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思路

2024-05-21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思路(共8篇)

篇1: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思路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思路

2010年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

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设想

2010年,我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地区业务部门的热情指导下,经过县领导小组领导关心和办公室人员的努力,工作得到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工作严格按照《2010年全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和与地区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2010年工作回顾

(一)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工作重点和难点

成立了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影响制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2009年十一月成立了文化产业办公室,为县委宣传部所属正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任1人,编制3人,在宣传部配设了办公地点,调入了所需工作人员,并设立了县级文化产业资金20万元,落实工作经费5万元;今年8月,又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领导小组,设立了以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局长为办公室主任的专门机构,扎实抓好此项工作。

(二)严格根据工作要求,认真落实任务

文化体制改革方面:

一是拟订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方案,在现有文化稽查队和可乐文物执法队的基础上,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并在10月底挂牌。

二是认真开展深化图书馆内部机构改革,按照文化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情况,强化内部管理,提升了文化馆和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运行正常。

三是完成了县有线电视新闻中心制播分离,在中心设立了广告部,完全实行了制播分离。

四是认真对照中央、省、地有关政策,对符合文化企业转制的企业进行梳理,我县电影院早已不存在,继县印刷厂改制后,仅有新华书店一家企业。

按照政策,我县成立了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积极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文化产业发展方面:

一是认真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

在全省“多彩贵州”小品大赛期间,认真组织了《撮泰吉》、《攀干爹》等节目参与,获地区一、二等奖和优秀奖,《撮泰吉》代表地区参加全省决赛获金黔奖;参加全省县级文工队调演获得优秀演员奖、优秀表演奖、节目一、二、三等奖、优秀编导奖、团队优秀奖、服务农村奖、优秀示范文工队,囊括全部奖项;组织《阿西里西》参加云南楚雄举行的中国国际火把节获赛舞银奖;由我县音乐爱好者创作的《梦中的家》等歌曲获“多彩贵州”音乐作品创作大赛毕节赛区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若干。通过不断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宣传了我县的民族文化品牌。

二是成功承办毕节地区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2010中国?贵州?赫章阿西里西旅游文化艺术节。

根据地委、行署安排,今年我县承办了全区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认真做好各项工作,自县委政府明确旅发大会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地点设在宣传部后,宣传部立即组织了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及时安排部署各项工作任务,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夜郎魂》大型歌舞剧演出、毕节地区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阿西里西旅游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天上石林景区开游仪式、韭菜坪登山节、彝族火把节、阿西里

西大草原自然风光之旅、毕节地区生态文明家园和赫章自然风光摄影作品展、毕节地区旅游商品及名点名小吃展销会、赫章核桃拍卖大会、夜郎文物陈列馆开馆仪式、平山乡乡村旅游节暨乡村旅游星级示范户授牌仪式、阿西里西旅游文化艺术节闭幕式等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主题向来宾和游客展示了赫章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资源,受到了领导来宾的一致好评。

三是进一步提升了大型歌舞剧《夜郎魂》和民族特色舞蹈。

借全区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之机,我县按照“不求办得最好,但求最有特色”的目标,对《夜郎魂》和开幕式文艺演出进行了认真策划,力求全方位体现赫章特色,多角度推出赫章精品。根据演出需要,对人民会场演出大厅进行了重新装修,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加强对《夜郎魂》舞蹈的提升包装,完善了演出所需服装道具、灯光舞美,使《夜郎魂》演出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开幕式文艺演出特邀了北京知名编导张玉华老师担任总编导,以展示彝族文化为主体,采用实景与传统民族歌舞自然相融的表现手法,对赫章原生态舞蹈进行艺术加工,使其达到充分体现自然生态、人文风情的艺术效果。

四是继续开展夜郎可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认真组织有关单位和部门,对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工作进行规划和编制,结合我县可乐被国家公布为第一批可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机遇,编制了夜郎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初步方案。同时,协调建成了“夜郎文物陈列馆”。在新文化馆协调了约440平方米的展厅和60平方米的馆藏室,改造为“夜郎文物陈列馆”,并从省、地文物局调回或复制夜郎出土文物进行布展,使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能直观了解赫章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五是进一步夯实了旅游发展基础。

借助承办旅发大会的契机,着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大坪子至小韭菜坪、野马川经威奢至古达、威奢经二台坡至兴发、兴发至大韭菜坪等旅游环线公路建设,解决了县内各景区、景点的道路连接问题,为旅游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按照我县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及县委政府“收缩战线、分别实施、集中力量、重点打造”的原则,完成了贵州屋脊小韭菜坪景区大门、天上石林景区大门、石林迷宫步道、景区停车场、公厕、接待室建设。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向来宾充分展示了我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上台阶、上水平,展示了全新的旅游形象。

六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

第一批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主体工程已接近完工,第二批10个多数已进入主体工程建设阶段;完成了2010年84个“农家书屋”建设及验收工作,完成2011年98个点新申报工作;完成数字电视整转9868户,超额完成1846户。县乡联网一期工程的平山、野马川、水塘三个乡镇信号接入、机房建设已顺利完成,白果镇机房信号接入工作正在实施,已平移安装了数字电视用户970户,二期工程(其余21个乡镇)的建设方案已完成并上报地区公司;完成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任务5281场;已完成32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球场的硬化并投入使用;完成了赫章县文化馆办公用房、培训教室、排练大厅、保管室等工程建设,已投入使用。

七是认真做好文化产业数据统计和项目编制工作。

按照上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文化产业统计相关数据及时上报。同时结合中国深圳(世界)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西安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实际,文产办汇集相关方面资料信息,对我县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梳理,共筛选项目10个,相关文件(比如发改立项文件,土地用地文件等)正在完善之中。

八是大力培养文化企业。

经过排查,文产办将赫章县现代教育服务有限公司和赫章县汉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文化企业。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我县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经济总量小、竞争力不强,虽然发展空间广阔,但面临的困难十分艰巨。分析起来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性质、特点、发展规律及走向,缺乏深层次的认识。

什么是文化事业、什么是文化产业,二者能否相互渗透、交融或相互转化等问题,许多同志还不是很清楚,也没有去思考。由于过去没有对文化产业形成市场化的观念,没有把它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考虑,只是把它作为政府的一个调控工具,企业缺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理念,缺乏生存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从而导致了文化产业过分强调社会性而忽视其效益性,制约了它的快速发展。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

