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会计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2024-06-02

日本会计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精选8篇)

篇1:日本会计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日本会计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1.市场经济导向型的会计制度。在日本现行的市场经济制度中,已经确立了三项基本原则:第一,私有财产制度,这被认为是“市场经济制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制度”;第二,契约自由的原则;第三,自我负责的原则。战后日本企事业单位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是遵循上述原则进行的。企业的各项决策完全自由,国家不予干涉;企业实施决策带来的损益,全由决策者负责,与他人或国家无关。日本政府是尊重并极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在会计制度上,日本政府实施了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制度。这种会计制度具体体现在:(1)会计工作管理实行大藏省统一领导,审议会进行咨询,地方自治体(都、道府县及市镇村)分级管理的体制。在日本大藏省是全国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在大藏省内依法设有企业会计审议会等咨询机构。企业会计审议会主要由财界代表、大藏省高级官员以及部分知识界人士组成,主要职责是根据大藏省以及政府有关行政机构的咨询,负责制定各项会计政策及重要行政措施,并进行必要的调查。历届审议会人数不尽相同,但在会计决策中所处重要地位。在日本各都道府县、市镇村统称地方自治体。会计工作也就形成了大藏省、都道府县、市镇村三级管理的组织形式。(2)日本的会计制度由会计原则、商法会计、证券交易法会计和税法会计等部分组成。会计原则,主要是解决企业会计制度的统一问题,为促进企业行为合理化、证券投资民主化所作的规定。商法会计则是对商业账簿进行规定和对股份公司特别会计的规定。它是以保护债权人利益为中心,对股东利润分配和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作出的规定。证券交易法会计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核心,对证券交易的会计信息披露作出规定。而税法会计则以“确定决算原则“为其主要内容。确定决算是指由股东大会所承认的决算,由企业会计根据确定决算的利润额,加以一定税务调整而计算出课税所得。(3)会计制度、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解释,主要由审议会进行。如在日本企业会计原则方面,企业会计审议会就先后制定了《企业会计原则》、《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有关企业情况公开制度中物价变动财务情况公开意见书》、《成本会计准则》、《外币交易会计处理准则》等文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审议会制定的这一系列规章、准则等规范性文件,只须经大藏大臣认可,便可在企业中加以贯彻实施。

2.比较完整的会计法规体系。日本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可以称之为“五位一体“的体系。即包括:会计原则法规、商法会计法规、证券交易会计法规、税法会计法规以及会计职业法规等五大部分。这些法规,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和方式规范了全国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会计工作。会计原则法规侧重在会计技术方面的规定,技术性较强,用以对企业的会计核算起规范作用。商法会计法规是对所有从事生产经营的个人、企业法人的会计核算起规范作用。证券交易会计法规,主要是对有价证券上市或有价证券准备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进行规范。这种规范是带有强制性的。如按证券交易法的规定,公司发行有价证券或有价证券上市时,必须分别提出有价证券申报书和有价证券报告书。有价证券申报书必须附有公司会计报表,必须附有公认会计人士或审计法人出具的审计证明。税法会计法规,主要体现在法人税法和所得税法之中。它是为了合理计算纳税所得,而在税法中涉及到众多的会计规定。从而以间接方式规范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日本企业从自身会计工作考虑也尽可能按税法规定进行核算。会计职业法规,主要包括公认会计士(在我国称注册会计师)法、以及公认会计十进行外部审计的制度等。该法具体规定了公认会计士考试制度、注册登认制度、义务与责任,以及行业管理制度等。它规范了公认会计士的业务活动,从而保证了为企业法人提供合理可靠的会计信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配合了证券交易法和商法的实施。

3.管理会计方法的成功运用。西方的.一些日本问题研究专家们认为:日本的管理会计具有不同于欧美管理会计的思想和功能,它的成功运用是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一大因素。事实上,日本的管理会计有许多典型的特点。这些特点尤其是他们的成功运用已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1)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战略。日本企业把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开发视为企业活动的中心。在他们看来,研究开发部门设计新产品,营销部门出售产品,制造部门生产产品,生产只是为满足销售的需求。据《日本的管理会计——比较调查报告》表明:日本企业的实践活动具有强烈的市场导向型。有76%的日本企业在建立他们的产品目标时采取了将他们的产品至少和一个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比较或市场价格预估的做法,而英国只有41%的企业采用了类似的做法。(2)采用综合成本管理方法。日本企业的综合成本管理,是以成本降低活动和成本控制活动为“两轮“而展开的。在日本企业中,成本降低的典型方法有成本企划、看板方式、价值分析等,其中以成本企划最具代表性。成本企划的主导思想认为,虽然各成本项目发生在制造阶段,但要导源于制造产品上游的设计阶段,从设计阶段人手降低成本潜力最大。因此,日本企业打破欧美企业先设计产品再算出成本的做法,而把思考成本的立足点从生产现场上溯到设计阶段,即从“下游”移到“源头”。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国际竞争能力。(3)实施事业部制会计。日本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为企业集团,各企业集团内又按产品或市场区分为各种利润责任管理单位,即事业部。事业部制会计主要包括:企业集团内部利息制度和企业集团内部资本金制度。企业集团内部利息制度,是指企业集团的资金计划和资金筹措权统于总公司,各事业部需从总公司借人资金来维持使用资产,总公司对各事业部的借人资金及归属资产征收一定比率的内部利息。以此提高各事业部的金融意识,促进资金节约和自主性。通过内部利息,公平负担总公司费用和共同费用。所谓企业集团内部资本金制度,是在各事业部内设置资本金,用以事业部运营。通过区分资本金、短期借款、利润分配后的留存收益,明确对资本的责任,并增强事业部的独立自主、责任经营的思想。这种事业部制会计的实施,有利于企业决策的灵活性,有助于强化企业效率,也便于对管理责任者业绩的考核。

篇2:日本会计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一、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有:

(一)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将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相统一

日本公司往往追求经济效益和报效国家的两重目标,积极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把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当企业利益与民族利益发展冲突时,注重后者而不是前者,群体价值观念鲜明。这在公司的发展远景和经营理念中都有所体现。

