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分队加强工地管理的意见

2024-04-12

城管分队加强工地管理的意见(精选10篇)

篇1:城管分队加强工地管理的意见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市区内建筑施工工地逐渐增多,新年假期过后,各工地相继开工,随之带来的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扬尘污染等问题也相对会增多。为了落实南海行政执法局成立时所承担的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职能,根据《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违反城市规划方面的行为作出处罚,城北组就如何加强工地的管理,对城北工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入手管理作以下几点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施工噪音污染未解决,成为夜间投诉的重点;

(二)是路面污染时有发生,有的工地进出口硬化、设置冲洗槽、专人专管不落实;

(三)是围墙等临建设施不及时清理,建筑材料及垃圾乱堆放仍然现象还存在。

二、现在的管理模式:

(一)加大巡查管理,及时发现管辖区域发生的违法违规现象,加大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

(二)每天及时处理群众投诉案件,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急,为群众办实事。

针对这两种管理方法缺少主动出击,易造成工作欠主动,执法力度不够,造成各工地负责人与我分局的沟通不够,管理起来容易受到阻力,我城北组对工地管理方面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和规划建设部门的沟通。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建筑质监站和规划建设局的建工科都有季检和不定期抽检的管理模式,建议我局可否和质监站、规划建设局两个部门直接参与工地的管理,明确哪些方面由我局管理,参考其管理方式和验收标准,使我局执法队员尽快熟悉业务。如果不参与对工地的直接管理,单靠来电来访或有关部门转送的处理方式是不够的。

(二)争取施工单位的协助和支持。在区局和有关部门协调好的前提下,我分局是否可以就如何把工地管理好召开了辖区内建筑工地负责人会议,对工地负责人进行指导,宣传法律法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如何办理临时占道、道路挖掘、余泥运输、泥浆水的处理、文明施工等问题和违反城管法规如何处罚等相关规定和要求对工地负责人进行说明,让各工地负责人融入到城市管理中来,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管理从源头开始。

(三)是否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建议对余泥进行集中管理。在较大面积的空置地成立余泥集中堆放点,对堆放余泥和需要回填土的工程进行双向收费。

我分队将进一步强化建筑工地管理,把工作做细,深入工地监督工地的施工:

(一)对渣土管理上突出抓好“堵、守、查”。到各施工现场检查,出入口是否有汽车沟槽,严禁车辆带泥上路和沿途抛洒,做到不带泥、不超载、车身不污染、沿途不抛洒,把城市尘土污染减少到最低点。

(二)尽量避免噪声扰民现象发生,主动向施工单位介绍周边居住环境,需注意的问题,强化文明施工意识。如:在挖土方过程中,要洒水降尘,遇有4级以上大风时,要暂停施工;文明施工,合理安排工期,在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下,严禁夜间施工;钢、铝、木制构件做到异地加工等。

(三)加强道路巡查,一旦发现违章行为,并造成道路污染的,依法予以处罚。如:严禁各施工单位将污水泥浆溢流到邻街路面,和将有沉淀的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排水设施和河道等。

(四)加大执法宣传队力度,要求施工单位除设有符合规定的装置外,不得在工地现场熔融沥青或焚烧油毡、油漆等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高层或多层建筑不准从高处向下抛撒建筑垃圾,禁止将有毒、有害废弃物作土方回填。

(五)加大违法违规施工单位的处罚力度,维护国家和群众的利益。

篇2:城管分队加强工地管理的意见

维护城市环境秩序的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建筑工地管理,促进我市建筑工地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维护良好的市容市貌环境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和《山东省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建筑工地管理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富强、秀美、幸福新安丘”为总目标,围绕“突破城建”工作中心,全面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建筑工地“四不开工”和“环保三同时”等相关要求,全面加强对建筑施工工地的管理,做到安全施工、文明施工,打造文明优良规范工地,建立健全建筑工地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工作目标和要求

(一)严控建筑工地外出车辆带泥上路。施工单位施工前要对工地进出道口及场内路面进行硬化,出入道口要实行硬覆盖,确保路面平整、坚实,满足载重车辆通行要求。同时须在工地大门内设置洗车池(冲洗槽)和沉淀池,配置高压水枪,对外出车辆进行冲洗保洁,确保车体整洁、干净。严禁车辆带泥上路污染道路。

(二)加强工地围挡及围挡广告的审批管理。施工单位须在临街施工现场周围设置硬质围挡,围挡高度不低于3米,围挡安全牢固整洁,无“乱涂写、乱张贴、乱刻画”现象,实行封闭式作业;围墙外严禁堆放建筑材料;严禁擅自占道施工;确需占道的,须向城市管理执法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施工。

(三)严禁施工扬尘暴土污染。施工单位施工时采取防尘措施,对建设楼体需设置安全密闭网,禁止高空抛洒流体物质和扬尘污染大气环境,影响群众日常生活。工地内要根据情况进行绿化或防尘覆盖;工地垃圾和易产生粉尘的作业须采取覆盖、封闭、洒水等控制扬尘措施。

(四)规范建筑垃圾、渣土运输。施工单位必须及时清运建筑垃圾。施工单位不得将建筑垃圾交给个人或者未取得建筑垃圾处置核准的运输单位运输。施工单位处置建筑垃圾和运输单位运输建筑垃圾,应当向市城管执法部门提出申请,取得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后,方可处置、运输建筑垃圾。运输建筑垃圾的车辆,应当按照主管部门批准的时间、路线、数量,将建筑垃圾运送到指定的处理场所,不得擅自丢弃。城管执法部门将深入建筑工地排查摸底,登记备案,与施工单位签订建筑垃圾清运保证书,并交纳保证金,严禁运输车辆抛洒地漏,污染道路和空气环境。

(五)严禁建筑施工噪音扰民。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施工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十五日以

