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特点

2024-06-26

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特点(精选9篇)

篇1: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特点

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特点

三权分立的思想最初是由洛克、孟德斯鸠等人提出的,尤其是孟德斯鸠系统地对其内容进行了阐述。他的三权分立思想中既强调权力的分工,又强调权力的制衡,这对美国三权分立的确立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是独立战争后,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在1787年美国宪法中所确立的政权组织形式。其主要内涵是指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分别由国会、总统与法院行使,三权彼此独立,但又互相制约、保持均衡的一项政治制度,所以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是三权既分工又互相牵制的综合体。美国200多年的历史也已经证明:三权分立制度对于维护美国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功不可没。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美国三权分立制度从权力的来源上保障各自的独立性,使三种权力保持平行,是一种严格的三权分立模式。

三大部门权力来源不同,相互平行。根据这个原则所设计的体制,国会参议院议员由各州选民选举(最初是由各州议会选举产生,1913年第十七条修正案生效后改为现制),众议员由各选区选民选举产生;总统由选民选出的选举人组成的选举团选出;联邦各级法院的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但一旦被任命,如无失职行为就终身任职。因此,三个机关的地位是平行的,其中没有一个是最高权力机关。

2、三权分立体制下的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在动态的运作过程中维持彼此之间的制衡关系。

三权的分立与制衡不是简单的权力分配,也不是简单的权力制约,而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展现各自的权威,实现相互的协作。这也是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区别。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下,国家权力是僵化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权力分工,君主是绝对权威。而在美国制宪者的设定下,国家权力的任何一方均不拥有绝对权。宪法根据各自特点赋予每种权力以威力的同时,又为每种权力戴上了“紧箍咒”。美国国会是立法机关,有权制定法律,但法律若想生效的话,必须经过总统的批准。当总统不认可国会通过的议案时,他就可以行使否决权。而参议院和众议院又可以分别以2/3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最高法院可以对国会及总统行为进行违宪性审查,使二者的活动纳入宪法设定的轨道。同样,国会和总统也有制约最高法院的上方宝剑: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和任命,由参议院批准。国会拥有对联邦法院法官的弹劾权。简而言之,只有在权力行使的过程中,三权分立的价值才得以充分体现。这就是美国三权分立制度设立的精妙之处。

3、三权分立制度所设定的权力界限存在含混不清、相互交叉之处,为权力在现实中的倾轧埋下伏笔。

一方面,这是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制衡思想的体现。三权的制衡是通过模糊权力的界限、重叠权力的行使领域而实现的。比如缔约权、人事任命权,均需在国会与总统的共同行使下才能够实现,成为双方长期争夺的目标。另外一方面,这种局面的出现应该说是和宪法规定不明确有直接关系的。除了明文规定所造成的立法权与行政权互相干预以外,宪法中许多语义不明的笼统规定,也在两权之间引起了许多矛盾。实际问题在于,宪法提供了相当大的弹性空间供国会、总统发挥......由于权力规定的不明确,总统与国会各自按照宪法已经授予他们的权力“合理”推断出衍生的权力,造成两权冲突。比如有关战争权的规定,宪法规定总统是武装部队的总司令,但同时又规定国会有宣布战争的权力。正因为此,战争权一直是国会与总统的焦点之争。

4、三权分立体制设定了这么一套分权与制衡的模式:用分权机制与程序机制实现对政府权力的排除性控制;用否决机制与弹劾机制实现对政府权力的反抗性机制。

美国宪法根据权力的性质不同,将其分配给不同的部门,并以列举、分类等形式将权力专属化,防止权力集中。宪法为每一个权力设定既定轨道,以期三权能按照既定轨道运行。同时,宪法又设定了制裁措施,一旦出现权力滥用,偏离运行轨道的情况时,相应的否决权、弹劾权就可以发挥威力。

篇2: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特点

三权分立制度是当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利坚合众国是实践三权分立制度的代表国家。作为建国不到300年的新兴国家,1787年制定的美国宪法就明确了要通过三权分立实现权力的制衡。那么美国在建国初期为何要确立三权分立制度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三权分立制度和美国的建国背景。

简单来说,三权分立制度就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相互制衡,即对于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的国家来说,三权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国家机构,各自独立,相互制衡。三权分立制度是资产阶级分权思想的杰作,17世纪英国人洛克提出了分权思想的雏形,并在启蒙运动中由法国人孟德斯鸠发展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完善形式。资产阶级随商业的发展而来,他们渴求政治上民主、自由、平等,希望政府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干涉。资产阶级相信“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而分权思想正是在国家机构内部造就制衡机制,防止任何一方出现权力膨胀,影响民主政治的大局。

再回顾历史,把目光投向北美大陆。我们知道,美利坚合众国始于北美大陆的13块英国殖民地,它的老东家英国在17世纪中后期就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政治上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海外殖民产业兴旺。英国本土倒是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可它对待殖民地小兄弟们就不仁慈了,政治上、经济上的剥削和压榨严重阻碍了殖民地的正常发展。北美大陆就成了反抗的先锋,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勤奋勇敢的各族移民、孰不可忍的英国统治使北美殖民地人民举起了反英大旗,于1776年7月4日宣告独立,并在1783年得到英国的承认。接下来,美国建国先驱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制定宪法,完善政府建制。

由于当时的美国由13个殖民地联合组成,自然存在权力分散的思想。参与制定宪法的不少代表最初还希望建立邦联制的美国,经过多次政治博弈之后才最终确立联邦体制,这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地方主义思想的蔓延和国家权力的分散。启蒙思想是引导美国建国先驱们的重要思想,18世纪的激进思想家多认为,建立只拥有有限权力的政府是保障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潘恩曾说:“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另外,美国人还具有很深的反国家、反政治传统,这来自殖民地农业社会的个人主义和自治精神。再者,联邦宪法出炉之前,各州的新宪法大多已采用三权分立制度,所以,参与美国宪法制定的代表们考虑的不仅是如何强化国家权力(即确立了联邦制而非邦联制),还考虑的是如何限制国家权力。

于是乎,美国宪法规定,一切立法权力属于国会,一切行政权力属于总统,一切司法权力属于最高法院及其下级法院。而三者之间还存在权力制衡,举几个例子: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具有否决权;国会有权弹劾总统;联邦法官由总统任命,还要经参议院批准。这样,三权分立制度通过宪法的确认在美国得到实践。

