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定标准

2024-06-06

基层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定标准(精选7篇)

篇1:基层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定标准

基层人民法院 案件质量评定标准

为促进全省基层人民法院审判和执行工作,全面提高案件质量,依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标准。

一、基本要求

审理案件,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性准确,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全面,法律文书规范,卷宗材料齐备,装订整齐。

二、评定办法和标准

实行个案评分制。每个案件设定总分100分,其中,诉讼程序(执行案件为执行实施)方面40分,实体裁判(执行案件为执行裁决)方面40分,法律文书和卷宗装订方面20分。评查时对案件存在的问题逐项扣分,所扣分值之和不超过该项总分。但案件程序或实体出现严重问题的,适用全案不得分。

(一)各类案件全案不得分情形

刑事、民事、行政、再审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全案不得分:

1、管辖明显违法的。

2、不予受理和驳回起诉错误的。

3、审判人员违反回避制度的。

4、案件无不公开审理的法定事由而不公开审理的;或不应公开审理的案件而公开审理的。

5、违反法律规定缺席审判的。

6、违反自愿、合法原则进行调解的。

7、案件定性错误导致裁判结果错误的。

8、案件基本事实认定错误的。

9、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未经合议庭评议而制判的。

10、裁判结果与合议庭决议或审判委员会决定严重不符的。

11、适用法律错误导致裁判结果错误的。

12、存在其他严重违反法定诉讼程序的。

执行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全案不得分:

1、违反执行案件管辖规定的。

2、对不符合立案条件而进入执行程序的仲裁裁决书、公证债权文书、行政决定书进行强制执行。

3、未实行执行实施权与执行裁决权相分离的(人民法庭案件除外)。

4、因违法执行、怠于执行,经当事人申请,并经人民法院依法确认,引起国家赔偿的。

5、违法采取拘传、罚款、扣留措施的。

6、违反当事人自愿原则,强制执行和解、发放债权凭证的。

7、中止、终结执行,当事人申请听证而不实行听证的。

8、不按上级法院裁定、决定执行的。

(二)案件分类评分标准

刑事案件质量评定标准

诉讼程序方面

1、公开审理的案件,未先期公告的,扣3分。

2、采取强制措施不当或者手续不全的,扣5-15分;造成严重后果的,扣40分。

3、应当变更强制措施而未变更的,扣10分。

4、应当由人民法院委托鉴定、审计或者评估而未委托的,扣15分。

5、案件由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审理,没有履行法定手续,或适用《关于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的若干意见》不当的,扣5分。

6、超过法定期限结案,没有办理报延批准手续的,扣40分;报请延长审限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扣5分。

7、应当为盲、聋、哑及未成年的被告人指定辩护人而没有依法指定的,扣20分。

8、开庭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没有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其他监护人、成年近亲属出庭的,扣20分。

9、其他程序方面存在问题的,酌情扣分。

实体裁判方面

1、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不当的,扣10-20分。

2、认证错误的,扣10-20分。

3、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但量刑明显不当的,扣10-20分。

4、被告人依法应当判处附加刑而没有判处,或者依法不应当判处附加刑而判处的,扣10-20分。

5、对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责令退赔而未追缴或责令退赔的,扣5-10分。

6、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民事部分适用法律不当或裁判结果有重大错误的,扣10-20分。

7、共同犯罪案件对未到案犯罪嫌疑人定罪的,扣5-10分。

8、其他实体裁判方面存在问题的,酌情扣分。

民事案件质量评定标准

诉讼程序方面

1、结案案号与立案案号不一致的,扣1分。

2、缺少立案审批手续的,扣3分。

3、卷内缺少起诉状(简易程序没有做口头起诉笔录)原本的,扣3分。

4、遗漏或错列当事人的,扣10-20分。

5、没有向当事人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扣1分。

6、简易程序没有做送达地址确认笔录的,扣1分。

7、送达起诉状副本没有送达笔录或送达回证的(有公告送达、邮寄送达凭证的除外),扣3分。

8、法人或其他组织诉讼缺少营业执照(复印件)或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或代表人身份证明,自然人诉讼缺少身份证明材料,委托代理缺少授权委托书的(当事人缺席审判的除外),少一份扣1分。

9、保全裁定未送达当事人的,扣10分;诉前保全裁定未送达当事人的,扣20分。

10、公开开庭审理的案件,未按法定期限公告的,扣3分。

11、适用普通程序审理案件未在法定期限内告知当事人合议庭组成人员或变更合议庭组成人员未另行通知当事人的,扣2分。

12、适用普通程序审理案件开庭未依法传唤当事人和通知诉讼代理人的,扣5分。

13、案件由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没有履行审批手续的,扣3分。

14、依法应适用普通程序审理案件而适用简易程序的,扣5分。

15、采取先予执行、财产保全、证据保全措施明显不当造成不良后果的,扣20分。

16、采用妨碍民事诉讼强制措施不当的,扣20分,17、应当委托而没有委托或委托没有鉴定、审计、评估资质的单位进行鉴定、审计、评估的,扣15分。

18、被委托的鉴定、审计或评估单位虽然有资质,但没有资质证明材料的,扣2分。

19、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当事人未约定举证期限,所指定的举证期限少于30日的,扣5分。