前向有关职能部门申报该工程的项目名称、施工场所和期限、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的情况。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除因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外,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确需夜间作业的在施工前三日内向有关职能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行,且须公告附近居民。施工作业时必须有效控制噪音扰民,严格按规定的时间作业,禁止超标排放噪音、振动。中高考期间,禁止在学校、考场周围半径2公里内进行可能产生噪音扰民的建筑施工作业。

(六)施工单位需合理设置排水渠道,按照要求排水,不得污染路面和其它公共设施。工程停工、竣工后,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

三、市城管执法部门负责对建筑工地相关事宜进行管理,对违反建筑工地相关管理要求的违章行为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劝阻、查处。

四、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篇3:加强柞蚕种管理的几点意见

1 蚕种生产、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蚕种质量下降。蚕种生产单位对效益期望值过高, 为了提高蚕种产出量和经济效益, 加大投种量, 造成繁种质量下降。二是蚕种生产基地萎缩。全市现有国有蚕种场三处, 乡镇蚕种场二处。由于场房失修、设备陈旧、技术力量薄弱, 蚕种场失去活力, 繁种量较前几年相比减少60%左右。三是蚕种跟踪监管机制不健全。我市是全国最大的柞蚕杂交种集散地, 由于制种量大, 时间集中, 人员少, 给蚕种市场监管带来难度。蚕种纠纷问题时有发生, 蚕种来源不明、品种混杂、引进未经审定品种、没有蚕种合格证和蚕种销售发票等, 违法违规现象比较突出, 扰乱了蚕种市场经营秩序。四是制种单位过多,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全市有近40家制种单位, 达到省级标准的只有8家。有的厂房设备简陋、镜检仪器落后和短缺, 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蚕种监管人员形同虚设, 直接影响到制种的质量。五是蚕种粗制滥造。为了降低成本, 不按省级规程操作, 对蚕蛾不镜检或少镜检, 弄虚作假。部分春制种单位为抢占蚕种销售市场, 盲目提前暖茧加温, 人为延长保卵时间, 造成蚕种质量下降。其中早秋蚕种盲目出库暖种给蚕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的惨痛教训刻骨铭心。

2 管理措施

1) 加强对蚕种场的监管, 增加资金投入。

为提高蚕种质量, 蚕种场一定要控制住投种量, 把住质量关, 严格按照省级蚕种繁育规程操作, 严禁变象增加投种量。各级财政部门每年从农发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 用于蚕种场的厂房维修、设备仪器更新、新品种繁育、引进等项补贴。同时要加强蚕业技术干部的配备, 对于已改行的蚕业科技人员, 鼓励他们到蚕种场去任职, 定编、定岗;对于新毕业的蚕业大中专毕业生, 到蚕种场任职, 人事关系可落在上级主管部门。

2) 蚕种监管以法制作后盾。

要认真贯彻实施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和《辽宁省蚕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认真执行蚕种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和质量合格证制度。对无证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 严厉打击, 依法查处。通过依法整顿蚕种生产、经营秩序, 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 使我市的蚕种生产和管理逐步纳入法治管理轨道。

3) 加强蚕种市场秩序整顿。

一是对蚕种生产条件较差, 没有达到《辽宁省蚕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标准的生产单位, 要送达限期整改通知书, 整改后仍不达标的, 吊销其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二是对外购种茧无合格证和种茧销售发票的、以次充好的、未经审定的蚕种, 按照《蚕种管理办法》严加处罚。三是对制种镜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经考试合格后, 核发上岗资格证, 实行持证上岗制;对未镜检的蚕种, 按伪劣假冒论处, 不得销售;四是对外引进蚕种复验后不合格的, 勒令退回原产地或作原料茧处理。

4) 严禁违反季节盲目提前暖茧加温。

篇4:城管分队加强工地管理的意见

【关键词】三公经费;会计核算;财政监督

“三公经费”是维护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基本经费的组成部分,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有序开展、提升工作人员服务能力、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效率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三公经费”的支出一直是全社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之后。目前,各行政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三公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三公经费”主要包括公务接待费用、公务车辆的购置及运行费用和公款出国(境)费用。近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地方也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措施,总体上能够严格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支出规模,大部分单位切实精简了各类公务活动,部门召开的会议数量、组织的因公出国(境)团组数量、公务接待批次比上年也有较大幅度下降。同时,各部门相继推进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部门预算公开。但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公车使用方面

一是一些部门单位占用其他单位车辆,或以租赁方式变相配备公务用车;二是挤占其他支出用于车辆购置、运行维护或违规发放交通补贴等;三是公车私用的现象屡禁不止,很多喜宴或者生日宴会场合都会看到公务车的影子,这就造成公务用车的维护费用居高不下。

2.公务接待费方面

公务接待费是个大箩筐,各种费用都往里面装,这是公务接待费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实际操作中,各种检查考核、申请项目等都会成为聚餐吃喝的借口,造成部门超标准支出公务接待费,一方面有些预算单位为缩减实际支出,粉饰财务报表,往往将超出限额指标的招待费隐匿至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以及其他项目支出中列支,以逃避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另一方面有的部门将公务接待费支出转嫁摊派给其他单位。

3.公费出国方面

一是一些出国团组擅自更改行程或延长境外停留时间,有的部门超范围、超标准列支或由企事业单位承担出国(境)费;二是有些单位为了掩盖和规避出国经费,还常以学习交流、考察培训名义从差旅费、培训费等科目中模糊列支。

二、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1.某些政府官员的认识不到位,特权思想严重

社会环境培养了政府官员特权思想。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的国家,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一些政府官员的特权思想、官本位思想严重和攀比思想严重。

2.一些制度并不健全,体制改革流于表面

国家在“三公经费”的管理上虽然出台了一些制度,但是目前关于“三公经费”管理的制度仍然不健全,比如公车的运行费用标准、公务接待标准以及公务出国的标准和频率等没有明确要求。

