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的风险及管理

2024-05-28

急诊护理的风险及管理(共8篇)

篇1:急诊护理的风险及管理

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措施

1、落实急诊科工作制度,保证抢救器材、药品完好率达100%。

2、落实各级人员岗位职责及各班工作程序,掌握工作重点,如突出分诊护士首要工作是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及时准确分诊。

3、严格执行急诊护理操作的告知制度。

4、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护士演练常见急症的护理常规操作,并予以考核和奖罚。定期请医生介绍急诊医学方面的新动态进展。

5、制定突发事件、群体事件处理应急预案。

6、制定职业防护制度,切实保护医护人员人身安全与健康。

7、弹性排班,根据病人多少合理安排工作,避免护理人力不足的问题。如遇群体突发事件,立即上报院总值班,调动全院力量进行抢救。

院前急救过程中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1、制定院前急救预案,完善转运流程。

2、完善急危重病人转运交接记录。

3、不定期抽查急救车设备、药品的配备情况,组织院前急救人员模拟演练。

4、坚持预防为主,重视事前控制。在转运前,认真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及在途中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合理配置医护人员,有助于降低途中突发死亡事件的发生。

5、转运前严格履行告知义务,让病人和家属明白要接受医疗服务,就要接受可能受到的损害风险。使家属有思想准备,以建立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减少医疗护理纠纷。

篇2:急诊护理的风险及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就是对护理工作中潜在或者经常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并提前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给予科学管理。急诊病房的患者病情危重,风险性大、不可预见性强,流动性大,工作的任务量大,病谱广,工作的难度较大,为风险性高的病区,护理人员一旦在工作中出现任何的疏漏,就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因此在急诊病房中采取护理的风险管理可得到较好的护理效果[1]。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并及时针对异常症状采取相应干预,选取3月-10月收治的76例急诊病房中的患者进行护理管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3月-月收治的76例急诊病房中的患者进行护理管理,实验组患者41例,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29-74岁,平均年龄为:(53.42±5.10)岁,病情:10例为重症肺炎,28例为脑出血,3例为其他内科疾病。对照组患者35例,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26-72岁,平均年龄为:(52.31±5.28)岁,病因:10例为重症肺炎,23例为脑出血,2例为其他内科疾病。两组患者的身体资料没有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措施,实验组选择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基础护理对意识清醒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告知其治疗的目的和效果,缓解恐惧、紧张的心理情绪,指导正确的饮食,叮嘱注意事项,加强病房巡视,给予疾病相关指标的检查,包括胸片、心电图、尿、血、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

1.2.2护理制度干预对科室的护理制度进一步完善,针对科室具体情况,给予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并使护理人员能够把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各项操作的风险和目的,使其同意后再进行操作,减少医患纠纷,并对紧急情况也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2]。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总结,积极寻找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给予强化,对操作流程不断完善。并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处理。

1.2.3护理操作记录干预护理人员要按照相关要求来记录内容,保证记录内容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将急救设备、仪器和药品都管理好,由专门人员来管理,且定期给予清洁、保养,并记录下来。交班时对相应内容检查、清点,如果有异常情况要及时上报,从而能够得到解决。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

实验组41例患者中,29例护理显效,所占比例为70.7%,10例护理有效,所占比例为24.4%,1例护理无效,所占比例为2.4%,护理有效率为97.56%。对照组35例患者中,13例护理显效,所占比例为37.1%,17例护理有效,所占比例为48.6%,5例护理无效,所占比例为14.3%,护理有效率为85.71%。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较为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情况

实验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护理差错(占2.4%),接到2例患者的`投诉(占4.9%),40例患者表示护理满意,满意度为97.56%。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出现护理差错(占14.3%),接到8例患者的投诉(占)22.9%,29例患者表示护理满意,满意度为82.86%。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投诉率和差错率都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风险护理要以患者为中心,对经常出现的风险事件采取预防措施,使其在心理和身体上都保持较为舒适的状态,促进身体的恢复,这种全面、细致的护理,也可促使护理满意度的提高,感受到人性化管理。在护理风险管理中制定了系统、规范的管理措施,并加强护理人员防范风险的意识,及时对患者出现的问题采取应对措施,完善并优化急诊护理的全过程,大大减少风险事件的出现[3]。

篇3:急诊护理的风险及管理

1 急诊护理风险分析

护理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职业风险, 护理风险就是指检查治疗护理中或者护理方式上存在着一定风险性, 在治疗和护理患者中医护工作者将承担着一定风险。因此是高风险活动, 急诊护理风险不言而喻。

1.1 自身主观因素

1.1.1 服务意识的风险:

急诊科救治患者多是突发急危重症患者, 工作量大, 抢救措施能否及时到位, 能否尽快解除患者的病痛及抢救患者的生命, 是对护理提出更高要求。然而一些护理人员在工作中, 责任心不强, 态度生硬, 行动不积极, 工作随意, 容易出现缺陷或隐患, 出现问题也不吸取经验教训[3]。同时, 护士忽视相关的临床护理观察, 抢救记录不及时, 凭印象回忆补记, 缺少核对, 患者及家属用法律来衡量医疗行为不断增强, 未树立保护患者就是保护自己的职业意识。

1.1.2 技术因素的风险:

