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微格课教案

2024-06-05

力的微格课教案(精选7篇)

篇1:力的微格课教案

水调歌头

一、教学设想

《水调歌头》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这首词的特点是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本课拟着重分析《水调歌头》的内容和情感,让学生在理清思路、理解背诵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写作心境与豁达的胸怀,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诗人的情感进而感悟生活。

二、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25课。苏轼的这首词脍炙人口,胡仔在《渔隐丛话后集》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可以说它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心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做结。全词向我们展示了词人由忧郁、愁苦到豁达的胸襟。它道出了千古离人共同的心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该词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意境深刻,运用联想与想象的写法,以生动的文字对古今一轮月向我们作了最真、最美的诠释。

三、学生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过古代诗词,对于词的形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苏轼,学生也并不陌生,他们先前在教材中学习过苏轼的作品,同时在课外阅读过许多有关苏轼的小故事,对其人其作品有初步的了解。本课是苏轼的名篇,千古传颂,加之有王菲的《但愿人长久》的流行,许多学生可能对这首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本课,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还能在逐步感受苏轼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过程中,感情作者表现出来的旷达胸襟和表达出来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和背诵词作,理解词中的情感。

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

启发式教学(提问法、点拨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胡仔在《渔隐丛话后集》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

【朗读词作】

同学们,诗词学习重在朗读,老师首先为大家范读《水调歌头》,在老师范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范读)同学们,这首词中的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呢?(宫阙(què)、绮户(qǐ)、不胜寒(hán))好,接下来同学们齐声朗读《水调歌头》,读的过程中注意字音和节奏,有感情地朗读。“丙辰中秋”起„„(全班齐读)同学们读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注释,默读全词。(2-3分钟)

【赏析词作】

1、分析小序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词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教师朗读,重读“兼”字)同学们看,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提示:时间,写作目的)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交代了时间丙辰年中秋节晚上;作此篇,兼怀子由——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其胞弟子由(提示:同学们看课下注释3,子由是苏辙的字,苏轼字子瞻)。

那么大家觉得为什么苏轼会在丙辰中秋怀念苏辙?他写这首词仅仅是为了怀念亲人吗?

提示:

当时苏轼和苏辙已经七年未见。不是。(哪个字可以看出不是——兼)

兼:副词,同时,一齐。说明苏轼的写作目的不只是思念亲人,还有其他目的。(为什么两兄弟七年未见,苏轼的写作目的还有什么?)

结合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与苏辙从小感情极深,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密州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谁料,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中秋,词人与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思念日深,再加之联想到自己的政治处境。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思绪满怀,乘酒兴正酣,写下了这首旷世名篇。

所以,除了思念亲人,还有什么目的?(提示:仕途失意)

2、分析上片

(1)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青天当做朋友,把酒相问。“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一方面是追问明月的起源,进而可以说是宇宙的起源;另一方面又是在感叹造化的巧妙,这样的明月何时有!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向往明月,于是又有了这样的发问——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追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有了疑问,词人便要追上明月,探个究竟。然而苏轼又心生恐惧——怕月宫的琼楼玉宇太高,太冷。两相对比,词人的情感发生了转折——不如在人间起舞弄清影。

词的上片表面上是在写天上人间,深层上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再一次,我们需要回顾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此时的苏轼政治上不得志,被贬地方。“宫阙”表面上是指天宫,实际上是指京城的朝堂,密州即使对应的“人间”,苏轼生性乐观旷达,虽然抱负不得施展,但在体验到政治仕途的艰险之后,最终能够接受现实。

3、分析下片

承接上片最后两句,由天上转入人间,由追月转为怀人。(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月色清朗,从红色的阁楼到雕花的窗户,随着月光的照射与移动,诗人由于对于弟弟苏辙的思念,辗转难眠。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豁达,对人间的生离死别的旷达,对人生苦难的超越,富含哲理。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明确: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 《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突破时间的局限; “千里共婵娟”——打通空间的阻隔。苏轼把透彻的人生感悟化作美好的祝愿,个体的生活感受升华凝结为某种普遍的人生领悟。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与世间苦难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与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磨难干杯。

【总结】

苏轼的作品能够流传千古,不仅仅在于其深厚的文学功底,高超的文学能力,他留给后人的还有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他的这种精神品格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是否能像苏轼那样在遭遇挫折时,能够乐观旷达,随遇而安呢?

