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教学设计

2024-06-06

高三地理复习教学设计(通用9篇)

篇1:高三地理复习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学反思模板

地理二轮复习总的任务和目标定位为:在巩固双基的基础上,通过专题综合,实现地理能力的提升,概括起来就是“深化”“综合”“应用”三个方面。

一、深化

1 、深入研究考纲,重视能力要求,注重培养学的读图能力,和描述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尽量做到深入浅出。

2 、构建知识结构,二轮复习应在更高层次上回归书本,整理学科知识结构,形成学科知识网络,有效地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这样做可以进一步把握知识点之间,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

3 、调整复习方法,以相同或相近范畴为线索,打破现有教材的顺序,立足专题,着眼全局,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看书,如何查缺补漏,切忌简单地重复。

二、综合,是指专题的设计与落实要以高考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为基础,以主干知识为线索,突破教材原有的逻辑体系,建立新的逻辑体系,建立“选、讲、练、评”的教学模式。

(一)专题选择

1 、精选内容

( 1)涉及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内容。

( 2)涉及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主要过程的内容。

( 3)涉及人文地理,区域开发和整治的内容。

( 4)和地理热点相关的内容。

2 、主要专题。等值线专题,地球运动专题,气候专题资源和灾害专题及农业生产活动,工业生产治动,城市等专题。

3 、专题的复习方法

第一步,教师以“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专题整理示例。

第二步,建构、分析专题的模式。

第三步,学生自己完成专题,老师在方法上进行具体指导。

第四步,对基本知识进行拓展和深化,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步,典型习题解法指导。

第六步,对考试中出错内容进行补偿考试。

三、应用,是指运用所学知识认识、

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是学科能力和高考能力的最高层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应特别关注三点:

1、 由已知知识推未知知识。

2、 掌握解题方法,注重小专题知识总结学会知识迁移。

3、 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掌握运用书本基础理论解决社会实际

问题的思路、方式、方法,这是二轮复习的最高目标。

篇2:高三地理复习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复习教学,有别于高一、高二常规教学,短时间内要帮助学生进行大信息量的复习,不能只是炒冷饭,而要帮助学生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抓住纲领,整理体系,注重问题解析过程。比如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的复习中,我要求学生始终抓住热力环流这个纲来整理知识体系,进行分析解题。用热力环流展开学习局地还流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学习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用热力环流中近地面A、B、c所处上升、下沉、水平气流(风)的.不同位置天气、气候不同的原理解释各地天气现象与气候成因。

在行星地球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出黄赤交角这一关键概念在地球运动意义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从黄赤交角入手总结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极昼(夜)范围、晨昏线与地轴夹角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长变化等规律并运用于相关解题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在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地理规律的总结大多从实例教学入手,让学生自己在解题过程中总结规律。如在分析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时,没有按常规直接总结规律、方法,而是先交给学生一道题:图中甲处是什么气候类型?说说你的解题过程(思路)

图中仅有1条海岸线、1条纬线、1个洋流方向箭头,但信息量已经足够,学生必须充分利用以上信息才能解题。学生很快有了答案,但我要求能完整地表述解题思路,于是学生开始整理思维过程:第一步根据30度纬线判断该地位于中低纬度,根据海岸线判断为大洋东部、大陆西岸;第二步根据中低纬大洋东部为寒洋流及图中洋流流向判断为北半球,[为您编辑]甲地位于300N以北;第三步对照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图,甲地应为地中海气候。

在学生理清思路后,师生共同总结此类问题的解题步骤并定名为地理坐标定位法。

第一步从经度位置,确定所在的海陆位置是大陆东岸、西岸还是内部;第二步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气候带;第三步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图,最后确定所属气候类型。

从课后作业、测试结果看,教学过程虽然简单,但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判断方法。

篇3:高三地理复习课有效教学探索

一、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

针对具体学情,凡是学生已经弄懂弄通的东西就应尽量少讲或不讲;对一些次要的内容,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就能理解、掌握的,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对一些尚未被学生认知结构所接纳,且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应浓墨重彩,讲深讲透。

教学内容要集中,课堂教学时间是 有限的,而复习的内容具有多维性,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把握复习教学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抓住重点,把有限的教学时间集中在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上,认真分析每节课中所复习的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必须把握知识结构体系,找出这一课内容的铺垫知识是什么,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是什么,后继知识是什么,尽量使知识结构整体呈现。

