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试题解题方法

2024-06-26

中考试题解题方法(精选8篇)

篇1:中考试题解题方法

(1)选择题的解答:中考数学题的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试题的特点是概念性强、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数学能力掌握的程度。解答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直接判断法: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直接解出正确答案。

②排除法:如果计算或推导不是一步进行,而是逐步进行,即从题干中条件或选项入手,经过推理、判断,把不符合条件的选项逐个排除,直到找出正确答案。

③验证法:有些选择题可以找出合适的验证条件,再通过验证找出正确的答案,亦可把供选择的答案代入题中,进而找出正确答案。

④特殊值法:有些选择题所涉及的数学命题与字母的取值范围有关,在解题时可考虑在取值范围内选取满足条件的特殊值或特殊图形。通过推理验算,否定错误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2)填空题的解答:中考试题中,填空题失分率较高,因此探求填空题的解法就显得十分必要。解填空题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理、迅速”。正确是解题之本,合理是迅速的前提,迅速的基础是概念清楚、推理清晰、运算熟练、合理跳步、方法恰当。常用的方法有:

①间接法:就是从题设条件出发,通过计算、分析推理得到正确答案的解法。它是普遍使用的常规方法。但值得一提的是,解填空题首先考虑间接解法,不要一味的按常规题处理而单纯使用直接法。

②图像法: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以直观的图示显示抽象的数量关系,把思想对象变成可观察的东西,有助于解决问题。

③特例法:根据题设条件的特征,选取恰当的特例,从而通过简单的运算,而获取正确答案的方法。

(3)综合题的解答:综合题是泛指题目本身或在解题过程中,涉及数学中多个知识点,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灵活运用分析、综合、变换、转化、联想、类比、探索、归纳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具有较高能力要求的数学题。解答综合题的策略:

①问题转化策略:在解决问题时,将原问题进行变形,使其转化,直至最后归结为自己熟悉的问题,或已经解决的问题。

②挖掘隐含策略:有些数学问题存在着有待挖掘的隐含条件,解题时若能发掘并利用,就可找到解答的突破口。

③分解组合策略:把一个“大问题”变换成一组“小问题”来处理。这种解题的策略称为分解;把若干“小问题”合二为一,集中解决问题的全局,这种解题的策略称为组合。

④揭示背景策略:每个数学问题都有其背景,从揭示背景入手,是十分有效的解题策略。

(4)探索性试题的解答:探索性试题是近几年来中考常见的开放型试题,也是中考数学试题的一种热点题型,所占分值较高,往往成为“压轴题”,它能够考查学生阅读能力、观察能力、试题归纳和类比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探索能力。常见的探索性试题的类型:

①条件探索型:即由问题给定的结论去寻找有待补充或完善的条件,解题时需执果索因,充分利用结论和有限的已知条件,通过计算或推理,找出使得结论成立的其他条件。条件探索题的解法类似于分析法,假设结论成立,逐步探索其成立的条件。

②猜想探索型:要探索的结论往往需要从简单情况或特殊情况入手进行归纳,大胆猜想得出结论。然后进行论证。

③判断探索型:是指在某些题设条件下,判断数学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解题时,通常先假设被探索的数学性质存在,并将其构造出来,再利用题设条件和数学结论将其肯定或否定,这类问题综合性强,题型新颖,判断对象有时比较隐蔽,需把握特征做出准确判断。

④存在探索型:即问题在某种题设条件下,判断具有某种性质的数学对象是否存在,结论常以“存在”或“不存在”两种形式出现。解这类题的方法:先假设结论存在,然后从题设条件出发进行推理,若推理所得结论与条件相一致,说明其存在;否则,说明其不存在。

⑤规律探索型:在一定条件下,需探索发现有关数学对象所具有的规律性或不变性问题。这类题主要是利用特殊点、特殊数量、特殊图形、特殊情形等进行归纳、概括,从特殊到一般寻找规律和启发求解。

3.对题目的书写要规范、清晰

考试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题目的解答。所以应该做到稳中有快、快中求准且快而不乱。要提高答题速度,除了上述的审题能力和应答能力外,还要提高书写能力。书写能力不仅是写字快,还要写得内容简练,写得规范,写得符合要求。切记不可字迹潦草,更不可乱涂乱改。

篇2:中考试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的考查范围较广。近几年来有命题者把“识图”、“材料”等题引入选择题,命题方式采取了“一拖N”试题,使该题型的考查目标延伸向情感价值观领域

选择题是在一组内容相近、相似或相混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题型,属于客观性试题。它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也称选项)两部分组成。所谓“题干”,就是用提问句式或不完整的陈述句式或否定句式,以创设解题情景,明确解答的要求;所谓“题肢”,就是题内列出的备选项,包括正确项和干扰项或者多项选择,或者单项选择。

选择题的解法最主要的有立定法、排除法等方法。

(1)否定型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一般采用推理解答,排除不正确选项,找出正确选项,即为答案。

(2)排序型选择题。首先可采用逐个序号判断法解答,以时间先后,人物、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即可得出正确答案。其次还可采用首尾判断法解答,找出最先(早、快)、最后(晚、慢),确定正确答案。

