强化改善措施。在强化计量专业人员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进行实际操作的内容理顺,然后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推动计量专业人员管理工作的实施。

①对专业的计量工作人员进行标准的资格考核和认证,通过严格的资格认证进行有效的筛选,能够提升专业计量工作人员的素质,保证整个行业的品质提升。专业资格的认证能够帮助提升计量专业的技术,是促进我国整体科学技术水平的有力途径。专业计量人员如果要通过资格认证,就会更加努力的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专业的培训之中整合教材内容,完善自身科学技术职能,充实能力的同时完成资格认证考核。这些活动的进行,都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综合实力的提升,是科学技术提升的有效推动力。

②在进行计量专业人员管理工作的强化过程中,要积极的配合传统的计量管理工作准则,进一步完善新旧制度的交替,让我国社会的计量工作操作职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并且健全计量工作科技提升的体系构建。在日常的计量工作中,需要对于专业计量工作人员的工作监管,实时的保证计量工作的校对,建立一套完善的检验验收体系,让计量工作的实质内容能够得到准确的操作结果。

③针对我国社会目前现有的计量专业人员管理制度,进行体系认证的完善,就是要求建立法律保护的规范职能。保证专业技师的职业成果得到准确的大众认知度,提升整个计量行业的社会名誉,进而促进计量行业专业人员的工作热情。

④对计量专业人员的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推动和促进。建立完善的保护和鼓励政策,让专业的计量工作人员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工作,还需要确保专业计量人员的福利待遇,让专业计量人员认识到我国社会对于他们劳动知识能力的认可,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高涨的工作热情能带来认真准确的工作态度,提升我国社会的竞争力。

4 结 语

坚持以人为本的国家发展要素,需要在完善计量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人员管理进行强化训练,积极的管理手段能够保证我国社会的经济文明建设的稳定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宣湘.不断开拓创新加快改革发展推动计量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全国质检系统计量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登)[J].工业计量,2005,(2).

[2] 质检总局.质检总局关于发布《计量检定员考核规则》的公告[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3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检总局关于发布《注册计量师注册管理暂行规定》的公告[J].中国计量,2013,(6).

[4] 王建军.强化计量管理意识健全计量管理体系提升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水平[J].衡器,2014,(6).

篇5:计量人员培训教育制度

为确保本公司与测量管理体系有关的人员有能力完成规定的任务,对上岗或转岗人员应进行计量管理有关知识、测量专业技能和质量/计量意识和岗位职责的教育,使有关人员均能满足测量管理体系所规定的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

(一)职责

由工程技术部会同人事管理部门确定与计量管理有关人员,明确各类人员的计量岗位和职责,作为各部门人员质量目标考核的一项内容。

工程技术部根据本公司总体发展规划和各部门的需求,制定季度或培训计划,并纳入人事部门的计划。

(二)培训的内容

A)本公司各项计量管理制度;

B)有关的计量法规及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

C)计量器具检定或校准技术;

D)测量数据的处理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E)计量器具调修技术。

(三)培训方式

本公司计量高级工程师或请外部计量专家讲课,定期举办专业培训;或派技术骨干外出参加专门培训;由经验丰富的计量器具调修师傅进行实际操作培训。

(四)考试和考核

对参加培训人员必须及时组织考试和考核。考核由工程技术部会同人事管理部门进行,考卷及评分由人事管理部门存档,实际操作培训由工程技术部组织操作考核。新来人员必须经过上岗培训,转换岗位的人员必须经过换岗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或转岗。

(五)培训有效性评价

篇6:计量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本制度规定了各类计量人员培训、考核、任用和奖励的规范。

一、计量人员培训、考核、任用

1、计量人员均须接受培训,并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和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管理和检定等工作。

2、计量人员必须热爱计量工作,精通业务,熟悉计量法律、法规,熟悉所使用的计量标准和受检计量器具的原理、结构和性能。并具有相当于中专(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

3、计量人员应具有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工作有条理,记录认真,字迹清晰端正。4、计量人员应能熟练维护和保养使用中的计量器具,能够准确判断设备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及时解决发生的问题或提出处理意见。

