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阅读专题训练 刘燕

2024-05-24

《背影》阅读专题训练 刘燕(通用4篇)

篇1:《背影》阅读专题训练 刘燕

1、《背影》阅读专题训练

石寺二中八年级语文备课人:刘 燕

(一)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蹒跚()():

2、文段中划横线句采用了

3、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第二次。

4、在文中空白处填上相应词语。

5、《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2)“进去吧,里边没人。”

6、概括本段内容:

7、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8、.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3分)

9、品味语言。(4分)

(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

(2)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在你的记忆宝库中,是否也留存着上文一样精彩瞬间?是否也有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母亲、父亲或其他)定格?请用你的笔告诉我们吧,那一定是很感动人心的。(3分)

11.选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

12.选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的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13.加粗的句子(1)的正确含义是()

A、“我”怕被别人看见自己流泪而羞愧。

B、“我”怕父亲因为“我”流泪而伤心。

C、“我”为自己这么大了还流泪而惭愧。

D、“我”担心父亲笑我意志不坚强。

14.加粗的句子(2)正确的含义是()

A、因为在儿子将要与自己告别之际,买了橘子,心里感到十分高兴。

B、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表现出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子之心。

C、因为橘子买回来了,身上扑打干净了,所以感到轻松。

D、因为儿子长大了,能自谋生路,所以心里轻松。

15.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

16.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

(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2、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3、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4、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5、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三)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段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__,文体属于_______散文;这段文字中,人物是____;这段文字真切感人,原因在于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写出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2.根据大意,为文中四个括号里空缺的词语,选出正确的一项()

A.纵 探 移斜B.探 攀 缩 倾C.屈 扶 探伏D.侧 扒 提 扭

3.这段文字采用了哪些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靖找出来并略举一例说明之.4.文中记叙了父亲的三句话,在表达上起的作用是()

A.衬托B.画龙点睛C.渲染气势D表达父亲的爱子之情

5.这段文字中,人物是__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__,事情的经过是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其原因是()

A.看到父亲艰难的行动,儿子被感动了。B。表现了多愁善感的懦弱的内心变化。C.看到父亲艰难的行动,不放心让父亲独自留在这里。

D。儿子不忍心离开家庭,不愿回校读书。

7.找出本段中一个叙述和抒情完善结合的句子,并指出其在文中的作用。

8.“我的眼泪又来了”是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照应。这泪水前者是_______之泪,后者是___________之泪。

9.“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一句表现了父子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不肯的原因是()

A.怕“我”年轻买橘子要吃亏,关心爱护子女;

B。怕行礼丢失,老人谨慎的性格和爱子之情;

C.父亲老境颓唐,想到父子今日东奔西走,不知何时相见,以买橘作留念。

D.和“临行密密缝”一样,蕴至爱之情于不言之中。

10.对父亲把橘子给我之后,“心里很轻松似的”的正确分析是()

A.很艰难,装出很轻松的样子安慰儿子。B。和确很轻松,因为几个橘子并不重。C.为儿子做了一件事,心里觉得很轻松。D。用轻松的样子表示自己对儿子的关心。

11.找出文中表示父亲去买橘子时行动艰难的一个形容词是_________。

12.以下几个小标题中,最能概括这段内容的是()

A.父子情深B。慈父背影C。车上惜别D。买橘送别

13.文段对父亲的背影作了细致的描写,这样描写的好处是()

A.突出了父亲肥胖,行动不便的特点。B。说明父亲老境颓唐,生活清苦。C.表现儿子对父亲又爱又怜的感情。D。反映父亲的爱子深情,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14.“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中“似的”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

15.“找”字用得十分传神,它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影》参考答案:

(一)1.pán shán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2.外貌;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3.感动得流泪;离别伤感的泪

4.攀、缩、倾

5.(1)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

(2)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

6.望父买橘

7.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8.外貌(衣着)、行动、语言;艰难时世的充满慈爱的父亲。(意对即可)

9.(1)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心里越踏实。

(2)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离别。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又催人泪下。

10.提示:描写一个小镜头,表现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11.动作

12.C11.B12.B

13.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亲,可简单地写写。

14.年老体衰,身体肥胖,腿脚不灵便; 攀、缩、倾。

(二)答案:见《三点一测》

(三).1.《背影》 朱自清叙事我和父亲父亲的背影(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

2.略

3.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例:心理:“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4.D

5.父亲,我浦口车站的车厢内外父亲为我不定期铁道买橘子“我”感动得流泪

6.A

7.“他肥胖的„„流下来了。”这个句子使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了文中父子之间的深挚感情,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8.“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伤别感动

9.相互体贴和照顾D

10.C

11.蹒跚

12.D

13.D

14.不能去掉。用第一人称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时,不能作直接描写。用“似和”表明是在推测别人的心理活动15.作者对父亲依依不舍的感情。

15.作者对父亲依依不舍的感情。

写出了“我”再次被父亲为“我”的所作所为做感动,同时也体现了父亲那深沉的爱 内容上表明了(1)表明是第二次流泪。(2)突出了作者和父亲离别时对父亲依恋、感激和敬爱之情。结构上照应了第③句“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篇2:《背影》阅读专题训练 刘燕

2012年全国高考17套语文试卷中, 文言文阅读的命题遵循《考试大纲》的原则, 在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上, 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多种能力。设题与2011年相比整体保持平稳, 又有所创新, 命题难易适中, 落实基础, 注重能力。

(一) 从选文看, 201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进一步呈多元化趋向, 呈现出史传文、游记、书信、论说文等文体, 但仍以史传文为主。文本选材和往年一样, 没有选择在史传中较有影响的作品, 如《史记》中的人物, 也没有选相对强盛朝代的《旧唐书》《新唐书》《明史》中的人物, 关注焦点集中在短期王朝, 甚至有地方县志的内容 (四川卷) , 人物大多并不为学生熟悉。就内容而言, 无论选自哪个年代、何种文本, 所选人物都是正面形象, 选材总能突出人物的某种特质, 或突出道德品质, 或彰显个性操守, 或表现智慧才能等, 2012年叙述类文本仍秉承这一原则。如全国大纲卷选文中郭浩的有胆有勇, 广东卷选文中陶澍的实心任事, 山东卷选文中阴兴的恪尽职守, 江西卷选文中彻里的廉洁无私, 四川卷选文中贺钦的处变不惊等。高考文言文阅读侧重于以史传文为主的叙事类文章, 既符合“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考查要求, 又能体现思想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比较独特的是, 2012年重庆卷选明代的《战马记》, 讲述的是战马的主人在战场上牺牲后, 战马表现出了忠于主人的这样一个感人故事, 可读性、趣味性较强, 有叙述有议论, 整体上已经体现出了明清小说的特点。

由于进入选材视野相对较晚, 游记、小品文等文体大多数都是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名家作品, 如柳宗元、欧阳修、苏辙、宋濂、袁枚毌等。同样是叙述类文字, 书信体散文呈现形式自由、灵活多变、情感真挚等特点, 自2011年湖北卷出现“奏疏”后, 2012年浙江卷、天津卷也选择了书信文本。

论说文即论述类文字, 其阅读难度相对来说稍大, 2012年只有湖南卷选了该种文体且相对浅易。

(二) 从考查设题点来看, 命题者紧紧把握大纲, 关注点还是在理解常见的实词、虚词, 辨析古今词义, 判断特殊句式, 搞清文言句读, 准确翻译文言语句, 准确筛选和辨别信息, 正确理解文意和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等方面。与往年一样, 除上海卷外, 实词考查都采用客观题形式, 要求找出对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从上述各卷词语看, 所选实词基本都在《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重点实词之内, 但也有如浙江卷的“贽”、福建卷的“杳”、重庆卷的“稔”、四川卷的“宥”等, 超出这一范围, 这实际上是在考查学生文言的积累状况。2012年共有10套试卷对文言虚词直接设题考查, 命题形式都是辨别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同”或“不同”。涉及“其”“之”“而”“以”“为”“于”“乎”“与”“则”“所”“者”“且”“然”等13个虚词, 除“然”外其他的都在《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重点虚词之内;其中考查“以”字9次, “为”字6次, “其”“之”字都是5次, “而”字4次, 而这些虚词都是我们日常教学的重点。

文言阅读信息筛选题共有11套试卷出现, 除天津卷采用了单个语句的形式之外, 其他省份或采用两句对应的形式, 或采用分组组合形式, 仍与往年一致。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评价, 除江西卷没有命题外, 其他16套试卷都有考查, 要求都是选“不正确”或者“不符合文意”的一项。考查文言断句, 浙江卷直接来自文本, 重庆卷、湖北卷、北京卷、湖南卷则是另选语段, 多为主观题, 只有湖南卷采用了客观题形式。文言语句翻译除北京卷采用客观题形式, 其他试卷都是主观题形式, 分值各不相同, 但在文言阅读中所占比分都是最高的。比较个性化的是, 江苏卷除19分的文言语段阅读外, 又增加了一道14分的断句和内容理解的附加题, 体现出对文言文阅读和表达能力的重视。

总体来说, 2012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设题比较平稳, 但又有创新。命题者已经把文言考试重心渐渐转移向主观题上, 着重考查考生的文言理解与语言表达相结合的能力。

【考点阐释·真题举隅】

(一) 文言实词含义

实词的理解主要是考查考生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那么, 掌握文言实词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1.字形推断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 根据字形推断含义, 最为基础适用。如:粜 (构字方式, 合体会意;含义:卖米) , 籴 (构字方式, 合体会意;含义:买米) , 穰 (偏旁“禾”意即与农事有关) , 禳 (偏旁“示”意即与农事或祭祀有关) 。而2012年浙江卷第16题A项“及门而贽”中的“贽”解释为“拿着礼物求见”就是正确的。因为从字形构造上看, “贽”的构字法是“合体会意”的会意字, 与“粜”“籴”一致, 其含义即为“执贝”。

2.根据通假

利用音形关系, 通假推测。特别是该词语的常规含义无法讲通时, 我们一定要考虑是否该词语通假为与其字音或者字形相似的另一个字。如2012年大纲卷第8题D项“时其半度, 可击也”中的“时”通“伺”。同样还有, 2012年新课标卷第4题D项“察官阙, 朝论多属燧”中的“阙”通“缺”。按照通假来解释句子的理解就贴切了。

3.词组断义

文言文中, 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一是偏义复词, 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 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 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 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 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再如:“今主上幼冲, 贼臣虎据, 雄才奋用之秋也”,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 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理解的话, 则迎刃而解, 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4.借助成语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 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 便可以借助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 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 2011年山东卷第9题B项“泽命不渝, 信也”中的“渝”, 我们可借助“矢志不渝”这个成语来推断:渝, 改变、违背。再如, 2012年重庆卷第8题A项“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中的“部”, 我们可借助“按部就班”这个成语来反向推断:“部”在此处解释为“部署”错误, 应为“统率”。

5.根据课文

文言实词的考查往往是“课外内容课内考”, 所考的实词基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例句。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 相互比照, 辨其异同, 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2年安徽卷)

【答案】D

【解析】联系《陈情表》“刘病日笃”中的“笃”的“严重”之义, 《桃花源记》“寻向所志”中的“向”的“先前”之义, 《陈涉世家》“度已失期”中的“度”的“估计”之义, 就不难得出答案。

例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2年湖南卷)

【答案】C

【解析】“劫”在高中课本学过的用法中有两种解释: (1) 劫持, 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 (2) 威逼, 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此处根据语境即可推断应该是“威逼, 胁迫”之意。

例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2年湖北卷)

【答案】C

【解析】就:动词, 靠近、接近意。考查考生对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以及《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就车而去, 终已不顾”中的“就”字知识的迁移。

此外, 2012年山东卷第9题A项“躬履涂泥, 率先期门”中的“躬”, 联系《出师表》有“躬耕于南阳”, 《陈情表》有“躬亲抚养”, 其中的“躬”都是“亲自”的意思, 放入句中是“亲自在泥巴路上走”, 语意不仅完整、流畅, 而且贴切, 表现出阴兴对汉光武帝的忠诚, 凡事尽心竭力。故A项把“躬”解释为“弯腰”错误。2012年江西卷第10题D项“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中的“籍”可以类比《鸿门宴》中“籍吏民, 封府库”一句。

6.根据整句结构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 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 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 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亡国破家相随属, 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 表并列关系, 依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 译为“圣明之君, 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 则为主谓关系, 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以此类推, 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如“忠不必用兮, 贤不必以”中“用”与“以”对称, 即“ (被) 重用、任用”。又如“追亡逐北”中“亡”“北”均为“逃跑的人”之义。

7.代入语境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 词义是不定项的, 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 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 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2年四川卷)

【答案】A

【解析】运用代入排除法, 将选项所给的解释代入句中, 看语句的意义是否完整、流畅、贴切。A项代入, 句子的意思是:学习举子之业就感到羞耻。语意完整、流畅, 是否贴切呢?联系前后文即“为学止于是耶?”可知, 传主认为求学不应停留于举子之业, 他认为举子业层次太低, 但不认为习举子业是可耻的。故“鄙”应是“轻视, 看不起”的含义。

8.根据语法功能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 组合是有规律的, 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 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和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例如在“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 “五十者”充当主语, “帛”充当宾语, 自然“衣”作动词, 充当谓语, 是“穿”的意思。

(二) 文言虚词用法

文言文阅读的难点之一是正确理解文言虚词, 而考纲中明确提出了“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要求。因此, 文言虚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的必考内容。高考考查的往往是考生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学过的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

命题特点:

(1) 着重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意义与用法的辨析能力。命题者注重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知识与考试时需要判断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 有4句选自中学课本。这样做便于考查考生对知识进行迁移, 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试的难度。

(2)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文言实词更灵活, 使用频率更高, 与现代汉语相比变化也更大。因此, 文言虚词题的难度较大, 考生的得分率比较低。

考查重点:

文言虚词考查的范围是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从2012年各地的高考试题来看, 考查“而”“其”“为”“以”“之”这几个文言虚词的频率较高, 考生在备考时应重点复习。另外, 考生如果缺乏语境意识, 如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呼应意识、语气意识, 一味地去死记硬背这些文言虚词有哪几种用法, 显然是不够科学的。因此, 考生在识记的同时, 也要学会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这样才能避免失误, 准确答题。而且在文言翻译中, 也需要准确理解文言虚词, 否则翻译可能会不够准确。

技法指津:

1.句位分析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这个作用常常就指其语法作用, 具体表现为它和不同的实词搭配, 就能使实词的表达效果不同, 也能够对句子成分起到标志作用。比如“也”, 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其前后一般是主语和谓语。再如“其”, 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 而这个“其”前后一般是主语;再如“尔其 (语气副词, 一定) 无忘乃父之志”。在句中, 代词“其”前后一般是动词, “其”本身作宾语, 如“秦王恐其 (代荆轲) 破璧”, 在名 (代) 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

所以, 我们往往要根据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来做归纳整理, 以分析其不同用法。

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012年山东卷)

【答案】B

【解析】答案为B。具体分析为:A项“而”, 连词, 表并列, 并且/连词, 表修饰;B项的两个“为”都是“替”的意思;C项“以……为”让……担任/连词, 因为;D项, 介词, 在/介词, 比。表面上看比较复杂, 其实搞清“为”在不同位置、不同组合的作用, 即A项“以为”, B项的两个“为”, C项“以……为”, 该题便一目了然。

例2.2012年天津卷:

“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 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 “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 “以”为连词。由此可知, 上面天津卷第一个“以”、安徽卷两个“以”同为连词, 都是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 或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 或表目的关系;而天津卷第二个“以”和湖南卷两个“以”同为介词, 解释为“用、拿”, 表示手段或者根据。这种对虚词在句中位置的比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卷第7题C项“恐为他人得”“倘育而为风露所感”两句, 相同的“为+名词”的结构, 相同的用法介词“被”, 自不必说。

句位分析法的实质是关注文言语法, 让语法成为指导性的纲领。这就要求我们, 首先要明确各种文言虚词各有哪些功能用途, 熟记于心, 然后再看具体语境中虚词的位置和发挥的功能, 再断定它的词类。连词起连接作用, 连接两个词、短语或句子, 表示某种关系;介词一定要和宾语 (有时省略) 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副词一般位于谓语前作状语;助词起加强语气或辅助音节等作用, 不作句子成分;代词则作主语或宾语, 担任句子成分。没有这些积累, 句位分析就不容易做得更好。

2.语境关照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 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 因此只有依此对全句乃至上下句这样的语境分析和把握, 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 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 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 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王必无人, 臣愿奉璧往使”。“必”有解释成“一定、实在”的, 也有解释成“如果”的, 抛开句子的语言环境, 这两个似乎都能说得通。但如果能够从语境角度加以分析, 实际上不难分辨。这是当时尚为门客的蔺相如对赵王说的一句话, 如果解释成“一定、实在”, 不符合蔺相如的身份。退一步讲, 即使后来蔺相如“拜为上卿”, 也不可能这样说, 无论如何, 这包括着对赵王的不敬。如果蔺相如真这样说, 那么蔺相如就不是智勇双全的蔺相如了。这实在是一个脱离语境的解释。解释成“如果”语气就委婉得多了。

例3.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012年浙江卷)

【答案】A

【解析】A两个“以”均是介词表原因, 翻译为“因为”;B前一个是连词表顺承, 后一个表转折, 译为“却”;C前一个远指代词, 译为“那”, 后一个是副词, 表商量的语气, 译为“还是”;D前一个表被动, 译为“被”, 后一个是所字结构, 当助词。

3.代入比较

如以上两法都不太得要领, 建议代入检验。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 若结合上下文, 语意通畅, 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 若判断为承接关系, 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 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 则说明判断不准。例如:

例4.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2012年北京卷)

【答案】D

【解析】A两个“舍”都是动词“收容”“安置”的意思。B两个“然”都是转折连词, 意为“然而”“但是”。C两个“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被”。D前“以”是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 “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意思, 后“以”表修饰。尽管前“以”不好翻译, 但后“以”用法比较明确, 用代入比较法即可知道两“以”不同, 而其余三项也可以仿此操作。

(三) 信息筛选整合

考查重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 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 准确把握文中的主要信息, 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这种筛选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 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信息要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常涉及人物的行为举止、主张、情感、性格、志向、才智等的信息。

技法指津:

1.整体把握。阅读时, 要尽量将下列相关内容筛选出来: (1) 文中写了几个人 (或什么事件) ; (2) 主角是谁, 与其他人有什么关系; (3) 涉及几件事, 是谁所为; (4) 事件反映人物的什么价值取向。这就要求考生运用速读法或跳读法, 快速确定文中的粗略信息。只有整体理解了句意文意, 才能为后面的选择扫清障碍。

2.三点审查。这是做选择题时必须要坚持的。一审是“正面”与“侧面”, “直接”与“间接”, “表现”与“结果”, “全部”与“分别”等词语;二审对象, 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 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

例1.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部表现战马“义”的一组是 (2012年重庆卷)

(1) 至其战马事, 有足为世戒者

(2) 长嘶踢其扃, 若告急状

(3) 而王意在马, 不偿直, 竟徒手得之

(4) 复奋首捣胸, 仆之地, 不省人

(5) 夜且半, 马哀鸣特异

(6) 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 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A. (1) (5) (6) B. (2) (4) (5)

C. (2) (3) (6) D. (1) (3) (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全部”“战马”“义”是关键词语, (1) (3) (6) 均为他人谈论马, 不是马自己的表现, 自然也不属于“义”的范畴。

例2.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 (2012年福建卷)

(1) 春霁既久, 风日暄丽

(2) 峭壁对立, 状若华表

(3) 云深树茂, 繁卉被岩, 鸟声清碎

(4) 其北有“甘露室”

(5) 气象空旷, 攒峰玉立

(6) 蒸焉如夏, 凄焉如秋, 栗焉如冬

A. (1) (4) (5) B. (1) (3) (6)

C. (2) (3) (5) D. (2) (4) (6)

【答案】C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 考生审题时要特别注意“直接”两个字。 (1) 为游山时的天气, 与龙鸣山景色无关, 可排除A、B选项。 (4) 是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 而非“直接”。 (6) 为作者登山归来在寺院中的感受, 故可排除D选项。

例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 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2012年广东卷)

(1) 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2) 濒江水灾, 购米十万石, 劝捐数十万金

(3) 亲赴上海, 筹雇商船

(4) 条奏厉害, 至是先浚徒阳河

(5) 澍见义勇为, 胸无城府

(6) 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 (1) (3) (5) B. (1) (4) (6)

C. (2) (5) (6) D. (3) (4) (6)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 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 再用排除法; (1) 表现陶澍政治操守; (2) 表现陶澍应对水灾所采用的策略; (5) 表现陶澍见义勇为的性格特征。

(四) 概括内容要点

命题特点:

此考点主要考查文章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揭示意义、前因后果等重要语句信息的转述、概括、评述等。命题的形式上为客观选择题, 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 (或正确) 的一项是”。对正确信息的提取就需要大家对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把握和分析。

必须重点掌握的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作者的思想主张, 对文中人、事、理的看法评价, 感情态度在文章中的反映, 属于作者主观的东西。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就是把作者在文中或直露, 或含蓄, 或集中, 或分散的观点态度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出来。分析选项是否坚持:⑴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既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 又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⑵实事求是的态度, 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 既无无限拔高, 也无有意贬低。此外,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 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 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 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技法指津:

在答题时, 我们主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 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 主要是: (1) 个别实 (虚) 词故意译错; (2) 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3) 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4) 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5) 凭空添加, 无中生有; (6) 强加因果关系。

为了对文章中有价值的材料进行分析。我们还要注意:

(1) 关键章节。一篇文言文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但文中总有围绕一定中心的主要的重要的信息。我们应该准确抓住这些章节。

(2) 关键语句。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

(3) 关键词语。要注意文中的代词、表修饰的词以及重要的时间点、地点、人物关系, 人物语言等。特别要注意, 选项中一般都会有对文中信息要求的直述或转述。注意一点, 信息转述时可能会和原句的意思表述有一些变化, 判断正误就要辨析这种变化是否合理。若仅仅是相同意思上说法的改变, 其表述也是正确的;如果是意思发生了变化, 那么表述就是错误的。我们一定要注意区分和辨别。

例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2年福建卷)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 得其地尤可乐也, 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 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 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 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 谈笑作诗, 心情和悦, 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 交通不便, 不为人知, 作者写这篇游记, 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题要审准题, 找出“不正确的一项”。根据文章一一比对, 即可发现, B选项中“雄伟平坦的巨石”并非在潮音岩上, 而是在山顶的西边。根据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潮音岩是“怪石异态百出”而“其西绝顶”, 才是“巨石雄坦”。

例2.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2年湖北卷)

A.王湛不被人了解, 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 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 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 感到奇怪, 问叔父要此书何用, 是否看过此书, 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 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 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 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 说叔父远比自己强,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 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答案】A

【解析】“从不”过于绝对, 与原文不符, 原文意思是几乎不去看望叔叔, 且偶尔去看望一下, 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

例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2年天津卷)

A.周公、孔子是不朽的, 精通某种技艺的人也可以不朽。

B.薛雪留下的奇特病案和有效方剂比理学语录有意义得多。

C.医术也是仁术, 薛雪通过行医实践了孔子的仁学, 体现出他的价值。

D.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 但盛年辞世, 令人痛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的分析是错误的, 应该是“痛惜的是他的后人竟然忌讳而不愿宣扬, 甘心舍弃祖父神奇的医学成就”。

例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2年安徽卷)

A.许曾裕从小聪颖异常, 酷爱读书, 志向远大;但年轻时由于家庭变故消耗了过多的精力, 耽误了仕途。

B.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 清正为民, 消除了公船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 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

C.许曾裕在一些人因无知贪利而违禁出海时, 为使他们得到宽大处理而奔走, 表现出爱民如子的仁厚品德。

D.许曾裕渴望建功立业, 但是命运不济, 有机会升迁时却病故, 未能尽展才华, 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与惋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外来商人感激涕零”的原因是“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 看到松江多事的百姓拿了小商贩的货, 欠下小商贩的钱却不还。于是惩处到了约定期限不还钱, 奸诈狡黠的几个人, 保护了外地的小商贩利益”。

(五) 文言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 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 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 常常在一句话的末尾用句号断开, 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逗号断开, 叫“读” (dò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 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 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因而断句能力高低, 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 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对句意的理解, 断句失误, 必然误解古代原意。

断句的误区:一边看一边点断, 看完了文章, 断句也结束了, 待回头检查时, 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这种“一步到位”是错误的。

断句的基本步骤: (1) 通览全文, 弄清文章大意, 知道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 表现了什么内容, (2) 由粗到细, 根据文意, 结合句子结构、语气与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进行断句; (3) 反复咏诵, 仔细推敲, 在咏读中检查修正。

技法指津:

1.联系全文, 先易后难。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 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 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逐步缩小范围, 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 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 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 对不易断开的地方, 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 认真推敲, 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2.根据对称、排比句式断句。

文言文比较讲究凝练和语势, 对称、排比是文言文的常见句式。这类句子要在对称、排比句间用逗号或分号, 最末用句号。

3.抓住关键实词断句。

(1) 根据专用名词断句标点。人名、字号、时间、地名、年号、官职名、朝代名、事物名等专用词, 经常用于句子的开头或结尾, 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

(2) 紧紧抓住“曰”“云”“言”断句。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或发表议论时, 经常用“曰”“云”“言”等字, 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这些字, 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及其所说的内容。如“太史公曰”“异史氏曰”“史官曰”。

4.参看标志性虚词。

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 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 尤其是熟悉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1) 句首语气词如“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 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 如“嗟夫”“嗟乎”“呜呼”等, 前后都可断句;

(2)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3)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或者特殊句式可视为断句标志。如判断句用“……者……也”式, 被动句用“……见……”式, 疑问句用“奈……何”式。复句中, “遂”“于是”“至于”表顺承关系, “故”“是以”“而”“因”表因果关系, “然”“顾”“然则”表示转折关系。“苟”“纵”“向使”表示假设关系, “继而”表示递进关系。“至若”“若夫”表示另起话题。

例1.用斜线 (/) 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2012年重庆卷)

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伊川易传》卷二《大蓄传》)

【答案】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解析】“由”“之”“以”是关键虚词, “考迹以观其用”与“察言以求其心”是对称结构。

例2.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2年湖南卷)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答案】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解析】本题新颖而又回归课本, 对很多考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题。单凭感觉很难选出答案, 需要冷静地去分析对与错。这四段文字主要理解大意、揣摩语气, 把握关键的虚词。

(六) 文言文翻译

近年来, 高考文言翻译试题的占分比重处于稳定阶段, 个别省份如江西、广东等, 还明显加大赋分权重, 有10套试卷的文言翻译赋分达到10分。文言文翻译一向被称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硬骨头”, 它是综合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文言文能力的一道区分度比较明显的试题。由于它涉及古汉语字词、语法、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点, 考查覆盖面较广, 极易失分。

五大关键要点:

1.准确辨识通假字

熟悉通假现象, 对于读通古文是很必要的。明辨通假, 也是准确翻译文言的关键。“通”是通用, “假”是借用。“通假”也叫“假借”, 即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例.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 帝亮其情, 亦未加黜责。 (2012年辽宁卷)

译文: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 皇帝谅解他的情况, 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该句中的“亮”是通假字, 通“谅”, 是“宽容、谅解”的意思。

在高考复习备考阶段, 对于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的通假字, 应加以归类梳理, 结合教材中的语例来强化识记;其次, 在翻译文言语句时, 要充分依托上下文, 判别某字是否存在通假现象, 并依语境推断其假借义。

2.区分古今异义

“古语与今语不同”, 说的是古今汉语存在的时代差别。它表现为古今语音的变化、古今词汇的变化、古今语法的差异。其中, 古今差别最大的是词汇。从词形上看, 古代一个字常常就是一个词, 而现代汉语则绝大多数是双音词。就词义看, 同一个概念, 古今用词往往不同。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 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和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例.臣在任已闻警, 虑夏人必乘间盗边, 愿选将。 (2012年全国大纲卷)

译文:我在任时就已听说警事, 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 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例句中的“设备”一词古义是“设防”, 而现代汉语中的“设备”一词意为“进行某项工作或满足某种需要的成套的建筑、器物等”。这类词形相同而表义悬殊的双音节词在古文中大量存在, 应注意搜集整理。

对于古今异义, 首先应熟练掌握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文言实词120~300个左右, 了解其在古文中的各种常用义, 探究其本义, 梳理其引申义的衍伸脉络, 并加强识记;其次, 在翻译时, 要结合语境确定某一古今异义词在句中的恰切义项。

3.判明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 是词在句中的临时功能, 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或上下文, 它的这种意义和用法就不存在。词在句中活用以后, 常常既保留了原来的意义又增加了新的意思。它是古文用词的一个特点, 直接关系到对文意的理解。

例.其水飞潮音岩, 引以给庖。 (2012福建卷)

译文: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 (人们) 接引 (它) 来供给厨房。

例.有行之人, 纲纪森然, 动皆。 (2012年湖南卷)

译文:有品行的人, 纲常法纪严明, 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例句中, “下”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意为“向下飞泻”, “法度”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意为“符合法令制度”。

对于词类活用, 首先要对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的基础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梳理, 掌握词类活用的性质特点与基本规律;其次, 在阅读、翻译训练过程中, 对文言材料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应予以及时整理, 摘录到专门的笔记本上, 以便强化识记, 加深印象。

4.认清文言特殊句式

古文的句子构造, 跟现代白话文基本是一致的, 这是汉语语法稳固性的表现。但是随着语言越来越向准确精密的方向发展, 汉语的句法, 从古到今也有变化。具体表现是古文中句子成分的位置、句子成分的省略和一部分常用句式跟现代汉语都存在一些差别。

例1: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 顺时故也。 (2012浙江卷)

译文: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 是顺应时俗的缘故。

例2:苟, 子何欲? (2012年上海卷)

译文:假如, 你想要什么?