(3)比较型选择题。注意寻找比较点,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加以分析,确定答案。对事件性质、特征、作用等方面都可进行比较。

(4)因果型选择题。它首先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即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考查原因时,常见的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等。其次是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或影响,即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一般要靠平时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来定。所以注重平时掌握好历史史实,把握历史主体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论和认识,就很容易解答了。

(5)时空型选择题。它是在题干中设置一定的条件,要求选择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的推算,包括公元纪年的推算和世纪的推算的识记,再现认知历史事件能力。一般注重平时熟练掌握,对重要历史年代、历史地图等时空概念的记忆,加强强化训练。

(6)最佳型选择题(又称程度选择题)。这类题难度较大,一般是从原因,性质、目的、作用等方面出题。其特点是提供的选项都有一定道理,但其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称为最佳选项。它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阐释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高度概括能力。回答时注意依据题干要求,分析题干与选项之间的逻辑思维关系,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确定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二):填空题

填空题和相关连接题同样属于考查学生的知识点,答案是唯一的,因此要求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在空格处填上准确的答案。

(三):材料解析题

此题型属于大型主观性命题。它以提供“历史材料”的形式,要求分析“材料”并解答有关问题。主要考查的是“应用能力”或“综合应用”能力。这方面的试题将是最为缤纷多彩的部分,建议教师做重点的研究和训练。要善于在知识群体上对体现对历史的再认识,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材料解析题这种题型是通过一则或数则材料,将学生带进一个预先设置的新情景,在新情景下解决新问题。能较全面地考查考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如处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比较、辨别等辩证;思维能力和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等。

该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类:

(1)多材料的组合题型:它是针对若干有着某种形式联系的材料,提出问题可针对其中某一则材料或多则材料,即采用多角度和相比较的提问方式,回答时要充分理解材料内容,反复提炼观点,得出相应结论,同时要在平时注意有关方法的积累,注意相关概念的含义。这是目前的最基本题型。

(2)提炼类题型:即材料未经处理,在提问时要求有条件地提炼观点、内容和意义等。答题原则:第一,仔细阅读理解材料;第二,概括提炼信息,注意材料中隐含的信息,高度概括作答,第三,对照材料题目要求,保留有效信息材料内容;第四,将类似内容加以整理、合并,精心组织语言,逐一列出。第五,避免对材料内含不假思索或脱离材料而造成遗漏要点,要按所学知识或依据教材相关知识内容整理组织答案。

(3)数据表格类题型:即通过数据表格、图画等材料的阅读理解来分析解决问题。数据表格型材料题,其信息量大,要注意观察其数据变化特点、规律,找出对解题有利的提示语,结合教材知识,得出结论,找出特征,答题就顺利多了。

(4)材料评述题型:即把提供的材料作为认知的背景,发挥创造性思维来评价说明有关问题。

材料解析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如下:①先看问题,知晓要回答的是什么问题。②再看材料,是带着问题来看材料。③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出材料与教材的契合点。映射到课本中的相关知识内容。④根据问题正确组织答案。

中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1)否定型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一般采用推理解答,排除不正确选项,找出正确选项,即为答案。

(2)排序型选择题。首先可采用逐个序号判断法解答,以时间先后,人物、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即可得出正确答案。其次还可采用首尾判断法解答,找出最先(早、快)、最后(晚、慢),确定正确答案。

(3)比较型选择题。注意寻找比较点,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加以分析,确定答案。对事件性质、特征、作用等方面都可进行比较。

(4)因果型选择题。它首先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即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考查原因时,常见的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等。其次是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或影响,即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一般要靠平时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来定。所以注重平时掌握好历史史实,把握历史主体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论和认识,就很容易解答了。

(5)时空型选择题。它是在题干中设置一定的条件,要求选择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的推算,包括公元纪年的推算和世纪的推算的识记,再现认知历史事件能力。一般注重平时熟练掌握,对重要历史年代、历史地图等时空概念的记忆,加强强化训练。

篇3:中考试题解题方法

以寓意型漫画选择题为例。

1. 一般程序:读懂漫画;审题干;审题肢;干肢相连,依干求肢。

(1)读懂漫画。

第一,读懂漫画的内涵或寓意是前提。要弄清漫画中的人物的神态形象和各种事物的表面特征直接反映了要讽刺和批判的是什么思想或行为,这种错误思想或行为的实质是什么。第二,看清漫画中的文字、符号。漫画中的文字对解读漫画起着提示、补充、说明、深化的作用,特别是漫画的名称、标题更是对漫画意图、主旨起着直接点化和揭示作用。在阅读中将漫画的事物与文字联系起来进行理解,有助于把握漫画的中心意图。

