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师角色再定位

2024-05-15

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师角色再定位(共10篇)

篇1: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师角色再定位

谈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

靖边县席麻湾中学张岗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有利于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加了素质教育的含量。但要使新课程标准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很多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定位的问题。在情感模式下的角色定位应表现在:.教师应是学生情感的支持者;教师应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信息的咨询者。

关键字:新课程标准;英语教学;角色定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人们历经了几年的研讨、争论、达成共识、大张旗鼓的宣传中来到我们的身边、进入我们的课堂的。在这个过程中,新课程以及新课程的理念已由高高在上的空洞理论转化为人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人们的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思想方法。但是,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新课程的理念已逐渐的深入人心以后,我们能不能说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就能够是一种逻辑的自然结果了呢?显然不能,思想、理念毕竟只是行动的先导,它毕竟还不是行动本身。思想、理念要具有指导行动的力量,必须赋予其理念指导下的行为框架。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师的角色定位就可以成为这种框架的一部分。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高中英语教师需要怎样角色定位呢?

一、研究背景

新课标的推行是国家“十五”计划的重点项目。根据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普通中、小学自2004年起开始执行“新课程标准”,新生小学 1

一年级、初

一、高一统一使用全国统编新课程标准教材,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及教材和起点参差不齐的教育现状。

这次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世界的潮流。面对一系列的课程改革,英语教师要转变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确定自己在新课改下的角色定位。这次英语课改的目的是要使新世纪的每一位高中毕业生都具有基本的英语语言的素养,也就是具备共同的语言能力基础,使他们不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具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跨文化的交际的意思和能力。可以看出,英语教师再也不能用陈旧的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方法来教学。教师只有认真审视自己的角色,才能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充当新课改的主力军。

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也是教学过程的被动者。所谓主导者,即:教学课程的进度、内容的深浅、繁简的把握、教学手法的运用、教学方式的施行、学生吸收消化的程度、学生之间的差异等,都必须在讲授中有着明显的指向性;所谓被动者,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低、主动性强弱、对每个单元基础知识内容的接受和消化、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等,又各不相同,不是教师所能为力的,教师只能在教学中被动地面对这些差异,及时调整教学过程,以适应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力争适应每个学生的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正确定位自身的角色。基于以上的思想,本文主要探讨情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新角色定位。

二、情感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师的新角色定位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语言知识的讲授者,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言输入,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精讲的形式而展开,一切课堂活动,一切教学目标,一切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手段,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等都完全由教师掌握。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可以概括为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教学的主宰者。

英语语言教学中“角色” 这一概念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起的作用。语言学家们一致认为: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随着教学活动及教学目的的变化,教师的角色也要起着相应的变化。

1.教师应是学生情感的支持者

情感是打动心灵的秘诀,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关注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需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以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建构主义心理学倡导创建解决问题的情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教师温和的声音、微笑的面孔、理解的表情会给课堂带来愉快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所谓“ 亲其师,信其道”。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外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意对外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控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对学生的活动参与给予肯定和赞许,帮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教师只要对学生进行激励并引导,学生就会情绪激昂、思维活跃、产生创

造的欲望。

2.教师应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需求设计、组织、安排丰富多彩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进行课件制作,给学生放映纯正口语的电影或者组织外语角,给学生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参与者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以饱满的热情和情感在学生需要时给予启发、帮助和指点。教师应重视学生意志、兴趣和人际合作、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

初中英语教育是学生英语学习的过度阶段,有的学生可能初中后继续学习,对这部分学生,要重点培养其读写能力和应试能力,保证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又有坚实的基础;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从此就走入社会,对这一部分学生则应该侧重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应保证他们能使用平实的语句进行外语交谈,同时应该保证他们的读写能够完成日常工作。整体来说,要有个性的有侧重的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信息的咨询者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及在课堂活动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教师要能作为学生所需信息来源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

3.1课堂教学活动情感化。古人云“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要教给学生英语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要善于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大学英语学习与中学英语学习的不同,要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有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在英语学习方面获得及时的帮助,向学生推荐一些英语简易读物和英语报纸杂志,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在课堂上讲授一些听力和阅读的基本技巧,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3.2课外教学活动情感化。课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事实上,课堂教学时数相当有限,外语学习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英语演讲、听力练习和作文比赛,进行英语戏剧表演,举办外籍教师专题讲座,开办英语角,设立英语广播,举办英语俱乐部等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得到积极性情感的驱动,更加热爱英语学习。去英语角交谈更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锻炼英语口语的好机会。当他们能用简单的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他们会在心里产生一种愉悦感和成功感,进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总之,只有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准确,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调整,才能使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日趋走向完美的境界。参考文献:

[1]项茂英.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外语与教学 2002.