例3: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 (2012年辽宁卷)

译文: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

例4:因共谈《易》, 剖析入微, 济所未闻, 叹不能测。 (2012年湖北卷)

译文: (王湛) 于是 (和王济) 一起谈论《周易》, (王湛) 分析精微, 王济从来没听说过, 感叹 (叔父学问) 深不可测。

例1中“……者……也”是判断句式;例2中“何欲”是宾语前置句, 即“欲何”, 翻译时, 应将疑问代词移置于谓语动词后;例3中“为……所……”表示被动关系;例4句中第一个分句中省略了主语“王湛”与对象状语“和王济”, 第二分句省略了主语“王湛”, 第四分句省略了小主语“王湛的学问”, 只有将上述这些被省略的成分补足, 译文表意才明确、通顺。

要突破文言翻译, 首先应对判断句、倒装句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省略句、被动句这四大类文言特殊句式的性质特点与语言标志、结构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其次, 应回归课本, 结合教材选文中的典型语例来强化识记;再者, 在浅易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解题训练过程中, 对选文中出现的各类文言特殊句式应予以标记, 以巩固这方面的知识。

5.详察文言“固定格式”

在阅读古文时, 我们会发现有一些结构相同的句子经常出现, 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固定句式。其中所用的词, 跟它们通常所表示的意义和语法作用往往并不完全一致。多数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凡是结构相同的, 在表达上所起的作用也基本相同。

例1:虽然, 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 岂其有歉于彼邪? (2012全国大纲卷)

例2:世即用我, 而我奚以为用? (2012四川卷)

例句中“岂……邪”是常见的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格式的代表, “奚以”表疑问, 是固定结构的代表, 即“何以”。

最后, 要识别各种各类固定句式的表意功能, 识记它的现代汉语的对译格式;在阅读、翻译训练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固定句式的语例及时搜集、整理, 以巩固记忆。

总之, 提高高考文言翻译试题的得分率, 就必须熟悉文言翻译试题中常见的文言字词、句法知识点。对上述五类基本的考查点, 要做到胸中有数, 理清基本概念, 抓住基本规律, 依托教材, 记牢经典语例, 精题精练, 学会由课本到课外的正迁移。这样才能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

五个细节关注点:

1.关注感情色彩

例:遂不仕, 耽玩典籍, 忘寝与食。 (《晋书·皇甫谧传》)

译文:于是他不做官, 沉醉于书籍之中, 以至于废寝忘食。

【解析】“耽玩”, 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 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 具有褒扬色彩。对于词语的感情色彩, 考生容易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 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 想当然地进行判定。比如例句中, 考生一看到“耽”字, 就容易将其解释为“耽搁”等负面理解。

我们应该“瞻前顾后”, 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比如上例, 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 并且这句和“耽玩典籍”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 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

2.关注复句及关联词

例1.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 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 顺时故也。 (2012年浙江卷)

【答案】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 更加不工巧, 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 是顺应时俗的缘故。

【解析】“故”“尤”“然”三个关联词应该多加关注。对它们的翻译关乎全局。

例2.虽子之仇, 无异词也。 (2012年天津卷)

【答案】即使是你的仇人, 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

【解析】“即使…也…”属于假设关系, 在翻译时需补出“也”。

考生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 必须以句意为基础, “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 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 不可强加或误译。而检验自己是否强加了关联词, 必须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此外, 现在汉语的大多数复句的关联词均成套出现, 而古汉语中出现的大多是一半或者全省, 类似补出“也”的现象非常多。如:“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论语》) 翻译为:“如果天下太平, 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需要根据句意补出的是“如果…就…”。

3.关注文言修辞

例.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 所主何事, 忍委赤子饿虎口耶?” (2012年重庆卷)

【答案】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 管的什么事, 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里吗?”

【解析】“赤子”即“百姓”比喻性的说法。

文言文中使用修辞的例子还有很多: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借代, “樯橹”在这里借代曹操水军)

秦地最胜, 无如咸阳, 被山带河, 金城千里。 (比喻, “金城”在此处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互文, 实际应是“不以物喜, 也不以物悲;不以己悲, 也不以己喜”。)

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讳饰, 意指“国君或国家掌权者的死”)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讳饰, 意指“臣子自己的死”)

解答此类试题, 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知识, 留心古文修辞现象;二是结合语境, 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确认修辞现象, 恰当翻译。

4.关注原句语气

例1.如修者, 天下穷贱之人尔, 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 (2012年浙江卷)

【答案】像我欧阳修这样的, 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 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

【解析】“尔”解释为“而已”, “安能……邪?”为反问语气。

例2.斯游也, 适其时而得其地, 信足乐矣。 (2012年福建卷)

【答案】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 又遇到理想的地点, 确实很快乐了。

【解析】“也”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 “而”表示并列关系, “矣”属于感叹语气的用法。

如因原句的语气产生错误, 一是因为对文意 (人物思想、情感) 理解不透彻, 二是对句子的语气不够重视。文言文句子的语气, 与现代汉语没有很大的差别。看句子的语气, 要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标点符号, 如问号, 则处理为疑问语气;二是根据文意, 在人物对话中, 要留意说话人的心理、个性以及表达目的等。

5.关注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这是确切理解并翻译古文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非常广泛, 而许多内容是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我们如果对古代文化常识知之甚少, 势必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当然更不能作出准确的翻译。就拿古代称谓来讲, 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 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 在翻译时都应注意。2012年辽宁卷第7题“从弟穆亦有美誉”译为“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从:表示叔伯关系, 属专有名词。

【沙场点兵·新题点睛】

(一) 尧君素传

(《北史·尧君素传》)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正确的一项是 ( )

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

3.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都直接表明尧君素“节义”的一组是 ( )

(1) 炀帝为晋王时, 君素为左右

(2) 君素以名义责之

(3) 越王侗见而叹息

(4) 君素卒无降心

(5) 引弓射之, 应弦而倒

(6) 吾是藩邸旧臣, 至于大义, 不得不死

A. (1) (3) (5) B. (1) (2) (4)

C. (2) (4) (6) D. (3) (5) (6)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尧君素心念旧情, 见到兵败而来的屈突通, 哽咽流泪, 悲伤得不能自控;但又能不为旧情所羁, 严厉责问屈突通背叛主上的言行。

B.尧君素在城池岌岌可危之时, 机智地将请求增援的奏章放入自制的木鹅中传出城去, 越王侗见到奏章之后立即向他秘密派军增援。

C.面对旧幕僚的劝降, 新朝廷的安抚, 尧君素守节不移;妻子到城下劝降, 他不但不为之所动, 反而拉弓射死了她, 足见其意志坚决。

D.尧君素心知守城必败, 但对隋仍心存侥幸, 所以他常对将士说, 城中的粮食吃光, 天下之事就定局了, 如果隋朝灭亡, 那是天意。

5. (1)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后颇得江都倾覆消息又粮尽男女相食众心离骇白虹降于府门兵器之端夜皆光见月余君素为左右所害

(2) 将文言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大业末, 从骁卫大将军屈突通拒义师于河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公纵不能远惭主上, 公所乘马, 即代王所赐也, 公何面目乘之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李光弼传

(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 ( )

(1) 若使者宣诏, 亦斩中丞

(2) 光弼遣穴地颓之

(3) 又潜沟营地, 将沈其军

(4) 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

(5) 不如起军逼之

(6) 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A. (1) (3) (5) B. (1) (4) (6)

C. (2) (3) (5) D. (2) (4) (6)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年幼即能读史书, 具有良好的品行与节操, 年轻从军, 擅长骑马射箭。

B.他率兵入太原, 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 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 李光弼将其捉拿关押, 并顶住压力将其斩首。

C.太原守卫战, 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 他镇定自若, 力排众议, 不死守城池, 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 成功解围。

D.围攻安庆绪一战, 众将不听从李光弼的建议, 即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 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 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 皇帝降罪于众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思明为飞楼, 障以木幔, 筑土山临城, 光弼遣穴地颓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思明勒兵魏州, 欲以怠我, 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 不敢轻出, 则庆绪可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柳庆传

(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二》)

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 正确的一项是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3.以下六句话, 分别编为四组, 全部表现柳庆“守正明察”的一组是 ( )

(1) 立读三遍, 便诵之, 无所漏

(2) 言毕, 令笞杀之

(3) 每欲出行, 常自执管钥

(4) 沙门乃真盗耳

(5) 贼是乌合, 可以诈求之

(6) 倘斯言有验, 吾其庶几乎

A. (1) (2) (4) B. (2) (3) (5)

C. (4) (5) (6) D. (2) (4) (5)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柳庆十三岁时, 父亲柳僧习让他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文章, 长达一千多字, 柳庆读了三遍, 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B.广陵王元欣的外甥孟氏横行霸道, 偷盗人家的牛, 还口出狂言;广陵王也派人为他辩解开脱。柳庆当众宣布了孟氏的罪状, 当即下令将他打死。

C.一个商人在京城金子被窃, 柳庆经过了解, 断定盗贼是一个与商人两次一同喝酒的和尚, 后来抓到了畏罪潜逃的和尚, 追回全部金子。

D.柳庆用“攻心法”让抢劫胡家的盗贼自己写匿名信, 提出先自首者可免罪的要求, 并假装表示同意, 终于捕获了广陵王家奴, 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若加以桎梏, 后独何以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今欲首伏, 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 便欲来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魏源传

【注】 (1) 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部直接表明魏源“有为”的一组是 ( )

(1) 西安大疫, 疗活甚众

(2) 两遭丧, 俱起复

(3) 帝以源廉正有为, 命为左布政使

(4) 发仓廪, 免逋赋杂役

(5) 设威远卫, 增修开平、龙门城

(6) 储火器为边备, 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

A. (1) (3) (4) B. (2) (3) (6)

C. (1) (4) (5) D. (2) (5) (6)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源治政宽缓, 体恤百姓。他巡按陕西救治瘟疫中的百姓, 并奏请输钞代税;河南旱灾, 他开仓赈济百姓, 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

B.魏源治边有方, 守卫为务。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 派遣、奏请更换将吏守卫, 修筑军事设施, 储备军火, 妥善安置军民, 稳定了边境。

C.魏源理政有为, 深得皇帝信任。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时, 皇帝准许他便宜行事;谏官上奏弹劾他临边擅自更换设置大臣, 皇帝不予追究。

D.魏源治狱平恕, 亦有不当。他认为计资的建议过于苛刻, 没有上报朝廷, 但也因断案不当和上报辽王罪状有隐瞒而两次获罪被关进监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事竣还朝, 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 诏两责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得宥, 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 不言其内乱事, 与三司官皆系诏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徐文长传

袁宏道

(节选自《徐渭集·附录》)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正确的一项是 ( )

2.下列句子中, 全都表现徐文长“豪荡不羁”的一组是 ( )

(1) 恣臆谈谑, 了无忌惮

(2) 其所见一切可惊可愕之状, 一一皆达之于诗

(3) 文长援笔立成, 竟满其纸

(4) 显者至门, 皆拒不纳

(5) 时携钱至酒肆, 呼下隶与饮

(6) 或自持斧击破其头, 血流被面

A. (1) (4) (5) B. (1) (2) (3)

C. (2) (5) (6) D. (3) (4) (6)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徐文长未能得志, 于是寄情山水, 游历北方, 并以诗作记游抒怀。他写文章才思敏捷, 意韵刚健飘逸;书法风格刚柔相济, 富有情趣。

B.徐文长有才略, 好出奇谋, 深得胡公信任, 参与军中机密。然而多次科举失利, 晚年愤慨更深, 狂疾益甚, 最终心怀怨愤而死。

C.胡公统率重兵, 威震东南, 深为将士敬畏。有个和尚却依仗财势, 在酒筵上对胡公出语不敬, 后来胡公借其他事将他以杖刑处死。

D.石公认为古今文人忧愁困苦没有比得上徐文长的;梅客生认为徐文长不仅是个奇才, 更是个奇人;作者认为徐文长的一生无所不奇。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若欲客某者, 当具宾礼, 非时辄得出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长皆叱而奴之, 耻不与交, 故其名不出于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先生数奇不已, 遂为狂疾;狂疾不已, 遂为囹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真州东园记

欧阳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2.选出全属于真州东园美景的一项 ( )

(1) 流水横其前

(2) 芙渠芰荷之艳丽

(3) 苍烟白露而荆棘

(4) 水光日景, 动摇而上下

(5) 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

(6) 草木日益以茂

A. (1) (3) (5) B. (2) (4) (6)

C. (1) (2) (4) D. (3) (4) (6)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园是施正臣、许子春和马仲涂三人于闲暇之时用监军荒废的营地建造的一座园子。

B.作者欧阳修从昔日的废营地变为美丽的东园这事实中认识到有能力可以改变环境。

C.东园吸引着四方人士天天前来游览, 而施正臣等三人却是有空才能去, 所以流连忘返。

D.作者面对东园艳丽典雅的景致和游人游玩的欢乐激动不已, 欣然命笔, 为园作记。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 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四方之宾客往来者, 吾与之共乐于此, 岂独私吾三人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然后休其余闲, 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唐论

曾巩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巩散文选集》, 有删改)

【注】 (1) 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统治之时被后人认为周之盛世。 (2) 租庸:即租庸调, 唐代赋役制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 分别论述唐太宗施政“得”与“失”的一组是 (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论述唐太宗为政之得失, 先褒后贬, 得出了唐太宗虽有治天下之志和治天下之才, 又有治天下之效, 但仍然“不得与先王并”的结论。

B.作者认为, 唐太宗时期法度的施行、礼乐的设施、田亩的制度、学校的教育等方面还存在种种不足, 所以唐太宗不能和前代圣王相提并论。

C.生于周文王、周武王之后, 不仅是一般百姓的不幸, 也是士人的不幸, 因为在那个时代, 即使像孔子、孟轲这样的人, 也会得不到君主的赏识。

D.作者在文章中论述了汉文帝虽然有治理天下的志向, 但汉文帝治天下之才和治天下之效都不足, 这样写的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唐太宗。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汉之为汉, 更二十四君, 东西再有天下, 垂四百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晋与隋虽能合天下于一, 然而合之未久而已亡, 其为不足议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天下莫不以为盛, 而非先王之所务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张益州 (1) 画像记

苏洵

(选自《古文观止》, 有删节)

【注】 (1) 张益州:古人称对方往往称官吏, 张方平为益州太守, 故称“张益州”。 (2) 朔:农历每月初一。 (3) 繄:犹“实”。 (4) 砧斧:是古代的刑具, 这里代指严刑峻法。 (5) 齐民:齐等的民众, 指无辜的善良百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益州治蜀, 反对施行严刑峻法。他认为, 施行严刑峻法只会使百姓沦为与盗贼为伍, 酿成大乱;反之, 用礼义、法律来教化、差使百姓, 那么蜀人是很容易管理的。

B.作者认为, 爱惜蜀人如此深切, 对待蜀人如此厚道, 在张公之前, 自己还未曾见过;即使不用画像, 张公的恩情也会世世代代记在蜀人的心中。

C.张益州是“为天下牧小民不倦”的封建官吏的形象, 他有文治武功之才, 采取安抚办法宽政爱民, 使之安居乐业, 博得人心。

D.张益州在蜀地发生祸乱, “京师震惊”之际, 临危受命, 赶赴蜀地。由于措施得当, 祸乱很快被平息, “蜀人相庆如他日”, 从此, 蜀地相安无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有乱之萌, 无乱之形, 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 亦不可以无乱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既正, 油然而退, 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 惟尔张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夫约之以礼, 驱之以法, 惟蜀人为易。至于急而生变, 虽齐鲁亦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贤士隐居者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有删改。)

【注】 (1) 王氏:王安石。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以下各项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项是 ( )

(1) 蒋君不多与人周旋, 而独厚于公

(2) 王茂刚, 居明之林村, 在岩壑深处

(3) 廉介有常, 安于贫贱

(4) 一衣与万钟等耳, 倘无名受之, 是不辨礼义也

(5) 每积至数十, 辄一扣之, 无不迎刃而解

(6) 开门授徒, 仅有以自给, 非其义一毫不取

A. (1) (2) (3) B. (2) (3) (4)

C. (3) (4) (6) D. (4) (5) (6)

4.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 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 总是闭门研究经书, 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 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 他却潜心读书, 不轻易外出, 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 买菜却不在乎价钱。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 他就专心研究典籍, 不喜欢交游。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 经常断粮, 但从不求人, 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5.翻译和断句。