(2)审题干。

主要把握两点:一是漫画的名称或对漫画的内容给予的提示和说明;二是提出的选择要求,要求不同,对题肢的取舍标准就不同。

(3)审题肢。

搞清楚每个题肢的含义、内容、正误、角度,以及题肢之间的联系。主要从题肢本身的正确与错误角度分析。

(4)干肢相连,依干求肢。

就是在审清题干和辨明题肢的基础上,把题干和备选题肢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以便从备选题肢中选出正确的题肢。这是解题的最后一环,也是对题肢进行正确取舍的依据和关键。题干与题肢间的联系是正确取舍题肢的关键和依据。一般来说,题肢的取舍分三种情况:一是与题干明显无关或与选择要求不符的题肢肯定不选。二是本身正确且与题干有关的题肢存在选与不选两种情况:与题干有直接关系的正确题肢应选;与题干仅有间接关系的正确题肢不选,这种情况属于二级引申。三是本身错误但符合漫画意图和选择要求的题肢,应该入选。

2. 基本要求:“四审五排法”。

(1)四审。

(1) 审题干:把握关键词(时间、方位、主要、核心、根本等),明确题目主旨意思。

(2) 审设问(正向或逆向选择)。

(3) 审题肢(正确或错误)。

(4) 审题干与题肢的关系。

(2)五排。

(1) 排谬法(排错法)。

(2) 排异法: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3) 排重法:与题干意思相同,重复的题肢。

(4) 排倒法:因果关系颠倒的题肢。

(5) 排乱法:题肢的共性或个性,与题干共性或个性不符题肢。

二、简析题

1. 题型特点。

信息量大,能力层次多,综合要求高,选拔功能强。

2. 命题特点。

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立意;热点多元,模拟情境———拓展思维;强调联系,细分入口———回归教材;角度多维,分层设问———思维综合;适度开放,难度稳定———引导创新。

3. 失分的主要原因。

(1)基础知识未落实。

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

(2)常规能力未到位。

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不能形成有机联系———思路不清,运用失当;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要点不显;难以形成稳定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

(3)解题未掌握。

命题特点不清———定位不准;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答题过程不白———思路不顺;答题套路不熟———得分不高。

(4)答题质量次。

书写潦草,难以评判;术语不准,辞不达意;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4. 答题基本步骤。

第一步:简析题的审题,从内容看包括审材料(或图表)、审设问、审背景。从具体要求看,包括五个要素:

(1) 问题———本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或哪些问题。

(2) 角度———围绕“问题”,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分析,还是其中某一个或两个方面。

(3) 知识范围———运用哪个分册的知识,有没有更具体的限制。

(4) 答题条件———设问中对于解答该问题有没有指向性或限制性条件,如“从……角度”、“结合(联系)……”等。

(5) 时政背景———试题考查的是不是国家正在高度关注的问题,与什么重大时政有关,党和政府在这一方面有什么规定或政策(这些内容可能也是答案的组成部分)。有些要素是试题直接呈现出来的,有些还需要进行分析、比较和认真思考才能获得。

必须明确:五大要素不清,就不能去组织答案,否则就会导致答非所问、丢三落四,既浪费时间,又不能得分。

第二步:要用较短的文字准确地表达出题目要求回答的主要内容,体现一个“准”字;要求思维层次清晰,逻辑严密,体现一个“清”字;答题的角度要求面面俱到,体现一个“全”字;语言要简约明了,惜墨如金,叙述时要体现一个“简”字。

5. 简析式辨析题。

(1)一般性的辨析。

(1) 叙述命题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2) 认可简析命题中的正确或合理成分,并着重分析原因。

(3) 指出命题中不足的表述,分析原因,并使之完善。如未揭示出本质的联系,关系表述不全面,极端性的危害,关系的成立缺少的必然性或条件性,与关系主体中的结果性因素相关的应该是(或还有)哪些因素等。

(4) 简要得出结论,简要指出错误的性质;简要说明应该怎么做。

(2)运用《哲学常识》的有关知识评析某种观点。

(1) 用相关哲理分析观点中的正确成分,原理可能有几个,注意多角度分析。

(2) 用相关哲理分析观点中的不合理成分,原理可能有几个,注意多角度分析。

(3) 简要得出结论,简要指出错误的性质;简要说明应该怎么做。

三、探究题

以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为背景,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有关理论或现实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其一般研究范围如下:

1. 选择研究课题。

选题要具有相关性、现实性,要与所提供背景材料(中心或主题)相关,且研究具有现实意义。课题名称要新颖独特、简明扼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切入口不宜太大,要以小见大。如:×××面面观或从×××事件或现象看。

2. 说明选题理由或研究目的。

说明选题理由有三点要求:相关性、重要性、可行性。

3. 选择研究方法。

研究性学习常用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走访座谈法、经验总结法、统计法、小组合作法。

4. 设计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的方案一般包括:(1)选题、分组、定方案;(2)搜集文献资料;(3)开展社会调查;(4)统计整理,撰写论文;(5)展示研究成果,提出建议等。

5. 设计具体活动。

设计的方案可以分为:设计调查方案、设计服务方案、设计参观方案、设计主题班会方案、设计辩论会(辩论赛)方案、设计听证会方案等。

设计活动方案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活动(调查)主题;活动目的;活动准备;活动形式;活动手段;活动过程(步骤);活动总结(反思、感悟)。

6. 形成研究成果。

篇4:中考思想品德解题方法概述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的进一步深入,全国各地中考思想品德题型呈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简答类、辨析类、图表类、情境分析类、自问自答类、分析说明类、实践探究类等主观性试题大量呈现。这些试题各有特点,也不乏共性:

选材鲜活。试题往往以重大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选材更加关注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理念更新。试题设计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渗透课改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角度新颖。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注重从学生自身行为的角度设置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设问中“你”、“我们”等字眼增多。

答案灵活。从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看,试题具有开放性,鼓励学生积极创新,考生作答时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为帮助同学们在中考中轻轻松松解答各类考题;笔者结合近年来一些典型考题,分析各类考题的特点并总结其解题技巧。

一、简答类

例1:(2008年福建安溪卷)小芸是小亮的初三同学,最近,小芸开个体餐馆的父亲以“生意太忙缺人手”、“女儿早晚是人家的人”等理由,逼迫小芸退学到餐馆帮忙。小亮想帮助小芸依法维权,并解答下列问题。

(1)小芸父亲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2)小芸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解析:现实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该题围绕这一现象设计,旨在通过练习,培养当代中学生的依法维权意识,提高他们的依法维权能力。第(1)问要求学生回顾所学基础知识,分析材料,准确写出小芸父亲行为错误的原因及违反的法律;第(2)问属做法类考题,学生只要能结合自身实际,写出自己知道的维权方式即可。

参考答案:(1)小芸父亲的做法不对,其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侵犯了小芸的受教育权。(2)可以向村委会或居委会反映情况,或者向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新闻媒体求助,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方法指导:解答简答类试题一般可按“四步法”进行:

第一步,仔细审题。首先审读材料,找出材料的关键字词,注意获取关键信息,分清材料层次,概括出材料中心意思。然后审读设问,弄清试题相关要求。

第二步,回归课本。即根据材料的内涵和设问找准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观点必须紧扣材料,语言简明扼要。

第三步,理清思路,组织答案。答案要点要齐全、有层次,关键字、词、句不能遗漏,同时还要语言规范、书写工整。答题时要尽量用所学课本知识分析,学会用学科术语答题。

第四步,对照检查,查漏补缺。

二、辨析类

例2:(2008年湖南益阳卷)2008年初的罕见冰冻,导致很多送电线路受损,不能供电,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湖南省电力公司工人罗海文、罗长明、周景华在高虚线路上人工除冰时,不幸殉职。这三位i人这样献出生命不值得。

解析:本题为各地中考中常见的辨析类考题,即判断说理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学生只要能对罗海文等三人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答案: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不要随意糟蹋或者放弃自己的生命。但珍爱生命并不是说要每个人“自私”地活着,生命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活着,而在于价值。三位工人虽然在履行社会责任中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可他们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却让人们受益无穷。所以,他们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他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

方法指导:辨析题要求学生先判断某行为或观点是正确还是错误,然后再说明为什么正确或错误。解答辨析题可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审题意,辨题型,判断正误。作出正确判断是说理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步,咀理由,找根据,回归课本。紧扣题目“所给行为或观点”作简单分析,说明理由,这是解答辨析类考题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首先,必须抓住关键,突出中心,找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其次,回归课本,提炼答案,注意找准“所给行为或观点”与课本基础知识的结合点;再次,说理要详略得当,言简意赅,注意运用学科术语作答,切忌自编自造,长篇大论。

第三步,查缺漏,完善答案。

三、图表类

例3:(2008年浙江台州卷)阅读下面两幅漫画,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略。

方法指导:图表类试题往往以漫画、图片、表格等形式呈现,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辨别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分析图表反映的主题。通过对图表中文字或数据的纵横比较,找准切入点,用简单的语言将主题表述出来。

第二步,从切入点人手,分析图表所反映主题对现实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性或意义(有时也可从问题存在的原因或危害方面分析)。

第三步,同学们作答时应注意:不要片面从国家或个人某一方面回答;要结合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进行概括、归纳;要用学科术语作答。这是因为此类考题往往从“国家的举措”和“青少年的做法”两个角度作结,开放性较强。

第四步,答案规范,层次清楚。

四、情境分析类

例4:(2008年山东济宁卷)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抢险救灾画面感动着全国人民。这其中,有一张令许多人心灵受到冲击的照片:5月13日早晨,在北川灾区一片四周仍在冒烟的废墟上,一个左臂受伤的幼童躺在一块小木板做的,临时担架上,用他稚嫩的右手向八位抬着他的解放军战士敬礼……

这个只有3岁的孩子名叫朗铮,是北川县曲山幼儿园的小朋友。

小朗铮的敬礼告诉我们什么?请结合所学思想品德的有关知识谈谈你的感悟。

解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情境分析类考题,旨在通过小朗铮的敬礼,使当代青少年学生懂得: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要有责任感;当他人帮助自己时要学会感恩;日常生活中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学生在解答此类考题时,应善于整合归纳所学基础知识,学会领会变通,从而准确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1)它充分体现了灾区广大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的深情厚谊。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2)它是灾区千万个坚强不屈少年儿童的缩影。坚强意志是成功的保证。(3)它是对少年儿童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一个典型事例。表达了灾区少年儿童重生的喜悦和对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感恩之情。(4)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与灾难的不屈抗争中再一次进发。小朗铮的敬礼之所以震撼人心,也正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