因急救技术不熟练, 专业技术水平低下, 急救仪器使用程序不熟, 操作不规范, 与医师抢救配合不默契, 造成延误抢救时机。同时, 低年资护士是急诊护理队伍的主要力量, 但由于欠缺临床经验, 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不扎实, 不能熟练使用抢救仪器, 心理素质较差等原因, 导致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失误。特别是在抢救危重患者时, 个别护士显得心理紧张, 茫然失措, 甚至静脉穿刺数次未能成功, 严重影响护理质量, 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

1.1.3 医护沟通风险:

抢救患者时, 口头医嘱多, 医师来不及开书面医嘱, 护士执行时可能因听不清而用错药、重复用药。

1.1.4 护患沟通风险:

患者看病前都对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态度持有一个基本的期望值, 但由于患者缺乏医学常识, 不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以及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期望过高, 对疾病的认识与医务人员之间存在差异。另外由于急诊患者的救治中掺杂着多种因素, 如外伤、服毒、交通事故等, 患者素质参差不齐, 部分患者文化程度低, 对医疗护理措施, 医护人员的告知不能理解, 以致延误治疗, 而导致不良后果。如果医务人员不能做好细致的解释工作, 对病情交代不清或对患者和家属反映的病情不予重视, 在病情发生恶化时, 极易激化矛盾, 发生冲突。

1.1.5 医疗文件书写风险:

护理记录不及时、不准确, 抢救患者时只注重速度、措施以及效果, 而无完整记录, 从而出现医护记录不一致, 记录与措施不相符, 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就不能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1.2 外部客观因素

1.2.1 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就诊的时间、数量、病种且危重程度的随机性很大, 而且大多具有病情复杂、疑难等特点。急诊工作的特点是突出一个“急”字。患者的病情急, 家属的心情急, 对急诊服务的要求特别高, 易出现言语或操作被误会的情况, 有时患者或家属还会提出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1.2.2 患者的文化程度因素:

患者的素质参差不齐, 部分患者文化程度低, 对疾病的理解、医疗护理措施、医护人员的告知不能理解, 造成延误治疗。

1.2.3 患者的经济条件因素:

由于患者经济承受能力而导致检查、治疗不及时, 影响后期治疗。

1.2.4 外部原因分析:

护理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 每例患者的病情比较复杂、多变, 而且发展迅速。尽管在最优秀的医院, 具有非常丰富经验的医师也很难完全消除这些护理风险[4]。分析这些原因主要有3个。 (1) 社会原因:在我国, 医疗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甚至出现较大的残缺。 (2) 法律原因:在我国, 法律规定医务人员负有举证责任, 这种举证责任倒置让护理人员独立负担着护理风险。 (3) 社会心理方面:社会心理倾向于弱者, 而患者都被认为是弱者, 因而受到他们的同情。在社会心理上, 认为医护人员掌握着医疗技术, 掌握着患者的命运, 从而使得其不得不承担这些医疗护理风险。而往往会出现患者的违医行为, 主要是指患者在治疗中不遵守医疗程序而给医疗护理带来护理风险。

2 风险防范管理措施

2.1 坚定“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护士必须爱岗敬业, 增强工作责任心, 视患者如亲人, 通过温和的语言亲切的行为、得体的仪表、娴熟的技术去热情接待、精心护理每一位患者, 诚挚地为患者服务, 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对护士信任, 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减少风险发生。

2.2 提高“急救”意识

急诊护理人员要始终具有“急救”意识, “急”指时间, “救”指措施, 抢救患者的实践中赢得白金十分钟[5]。急诊科护士的“急救”意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 提高急救质量必须要有快捷的反应速度, 严格的时间观念, 娴熟的技术操作, 这就要求急救人员不仅要掌握急诊抢救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还要有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对疾病快速正确的诊断技能, 强化意识, 真正发挥急诊功能, 才能提高急诊科的抢救质量, 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稳定家属的情绪[6]。

2.3 加强业务素质培训, 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核心, 应对急诊护士进行规范化和技术化的急救技能培训, 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 努力提高各项急救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不断进行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 定期选送护士进修或短期培训, 经常进行疑难重症病例分析总结, 以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及综合应急能力。同时高年资护士要做好传、帮、带。对危重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加强护理, 提高预见性护理[7]的能力, 将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意外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 以赢得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2.4 规范护理文件记录

护理文件的书写是患者获得救治情况的真实记录, 是评价治疗效果的科学说明, 是医疗事故纠纷处理的法律依据。护士应对护理文书有明确的认识,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 及时、准确、真实、完善地记录, 并与医师记录吻合。尤其是抢救患者时, 来不及书写的护理记录, 在抢救结束6h内应及时补记, 并注明补记时间, 同时要妥善保管医疗护理文件, 以备举证。

2.5 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管理意识

护理管理是一种行为, 一种模式, 同时也是一门艺术, 护理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护理质量。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是防范风险的良好基础, 严格制度落实是防范差错事故的保证。如:有关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的核心制度、急诊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转送签字报告制、危重患者护送检查告知沟通制、请示报告制、护理治疗程序、新业务和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规范等。

2.6 强化法制观念, 增强法律意识

加强自我保护通过举办法律知识学习班, 组织医疗、护理纠纷个案分析会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规章制度, 强化安全意识, 把护理风险与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和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结合起来, 与医院的整体利益和当事护士的个体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依法护理的观念, 使每位护士对护理风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在工作中时刻绷紧风险防范这根弦, 做到常备不懈。

急诊护理是一种高风险的职业, 护理风险防范和管理则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 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娴熟精湛的护理技术, 而且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态度, 掌握合适的沟通技巧, 同时应增强自身法律意识, 需要不断强化护理人员防范风险的意识, 提高应对能力。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有效的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 从而减少护理投诉与纠纷, 提高护理质量, 真正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安琴.将“5s活动”引入护理管理的思考[J].四川医学, 2004, 25 (11) :1270-1271.