【布置作业】

针对这首词中反映的哲理,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写一篇小随笔。

七、板书设计

篇2:力的微格课教案

37号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的学习,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歌曲意境、理解歌曲情绪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通过对四拍子的练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四拍子的节拍特征。

3、通过欣赏歌曲,培养学生用不同手段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歌曲的理解及分析,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哪些电影电视?其中哪首影视歌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你会唱吗?(情同学们举手发言并演唱)

2、聆听故事,引入情境。

师:同学们唱的太好了,那么今天老师同样给大家带来一首影视歌曲,它就是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于1960年出版的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也可视为她的代表作。它描写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小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它透过主角小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间复杂的情感。

3、初听音乐,感知歌曲。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请同学们注意两个问题:

(1)歌曲表达带了什么情感?(2)歌曲的速度如何?

(多媒体播放视频《送别》片段)

二、进入歌曲意境,学唱歌曲。

1、教师伴奏并范唱,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情绪。

2、学生随老师伴奏,视唱歌曲旋律,掌握歌曲所表达的基本情绪。

3、引导学生体验歌曲并划拍子,掌握4/4拍的正确划法。(1)4/4拍划法的练习

师:在刚才的视唱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同学们在视唱的同时没有划拍子。请同学们看下这首歌曲的节拍类型是什么?它的强弱规律是什么?应该如何划拍呢?

生1:歌曲是4/4拍的。生2:强弱规律是:强

生3:它的打法是……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只是四拍子的划法还不是太规范,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4/4拍的正确划法(出示4/4拍图式)。

(2)看谱子、听音乐、打拍子,体会强弱规律。(教师巡回指导)

4、老师钢琴伴奏,引导学生加入歌词,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划拍子。(通过齐唱、小组轮唱等多种形式反复演唱歌曲,达到熟练。)

三、体验歌曲情境,进行乐曲分析。

1、小组讨论回答问题。(1)歌曲的演唱情绪如何?(2)分析歌曲的框架结构。

(清新自然而略带哀愁。)

次强

弱。

(忧伤)(稍慢、舒缓)全曲分三段,各部分紧密相关,又略有不同,尤其是B段的第一句(即图中的c)与其他乐句形成鲜明对比,掀起了全曲的高潮。

(各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

2、通过对歌曲进行深层分析,再次深情地演唱歌曲。

四、创作实践,开展音乐活动。

1、小组讨论。

师:通过对歌曲的分析、演唱,我们对歌曲的理解已经很深刻,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请同学们分组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这首歌曲。(提示学生可采用独唱、小合唱、舞蹈、打击乐伴奏等形式)

2、分组展示、交流与评价。

学生就各小组的表现形式、参与激情、创新意识等给予评价,教师简要补充。

五、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篇3:力的微格课教案

微格教学是以若干小组的学生为对象, 结合多媒体技术手段, 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方法。它以认知学习理论、当代教育理论等理论为依据, 从而适应于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 符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师范教育改革的需要。应用微格教学模式来进行声乐集体课的教学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一、高校声乐小组课微格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一) 微格教学的特征

微格教学来源于美国6 0年代的教育教学改革运动, 我国在8 0年代初逐步引进这种教学方法。它的英文为microteaching, 在我们国家被翻译成“小型教学”、“微型教学”、“微观教学”, 我们通常说的“微格教学”即为microteaching。微格教学是以运用教育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技术手段来培训学生教学技能的模式, 是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视听设备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微格教学本身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方面它具备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另外它的微型性非常容易操作, 微格教学课堂人数不多于1 0人, 因此教学效果可以得到及时反馈, 学生通过自身的自查、认识自身的不足, 及时的训练加以调整改进;微格教学训练小组的全体人员共同探讨, 增加了小组成员的经验交流增强了研讨性。微格教学模式的特点使得教学过程更加有效。

(二) 声乐小组课运用微格教学具有可行性

首先, 从教学对象来讲, 声乐小组课教学不同于一对一的小课教学, 面向的正是不多于1 0人的小组学习声乐的学生, 完全符合微格教学对人数的特定要求, 具有可操作性。其次, 声乐的学习过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 它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及个人的表达特色, 声乐艺术是以音乐和语言艺术相结合来表达人们情感的一种艺术, 它通过表演者声情并茂的舞台表演来表现, 对表演者的表现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微格教学模式中, 学生的试讲过程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录音和录像, 它的及时反馈性使得学生可以客观真实的看到自己的表现, 这样通过微格教学系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 从而进行改正提高。

二、高校声乐小组课微格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手段

(一) 微格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声乐学习效果

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授为主, 学生演唱学习声乐曲目, 老师逐字逐句指导, 学生学习中缺乏自主性, 同时, 学生对自己的声音及演唱形象不能全面了解, 而声乐小组课微格教学手段由于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 使课堂情景十分的丰富,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最为主要的是学生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了客观地认知, 师生互评与同学之间的相互指正, 使得学生更加立体的了解自己, 对于声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认识与改正。声乐学习过程是非常复杂和特殊的, 每个学生的嗓音特色各不相同, 演唱者对自己的声音特色仅仅是通过耳道的直接输送听到的, 演唱者自己听到的音色与听众所听到的并不完全一致, 通过本教学系统的录音录像设备, 演唱者可以从另外的角度, 也就是听众的角度对自己的音色有客观地了解, 从而更好的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这样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深化教学效果。