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延伸性,必要时还要适当补充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和尚未被学生知晓的新知识,以便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温故型教学。温故型课应注重原理分析,查漏补缺,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知识漏洞或理解偏差。

2.归纳型教学。归纳型教学侧重于知识的归纳、建构和整理,呈现知识框图,或者归纳解题方式和步骤 ,并配以典型例题说明。通过知识整理,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理解。

3.练习型教学。练习型教学实用性强,注重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审题、答题的能力,比较容易获得较好的考试成绩。指导学生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明确试题的设问,运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识正确解答,要求表述清楚、逻辑严密,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解答情况。

三、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教师的导入创设了新颖别致的课堂情境,则能使学生对这节课要复习的地理知识充满期待。

环节二:交流与反馈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与我们教师的知识背景存 在比较大的差异,我们觉得很简单的推理、很明确的逻辑联系,对学生来说,特别是对于少数学困生来说,很可能是一头雾水、十分茫然。这就需要我们能以对话的方式探明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对课堂上学生生成的新问题,教师要及时反馈。

环节三:活动与设计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 课堂活动。课 堂探究活动可以理清思绪,可以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学会阐明和维护自己的观点,学会从别人的观点和证据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和论述。

例如,进行“季风”复习教学时,可创设这样 的探究问题: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撒哈拉沙漠地区纬度位置大致相同,但气候完全不同,请分析原因。

又如,河流下游由于泥沙沉积,会形成三角洲平原,这是个普遍现象,但在一些区域,却有一些河流下游出现不同的情况,可以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分析:1刚果河、亚马逊河下 游为什么 没有形成 三角洲?2刚果河、亚马逊河入海处为什么没有形成大的港口?

环节四:回顾和分享

当一个主题的复习结束以后,教师应该停下来问一问学生有什么需要质疑的,有什么需要修正、补充和丰富的。

四、合理有效地使用教学媒体

利用多媒体辅助复习教学要注意 适时、适量,做到恰到好处,并且要与板书有效结合、相得益彰。

篇4:高三地理复习教学设计

一、回归教材,夯实基础知识

高考地理主要是以考察个人能力为主,但是能力是建立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的,缺少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就像是空中楼阁,落实了基础知识,能力自然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夯实基础知识是进行复习的前提条件。高三的总复习,必须要回归课本,获得全面的基础知识。

二、设置专题复习板块

在复习之前,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几个相对比较全面的专题复习板块,整体构建知识的网络。专题复习应该可以充分突出复习内容的难点以及重点,并且进行系统概括,覆盖全部知识点。专题复习要以课本为基础,但同时也要打破课本的局限性,设计出应用性比较强,比较全面的复习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当下的热点问题来进行教学,还可以通过某个案例来对知识点进行串联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针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知识点和角度来出发,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分析。专题复习应该可以引导学生对每个章节的难点重点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课本知识。

在高三的总复习中,结合时下热点进行专题复习是最重要的,很多的时事新闻和地理知识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是非常常见的,高考的地理题型中也会出现一些图文相结合的题目,来考察学生的读图的综合能力。所以,我们在地理的总复习中应该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空间的基础之上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和地图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地理现象、物质分布、气候的变化还是粮食的生产以及人口的分布都会用到地图。采取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读懂地图的能力,实际上是在提高学生的空间定位方面的能力。拥有较好的读图能力,了解图表中的各种符号语言,熟练掌握地理分布是进行地理学习的必备的基础技能。在高三总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来培养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解答地图题型的技巧。

四、注重把握重点和难点

在高三总复习的过程中,涉及的难点以及重点是进行复习的关键。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出发,及时了解学生的對知识的真正的掌握情况,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对于难点以及重点的掌握程度。比如,在复习到气候的时候,季风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要全面掌握季风的知识,详细了解并对比几种季风气候的突出特点。通过全面的总复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并掌握季风的相关知识。当然,在复习这些难点以及重点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注重知识的讲和练有机结合