[2]陈辽平.香港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0, 7 (4) :313-315.

[3]何婷, 杨彩云, 张子辉.护理风险应对策略[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22) :93-95.

[4]陈辽平.香港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0, 7 (4) :313.

[5]季一娟.院前心肺复苏796例回顾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07, 27 (9) :854-855.

[6]易红.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现代护理杂志, 2004, 10 (2) :184-185.

篇4:急诊护理的风险及管理

关键词:急诊;护理风险;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45-02

急诊科是医院中比较特殊的科室,因为急诊科接待的病人一般都是重症患者,并且病情发展变化快,抢救任务非常重[1]。正是因为以上几种特点,急诊科承担着比其他科室高出许多的护理风险。我院为此而做了专项研究,在2014年实施了护理风险管理,从而探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的急诊科共有四个护理小组,包括院前护理小组、小儿输液护理小组成人输液护理小组、留院观察护理小组。共有工作人员10人,男性0人,女性10人;年龄为21—45岁,平均年龄(31±2.4)岁;职称:主管护师2名,护师2名,护士6名。

1.2方法

1.2.1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第一,主观因素。首先,急诊工作本身的特点增添了护理安全风险。急诊科所接待的病人病情急、病情重,不可预见性的因素多,急救工作的时间非常紧张,所以容易出现各种突发性状况。此外,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非常不稳定,甚至处于崩溃的状态,所以容易激动,容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而由于时间非常紧张,护理人员可能无法与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造成患者及其家属的误解,所以投诉、纠纷等事件也经常发生[2]。其次,急诊管理不够完善造成护理风险。急诊管理包括医院内外部环境的管理、管理制度的实施以及对器械的管理:①医院的环境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护理人员在承担繁重的急诊护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待在嘈杂、混乱的环境中,那么急诊护理工作出现差错的几率比较大,护理人员可能因为头脑不清醒而出现重大的失误,或者因为环境的影响情绪变得糟糕,进而带入到工作中,引发患者的意见。②管理制度没有落到实处。大部分医院的急诊科都有各种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这些制度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执行。在这种疏于管理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工作不认真、懒散的几率就大了很多,护理风险也增加了许多。③器械管理不够严格。急诊科中最常做的是抢救病危患者,在抢救的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如果器械管理不够严格,器械没有及时消毒,出现了故障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或者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那么抢救工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轻则影响抢救效率,重则导致患者死亡[3]。

第二,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是指急诊护理人员自身的原因。首先,急诊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不够,法律意识淡薄。当前的护理工作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现象,即患者及其家属的维权意识非常强,而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却非常薄弱。在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因缺乏法律意识,所以对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隐私保护权等没有进行加以重视,从而引发患者的不满及抗议。其次,护理工作队伍向年轻化发展,整体素质较差,业务能力及水平偏低,从而造成一些基本操作等方面的失误,引发护患纠纷。因为工资低、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大等原因,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往往是刚熟悉护理工作,就被调到别的科室,或者转行做其他工作。这就造成整个护理工作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刚参加护理工作的实习护士,他们的工作经验非常少,对病情的观察又不够仔细,同时在操作技术上也不够熟练,所以出现差错的几率比较高[4]。再次,护理人员的自我要求不够严格,甚至出现不自律的情况,造成护理风险。护理人员长期处在高压工作氛围中,难以避免会对本职工作产生懈怠,所以在执行规章制度时不够严格,简化了一些工作流程,而正是这种不够严肃的行为,导致了给药错误、漏给药、识别病人错误等比较低级的错误的发生。最后,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不足,导致护患关系紧张,引发护理风险。患者一般都想对自己的病情由一个了解,而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从不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就会给患者带来不好的印象,而误解、不满也就比较容易滋生。

1.2.2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第一,加强护理风险教育。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能够提醒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识别护理风险以及评估护理风险,将每一类护理风险归类处理,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对风险的大小做出预估。对此,医院要组织护理人员,特别是护理风险意识淡薄的护理人员,每周进行护理风险教育与培训,学习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旦出现护理风险,护理人员就可以使用相关的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二,提高救护水平。对患者及其家属而言,他们最关注的还是医护人员的救护工作是否有效。所以,在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中,要把提高救护水平纳入其中。而提高救护水平要从医院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个方面着手,即医院的硬件设施要跟上医疗技术的发展步伐,注意更新医疗器械;同时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工作培训,提高护理技能与水平[5]。

第三,严格执行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制度是护理安全的有力保障,所以在护理风险管理中,要督促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改变懒散随意的工作作风,从而使每一个操作流程都得到彻底的执行,减少差错的发生。

第四,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建立护患信任。急诊科是患者诊病的第一接待站,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的第一印象也是形成于急诊科。所以,急诊科护理人员要以友好、耐心的态度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尽力帮助患者解决困难,从而获取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以及对医院的信任,减少护患矛盾纠纷。

1.3统计学分析

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没有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2013年与实施了护理风险管理的2014年,二者的护理风险管理调查比较情况见表1所示。表1表明,实施了护理风险管理之后,护理安全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善(P<0.05)。

2.2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情况见表2。

3.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是规避风险的最安全稳妥的途径。本次研究表明,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对策,护理安全隐患、护理差错、护理缺陷、护理投诉等都能够得到减少,而同时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由此可见,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工作。在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本身得到了发展与提高,而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得到完善与落实,患者则得到了优质的护理服务。综上,急诊科要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积极寻找护理工作中的护理风险因素,找出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积极补救与完善,从而保证急诊科的护理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张少丽.急诊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2):450—451.