(二) 声乐小组课微格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微格教学模式可使学生进行角色转变, 学生由被动的听课转为主动地讲授, 这种灵活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高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 他们不仅要在大学中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 还需要掌握音乐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教学技巧。在微格教学模式下, 学生可根据在规定的教学内容里,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和丰富的创新能力, 大胆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尝试, 发挥自己的自主性, 展示自己教学独特的方法及手段,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充分释放和提高。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专业技术能力一边体验教学的乐趣, 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 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 担当重任。这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 使得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开展微格教学对于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具有显著效果。

(三) 更新教师教学手段, 有利于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高校声乐教师长期以来, 往往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略综合能力的提高。作为高校声乐教师, 高水平的声乐演唱能力固然重要, 但我们还担当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掌握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也是必不可少。声乐小组课微格教学手段综合了声乐教学法、音乐美学、作品鉴赏以及歌唱技能等多项知识, 而且还要求教师掌握熟练操控多媒体技术手段, 在备课中, 又使教师必须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能力。如果不做充分地备课准备, 是不能完成教学计划的。因此, 微格教学需要声乐教师不仅有较高的声音训练技能, 还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课堂教学教学经验。

微格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声乐小组课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声乐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教学能力对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着促进作用。它优越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充分利用高科技教学手段来认识自我, 从立体层面客观的了解自己的演唱水平。微格教学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效果, 同时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学能力的更新, 不断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与时俱进。而且微格教学科学的评价阶段, 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认识自我。事实证明, 微格教学应用于声乐小组课是可行和必要的, 它弥补了传统声乐教学形式的不足, 使得声乐小组课教学变得更有效。

参考文献

[1]王玉美.声韵——谈歌唱技巧与艺术实践[M].黄河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2]张妮, 美声教学中几个基本问题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2)

[3]张洪岛《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版。

篇4:怎样设计小学微格课

【关键词】 短时;再现;表演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关于微格课,我们认为就是在时间、内容上都给予了高度压缩的课堂教学,是一种课堂教学技能交流展示的新形式;它是一堂课的微缩,也可以是一堂课中某个教学内容或某个重点环节的展示,目的就是通过模拟教学让大家讨论该怎样教。其特点是:一、时间就需要限制在15—20(或者10—15)分钟;二、听课没有学生参与,完全由老师自编、自导、自演,在台上唱独角戏。但是微格课的教学,可以很容易的考查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理念,以及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对教材的理解与驾驭,最重要的是可以预见该课题的教学效果。

微格课的具体过程和常规课堂教学是一样的,也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把教学过程进行展示,期间包括老师问题的提出、课堂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过程都要再现。只不过由于没有学生,老师的这些设计都是在提出问题或安排后,假设学生已经完成了,教师只需要将下一个教学环节继续展示下去。也因为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期间学生答疑或活动的时间是节约下来的。

微格课的关键在于要处理好“有”与“无”的矛盾。在微格课的做课现场,没有学生。但执教者心中不能没有学生。教师在微格课课堂上展示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教学流程中的“学生活动”,教师该提问提问,该布置布置,该指导指导,该点拨点拨,该评价评价。这些“过场”都要一一呈现。只是学生没有实际作,执教者只是假定学生已经完成、估计学生完成的程度和结果。这种估计是否恰当,这些建立在估计基础上点拨评价是否到位,要由专家评委做出判断。所以,要做到估计恰当、点拨评价到位,执教者就要在备课时研究学生,或设想教材所对应的学生群体的状况,做到“场上无学生,心中有学生”。

微格课中常出现的问题:

1.说课与讲课分不清楚。微格课是讲课而非说课。

2.教材、教案、课件与板书处理不当。教师不是拿着课本讲课而是在宣读教案,教案与课件内容不一致,把讲课当作是播放课件和讲解课件,板书内容与课件重复或呈现时间不当,完全没有板书或板书不得要领。

3.课件:过分强调课件的作用,用课件代替讲课,用课件代替板书;运用大量音效,影响教学效果;大量摘录课文原文,设计质量不高;不会正确操作,如在编辑窗口演示而不是在播放窗口演示;错别字和不规范表述;背景与文字的色彩运用不当,造成投影不清晰。

4.没有课改理念。教师一讲到底,没有学生的活动,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讲、学与练的时间比例严重失衡。

5.教案:要素不齐;不知道什么是“三维目标”,错误地认为“三维目标”就是“知识+能力+德育”;流程不清楚;教案、导学案和课堂实录分不清楚;排版随意,序列标注不规范;没有注明授课者单位及姓名。