教师应该在注重提高高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基础之上,来精心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培养锻炼学生的解题的相关能力,让学生可以对高考应对自如。设计的练习题应该符合所有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要设计难到易的所有练习题。练习题的安排应该与教师的讲解进行穿插,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消化知识。当然,练习题的设计不能只是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点,还应该让学生全面来掌握知识,并熟练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应该对练习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对知识予以进一步的细化,促使学生自觉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以便于及时改正。

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进入高三总复习后,学生的学习动机已经相当明确了,同时也具有了相对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安排自己的复习计划。除此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并不适合教师教学工作的统一规划。所以,总复习必须要突出学生本身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具备足够的时间来置身于自主探究,有效提高自学能力。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扮演的是配角,应当积极地为学生讲解难题,以此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简洁。

七、训练学生的思维空间意识

地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而教师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解地球空间运动以及空间的概念的过程当中,其思维相对比较抽象,因而教师可以挑选较重要的几条经纬线为例,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完成全部的经纬网,并且对地球的运转加以想象。

篇5: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反思

[

我任教高三多年,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下面,结合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的实践,谈谈地理复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虚心好学,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水平

高三地理教学任务繁重,时间很紧张。而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状态不一,如何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性呢?

1、认真备课。认真参加高三教师培训、及市、区、校级教科研等活动;认真研究近几年高考文综卷“地理部分试题”,使高三地理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水平。了解学生。针对班级的学生实际,如学习地理的基础和兴趣;高三入学摸底考试、联考、摸底、文综考试的成绩及试卷分析;学生学习地理的心态和方法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认真做好反思工作。如反思每一次考试成绩的缘由(从自身和学生方面),并找到好的解决方法。可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上好每一节地理课的最基本的前提。

2、精选习题。首先,让学生每人准备好“地理改错本”,教会并督促学生自己做好地理知识的查漏补缺和地理解题方法的积累。从复习资料《三尺讲台》中,挑好课堂的同步训练题,当堂巩固每节课的地理知识点。其次,精选单元检测题。选题范围是《三年高考五年模拟》、《中学地理教参》、《北京四中的地理题》中为学生挑选习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为“培优班”的学生选好练习题,做好“培优辅导”工作。可见,选好地理练习题,并训练学生,是夯实地理基础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地理成绩的一个途径。

3、用专题教学教会学生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方法 首先,向学生讲明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重要意义。即,从文综的考核目标和要求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从高考试题的命题宗旨看,“能力立意”:重在“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重在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而结构性的知识易于迁移和重组。其次,用实例教学教会学生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复习。

4、答题训练。在此环节,需要训练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丢分现象。如: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审题、做题、反思与总结);在答题技能与技巧上,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与技巧,训练学生熟练简答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答题的基本模式(思维、应用、语言);同时,要学会使用标准答案。

5、做好考前冲刺阶段的工作: 考前冲刺阶段,“文综”进行了有重要意义的几次测试。老师及时地从综合的角度、学法辅导等方面,进行查漏补缺的工作。另外,此时期,学生的学习状态极不稳定。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有空或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沟通,帮学生调节好状态,迎接高考。综上所述,只有学习,总结,地理教师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考要求,才能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才能使地理高考成绩逐步得到提高。

二、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则是提高地理成绩的着眼点。

1、教师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心理上的相容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对象只有先接受你这个人,才能接受你的观点。”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式关系,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你指导的学习方法,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2、地理教学的困难和挑战。高三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状态差异很大,基础参差不齐。地理教师遇到了机遇和挑战。如何让学生爱学地理呢?本人只有不成熟的点滴做法,愿意与感兴趣的同行一起探讨。

“气象灾害及其防御”课后反思

“气象灾害及其防御”一课的引入,我采用问题引入法。我先问学生:“你们看电视里的天气预报主要关心什么要素?”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有的说最关心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有的说最关注是晴天还是阴雨天,是大雨还是小雨;有的则说最关心风大不大等等。我接着问:“你为什么最关心这项指标?你知道什么样的天气属于灾害性天气(或气象灾害)吗?”这时多数学生沉默了,有个男生说:“气温太高或太低,风力太大,降水太大或很长时间都不降水,这些都是灾害性天气。”我充分肯定了他的观点:他实际上是把天气要素出现异常极端值的现象概括为气象灾害,分析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之所以关注天气预报中的晴雨冷热,说明它们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如果它们出现异常,当然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不好的影响。但是,我们还应从国民经济生产的角度去思考同样的问题,即这些天气要素异常极端值的出现会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对此,人类应该如何应对呢?本节课就是让同学们一起共同探讨什么是气象灾害?它们有何危害?人们应如何防御?

