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产生教育偏差的原因

2024-06-26

家庭教育产生教育偏差的原因(通用11篇)

篇1:家庭教育产生教育偏差的原因

家庭教育产生教育偏差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

现在,不重视子女教育的家长已经不多了。然而,不懂得教育方法,不会教育子女的家长却大有人在。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权威型

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要求过高,严格控制和支配孩子,不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和行动,动不动就训斥、体罚和打骂。这种教育的结果使学生往往从开始的表面上屈从,内心默默抵抗,发展到难以服从,寻找发泄机会,最后发展到对家长的粗暴态度十分反感,并且采取抵抗态度,甚至有可能走向极端。

2.娇惯型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怎么使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由于独生子女的“独”,家长对孩子都是关爱有加。家长过多地呵护、过多地包揽,不仅有碍于孩子思想品德的发展,而且会助长孩子的随意性,使其从小无拘无束,无法无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粗暴地对待人和事。人们常说独生子女具有不良的人格特征,如自私自利没礼貌,缺乏独立性,怯懦等,其根源可能都在父母身上。

3.放任型

这种类型在职校学生的家庭教育中比较常见。家长认为孩子读职校没有前途可言,甚至觉得自己的孩子注定没有出息,干脆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放任自流。孩子由于得不到必要的教育指导,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向不同方向发展的概率往往难以估计。

4.矛盾型

矛盾型的教育方式主要是指家庭成员对于子女要求不一致:一个过分限制孩子的独立性,另一个却是有求必应,事事以孩子为“中心”,这种管教,往往造成孩子两面性,甚至寻找机会,想方设法钻空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不一致还表现在:有的父母对孩子采取无所谓的态度,高兴时对孩子有求必应,甚至看到孩子的某些缺点也等闲视之;不高兴时,对孩子吹毛求疵,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使孩子左右为难,无所适从。这种教育方式也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家长的自身素质不高

大多数父母仅有中等学历水平,工作岗位集中于工人、小个体户和办事员,家长教育能力薄弱或丧失、教育水平的低劣,容易使子女产生不良行为。家庭成员的不良思想、不轨言行、一些恶习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如赌博、烟酒无度、结伙斗殴等不良行为,甚至让孩子参与其中等现象,不但丧失了家庭教育的功能,而且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效果,以致出现“5+2=0或5+2<0”的现象——即学校正常的教育被家庭不正当教育抵消的现象。

还有一些家长的教育水平低下,虽然对子女的不良行为又气又恼,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教育方式和能力,只能干瞪眼、白生气,结果只能是听任子女的不良行为不断恶化。

三、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

一方面在和孩子沟通时家长缺乏主动性。有的家长是需要沟通时才进行沟通,或对沟通并不在意;有的家长以自己工作繁忙为由或过于重视自己的娱乐需求而忽略孩子的沟通要求,或在沟通过程中心不在焉,敷衍了事,这些都是在亲子沟通的主动性上做得不够的家长。在跟学生交流时发现绝大多数的“问题学生”都很少跟家长沟通。有个“问题学生”对我说:我跟父母没啥好说的,有点什么事,父母非打则骂或惩罚,所以我有什么事一般都去找哥儿们,寻求他们的帮助。孩子也是一个人,也需要一个忠实的听众,也需要一个交心的朋友,但是很多家长却主动放弃了做孩子朋友的机会。

另一方面尽管父母主动和孩子沟通,但在和孩子交流时很不适应。信息时代,孩子的`知识接触面比较广,和孩子相比,父母不善于学习,不愿了解新鲜事物,在知识、观念的更新上显得相对滞后,所以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得不到孩子的尊重。对新的语汇、新的兴趣、新的焦点话题、孩子谈话的兴奋点,父母都很茫然,这必然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无话可谈。

四、家庭的不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一些家庭的矛盾冲突也在不断加剧,甚至导致家庭的破裂。离婚作为生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对未成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有很大影响。离异单身家庭学生容易产生许多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离异单身家庭的学生,找不到双亲家庭的温暖,再加上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常常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心事重重,极易形成孤僻、自傲、不合群的心理疾患。

2.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说,意味着被抛弃,孩子自然觉得比别人低一等。常常表现为自卑、多疑、情感冷漠,常常感到命运不公,因而不愿付出爱与关怀。

3.通常情况下,离异家庭的孩子非常憎恨离开的一方,又因无法对离开的一方表达愤怒,常常迁怒于养父或养母身上,把他们当作发泄的对象,从小就有仇恨、自私心理,滋生出一种对社会、对家庭、对人生的冷漠和悲观,甚至产生敌意,对自我和他人充满不信任的情绪。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同小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信念、情绪、行为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好模仿的特点,父母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导向的作用。曾有这样的一个广告:三个孩子在一起比谁的爸爸勇敢,其中的一个孩子说:“我的爸爸开车看到红灯闯了过,你们的爸爸敢吗?”家长即使不教孩子学这些,但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已经受到了影响。因此家长良好的自身素质、良好的亲子关系、正确的教育方式、和睦的家庭氛围等,都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到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篇2:家庭教育产生教育偏差的原因

(扬州大学第一幼儿园 黄爱铭 225009)摘要:由于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等多方面的原因,幼儿园里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出现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和班级管理对于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和情感障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正常管理、日常管理以及与家长的沟通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行为偏差 班级管理

现在人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由于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等多方面的原因.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出现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和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管理对于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和情感障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正常管理、日常管理以及与家长的沟通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化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行为和情感“同归”尽一点绵薄之力。

1.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有行为偏差幼儿是指具有较多行为偏离正常的幼儿。这些幼儿的教育比较棘手,收效甚微,令家长、教师头疼。因此,要教育好有行为偏差幼儿,管理好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必须首先弄清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和产生的主要原因。

1.1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

有行为偏差幼儿主要在社会行为和情感方面出现问题.行为方面往往表现为脾气乖戾、攻击性强、粗暴无札、说谎、逃学、懒惰,情感方面则主要表现焦虑、恐惧、抑郁、选择性缄默和人际交流困难等,与同龄人和长辈、教师出现交流上的障碍。一些人认为,有行为偏差幼儿由生理和智力方面的原因造成。其实,更多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症结不全在于生理与智力缺陷,有时主要在于心理方面的障碍。与正常幼儿相比,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行为表现往往会出现三个方面的不协调,即为与年龄特点不协调、与外界环境不协调、与行为规范不协调。