6.因为无学生授课,教者普遍缺乏激情。

7.缺乏必要的反馈与评价。

8.课上得太“正”了,分析太多了,“问”的太多了,学生主体性太弱了。

9.艺体课示范不够。

10.讲得太精彩,学得太糊涂。

两个关键性问题:

问题一:无生上课与其它上课形式的主要区别

答:1.与普通课堂的区别。(1)面对的对象和地点不同。真实课堂的上课,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微格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面对的是同行或专家;(2)观察、研究的对象不同。真实的课堂上,我们观察、研究的对象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且以“学”为主。“微格课”的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3)目标不同。常态教研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了解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改进的建议和意见,也为管理者评价教师、制定校本教研计划等提供依据等。“微格课”活动的目标则主要在于在教师招聘中选拨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前者侧重学校的发展,后者侧重教师个体的发展。

2.与说课的区别。说课的重点是“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更偏重的是教学的理论依据,针对的对象是同行或专家;“微格课”的重点是“如何教”。偏重的是课堂教学实际中教的方法和过程。对象仍然是学生,只不过由于现场没有学生,需要通过动作和语言进行虚拟和模拟。

3.与模拟课堂的区别。模拟课堂的组织形式与无生上课相同的是都是面对专家或评委,但模拟课堂可以将在场的人员“当作”学生,教师可以现场提问他们,他们的回答也要求尽量模拟学生的思维方式。而微格课不能提问现场人员,一般是通过手势示意请学生回答,再通过教师将学生可能的回答表述出来。

问题二:假如在进场后比较紧张;过程中找不到激情,怎么办?

答:1.无生上课的评委一般从考生一进入考场就开始关注,此时不提倡考生一进入考场就鞠躬,这样一方面给人感觉过于造作;另一方面显得自信心不足。提倡在进门前若比较紧张,可以通过深呼吸调整,然后昂首挺胸走向讲台,这一过程可以面带微笑地扫视一下评委,从容地整理一下讲台或上课过程中需要的器材,这里的整理在心理上也是一种调试,做好准备活动后,抬头微笑地问评委“是否可以上课了”,这是一种礼貌,容易获得好感。

2.“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一点同平常的课堂一样,但无生上课时间有限,所以课的导入要精心设计,不宜过长,并且在入场前,如果有条件可以将导入反复说几次,这样有了流畅的开端,自信心就容易增强。

3.提倡在上课过程中适当地做些动作,一方面显得比较自然,另外一个放开的动作也可以使自己变得放松,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4.要知道平常的课堂面对学生时,学生的积极参与会激发教师的激情,但无生上课面对的评委一般是“面无表情”,有时候甚至有皱眉或分神的动作,有的心理素质不太好的老师见此情景,自然就紧张起来,可能会认为评委对自己的课堂不满意,渐渐地就没有信心了。其实评委的“冷漠”是一种常态,可能你的课讲得很精彩,但他在外表没有流露和暗示。至于其它动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前面有较长时间的听课,体能上的不足,导致自然的倦怠表现和不自觉的调节动作。其实,即便在“分神”的表情下,他的耳朵还是能够清晰地听到你的语言的。总之,不要受评委的表情干扰,本着“前面的考生或许还不如我呢!”、“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要紧紧抓住,不抛弃、不放弃!”的想法,坚持并积极调整自己。

几点建议:

1.教案前面加印上教学内容(教材),并设计的精美一点,可以引起评委的好感。

2.讲课要有激情。激情,激情,还是激情!

3.加强学法指导。不要滔滔不绝,要处处想到这时学生应该做什么,因为听者的重心放心你组织学生的“学”上面的。

4.必须要体现课改精神,必须要环节清晰,必须板书课题,必须要有课堂训练,必须要心中有学生,必须讲普通话,必须要拿着教材而非教案上课,必须要有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必须要制作课件并尽量事先预演,必须要控制好节奏与时间。

参考文献:

1.邹强;小议“微格教学”在学科教学法课程中的运用[J];咸宁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朱致瑛;历史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张莉;微格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篇5:微格研课教案《金钱的魔力》

《金钱的魔力》(片段)教学设计

兴国实验小学 胡芳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托德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揣摩,把握人物的特点,感受课文神态描写和语言、动作描写的传神之处。

2.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快速读文,抓“鬼”。

1.读到这个题目,相信大家肯定会想起一句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2.师板书:有钱能使 推磨

然后板书:鬼(写得很大,红色粉笔)

3.见过鬼吗?我也没见过。因为这世界上压根就没有鬼。这句俗语中的鬼指的是什么样的人?(见钱眼开的人。吝啬的人。)