日本的松下公司这样表述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价值目标:“讲究经济效益,重视生存意志。遵守产业人的本分,鼓励进步和社会生活的改善,致力于世界文明的进步。”由此看出,日本企业在追求经营理念的同时,也强调通过优良的产品、周到的服务来回报和服务社会,进而赢得社会好评,使企业生命得于延续。松下电器作为从社会调用人才、物品、金钱来经营事业的企业,通过其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就是它的使命。可见,日本企业的发展目标与西方企业仅仅追求利润的奋斗目标不同,而是将追求效益的企业使命和报效国家的社会责任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个人的历史使命和企业的历史使命定位在一个高水平上,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竞争加剧,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日益成为衡量企业优劣的重要标准。日本企业文化的这一特点显得尤为明显。在具体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企业切实做到实现股东和员工的利益;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商品服务;最大限度地促进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繁荣;遵纪守法,保证经营的公开和透明性;把企业发展同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建立循环型社会统一起来。也正是由于日本企业这种定位,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更好地促进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日本企业提倡以人为本,以企为“家”的全员团结协作精神

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很好地把企业以人为本与员工以企为“家”有效地结合起来,灌输企业的命运就是员工命运的意识,建立起共同的价值理念,人企合一,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推行一种“家”的企业文化。

日本民族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颇深,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他们把这种团队精神也渗透到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上,在实际工作中从各方面切实做到肯定、认可、关心、支持员工,激发员工的忠效觉悟;同时员工与企业间保持着较为深厚的类似“家人”与“家”之间的关系,使员工对企业坚守忠诚、信奉规则,同事有着很强的归属感。也正是这种企业“家”文化精神的渗透力、感染力和激励力,使日本企业成为生机勃勃的活力整体。

现代化背景下,日本企业为了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的凝聚力,除了传统的“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的制度保障外,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优化员工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在家的氛围下,员工能有良好和睦的工作环境,能更好的沟通,对公司产生感情上的依赖,从而对公司忠心耿耿,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与西方企业的组织机械化相比,日本企业和员工结成的这种同舟共济关系更具有勃勃的生机和创造力。

(三)日本企业以不断创新为目标,培养激发员工的共同创新能力

基于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日本民族形成了特别善于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的成功经验。公元7世纪,日本曾全力模仿和学习中国唐代文化。1853年美国舰队轰开当时落后的、尚闭关锁国的日本,使日本人猛然惊醒,转而自觉学习欧美工业化文明文化,为1867年明治维新实行资本主义“文明开发”改革奠定基础。日本人的学习和借鉴总是与本民族的实际结合起来,为我所用。体现在企业上则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创新求求生存。

松下电器成立于1918年,至今已有91年的历史。而其他很多企业从出现到消失只有短短几十年甚或几年,探究这些企业能长盛不衰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在不断开发适合当前环境的新产品、占领市场的同时,十分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既使企业发展根基于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能紧随时代不断适应其变化。

另外,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是创新的主体。对其进行创新精神的熏陶和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日本企业通常都开设员工培训中心、人才培养基地等培训机构,并建立资料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同时还营造人性关怀的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其创新意识,做到全员创新构建企业文化。由此,日本企业上下最终真正实现了所有员工的创新意识,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创新动力。

二、日本企业文化给我国企业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企业的组织和机构必然面临变革,中国的企业也正处在这一激烈变革之中。尤其是加入WTO后,国内企业界越来越多地关注企业文化建设的巨大作用。如何借鉴日本企业文化中的精华,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我们值得注意的问题。日本企业文化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有:

(一)培养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

为了使企业切实维护员工的利益,就必须从培养我国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开始。员工的积极参与,是包括企业在内的全社会责任意识提升的重要标志;员工的广泛监督,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有力的保证。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培育企业员工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使之学会利用劳动保障的权利,来为自己和广大劳动者争取合法的权益,学会借助于法律并利用社会舆论来有效约束和正确引导企业行为。

(二)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经营模式,重视培养团队精神

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劳动者是企业的主人,因而国内企业从客观上说有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企业文化扎根生长的土壤。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国企业的领导人却忽略了人的作用,疏忽了团队精神的培养,以为只有靠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企业才能走向辉煌。殊不知,这些所谓的管理方法只是搞好企业建设的外壳,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企业的员工。

日本企业上世纪获得巨大成功,一方面就体现在他们倡导的家族意识和团队精神。将企业和员工的利益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企业精神。我国企业应该不断增强对企业人才的关心与重用,努力做到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员工,关心每一位员工的成长,使员工意识到企业在关心着他们,使其有归属感,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三)提高员工素质,大力推行创新

日本企业非常重视人才的开发,把人放在企业组成要素的第一位,人就是财产,培养优秀的人就是增加企业的资产。并且下大力开设培训中心、建立资料馆,努力创造文化氛围,从内部提高员工自身素质、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为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效益与活力。这一成功经验对我国企业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目前,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充分。企业恶性循环,不讲职业道德,信用水平整体下降;企业内部普遍缺乏人文关怀意识,企业员工队伍的素质不高。为了推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断前进,一方面大力提高职工内在素质,用严格的管理来规范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大力提升职工的技术文化素质,通过专门技术培训、资料补充等手段全面提高其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加强职工的生活文化建设,激励员工进行创新,不断探索出新的管理经营模式,从而实现企业的总体创

新。

(四)加强对企业文化的重视。

日本企业非常注重培养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多流于表面,未真正渗入每个员工心中。所以无法形成认同感、归属感,无法用企业精神指导人的行动。企业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必须要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并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其渗入到每个员工心中并指导其行为。

三、结论

篇3:日本会计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一、日本学前教育的特点

(一)完善的立法体系

1926年,日本文省制定《幼儿园令》,为幼儿园法令开创了先河。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的重大变革,学前教育得到较快发展,这期间颁布了《保育大纲》(1948)、《幼儿园教育大纲》(1956)。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开始实施幼儿教育振兴计划。20世纪90年代,由于少子化、核心家庭化、都市化、信息化等倾向,文部省颁布了《天使计划》(1994)。[1]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日渐显著,日本政府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对原有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2006年12月22日,日本公布施行新的《教育基本法》,首次将幼儿教育写进此法中。该法第11条明确规定:“鉴于幼儿教育对于人之一生人格形成的基础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以及地方公共团体,必须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及适当的方法,以努力使之振兴。”学前教育成为各类教育的基础,《基本教育法》的出台不仅保护了幼儿的权益,还保障学前教育的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顺利进行。