[2]张晓娟.谈大学英语课堂中情感教学的实施.现代教育科学 2004

[3]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篇2: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师角色再定位

新课标提出的理念是“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教育改革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更新理念,对自身的角色重新定位调整,才能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的工作。

一. 教师应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灵活的改造者、开发者

英语新教材以开放性的板块形式出现,这样的安排便于教师自主操作,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灵活组合,又同时要求教师对新教材有开发设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要由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

二. 教师应由知识权威者转变为知识的不断学习者

旧教材一用很多年不变,很多教师熟悉教材,缺乏学习更新知识的动力;而新教材时代性很强,并涉及各个领域的各种话题,教师若想样样精通是不可能的,对于自己不熟悉甚至很陌生的内容,教师必须主动去查阅各种资料,这样上课才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现在我们正处在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信息社会,学生很容易从各种途径获得信息和知识,有些方面的知识甚至比教师还广,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才能教好现在的学生。

三. 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

随着课堂上学生主体作用的日益突出,教师应平等的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学也不再是教师讲授式的满堂灌,而是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对话。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确定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教师应由传统的教书匠变为研究者

过去很多教师都只是埋头于自己的教学,每天拼命于备课,上课,批作业,然而这样教书匠已经适应不了现在的新形势了。新课程倡导探索、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和资源共享,加强联系相互学习。平日里要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这样可以帮助教师认识自我,认识学生,认识自己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还要多看一些教育教学科研文章,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不断提高自我。

篇3:新课标下教师角色定位思考

一、学习的组织者

一个好的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教学生学习, 不是对学生灌输固定的知识, 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随着社会进步, 科学技术发展, 对中职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培养新型人才势在必行。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形象, 首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成为整个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了解和掌握方法是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不能固步自封, 只遵循原有的以自己为中心的做法, 而是走到学生中间去,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结合教学内容开发活动课程, 进而指导学生的实践, 提高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去思维, 教学生学习如何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知识框架, 用新颖的的辅导方式来促进学生。教学过程中, 知识的载体是教材, 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更好更快的从中学会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 进而形成能力。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 与学生是平等的, 这样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 师生互教互学, 学生会更喜欢老师, 爱屋及乌, 会喜欢自己的课程, 效果事半功倍。

二、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在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深刻地认识到研究性学习重要性和必要性, 把自己转化为研究型的教师, 真心实意地成为研究性学习的认同者、参与者、践行者课堂教学资料十分丰富, 这就决定教师变成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的舞台上, 当好导演, 充分发挥演员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动起来, 积极参与教学。教改中, 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研究者, 采用探究的方法, 成为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点拨者。教师同学生建立和谐平等关系, 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课堂教学能创设最佳的教学情景, 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唤起他们求知欲望。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投入教学环境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各种问题, 探究自身做法, 吸取教训, 积累总结经验。师生间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使教师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 把教育理论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 教学的水平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

三、教学课程的开发者

由于社会的需要和角色转变, 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已不能适应课改的需求, 作为教师, 迫切需要从各方面提高素质, 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 提出民主、开放、科学的新理念, 并且确立了由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组成的三级管理政策, 教师必须要具有强烈的课改意识、参与意识, 积极转变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由主角变成导演。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课堂传授角色中走出来, 以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质疑, 从而掌握专业知识。现代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这就需要教师发挥集体智慧。教师做好充分准备, 要了解和掌握不同层次的课程知识, 明确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 进行教学活动.。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教学的目的、重点、教学方法及课堂评价都不断变化, 教师也要随机应变, 结合具体情况, 不断有意识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 发挥了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特色,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这就决定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通过各种广泛的信息交流, 实现师生互动, 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 使开发出的课程能符合本地区本学校的需要。

四、综合知识的掌握者

教育改革给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学无止境, 我们更需要努力, 用知识武装自己, 提高学科素养, 紧跟时代的脚步, 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在知识水平、理论水平、分心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提高。要想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要成为一条永不干涸的小河。作为一名高职学校教师, 应当成为学问的杂家, 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 这样才有可能在新课标、新角色面前站稳脚跟。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 结合教学重点,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经常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 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成为综合型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 要从事与自己的教学学科有关的科学研究, 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总之,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教师处在教学第一线, 是新课改活动的践行者, 任重道远, 课程标准的实行依靠教师的工作来体现, 我们教师尽快适应新的课程标准, 转变观念, 以新的角色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莹.浅谈教师如何面对新课标[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1) .