20、依法应当调解的案件未经调解的,扣10分。

21、当事人提起反诉后未依法给予答辩和举证期限的(当事人明确表示不需要答辩和举证期限的除外),扣10分。

22、反诉后应该交反诉费而未通知交费的,扣10分。

23、一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未经对方当事人质证或依职权调取的证据未经双方当事人质证而被认证的,扣10分。

24、开庭审理中没有向当事人告知回避权利等重要权利的,扣2分。

25、证人出庭作证未向证人告知其作证的权利义务的,扣5分。

26、超过法定期限结案,没有办理报延批准手续的,扣40分;报请延长审限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扣5分。

27、调解协议缺少当事人签字的,扣20分。

28、调解书未直接送达当事人或其指定代收人的,扣10分。

29、调解或判决离婚的离婚案件宣判或送达时告知当事人在判决或调解书生效前不得另行结婚的,扣10分。

30、公告送达法律文书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扣2分。

31、送达回请中没有记明非直接送达的代收人与受送达人之间身份关系的(委托、邮寄送达的除外),扣3分。

32、适用普通程序判决的案件未制作审理报告的(当庭宣判的除外),扣3分。

33、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审判人员自审并自记的,扣10分。

34、准许原告申请撤诉,而未向当事人下达裁定(含简易程序案件无口头裁定记录)的,扣10分。

35、其他程序方面存在问题的,酌情扣分。

实体裁判方面

1、错定案由的,扣10分;导致裁判结果有失公正的,扣20-40分。

2、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举证,提出调取证据申请,法院能够取证而不调取的,扣10分。

3、应当委托鉴定、审计或评估而未委托,导致裁判结果错

误或不确定的,扣30分。

4、遗漏应当认定的证据导致裁判结果错误的,扣30-40分。

5、违反证据“三性”原则审核认定证据的,扣10分;导致裁判结果错误的,扣30分。

6、案件部分事实认定不清的,扣10-20分。

7、对当事人诉讼请求漏判或超出诉讼请求裁判的,扣10-20分。

8、裁判结果与合议庭决议或审判委员会决定表述不一致可能产生歧义的,扣20分。

9、适用法律错误、不全面或没有适用法律的,扣10-20分;影响裁判结果的,扣20-40分。

10、对收取诉讼费未审核的,扣5分。

11、其他实体裁判方面存在问题的,酌情扣分。

行政案件质量评定标准

诉讼程序方面

1、结案案号与立案案号不一致的,扣1分。

2、没有立案通知书、应诉通知书、合议庭组成人员通知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授权委托书、开庭传票等文书材料的,少一份扣1分。

3、开庭前没有依法公告的,扣3分。

4、庭审前没有告知合议庭组成人员或交代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扣2分。

5、庭审中没有对证据公开举证、质证的,扣10分。

6、庭审笔录过于简单或不完整的,扣2分。

7、超过法定期限结案,没有办理报延批准手续的,扣40分;报请延长审限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扣5分。

8、合议庭评议笔录没有合议庭成员签名或签名不全的,扣2分。

9、合议庭评议笔录不完整或简单或不能反映合议庭成员意见的,扣5分。

10、没有宣判笔录的,扣1分。

11、违法动员撤诉或强迫撤诉的,扣5分。

12、准予撤诉而未制作裁定书的,扣5分。

13、不准予撤诉而未制作裁定书或记录在卷的,扣2分。

14、行政诉讼案件和行政赔偿案件未分别立案、裁判的,扣5分。

15、缺少送达回证的,少一份扣1分。

16、其他程序方面存在问题的,酌情扣分。

实体裁判方面

1、错定案由的,扣10分;导致裁判结果有失公正的,扣20-40分。

2、案件事实部分认定不清的,扣10-20分。

3、认定事实缺少相关证据的,扣20分。

4、应当采信的证据未采信且影响裁判结果的,扣20-40分。

5、应当依职权调取的证据而未调取且影响裁判结果的,扣30分。

6、遗漏重要证据并导致裁判结果错误的,扣40分。

7、违反证据“三性”原则审核认定证据的,扣10分;导致裁判结果错误的,扣30分。

8、适用法律错误、不全面或没有适用法律的,扣10-20分;影响裁判结果的,扣20-40分。

9、裁判方式错误或没有针对当事人诉讼请求的,扣10分。

10、裁判遗漏或超出当事人诉讼请求的,扣10-20分。

11、裁判结果容易产生异议或含糊不清的,扣5-10分。

12、认为同位法之间冲突但未逐级请示并在判决书中擅自认定不能适用的,扣20分。

再审案件质量评定标准

1、提起再审不符合规定的,扣20分。

2、对于再审改判宣告无罪并依法享有申请国家赔偿权利的当事人,宣判时未告知其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即有申请国家赔偿权利的,扣5分。

再审案件除上述程序规定外,按再审案件的类型,分别适用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质量评定标准。

执行案件质量评定标准

执行实施方面

1、案件受理后,未在规定期限内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的,扣5分。

2、对需要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案件,没有制作执行方案并附卷的,扣5分。

3、没有制作执行日志并附卷的,扣5分。

4、对当事人提供的可供执行的财产,未及时调查、查询并

采取相应执行措施的,扣10分;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扣20-30分。

5、采取执行措施但裁定书没有送达双方当事人的,扣10分。

6、应当向有关部门送达裁定书、协助执行通知书而没有送达的,扣10分;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扣20分。