4.你能把课文中的鬼抓出来吗?有几位? 板书:托德 老板

二、研读托德“鬼相”,感受“鬼品”。1.自读

师:我们不能冤枉一个好人,但也决不放过一个坏人。托德和老板是鬼,能从课文中找到证据吗?这是略读课文,需要自己去读,去悟。鬼一般都有“鬼”相和“鬼”品【课件1】。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托德鬼相的句子,然后在旁边概括最能体现他鬼品的词语。【课件2】 2.交流

(1)以貌取人

我等候着,一直等他把手头的事办完,才领着我到后面的一个房间去,取出一堆人家不肯要的衣服,选了一套最蹩脚的给我。【课件3】

师:读得真好,特别是蹩脚这个生词,读得很准,蹩脚的衣服是怎样的衣服? 师:它的布料——它的款式——它的做工(粗糙)——

这么蹩脚的衣服你要吗?你要吗?人家不肯要的衣服,为什么要给“我”呢? 师:可以看出托德是个怎样的人? 生板书:以貌取人(2)刻薄

师:还有哪几句是描写托德鬼相的?

【课件4】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 师:你体会到什么(刻薄)板书:刻薄。

师:把刻薄圈下来。有一个字让我们感觉到托德的确刻薄?(哼)。师:这表示不相信,咱们一起体会体会。一起出声把哼读一读。

师:刚才这个声音是从哪里出来的?(鼻子)鼻子一般是用来干吗的?(呼吸)而托德却用鼻子来说话,你体会到什么?请你模仿托德说说这句话。

师:再请同学们关注这句话: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难道这个时候,托德就已经知道站在他眼前的衣衫褴褛的我是一个百万富翁吗?他说的是反话,其实当他一看到形如乞丐的我时,他在心中说——

师:所以,他才摆出一副刻薄的嘴脸,说道——(齐读托德的话)(3)见钱眼开 虚情假意

师:多么刻薄、傲慢的人啊,可是,当我把钱递过去时,托德的那张脸啊,马上发生了变化,我相信这张脸的变化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第几自然段?拿起书,一起读——

生读相关句子: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里面还有折纹,还有皱纹,还有螺旋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那个样子;当他向那张钞票瞟了一眼的时候,这个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课件5】 师:划下来的举手。

师:这段话是描写托德的什么?(表情)神态里的什么?(笑容)你们对笑有研究吗?能不能说出5种以上不同的笑?

(微笑。冷笑。苦笑。捧腹大笑。嘲笑。皮笑肉不笑。傻笑。讥笑。)师:一个一个说完,可以说到20种以上。

师:请问,托德的笑属于哪一种?(皮笑肉不笑)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笑容吗?不曾见过这样笑容的人,绝对是幸运而又幸福的人。胡老师想从网上找到一张像托德这样的笑容,找啊找,找啊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你猜怎么着?没找到。我不甘心,又找啊找,上了百度上搜狐,上了搜狐上酷狗,结果,找着了。想看吗?

【课件7】出示沙皮狗的脸。

师:这就是托德的笑,认识它吗?(沙皮狗)这是沙皮狗。老师认为这就是托德的笑。你看,这里有什么纹?引读句子,有„„还有„„就像你往„„)师:回过头去,你会觉得托德的笑脸太——(恶心。丑陋。阴险。)师:简直令人——作呕。

师:托德人不难看,为什么笑起来如此丑陋?(笑容里有难堪有窘迫,又有贪婪。)师:他的笑是对谁的笑?(钱)真是一个——(见钱眼开)的人啊!请生上台写:见钱眼开

师:不是真心诚意,而是——虚情假意,所以非常难堪。所以,托德的另外一个鬼品就是——虚情假意。谁把它写上去? 生上台板书: 虚情假意 师:你们见过像马克吐温这样写一个人的笑容吗?你们写一个人的笑容,一般会怎么写?试试(出示课件:听了这个笑话,全班同学都,有的,有的,还有的。)师:真棒!抓住动作也可以把笑描写出来。

师:再来看看马克吐温的这段话,抓什么写托德的笑?用什么方法写的?(用了比喻)分别把托德的笑容比作——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的样子,然后比作——维苏微火山上„„一片一片的熔岩。

师: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的样子,见过吗?火山上的熔岩见过吗? 师:老师教导过我们,打比方的两个东西要——相似。出示火山图片。

师:瞧,这就是火山边上那些凝固的熔岩,像一个人的笑容吗?(不像。)师:压根不像。是马克吐温不会写文章吗?