[2] 薛雪霞.急诊护理纠纷防范措施[J].中国社区医師(医学专业).2012(05):836—837.

[3] 甄锡云,张丽敏等.心内科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03):62—63.

[4] 比古丽森,沈艳涛.对急诊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措施建议[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07): 15—16.

篇5:急诊护理的风险及管理

摘要:目的 分析急诊科护理风险不良事件中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以期今后更加科学、规范、有效地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降低急诊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2015年1月~4月发生的35例护理安全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关键风险点。2015年5月~8月采用常规护理管理,2015年9月~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比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的效果。结果 护理文书合格率、护理纠纷及投诉率、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均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 加强对护理人员护理风险管理的培训,有效提高了急诊科护士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对提升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和护理人员的自身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效果;探讨

护理是充满压力和风险的工作,国内外许多研究证实急诊科护士面临更多的风险。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1],急危重症患者多,病情变化快,护士零距离接触患者及其家属[1],属于高风险科室。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并采取正确行为的过程[2]。加强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急救护理领域急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分析护理风险隐患,对我院急诊科2015年1月~4月发生的35例护理安全不良事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找出护理人员存在问题和关键风险点,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以减少护理纠纷及差错,提高护理质量。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急诊科2015年1月~4月发生的35例护理安全不良事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找出护理人员存在问题和关键风险点,见表1。随机选取我院急诊科2015年5月~8月35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管理方法,9~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随机选取35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的护理文书合格率、护理纠纷及投诉、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2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

1.2.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树立安全管理意识,要求护士人人参与管理,充分调动全体护士人人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成立了护理风险管理组,制定了工作流程、各成员职责、考核标准。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组员有高、中、低年资护士组成,每月召开例会,分析、讨论出现的各类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并提出整改意见和防范措施,并认真记录。

1.2.2定期培训、教育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使护理人员知法、懂法、守法,严格执行护理常规操作规程。对新颁布的《护士条例》、《护士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分级护理指导原则》、《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明确规定的护士的责、权、利等方面内容,并对护理风险进行适时地分析,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护理管理者与护士均认真学习,确保掌握新法规内涵,使护士在临床工作中逐步渗透、内化,使护士的护理行为更加合法、合理。针对年轻护士的护理技术欠熟练的风险点,科内加强年轻护士的理论、操作考核。每月护士长亲自考核、赋分,分析年轻护士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技术水平。

1.2.3制定、完善常见急症的抢救流程、患者交接班流程、患者转运流程、设备带故障处理流程、急诊患者输血流程、预检分诊工作流程、“三无人员”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学习、培训,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进行各类应急演练,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规范各类护理评估表,患者入院后及时进行评估、告知,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减少因护理人员告知不到位引起的风险事件的发生。

1.2.4合理使用人力资源,调整人员结构,合理排班。护士长在排班时注意将高年资与低年资护士搭配值班,充分发挥高年资和低年资护士各自的优势。高年资护士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技术过硬,可以指导、帮助低年资护士,减少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新护士因临床经验不足,可能会出现慌乱、处理不当而引发患者不满甚至投诉等问题的发生。低年资护士通过不断地学习、模仿,能够较快成长起来。

1.2.5开展“假如我是一名患者”的就医体验活动,让护士亲身体验患者从挂号、检查、取药、治疗等全程就医的感受及需求。要求护士换位思考,讨论、分析在就医全程中护理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方面。通过活动,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入院后护士及时为患者及家属进行皮肤护理、常见急诊的处理等方面的健康教育,使护士能够发自内心地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1.3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字2检验。

2结果

两组在护理文书合格率、护理纠纷及投诉、护理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讨论

急诊护理是集专业性、技术性、灵活性多位一体的特殊领域,存在突发性、风险性和不可预测性。护理人员运用科学方法管理患者时应学会总结在护理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3],及时识别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点,采用科学、有效、规范的管理方法,可以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分发生,同时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安全和满意度。

虽然护理风险事件不能完全避免,但临床实践证明,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对策,护理风险事件是可以减少和基本避免的。

参考文献:

篇6:急诊护理的风险及管理

李助林、吴红英、文小兰、徐美玲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环节中的难点问题及管理对策,以提高急诊护理服务质量。方法: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分析了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环节中易发生的安全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不断完善和修订制度,降低护理纠纷及护理缺陷的发生。结果: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主动向护士长提出科内存在安全隐患的护理人员增多,护理纠纷及护理缺陷发生明显下降。结论: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找出安全隐患,可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使急诊护理工作更安全、快捷、有效,最大限度的降低护理纠纷及护理缺陷的发生。