我县是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县,做强做大任何一项产业,都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投入、税费优惠、产业扶持、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三是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

过去一直把文化产业作为政府的一个事业部门,从业人员没有竞争压力,无进取心。因此,缺乏既有文化底蕴、又通晓经济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由于人才的匮乏,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开发的工作就显得相对滞后,文化资源优势就不能形成经济优势。

三、2011年工作设想

(一)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体制革命,没有体制性的突破,文化就不可能实现大繁荣大发展。要按照上级有关政策要求,整合除电视台外的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主要围绕图书馆、文化馆改革和继续深化和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推进经营性文化资产走入市场。

(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

进一步扩大产业面、拉长产业链,抓好文化资源和优势的整合,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合力,增强整体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力。一是在全县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基础上,进一步调查统计文化产业资源,摸清底数,掌握家底;二是认真作好文化产业项目策划,完备相关资料,为项目招商和申报打好基础;三是全面协调,通力配合,加强和上级部门沟通,认真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四是总结参加中国深圳(世界)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西安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经验,认真做好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五是认真指导和培育好一两家文化产业企业,让之逐步发展成为效率良好的企业,带动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赫章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12月15日

篇2: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思路

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余姚市文产办

一、上半年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回顾

1、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根据《浙江省文化厅关于余姚市艺术剧院划转改革方案的复函》(浙文人„2012‟59号)文件精神,余姚市艺术剧院不再保留文艺院团建制,转为公益性的保护传承机构,设立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专门从事剧种的保护、研究、传承和展演。余姚广电传输网络剥离转制工作已经启动,目前已经完成企业工商注册工作。

2、修订文化产业政策。年初以来,市文产办会同市政研室、市财政局根据原有文化产业政策,开展广泛调研和意见征求,形成政策修订稿。5月份,通过市委办、市府办正式下发《关于加快余姚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在今年我市其他产业政策一律不作调整的背景下,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300万元调高到1000万元。之后,市文产办和市财政局制订了《<关于加快余姚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申报时间、申报内容、申报程序,明确扶持重点,加快政策兑现速度。

3、推进重点园区建设。上半年,重点联系推进文山创意广场、渚山智慧创意园、浙商壹号等园区建设。针对文山创意广场建设、审批中存在的困难,成立由市领导挂帅的文山创意广场建设领导小组,落实部门联络员,召开园区建设协调会,加快园区建设进度。目前,渚山智慧创意园已于5月份成功开园,文山创意广场园区完成一期A区1万平方米建设,超凡节能环保创意园总体工程进度达65%,浙商Ⅰ号创意产业园已破土动工,阳明188文化创意园列入宁波市特色文化创意园区服务标准化试点。

4、引进优质产业项目。通过下达任务、进行考核、设立奖 项等方式,推进园区招商工作。上半年文山创意广场一期A区先后有20多家文化企业签订入驻协议,渚山智慧创意园吸引软件设计、电子商务等10多家企业入驻。同时,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引进实现突破,由保利集团投资的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城项目将落户我市,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集群、文化艺术产业平台以及文化娱乐消费中心,对于打造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5、建立评优扶优机制。上半年,在完善重点文化产业企业名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各类评选表彰活动。表彰命名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市级文化产业基地20家,创意先锋企业5家,创意先锋领军人才3人。浙江大丰实业有限公司、宁波金辉摄影器材有限公司被认定为2011—2012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浙江大丰实业有限公司入选第五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该公司的智能化舞台演艺装备创新团队同时被评为浙江省第三批重点创新团队文化创新团队和宁波市第二批文化创新团队。

6、完善产业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架构和职能,配备人员到位,健全工作制度,切实履行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实施中的指导、协调、督促、考核等职能。建立由市文产办、重点园区、骨干文化企业人员加入的余姚市级文化产业QQ群,及时发布政策信息,促进沟通交流。面向文化产业园、重点文化企业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协调会,解决实际困难,服务产业发展。

7、实施“1235”工程。河姆渡生态文化产业园区核心区建设已经完成。余姚市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已完成前期规划选址和地块拆迁工作。余姚市文山创意广场上半年投入资金2300万元,完成一期A区10000㎡土建任务,道路、供电、供水等基本完工,部分入驻企业完成室内装修,园区食堂、宿舍等生活配套设施和景观绿化正在建设之中。

二、下半年文化改革发展重点工作思路

1、开展产业课题调研。为编制好《余姚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我市邀请市社科联和浙大高校老师,围绕“余姚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优势”、“余姚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和措施”等十个课题开展调研,为下一步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论证。

2、继续推进园区建设。加强特色园区培育,引导文山创意广场、阳明188创意园、渚山智慧创意园等园区朝特色化方向发展,在下半年合适时间举办园区特色化发展研讨会。加强与超凡节能环保园、浙商壹号等园区联系,推进在建项目实施。实施名企引进“一企一策”、部门磋商调解机制,为知名文化企业落户开辟绿色通道。

3、支持重点项目推进。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城建设是今后余姚实施的重点文化项目,市文产办将健全企业服务联系机制,注重资源统筹整合,收集产业政策信息,做好服务对接工作,助推项目落地和建设。

4、探索工作机制体制。明确创意设计、影视娱乐、动漫游戏、休闲旅游等主导产业归口行业主管部门及其工作职责,在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逐步配备专(兼)职文化产业管理干部,构建起职责明晰、精干高效的工作队伍网络。成立由重点文化园区、文化骨干企业组成的余姚市文化产业促进会,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助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

5、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开展新一轮余姚市级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意先锋企业、创意先锋领军人才、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扶持、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非遗产业化开发利用项目等评选的申报和表彰活动。

篇3:浅析群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群众文化,意义,现状,发展思路

顾名思义, 群众文化是以群众为载体, 以文化活动作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形态。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 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群众文化具有群众直接参与性、广泛性、大众性等特点, 群众文化建设对于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 群众文化是我国基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搞好群众文化建设, 有利于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 进而提高社会文明度。因此, 在建设基层群众文化时, 要充分发挥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作用, 弘扬先进文化, 倡导科学态度, 普及健康思想, 引导基层群众从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其二, 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凝聚人心,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如各地文化广场上的太极拳、健身舞等, 练习者来自不同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 依托了群众文化活动这个形式, 让素不相识的人们互相沟通、互相信任, 从而美化了心灵, 也缓解了社会心理危机, 促使社会安定团结。

