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程序法律制度论文

2024-05-08

行政程序法律制度论文(精选6篇)

篇1:行政程序法律制度论文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二十三讲

--行政程序法律制度 02-1-18 17:32:28 阅读60次

(一)程序和行政程序

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是有关行政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行政程序的法律化、制度化。要明确行政程序法律制度,首先要了解程序和行政程序。

所谓程序,就是行为从起始到终结的长短不等的过程。构成这一程序过程的不外是行为的步骤和行为的方式,以及实现这些步骤和方式的时间和顺序。行政程序,就是由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步骤、方式和时间、顺序构成的行为过程。步骤,就是实现某一程序的若干必经阶段;方式,是实施行为的方法和形式,两者构成程序的空间表现形式。例如,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公安机关作出处罚的步骤是传唤、询问、取证和裁决。传唤需要用传唤证,询问要有笔录,裁决要有书面决定等等,这些活动就是行为过程中的步骤和行为方式。整个行为过程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步骤和方式联结而成的。完成这一程序过程需要用一定的时间。为提高效率,就需要有时限;完成这一程序步骤,还必须遵循先后次序。如上例,必须先取证后裁决,不能颠倒为先裁决后取证。这就是顺序。时限和顺序构成程序的时间表现形式。行政程序就是由上述步骤、方式、时限、顺序为要素构成的行政行为的过程,是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的统一。

行政程序的最大特点在于,行政程序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程序。行政法律关系是由行政机关和相对一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组成的,但行政程序仅指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应遵循的程序,而不是相对一方应遵循的程序。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向行政机关提出某项申请时,行政机关常常为他们设定程序,如据报载,要申请办一批发市场,需经112道程序(盖112个章)。为避免行政机关在设置这类程序时给公民带来不便,甚至造成损害,行政程序法律需要对此规定一些原则,例如便民原则、及时原则、公布申请条件原则等。它们也就成为行政机关应遵守的程序原则。

(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

由于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发展,程序法律已经冲破司法范畴,扩大到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这种扩大,不仅表现在行政领域,还表现在立法领域。现代程序法律制度分为立法程序法律制度、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司法程序法律制度三个部分。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1.行政程序法律制度调整的对象是行政行为。

2.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只是重要行政程序的法律化。只有同当事人权益和行政效率有关的重大的行政程序,才由法律规定,其目的是强行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遵循一定行政程序,以保证行政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因此,从行政程序是否被上升为法律来区分,可以把它分为法定行政程序和非法定行政程序。行政程序上升为法的意义在于: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程序规则,一旦违反了程序规则,即属违法行政行为,要依法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而没有上升为法的一般程序,即使违反了,也不承担法律上的责任。人们经常讲的行政程序大多是从法律意义上讲的,即指法定行政程序。

3.行政诉讼法律制度以“公开”和“听证”制度为核心。政府的管理活动要让公民了解,在管理过程中要听取公民的意见,这是行政程序的关键。

4.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对效率给予高度的关注。行政权力的扩张,是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高效率地维护社会秩序的结果,因而行政程序的发展不能影响而应当有利于行政效率。提高行政效率也是为了保障当事人的权益。

(三)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程序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1.程序权利与义务,和实体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以行政机关为一方,以相对一方为另一方,都有实体权利和义务,也有程序权利和义务。行政行为是由实体权利义务和程序权利义务所组成的,职权、职责就是行政机关的实体权利义务。为了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应该采取哪些步骤和方式,先后顺序以及在多长时限内完成,就是程序,如果这些程序是法定的,那就是行政机关的程序义务。例如,《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必须听取相对方的陈述和申辩,重大处罚还要听证。这就是行政机关的程序义务,也就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程序权利。行政机关的程序权利,也就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程序义务,一般表现在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提出某项申请,或行政机关要求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履行某项义务时所设置的程序要求,公民如不履行这些程序义务,就可能得不到所申请的许可,或将受到某种处罚。

2.程序与实体是紧密联系的。实体是内容,程序是形式,程序是为实体服务的。人们将此称为程序的工具主义。但在很多行政法律关系中,程序的作用特别重要。

第一,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作为相对一方,其程序义务,即行政机关的程序权利,实际上早已独立存在,并严格按照规定追究责任。这种程序义务大都由单行的法规、规章规定,行政机关是将之作为行政权的一部分行使的。例如,规定公民的某项申请必须经哪些机关批准,那么,就一个机关也不能少,且必须按顺序盖章。规定必须多少天或几月几日前送上申请书,期限一过,行政机关就不会再接受。要求公民在几月几日前必须纳税,期限一过,就将给予处罚。对于这种极为严格的程序义务和程序责任,人们早也习以为常。

第二,行政机关的程序义务在很多情况下将会影响相对一方的实体权益,但也有相当一些行政程序,并不涉及相对一方的实体权益,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就没有权利义务问题。首先,行政机关不履行程序义务,即程序违法,是行政机关违反法律的问题,就“违法”这一点而言,是实体违法还是程序违法,并无差别;行政机关违法而不纠正,其危害远较公民违法要严重得多。其次,实际上程序问题也涉及到实体问题。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复议决定必须在5日内作出,超过期限是程序违法,这种违法涉及到谁的合法权益?5日作出或8日作出,对相对一方来说,并无多大实际损害。《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所以规定复议决定必须在这短短的5日内作出,体现了立法者从速处理治安问题、治安问题决不能拖延的意图。否则,受到损害的将是社会治安秩序,即全体人民的利益。再比如,在检查公民身份证时,公安人员必须首先出示自己的证件,这是表示身份程序。是否表明身份,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影响相对一方的合法权益。立法者设置这一程序,首先是为了体现执法工作的严肃性,也是为了防止假冒,避免社会次序混乱,损害国家利益。可以说,在很多情况下,程序的背后都体现着国家的、社会的某种更高层次的利益。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程序本身自有其内在的价值。例如,在作出对公民权利的不利影响的决定前,必须听取意见,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参与、尊重公民个人的尊严;禁止以任何形式的暴力获取证据,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人道精神和对公民个人尊严的尊重;重大决策前听取专家和利害关系人的意见,体现了程序理性;规定多少时限内对公民作出答复,体现了行政效率的要求,等等。因此,不存在空头的无意义的程序。所有的程序不仅或多或少与相对一方的合法权益有关,也与国家、社会利益相关连。一切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都将是给社会或个人带来危害的行为。因此,程序权利义务就有了独立的意义和价值。

3.凡是违法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这也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项重要原则。对一切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同样应当追究法律责任。但是,当行政机关程序违法时如何追究责任,却是一件相当复杂,因而存在众多争议的问题。从实践来看,行政机关的程序违法有几种情况:

一种是:程序违法,实体上也直接损害相对一方的合法权益,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程序违法,实体也违法。

另一种是:程序违法,实体上似乎并未侵害相对一方的合法权益,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程序违法,实体正确。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程序合法,实体违法。对于第一和第三种情况,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撤销,追究实体违法的责任。困难的是第二种情况。根据上面的分析,既然存在独立的程序权利义务,行政机关程序违法,也就应该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而不应该把程序仅仅看成是实体的工具而完全依附于实体,因此,从理论上说,程序违法应该独立追究法律责任。但是,程序违法的情况还有其复杂之处。就程序本身的重要性,即内在价值而言,在程度上还是有区别的。如前例,行政机关在作出对相对一方不利影响的决定前,不听取对方的意见,或法定应该听证而不听证,就属于严重程序违法,因为这一程序缺陷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民主与参与精神;再如,用暴力取得证据,也属于严重程序违法,因为它违反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尊严的尊重,等等。对于这些程序违法,不管实体上是否正确,就应一律予以撤销,不得重新作出行政行为。但有些程序违法,例如,因疏忽忘了在文件上注明日期,属于程序上的小的瑕疵,可以重新补正。总之,存在独立的程序权利义务,是程序违法应该追究责任的基础。法律在设定程序违法的法律责任时,则要根据行政违法行为中程序与实体的违法情况和关系,以及程序违法本身的严重程度等具体情况作出规定。