【关键词】急诊;护理安全;管理难点;对策

近年来关于患者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医院质量管理主要关注的焦点,患者安全是全世界医院共同面对的问题,受到各个国家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广泛关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对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临床工作中稍有不慎,即有可能引起与医疗护理有关的纠纷及投诉,同时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影响,并给医院带巨大的经济损失[1]。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已成现代护理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环节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描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使急诊护理工作更安全、快捷、有效,最大限度的降低护理纠纷及护理缺陷的发生。

护理安全的概念及意义

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它包括了一切护理缺陷和一切不安全的隐患[2],涉及到参与护理活动的每个人员及各个环节。所谓护理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护理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运用技术、教育、管理三大对策,从根本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把差错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确保患者安全,防范意外事故,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创造一个安全高效的医疗护理环境。护理安全管理包括患者安全管理和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患者得到良好的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主要指标。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难点 2.1 院前急救方面

2.1.1 接听呼救电话不详、出诊不及时

一是由于接电话人员不固定,谁在班谁接听呼叫电话。有时是护士、医生、甚至司机。有时患者及家属表述不清,语音偏差,接听电话人员未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居住地址,导致抢救物品准备不全,影响危重病人的急救。二是一线人员出诊后,二线医、护、司人员从家中赶往医院,有的路途较远,加之时间观念不强,未及时赶到医院出诊,延误抢救时机或跑空车。

2.1.2 各种记录欠完善

出诊记录包括接诊患者的病情记录及出车时间、人员、患者去向记录等。由于医护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对接诊的轻症患者信息采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嫌麻烦,常出现对接诊患者信息记录不全或完全不记录现象,直接将患者运送到住院科室。出车记录漏记患者呼叫时间、出车时间、到达时间,留下安全隐患。

2.1.3 专业知识缺乏,急救流程不熟悉、急救技术不熟练。

急诊科患者病情复杂,接诊的患者涉及多科病种。由于低年资医护人员专业知识不扎实,到达现场后对患者病史询问不仔细,护理体检不全面,造成对病情评估不准确。由于急诊科部分医护人员不固定,对危重抢救患者急救流程不熟悉,急救技能不熟练,院前出诊遇到患者突发心脏呼吸骤停时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案例1:某急腹症患者,女,30岁,因腹痛、阴道间断流血15天,伴头晕接诊入院。查BP 100/60mmHg、P 100次/min,医护人员询问患者月经史不详细,并以血压正常,认为患者不可能是宫外孕,未开发静脉留置针通道即送B超室检查。结果B超显示宫外孕破裂,须紧急手术治疗,造成静脉通道建立困难,抢救时忙乱。

案例2:患者,男,80岁,因胸闷、呼吸困难2h,拨打120急救电话。出诊医护人员赶往患者家中。当时患者意识清楚,医护人员简单询问之后,立即将患者用担架从四楼抬下至一楼。突然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心脏呼吸骤停,医护人员紧急抢救。行心肺复苏术,边抢救边送往医院。运送途中由于吸氧鼻导管未用胶布固定,导管脱落;患者到达医院后未先入急诊科抢救室抢救,而是急忙送住院科室,因病情重又再次转入ICU抢救。虽复苏成功,但最终患者死亡,引起患者家属强烈不满,引发医疗纠纷。

2.2 院内急救方面 2.2.1 患者安全目标

2.2.1.1 患者身份识别隐患 输液室患者流动性大,座位不固定,空位后患者未经护士同意私自换座位又未及时告知护士;护士整理座位时粗心,输液架上座位号未与座位相对应,输液时输液瓶随意挂在输液架上;有时出现患者同姓同名同性别,造成换液时查对困难。

2.2.1.2 用药安全隐患 药剂师责任心不强,不执行审方职责,常发错药或少发药;静脉输液出现配错液、漏输、输液反应、液体外渗、输液速度调节不当、输(换)错液;门诊输液处方字迹模糊,缺诊断,处方与病历书写内容不相符,护士查对不仔细,凭经验用药,造成差错发生。

案例3:患儿,女,3岁,因皮肤过敏到某院急诊科注射室治疗。医嘱予以5%GS20ml+10%GSca 10ml静滴,当班护士查对不仔细,凭经验用药。将用药途径静滴误看成静推,遂将药物予以静推。静推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幸抢救及时,患儿转危为安。

2.2.1.3 手部卫生安全隐患 护士职业防护意识缺乏,未严格执行手部卫生,表现为各种治疗如静脉输液、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未严格执行一人一注射一摖手;抽血时不戴手套。注射后直接用手分离针头,双手套针帽;发生针刺伤后,未及时上报。

2.2.1.4 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安全隐患 年老体弱患者输液无陪护,独自提着点滴上厕所而未寻求护士帮助。

2.2.1.5 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安全隐患平时留观、抢救患者不多,护士的工作习惯于完成输液室患者的输液治疗,对危重患者生活方面的护理经验欠缺,卧床患者预防压疮发生的意识不强。

2.2.2 环境因素安全隐患

由于输液室空间狭小,输液患者较多,无条件配备急救药物及抢救设施。当输液室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病情变化时,大多需要转运至抢救室处理,加之转运平车体积较大,进出输液室困难,常给抢救工作的开展造成困难,影响抢救速度。