7、违法查封被执行人财产的,扣20分;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扣30分。

8、查封被执行财产,未按规定加贴封条、张贴公告、制作财产清单的,扣10分。

9、强制迁出房屋或退出土地,未按规定制作、张贴公告的,扣5分。

10、扣押被执行财产,未妥善保管致使被扣押财产遭受损失的,扣20分。

11、鉴定、评估、拍卖、变卖被执行财产违反规定的,扣10分;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扣20分。

12、执行款物未按规定及时办理交接手续的,扣10分。

13、违反规定收取执行费用的,扣10分。

14、其他执行实施方面存在问题的,酌情扣分。

执行裁决方面

1、对执行程序中需要裁决的重大事项未进行合议的,扣20分。

2、未制作合议笔录或合议笔录缺少合议庭成员签名的,扣5分。

3、人民法庭执行案件,未将扩张性裁定权交由所属基层人

民法院执行庭行使的,扣5分。

4、违反规定超标的查封、扣押、冻结或拍卖被执行财产的,扣10分;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扣20分。

5、对案外人异议的处理违反规定的,扣10分。

6、对被执行人到期债权的执行违反规定的,扣10-20分。

7、错误变更、追加被执行主体的,扣40分。

8、对被执行人在其他企业中投资或收益的执行违反规定的,扣10分。

9、多个债权人对一个债务人申请执行,参与分配或按顺序清偿违反规定的,扣20分。

10、对被执行人财产权益变价、转让违反规定的,扣10分。

11、其他执行裁决方面存在问题的,酌情扣分。

(三)各类案件法律文书和卷宗装订评定标准

1、裁判文书不规范的,扣2-5分。

2、裁判文书事实表述不清的,扣2-5分。

3、裁判文书说理不通,说理不透彻的,扣2-5分。

4、裁判文书对诉讼费负担没有作出处理的,扣3分。

5、裁判文书未填写日期、入卷的法律文书未盖院印、文书文字涂改未盖校对章及“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章等情形的,少一项扣1分。

6、裁判文书中有错字、别字、漏字的,出现一个扣1分。

7、庭审记录、审理报告、合议庭评议记录或审判委员会记录遗漏装订的,少一份扣3分;上述材料签名不全的,少一人扣1分。

8、无诉讼费收据,也没有减缓免批准手续的,扣2分。

9、未按规定分正、副卷的,扣3分。

10、装订材料顺序不正确的,扣2分。

11、目录填写不齐全的,扣1分。

12、封面填写不工整的,扣1分。

13、没有页码或页码编写混乱的,扣1-2分。

14、法律文书和卷宗装订其他方面存在问题的,酌情扣分。

三、质量等级的设定和适用

1、得分在90分以上的,为优秀。

2、得分在75分以上不满90分的,为良好。

3、得分在60分以上不满75分的,为合格。

4、得分不满60分的,为不合格。

本标准为全省基层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定的统一标准和尺度,适用于基层人民法院自查、互查、抽查,以及高、中级人民法院对基层法院案件的检查。

评定结果,可作为各单位岗位责任制考评的依据之一。对不合格的案件,要认真分析其原因,按有关规定处理。

篇2:基层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定标准

2010-12-15 09:43:58

来源:中新盐城网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社会矛盾大量涌现,人民群众希望通过司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愿望日益高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承担着社会矛盾化解主要任务的基层法院要担负起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稳定的社会责任,就必须正视社会各界司法需求与基层法院发展水平之间的现实差距,从影响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度提升的最主要因素即案件质量入手,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原因分析,寻求根本突破,实现科学发展。笔者通过对某省人民法庭2009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和改判案件的解剖,就影响案件质量的原因、提升案件质量的对策进行了探析,以飨读者。

一、影响基层法院案件质量的消极因素

(一)法官自身因素

1、工作责任心不强。部分案件因计算错误、遗漏证据、漏判诉讼请求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或改判,反映了少数审判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办案作风不实,以致在事实和证据的认定方面出现技术性或常识性的低级错误。

2、能动司法意识薄弱。少数审判人员存在消极办案、机械办案的思想,怠于履行释明义务,怠于引导举证质证,怠于依职权调查取证,积极、主动查明案件事实的意识不强,能动履行司法职能的要求落实不到位,导致案件特别是缺席判决的案件事实不清或认定错误。

3、法律功底不扎实。当前,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规范人们行为的法律法规不断颁布出台,少数审判人员平时不注意业务学习,遇到问题不钻研,凭经验习惯办案,司法能力不能适应工作需求,在举证责任分配、案件事实认定、辨法析理论证、法律法规适用方面的能力不强。

4、司法行为不规范。通过案件评查、分析,发现部分案件被发改,是由于审判人员违反诉讼程序办案,司法行为失范,导致案件被发回。

5、论证说理不透切。法官作出裁判的过程就是对事实作出评判和对法律进行适用的过程,应当彰显法理思辨。但有的裁判文书在说理部分,三言两语、轻描淡写、隔靴搔痒。究其原因,是不敢说、不会说、不能说、不愿说,从而形成释法不到位,说理不入情,难以让当事人服判。

(二)法院管理因素

1、法官职业道德教育不到位。不少案件缘于审判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被发改、少数案件因为程序违法被发改乃至个别案件由于司法行为不廉洁被发改的事实,充分说明基层法院对法官群体的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着不足和差距,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着盲点和误区,感召、激发法官群体职业尊荣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思路还不够开阔,举措还不够扎实,成效还不够显著。