(二)二元制学前教育机构设置

历史原因,使日本学前教育形成了幼儿园和保育所并存的“二元制”结构。幼儿园主要招收3至6岁儿童,保育所主要招收0-6岁儿童。幼儿园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遵循《学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由文部省和各地方教育部门协调监管;保育所属福利性机构,遵循《儿童福祉法》等法律法规,由厚生省和各地方福利部门协调监管。幼儿园侧重“教”,保育所侧重“保”,无论从教学质量,师资配备还是环境创设方面,幼儿园都要较保育所正规。

厚生省与文部省于1963年达成协议,要求各地保育所开设的课程和提供的设备须与幼儿园基本相同。[2]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少子化现象日渐显著,出生率的下降,导致幼儿园和保育所的需求量也相对减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幼儿受教育的质量、幼儿园自身教学质量的要求也增多,而当时的保育所已不能满足家长及幼儿的种种需求,‘保’‘教’开始呈现融合的趋势。尽管“保教”一体化的呼声很高,但现实生活中的日本幼儿园仍呈现保、教分离的状态。

(三)举国上下关注学前教育的发展

日本政府十分注重对学前教育经费方面的投入。1955年,日本学前教育的经费为81.65亿日元,1993年为9101.31亿日元,较1955年增长了110多倍。[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署200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学前教育公共投入经费占全国GDP的0.1%,占总教育经费的3%.[4]政府方面还会对私立幼儿园进行补贴;对低收入家庭的幼儿入园费用进行补贴,这不仅保障学前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各个幼儿园的协调发展,还确保了适龄幼儿的入园率。保证幼儿上的起幼儿园,平等的享受国家的福利。

除国家重视学前教育外,日本民众也十分重视学前教育。日本有妇女一结婚便会放弃工作的传统,并会把全都精力放在家庭与孩子的教育上。[5]日本虽然占地面积小、资源又短缺,但无论是在人口稀疏的北九州、广岛还是在人口密集的东京,幼儿园的园舍均会建为二层楼房。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日本幼儿园的户外设有大面积的沙土游戏场地,作为孩子们的户外场地,供孩子们尽情玩耍,让幼儿亲临大自然,满足其身心发展需要。

(四)家长、教师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性

日本人关爱孩子,但却从不溺爱孩子。虽然幼儿园的培养方案各有不同,但都十分重视幼儿独立性的培养。[6]早上入园,孩子们会自己从校车上下来,背好书包,走到自己的班级。通常,他们会背2-3个包,一个用来装书本文具,另两个装日用品和换穿的衣服。家长从不会选择帮孩子背书包,或是一直护送孩子到班级门口,看着他们入座后再离开。在日本家长眼中,幼儿是独立发展的个体,幼儿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家长从不插手,也不会提供帮助。日本人认为,只有这样幼儿在长大后才可以从容面对各种困难,并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每天都有3小时以上的自由活动时间,幼儿可以无拘无束的跑、跳、爬、走、玩耍,老师只负责在一旁监督保障他们的安全,孩子们自己决定游戏方式,自己设计游戏内容。无论是动手实践、学习知识、还是集体活动,老师都不会强求幼儿去做什么,也不会禁止他们做什么,更多情况下是鼓励幼儿自己去实践、去体验、去思考。他们很少给幼儿做示范、定标准或是用条条框框束缚去孩子们,目的就是为培养儿童自主思考、独立创造的精神。

(五)家、园、社区密切联系

日本的幼儿园十分重视家长的观点与看法,每学期各班都会召开家长恳谈会,由园长亲自听取家长对幼儿园及教师工作的意见,并通过家长与教师间互换意见,共同探讨对幼儿的一致性教育。[6]日本家园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除家访、园所开放日、亲子活动、恳谈会、家园日记外,幼儿园还会在新学期刚开始时,为家长提供本学年的教学计划、活动安排、创办专门的幼教期刊,以帮助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日程、掌握孩子的发展动向。幼儿的教育由单方参与发展成家、园、师的多方共同参与。

在日本,幼儿园不仅注重与家长间的密切联系,还注重与社区的合作、交流,如举办社区联欢会、幼儿社区参观活动等,一方面有利于幼儿了解社区,更好的体验并感受社区生活,另一方面密切了幼儿园和社区的关系,社区可及时给予幼儿园帮助。

二、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启示

(一)加强学前教育立法建设

日本重视立法,通过制定、实施各种法律法规来保障、指导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与进行。[5]与日本相比,我国在学前教育立法方面的确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学前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数量有限,很难有效的保障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法律的制订与实施是幼儿园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也是国家对幼儿园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的关键。要想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法律上的保障必不可少;要想填补我国在这一层面上的空白,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各园所就应融为一体,即国家出台政策,地方政府认真落实,各园严格遵守。

(二)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

日本通过公共财政,不断强化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责任,学前教育公共经费投入充裕。我国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投入比重仅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2%~1.3%。[8]除法律层面的扶持外,日本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十分重视,不仅支持幼儿园内各种硬、软环境的开发与利用;组织幼儿园教师学习、培训来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还开展大量的与幼儿有关的社会活动,让幼儿真正的融入到社会中。在我国,无论是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还是政策扶持都相对较少。政府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首先应立足本国国情,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统筹兼顾城市与乡镇、沿海与内陆、公办园与民办园的发展,努力实现教育资源的平等、合理分配。其次是全方位、多领域的提供帮助。幼儿园的建设与发展不单单需要政府资金上的投入,还需为其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举办权威的学习交流活动;为园内教师设置专业技能培训课程;给予幼儿园一定的理论、技术指导。

(三)密切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联系

家庭、学前教育机构、地区社会有着不同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内容,三者间的充分合作将更大地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9]目前,我国正面临幼儿园、家庭、社会三者脱节的显著问题。家长应踊跃参与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多与园所、老师沟通交流,有利于其更好的掌握幼儿的成长与发展状况,及时注意到幼儿的不足之处,在园所、老师的帮助下解决幼儿存在的问题。另外,幼儿园在组织活动时,还应充分调动各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如开展节日主体活动、社区专题活动等,都邀请社区的参与。家长、社区、幼儿园融为一体,共同分析研究发展学前教育的方法、共同面对解决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还密切了家长、幼儿园以及社区间的联系,增强彼此间的了解,益于制定出更好的幼儿教育方案,提出适合幼儿成长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刘存刚.学前比较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9.