现阶段, 我国群众文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 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群众文化建设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制约, 如资金紧张、场地短缺、文化素养不足等等, 进而导致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影响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其次, 文化阵地丢失, 有些文化站有牌子, 但无人管理, 无人参与, 流于形式。现在娱乐内容丰富, 电视电影节目五彩斑斓, 人民群众对类似于赶集和庙会的活动不再像以往那样充满浓厚的兴致。

最后, 文化管理人才的缺失, 群众文化工作越来越不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待见, 使得一些文化人才在择业时甚少考虑文化工作者之类的岗位。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一个认识误区, 认为文化工作没有发展前途, 工作内容枯燥。当然, 存在这个误区, 也是因为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 还有人才引进制度也欠缺。

做好群众文化活动建设的初衷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来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以满足, 从而改善精神面貌, 升华精神境界。因此, 在认清群众文化现状的情况下, 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 紧跟群众, 不断更新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第一, 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 一方面大力发展传统风俗民俗文化, 另一方面极力引入外来优秀文化。我国有几千年的文化沉淀, 有众多代表不同区域人民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各种传统文化。要善于发展此类文化, 为发展新时期的群众文化作好铺垫。当然, 要在去粗取精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发展和弘扬, 不能尽信尽取, 要有原则地选择, 然后根据群众的需求, 进行调查研究和改革创新, 创作出群众所喜爱的且来源于群众的文化艺术作品, 要时刻关注群众文化动态, 作品要像通俗明了般的话语让人一看就知, 可以依托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开展活动, 当然前提是要注意其方式和内容要与节日的内涵相统一。春节喜气洋洋, 舞龙舞狮、拜祭神佛、吃团年饭;元宵张灯结彩, 猜灯谜、吃汤圆、闹元宵, 清明节祈福辟邪, 拜祭祖先、植树、踏青;端午节健体养生, 赛龙舟、戴香包、吃粽子;中秋节团团圆圆, 赏月、赏桂花、吃月饼。若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单一、内容单调, 就会降低群众文化活动对于人民群众的吸引力, 不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与发展。因此, 要让群众文化活动从根本上扎根人民群众, 创新形式、丰富内容, 以多内涵、多形式、多功能的多元群众文化取代单一式、低层次、简略型的群众文化, 紧贴时代、紧跟群众, 不断开拓群众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第二, 加大资金投入, 做好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基层文化设施是人民群众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 它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群众文化活动的好坏, 目前, 我国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资金短缺、设施薄弱、保障不全等是影响群众文化建设的因素。群众文化建设是基础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相关部门要及时认清当前文化的发展形势,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加大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 以更好地促进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 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参与, 共同为人民群众打造一块属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沃土, 为各个领域的发展创造环境,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充分利用已有的图书馆、文化宫、博物馆等设施, 对人民群众免费开放。要根据人们对文化的鉴赏力和消费力进行分类, 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文化水平都有差异, 现在社会文化内涵日渐丰富, 文化也朝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因此, 要迎合这种发展方向, 依托文化基础设施, 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另外, 设施建成后, 要使用规范, 注意维保。可以雇请专人负责, 维护基础文化设施的正常运转, 合理使用, 优化配置, 以促进群众文化事 (下接第188页) 业更好地发展, 进而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 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搞好群众文化建设, 必须要有一支责任心强和文化素质高的文化工作队伍, 他们对转变群众落后思想观念, 引导群众进行文化创作等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对文化工作者进行培训, 促进其业务水平的提高, 使其成为骨干人才或专业人才, 能够更好地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相关部门也要对文化队伍成员进行必要的指导和鼓励, 同时也要积极吸收对文化活动工作有兴趣的业余爱好者, 让他们也参与到建设中来。在现实生活中, 存在一些业余的文化团体, 当中不乏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成员, 他们会经常自发地组织各种文化活动, 但这类组织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活动, 因此, 相关部门要给予充分的辅导和重视, 可以从中筛选出骨干人才进行培训, 组织专业人才为业余团体的作品进行修改等等。此外, 还要善于在群众之中发现各类文艺人才, 使文化队伍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这样, 将方方面面的人才统一起来, 建立合格的群众文化建设队伍, 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让群众积极快乐地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 真正实现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与繁荣。

第四, 拓宽群众文化发展的渠道。由于群众文化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也不能钻进死胡同, 一成不变, 而是要因地制宜, 利用各种渠道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可参照“政府搭台、媒介推广、群众唱戏”的路子, 像文化下乡等活动, 政府要大力引导与支持, 不能对群众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热情, 认为群众活动不能出政绩等而不加以关注, 而是要努力为人民群众搭建活动的平台, 让人们精神上也不贫困;加上媒介的推广, 现代社会科技如此发展, 人类交流信息的平台越来越广, 如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平面媒体等的传递, 实现群众文化活动时时处处的推广, 从而实现影响、效果、受众面等的最大化, 尽量做到“路人皆知”, 让群众可以尽情地唱戏。还可通过广场及公园文化, 广场和公园不止是给人们散散步的地方, 文化部门可以仔细思考并探讨如何利用这些场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比如在周末举行类似于“周末秀”的活动, 逢年过节举办一些晚会、流行歌曲大赛、传统民歌大赛等, 还可以模仿试下热到爆的梦想秀、相亲节目等开展各种形式的有益身心的活动, 真正使得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享受, 让广场及公园不再只是人们逛一逛、玩一玩的地方, 而是一个可以尽情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好去处。再有社区文化、青少年文化、老年文化等, 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渠道, 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促进社会文化的良性循环,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进而为经济建设服务。

篇4: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思路

【关键词】 文化改革 重要性 紧迫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部署,这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当前我们党为什么如此重视文化建设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理解把握。

1.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我们党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科学判断的必然结论

《决定》用“四个更加”揭示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国际大背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软实力”这个概念,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而言的,它包括价值取向、文化目标、政策方针、制度设计等方面。文化是事业也是产业,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排在对外出口第一位的不是钢铁汽车业而是它的文化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产值超过其GDP的25%,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了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按照平均增速估算,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所以我国在文化产业上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还应看到,文化强国在输出文化产品的同时,对发展中国家还进行着文化侵袭和文化渗透,我们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也很艰巨,不容忽视。

《决定》用“四个越来越成为”揭示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国内背景,“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中,把文化特征概括为“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2.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的重要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3.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当前我国文化整体实力与我国国际地位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相称,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转化为文化软实力。一个民族的振兴,不仅需要经济的强大力量,也需要文化的强大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发展历史责任的必然要求