(1) 用“/”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2) 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 士子修己笃学, 独善其身, 不求知于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隆寒披纸裘, 客有就访, 亦欣然延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张朴村墓志铭

铭曰:“敛其容, 志则强。居虽蔽, 闻既彰。身寿耇, 嗣衍昌, 归幽墟, 宜乐康。”

【注】 (1) 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2) 朴学、雍庠:这里泛指有知识的人。 (3) 谳 (yān) :奏折递上去后等候裁决。 (4) 咍 (hāi) :讥笑。 (5) 侘傺 (chàchì) :失意的样子。 (6) 箚 (zhā) 子:古时官用上奏的一种文书。 (7) 禫 (dàn) :古时除丧服时的礼仪。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正确的一项是 ( )

2.下列各组语句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 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可“敛其容”的一组是 ( )

(1) 独阴以名义自砥

(2) 每欲引手, 君辄曲避

(3) 而君淹留逾时

(4) 遂无列荐者

(5) 君内行饬修

(6) 将终, 语不及私

A. (1) (2) (5) B. (1) (2) (6)

C. (3) (4) (6) D. (4) (5) (6)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朴村曾因为仪封张中丞和江督噶礼互相上奏折弹劾对方而长期没有结果一事, 上书给安溪相国。

B.张朴村认为义是不可以因为苟且停止下来的, 只因这一观点与众不同, 所以大家才纷纷讥笑他。

C.与张朴村并肩游学交好的人一个个获得了要职, 管理着贡生和举人, 他们每每想要伸手援助他, 他都会曲折躲避, 因此最终也没被全用。

D.张朴村临终前表示自己此生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实现君臣大义, 而且认为这是他自己的命运所致。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

顾窃自念生逢明圣平生所志具上殿箚子欲进见时一自列之耳。

6.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余心异之, 而君亦暱就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书既成, 而君淹留逾时, 众以为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译文】

(一) 尧君素传

1.D (A.名声和节义, B.使者, C.慰劳)

2.C (都表示“于是”;A.表目的, 用来/表方式, 用;B.表顺承/表修饰;D.用在动词前, 构成名词性词组/表被动)

3.C ( (1) 表明尧君素是炀帝的老臣; (3) 是通过越王侗的反应来进行间接描写)

4.B (奏章中的内容并非“请求增援”, 而是对情势的分析;越王侗并未“派军增援”, 而是“派遣使者前行慰劳”)

5. (1) 后颇得江都倾覆消息/又粮尽/男女相食/众心离骇/白虹降于府门/兵器之端/夜皆光见/月余/君素为左右所害。 (错、漏两处扣1分)

(2) (1) 大业末年, 跟随骁卫大将军屈突通在河东抗拒义军。 (得分点“拒”和介宾短语后置各占1分, 整句大意1分)

(2) 你即使在远方能对主上不感到惭愧, 但你骑的马, 就是代王赐给你的, 你有什么颜面骑它呢? (得分点:判断句式和“惭”的翻译各占1分, 整句大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尧君素, 是魏郡汤阴人。隋炀帝做晋王的时候, 尧君素是在他身边侍候的人。隋炀帝继位, 逐步升迁到鹰扬郎将。大业末年, 跟随骁卫大将军屈突通在河东抗拒义军。不久, 屈突通带领军队向南逃跑, 委任尧君素兼任河东通守。义军派遣大将吕绍宗、韦义节等攻城, 但未能攻克。等到屈突通的军队被击败, 屈突通逃到城下大声喊叫尧君素。尧君素见到屈突通, 哽咽流泪, 悲伤得不能自控, 身边的人也都跟着哽咽起来。屈突通也流下泪沾湿了衣襟, 于是劝说尧君素早早投降来求取富贵。尧君素用名声和节义责问他说:“你即使在远方能对主上不感到惭愧, 但你骑的马, 就是代王赐给你的, 你有什么颜面骑它呢?”屈突通说:“唉!尧君素!我是力量竭尽才逃来的。”尧君素说:“如今你的力量还没有竭尽, 何必多说!”屈突通羞愧地退下了。当时, 城池被围攻得非常紧急, 使者断绝。尧君素于是造了一只木鹅, 把奏章放在木鹅的脖颈中, 在奏章中他详细地分析了情势, 他把木鹅漂浮在黄河上, 让它顺流而下。河阳守卫的人得到木鹅, 送达到东都洛阳。越王侗见到奏章不禁叹息, 就秉承皇帝旨意授予尧君素金紫光禄大夫之职, 秘密派遣使者前往慰劳尧君素。监门直阁庞玉、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先后从东都归附义军, 两人一起到城下, 向他陈说利害。朝廷又赐给他金券, 答应他免除死罪。尧君素最终还是没有投降的意思。他的妻子又到城下, 对他说:“隋朝已经灭亡, 你何苦要自取祸害?”尧君素说:“天下的事情不是女人所能知道的。”拉开弓射向他的妻子, 他的妻子中箭而倒。尧君素也知道事情必定不能成功, 每次说到隋朝, 未尝不叹息哽咽。常常对他的将士说:“我是诸侯府邸的老臣, 说到大义, 不能不死。现在粮食还能支撑几年, 粮食吃光了, 也足以知道天下之事的结局了。隋朝如果一定倾覆败亡, 那是天命有此结局, 我应该砍下头来交给你们。”后来, 经常听到江都覆灭的消息, 粮食又吃光了, 甚至发展到交换孩子相吃, 众人的心离散惊惧。白虹降临到府门之上, 兵器的锋端, 夜里都闪着光芒。一个多月后, 尧君素被身边的人杀害。

(二) 李光弼传

1.D (惩:忌惮)

2.C ( (1) 表明李光弼的严厉与刚毅; (4) 表明李光弼身先士卒的作风; (6) 表明李光弼治军严)

3.D (原文说“帝贷诸将罪”宽恕了诸将)

4. (1) 史思明造飞楼车, 用木板遮挡, 在靠近城墙的地方筑土山, 李光弼派人挖地洞使土山倒塌。

(2) 史思明陈兵于魏州不来救援, 是想让我军懈怠, 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他忌惮于嘉山之败, 不敢轻易出兵, 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光弼年幼即有良好的节操和品行, 擅长骑马射箭, 能通读班固的《汉书》。年轻时即从军, 严谨刚毅有大智谋, 从左卫郎做起。

李光弼率领景城、河间兵马五千进入太原。这之前, 节度使王承业政务松弛混乱;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 经常轻慢王承业, 李光弼向来为此不平。到这时, 皇帝下诏书命令崔众把军队交付李光弼。崔众一贯狂傲看不起他人, 见到李光弼只是长揖而已, 没有马上交出军队, 李光弼很生气, 将他抓住关押起来。恰好朝廷使者到了, 授予崔众御史中丞。李光弼说:“崔众有罪, 此前已关押, 现在只杀侍御史。如果使者宣读皇帝的任命诏书, 也要杀了新任命的御史中丞。”使者收起诏书不敢拿出来, 于是李光弼杀了崔众示众, 威震全军。

至德二年, 史思明、蔡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带领十万军队攻打李光弼。当时, 精锐军队全部开赴北方, 李光弼手下兵士不到一万人, 众人建议加高城墙来守卫, 李光弼说:“城墙周围四十里, 叛军到了再整修它, 白白地使我们的兵士和百姓疲顿。”于是拆毁民屋造摞石车, 摞石车由两百人拉动, 发射的石头砸到之处常数十人死伤, 结果十分之二的叛军被砸死砸伤。史思明造飞楼车, 用木板遮挡, 在靠近城墙的地方筑土山, 李光弼派人挖地洞使土山倒塌。史思明在城墙下欢宴, 歌女戏子在戏台上戏辱奚落天子, 李光弼派人挖地道抓获了他们。史思明非常惊恐, 将主帅的营帐移走, 远远离开, 军队都选择地势纷纷后撤。李光弼又暗中在敌军营地边挖出深沟, 预谋使敌军陷入其中, 就假装约定投降。到约定时间, 以精锐士兵守卫城上的矮墙, 派遣副校将出城, 好像送财物给投降的人, 史思明非常高兴。不久, 叛军数千人陷入深沟中, 城上守军擂鼓呐喊, 精锐骑兵出城追逐敌军, 俘虏、杀死敌人按万计算。史思明害怕失败, 就率军离开了, 只留下蔡希德进攻太原, 李光弼派出敢死队与敌军搏击, 杀敌七万人, 蔡希德丢下粮草物资逃跑了。当初, 叛军刚到, 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 经过府门不看一眼。围困解除后, 过了三晚才回家。后来, 又收编清夷、横野等地的军队。

李光弼与九节度使将安庆绪围困在相州, 大战邺西, 击败他。李光弼与众将商议说:“史思明陈兵于魏州不来救援, 是想让我军懈怠, 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他忌惮于嘉山之败, 不敢轻易出兵, 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观军容使鱼朝恩坚持认为不可。不久史思明来救援, 李光弼抵抗敌军, 战斗特别尽力, 杀戮掳掠敌军与自身伤亡大致相当。恰巧众将惊慌溃散, 各自率军败退, 到处抢劫掠夺, 只有李光弼整治军队回到太原。皇帝宽恕了众将的罪责。

(三) 柳庆传

1.D (A闲:同“娴”, 熟练、熟悉;B狱:案件;C恒:经常)

2.B (连词, 表转折/连词, 表递进)

3.D ( (1) 写他的聪慧, (3) 写他人, (6) 是他自己的话)

4.D (匿名信为柳庆所写, “终于捕获了广陵王家奴”也与原文不符)

5. (1) 如果给我带上镣铐, 难道不想想以后怎样脱掉它吗?

(2) 现在想要自首伏罪, 又怕难免一死。如果允许自首的免罪, 就愿意来告发。

文言文参考译文:

柳庆字更兴, 小时候就聪明灵活有气度, 博览群书, 不咬文嚼字, 喜欢饮酒, 擅长应对。在他十三岁时, 趁着家里晒书, 父亲柳僧习试着让他从杂赋集中找出一篇千字多的文章来背诵, 柳庆立即读三遍, 就能背出来, 一字不漏。

大统十年, 柳庆被任命为尚书都兵郎中, 并代理记室, 不久以本官身份兼任雍州别驾。广陵王元欣是魏帝的至亲, 他的外甥孟氏常常横行霸道。有人告他盗牛, 柳庆查获实情, 即刻下令把他关押起来。孟氏一点也不害怕, 竟对柳庆说:“如果把我带上镣铐, 难道不想想以后怎样脱掉它吗?”元欣也派人来申辩孟氏无罪。孟氏因此更加骄横。柳庆就召集僚佐属吏, 充分地揭露孟氏依仗权势欺压残害百姓的罪状。话一说定, 就下令将他打死。从此以后, 权贵之家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有一个商人带着二十斤金子到京城, 寄居在别人家里。他每次要外出, 常自己拿着钥匙。不久。锁还是好好的, 金子却全部不见了。商人认为是房东偷窃。郡县审讯拷问, 房东被迫认了罪。柳庆对这个案子有怀疑, 于是把商人叫来询问:“你的钥匙经常放在哪里?”回答说:“常常自己带着。”柳庆问:“你曾与人同住吗?”回答说:“没有。”又问:“曾与人一起饮酒吗?”回答说:“有一天曾经与一个和尚两次饮酒, 喝醉后白天就睡了。”柳庆说:“那和尚才是真正的盗贼啊。”立即派人捉拿和尚, 那和尚竟带着金子逃跑了。后来抓住和尚, 追回了那些金子。

又有一家姓胡的被抢劫, 郡县官吏审问追查, 没有人知道强盗藏身的地方, 邻居中被拘禁了许多人。柳庆认为盗贼是乌合之众, 可以通过诱骗来捕捉他们。于是他写了一些匿信, 贴好些在官府门上, 信上说:“我等合伙抢劫胡家, 同伴各种人都有, 恐怕终究要泄露出来。现在想要自首伏罪, 又怕难免一死。如果允许自首的免罪, 就愿意来告发。”接着柳庆又张了一道免罪的文牒, 过了两天, 广陵王元欣的一个家奴反缚双手到文牒前自首, 因此将盗贼一网打尽。柳庆主持公道明察秋毫的事迹, 都是类似这样。他常感叹地说:“汉代的于公自称办案无私, 开了一道高门等待子孙封高官、坐高车时用, 倘若他这话有应验, 我大概也差不多吧!”

(四) 魏源传

1.B (俾:使, 让)

2.C ( (2) 写魏源在两次守丧其间被重新任用, (3) 写皇帝对魏源的器重和任命, 属间接表现。排除含 (2) (3) 的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3.D (“没有上报朝廷”理解错误, 原文“奏寝之”是“上奏请求停止这一做法”的意思)

4. (1) 事情办完后回到朝廷, 魏源与都御史陈智在值班房相互责骂, 陈智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 皇帝下发诏书, 责备了他们俩。 (“竣”“詈”“以闻”各1分, 大意2分)

(2) 得到宽恕, 又因为上奏辽王朱贵烚的罪状, 不说跟他有关内乱的事, 和三司官员一起都被关进钦犯监狱。 (“宥”“上”“系”各1分, 大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源, 字文渊, 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考中进士, 授职监察御史。辨明松江知府黄子威被诬陷的事, 上奏减免浙东沿海一带渔民的课税。魏源巡视考察陕西, 西安发生大瘟疫, 治疗救活了很多人。上奏说:“各官府粮仓储存的粮食有一千九十多万石, 足以维持十年。现如今百姓因发生瘟疫而妨害了农事, 我请求 (让他们) 交纳钞券代替两税的一半。”皇帝听从了他的请求。他两次遭遇父母丧事, 都在守丧期间被重新任用。宣德五年, 黄河以南地区因干旱发生饥荒, 百姓大多辗转迁徙。皇帝认为魏源清廉正直又有作为, 任命他为左布政使, 让他乘驿马快速赴任。当时侍郎许廓前往河南安抚灾民, 朝廷商议又起用在家守丧的布政使李昌祺, 让他官复原职。魏源与许廓、李昌祺打开粮仓救济, 免除拖欠的赋税和各种杂役, 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不久, 雨也降了下来, 当年粮食大丰收。过了三年, 魏源被召回朝廷, 任刑部左侍郎。第二年, 永丰百姓夏九旭等占据大盘山作乱。皇帝认为魏源是江西人, 命令他前往安抚, 都督任礼率兵跟随其后。还未到达, 官军已抓获夏九旭, 于是皇帝又命令他们二人在四川采集木材, 同时整顿边防事务。英宗即位, (魏源) 升任刑部尚书。正统二年, 命令魏源整治大同、宣府各边镇, 准许他根据情况自行决断处理事情。魏源派遣都督佥事李谦守卫独石。巡察天城、朔州各要塞, 命令将吏分区守卫。设置威远卫, 增加修筑开平和龙门城, 从独石到宣府, 增设瞭望敌情的堡垒。免除屯军租税一年, 储存火器作为边防装备, 那些依附权贵逃避兵役的人全部收编到军队中。不久, 因为宣府、大同的军务长久松懈, 请求朝廷召回巡抚佥都御史卢睿, 推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这时, 谏官把身临边关擅自更换设置大臣作为魏源的罪名, 一起上疏弹劾他。皇帝认为魏源有功劳, 放置不予追究。事情办完后回到朝廷, 魏源与都御史陈智在值班房相互责骂, 陈智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 皇帝下发诏书, 责备了他们俩。有一年发生旱灾, 魏源审核上奏疑难案件, 并且请求推行到全国, 朝廷批复同意。不久因断案不当获罪, 跟侍郎何文渊一起被关进监狱。得到宽恕, 又因为上奏辽王朱贵烚的罪状, 不说跟他有关内乱的事, 和三司官员一起都被关进钦犯监狱。过了几个月, 魏源被释放并官复原职。魏源在刑部时间长, 断案大多平和宽缓。陕西佥事计资说, 武官犯其他罪的, 等同专类罪名, 给予俸禄减半 (的惩罚) , 并贬黜到最边远的地方。魏源认为他所做的过于苛刻, 上奏请求停止了这一做法。六年, 因为脚病, 朝廷特命他只须在初一和十五上朝。八年, 退休回家, 去世。