3.政府部门在做预算时并不不严谨,财务监管的力度弱化

财政部门对基本支出中“三公经费”和项目支出中会议费的开支实行综合定额控制。对项目经费支出范围和用途要求不明确,使得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过大。各预算单位往往将突破基本定额、与项目相关的“三公经费”转移到项目支出-其他这类兜底科目中核算。

4.监管部门监督不到位,消费歪风渐长

一方面,各行政单位内部的监督职能流于表面,对于上级的监督,也往往以上级工作较忙、任务较重等原因推辞,使得监督不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外部监督又无从下手,由于政府机构的特殊性,一般的社会中介机构没有权利对行政单位的“三公经费”进行审计和监督,这也间接助长了单位领导的公费消费热情。

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应对对策

1.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将“三公经费”的浪费纳入《刑法》调节范畴。“三公经费”的浪费长期以来一直为百姓所诟病,为政府所头痛,如何彻底铲除这一弊端,成为了政府和百姓共同关心的问题。近年来的“三公经费”浪费治理实践证明,仅靠道德教育和制度约束难以医治“三公经费”浪费的顽疾。将“三公经费”浪费行为纳入《刑法》调节范畴,就可以对法律构成要件做出明确的界定,并在其他法律如《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中做出明确的规定。法律的高压线是确保财政资金不被浪费真正的守护神。

2.加强干部考核力度,将“三公经费”等行政成本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政府绩效考核是“新一轮政府创新的驱动器”,政府绩效考核是对官员积极改革与创新,努力向上的最大动力,因为政府绩效考核的结果决定着政府官员的仕途。将“三公经费”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能够变外部压力为自我施压,变我要浪费为我要节约,增强降低“三公经费”动力。

3.建立健全政府行政成本核算机制,建立既注重行政结果又注重行政成本的现代行政绩效考核体系,将每一项行政行为背后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与行为结果以及社会满意度等指标纳入到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中。

4.加强民主监督,推行“三公经费”公开透明。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在民主监督方面,一是要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对“三公经费”进行内部监督,规范“三公经费”支出的合法合规性,提升“三公经费”的使用效益;可以委托社会上的中介机构对“三公经费”进行外部监督,既能使上级政府掌握“三公经费”的开支情况,又能满足民众对“三公经费”支出的知情权;具体使用情况要向社会公布,接受民众的监督。

参考文献:

[1] 高志红.“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 审计与理财,2011(10).

篇5:城管分队加强工地管理的意见

关键词:幼儿园,营养膳食,膳食管理

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在3~6岁的阶段, 在此阶段中, 幼儿的活动能力得到大的提高, 幼儿大脑和身体器官的成长速度加快, 这种成长过程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给才能得以完整健全的生长发育, 在生长过程中幼儿所需营养物质的供给不足, 则会导致幼儿发育缓慢甚至发育障碍导致身体成长不良, 严重时导致幼儿出现各种生长发育疾病甚至终生不便, 这对幼儿身心健康十分不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幼儿园在饮食管理方面应防患于未然, 预防幼儿因营养摄入不均衡导致疾病, 对幼儿的膳食进行合理营养均衡的饮食管理。合理平衡的膳食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1], 在我国幼儿园管理中, 幼儿园膳食管理方面虽然有一些成文的规定, 但在实际操作中, 幼儿园的管理体系如何在饮食方面, 如何正确的管理幼儿膳食, 保证幼儿每天有足够的营养摄入, 这些实施过程中仍然需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本文结合幼儿园膳食管理浅谈儿童合理膳食的几点体会。

1 营养膳食对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幼儿园幼儿年龄一般情况下以3~6岁的幼儿居多, 此阶段的幼儿生长发育速度稍微比3岁之前较为缓慢, 但幼儿的身体仍在迅速生长发育。正因如此, 此阶段幼儿的生长发育速度所带来的特殊需求, 便是对营养摄取物质需求较成年人高, 由于此阶段的幼儿在消化功能方面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对食物营养的吸收功能并未像成年人那般, 所以在饮食方面不能完全按照成年人的饮食习惯来制定饮食食谱。在食谱的制定, 食物的选择和采购食品的加工制作方面, 都必须根据幼儿各方面的特性来衡量考虑, 加以重视。

如今, 在人们的饮食中高营养食物越来越多, 但这种情况在幼儿营养需求方面, 是不能说明幼儿营养随着这种情况而提高的。目前, 我国幼儿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剩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由于幼儿的消化功能并不同于成人, 一些高热能的食物过量摄入, 超过了机体对能量的正常需求, 导致幼儿往往无法正常消化吸收[2], 造成幼儿肥胖, 并引发相关并发症例如龋齿等疾病, 使幼儿的发病率提高;有些幼儿由于对营养摄入不均衡, 表现为偏食等, 易导致幼儿因营养摄入不均衡发生缺钙等疾病, 例如致骨骼钙化不全等病症;幼儿在饮食过程中对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B2的摄入量偏低, 会对儿童的正常生长指标造成不良影响。以上这些幼儿因营养不全面导致疾病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对食物营养没有充分的了解, 缺乏科学性的认知。因此, 人们需要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来获取相关的饮食和幼儿知识, 并对理论加以操作实践。当下, 网络渠道是最为便捷的信息来源, 家长和幼儿园相关人员可通过网络渠道上网查询幼儿饮食方面的相关知识, 幼儿园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正确引导幼教相关人员和家长主动的了解营养学, 并促进科学营养饮食水平的提高。

