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考研复习纲要

2024-05-21

刑法总论考研复习纲要(共3篇)

篇1:刑法总论考研复习纲要

刑法总论讲授纲要

陈兴良

引言

第1讲

刑法方法论

一、立法论的思考与司法论的思考

二、体系性的思考与问题性的思考

三、类型性的思考与个别性的思考

思考题:试论刑法的教义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参考书目:

1、陈兴良:《刑法知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章

2、许德风:《论法教义学与价值判断----以民法方法为重点》,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2期

3、陈兴良主编:《刑法方法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第2讲

罪刑法定主义

一、罪刑法定的价值内容

(一)罪刑法定的思想渊源

(二)罪刑法定的宪政基础

(三)罪刑法定的司法理念

二、罪刑法定的派生原则

(一)类推解释之禁止

(二)事后法之禁止

(三)习惯法之禁止

三、我国刑法中的罪刑法定

(一)罪刑法定的当代命运

(二)罪刑法定与司法体制

(三)罪刑法定与法律解释

思考题:如何理解我国刑法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 参考书目:

1、陈兴良:《罪刑法定的当代命运》,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2 期。

2、彭凤莲:《中国罪刑法定原则的百年变迁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案例:李宁组织卖淫案,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第38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参见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章第1节

第3讲

犯罪概念与行为论

一、犯罪概念概述

(一)犯罪概念的体系性地位

(二)事实概念与规范概念

(三)形式概念与实质概念

二、作为犯罪根基的行为

(一)行为论概述

(二)行为论与构成要件论

(三)行为论与违法论

(四)行为论与责任论

思考题:试论无行为则无犯罪这一法律格言 参考书目:

1、陈兴良:《刑法知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章

2、陈兴良:《刑法知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章

3、王充:《中日犯罪论体系的比较与重构----以行为论与犯罪论的关系为视角》,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6期

第4讲

犯罪论体系

二、犯罪论体系概述

(一)古典派的犯罪论体系

(二)新古典派的犯罪论体系

(三)目的论的犯罪论体系

(四)目的理性的犯罪论体系三、四要件犯罪构成论批判

(一)没有构成要件的犯罪构成

(二)没有违法阻却事由的犯罪构成

(三)没有归责的犯罪构成

(四)没有阶层的犯罪构成

四、犯罪论体系的建构规则

(一)事实判断先于价值判断

(二)形式判断先于实质判断

(三)客观判断先于主观判断

(四)类型判断先于个别判断

思考题:四要件的犯罪构成论存在什么缺陷?

参考书目:

1、(苏)A.H.特拉伊宁:《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王作富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

2、陈兴良:《刑法知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章

3、陈兴良主编:《犯罪论体系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梁根林主编:《犯罪论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肖中华:《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方泉:《犯罪论体系的演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案例:吴晓丽贷款诈骗案,载最高法院:《刑事审判参考》第15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参见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章第2节

第5讲

构成要件论

一、构成要件概述

(一)构成要件的起源

(二)构成要件与法律

(三)构成要件与事实

二、构成要件的性质

(一)构成要件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二)构成要件的记述性与规范性

(三)构成要件的形式性与实质性

三、构成要件的分类

(一)基本构成与修正构成

(二)减轻构成与加重构成

(三)普通构成与特别构成

思考题:试论构成要件与犯罪构成的区别

参考书目 :

1、陈兴良:《构成要件的理论考察》,载《清华法学》2008年第2期

2、(德)恩施特.贝林:《构成要件理论》,王安异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日)小野清一郎:《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王泰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案例:何起明诈骗案,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第12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参见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下卷),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章第6节

第6讲

实行行为论

一、实行行为的概念

(一)实行行为的事实性

(二)实行行为的规范性

(三)实行行为的具体性

二、直接正犯的实行行为

(一)亲手犯的概念

(二)亲手犯的本质

(三)亲手犯的形式

三、间接正犯的实行行为

(一)间接正犯的概念

(二)间接正犯的本质

(三)间接正犯的形式

四、原因上的自由行为

(一)原因上的自由行为的概念

(二)原因上的自由行为的本质

(三)原因上的自由行为的形式

1、(日)西原春夫:《犯罪实行行为论》,戴波、江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范德繁:《犯罪实行行为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3、何荣功:《实行行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徐文宗:《论刑法的原因自由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案例:邵建国故意杀人案,载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律研究所:《人民法院案例选(刑事卷)》(1992年-1996年合订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参见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章第1节

第7讲

不作为论

一、不作为概述

(一)不作为的概念

(二)不作为的分类

二、不作为的作为义务

(一)形式的作为义务论

(二)实质的作为义务论

三、不作为的认定

(一)纯正不作为的认定

(二)不纯正不作为的认定

思考题:试述保证人说

参考书目:

1、(日)日高义博:《不作为犯的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黎宏:《不作为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栾莉:《刑法作为义务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案例:宋福祥故意杀人案,载中国高级法官培训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刑事审判要览》(1996年刑事审判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参见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章第1节

第8讲

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论

一、因果关系概述

(一)因果关系的体系性地位

(二)哲学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

(三)归因与归责

二、条件说

(一)条件说的概念

(二)条件说的价值

(三)条件说的适用

三、原因说

(一)原因说的概念

(二)原因说的价值

(三)原因说的适用

四、相当因果关系说

(一)相当因果关系说的概念

(二)相当因果关系说的适用

五、客观归责

(一)客观归责的概念

(二)客观归责的价值

(三)客观归责的适用

思考题:试论刑法上归因与归责的区分

参考书目:

1、陈兴良:《客观归责理论研究----从归因到归责》,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5期

2、陈兴良:《刑法因果关系:从哲学回归刑法学》,载《法学》2009年第7期

3、张绍谦:《刑法因果关系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

4、吴玉梅:《德国刑法中的客观归责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案例:赵金明故意伤害案,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第55集,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参见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章第3节

第9讲

违法性论

一、违法性概述

(一)违法性的体系性地位

(二)形式违法性与实质违法性

(三)客观违法性与主观违法性

二、违法性的本质

(一)规范违反说与法益侵害说

(二)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

(三)物的违法论与人的违法论

三、违法性的阻却

(一)违法阻却的根据

(二)法定的违法阻却事由

(三)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

思考题:试述刑事违法性与违法性的区分

参考书目:

1、陈兴良:《刑法知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章

2、周光权:《违法性判断的独立性----兼及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改造》,载《中外法学》2007年第6期

3、王安异:《刑法中的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肖吕宝:《主、客观违法论在刑法解释上的展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王政勋:《正当行为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王骏:《超法规的正当化行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案例:周某某非法行医案,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第40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参见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章第6节

第10讲

责任论

一、责任概述

(一)责任的体系性地位

(二)心理责任论与规范责任论

(三)社会责任论与人格责任论

二、责任的形式

(一)故意

(二)过失

三、责任的阻却

(一)责任阻却的根据

(二)责任无能力

(三)违法性认识错误

(四)期待不可能

思考题:试述从心理责任论向规范责任论转变的意义 参考书目:

1、陈兴良:《从刑事责任到责任主义----一个学术史的考察》,载《清华法学》2009年第2期

2、冯军:《刑事责任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案例:彭崧故意杀人案,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第55集,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参见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章第1节

第11讲

故意论

一、故意概述

(一)故意论的演变

(二)故意的体系性地位

二、故意的构成

(一)故意的认识因素

(二)故意的意志因素

三、故意的形式

(一)故意的法定类型

(二)故意的理论类型

四、错误论

(一)错误的概念

(二)错误的分类

(三)错误的判断 思考题:如何认定间接故意 参考书目:

1、姜伟:《罪过形式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刘明祥:《错误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案例:沈某某盗窃案,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第40集,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参见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上卷)3章第4节

第12讲

过失论

一、过失的概念

(一)过失论的演变

(二)过失的体系性地位

二、过失的构成

(一)过失的认识特征

(二)过失的意志特征

三、过失的形式

(一)过失的法定类型

(二)过失的理论类型 思考题:试论监督过失 参考书目:

1、林亚刚:《犯罪过失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高铭暄、赵秉志主编:《过失犯罪的理论基础》,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赵慧:《刑法上的信赖原则》,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案例:梁应金交通肇事案,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第13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参见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章第6节

第13讲

未遂犯论

二、未遂犯的概念

(一)主观的未遂论

(二)客观的未遂论

(三)折中的未遂论

三、未遂犯的特征

(一)着手

(二)未得逞

(三)意志以外原因

四、不能犯

(一)不能犯的概念

(二)不能犯的性质

(三)不能犯的认定

思考题:试论未遂犯与不能犯的关系 参考书目:

1、张明楷:《未遂犯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赵秉志:《未遂犯形态研究》(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陈家林:《不能犯初探》,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2005年版

案例:张筠筠运输毒品案,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第5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参见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章第2节

第14讲

共犯论

一、共犯的概念

(一)共犯与正犯

(二)共犯的构成

(三)共犯的处罚根据论

二、共犯的性质

(一)共犯的从属性说

(二)共犯的独立性说

(三)共犯的二重性说

三、共犯的分类

(一)共同正犯

(二)组织犯

(三)教唆犯

(四)帮助犯

四、共犯的认定

(一)共犯与身份

(二)共犯的过限

(三)共犯的脱离

思考题:试论共犯与正犯的区别

参考书目:

1、陈兴良:《共同犯罪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马克昌、莫洪宪主编:《中日共同犯罪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陈家林:《共同正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杨金标:《共犯的处罚根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案例:高海明绑架、郭永杭非法拘禁案,载国家法官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01年刑事审判案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载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章第1节

第15讲

竞合论

一、竞合论概述

(一)竞合论的概念

(二)行为个数与竞合

(三)罪名个数与竞合

二、法条竞合

(一)法条竞合的概念

(二)法条竞合的形态

(三)法条竞合的处理

三、想像竞合

(一)想像竞合的概念

(二)想像竞合的形态

(三)想像竞合的处理

四、实质竞合

(一)实质竞合的概念

(二)实质竞合的形态

(三)实质竞合的处理

思考题:试论法条竞合与想像竞合的区分

参考书目:

1、刘士心:《竞合论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2、赵丙贵:《想像竞合犯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3、柯耀程:《刑法竞合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案例:梁其珍招摇撞骗案,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第34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参见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章第1节

第16讲

刑罚目的论

一、刑罚目的的概述

(一)刑罚目的的概念

(二)刑罚目的与刑罚权

(三)刑罚目的与刑罚功能

二、刑罚的报应目的

(一)报应目的的概念

(二)报应目的的价值

(三)报应目的的实现

三、刑罚的预防目的

(一)预防目的的概念

(二)预防目的的价值

(三)预防目的的实现

四、刑罚目的二元论

(一)报应目的的主导性

(二)预防目的的补充性 思考题:试论报应与预防的关系 参考书目:

1、陈兴良:《刑罚目的二元论》,载《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2、田文昌:《刑罚目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德)雅科布斯:《行为 责任 刑法---机能性描述》,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17讲

死刑论

一、死刑概述

(一)死刑的历史沿革

(二)死刑的当代趋势

二、死刑的立法考察

(一)死刑的罪名分析

(二)死刑的程序分析

三、死刑的司法考察

(一)死刑的适用条件

(二)死刑的适用规则

思考题:死刑适用与民意的相关考察

参考书目:

1、陈兴良:《死刑备忘录》,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2、杨正万:《死刑的程序限制》,中国人民公安

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案例:唐友珍运输毒品案,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第2缉,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马俊海运输毒品案,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第4缉,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参见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章第3节

18讲

量刑论

一、量刑概述

(一)量刑的概念

(二)量刑的方法

(三)量刑的程序

二、量刑原则

(一)以事实为根据

(二)以法律为准绳

三、量刑情节

(一)法定情节

(二)酌定情节

思考题:如何避免量刑偏差?

参考书目:

1、胡学相:《量刑的基本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赵廷光:《量刑公正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汤建国主编:《量刑均衡方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案例:贺淑华非法行医案,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第53集,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郭云娜案,载上海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法院裁判文书选》(上海2001年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参见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章第1节

篇2:刑法总论考研复习纲要

交规考试秘笈(资料整理汇总)【相关资料meilijingxuan.uz.taobao.com】

摘要:2015考研数学复习总论:试卷结构及考点内容总结。无论数学

一、数学二和数学三都成不同角度考查学生的数学掌握水平,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是否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等。考研数学在考研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着考生的初试成绩。为帮助各位考研同学尽快尽早地对数学试卷的分值、题型、内容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下面分析历年考研数学试卷结构和内容。

众所周知,考研数学分为数学

一、数学二和数学三。针对于不同的学科对数学的要求也不相同,一般情况下,工科类的为数学一和数学二,其中工学类中的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20个一级学科中所有的二级学科和专业,以及授予工学学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一级学科均要求使用数学一考试试卷。而工学类中的纺织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5个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和专业均要求使用是数学二考试试卷。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工科类要求的数学试卷难易程度是由招生单位决定的,比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料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对数学要求高的二级学科则选取数学一,要求较低的则选取数学二。经济类和管理类的为数学三,经济类和管理类包括经济学类的各一级学科、管理学类中的工商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的一级学科和授予管理学学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一级学科。无论数学

一、数学二和数学三都成不同角度考查学生的数学掌握水平,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是否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等。整套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数学一和数学三试卷中高等数学占56%,分数值约为82分,线性代数占22%,分数值约为34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占22%,分数值约为34分。数学二试卷中高等数学占78%,分数值约为116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占22%,分数值约为34分。试卷结构为单选题8个,填空题6个,解答题9个(包括证明题)。数学一和数学三试卷的8道选择题中,1至4题考查高等数学知识点,5至6题考查线性代数知识点,7至8题考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点,6道填空题中9至12题考查高等数学知识点,13题考查线性代数知识点,14题考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点,9道解答题中,15至19题考查高等数学知识点,20至21题考查线性代数知识点,22至23题考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点。

