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学习方法

2024-05-10

高三地理复习学习方法(共10篇)

篇1:高三地理复习学习方法

1、一近快,七远慢。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公转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特别注意夏至日在远日点附近,而非远日点;冬至日在近日点附近,而非近日点。由此可以分析出北半球夏半年时间比冬半年长,北极极昼时间比南极极昼长。

2、左焦左倾左冬,右焦右倾右冬。在地球绕日公转示意中,如果太阳在左焦点,地轴向左倾斜,左边的那个位置就为冬至;如果太阳在右焦点,地轴向右倾斜,右边的那个位置就为冬至。冬至位置确定了,其余三个分至点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3、点北北昼长,点南南昼长。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而且越向北昼越长;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而且越向南昼越长。

4、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在等值线图上,等值线向高值凸出,则中间的数值和两边相比为低值;等值线向低值凸出,则中间的数值和两边相比为高值。这种方法对所有等值线都适用。

5、凹坡通视,凸坡不通视。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由高向低,等高线由密变疏为凹坡可通视;等高线由疏变密为凸坡不能通视。

6、河流向凹,洋流向凸。在等高线图上,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即向凹;在等温线图上,洋流的.流向和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相同的,即等温线往哪个方向凸,洋流就往哪个方向流。

7、凹岸冲刷坡度陡,凸岸堆积坡度缓。较弯曲的河流,由于河水运动的惯性,河流对凹岸冲刷严重,凹岸坡度较陡;凸岸流速慢,泥沙堆积,坡度较缓。特别注意曲流处不能用地转偏向力。另外,凹凸岸的判断必须站在河中来看。

8、北逆南顺,冬逆夏顺。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南极看为顺时针;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冬季呈逆时针方向。

9、低反高同。①受洋流影响,在中低纬度海区,海水等温线与等盐度线的凸出方向相反;在中高纬度海区,海水等温线与等盐度线的凸出方向相同。②中低纬度海区,海水等温线与等盐度线的数值变化趋势相反;在中高纬度海区,海水等温线与等盐度线的数值变化趋势相同。③中低纬度洋流呈现反气旋型洋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中高纬度洋流呈现气旋型洋流。

10、左增右平,右增左平。在三角坐标图上,读取某一数轴上的坐标时,若该轴的数值向右增大(即逆时针增大),则作该轴左轴的平行线,平行线与该轴的交点即为读数;若该轴的数值向左增大(即顺时针增大),则作该轴右轴的平行线,平行线与该轴的交点即为读数。

篇2:高三地理复习学习方法

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密联系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2、围绕一个中心打好基础

中心就是主干。从近几年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

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于这些主干知识,学生们要准确的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

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3、形成两个习惯

一个是尽早训练,形成正确的答题习惯。另一个是形成关注热点、拓宽视野的习惯。

4、抓住三种图表,提高识别地理特征的能力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物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考试也经常以图表为载体考察地理知识。

图表可分为三种:一是等值线图,如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二是统计图表;三是区域地图。

通过一轮复习,学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识别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5、走出六个误区提高复习效率

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除了要随时注意适度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外,也要注意是否陷入了学习的误区:

1)对自己没有准确定位,好高骛远。

2)面面俱到,一味求全。

3)学习无计划,盲目跟从老师。

4)零敲碎打,死记硬背。

5)题海战术,追求数量。

篇3:高三地理复习方法刍议

关键词:地理,方法,观念

在复习阶段,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提高复习效率呢?

一、注重知识的归纳和梳理, 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从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来看, 都侧重考查知识的综合性, 因此, 复习中教师必须注重知识的归纳, 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否则学生在答题思维能力方面就显得薄弱, 思维难以顺利开展。所以, 教师要重组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把复杂的知识, 梳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线索, 可实施“专题”复习法。比如, 等值线图判读及其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水与社会发展及其中国的调水工程 (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世界重点地区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等。通过专题复习, 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 掌握地理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提高答题思维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科学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简单到繁杂、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地理学习也是一个从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到想象渐进的过程, 因此, 教师安排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 高三地理一般安排三轮复习, 要科学安排每轮时间。在内容上, 第一轮是对知识的重新学习, 应选择设计新颖的学习资料, 要严格按照教学要求, 加强对主干知识的梳理, 对概念、原理等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理清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 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第二轮复习时要打破教材原有的顺序和章节结构, 优化组合教材知识, 选择最能体现该知识运用的角度, 跨章节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专题复习。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形成科学的整体思维观念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要注重方法。要利用教具的直观性和“小”的特点, 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范围内, 形成表象, 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要利用边讲边画的示意性草图, 把地理事物与虚拟的空间结合起来, 也可以利用形象生动的描绘、比方和讲解, 配合前面两种方法, 把某些难于捉摸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直观化。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比如, 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等) , 通过它们, 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 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四、注重利用地图及地理图表, 创设地理情境