2、学习型法院创建不到位。从案件的发改情况来看,一些审判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司法能力不强,胜任现实审判工作勉为其难。这也反映少数法院对法官的司法能力建设不够重视,没有经常性地对审判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没有系统性地对法官进行业务培训,“学习型”法院的创建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部分审判人员学习缺乏动力和方法,知识更新不快,综合能力不强,一旦遇到案情复杂、法律适用有争议的案件,就容易出现错误判断。

3、定案工作规定执行不到位。发改情况表明,少数法院对该省法院下发的《关于审判案件定案工作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强独任审判员监督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学习不透彻、落实不到位,合议庭、审判长联席会议、部门法官会议、庭长、院长和审判委员会的指导、监督、管理职能发挥不到位,个别案件由承办人自己签发,定案把关存在“不严、不实、不准”的现象。

(三)其他因素

1、案件复杂难以处理。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完善,社会生活处于转型阶段,矛盾纠纷呈现出多元、复杂态势,新类型的疑难复杂案件不断涌向法院,法律作为来源于社会生活调整社会生活的上层建筑,往往或一度会滞后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发展。而且,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相比,法律规定总是相对原则,这就给具体的司法审判工作带来了困难,导致在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利益衡平上出现偏差。

2、合理范围内的认识差异。在本次评查中,也发现有少数案件被发改是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一、二审出现认识上的差异,且在合理范围之内。如律师费是否属于实现债权费用、违约金调整幅度等。

3、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当事人法律意识薄弱,举证意识、举证能力不强,甚至故意拖延举证,直到败诉后,在二审阶段才提供证据,造成一审裁判被改变。另外,个别当事人不择手段提供伪证,干扰诉讼秩序,给法官认定事实、辩别真伪带来很大难度;有的甚至采取无理取闹,威胁等手段缠访闹访,给案件的最终裁判施加不当压力。

二、提升基层法院社会公信的对策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提升职业道德。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行动是思想的延伸。基层法院要将法官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将职业道

德教育与勤政、廉政等专项活动相结合,将职业道德教育与日常审判工作相结合,激发法官群体的职业尊荣感,引导法官群体从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法院形象的高度,自觉树立审判工作无小事的思想,端正工作态度、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工作责任心。通过经常化、常态化工作,不断提高法官廉洁司法的意识,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为人民司法、为大局服务的意识。

2、强化原因分析,注重总结提高。发改案件在基层法院审理的案件中比例虽然很小,但对法院司法形象的影响却很大,应当引起各级基层法院的高度重视。对该类案件,基层法院要举一反三,发动工作人员认真排查本人、本部门乃至本院在审判工作上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梳理、汇总。要针对排查出来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特别要查找在工作责任心和业务能力方面的不足,研究、制定可以避免问题发生的对策措施,建立对审判权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取得实效。

3、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司法能力。审判工作是一项有着较高专业要求的综合性工作。当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新的法律法规不断颁布出台,要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就必须加强业务学习。为此,基层法院要结合实际制定周密的学习和培训计划,鼓励、引导审判人员将业务学习贯穿审判工作之始终,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法学理论水平,并在审判工作中予以运用,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司法能力,不断提高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4、加强定案管理,建立监督机制。基层法院要认真组织学习王胜俊院长关于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的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法院内部管理。要充分发挥院长、庭长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职能,加强对独任审判的指导、监督,防止独任审判变成独人审判;要强化合议庭的功能发挥,防止合而不议,流于形式;要充分发挥联席会、审委会的职能作用,用集体智慧解决审判工作中疑点和难点。

5、践行能动司法,实现案件事了。基层法院要认真落实有关能动司法的工作要求,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强化释明权的行使,制度化地开展诉讼指导工作并贯串立案、审判工作的全过程。要落实依职权调查取证、主动查明事实的工作要求,调动审判人员指导当事人举证质证的积极性,加强判前释明,加强判后答疑,及时

了解当事人的思想状况,及时消除当事人的法律疑虑,及时释放当事人的负面情绪,有效减少盲目上诉上访和非理性信访投诉,提高一审服判率,实现案结事了。,6、加强沟通联系,减少案件发改。要建立一审、二审法院定期就上诉案件进行沟通、交流的工作机制,倡导二审法院主动搭建工作平台,牵头规范运作模式,理性对待一审、二审在案件事实、法律适用上存在的合理范围内的认识差异,避免因沟通不及时、交流不畅通而导致案件被发改,在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大的同时,依法、理性维护司法活动的严肃性和裁判文书的既判力。

篇3:基层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定标准

关键词:侵权,精神损害抚慰金,适用标准

精神损害抚慰金是指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因具体人格权或者抽象人格权利遭受不法侵害而导致其精神或者心理上的损害所依法享有的诉求侵害人赔偿的精神抚慰费用。精神损害赔偿金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一、自然人具体人格权和抽象人格权,如: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以及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遭受不法行为侵害而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二、违反社会道德风俗、道德底线侵犯他人隐私,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三、非法侵害监护人的监护权利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人,导致母子、父子关系或者其他近亲属关系遭受精神创伤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三、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侵权人采取诽谤、侮辱、丑化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或者非法披露死者隐私以及不法利用死者的器官、遗体、遗骨等违反社会道德底线良知的方式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四、对物品所有人或者占有人具有特定意义的纪念物品,因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或者毁损的,物品所有人或者占有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在法院审理涉及精神损害赔偿案件,影响精神损害赔偿数额认定的因素包括侵权人的主观过错;受害人自己的主观过错;侵权行为的地点、手段、恶劣程度;侵权人的通过侵权行为获得的好处;侵权人判决后承担赔偿数额对其生活程度的影响;受理侵权案件的法院所在地人们的生活水平。H省高级人民法院规定H省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标准应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应当依侵权人的过错、侵权行为的情节、影响和后果还有给受害者造成精神损害的程度以及案件当事人双方的特定社会状况及加害人的认错态度等因素酌定。侵害自然人生命权,死亡抚慰金参照在5000元到10万元之间酌定。H省高院的标准对审理案件做了初步的规划,但是并没有将计算标准进一步的细化。对基层法院的具体办案仍然没有明确指导。