5、计量人员应能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计量工作的要求,并组织有效实施。

二、奖励

1、对认真贯彻执行计量法律、法规和公司有关规章制度,敢于同违反《计量法》等行为作斗争者给予表扬或奖励。

篇7:计量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2.1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质检部检验员的授权、检验、计量印章的管理。3 职责

3.1 质检部负责公司检验人员的业务管理工作,组织必要的培训及实施考查考核。

3.2 质检部主要领导者负责内部检验人员、计量人员的设置、调整和授权。

3.3 质检部统计员负责检验、计量印章的刻制、发放和建档。

3.4 质检部检验组负责人负责执行印章使用的监督。

3.5 检验、计量人员对领用印章的合理使用负责。管理规程

4.1 检验员授权程序

4.1.1 检验员的授权由上岗合同、调令和岗位变动审批表作为依据,被聘任为指定检验岗位上的人员自动获得授权,可对其所负责范围内的外协外购件、零(部)件、产品、工装等是否合格作出判断,提供合格证明。

4.1.2 质检部对内部的检验员实施培训、考查考核和综合考评,并根据实际情况聘任检验员。

4.1.3 质检部对检验员培训提出需求,考查考核。

4.2 检验、计量人员印章管理规定

4.2.1 由质检部统计员负责检验、计量印章的制作和发放,保证其唯一性,并建立记录。

4.2.2由指定人员(质量员)开具清单,对号对人,到质检部统一领用检验人员印章,作好领用和发放记录。

4.2.3 质检部检验、计量人员由各组组长开具清单,对号对人到部门里统一领用检验、计量印章,作好领用和发放记录。

4.2.4 检验、计量人员应严格保管好个人使用的印章,对印章证实的数据负责。

4.2.5 使用印章时必须在检验、检测后方可盖章,不得预先将印章盖在合格票上和检测票上。如发现违者,一次扣款50元,情节严重者,调离岗位。

4.2.6 检验、计量人员退休或调离工作岗位,由本人将印章交回部门指定人员(质量员)或各小组组长,再交至质检部统一处理。

4.2.7 印章如遗失,需办理报失手续,经领导批准后,重新领用。私刻检验、计量印章,仿冒使用者,一经查明,严肃处理。文件和记录

5.1 上岗合同由办公室及本人各执一份,调令由办公室及所在部门保管。

5.2 检验、计量人员印章领用记录由质检部统计员保管。

篇8:计量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一、施行岗位轮转的必要性

医疗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 现代公立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均要保持均衡良好的发展态势, 同时医院的行政管理不断走向专业化和精细化, 不同的职能科室之间存在的差别也日益增大。通过岗位轮转的制度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有助于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对医院建设高素质管理队伍、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影响。

二、实施岗位轮转培训的具体方案

人事部门牵头进行行政管理人员的轮岗培训, 对新职工统一进行岗前培训, 主要内容包括各行政科室负责人介绍本科室概况、详细讲解行政职能等, 以便新员工对各个科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培训结束后进行相关考核。

(一) 岗位轮转培训办法。建立新员工岗位轮转培训档案, 主要由医院人事部门或者继续教育部门负责执行。依据各部门提前拟定的本部门参与轮岗的人员轮转计划, 轮转总期限为半年至一年。

(二) 岗位轮转培训内容。轮岗人员学习完成本岗位基本工作的技能, 按照负责人的安排, 参与科室行政事务, 并积极参与本科室组织的活动。轮岗人员每周填写一次工作报告表, 在每个科室轮转结束时均填写轮转总结, 所有相关材料保存到个人档案中。

三、实施岗位轮转的意义

(一) 对轮转人员的意义。1.经过轮转培训后, 新员工学到了各个科室应掌握的基本技能, 同时增进了与同事之间的了解, 有利于未来工作的开展, 有助于同事之间更好地配合及合作。2.轮转人员经验得到丰富, 同时锻炼了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能够了解不同部门存在的具体实际问题。轮转人员的行政理论知识得到丰富, 具体工作技能获得提升, 有利于发展其组织协调力、增强工作凝聚力, 从总体上提升员工的核心竞争力。3.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效, 岗位轮转期间是轮转人员探索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 学员通过轮转了解各个科室职能, 同时易于发现自己的最适发展方向, 确定自己的职业类型。