开始学习台风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从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形式与形成的天气现象等方面比较气旋与台风,再结合99年14级台风下面袭击厦门时自己的所见所闻讨论台风的危害,并以列表的方式归纳出台风对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灾害及其应对措施。同学们兴趣盎然,讨论热烈。大约七八分钟后,开始小组汇报,各组对“台风从本质上讲就是气旋,它是一个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这个结论没有异议,但对台风的危害的归纳却有不同说法,多数小组汇报时即将课文中的相关叙述加以要点化,如,“拔树倒屋、掀翻巨轮、破坏建筑物和通信设施、淹没农田村镇、破坏海堤等”,也有的小组谈到“破坏网箱养殖和滩涂养殖,摧毁路桥,摧毁渔船,造成停水停电,海上航运被迫停止,刮倒广告牌伤人”等等。在谈到应对措施时,同学们谈到了许多当年厦门市政府指导市民采取的措施。我这样启发:我们能否将台风的危害先粗略地概括为风灾、洪灾及其引发的瘟疫等三个方面,再将三个方面的灾害加以细化,这样就有了一个思维的框架。接着我要求同学们在课后完成两项作业,一是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每位同学改写或补充教材中的相关文字;二是书面回答1。“台风能发源于赤道洋面吗?为什么?”2。“温带地区会受台风的影响吗?”

由于降水形成的原因在前面已经学过,这里我只是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一是除了台风外,还有哪些情况会引起暴雨?二是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减轻因暴雨而引发的洪涝灾害?这些措施对减缓旱灾和台风灾害有何作用?(用电子幻灯展示)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暴雨洪涝”和“干旱”。同学们很快看出“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等”工程措施和“加强土地管理、建立预警系统、拟定应急预案、实行防灾保险”等非工程措施对减轻台风灾害、暴雨洪涝灾害、旱灾都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我问:“还有没有其他措施?”有学生回答:“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道淤塞,对于防涝防旱都很重要”。“非常好,这是一项重要的非工程措施,同学们可把它补充到课文中去”我兴奋地加以肯定。这时,我发表了自己对教材关于“如何应对干旱”的论述的“不満”:对于干旱,我认为应从水源的“供”与“求”两方面考虑。从“供”的方面看,由于长期不降水,表土干涸,土地龟裂,农作物严重抽水,因此必须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行水源的季节性调配或跨流域调水,以解燃眉之急;从“求”的方面看,要在不降低农业生产效益的前提下,设法减少农业的需水量,即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选种耐旱作物,改进耕作制度,改善灌溉技术,以缓解水源的“供求矛盾”。此外,建立预警系统、拟定应急预案、实行防灾保险等也是重要措施。

我的这番分析旨在给学生一个分析问题的示范,即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辩证地去分析问题,而且头脑中一定要有一个知识结构,不能简单地“硬背”教科书上的结论。

关于寒潮,我先复习了冷锋系统,强调强冷锋之后往往形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大风、雨雪和冻害现象。再要求学生仿照台风危害的归纳方法,边读教材边归类整理寒潮的危害,并思考我国南北方农业生产可分别采取哪些防寒措施。课后作业:

1、继续完成本节课内未完成的整理归纳工作。

2、上网查找还有哪些教材中未介绍的气象灾害。

3、上网查找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来设计的,坚持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从学生所熟悉的天气预报切入气象灾害的主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思考地理问题,在明确讨论主题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由发言,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并设计了一个发动全体同学共同修善教科书的活动,以此激励学生树立自信、挑战权威,同时暗示学生教材不是不可逾越的真理,也不是学习内容的全部,只是学习的媒介。通过讨论,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科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促进合作学习,通过自读教材,归类整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师富有逻辑性的分析讲解,向学生作了一个科学思维和规范表达的示范,以期使学生将这种思维方式和表述方法迁移到解决其他的地理问题上去。