2.2.3 仪器设备安全隐患

常用的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监护仪、呼吸机报警功能丧失或人为关闭;使用中的仪器无人校对;仪器设备使用、保养、维修记录普遍缺失;中心供氧压力不足时无压力报警,护士不易发现。

2.2.4 人员、管理制度安全隐患

护士法律意识淡漠,工作责任心不强,不主动了解输液患者病情、诊断,对药物作用、副作用欠熟悉;小儿、老年患者未列入重点观察对象;特殊用药宣教未落实,如甘露醇,硝谱钠、七叶皂甙钠等; 巡视患者输液,只顾液体量多少,不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工作粗心大意。护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质控意识不强,无环节质量控制意识;对危重患者护理文件记录标准不熟;急诊科工作制度欠完善,质控网络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到位;管理者监管不力。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3.1 院前急救

3.1.1 一是配备专职120医护人员,制定并完善院前急救工作制度,工作职责,规范接听120呼叫电话流程,在目前人员不足情况下,尽量让经过培训的护士接听呼叫电话,并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同时护士站备有120呼叫电话专线和分机,保证医护人员出诊后随时有人接听电话。接听电话时详细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情、住址,联系电话号码。二是一线医护人员出诊后及时通知二线人员十五分钟内到岗,超时未到岗,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大大提高了出诊速度。

3.1.2 设立院前急救小组长,规范出诊各项记录,小组长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出诊患者信息记录,遇到问题及时反馈,督促完善记录。抢救记录要求在6h内完成,并注意与医疗文件的同步性,加强整理和妥善保管,防止丢失[3]。

3.1.3 加强业务培训训,保障护理质量安全 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并建立急诊护士培训手册,详细记录培训内容及考核结果。特别对新入急诊科护士做好岗前培训,考核合格才能独立上岗。3.2 院内急救

3.2.1 根据患者安全目标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在工作中严格落实核心制度,如查对制定、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执行医嘱制定、抢救制度、护理不良事件处理与报告制度、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

3.2.2 建立三级质控网络,建立以护理部—科护士长—科室护士长为主体、全体护士参与的护理安全检查体系,落实各级检查,是保证安全管理制度贯彻的关键所在。护理部质控人员每月不定期随机抽查急诊科护理安全落实情况;科护士长随时到急诊科检查护理安全,将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指出。科室护士长每天进行护理安全检查,并对在班护士的安全护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将发现的问题在科内讨论讲评,同时提出整改措施。各级检查者及时将工作中查出的安全隐患逐级上报,完善防范措施,使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做到层层把关,每个环节不疏漏,从组织形式上确保护理工作安全、高效地运行。

3.2.3 在目前输液室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尽量将将年老体弱,病情稍重的患者安排在留观室输液。抢救患者直入抢救室,及时开放急救绿色通道,实施急救措施。

3.2.4 规范仪器设备的三级维护 指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护士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仪器设备日常维护每周一次,做好仪器设备的外部及主要功能测试。一级维护3-6月一次,由设备科技术人员进行维护。二级维护,在保修期内,由厂家、商家工程师维护。护士对各种设备必须充分了解,熟练操作,定期专人维护。

3.2.5 强化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 法律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加强临床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教育是预防护患纠纷、减少护理不安全的有效手段。因此,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的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规章制度,使每位护士学法、知法、守法,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积极主动应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和医院的合法权利。

3.2.6 转变服务观念,加强护患沟通 随着新时期医学模式的转变,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形成,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增强护理人员主动为患者服务的意识,热情服务,主动迎接,迅速作出正确判断,保证快速有效地进行救治。同时,在护理工作中应注意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如:特殊检查治疗前应征得患者同意,履行签字手续;履行告知义务,治疗护理过程中要告知患者:接受治疗药物的名称、药物作用、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对于神志不清、昏迷、无行为能力的患者,对其家属履行告知义务;对危重病患者要及时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以取得家属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护患纠纷的发生。

3.2.7 着重风险评估,加强重点监控

对院前急救、抢救室、输液室、治疗室等重点、难点进行跟班监控,随时督查。特别是急诊患者抢救、输液等都是纠纷事故的好发点,重点环节应把好质量关。

3.2.8 保证急救护理文书质量

急救护理文书牵涉到患者法律问题、医保、赔偿等各种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4]。要及时准确地记录医护人员到达后所有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演变过程,禁止出现涂改和遗漏现象。4 小结

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的第一生命和核心目标,始终贯穿在护理服务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中,护理安全是评价护理质量最敏感最有效的指标[5],在医院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明确护士对待安全问题的态度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转变护理观念才能提高护理质量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7:风险管理对急诊抢救的应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月―1月我院收治的急诊患者130例,将其随机分成2组,每组75例患者,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抢救的过程中实施常规管理,对观察组患者在抢救的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结果观察组出诊到场时间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及满意率高于对照组,风险事件发生率及误操作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风险管理在急诊抢救中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急诊工作质量,进而为患者提供最为优质的急诊服务,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诊抢救;风险管理;应用效果;满意度

急诊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随时可能失去生命,因此,急诊工作存在较大的风险,如果在对患者抢救的过程中有误操作以及其他不科学行为,将会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急诊工作的质量,对医院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不利于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1]。鉴于此种情况,在急诊管理工作中,应该采用风险管理的方式,通过积极总结急诊工作中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避,能够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促进急诊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地完成。本文主要针对风险管理在急诊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月―201月我院收治的急诊患者150例分为2组,观察组75例患者中男35例,女40例,年龄在18岁~74岁之间,平均年龄(38.1±1.2)岁;对照组75例患者中男38例,女37例,年龄在17岁~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2±1.5)岁。2组患者所患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中毒、心绞痛、急性心力衰竭。