(他想用这种不好看的状况来形容一个人丑恶的嘴脸。夸张的手法。)3.总结。

篇6:怎样上好微格课

微格教学是一种教学能力训练方式,但并非直接地训练能力。它的着重点是提供形象信息,主要作用在于“微化”,把课堂教学过程分解成若干技能,比如:怎样导入新课、怎样精心设问;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讲练结合等项,开展 “51导”,为受训者明路开道,练习技能,在 “导”字上下功夫。

一、微格课的特点

微格课的特点是什么?《梦溪笔谈》上有句话:“具体而微者”。微格课即课之“具体而微者”,就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课。

微格课是“形体齐备”课。微格课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浓缩。课的基本环节如导入、开讲、总结,板书、练习、作业,组织教学、评价等要素,在组织者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一般都应该有。

微格课是“规模较小”的课。这里所说的“规模较小”主要是指时间短。一节微型课用时约为一节课的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不等。具体多少时间,组织者将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会事先通知。字串4

微格课具有“具体而微”的特点,执教者须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须精选教学环节和精炼教学语言,方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因而,用于教师培训,更能锻炼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用于教师选拔、教学竞赛、教师评价更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考察一个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教学基本功和基本素养。

二、微格课与说课的区别 微格课和说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切忌把微格课与说课等同起来。

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微格课”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课”;“说课”是动宾短语,中心词是“说”。“微格课”的本质是课,具有课的基本属性,与常态课不同的是它时间短,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而“说课”重点在“说”,说目标、说教法,说流程……是在“纸上谈兵”,不是在上课,是在告诉大家准备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说课,就像设计师介绍自己的图纸一样,而上微格课就好比设计师亲自施工。

三、处理好三对矛盾

1.处理好“有”与“无”的矛盾。

在微格课的上课现场,没有学生。但执教者心中不能没有学生。微格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和常规教学是一样的,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教学流程中的“学生活动”,教师该提问提问,该布置布置,该指导指导,该点拨点拨,该评价评价。这些“过程”要呈现,只是学生没有实际作,执教者只是假定学生已经完成、估计学生完成的程度和结果。这种估计是否恰当,点拨评价是否到位,要由专家评委做出判断。所以,要做到估计“恰当”、点拨评价“到位”,执教者就要在备课时研究学生,或设想教材所对应的学生群体的状况,做到“场上无学生,心中有学生”。

2.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微格课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有限,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做到恰到好处,犹为重要。内容过多,未免庞杂;内容过少,未免空洞。“庞杂”则显重点不突出,“空洞”则显内存不丰厚。无论常规教学,还是微格课,板书都是必需的,只不过在微格课上“多”与“少”的矛盾尤为突出而已。板书太多,既费时,又显累赘;板书太少,虽省了时,但也许会造成表意不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3.处理好“快”与“慢”的矛盾。

切入课题要快速。微型课时间短,不能在导入环节上“绕圈子”、“摆排场”。导入的方式方法途径技巧很多,但无论用何种方式方法途径技巧,都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关联,并力求做到新颖独到、引人注目。其中,“紧密关联”是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的“新颖独到、引人注目”是获得好评的必备条件。而“诱发听课的兴趣,诱发探究的欲望,诱发创新的动机……”(不必同时达到,能做到其中之一,就是好导语,就是成功的导入),才是我们在设计导语、进行导入时,应有的追求。

收尾要快捷。一节课的结语是必不可少的。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对内容要点来个归纳,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快捷而不拖泥带水的结语在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同时,也会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美好的享受。

篇7:微格教学之结课技能

“开好头,结好尾,中间不断似流水” 结课的好坏,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编筐编篓, 全在收口”,许多优秀教师都很讲究恰到好处地“结课”。或归纳总结,强调重点;或留下悬念,引人遐想;或含蓄深远,回味无穷;或新旧联系,铺路搭桥等,显示出了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但有些教师经常忽视“结课”这一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或听到铃声,道一句“今天就到这了”后下课;或提前完成了教学内容在等待中听到铃声悄然离开;或兴之所止,一拖数分钟仍“恋恋不舍”;更有甚者,能一节课后再上满10分钟“加时课”。因而,很有必要研究一下结课的艺术。

一、化学技能的作用和功能 1.结课的重要作用

梳理知识,突出重点,总结规律,画龙点睛; 开阔视野,激活思维,启迪智慧; 留下悬念,诱发兴趣,鼓励创造。结课技能的功能

(1)桥梁功能;(2)导行功能;(3)概括功能;(4)反馈功能;

(5)延伸功能;(6)训练功能(7)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评价活动。

二、化学结课技能的构成要素

导入是“起调”,结束是“终曲”,完美的教学必须做到善始善终。课堂教学的结尾,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同农民收割庄稼一样,将学生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进行系统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给出信号; 2.提示要点; 3.检验学习结果 4.应用巩固; 5.拓展延伸。