本节课总体看,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小组讨论时虽然已经明确了讨论的主题,但在实际讨论中,仍有一些同学在谈到厦门那次强台风所造成的危害及其防御措施时,大谈自己亲身感受的细节,甚至跑题了。自由发言阶段,由于是不须举手的自由发言,有几个同学一直说,有些想说的同学没机会说。另外,尽管我已经强调后面发言的同学不要重复前面同学的观点,但却无济于事,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带着问题自读教材整理归类阶段,也有一些同学不会归类或不动手整理,只是在书上划线。问他为什么,回答是只要将来背住划线部分就可应付考试了。可见学生对学会学习是学习的重要目标没有清醒的认识。看来下次要结合考试来说明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为试题的答案是难以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答案的,而且为了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科学化和表述问题的规范化,在考试评分标准的制定中,除了知识点占分值外,知识要点的结构逻辑性也要占一定的分值。地理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反思

反思是一种自我评价, 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结果进行审视判断, 从而分析、研究、解决存在问题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学习主体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它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及进行反省、分析和总结, 找出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进行调控学习和改善学习的策略。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总结学习的体验、体会和收获, 分析利弊得失, 并及时概括、提高为新的体验与收获, 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反思

学习活动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因此在学习某部分内容时, 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否达到了活动所要求的程度, 包括对地理知识记忆的熟悉程度, 对知识本质属性的理解程度, 对知识的各种表达形式掌握的程度。在经历一些学习活动后, 要反思自己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这些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是如何联系的, 反思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有无欠缺, 若有, 这些欠缺是如何造成的, 如何尽快补救。如学习“俄罗斯”这一节后, 学生通过与“ 日本”所学内容的对比反思, 得出俄罗斯工业分布与原料、燃料产地有关。而日本工业分布与优良港口、海运相关。这越完善, 而且知识可迁移性越强。

二、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反思

在教师的引导下, 将学生带入知识再发现过程的教学, 让学生观察研究对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 经过深思熟虑对问题做出猜想, 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调查或实验方案;实施调查或进行实验验证假设;利用各种形式交流得出科学结论等, 是探究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探究活动结束之后, 教师应要求学生尽力回忆自己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步探究活动, 开始是怎样想的, 走过哪些弯路,碰到哪些钉子;为什么会走弯路, 有什么教训可以吸取;自己的思考与老师或同学的思考究竟谁对谁错, 哪种方案最优;自己在一些思考中能否做某些调节, 为什么当时不能做出这些调节;自己在思考中有没有做出某种预测, 这种预测对自己的思考是否起到了作用, 自己在预测和估计方面有没有带普遍意义的东西可以归纳等, 这样不仅使探究课题的方案、过程直接得到了改进, 而且在评估和改进方案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 提高了相关技能, 为今后对类似课题方案的优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要求学生对探究活动中相关的问题反思

若要避免“一知半解”式的学习, 必须将思维的触角伸展开, 在活动结束后我想应该..”等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学完“大洲和大洋”提出“关于地球名字我想应该..”在学完“美国”提出“对于乳畜带在五大湖附近我以为..”等拓展性的问题, 使学生带着问题, 带着探究的欲望离开课堂, 把对问题的研究延伸到课外, 既延长学生思维的时间, 扩大其思维的空间, 同时也暗示创新没有止境,探究没有尽头。

四、要求学生对学习中的认识、观点反思

篇6:高三地理复习教学反思一

近年来海南省高考地理卷中突出以图表系统为背景,强调地理思维能力考查,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图表系统本身就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海南省高考地理卷中的地理图表,不仅数量较多、信息量较大,同时还具有多数图像新颖、信息隐蔽的特点。众所周知,地理图表类型常见的如:各类坐标图、各类统计图表、各种示意图、各种日照图、中国或世界的区域图、各种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等,这些地理图表突出反映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显著特点,同时所设计问题的解答也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层次差异。

在高考复习教学中或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地图教学,教会学生如何读图,如何从图表中

提取地理信息,特别是进行读图分析专题复习时,要把地理学中常见的图表展示,应力求通过图导、图解、图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所谓图导即将教材的重难点图像化、直观化,以图释文,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图解即将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复杂试题通过画图分解,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图变即将教材或试卷中的图像通过改变条件、设置新情境或提供新材料等方式变换图形或重新组合,形成新问题,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逐步提高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和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篇7:高三地理复习教学设计

张 阳

(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第一中学)

篇8:高三地理复习中的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通过激发情感,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启发思维、开发智力, 促使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二、创设情境教学的背景