[2]刘天娥.日本学前教育特点及其启示[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2(2):81-84.

[3]周谊.日本幼儿园经费情况介绍[J].早期教育,2005,(6).

[4]周兢,陈思,郭良菁.国际学前教育公共经费投入趋势的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9(11):65—72.

[5][7]梁瑜.日本学前教育若干特点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3).

[6]余碧君.中圆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差异[J].学前教育研究,1994.(4).

[8]蔡迎旗.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与政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4:日本会计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关键词:日本;环境会计;环境会计制度;《环境会计指南2005》;借鉴

中图分类号:F235;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1-0016-06

日本在二战后以发展制造业作为立国的方针,大力加快工业化进程,而日本在这一时期以产业优先为主,并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导致国内工业污染严重,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日本连续发生了三重县四日市煤尘事件和富士县神通川、新泻县阿贺野川和熊本县水俣市的有机水银中毒事件(水俣病的名称正是由此事件而来的),当时日本国内的环境污染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经历了这些环境灾难之后,日本从政府到企业界开始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大力进行环境治理和保护,至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特别是日本企业通过环境经营理念、行动方针及环境经营实践等活动,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环境经营体制,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欧盟预言的“环境经营将带来利益”已经在日本的一些企业变为了现实。在此期间日本建立了完善的环境会计制度,环境会计在日本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环境经营的深入展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当今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大力发展制造业,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环境破坏也触目惊心,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些与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很相似。所以我国应该学习日本解决环境问题的先进经验,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而环境会计作为实现环境经营的一种工具,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受到了重视,本文通过对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环境会计制度建设与实施的过程和经验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情况提出一些建议。

一、环境会计在日本的发展与实施

(一)日本政府及日本民间组织制定的各种环境会计方针

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消极治理环境污染向积极预防环境污染这一理念上的转变,提出了从生产到消费的源头防止污染产生的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在联合国影响下进一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到了2000年,日本政府提出了建设“循环型社会”的规划。为配合这些战略和规划,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法规和政策。

日本政府在1993年制定了《环境基本法》和《环境基本计划》;1997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承诺减排温室气体;2000年制定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以此为背景,日本环境省(原环境厅)、经济产业省(原通商产业省)以及各种民间组织制定并发表了一系列环境会计方针。具体如表1所示:

以环境省为主导制定的以上一系列有关环境会计的准则和方针构成了日本环境会计的现行体系,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环境会计指南2005》。

(二)《环境会计指南2005》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环境会计指南2005》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环境会计的定义、目的、对象及特征。指南中指出了环境会计的目的是降低环境负荷,实现环境保全的同时,确保其效率性、效果性及经济性。指南中指出,环境会计是以环境保全成本及环境保全效果为对象,通过货币单位及物量单位的计量方法,对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实施的环境保全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及达到的效果进行确认和衡量并加以报告的一种会计形式。

第二,环境会计的要素及计量方法。指南中的环境会计由三大要素组成,即环境保全成本、环境保全效果、及环境保全对策的经济效果。在《环境会计指南2005》中采用按照对环境保全成本的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除了对环境保全成本按业务活动分类外,还增加了按照环境保护措施 ( 如全球变暖措施) 对环境成本进行分类的方法。另外,指南中对环境会计的这三大要素的计量方法提出了下列可操作性很强的意见。

环境保全成本原则上采用货币计量,其算式为:

环境保全成本=经营领域内成本+上·下游成本+管理活动成本+研究开发成本+社会活动成本+环境破坏应对成本

环境保全效果分为物量效果和货币换算效果,其算式分别为:

环境保全的物量效果=前期的环境负荷总量-当期的环境负荷总量

货币换算效果=物量效果×经济价值评价系数

环境保全对策的经济效果以货币计量的形式反映了其对企业的贡献,其算式为:

经济效果=实质性效果(利益额+费用节约额)+推定性效果(利益额+费用节约额)

第三,环境会计原则及环境报告原则。结合《环境报告2003》的要求,指南中指出对外报告的环境会计信息必须遵守以下原则。(1)适用性原则。企业必须提供对股东决策有用的环境保全成本信息及环境保全效果信息。(2)信赖性原则。环境会计应该提供给股东无重大错误及偏导的可信赖的情报。(3)可理解性原则。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应有助于股东对企业环境保全活动状况的判断,信息应该简单明了,容易为使用者所理解。(4)可比性原则。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要求在不同会计期间及不同企业间能够进行比较,具有可比性。(5)可验证性。从客观角度能够对所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验证。

第四,环境会计的分析指标及披露格式。指南中对环境会计对外披露格式及内部管理用的表格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意见,并针对环境会计活动,提出了4类主要分析指标,包括环境成本构成比率指标、环境保全效率性指标、环境负荷的集约度指标和环境效率的物量指标。

环境成本构成比率=环境保全成本/包括环境保全成本在内的企业总成本

环境保全效率=环境保全货币效果/环境保全成本

环境负荷集约度=环境负荷量(物量)/经营活动量(物量)

环境效率=经营活动量(物量)/环境负荷量(物量)

作为对外报告用的环境会计报表有3大主表及其它相关的附属报表,其3大主表分别为环境保全成本表(按事业活动分类)、环境保全效果报表、环境保全对策的经济效果报表,其具体格式分别如表2:

《环境会计指南2005》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明确了环境会计的定义、对象、目标和计量方法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提供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理论依据。

第二,对环境保全成本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及管理。其中产品的上下游环境保全成本作为一个成本项目划分出来,对环境会计的实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对此项目的核算与管理真正实现了从生产到消费的源头控制环境污染的理念,从而实现了对“全生命周期”环境保全成本的控制。

第三,详细规定了以货币单位计量和物量单位计量来衡量环境保全效果的方法,能够系统全面地反映出企业环境保全决策的实施效果。

第四,实现了对外披露和内部管理的兼顾。对外披露以独立报告的形式来实施,提供了有关披露格式的具体建议;内部管理方面则在指南中提供了可操作性很强的管理报表格式供企业选择或参考。

(三)环境会计在日本的实施现状

根据日本的地球环境战略协会(IGES)调查,2001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1 400多家公司中,有297家发行了环境报告,超过了20%。根据环境省实施的“环境友好型企业行动调查”,2007年接受调查的2 774家企业中,实施了环境会计的企业有819家,超过了29.5%;正在研究有实施意向的企业有363家,超过13%。同样的调查,2014年接受调查的1 161家企业中,实施了环境会计的企业有304家,达到了26.2%;正在研究有实施意向的企业有73家,超过6.2%。其中超大型企业实施环境会计,发布环境报告的比重已具世界首位。