方法指导:情境分析类试题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思想品德试题中新出现的重要题型之一,情境问题的设计始终以学生自主参与

中考思想品德解题方法概述 杜本玉陈田峰 和实践探究为主,形式多样,包容性强;问题答案不唯一,具有灵活多样、高度开放的特点。解答好情境分析類试题,必须掌握以下技巧和方法:

第一,分析情境问题,获取问题信息。我们在解答前首先要读懂问题,明确问题的类型(如启示、警示、启发类,知识归纳类,做法、建议类等),找准情境问题与课本知识的链接点,为解答好情境分析类试题奠定基础。

第二,分析情境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明确材料中心思想。我们要明确试题的设问要求,通过分析情境问题,带着问题仔细阅读情境材料,明确材料所反映的事实、观点或主张。

第三,回归课本,找准依据,归纳总结,达到材料信息与课本观点的有机链接。在分析情境材料、明确情境材料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我们要回归课本,找准依据,并正确合理利用课本基础知识系统分析、归纳总结要点,最终形成完整答案。

五、自问自答类

例5:赵女士居住在内蒙古赤峰市,她和丈夫每天在外忙着做生意,没空照顾孩子,一直把孩子放在寄宿制学校念书。2006年,上初中的儿子觉得住校太憋闷,赵女士就把他转到了当地另一所中学。转学一段时间后,儿子放学后就去网吧打游戏,很晚才回家,甚至彻夜不归。这下赵女士着急了,只好“迂回”着把儿子送到了一个课后补习班。“他去了学不学都没关系,主要是把这段时间占上。老在网吧呆着,用不了多久孩子就完了!”赵女士担心地说。

请认真分析上述事例,结合所学思想品德知识,自行设计两个问题,并简要作答。

解析:青少年各方面都还不成熟,接受、模仿能力强,识别和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本题通过“赵女士阻止孩子进网吧”的事例,要求学生自问自答,旨在引导学生解决上网成瘾问题,培养高雅情趣。

参考答案:略。

方法指导:自问自答类试题是中考思想品德中的一种创新题型。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是:分析材料找“题眼”一巧设问题扣“题眼”一回归课本找答案一认真核查定乾坤。

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在于提出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范围不宜过大,更不能提出与材料中心思想无关的问题。因此,要找准“题眼”,并围绕“题眼”设问。一般来说,设问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问法。若能明显看出材料反映的问题,就可直接提问,如: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2.拓展法。可适当结合材料对问题进行创新,设计出新颖且符合要求的问题。如:结合材料反映的中心思想,某校要召开一次主题研讨会,请帮助他们设计一个合理的活动方案。

3.回忆法。结合材料,回忆老师讲授相关知识时提出的问题,完成题目。如:面对不良诱惑,我们应该怎么做?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六、分析说明类

例6:(2008年湖南长沙卷)材料一北京奥运会正在向我们走来,世界上崇尚奥林匹克精神的人们把期待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中国。奥运圣火在一些境外城市传递时,当地华侨华人和中国留学生表现了极高的热情。他们挥舞着五星红旗和五环旗,高喊“奥运加油,中国加油”,还高唱《歌唱祖国》。有的还表演舞龙、舞狮、传统歌舞和武术,给现场带来了许多欢乐。

材料二奥运圣火境外传递过程中有阳光也有风雨,一些地方发生了对中国不友好的事情,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有网民为此十分气愤,提议在北京奥运时不给这些地方的运动员加油,不为他们喝彩。

(1)“中国加油”表达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种什么情怀?

(2)你觉得网民的提议妥当吗?请说说理由。(至少说出三点理由)

(3)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一次握手与对话。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这次“握手与对话”?(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解析:本题以时事热点为素材,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试题的时效性,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民族精神,掌握走向世界的本领,在生活中培养自尊、自强、自信的品质,争做负责任的公民和传承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使者。

参考答案:(1)爱国主义。(2)不妥当。我们不仅应该注重民族意识的提高,还要树立和培养平等、开放、参与的全球观念;要发扬奥林匹克精神;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维护国家形象;要理性表达爱国情感等。(3)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学习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微笑面对世界;与不同国家的人民友好往来、共同发展。

方法指导:分析说明类试题是中考思想品德试卷中的重要题型,问题设计巧妙,形式多样,包容性强。要解答好这类考题,应把握以下步骤:

第一,审读材料。要对材料进行审读,抓准关键词句,明确“题眼(中心)”,进行化整为零的理解,概括、提炼出相应观点。

第二,审读设问。要弄清楚该题属于哪种类型的设问。如:归纳类设问,要求指出材料反映的观点(如本题第1问);发散型设问,要求谈对材料的理解、认识,说明理由等;思辨式设问,要求判断材料体现的观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等(如本题第2问);建议类设问,要求给出建议、措施等(如本题第3问)。

第三,回归课本.扣准角度,明确答案。通过审读材料和设问这两个步骤已明确了“题眼”,把握了设问类型,据此便可链接课本知识:扣准答题角度,因“题”制宜,量“题”裁衣,组织出准确、全面、科学、合理的答案。