首先,与年龄特点不协调。幼儿的行为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必须同其他同龄伙伴“群处”,在同龄社会中认识处理人际关系的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逐渐学会适应共同的行为方式、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培养共同的行为习惯,并学会从同伴的评价信息中获得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在与同龄人玩耍变流中得到精神满足,逐步从对成人的依赖过渡到独立。

其次,与外界环境不协调。一些有行为偏差幼儿表现为“社会早熟”,但这不是自然的成熟,是少数方面早熟和多数方面不成熟的矛盾冲突体。这些矛盾冲突往往表现为模仿能力强而判断能力差、好奇心强而思想内涵浅,渴求独立的欲望强而社会阅历浅。他们渴望成为大人,并常常感到自己已是大人,表现为对同龄幼儿的外界环境不协调。

另外,与行为规范的不协调。而有行为偏差幼儿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染上了某些坏习气,总与行为规范有所偏离,而少部分教育者和家长对有行为偏差幼儿教育缺乏信心、耐心和合理的方法,导致问题严重,错过了最好的矫正机会。因此,对有行为偏差幼儿要及早发现、及早矫止。

1.2 有行为偏差幼儿产生的原因

幼儿心灵如同一张洁白的画纸,画的好坏取决于家庭、杜会和幼儿教育者手中的画笔。因此,有行为偏差幼儿产生的原因任于三个方面。

一是家庭环境。在我国,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除了在校,绝大部分时间与其相处的是成人,媒体上接触的大多是成人,模仿的对象是成人,因此言谈举止成人化。加之家庭教育违背幼儿心理年龄的特点,导致这些幼儿产生对人冷漠、性情孤僻等“情感饥渴”症。如性情变得孤傲、任性、唯我独尊,有的甚至变得多疑、嫉妒、胸襟狭窄,陷入了我行我素的孤立封闭境地。

二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到幼儿的各个方面,由于幼儿模仿能力强而判断能力差。好奇心强而思想内涵浅,渴求独立的欲望强而社会阅历浅,使得其无法对各种影响作出正确的判断,各种不良思想和信息对就会乘虚而八,刘幼儿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不及叫发现和加以纠正,累积下米就可能会造成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出现。

三是幼儿园的教书育人环境。一方面是极少数教师教育思想不够端正,对有行为偏差幼儿进行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发现收效甚微时,出现畏难情绪,放弃了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听之任之;另一方面一些教师虽然有很强的责任心,但工作方法不当,工作能力有限,造成行为偏差幼儿的产生和问题的加重。

2.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管理

有行为偏差幼儿出现后,往往会给家庭和班级带来很大的负而影响.如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发现有行为偏差幼儿出现之后都不能怨天尤人,必须正视现实,研究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矫正和管理。从教师角度讲,有行为偏差幼儿把教育必须放在整个班级环境中进行,因此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管理,实际上与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挫度上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和矫正,就是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管理。

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管理应主要从二个方面进行。一是班级正常管理;二是教育教学的管理;三是与家长的沟通和协调。

2.1 班级正常管理

2.1.1 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特点

与正常班级相比,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差异性、多层次性和个别性。有有行为偏差幼儿发展异常,在教育目标教学要求和学习内容上和正常幼儿有一定差异,因此班级教育具有多层次性,教育的个别性和更加明显。

二是对师资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更人的热情,对有行为偏差幼儿具有更多的爱心,耐心和细心,还要求教师了解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特点,掌握相关的教育知识、技能和方法。

二是班级关系的复杂性。在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中,学生和教师面临的关系更为复杂。教师要同时面临正常幼儿和有行为偏差幼儿,正常孩子要面临正常幼儿和有行为偏差幼儿,有行为偏差幼儿要面临正常幼儿和象自己一样有行为偏差的幼儿,因此关系更为复杂。

四是家长的高参与性。对有行为偏差幼儿,家长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协调也显得更为重要。

2.2 班级常规管理

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管理应体现主体性、整体性、参与性和高效性的原则,采用规则引导法、情感沟通法、互动指导法、榜样激励法和目标指导法等多种方法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进行高效的生活管理和教学管理。具体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体现主体性、整体性、参与性和高效性的原则。教师要明确对班级管理的职责和权限,了解和把握班级的各种管理要素,正确处理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创立良好的熏陶氛围和约束机制,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做到全面管理和个别管理相结台。制定合理的管理 2 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计划,严格和灵活实施计划,特别要重视管理过程中的检查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管理日标和计划。

二是多种方法相结合,优化生活管理和教育管理。采用规则引导法,制定简单而明确的规则,给幼儿(特别是有行为偏差幼儿)充足的实践机会,使幼儿在活动中掌握规则,并成为自己的潜意识。要保持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密切关注幼儿,特别是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情感表现,对幼儿进行适当的移情训练,使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他人的情感,了解他人的处境,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强化幼儿间的互动,适时、适度地给予互动指导。树立公正、权威、健康、形象、具体的榜样,让幼儿,特别是有行为偏差幼儿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并从心里共鸣逐渐过渡到行为的响应和共鸣。帮助班级建立明确、具体和具有吸引力的班级目标,针对各个幼儿,特别是有行为偏差幼儿制定符合其自身特点目标,强化目标趋向意识,采用激励等多种方法,促进班级整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实现。2.3教育教学管理

2.3.1一日生活

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同归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教师不仅要更多留意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生活,从洗手、洗脸、漱口、大小便、睡眠、穿脱农服、整理床铺、进餐、饮水、个人卫生习惯、环境保护意识等生活的各个环节给予有行为偏差幼儿更多的关心和指导,还要更多地创造机会,让有行为偏差幼儿和正常幼儿多接触,培养感情,学会如何交往.真正发挥主流环境的优越性,同时也要发挥游戏在回归对有行为偏差幼儿中的作用,让有行为偏差幼儿和正常幼儿通过游戏融合在一起,让有行为偏差幼儿充分体会到交流的乐趣、和人家和谐相处的乐趣。对于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情感问题,要给予特别的关注,给他们更多的鼓励,使之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2.3.2教学

与正常班级相比,有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在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显著的羞异。在制定教育目标时,要注意到正常幼儿和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有行为偏差幼儿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正常幼儿和有行为偏差幼儿教育目标的融台性,协调好正常幼儿、有行为偏差幼儿及两者的共同教学计划。尽管有行为偏差幼儿有特殊的需要,但他们的成长模式和正常幼儿有着共同的模式,不能脱离正常幼儿成长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文化课的安排上应尽可能和正常幼儿一致。但与此同时,要着重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生存技能的培养。采用师——幼互动、师——家长互动、幼——幼互动和家——幼互动多种教育组织形式相结合,促进有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教学。