日本企业特别是知名的一些大企业在实施环境会计,以环境会计为工具实行环境经营方面已经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如富士通集团和理光集团。富士通自1935年创业以来就以“建立与自然共生的体系”为根本经营理念, 1996年开始公示《环境经营报告书》,1998年导入《环境会计制度》,是日本企业中在环境保护管理及环境会计体系等方面走在前列的;受到社会及日本政府高度评价的企业。理光集团也是日本实施环境会计最为成熟和先进的企业之一,该企业从1999年开始公布环境报告;理光集团在实施环境会计过程中不仅遵循了环境省的指南原则,还参考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在编制环境会计报告时结合集团自身的情况和现实特点,在报告结构方面做了一些调整,以使之更完整、明确地反映集团自身的绿色经营和生产投资特点。

而且富士通集团和理光集团已经实现了从环境经营中获利,以下是这两家公司2006—2010年的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的对比表。

二、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相关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日本环境会计是在日本政府及其环境保护机构的大力推动下得以发展起来的。日本的环境法规比较完善,以《环境基本法》为基础,相关的环境法规涉及到每个行业、每个污染源,就连生活垃圾的分类和投弃都有严格的规定,笔者曾在日本工作、生活了十多年对此深有体会。而且在日本,对违反环境法规行为的惩罚是相当的严厉的,熊本县水俣市的有机水银污染事件中的肇事者之一chisso公司从1972年到2005年间已赔偿给受害者的金额为1 353亿日元,且赔偿还在继续,这得益于日本的集团诉讼制度及日本政府的执法力度。

在我国从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已颁布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10余部,行政法规30余部,国家环境标准300余项。但是这些法规主要体现在有关排污费用的处理要求,对于环境修复及公益赔偿等方面的规定并不完善,而且对于环境违法事件的惩罚力度不够。如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101厂一车间苯胺发生爆炸事件,并造成松花江水体严重污染,哈尔滨市停水四天,经济损失惨重;而针对此事件,根据法律规定最高只能给予100万元的处罚。而且由于我国的集团诉讼制度并不健全,使得受害群众很难向违法企业索赔,这样对企业就构不成大的震撼力,企业缺乏主动导入环境会计的动力。所以我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完善环境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二)需要国家在政策上进行引导

二十世纪后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在针对环境保护问题上,利用税收、财政补贴、金融服务、排污权交易等国家政策对企业进行引导。如日本引用欧美金融机构为中心的生态评级系统,于1999年8月起,按照生态评级的结果优先向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金额服务;再比如2008年10月日本国会通过了《排放量交易试行方法》,以政府监管为保障,实现企业间在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量上可以进行交易,迫使高排放量的企业必须额外付出代价向节排企业购买排放权,以市场机制来实现了国家的减排政策。日本政府还结合经济政策上的需要,在2009年5月(时值次贷危机后的经济萧条期)推行了节能积分制度,凡是购买节能冰箱、空调、液晶电视的可以获得节能积分,利用节能积分可以交换到商品或服务。这一政策既促进了消费,又引导了企业和消费者的环保行为,后来这种节能积分制度还推广到房地产等其他行业。我国虽然近年来,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也从财政、税收、收费等政策上对企业进行了引导,但是政策的可操作性差,没有起到应有的目的。我国可以参照日本的经验,采用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来引导企业注重环境保护,从而促进企业利用环境会计这一工具来进行环境成本和环境效果等方面的核算及管理。

(三)利用资本和市场机制促进环境会计的发展

在完善的环境法规和相应的国家政策导向的基础上,利用资本和市场机制来驱动企业实行环境经营,实施环境会计的内动力。在日本,环保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环保产品可以获得消费者的亲睐以及更高的附加价值。相反企业一旦发生环境违法行为,不仅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其产品也会遭到消费者的唾弃。由于环境违法成本非常之高,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企业的环境问题非常重视,所以实施环境会计主动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能够得到投资者的信任并更容易获得资本投资。随着市场和资本机制在环境保护作用的深化,欧盟预测的“环境经营将带来利益”已经在日本的部分企业成为现实,如本文的表5所示,富士通集团及理光集团已经实现在环境经营上获得利益。

我国应该学习日本的经验,加强市场和资本机制对环保的导向作用,让企业意识到以环境会计为工具进行环境经营将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促使企业主动实施环境会计,接受外界的监督并对外发布环境报告。

(四)借鉴日本经验建立中国的环境会计制度

如本文的第二部分所示,《环境会计指南2005》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仅对环境会计的对象、目标、计量方法、环境会计原则等方面有明确的定义,而且就对外环境报告的编制及对内部环境管理报表的格式都有具体的建议。我国可以吸收日本环境会计指南的优点,再结合我国的国情,从环境会计的对象,计量方法,会计原则,披露格式及信息要求,分析指标等方面参照《环境会计指南2005》编制出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环境指南。可以借鉴日本环境成本项目的分类方法,首先规定一些高污染行业必须核算并披露大气污染成本,水污染成本,土壤污染成本等环境成本,并把这些环境成本作为产品的一个成本构成项目计算到产品的成本中去。以环境指南为基础,结合企业会计准则对环境负债的计量和披露进行更为严格的规定,对于环境治理和经营中由于环境投资形成的环境资产可以给予更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对企业更有利的折旧或摊销政策。在环境治理和保护过程中不断完善环境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最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制度。

三、结语

日本通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把一个公害大国治理成为山清水秀、环境质量优良的国家,实现了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这当中环境会计的作用功不可没。我国目前的环境现状跟70年代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日本的经验就更加值得我国借鉴,本文主要从环境会计的角度出发对日本环境会计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日本环境会计制度的构成,日本环境会计的实施现状及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环境会计的若干建议。

参考文献:

[1]西澤脩.環境保全の会計と管理[M].株式会社りーガルマインド,2010:101-132.

[2]竹森 一正.日本环境会计的开展[J].董屹,译.会计之友,2003(3):4-6.

[3]刘仲文,张琳琳.日本环境会计指南2005的借鉴与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2):78-84.