笔者查阅某市某县人民法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审理结案的300多件民事侵权案件,认为民事侵权类案件大致分为人格类侵权案,人身及生命权侵权案,特殊物类侵权。因为某市为革命老区,经济较沿海地区不够发达。审理以上案件中,应当较《H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当前民事审判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三十条规定降低相应标准。具体如下:第一类,人格类侵权案件,故意以有违背社会风俗习惯的方式损害他人,比如网上捏造事实损害他人人格尊严、名誉等,虽然没有造成受害人伤残,但造成受害人严重精神痛苦,在审理该类案件过程中,应当把握对被侵权人的侵权天数,侵权程度及社会评价度影响,结合当地生活水平,一般应当在1000元在10000元内适用,主要侧重于消除影响上,该类案件主要是原告方为赢取“面子”。只要在消除影响上做好工作。该类案件很容易化解矛盾,所以精神损害抚慰金应当放在次要第地位。某县人民法院在审理该类案件也是把握该标准。(详见(2013)淮民初字第1113号民事案件)判决精神抚慰金3000元,在市级以上报纸消除影响)。第三类特殊物类侵权,虽然未造成受害人伤残,但对受害人有特别重要意义、受害人喜爱之物受到到损坏,造成受害人精神伤害,侵权人也应当根据受害人的请求给予精神损害赔偿,结合某地区的实际收入及经济情况给付5000元以下500元以上的精神损害赔偿。本人主要探讨研究第二类人身及生命权侵权案件精神损害赔偿抚慰金适用问题。以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为例,某县人民法院近三年审理该类案件把握如下标准。十级残疾的赔偿数额为5000元。(九级的为10000元,依次递增)最高一级或者致人死亡的残疾赔偿数额为50000元。存在多个残疾系数,比如受害人受到两个九级残疾的赔偿金,可以参照残疾赔偿金的计算标准24%*50000元应当在10000元至12000元间裁量,不应当重复累加。同时,如果受害人本身存在过错的,应当酌情减少赔偿数额。(详见(2014)淮民初字第881号民事案件判决支付受害者精神抚慰金20000元)。以医疗侵权纠纷为例,在赔偿死者精神损害抚慰金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造成患者死亡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造成患者残疾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某县人民法院审理此类案件计算赔偿精神抚慰金时,一般根据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医疗机构的过错程度、患者起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确定。对受害者的赔偿也可掌握医疗伤残等级高、赔偿金额多、年数久,医疗伤残等级低、赔偿金额多、年数短的标准。

综述,笔者认为今后某基层法院在审理民事侵权案件涉及精神损害抚慰金问题时候,可以遵循以下标准:一、因受侵害后丧失全部生活劳动能力的,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数额最高为5万元,如果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低、受害人主观也有过错,可以减少赔偿数额,但是最低不少于3万元(一级伤残或者死亡)。二、因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丧失大部分劳动能力、生活能力的,如(二、三、四、五级伤残)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数额最高为2万元,再参照加害人及受害人的过错程度,可以酌情减少赔偿数额,但是最低不少于2万元。三、受害人因侵权行为导致依照人身损害伤残等级标准经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为六、七、八级伤残的,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数额最高为2万元,最低不少于1万元。四、虽然构成残疾,但并没有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影响其生活的其他情形的,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数额原则上在1万元以下5000元以上(九、十级伤残)。

参考文献

[1]于2015年3月11日,百度搜索.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三条.

[3]<刑法罪名与定罪量刑的标准精解>第三版,第329页.

[4]周光权.刑法各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篇4:浅析基层法院离婚案件的特点

第一、女性提出离婚的比例较高。根据笔者统计,离婚案件中女方提出离婚的比例较高,但这并非代表女性权益和地位比男性高,女性提出离婚的原因较多,遭受家庭暴力和不能忍受伴侣晚育是女性提出离婚的重要原因,当然也有女方自身的原因。性格不合也是离婚的另一大原因,尤其是结婚不超过五年的年轻人,不能度过婚姻的磨合期选择了分手。

第二、男性抚养小孩较多。对小孩抚养和抚养费问题,本身是家庭独生子女的年轻女性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经济能力较好的女性更愿意抚养小孩,但总体来说,离婚后小孩随男方生活的较多。女性如要求抚养小孩,一般都是获得其父母的支持。笔者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年轻父母的责任感两级分化严重,有些年轻的父母双方争抢孩子,有些年轻人双方都不要孩子,都以自己没有抚养能力为由想把孩子推给对方。