篇4: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师角色再定位

一、教師应该是一个知识底蕴丰厚的文化人

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和交流意识很强,而这些欲望的实现需要丰富的内容作为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勤于思考,精心备课,不仅仅把英语当作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来看待,而应该从文化角度去思考,不断的充实自己,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从情感,思想各方面理解这种语言。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英语专业修养,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去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与英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表现在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沟通和传递。

二、教师应该是一名乐观、热情的引导者

1.言语渗透。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就会学得轻松。教师如果是一名乐观向上,热爱英语的人,就会用心体会到这门语言的内涵,才有可能把对英语的热情传递给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学生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要声情并茂,引导学生体验情境、感知形象,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思路跌宕起伏。

2.行为影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要以饱满的教学热情,坚韧不拔的教学意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影响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晓之以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刻苦钻研的精神;要“动之以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要“导之以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学以致用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决心、信心和恒心,战胜学习上困难和挫折,走上成功之路。

三、教师应该是一个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护者

教师要善于表达积极情感,用信任的目光、赞许的微笑、和蔼的语言,多给学生动口的机会,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让他们在语言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可做出及时的评价,如:对表现好的,别忘了用“perfect!”、“Excellent!”;对表现一般的,也可用“Good”、“well-done”来表扬,让他们品味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培养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对表现欠佳的,切不可斥责或冷嘲热讽,可以用“Do not be nervous”、“It doesn’t matter, just have a try”、“Try it again.”、“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等这类鼓励性的话,使他们感觉到自己也在不断进步,从而消除惧怕紧张情绪。在我所任课的一个班级中,有一名入学成绩一般、列班级中游水平的女生叫夏文。通常情况下,班级中的优、差等生是受老师关注最多的对象,而像她一样成绩平平的学生往往就受到忽视。但实际上每一位学生的潜力都是无穷的,教师不该人为地给他们“划等”、区别及不公正的对待。在上半学期的教学中,我也是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认为她是不大可能从一个英语差、厌学的学生变成成绩好、爱学习、积极听课的好学生的。当然,她在上半学期的表现也的确如我所料,没有什么改进。然而,在下学期一次课堂辩论赛中,我不经意的把一次发言机会给了她,结果她的表现出人意料。她不仅口语好,而且用词得当,言语表达时声情并貌,论证描绘滔滔不绝。在这次临时的口头辩论赛中我给她打了最高分,并借此在全班正式的、真诚的表扬和称赞了她,并建议她以后可以考虑报考语言及口才类的学校去深造,以发挥她的语言优势。从那天以后,她一改以前那种懒散、漫不经心的学习状态,上课认真听讲了,还主动举手发言,而在之后的测试及作业批改中都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我在课上再也不必为担心她影响课堂纪律而费神和烦恼了。而从她身上,我也深刻的反思了自己。通过找其他几个“差生”谈话教育,了解了他们的学习心态,端正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几个以前根本不听课的学生都在努力的学习英语,上课纪律也明显改善了。

2、课后结合作业检查,做出积极评价。所有的学生都十分关心和在意老师给自己的作业评价,因为一个分数,一句评语都表现了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作业评价是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的一块园地,也是同学们之间相互比较的根据、相互竞争的动力。细致的批改、积极的评价,不仅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也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批阅时不仅要给予对、错评价,而且还要对于学生写错的予以更正并指出错误原因,并留下鼓励的语言,同时教师自己还要写好阅后记。试想一个老师改作业从来只有一个日期的话,恐怕学生连作业发下来后看一眼的兴趣都没了,长此下去,作业、学习的兴趣也就没了。

3、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如果教学中只是简单的重复,学生会生厌,只有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才能长久地吸引学生。比如:小组讨论、二人操练、多人表演、小游戏、猜谜、唱歌等多种活动,还可以进行Free talk,Ask and Answer,Role Play等,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习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了。

四、教师应该是一名关心学生的有心人

情感教育重在教学中的全过程,但课堂上师生交流时间毕竟有限。个体的情感教育不易进行。因此,课外的情感投入至关重要。通过与学生或者学生家长的共同交流,常常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

篇5: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师角色再定位

新田一中李雨翔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年教师应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转变错误的观念,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积极学习补充新知识,新理念,来促成自身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青年教师角色定位

当前新课改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它,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适应了当前的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教师也成为了其中越发重要的一个环节,笔者拟从一个青年语文教师的角度浅谈青年教师如何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力争与时俱进,真正成为“灵魂导师”。

一、行业观念的角色定位

1、师德的继承者

当前不少青年教师对本行业定位不清,内心浮躁,静不下心来做人做事。一些教师把教书仅仅看成是谋生的职业,而不是实现个人理想、实现人生抱负的事业,没有把职业与事业区分开来。加之教师行业普遍存在着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等现状,导致这些青年教师对于工作缺乏热情,怕苦怕累,在教学中敷衍了事,照本宣科,完全背离了新课标的理念,成为了文本与教学资料的传声筒,这样的教师连合格都称不上,何谈其成长呢!因此转变观念,将 “职业论”转化为“事业论”成为了每个青年教师的当务之急。只有树立起事业理念才能爱岗敬业,青年教师们才有了成长的动力、才有了成长的契机。教育这项伟大的事业值得我们爱;教育这项崇高的事业需要倾注爱——没有爱就没有热情,没有热情就没有创造性劳动。教学苦不苦?苦!掌握教学规律需要苦心探索;运用好教学方法需要苦心设计;搜集教学资料需要苦心积累。要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八字方针——爱心,良心,热情,激情,这样方对得起寒来暑往的三尺讲台,方对得起嗷嗷待哺的莘莘学子。