第四,层次清楚,书写认真。

七、实践探究类

例7:近年来,猕猴桃用膨大剂增大、银耳用硫磺熏制增白、牛血加洗衣粉做成鸭血、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红心鸭蛋、注水肉、假药、“三聚氰胺”奶粉,还有市场上的一些用甲醛发制的水产品……所有这些表明:假冒伪劣商品充斥着我们的社会,制假售假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着我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

南京市某希望中学八(3)班思想品德课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维护消费者权益相关知识时,为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依法维权意识,增强同学们的依法维权能力,做“12315”的忠实维护者,现准备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假如你参与了本次活动,请试着完成下列问题。

(1)请根据实际为调查活动设计一个标题。

(2)请为本次调查活动设计一个简单合理、操作性强的活动程序。

(3)请写出你最想对造假售假者说的一句心里话。

解析:本题考查面广,设计新颖,涉及活动标题设计、活动程序设计、警示语设计等方面内容。本题为考生进行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解答本题考生需要充分发散思维,甚至是逆向思维,同时也要敢于“异想天开”。

参考答案:(1)如:关于南京市消费者维权意识的调查。(2)活动程序包括:调查题目、方法、过程、目的、对象、内容、途径、材料的搜集整理、给有关部门的建议、调查报告撰写等。(3)如:制假售假,得利一时,悔恨终生!

方法指导:实践探究类考题是中考思想品德试卷中常见的主观题型,属于开放性试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此类考题内容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青少年品德养成等领域。

解答实践探究类考题,可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反复审题,抓住解题的角度。审题时要注意做到“三结合”,即材料的中心内容、课本的理论知识、考生的生活实践(包括思想认识和行动落实)相互结合。

2.链接相关原理或观点,筛选出与材料有关的重要知识点。

3.理清思路,综合分析。

4.精心组织答案,合理利用时间查漏补缺,完善答案。

另外,考生在解答实践探究类试题中标语、口号、广告语的设计和活动程序的设计两类问题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标语、口号、广告语的设计应注意体现三个特征:激励性和号召性;新颖,充满创意;短小精悍,简洁有力。

第二,活动程序设计一般情况下可参考以下步骤:第一步,活动动员,搜集、筛选、整理相关资料,制成幻灯片、网页、简报等待用;邀请活动嘉宾;制定活动规则或要求;人员挑选培训;明确活动目的、地点和时间等。第二步,组织者向全体参与人员宣讲活动注意事项、规则,宣布活动开始。第三步,嘉宾发言,并提出个人建议。第四步,由学生代表发言表态。第五步,活动逐一进行。(视活动类型而定)第六步,组织者总结发言,并向全体学生提出希望和要求。第七步,活动结束,要求参与者在参加活动后写出感想体会。

篇5:中考化学燃烧试题解题方法技巧

物质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1)可燃物;(2)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3)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物质不能发生燃烧现象。

灭火的原理实质就是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确定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究竟利用哪种方法灭火,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例1: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五氧化二磷能污染空气,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在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课堂上,老师用甲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______。

(2)小明同学设计了乙、丙两个对比实验,完成了探究过程。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 不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 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 不通入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 通入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的事实是(填序号,下同)______;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事实是______。

(3)结合老师与小明设计的实验,小强设计了实验装置丁。小明与小强的实验都比老师设计的实验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燃烧实验的探究和化学实验现象、空气污染等知识。(1)热水给暴露在空气中的白磷提供了温度,使铜片上的白磷燃烧。(2)①不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要同时具备;②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与④通入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同样③④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3)由题给信息可知,五氧化二磷能污染空气,且易溶于水,所以要对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进行处理,而在老师设计的实验中白磷燃烧没有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答案:(1)燃烧了,产生大量的白烟;(2)②④,③④;(3)防止污染空气。

点拔:本题是对课本知识的深化与提高,既有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又有对实验装置设计的评价,且具有开放性,同时还渗透环保理念。这样的试验越来越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重视。

二、燃烧与氧化反应

可燃物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充分燃烧,生成CO2,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不充分燃烧,生成CO。

缓慢氧化是发生得比较慢的氧化反应。缓慢氧化对人类有利也有弊,有利的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动植物的呼吸等,有弊的如食物放久了会腐烂、易燃物堆积会发生自燃、金属易锈蚀等。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会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呼吸作用、食物腐败、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缓慢氧化一定会引起自燃;③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在生产上可以利用;④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放热。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呼吸作用、食物腐败、铁生锈都是不易察觉的,是进行得非常缓慢的氧化反应,所以都是缓慢氧化。物质在发生缓慢氧化时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失,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自燃,但并不是所有的缓慢氧化都会引起自燃。缓慢氧化产生的热,有时可以利用,如农业生产上的高温堆肥等。

答案:B。

点拔:此题要求辨别生活中的缓慢氧化、爆炸、自燃现象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并将自救措施与化学知识融合起来进行考查,既考查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考查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的生活中,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三、燃烧与物质鉴别

根据物质是否具有可燃性,是否具有助燃性,可对物质进行鉴别或推断。

例3:某气体由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点燃该气体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对气体组成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A. 可能三种气体都存在