地图是地理学科独有的知识载体, 是地理课堂的第二语言, 地理知识、原理、规律, 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 掌握了地图就掌握了地理脉络, 复习中利用地图创设地理情境, 有助于学生扩大视野, 提高复习效率。地图有地理分布图、地理统计图表、地理示意图、景观图等很多种类。比如, 复习中国地理, 就要参考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 (气温、降水量) 、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 (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 、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在复习阶段要通过精选练习题来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

五、注重案例教学和联系实际, 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单纯通过对感性材料 (如特殊灾害天气、大气环流、水土流失、沙尘暴、水旱灾害等) 的认识, 很难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例如, 复习自然灾害“台风及其危害”时, 除了引用教材中的文字资料以外, 还可以加入2012年8月台风“海葵”影响我国沿海的视频、台风“海葵”路径图、台风“海葵”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文字资料等,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几个问题: (1) “海葵”发源地?移动路径? (2) “海葵”的摧毁力主要表现是什么? (3) 台风“海葵”是在地球外部圈层哪一圈层发生的自然现象? (4) 为何说它是一种自然灾害? (5) 台风是一种怎样的天气系统? (6) 它是怎样产生的? (7) “海葵”有过也有功。“海葵”过后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8) 目前监测台风的手段?等等。比如, 在复习热力环流原理时, 要求学生举出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想到了空调和暖气的位置、冰箱的冷凝器、电脑机箱的散热等等, 这就使地理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注重初高中地理知识的结合

篇4:浅谈高三地理复习方法

一、复习自然地理应加强对地理原理、规律的归纳和总结

自然地理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陆环境、资源和灾害四个部分,这些内容是高三地理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近年高考试题中较难的试题主要涉及了这些内容,且分数所占的比例稳中有升,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这部分内容贯穿五大地理规律,即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水体运动和地域分异规律,考生在复习中应以这些规律为主线,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在复习“地球运动”时,主要应把握三大规律,抓好四点三线,掌握三种计算:

1.把握三大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抓好四个点: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

3.抓好三条线:晨昏线、日界线(180°经线)、0°经线。

4.掌握三种计算:时间(经度)的计算、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纬度)的计算。

日照图的判读及其相关计算是历年高考的难点,也是高考试题的亮点。为了化解难点,考生应在复习时归纳整理出日照图的多种示意图,主要有:公转位置图、侧视图、俯视图、柱状投影图、坐标图、直观图、变式图、局部图等。这几类图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从个性到共性、从常规到变式、从平面到立体、从简单到复杂,几乎涵盖了日照图所能揭示的地理现象及原理。考生若分门别类地探索各类日照图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并辅以典型例题帮助消化所学知识,定能较好地掌握日照图类题目的解法。

二、复习人文地理应重视对区位因素的分析

人文地理包括五大区位因素,即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交通点线区位因素和商业区位因素。通过横向比较,找出其共性:都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并且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文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人口)、工农业基础、科技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又是相互影响的。同时,还要纵向比较其差异:如农业的劳动对象是动植物,因此自然条件的影响较突出;工业的成本高、污染重,因此经济因素、劳动力因素和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更明显;城市是由人类居住地逐渐演化形成的,所以适合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影响因素不断变化是其特征;交通线的建设目的性强,并要安全、省工、高效,所以社会经济因素对线路选择的决定性更突出,同时直接受自然条件中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的影响及技术的保障作用也很明显。区位因素的具体分析中,应注意运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即首先掌握基本模式,把某事物的区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次结合具体地区进行筛选,把符合当地实际的区位因素选出来,把不符合当地实际的或影响甚微的区位因素去掉。这样就能够得到全面而又有针对性的分析结论。