随着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我们党对文化作用和规律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在当代中国发展中,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想,担负起领导文化改革发展的历史重任。

5.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部署和“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目标。“十二五”规划中对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这次全会作出的《决定》也是对党的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

6.推進文化改革发展是切实解决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然要求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概括起来讲,我国文化发展存在四个“不完全适应”,一是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完全适应。现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200美元,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大大增强,鉴赏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性的特点。我们的文化产品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少数几个总供给不能满足总需求的领域之一。二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不完全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文化赖以存在的体制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与市场的接轨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文化领域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手段配置文化资源,把经营性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混为一体,由政府包揽,这就造成应该由政府保障的公益性文化单位由于经费不足,难以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应该走向市场的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游离于市场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三是与当前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新的发展趋势不完全适应。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成为美、日、德、法等西方大国的支柱产业。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文化服务贸易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巨大的逆差,这与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和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四是与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技术不完全适应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传播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为催生新兴文化业态和新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对我们有效占领新兴文化阵地、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加快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期以来,许多国有文化单位对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运用不敏感,缺乏适应性和主动性,难以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给我国文化产业带来的历史机遇,难以运用现代化传播技术形成新的文化创造力。

篇5: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思路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北京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需求,也是政府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而做出的主动应对。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说

创意产业是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这种理念认为,当代经济的真正财富是由思想、知识、文化、技能和创造力等构成的创意,这种创意来自人的头脑,它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新的就业机会以及新的社会财富,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些专家甚至提出,创意产业将会从现代服务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全新的产业形态。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并且把它运用到公共政策上来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1997年,为了振兴英国的经济、调整英国的产业结构、解决当时的就业问题,英国首相布莱尔提议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并且亲自担任主席,负责对英国的创意产业提出发展战略。

我国的文化产业是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产生的,它的标志是1998年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

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低碳环保产业。这种提法也是很多学者比较认可的。

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脉络

从2006年开始,北京市财政每年安排5亿的预算,设立了专项资金来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发展。

北京市人民政府于2014年正式发布《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年)》,提出在涵盖30个市级集聚区和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区等政策空间的基础上,采用“一区多点、政策覆盖”的发展模式,规划形成“一核、一带、两轴、多中心”的功能区空间发展格局和与之相适应的“两条主线带动,七大板块支撑”的功能区产业支撑体系。从2006年北京市开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集聚区发展到功能区的概念,经过了不到十年的时间。

2015年2月10日,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要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

2018年7月北京市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与北京的城市定位,与新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的需要是高度一致的。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须在“高精尖”上下功夫。

(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近年发展情况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速度较快,规模不断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无论在GDP占比还是从业人口规模上,都是名列前茅的,但与世界著名都市如东京、巴黎、伦敦、纽约等在从业人口上还有较大的差距,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而以上国际都市则占到了12%-13%。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2016年全市20个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共实现收入8975.9亿元,增长6.6%,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的64.3%,产业集聚度高,产业特色鲜明。这是北京市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

1.“十三五”开局良好,多项指标保持领先(1)总体发展稳中有升

(2)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3)文化消费综合水平全国领先(4)资本市场保持活跃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融合类行业引领发展 3.加强宏观引导,推动产业“高精尖”转型

“十三五”开局之年,北京市着眼未来发展趋势,加强谋篇布局和顶层设计,出台系列规划措施,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做“减法”,聚力产业转型升级做“加法”,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提质增效、“高精尖”发展。

(1)明确产业发展方向(2)加强分类指导支持 4.推进融合创新,“文化创意+”成为重要引擎

《北京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 年)》提出,到 2020 年,基本形成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高水平、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

(1)数字创意成为发展主阵地(2)新兴融合产业成为投资主导(3)空间发展格局不断优化

5.功能区发展效益良好,产城融合深入推进

2016 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紧扣全市发展大局,不断优化完善“两条主线带动、七大板块支撑”的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产业规模稳步扩大,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特征日益明显,作为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主阵地的地位进一步突出。

(1)功能区发展规模和效益继续保持较高水平(2)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加快先行先试步伐(3)部分特色功能区、特色小镇表现突出 6.重大项目进展顺利,产业发展能级持续提升 7.区域联动全面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实效

8.重点企业扶持行动 9.重大项目引导行动

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思路

(一)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情况

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园有2506家,其中有产业型535座占比21%;混合型1661座占比66%;艺术型82座占比3%;休闲娱乐型110座占比5%;地方特色型118座占比21%。

2017年全国共有文化产业园区近3000家,其中,文化部命名了10家第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各省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受官方认定(包括国家各部委的相关认定及各省的相关认定)的文化产业园区接近500家。其中,东北部地区32家,东部地区261家,中部地区152家,南部地区78家,西部地区50家。

(二)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类型的划分 1.按区位依附划分为4种类型:

(1)以旧厂房和仓库为区位依附。我国较早出现的大山子艺术区依托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798工厂的老厂房。上海近些年成长起来的创意产业园区绝大部分也是由旧厂房和仓库改造而成。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位于上海20世纪3O年代最典型的弄堂工厂群;建国中路l0号的“八号桥”创意产业园区,位于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的老厂 2 房。

(2)以大学为区位依托。

(3)以开发区为区位依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内的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位于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等等”。

(4)以传统特色文化社区、艺术家村为区位依附。如四川德阳三星堆文化产业园、北京高碑店传统民俗文化产业园区等等。如北京的几个画家村;有的则已形成产业化运作,如位于深圳特区郊边龙岗区布吉镇的大芬油画村等。

2.按园区性质划分为5种类型:

(1)产业型。一是独立型的。园区内,产业集群发展相对比较成熟,有很强的原创能力,产业链相对完整,形成了规模效应。如深圳大芬村,以绘画艺术为主,也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条,及规模效应,但原创能力不强,而且这是我国此类文化产业园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二是依托型的。依托高校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条。如上海虹漕南路创意产业园,同济大学周边的现代设计产业园区等等。

(2)混合型。这种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往往依托科技园区,并结合园区内的优势产业同步发展文化产业,但园区内并未形成文化产业链条。如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香港数码港等。

(3)艺术型。这种类型的园区也是创作型园区,原创能力强,但艺术产业化程度还较弱。目前国内最有名的艺术园区有北京大山子艺术园区、青岛达尼画家村等。

(4)休闲娱乐性。这类文化园区主要满足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的新天地、北京长安街文化演艺集聚区等。