1、新课标, 江苏“一标多本”的现状

新课程下, 江苏地理教学采用的是“一标多本”教学方式。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每个版本面面俱到地去讲解。通过研读课标, 不难发现高考考查的还是学生的理解、运用和表达能力。高考题目的出现, 大多是以图文的方式创设情境;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和必修三在案例教学上也有很好地体现, 案例是一个载体, 也是为学生创设情境, 教师可充分利用, 体现情境教学的优势。

2、江苏近年地理高考的试卷特点

近年江苏地理高考命题基本都是遵循这样的模式:从某一区域和热点问题入手, 以“新鲜材料”为切入点, 配以图文、表格或数据, 设计问题, 考察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如2011年江苏高考试卷, 共有27幅图, 3幅表格, 每道题的出现都配有特定的情境材料。材料中, 情境切入点新, 选材贴近生活, 图像新颖, 类型多样。这就要求平时教学也要注重设置情境, 培养学生从情境中解读地理信息, 能准确运用地理语言的能力。

3、学校高三选修课教学现状

目前, 江苏的高考选修课没有分数只有等第。学校对选修课的考核目标是和语数外的匹配率。很多学校进入高三后, 为了提高语数外的教学实效, 选修科的课时会被严重压缩, 并要求练习当堂练当堂讲, 不能占用任何课外时间。

同时, 另一现状也不能忽视, 我们对高一新生的问卷调查发现, 学生初中地理知识非常薄弱, 甚至有部分学校初中根本没开设过地理课。高二分班时, 受各种因素影响, 选修地理的学生普遍学习习惯差、学习方法弱。进入高三后, 这部分学生会成为语数外重点补差对象, 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

面对这种现实状况, 我们必须要改变课堂模式, 在极有限的时间里, 牢牢抓住学生, 活跃课堂气氛, 形象课堂内容, 压实课堂容量, 落实新课程教学目标, 切实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4、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领导抓大局, 重点关注语数外, 但教师要发展好自身专业, 在大型考试中不能出现重大下滑。因此, 努力实施新课标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显得尤其重要。所以, 我们努力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三、情境教学的实践

笔者尝试着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情境教学, 激发情趣, 提高复习效率。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高考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而且本节内容还涉及到必修教材中两个高频考点热力环流和洋流。所以笔者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复习过程为例, 展示情境教学的实践过程。

1、情境引入, 使学生速进角色

课前:利用课间播放厄尔尼诺灾害视频, 学生回顾知识, 建立起情感上的共鸣。

2、情境环扣, 使考点层次推进

情境设置一:厄尔尼诺现象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大气运动引起的, 是大气最简单的一种运动方式——热力环流。老师在黑板上表示出近地面A (冷) 、B (热) 两地, 请一位学生上黑板完成A、B间热力环流, 并表示出A、B两地的天气状况。以热力环流做知识铺垫, 学生就能快速进入老师设置的下一个情境, 并轻松的完成学案。

情境设置二:读“全球海洋表层水温分布图”, 引导学生读图例, 明白距平值的含义, 找出太平洋中东部洋面, 是否也存在有冷热差异的A、B两地?用图来设置情境, 理解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距平值含义, 学生准确地完成学案一的要求。在“南太平洋及周围大陆轮廓图”上, 找出A、B两点, 完成热力环流, 并表示两地的天气。

情境设置三:太平洋中东部洋面上, 为何会有冷热差异的A、B两地?学生联系并复习洋流, 完成学案二。画洋流模式图并以太平洋为例复习各洋流名称。巩固了洋流和热力环流, 一举两得。其它大洋有沃克环流吗?为什么?进一步启发学生,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境设置四:沃克环流, 是研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主要依据。读“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图”, 查找图中A、B两地距平值变化, 完成学案三,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中东部洋面上A、B两地环流。深入探究, A、B两地环流发生变化后, 太平洋中东部洋面上东西两岸的热量和水汽会有什么变化?产生什么灾害?影响人类哪些活动?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

情境设置五:如果A点水温升的更高、B点水温降得更低, A、B两地热力环流怎么变?读“拉尼娜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图”, 查找图中A、B两地距平值变化, 完成学案四,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中东部洋面上A、B两地环流。探究拉尼娜发生时, 太平洋中东部东西两岸热量和水汽会有什么变化?产生什么灾害?影响人类哪些活动?完成本节最后的重难点。