2.4与家长的沟通和协调

2.4.1教育理念的统一同步

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理念应该是:1.接纳有行为偏差幼儿。幼儿行为和情感出了问题,不要惊慌失措。幼儿有问题,并不表明他和其他幼儿就有多么的不同,其行为只不过是暂时偏离正常的轨迹而己,极少存在绝对的幼儿心理适应不良症状,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行为和情感的同归。2.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行为偏差幼儿出现后,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可拖延时间。3.必须运用科学的矫正和回归方法。在调查、观察、分析的基础上,诊断幼儿作为教育主体本身存在的认知缺陷。从幼儿的原有道德认知结构和已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出发,在幼儿参与的主体教育活动中,解决新、旧道德认知矛盾,在可接受性和可知性的教育内容中,促进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向预定的教育认知目标启动,让孩子在参与中感知自己的认知缺陷,消除唯我独尊的意识,产生对自己对环境的正确客观认识,自己完善自己。4.幼儿园和家长协调参与。要制定共同的协调的幼儿“回归”计划,给予特别的支持和帮助,创设有利于有行为偏差幼儿“同归”的教育生态环境。

2.4.2安全工作的配合协调

与正常幼儿相比,有行为偏差幼儿由于其行为和情感出现异常,出现安全问题的可能性人人增加,在安全方面要格外留心。要从生活和教育管理各方面给予重视和关注,对正常幼儿要强化安全意识,教给其处理与有行为偏差幼儿之间关系的方法,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

2.4.2加强幼儿同和家长的沟通

家庭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问题的出现与家庭类型、文化水平、家庭氛围、父母的投人和父母的期望都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有行为偏差的幼儿,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家庭教育的方式。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让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给孩子一个健全和谐的家庭。

2.4.3加强家长间的沟通

让一个或几个正常的发展较好的幼儿与有行为偏差幼儿结成对子,能够帮助有行为偏差幼儿形成正常的幼儿责任感,带动和促进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摆脱不良的社会行为习惯和情感障碍,学会相应的社会交往方法,从而达到“同辈指导”的功效。但这需要正常幼儿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加强有行为偏差幼儿和正常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于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回归”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管理具备自身的特点,不仅要求需要教师进一步研究和掌握,同时也要求教师、家长、有行为偏差幼儿和正常幼儿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我们相信,幼儿出现了社会行为的偏离和情感上的障碍,并不表明他们和其他幼儿就有多么大的不同,其行为只不过是暂时偏离正常的轨迹而已,通过教师、家长和幼儿的联动和努力完全能够实现行为和情感的回归。

附:联系地址:扬州市大虹桥路10号 扬州大学第一幼儿园

篇3:家庭教育产生教育偏差的原因

全球化的步伐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各国特别是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带来了不少消极因素。整体社会环境的改变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沉迷于对个人主义的追求。网络、书籍、报纸……各式各样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涌入在校学生的大脑, 尽管我们也一直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宣传教育, 但由于在形式、方法等问题上的僵化和滞后, 产生的作用远不及无孔不入的“外部思潮”, 就笔者所了解的来说,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思想行为利益化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修身立人之本, 待人处世之基,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不诚信、专注个人利益的行为也在考验着整个社会。作为学生的广大青年学生, 本应是思想认识较高, 善于保全整体利益, 将个人利益置于次要地位的, 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与之背道而驰, 不少学生似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校园卡或是其他之类的东西遗失后很难追回, 若是承诺予以重谢, 或许还有些希望。往往是挂失不及时导致卡上金额被大量消费;放在教室的手机、MP3等, 去洗手间转了一圈回来便不见了踪影;即便是放在自习室的书籍, 有时也不免被人“顺手牵羊”……而这种现象的愈演愈烈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视这种现象为一种“正常”, 在道德上出现荣辱观念淡化、法制意识缺失、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

1.2 自我意识中心化

据媒体报道, 一位穷苦的母亲靠卖血供儿子读大学, 儿子却过着奢侈的生活, 甚至在同学面前羞于认母。小荔学生去年9月考上本地一所高校, 她退休的妈妈也开始了“再就业”:每天一大早坐早班车来到位于大学城的学校, 照顾小荔的起居生活, 晚上天黑了再乘末班车回家。小荔经常以自我为中心, 不管不顾舍友的感受, 总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宿舍里的公共位置只能归她所用, 不允许别人放东西;或是向同学借了一些小钱物后, 以自以为是的理由不归还。许多八十后出生的人或多或少都存在有这些问题,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 不管面对的是父母还是老师, 基本上很少有人会考虑“我这样做对不对, 是不是合适?”幼时开始的溺爱和满足导致了许多学生在成年之后难以摆脱习惯性的思维和行为。

1.3 人生态度消极化

在对300名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态度调查后发现, 近七成的人认为在大学期间基本上很难学到什么真正的知识。特别是对于文科生来讲, 大学四年毫无疑问是在空虚中度过的, 自己呆在这里的原因只是为拿个学位证。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 更有甚者在大学期间完全把学业弃之身后, 忙于谈恋爱、玩游戏、酗酒玩乐等一些事情。大多数在校生对于自己毕业后可能会从事何种工作没有一个清晰地规划和准备;对于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并由此导致对社会的仇恨感;认为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不如另外一些专业;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好工作的天平被社会关系引向了具有好的家庭条件和背景的人……总的来说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抑郁颓废型、激愤不满型和甘处平庸型。

2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1 社会环境的作用

高校的扩招, 各类职业培训学校的兴起, 诸如此类, 导致了人才需求的饱和、过剩, 特别是近年来的全球金融危机, 更无可避免地波及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待遇。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给毕业生以巨大阻力, 另一方面也给在校生造成空前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成为“啃老族”、“校漂族”。国内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不足, 结构性矛盾突出, 宏观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表象背后, 存在着系统性的偏差:一是在用人方看重文凭的导向刺激下, 盲目追逐文凭的择学取向反过来导致了文凭含金量的降低和文凭在就业市场上信任度降低, 由此造成恶性循环;二是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状况依然并存, 即使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结构性的“就业难”仍然是主要矛盾, 不能以“大学生竞争淘粪岗位”这样的特例, 以偏概全地掩盖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2.2 自我暗示的作用