三、复习区域地理应着眼于区域空间定位

区域地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近年高考的重点。尤其是在综合题中,以区域地理知识为高考试题的背景材料,有机联系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将考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体现考查考生应用能力的要求。区域空间定位是顺利答题的“敲门砖”。

地理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依据地理事物的地理坐标定位。

2.依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

3.依据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定位:①依据地理事物的面积、轮廓和形状;②依据气候、地形、植被、动物等自然特征;③依据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如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建筑物、文化现象等)。

4.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辅助信息定位。

5.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定位。

牢固掌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明确各经纬线在世界区域中的大致空间穿越位置,如海域、河流、湖泊、地形区、山脉、城市等,再牢记各大洲东、西、南、北四个边缘大致经纬度。采用这种经纬网格法,就可以把世界主要大洲的位置确定下来。中国地理亦可采用同样方法复习。

四、充分利用地图及地理图表

地图是地理学习中一种特殊的教科书,考生可以从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有很多种类:①地理分布图,这是地理图像系统中所占比例最大、类型也很复杂的一种。主要有政区图、自然要素分布图(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地形分布图、气温分布图、水系分布图、各种自然资源分布图等)、人类活动分布图(如中国铁路分布图、人口分布图、农业地域类型图、工业基地分布图等)、区域综合图(如北方地区矿产、铁路和城市分布图)。②地理统计图表,包括等值线图、面积图、饼状图、柱状图、折线图、曲线图、累计百分比图等。③示意图,地理示意图多种多样,用简明形象或直观的图形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发展演变规律,一般包括地理原理图、地理过程图、地理关联图、地理模式图等。除此以外还有景观图、漫画等。熟练地运用各种地理图表,有助于考生扩大视野,创设地理情境,提高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关注热点、焦点问题

篇5:高三地理复习方法

高三地理复习方法

1.类比思维法

类比思维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把已经熟知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地理现象、过程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并用类似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如讲到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时,教师只要提示学生与等高线相对比,就可解决这些概念。

2.联想思维法

这是从巳知的地理概念出发,将有关其它地理概念彼此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联想有“纵比”和&,高三;横比”两种发散形式。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如地壳的演化史,可比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阶段的不同。横比是由此地理事物与彼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如马达加斯加岛的自然带与我国台湾自然带的比较。

3.假设思维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假说。由于受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些现象不能确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往往借助猜测,作出假定说明。如魏格纳用这种方法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科学家们对地中海未来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说”、“干涸说”、“扩展说”三种假设。

4.选言排除法

是指为了找到正确答案,根据现有材料作出一系列的假定,然后通过验证,逐一排除那些站不住脚的假定,余下的一种就是正确答案。

5.形象思维法

这是人们利用自然形象进行思维的方法。如在进行地图教学时,由于地图引起学生形象思维有三种因素:一是空间关系,如地图的范围,经纬度等;二是地理形象,如山脉、河流、岛屿等;三是图例符号,如地图上的颜色、等高线、表示城市的圆圈等。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会从三方面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联想思维法

这是从巳知的地理概念出发,将有关其它地理概念彼此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联想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发散形式。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如地壳的演化史,可比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阶段的不同。横比是由此地理事物与彼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如马达加斯加岛的自然带与我国台湾自然带的比较。

7.类比思维法

类比思维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把已经熟知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地理现象、过程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并用类似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如讲到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时,教师只要提示学生与等高线相对比,就可解决这些概念。

8.演绎思维法

这是由一般地理原理推断个别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的思维方法。如地中海式气候的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非洲大陆西南角属地中海式气候,所以这里必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9.归纳思维法

归纳思维是由一系列具体地理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或者是由一些特殊地理事物推导出一般地理原理的思维方法。如我国北方的黄河,海河,辽河等河流,除了它们各自的特性之外,都具有含沙量大,水位变化大,冬季结冰等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加以归纳,即可得出中国北方河流水文的一般特征。

10.选言排除法

选言排除法是指为了找到正确答案,根据现有材料作出一系列的假定,然后通过验证,逐一排除那些站不住脚的假定,余下的一种就是正确答案。如世界地势最低的国家是:(1)芬兰(2)瑞士(3)冰岛(4)荷兰,本题用选言排除法,确定答案为(4)。