2、沉默的奉献者

现在许多青年教师从事本行业非其主观意愿,实在是现实就业压力所迫。当下的教师职业倦怠非常明显,一方面是教师处在课程改革与教育评价的压力下。虽说现正进行课程改革,但现实教育环境还是应试教育唱主角,对教师的评审还是没改变,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将教师的期望值提得很高,而却离教师实际甚远,高期值与现实的落差距,让教师活在一种光环中,从而产生了极大的精神压抑,根本快乐不起来。尤其是青年教师,面对的这一现状,其经济与精神压力都颇为巨大,要改变这一情况,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切实关注教师的生活,制定和落实使教师“安居”的政策,这样才能使教师“乐业”起来;另一个方面,青年教师们应克服心理阴影,对教 1

育事业充满自豪感和自信心,坚信自己在从事着一项有价值的事业,是能够对学生的一生起到积极影响的重要他人,是学生知识的启蒙者,心灵的引导者,很自然一种甜蜜的奉献之美好感受就会占据心头。此外长期重复单调的工作势必会产生职业倦怠,青年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当获得了良好教学效果的时候,成就之感自然就会驱走倦怠之心。

二、课堂教学的角色定位——

1、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一、旧大纲“知识中心说”强调学生的倾听权,学生倾听教师分析讲解、课后练习,得“死”的知识。新课标提出“自主学习”,提出改“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提法本没有错,可把课堂交给学生这种做法却值得商榷。把课堂交给学生就一定是素质教育吗?这种提法是针对过去应试教育下的填鸭式教育而言的,但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事实上有些青年语文教师,为迎合教**流而在课堂教学中过度地运用某种理论,片面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或无视教师的参与作用和引导作用,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疏导,以致学生自己都不明白在讨论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学习重点在哪里,要探究什么知识,导致整个过程看似颇为生动热闹,实则对学生放任自流。例如有位青年教师在讲解《谈中国诗》时,忽略了本文的重点是分析了解全文的行文布局和说明方法的运用,而让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展开讨论,场面看似热闹,实则不着边际。有的教师则在课堂上大搞表演教学,再如有位青年教师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时,让学生编排课堂剧,再现当时的场景,整堂课气氛热烈,学生卖力表演,模仿到位,课堂内无人睡觉讲话,看似效果突出,但一堂课下来,学生们记住的是精彩的台词、那几位同学的表演功底,而对本文中反映出的人物性格、身份地位,贾府森严的等级则一无所知。可以说这些出格的教学行为,都是对新课标的错误理解和生搬硬套。

本人认为教学实践才是检验教育理念的唯一正确的标准。“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个表达不明确的口号。课堂是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平台,教师和学生都不可独占,否则就不是课堂了。过去教师搞“一言堂”,在讲台上“独领风骚”,这当然不好;但是不能矫枉过正,说课堂就是学生的。事实上真正好的课堂教师起的作用都是很大的,只不过其作用比较隐蔽而已,看似都是学生作主,其实教师的引导暗含其中,恰到好处。

2、教学实践的探索者

当前新课标已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导航仪,强调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发展学生,强调学生不是接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采用讨论、研究等“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构建一个多维的自主空间,激活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位学生都能张扬个性,展示才华。这本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教育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验

证,并且实施者要根据各自教学条件和学生素质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然而当前一种错误的教学观点正在蔓延——唯互动探究论,在一些老师的眼中,互动探究就代表这语文教学的未来,就是治愈语文沉疴的良方妙药。本人认为这实是对新课标的一种误读,新课标只是为我们的教学发展指明了一个大的方向,但具体操作还有待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断的思考摸索,不能一味求新求奇。难道传统教学就应该被彻底摒弃,离开了互动探究就是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吗?笔者认为互动探究离不开一个因素:学生的语文功底。对此本人有着深刻的体会,当学习的主动权这接力棒由教师传递到学生手里,往往存在着学生不敢接、不想接、接不了等尴尬场面,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是学生文化素养较低,这一现象在教育比较滞后的一些贫困地区尤其突出。此外,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这一现状,我们也不应忽视。在实施互动探究时,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尖子生个个摩拳擦掌、争先恐后地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学力中等的学生则是“沉默是金”,完全是倾听者的角色;至于那些学困生只能是看客,无奈的感受一下热闹的气氛罢了。因此面对现实当中诸多的问题,青年教师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层面、明白学生的知识需求,不惧困难、不怕失败,多方法、多手段、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对于学力富余的学生,要鼓励其向更广、更深、更精的层面发展;对于学力不足的学生,则要求其立足于巩固现有的知识,再谋发展。当然这绝非一夕之间所能实现,但无论成败如何,绝对有助于我们锤炼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更能增加宝贵的经验,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3、学生成长的领路人