社会发展的过程当然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 也必然无法照顾到所有人的利益, 因而短时期内牺牲部分个体利益实现长远目标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很遗憾的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却很少有人能够将这一问题看得开, 尤其是近来新闻媒体频频爆料的官员腐败、父位子承等负面问题更使许多人认为当前社会已是正不压邪、下层人士永无出头之日的局面。“在这个特别的假期, 其他人都回家祭祖, 我在这里祭奠我自己, 活着的人就是等死, 死了就是解脱。”这是中山大学一位女博士跳楼自杀前的遗言。今年4月22日, 北京邮电大学2009级博士研究生吴某从该校本部主楼坠下身亡。据称在自杀前也曾说过如自己永远被踩在社会底层, 根本没有出路之类的话……看到这里, 我们不仅要发出质疑:真的是没有出路了吗?心理学上有一术语叫“心理暗示”, 通过不断地对自己强化某一观念, 从而产生影响, 而这些事件中的人则正是犯了无意识地使用了心理暗示的消极因素, 从而引起了对自身前途的失望恐慌。

2.3 家庭结构的作用

自我认知不足——中国大学生经过无数次激烈紧张的选拔才进入高校, 却对自己人生最起码的存在状态表现出无知。他们最想弄明白的三个问题分别是: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应该怎么去做?问题看起来如此简单, 却非常难以解答。对于现在的中国父母来讲, 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愈加注重, 但却从传统保守的极端走向了开放自由的极端:由传统的“内敛”“友善”转向“外露”“争强”。幼儿园开始, 学生便展开了称之为“心理厮杀战”亦毫不为过的比拼——比成绩、拼奖状、夺名次, 强制孩子学习, 父母会时常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家的相比, 鼓励孩子和人竞争, 争得更好的名誉和地位。

由于包括上述在内的诸多新的问题的存在,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范围、领域、模式等均越来越显现出了滞后性和不适应性。在实际工作中, 大学生的思想工作被简单粗暴地限定在说教或刚性柔性的意识形态及道德灌输上, 从而导致众多大学生对于社会所认可的知行与审美观念有僵滞化、程式化、表面化的倾向, 对事物缺乏有了解到分析再到决定的逻辑过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不仅仅体现在丰富的物质产品、更体现在人的精神宁静、心理和谐。针对上述问题, 下述方法笔者认为可据实际情况实行:

(1) 推广心理咨询。当前许多院校均设有心理咨询室 (点) , 但同样可以毫无疑问地肯定的是, 这些机构的作用始终没有发挥出来, 形同虚设。许多学生不知道在哪儿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 这不能不说是心理教育的悲哀。就目前的情况来说, 应从这些方面展开:首先应加大宣传, 并经常性地出一些案例漫画等资料, 使学生意识到心里问题的存在, 了解简单的解决方法;另外就是要引进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心理咨询师, 并以此为基点, 向教师—学生推进。让心理咨询、心理减压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加强相互沟通。这是一个最简单然而却是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现在许多大学缺乏的不是执教专业课程的教师, 而是能够以身作则、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感化学生, 真正具备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和深厚理论基础的专职辅导员队伍。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积极主动了解学生中间的思想动态和讨论方向。例如发展党员计划, 评优评先工作, 最新的就业促进政策等, 这些都是关系到每个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 我们不能把学生都当作视名利若粪土的圣人来看, 所以就要听取各方意见, 争取集体参与, 这样才能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只有知道学生所关注的, 才能知道自己所应该做的, 进而才能得到学生的拥护支持, 保证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这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础。

(3) 注重渗透教育。渗透教育也即日常所谓“潜移默化”。不同的是在这一理念中实现了有教育主体个人素质主体作用向客观理论体系引导的转变。也就是说以往的这类方法往往对教师个人整体能力和意识有较大要求。各门课程的教师都要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果说专门心理健康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那么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则是副渠道, 它可以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必须构建一个由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统一的全新的课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将有助于改变各科教学的现状, 这是带动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赵文丽.基于ASP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设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2) :58-60.

[2]林崇德, 辛自强.发展心理学的现实转向[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1) :1-8.

[3]杨军丽.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 (1) :170-171.

篇4:家庭教育产生教育偏差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首先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有关。高中阶段,学生世界观还没有形成,认识问题片面,理性调控能力差,情绪波动大,感情容易冲动,容易陷入生物钟的临界状态。其次,高中生自我期望值过高,往往追求一些无法实现的目标,一旦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产生差距时,他们要么产生过激的行为或急躁的情绪,要么怨天尤人、消极等待或自暴自弃。最后,虚荣心理和嫉妒心理的存在也是高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只不过每个人的表现程度不同而已。

二、环境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高中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但有些父母把子女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教育,如“唠叨式的教育”“漠不关心式的教育”,缺少与孩子必要的心理沟通;还有些父母将自己未实现的人生理想人为地转嫁到子女身上,对孩子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期望值过高,无形中给孩子增添了心理压力。

2.学校因素。

学校是高中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教育不当及人际关系不和谐也易使高中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有些教师教法单一,教学气氛沉闷,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有些教师处理问题态度粗暴,“家长式”作风严重,对学生缺少信任;还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把目光只放在好学生身上,引起另一些学生在心理上的对立。此外,有些同学涉世不深,缺少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使师生关系紧张,同学间出现误解与隔阂。

3.社会因素。

由于我国目前正经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人生观、价值观理论与现实社会存在极大的反差,使高中生感到不知所措。

当我们明确高中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后,如何引导学生战胜自我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呢?