2 幼儿平衡膳食的前提是制定合理的食谱

幼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 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的补充, 而这种大量的营养物质的补充并不是一种或两种食物就可以完全完成的。每种不同的食物中有许多不同的营养物质, 在为幼儿制定科学合理营养均衡的食谱的同时, 要根据每种食物不同的营养物质, 为幼儿定制符合其情况的食谱, 要将每种食物不同的营养合理的搭配, 保证幼儿能够从每天的进食中, 摄取足够幼儿生长发育的营养。在食谱的制定过程中, 要邀请相关食堂工作人员和幼教人员一同参与, 共同研究食谱中食物的烹饪方法[3], 在保全食物营养在烹饪过程中尽量不流失的同时, 将食物的烹饪手段做到更简便和完美, 并对此过程进行观察和跟踪, 以科学测定的方式对食谱不断调整。与以往食谱不同的是, 本文中的食谱不但注重了以往只注重的色彩、味觉和荤素搭配, 还将食物严格搭配以致营养均衡。

在食谱的制定过程中, 要根据幼儿的特性, 使日常食物摄入达到膳食平衡。例如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 这三种营养物质之间的搭配比例要合理, 将营养知识学中的理论作为基础和指导, 对食物的营养进行估量, 并同时对幼儿进行年龄分组, 结合每组幼儿不同的饮食特点和幼儿个体的差异性, 在食物的份量和营养关系方面, 保证幼儿日常科学摄取营养的同时, 食物份量要足够。如幼儿营养食谱的制定缺乏合理性, 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幼儿形体消瘦、贫血、免疫力下降等症状。一份经过科学而详细研究的食谱, 是幼儿得以全面营养均衡的前提。

3 在家长的协同下共同为幼儿的饮食习惯做努力

在幼儿感觉饥饿情况下, 自然会主动进食, 可家长常常认为孩子吃得太少无法补充足够的营养的顾虑, 导致家长强制性的要求孩子多吃, 如孩子不顺从, 则会对孩子严厉的训斥。儿时心理的养成在往后的人生道路上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因孩子不按家长的要求吃过多的食物而被训斥[4], 孩子会认为吃饭是一件被逼迫的事情, 逐渐对食用食物的过程产生恐惧, 严重时出现反感导致厌食的情况。因此, 幼教人员需正确指导家长如何引导孩子的饮食, 不能对孩子进食的过程作强迫或威胁, 根据儿童天然的心理, 利用食物的颜色、香味、和形态, 使孩子对食物引起食欲。

综上所述, 了解幼儿平衡膳食的重要性, 为幼儿制定科学合理的食谱, 然后与家长一起为幼儿均衡营养膳食做努力, 可以提高幼儿膳食的均衡营养合理性, 十分有益于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牛松如.浅谈幼儿园营养膳食的科学管理[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1 (10) :114.

[2]徐盈盈.科学有效的幼儿园膳食管理--浅谈幼儿园的膳食管理[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8) :205-206.

[3]常亚丹.浅谈幼儿膳食搭配与营养均衡[J].东方教育, 2014 (2) :329.

篇6:关于加强医院收费管理的几点意见

一、医院收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医院管理者对医院收费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收费就是一项非常简单、机械的工作,认为只要维持好收费窗口的秩序,提高收费效率就可以了。这就在思想上造成麻痹,在管理上产生漏洞,收费人员稍有贪心就会“钻空子”,挪用公款、弄虚作假等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2.收费发票的管理不到位

由于医院每日的收费发票很多,核对的工作量非常大,无法一一核对,而且已用的发票存根随意堆放,没有专员核销,这就无法发现收费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差错,也就不能保证医院收入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

二、岗位职责控制

1.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制定完善的收费岗位职责制度,明确主管领导、收费岗位、物价岗位、医护岗位在医疗收费过程中的各自职责,保证收费工作的顺利进行。物价岗位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医疗收费物价》,负责维护好医疗收费项目,严禁巧立名目及擅自提高标准违规收费。医护人员负责录入医嘱,收费人员根据已录入的医嘱收费,确保各部门、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2.建立操作权限授权制

加强医疗收费信息系统的权限管理控制,不仅要满足岗位操作管理的要求,还要保证系统的绝对安全。根据各岗位的职责及管理要求,设置个人操作工号,并授予相应的操作权限和查询权限,避免过渡授权,保证岗位责任制的顺利执行。

三、票据管理控制

票据管理是医疗收费管理的一个重要管理环节。通过在医疗收费信息系统中设立票据管理模块,利用票据管理模块对票据的购入、领用、核销等业务实行全程管理。

1.设置票据库存管理功能,完善票据的入库、领用管理制度

将票据按票据的种类、票据的名称进行分类,实行库存管理,购入的票据必须按字轨录入系统,办理入库手续。收费人员在领用票据时,票据管理人员须通过系统将票据的字轨授权给收费人员使用后,收费员方可使用该字轨的票据进行收费,以防止票据被借用、错用。

2.设立票据与结算方式的关联设置模块

根据医疗结算方式,在医疗收费信息系统中设置“现金”、“银行卡”、“转账”、“医保记账”、“非医保记账”等结算方式,以严格控制收费员的收费操作,以便准确、完整统计各类结算金额。

3.设置票据核销管理模块

在医疗收费信息系统中设置票据字轨校验功能,以记录票据的使用情况,实现票据使用监控。票据在成功打印后,医疗收费信息系统会自动将该票据号的状态变更成“已用”票据,票据管理人员将收费人员交回的票据与医疗收费信息系统记录的票号进行审核,并对核对无误的已用票据办理核销手续。

四、数据安全性控制

限制医疗收费信息系统的数据修改功能,保证系统数据库的准确、完整、安全。在医疗收费信息系统中限制对各种重要数据的直接修改操作,特别是退款操作。该操作必须采用冲账方式,数据库中必须有退款全程的操作记录。只有保留操作痕迹,才能做到监督和审查。这样,既可避免操作人员直接修改数据库时的错误操作,更能防止舞弊现象的发生。

完善医院收费管理制度,加强医院收费环节的内部控制,能保障医疗收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医疗收入的合法、合理、安全和完整,确保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篇7:城管分队加强工地管理的意见