B. 可能只有氢气

C. 可能是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D. 可能只有甲烷

解析:根据点燃该气体后烧杯壁出现水雾、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现象,可知该气体燃烧既产生水,又产生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该气体组成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故B选项中的推断不符合题意。

答案:B。

点拔:物质推断题中有一类是气体推断题。这类题常给出某些气体的可能组成,要求同学们抓住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与燃烧有关的现象进行推断。解题时应以此为突破口,结合化学反应进行逐个确定或排除,得出正确结果。

四、燃烧与环保

化石燃料在为人类提供能量的同时,又对环境造成了影响。

1.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大,加剧地球的温室效应。而气温的升高将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灾难性后果。

2. 煤燃烧会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这些气体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酸雨的危害:引起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影响水生动植物生长,破坏土壤、植被、森林,腐蚀金属、建筑物,危害人体健康。

3. 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汽油或柴油,它们燃烧后产生的一些尾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含铅的化合物及烟尘等。

4. 防治措施:加大空气质量监测,化石燃料除硫后再使用,使用清洁能源,工业废气经高效回收处理后再排放,车辆安装尾气催化净化装置,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等。

化石燃料在自然界的蕴藏量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开发和使用新的能源。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和可燃冰等。这些能源的利用,不但可以解决化石燃料即将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例4: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猪—沼—果”模式可综合利用猪粪便发酵的产物,如沼气、沼渣。

(1)猪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燃烧沼气用于煮饭、照明是将化学能分别转化为_____能和_____能。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3)清洗沼气池时,要注意避免明火,否则容易发生_____事故。

(4)写出“猪—沼—果”发展模式的一点积极意义:_______________。

解析:动物粪便发酵其实就是缓慢氧化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具有可燃性,燃烧放出的热量可用来煮饭或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或电能;沼气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就可能发生爆炸;利用猪粪发酵产生沼气不但能解决农村的燃料问题,还有利于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沼渣是很好的农家肥料,能增加作物产量,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

答案:(1)化学;(2)热,光(或电),CH4+2O2

CO2+2H2O;(3)爆炸;(4)保护农村环境(节约资源等)。

篇6:中考英语解题方法及技巧

(三)单拼

作文看完后,做单拼,单拼其实比较容易拿分,但碰到难的考试,到时候做单拼的时间有限,就会在紧张的情况下,容易忘记要填什么单词。同时,单拼做完后,不会的,可以在做其他题型空余的时间里联想到。单拼做时,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先看谓语动词是否有,没有的话就缺动词,填谓语动词前,先判定时态;有谓语动词的话,注意填什么词性,搭配要合理。单拼10道题的考点一般动词、名词比较多,其次形容词、副词两个左右,最后就是代词、数词、连词会有一个。

(四)阅读、

先阅读,后完型,语法填空看搭配

阅读首先要看题干,分析题干类型,是主旨大意题、细节理解题、推理判断题还是猜测词义题,依据各个题类型的解题技巧去解题。

如碰到主旨大意题时,则把四个选项都看下,因为总有一个选项是符合文章主题的。然后再分享提干之间的关系和倾向,其实有的时候不需要看文章,就能选出个别题的答案。做阅读,学会化减法,插入语例子可以先略看等。同时,要选择直接答案,要在文章中找到依据,各个选项基本文章都有类似或相同的话,依次排除推选。千万不能想当然,凭主观意识去选择。

阅读做完就是完形,完形一般是记叙文

第一步首先要反复看首段,首段前几句,注意关联词,遇到but就要重点看它之后的句子内容。如果前几句没看明白,完形就很难拿高分,没看明白,就多运用语法去分析,反复理解,了解文章的人物事件等;其次看末段,末段一般就是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题。第二步,就是逐句翻译,边翻译分析句子,边做题,确定的先选上,完形题会有简单能够直接确定的题,但不确定的,千万不能直接选,要先空着,继续做下一题,看看后文有没有提示,然后再结合起来去确定前面的答案。完形考点名词、动词一般会有用法辨析,还有上下文。会考到关联词或连词。切勿断章取义,不确定的切勿填,一定要综合上下文!

语法填空

篇7:中考数学解题方法之时间分配

中应有“分数时间比”的概念,花10分钟去做一道分值为12分的中档大题无疑比用10分钟去攻克1道分值为4分的中档填空题更有价值。有效地利用最好的答题时间段,通常各时间段内的答题效率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最后10分钟左右多数考生心理上会发生变化,影响正常答卷。特别是那些还没有答完试卷的考生会分心、产生急躁心理,这个时间段效率要低于其它时间段。

在试卷发下来后,通过浏览全卷,大致了解试题的类型、数量、分值和难度,熟悉“题情”,进而初步确定各题目相应的作答时间。通常一般水平的考生,解答选择题(12个)不能超过40分钟,填空题(4个)不能超过15分钟,留下的时间给解答题(6个)和验算。当然这个时间安排还要因人而异。

在解答过程中,要注意原来的时间安排,譬如,1道题目计划用3分钟,但3分钟过后一点眉目也没有,则可以暂时跳过这道题;但若已接近成功,延长一点时间也是必要的。需要说明的是,分配时间应服从于考试成