篇3: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特点

一、特点与优势: 美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特点

( 一) 教师资格证书分类细致化

美国教师资格证书种类非常丰富,而且分类细致明确, 从事任何与教育有关的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工作都需要申请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美国教师资格证书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普通教师资格证书,二是特殊教师资格证书。 按照不同的划分维度,普通教师资格证书又可分为很多种。 如按年级或受教育者年龄分类: 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书、中学教师资格证书; 按科目或职责分类: 一般教育科目证书、特殊教育证书、学校管理与顾问证书、学校服务证书; 按等级分类: 持有执照的教师、持有资格证书的教师、持有高级资格证书的教师。特殊教师资格证书主要有应急教师资格证书、临时教师资格证书、选择性教师资格证书、限制性教师资格证书。总体来说,教师资格证书分类的细致化提升了美国教师整体水平。

( 二) 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专业化

美国教师资格认证的权力在各州,各州对任职教师有一定要求。总体来说,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申请者至少要获得学士学位,有的州甚至要求申请者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次要通过资格考试。目前,美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师资格考试是由教育考试服务中心( ETS) 支持研发和管理的普瑞克西斯系列考试,该系列考试包括( 基本技能测验) 和( 专业知识测验) 两个独立的部分。此外,还要有教师教育机构的推荐或有实际教学经验,而且规定师范类毕业生必须要参加资格认证的考试。美国现已形成一套以学历制度、考试制度、试用制度和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为基础的规范体系,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促进了教师专业化进程。

( 三) 教师资格证书的时效性

美国教师资格证书的使用期限有严格的界定,很多州都设定了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换证制度,明确规定: “教师在期满后必须更换新证,才有资格继续任教。”美国初始证书属于执照性质,其目的是对新教师做进一步考察,看其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有效期一般为1 - 3年, 期满后需重新进行考核。各州普遍把证书等级与教师的待遇联系起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职后进修,改进完善教学工作。教师证书的更新促使教师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 扩展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 四) 教师资格认证主体多元化

美国教师认证机构可分为州、地方、全国三级,州级的认证机构是由州政府主导,具有法定的评估与认证责任, 资格证只在本州通用。全国性的认证机构是联邦政府规范与协调教师职业发展的组织,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管理与调控,其颁发的资格证书可在州际流通,目前逐渐趋向于全国性的认证组织。例如,“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 ( NCATE) 是美国第一个全国教师教育评估机构,其评估目的在于提供教师素质的品质保证,并协助改善师资培训机构的质量。在全美由NCATE认证的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数量占70% 以上。20世纪80年代后,地方性的专业团体数量逐渐增多,并在教师资格认证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资格认证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对教师资格提出要求,保证教师资格认证的公平性与有效性, 促进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 五) 教师资格认证手段综合化

随着教师资格考试的兴起和教师资格证书更新制度的确立,美国教师资格认证的方式发生改变,逐渐取代了以审核学历材料为主的方式,认证手段也逐渐趋于综合化。现在的认证手段主要是考试和考查,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其中笔试包括标准化考试和非标准化考试。既有全国范围的考试,还有州的考试。考查的形式包括审核学历材料,还有现场考查和调查。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延伸到教师资格认证领域,这必然会促使认证手段进一步更新。总之,美国教师资格证书认证手段体现出评价组织和实施体系完整、以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表现为评价核心、具有情境依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和认证标准紧密结合、提供完善多元的评价咨询服务等特点。

二、现状与问题: 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发展

我国于1993年在法律上确立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实践中采取了逐步推进的办法,经历了教师资格制度的确立( 1993 -1995年) 、教师资格认定试点( 1998 -2000年) 、 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全面实施( 2000年至今) 等三个阶段。 总体来说,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自身建设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为此,国家出台了多项改革举措,以期有效推动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随着新举措的推行,新问题也随之而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 一) 教师资格证的种类划分较为笼统

依据现行的《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等七类。教师资格证书类别划分较为笼统,没有按学科类型进行细分,也没有根据教师任教年限或年级进行分级设置。教师资格适用范围规定模糊,对于不同学科、不同种类的教师资格之间是否可以融通、如何融通等问题都缺乏明确规定。获得高级学校教师资格的教师可以在任何低一级的学校任教,成为一种完全由上而下的教师覆盖制度。这往往导致教师漠视资格证书使用范围,随意跨学科授课现象屡见不鲜,忽视了学生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和差异性等规律,这必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 二) 教师资格认定条件相对偏低

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教师的学历要求相对偏低,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的规定,我国取得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师资格的学历标准分别是中师、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四个层次,幼儿园教师仅需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学历,这往往不符合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高学历标准。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省份,报考小学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报考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虽然学历要求上了一个等级,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处于较低水平。 教师学历低往往意味着教师所受过的专业教育匮乏,由于认定条件较低,能够跨过此“门槛”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者过多,通常会导致教师资格证贬值,势必影响公众对教师社会地位的认同和尊重。

( 三) 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操作性不强

以往我国各地进行的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主要是侧重于非师范专业所欠缺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对申请人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测试方式为面试和试讲,然而对道德品质、专业知识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考查较少,抑或流于表面。测试成绩由专家审查委员会根据学科组的评定意见综合评定,这一认定标准比较笼统宽泛,缺乏可操作性,导致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实际上成为学历资格制度,很难体现出对教师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的考查。 虽然从2011年开始,考试科目做了一定改革,笔试增加了对申请者综合知识和学科知识的考核,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但总体来说,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考查的内容还是相当有限,其中面试仅用短短时间考查申请者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不切实际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资格条件的认定标准。

( 四) 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无限制

我国现行教师管理制度逐步暴露出教师入口把关不严、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等问题,教师资格没有明确规定有效期限,教师资格证书一经获得终身有效, 在全国范围内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对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是否胜任所授学科和所教年级,是否一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教育管理部门没有建立有效的考察与评估制度,致使一些教师降低要求,不愿致力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即使有机会参与继续教育,也只是流于形式。而且由于没有把师德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对教师缺乏必要的道德监督机制,少数教师道德素质低下。2011年改革后实行“五年一检”的办法,但其试点工作仅在几个省份施行,亟待在全国范围推广。

( 五) 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相对单一

根据《教师资格条例》第十三条的规定,目前的教师资格认证系统由承担管理职责的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由其授权的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或高等学校及其组织的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构成。我国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单一,而且教育行政部门与办学单位或学校之间总体上往往是一种同盟关系,专业团体在认定过程中几乎没有立足之地。而且单纯由教育行政机构负责教师资格认定,难以保证公平和权威。同时,缺乏竞争机制的单一化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产生惰性,也容易滋生违规甚至腐败现象。