1.2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在抢救的过程中实施常规管理,主要根据日常排班制度进行,对抢救医生、抢救药品、抢救时间以及抢救设备等进行管理。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1.2.1对急诊工作中的风险进行调查和分析观察组患者在抢救的过程中,需对急诊工作中的风险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调查发现,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①急诊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风险。由于急诊工作具有突发性,急诊管理制度中如没有明确对急诊医生到诊时间以及具体的要求进行规定,导致急救时间被严重耽误,使患者失去最佳的抢救时机,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不利于急诊工作高质量地完成。

②抢救中存在着误操作的情况。由于患者所患疾病不同,而且抢救时间紧迫,加之抢救医生一些自身的因素导致在对患者抢救的过程中存在着误操作的情况,影响抢救的效果,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

③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有待加强。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出现医患纠纷,影响到急诊科医疗服务的质量,对患者也造成较大的影响。

1.2.2结合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①制定完善的急诊管理制度。在急诊管理制度中,需对急诊医生、急诊护士的到诊时间以及各项工作交接的注意事项进行明确规定,对其各项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以确保急诊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进一步提高急诊服务的质量,尽最大努力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②加强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及专业操作水平。针对医护人员存在误操作的问题,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除了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之外,还应该积极的开展急救现场演习、急救操作比赛、科室急救竞赛等活动,以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此外,还应该对医护人员进行风险意识以及思想素质等方面的`培训。由于在急救工作中,很多医护人员由于风险意识不高以及心理素质较差,而出现误操作的问题,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医护人员进行风险意识及思想素质的培训是非常关键的。

③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法制教育。明确医护人员的岗位与职责,并以定期考核、随时检验、奖惩结合的方式,促使医护人员加强自身学习与规范操作,并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从而在急救工作中积极规避法律风险,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完成。

1.3观察指标

对2组出诊到场时间、抢救成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误操作率以及患者家属对急救工作的满意率进行对比观察。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抢救情况比较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及误操作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出诊到场时间比较

观察组出诊到场时间为(9.38±1.19)min,对照组出诊到场时间为(13.59±1.42)min,观察组患者出诊到场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2组患者家属对急诊工作的满意率对比见表2。

3讨论

医院急诊科临床服务工作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由于很多患者处于高危状态,对抢救时间、抢救操作以及抢救技术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其中一项出现问题,都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也会影响急诊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可以说,急诊抢救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降低急诊工作中的风险,确保急诊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地完成。本文主要针对风险管理在急诊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所谓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对急诊工作进行调查,了解在急诊中存在着哪些风险,并结合存在的风险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而科学地规避一些风险行为,确保急诊抢救工作的质量,进一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5]。从本次的研究结果上看,观察组出诊到场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抢救成功率及满意率高于对照组,风险事件发生率及误操作率低于对照组。可见,实施风险管理的观察组急诊服务质量更高,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急诊服务的满意率也更高。因此,在日后的急诊管理工作中,可将风险管理有效地应用到急诊管理中,以提高急诊管理的质量,促进急诊工作有序进行,进而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急诊服务,最大程度地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促进患者疾病的快速康复[6]。综上所述,风险管理是一种较为科学的管理方法,将其应用于急诊工作中优势明显,能够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有助于提高急诊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风险管理方法在急诊管理中应用价值较高,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凤珠.风险管理在急诊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J].吉林医学,,33(18):129-130.

[2]陈莉,吴萌,关丽娜.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32(34):155-156.

[3]贾晓凤,刘恩君,闫晶.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11(2):158-159.

[4]刘薇薇,刘朝杰.医务人员风险意识培训与效果评价[J].中国医院,,13(10):320-321.

[5]应向华,陈英耀,陈洁,等.医院风险管理中风险的范畴[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15(4):168-169.

篇8:急诊护理的风险及管理

关键词: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急诊科是医疗护理工作最前线,特点是急、危、重病人多,工作节奏快,患者及家属心情急躁。如果护士在患者就诊、抢救过程中处理稍有不当,就极易发生护患冲突和护理纠纷。为了能使病人顺利就诊,保障其生命安全,避免发生护患冲突和护理纠纷,我科2005年3月尝试引入风险管理理论,针对预见性提出的护理风险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相应对策,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急诊服务需求量和医院急诊实际处理能力之间的差距

我院地处312国道、104国道、长江三桥的出入口,急诊科又是浦口地区系南京市急救中心急救分站之一,经常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理,如大批车祸、大批食物中毒、雪灾、隧道的塌方等,必然导致瞬间医院急诊实际处理能力的相对不足。

1.2抢救仪器没有处于备用状态

众多仪器的应用在提高急救护理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果抢救仪器无专人管理、不全面、摆放凌乱,设备故障等都是护理差错、纠纷的导火线。

1.3 各项规章制度没有落实到位

工作中有章不循、玩忽职守、粗心大意,甚至简化操作程序。三查七对虽然内容背得熟练,但却不去查对,凭主观经验估计行事等。

1.4 护理记录缺乏动态变化,专科性、及时性不够;错记、漏记。

1.5 掌握专科的急救知识不全面,如分诊错误而延误了病人就诊时间,对脑外伤病人没有及时观察瞳孔变化而发生脑疝;对各种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不能准确判断;对迟发性出血缺乏预见性的观察。