(二) 对医院管理的意义。1.营造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医院的行政管理可以很好地体现医院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 这也对医院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岗位轮转培训的过程, 也是快速将“科室人”转变为“医院人”的过程, 还应该把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渗透其中, 不断提高医院管理的整体文化水平。2.储备高素质的优秀管理人才。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是现代医院建设的关键力量, 岗位轮转是培养行政管理人员的有效培训途径, 员工在轮转过程中可以接受到多元化的能力培养, 这有利于增强管理队伍的内涵建设。3.减少培训成本。由于进行院外交流培训的资源较少, 因此在院内不同科室轮岗更加切实可行, 具有经济、简便和成效显著的优点。

四、讨论

轮转制度在实际应用中还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要全面科学地分析岗位工作。医院行政管理能力的外在体现于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能力。通过对岗位进行科学、全面地分析, 能够对每个职位的特征进行清晰划分, 了解其具体要求。二是要建立合理的轮转计划。岗位轮转是一项较为复杂、系统的工作, 不同科室之间的工作平稳有序进行最为重要。因此在进行岗位轮转之前, 应该广泛听取各科室的意见, 并由人力资源部门制定出详尽周全的计划。一是每个员工的职业背景存在差异, 因此要结合实际采取相应的轮转方针。有些员工没有医疗专业背景, 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 因此应该相应延长轮转时间。二是不同科室的职能关联程度存在差异, 结合具体选择不同的轮转科室。医院的科室存在不同职能分工, 科室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也不同。但是不同科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和工作的连续性, 员工在确定了行政管理的具体发展方向后, 应该继续选择与其岗位联系较为密切的科室进行锻炼和学习。三是完善轮转考核制度, 施行轮转档案化管理。进行评估的关键是收集行政管理人员工作业绩, 所以有效的轮转员工档案可以作为人员岗位职责履行情况的准确评判材料。档案袋里主要存放的应有:个人基本信息、轮转科室日常工作、参加科室活动情况及出科考评结果和学习心得等。四是形成有效沟通机制, 保证信息能够有效地上传下达, 同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在轮转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公立医院的行政管理对医院建设至关重要, 实践经验表明、采用岗位轮转制度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养, 此种模式成本低、成效高, 有利于医院提高管理效能, 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本文根据公立医院发展的历史特点, 对本院行政管理人员岗位轮转制度的方法进行论述, 阐述了医疗改革新形势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轮转制度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关键词:岗位轮转,医院,行政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1]卢惠娟.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23) :4482.

[2]尹燕妮.岗位轮转在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培养中的运用[J].现代医院管理, 2010, 6 (39) :54-55.

篇9: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为完善工厂的管理体制,明确各岗位的职、权、责、利关系,使每个工作人员都有明确的权限和责任,建立合理高效的生产和工作秩序,杜绝人浮于事、相互扯皮、相互推诿和无人负责的现象,培养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展其能的现代企业风尚,体现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团队精神,建立奖罚透明、升降有据的自由、公平的竞争机制,制定本责任制。

一、工厂岗位分配及信息反馈网络图

二、制定岗位责任制的原则

1、因事设岗、职责相称;

2、职权一致、责任分明;

3、任务清楚、要求明确;

4、责任到人、便于考核。

三、岗位责任制

(一)厂长

厂长是工厂的第一责任人,对工厂的生产组织、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生产与教学协调、近期目标实施、市场开拓、远景规划设想等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负直接领导责任。

在实际工作中,厂长必须履行如下职责:

1、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校办工厂必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标,制定工厂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2、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着重加强全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完善特殊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重视安全隐患的查找和整改,把“隐患险于明火,责任重于泰山”的防范意识落到实处。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三同时”(布置工作,必须同时布置安全生产工作;检查工作,必须检查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工作,必须总结安全生产工作)。

3、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基本质量工作方针贯穿生产组织管理的全过程,切实加强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工作;重视QC小组活动的正确引导,为校办工厂的发展壮大积累经验,为校办工厂在不远的将来完成ISO9000注册积累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资料和人才储备。

4、重视设备管理,完善规范、科学的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5、加强订单管理,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开拓规划。