四、化学结课技能的类型

三、化学结课技能的方式和方法 1.化学结课的常用的结课方式(1)延伸式(2)悬念式

讲究教学艺术的教师一般都深知:“下课是一节课的结束,但最忌的却是真的结束了。”所以,他们在“结课”时常常使用设立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却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尤其对上下两节课的内容和形式均有密切联系时,更适用于悬念式结课。如,在“葡萄糖”一节的教学中对葡萄糖的性质进行解析后,提出“葡萄糖的结构式中有醛基的存在,那么蔗糖、麦芽糖结构中有无醛基,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呢?留待下节课学习”。学生一定想知道这里的奥秘,急切地等待下一节课,并在课下预习,研究验证实验,为上好下节课做好铺垫。

(3)实验验证式(4)总结回味式

在一堂课结课时,用准确简洁的语言,以浓郁的色彩、艺术的含蓄,提纲挈领地把整节课的主要内容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可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用于总结的语言不是对所讲述的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应有所创新,总结可由教师做,也先启发学生做,教师再加以补充修正。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和叶希波夫认为:“通过总结学生在课上听学习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有帮助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一节课的结束工作做得认真,合理而灵活,就会使学生感到一节课的完整性。总结回味的方式,可视具体情况灵活变化。(5)图表对比式(6)自由复习式 2.结课方法

大多数教师在导课方面十分下工夫,掌握了很多技巧,而对结课却不是十分重视。往往是一堂课前40 分钟分分精彩,而最后五分钟平淡无奇,草草结尾。象这样的“虎头蛇尾”屡见不鲜,实在可惜。我们为什么不能“凤头豹尾”呢?

(1)画龙点睛,总结回味。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提出要求,划出重难点。可采用列表、画图、写提纲、穿关键词等形式。这样一结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理性的认识,便于学生记忆及课下的复习。教师要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地指出该掌握的知识点。切忌拖沓冗长,过于重复,不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节的最后结课,我是这样设计:

用投影仪逐步叠加的形式打出复习小节:

这样通过列表的形式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都穿在一起,简洁明了,系统性鲜明,便于学生记忆和复习。

(2)巧设悬念,欲擒故纵。

这种方法是教师以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为出发点,通过做趣味小实验或对学生反馈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与下节课有关的某些问题。既巩固了本节的知识,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却戛然而止,颇有:“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的意境。学生带着悬疑,对下节课有了期盼,也就为下节课教学顺利进行奠定了情感基础。学生急于打开心中的谜团,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预习。同学之间也免不了谈论一番,搜集或查找课外资料也是必然的。所有的这些都是教师所期望学生做的,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又避免了教师硬性布置而造成的逆反心理。更为重要的是为下节课的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心理准备。例如:在讲完分子一节设计的结语是:今天,我们学习了分子的知识。认识了分子的存在,了解了分子的性质,理解了分子的概念,学会了用分子的观点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呢?分子很小,它能不能再分呢?为什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会发生变化,它是怎样变成新的分子的呢?这些问题的解答尽在下节课——原子。学生立刻就对原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种兴趣会促使他们认真地预习、同学之间热烈地讨论,无形中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输顺畅。这种悬疑式结课形式切不可泛泛而用,教师一定要具体章节具体分析,制定悬疑点, 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扩展延伸,学以致用。

教学实践证明:很多学生在课内接受教师传授的化学知识并未出现太大的困难,但在独立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实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却感到无从下手,茫茫不知所以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每堂课中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多用化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结语中将知识扩展延伸,增加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讲完空气一节,可设计的结语: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你如何收集一仓库里的空气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纷纷举手发言。在他们的回答过程中适时加以纠正、引导,最后由一名学生完整准确的回答结束了这堂课。又如:在讲解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后,设计了带领同学们“走进”农民的蔬菜大棚去认识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利与弊的结课形式;“碳酸钙”结束后,带领学生吟诵于谦的“石灰吟”来体会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钙之间的转化。“常见的盐”结束后,我们一起配制波尔多液给葡萄树喷洒。这样的形式使学生自己不再只局限于课本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明确了化学的任何知识都是为了解决我们生产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增强了他们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意识。这也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有效手段。(4)自主复习,形成知识。

把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针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去活动,调整一节课在大脑皮层储存的知识表象,使它们更加清晰深刻,以尽量减少在接下来的其它学科的学习中淡化本节所学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结课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这与它所起的作用是不大相称的。

四、化学结课技能的注意事项

我们在听化学教师的课时,时常会留下“美妙引入,草草收场”的遗憾。据多方面了解,这种“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现象司空见惯:拖堂有之,匆匆走出课堂有之,最后十来分钟闲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空度时光”有之,演砸了哭鼻子的也有之。这些现象告诉我们“结课”不可小示,应在下面几个方面要认真等待。