现实社会鱼龙混杂,中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若不正确引导,很可能迷失方向。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思维的提升、能力的锻炼,更是情感的引导、情操的培养、灵魂的塑造。所以语文老师便责无旁贷地担任起了中学生成长领路人的角色。而在这一方面,青年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年龄,根据以往的经验,教师与学生之间因年龄差距较大的缘故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心灵的距离,这种距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师生关系发展,课堂教育的展开。而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相近、兴趣相仿、认知相似,这在无形当中增强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有利于教师开展教育工作。

那么青年教师应如何利用好这一无形的品牌呢?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所以青年教师应该主动走近学生的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需求,对待学生严格而不严厉、亲和而不亲蜜,以良好的文学修养来陶冶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来引导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来感染学生、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自然学生便会“亲其师, 信其道”。青年教师们应学会使用得体的语言, 准确地运用语音,恰当地把握语调, 设置巧妙的语境, 做一名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获得学生的宽容和

理解,让语文课堂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 变得生动、活泼、魅力四射。

三、教学教研中的角色定位

1、孜孜不倦的学习者

教师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职业。他们是学校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专职工作者。因此,有无过硬的专业知识是衡量他们称职的主要标准。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个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是全面检验青年教师文化素养的试金石。语文本身厚积薄发的特点也促使青年教师们要不断地充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只有如此,才能让自己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在教学中需要的时候从自己储备的知识仓库中信手拈来。同时,青年教师应该积极关注生活,从书籍、报刊、影视以及网络中了解汲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力争与时俱进。与老教师之间确立师徒关系,更有利于青年教师们学习宝贵的教学经验,减少失败,规避弯路。

1、2、科研教学活动的生力军

对于学校而言,青年教师就代表着本校的未来的骨干力量。大部分青年教师拥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专业知识,但这不代表他们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因此青年教师很有必要进行科研。通过科研,我们可以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丰富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有助于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从思想境界,理论修养,信息获取,教学能力等方面获得全方位的成长。并可以将科研的实践和成果充实课堂教学,大大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富有魅力和个性。

3、现代教育技术的引领者

新课标提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语文课堂教学正在人机交互模式演变。多媒体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极大地拓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教师的角色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多的是要引领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和处理各种信息,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因此,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将成为评估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标准。青年教师在这方面应该发挥自己懂电脑,通网络这一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从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摸索如何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深切的情感体验。从而来使学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篇6: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什邡市马井学校刘春燕

新课标的实施,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考验,转变,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如何适应这种考验和转变呢?我觉得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韩愈的《师说》曾对教师角色是这样阐述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意义下教师的角色,但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定位,我想应该要一系列地转变。由原先的“消费者”转变到“生产者”,从“教书匠”转变到“研究员”,从“点菜者”转变到“菜单提供者”,从“施教者”转变到“引导者”,从“独奏者”转变到“伴奏者”,从“执行者”转变到“决策者”。这一系列的转变对教师而言必定是痛苦,但唯有痛苦,才显改革的力度,才能加快前进的脚步。任何一种改革都是痛苦的,但是它的痛苦必会使人们在原地的基础上有所改变。这也许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传统意义下教师角色转变的最大促动因素了。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溶化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止是忠实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学校这围成为师生带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作为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的教师的角色应该随着需要发生变化。

篇7: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关键字】

大胸怀、高境界观念新、素质高阅历广、知识多有胆识、开放型民主型、有魅力

现在,全国教育界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教学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无疑是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新编订的实验教科书,也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所谓“人本”,即指“以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而“人文”即指“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那么,作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体现人本思想,发扬人文精神,委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工具性知识,它还负载着丰富的人文性内涵,它更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水平。为了避免学生厌恶自己的母语学习,避免老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不融洽和“学生学得很苦很累很厌倦,教师也教得很苦很累很厌倦”的现象,全国各地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新课程为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对此,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它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课改后的课堂应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那么,课改后的语文教师,应具备并提高怎样的素质,如何去准备、去追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迎接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呢?—— 一句话,课改之后,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语文教师呢?

一、一个具有大胸怀、高境界的教师

市场经济之下,作为个人,“教师”只是一种职业,“教育”也不过是一个行业。但不管是职业定位,还是行业管理,其直接指向的,都是“功利”。在今天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只简单的要求教师“无私奉献”,歌颂“蜡烛精神”,未免太苍白,太说教,太小儿科,且有“骗人”的嫌疑。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功利”并非教师造成的,而是社会——我们有一些领导,不是屡次呼吁教师要好好对待家长,因为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吗?这不能不让人想到一种乞怜,甚或一种交易,而教育的精神何在,灵魂何在?教师的光荣何在,高尚何在?