三、反思与借鉴: 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改革之路

美国的教师资格制度对于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具有借鉴意义的。结合我国目前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特点、问题和未来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改革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 一) 兼顾通融性,细化教师资格证书的种类

美国的教师资格证书种类丰富,分类细致明确,且多采用等级制度,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就我国证书的种类来说,应进一步细化分类,凡是从事与教育相关的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工作都应申请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的划分维度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分为按年级分类、按所教科目或职责分类、按等级分类三种,其中把教师资格分级别认定作为重点。同时还要兼顾各类证书之间的通融性,既要基于基础教育的需要,又要注重教师教育的能力。总之,可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发展的实际情况,联系我国教师职称制度,科学地对我国教师资格种类进行划分,以此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 二) 增强可操作性,提高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美国教师资格标准日益标准化和专业化,而我国的教师资格标准却普遍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因此,首先,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师资格认定的学历标准,例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教师资格在小学阶段就应该提高到本科水平,而在相对落后的西北部地区可以按2011年部分省份改革后的方法实行。其次,在认定方式上,逐步推行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要增加对于德育素质、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入职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以“能力”为核心标准的考核。国家通过严格规范“教师资格教育”来考查教师综合能力,并保障教师资格的真正达标。教师任职资格不是简单通过笔试和面试就可以培养和考查出来的,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真正目的在于获取教师资格过程中的“教师资格教育”。

( 三) 定期注册,限定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年限

美国规定: “教师在期满后必须更换新证,才有资格继续任教”,各州都把专业发展计划或参加继续教育作为更换新证的要求之一。在我国,2012年9月1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颁布,要求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教师资格在首次注册后将不再是终身制,取而代之的是每5年注册一次。考核重点应是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及职业道德,合格者发给新的资格证书并进行登记。尤其在师德方面,要严格实行教师师德一票否决制,鞭策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时刻牢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为师准则。我国还可借鉴美国的经验并结合国情,实行教师资格等级制度,把教师资格划分为初级教师资格( 1 -3年) 、中级教师资格( 4 -6年) 、高级教师资格( 7 - 18年) 、终身教师资格等四个等级,建立资格证书的晋升制度,把教师资格证书的更新与继续教育挂钩,教师只有在通过考核后才能取得高一级资格证书, 鼓励优秀教师不断完善丰富自我,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 四) 转变认定主体,保证教师资格认证的公平性

国外教师资格的认定很重视发挥专业团体对教师资格获取的权威作用,而我国教师资格认定的专业团体数量却屈指可数。因此,我们必须打破政府单一化主管的局面,向美国学习,积极吸收教师专业团体的参与,推动认证主体的多元化。首先,政府机构应适时减少行政干预,由大包大揽的直接管理走向以协调、服务为主的间接管理。 积极创造条件,建立让专家、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和评审监督机构; 其次, 提高各专业团体的专业自主权,从教师资格标准的制定到教师资格审查与评估,都应积极鼓励专业团体参与与管理,实现认定主体的多元化,从而保证资格认定结果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摘要: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法定的执业许可证,是保证教师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起步早、发展快,积淀了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分析美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特点,反思当前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从认定标准、考试方式、认定主体等方面对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篇4:《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教学设计

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力争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同时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2.以当前学生关注的时事为背景,层层递进设问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师生对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完成一些陌生内容的学习,以促进知识的建构和生成。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协调发展。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美国三权分立制的产生背景,理解美国三权分立制的核心内容,正确认识美国三权分立制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历史与逻辑分析的观点、辩证分析的观点、比较分析的观点、阶级分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精神、协作学习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三权分立制的内在逻辑和现实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三权分立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引导学生对美国三权分立制进行辩证分析和阶级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三权分立制的内在缺陷和历史局限性,为后面讲授我国的民主集中制埋下伏笔。

三、教学重难点

美国三权分立制的相互制衡及其弊端。

四、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展现视频和图文资料,使教学更直观、更感性。

2.探究式教学法。针对教材重难点展开探究、讨论,能够更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看问题更加深入。

3.对话式教学法。通过对话引导,能够开拓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4.图表归纳法。能够让学生比较清晰地认知美国三权分立制的基本框架。

5.时事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联系实际。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导入)抢答:下面的问题你都非常清楚吗?

美国总统选举是直接选举。

美国总统奥巴马可以单独决定发动对利比亚的战争。

美国的国会相当于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美国的法院相当于我国的最高人民法院。

学生活动:这些问题学生似乎知道,但又說不清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自然而然进入到课堂的学习过程之中。

【环节二:自主学习,提取信息】

在美国,三权如何“分立”?填表与比较:

设计意图:【得出三权分立内容以及美国选择三权分立制度的缘由。】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他们提炼信息的能力,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联系时事,层层提问】

活动一:展示美国总统奥巴马愁容满面的图片,接着以下面几个问题围绕教材与学生展开交流。

1.美国政府要关门了?(激发学生兴趣)

2.为什么关门?(引出当前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

3.为什么会没有钱?(引出国会的分权——国会对总统的制衡)

4.国会为什么不批准预算协议?(引出三大机构的权力通过制约达到平衡)

5.国会事实上批了吗?(引出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活动二:通过“奥巴马警告共和党不要试图废止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否则就可能行使否决权”引导学生得出总统对国会的制衡。通过相关链接得出司法机关对国会的制衡。

活动三:通过“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检察总长卡根(Elena Kagan)出任大法官”视频引导学生得出国会和总统对司法机关的制衡。

活动四:通过以上材料由学生代表总结三种权力相互制衡的具体表现,并由此得出三权分立的核心内容、地位以及三权分立制的含义。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对本课内容背景知道得不多,所以在这里通过层层提问让学生慢慢深入其中,使他们充满追求答案的求知欲,从而在无形的学习中突破难点;使他们懂得在三权分立的内容和制衡中,分权是前提,制约是手段,平衡是结果。

【环节四: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教师活动:此时多媒体上出现两幅漫画:一幅是美国国会和白宫“扯皮”漫画,下面是一种(比喻)观点:美国的机构之间经常就像做“狗咬狗”的游戏;另一幅漫画是美国自由女神,下面的观点是:没有“三权分立”就没有平等、自由、民主。

问题:就上面的两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

①每6个同学一个小组,找出记录员和发言人。

②每一小组针对上面的某一种观点进行讨论,并讲清楚自己的观点。

③每个小组要结合实际政治时事发表不同观点或者提出疑问由其他组进行完善。

④将探究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在充满争论的氛围中突破重点。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使他们在互助合作中迸发出创造性思维,对问题的看法能够更加深入,同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五:深化学习,拓展思维】