第三、小孩抚养费难以执行。在女性中,年轻女性更愿意承担小孩抚养费,年纪较大的农村女性受封建思想影响,认为小孩就是男方家的,较不愿意承担小孩抚养费。对于抚养费的执行,即使是经过调解在离婚时承诺付小孩抚养费,遵守承诺按期付抚养费的也并没有那么多。尤其是一方是外地人或在外地工作,离婚后往往离开当地,抚养费更难按期履行。因抚养费基本都非一次性给付,而是按月给付,或约定半年、一年给付一次,且未发生的抚养费并不能申请执行。且对于人在外地,无法得到其准确地址和联系方式,申请执行的难度很高,使部分人放弃了申请执行抚养费,故申请执行抚养费的案件远远少于实际未给付的情况。

第四、财产和债务难以查清。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到法院打官司的离婚案件,往往是双方经过协商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甚至争议较大后才到法院起诉的。故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当事人往往会隐瞒财产、逃避债务,而法院难以查清这些事实。一般财产在哪一方手里,哪一方就占有优势。总体来说,在无固定工作和公子收入的离婚群體中,女方在财产争夺中处于弱势,因为女方对家庭经营情况了解相对较少,无法有效控制。在笔者处理过得离婚案件中,除了房子和车子这类有产权证明、不方便隐匿的资产,没有明确证据可以证明的存款之类的财产基本没有当事人会拿出来平均分配。

第五、诉讼离婚基本代表决裂。在当前离婚案件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对于到法院起诉离婚是抱着慎重的态度,一旦起诉,基本都是下定决心坚决要离婚,很少是因一时冲动就诉至法院。所以,离婚案件中如果双方在第一次起诉时未能解除婚姻关系,原告往往会在法定期限过后继续起诉,真正能和好不再起诉离婚的较少。

篇5:基层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定标准

为了依法行使不起诉权,保证不起诉案件的办案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有关规定,结合检察机关不起诉工作实际,制定本标准。

一、符合下列条件的,属于达到不起诉案件质量标准

(一)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四款决定不起诉的案件

人民检察院对于经过补充侦查并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案件,经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1.据以定罪的证据存在疑问,无法查证属实的;

2.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缺乏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的;

3.据以定罪的证据之间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的; 4.根据证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其他可能性的。

(二)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决定不起诉的案件

人民检察院对于犯罪嫌疑人有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的六种情形之一的,经检察长决定,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对于犯罪嫌疑人没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或者犯罪事实并非犯罪嫌疑人所为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将案件退回侦查机关作撤案处理或者重新侦查;侦查机关坚持移送的,经检察长决定,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作不起诉处理。

(三)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二款决定不起诉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经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对符合上述条件,同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决定不起诉:

1.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老年犯罪嫌疑人,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不大的;

2.因亲友、邻里及同学同事之间纠纷引发的轻微犯罪中的犯罪嫌疑人,认罪悔过、赔礼道歉、积极赔偿损失并得到被害人谅解或者双方达成和解并切实履行,社会危害不大的;

3.初次实施轻微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主观恶性较小的;

4.因生活无着偶然实施盗窃等轻微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人身危险性不大的; 5.群体性事件引起的刑事犯罪中的犯罪嫌疑人,属于一般参与者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应适用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二款作不起诉决定:

1.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

2.一人犯数罪的;

3.犯罪嫌疑人有脱逃行为或者构成累犯的;

4.犯罪嫌疑人系共同犯罪中的主犯,而从犯已被提起公诉或者已被判处刑罚的;

5.共同犯罪中的同案犯,一并起诉、审理更为适宜的;

6.犯罪后订立攻守同盟,毁灭证据,逃避或者对抗侦查的;

7.因犯罪行为给国家或者集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有严重政治影响的;

8.需要人民检察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

9.其他不应当适用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二款作不起诉处理的。

(四)其他情形

1.关于案件事实和证据的认定、法律适用、诉讼程序、法律监督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参照《人民检察院办理起诉案件质量标准(试行)》中“办理起诉案件质量标准”部分的相关规定执行;

2.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案方式应符合有关规定;

3.对需要进行公开审查的不起诉案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公开审查;

4.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四款和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作不起诉的案件应当报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备案;

5.对检察机关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拟作不起诉处理的,应由人民监督员提出监督意见;

6.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拟作不起诉决定的,应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

7.不起诉的决定应当公开宣布,并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被不起诉人、被不起诉人所在单位、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及其诉讼代理人、侦查机关。如果被不起诉人在押,应当立即释放;

8.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的案件,需要对侦查中扣押、冻结的财物解除扣押、冻结的,应当书面通知作出扣押、冻结决定的机关或者执行扣押、冻结决定的机关解除扣押、冻结;

9.需要对被不起诉人给予行政处罚、处分或者没收其违法所得的,应当提出书面检察意见,连同不起诉决定书一并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

10.侦查机关对不起诉决定要求复议或者提请复核的,被不起诉人或者被害人不服不起诉决定提出申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及时审查并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决定; 11.人民检察院收到人民法院受理被害人对被不起诉人起诉的通知后,应当将作出不起诉决定所依据的有关案件材料移送人民法院。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不起诉错误

1.本院没有案件管辖权;

2.对应当提起公诉的案件或者不符合不起诉法定条件的案件作出不起诉决定的;

3.对定罪的证据确实、充分,仅是影响量刑的证据不足或者对界定此罪与彼罪有不同认识的案件,依照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四款作出不起诉决定的;

4.适用不起诉法律条文(款)错误的;

5.经审查确认不起诉决定确有错误,被上级检察机关依法撤销的; 6.具有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形,造成不起诉错误的。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不起诉质量不高