高三地理复习发现问题的方法

1、学生的地理基础普遍较差

地理所含的“地”和“理”两部分,前者较为容易理解和记忆。基础好的同学甚至可以轻松地说出各国的首都名称和主要城市;但后者,也就是关于“为什么”的部分,对所有学习的人来说都是难点,尤其是关于“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运动和地理意义”、“大气运动和常见的天气系统”、“世界气候的分布和成因”以及“海水运动”等知识点,以其抽象性导致格外难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真正掌握的知识非常有限,更谈不上前后联系、自成系统。此外,经过时间的淡化,当初就没有太深入脑海的知识尤其是初中所学已经所剩无几,因而到复习时基本上要重新学习一遍。在复习初一“世界地理”部分时,有的学生甚至要求先讲一遍教材,然后再进行知识点的复习串讲。

2、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的基础状况差别较大,同一层次班级的学生的基础也参差不齐

由于初中就读于不同的学校,学生们的基础本身存在着源自初中阶段的差异:对地理科目,有的学校相对重视,初中阶段和其它课程一样科学、正规地开设,就读于这类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好;有的学校则不然,学生初中阶段对地理的学习基本局限于考试之前背一下,甚至就单凭运气应对考试。目前任教的涵盖A、B、C三个层次的5个班级中,A层次班级的同学多数基础较好,复习中追求全面、透彻和系统;C层次班级的同学则绝大多数近乎“一无所知”,学生主要靠“记忆”两字进行复习,教学中主要强调记忆重要知识点;B层次各班的同学则介于两者之间。

3、学生中对地理学习的畏难情绪普遍存在由于对之前的学习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们在心理上充满了对自己的怀疑,总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少,或者记不住,再或者不够全面,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理解了某个知识点。当这种怀疑在某一次考试或练习中得到了负面“印证”,接下来则将“理所当然”地进入更深一步的循环——认定“我真的不懂”。如此周而复始,畏难情绪逐渐加深。

4、在学习方法上,多数同学或多或少存在靠“背”生存的现象

其中,最普遍的问题是对地图的陌生。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资料之一。关于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复习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知之甚少;明确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后,让他们自己结合地图看图做题,又是一大难题——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能根据图形形状、经纬度提示、海陆分布或地物(如山脉、河湖、地形、国家轮廓、城市名称等)基本读懂地图,大多数同学茫然不知所措。对于地理中相对简单的“地”这部分,他们最为熟悉的学习方法也只有一个字:背。

除此之外,对于地理中的“理”这部分,如经纬线的分布、时间的判断和计算、“三圈环流”、洋流方向等相对抽象的知识,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难度太大,因此,他们仍然选择一“背”到底。

高三地理关于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一、了解知识系统掌握内容结构

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总论从宏观上了解自然条件,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还有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论按分区论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绘出知识系统图或列出系统联系表,是复习的重要环节。

结构是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复习时一般先要了解其组成要素,然后再考虑其相互关系,绘出结构式或关系式。如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地形包括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形特征及成因、特殊地貌等;气候包括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河流包括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各段划分、利用与改造等;湖泊包括类型、特征、演变、利用等;工业包括部门、布局、产品与市场、原料与能源、资金与技术等;农业包括类型、分布、作物或产品、耕作制度等;交通包括类型、路线、作用或意义、枢纽站或港口等;城市包括职能、规模、位置特点、发展方向等。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等。绘制图表时可把组成要素列在方框内,然后根据它们的关系分别用箭头、大括号、破折号等联系起来。

二、重视空间分布建立联系线索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才有空间联系、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思维、空间想像的出现。这一切要密切结合有关图像,以具体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为凭借,展开想像,拓宽思路,建立联系线索,使知识多方联系,形成网络,便于提取应用。例如:七大洲和曲大洋,要从名称、位置、轮廓进行读图记忆,再了解界线及相互关系,最后还要从图上掌握通过该大洲或大洋的重要经纬线,或通过其中部的经纬线,以作为参照。