(5)地方特色。如北京高碑店传统民俗文化产业园区、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区等。

(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思路

1.做好园区发展规划。要按照“不求大,但求精”的理念,高水准、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文化产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在编制规划时既要着眼未来,体现出战略性和前瞻性,又要立足现实,体现出针对性和和可操作性;既要把握全面协调发展要求,对入区产业和企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梯次推进,均衡拓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园区的整体功能;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土地储备中心,预留适量土地资源,为后续发展留有空间。

同时,应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充分考虑园区所在地域的地理特点、基础状况、资源禀赋和发展规模等因素,力争使文化产业园区和中心城市实现最大的交汇和融合,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都市文化圈。其次要明确市场定位。要引导不同文化产业园区进行错位发展,努力化解当前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重复建设问题。

案例:新华1949园区

2.增强文化产业园区内生机制,通过园区内部管理机制和中介组织最大限度的资源整合,使产业链条形成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实现园区整体外部竞争力和产业实力的提高。

促进高科技与文化资源有机融合。

3.改变单一依靠“出租空间”营利的模式,不断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建设孵化器和创业加速器,孵化和培育一批优秀文化产业创业者和创业型企业;打造文化“众创空间”“创新工场”,3 推动文化产业园区技术研发、咨询服务、生产贸易、展示评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创业创新提供专业化服务。

案例:铜牛电影产业园 案例: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

四、创投资本为所投资企业提供的增值服务

创投资本为所投资企业提供的增值服务包括:企业战略建议、企业发展建议、人力资源服务、未来融资服务等。但风投公司在提供这种增值服务时,要注意拿捏好尺度,要保持风险资本与创业者之间必要距离,不能越俎代庖。因为,在创投公司和创业者之间,创业者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角,创投公司更多地应当扮演顾问、指导的角色。

在融资与融智的结合方面,风投公司一直都在不断创新。最近十多年来,将风险投资与孵化器功能结合起来的模式开始发挥积极的效应,引起了投资界的关注。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美国的Y Combinator。

【案例分析】天使投资+孵化器——TechStars 【案例分析】创新工场的增值服务

不同投资阶段的投资管理内容

1.种子轮和天使轮投资阶段的投资管理内容(1)加强团队建设,完善股权结构(2)完善技术与产品,梳理商业模式(3)融资服务

绝大多数的种子轮和天使轮投资阶段的企业都还不具备自我造血功能,因此,投后管理团队要密切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及早做好下一轮次融资方案,启动下一轮融资,并着手对接各路投资机构。通过完善周到的融资对接服务,使被投资企业顺利度过种子期,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资料链接]真格基金的投后管理

真格基金的投后管理比较系统,涵盖人员招聘、PR品牌、资本对接、财务法务顾问等。对于已经投资的项目,按照季度为周期进行跟进,通过横向纵向对比,分层对接。

2.A轮到C轮投资阶段的投资管理内容

新创企业进入到A轮到C轮投资阶段时,已经度过了创业初期的生存考验期,进入到了发展壮大期。此时的投资管理内容主要有:

(1)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扩大用户规模

【案例分析】风投机构帮助映客扩大用户规模

(2)完善商业模式,打通变现渠道(3)战略融资

篇6: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思路

——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编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着力构建核心价值观

全国政协常委 李君如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确立起能够自觉而又正确地评判事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点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凸显出来了。这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核心价值观,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已经受到了颠覆性的冲击。

价值观同世界观相联系,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注意或掌握这样一些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工人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为核心;要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种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中去研究,要从人民群众最熟悉的话语中去概括。

有一个提法是: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改革创新,自强互爱,振兴中华。这里所讲的“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集体的人即人民群众,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工人阶级的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实事求是,改革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今天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根本途径。自强互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体现。振兴中华,既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相联系,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当下的要求,是我们今天的重要价值追求。

另一个提法是:民主、科学、创新、和谐、强国。这五个价值追求,同上面五句话的精神是一样的,只是在表述上更简洁,更具有价值观念而不是政治观念的色彩。

正确理解文化的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 丹 增

我们要正确理解中央文化发展的战略,不能把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等同于文化商品,文化成效等同于经济效益,把文化一窝蜂地搞产业化,争相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有牺牲生态环境追求经济发展的教训,现在不能以牺牲文化价值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文化化人。文化化了的人,有高尚的人格、坚定的信仰、美好的追求,对大自然讲恩德

与敬畏,对人际关系讲诚信与和谐,对自己的行为讲约束与律己。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智慧、价值和追求,连接着全民族成员的人情、亲情、族情。文化的目标是,造就依据原则的政治,付出劳动的财富,讲求诚信的商业,提倡人性的科学,无私奉献的信仰。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市场商品的假冒伪劣,高等学府的论文抄袭,科研单位的成果造假,食品药品的生命损害以及官场的吹捧之风、拍马之风、假话之风等,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只有用一种文化方式整合群体力量。文化力量,在于文化的塑造力、凝聚力、推动力、创造力、辅助力。

“以文载道”,文化使人在文化的浸润中提高素质、规范行为、升华境界、提升人格,从而稳定整个社会。作为国家,要认识到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使文化形成一种国民普遍认同的群体力量,没有普遍认同的中华文化,民族凝聚缺少核心,民族团结缺少力量,国家稳定缺少保障;作为政府,要加大文化投入,创造创作环境,力推经典力作,掀起文艺高潮,树立文化权威;作为社会,要确立文化地位,认同文化价值,接受高雅文化,参与文化建设;作为文化人,要担当起历史责任,做社会潮流的统领者,价值观的塑造者,真善美的捍卫者,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勇敢地抛弃“名”、“利”、“权”的诱惑。

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

全国政协常委 赵启正

当前,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和对世界的影响力,与中国文化本身的内涵、蕴力相比,相差甚远。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除了长城,就是大熊猫和功夫,至于中国文化的精要和中国这些年来所取得的进步,则鲜有所知。实际上,中国的文化产品不乏上品,但出口国外的还太少。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逆差”或“入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文化“软力量”本身不够强大。提高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力量,是关系全民族振兴的重大事业。

应大力开发中国的跨文化“产品”。以图书为代表的出版物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加强对外出版物的工作是理应优先考虑的。要加快实施出版物“走出去”战略。对外出版物既要重视“量”,更要注重“质”,要多出精品。在力求说明中国真实情况的前提下,要特别注意外国受众的需求和思维习惯。