目前,我国法律对程序违法的法律责任已有两种规定,一是《行政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违法,判决撤销,同时判决行政机关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行政机关由于程序违法而承担败诉责任,体现严肃执法的要求。但同时又允许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也就是允许行政机关改正。这是我国法律第一次就行政程序违法后承担法律责任所作的规定。毫无疑问,这一规定是建立在该行政行为程序违法、实体合法的基础上的。但是该法没有分出在程序严重违法的情况下,是否还能适用本条规定。这是时代的局限。另一种是《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如果执法者程序违法时主观上有故意,那就应该追究其损害国家、社会利益的责任,除承担败诉责任外,还应由行政机关主动,或经司法建议后,视情节轻重给予执法工作人员以行政处分。这是考虑到我国对行政程序的认识情况所作的特殊规定。

(四)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作用

1.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程序在行政行为中是无处不在的,实体法不通过一定程序,就不可能被实施。为批准某一申请,可以通过几个部门,盖几个章就简明迅速地完成,也可以盖上几十甚至几百个章,使这一程序成为一个漫长的难以完成的过程。程序法的作用,就在于将合理的、既能提高行政效率,又能保护公民权益的程序法律化、制度化,免去不必要的程序或简化繁琐的程序,从而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2.制约作用。

所谓制约作用是指行政程序法律能够在程序上对行政机关起制约作用,防止其失职、越权和滥用职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行政程序法律使行政程序成为行政行为产生法律效力的必要条件。行政程序合法,不等于运用实体法也正确;但是,如果行政程序严重违法,即使运用实体法正确,也将导致行政行为无效。例如,依照我国专利法规定,专利局批准专利权必须经过三个月的公告期。这是批准专利权行为的行政程序。如果专利局不经过公告程序就给予申请人专利权,那将导致该行为无效,即使申请人的发明实际上已符合专利的条件,还不能获得专利权。

第二,是与腐败行为等行政违法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行政违法中的失职和滥用职权等行为,大都与行政程序不健全、不规范有关。例如,在公民申请某项权利的程序中由于没有明确的时效限制,就可以为以权谋私开方便之门。处罚程序中缺少说明理由和听证程序,就便于滥用职权。行政程序强调公开原则、参与原则,都对防止腐败起积极作用。健全和完善行政程序法,将从制度上制止腐败、违法现象,保证为政清廉。

3.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仅要靠行政实体法予以规定,还要靠程序法予以保障。例如,在行政处罚中设置说明理由、听取意见以至听证、裁决的顺序性程序,就具有避免和减少滥用职权、保障个人和组织合法权益的作用。

在讲解中应松年还介绍了外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发展与现状

(一)外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发展

行政程序法律的兴起与发展,是本世纪行政法,也是整个法律体系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行政程序法”这个概念以及专门的行政程序法律,是19世纪末才出现的。1884年德国的巴登邦制定《行政程序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程序法。在这以前,程序法仅指法院审理案件的程序法律制度,也就是诉讼法,而不包括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程序法律制度。

行政程序法律兴起的基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19世纪以后,行政权迅速扩大。行政权的扩大必然带来两个客观后果,一是行政效率问题日益严重,二是侵害个人或组织权益的可能性增多,与此同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法治思想深入人心,科学管理日益渗透到行政管理领域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和促进了行政程序的兴起和发展。

(二)外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法典化趋势

各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其法律形式的法典化。西班牙早在1889年就制定了《行政手续法》,与此同时还有德国的《巴登邦行政程序法》,这两部法律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行政程序法典,只是后者属于联邦国家内部一个地方政府的法律。之后,奥地利于1925年制定《普通行政程序法》。以该法为中心,奥地利还制定了《行政处罚程序法》和《行政执行法》等各类行政程序法。捷克、波兰、南斯拉夫等国也群起仿效,形成了行政程序法典化的第一个高潮。行政程序法典化的第二个高潮始于美国于1946年制定的《联邦行政程序法》,接着奥地利于1950年、西班牙于1958年修订其行政程序法,瑞士于1968年、瑞典于1971年、联邦德国于1976年制定行政程序法典,而意大利也于1955年、日本于1964年形成了行政程序法草案;80年代末以来,又有韩国、荷兰、葡萄牙制定了行政程序法典,日本于1993年制定《行政程序法》,我国澳门和台湾地区也分别于1994年和1999年制定行政程序法典。由此可见,行政程序法典化是各国行政程序法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

(三)外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功能类型

各国的行政程序法律还表现出功能上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功能类型。从理论上分析,现代行政程序法律的功能可以有三种:

一是效率型。以提高行政效率为其基本功能。这种类型的行政程序法律讲究以较少的人力、财力来进行行政管理。

二是控制型。以控制行政权力为其基本功能。这种类型的行政程序法律侧重于防止行政机关超越职权、滥用权力。

三是权利保障型。以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利为其基本功能。这种类型的行政程序法律侧重于保护相对人的各种合法权益,尤其是程序上的权利。

二战后各国的行政程序法律,在功能类型上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属于单一型的较少,大多数国家都以一种类型为主兼容其他。二是普遍采用权利保障型,有的以权利保障型为主,兼采控制型,比如美国就是这样的情况;有的以权利保障型和效率型并重,欧洲和亚洲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是这样的情况。这表明,各国已经普遍认识到,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三种功能是不可偏废的,提高行政效率是一切行政法律制度都必须考虑的因素,任何损害行政效率的行为,都会对社会秩序造成损害;控制行政权力也是必要的.它是现代分权制衡体制的必然要求;扩大公民参与行政管理的程序性权利,更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重大趋势,是现代行政程序法发展的主要目标。

对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发展的现状,应松年也作了详细介绍。

(一)我国宪法与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法典形式的行政程序法,但从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在不少法律中规定了行政程序规范。这些规定首先体现在宪法上。我国宪法第2条第3款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一规定是行政程序法律参与原则的宪法依据。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规定是行政程序法律公正原则的宪法依据。宪法第27条第1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的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这一规定为行政程序法律的效率原则提供了依据。宪法第27条第2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这一规定为建立行政程序法律的听证制度奠定了宪法基础。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这一规定是行政程序法律参与原则和复审原则的宪法依据。

根据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以及世界各国行政程序法律有关基本原则的表述,对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应该明确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条。

1.公开原则。

2.公正原则

3.参与原则。4.复审原则。

5.效率原则。

6.诚实信用、信赖保护原则。

为了贯彻行政程序法的上述原则,需要建立相应的程序制度,通过具体的程序性法律规范来实现这些原则。

(二)我国法律有关行政程序法基本制度的规定

1989年颁布的《行政诉讼法》将符合法定程序作为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三大条件之一,大大推进了理论与实务界对行政程序法的关注。

我国法律、法规已经建立起一些行政程序法律制度,这里,作一列举说明。抽象行政行为的程序制度:

1、听取意见制度。2000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58条规定:“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2.起草审查制度。立法法第59条规定:“行政法规起草工作完成后,起草单位应当将草案及其说明、各方面对草案主要问题的不同意见和其他有关资料送国务院法制机构进行审查。”

3.公布制度。立法法第61条和第62条规定:“行政法规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行政法规签署公布后,及时在国务院公报和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登。”

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制度:

1.表明身份制度。1985年9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第13条第2款规定:“执行任务的公安人员在查验居民的身份证时,应当出示自己的工作证件。”1995年7月20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入境边防检查条例》第12条规定:“口岸检查、检验单位的人员需要登船执行公务的,应当着制服并出示证件。”

2.告知制度。199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64条规定:“公安机关拘留人的时候,必须出示拘留证。拘留后,除有碍检查或者无法通知的情形以外,应当把拘留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24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者他的所在单位。”第71条规定:“公安机关逮捕人的时候,必须出示逮捕证。逮捕后,除有碍侦查或者无法通知的情形外,应当把逮捕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24小时以内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或者他的所在单位。”