6、建立健全政治思想工作保证体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加强员工队伍的团队精神培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7、加强人事管理,重视人才培养。

8、切实贯彻我校“宽基础、多技能、有特长”的办学方针,建立健全生产管理和教学实习的协调机制,确保工厂既能完成市场的产品加工订单,又能完成学校的人才培养订单。

(二)车间主任或工厂负责人

车间主任或工厂负责人是工厂生产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对订单目标的分解、人员和工期的安排、原材料的管理、设备的保养和维修、生产过程的全面控制、产品质量的监控、产品的出厂检验把关、安全隐患的整改、设备故障的排出负直接责任。

在实际工作中,车间主任或工厂负责人必须履行如下职责:

1、根据工厂的订单情况,及时完成订单目标分解,确定流水线的开工计划,及时完成工期规划和人员的组织调整。

2、完善原材料品质的入库检验制度,加强原料库的管理,严格原材料入库、出库的登记管理制度,重视库存情况的统计分析。

3、切实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完好率。鉴于流水线作业的特殊性,焊锡炉、检测仪、烤箱、带式炉、空压机等设备的完好率必须保证100%。

4、加强生产全过程的监控管理,根据实际生产进度情况,及时调整流水线之间的订单分配,确保生产任务的均衡和协调。

5、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及时完成安全隐患整改,重视全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

6、建立健全方针目标管理体系,加强全过程的产品质量控制,提高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切实做到用工序质量保证产品质量,降低不良品率,提高工厂的综合效益。

7、重视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慎重处理员工提出的各种意见。全面掌握实习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并经常向同学们阐述学校的办学方针;对于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暂时性问题,要经常作耐心细致地解释工作,解决同学们思想上的疑虑,激发同学们奋发向上的热情。

(三)流水线线长

线长是流水线生产全过程的第一责任人,对流水线上的人员组织和调整、流水线的正常运行、帮扶实习生熟悉操作流程和操作技巧、跟踪流水线各作业点的操作情况、流水线的产品质量的控制和检查负直接责任。

在实际工作中,线长必须履行如下职责:

1、及时掌握工厂的订单情况,合理调整各工序的技术标准和生产目标。

2、配合学校的实习生轮换安排,合理调配本线技术骨干力量,辅导实习生尽快上手开展工作。

3、掌握本线全体员工的基本信息,了解员工的长短优劣和技术技能优势,及时调整各工序的力量配置。

4、加强员工的思想工作,妥善解决员工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5、充分理解学校和工厂的生产激励机制内涵,探索生产组织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工效。

6、严格执行厂规厂纪,创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环境,营造“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

7、积极支持并协助QC和作业组长开展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并及时解决有点表性的问题,总结生产管理的内在规律,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各工序的工作效率。

(四)车间质检员(总品管)

车间质检员是工厂产品质量控制的第一责任人,对原材料品质检验、各流水线的产品质量控制、各流水线的技术要求执行情况、成型产品包装出厂前进行抽检工作负直接责任。

在实际工作中,车间质检员必须履行如下职责:

1、根据工厂的发展规划,制定工厂的方针目标管理措施,完善工厂的质量保证体系。

2、健全工序质量控制标准,建立产品品质的生产控制、常规检查、随机抽查、原因分析、后期处理的工作程序,用工序质量确保产品质量。

3、充分发挥QC的作用,及时协调各流水线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各流水线的质量管理问题。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及时和线长、QC会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范。

4、对产品入库前的检查,必须严格执行订单要求的品质目标,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质量目标落到实处。

5、切实加强全员的质量意识培养,建立并逐步完善QC小组的登记、注册和活动细则,广泛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推动工厂向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6、加强对各流水线的巡视,重视各流水线QC之间的协调,统一各流水线技术标准和工序操作规范。

7、充分利用工余时间,组织各流水线的QC和技术骨干集中学习,共同探讨产品质量控制方法和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模式,研究对特殊品质问题的解决措施,促进工序质量的提高。

(五)流水线质检员(QC)

流水线质检员(QC)是流水线产品质量控制的第一责任人,对原材料品质检验、各工序(站点)的产品质量控制、各工序(站点)的技术要求执行情况、成型产品包装前进行抽检负直接责任。

在实际工作中,流水线质检员必须履行如下职责:

1、熟练掌握各工序的控制标准和技术要求。并向员工讲解清楚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2、重视工序之间的衔接,避免工序转过程中出现人为的不良因素。

3、加强对各工序、各站点的巡视和作业指导,把产品订单的品质目标落实到各操作站点中去。

4、重视对工序产品(半成品)的品质检查、检验工作,教育员工牢固树立“杜绝不良品流入下道工序”的质量意识。

5、广泛宣传并积极组织广大员工参与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组织并参与各工序的QC小组活动,激发全体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六)仓储管理员

仓储管理员是工厂原料入库登记储备、发放管理和成品库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原料入库验收、登记造册、发放登记、仓库台帐编制、原料消耗分析和成品入库登记管理和出库的手续办理负直接责任。

在实际工作中,仓储管理员必须履行如下职责:

1、根据现有的仓储条件,完善物品存放的分类规划,做到台帐明晰,类别清楚,摆放整齐。

2、原料入库,必须经过严格的清点验收,并通知工厂质检员对原料品质进行检验,及时登记上账。然后摆放到指定位置,贴上物品类别清单标签。

3、各流水线领用原料,必须由各流水线的线长或者线长指定的专人办理,并办理领用签收手续以后,原料才能出库。设备管理人员领用备件,必须办理领用手续,并交回更换的部件。

4、各流水线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良品(比如铜丝、磁芯等),下班后应及时回收入库,并按照线号登记造册。

5、原料库存情况,每天都必须做好统计分析,并向工厂负责人汇报,如有额外损耗,必须以文字材料的方式说明原因。

6、成品入库,必须当面清点数目,并由交货人办理移交手续,双方签字。成品出厂,也必须由经办人签字才能出库。

7、加强仓库内务整理,协助工厂负责人搞好仓库的防潮、防火、防盗工作。

(七)设备管理员

设备管理员是工厂全部设备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工厂设备的安装、使用、改造、维护、保养、更新直至报废整个寿命周期的全程管理负直接责任。在实践工作中,设备管理员必须履行如下职责:

1、根据工厂的发展规划和生产经营目标,运用各种组织、技术和经济措施,对设备的选型、采购、安装、调试、运行提出确实可行的论证方案,并付诸实施。

2、制定并实施各类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违章指挥,违章操作。

3、经常巡视各流水线的设备运行情况,及时收集各流水线对设备运行情况的汇报,针对工厂的生产情况,及时提出改进方案。

4、加强对工厂现有设备的维护保养,提高设备综合经济效率。鉴于流水线作业的特殊性,焊锡炉、检测仪、烤箱、带式炉、空压机等设备必须保证100%的完好率。

5、加强备件管理,妥善解决设备故障。对于现场无法解决的重大设备故障,应及时向工厂负责人汇报,并及时和生产厂家联系,取得厂家的技术支持,尽快恢复生产。

6、在订单间歇期,应提请工厂负责人组织专门力量对生产设备进行全面维修保养,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

(八)统计分析员

统计分析员是工厂生产统计、考勤统计的第一责任人,对工厂各流水线的产量统计、不良品率统计、原料消耗统计和员工考勤统计工作负直接责任。在实际工作中,统计分析员必须履行如下职责:

1、制定和实施工厂的统计调查计划,搜集、整理、提供统计资料。

2、做好工厂周、月、季度的统计报表编制工作。每天按照规定程序和规定时间统计各流水线的生产情况、产品质量情况和原料消耗情况,及时、准确地汇总上报各类报表。

3、开展统计分析,弄清不良品的分布规律和波动规律,掌握物资消耗规律,反映物资供应情况,当好领导参谋,配合作好计划工作。

4、建立仪器设备技术档案及其使用情况统计表。配合设备管理员做好仪器设备使用率、完好率及投资效益调查统计工作。

5、管理工厂的统计调查资料,做好原始资料的保存和归档工作。

6、做好工厂考勤统计工作,编制每月出勤情况统计表和工资、实习补贴发放表。接受学校财务科的各项审查。

四、本责任制由广西梧州怡华电子发展有限公司编制,经学校中干部会议讨论通过后付诸实施。

上一篇:无人机比赛怎么宣传下一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