在掌握某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即可进一步联系记忆其他地理事物,形成联系线索。如:七大洲四大洋——板块分布——全球火山地震带一年轻的褶皱山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的平原——世界大河的分布。又如: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分布——世界自然带分布。并由此可联系植被类型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农业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

再如:把城市、交通线、区域三者联系起来,按点、线、面结合,点连线,线穿点,点线带面,来思考点的分布规律、线的延伸方向、面的区域特征。这都需要以图像上的地理事物分布为基础,才能分析联系、总结规律、综合特征、类比差异、了解发展变化,使地理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便于记忆、理解和应用。

三、掌握图像要领熟悉判读技能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运用地理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复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学具。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与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说明了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或展现了地理事物的具体情况,或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反映它们的数量特征,或从多个侧面显示它们的内部状况、成因剖析、阶段特征、分布规律、结构关系等,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分析、比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图像的组成要素、绘图要领,并进而熟悉判读技能。

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上。如等高线图中的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脊线,因而可判断为高压脊;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暖流经过。同理,等高线图中的集水线(地形为山谷)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槽线,因而可判断为低压槽;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寒流经过。

此外,两条等值线之间如有一闭合曲线,其数值的判定要领是: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低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低;反之,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高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高。据此可以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或说明该项等值线所显示的特征。

对于各种统计图表的判读,要掌握绘图的要领,知道纵横坐标的含义,了解不同形式的图表所表现的内容和意义(如柱状、折线、曲线、饼状、扇状、三角形、金字塔形等),经过判读,可说明特征、比较差异、分析原因、预测趋势、根据定量分析作出定性结论。

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也是常用来分析气候特征或判断气候类型的图表。要注意先根据气温曲线的走势来判断所在半球,波峰式为北半球(7月气温高),波谷式为南半球(1月气温高);再看月平均气温数值高低来判断所在温度带,同时计算年较差来分析气温变化;根据降水的月份分配看雨季的长短和迟早,还可大致计算一下年降水总量;最后把气温和降水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得出气候特征(如终年高温多雨、雨热同季、夏干冬雨、温凉湿润、降水均匀、炎热干早等),从而判断气候类型。

四、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

区域地理是多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组合。复习区域地理,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差异,并懂得因地制宜的道理。对中国区域地理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四大分区,还要外延至: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秦岭一淮河以北与秦岭一淮河以南、外流区与内流区、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经济发展的三个地带,以及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特区等。世界地理也不要局限于教材中出现的13个分区和8个国家,也应外延至:大洲、大洋、重要海域、世界气候区、全球地形分布、自然带、工业区、农业区等。

篇6:高三地理复习方法

强化学科主干知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一大特点。高三地理内容多,知识面广,这给复习带来一定难度,学习中首先要掌握知识线索,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掌握主干知识,然后整合、充实具体的知识点,

对本部分知识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与当前高考命题的趋势相适应。为此,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夯实基础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个知识点,重在理解;二是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以干带支,重在贯通;三是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形成专题,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重在运用;四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重在智能训练。

二、明确学科重点,学会举一反三

毫无疑问,《考试大纲》中“考试范围”设定的内容,都是高考命题的范围,但一些学科内最基本、最重要、最常见的主干知识,则是考试的重点。不回避重点,不回避已考过的知识,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之一。有些考点的重现率很高,对这些考点,我们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复习,反复训练,做到系统掌握,熟练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地理图像,归纳总结规律

地图既是学习的工具,也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地理知识的考查核心是图表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以最新资料为背景进行试题设计,一些既能表现地理事物的内部结构、空间分布、规律与动态变化,又能进行“图与数的转化”的地理等值线图、坐标图、结构图、平面图组合等,已成为近年高考地理命题的主要形式。重视地理图像的解读,凸现信息的获取和判断能力也是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一大特色。学习中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典型图表类的专题训练,充分利用各种地理图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读图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而应进一步分析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成因。地理图像不仅能反映地理事物的现象和分布,还能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地理学科准确、完整、稳固的表象,树立牢固的地理空间概念,达到获取地理知识的目的。

四、重视区域地理,强化空间思维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地理能力要求的主导方向之一。近年来,高考试卷中反映区域地理内容的试题占有相当的比重。复习中,我们应对区域地理有足够的重视。如世界和我国重要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可利用经纬线、河流、地区轮廓建立的地理现象的空间参照体系,加强空间概念的培养并以区域为中心把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加以整合。