⑴用鼓励教育代替简单粗暴式教育。

面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只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魏书生曾经说过:“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和肯定,缺少的是帮助他找到长处,使他的信心有落脚的地方,有根据地。”因此,我们面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采取理解、谅解与宽容的态度,把自己看成学生的好朋友,静听其言,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牢骚、委屈、不满说出来,减轻其心理压力,然后教师再采取诱导式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我能学好”、“我能成功”的信念。

⑵创造条件满足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

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手段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习好的同学发挥其长处,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也能感到自己的进步,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强化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 “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从中汲取有益于自己的营养,以正确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鼓励他们多阅读一些中外名人传记,从名人的人生轨迹借鉴有益于自己的经验,学会辩证地思考、从容地对待挫折和失败,勇敢地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在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应该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

篇5:家庭教育产生教育偏差的原因

自恋倾向的产生多与童年的经历密切相关,如单亲家庭,教养不当,缺少同龄伙伴等。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父母经常有意或无意地当着孩子的面或他人的面称赞、宠爱自己的孩子。特别是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是社会的主体,父母对孩子是娇宠有加,使孩子从小就自视甚高,这常成为自恋产生的基石出。

2、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心

临床心理学家认为刚出生的婴儿在第一年中对外界的需求是最多的。孩子的需要在充分得到满足后便会对环境和世界产生安全和信任感。

不必要的怀孕、早产、酗酒、药物依赖、住院、与亲生母亲的过早分离、母亲产后抑郁、照顾孩子的人过多等原因都会造成忽视婴儿需要的满足和情感沟通。

他们有效接纳世界的能力被抑制,从而对外界构成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并产生贪图更多需求和对自我世界高度警觉的倾向。

3.心理因素的影响

有的父母对子女,尤其是父亲对女儿、母亲对儿子过分亲呢、宠爱,使有些儿童产生把自己与异性尊亲认作一体的心理丽出现自恋的倾向。

4.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容易使儿童产生自恋倾向。父母是因感情不好而离异的,那么父亲或母亲对对方的怀恨和不满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使孩子觉得他人都不可爱、不宜接触,而促使自恋的产生。

另外,单亲家长也会由于平时时间紧张,与孩子沟通少.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进而更加关注自身。

5、缺少玩伴

篇6:家庭教育产生教育偏差的原因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重要面向全体。而学困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特殊得群体。做好这部分学生的转化工作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学困;转化;原因;对策,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面向会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会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正确面对不同差异的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充足的阳光雨露,对数学学科教学中出现的学困生更应特别关注。下面就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1.深入调查,了解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因素来看。①智力发育的先天不足。这部分学生数学思维僵化,难以吸收和消化新的数学知识,导致数学学习的信心不足,以致于数学成绩差。②情感意志的缺陷。这类学生缺乏自信、自暴自弃、意志薄弱、遇到困难打退堂鼓、缺乏自信、沉迷于玩闹。③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有的学生想成为班级优秀学生,但自己又抓不住时间努力学习,有的想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器重,但又不愿意落在实际行动上,久而久之,成为数学科的学困生。

从客观因素来看。①家庭关爱的营养不良;这部分学生生活在单亲或不和睦的家庭中,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爱,心里压力大、痛苦自卑、因而学习情绪低落。②学校教育的知识断层;由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注重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中下游学生能否吃的消,不少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冷落薄待。不少班主任把学习差的安排到班级最后一排,致使学生心里失衡甚至产生逆反心里。③社会大气候的影响:部分学生看到社会上许多人没有文凭、没文化但致富经念的好同样能挣大钱,而很多大学生却找不到工作,挣不到钱,再加上周边网络的吸引,不少学生迷恋网吧,无精力学习,产生厌学心理,最终成为学困生。

2.数学学困生转变的对策

2.1优化学习心态,重树学习信心。这是学困生学习转变的关键。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提出: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首要的任务是消除自卑,建立自信,因为自信是学习和事业成功的第一要诀。做为老师,尊重学困生,让他们坚信,正常人的大脑发育因遗传而形成的智力差异是不大的`,决定因素是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每个学困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关爱与鼓励。哪怕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句问候。我常对学生说:“我们班没有笨人,每个同学都是聪明的。从心里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次,尽力扑捉“学困生”的闪光点,在教学中仔细观察每个学生,当他们学习受挫成绩不佳时,不说有伤学生自尊的话,而多用关心的态度,用“放大镜”寻找他们的优点:如卷面清楚,书写正规,回答问题声音响亮等,并趁机帮学生总结学习失败的原因,消除对学习的恐惧心理。一旦发现有些微的进步,便把握机会,当众表扬。

3.创良好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灵活多样的课堂环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从而获得成功体验。①课堂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学困生,多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让他们板演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完成后及时表扬,克服学生的心里畏惧感。②作业批改时多附加鼓励性的评语,并尽量对学困生采用面批方式。③适当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单元测试题或让学困生参与编拟数学试题。这样命题方式破除了考试的神秘感及引起的焦虑感。体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原则。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

4.把握教学节奏实施分层教学

“学困生”的转化是个细腻而艰巨的任务,作为老师应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因此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的共同要求,又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学困生一般上课注意力不十分集中,特别是课堂的后半段易精力涣散,因而我的授课内容尽可能在前20分钟内,解决本节的重点内容。这需要授课时,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在教学进度允许的情况下,重难点尽可能讲的慢些、浅些,让学困生能跟上队。同时所选择的例题力求通俗易懂,多设计一些学困生能答出的问题,让学困生更集中注意力听课,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为减轻学生心里压力,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六―七个学习小组,每小组分上中下三类不同学生,让学生教学生,给优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让学困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多向优生学习他们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所学内容,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5.改变数学学困生的学习方法

在学困生看来数学是既抽象,又枯燥的。因为他们付出了很多精力,又很勤奋地进行学习,却长时间不见效,对学习几乎丧失信心。究其原因,是他们陈旧低效的学习方法所致。因而作为教师要帮学生分析学习数学的思维规律和知识结构,利用第二课堂请优秀学生介绍先进的学习方法,并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学习方法的缺陷,提出改进措施,个别辅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近生活感悟学习的真谛。如:学习相似三角形后让学生测学校旗杆的影长,学统计时让学生对白色污染(塑料袋)进行统计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扑克牌二十四点游戏进行有理数的运算,让学生在玩中对学习产生兴趣。

6.多方合作,齐心协力为学困生转化创良好的条件

篇7:家庭教育产生教育偏差的原因

每个学生都有梦想,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复习班的学生——特别是那些思想和行为存在偏差的学生,他们对未来充满向往,但面对现实也有着许多的困惑和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班主任老师就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指航灯,垫脚石,应该帮助他们看的更高、更远。那么,对于这类学生,我们怎样才能引导他们走上“正道”,让他们“知”、“行”统一,实现理想呢?