3.说明理由制度。199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31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4.回避制度。行政处罚法第37条第3款规定:“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5.合议制度。行政处罚法第38条第3款规定:“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6.听证制度。行政处罚法第5章第3节专门规定了“听证程序”,其中第42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

7.审执分离制度。行政处罚法第46条规定:“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国务院于1997年11月发布了《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实施办法》。8.复议制度。199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6条规定对11种行政行为,当事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法规定了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复议的程序。

9.司法审查制度。1989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此前,我国已有120多个法律、法规规定,不服行政机关决定或裁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法规定对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的,可以提起诉讼,进一步扩大了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

10.顺序制度。1994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34条规定,除了公安人员可以当场予以处罚的以外,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的其他处罚应适用以下程序:(1)传唤;(2)讯问;(3)取证;(4)裁决。这一规定确定了处罚程序的顺序,颠倒顺序是违法的。

11.时限制度。这是在法律、法规中规定得比较多的一项行政程序制度。例如1994年7月国务院批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入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第5条规定:“市、县公安局对出境申请应当在30天内,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应当在60天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通知申请人。”

对我国法律、法规中关于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规定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990年以前,我国的行政程序立法处于非常薄弱的状态;1990年以来,我国行政程序立法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关于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在制定或修订时注意到了程序方面的规范。特别是,我国已经有了几部主要规定行政程序制度的法律、法规。如:1990年10月起施行的《行政诉讼法》;1991年1月起施行的《行政复议条例》(后为1999年10月起施行的《行政复议法》所取代);1995年1月起施行的《国家赔偿法》中的行政赔偿部分;1996年10月起施行的《行政处罚法》等。除了《行政诉讼法》总体上属于诉讼程序法,其中部分内容属于行政程序法以外,其他几部法律均以规定行政程序法律制度为主,分别规定了我国行政领域的几大程序:行政处罚程序、行政赔偿程序和行政复议程序,使我国行政程序法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里应当特别提到的是,我国《行政处罚法》关于处罚程序的规定尤其反映了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一大进步。该法第5章专门规定了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其中包含着表明身份制度、统一格式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告知权利制度、听证制度、审执分离制度、回避制度、合议制度等行政程序法律的许多重要制度,体现了行政程序法律的各项基本原则。特别是《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听证程序更是我国行政程序立法的一个重要突破。可以说,《行政处罚法》对我国行政程序法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而且还将继续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最后,应松年就完善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他说,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法制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我国现行行政程序立法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缺乏系统性。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律规范分散在各类法律、法规中,没有专门的、统一的行政程序法,由此造成各个行业、各个类别的行政行为在行政程序上不一致。除了行政立法、行政处罚、行政复议三类行政行为基本统一以外,其他各类行政行为的程序不统一的状况还严重存在。

2.处于次要地位。许多行政程序法律规范混合规定在各个行政法律、法规中,这些法律、法规基本上都以规定实体规范为主,兼顾程序规范,甚至有的法律、法规仍然只有实体规范而完全没有程序规范,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

3.偏重事后程序和过于笼统。即使规定了一定的程序规范的行政法律、法规,多数也存在重事后程序、轻事先程序的问题,以及程序规范不具体、不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多数行政法律、法规往往只是简单地规定相对人可以申请复议、可以提起诉讼,或者只是笼统、粗疏地规定程序事项,对程序性问题在起草时缺乏细致的分析研究,在法律、法规中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

4.法律责任不明确。大多数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了程序规范,却没有规定行政机关违反法定程序的法律责任,很容易使法定程序得不到严格执行。

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我国加入WTO的需要,必须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应当建立和完善什么样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是一个应当认真探讨的问题。我想就以下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我国应当早日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目前,我国行政程序法典的制定已经提上了国家立法的议程。李鹏委员长在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指出:“要制定行政强制措施法、行政许可法、行政收费法,为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创造条件。”我们已经制定了《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和行政收费法也有了比较成熟的草稿。可以说,我们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对制定行政程序法的呼声也很高,制定统一行政程序法的条件已经成熟。

2.应当把行政程序法列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主要部门法。我国目前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作为当务之急,尽管这个体系的范围很难划定,但不少学者认为,不管这个体系的范围怎样划分,行政程序法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主要部门法,并不因为它有“行政”二字就与经济无关。其理由是:第一,行政程序法是市场主体的地位和权利的保障。第二,行政程序法是市场经济所追求的效率、效益的保障。第三,行政程序法是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和进入世界统一市场的保障。

3.我国行政程序法的功能类型应当是以效率为基础的权利保障型。我国学者多数主张“并重型”,即根据我国的情况,应当兼顾权利保障和效率两方面。从提高公民的民主和法治意识来看,应当保障公民的程序权利。但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如果脱离社会利益而过分强调公民权利的保障,就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要把效率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效率型和权利保障型都是非此即彼的思路,并不可取。“并重型”的具体设想是把效率和权利保障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兼顾权利保障和效率。这样的功能类型既不是完全的效率型,也不是完全的权利保障型,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类型。“并重型”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立法者应当从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出发,考虑每个公民的具体利益应当保障到什么程度。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处理好效率与权利保障的关系,因为效率更多地反映社会利益,而权利保障更多地反映个人利益。处理两者关系的原则是:以提高效率为范围,以权利保障为目标,在效率允许范围内,对权利的保障努力达到“最大化”。这个原则可以称为“效率对权利的最大宽容度原则”,或简称为“权利最大化原则”。因此,所谓“并重型”,就是以效率作为基础、范围和限度,以权利的最大化作为目标的功能类型,所以也可以称为“以效率为基础的权利保障型”。

4.在行政程序法中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听证制度。听证制度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行政程序法的核心。能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听证制度,将是我国能否成功地制定行政程序法的关键。我国已建立三种不同的听证制度,最早是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机关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和执照、数额较大的罚款时进行听证,并对听证的具体程序作了规定;二是价格法规定的在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时,应建立听证制度;三是立法法规定的在起草行政法规时,可采取听证会的形式等。听证制度正在我国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第一,这三种听证的主要区别何在?第二,三种听证各应遵循哪些程序?至今尚无明确规定。听证制度在行政程序法律中确认,将使社会主义民主原则中听取对方意见和参与精神得到很好的体现,因而是行政程序法中极为重要的制度。

篇2:行政程序法律制度论文

我国现有行政程序法律规定对法律责任的确认、后果及追究方面都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

本文建议加强行政程序违法法律责任制度法制化,进一步优化行政程序违法法律责任制度救济方式,合理规定行政程序违法法律责任赔偿制度的范围。

关键词行政程序违法法律责任责任后果责任追究

我国《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多部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的陆续出现,对我国行政法无论是从立法角度还是从学者研究来讲,都迈出可喜的一步,对我国构建法治政府、推动民主进程、保护老百姓的的合法权益都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我国目前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等原因,让我们的立法者对于出台一部行政程序法顾虑重重,这一顾虑导致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全国性的行政程序法,使得政府机构在履行职责时出现对“法定程序”的困惑、行政相对人对相关行为“法定程序”的质疑,导致大量的行政纠纷难以妥当解决。

随着《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的出台,我们在行政程序立法的途径和实质上都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和亮点,针对此,本文主要从行政行为程序违法法律责任这个角度来进行简要分析。

一、行政程序违法概述

(一)行政程序违法法律责任的概念

要正确把握行政程序违法的法律责任应首先掌握行政程序违法责任的概念。

先前对行政程序违法责任的概念学者们主要是从义务或制裁或后果三个不同角度出发,定义难免有些偏颇。

现在学者们基本将三个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综合,基本认可如下定义。

即行政程序违法责任又称行政程序法律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行政程序法律义务构成行政违法而应当依法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行政程序法律责任与行政实体法律责任相对应。