教师活动:

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大家基本掌握了三权分立制的内容、地位和利弊。下面引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句话:

我们的国家也许从来就无法完美,但一代又一代人显示美国的国家可以不断被改善。(奥巴马)

学生思考:还有比三权分立制更好的制度吗?你认为比三权分立制更好的制度应当符合哪些标准?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能够使学生想到中国政体和美国政体的比较,从而形成一个正确的结论。

篇5:《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教学设计

专题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美国三权分立制的产生背景,理解美国三权分立制的核心内容,正确认识美国三权分立制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与逻辑分析的观点、辩证分析的观点、比较分析的观点、阶级分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精神、协作学习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三权分立制的内在逻辑和现实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三权分立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通过引导学生对美国三权分立制进行辩证分析和阶级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三权分立制的内在缺陷和历史局限性,为后面讲授我国的民主集中制设下伏笔。教学重点:美国三权分立制的核心内容和弊端。教学难点:美国三大机关的相互制衡及其重要意义。教学方法:图表归纳法、问题探究法、情境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异想天开”美国电影《空军一号》上演了这样一幕:美国总统在从俄罗斯返回美国的飞行途中,被事先潜入“空军一号”的俄罗斯恐怖分子劫持。假如这一幕真的在现实生活中上演,美国的政治格局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反观古代封建社会,一旦君主缺位,则大都会有一场腥风血雨的夺权之争,这样的政治场景会在美国上演吗?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了解美国的基本政治构架──三权分立制开始。

一、历史回眸:美国三权分立制的理论和实践溯源人物理论实践洛克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对外权英国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法国共和制汉密尔顿继承孟德斯鸠的思想,强调增强行政权和司法独立美国三权分立制

回顾所学的历史知识:美国选择三权分立制这一政体,是由什么条决定的?(1)历史条: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分权制衡制取代封建专制。(2)具体国情:松散的美国邦联需要强有力的行政机构;饱受殖民统治之苦的美国人希望通过增强司法独立保障公民权利。(3)国家性质:国体决定政体,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必然选择分权制衡制度。

二、美国三权分立制的核心内容三权分立是美国联邦政府组建和运行的基本原则,其核心内容是权力的分立、制约和平衡。问题探究一:三权如何“分立”?扩展阅读:美国为何实行两院制?美国为什么实行两院制?美国的大州和小州人数相差很大,如果按人口比例决定议员人数,小州的利益得不到体现;如果平均分摊到各州,大州又觉得吃亏。开始也是争执不休,最后终于达到妥协:众议院以人口比例确定议员的数量,而参议院则不论州的大小,每州两名议员,以保障小州利益。美国历史把它称为“伟大的妥协”。

──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第一步,识图: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第二步,填表与比较:完成下表,并进行比较研究。有何权力如何产生、对谁负责特别保障国会掌握立法权,制定法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不受行政机关的干预。总统无权解散国会,不能决定议员的工资待遇。总统掌握行政权,实施法律,组织政府。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直接对选民负责。不对国会负责。国会不得增减总统报酬,不得罢免总统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审查法律。最高法院有终审权和违宪审查权。联邦法院法官均由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任命。法官只要忠于职守,可终身任职,非经国会弹劾不得免职。比较:根据前面所学知识,试从分权界限、议会与政府关系、司法独立程度去美国在“分权”上与英、法两国有何不同?第一,从分权界限看:美国三大机关的分权界限比较明确。第二,从议会和行政机关的关系看:国会不产生政府,也不能罢免总统(除非定罪),总统不得干涉国会,更无权解散国会,所以二者的独立性比较强。第三,从司法独立看:法官虽然是总统征得国会同意后任命,但可终身任职(除非定罪),其独立性也很强。综上可知,“分权”思想在美国贯彻得比较彻底,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这一权力运行的规则。第三步,思考:“三权”的分立有什么重要意义?“如果同一个人或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法律权和裁决私人争讼权,则自由和民主便不存在了。”──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在三权分立学说论者看来,“分权”的意义就在于防止专制,从而保障民主和自由。反思:仅仅“分权”就能保障民主和自由吗?第四步,反思:为什么仅仅“分权”是不够的?“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分权”的意义就在于防止专制,从而保障民主和自由。但是,仅仅“分权”并非就能保障民主和自由。三权分立学说论者认为“人性本恶,政府也不例外”。享有权力的机关仍然可能滥用权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用“权力约束权力”、用“野心对抗野心”。那么,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是如何实现“权力制约权力”、“野心对抗野心”的呢?1立法权受到什么制约?2行政权受到什么制约?3司法权受到什么制约?思考:三权相互制约的目的是什么?(权力与权力的平衡)问题探究二:三权如何“制衡”?第一步,情境分析:根据美国三权分立制,下列事项可能采取什么样的程序?☉“9·11”事后,美国设立国土安全部。总统提出设立国安部的法案↓国会批准↓正式成立☉美国为伊拉克战后重建拨款数百亿美元。总统提出拨款法案↓国会提出预算法案↓总统签署↓正式拨款☉针对美国公民焚烧美国国旗,美国当局出台《国旗保护法》。国会出台法案↓总统签署,法案生效↓(如果)有人诉该法案违宪↓联邦最高法院介入↓宣布该法案因违宪而无效↓(可能)国会联合各州推翻最高法院判决第二步,思考:美国“三权”相互制衡有什么重要意义?“中国人的关注可能超过了美国人自己,因为在美国选民看来,无论谁入主白宫,对美国的命运和他们的个人前途都没有多大的影响。”──摘自XX年互联网对美国总统竞选的评论思考: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三权相互制衡的意义有二:一是协调执掌权力的各方的利益,从而维护政局稳定;二是防止国家机关滥用权力侵犯公民权利。正因为有这样的制衡,无论谁当总统,其个人意志对美国的政治格局和美国公民的基本利益的影响都是有限的即便出现如《空军一号》中美国总统被劫持的突发事,对美国政局的影响甚微,更不会发生封建社会那种血雨腥风的夺权之争。从这个角度看,三权分立制无疑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大里程碑,但人类政治文明总在不断发展,三权分立制也随之暴露出其致命的缺陷