我们知道对这些学生的教育转化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甚至是没有明显成效的。这里也仅仅是对我的做法进行记录和总结,只能说明:我在做了,是这样做的。

以下是我对我班姜某某同学的个案分析:

一、个案基本资料

姜某某,男,2012年高考成绩460分,数学成绩还可以,80分以上,英语差(60分左右),文综很差。他个子很高,长得也蛮帅的。因为在一个专科学校找不到一个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弃学复读,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中英文。

二、问题行为概述

1、学习习惯差,不把高考当回事。

2、当老师找他谈话,指出其错误时,显得漫不经心,傲慢无理,有抵触情绪。

3、有吸烟的不良嗜好,经批评教育暂时戒掉。

4、上课经常睡觉、发呆,老师当堂布臵的作业不完成。

5、早晚读前,经常能提前进教室,看起来也想认真学习。

三、背景资料

1、心理特质

(1)外向、好动,交友广泛 ;

(2)在同学中喜欢引人注意和好出风头 ;

(3)急躁,有时难以控制 ;

(4)自我反省能力差 ;

(5)“知”、“行”不协调;

2、家庭状况

祖籍东北,烟台生人。父母都是医生,工作很忙,无暇照顾其生活。只有年迈的爷爷在家。因为是唯一的儿子,家人对他十分宠爱。但由于父母工作忙碌,无暇顾及他,对他的教育更是鞭长莫及。虽爷爷在家,但由于老人年事已高,根本劝说不了他,家长对他的教育是有心而无力,有时甚至是比较放任的。

3、学习状况

学习情绪低落,只听某些感兴趣的课程,其他课程上课睡觉或者发呆,作业不认真完成,更不用说课后做预习和复习工作了。虽然有想把学习搞好的愿望,也不想放弃读书的机会,但不肯在学习上花时间和工夫,怕吃苦,好逸恶劳,随心所遇,所以成绩总是在班上后五名徘徊。老师找谈心,没过几天又故伎重演。

四、现象分析

造成差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仅就差生的外在表现和行为特点进行诊断教育是不够的,因此我觉得还得从心理方面着手研究,特别是复习班的学生,由于对前途命运的危机感和长期的学习困难和失败,使得他们在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习惯、人格适应及学习技能等方面产生诸多障碍和困扰,从而造成心理偏差,并通过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和行为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姜同学就是属于个性心理偏激型差生——个性刚强、好动、暴躁、易怒、好胜心强。

具体特点:怀疑、刚愎、固执己见,通常自以为是、自视甚高;

较武断、冲动、激进;而且急躁易怒、缺乏自制力;自私、无责任感;心理不健康。这类差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思想狭隘,偏激。感情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自负的外表里潜藏着较重的自卑心理;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家庭的不良教育与不良环境。这类差生大多属品德不良,如果教育不及时,很容易走上歪路,甚至违法犯罪。

通过这些心理方面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的抓住教育突破口,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刚开始接触赵同学时我也做了不少细致的工作,但效果都不太明显,有时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原来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这些学生的个性特点,后来我借助了心理学上的有关知识,在做思想工作,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五、辅导措施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帮助姜同学了解自身思想品德状况同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启发他认识自己接受教育影响,实现思想转化的需要,从而产生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通过摆事实,将道理,帮助他理解和掌握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分清是非善恶,明白事理,提高思想品德认识。

具体的说就是要真诚地尊重、信任、关怀他,不管他犯了什么错误,都首先应该尊重他的人格,从而实现情感沟通,防止和消除他在心理上的隔阂和障碍。

2、导之以行

向他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并说明要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监督,给他制度和环境的约束。指导行为方式,使他掌握完成任务所必须的技能、方式和方法,明确如何正确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他从“他律”向“自律”转变。

3、帮他树立信心

帮助他认识自己的优点,甚至是别的同学很少有的优点,让他感觉到他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同时,帮助他树立奋斗目标,他比较爱好财经这方面的相关行业,我就找来各个高等院校这方面的招生信息,给他分析专业要求及往年的录取分数等情况,告诉他至少应该拿多少分才能达到要求。然后给他分析他各个学科的学习优势,告诉他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多得分,他还有多大的进步空间等等。

其实现在中学生中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的问题既影响中学生健康个性的建立,也妨碍他们的社会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他们的学习、行为、生活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所以作为教师要懂得学生在这一时期所存在的成长危机和心理矛盾,使用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避免这些学生形成更加严重的学习、个性和行为等方面的偏差,从而全面转化差生。

六、转化效果

篇8:家庭教育产生教育偏差的原因

一、原因分析

(一)学校因素

根据我们的调查,职业高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有自卑心理,他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常常过低或过高,在自己的目标经常达不到时,往往就会生成“恐惧”考试的焦虑心理。美术课应该是开心愉快的,在课改的背景下,老师应该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而有的教师则墨守成规,使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锻炼自己的能力。美术课还应该渗入其他科目的知识,使美术课程更丰富更全面,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轻松掌握大量知识的情况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困难。而有的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不认真仔细,马马虎虎了事,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根本得不到收获。

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时,应该多采用鼓励的方法,多对学生进行鼓励赞扬,在对“当老师赞扬你时,你会?”这一题进行问卷调查时,有13.5%的职高生选择“和往常一样,并不放在心上”,这类学生可能是经常回答问题,对于老师的赞扬已经习以为常了。使我们注意的是有86.5%的学生表示很开心甚至能高兴几天,明朗的心境对于人心理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也能使人头脑清楚,提高工作效率,在得到老师肯定的情况下开心愉快地学习,这对于掌握知识效果更好。但是也有些老师很吝啬对学生的鼓励表扬,从而使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脆弱的心理。

(二)家庭因素

当代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人的娇惯甚至溺爱,使他们产生了浓重的依赖、固执的心理,又由于住房原因,加之有些学生性格内向,除了在学校也很少接触到同龄学生,家长又长期忙于工作,很少与他们交谈,很容易引起他们孤僻,自我封闭,不合群的心理现象。在提问“你常常和爸妈或爷奶聊天吗?”时得到的答复是46.1%的职高生回答“是”,53.9%的职高生回答“不是”,表示不经常或偶尔才跟家长聊天,这一现象是我们所未能料到的,当今社会离婚率每年都成增长趋势,这必然造成不健康家庭的增多,这样一来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社会的竞争愈演愈烈,造成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各种补习课充斥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而且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们压力得不到宣泄,各种感受无人倾诉,调查表明,有33.1%的职高生宁愿把心事放在心里。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如果人的冲动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那么人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样下去职高生变得自我封闭,形成不良心理。