五、关注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社会,贴近生活,倡导生活化地理,而社会热点的选择则体现了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重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近几年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这在高考命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高三的备考复习中,我们要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如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大气与水污染、环境资源和区域发展等问题,学会用基本原理和规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热点问题应具备时间上影响的长期性和空间上影响的全局性。复习时应注意这类社会热点问题,但又绝不能把地理课变成时政课。

六、研究高考母题,提高训练效果

精选习题,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是巩固记忆、启迪思维、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应试能力的灵丹妙药。但面对茫茫的题海,许多同学有些不知所措。其实,高考命题并非无规律可循,绝大多数的高考试题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题目演变而来的。这些最基本的题目又被人们称之为“高考母题”,选择这些题目进行训练,可以帮助你澄清概念、把握原理、掌握规律,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飞跃,有时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选择学习方法,挖掘学生潜力

篇7:高三地理复习方法总结

地理高考说明中要求“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有的同学客观性试题做得相当不错,但进行文字表述时却常常不能到位,不是关键字抓不住,就是语言逻辑出现问题,使本该得到的分丢失。关键在于,平时就没有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进行记忆与表述。

课本是我们学习规范地理语言的重要工具,从现在起,同学们应尽量使用课本语言进行表述和记忆,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述习惯。

篇8:高三地理复习学习方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课堂的学习效率直接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好坏。然而, 在如今的高三课堂上, 老师口若悬河、喋喋不休地讲个不停, 学生没精打采、昏昏欲睡、效率低下。

仔细观察课堂中听课的学生状态会发现, 最不愿意听课的都是班级中的后进生, 他们可能是听不懂, 也可能是不感兴趣或自律性差;也有优等生不愿听课, 可能是老师讲的内容他们已经会了, 不感兴趣。

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尝试,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促进课堂转型, 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教学模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 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 教师以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推动性, 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 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 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 构建小组

科学地编排小组, 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提高学习效果。学习小组由学生自愿组成, 结合了自身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条件, 按照“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编成以4~5人为单位的6个“异质型合作小组”合作小组, 所编排的各小组综合实力大致相当。

2. 设置和培训组长

组长在小组中起着“领头羊”“小老师”的作用, 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小组活动中, 由组长布置任务, 组织小组成员逐项解决问题, 并检查小组成员的掌握情况。

3.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合作探讨的习惯

要培养小组内后进生不懂就问的习惯, 还要善于追问, 以求理解问题的本质, 获得进步。对于组内的优等生, 要告诉他们, 能把题目做对不一定能讲清楚道理, 如果能通过你的讲解让同学弄懂问题, 你的理解才是深刻的、到位的。

4. 学习内容的设置

进行课程整合和教材重构, 根据教学目标编制导学案, 以一些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将课堂的内容真正串联起来, 使小组活动的要求明确, 目标细化。要求学生“写出”“说出”, 以答案或结论的方式呈现, 防止偏离话题。

5. 学习方式

笔者将高三地理复习课分成“基础知识”“重点难点突破”“规律方法归纳”“跟踪训练”几个模块, 不同模块的合作学习方式会有所不同。

“基础知识”模块难度较小, 以复习过去所学内容为主。优等生几乎都会, 后进生可能有很多不会。学习过程中各小组中的优等生和小组长要充当小老师的作用, 根据各组后进生存在的问题, 耐心讲解, 细致辅导, 逐项过关。

“重点难点突破”模块有一定难度, 需要小组成员深入探讨, 共同解决。有不同意见, 不要盲从, 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回答以后, 同一小组成员可继续补充、完善答案;在学生回答、补充、纠正、评价的过程中, 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热情, 再次产生思维碰撞。

“规律方法归纳”和“跟踪训练”主要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归纳总结与运用, 也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与反馈。侧重于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 由学生汇报、评价。

三收获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小组学习的收获

第一,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任务的驱动、周围同学的感染、集体的荣誉感激励都使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小组活动, 每位同学也都有更多的发言机会。面对组内同学, 没有教师权威带来的发言障碍, 心中的压力无形中就会减轻, 让学生都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 小组合作学习让教师感受到了教的快乐, 让学生感受到了学的乐趣。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 获得同学老师的肯定, 获得自尊与归属, 获得满足与快乐。小组成员通过相互帮助、合作学习解决了大部分问题, 需要老师集中讲解的只有少部分或全班同学都不会的问题。