三、美国三权分立制的弊端[问题探究一]199年,国会和克林顿总统因财政预算僵持不下,互不让步。国会不通过预算案而另提一个预算案,总统不妥协而宣布联邦政府关门。美国国会掌握着“钱袋子”,,政府支出的每一分钱,,都要由国会拨款。近二十年来,由于国会与行政机关之间相互扯皮,美国政府曾六次面临关门的尴尬境地。这反映了美国三权分立制的什么缺陷?分权与制衡是有代价的。当各方利益不一致的时候,三大机关之间相互扯皮,必然导致效率低下。扩展阅读:美国三权分立制的“硬伤”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使立法、行政、司法三个国家机关之间经常摩擦、扯皮、互相牵制,致使许多重要国事无法及时决断。美国国会通过的法案往往被否决,仅在罗斯福总统时就达80项之多。美国总统提出的议案也常常被搁置,如提出建立海军部的议案,得到国会同意用了10年,建立内政部用了39年,建立司法部用了40年,建立劳工部用了4年。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也认为,权力分立论不符合积极增进效率的原理,它是以对国家权力及其行使人持怀疑的、不信任的、猜疑的态度为出发展的。这无疑是“三权分立”制的“硬伤”。[问题情境二]XX年12月,《纽约时报》披露,过去3年里,美国国家安全局未经法庭许可下,对多名境内人士的国际电话和电子邮监控,寻找与“基地”有关证据。12月17日布什被迫承认,是他授权情报部门进行窃听。12月19日,联邦法官詹姆斯罗伯逊挂冠辞职,抗议布什未经法院许可,授权国家安全局在国内搞秘密窃听。“窃听门”的实质在于,布什的行为侵犯司法独立,因为如果总统可单方面决定谁是恐怖嫌疑人,那么美国的司法独立就遭到严重侵犯和践踏。这段材料反映了当前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什么现实?这起丑闻背后显示了这样的现实:借助反恐,总统权力正无限膨胀;借助反恐,行政权再次触犯法律与人权的“底线”。行政权的日益膨胀,表明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难以在政治实践中真正贯彻。[问题情境三]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XX年12月14日公布的报告显示:XX年美国大选的费用接近40亿美元。XX年竞选一名参议院议员的平均费用约20万美元;竞选一名众议院议员的平均费用约1万美元。为回报那些重量级政治捐款人,候选人当选后就得为他们的利益服务。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指出:联邦选举制度已经沦为“集团贿选制度”,美国的民主被“卖给了出价最高的人”。上述材料说明美国三权分立制的实质是什么?美国的三权分立制虽然处处打着维护公民权利的旗号,但在美国“金钱选举”的体制下,下层人民不可能对权力的运用施加重要影响,因此,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在本质上不过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权力分配的一种机制。

篇6:美国兵役制度的特点

一、立法比较完备

兵役法是有关国防建设的重要法律。建国之后,美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先后出台了近10部有关兵役制度的法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792年的《民兵法》、1863年的《义务征兵法》、1916年的《国防法》、1917年的《选征兵役法》、1940年的《选征兵役训练与服役法》、1944年的 《二次大战士兵权力法》、1948年的《军事选征兵役法人1951年的《全民军训和服役法人1955年的 《预备役法》 和1967年的《军事选征兵役法》等。这些法律在美国兵役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得以完善,使得兵员的招募、任职与晋升、工资与福利待遇、退役退休,经费开支等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美国有关兵役的法律法规适应性较强,因此,美国在各历史时期根据国家安全的需要,适时调整军队的规模,战时扩军,战后裁军,经历了几起几落,没有产生大的社会危机,而且社会本身的承受能力也不断得到加强,战时向军队提供充足的兵员,战后比较妥善地接纳和安置了大批退伍军人。二战时期,美军兵力最多时达1200万人,1946年降至300万人。1947年降至159万余人。越战期间,美军现役兵力最多时达354万人。1975年降至212万人,现行的兵役制度表现出较强的弹性和可操作性,基本上能够满足美国海外扩张的需要。尽管如此,美国兵役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仍存有漏洞。各历史时期都有人钻法律的空子,逃避兵役。如在1981~1984年5年的时间里,据不完全统计,进行兵役登记的役龄青年约有1200万人,而以各种理由逃避登记的役龄青年有150万人,因此受到法律制裁者并不多。此外,募兵工作中的违纪、欺骗现象也屡禁不止。如1988财年总共调查了4159起募兵违纪现象,其中701件成立,992名募兵人员受到纪律处分。个别新兵入伍之后发觉上当受骗,也出现过暴力伤害和自杀等情况。

二、雇佣关系明确

美军是一支雇佣军队,雇佣意识源远流长。实行志愿兵役制,美国主要依靠优厚的薪金、各种福利待遇以及就学和发展机会等吸引青年入伍。美国青年的入伍动机形形色色,但不外乎就业、就学、学习技术和挣钱等。从近20多年的情况来看,美军应募入伍的士兵大多来自中,下等收入的家庭,他们当兵的主要动机首先是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美国经济不大景气的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许多青年就业无门,只好到军队中寻找出路。

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好转,愿意当兵的人随之减少。据调查,美国社会的失业率每下降1%,陆军募兵率就减少8.8%。其次,随着美国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美军技术兵的比例增加,陆军中的技术兵比例为40%以上,、海空军中技术人员比例可达70%以上。士兵训练中学习基础课程和技术课程的时间大幅度增加。多数现役军人期望在服役期间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增强退伍之后再次就业的竞争能力。美军各军兵种的军事院校在教学改革中,注意调整课程设置,向军地通用的课程倾斜,大多数课程的学分得到地方大专院校和用人单位的认可,美军许多单位,包括海外基地,和驻地附近的地方院校联合办学,采取请地方大学教授来部队授课和部队人员到地方大学听课等方式,鼓励军人参加在职学习和条件许可时的脱产进修,既允许官兵为获得学位而积累学分,也鼓励他们修单科结业证书和军地通用的专业技能证书。专业技能证书得到美国劳工部的认可,可用于退伍之后的再次就业。

再次,服兵役为了在退伍之后获得政府资助上大学的机会。1944年的《二次大战士兵权力法》从诞生之日起,至今已经使2000多万军人和家属从中受益。以1992财年为例。约有19.4万服完现役的退伍军人享受助学金,在大专院校或技术院校学习;约有11.4万精选预备役退伍军人享受助学金,在高校深造。享受越战退伍军人助学金的在校生达到4.4万人。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美国大学学费日趋昂贵,美军士兵希望通过《蒙哥马利士兵法案》获得奖学金,退伍之后继续深造,增强再次就业的竞争能力。