(三)社会因素

职高生的心理成长不仅与自己的家庭和所在学校有关,还与所处社会环境有关。其中,社会交往,社会文化等对职高生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学生身心各方面都尚未成熟,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自发加入到一些非正式群体中去,满足自尊的需要。伴随职高生的成长,职高生的交往会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他们对于自己所交往的对象不能有很好的认识。如果形成的伙伴群体大家都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心理方面就能够健康发展,反之,则会产生一些消极、对立的情绪,就会形成不利成长。

二、教育策略

美术教育具有潜在教育人的作用。下面就美术课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进行论述:

(一)由名家作品赏阅调节职高生心理的脆弱

每当我们赏阅名品时,都会油然生出各种各样的感觉。研究表明,十到十七八岁的青少年,非常喜欢艺术,他们已具备了艺术鉴赏能力。凡能主动参与艺术活动的职高生则可增强积极的情绪、情感,如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时就会产生一种崇敬的心理。现在的学生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导致他们都养成了自私、依赖、任性等不良心理,根本体会不到父母长辈的辛苦。单纯的说教学生们听多了会产生厌烦心理,根本起不到好的效果。而运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寓情于理,学生在情境中体会父母长辈的辛苦,再进行旁敲侧击,效果肯定大于单纯的说教。

除了美术教育以情感人外,实验心理学表明:美术教育还有很大感染作用,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小说,作品中主人公在墙上画了一条绿色藤叶,支撑着一个病中的少女活下去的信心。所有这些都表明美术教育有利于人的心理。

(二)由画画实践的准备促进职高生的独立意识

在职业高中,上画画课前物质的准备是否充足,与这堂画画课是否能够上好有关,别看这个微不足道的准备,它可以发展职高生的能力,主人翁意识。如在美术教材中有些课是要带废旧材料的,这不是教师要求学生带何种材料,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动脑,找出合适这一课的废旧材料,这个材料准备能够提高他们的能力。

职高生每天都在学校接受各种学科的教育,虽然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但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严重不足,所以材料的准备就是学生发现式学习的一个过程,学生自己发现了这些材料,当他进行作业时就能够生成学习欲望,效果可想而知。职高生自主能力的发展对他们今后无论是处于何种情况下都是万利而无一弊的。

(三)由学生画画来改善职高生心理的孤独

美术作业时常有小组合作这种形式,在合作中,同学间增进了解,互相动手,互相讨论,这样逐渐排除职高生孤独、不合群等心理。美术课经常会组织一些团体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职高生的感知。

(四)由美术作业的结果完善职高生的自信心理

美术作业后使职高生往往生成成功的感觉,在正常课堂作业进行时,在完成后必须进行评价,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自己评价、他人评价、大家互相评价、教师参与评价等。学生自己评价能够养成职高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剖析自己的能力;大家互相评价能够让职高生养成知道采纳不同见解的良好习惯。

总而言之,艺术活动的疏导作用可以表现在心理补偿,心理宣泄,心理净化等方面,艺术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健康的情调,对污浊思想的拒绝情感。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12月第17页

[2]陈卫和主编.《职业高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34页

篇9:家庭教育产生教育偏差的原因

婚姻家庭中夫妻沟通障碍产生的原因,每种姿态往往都是跟父母学来的。家庭里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或者父母的表现,都让我们觉得自己这样的姿态是最好的处理办法。举例来说,如果父亲很严厉,母亲很讨好,他们这样相处了很多年一直相安无事,婚姻家庭中夫妻沟通障碍产生的原因,我们就觉得这两种方式是处理矛盾的最好办法。当我们结了婚,遇到矛盾时,这样的姿态就不由自主地出来了。有的时候是指责,有的时候是讨好,有时是交替使用。

婚姻家庭中夫妻沟通障碍产生的原因,在一个父母经常吵架,给孩子带来很多痛苦的家庭里,孩子就可能使用超理智或者打岔的姿态,来避免思考和体验痛苦,他也会用这种方法帮助别人避开痛苦。慢慢习惯了这样的姿态后,在面临问题的时候,可能自然而然地就出现打岔行为了。

婚姻家庭中夫妻沟通障碍产生的原因,其实每种姿态都有各自有利的一面:指责型的人很自信;讨好型的人很善良;超理智的人理性强;打岔的人很灵活。所以,要改变它们,并不需要全盘否定,而需要针对每种姿态加一些东西。指责型的人需要加一些替别人考虑,宽容体谅;讨好型的人则需要加一些为自己着想,肯定自己的利益;超理智的人需要加进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的察觉,婚姻家庭中夫妻沟通障碍产生的原因,增加一些情感;而打岔型的人则需要增加对他人、自己和情境的察觉,在合适的情境下释放自己的创造力。

篇10:家庭教育产生教育偏差的原因

义务教育教育不均衡原因对策教育相对均衡发展是各地基础教育领域的共同追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人民群众和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重点和热难点问题,是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国家启动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落实了对贫困学生“两免一补”等一系列政策,这些做法,有效地从整体上推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以武汉市为例,武汉市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极为重视,并在对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资金和师资等方面的保障上做了大量努力,对我市义务教育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教育不均衡现象的原因

虽然现在的武汉市教育发展状况比10年前、20年前要均衡一些,但政府做了这么多工作,为何却还是不能实现教育的相对均衡发展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从根本上来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由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所决定的。

在武汉市,各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建设状况、文明发展程度是不相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教育的投入就会不同,江岸区对教育的投入就比青山区多得多,两区的教育发展怎么可能均衡?因而,只要社会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教育就不可能独善其身、实现自身的均衡发展。

2.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武汉市的教育资金和政策主要向市区部分名校倾斜,对郊县和偏远学校有严重的历史欠账。近几年,武汉市政府加大了对新城区和偏远学校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使这些地区和学校的教育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几十年的历史欠账不可能用短短的几年工夫就还清,特别是中心城区一些重点中小学,凭借几十年来创造的品牌效应吸引生源,使广大家长和学生对其趋之若鹜,大量的优质生源向有限的重点学校集中,中心城区重点学校迅速发展壮大,其他学校很难有与之一争高下的资本,很难有与之并驾齐驱、均衡发展的底气。所以,这笔历史欠账没有相当长时期的投入,是还不清的。

3.教育改革不彻底、尤其是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不彻底是阻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