教师,应该具有一种“大胸怀”、“高境界”。“大胸怀”,即心怀高远之心,不坠青云之志;“高境界”,即“位卑未敢忘忧国”;于天地间,有一种悲悯情怀,有一股浩然正气——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未曾泯灭的良知。这绝非形而上的高调,也非脱离现实的清谈,而是针对那些鸡零狗碎,斤斤计较,功利实足的流俗之态的真实的感慨。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只停留在婆婆妈妈的说教上,稍高一点层次,也不过是“为你好”的“恩威并施”,且冠之以“爱”的名义。而千千万万的中学生早就不满于“你还考不考大学”的训诫。教师亦多黔驴技穷,一筹莫展。

有人说,“应试教育”如此,奈教师何?考试制度不改,奈学生何?其实,应试与育人,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如果教师能有那种“大胸怀”、“高境界”,能给学生以灵魂的教育,能让学生从本质上成熟起来,那么,他们的考试又能差到哪去!更何况考上大学的绝非都是人才,而没有考上大学的,说不定就会有伟人和大师。

二、做一个观念新、素质高的教师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学习现代教育新理念。这次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科书的改变,无不渗透着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如果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就很难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成了“纸上谈兵”。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就是当代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过去的教师,在他们脑海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新教材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而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开放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然这对教师的挑战也很严峻。

不仅教材是开放的,教学方式也是开放的。比如教材中给有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里,教师该做些什么呢?这是一道新的课题。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老师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应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为此,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应尽早列入教师的阅读计划。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书籍,也应成为教师案头的必备书籍。

三.做一个阅历广、知识多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正处在青春勃发的时期,如果你只是一味的陈旧甚至陈腐,就无法与学生沟通,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也非现实所需,更为时代所弃。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现实,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这是追求理想课堂的前提。要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教师就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型主持人”。作为知识型主持人,教师当然要“备知识”,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料,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因为新课程标准已“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要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这种辐射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聚焦式教学。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然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也提高了语文课的品位,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是人们常说的话。可在新课标下这已远远不够,教师需要有几桶水,甚至是活水,长流水。课改使我们又有了新的认知:师生之间不是老师“倒”学生“装”的关系,而是老师的“大桶”与几十个“小桶”连在一起形成连通器。老师通过提问把知识之水送过去,激发学生去思、去想;学生的回答又汇成涓涓细流不断涌入,知识交融的同时会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化。这种互动的开放教学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给老师创设无限的研究空间,也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发展的动力。备课、组织教材、组织课堂教学都紧紧围绕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让学生感兴趣。“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大多数学生对这节课是否感兴趣,是否真正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成为我们衡量本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去创新、去实践。

四、做一个有胆识、开放型的教师。

以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惟恐学生学得不懂,学得不够,总是滔滔不绝地讲,生怕知识点有什么遗漏,这样一来,学生只是厌烦地记,被动地学,没有主动权。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学生在此学会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发现真理,去学会自己找路、走路。从此,也学会了总结。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要让学生真正自主的学习,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尤为重要,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协作者,教师应当统筹全局,在准备这节课时,对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了充分而科学的处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学生活动,确立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协作交流,进行探讨式学习,其实,合作学习不仅是很好的学习形式,也能体现一种团队合作精神。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当然,学生探究的结果各种各样,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必须作一定的评价,强调、肯定其正确的结果,让学生明白探究的真谛,从而避免课堂“放羊式”教学。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完成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注重了人文内涵,有了价值观的熏陶。从这种课堂,这种新的理念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带给我们的享乐是“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无趣的了,学生真正地在课堂上享受语文了,语文老师的自身素质也提高了”。

五、做一个民主型、有魅力的教师

当代的学生知识面广,个性也更突出,老师应顺应时代与学生的特点,做一名民主型的教师,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富于爱心的交流,并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实施新课程中,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宽容学生。宽容就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死、过苛,过于统一,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由,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生的个性差异大,尤其当前独生子女多,他们既早熟又依赖,他们自尊、好强、知识面广,个性强。对于学生的个性特点,老师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社会化的标准去评价他们的品德,只能把学生已有的个性当作教育培养的出发点。只有宽容,才能有教育(而不是指责、训斥、惩罚),才能有更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展。“人生最难得遇到的是一个好的老师”。是呀,学生们在教室里学过的东西也许会完全忘却,而老师的教育会在他们的心里永远留下痕迹,甚至生根发芽。这,应该就是魅力。宽容是种博大的胸怀,宽容学生就是循循善诱,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宽容能拉近师生距离,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宽容能给学生以希望,让学生在广阔天地自由飞翔。只有这样,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创造性才能获得更好地发挥,而你的魅力,实现了你的教育。

篇8: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师角色再定位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 教师的观念, 特别是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自我角色的再定位, 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形式。在此,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共讨:

一、充分利用教材插图, 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体会成功的喜悦

高中化学教材中的许多插图, 往往隐含着许多不令人注意的细节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内容, 选准切入点,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其背后隐藏的不为人注意的内容, 就能够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意识, 使其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注重自主学习, 从而促进他们学习方式的转变, 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以苏教版化学1为例:在课本第15页《物质分散系》一节中, 有“图1-10氯化钠在水中的电离”这样的一幅插图。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其细节内容, 引导学生去探究插图中同样是水分子围绕在钠离子和氯离子周围的差异,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细节的不同, 自己去问“为什么”, 而不要试图去告诉他们“是什么”。其效果必然有很大的差异。