1.关于案件事实和证据的认定、法律适用、诉讼程序、法律监督以及符合刑事政策要求等方面的不起诉质量不高的情形,参照《人民检察院办理起诉案件质量标准(试行)》中“起诉案件质量不高”部分的相关规定执行;

2.对检察机关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拟作不起诉处理,未由人民监督员提出监督意见的;

3.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作出不起诉决定,未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的;

4.应当报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备案而没有报送的;

5.未按有关规定对不起诉案件进行公开审查的;

6.没有公开宣布不起诉决定,或者没有向被不起诉人及其所在单位、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及其诉讼代理人、侦查机关送达不起诉决定书,或者没有将在押的被不起诉人立即释放的;

7.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的案件,需要对侦查中扣押、冻结的财物解除扣押、冻结的,没有书面通知有关机关解除扣押、冻结,或者直接解除了扣押、冻结的;

8.需要对被不起诉人给予行政处罚、处分或没收其违法所得的,没有提出书面检察意见连同不起诉决定书一并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的;

9.侦查机关对不起诉决定要求复议或提请复核,被不起诉人或者被害人不服不起诉决定提出申诉,人民检察院没有及时审查并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决定的;

10.人民检察院收到人民法院受理被害人对被不起诉人起诉的通知后,没有将作出不起诉决定所依据的有关案件材料移送人民法院的;

篇6:基层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定标准

为了依法行使起诉权,保证起诉案件的办案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等有关规定,结合检察机关起诉工作实际,制定本标准。

一、符合下列条件的,属于达到起诉案件质量标准(一)指控的犯罪事实清楚

1.指控的被告人的身份,实施犯罪的时间、地点、经过、手段、动机、目的、危害后果以及其他影响定罪量刑的事实、情节清楚;

2.无遗漏犯罪事实; 3.无遗漏被告人。(二)证据确实、充分

1.证明案件事实和情节的证据合法有效,依据法律和有关司法解释排除非法证据;

2.证明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和证据确实、充分;

3.据以定罪的证据之间不存在矛盾或者矛盾能够合理排除; 4.根据证据得出的结论具有排他性。(三)适用法律正确

1.认定的犯罪性质和罪名准确; 2.认定的一罪或者数罪正确;

3.认定从重、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法定情节准确; 4.认定共同犯罪的各被告人在犯罪活动中的作用和责任恰当; 5.引用法律条文准确、完整。(四)诉讼程序合法 1.本院有案件管辖权;

2.符合回避条件的人员依法回避; 3.适用强制措施正确;

4.依法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 的意见;

5.依法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 6.在法定期限内审结,未超期羁押;

7.遵守法律、法规及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定的其他办案程序。(五)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1.依法对侦查、审判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提出纠正意见; 2.依法向有关单位提出检察意见或书面纠正意见; 3.对发现的犯罪线索,及时进行初查或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4.依法追诉漏罪、漏犯;

5.依法对人民法院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提出抗诉。(六)符合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要求

1.充分考虑起诉的必要性,可诉可不诉的不诉;

2.正确适用量刑建议,根据具体案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或者从严处罚的量刑建议;

3.对符合条件的轻微刑事案件,适用快速办理机制进行处理; 4.对符合条件的轻微刑事案件,建议或同意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 5.对符合条件的被告人认罪的刑事案件,建议或同意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简化审理;

6.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案方式应符合有关特殊规定。(七)其他情形

1.犯罪行为造成国家财产、集体财产损失,需要由人民检察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依法提起;

2.依法应当移送或者作出处理的有关证据材料、扣押款物、非法所得及其孳息等,移送有关机关或者依法作出处理,证明文件完备;

3.法律文书、工作文书符合有关规范。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起诉错误 1.本院没有案件管辖权而提起公诉的;

2.对不构成犯罪的人或者具有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不应当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提起公诉的; 3.法院作出无罪判决,经审查确认起诉确有错误的; 4.案件撤回起诉,经审查确认起诉确有错误的; 5.具有其他严重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形,造成起诉错误的。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起诉质量不高 1.认定事实、情节有误或者遗漏部分犯罪事实的; 2.没有依法排除非法证据尚未造成错案的;

3.遗漏认定从重、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法定情节的; 4.对共同犯罪的各被告人在犯罪活动中的作用和责任认定严重不当的;

5.没有依法变更起诉、追加起诉,或者适用变更起诉、追加起诉明显不当的;

6.引用法律条文不准确或者不完整的;

7.在出庭讯问被告人和举证、质证、辩论中有明显失误的; 8.依法应当回避的人员没有依法回避的;

9.没有依法讯问犯罪嫌疑人,或没有依法听取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见的;

10.没有依法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的;

11.超过了法定办案期限,或者具有超期羁押情形的; 12.适用强制措施错误或者明显不当的; 13.没有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

14.办理案件明显不符合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要求的; 15.依法应当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而没有提起的;

16.依法应当移送或者作出处理的有关证据材料、扣押款物、非法所得及其孳息等,没有移送有关机关,或者没有依法作出处理,证明文件不完备的;

17.法律文书、工作文书不符合有关规范的;

篇7:基层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定标准

近年来,各类民事案件持续大幅度上升,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诉讼中矛盾易激化案件也随之增多,给社会稳定带来许多不利因素。因此,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正确审理矛盾易激化案件,努力减少和避免矛盾激化,是人民法院维护稳定的重要任务。笔者结合审判实践,就如何正确审理矛盾易激化案件,发表如下意见。