2. 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即根据课堂标准、考试要求、课本, 制定每节课的训练目标。训练目标直接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教师的主要精力不再是推动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 而是用来推动一个个学生合作小组的学习。

第二, 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用于独立思考。只有学生先经过独立思考, 形成自己的见解或产生问题后, 才有交流的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 如果时间不够, 未充分合作交流, 会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第三, 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敢于放手, 让各学习小组自己组织活动, 开展讨论, 形成结论, 教师不要过度参与。学生如有问题, 教师先不要直接告知答案, 要让学生在发展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答案。

参考文献

[1]程爱萍.小组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12)

[2]季丽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思考[J].小学科学 (教师版) , 2013 (5)

篇9:高三毕业班的地理复习方法

关键词:高三地理;复习方法;规律

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寻找到对的学习方法,原本高三毕业班的学习氛围就很紧张,时间也很有限,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复习更多的内容就是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而正确的学习方法则可以为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成绩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老师的任务正是除了上课以外关注毕业班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生活,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比如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找到能够提高学习成绩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会找规律

地理这门学科虽然被划定为文科,但是地理的学习关键还是在那一个“理”字上,虽然有很多知识点是需要背诵和记忆的,但是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规律,理清了其中的关系,也许根本就不需要背诵和记忆了。有的学生反映有的内容之前明明就已经背下来了,过了一段时间关于那个知识点的记忆就变得模糊不清了。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真正地將那个知识点学透彻,只有借助理论、规律,才能深刻理解相关的内容,记忆才能更加长久。宁肯花费些时间去寻找规律,也不能只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所以,学会找规律就是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换回长久的记忆。

二、错题集和考试总结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建立错题集和每次都做考试总结的同学成绩明显比一般同学要高很多,到了高三大多数老师会建议学生采用题海战术复习知识,但是题做得再多,不总结出错的原因,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题做错的地方肯定都是自己知识点薄弱的地方,就该及时去学习弥补,将没有学精的知识弄透彻,而不是继续盲目地做题,知错不改永远都不会进步,这种通过创建错题集,找自己问题的方法比盲目的题海战术有更好的效果。当然,每次考完试之后,都要认真做总结,要想清楚自己的成绩提高是因为什么,以后就要继续保持,自己的成绩下降又是因为什么,保证同样的错误不再犯第二次。

总之,要想学好地理,就一定要根据自身条件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善于寻找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规律,用心做自己的错题集,每次考试过后都要总结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相信同学们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定会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梦。

参考文献:

[1]赵祥忠.略谈如何上好复习课[J].成才之路,2007(32).

[2]陈绍友.从自身出发 提高复习效率[J].才智,2009(23).

[3]蔡雪松.重视六种意识 提高复习效率[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7).

篇10:高三地理的复习方法

高三地理的复习正进入基础知识的扎实、准确、熟练阶段,其中区域地理的复习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建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近年来高考试卷中明显反映出区域地理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许多能力要求的体现,常反映在对基础知识的思考和运用上,其中有很多是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这就提示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区域地理的掌握。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并不是机械地重复一遍已学过的初中课本,而应该重视对旧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上,还要注意与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有机联系。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复习时参考。

一、了解知识系统掌握内容结构

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总论从宏观上了解自然条件,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还有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论按分区论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绘出知识系统图或列出系统联系表,是复习的重要环节。

结构是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复习时一般先要了解其组成要素,然后再考虑其相互关系,绘出结构式或关系式。如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地形包括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形特征及成因、特殊地貌等;气候包括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河流包括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各段划分、利用与改造等;湖泊包括类型、特征、演变、利用等;工业包括部门、布局、产品与市场、原料与能源、资金与技术等;农业包括类型、分布、作物或产品、耕作制度等;交通包括类型、路线、作用或意义、枢纽站或港口等;城市包括职能、规模、位置特点、发展方向等。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等。绘制图表时可把组成要素列在方框内,然后根据它们的关系分别用箭头、大括号、破折号等联系起来。