现如今,上至中央下至地方,从政府官员到老百姓,大家都认定教育需要改革,但对于教育该怎么改,却莫衷一是,教育改革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途中。在从政府到老百姓的主流价值评价体系中,什么叫优秀学生,学业成绩好的才能叫优秀学生;什么叫好学校,升学率高的才叫好学校;什么叫教育强区,重点学校多的才叫教育强区。这样的评价机制也不可能有利于教育均衡。

4.社会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问题,一方面,为个体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环境创造了机遇;另一方面,又导致了新的教育不均衡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人口的流动,当农村孩子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的时候,这些农民工子弟在个体上通常享受到了比其原户籍地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在他们的原户籍地——农村地区,学生的大量外迁,使得以生源数量为基本参考依据的教育资金投入在现阶段很难有继续快速增长的可能,在今后则失去了持续大量投入的动力,对于那些没有离开原户籍地的农村学生来说,教育的不均衡和不公平就无形中被加剧了。

5.政策和资金投入不足,是导致城乡之间非义务教育段教育不均衡现象的重要原因。

客观地讲,义务教育段,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对偏远和农村学校进行了倾斜,但大部分农村学校都还是存在着学校经费不足、设施不齐的问题。尽管绝大部分的学校近几年都先后实施了危房改造,布局调整等配套工程,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持续投入,很多农村小学图书资料少且更新慢;新建的电脑室和多媒体教室,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是闲置的,没有真正投入使用;仪器和药品缺乏,很多物理化学实验都没法做,更不用谈让学生上实验课。

由于城乡间的教师福利条件和待遇标准差距较大,导致有很多师范毕业生不愿意来农村学校工作,已有的农村优秀骨干教师又流失严重,很多农村都有大量代课教师。而以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现状来看,教师资源配置,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6.在教育的不均衡发展背后,社会舆论、家长的观点和社会的现实需求被不恰当的强加到教育中等因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育要实现均衡发展注定是漫长而艰巨的,我们还需要在这一问题上做很多努力。其实,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并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在于追求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其实只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手段,而且不是唯一的手段,我们的教育还是很有希望的。

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1.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增加教育投入。政府是天生的无法替代的责任人,是实施教育均衡的主体,离开政府,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无从谈起。从政府职能上看,努力办好区域内每一所学校,也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是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确保落实教育投入“三个增长”,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核定比例标准;二是拓宽经费来源渠道。落实国家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政策,分别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和2%足额征收,专项用于教育事业。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确保每年在基本建设资金中安排相当数额用于学校基本建设,并随经济发展逐年增加。同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20%专项用于教育设施配套建设,并对学校校舍建设实行规费减免;三是制定义务教育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以便督促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将公用经费全额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障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四是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制定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建立以成本分析为基础,与物价水平相一致的各级各类教育生均定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2.要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投入、教师配置等政策上向农村倾斜。政府要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取消等级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和现代化学校建设,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

政府应制定统一的福利条件和待遇标准并加以落实,促进师资流通的顺畅。除了派遣优秀毕业生和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优秀的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薄弱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进一步推进区域内干部教师轮岗交流外,关键是要建立优质学校相对薄弱学校管理班子的整体轮换调整机制,已便有机会将优质学校的管理体制这一关键“软件”移植到相对薄弱学校,从源头上化解“择校”矛盾。

篇11:家庭教育产生教育偏差的原因

关键词:体育;后进生;转化;新《课标》

一、“体育后进生”产生原因

文章主要从教育体制因素、家庭因素、学生自身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四个方面阐述“体育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一)教育体制因素

我国几十年的教育体制问题无形中对现代体育教学产生了冲击。在一些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目前仍有不少领导和老师认为,体育成绩好的学生学习成绩都较差,从而有“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说,言外之意是体育会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为了不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更多的学校普遍只注重文化课而忽视体育教学。一些学校占用体育课、挤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甚至不开毕业班体育课,致使体育教学的发展从小学教育开始一直处于跛脚状态,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中体育教育的弱势发展,从而到了大学不喜欢体育锻炼。

(二)家庭因素

首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多的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其次,家长缺乏基本的体育锻炼意识,把体育和文化对立起来,孩子参加体育活动时常遭到呵斥,致使孩子成为“四体不勤”的书呆子,甚至对体育教师的教育置若罔闻。这种负面影响直接导致学生对体育产生消极态度。

(三)学生自身生理因素

身体虚弱、能力差(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理解力等)的学生,在体育课中总是落后于他人,或者在体育课堂上怕别人笑话,于是体育课便成为他们的“噩梦”。有的学生缺乏对体育作用的了解,对包括体育课在内的各种身体运动的兴趣存在着无所谓的态度。

(四)学生自身心理因素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心理脆弱、心理失调的学生,他们的表现往往因缺乏自信心、自尊心而导致自卑。他们有可能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但由于心理素质不过关,在考试中得不了好成绩,久而久之也就惧怕体育了。

二、转化“体育后进生”的教育对策

(一)提倡全面的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各级决策部门应当把它作为一项具体工作来做,树立一定要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尤其是重点关注“体育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同时加大对体育场地与设施的投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与学习的环境,使他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步入社会,并为社会服务。

(二)关于体育教师素质问题

体育教师要注重素质重构,更新与加强自己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化,尤其是新《课标》实施以来,体育教师的思想与业务素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现代教育观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要使“体育后进生”了解体育,对体育有兴趣,并正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注重业务学习,经常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技能,改革陈旧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成为学生体育能力、体育兴趣与习惯的引导者和培养者。

(三)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陶行知也曾经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1)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2)注意教学过程中的非语言交流(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4)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5)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四)多一点尊重,多一点帮助,多一点机会

教学中,教师应对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多一点爱心和尊重,并在项目练习中及时进行适当的保护和帮助,由于此类学生运动能力较差,教师应加强辅导,并多给学生单独练习的机会,让他们在练习中逐步消除畏惧心理,增强其自信。

三、结语

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决策部门应重视与提倡体育教学与其他素质教育的同等地位,适当提高对体育场地与运动器材的投入,使学校、家庭重视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并在学校、家庭的配合下,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体育教师应该在培养“体育后进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关注“体育后进生”的态度变化,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在课余时间中多安排各种比赛,同时要兼顾“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差异。总之,要多角度激发“体育后进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态度,进而使其形成相对稳定的个人体育价值观,并由此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徐广超.体育教学中要善待“体育后进生”[J].考试周刊,2008(7).

[2]张月华.中学体育后进生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探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8(4).

上一篇:难忘那张的脸范文400字下一篇:肺炎疫情后生活贫困生低保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