(二)行政程序违法法律责任构成要件

行政程序违法法律责任的构成问题,即如何确定行政主体的行为构成程序违法法律责任。

行政程序是以服务为本位的程序机制而不是控权或是平衡机制,具有效率性、公正性、准确性和可接受性等特点。

②因此关于法律责任的关于构成要件,要充分结合行政程序价值及特点,才能真正实现行政程序法的根本目的。

笔者针对此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1.主体

虽然责任承担的主体很明确应为行政主体,但由于我国不同机关之间的错综复杂,上下级机关的权责不明,以及部分行政主体将行政权力授权或者委托其他组织(包括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等情形,使得我们在具体行政责任承担时难以确定具体的责任主体为哪一组织。

尽管我国相关法律在这一问题上可以说是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如《国家赔偿法》第七条的规定,③规定了行政机关内部以及与其他组织之间的责任划分,但在现实中各机关、组织间互相包庇、指责、推诿等现象屡有发生,这严重阻碍了行政程序及其他途径所赋予的关系人的救济途径。

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在于我国行政程序规范的缺乏,为什么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这个?我们可以去《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对行政程序中主体的有关规定中寻找答案,该规定明确了上下级机关间的职责,对职责不明的可采取有关原则予以确定;规定了不同行政机关之间的职权不明的处理办法;确定了授权组织的条件和权限等等规定。

而这些规定针对我们提到的上述问题,可以起到极大的防治作用。

《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中的现行规定可能由于条件的不成熟、规定的有关不足难以彻底消灭上述问题。

但是随着我国行政程序法的不断完善,随着法治政府的要求,上述问题最终会得以妥善解决。

2.行政行为。

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的主要表现有四个:步骤违法;方式违法;顺序违法;超过时效及违反时间要求。

④这里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是否违反四种步骤法律后果一致;如何把握程序违法中“度”的问题。

尤其是“度”的问题和行政程序违法法律责任的追究密切相关,“度”的把握将影响到行政主体的行为是否有效,关系到相对人合法权益能否获得保障。

要掌握好这个问题,仍然要妥善处理好程序和实体的关系,我们对于违反行政程序问题在重视程序价值、追求相对公正同时,对于不影响案件事实公正审理的一般程序违法事实是否应采取相应宽松或灵活的态度?

3.损害后果

之所以将损害结果列为行政程序违法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这里并非单指实际的损害事实,而是包含对程序价值的损害,如行政主体在违反程序规定中存在重大过错,严重缺乏形式要件,即便结果并未对相对人造成任何实际损害,那么其行为仍不可取,那是对法律权威性的极大破坏,会丧失人们对法律的信任,淡化法律意识。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违反法定程序的不同情况,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这一绝对否定规定,存在着太多弊端。

这一点笔者认为可采取民事诉讼中的相关态度,民事诉讼法规定二审法院对一审判决发回重审的情形规定: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对再审案件从定案证据未经质证、管辖错误、当事人未经合法传唤缺席判决等几个程序违法方面明确可以再审,对于其他未例如在内的采用较为灵活原则,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情形可决定再审。

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度”的问题,应从价值损害程度及实际损害等多方考虑。

二、行政程序违法法律责任追究

在行政程序违法法律责任追究中我们首先和必须要解决好两个基本问题,即由谁来追究行政主体程序违法法律责任和如何追究行政主体的行为构成程序违法法律责任。

(一)由谁来追究行政主体程序违法法律责任

这直接关系到行政相对人提起救济的途径,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就将影响到相对人是否最终能及时、最终、有效的通过法定程序解决问题。

结合我国有关法律及学者的学说,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目前追究行政主体违反程序法律的主体主要有以下三个。

1.行政机关

由行政机关自身来确定行政程序违法,由宪法及行政法律法规都已经明确予以确认。

宪法确认的行政机关权力及上下级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以及监督与被监督关系,对由行政机关确认违法提供了根本依据;同时我国很多行政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了行政机关对行政程序违法的确认,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有关法律责任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条款中的所涉规定。

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些法律条款的规定趋附于行政实体违法,无法摆脱程序违法与实体结果之间的协调。

⑥这不仅限于行政机关存在的问题,在下面提到的司法机关确认中同样存在此类问题。

由行政机关来确定行政程序违法,利大还是弊大?在我国通过行政机关来确认行政程序违法能否成为主要方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的立法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2.司法机关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司法机关在确定行政程序违法过程中又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

在这里司法机关在审查程实体违法或序违法时已被限定在具体行政行为中,对抽象行为的确认将权力是赋予了权利机关,这种分类合不合理?能否切实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这在很多学者那里都已经被多次提及及论证。

根据行政复议前置规则,许多行政案件的确认首先需要通过行政复议,同时及于当事人对诉讼和复议的选择权,当事人复议后对结果提起的诉讼,法院在确认中如何解决好复议与诉讼的关系,原行政机关与复议机关的关系,在司法实践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3.权力机关

权力机关对于行政行为的审查范围仅限于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即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合法性经行监督审查,并有权做出确认违法、撤销的权力。

但在抽象行政行为里是否能直接确认行政主体程序违法,以及能否据此撤销行政法规、规章、决定、命令,这些都尚不明确。

此外,我国还存在党和人民群众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虽不能直接确认行政机关程序违法,但是对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及相关部门追究政机关程序违法责任起到积极作用。

(二)如何追究行政主体的行为构成程序违法法律责任

对行政程序违法法律责任的追究我国目前主要采用问责制度。

随着行政问责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当然是令人鼓舞事情。

然而问题也在于,行政问责制度的法律基础和规范基础依然严重不足。

以往各地出台的有关行政问责的法规,有些地方可能规定得很细致,例如工作时间上网聊天,擅自离开岗位等等,可以给与处罚;以此作为治理“庸官”和“懒官”的根据。

但是总的来说,究竟什么职位与什么责任相关,什么权力与什么责任挂钩,还是缺乏明确的规定。

越是涉及高级官员的,越是这样。

这同时表面我国缺少一部完整的行政程序法。

让我们结合《湖南省行政程序规章》来看如何解决此类问题。

第一,归则原则,以问责制度及原则作为对行政违法行为的基本原则。

第二,明确追究责任情形及责任追究形式。

第三,确定责任主体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在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包括直接责任人员和直接主管人员。

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将权责、职责系统划分,对于我们解决现实中的类似问题将发挥及其重要作用。

当然《湖南省行政程序规章》对于此规定也可能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其责任追究问题上完整的`系统的规定,毋庸置疑的是现有行政程序领域中的带头人。

但是在追究行政主体的法律责任时,我们还应该要注意区分追究机关法律责任与追究个人法律责任两个概念。

有学者对此已经做了相关定性,《国家赔偿法》的性质主要属于“机关责任法”,而错案追究法的责任主要是工作人员的“个人责任追究法”。

⑦笔者不在做赘述。

三、完善行政程序违法法律责任制度的有关思考

随着我国第一部地方行政程序规章的出台,我国在行政程序立法模式上出现了新的起点。

当然在行政程序违法法律责任制度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首先要明确的是国家与社会、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他们虽然分立但绝对不是对立。

政治管理是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中介⑧。

我们的政府应该是法治型、责任型与服务性相结合的,那么我们在建构行政程序法律责任乃至整个行政法体系中都应围绕这个中心。

结合有关法律法规及学者们的观点,笔者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一)行政程序违法法律责任制度法制化

现下我国倡导法治政府、责任政府,而在行政程序违法方面仅是通过一些部门规章、规定或者一些行政机关内部管理规则来予以确认,具有较大随意性,同时对于行政相对人来讲,本身的弱势地位,再加上没有法律保障,要保护其合法权益实在是难值得推敲。

笔者认为,不管是法治政府的需要,还是从真正依法治国、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角度来讲,我国都应制定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