努力提高国家的修辞能力。国家修辞是指表达国家社会特点的关键性话语,如“统一战线”、“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国家修辞直接关系到表达国家特色,增强国家话语力,形成国家的正确形象,并强烈影响国际舆论。国家修辞在向国外表达时务求表达要正确,否则跨文化交流就不通畅,就会引起误解。

造就强大的翻译队伍。不同语言的民族得以共存与沟通,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必须借助翻译。在全球化时代,翻译活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翻译是“文化的翻译”,译者不仅要精通外语,还要精通外国文化。从对外传播的角度讲,翻译本身既是语言的沟通,又是文化的沟通。在中国,普遍存在“懂外语就能翻译”的认识误区,使得“翻译质量”问题成为瓶颈,不仅影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甚至还制约了中国的国际政治表达。培养一大批高水平、专业化,尤其擅长中译外的翻译家,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力量的重要任务。

出版业仍需转变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 聂震宁

通过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我们体会到,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意识到,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特别是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坚持正确的出版产业发展方向。出版产业首先是出版的产业,肩负着文化使命和责任,应当坚持挺拔主业,只能在搞好出版主业的前提下开展相关多元化经营,而不能弱化了出版而强化了其他非出版的经营,更不能因为某些经济效益而放弃出版业的使命和责任,要防止“出版产业壮大了,出版却没了”和“内容产业没内容、文化产业没文化”的现象发生。

要建立科学的出版产业评价体系。出版产业评价工作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企业绩效和规模的评价往往失之于粗糙,特别是对企业的主业经营质量的评价缺少办法。出版业一直强调“内容为王”,可是对企业综合实力中内容生产能力的评价却比较简单,经济效益占比过重,不利于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要坚持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出版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热情十分高涨。经验表明,在规模扩张较快的阶段,需要防止形成粗放型增长。出版产业的首要任务是发展文化,文化产品生产更应当把提高质量的任务放在首位。与此同时,要不断提高市场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出版物经营传播能力,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加快建立数字出版有序发展的新格局。数字出版已经形成趋势,可是传统出版企业在数字出版方面却投入不够、作为不大,面临着在数字技术传播中缺位失位的危险。为此,出版产业要高度重视数字出版这一新兴业态,建立全媒体出版的理念和操作办法,行业管理部门则应当组织制定数字出版的交易标准和办法,尽快建立内容生产商和技术运营商有序合作的新格

文化自觉文明方发光

全国政协常委 冯骥才

文化的自觉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和文明于人类的意义必不可少。反过来讲,如果人类一旦失去文化的自觉,便会陷入迷茫、杂乱无序、良莠不分、失去自我,甚至重返愚蛮。文化自觉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建设当代文化高峰的自觉。那么文化应该谁先自觉呢?首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天经地义地对社会文明和精神予以关切、敏感,并负有责任。

没有责任感就会浑然不知,有责任感必然深有觉察,这便说到了知识分子的本质之一——先觉性。先觉才会自觉,或者说自觉本身就是一种先觉。

再有,国家的文化自觉同样至关重要。或由于长期以来重经济轻文化,或由于与政绩难以挂钩,致使文化在经济社会中处于弱势。文化的缺失不会显现在任何一级政府当年的统计表中,但日久天长便峥嵘于各种社会弊端上,并积重难返。因此说,政府的执行层面的文化自觉成了关键。若要使这一层面具有文化自觉必须有切实办法。否则,文化在这个层面必然化为几场大轰大嗡、明星云集的文化节和一大片斥资数亿的文化场馆。

我对文化自觉的理解是,首先是知识分子的自觉,即知识分子应当任何时候都站守文化的前沿,保持先觉,主动承担;还有国家的文化自觉,国家也要有文化的使命感,还要有清晰的时代性的文化方略,只有国家在文化上自觉,社会文明才有保障。当然,关键的还要靠政府执行层面的自觉,只有政府执行层面真正认识到文化的社会意义,文化是精神事业而非经济手段,并按照文化的规律去做文化的事,国家的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得以实施与实现。上述各方面的文化自觉最终所要达到的是整个社会与全民的文化自觉。只有全民在文化上自觉,社会文明才能逐步提高,当代社会文明才能放出光彩。

重视农民工文化需求

全国政协常委 冯 巩

近年来,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逐步得到保障,但农民工基本文化需求满足程度仍然较低,文化生活单调匮乏。特别是在农民工代际转化,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的背景下,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农民工处于“农民”向“市民”的过渡之中,自我认同模糊,工作、生活空间与城市居民相对隔离,文化习惯与城市居民差异较大,交往对象局限,对所在城市没有归属感。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强烈,对文化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但他们较为普遍地感到情感孤独,有的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应明确责任,将农民工文化服务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应将农民工文化工作纳入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推动公共文化的资源配置和发展建设规划以常住人口为主要依据。引导农民工利用社区文化设施,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加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政府可考虑成立农民工文化专项工作指导或综合协调机构,整合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的资源,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骨干作用,采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调动用工企业积极性。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机制。加强农民工文化需求调查,特别是要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塑造以及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精神抚慰,引导他们按照现代城市文明要求规范自身行为,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耐挫能力和融入能力。要充分尊重农民工的文化主体地位,鼓励、扶持农民工文化团体发展,引导农民工

参与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同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民工生活,创作、生产农民工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组织和鼓励文化团体经常深入工地、厂区为农民工演出。

不断改革创新发展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 冯 远

由于在可预见的历史阶段中,文化发展建设必须依靠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靠政府财政主渠道投入的持续增长,因此,政府应在财政预算中确定相应的投资比例,承担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以保障国民享受基本的文化权益。同时,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力求做到确保一块、增强一块、大力扶持一块。

我国经济发展人均水平低,加之东、中、西部地区情况差异较大,必然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没有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升,没有需求总量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均难言进步,多元主体利益就难以兼顾,基本权益保障和发展就可能成为良好的愿望或表面文章。由于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在短期内难以缩小,国民支付能力不足与消费意愿不足、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现象的存在成为制约文化需求驱动型增长的原因,这就决定了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结构在相当时期内的失衡现象难以改变。因此,加快发展服务性文化事业、消费性文化产业,拉动投资、扩大需求、刺激消费成为“十二五”发展文化民生建设的硬任务。