二、重视空间分布建立联系线索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才有空间联系、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思维、空间想像的出现。这一切要密切结合有关图像,以具体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为凭借,展开想像,拓宽思路,建立联系线索,使知识多方联系,形成网络,便于提取应用。例如:七大洲和曲大洋,要从名称、位置、轮廓进行读图记忆,再了解界线及相互关系,最后还要从图上掌握通过该大洲或大洋的重要经纬线,或通过其中部的经纬线,以作为参照。

在掌握某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即可进一步联系记忆其他地理事物,形成联系线索。如:七大洲四大洋——板块分布——全球火山地震带一年轻的褶皱山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的平原——世界大河的分布。又如: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分布——世界自然带分布。并由此可联系植被类型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农业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

再如:把城市、交通线、区域三者联系起来,按点、线、面结合,点连线,线穿点,点线带面,来思考点的分布规律、线的延伸方向、面的区域特征。这都需要以图像上的地理事物分布为基础,才能分析联系、总结规律、综合特征、类比差异、了解发展变化,使地理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便于记忆、理解和应用。

三、掌握图像要领熟悉判读技能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运用地理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复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学具。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与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说明了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或展现了地理事物的具体情况,或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反映它们的数量特征,或从多个侧面显示它们的内部状况、成因剖析、阶段特征、分布规律、结构关系等,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分析、比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图像的组成要素、绘图要领,并进而熟悉判读技能,

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上。如等高线图中的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脊线,因而可判断为高压脊;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暖流经过。同理,等高线图中的集水线(地形为山谷)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槽线,因而可判断为低压槽;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寒流经过。

此外,两条等值线之间如有一闭合曲线,其数值的判定要领是: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低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低;反之,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高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高。据此可以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或说明该项等值线所显示的.特征。

对于各种统计图表的判读,要掌握绘图的要领,知道纵横坐标的含义,了解不同形式的图表所表现的内容和意义(如柱状、折线、曲线、饼状、扇状、三角形、金字塔形等),经过判读,可说明特征、比较差异、分析原因、预测趋势、根据定量分析作出定性结论。

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也是常用来分析气候特征或判断气候类型的图表。要注意先根据气温曲线的走势来判断所在半球,波峰式为北半球(7月气温高),波谷式为南半球(1月气温高);再看月平均气温数值高低来判断所在温度带,同时计算年较差来分析气温变化;根据降水的月份分配看雨季的长短和迟早,还可大致计算一下年降水总量;最后把气温和降水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得出气候特征(如终年高温多雨、雨热同季、夏干冬雨、温凉湿润、降水均匀、炎热干早等),从而判断气候类型。

四、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

区域地理是多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组合。复习区域地理,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差异,并懂得因地制宜的道理。对中国区域地理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四大分区,还要外延至: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秦岭一淮河以北与秦岭一淮河以南、外流区与内流区、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经济发展的三个地带,以及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特区等。世界地理也不要局限于教材中出现的13个分区和8个国家,也应外延至:大洲、大洋、重要海域、世界气候区、全球地形分布、自然带、工业区、农业区等。

区域特征就是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体现。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于所处的位置、所具备的条件、影响的因素有别于其他地区,因此形成该地区所独有的特征。区域差异是不同地区因自然条件、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文化景观、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不同而形成的差异。了解认识并综合区域特征。分析比较区域差异,以便“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国土开发整治或改造措施,并进而认识和理解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及有关政策法规。这是复习中国地理应该注意的。世界地理则应注意各大洲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整体性,并了解资源分布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对当前世界中的地缘政治敏感区、民族矛盾尖锐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经济持续增长区、高科技产业集中区、战略资源丰富区、海陆交通枢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等,应掌握一二案例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学会方法,切忌堆砌大量所谓热点焦点,进行猜题押宝,那是与“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背道而驰的。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同学们要结合个人情况,通过实践,形成适合自己的、对路的学习方法。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对知识的整理和加工,使区域地理复习得更灵活,便于应用;使图像掌握得更扎实熟练,有利于思维;对高考试卷中的区域地理内容要认真剖析,以便能体会命题意图和设计思想,使复习备考的思路更准确、方法更科学。

上一篇:大型历史剧电视剧大全下一篇:高一英语作文句子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