(1)“草草收场”的原因与对策

一是师生互动时间没有把握好,就某个问题讨论时间过长这不是不可以;二是某几个设问对学生估计不足或冷场或过分热烈;三是自己借题临场发挥太多;四是某个实验失败或有关设备“卡壳”,发生故障;五是身体、情绪等方面原因或其他突发事件等。

思想不重视,平时较随意,在“结课”前又无法有效调整,缺乏灵活性,表面上是反映出时间调控、安排的问题,事实上却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位老师的教育机智素养和点拨功底,还有处理偶发事件的水平等。教学过程中这样那样地出些小问题是不怕的,45分钟不够了或多余了也是无可非议的,但关键是如何巧妙调整,有效把握,灵活多样,恰当弥补。

(2)“结课”欠缺的完善设计

总体来说,按前面所述的三类结课类型:一是紧扣中心的归纳总结型;二是延伸拓宽的承上启下型;三是释疑探究的灵活迁移型等。它们有的起到了归类小结、系统网络、提炼规律的作用,有的具有复习深化、开阔视野、指导应用的效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组织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解题能力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每堂课知识,学生的特点重视“结课”设计,有的放矢,灵活运用。

可以说,这个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都会考虑,都有设计,但是教学只的偶发事件是不可预料的,把握不好很容易造成可就是由于某种因素难以完成“拖堂”或“冷场”,这需要我们临场应变,巧妙“救急”,稳妥“急刹”或适当补充。此种情况建议采用如下方式:

①当时间来不及时。第一采用归类式。点出提纲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归类小结,或列表让学生去填表整理,或留一部分让学生自己去补充完整,不要拖堂、也不必非要讲完不可,这样做效果或许比你硬邦邦坚持讲完要好。

〖案例6〗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第1课时,后10多分钟安排学生练习,老师讲评,最后师生回顾配平步骤、方法、原则。本来要归纳配平注意点,时间已差不多,你就说:请同学们自己去体味配平注意点并归纳。

第二采用续解式。“结课”常有随堂练习和讲评,时间来不及了,可让学生课后解或请学生一题多解或确定哪种最佳?课后举一反三,完善解题步骤或方法,让学自己体会。

〖案例7〗“酯”学完后,可比较羧酸与酯,书写有关同分异物体,如,C4H8O2,但有时需考虑羟基醛,可让学生去续解。第三,思考式。来不及讲课了,灵机一变,马上将有关内容转化成思考题,让学生去思索、拓展、深化,这不失为一种好方式。

〖案例8〗“硝酸”这一节,新教材没有介绍硝酸工业制法,有一位老师作为知识介绍了一道计算题,但内容多,时间紧,她即把该题以思考题的形式留给学生,快速“结课”:NH3催化氧化制取HNO3,理论上为什么NH3与HNO3是1:1(物质的量之比)。

·第四,悬念式。钟声一响,紧急“刹车”,马上“结课”:这个问题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即设计悬念,让学生余味无穷。

〖案例9〗金属冶炼方法,讲了“电解法”后钟声响了,即可设置悬念:还有还原法、加热法且听下节课分析,问:钨冶炼为何宜用,铁轨焊接常用铝,古代辰砂炼汞又是怎么回事?

·第五,动手式。有时某个实验还未完成或来不及做或失败,可以告知学生,课后去实验室试验,或思考有关问题。对于其他学科,可能播放图片或资料来不及了,可以让学生抽空再打开看一看课件,或留下有关实物、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或去调查、观察、分析。

〖案例10〗“氯气”这一节上完,可引导学生回家动手试试:将两种不同类型的家用消毒剂混合有什么现象和危害?

②时间还有多余时

第一,采取讨论式。学生配合较好,上课顺畅,时间多余,安排学生练习是一种方式,但也可以临时想出某个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充分发挥“余热”。

〖案例11〗浓H2SO4特性讲完后,“可用浓H2SO4干燥的气体、制取的气体”的小结一般在整理H2SO4用途时归纳,时间多余即可提前让学生讨论,然后书写有关方程式。

第二,采取预习式。安排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下节课内容,适当点拨指导,或在教室网络中调出有关科普知识或相关内容让学生阅读。(这种方法要早作些准备,下载有关资料备用)。

〖案例12〗“氮族”预习,氮的氧化物有多NXOY有少种?氮的价键结构(离子键及单、双、叁键)有哪些?“盐粒炸弹”N5+(34个电子),你怎样认识它的结构?

第三,联实式。引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或某个特例或增加、补充有关实验、模型等。

〖案例13〗碱金属“Na2O与 Na2 O2 ”在分析对比有关结构、性质后,再讨论相互转化、制取及有关问题后,还有时间,临时联想到医院急救为何用KO2(超氧化钾)更好?(即让学生比较Na2O2与、CO2、KO 2与CO 2反应的系数)

上一篇:2018青岛科学技术奖推荐基本条件下一篇: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