(五) 徐文长传

1.C (A信:任凭;B饵:诱捕;D论:判罪)

2.A (排除 (2) (3) (6) , (2) 是徐文长的游历与创作, (3) 是徐文长才思敏捷, (6) 是徐文长因狂疾自残)

3.C (“在酒筵上对胡公出语不敬”有误, 应是“和尚行为不轨, 徐文长在喝酒时偶尔对胡公提起”)

4. (1) 如果要聘我为幕客, 必须用接待宾客的礼节, (并且) 不规定时间, 让我能自由进出。

(2) 文长都大声地呵斥, 把他们看作奴才, 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而不来往, 因此他的名声没有流传出越地以外。

(3) 先生数次运气不好, 因此得了狂疾;狂疾一直没有痊愈, 因而犯罪入狱。

文言文参考译文:

文长是山阴的秀才, 乡试多次未能中举。他性格直爽, 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 聘请他做幕客。文长与胡宗宪约定:“如果要我做幕客, 必须用接待宾客的礼节, 不能规定时间, 让我能够自由进出。”胡宗宪都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 戴黑色头巾, 拱手行礼入坐, 放言畅谈天下大事, 旁若无人。胡宗宪非常高兴。那时胡宗宪统率诸路军队, 威振东南, 部下将士晋见都是跪着说话, 匍匐进退, 不敢仰视;而作为下属的一个秀才, 文长却傲然自得, 随心行事, 任意谈笑, 丝毫没有畏惧顾虑。

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谋略非常自负, 喜欢出奇谋妙计, 谈论军事大多得其要领。凡是胡宗宪所用来诱捕汪直、徐海等盗寇的计谋, 都和他慎密商议, 然后付诸实行。文长曾经在一座酒楼上喝酒, 有几名军士也在楼下喝酒, 酒后不肯付钱。文长暗暗写短函迅速告达胡宗宪, 胡宗宪立刻命令将闹事者绑进衙门, 一齐斩首, 全军都极其震骇。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财而行为不轨, 文长在喝酒时偶尔对胡宗宪提起, 后来胡宗宪借其他事把和尚以杖刑处死。文长受到胡宗宪的信任之处, 多和这相仿。

文长既然科场失利, 于是尽情地游山玩水, 旅行于齐、鲁、燕、赵一带, 遍历北方沙漠地区。他所见到的一切令人惊讶的情状, 逐一在他的诗中表达出来。当时所谓的高官显贵、诗人文士, 文长都大声地呵斥, 把他们看作奴才, 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 因此他的名声没有流传出越地以外, 可悲啊!一日, 在县令家饮酒, 县令指着筵席上一件小东西求他做诗题咏, 暗地里叫小仆人把纸张连接成一丈多长呈上, 想以此难倒他。文长取笔在手, 当场作诗, 写满了那张纸, 气韵刚健飘逸, 那件东西的神态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场的人都大为惊叹。文长喜欢书法, 笔意奔放和他的诗一样, 苍凉劲节中流露出婉媚的姿态, 超拔飘逸, 富有情趣。

他后来因猜忌而杀死他的后妻, 被逮入狱, 判处死刑。张阳和极力斡旋解救, 他才得以释放。出狱后, 倔强的脾气一如以往。晚年愤慨更深, 癫狂得更厉害。有名声地位的人登门拜访, 他都拒不接待。本地官员来求他写字, 连一个字也得不到。他常常带钱到酒店, 呼唤地位低贱的人一起饮酒。有时拿斧头砍破自己的头, 以致血流满面, 头骨折断, 以手摩擦, 都会发出响声;然而文长始终在当时不得志, 最终心怀怨愤而死。

石公说:先生命运一直不好, 因此得了狂疾;狂疾一直没有痊愈, 因而犯罪入狱。古今文人, 忧愁困苦, 没有可以同先生相比拟的。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文长是我的老朋友, 他的病比他的人更奇异, 他的人比他的诗更奇异, 他的诗比他的书法更奇异, 他的书法比他的文章更奇异。”我说文长是没有什么不奇异的人。正因为没有什么不奇异, 因此才没有什么是顺利的啊。可悲呀!

(六) 真州东园记

1.B (A当, 地处、处于;C信, 相信;D协, 协调、配合)

2.C ( (3) 建园前的荒凉, (5) 想象中的行为, (6) 东园未来之情况)

3.A (B发出可以改变环境感慨的是许子春。C原文意思是“三人总有离开的时候, 难道会不留恋这园子吗”。D作者并未亲到东园, 只是根据一幅画而想象作文)

4. (1) 扩建东园, 修建了一座清雅的宴会厅堂, 开辟了后园, 作为宾客戏射的场所。

(2) 来往的四方宾客, 我们可以同他们在此同享欢乐, 难道这 (修建东园) 仅仅是为了我们三个人吗?

(3) 然后在空暇休息时, 又与各地来的贤明之人在东园同乐。

文言文参考译文:

真州正处于东南各路水上交通的交会之处, 所以成了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衙门的所在地。龙图阁直学士施正臣、侍御史许子春两君担任正副发运使的时候, 监察御史里行马仲涂君做他们的判官。三人为他们能合作共事而感到很高兴, 因而趁着闲暇时间找到州里监军荒废了的营地建造了一座东园, 天天去那儿游览玩。

今年秋天八月, 子春因为公事来到京城, 画了他们称作“东园”的图给我看, 说:“东园的面积约有一百亩, 前面有一条小河流过, 右边有一泓清池, 北面筑起了一座高台。在台上修一座拂云亭, 我们可以眺望远方;在池边建一座澄虚阁, 我们可以俯瞰池水;在水上我们可以泛着华丽的游船;扩建东园, 修建了一座清雅的宴会厅堂, 开辟了后园, 作为宾客戏射的场所。水面上荷花艳丽鲜美, 岸边幽兰、白芷放出芳香, 还有那些佳花美树成行排列, 阴影交叠。这是过去苍烟白露和长满荆棘的地方;高高的屋脊、巨大的飞檐, 在日影水光里上下摇动, 宽敞而幽静, 可以产生回声与阵阵清风, 这便是过去断墙破壁十分荒凉的地方;现在, 每逢良辰佳节, 真州的男女, 聚集在一起吹弹歌唱, 这便是过去天色昏暗如黑夜、风风雨雨、曲鼠蝙蝠以及飞禽走兽吼叫的场所。我因此相信有力量可以改变环境。图画中所画的, 不过是其中一点概貌。假如登上高处眺望远近的山河, 在水中游玩跟踪鱼儿游动, 那景象的情趣登临的欢乐, 只有游览的人自己去体味感受。凡是画工所不能画出的一切, 我也无法用言语表达。请你为我们写一篇介绍大体面貌的文章吧!”

他又说:“真州是天下的交通要道。来往的四方宾客, 我们可以同他们在此同享欢乐, 难道这 (修建东园) 仅仅是为了我们三个人吗?然而池台亭阁一天天地修饰更新, 花草树木一天天生长茂盛, 四方人士没有哪天不前来游览, 而我们三人总有离开的时候, 难道会不留恋这园子吗?不为此事写篇文章, 后人谁会知道这园子是我们三人修建的呢?”

我认为他们三人的才能道德可以互相补益, 而且又在工作上协调配合, 知道应该先做什么, (指关心国计民生) 后做什么 (指修建园林) , 使官府百姓都富裕充足, 东南六路的人都没有辛苦、忧愁的埋怨;然后在空暇休息时, 又与各地来的贤明之人在东园同乐。这都是值得嘉扬的啊!于是为他们写下了这篇文章。

庐陵人欧阳修作记。

(七) 唐论

1.B (日:一天天)

2.C (A项第二句说的是汉代帝王;B项两句都论述唐太宗之“得”;D项两句都论唐)

3.D (文中没有涉及汉文帝“治天下之效”, 故之)

4. (1) 汉朝建立以来, 更换了二十四位国君。西汉、东汉两度拥有天下, 相传四百年。

(2) 晋朝与隋朝虽然统一了天下, 但是统一不久就灭亡了, 它们的政治措施就不值得评价了。

(3) 天下没有谁不认为他是强盛的, 但这并不是前代圣王追求的事业。

文言文参考译文:

周成王、周康王死后, 百姓见不到上古圣王那样的太平盛世了, 天下一天天地陷入混乱, 一直到秦代, 完全废除了前代圣王沿用了数千年的法度。天下群起攻秦, 使它灭亡了, 政权归于汉室。汉朝建立以来, 更换了二十四位君主, 西汉、东汉两度拥有天下, 相传四百年。但汉代大都沿用秦法, 即使改变一些秦的成例, 也多数是根据自己的意图, 而不是仿效上古圣王的法度, 有治理天下的志向。有治理天下志向的君主只有文帝一人而已。但文帝治理天下的才能不足, 所以, 尽管有仁爱的美名, 而他在位时的法度, 也不能与夏、商、周三代相仿。东汉亡后, 几个强大的势力集团就把天下瓜分了。晋朝与隋朝虽然统一了天下, 但是统一不久就灭亡了, 它们的政治措施就不值得评价了。

取代隋朝的是唐, 前后更换了十八位君主, 相传三百年, 它的国势没有比太宗时代更兴盛的了。太宗作为君主, 能够屈己意倾听劝谏, 用仁心爱护百姓, 可以说是有治理天下的志向。他定租庸征民赋役, 置府兵保养军队, 因政务设立官职, 视才能委任官吏, 用礼仪改良风俗, 重农业劝导百姓。赋役有规定的制度, 兵农有安定的职业, 官吏不挂空名, 职事不会废弛, 人民习惯于行善, 离弃了末作贱业。使在上掌权的, 政务切要而不繁难;向百姓征取的, 数量不多而易供应。百姓能切实务农, 国家也不废军备;既保持了军队编制, 又得到了农田利益。大小政务都有专人负责, 俸禄支出都实而不虚;人才都能得到录用, 治国的体制可以一脉相承。人们的廉耻观念一天比一天加深, 国家的耕地面积一天比一天扩大。用他的这套法令制度治理天下, 天下就安宁太平;废弛了, 天下就危险混乱, 可以说他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实行这套法令制度几年以后, 粮食的价格贱到一斗米只要几个钱, 居家的人都有积蓄, 出门的人也有余财, 人人都懂得自尊自爱, 几乎连刑法都废置不用了, 可以说他有治理天下的成效。太宗虽然有治理天下的志向, 有治理天下的才能, 又有治理天下的成效, 却还不能与前代圣王相提并论, 这是因为他的法度的施行, 与前代圣王相比还有不完备的地方;礼乐的设施, 田亩的制度, 学校的教育, 与前代圣王相比还有不完备的地方。他亲临作战阵地, 战必胜, 攻必克, 天下没有人不认为他是勇武的, 但这并不是前代圣王所崇尚的行为;四方万里之外的异族, 古代未及推行政教的地方, 没有不顺服的, 天下没有人不认为他是强盛的, 但这并不是前代圣王所追求的。太宗治理天下, 得失就是这样。

从唐尧、唐舜的治世, 经历五百余年才有商汤的治世;从商汤的治世, 经历五百余年才有周文王、周武王的治世;从周文王、周武王的治世, 又经历了一千多年才遇到太宗做国君。太宗有治理天下的志向, 有治理天下的才能, 又有治理天下的成效, 但又因为他不够完善, 不能与前代圣王并论而称为极治之时。这样看来, 生活在周文王、周武王之前的人, 大致相隔五百年遇到一次太平盛世;生活在周文王、周武王之后的人, 经历一千多年也没有遇到极盛之世。不只是生在这个时代的平民百姓是不幸的。生在周文王、周武王之后的士人, 一千多年来, 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孟轲这样的贤人, 也遇不着君主的赏识。即使太宗做他们的国君, 他们也不一定可以得志于那个时代。这也是生在那个时代的士人的不幸。所以论述唐太宗是非得失的原委, 不仅做国君的人可以参考, 士人中有志于先王之道, 而又想为朝廷服务的人, 也可借鉴。

(八) 张益州画像记

1.B (固:长久, 久远)

2.B (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自己, A而:连词, 表并列, 无实义;连词, 表递进, 却。C为:动词, 做、干;语气词, 呢。D以:介词, 用;连词, 表修饰, 可不翻译)

3.D (“蜀地发生祸乱”“祸乱很快被平息”不合文章内容)

4. (1) 有祸乱的苗子, 没有祸乱的表现, 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 也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 (“是”“以”“弛”各1分, 句意2分)

(2) 扶正之后, 从容退坐, 没有一点骄矜自得之色。替天子管理小民百姓, 孜孜不倦, 这就是你们的张公。

(3) (倘若) 用礼义来约束他们, 用法律来差使他们, (那么) 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至于被逼急而发生变乱, 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如此 (这样) 的。 (“约之以礼”句式2分, “然”1分, 句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宋仁宗至和元年秋天, 四川一带人传说, 敌寇将要侵犯边界, 驻边军士夜里惊呼, 四野百姓全都逃光。谣言流行, 京城上下大为震惊。正准备命令选派将帅, 天子说:“不要酿成祸乱, 不要助成事变。虽然众人传说纷起, 但我的主意已定, 外患不一定会酿成, 事变却会从内部兴起。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 又不可以一味用武力解决。只需要我的一二个大臣去妥善处理。谁能够处理好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 我就派他去安抚我的军队。”于是众人推荐说:“张方平就是这样的人。”天子说:“对!”张公以侍奉双亲为由推辞, 未获批准, 于是就动身出发。冬季十一月到达蜀地。到任的那一天, 就命令驻军回去, 撤除守备, 派人对郡县长官说:“敌寇来了由我负责, 不必劳苦你们。”到明年正月初一早上, 蜀地百姓像往年一样庆贺新春, 于是一直相安无事。再到了明年的正月里, 百姓相互商量要把张公的像安放在净众寺里, 张公没能禁止得住。

眉阳人苏洵向众人说道:“祸乱没有发生, 这是容易治理的;祸乱已成, 这也容易治理;有祸乱的苗子, 没有祸乱的表现, 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 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 又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这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 就像器物虽已倾斜, 但还没有倒地。只有你们的张公, 却能在它旁边安坐, 面色不改, 慢慢地起身扶正。扶正之后, 从容退坐, 没有一点骄矜自得之色。替天子管理小民百姓, 孜孜不倦, 这就是你们的张公。你们是因了这张公而得生, 他就是你们的再生父母。再者张公曾对我说道:‘老百姓没有不变的性情, 只看上司如何对待他们。人们都说, 蜀地人经常发生变乱。所以上司就用对待盗贼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用管束盗贼的刑法去管束他们。对于本来已经战战兢兢、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百姓, 却用残酷的刑法去号令他们, 这样百姓才忍心不顾自己这父母妻儿所依靠的身躯, 而与盗贼为伍, 所以常常发生大乱。倘若以礼义来约束他们, 用法律来差使他们, 那么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至于逼急他们而发生变乱, 那么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如此的。我用对待齐鲁百姓的方法对待蜀人, 那么蜀人也会把自己当成齐鲁之人。假如任意胡来不按法律, 用淫威胁迫平民, 我是不愿干的。’啊, 爱惜蜀人如此深切, 对待蜀人如此厚道, 在张公之前, 我还未曾见过。”大家听了, 一齐再重新行礼, 并说:“是这样的。”