而数学二试卷中没有概率论相关知识点的考查,直接是选择题1至6题考查高等数学知识点,7至8题考查线性代数知识点,填空题9至13题考查高等数学知识点,14题考查线性代数知识点,解答题15至21题考查高等数学知识点,22至23题考查线性代数知识点。

提醒广大考生对于考试要求理解和了解的概念定理等知识点要注意,并不是了解的概念定理就不考查,是从不同角度考查的,考查的内容还是比较深入的,且不能忽略要求了解的考点,出现认识错误,影响我们今年的收获,祝考研学子学业有成,考研成功!

很多考生当决定考研时,就会去跟身边的同学、学长、学姐谈论,如何复习,在考研复习中应该注意哪些,时间分配和复习规划等问题。这是很多考生可能都会被建议去翻看往年的考研复习大纲,了解自己考试科目的具体要求等。但很多同学并没有认真的研究考研大纲,就比如考研数学的考试大纲吧!当拿到这本考试大纲时,大家都会去查阅相应章节对所考数学的要求,对考试要求了解的知识没有重视起来,似乎觉得了解的知识点都是不在考试范围内的,在这里要提醒考生不是这样的,我们要重新认识这些在考试要求中出现的“了解”、“理解”、“会”、“掌握”等词,让我逐一看看一下,在数学考试大纲中他们是怎么要求的。

了解:凡是要求了解的知识点,则要求对该知识点的含义知识得很清楚。一般指的是定义、概念、定理、推论等知识内容。比如:了解二重积分的性质,了解微分方程及其阶、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且不能只是对了解的知识点不加重视,停留在对定义、定理、公式的条件和结论的记住,不对这些知识点作进一步的推导。

理解:凡要求理解的知识点,则要求懂得该知识点且认识的很清楚,主要是指对概念、定理、推理的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这里要注意了解和理解之间的区别,了解偏重于知道,理解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增加了懂得和能够体会其深层次意思,从表层到深层次的递进含义。

会:是要会求,会计算,会建立,会应用、会判断等。要求考生为理解、懂得,并根据所学知识能够计算表达式结果、列出方程、画出图形、建立数学模型等。在大纲中对知识点要求会球、会计算、会建立方程表达式、会描绘等,主要是指计算方法、知识的灵活运用层次的要求;学习时不仅要记住、理解定理还要推导,才达到会求解的程度。

掌握:凡是要求掌握的,则要求对该知识点了解、熟知并能加以运用,这是大纲中最高的要求。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都是历年考试所涉及的内容,希望考生注意这一点。

篇3:北大刑法学考研如何复习

我是看书是比较快的,但因为大三下半年还有课,加之北大刑法学考研书目确实很多,自己又在看书时不时走神,第一轮复习结束时已经进入8月了。司考虽然报了名,眼见不可能匀出时间准备,于是果断放弃。

第二轮复习从8月开始一直到10月份考研的报名结束,期间可以买一套政治的大纲+解析+真题看起来(网上每年都有得卖)。英语始终不能丢下,每天保证做阅读和看作文的时间,一直坚持下来。国经的专业课内容不如综合课那么庞杂,所以第一轮只是略看了下,第二轮才开始挖掘。此时综合课和专业课宜双管齐下,结合真题巩固书本知识。北大刑法学考研的考题不只局限于书的内容,与法律时事的结合也非常紧密,例如《鹿特丹规则》的制定和发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内容(初试的时候本法已公布但尚未施行)、两会上吴邦国委员长宣布我国已建成基本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INCOTERMS的新变化等等。同学们一定要关注法律的发展变化,切不可拘泥于书本。

第三轮到圣诞前后结束,此阶段政治进入攻坚阶段,对政治心里没底的同学可以报一个冲刺强化辅导班。我是自己看书的,就是熟记大纲的每一个考点。本文由盛世清北考研保研考博辅导提供

综合课和专业课的内容经过前两轮复习已基本涵盖,第三轮主要就是巩固记忆和查漏补缺。11月前后多数同学会出现时间长短不一的烦躁期,此时心态调节非常关键。列一个计划给自己,完成每天的任务,过了这个“极限”,大家都会好起来。

英语的复习同步进行,我是每天下午复习,与初试时的英语时间同步。我当时看了阅读、翻译、高分写作和长难句四本,后来发现完形也有必要看一下。英语试卷的第一题就是完形,不是很容易,当时看了两遍才只填出三、四个空,还是很影响心情的。

上一篇:12月银行年终总结下一篇:古城中学安全工作领导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