3、情境反馈, 使课堂拓展延伸

本专题复习时, 恰好是关于日本福岛核废水事件网上争论最热烈的时候, 笔者就设计了如下情境:

日本福岛核爆炸之后将大量高浓度的核废水泄入日本东侧的太平洋, 引发了世界的谴责。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研究员中野政尚对半衰期约为30年的放射性铯从茨城县海域扩散的情形进行计算机模拟演算, 发现放射性铯, 5年后将到达北美, 10年后回到亚洲东部, 30年后几乎扩散到整个太平洋。

思考: (1) 为什么先影响到遥远的北美?

(2) 中国这么近, 反而是10年以后的事?

结合学生最关心的热点事件、热点区域, 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 教育学生遇事要沉着思考, 理性面对事物。探讨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标落到实处。

4、课后总结

本节课容量大, 节奏快, 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 在紧张而又愉悦的氛围中复习了热力环流、高压低压对天气的影响、洋流模式图、太平洋洋流分布图、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从后期的期中和期末大市检测的反馈情况来看, 学生还达到了有效的长时记忆。

四、情境教学取得的效果

表中参考的班级为高三物地班, 参考人数41人, 考试均为苏州大市统考, 网上统批, 统计数据来源于区教研室。期初到期中考试之间, 有8周, 每周5课时, 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后, 班级均分有很大进步, 但等第的提升还未体现。期中到期末考试之间有9周, 一周减为3课时, 由于课时大量减少, 期末考试平均分有很大的下滑, 但可喜的是与语数外匹配度无变化。同时消除了D的人数, B还增加了一人。

篇9:高三地理复习教学设计

[关键词]高三 一轮复习 地理讲评课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20126

今年,福建省高考纳入全国卷命题,虽然省卷和全国卷命题指导思想一致,都是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地理学科素养和地理学习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全国卷更加注重学生的归纳、演绎和综合分析能力。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效的课堂教学,而能力形成与否,很多需要通过平时的考试来训练。所以考完后教师对试卷的讲评尤为重要。一节完整的讲评课能够对学生已学的地理知识起到矫正、巩固、充实、完善和深化的作用。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探讨高三一轮复习地理讲评课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首先对学生答题情况要进行分析统计,主要是统计学生出错率和出错的类型,分析一些题目是普遍出错还是个别出错,是知识点遗忘、答题不规范,还是理解能力较低……一定要分析原因,猜测原因,教师一定要整理记录。其次,一定要认真研究分析试卷的内容、结构和答案,收集与考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写好教案或者制作好课件,设计适当的补偿性题目。最后,要认真准备好相关的辅助教具,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因为讲评课里面牵涉知识点很多,要求使用的图表也很多,如果事先把该补充的、该识看的图表制成幻灯片,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节省时间,学生又能及时快速地做好笔记。所以课前教具的准备必不可少。

二、讲评方式要恰当、高效

(一)要分析学生试卷的答题情况

上课前,教师要花几分钟对成绩的三率数据、分数段的分布人数、一些题目的对错率做个简单的分析。不要一上课就马上讲评试题,应先让学生了解一下这次考试的一些大体情况。从中要加入一些赞赏性的语言,一定不能肆意指责试卷的命题或者学生的分数,旨在让学生跟教师共同完成试卷的讲评。

(二)要注意知识点的归纳和拓展

讲评试卷时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拓展是讲评课的一个重点,特别是高三总复习课更是如此。因为在这个复习阶段,学生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所有知识点。而试题往往是以点带面来体现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作为教师,在讲评试题时要把这个“面”带给学生,把预先准备好的相关知识点罗列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它们。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于漪老师说过:“一堂讲评课选择几个学生未思之处逐层深入地进行点拨,不仅使课的容量充实,而且对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准确度、灵敏度都进行了有益的训练。”比如下题:

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回答下题:

该山地是( )