苏洵又说:“张公的恩情, 记在你们心中;你们死了, 记在你们子孙心里。他的功劳业绩, 载在史官的史册上, 不用画像了。而且张公自己又不愿意, 如何是好?”众人都说:“张公怎么会关心这事?虽然如此, 我们心里总觉不安。如今平时听得有人做件好事, 一定要问那人的姓名及他的住处, 一直问到那人的身材长短、年龄大小、面容美丑等情况;更有甚者, 还有人讯问他平生的爱好, 以便推测他的为人。而史官也把这些写入他的传记里, 目的是要使天下人不仅铭记在心里, 而且要显现在眼前。音容显现在人们眼中, 所以心里的铭记也就更加真切久远。由此看来, 画像也不是没有意义。”苏洵听了, 无法答对, 就为他们写了这篇画像记。

(九) 贤士隐居者

1.C (A项, 率, 大概;B项, 殆, 几乎;D项, 扣, 求教)

2.B (B项, 两个“与”都是介词, “和、跟”的意思;A项, 否定句中, 宾语前置;动词, “去”“到”。C项, 用;因为。D项, 连词, 就;表转折, 可译为“可是”“反而”“却”)

3.C ( (1) (2) 句主要表现蒋季庄、王茂刚的“隐”; (5) 是侧面表现其有才学)

4.A (“从来不与外人交往”意思与原文不符)

5. (1) 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每错两处扣1分)

(2) (1) 读书人加强自身修养专心治学, 只求完善自我, 不要求被别人知道 (或理解) 。 (“修己笃学”大意1分, “善”1分, “不求知于人”句式1分)

(2) 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裘, 有客人来访, 也高兴地迎请接纳。 (“隆寒披纸裘”大意1分, “就访”1分, “延纳”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读书人加强修养专心治学, 只求完善自我, 不要求别人知道, 别人也不能知道他们, 这样的人物间或有之, 我时常痛惜他们的事迹没能流传。近见《上虞李孟传》记载有四件事, 因此恭谨地抄录下来。

其一说, 慈溪人蒋季庄, 正当徽宗宣和年间, 鄙视王安石的学问, 不参加科举考试, 闭门考究经书, 不随便和人往来。高抑崇居住在明州城中, 大概每年都要四五次到他家去拜访他。蒋季庄听说高抑崇到了, 一定急忙出去迎接, 二人相对坐在小屋里, 尽情地谈论, 从白天到晚上, 几乎忘记睡觉吃饭。高抑崇告辞离开时, 季庄都要送他到数里之外。有人问高抑崇说:“蒋季庄不多与人来往, 却只有和你交情深厚, 你也对他情真意切, 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高抑崇回答说:“我终年读书, 凡是有疑问而不能决断时, 以及自己所缺少而不知道的, 每次累积数十条, 只要一去拜访蒋君, 没有不迎刃而解的。”但是蒋季庄的长处, 其他人未必能够了解。世上所称道的知己不就是这样的吗?

其二说, 王茂刚, 居住在明州的林村, 在山涧深处。他有个弟弟不喜欢读书, 王茂刚就让他经商来糊口, 他自己却潜心研读, 从不轻易出门, 尤其对《周易》一书的造诣很深。沈焕任通判州事时, 曾经拜访过他, 说他的见识旨趣绝对超过专门作传注的人。还说他气质严谨持重, 看他所获得的知识, 应该是个在学问上永无止境的人了。

其三说, 顾主簿, 不知道是哪里人, 高宗建国之后他南渡寓居在慈溪。他保持廉洁的操行, 安于贫贱, 不祈求别人知道他。至于他经历过的事情, 即使是小事也不马虎。天明起床, 等卖菜的经过家门, 问了菜价多少钱, 随他所说的付给菜钱。其他饮食布帛的购买也是如此。时间一长, 人们都信服他了, 不忍心欺骗他。假如东西够一天用了, 他就专心研读典籍, 不喜欢交游。

其四说, 周日章是信州永丰县人。操行耿直廉洁, 被县里的人尊敬。他开门教授徒弟时, 收入只求自给, 不义之财一文不取。他家里很穷, 经常一整天断粮, 邻里有时便用微薄的东西相馈送, 家中时常上顿不接下顿, 他宁愿和妻子忍饥挨饿, 最终也不求别人。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裘, 有客人来访, 也高兴地迎请接纳。观察他的容颜, 聆听他的论议, 无不使人尊敬。县尉谢生把一套裘衣送给他, 说:“先生未曾有求于我, 是我自己想要表示的一片敬意, 接受它没有什么妨害。”周日章笑着回答说:“一套衣服和万钟粮食一样, 如果无理由地接受它, 就是不能分辨礼义啊!”最终还是推辞掉。

这四位君子, 真应该写进史书里。

(十) 张朴村墓志铭

1.A (B矜, 夸耀;C间, 私下;D固, 坚决)

2.C (A前“为”是介词, 被;后“为”是动词。B前“焉”为代词, 他;后“焉”为疑问代词, 哪里。D句末语气词, 表判断;句中语气词, 表提顿、舒缓)

3.A ( (3) (4) 与“敛其容”无关, (6) 表其大公无私)

4.B (曲解原意。大家讥笑张朴村的原因是他的观点近似迂腐而且言语与众不同)

5.顾窃自念/生逢明圣/平生所志/具上殿箚子/欲进见时一自列之耳。

6. (1) 我心里认为他很不一般, 而他也私下愿意与我接近。 (译出大意1分;“异”, 1分;“就”, 1分)

(2) 书已经修订完成, 但张朴村久留在别处超过了时间, 大家开始怀疑他。 (译出大意2分;“以为”古今异义, 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朴村名字叫云章, 字汉赡, 号朴村, 是江南嘉定人。以前崐山的徐司寇喜欢文学, 因为招揽人才而闻名, 从大江南北年高望重的人到一般乡里有点才能的人如果不能被他招揽至门下的话, 他就会认为这是一种耻辱, 那些有才能的人也因此都依附了他。我刚到京师时, 看到的徐司寇宾客有十之八九;其中谋求进取的人, 多是自恃文采好, 竞相追逐海口;就是那两三个资格较老的人也是互相对峙, 以自己的名气来压制对方;只有张朴村在其中表现出内敛安静, 谦恭和气。我心里认为他很不一般, 而他也私下愿意与我接近。

张朴村开始是因为要校勘《宋元经解》而客居在司寇家里的, 这之后, 其他的学士们考证修订文史资料, 必然会和别人发生关系, 而张朴村向陆稼书先生求教, 自己也独自暗暗地用名和义来自我勉励。当时陆稼书先生被当权者所排挤, 张朴村上书给崐山相国;此后仪封张中丞和江督噶礼互相上奏折弹劾对方, 相持了很长时间而没有结果, 张朴村上书给安溪相国。在张朴村看来, 义是不可以苟且停止下来的, 而且因言语与众不同而被大家讥笑。张朴村在官场几十年, 与他并肩游学交好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登上了要职, 管理着贡生和举人, 但每次想要伸手援助他, 张朴村都会曲折逃避, 因此最终也没被重用。

康熙五十二年, 上面下诏寻访隐居而有才能的人。当时华亭的王司空奉命修订《尚书》, 上奏折让张朴村做参校;书已经修订完成, 但张朴村久留在别处超过了时间, 大家开始怀疑他。我私下责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假如我是个急功近利的人, 怎么会到现在还这样失意呀?只是自己私下想, 遇到了圣明之君, 我要将平生的志向一一准备在奏折上, 在进见时以便能够让我有话说。”出了京师之后, 适逢仪封公督查粮仓, 让他主管潞河书院;又过了一年, 才回到家乡。现在皇帝刚刚即位, 下诏举荐孝廉之时, 江苏布政使鄂公将张朴村举荐为第一名, 张朴村年老行动不便, 两次写信推辞。长江以南, 于是就没有再被举荐的了。张朴村的思想言行谨严合礼, 母亲去世, 除去丧服之后, 子孙们请求他稍稍吃些肉汤, 张朴村坚决不肯, 这一年他已经六十岁。临终前, 所说的话决不涉及私事, 只是慨叹然道:“我此生只是缺少了君臣之间的节义, 这是命啊!”

墓志铭写道:敛其容, 志则强。居虽蔽, 闻既彰。身寿耇, 嗣衍昌, 归幽墟, 宜乐康。 (意译:内敛严谨, 志向刚毅。身居蓬荜, 名声显赫。一生长寿, 子孙繁盛, 归于丘墟, 理应极乐。)

声明:本刊选用了部分国内外图文, 为了更好地维护著作者权益, 敬请与本刊联系, 以便及时奉寄稿酬。

篇3:“时评”专题阅读训练

丫 山

①吃软饭、打群架、混黑道、梦想在闹市砍人……这样的古惑仔形象能和“诗仙”李白画上等号吗?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檀作文认为,李白是唐朝排名第一的古惑仔,并且他专门著书《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②“诗仙”李白是古惑仔?作为一名多年酷爱李白诗作之人,不得不“佩服”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历史上的李白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伟大诗人还是古惑仔,想必人们通过李白之诗作早已心知肚明。并且,在中国数千年文学史上,似乎还没有哪个“古惑仔”能像李白这样“斗酒诗百篇”,更没有哪个“古惑仔”能像李白这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并“文章千古事”。

③在笔者看来,把“诗仙”李白篡改成古惑仔,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离谱,而是对“诗仙”李白身份、名誉的一种糟蹋、毁谤。有关著名诗人包括李白的身世、经历、喜好、才能等等,不是不可以拿来作为小说题材,也不是不可以对其进行适当加工、润色,但这必须尊重历史客观事实,必须尊重诗人在那个时代的社会特定角色,而把我国“诗仙”李白写成是古惑仔,这种做法实在不厚道,更是一种良知的泯灭。

④我们知道,目前李白的无数诗篇都家喻户晓,许多诗歌还选入了中小学课本中,供学生学习、品味。当这些孩子学习了李白诗作之后,竟发现历史上的李白是个古惑仔,我不知道这些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孩子对此将作何感想?他们是该唾骂“吃软饭、打群架、混黑道、梦想在闹市砍人”的古惑仔呢,还是该敬佩伟大的诗人李白?

⑤善于审时度势的创作者们,请不要被赤裸裸的经济利益冲昏了头脑,将那种无端揣测、瞎想甚至捕风捉影的东西,以一种恶搞的形式堂而皇之地包装成“精品”,呈现在年幼的孩子面前。

⑥任何一个有着良知的创作者,要出名,都是通过自己的优秀作品,而不是通过“恶搞”名人哗众取宠,更不是拿历史名人不着边际地胡乱炒作,故作惊人之语。

(摘自《南国早报》2007年7月30)

1.作者反对“李白是古惑仔”这一错误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2.为什么说把“诗仙”李白篡改成古惑仔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离谱?

3.用一句话概括第④段的意思。

4.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5.有人说,在娱乐化盛行的今天,檀作文撰写的《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只是一种戏说,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大动肝火。你认为呢?

[参考答案]

1.李白的诗文證明李白不是古惑仔。

2.因为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加工、润色了,而是歪曲事实,对李白的身份、名誉造成了毁谤。

3.恶搞李白会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

4.对李白名声的爱护,对恶搞者的痛恨。

篇4:《背影》阅读专题训练 刘燕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 大致锁定在以下六个方面: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与应用, 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筛选, 文章内容的分析与归纳, 文言语句的翻译和句读, 偶尔涉及文章具体问题的设置。

文言实词的理解与应用, 重点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其中, 难点在一词多义中的熟词生义, 词类活用后意义的描述以及古今异义中古义的掌握, 大部分考生容易在这些问题上出现失误。

虚词的理解与应用, 考点虽少, 但错误率较高。主要问题出在词性与用法的共同判断, 特别是介词﹑副词与连词的区别, 由于目前淡化语法, 大部分考生区分不清。

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筛选, 常常因为对句子的理解发生偏差, 导致筛选错误。而更多的是因缺乏回归语境的理解, 导致对事件发生的主体误解, 从而张冠李戴地误选。

文章内容的分析与归纳, 主要失误原因是对文章理解不透。文章理解不透又主要是因为缺乏实词与虚词的积累, 无法准确理解原文, 自然无法准确作出判断。

文言语句的翻译, 大多失误是因为重要语言知识的薄弱, 不能落实到具体的对译。主要原因在于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文言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体悟不透。

【真题举隅·解题说明】

如2013年湖南卷第二题, 命题者选用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与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 作为命题材料, 其第7题: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 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 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的哪一种

A.寿所不载, 事宜存录者, 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B.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 或出事本异, 疑不能判, 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C.纰缪显然, 言不附理, 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D.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 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本题以这种全新的方式考查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能力, 可谓独具匠心。从对文章第二段“虽闻见异辞, 各生彼此, 然乖背至是, 亦良为可怪”的理解可知, 《魏略》和《出师表》中是“亮先诣备”还是刘备先“三顾茅庐”说法不一, 而B项的理解即为“或者虽然说的是同一件事情, 但言辞却背离交错的, 或者对于发生的事情本来就说法不一, 存疑不能下论断的, 我就一并记录在书中来保存不同的说法”。因此B项正确。

又如2013年江西卷第三大题第11题 (顾彦夫《村落嫁娶图记》) :下列四组句子中, 分别描写村落嫁娶场面中“送亲”及“迎亲”的一组是……该题无论是选材还是命题内容都有较大的突破, 命题者由过去基本考查人物形象的信息筛选改为场面描写的考查, 描写村落嫁娶场面中的“送亲”及“迎亲”, 可谓大手笔。

有鉴于此, 除了关注常规考点外, 我们必须在洞穿所有考点的同时, 适度训练各种创新题型, 以不变应万变。

【把握方法·举一反三】

一﹑文言实词词义的常用推断方法

1.形训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 以上, 会意字占12%以上, 其义符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2.对句判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 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此进行判断。

3.语法推断法

对实词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 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 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推断出文言实词释义的正误。

4.语境推断法

“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 要想推知实词的正确意思, 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 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 更为我们提供了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5.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 联系成语, 加以印证, 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举例说明: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獉萃, 超出) ; 胜操并御, 芳不得薄兮 (日薄獉西山, 接近) 。括号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 借助熟悉的词义, 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二﹑推断虚词用法和意义的常用方法

1.文意分析法

虚词的判别必须依据文本的内容, 根据虚词所在句子的内容, 结合这个虚词的所有用法, 推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比如,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而公子数存之”中的“而”的用法和意义, 依据句意, 我们可以看出“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和“公子数存之”之间是转折关系, 依据“而”的用法, 判断出其用法为“连词, 表转折”。

2.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如“木欣欣以獉向荣, 泉涓涓而獉始流”, “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 那么“以”也应该与之相同, 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獉 所如, 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獉孰能讥之乎”两句, 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 因此应该是代词“它 (指鹤) ”;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分, 只表反问语气, 因此应该是副词。三是依据句子的标志来推断。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 抓住这些标志, 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代入替换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在阅读和解题时, 就可将此词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解, 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 贵贱情何薄”, 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 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 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通“呵”, “喝问”;④复音虚词, “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4.例子比照法