一、完善机构体系, 不断提高素质

(一) 建立事业性质土地登记机构

由于土地权属的重要性, 复杂性和多样性, 导致土地登记的政策性、业务性、技术性很强。目前, 土地登记量大事繁, 单靠地籍处 (科、股) 具体负责, 力不从心, 市 (县、区)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争取建立事业性质土地登记机构, 具体负责土地登记的日常事务, 与之相适应日益增加的土地登记。

(二) 培育土地登记中介机构

《土地登记办法》规定申请人提供的地籍调查表, 宗地图及宗地界址坐标, 可以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技术单位进行地籍调查获得。要加快培育土地登记中介机构, 同时要加强行业管理。土地登记要逐步形成地籍行政部门负责起草法规政策、技术规定、协调管理, 登记事业部门负责具体审查、事务管理, 中介机构负责技术服务、代为办理的机构体系。

(三) 提高地籍管理人员素质

要配备各种人才, 尤其是复合型人才, 相对稳定现有队伍, 坚持“持证”上岗, 加强业务培训, 分期举办土地登记, 土地调查, 土地权属争议调处,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专业培训, 不断提高地籍管理人员的素质,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提高服务质量, 适应建设现代地籍管理的需要。

二、健全规章制度, 规范土地登记

(一) 确立土地统计、土地登记发证统一制度

应将林业部门、农业部门等的林地、水面、滩涂相关权利登记、统计发证职权划归土地管理部门, 以实现地籍管理利用的统一规划。首先建议国家要建立土地登记法律体系。其次, 在建立土地登记法律制度体系方面。做到土地登记的权利内涵统一、登记程序统一、登记机关统一和法律依据统一。保障土地登记在法律方面的支撑。

(二) 进一步规范土地登记

土地登记中如何划分宗地、分摊土地, 缺少具体规定, 要研究探索出台技术规程和操作办法, 不断提高土地登记质量, 使每一宗土地的登记结果, 经得起公开查询, 经得起行政复议, 经得起行政诉讼, 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三) 加强服务意识

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 增强服务意识, 立足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经济、服务企业。实行窗口办文, 全面提高窗口服务人员的受理素质和一次告知水平, 增强“为民便民”服务的本领, 提升服务档次。

三、加快调查步伐, 完善信息系统

(一) 以土地调查为契机, 加快农村和城镇土地调查步伐

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和要求, 开展土地调查, 实行测绘产品质量监督制度, 加强权属检查和地籍测量成果监督检查, 提高成果质量, 加快完成城乡一体的土地调查。

(二) 完善地籍信息系统

加强专业技术运用, 实现地籍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扩大现代科技在地籍管理工作的应用, 积极推进科学技术成果在地籍管理方面的转化。对土地登记调查和土地登记结果资料统一实行微机发证。利用地籍信息系统提高土地登记技术和工作效率, 使地籍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

(三) 加快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数据更新、交换、共享机制。实现土地登记、查询、统计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实现局与相关科室、各基层所、分局、相互联网的数据共享, 使抵押登记、查封登记等可以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操作, 并建立网上办公流程, 逐步实施电子审批。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要与二调相衔接, 满足二调工作进展要求

四、做好争议调处, 维护社会安稳

(一) 建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机制

遇到争议时, 土地部门要以国土资源部《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作为调查调节的标准和依据, 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物建立矛盾和纠纷调处机制。当前, 随着城市改造和规划力度的加大, 土地资产升值加快, 成为群众关注的重点, 相应的土地权属争议呈多发态势, 需要我们认真做好土地权属争议尤其是广大农村的调处工作, 从而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 切实保障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

(二) 配备专业人员, 提高办案质量

处理土地权属争议是一项情况复杂而且法律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而案件实际上往往是时间跨度长, 政策变化多, 需要既懂法律, 又熟悉土地管理政策, 责任性强的同志承担, 既要实事求是, 耐心细致做好调查取证, 又要对证据进行核实, 甄别真伪, 依法作出处理。做到事实清楚, 证据充分, 适用依据正确, 提高办案质量。

参考文献

[1]闫丽亚, 周忠红.建立县级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初探[J].科技信息, 2009 (03) .

篇8:城管分队加强工地管理的意见

投资决策阶段是造价管理的开始,在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项目投资以及项目建成以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是项目投资控制的一个很重要阶段。在决策阶段应重点做好市场预测以及项目的经济评价,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研究项目的市场需求潜力及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拟建项目的规模,选择拟建项目的场地,选用合理的技术方案,对项目的投资风险进行估算并分析其经济及社会效益,确定最优的投资方案。

2、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造价管理贯穿于整个建设工程中的同时,首要环节是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据分析,设计费一般不足建设工程全寿命期的1%,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度占到70%以上,也就是说建筑工程的成本有70%以上决定于设计阶段。由此可见,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投资效益,只有在工程设计施工图交付实施之前把好此关,才能为总体工程造价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进行设计招标,实施限额设计,也就是按照批准的可行性要求报告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能突破。二是在满足结构安全和相关规范的前提下,采用合理的工艺技术、材料设备和合理的结构形式,近可能降低工程成本,比如房屋建筑的砼和钢筋含量是重点控制的指标。三是让造价管理人员介入到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来。

但目前还有不够重视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的现象,他们往往把造价控制的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的施工图预算和结算建安工程价款,这无异于“亡羊补牢”的做法。

3、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度,使建设项目任务的委托纳入市场机制,通过竞争择优选择项目的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等,达到保证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在当前实施工程量清单招标的条件下,工程造价管理的各方人员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招标书的拟定,重点是涉及工程造价的条款,以免因为工程招标书的不清楚和错误,造成招标工作和后期实施阶段的混乱。二是工程量清单的编制,避免工程量清单错项、漏项或重项错误、特征描述错误或者不准确、工程量计算错误,以免造成施工单位不平衡报价以及低中标高结算的现象。三是评标阶段,注重工程量清单报价的评审,特别是综合单价的评审,防止不平等交易的发生,以及结算阶段的扯皮。