假如说是因为地区差异导致一部程序法难以权衡各地方利益(笔者并不认为地区差异等因素对统一程序法有致命影响),那么我们即可效仿湖南省制定地方行政法规或规章,这样的正式程序法规在我国现有国情下是绝对必要的。

(二)优化行政程序违法法律责任制度救济方式

篇3:浅论水行政过程中的正当法律程序

水行政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水行政管理领域中, 按照法律法规执行相应的规定而做出的行政行为[1]。正当法律程序是指符合法律规定的执法过程, 其中包括刑法、民法、行政法等, 具有综合性、程序性的特点。法律程序是推动法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也是保障与维护人们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它存在于执法活动中的任一环节。正当法律程序的含义是行政机关对人的权益所作出的行政行为, 必须按照正当的法律程序执行。由于行政行为的主体是人, 在行使法律效力的同时, 也要向相对人转达或告知该行政行为的原因、根据, 并给予相对人一定的申辩时间, 在听完相对人的陈述、申辩后, 完全按照法律法规执行程序, 最后采取合适的解决方案。由于行政机关具有行政权力, 他们是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主体, 行政机关的决定必然会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产生一定影响[2]。因此, 行政机关要按照正当的法律程序来规范自己的行政行为。水行政单位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 必须严格按照正当的法律程序来执行, 维护相对人权益, 完成水行政目标, 才能使行政效率得到提升。

二、水行政过程中正当法律程序的重要性

㈠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执法部门在行使自我权利的同时, 也要考虑公民的合法权益。公民的合法权益也是公民法律程序权益, 如果行政部门只关注自身利益, 而不注重公民合法权益, 无视法律程序权益, 那么也相当于剥夺了公民的相关程序性权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法律面前不论行政人员, 还是普通公民, 大家的合法权益都是一样的, 并且该合法权益具有社会性、大众性的特点。行政部门如果无视程序权益, 法律无论给予公民多大的实体权益, 都是不具备效益的。因此,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 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正当的法律程序执法, 一是为了依法办事, 二是为了保障我国公民的合法程序权益[3]。按照正当的法律程序, 给予水行政主管部门一定的约束力, 引导水行政主管部门执法方向的正确性, 法律法规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只要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正当法律程序来执法, 就必然形成一种规范、有序的执法行为。有一些程序法对行政行为的职能提出了要求, 对行政主体的行为与活动进行监督, 可有效避免行政主体滥用、滥使权利, 给行政机关带来不良的影响。按照程序法约束水行政职权与行为, 平衡了行政权力与职能, 弥补了实体法中的不足, 构建了理性的执法环境, 实现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维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在水行政执法过程中, 由于大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 法律程序执法意识淡薄, 并不了解正当法律程序执法的重要性。水行政执法还存在较多的不足, 如部分人员只关注自我利益与权力、盲目追求执法目标、不履行执法职责等, 给水行政机关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按照正当法律程序来执法, 则可对上述行为进行约束, 对水政机关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㈡正当法律程序是公民参与水行政执法的重要渠道在以往的行政模式中, 公民对执法决策不存在任何效用, 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 只能依靠行政部门进行诉讼或复议, 要求赔偿, 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我切实利益。执法部门按照正当法律程序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保障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受侵犯。程序法要求行政部门、公民履行自我的责任与义务, 使公民也具备一定的程序权利, 能够参与到执法活动中去, 运用程序权利维护自我的权益, 整个行政执法过程中, 由公民有序参与、积极参与, 既提高了执法力度, 也起到了督促执法效率的作用。正当法律程序不仅规范了行政主体, 也提高了公民参与行政事务的积极性, 具有一定社会价值, 对国家而言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水行政过程中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

㈠水行政过程中的有法可依按照正当的法律程序, 水行政事务由执法部门与公民共同参与, 使各方主体认识到自身的权利与义务, 必须依法行使自我权力, 履行自我义务。近几十年来,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与健全, 针对社会发展陆续颁布了一些水利法律规定, 如水土保持法、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关于水文规定也在逐步完善当中, 相关处罚规定、实施办法等也在陆续落实到水利管理中去, 我国水法律法规体系已构建了大致的框架。我国土地面积大, 水土分布不均, 各地区水利差异较大, 给水利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国家立法很难兼顾到各地实际。随着时代的发展, 水资源状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法律法规不可能预想到实际水行政事务会出现的问题, 因此, 国家在统一立法的情况下, 还应要求各地联系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与当地水利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进一步完善水法律法规体系, 使水法律法规具备实际效用, 能在日常水利管理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㈡水行政过程中的依法办事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通过水法律法规执法, 完全按照正当法律程序去履行自身义务, 行使行政职责, 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基本原则, 因此, 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使自身权利必须得有法律作为主要依据。当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对公民进行处罚之前, 首先要考虑公民是否违反了水行政法, 如果确定公民违法, 再判断公民的行为是否有与之对应的处罚措施, 最后再按照相关规定行使处罚权。一般水行政在处罚之前还要考虑公民行为的利害性, 若不涉及侵害他人或组织的权益, 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则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告知当事人被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其处罚判决等, 并给予当事人一定时间, 使其为自己的行为做出陈述或申辩, 保留其诉讼权。水行政人员也应听取当事人的看法, 并对其所述的理由、证据等进行复核。有关法律法规的设立对于公民而言是一种保障, 该保障只有在公民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效用, 但获得保障的前提是必须按照正当的法律程序。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水行政执法部门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如滥用职权、不履行职权、越权等行为, 由于水行政是水利工作中的一部分, 对水利行业的发展也能起到关键作用, 按照正当的法律程序来维护水事秩序, 是对水行政的要求, 也是执行水法律规定的需要。只有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 才能满足水利的基本运作, 减少或杜绝水事违法行为, 建立和谐的水行政环境, 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 实现人、水行政、社会的和谐统一。

摘要:水行政执法是水行政管理中的关键内容, 按照正当的法律程序, 它是保障水行政执法的前提, 也是维护人们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 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水行政执法部门, 加强水行政管理, 使水行政管理做到有法可依, 有利于水利改革与发展。本文从水行政与正当法律程序的含义出发, 探讨了水行政过程中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

关键词:水行政,正当法律程序,水政监察

参考文献

[1]张志彬.浅论水行政过程中的正当法律程序[J].中国水利, 2012, (04) .

[2]宋艳玲.浅析行政诉讼中的正当法律程序[J].法制与社会, 2009, (20) .

篇4:行政程序法律制度论文

【关键词】 反倾销;行政复审程序;世界贸易组织

在反倾销调查中,最终反倾销税的征收是根据以前的出口存在的倾销情况对以后的出口采取的措施,所以,反倾销税率只是一种估计,其目的是抵制倾销,填补倾销幅度。任何一次反倾销调查的发动都会涉及到诸多的利害关系方,为了充分保障不同利害关系方的正当权益,WTO《反倾销协定》及大多数国家的反倾销法都规定了行政复审的法律制度。

一、解读反倾销“行政复审”

通常认为,《反倾销协定》中规定的复审的类型包括了期中复审、期终复审和新出口商复审等多种形式。

1.期中复审

在反倾销调查结束,反倾销措施执行一段时间后,利害关系方可以提出申请要求进行复审,主管机关也可以自行复审。由于这种复审是在实施反倾销措施的5 年期限内进行的,因此一般称之为期中复审。WTO《反倾销协定》第11 条第2 款规定,反倾销主管机关在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自行复审或在最终反倾销税的征收已经过一段合理时间后,应提交证实复审必要性的肯定信息的任何利害关系方请求,复审继续征税的必要性。

2.期终复审

期终复审又称期终复审,是指反倾销措施执行5年期满时,反倾销主管机关对反倾销措施是否应如期终止进行的审查行为。WTO《反倾销协定》第11 第第3款规定最终反倾销措施应在实施之日起,或者最近一次倾销和损害的复审裁决之日起,或最近一次期终复审裁决之日起5 年内终止。除非调查机关在终止日前主动发起或应申请发起的复审确定,反倾销措施的终止会导致倾销和损害的继续或再度发生。