1.6 急诊的医疗特点是病情紧急、时间性强、随机性大、涉及面广、病种多、病死率高等,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而医疗护理行为又是具有超过各种服务之上的高科技行为的组合活动,具有高风险性,也是导致医疗纠纷和投诉的隐患。

2 对策

2.1 风险预案制定与管理

2.1.1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制定抢救应急预案

选择业务素质高的护士和护士长成立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对护理工作的监督及检查。制定抢救工作流程、各种应急预案,如重危病人抢救工作流程,休克病人补液发生肺水肿、脑水肿的风险预案等,对护理风险实现前瞻性管理和全程动态管理。当大批患者来诊时,值班人员应迅速通知护士长,由护士长组织人员。遇特大伤亡事故,需他科支援时,值班人员应迅速通知院总值班或院长,迅速启动医院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护理部立即从院内各临床科室抽调富有实践经验、熟练掌握急救技能的护士加入到抢救队伍,调配时尽量安排曾在急诊科和外科工作过的护士,以便使病人得到及时和专业的护理,护士长全盘指挥急救,快速有预见性地作好准备,使整个科室工作协调、互相辅助,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疏漏均易引发护理风险。

2.1.2 急救仪器和急救药品的管理

急救车内的急救药品、抢救室内的急救仪器定点放置,专人管理。根据护士长的排班,每天由专班负责清点、检查仪器,包括消毒、安装、检测工作,(如吸引器的吸力、除颤仪的测试及时间调节)使各种仪器时刻处于良好状态,并作好登记。如发现仪器有任何缺损或故障,立即向护士长或院设备科取得联系,尽快排除故障,以便使用。

为便于仪器的学习应用,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遗忘而延误抢救,我们为仪器绘制了简单的图示及表格化文字,包括各部件名称、操作步骤,可能发生的故障及其排除方法等,悬挂于相应的仪器上,简单明了工作学习都方便。

2.2 规范工作程序及规章制度

2.2.1 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在急诊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首先要使护士学会识别护理风险,已发生的风险事件是最好的风险教育素材,经常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强化风险意识,提高护士的防风险能力,发扬慎独精神,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护理风险。制定每一项操作过程中要遵守的制度和采取的措施。建立护理告知制,如安全告知制度、吸痰告知制度、防止自杀病人再自杀告知制度、褥疮预防告知制度等。新入科的病人带来的褥疮,须家属在护理记录单上签字。规范护士遇输血、输液反应或纠纷时,如何封存、保留实物及报告的程序。重病人转科或外出检查时,易发生病情变化等意外,制定外运重病人检查规定、危重病人转科交接登记表,规范护士在转运重病人过程中保证安全的方法。急诊病人紧急手术,需要急诊科与手术室的密切配合,设计急诊手术病人交接班登记表。

2.2.2 注重环节质量控制

环节质量控制是预防护理风险的有效管理措施,它能发现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以及时化解护理风险。要求每位护士养成谨慎、周密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使大家切记不可随意简化操作程序;不可主观经验估计行事;不可放手对护生无监督的独自操作等。同时狠抓易发生差错的几个环节,如节假日、周末交接班时、人少工作忙、新调入急诊科的护士。对护理安全隐患及差错,要求做到"四不放过":一是问题不清不放过,二是原因不明不放过,三是问题查实不处理不放过,四是整改措施不落实的不放过。

2.2.3 规范急诊护理文件书写

急诊护理文件是护理人员为病人进行抢救治疗,实施护理及病人病情动态变化的记录,是护士执行医嘱实施抢救治疗的主要依据。护士在记录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及时性、客观性、准确性,并存档,包括病人来科的时间、状况、采取的抢救方法、护理措施及效果、病情转归等,尤其对&quot;三无&quot;人员(无意识、无陪人、无资金)更应高度重视。漏记、错记等均可能造成日后争议的法律问题(8)。

2.2.4加强业务学习,提高防风险能力

重视急救技能及专科知识的培训与考核,我科在护理人员培训上运用抽调轮训,科室强化培训,个人目标学习等办法,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常见的急救技术,如小儿静脉穿刺、中毒洗胃、心肺脑复苏、气管插管、吸痰、除颤、呼吸机应用等考核每月一次,每季理论考核、模拟训练一次,成绩均记录在个人业务档案内。护士长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抢救病例讨论1次,晨间提问每周1次。建立科内常见疾病、症状的抢救程序,并汇编成册以便使用。要求急诊科护士在精通业务、熟练技术操作的同时,还要有预见性、主动性、独立性的素质,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预测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及应采取的措施。

2.2.5 制定突发事件及急诊抢救预案

针对急诊科医疗特点,我们有针对性地制定突发事件护理应急预案,如突然停水、停电应急预案,输血、输液反应及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患者自残、坠床的应急预案等,以尽快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生命安全。我们还制定各种急诊抢救预案,如多发性创伤抢救预案、颅脑损伤抢救预案、严重胸外伤预案、电效果和体会击伤抢救预案等,并汇编成册以便参考使用。

3 效果和体会

上一篇:法律顾问方案下一篇:骨干教师结对帮扶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