本人通过课堂实践证明:通过细致的观察, 大多数学生可以顺利地发现其中的细微之处并找出以下不同:

(1) 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大小 (半径) 不同;

(2) 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大小 (半径) 不同;

(3) 钠离子和氯离子周围的水分子数目不同;

(4) 环绕在钠离子和氯离子周围的水分子的排列方向相反 (钠离子周围的水分子氧原子向内, 氯离子周围的水分子氧原子向外) ;

……

学生在找出这些细节之后, 本身就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如果教师再在此基础上能够引导他们做更深层次的思考, 让他们用初中的化合价等知识去解释相关的细节不同原因。必然能够激发学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当然, 作为新授课教学, 有些内容不适宜在本节课探讨, 可以作为学生课后知识的拓展或者留待后续的学习中来解决。如果是高三一轮复习中运用这些内容, 学生的思维就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升华, 也就不会出现“烫剩饭”的乏味之感。

二、挖掘实验中的细微差别, 强化探究意识, 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从化学学科特点分析, 化学实验是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如果能够立足教材, 挖掘教材中实验的细微差别, 让学生去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讨产生差别的原因。必然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探究性学习转变了学生“学”的方式, 必然就要转变教师“教”的方式。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平等参与学生课题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 从而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下面, 仍以苏教版化学1为例:在课本第67页, 《铝及其合金》活动与探究内容中, 有铝分别与氢氧化钠、盐酸反应的实验。学生在演示或分组实验中均可以观察到铝与盐酸反应后的分散系是白色泡沫, 但是, 铝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分散系是灰色泡沫。从理论上分析, 产生的气体均为氢气, 形成的溶液都是无色的, 为什么两者的颜色不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后由学生自己去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一般说来, 在学生们的共同讨论下, 可能提出以下假设:

(1) 黑色物质是不是没有反应的杂质碳呢?如果是碳, 为什么氢氧化钠中没有黑色?

(2) 黑色物质会不会是没有反应的铝粉呢?如果是铝粉, 如何来验证?如果是铝粉, 为何与氢氧化钠反应中没有黑色?

……

最后,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铝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确有黑色物质出现, 但黑色物质既不是杂质也不是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而是铝与盐酸剧烈反应过程中, 掉落下的细小铝颗粒。

通过上述实验、探究、验证的过程, 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并从中分享到了成功的快乐, 从而激励了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走向成功的信心。

三、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 实现自我评价, 制造学习的成功感

现代教学论认为, 紧张的情绪、无名的畏惧都将严重妨碍学生的进步, 抑制学生智力的发展。课堂上学生感觉到自由和轻松是开展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努力营造一个活跃、快乐、认真、有序的良好氛围, 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创造互相交流与合作评价的机会。

篇9: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师角色再定位

新课标的推行是国家“十五”计划的重点项目。根据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普通中、小学自2004年起开始执行“新课程标准”,新生小学一年级、初一、高一统一使用全国统编新课程标准教材,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及教材和起点参差不齐的教育现状。

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也是教学过程的被动者。所谓主导者,即:教学课程的进度、内容的深浅、繁简的把握、教学手法的运用、教学方式的施行、学生吸收消化的程度、学生之间的差异等,都必须在讲授中有着明显的指向性;所谓被动者,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低、主动性强弱、对每个Unite每节课内容的接受和消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等,又各不相同,不是教师所能为力的,教师只能在教学中被动地面对这些差异,及时调整教学过程,以适应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力争适应每个学生的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正确定位自身的角色。基于以上的思想,本文主要探讨情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新角色定位。

二、情感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师的新角色定位

英语语言教学中“角色” 这一概念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師和学生所起的作用。语言学家们一致认为:在不

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随着教学活动及教学目的的变化,教师的角色也要起着相应的变化。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语言知识的讲授者,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言输入,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精讲的形式而展开,一切课堂活动,一切教学目标,一切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手段,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等都完全由教师掌握。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可以概括为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需求设计、组织、安排丰富多彩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进行课件制作,给学生放映纯正口语的电影或者组织外语角,给学生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参与者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以饱满的热情和情感在学生需要时给予启发、帮助和指点。教师应重视学生意志、兴趣和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

高中英语教育是学生英语学习的过度阶段,有的学生可能高中后继续深造,对这部分学生,要重点培养其读写能力和应试能力,保证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又有坚实的基础;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从此就走入社会,对这一部分学生则应该侧重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应保证他们能使用平实的语句进行外语交谈,同时应该保证他们的读写能够完成日常工作。整体来说,要有个性的有侧重的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和信息的咨询者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及在课堂活动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教师要能作为学生所需信息来源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