4、合同签订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在合同签订时,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着重把握好合同涉及计价原则的条款是否合理,通过严把合同关,保证合同的公平性。合同签订后,工程造价管理人员还要监督合同的履行情况,纠正违反合同现象,使甲乙双方正确的履行合同。

5、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在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主要是工程设计变更、工程签证及索赔、乙供材料的价格审核、期中计量支付等管理工作。

5.1工程设计变更管理

5.1.1尽量减少“三边工程”。为了加快工程建设进度,采取了勘察、设计、施工交叉进行的建设方法,即所谓“三边工程”。实践证明,“三边工程”的建设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建设周期,但却容易给管理环节造成一定的混乱,也容易造成变更、签证、索赔费用的增加,从而增加了建设成本。

5.1.2设计变更的签发原则:(1) 无法施工非改不可的,应按设计变更程序进行。(2)权衡变更以后产生的效益与现场变更引起施工单位的索赔所产生的损失后再作决定是否变更。(3)权衡是否超预算后再作决定是否变更。(4)设计变更要要在施工之前变更,防止拆除造成的浪费,也避免索赔事件的发生。(5)设计变更应记录详细,简要说明变更产生的原因、背景、变更产生的时间,参与人、工程部位、提出单位都应记录。

5.1.3设计变更的实施与费用结算的注意事项

(1)本变更是否已全部实施,若在设计图已实施后,才发生变更,则应注意因牵扯到按原图施工的人工、材料费及拆除费。若原设计图没有实施,则要扣除变更前部分内容的费用。

(2)若发生拆除,已拆除的材料、设备或已加工好但未安装的成品、半成品均由监理人员负责组织建设单位回收。

(3)调减或取消项目也要签署设计变更,以便在结算时扣除。

(4)设计变更单编号要连续,避免施工单位报送变更费用时只报送增加的费用,不报送建设费用。

(5)设计更单发出后,要确认该单是否实施,并做好记录,以便在结算时确认是否计算变更费用。

5.1.4分析设计变更,追究责任方的责任

(1)若由于设计部门的错误或缺陷造成的变更费用以及采取的补救措施,如返修、加固、拆除等费用,由造价工程师协同业主与设计单位协商是否索赔。

(2)若由于监理单位的失职或错误指挥造成设计变更应由监理单位承担一定费用。

(3)由于设备、材料供应单位供应的材料质量不合格造成的费用应由设备供应单位负责。

(4)由于施工单位的原因、施工不当或施工错误,此变更费用不予处理,由施工单位自负,若对工期、质量、造价造成影响的,还应进行反索赔。

5.2工程签证及索赔管理

施工过程中的工程签证及索赔,主要是指施工企业就施工图纸、设计变更所确定的工程内容以外,施工图预算或预算定额取费中未含有而施工中又实际发生费用的施工内容所办理的签证及索赔。

5.3乙供材料的价格审核

5.3.1首先确定乙供材料。施工图编制完成后,造价管理人员根据合同约定的乙供材料品种及范围,编制工程乙供材料明细表。

5.3.2确定乙供材料的技术标准及品牌。根据施工图及项目要求确定乙供材料的技术标准及品牌,交与监理单位、施工方,以便施工方进行报价及采购,同时以便监理单位进行乙供材料进场检验。

5.3.3乙供材料进场计划及材料核价表的报送。根据合同要求进行报送。

5.3.4建设单位询价及审核。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建设单位将对乙供材料价格进行合理询价审核。

5.3.5乙方对乙供材料的采购应该严格按照确定好的技术标准及品牌进行采购。监理人员和甲方现场代表应该对进场材料进行严格的验收及检验。

5.4期中计量支付的过程管理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根据合同的约定,期中计量支付的过程管理也是造价管理的一个重要过程,首先是現场监理工程师和现场代表确定支付期的工程形象进度,有甲供材的项目,监理工程师和现场代表还应清理甲供材数量明细,造价管理人员根据签认的形象进度、甲供材明细结合施工图,进行期中计量和计价支付,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是,期中计量支付应该要求相对较准确,避免因为期中计量支付不准确而造成超付工程款,到了竣工结算阶段施工单位配合不积极的现象。

6、竣工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一环,也是甲乙双方最为关注的一个环节,在结算审核工程中,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6.1审核工程竣工结算资料。审核竣工图是否为施工图加设计变更的综合;审核签证单、变更单、材料核价单等结算资料。

6.2审核工程量。根据竣工资料准确审核工程量。

6.3工程总造价的确定。工程量审核完后,根据合同等所有计价文件审核工程总造价。

7、后评估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竣工结算办理完毕后,对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应做全面的分析、总结和评估,计算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找出对工程造价有决定性的因素,对项目工程造价管理成功与失败的各方面做分析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积累工程造价管理经验,为提高以后的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打好坚实的基础。

8、结束语

篇9:城管分队加强工地管理的意见

下面我们看两组数字:

2011年, 全国113家银行共发行24115期理财产品。相当于全国每周有463.75期, 每个工作日有92.75期理财产品在外发行。排名前五名的银行为:交通银行 (2437期) 、招商银行 (2133期) 、工商银行 (2057期) 、中国银行 (1724期) 、建设银行 (1051期)

2012年1至4月, 全国由109家银行共发行10103期理财产品, 相当于2011年发行量的42%。排名前五名的银行为:中国银行 (893期) 、工商银行 (819期) 、建设银行 (790期) 、招商银行 (634期) 、浦发银行 (576期) 。

但是伴随着理财产品的快速增长和发行及近期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剧烈变化, 理财产品的风险和售后管理再次受到市场的热议和广泛关注。