3.新出口商复审

新出口商复审是反倾销行政复审的一种。新出口商是指在原始反倾销调查期(Original period of investigation)内并未向调查国出口被调查产品的国外生产商或出口商。由于新出口商在原始反倾销调查中无法与调查机关合作,因此其向调查国出口被调查产品只能按原始调查终裁确定的“其他税率”来缴纳反倾销税,这使新出口商无法向调查国出口或使其出口变得极为困难。所以应给予新出口商以机会,根据其实际出口情况,为其确定单独的反倾销税率。新出口商复审的规定较早见之于欧共体反倾销法中,后来被WTO《反倾销协定》第9 条第5 款确认。

二、行政复审程序在反倾销法中的作用

行政复审在反倾销体系中的作用在于,在反倾销措施执行了一段时间以后,调查机关可以及时针对采取的有关措施实施后出现的新情况做出新的决策,以保护利害关系方的合法权益。WTO《反倾销协定》关于复审的规定,是为了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产物。

行政复审的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1)如果取消或调整反倾销措施,损害可能继续或再度发生时,维持原有的反倾销措施;(2)现有的反倾销措施已不足以或不再能够抵消倾销造成的损害时,对原反倾销措施进行修改(包括对原反倾销税进行修改,如果原有的价格承诺不足以弥补倾销造成的损害,价格承诺可能被反倾销税取代);(3)在已无必要继续征收反倾销税以抵偿倾销造成的损害、国内生产者撤诉、不再存在有关产品的国内生产者时,经复审,反倾销措施可能被终止。

三、WTO 反倾销行政复审制度解析

WTO《反倾销协定》规定,如果一项进口产品经反倾销调查,并被裁定征收反倾销税或接受价格承诺,在经过一段合理时间后,进口方反倾销主管机关可主动或应有关利害关系方的请求,对征收反倾销税或价格承诺是否有必要继续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继续或终止反倾销税或履行价格承诺。

1.行政复审的启动

就程序启动方面而言,行政复审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启动,一种是主管机关在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自行复审。这是主管机关依照职权进行的行政复审。另外一种是利害关系方请求行政复审。

(1)期中复审的启动

期中复审申请人为反倾销调查的任何利害关系方。利害关系方均可作为期中复审申请人,WTO《反倾销协定》对此并没有其他资格方面的任何的限制。如果是利害关系方请求进行行政复审,行政复审的申请必须有证据的支持,即申请人须提交证实复审必要性的肯定信息,证明已无必要继续征收反倾销税以抵偿倾销造成的损害,或者如果取消或调整反倾销措施,损害不可能继续或再度发生。否则,主管机关不会发起复审。至于证明的程度,WTO《反倾销协定》并没有进一步规定。反倾销主管机关也可以依照职权进行复审。无论是依照利害关系方请求进行反倾销行政复审还是主管机关依照职权进行行政复审,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果是主管机关依照职权进行反倾销行政复审,必须有正当理由。但是,正当理由的标准,WTO《反倾销协定》没有明确规定。何为正当理由,这属于主管机关自由裁量权的范围。

(2)期终复审的启动

通常情况下,反倾销案件的期终复审由国内产业或国内产业的代表提出,但这种申请不一定非要由原反倾销调查的申诉人提出。此外,主管机关也可以主动提起期终复审。反倾销期终复审的程序具有法律强制性,亦即WTO《反倾销协定》规定在反倾销措施实施后的五年内,成员方的反倾销主管机关必须提起复审以决定是否还有可能延续反倾销措施。否则,期满5 年后,反倾销措施应终止。

(3)新出口商复审的启动

提出新出口商复审申请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第一、新出口商复审申请人在原反倾销调查期内未出口过被调查产品;第二、新出口商复审申请人不得与出口国中该产品被征收反倾销税的任何出口商、生产商有关联关系;第三、新出口商复审申请人必须在原反倾销调查期后向调查国实际出口过被调查产品。

2.行政复审的程序

WTO《反倾销协定》第11 条第4 款规定:“第6 条关于证据和程序的规定应适应于根据本条进行的任何复审。”根据该规定,任何行政复审必须按照第6 条关于证据和程序的规定进行。另外,由于行政复审和原反倾销调查的侧重点不同,二者在程序上还是有区别的。

原反倾销调查关注的是是否存在倾销、损害、倾销与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原反倾销调查的程序包括初裁、终裁,初裁的目的主要是对受损害的产业及时予以救济,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而行政复审中,WTO反倾销协定对此没有相应的规定,因原反倾销措施继续实施,很多成员方的实践是一般采用一次裁决的形式,不再做初裁。

从调查时间来看,原反倾销调查一般在12 个月内结束,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但不能超过18 个月。而复审程序应迅速进行,通常应在自复审开始之日起12 个月内结束。新出口商复审也应在加速的基础上开始和进行。

3.行政复审的标准

期中复审主要就三个方面内容对原反倾销案件进行审查:(1)是否需要继续征收反倾销税以抵消倾销;(2)如取消或改变反倾销税,则损害是否可能继续或再度发生;(3)对上述两个方面内容同时进行审查。第一方面主要是关于倾销方面的审查,由于反倾销措施是建立在出口商倾销行为基础上,如果倾销情况发生变化,那么征收反倾销税的基础就发生了变化。第二方面主要是关于损害方面的审查,该项审查属于反倾销主管机关的预测,主观色彩浓厚。期终复审审查的内容为反倾销税的终止是否有可能导致倾销和损害的继续或再度发生。由此可见,期终复审既涉及倾销方面的复审,又涉及损害方面的复审。

由于审查的标准是倾销和损害发生的可能性,带有预测性质,因而反倾销主管机关的主观色彩同样极其浓厚。

4.行政复审的结果

(1)期中复审的结果

期中复审可能导致如下结果:维持原有的反倾销措施;对原反倾销措施进行修改;反倾销措施可能被终止(在已无必要继续征收反倾销税以抵偿倾销造成的损害、国内生产商撤诉、不再存在有关产品的国内生产商时,反倾销措施均会被终止)。对于涉及倾销和损害两方面的期中复审,如果期中复审导致对原有反倾销措施的修改或维持,那么这种期中复审的裁决可以于裁决公布之日起继续实施5 年。对于只涉及倾销的期中复审,复审的结果并不影响原有反倾销措施的有效期。如果期中复审裁决终止对某一出口商的反倾销措施,但并未终止对该出口国的反倾销措施,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该出口商排除出今后的调查程序中。在以后发起期终复审时,仍可以将其包括在调查程序中。

(2)期终复审的结果

期终复审的目的是确定在终止反倾销措施后,是否可能导致倾销和损害的继续或再度发生。如得出肯定的调查结论,则可维持原反倾销措施,一般仍为5 年,否则反倾销措施应终止。在乌拉圭回合之前,反倾销措施并没有明确的终止时间的要求。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各方就是否纳入对反倾销措施自动“期终”的要求争论激烈。经过谈判,各方最终就期终复审的条款达成一致。WTO《反倾销协定》第11条第3 款规定最终反倾销措施应在实施之日起,或者最近一次倾销和损害的复审裁决之日起,或最近一次期终复审裁决之日起5 年内终止。除非调查机关在终止日前主动发起或应申请发起的复审确定,反倾销措施的终止会导致倾销和损害的继续或再度发生。经期终复审,调查机关可以裁决维持原调查的结果,也可以对原有反倾销措施进行修改或终止反倾销措施。

如果调查机关在期终复审时裁决维持或修改原有反倾销措施,那么该期终复审裁决自裁决公布之日起继续实施五年。如果调查机关裁决终止反倾销措施,那么,该裁决可追溯至正常的反倾销措施终止之日起生效或发起期终复审调查之日起生效或期终复审裁决之日起生效,具体生效日期由调查机关确定。同时,根据WTO《反倾销协定》第11 条第3 款的规定,在复审结果产生之前,可继续征税。