最后,服兵役是为了挣钱,这是美军士兵最关心的问题。美国空军的调查表明,90%以上的士兵最关心自己的薪金收入。只要加薪和提高福利待遇,就可以保持部队稳定性和吸引力。加薪10%,老兵的再入伍率就会提高39%。由于雇佣思想是主流思想,美军自己也感到军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淡化。根据陆军兵役部门1994年对新兵的调查,他们的入伍动机是:26%为了免费上大学;24%为了学习技术;10%为了发挥个人才能;当兵为国家效劳的人仅占10%。

三、兵员的质量有所保障

美国实行全志愿兵役制以后,美军逐步学会了在人才市场上竞争的方法。美军在招募新兵过程中认真进行入伍考试,严格掌握标准。把不合格的青年拒于军队之外,使入伍新兵近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质量。据统计,全军未完成高中学业的军人不到7万人。新兵的武装部队资格考试成绩都在良好以上,持有高中毕业文凭者占95%以上,而美国社会18~23岁的青年中只有75%左右具有高中毕业文化水平。在能力水平方面,新兵中高于一般能力水平的人员为70%,而美国青年中此类人员仅占50%。陆军士兵中3%具有学士学位。空军和海军的平均

文化程度均高于陆军。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大规模裁减军队。目前已经减至150万,完成了80%的削减任务。国家对兵员的需求量下降对军队本身和美国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首先,兵源市场将进一步缩小,募兵数量将会下降。

从美国公民的年龄结构来看,老龄化的趋势比较明显。1989~1994年的5年时间,美国17~21岁青年的人力市场缩小了25%,预计2015年仅能达到80年代初的水平。其次,削减使得仍在军队中服役的官兵士气下降,产生临时观念。以美国陆军为例,从1990~1994年,陆军的募兵任务削减了22%,经费削减了31%,其中广告费削减了40%,募兵工作人员数量削减了26%,征兵司令部裁减人员27%,募兵站由2000多个削减到1400多个。

军官晋升的机会也随之减少,军旅生涯的吸引力下降。美国防部长佩里在1996财年《国防报告》中称,16~21岁的男性青年中只有25%的人表示愿意参加某一军种。这个数字比1992年的情况下降了2%,比1989年和1990年32%的历史最高数字下降了7%,陆军募兵部门的调查显示,1991~1994年3年内,美国役龄青年中愿意参军的人数下降了40%;男性役龄青年中表示愿意选择军人职业的由1989年的17%降至1992年的11.3%;黑人役龄青年表示愿意参军的由1989年的53%降至1992年的37%。

四、军士制度行之有效

80年代中期,美军军士达114万人,占士兵总数的63%。目前各军种约有军士60万人,约占士兵总数的一半。军士制度是美军长期以来为了保留军队骨干力量,根据国情,军情和传统创立并且实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兵役制度。与其他国家军队中的军士比例相比,美军军士的比例居世界首位。军士在美军中承担了其他大多数国家多为军官所承担的职务。按照美国的法律规定,军官属于联邦政府的公职官员,其基本职责就是为政府提供军事领导。

实践证明,军队并不需要一个庞大的军官群体,而士兵又由于流动性较大等各种原因,难以形成军队的中坚力量。于是,军士就填补了这一空白。

首先,军士在军队中地位特殊、作用突出。美军素有“指挥靠军官,管理和训练在军士”的说法,认为军士是实施部队管理、教育和训练的桥梁。军士非官非兵的特殊地位使其成为军队中官和兵之间不可缺少的纽带,成为基层部队真正的带兵人,是士兵的直接管理者、教育者和领导者;“士兵自己管理自己”;他们可以及时向部队主官报告士兵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便于下情上达,还可

以“为民请命”,向上反映士兵的要求和意见,对缓和官兵矛盾和冲突也起到重要作用;军士执法较严,士兵敬畏军士甚于军官。

其次,美军有比较完备的军士选拔、晋升,培训、使用,福利待遇和退伍退休安置法规,美军的《军士条例》和《军人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军士的职责、地位和任务。美军最低一级军士长的权力和待遇与低级军官大致相同,但是军士的服役期限较长。由于军士相对稳定,有些军士甚至可以在基层干到退休,因此他们是基层部队的老资格和当然的军事技术骨干。美国西点军校的“连队管理”等课程几十年来一直由优秀军士教授。

军士和其他军人一样享受政府优待,在地方就业考试成绩中军士可多加10分,国防部也优先从退役军士中录用文职人员。但是,尽管这样,军士在管理士兵的工作中,由于接触直接而频繁,冲突和矛盾在所难免。军士在新兵训练中采取体罚的做法也比较多见,有时关系比较紧张,甚至升级为暴力事件。

五、兵员成分多元化

美国实行全志愿兵役制以来,人员的成分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美军士兵结构出现了“四多”的情况。这种情况给美军的管理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第一,已婚士兵多。二次大战以前,美军规定,中士以下各级士兵不准结婚,后来取消了这一规定。60年代,美军士兵的已婚率为36%左右; 70年代上升为55%,80年代达到60%左右。根据美国陆军1994年的统计,陆军军官的已婚率为,79%,而陆军士兵的已婚率为62%,士兵中双军人的家庭有35039户,约占陆军士兵总数的8%,有些士兵常受到家庭和孩子的拖累而影响工作和训练。由于美军近年来参加地区性和全球性作战和维和行动较多,危险地区不允许带家属,造成一些家庭两地分居的时间较长,开支较大,关系紧张,离婚率略有上升。

第二,非白人士兵和军官的比例上升。美军近年来在募兵工作中强调各种族一视同仁、公平竞争,非白色人种军人的比例有所提高。1995年,美国黑人在军队中的比例为20%,但是黑人只占全国人口的12.4%。1994年,白色人种军人占陆军总人数的62%,其中,白人军官占军官总数的82%,白人士兵占士兵总数的59%;黑色人种军人占陆军总人数的27%,其中,黑人军官占军官总人数的11%,黑人军士长占军士长总数的28%,黑人士兵占士兵总人数的30%,陆军323名将官中,26名是黑人将官,占8%;其他种族军人,如亚洲人、南美洲人等,占陆军总人数的10%,其中,军官占军官总数的6.9%,士兵占士兵总数的11%。同美国社会一样,军队中的种族歧视问题依然未能得到很好