作为“常见虚词”, 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 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 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如“朝野服焉獉 , 号为‘独立使君’”的“焉”, 我们就可以从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例———“微波入焉獉 ”“观人风者得焉獉”“从师而问焉獉 ”, 得出此处的“焉”应该是代词, 意思是“他”。另外, 成语也是很好的范例。如“急急乎惟进修是獉求”一句中 “是”的意义和用法, 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利是图”来推断, 应该是助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的方法

1.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倒装句式, 其特点是句子的某个成分不在它应在的位置, 这是古人使用语言的习惯。为了明确句意, 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句子排列顺序, 将这些成分复位。如定语一般在主语中心词或宾语中心词前, 如果在它们之后就属于定语后置。同样, 状语的位置在谓语动词前, 补语在谓语动词后, 介宾短语多放在谓语前做状语, 这是现代汉语的习惯, 把它放在谓语动词后就成了补语, 翻译时必须将它们提前, 句式才通顺。例如“事急矣,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中后部分译为“向孙将军求救”;“使负栋之柱, 多于南庙之农夫”中后部分译为“比南亩的农夫还多”。

2.分类记例, 举一反三

方法是每种特殊句式选取典型、短小、易记的例句, 熟读牢记。需要某种句式时, 以此为例, 举一反三。例如, 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须记住三个句子, “三岁贯汝, 莫我肯顾”“尔何知”“唯你是问”, 应该就可以去套类似的句式了。

3.根据分句间对应词语所表现的意义联系推断句子结构关系

如“陛下必欲变法, 请今日为始”, “必欲变法”是假设的条件, “请今日为始”则是在假设前提下产生的结果。

四﹑翻译句子的方法与策略

要做好这一类文言翻译题, 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 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学》)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替换法。有些词, 在古书里常用, 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 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 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 “并”换成“合”, “逆”换成“迎战”。

3.折分法。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 但词义已发生变化, 有的扩大或缩小了, 有的已发生了转移, 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4.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 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 使句意完整, 然后再翻译。

例: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以一头进, 试使斗而才, 因责常供。 (《促织》)

“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 “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 “才”前省略了“促织”, “责”后省略了宾语“之”, 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5.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大阉之乱,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五人墓碑记》)

“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 这里是借用法, 译为“做官的人”。

6.保留法。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 名、朝代名等 一律照抄, 不必翻译。

例: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这里除了“予”“除”之外, 都可保留。

7.删略法。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 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 可不译出来。

8.调序法。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 常构成倒装句, 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

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既是一个谓语前置句, 又是一个宾语前置句, 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可译成:您关心别人困难的品行表现在哪里呢?

9.变通法。主要用在直译后很别扭, 或根本就无法直译之处。

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一句, 直译为“连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 这话读起来不顺, 听起来别扭, 如果变通一下, 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为己有”意思就明白多了。

10.点义法。古人在文中好用典故, 翻译时不必将典故照抄出来, 只需点明典故在此的含义即可。

11.凝缩法。对 古文中特 殊的语言 现象———互文见义、互文同义, 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 用简笔的形式翻译。

例:通五经, 贯六艺。 (《张衡传》)

这是互文同义, 可译为:精通五经六艺。

12.扩充、浓缩法。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 有些句子言繁而意简, 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它。

例:怀敌附远, 何招而不至? (《论积贮疏》)

翻译时要将其扩充, 使意思明朗, 可译为: 使敌人降顺, 让远方的人归附, 招抚谁, 谁会不来呢?

五﹑句读的基本方法

一般说来, 断句、加标点要依照以下三项原则:一要通读全文,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二要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要先易后难, 逐步缩小范围, 直至断开全文, 加上正确的标点。

1.根据词性、语序断句

现将根据不同词性断句的方法总结如下:

①发语词领句断句。文言文中常用发语词“盖”“夫”“且夫”“今夫”等, 其作用主要是领起句子, 断句时要在这些词前断开。

②时间词语领句断句。文言文中常见的表时间的词语有:“是时”“后”“昔者”“日者”“既已”“既而”“向者 (乡者) ”“俄而 (俄顷) ”“方今”“有顷 (顷之、顷间) ”“乃今 (乃今而后、而今而后) ”等。根据文言 中常见的 时间词语 可以断句。

③复音虚词领句断句。复音虚词用于句首有几个特点:a.这些词领起的不一定是完整的句子, 一般都领起一个分句;b.复音虚词之前, 大多不用主语, 主语大部分承前省略;c.也有不在这些词前断开的, 特别是在短句中。

④谦辞领句断句。常见的谦辞有:“下官”“窃”“寡人”“孤”“仆”“愚”“妄”“贱妾”“婢 子”等。

⑤“故”“然”领句断句。文言文“故”字常领起推论句或结论;“然”“然而”领起转折句。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断句。

⑥方位词领句断句。方位词在文言文中常常连用或对用, 当它们用来领起句子时, 可用为帮助断句的标志。

⑦语气词句尾断句。文言文中句尾常见的语气词有:“与 (欤) ”“邪 (耶) ”“乎”“哉”“也”“矣”“焉”“耳”等, 这些词之后要断开。

⑧叹词断句。文言文常见的叹词有“嗟夫”“呜呼”“呜呼哀哉”“嘻”等, 断句时, 要在这些词前后断开。

2.根据特殊句式、固定格式断句

文言文中有许多惯用的特殊句子和固定格式, 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等, 抓住这些相沿习用的惯用句式, 进行断句。

3.根据修辞技巧断句

①比喻断句。比喻词往往是比喻句的重要标志。断句时, 先断出比喻词, 然后找出与之相关的前后句子。

②对比断句。对比论述多出现在古代论说文中, 根据对比句的起止可以断句。

③顶真断句。顶真也叫“联珠”, 是把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一句开头的词语。一句一句首尾蝉联的修辞手法。

④重复断句。文言文中重复的修辞方法有词语重复、短语和句子重复以及句式重复几种情况, 这是断句的标志之一。断句时, 先找到重复的部分, 然后找到前后与之相关的词语或句子, 断出完整的句子。

⑤排比断句。排比句有几个特点:句子结构相同;每句字数大体相等;常使用一些相同的虚字或重复的词语。依照这些特点可以进行断句。

⑥对偶断句。古文中对偶句使用很多, 而且用法灵活。断句时, 可以先把对偶句标出来, 再去寻求其他句子的起止。

4.其他方面断句

①根据对话用语的词语标志断句。文言文中, 有些对话带有对话标志, 如“语曰、云、言、道、白、对、谓”等, 抓住这些对话标志语, 进行断句。

②章法特点断句。文言文有一定的章法特点。例如, a.开合有序, 即先总述后分述或先分述后总述;b.杂中有整, 即诸多的叙事中含有总述性的句子;c.纹丝不乱;d.错落有致。根据这些章法上的特点, 可以理清文章脉络, 帮助断句。

③文体特点断句。议论文有论点、论据和归纳的结构特点以及句式严谨的形式特点。叙事性文章内容上有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等要素, 语言灵活, 句式变化大。骈体文以双句为主, 讲究对仗声律, 断句时, 在韵脚处断开, 然后依对仗、字数等特点逐句断开。韵文有严格的字数、句数、用韵、平仄、对仗等格律要求, 断句前要熟悉各种韵文的格律, 以便断开句子。

④音韵断句。音韵, 可在韵脚处断句, 给古籍标点带来很多方便。

六﹑筛选文中信息的基本方法

1.确立全局观念, 把握主要内容

阅读浏览的环节是人物及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 事件的前因后果, 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 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等等, 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 为筛选有效信息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

2.明确题旨要求, 把握隐含信息

题干的要求是解题方向, 理清题旨要求当然是解题的首要环节。虽然题目要求在语言表述上一般都简练而准确, 但考生却往往忽视了其要求中的重要环节或隐含信息,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迅速选出正确语料或错选。

3.从全文内容出 发, 在具体语 境中明辨 材料

从全文内容出发, 抓住有标志的文字, 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 再把所选语料放回原文中, 看看其前后联系, 对语料的细节问题进行再确认。特别是对于有关人物的语言, 更应如此。

4.根据材料特点, 直接采用对应、排除、比较等方法

对应:找出语料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 两相对比, 在对比中进行确定。

排除:首先找出明显不符合题旨要求的语料, 然后即可排除包括此语料的选项。

比较:可对有关选项进行比较, 找出其不同之处, 以此确定有分歧的语料;可对有一定难点的相关语料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选出更加符合题旨要求的一个。

特别提醒:命题者有时为了照顾选项的和谐统一, 并不把符合题干要求的全部内容都归在正确选项, 也就是说正确选项的答案并非包罗所有符合题意的句子。

七﹑准确把握作者观点与态度的方法

1.抓议论评价性的句子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直接在文章中表现出来, 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往往出现在一段材料或整段文章的结尾, 考生可抓住这些关键句子来判断解题。

2.从相关的材料中抽象概括

有时作者的观点态度表现得含蓄而曲折, 从材料中不能直接找到相关的句子, 这就需要考生在阅读文章时, 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中, 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 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3.两相对比, 排除干扰

考题中设置的干扰一般有: (1) 夸大事实, 导致谬误; (2) 偷换概念, 混淆是非; (3) 正误夹杂, 真真假假。

考生只要认真研讨语料, 把握文章内容, 然后两相对比, 就不难排除干扰, 得出正确答案。

4.了解相关背景, 准确把握观点与态度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 如果能做到知人论世, 既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又了解作家的思想, 则更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观点态度。

【沙场练兵·新题点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凡治人者何?曰:非五谷无以充腹, 非丝麻无以盖形, 故充腹有粒, 盖形有缕。夫在芸耨, 妻在机杼, 民无二事, 则有储蓄。夫无雕文刻镂之事, 女无绣饰纂组之作。木器液 , 金器腥。圣人饮于土, 食于土, 故埏植以为器, 天下无费。今也, 金木之性, 不寒而衣绣饰;马牛之性, 食草饮水而给菽粟。是治失其本, 而宜设之制也。春夏夫出于南亩, 秋冬女练布帛, 则民不困。今短褐不蔽形, 糟糠不充腹, 失其治也。古者, 土无肥硗, 人无勤惰 , 古人何得至今人何失邪?耕有不终亩, 织有日断机, 而奈何寒饥?盖古治之行, 今治之止也。

夫谓治者, 使民无私也。民无私, 则天下为一家, 而无私耕私织, 共寒其寒, 共饥其饥。故如有子十人不加一饭, 有子一人不损一饭, 焉有喧呼酒以败善类乎?民相轻佻, 则欲心与, 争夺之患起矣。横生于一夫, 则民私饭有储食, 私用有储财。民一犯禁而拘以刑治, 乌有以为人上也。善政执其制, 使民无私。为下不敢私, 则无为非者矣。反本缘理, 出乎一道, 则欲心去, 争夺止, 囹圄空;野充粟多, 安民怀远 ;外无天下之难, 内无暴乱之事, 治之至也。

苍苍之天, 莫知其极;帝王之君, 谁为法则? 往世不可及, 来世不可待, 求己者也。所谓天子者四焉:一曰神明, 二曰垂光, 三曰洪叙, 四曰无敌。此天子之事也。

野物不为牺牲, 杂学不为通儒。今说者曰: “百里之海不能饮一夫, 三尺之泉足以止三军渴。”臣谓欲生于无度, 邪生于无禁。太上神化, 其次因物, 其下在于无夺民时, 无损民财。夫禁必以武而成, 赏必从文而成。

(选自《尉缭子·治本第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器液 , 金器腥液:渗透。

B.而宜设之制也设:建立。

C.人无勤惰勤惰:勤劳与懒惰。

D.安民怀远怀远:安抚远方之民, 使之归附。

2.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都表明治国根本的一组是

①夫在芸耨, 妻在机杼, 民无二事, 则有储蓄

②夫无雕文刻镂之事, 女无绣饰纂组之作

③春夏夫出于南亩, 秋冬女练布帛, 则民不困

④夫谓治者, 使民无私也

⑤善政执其制, 使民无私

⑥野物不为牺牲, 杂学不为通儒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②③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理百姓应首先解决温饱问题。

B.推行治国之本在于执行法制, 使百姓不去谋取私利。

C.贤明的君主应智慧超群, 光泽垂范, 赏罚严明, 英勇果敢。

D.私欲有时产生于没有节制, 邪念即便有禁令也难免产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非五谷无以充腹, 非丝麻无以盖形, 故充腹有粒, 盖形有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反本缘理, 出乎一道, 则欲心去, 争夺止, 囹圄空;野充粟多, 安民怀远;外无天下之难, 内无暴乱之事, 治之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圣人之为国也, 壹赏, 壹刑, 壹教。壹赏则兵无敌, 壹刑则令行, 壹教则下听上。夫明赏不费, 明刑不戮, 明教不变, 而民知于民务, 国无异俗。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 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 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

所谓壹赏者, 利禄官爵抟出于兵, 无有异施也。夫固知愚、贵贱、勇怯、贤不肖, 皆尽其胸臆之知, 竭其股肱之力, 出死而为上用也;天下豪杰贤良从之如流水;是故兵无敌而令行于天下。万乘之国不敢苏其兵中原;千乘之国不敢捍城。万乘之国, 若有苏其兵中原者, 战将覆其军;千乘之国, 若有捍城者, 攻将凌其城。战必履人之军, 攻必凌獉人之城, 尽城而有之, 尽宾而致之, 虽厚庆赏, 何费匮之有矣?昔汤封于赞茅, 文王卦于岐周, 方百里。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 武王与纣战于牧野之中, 大破九军, 卒裂土封诸侯, 士卒坐陈者, 里有书社。车休息不乘, 纵马华山之阳, 纵牛于农泽, 纵之老而不收。此汤、武之赏也。故曰:赞茅、岐周之粟, 以赏天下之人, 不人得一升;以其钱赏天下之人, 不人得一钱。故曰:百里之君, 而封侯其臣, 大其旧;自士卒坐陈者, 里有书社;赏之所加, 宽于牛马者;何也?善因天下之货以赏天下之人。故曰:明赏不费。汤、武既破桀、纣, 海内无害, 天下大定, 筑五库, 藏五兵, 偃武事, 行文教 , 倒载干戈, 搢笏, 作为乐, 以申其德。当此时也, 赏禄不行, 而民整齐。故曰: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

(节选自《商君书·赏刑第十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攻必凌人之城凌:攀登。

B.何费匮之有矣匮:不足。

C.车休息不乘休息:休养生息。

D.行文教文教:文德教化。

2.以下各组句子中, 对“壹赏”政治主张理解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是故兵无敌而令行于天下

②利禄官爵抟出于兵

③明赏不费

④赏禄不行, 而民整齐

⑤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

⑥赏之所加, 宽于牛马者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②③④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奖赏明确, 人们就不可能营私舞弊, 投机取巧取得奖赏, 只能凭战功取赏。

B.刑罚严明, 人人知道犯法必究, 因而不敢犯法, 所以“不戮”。

C.施行教化明白清楚, 人们即使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也很难自觉地统一行动。

D.在作者看来, 明确的奖赏发展极点可能达到不用奖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夫固知愚、贵贱、勇怯、贤不肖, 皆尽其胸臆之知, 竭其股肱之力, 出死而为上用也;天下豪杰贤良从之如流水;是故兵无敌而令行于天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汤、武既破桀、纣, 海内无害, 天下大定, 筑五库, 藏五兵, 偃武事, 行文教, 倒载干戈, 搢笏, 作为乐, 以申其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4题。