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破解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升级的体制瓶颈,重点在文化产品创意生产、销售服务、银行信贷、税收优惠、市场准入与监管制度等制约服务产业发展的机制环节改革创新。加快深化文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大对垄断性利益集团的体制改革、努力遏制并改变资源配置不公、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受限、行政以及行业垄断、潜规则公开化现象。

提高公共文化的吸引力

全国政协委员 迟福林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有其特殊性: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需要具有吸引力、影响力。这些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快进展,但公共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不强,与全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有明显差距。这是当前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突出矛盾。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关键在于以社会化为重点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从实践看,以公共文化事业单位为主的单一供给体系,难以适应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建设的目标。这就需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的服务生产。应当说,这方面的改革还有很大的空间。

推进制度创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平等准入的环境,还面临着一些政策和制度障碍。例如,“民办”文化公益机构在财税、人事、职称等方面的政策歧视。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事业,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门槛”,并有相关的制度和法律保障。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的开放。在确立政府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同时,为吸引社会投资,适应多元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的开放。第一,凡法律未禁止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都应对社会民间资本放开;第二,一些公共文化服务可以通过公开招标、合同、特许或建立公私合作伙伴等方式让渡给市场主体经营;第三,通过减税、免税、财政补贴和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

篇7: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思路

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调研工作的通知》(宁党办发[2011]52),我县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重点就今后加快中宁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了以下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关于打造沿黄经济区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中宁实际,突出中国枸杞之乡这一品牌,大力挖掘整合和开发“一黄两红”的特色优势资源,以68公里黄河流泾为主线,以南岸枸杞和北岸红枣为主体,以中国枸杞博物馆、中国枸杞博物园、中宁国际枸杞交易中心,黄河文化城、石空大佛寺、万亩枸杞观光园、黄河大桥垂钓中心荷花池、泉眼山扬黄水利工程为八景,凸显“黄河红”(一黄两红)旅游特区,竭力实现“一一二八”建设目标。即:一条航线,从泉眼山—牛首山黄河流域航线;一个中心,以中宁黄河大桥为中心,范围2公里以上,辐射黄河两岸;两岸红色生态长廊,兴建黄河南岸滨河大道红枸杞长廊,黄河北岸滨河大道红枣长廊;八个主要景点,中国枸杞博物馆、石空大佛寺、黄河文化城、中国枸杞博物园、中宁国际枸杞交易中心,万亩枸杞观光园、黄河大桥垂钓中心荷花池,泉眼山扬黄水利工程。力争三年初建成效,五年逐步完善。平均每年游客达到30—50万人次,每人消费500元,每年收入1.5亿元—2.5亿元,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综合收入32亿元。可安置就业人员1.5万人。1

到2015年沿黄经济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健全。两岸经济区域单位地区生产总产值能耗比下降20%,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污水处理率达到标准100%,森林绿化覆盖率提高20%以上。呈现出一幅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国杞乡清明上河图”。

二、对策建议

(一)大力培育枸杞文化,做大做强中国杞乡旅游区。以中国枸杞博物馆、枸杞交易中心、万亩枸杞观光园、荷花池划分定位为“中国杞乡旅游区”。以中国枸杞博物馆为核心,打造新一代枸杞主题公园、枸杞文化广场,广场雕塑“王维吟诗、医圣采药、少女打老妇、仙鹤摘杞”造像。建设黄河枸杞学院,枸杞特色商业长廊街、枸杞深加工传统工艺作坊、枸杞诗词书画碑林、枸杞优良品种培育基地、枸杞植物园、枸杞观光园、枸杞文化千米长廊,深入挖掘中宁枸杞文化和精神内涵,提升“中国枸杞之乡”的知名度。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运作,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界建设的作用,培育文化创意、影视制作等特色文化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枸杞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形成枸杞文化 “一条龙”旅游,集公务接待、枸杞文化展示、水上休闲娱乐、公共服务、枸杞风情园、枸杞种植观赏于一体,让游客尽情享受枸杞旅游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枸杞文化产品,以此来扩大中宁在全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二)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打造黄河金岸明珠旅游景观。以中宁黄河大桥为中心,开发建设黄河南北两岸滨河大道20公里路段景观,参照国际上著名的滨河风景带,创建国际滨河风景道,修建沿黄水上古五渡(石空渡、郭家渡、宁安渡、鸣沙渡、胜金渡),开辟水上旅游航线,发展黄河漂流、观赏黄河金岸奇观。提升黄河金岸旅游品位,建设黄河金岸名人园、九龙喷珠广场、千米河堤文化长廊、黄河之州、高端度假会所、休闲娱乐中心、垂钓中心、滨河浴场、游泳池、黄河鱼庄、农家乐,打造“黄河人家、枸杞农家、红枣人家”休闲旅游,对应当地居民的美食,形成黄河特色餐饮系列,打造中宁餐饮品牌。在黄河文化城,创建中宁古十堡(铁桶堡、渠口堡、张义堡、枣园堡、石空堡、永兴堡、恩和堡、张恩堡、宁安堡、新堡和法国产特式堡、宁夏红酒堡),打造黄河金岸奇观。开发建设高端定制场所,采取时尚混搭的方式,即“黄河文化+时尚主题+高端定制”来打造新的旅游项目。

(三)弘扬佛教文化,加快建设石空大佛寺旅游景区。以石空寺佛教文化及石空神秘的埋藏文物为核心吸引力,开发宗教探秘旅游,体验以石空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及佛家养生哲学。依托“沙漠、窟寺、长城、村庄、果林”相生的生态环境,打造具有鲜明佛教文化主题和乡村游旅品牌,建设引景廊道、生态停车场、天桥游客接待中心、牌坊、牌楼、七宝池、波罗岸等。深度挖掘佛教文化,打造以石空大佛寺为代表的佛教主体旅游,神秘石窟之旅,以及由佛教哲学所衍生的养生旅游产品。

(四)弘扬伊斯兰文化,深度开发红岗子拱北红色旅游景区。以红岗子拱北建筑群为核心,扩大景区范围,增加各项功能,将其打造为全面展示伊斯兰文化以及中国北方穆斯林文化的旅游聚落,形成一个大景区;开展以宗教旅游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活动,通过举行伊斯兰教中的各项宗教仪式,吸引信徒朝拜,可参照麦加朝觐的管理方式由拱北的工作人员实施朝拜的各项管理;逐步拓展拱北的接待功能,不仅要具有大型节事活动的应急能力,更要满足在宗教盛事期间大量信徒涌入,与之配套的各项餐饮接待、住宿等服务;未来,红岗子拱北将逐