地解决,黑人等非白人种族军人在使用、晋升和专业分配等方面不能受到真正的平等待遇,矛盾比较突出。

第三,技术兵多。美军武器装备比较先进,因此专业分工细致。陆、海、空军和陆战队设有人事管理、公关和媒体、医疗保健、工程科技、行政、勤务、车辆机械、电子及电子设备维修、建筑、机器操作、运输与后勤物资保管、作战等12大类别,127种专业,约2000个不同性质的工种。基本上每一种专业都需要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培训和在职工作经验的积累。由于地方单位的同类工作薪水较高,地理位置较好,工作环境优越和稳定、没有出国作战的危险性等因素,军队中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岗位依然有人材外流的情况。

篇7:美国三权分立与宪法地位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简称美国宪法。它是美国的根本大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该宪法于1787年9月17日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获得代表的批准,并在此后不久为当时美国拥有的13个州的特别会议所批准。根据这部宪法,美国成为一个由各个拥有主权的州所组成的联邦国家,同时也有一个联邦政府来为联邦的运作而服务。从此联邦体制取代了基于邦联条例而存在的较为松散的邦联体制。1789年,美国宪法正式生效。美国宪法是世界上首部成文宪法,该宪法为日后许多国家的成文宪法的制定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尽管美国宪法历经多次修改,但是1789年宪法的基本原则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运作的基本原则如下:

三权分立——美国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部分权力相互之间保持独立。在理论上,三权是完全平等,并且互相制衡。每种权力都有限制另外两种权力滥用的职能。这就是现代民主社会著名的三权分立原则。一般认为其思想根源来自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著作《论法的精神》。

联邦体制——美国宪法规定美国采用联邦制的国体。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利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

宪法至上——美国宪法以及国会通过的法律的效力高于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规定。

人人平等——根据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人人都有平等地获得法律保护的权利。各州之间也保持平等地位,原则上任何州都不能获得联邦政府的特殊对待。根据宪法的规定,各州要互相尊重和承认。

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的典型国家。三权分立制度在反对封建势力复辟、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斗争中发挥过

“三权分立”机制重要作用。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的下级法院。三个权力部门之间相互制约。根据三种权力相互制衡的原则,美国宪法还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调整政策以备审议,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建议和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通过弹劾案撤换总统,有权建议和批准总统对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宣告惩治叛国罪,弹劾审判最高法院法官;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拥有有限的否决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总统还拥有特赦权、对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和任命权;最高法院法官在总统因弹劾案受审时担任审判庭主席。此外,根据惯例,最高法院有权解释法律,宣布国会制定的法律违宪无效。

很多政治学家相信三权分立是美国相较卓异(American exceptionalism)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约翰·金敦(John Kingdon)提出此论点,其指出三权分立为美国独特的政治结构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认为美国国内的大量利益集团均有参与权力制衡,因为其可以影响政策制定并制造更多潜在的组织活动。其亦认为三权分立的复杂性是较少国民参与政治的原因。

同时有观点认为因为三权分立出来的三权,实质上并非完全平等,立法权统领行政权及司法权,所以在三权分立的国家中,立法权掌握在谁手中,谁才是有实权的机构,谁才真正掌握国家。

篇8: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特点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2

(一)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

1.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1)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所有权中的一种。有学者指出:集体土地所有权远不仅是一种财产权的形式, 其具有十分丰富的经济与政治内涵。

(2)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为农民集体, 具体为乡镇农民集体、村农民集体和村民小组农民集体三种形式。《土地管理法》第10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代表行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2. 土地承包经营权

(1)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之争随着2007年我国《物权法》的公布实施而落下帷幕, 《物权法》在第三编明确将其归为用益物权。

(2)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2条、15条规定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发包方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关系

1. 自物权和他物权的关系

根据权利人是对自有物还是对他人所有享有物权可将物权分为自物权和他物权。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种自物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承包户直接支配集体所有的土地而利用其价值的他物权。

2. 权利内容的分配和限制

第一, 占有、使用权能的分配。农村集体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对于集体土地的占有权能在土地承包经营权设立之后转移给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承包方即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使用权能是从土地所有权的全部权能中分离出来的。

第二, 收益权能的分配。农地承包方主要是通过对承包的土地进行耕作生产进而获得收益, 或者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对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获得收益。而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将集体土地发包给承包方获得的收益以及在特殊情况下集体土地被征收时有权获得土地补偿费。

第三, 处分权能的分配。《物权法》第128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等方式流转。

二、集体土地承包权和集体土地经营权的法律分析

(一) 集体土地承包权和集体土地经营权性质

1.集体土地承包权

(1) 集体土地承包权的性质分析。有学者指出, 农村土地承包权是一种权利能力, 其与土地所有权、经营权不属于同一层次的范畴, 因而不能并列使用。对此笔者有不同的意见:尽管农村土地承包权的取得是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资格有关, 但是它是一种民事权利。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条第1款规定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享有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集体土地的权利。表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依法承包的期待权利, 农村土地承包权是一种实然权利, 因此与土地所有权属于同一层次的范畴。

(2) 土地承包权是一种类用益物权。土地承包权是承包人直接支配承包的集体土地的权利;其客体是物;土地承包权的权利人是特定的, 义务人是不特定的, 虽然土地承包权是根据承包合同设立的, 但是其一旦成立, 就具有对世效力;其还具有排他性, 一块集体土地上不许有两个土地承包权的存在。

2.集体土地经营权

(1) 集体土地经营权的概念。当前我国的立法并无单独规定经营权。实际上, 经营是经济领域的一个用语。土地经营权就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人或者集体土地承包权人赋予经营权利人在集体土地上进行生产耕作的权利。

(2) 集体土地经营权的性质。关于集体土地经营权的性质目前法律上无明确规定, 也无统一的学说。笔者认为集体土地经营权是一种债权:第一, 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人或者集体土地承包权人与经营权人签订的经营合同约定的权利, 具有约定性、相对性。第二, 集体土地经营权不具有排他性, 虽然经营权人可以对经营的集体土地行使权利, 但其不具有对抗一切不特定的人的权利, 不具有对世性。第三, 集体土地经营权是具有存续期限的民事权利。

(二) 集体土地承包权和集体土地经营权关系

集体土地承包权和集体土地经营权是两种可以并存在同一物上的财产权。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承包人享有的对其承包的土地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一定处分权的权利。它是一种包含多重权利的权利束。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各项权能也可以由不同的主体来行使。

笔者认为, 集体土地承包权是一种类用益物权, 集体土地经营权是一种租赁权。二者关系如下:第一, 二者可以共存在同一集体土地上, 充分利用集体土地产权的各项权能;第二, 二者可以由一个主体享有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 也可以分别由不同主体享有;第三, 集体土地承包权是成员权, 一般只能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拥有, 不可随意流转。反之, 集体土地经营权只是一种债权, 可以由集体土地所有权人或者集体土地承包人自由流转。

三、“三权分置”下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关系

综上所述, 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承包权和集体土地经营权是存在集体土地上的三项重要权利。“三权分置”农地新制度下, 正确界定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的关系, 尤其是承包权和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集体土地所有权是基础, 是由农村集体拥有的自物权;集体土地承包权是从集体土地所有权分离出来的重要的准用益物权, 是以占有、使用、并收取利益为内容的准他物权, 同时它还具有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功能;集体土地经营权是经营权人与土地承包人或土地所有人约定而获得的租赁权, 以使用集体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债权, 可以自由流转以达到资源最大利用的目的。在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分离出来, 与承包权分立的情况下, 土地承包权的权利实现主要体现在农户即承包主体转让其经营权而获得财产收益。

参考文献

[1][德]罗伯特, 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M].楚建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189.