[4]日本环境省.日本环境会计指南[R].日本环境省,2005:1-30.

[5]富士通集团.2006-2010年度的环境经营报告书[EB/OL].http://www.fujitsu.com/jp/.

篇5:日本会计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产业政策的概念首先产生于日本,它是在现代日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日本的`经济政策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对促进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 者:苏贵光 路迹 作者单位:刊 名:国际经济合作 PKU CSSCI英文刊名: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

篇6:日本会计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核能是目前世界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一次能源供应总量的5.8%,电力供应总量的13.4%。在以中国等亚洲国家大规模核电建设的拉动下,世界核能产业已从停滞期逐渐进入到复苏发展阶段。在核能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即是保证其安全性。如何在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等)发生时确保不发生重大核泄漏事件,是核工业者在核电站的选址、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等全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世界核能发达国家均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预防和应对。

事件背景及进展

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大规模海啸。灾害发生后,日本境内共有4座核电站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1座核电机组自动停堆。截至15日,大部分受影响的核电站机组摆脱紧急状态,但仍有机组存在冷却问题。12日,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因冷却系统故障,出现反应堆堆芯燃料部分熔毁,导致堆芯水蒸气外泄产生的氢气和建筑物内的氧气发生剧烈反应引起化学性爆炸,但并非内部核反应堆安全金属外壳发生爆炸,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和反应堆安全壳没有受损,不会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核电站附近放射性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为反应堆减压所排出的放射性蒸汽,而不是核燃料外泄。14日,该电站3号机组也发生类似的氢气爆炸。15日,2号机组现场发生爆炸,导致反应堆用于盛装冷却水和控制内部气压的容器底部压力控制池受损;4号机组发生氢气爆炸,失火燃烧,现已扑灭。目前,福岛第一核电站1、2、3号机组冷却注水工作仍在继续,而第二核电站4台机组已全部安全停止了运转。据报道,因福岛核电站爆炸而泄露的放射性污染物正在乘北风向日本各地扩散开,包括东京在内的日本关东地区,已检测到比通常更高的放射性物质。但日本官方表示,现在检测到的数值对人体健康没有太大影响。日本政府已将这次核事故初步定为4级,低于1979年的美国三里岛核事故(5级)和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7级),即造成“局部性危害”,但预计随着事态发展会对事故等级进行调整。日本在运核反应堆55座,核发电量占该国总电量的30%左右,此次地震也使该国电力供应受到较大影响。

据日本专家指出,除去此次地震为日本史上最高等级地震的客观因素之外,发生事故的核电站设备老化和抗震能力不足也难辞其咎。福岛核电站使用的反应堆均为上世纪70年代投入运行,是从美国引进的老式单层循环沸水堆,冷却水

直接引入海水,只有一条冷却回路。沸水产生的蒸汽用来直接推动涡轮,一旦发生故障,蒸汽里就带有辐射性物质。根据东京电力公司在今年2月7日对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该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了一系列设备老化的迹象,包括原子炉压力容器的中性子脆化,压力抑制室出现腐蚀,热交换区气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出现腐蚀,并为其制定了长期保守运行的方案。此外,由于建设期较早,其配套设施的抗震能力偏低(抗震测试强度最高为7.9级),为事故发生埋下隐患。同时,东京电力公司没有充分考虑核电站应对海啸的能力也是造成本次事故的重要原因。此次地震的断层达到400公里,并且产生了大海啸。但电站运营商东京电力公司在核电站建设时只设想了断层几十公里、海啸数米左右的情况,导致应急电源因海水浸泡无法启动。

针对日本地震后出现的紧急情况,我国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紧密跟踪日本发生的海啸对运行核电站和在建核电工程可能的影响,做好运行核电机组监测并重点关注海水系统和环境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到目前为止已经确认本次地震对我国各核电厂安全没有造成任何影响,且在我国境内未发现任何放射性异常。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3月15日权威发布,日本中北部区域在中低层大气中风向由西南风转西北风;高空大气主要以偏西风气流为主,近期由于降水发生,有利于放射性污染物质沉降,影响范围缩小。未来三天(16日至18日),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质主要影响区域为日本中部、北部及其以东的北太平洋区域,对我国没有影响。

核能发达国家核能安全发展态势

美国:周密的核应急体系

美国是开发核电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大规模将核电推广使用的国家,其核反应堆数量、装机容量以及核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美国早在1954年就出台了《原子能法》,1974年出台了《能源改组法案》。这些法律为核应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美国核应急法律法规体系较为完善,经费预算明确充足,各级核应急管理部门及单位之间协调运作良好,各类应急预案涉及范围较广,层次清晰。1979年三里岛事故后,美国开始建立联邦、州、地方、核设施营运单位等四级核应急体系,实行属地管理,符合应急工作快速、高效等内在要求,也符合核设施点多面广的客观要求。

美国核应急技术支持体系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其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集事故监测、评价与事故信息报知于一体的核应急技术支持体系:整合了应急资源,实现技术和信息多方共享;建立了大气扩散模型,适用于核、生、化等事故的后果预测和评价;核设施营运单位与政府共建一套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统一管理、共同监视。

法国:标准化+统一协调管理

法国的核电比例超过本国电力总量的75%,是世界上核电比例最高的国家,其核电规模仅次于美国。法国核电站一直安全运营,迄今未发生过一起核事故,法国人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58座核反应堆也没有感到恐慌。究其原因,标准化的先进技术加上研发、设备制造、生产运营及安全监督的统一协调管理是法国核电产业的特色。法国对核电站采取了系列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法国所建的58座核电机组分三大系列,其中34个为100万千瓦、20个为130万千瓦、4个为150万千瓦,这三大系列均采用同样技术,并采用总体工程管理模式。法国原子能署(CEA)全面负责全国核能战略、整体规划和研究开发;阿海珐集团负责从核燃料的前端提取生产到核电站设备的研究、设计和制造,直至核废料的后处理和储存等一体化运作;而法国电力公司则作为政府授权的唯一核电运营商专门负责核电站的运营、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成立的核管理局除制定核安全规则之外,最重要的是担当核电“警察”,行使监督核设施运行安全的职责。2002年法国在核管理局的基础上又扩建成立了国家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总局,增加了对放射性废料长期监管的职能。每年核安全局对大型核用户作700次-800次核查,采取检查、抽查和民意调查等形式。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一天、一周或半个月的时间,来看运营商组织管理,核安全的文件,执行操作程序的过程。核查不仅涉及核电站的设计、设备,更主要的是对整个核电站人员是否发挥积极性,他们之间是否有协调的团队精神尤为关注。此外,法国的核安全文化高度强调透明化。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及时通报,使公众与政府相信核能发展的安全。核电站内部采取透明的管理体系。通过建立一个独立的监督层,从核安全总监、核电顾问、核电站检查组、高级安全顾问到安全工程师,随时对不同的管理层监督,每年定期写检查报告,并直接将结果向国家安全当局汇报。