篇8: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思路

当前, 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党中央制定的一项重大决策, 它直接关系到本世纪头20年我国能否顺利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党中央根据当前我国的具体国情, 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目标, 即要努力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代新农村。以上五条标准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活五个方面, 但是每一个方面的实现, 村民素质、舆论环境、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等内在因素的支撑, 而这些因素的实现, 都要依赖于在农村能否实施有效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近年来, 针对农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 农村文化工作困难重重, 农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的现状, 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开展了一系列送文化下乡的活动, 让农民享受到了一次性的文化大餐;国家实施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也只能部分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事业文化主渠道的农村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的建设多半依靠农民和乡镇、社村出资出力“共建”。国家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是有限的, 是没有法律、政策和制度保证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只有依靠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己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本和文化激情, 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之路, 才能改变城乡文化二元结构, 建设城乡一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和谐文化。

新农村文化建设包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组成部分。文化事业除了政府投入、社会或个人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外, 就只有农村中相当造诣的农民作家、艺术家的文艺创作、艺术表演活动了。然而, 成气候的农民文艺家毕竟人数少, 而且乡村的经济、文化环境并不利于他们事业的发展, 于是不少农民艺术家将活动的舞台移向城市, 投奔专业文艺队伍。在乡村坚持从事专业和业余文艺创造者, 人数极为有限。根据现阶段中国农村文艺组织辅导工作缺位、文化事业经费缺失、文艺人才缺少的实际情况, 以农村特有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 以此带动新农村文化建设, 已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我国乡村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有几百个地方戏剧剧种, 有数以万计的民间歌曲, 有众多的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品的知名品牌, 也形成了诸如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评剧节、等国际性文化节庆品牌。

发展文化产业的保障措施和建议:

(一) 转变观念, 更新认识。

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必须首先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只有思想上的大解放, 才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才能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先进省份文化产业发展成功的经验早已说明了这一点。我们要破除只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宣传教育功能, 不注重文化的产业属性和消费娱乐功能的旧观念, 树立文化具有双重属性、双重功能的新观念;要破除就经济论经济, 就文化论文化, 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旧观念, 确立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一体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同时要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 要通过多种媒体的轰动性宣传, 制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舆论氛围, 为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宣传舆论环境, 形成全社会对发展文化产业战略意义的共识, 从而赢得全社会的积极支持和参与。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产物, 与经济不一样, 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始终做到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 才能适应新形势, 推动新发展, 开拓新局面。

(二)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发展模式, 增强发展活力。

以体制改革为关键, 突破文化发展的制约瓶颈。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 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总的任务目标是着手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 推进体制创新;着手建立保证正确导向、富有经营活力的运行机制, 推进机制创新;着手建立推动市场开放、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精品生产、鼓励人才成长等方面的政策保障体系, 推进政策创新。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重点在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改革机制上探索办法, 提高面向社会的服务水平;对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壮大文化产业实力。

推进保留事业体制的文化单位的改革。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由身份管理转为岗位管理, 因事设岗, 以岗择人, 推行全员聘用制;二是由工资分配转为绩效挂钩, 探索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办法, 收入分配向一线倾斜, 向重要岗位和作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倾斜;三是由传统的工作鉴定转为绩能评聘, 建立健全以考核和竞争为核心的人事管理机制。

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按照政企分开原则, 明确党务管理、业务指导和国资监管各项权限, 积极审慎推动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文化企业提升质量,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 科学规范地推动清产核资、授权经营;充分考虑事业单位转型期特点, 确保改革稳妥推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深化企业内部改革, 使之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三) 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引进工程, 建设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是事关能否顺利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一是加强对现有文化产业人才的在职培训, 请专家和学者授课辅导, 使他们尽快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二是鼓励高校开办相关专业, 培养文化与经营复合型人才。另外, 要在人事、待遇等多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多渠道引进国内外优秀文化产业管理和创新人才,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收入分配机制, 允许并鼓励有业务专长的文化艺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以其艺术特长、管理经验或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 为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本。

(四)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

金。

该专项扶持资金可以发挥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和引导作用, 规范各种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资行为。该专项扶持资金可采取银行贷款贴息、配套资助、奖励、项目补贴等多种资助形式, 重点扶持优先鼓励发展的、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产业门类。如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经省文化主管部门认定的, 经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从事文化产业开发、生产、经营和中介活动的企业;经省政府批准的基地等为资助对象。比如, 北京市于2006年起正式设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每年安排5亿元用于支持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并且另外设立了资金规模达5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 分三年投入, 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河南省政府于2005年做出决定, 每年单列预算2000万元,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 扶持本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河北省的唐山市也于今年正式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 每年1000万元。目前全国其他省市也正在根据各自情况, 筹划设立不同规模的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 用于支持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 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文化企业的培育。文化产业发展, 既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盘活存量、优化配置, 更重要的是放手发展民营文化企业, 用绝对量拉动文化产业。一是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 降低准入门槛, 特别是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投融资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二是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支持非公有制资本投资参股国有文化企事业。三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在文化产业全面起步阶段, 要按照先鼓励发展再逐步规范的思路, 大力发展各种“专、精、特、新”民营文化企业。深入挖掘传统的优势文化娱乐资源, 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文化娱乐项目, 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休闲和娱乐需求, 使之成为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行业。

(六) 健全市场体系。

积极促进文化产品及各种要素自由合理流动和充分竞争, 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发展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市场, 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发挥地域优势, 增强对外辐射力。着力培育文化消费市场, 拉动文化消费需求, 进一步激活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潜力。整合相关职能部门文化产业信息资源, 建立文化产业创业和发展信息发布平台, 不定期地通过一定渠道提供文化产业信息。积极筹办具有地域特点并能够产生一定辐射能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交易会, 承担起为地方文化企业提供经纪、代理、推广、咨询等中介服务职能。同时, 积极发展行业组织, 重点发展经纪、评估、咨询、技术服务等市场中介机构, 培育和扶持一批诚信度高的文化中介组织, 使之成为连接和规范文化生产、文化服务和文化消费的有效环节。

(七) 打造地域特色品牌。

注重发挥地方自然资源、民族文化、

上一篇:作风纪律演讲稿下一篇:供应商廉洁保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