一、要明确激化民事案件的起因和特点

研究矛盾易激化民事案件的成因和特点,有助于我们在案件审理中找准当事人争执的焦点和纠纷症结,以便于对症下药,化解矛盾,平息纠纷。这类案件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起因简单型。当事人常常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引起纠纷,互不相让,由争吵、谩骂到殴斗,导致矛盾恶化,进而引起人身损害赔偿等纠纷。这类纠纷起因虽小,但当事人双方为了“争口气”而互不相让,甚至大动干戈。

2、怨恨较深型。当事人双方矛盾由来已久,有的是因家族、宗派矛盾而引起,有的是因所谓“世仇”而发生,由于当事人之间怨恨越积越深,一旦涉诉,矛盾极易激化。

3、宣泄报复型。有些当事人在发生纠纷过程中,自认为吃了亏,便产生一种强烈的报复心理。如合伙经营中亏了本,恋爱关系的解体等等。这些人往往心胸狭窄,性情暴躁,思想简单,诉讼中存在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念头。

4、逞强显胜型。一些当事人在诉讼中自恃财大气粗,或人多势众,往往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自认为如果作出让步,就是丢了面子,掉了身价,诉讼过程中稍有不顺,便剑拔驽张。

二、要做好诉讼全过程的预防工作。

矛盾易激化民事案件的“激化”可能存在于诉讼中的各个阶段,即审前、审中、审后都可能发生“激化”。因此,要把防“激化”工作贯串诉讼始终。

一是要做好立案受理阶段的预防,即审前预防。由于大部分民事纠纷是在当事人之间矛盾积聚较深,多次调解无望,忍无可忍时才提起诉讼的。因此,有些民事纠纷在起诉时就已潜伏着矛盾激化的可能。这就要求审判人员在接受起诉、审查立案时,注意发现矛盾激化的苗头,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及时疏导教育,防止矛盾激化。

二是要做好审理联阶段的预防,即审中预防。案件审理阶段是矛盾充分暴露、发展变化的阶段,当事人或因互不相让而使纠纷升级,或因预感案件审理的结果于己不利而企图铤而走险,甚至迁怒于法院。在这期间,审判人员一定要及时,全面地掌握当事人的动向和心态,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是要做好案件宣判时的预防,即审后预防。案件宣判阶段对当事人的纠纷进行裁决,也是矛盾易激化的时候,审判人员要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采取应急措施。为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宣判时要尽量有法警维持秩序,以控制事态的发展,避免自杀、凶杀事件的发生。

三、要急案急办,及时审理。

民事案件起诉到法院后,若得不到及时、公正的解决,则容易使一方当事人产生绝望心态,拖得越久越容易造成矛盾激化。因此,加快办案速度,缩短诉讼周期,对于处理好矛盾易激化案件具有重要意义。审判人员要把提高办案效率作为防止矛盾激化的有效手段,对易激化案件做到及时立案,优先审理,急案急办,快速审结,使当事人很快处于稳定状态。当然,这种“热处理”的办法不是对所有易激化案件都适用的,譬如有些离婚案件,诉讼之初当事人往往闹得很凶,实质上是因“斗气”而引起,在这种情况下就可采取“冷处理”的办法,让双方消气,撤撤火,在依法查明事实真相,分清是非责任的基础上,为双方找个台阶,便可和解息诉。所以,案件是“热处理”还是“冷处理”,要因案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

四、要因势利导,审教结合。

审理民事案件要做到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是远远不够的,审判人员在工作中还应注意把审理案件与法制宣传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不能就案办案。对矛盾易激化的当事人,要通过区分不同性格、不同文化层次及不同生活阅历,寻找矛盾焦点,因势利导地化解矛盾。对忌讳打官司,怕当被告的当事人,要帮助他们端正态度,避免矛盾加深。认识到民事诉讼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正常途径,不是和谁过不去,找难堪。对因法制观念淡薄,对诉讼活动有抵触情绪的当事人,审判人员要把法讲透,把理讲清,帮助当事人全面,透彻地理解法律,明辩事非,自觉守法,促使他们在各种情况下注意保持冷静的头脑。需要特别指出的事,审判人员在办案过程中,要善于“察言观色”,注意把握一个“细”字,找准“切入点”,把矛盾化角在萌芽状态。反之,如果对当事人的情绪漫不经心,甚至语言粗鲁,态度生硬,将很可能使本来激化的矛盾更趋激化。

五、要依靠社会力量,形成防范合力。

民事防激化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难度高,许多矛盾趋于激化的纠纷既有法律问题,也有社会问题,要使纠纷得以尽快解决,还必须做好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善于借助社会力量,依靠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使裁判结果为公众所接受,获得好的社会评价,这样更有助于矛盾的化解和钝化。诸如一些宅基地纠纷案件等,即使法院依法判决结案,往往不一定能取得好的社会效果,还需要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做好善后工作,方能促使当事人服判息诉。因此,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审判人员要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主动加强与基层公案派出所、法律服务所及民调组织的联系,必要时,还要做好当事人周围群众的思想工作,共同配合,协同预防,落实好各项防范措施,形成防范合力,保证当事人在脱离法院的防控后,在其他各个环节上的主观心态不向恶性方面转化。

六、要秉公办案,严肃执法。

上一篇:案件侦察工作经验总结下一篇:高三地理复习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