一银行理财产品售后风险再现, 加强管理刻不容缓

2012年的中国股市, 让不少投资者“很受伤”。于是, 许多人把资金转到银行理财产品。但在这节骨眼上, 却接连出现几款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事件, 使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一度表现出犹豫观望态度。如何确保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维护客户关系, 最大程度保证产品运行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笔者认为, 在采取强化互联网站产品信息公布力度, 密切跟踪基础资产状况;加强与投资管理人的沟通和尽职调查;梳理未到期理财产品的预期兑付情况, 建立产品到期兑付准备提醒制度等有效措施和手段的基础上, 还应在从以下七个方面继续加强银行理财产品售后管理及服务工作。

二规范银行理财产品售后风险管理的要点

第一, 从规范理财销售行为入手, 做到确保产品销售的合规性。在销售个人理财产品前, 银行要切实做好客户评估工作, 评估问卷需经客户签字确认并与客户协议书配套保管。银行销售人员应提醒客户选择风险评级符合或低于其风险承受能力水平的理财产品, 这不能是一句空话, 必须做到“卖的明白, 买的清楚”;客户主动要求投资高于其风险承受能力水平的产品, 必须请客户书面确认, 并对产品风险进行充分的揭示。同时, 银行销售人员在营销宣传时不得夸大、虚报理财产品的本金保证和收益实现的情况, 不要把预期收益率与到期收益率进行人为的鱼目混珠。对于非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 不得提供本金和收益实现的承诺;对于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禁止提供保证收益的承诺。

第二, 从银行内控入手, 严格规范销售及相关从业人员的管理。理财产品销售的人员不能出现滥竽充数的情况, 必须具备相关理财从业资格, 至少取得初级理财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理财业务;没有取得理财从业资格的银行网点销售人员, 不得销售理财产品。凡存在违规销售或不当销售行为的人员, 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三, 做好销售后的业务跟踪, 密切关注理财产品未来兑付情况。银行对发行的产品要建立提醒和报告机制, 即理财产品到期前一个月将应兑付产品清单提交资金使用者进行资金准备, 确保产品及时兑付。日常管理过程中, 按照产品说明书的约定, 定期公示产品资金的运行情况, 关注企业经营、信托资金偿还能力等情况, 确保产品平稳运行。同时对未来兑付可能有困难的, 要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和风险监控。

第四, 把控好产品的设计源头, 杜绝先天不足的产品上市。银行在设计推出新产品时, 要切实做好市场调研, 进行充分的成本效益与市场风险分析。协助客户把好产品质量“第一关”。把“有毒”和高风险的产品挡在门外, 特别是对与国家政策不相适应的、高耗能、高污染、与股市挂钩的风险等级较高的理财产品, 一定要慎之又慎。

第五, 做好客户服务, 充分揭示产品风险, 妥善处理客户咨询与投诉。银行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 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销售人员应随时掌握网站上公布的产品有关运作和净值信息, 并及时向客户传导。在理财产品宣传、营销环节, 要进一步规范销售行为, 必须充分揭示产品风险。同时, 要高度重视各类客户咨询投诉, 并落实首问负责制, 及时高效解决客户疑问,

第六, 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 强化代理业务销售管理。“保险存单”的问题已经不止一次被媒体曝光, 银行对于客户存款在本人不知情的前提下变成保单的情况, 应该承担责任, 且必须承担责任, 对于不按规定继续在银行网点大堂、高柜区进行营销, 向客户进行误导销售, 滥用银行名义对客户进行承诺的保险公司驻点营销人员, 应立即遣散, 并终止与其保险公司的合作关系。

第七, 遵循风险匹配原则向合适的客户销售产品。谨慎判断超过65岁 (含) 的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 原则上不得向年龄低于18周岁的客户销售理财产品。对超过65岁 (含) 的客户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时, 应当充分考虑客户年龄、相关投资经验等因素。不主动向其推介投资期限一年以上、风险等级三盏警示灯以上的理财产品。按照风险匹配原则, 只能向客户销售风险评级等于或低于其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 确保将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客户。

三银行理财产品售后风险管控工作任重道远

篇10:城管分队加强工地管理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要求,切实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和指导工作.依法管理和规范流转行为,维护广大农民和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现就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管理,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集体林地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后,集体林权流转是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变现,促进林地向经营能力强、生产效率高的经营者流动,实现规模经营,优化配置资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对于维护农民及相关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培育健康有序的林权交易市场.促进林业生产力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管理,是落实处置权.实现兴林富民的客观需要。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森林资源资产流转、变现,是落实处置权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让农民获取资金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森林资源。规范集体林权流转行为,搭建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对于盘活森林资源资产,促进生产要素向林区流动,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实现兴林富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管理,是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重要举措。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一些地方集体林权流转处于不规范状态.暗箱操作,低价转让集体林地、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农民失山失地和集体森林资源资产流失,有的甚至引发林权纠纷、毁林和群体事件,对森林资源安全和林区和谐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工作,有利于防止农民失山失地.有利于维护流转各方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林区和谐稳定.有利于巩固和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

二、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四)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以稳定林地承包经营关系为基础.规范集体林权流转行为,建立健全林权流转服务体系,促进集体林权流转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五)基本原则。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工作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坚持统筹兼顾、依法行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合理利用和林区的和谐稳定。

三、依法规范集体林权流转行为

(六)稳定林地家庭承包经营关系。为保护农民平等享有的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对适宜家庭承包经营的集体林地应当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要引导农民在获得林地承包经营权后一定期限内自主经营,引导农民依法通过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流转。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炒买炒卖林权,防止农民失山失地.确保农民长期拥有可持续就业和增收的生产资料。

(七)建立规范有序的集体林权流转机制。依法采取转让方式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经原发包的集体经济组织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原发包的集体经济组织备案。集体统一经营的山林和宜林荒山荒地,在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前,原则上不得流转;确需流转的,应当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流转方案须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提前公示,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后,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并采取招标、拍卖或公开协商等方式流转。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林权流转时享有优先权。流转共有林权的,应征得林权共有权利人同意。国有单位或乡镇林场经营的集体林地.其林权转让应当征得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会议和该单位主管部门的同意。