(3)新出口商复审的结果

在新出口商复审调查期间,主管机关不得对来自新出口商复审申请人的相关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但可要求新出口商复审申请人提交保证金,以保证一旦审查结果确定该出口商或生产者的产品构成倾销,能够自审查开始之日起追溯征收其反倾销税。

总之,反倾销制度是一个双刃剑,一方面涉及到国内相关产业的保护,另一方面,不合理地运用反倾销措施又会成为妨碍国际贸易障碍。而反倾销行政复审从一定的程度上,给利害关系方提供了保护自身利益的机会和保证。由于我国新加入WTO组织,不仅不熟知有关国际贸易规则,同时我国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制度也不健全,包括反倾销行政复审制度在内许多法律制度需要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立法技术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实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乃根.新编国际经济法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84

[2]沈木珠.国际贸易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15

[3]陈建国.WTO新议题与多边贸易体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179

[4]沈四宝,刘彤.WTO反倾销协议解读[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317

篇5: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

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是行政程序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立公正、科学的行政程序基本制度是行政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行政程序制度包括:

一、行政公开制度

行政公开是指除依法不公开的以外,行政相对人有权了解并取得行政机关的档案资料和其他消息的制度。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情报公开制度。情报公开制度适用于抽象行政行为领域。它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行政法规、规章、行政政策、行政决定及行政机关据以作出相应决定的有关资料、行政统计资料、行政机关的有关工作制度、办事规则及手续等。所有这些行政情报资料,凡是涉及行政相对****利义务的,只要不属于法律、法规规定应予保密的范围,都应依法向社会公开,任何公民、组织均可依法查阅和复制。

2.行政过程和行政决定公开制度。行政过程和行政决定公开制度适用于具体行政行为领域。行政过程公开并不是要求行政机关将整个行政程序都让行政相对人参与或了解,而是在行政程序中几个决定或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利和义务的阶段前后,让行政相对人有参与或者了解的机会。它主要包括表明身份、事先告知、听取陈述和申辩以及听证公开等几项内容。行政决定公开是指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作出有影响的决定,必须向行政相对人公开,从而使行政相对人获得行政救济的机会。如果应当公开的行政决定没有公开,该行政决定就不能产生法律效力,不具有法律执行力。

二、听证制度

听证制度是指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就有关问题听取当事人评论意见,同时予以说明解释的制度。听证制度被公认为现代行政程序法基本制度的核心,对于行政程序的公开、公正和公平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听证制度包括三种形式:

1.公听。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或订立行政计划时,所涉及的行政相对人众多而不确定,召开公众参加的听证会以听取代表各方面、各阶层的公众意见。这种听证通常称为“公听”。

2.陈述。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若涉及单个或相互无争议的多个当事人,则可进行个别听证。即给予当事人陈述自己观点及理由的机会。这种听证一般称之为“陈述”。

3.听讯。当行政行为涉及互相有争议的双方或多方当事人,行政机关须同时或反复听取各方对立的观点和理由,并允许双方或各方提出证据与反证、互相诘询辩论,而由行政机关基于笔录作出决定。这种形式又被称为“听讯”。主要适用于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行为。

听证方式又分为口头与书面两种。

三、职能分离制度

职能分离制度是指为了加强权力制约,防止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权谋私,滥用权力,侵犯相对人权益,而将行政机关内的某些相互联系的职能加以分离,使之分属于不同的机关或不同的工作人员掌握和行使的制度。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在同一行政处罚案件中从事调查取证、听证、裁决的行政人员应当彼此独立、各司其责,不得从事与职责不相容的活动,正是这一制度的具体体现。

四、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是指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如相应事项与本人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不得参与该事项的处理的制度。回避制度来源于普通法上的自然公正原则,这项原则要求“任何人都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实行回避制度,有利于排除与所处理的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公务员主持行政程序,从而实现行政公正;有利于增加相对人对行政机关的信任感,保障行政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五、说明理由制度

说明理由制度是指行政机关作出涉及相对人权益的决定、裁决,特别是作出对相对人权益有不利影响的决定、裁决,必须在决定书、裁决书中说明根据(法律、法规根据或政策根据)和理由(事实证据及有关分析说明等)。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规章或发布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在可能的条件下,也应在有关政府公报中说明其根据、理由。说明根据、理由不仅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而且也有利于行政相对人理解相应行政行为,从而减少行政机关实施执行中的困难或阻力,以提高行政效率。

六、不单方接触制度

不单方接触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处理两个以上行政相对人的、具有相互排斥利益的事项时,不能在一方当事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单独与另一方当事人接触,听取其陈述、接受其证据材料的制度。不单方接触制度有利于防止行政腐败和偏见,防止行政机关对一方当事人偏听偏信而损害另一方当事人的权益。

七、时效制度

篇6:税收相关法律 行政许可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对某些事项或者活动是否达到法定技术标准的核实准许属于行政许可中的()。A.特许 B.认可 C.核准 D.登记

2.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一种类型,下列关于行政许可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B.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对社会事务实施事后控制的外部管理行为 C.行政许可是一种经依法审查的行为 D.行政许可是准予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3.王某向当地的工商局申请工商登记,工商局因其不符合法定条件而不予登记,王某对该行政许可的决定不服,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体现了()原则。A.便民和效率原则 B.救济原则 C.法定原则

D.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4.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是()A.订立合同 B.开采铁矿 C.打折促销

D.对罚款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

5.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关于行政许可评价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可以定期对其设定的行政许可进行评价

B.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应当对已设定的行政许可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必要性适时进行评价,并将意见报告该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

C.被准予许可的行政相对人应当向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报告其实施的相应情况 D.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行政机关的设定机关和实施机关就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6.跨规定的使用区域携带、邮寄、运输空白发票的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后,跨规定的使用区域携带、邮寄、运输空白发票按()实施管理。A.日常发票管理工作 B.限制行为 C.自主行为 D.禁止行为

7.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对可以设定许可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A.发布命令 B.发布决定 C.临时法规 D.部门规章

8.下列关于税务行政许可实施主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各级税务机关下属的事业单位一律不得实施行政许可

B.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税务机关不得委托其他机关实施行政许可 C.各级税务分局、税务所、税务局的稽查局都无权实施税务行政许可

D.各级税务机关应当指定一个内设机构或者设置固定窗口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送达行政许可决定

9.为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投资成本,《行政许可法》作了特别规定,经()批准,行政许可权可以相对集中。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上级行政机关 D.国务院

10.行政许可的申请方式有多种,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行政许可申请方式的是()。A.以书面形式上门递交申请 B.以口头形式上门申请 C.以传真方式申请 D.以电子邮件方式申请

11.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如果行政相对人的行政许可申请材料数量、种类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制作《告知补正材料通知书》,()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A.必须当场 B.必须在2日内 C.当场或者在3日内 D.当场或者在5日内

12.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

A.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 B.不予答复 C.即时受理

D.在7日内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

13.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相对人申请听证的,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提出听证的期限是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内,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听证申请后()内组织听证。

A.5日,15日 B.5日,20日 C.7日,15日 D.7日,20日

14.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被许可人()可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提出变更行政许可的要求。A.随时

B.自变更事由出现之日起10日内 C.自变更事由出现之日起15日内 D.自变更事由出现之日起5日内 15.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除撤销会给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外,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情形的是()。A.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B.行政机关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C.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手段取得许可的

D.行政机关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

16.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被许可人要求延续行政许可的,应在行政许可有效期限届满()提出申请,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A.20日前 B.后20日内 C.后30日内 D.30日前

17.法律、行政法规没有另外规定的情况下,有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申请人的申请均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根据()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A.提交行政许可申请书的先后顺序 B.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的先后顺序 C.申请人自身条件的优劣情况 D.申请人提交申请材料的准确性