[2]高飞.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之民法构造[J].法商研究, 2009 (4) :13.

[3]韩松, 陶信平.民法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289.

[4]刘小红, 郭忠兴, 陈兴雷.农地权利关系辨析——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关系研究[J].经济学家, 2001 (8) :51.

[5]丁关良, 阮韦波.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三权分离”论驳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009 (4) :5.

[6]徐丽珍, 张立.转移土地承包经营权而非土地经营权——我国农村承包地流转的权力分析[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 :54.

篇9: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特点

【关键词】三权分立;霸权主义;民主原则

在美国的外交政策制定中,民主的原则与外交决策的要求似乎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但是美国却最大限度地处理好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基于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将两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1787年宪法为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奠定了基调,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也是一个民主的过程,但是一个“三权分立”的民主国家却在对外政策中要推行霸权主义。通过分析美国国内政治与外交政策,探寻美国的民主与霸权,是如何结合并相互作用的。

一、“三权分立”学说与美国“三权分立”的政体实践

“三权分立”的学说最早出自英国近代思想家洛克。洛克主张的“三权分立”,其理想方案是英国的议会君主制。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进一步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认为:“立法权和行政权如果集中在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司法权如果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置,自由也就不复存在。司法权如果与立法权合并,法官就将拥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由同一个人,或由权贵、贵族或平民组成同一个机构形式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国家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早期的“三权分立”学说在当时是很有积极意义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维护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力,对权力提出了限制与制约。

美国的“三权分立”实现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是有利于资产阶级统治形式实现。这点可以根据宪法中有关黑人奴隶贸易可见。而另一个状况是,在美国三权分立制度下,每个参与政治决策的人,背后都存在着一定的利益集团,产生权钱交易。总统在参与选举的时候,也会尽可能的拉拢财团,让他们尽可能地为自己提供竞选资金。在权利的倾轧下,出现利益的代言,在实现自己目的时候,可能打着国家的旗号,让交易变得程序合法。

可以说,自洛克提出“三权分立”,到孟德斯鸠的进一步阐述,再到现实社会中的实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三权分立”的核心作用,是为了保证公民的自由和权力,然而在美国的政治体制中,“三权分立”只是一个相对的相互制约作用。这里所说的相对的相互制约作用,只是让这三种权力没有集于一体,但它们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分开。如果一个国家的核心权力被分开,必定会导致权力失效出现“上无指导,下无执行”的状况。

二、美国霸权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霸权稳定论的创始人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认为:“霸权带来世界政治经济的稳定,霸主自我牺牲,霸权必衰,霸权丧失导致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稳定。从理论上作进一步梳理,可以归纳为霸权的战略目标、霸权的运行机制和霸权的发展過程。”自二战以来,美国在全球范围内逐步确立了霸权统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美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其它世界强国在二战中开销巨大,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国力大幅下降。美国经济则是在这期间大幅增长,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并从各个方面主导着战后世界格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国币体系,标志着美国在经济领域的霸权确立。这是美国按照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塑造和干涉国际经济秩序的结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先后确立,也为自己的霸权奠定了基础。在军事领域,美国在二战期间及其后在世界各战略要地建立了军事基地,并驻军欧亚,建立了保障自己利益与权力资源的军事战略网。

美国之所以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霸权统治地位,从美国自身来说,是其实力雄厚的必然结果。由于美国抓住了机遇,经济大幅发展,有了战后初期帮助其他国家的能力。从世界范围内看,战后混乱的世界形势,需要一个国家站出来引领世界。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二战后极度混乱的状态下,美国为战后初期恢复和发展世界经济,维护经济秩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当世界主题逐渐趋于和平与发展的时候,美国的霸权又成为了全球性威胁。

三、美国的民主原则与霸权主义并存

美国的“三权分立”与其霸权统治的本质就是美国内政与外交的关系。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一直被视为外交学的“公理”。在美国的国家政策中,对内是“三权分立”民主的制度,对外则是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托克维尔认为:“对外政策几乎不需要民主所固有的各种性质;相反它要求充分运用民主制度所缺乏的东西”美国外交学者米德曾指出,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内政策出自同一个国内民主过程。美国对外政策与国内政策的制定一样,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首先由于权力的划分与相互制衡,导致决策层规模相对庞大。美国宪法把对外政策的权力分别赋予了国会和总统,国父们希望通过“不同分支分享权力”的宪政设计,让国会和总统共同承担外交职责,分享外交权力,以达到在外交领域防范集权与独裁。越是混乱动荡的时期,国会越是美国权力的中心,比如说罗斯福总统、林肯总统等。但是在越战失败和水门事件之后,国会抓住机会,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旨在牵制和削弱总统的权力。其次,美国有相当大数量的利益集团。因此一项政策在出台的时候必然会顾及政策制定者背后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国内的政治需要利益集团的资助与维护,利益集团的利益则需要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帮助下获得。所以在对外政策的制定中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以保护国内政治经济的稳定。最后,美国的理想主义色彩浓厚,美国人自立国起就以“上帝的选民”自居,认为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民主制度等都是最优秀的,有向全世界推行的责任。这种美国式思想在对外关系中受到朝野的普遍重视,在公众中有很强的凝聚力。

美国的对外政策是在不断地推行霸权主义,这样做完全是基于对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考虑。从美国的1787年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开始,这个由邦联制发展来的国家就在为维护这种体制而不断努力。并且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国力,从而维护国父们制定的适合美利坚合众国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注释: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第186页-187页,商务印书馆,2014。

[2]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第10—12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上一篇:心理讲座三下一篇:家庭农场生产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