A.武夷山脉

B.黄山

C.泰山

D.秦岭

解题: 根据图示,该山地南北两侧基带分别是常绿阔叶林带和落叶阔叶林带,判断该山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界线,是秦岭。这时候提到“秦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回忆“秦岭—淮河”一线还是哪些地理事物的分界线。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打开幻灯片展示:“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①大致是我国1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②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与小麦杂粮的分界线。③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界线。⑤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⑥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⑦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⑧黄土高原的南界。这样学生当场可以记住很多知识点,可以把一些忘记了的内容抄在试卷旁边。所以对有些知识点,教师必须延伸拓展,必须整理、归纳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记忆。这样,通过在讲评的过程中把知识点拓展、辐射,增加了复习容量,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点的丰富,产生兴趣,以后遇到一些问题也会懂得自己进行归纳。

(三)要加强对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

1.全国卷要求考生要学会运用地理思想、地理方法观察和认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学会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所以讲评课绝不能纯粹地校对答案和补充材料,对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注重读图、析图、解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这就要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切入点,找出题目里面的隐性信息,对试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归纳、演绎、比较和总结,让学生清楚,解题不单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如:

下图中弧MON表示晨昏线,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读图,回答下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线速度:P=Q=M=O>N

B.所在半球河流右岸侵蚀严重

C.MO为晨线

D.NO为晨线

解题: 由图示箭头方向为顺时针,可判断图示为南半球;线速度P=Q=M=N>O;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岸侵蚀严重。这样很容易排除A、B两个答案。接下来要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有隐性知识点:①两条日界线,一条0时经线,一条180°经线;②晨昏线跟纬线的切点O,经过这点的经线不是12点就是0点。当找出第二个隐性信息点的时候,问题就开始明朗了,这是一个最关键的切入点。结合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日期不同和日期界线的位置可判知P所在经线为0时,Q所在经线为180°经线,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NO为晨线。

从这道题解题过程可以看出它难度不大,但是所牵涉的知识点多,所以就要引导学生从哪里入手,怎么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总结,如何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还要排除一些干扰的信息,比如那个角度120°,跟这个题目没关系,可能是下一个题目的条件。

2.近年来全国卷命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开放性试题”和“案例分析题目”。随着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由过去的以知识立意转变为现在的以能力立意,开放性试题和案例分析题在高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是近几年高考新的价值取向,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是一类能很好地考查学生迁移知识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题目类型。比如2015年全国卷Ⅰ的第36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第4问: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这类开放性题目,现在各个学校平时的测试卷中经常出现。教师在讲评中要指导学生:①要抓住题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有针对性地答题;②要用教材语言和地理名词术语答题,答案尽量少而精,但是如果对于答案没有太大的把握,在考试过程中,应该尽量多答几个要点;③对于出现简答题中问“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的题型,应首先肯定“赞成”或“不赞成”,然后再回答理由,不能缺少判断,不能答非所问或似是而非;④答题中要条理清晰、主次分明,尽量采用数字序号,分不同的段落来答,并且将自己认为主要的方面放在前面,要富有逻辑性,有因有果,字体要端正,试卷要清洁。还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思路:从社会经济效益或生态环境角度方面入手。得出答案:赞同。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能增加就业等。或者:不赞同。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四)要注重情感的激励,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讲评课要以赞扬、肯定为主基调。一个人在融洽、活跃的气氛中思维最敏捷,学习效果最佳,所以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能一味责备学生,把讲评课上成批评教育课,而是应该尽量多鼓励,多表扬,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这道题我都讲过好几遍了,你们怎么还不会?”等指责学生无能的语言。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对考试成绩排在后面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激励因素,在试卷讲评过程中应引起注意并应有所体现。

三、讲评后进行补偿教学

教师要根据考试反映出来的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与学的调整。

1.一定要设置一些补偿性题目,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使学生从多角度来加深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提高复习效果。

2.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本”,把错误的题目抄起来,过后及时小结和反思,一段时间后自己再做看看是否已经完全掌握。这个非常关键,因为有些做错的题目以后还有可能做错,好像有一种惯性,所以要让学生设一本错题本。

3.教师自己要从学生的答题中总结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遗漏之处,找出问题,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推动教学,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讲评课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课堂组成部分,应该准备充分,讲评得当,讲评后补偿工作准确到位,特别在高三地理总复习阶段考试频率较高的情况下这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一定要加大重视程度,提高讲评课的质量,让学生每经过一次考试都能够增加知识的储备,提高解题的水平。

上一篇:基层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定标准下一篇:急诊护理见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