日本:巨灾难掩强大的防灾抗灾能力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核能规模第三大的国家。虽然在这次该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灾害中受损严重,但必须指出的是,作为地震多发国家,日本是世界上为应对地震灾害准备最充分的国家之一。灾害管理的法律法规非常完备和细致;日本政府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建立了应对地震和海啸的最先进的预警系统和基础设施;拥有世界上最严格的建筑规范;从民间到政府,救灾措施专业细致;同时非

常重视对国民进行防震教育,民众的防震意识和自救行为高效有序。此次地震发生后,核电站自动保护系统启动使核反应堆立即停运。首相菅直人立即宣布核安全紧急事态,为了保护福岛县附近居民免受核辐射,日本政府采取了如下及时有效应对措施:第一,马上疏散核电站附近居民。根据福岛县发出的指示,距离福岛县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2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居民、距离2号机组1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居民合共约30万人要马上撤离,以免遭受辐射的危险。日本政府还根据核设施的具体情况和变化,划定和不断调整疏散区半径,15日菅直人鉴于事件趋于严重,要求在核电站20公里至3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也要做好防止核辐射的准备。第二,军方立即介入除染。日本自卫队中央特殊武器防护队在首相菅直人的命令下,派遣6辆除染车进入爆炸现场附近开展除染工作。15日,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一支穿戴特殊防辐射服的防化部队,已经紧急开赴福岛第一核电站,接替中央特殊武器防护队。第三,政府马上组织向可能受影响的居民派发碘片等药物,防止身体吸入辐射,并组织医疗力量进行人员辐射检测。此外,日本政府还发布指引,要受影响地区居民避免皮肤裸露在外,关闭所有门窗,停止一切空调系统运作,避免吸入或皮肤受到辐射。第四,对于遭受地震海啸影响的核电站,通过释放反应堆容器内水蒸气以降低反应堆内压力,防止更大破损;同时向反应堆注入海水降低堆内温度,防止积聚的热量继续熔毁燃料棒。

我国核能安全发展态势

我国核能产业发展起步晚,但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目前在建机组占全球在建核电总规模的40%以上。我国目前在运核电机组共13台,其中除秦山一期核电站采用二代核电外,其余12台在运营核电机组都是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在安全性上都超过此次发生事故的福岛核电机组。核电站的选址均远离断裂带,而且建在稳定的基岩上,抗震、防洪标准等都做到了“高一级”设防,并且受国家核安全局的严格审查。在国家核安全局的牵头下,中国的核电安全规范也完全满足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要求。过去20年来,未出现任何导致放射性外泄的安全事故。

但问题和隐患也客观存在:我国核电运营经验还不足,第一个核电机组到1991年才正式并网发电,至今刚刚20年;一些核电站在保养和维护方面,存在操作不规范的地方;与外方的技术合作,在个别项目上也出现了衔接不好的情况;大规模建设之下,行业人士可能会产生麻痹松懈的心理,认为技术有保障,就可能不按规范运作;核电建设中急于求成的心理可能造成核电站施工质量不达标,从而造成安全隐患;核电安全的科学普及以及信息公开工作尚显不够。

启示与建议

自1954年第一座核电站投入运行以来,仅经历了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核能发电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全球有超过30个国家拥有核电站,在运440多座核反应堆,累计安全运行了13000堆年以上,核电已与火电、水电一起构成了世界电力来源的三大支柱,其在缓解世界能源紧缺和保护环境方面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利益是毋庸置疑的。人类无法且没有必要完全放弃核能,关键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其安全性。对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能源需求不断高涨的我国,需要辩证看待核能,从能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战略性产业角度出发,必须要坚持核能发展不动摇的基本原则,不能中断发展。历史上,人类每项技术的发展都付出过惨痛的代价: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仅飞行了59秒就坠落;航天飞机也经历了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两次失事,使14名宇航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即使已商业运营的民航飞机也常有空难发生,各种交通事故每天都在发生;煤矿也时而发生瓦斯爆炸。这些造成的伤亡要远大于核电站事故造成的伤亡。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相反更需要做的是全面汲取几次重大的核电事故在技术上、管理上及事故处理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为今后核能的安全发展做好万全准备。基于此,提出建议如下:

(1)从国家能源系统角度出发加强核能规划

需要综合考虑全国能源结构、资源存量、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环境风险等因素,从系统角度进行合理布局。从国家到核电企业各层面需要强化安全预案,全面加强核电站安全标准。这次事故后,国际核能界肯定会对核电站的安全性重新加以评估,例如设计基准地震的考虑、场址的选择、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如海啸的影响等。德国总理默克尔即于12日晚宣布,德国将全面检查境内17座核电站的安全标准;欧盟于15日在布鲁塞尔召开核能安全紧急会议,将重新审查欧盟各国的核能安全标准以及执行情况,重点是检查各国核电站应对地震的预案,以确保各国核电站的安全;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均表示将重审各自的核电站计划。我国从国家相关部门到企业层面都应不断总结他国经验教训,加强核电站从规划到建设运行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评估工作和核安全的监控,提高核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更科学地评估今后核电站(特别是内陆核电站)的规划、建设和发展。

(2)从法规政策配套措施等层面做好安全发展保障

需要结合国情,在更高层面上架构核电安全机制。尽快出台《原子能法》,以原子能立法为主旨,建立核安全相关技术标准认可机制、管理办法及工作程序;

建立相对独立和较为完整的核辐射安全监管技术能力体系;建立核电厂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核电工程公司的准入条件;建立全国联网的放射源监管系统及完善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等。各核电站之间还应加强应急联动机制,目前我国还缺乏这方面机制,需要在国家层面加以推动。