(八)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的引导。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需要变更林权的,当事人应及时依法到林权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林权变更登记。要引导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合作林场、股份制林场等林业合作组织,联合经营林地:鼓励广大农民和林业经营者与企业合作造林:鼓励短期限流转、部分林权流转、林木采伐权流转和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间的流转;鼓励到林业产权交易管理服务机构进行流转。对不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可以将林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分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后,再实行承包经营或股份合作经营。

(九)切实维护集体林权流转程序。区划界定为公益林的林地、林木,暂不进行转让;但在不改变公益林性质的前提下,允许以转包、出租、人股等方式流转,用于发展林下种养业或森林旅游业。对未明晰产权、未勘界发证、权属不清或者存在争议的林权不得流转:集体林权不得流转给没有林业经营能力的单位和个人;流转后不得改变林地用途;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原承包经营剩余期限。

(十)禁止强迫或妨碍农民流转林权。已经承包到户的山林,农民依法享有经营自主权和处置权,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采取强迫、欺诈等不正当手段迫使农民流转林权,更不得迫使农民低价流转山林。已经承包到户的山林需要流转的.其流转方式、条件、期限等由流转双方依法协商确定,任何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绝不允许借改革之机为本人和亲友谋取私利。

四、妥善处理集体林权流转的历史遗留问题

(十一)全面核查集体林权流转的历史遗留问题。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展梳理工作.全面掌握以往林权流转的时间、地点、面积、价格等.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流转活动,要依法对其合法性、有效性进行核查。对本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前因林权流转造成无山无林可分的地方.更要认真对待,切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妥善解决这类历史遗留问题。维护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林区的社会稳定。

(十二)依法妥善处理集体林权流转的历史遗留问题。本着“尊重历史、兼顾现实、注重协商、利益调整”的原则,依法妥善处理集体林权流转的历史遗留问题。对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的流转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法律规定、流转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流转合同

不规范的,要予以完善;不符合有关法律规定的.要依法予以纠正。

(十三)积极探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有效形式。对流转面积过大、价格过低、期限过长、群众反映强烈的,要采取协商的方式,通过让利、缩短流转期、折资入股等办法依法进行调整.特别是要把政策性让利真正落实给农民:也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预期均山”的办法予以解决。“预期均山”要按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规范程序运作,既要保障农民平等享有林地承包经营权,又要依法保护林业经营者对承包林地的投资权益。

五、加强集体林权流转服务平台建设

(十四)加强集体林权流转服务。各地要建立健全林权流转运行机制和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流转活动的公平性和合法性。要积极培育林权流转市场,制定林权交易规则,提供林业产权交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木竹检尺、林业科技、法律咨询等服务。形成规范有序的流转市场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

(十五)加强流转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工作。要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队伍建设,规范流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行为,维护交易各方合法权益。流转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应当以具有相应资质的森林资源调查机构核查的森林资源实物量为基础,进行价值评估。从事流转森林资源资产实物量调查和价值评估的森林资源调查机构和资产评估机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资质条件.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资源调查、资产评估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森林资源实物调查和资产价值评估。

(十六)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的金融服务工作。为完善林业融资环境.改变林权抵押贷款难的状况.各地林业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协助金融机构降低因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等业务带来的风险,做好抵押林权处置的服务工作和林地林木权属抵押登记管理工作;要积极探索建立林权收储中心、林业专业性担保公司等,化解林权融资风险,促进林业金融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六、强化集体林权流转的管理工作

(十七)依法强化集体林权流转登记工作。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林权登记发证的有关规定,认真审查林权流转登记申请文件.特别是要认真审查其权属证明文件和流转决策程序的合法性、有效性、申请人的资格证明、流转合同和流转方式等内容,依法办理林权登记手续。对于合法规范的集体林权流转,需要变更林权的,林权登记机关应当及时受理,认真审查并进行林权变更登记;对于不符合法律法规相关规定的林权流转,登记机关不得给予林权变更登记。

(十八)加强集体林权纠纷调处和仲裁工作。要重视群众的来信来访,认真对待涉林纠纷。因集体林权流转发生纠纷的,要鼓励当事人自行和解;和解不成的,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进行调解:当事人和解、调解不成或者不愿和解、调解的,林地承包仲裁机构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及时依法给予仲裁。当事人不愿意提请仲裁的,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指导纠纷调处和仲裁,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十九)加强集体林权流转合同管理。为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集体林权流转应当依法签订书面合同,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统一制定本辖区内林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或乡镇林地承包经营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向达成流转意向的双方提供统一文本格式的流转合同,认真指导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并对林权流转合同及有关文件、文本、资料等进行归档,妥善保管。

(二十)加强集体林权流转收益管理。已承包到户的林权流转,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收益归转出方所有,或按照承包合同约定进行分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的林权流转收益归本集体所有,纳入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分配和公益事业。

(二十一)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监管工作。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集体林权流转的监管,对弄虚作假、恶意串标、强买强卖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制止,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要加强对林权流转后是否改变林地用途,有无违反国家政策法律等情况进行监督,对违反规定的.要依法予以查处。

七、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二)切实加强对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集体林权流转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林区社会的和谐稳定,事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及改革成果的巩固,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各地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认真研究,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确保集体林权流转的指导和监管收到实效。

(二十三)加强林权管理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林权管理和交易服务机构建设,加强林地承包仲裁机构建设。选调一批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思想作风正、敢于负责的人员,充实到林权管理和服务机构工作,为开展林权流转服务和监管提供组织保障。

(二十四)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相关制度建设。各地要建立和完善林权流转的相关制度.针对流转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研究制定规范流转的办法,尽快建立起林权流转服务和监管制度,为规范集体林权流转行为提供制度保证。

国家林业局

上一篇:2024年度第一次述职报告下一篇:洗书包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