(1)课堂教学活动情感化。古人云“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要教给学生英语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要善于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大学英语学习与中学英语学习的不同, 要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有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在英语学习方面获得及时的帮助,向学生推荐一些英语简易读物和英语报纸杂志,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在课堂上讲授一些听力和阅读的基本技巧,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2)课外教学活动情感化。课外教学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事实上,大学课堂教学时数相当有限,外语学习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在课外活动中, 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英语演讲、听力练习和作文比赛,举办英语晚会,开展英语班会,进行英语戏剧表演,举办外籍教师专题讲座,开办英语角,设立英语广播,举办英语俱乐部,成立英语记者团、艺术团、故事组等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得到积极性情感的驱动,更加热爱英语学习。去英语角交谈更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锻炼英语口语的好机会。 当他们能用简单的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他们会在心里产生一种愉悦感和成功感,进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2.教师是学生情感的支持者

情感是打动心灵的秘诀,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关注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需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以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建构主义心理学倡导创建解决问题的情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 教师温和的声音、微笑的面孔、理解的表情会给课堂带来愉快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篇10:新课标下语文教师角色的重塑论文

可以这样讲,在语文课堂上,没有一位教师不倡导自己的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然而,笔者却发现,在日复一日看似热烈的思考、讨论、交流中,学生逐渐弱变成了教师手中的木偶,教师只能寄期望于木偶们的手脚动作整齐好看,又怎能责求它们跳出奔放的舞蹈?

爱因斯坦的老师海因里希·韦贝尔曾经对爱因斯坦说:“你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小伙子,可是你有一个毛病,就是你什么都不愿让人告诉。”在这里,海因里希·韦贝尔老师说的“毛病”,恰恰是爱因斯坦可贵的优点——思维品质的独立性。正是这个优点,使他敢于突破牛顿力学,经过不懈的努力,建立了相对论,做出了划时代的卓越贡献。当我们的教师慨叹自己的学生缺乏爱因斯坦那种独立思考的品格时,又有多少教师想到自己却正扮演着爱因斯坦的老师的角色呢?

将独立思考的权利彻底交还学生,应成为每一位走进课堂的语文教师必须恪守的第一要旨。这种彻底交还,意味着完全还原学生为思考的主体,让他们拥有作为独立思考者的最大权限——思考方式的自由和思考内容的无限。而教师呢,首先应该是一个聆听者,而不是一个发问者;应该是一个解惑者,而不是一个质疑者。发问质疑的优先权应当归属于学生。教师更像是学生思考路途上的交通指挥,将学生自由的思考引入合理有序,将学生无限的思考导向主次分明。当一个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这种角色转换时,就会时时感受到,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所闪现出的思维亮点,常常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将原本中规中矩的课堂学习,引向精彩与深入。

笔者在讲《窦娥冤》时,学生蓦地询问:“这出戏剧老师你会演吗?”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汉魏诗歌时,一个学生提出:“曹操的(短歌行)怎么反而比汉乐府的(长歌行)还长呢?”两个曾引起周围同学哄堂大笑的问题,教者并没有轻描淡写地带过,而是适时地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对元代杂剧的音乐体制特点和汉代诗歌的音乐属性有了明晰的了解。所以,当学生一旦发现自己的某些看似荒唐好笑的想法其实并不是“胡思乱想”,甚至是“奇思妙想”时,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思考不仅变成自觉,而且其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也会同时得到加强。

二、营造课堂平等开放的话语空间

当教师在课堂之上给予了学生最大的思考权限之后,接下来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以怎样的心态和方式来接纳和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对于那些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表述清晰的学生,教师自然会欣然嘉许、怡然称道,而一旦学生的观点有悖于教材注解,和教师的理解相忤,甚至有些“不着边际”、“没头没脑”时,课堂话语权这颗至重的砝码又该加在教师和学生这架天平的哪一边呢? 笔者曾经上过一堂公开课,内容是讲授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在课堂教学中,当笔者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时,有几个学生理解为:体现出词人对前途未知的茫然失落,这和笔者精心准备的“表现寓愁、感伤”的授课内容不尽吻合。在课后的听课教师座谈会上,一位教师提到,“那几个学生的理解角度其实很独特,如果当时授课教师能够就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完全可以挖掘出该词更丰富的意蕴”,另一位教师尖锐地指出:“授课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却没有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平等的话语权利,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从何谈起?”这堂公开课留给了笔者深刻的记忆,它使笔者意识到,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思维表述的充分尊重,师生之间知识交流的完全平等,才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

三、激发学生个性自由的创造活力

明代著名教育家王守仁的一段名言:“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残之则衰痿。”其大意是说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折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缚和限制。这番话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李商隐有诗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对于具备一定知识修养和思维技能的中学生而言,一旦教师的课堂任务转化为依据较多的经验和较成熟的学识来指导点拨学生,而不是以强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控制和灌输,学生自由的创造活动,自会像开闸的水一样,汩汩而出。

上一篇:食品感官评定论文下一篇:我心中的她-写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