(3)加强先进核电技术的研发应用

日本受影响核电站采用的是二代核电技术,最大问题就在于遇紧急情况停堆后,须启用备用电源带动冷却水循环散热。而以AP1000为代表的三代核电技术采用失效概率低的非能动安全系统,仅利用地球引力、物质重力等自然现象就可驱动核电厂的安全系统,从而冷却反应堆堆芯,带走堆芯余热,并对安全壳外部实施喷淋,进而使核电站恢复到安全状态。反应堆堆芯熔化概率(CDF)提升至10的负7次方数量级,远低于目前对二代的10的负5次方的要求。但三代技术的大规模建设必须依赖配套产业链,所以国内企业对AP1000的消化吸收的进度成为了中国核电未来由沿海逐步延伸向内陆的速度。而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快堆、超高温气冷堆、钍基熔盐堆等)具有革命性技术进步,反应堆具有固有安全(非概率安全)特性,无需场外应急。但第四代核能技术目前还在研究阶段,2030年前尚不能投入商业运行,目前需要加强相关研究工作力度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4)建立核电安全应急处理队伍,加强核辐射损伤的防治研究

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重点立足软硬件双过硬的积极预防。加强核辐射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急性核辐射危重病人抢救、有效抗放射和促排药物等特殊药物研制等。尽量避免或减轻可能发生核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日本在这次核电安全处置过程中活跃着一支专业化队伍,我国也应尽快组建一支专业化核电安全应急处理队伍,来应对可能发生的核能危机事件。

(5)建立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制度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消除因不了解带来的盲目担忧。本次日本核泄漏事件产生的心理层面影响要远大于实质性影响,在众媒体的聚焦下,对核安全的担忧将被放大,或将在短期内影响全球核电事业的发展。从历史上看,大级别的核事故都会引起对核电安全的社会性忧虑。美国在三里岛事故、欧洲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之后核电的发展陷入停滞。针对公众核能与核辐射基本知识的缺乏,需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核与放射突发事件应急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组织编写核与放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科普知识和公众心理

篇7:日本会计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内容丰富性、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形式多样化等特点,其爱国主义教育经验对于我国改进这方面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 者:许彩萍 XU Cai-ping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青海,西宁,810016刊 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L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8(4)分类号:G40-059.3关键词:爱国主义 教育 美国

篇8:日本会计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职业培训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发达国家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 有力的保障了运动员职业培训的开展。

(1) 美国的职业培训采用CEB模式, 拥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政府专门立法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服务对象以及实施程序。多元化的培训机构能够满足不同群体所需求的职业培训, 可以根据市场对接受培训者的需求设置培训方案、培训目标和培训课程。在培训内容方面, 主要突出知识技能的应用性, 强调实用技术和操作技术的培养, 重视技能培训的实践性。同时对提供培训的师资水平做出要求, 保证培训质量。

(2) 德国的职业培训采用“双元制”模式, 理论与实践结合, 思维与操作结合, 学校与企业结合。学校和培训机构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教学, 相关企业则注重实践培训, 向接受培训者传授职业技能。学校和培训机构与企业共同承担了德国的职业培训, 通过在教学、师资方面的密切配合以做到双方培训内容的融汇与互补。

(3) 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体系经过百年来的发展 , 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引以为荣的教育服务之一。TAFE看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专业技能的职业培训, 使接受培训者可以迅速适应岗位的需求。TAFE的课程设置十分丰富, 并且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几乎囊括了各行各业的培训内容, 为受训者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 受训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

(4) 日本“单元制”的职业培训体系十分完善, 培训机构各司其职, 为接受培训者提供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全方位培训服务。日本的职业培训注重突出个性化的学习, 培训期间以实习为主, 培训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 多样的化的培训形式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在职业培训中, 实践与操作技能的传授成为整个培训的重点, 大约占到了全部培训内容的60%。

2、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的职业培训特点

在发达国家里, 运动员的职业培训被纳入到职业培训体系当中, 例如:美国政府设置的运动员培训课程, 有适合奥运选手的培训, 也有某单项运动员的培训;澳大利亚与英国都开展了运动员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的项目;日本设置了针对运动员职业教育的课程等。发达国家都是根据本国国情实施职业培训、构建职业培训体系, 各国模式不尽相同。总体来看, 发达国家的职业培训主要有以下特点:

(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训机构会搜集相关信息了解市场对从业者的需求, 随时调整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

(2) 重视个性发展。培训机构会对接受培训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从业兴趣评估, 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职业需求而采取相应的培训方式, 以求满足不同个体的培训需求。

(3) 注重能力的培养。培训机构与企业紧密配合,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 让接受培训者能够在企业中得到锻炼, 将技能学习和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 接受培训者可以了解自己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可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

(4) 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发达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职业培训, 对相关课程设置、培训内容、教学质量以及培训机构的师资等设定标准。此外, 还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机制。

3、我国职业培训的现状

首先, 相关职业培训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绝大多数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都是民营性质, 以盈利为目的, 培训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缺乏严格的考核、资格认证标准以及相应的监督机制。

再次, 培训手段单一, 培训内容缺乏合理化, 目前的职业培训基本都是通过授课的形式开展, 培训形式单一, 而且培训内容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

最后, 就运动员的职业培训开展而言, 还处于摸索阶段。虽然近些年来国家以及各省市不断组织运动员进行职业培训, 但是就培训现状来说, 效果并不理想。在组织形式、培训的主办方和承办方之间的权责问题、培训内容的设计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4、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的职业培训对我国运动员开展职业培训的启示

第一, 建立由政府牵头的。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以及运动员三位一体的运动员职业培训模式。

第二, 借鉴发达国家职业培训的特点, 在我国运动员职业培训内容设计上充分考虑四个相结合: 职业培训与择业教育相结合;培训形式与就业方式相结合; 运动员的文化基础和择业意向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相结合。

第三, 根据运动员基本情况和市场需求, 对培训内容、时间等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科学设计, 分层次、分阶段对退役运动员进行职业培训。

摘要:文章通过对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职业培训模式和特点进行分析, 吸收和借鉴这四国的职业培训经验, 并且根据我过运动员职业培训开展的现状, 提出了建立我国运动员职业培训体系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职业培训,运动员,体系

参考文献

[1]欧阳河.职业教育五十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9.

[2]孙慧敏, 肖凤茹.职业教育和培训:国外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6, 5.

上一篇:双曲线几何性质习题课下一篇:实训中心年度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