18.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所需费用应由()支付。A.申请人

B.受理许可的机关 C.当地人民法院 D.本级财政部门

19.下列不属于行政许可注销方式的是()。A.收回证件 B.加注发还 C.公告注销 D.变更登记

20.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行政机关不予行政许可的行为属于()。A.未履行监督责任 B.履行监督不力

C.实施行政许可实体违法行为 D.实施行政许可程序违法行为

21.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的行政许可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A.1年 B.2年 C.3年 D.5年

22.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下列选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如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以规章、文件等形式设定或者变相设定行政审批项目 B.增值税专用发票最高开票限额审批项目已由县以上税务机关实施调整为由区县级税务机关实施,下放管理层级

C.税控收款机生产企业资质认定属于税务行政审批项目 D.纳税人申请印制有本单位名称发票不属于行政审批项目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行政审批可以是依职权进行的,也可以是依申请进行的 B.行政确认只可以是依职权进行的,而不能依申请进行 C.行政登记和行政许可都具有一定的裁量权

D.行政确认行为通常不因申请行为无效而无效或被撤销,行政许可则会因为申请行为无效而导致无效或者被撤销

E.行政许可的结果是被许可人获得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和权利,而行政登记则不一定产生这种后果

2.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特许的有()。A.集会游行示威许可 B.爆炸品生产运输许可 C.快递业务经营许可 D.海域使用许可 E.企业工商登记

3.下列关于行政许可与行政登记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婚姻登记、收养登记属于行政确认类型的行政登记B.行政许可的目的在于对行政相对人的行为事先加以严格控制,其作用的对象是法律作一般性禁止的行为 C.行政许可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秩序,是国家进行法律控制的辅助手段 D.行政许可的结果是被许可人获得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和权利 E.行政登记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履行义务

4.我国《行政许可法》首次确立了信赖保护原则,信赖保护原则的内涵有()。A.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申请人有依法取得行政许可的平等权利,行政机关不得歧视 B.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C.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D.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除法律、法规规定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可以转让的外,不得转让 E.行政机关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的,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补偿

5.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必须经过行政许可的有()。A.个体工商户王某在市场销售鞭炮的行为 B.某公司从甲地运输一批硫酸到乙地

C.某国的专家组来我国的钓鱼岛海域进行测绘的行为 D.刘某开发家乡的矿藏的行为

E.黄某对自家的房屋进行装修的行为

6.为防止行政许可过度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行政许可法》第十三条规定了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下列选项中,属于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事项的有()。A.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 B.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

C.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

D.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 E.企业和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 7.下列各项中,属于税务行政许可范围的有()。A.拆本使用发票 B.指定企业印制发票 C.使用计算机开具发票 D.印制有本企业名称的发票 E.印花税票代售许可

8.下列关于行政许可设定权限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行政法规可以在法律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 B.省级人民政府规章可以在上位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

C.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 D.法规、省级人民政府规章对实施上位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作出的具体规定,不得增设行政许可

E.除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省级人民政府规章、国务院决定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9.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作为税务行政许可实施的主体,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有()。

A.受到上级机关的委托实施税务行政许可 B.以自己的名义对外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C.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取得税务行政许可权 D.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实施 E.必须组织行政许可听证会

10.根据《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机关在申请阶段负有“八项公示”义务,该“八项公示”具体包括()。

A.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 B.行政许可的数量、程序、期限

C.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 D.行政许可的申请书示范文本 E.行政许可的决定机关

11.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作出决定的许可事项有()。A.生产爆炸性危险物品 B.开发利用矿藏 C.市政设施的配置 D.申请注册会计师资格 E.家用电器的检验

12.非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在法律、法规没有另外规定的情况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A.一般情况下,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B.一般情况下,若行政机关在20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

C.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或者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办理时间一律不得超过45日

D.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或者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若45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级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5日

E.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或者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若45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日

13.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以及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但()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A.法律 B.行政法规 C.部门规章 D.地方性法规 E.国务院决定

14.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关于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行政机关依法对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和被许可人签字后归档 B.公众有权查阅行政机关监督检查记录 C.行政机关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被许可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被许可人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D.取得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行政许可的被许可人未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批准,不得擅自停业、歇业

E.被许可人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管辖区域外违法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将被许可人的违法事实、处理结果抄告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

15.根据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制度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行政机关可以对被许可人生产经营的产品依法进行抽样检查、检验、检测,对其生产经营场所依法进行实地检查

B.被许可人未依法履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义务的,行政机关应当责令限期改正 C.取得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行政许可的被许可人,未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批准,不得擅自停业、歇业

D.个人和组织发现违法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有权向行政机关举报,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E.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可以收取适当的费用

16.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情形包括()。A.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B.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C.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D.已经实施的行政许可违法,如果撤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E.对不具备申请资格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

17.下列情形中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注销手续的有()。A.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申请延续,行政机关在有效期届满前未予答复的 B.赋予公民特定资格的行政许可,该公民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 C.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被终止的

D.行政许可依法被撤销、撤回,或者行政许可证件依法被吊销的 E.因不可抗力导致行政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 18.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违反行政许可实施程序的行为。A.应当依法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的行为

B.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行为 C.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行为 D.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的行为

E.未依法说明不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或者不予行政许可的理由的行为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核准是对某些事项或者活动是否达到法定技术标准的核实准许。2.【答案】B 【解析】选项B: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对社会事务实施的外部管理行为,是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授权而进行的一种事前管理行为,而非事后控制行为。3.【答案】B 【解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以及相应的不作为,或者行政机关就行政许可的变更、延续、撤销、注销、撤回等多项作出的有关具体行政行为及其相应的不作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都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这体现了救济原则。4.【答案】B 【解析】(1)选项A:属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可以不设行政许可。(2)选项B: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力的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3)选项C:属于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4)选项D:属于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事项,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5.【答案】D 【解析】(1)选项A: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应当”定期对其设定的行政许可进行评价;(2)选项B: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可以”对已设定的行政许可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必要性适时进行评价,并将意见报告该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3)选项C:没有相关规定。6.【答案】D 【解析】跨规定的使用区域携带、邮寄、运输空白发票的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后,跨规定的使用区域携带、邮寄、运输空白发票按禁止行为实施管理。7.【答案】B 【解析】对《行政许可法》第12条所列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8.【答案】C 【解析】选项C:税务机关是指各级税务局、税务分局、税务所以及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税务机关是否具有行政许可权,由设定税务行政许可的文件确定。9.【答案】D 【解析】为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投资成本,《行政许可法》作了特别规定,经“国务院”的批准,行政许可权可以相对集中。10.【答案】B 【解析】行政相对人申请行政许可,在申请方式上,行政相对人可以书面形式上门递交申请,也可以采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如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多渠道申请。11.【答案】D 【解析】选项D:如果行政相对人的申请材料数量、种类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制作《告知补正材料通知书》,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12.【答案】A 【解析】选项A: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13.【答案】B 【解析】相对人申请听证的,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提出听证的期限是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5日内,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听证申请后20日内组织听证。14.【答案】A 【解析】变更是被许可人的权利,“随时”可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提出要求。15.【答案】C 【解析】(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职权,“可以”撤销行政许可:①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②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③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④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⑤依法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2)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手段取得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选项C)。16.【答案】D 【解析】行政许可延续须在有效期限届满“30日前”提出申请,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17.【答案】B 【解析】有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申请人的申请均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的先后顺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18.【答案】D 【解析】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本行政机关的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按照批准的预算予以核拨。19.【答案】D 【解析】行政许可的注销方式主要有收回证件、加注发还、公告注销等。20.【答案】C 【解析】选项C: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行政机关不予行政许可的行为属于实施行政许可实体违法行为。21.【答案】C 【解析】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取得的行政许可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22.【答案】C 【解析】选项C:经严格审核论证,国务院决定取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税务总局实施的税控收款机生产企业资质认定审批项目。

上一篇:机关第一党支部二季度思想动态分析下一篇:集团团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