功的目的,灵活掌握时间而不墨守最初安排。时间安排只是大致的整体调度,没有必要把时间精确到每1小题或是每1分钟。更不要因为时间安排过紧,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而影响正常答卷。

一般地,在时间安排上有必要留出5―10分钟的检查时间,但若题量很大,对自己作答的准确性又较为放心的话,检查的时间可以缩短或去除。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数学试卷的设计只有少数优秀考生才可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

篇8:中考试题解题方法

一、体现型

1. 设问形式:

“如何体现……”、“材料体现了……原理”等。

2. 公式:

考核的知识点+材料中对应的信息。

3. 思路:

观点和材料一一对应。

例如:2007年四川卷38 (2) :结合材料二, 运用政治常识, 说明《物权法》的制定是如何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统一。

4. 分析:

本题的设问显示了要求答题的范围:政治常识,题型:体现型,所以我们就运用公式“观点+材料”。

答案:(1)共产党高度重视立法工作,《物权法》的制定体现了党的领导。

(2)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最高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物权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3)《物权法》按照立法程序制定,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可见《物权法》的制定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统一。

二、认识型

1. 设问形式:

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某一现象、行为。

2. 公式: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3. 思路:

掌握解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说明是什么。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中的现象。

第二步,分析为什么。这一部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理论的原因或现实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现实的意义。若现象相对复杂,则要一分为二,分别从正面意义和反面危害加以讨论。

第三步,说明怎么做。即针对材料中涉及的问题提出做法,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包括两部分:理论做法和现实的做法。

例如:2006年重庆卷38 (1):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材料中的浪费行为。

4. 分析:

设问范围:经济常识,题型:认识型,适用公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答案:(1)料中的浪费行为是不合理的消费行为。(是什么)

(2)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不合理的消费不利于生产的发展;个人消费行为与社会利益紧密相关,我国资源相对短缺,要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什么,原因+意义或影响)

(3)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科学消费,反对不文明消费。(怎么做)

三、做法型

1. 公式:

主体+做法。

2. 思路:

这类题型一般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等,这些主体应该怎么做,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的内容。但是如果没有明确主体,就要多角度分析,对应相关做法。

例如:2005年北京春招卷38 (3):请从依法治国的角度,阐述如何推进政府信用建设。

3. 分析:

该题规定了范围:从政治常识依法治国的角度,题型:做法型,但是没有规定具体的主体,就应该分别从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人民等角度来分析。

答案:(1)党要加强领导。

(2)立法机关要加强立法,使政府行为有法可依。

(3)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做到违法必纠。

(4)完善法律监督机制,保证政府受到人民监督。

四、意义型

1. 公式:

主体意义+客体意义+双方意义。

2. 思路:

意义型的设问有积极作用、重要意义、政治经济意义等,需要找出意义的主体和客体,避免答非所问。

例如:2005年北京春招卷39 (7):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意义。

3. 分析:

题型:意义型,公式:主体意义+客体意义+双方意义,主体—我国(政治、经济意义),客体—东盟,双方—中国和东盟,世界。(政治、经济)

答案:(1)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主体—我国,政治、经济意义)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东盟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双方的团结合作。(双方的意义)

(2)有利于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主体—世界,政治、经济方面意义)

五、图表题

1. 公式:

四读+三比。

2. 思路:四读。

(1)读表头、标题。规定图表的基本内容,告诉我们解题的方向。

(2)读图表内容。图表内容一般是由时间、项目及表现项目状况的数据构成,项目把各种数据按照一定的类别划分开来,按照一定的关系有序地进行排列。

(3)读注释。图表下的注释对图表起着补充作用,是图表式论述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释对答题思路有提示作用,一般可以直接归纳和总结出答案。

(4)读设问。设问是命题者测试意图的直接体现,规定着答题的思路和方向,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读设问,一是要弄懂各问分别问的是什么,二是要弄懂各问之间的内在联系。

3. 三比:

(1)纵向比较。是对同一个项目内的数据进行比较。它反映的是一个事物自身变化的趋势。

(2)横向比较。是对两个以上项目的数据的比较。通过横向比较,可以发现两个不同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发现新问题。

(3)表间比较。如果是多个表格,要注意表与表之间的联系。经过细心的比较,抓住联系,会有新的观点。

例如:2007年四川卷39 (6):表2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分析:这题采用公式四读+三比很快就能得出答案。

(1)中俄、中韩贸易额都有增长,但增幅差异较大。

(2)中俄、中韩贸易产品结构不同,但都存在互补性。

(3)中俄、中韩都是对方重要的贸易伙伴。

六、分析、说明、评析型

这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

1. 公式:

原理+材料+做法、意义或危害。

2. 思路:

(1)准确表述原理和方法论。

(2)原理要细化、分解,原理有几层,分析也要对应几层。

(3)要结合材料。

(4)分析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和危害。

例如,2008年全国卷一39 (6):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

答案:整体与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原理)在我国,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材料)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原理)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国家整体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材料)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国家作为整体在矛盾统一体中处于主导地位,(原理)国家强大了,民族自治地方将获得快速发展;作为部分的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了,国家整体将更加强大。(材料)

上一篇:学院加班工作管理规定下一篇:八一建军节作文200字:军人的仪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