陶弘景字通明, 丹阳秣陵人也。初, 母梦青龙自怀而出, 并见两天人手执香炉来至其所, 已而有娠, 遂产弘景。幼有异操。年十岁, 得葛洪《神仙传》, 昼夜研寻, 便有养生之志。及长, 身长七尺四寸, 神仪明秀, 朗目疏眉, 细形长耳。读书万余卷。善琴棋、工草隶。未弱冠, 齐高帝作相, 引为诸王侍读, 除奉朝请。虽在朱门, 闭影不交外物, 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 , 多取决焉。永明十年, 上表辞禄, 诏许之, 赐以束帛。及发, 公卿祖之于征虏亭, 供帐甚盛, 车马填咽, 咸云宋、齐以来, 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 寻访仙药。每经涧谷, 必坐卧其间, 吟咏盘桓 , 不能已已。时沈约为东阳郡守, 高其志节, 累书要之, 不至。

弘景为人, 圆通谦谨, 出处冥会, 心如明镜, 遇物便了, 言无烦舛 , 有亦辄觉。

永元初, 更筑三层楼, 弘景处其上, 弟子居其中, 宾客至其下, 与物遂绝, 唯一家僮得侍其旁。特爱松风, 每闻其响, 欣然为乐。有时独游泉石, 望见者以为仙人。

性好著述, 尚奇异, 顾借光景, 老而弥笃。尤明阳阳五行, 风角星算, 山川地理, 方图产物, 医术本草。

义师平建康, 闻议禅代, 弘景援引图谶, 数处皆成“梁”字, 令弟子进之。高祖既早与之游, 及即位后, 恩礼愈笃, 书问不绝, 冠盖相望。

天监四年, 移居积金东涧。善辟谷导引之法, 年逾八十而有壮容。深慕张良之为人, 云“古贤莫比”。

大同二年, 卒, 时年八十一。颜色不变, 屈申如桓。诏赠中散大夫, 谥日贞白先生, 仍遣舍人监护丧事。弘景遗令薄葬, 弟子遵而行之。

(选自《梁书·陶弘景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 一项是

A.朝仪故事故事:旧日的典章制度。

B.吟咏盘桓盘桓:徘徊、逗留。

C.出处冥会出处:来源或根据。

D.言无烦舛烦舛:繁杂错乱。

2.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 正确的一项是

A.陶弘景神态仪表明朗清秀, 眉目舒展有神。

B.陶弘景为人处世灵通随和, 谨慎谦逊, 出仕应对自如。

C.陶弘景性喜著述, 崇尚奇异诡怪, 珍惜光阴, 年老益甚。

D.陶弘景精通辟谷导引等养生之法, 年过八旬依然葆有壮年之貌。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虽在朱门, 闭影不交外物, 唯以披阅为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高祖既早与之游, 及即位后, 恩礼愈笃, 书问不绝, 冠盖相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4题。

庾信, 字子山, 南阳新野人也。祖易, 齐征士。父肩吾, 梁散骑常侍、中书令。

信幼而俊迈 , 聪敏绝伦, 博览群书, 尤善《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 腰带十围, 容止颓然, 有过人者。起家湘东国常侍, 转安南府参军。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 掌管记, 东海徐摛为左卫率, 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 父子在东宫, 出入禁闼, 恩礼莫与比隆。既有盛才, 文并绮艳, 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当时后进 , 竞相模范, 每有一文, 京都莫不传诵。

侯景作乱, 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 营于朱雀航。及景至, 信以众先退。台城陷后, 信奔于江陵。梁元帝承制, 除御史中丞。及即位, 转右卫将军, 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 来聘于魏, 属大军南讨, 遂留长安。

信多识旧章, 为政简静, 吏民安之。时陈氏与朝廷通好, 南北流寓之士, 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 高祖唯放王克、殷不害等, 信及褒并留而不遣。寻征为司宗中大夫。世宗、高祖并雅好文学, 信特蒙恩礼。至于赵、滕诸王, 周旋款至, 有若布衣之交。群公碑志, 多相请托。唯王褒颇与信相埒, 自余文人, 莫有逮者。

信虽位望通显, 常有乡关之思, 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云。……大象初, 以疾去职, 卒。隋文帝 深悼之, 赠本官, 加荆、淮二州 刺史。……

(选自《周书·庾信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 一项是

A.信幼而俊迈俊迈:英俊出众。

B.当时后进后进:进步较慢、水平较低的。

C.南北流寓之士流寓:在异乡日久而定居下来。

D.周旋款至周旋:应接、交往。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 正确的一项是

A.庾信从小英俊出众, 聪敏绝顶, 博览群书, 尤精于《春秋左氏传》。

B.庾信与徐陵, 因皆任抄撰学士, 出入禁闼, 恩礼隆重, 富于才华, 世称“徐庾体”, 可惜其文章绮靡艳丽。

C.庾信因世宗﹑高祖都喜爱文学而蒙受恩礼, 当时除了王褒, 其余的文人没有谁能比得上他。

D.庾信虽位望通显, 却常常思念故乡, 著名的《哀江南赋》就是其思乡代表作。

3.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七:“庾信《马射赋》云:‘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 王勃仿其语。”试写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信多识旧章, 为政简静, 吏民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群公碑志, 多相请托。唯王褒颇与信相埒, 自余文人, 莫有逮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4题。

纪僧真, 丹阳建康人也。僧真少随逐征西将军萧思话及子惠开, 皆被赏遇。惠开性苛, 僧真以獉微过见罚, 既而委任如旧。及罢益州还都, 不得志, 僧真事之愈谨。惠开临终叹曰:“纪僧真方当富贵, 我不见也。”乃以僧真托刘秉、周颙。初, 惠开在益州, 士反, 被围危急, 有道人谓之曰:“城围寻解。檀越贵门后方大兴, 无忧外贼也。”惠开密谓僧真曰:“我子弟见在者, 并无异才。正是道成耳。”僧真忆其言, 乃请事太祖。随从在淮阴, 以闲书题, 令答远近书疏。自寒官历至太祖冠军府参军、主簿。僧真梦蒿艾生满江, 惊而白之。

元徽初, 从太祖顿新亭, 拒桂阳贼。萧惠朗突入东门, 僧真与左右共拒战。贼退, 太祖命僧真领亲兵, 游逻城中。事宁, 除南台御史、太祖领军功曹。上将废立, 谋之袁粲、褚渊。僧真启上曰:“今朝廷猖狂, 人不自保。天下之望, 不在袁、褚。明公岂得默己, 坐受夷灭?存亡之机, 仰希熟虑。”太祖纳之。

太祖欲度广陵起兵, 僧真又启曰:“主上虽复狂衅, 虐加万民, 而累世皇基, 犹固盘石。今百口北度, 何必得俱?纵得广陵城, 天子居深宫施号令, 目明公为逆, 何人避此?如其不胜, 则应北走胡中。窃谓此非万全策也。”上曰:“卿顾家, 岂能逐我行耶 ?”僧真顿首称无贰。

初, 上在领军府, 令僧真学上手迹下名, 至是报答书疏, 皆付僧真。上观之, 笑曰:“我亦不复能别也。”初, 上在淮阴治城, 得一锡趺, 大数尺, 下有篆文, 莫能识者。僧真曰:“何须辨此文字, 此自久远之物, 九锡之徵也。”

僧真容貌言吐, 雅有士风。世祖尝目送之, 笑曰:“人何必计门户, 纪僧真常贵人所不及。”永泰元年, 除司农卿。明帝崩, 掌山陵事。出为庐陵内史, 年五十五, 卒。

(选自《南齐书·纪僧真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 一项是

A.城围寻解寻:不久, 随即。

B.以闲书题闲:悠然自得。

C.事宁, 除南台御史除:任命官职。

D.掌山陵事掌:主管。

2.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 正确的一项是

A.纪僧真出身寒门, 深得萧道成赏识。

B.纪僧真在萧道成登基以前, 给予谋划和协助, 可见其善于投机取巧。

C.纪僧真出身低微却有一定的才干, 因而得到重用。

D.纪僧真敢于直谏, 这也是他深受重用的原因之一。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明公岂得默己, 坐受夷灭?存亡之机, 仰希熟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纵得广陵城, 天子居深宫施号令, 目明公为逆, 何人避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4题。

大夫曰:“昔徐偃王行义而灭, 鲁哀公好儒而削, 知文而不知武, 知一而不知二。故君子笃仁以行, 然必筑城以自守, 设械以自备, 为不仁者之害己也。是以古者蒐狝振旅而数军实焉, 恐民之愉佚而亡戒难。故兵革者国之用, 城垒者国之固也, 而欲罢之, 是去表见里, 示匈奴心腹也。匈奴轻举潜进, 以袭空虚, 是犹不介而当矢石之蹊, 祸必不振。此边境之所惧, 而有司之所忧也。”

文学曰:“往者能关梁, 交有无, 自单于以下, 皆亲汉内附, 往来长城之下。其后, 王恢误谋马邑, 匈奴绝和亲, 攻当路塞, 祸纷拏而不解, 兵连而不息, 边民不解甲驰驽, 行数十年, 介胄而耕耘, 耝耰而侯望, 燧燔烽举, 丁壮弧弦而出斗, 老者超越而入葆, 言之足以流涕寒心, 则仁者不忍也。《诗》云:‘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未闻善往而有恶来者。故‘君子敬而无失, 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 皆为兄弟也。’故‘内省不疚, 夫何忧何惧’。”

大夫曰:“自春秋诸夏之君会聚相结, 三会之后, 乖离獉獉相疑, 伐战不止, 六国从亲, 冠带相接, 然未尝有坚约, 况禽兽之国乎!《春秋》存君在楚, 诰鼬之会书‘公’, 给夷狄也。匈奴数和亲, 而常先犯约, 贪侵盗驱, 长诈谋之国也, 反复无信, 百约百叛, 若朱、象之不移, 商均之不化。而欲信其用兵之备, 亲之以德, 亦难矣。”

文学曰:“王者中立而听乎天下, 德施方外, 绝国殊俗, 臻于阙廷, 凤凰在列树, 麒麟在郊薮, 群生庶物, 莫不被泽。……范蠡出于越, 由余长于胡, 皆为霸王贤佑, 故政有不从之教, 而世无不可化之民。《诗》云:‘酌彼行潦, 挹彼注兹。’故公刘处戎狄, 戎狄化之;太王去豳, 豳民随之。周公修德, 而越裳氏来:其从善如影响。为政务以德亲近, 何忧于彼之不改。”

(选自《盐铁论·和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 一项是

A.老者超越而入葆超越:越过障碍。

B.内省不疚内省:内心反复;自己检查。

C.乖离相疑乖离:不和而散。

D.其从善如影响影响:消息。

2.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 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行仁必筑城以自守, 设械以自备。

B.君子只有内心反省, 才能毫无愧歉, 才能无忧无惧。

C.六国合纵和亲, 使者往来不绝, 但也不曾有过坚牢的盟约, 匈奴更让人难以信任。

D.施政常常还顺民心, 因而百姓不愿意接受教化。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匈奴轻举潜进, 以袭空虚, 是犹不介而当矢石之蹊, 祸必不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匈奴数和亲, 而常先犯约, 贪侵盗驱, 长诈谋之国也, 反复无信, 百约百叛, 若朱、象之不移, 商均之不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4题。

子昂字伯玉, 梓州人。开耀二年许旦榜进士。初年十八时, 未知书, 以富家子任侠尚气弋獉 博獉。后入乡校感悔, 即于州东南金华山观读书, 痛自修饰, 精穷坟典 , 耽爱黄老, 《易》象。光宅元年, 诣阙上书, 谏灵驾入京。召见, 武后奇其才, 遂拜麟台正字, ……累迁拾遗。圣历初, 解官归。会父丧, 庐冢次。县令段简贪残, 闻其富, 造诈诬子昂, 胁取略二十万缗, 犹薄之, 遂送狱。子昂自筮卦, 惊曰:“天命不祐, 吾殆穷乎!”果死狱中, 年四十三。子昂貌柔雅, 为性褊躁, 轻财好施, 笃朋友之义。唐兴, 文章承徐、庚馀风, 天下祖尚, 子昂始变雅正。初为《感遇诗》三十章, 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獉海内文宗。”由是知名。凡所著论, 世以为法, 诗调尤工。尝劝后兴明堂、太学, 以调元气。与游英俊 , 多秉杈衡。柳公权评曰:“能极著述, 克备比兴, 唐兴以来, 子昂而已。”有集十卷, 今传。

呜呼!古来材大或难为用, 象以有齿卒焚其身, 信哉, 子昂之谓欤!

(选自《唐才子传·陈子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富家子任侠尚气弋博弋博:赌博取胜。

B.精穷坟典坟典:三坟字典的简称, 泛指古书。

C.子昂始变雅正雅正:典雅纯正。

D.与游英俊英俊:才智杰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子昂相貌温柔和雅, 性格偏执急躁, 轻财好施, 重朋友之义。

B.陈子昂诗文除继承徐陵、庾信遗风, 更在于其明于创新, 因而从他开始才转变为雅正。

C.陈子昂因作《感遇诗》三十章, 深得王适高度评价。

D.陈子昂能 极尽精力 著述, 充分体现 比兴。

4.把原文中 画横线的 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

(1) 能极著述, 克备比兴, 唐兴以来, 子昂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呜呼!古来材大或难为用, 象以有齿卒焚其身, 信哉, 子昂之谓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嘉祐五年, 京师大疫。四月乙亥, 圣俞得疾, 卧城东汴阳坊。明日, 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 驺呼属路不绝。城东之人, 市者废, 行者不得往来, 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邪? 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 癸未, 圣俞卒。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 而其尤亲而旧者, 相与聚而谋其后事。自丞相以下, 皆有以赙恤其家。粤六月甲申, 其孤增载其柩南归, 以明年正月丁丑葬于宣州阳城双归山。

圣俞, 字也, 其名尧臣, 姓梅氏, 宣州宣城人也。自其家世颇能诗, 而从父询以仕显 , 至圣俞, 遂以诗闻。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 皆能道其名字, 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 直曰此世所贵也, 吾能得之, 用以自矜。故求者日踵门, 而圣俞诗遂行天下。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 久则涵演深远, 间亦琢刻以出怪巧, 然气完力余, 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 故辞非一体。至于他文章, 皆可喜, 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 僻固而狭陋也。

圣俞为人仁厚乐易, 未尝忤于物, 至其穷愁感愤, 有所骂讥笑谑, 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 而不怨怼, 可谓君子者也。初在河南, 王文康公见其文, 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 尝一召试, 赐进士出身, 余辄不报。嘉祐元年, 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列言于朝曰: “梅某经行修明, 愿得留, 与国子诸生讲论道德, 作为雅颂, 以歌咏圣化。”乃得国子监直讲。三年冬, 袷于太庙, 御史大夫韩绛言天子且亲祠, 当更制乐章, 以荐祖考, 惟梅某为宜, 亦不报。

圣俞初以从父荫 , 补太庙斋郎, 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 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襄城县, 监湖州盐税, 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 监永济仓, 国子监直讲, 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奏其所撰《唐载》二十六卷, 多补正旧史阙谬, 乃命编修《唐书》, 书成, 未奏而卒。享年五十有九。

曾祖讳远, 祖讳邈, 皆不仕。父讳让, 太子中舍, 致仕, 赠职方郎中。母曰仙游县太君束氏, 又曰清河县太君张氏。初娶谢氏, 封南阳县君;再娶刁氏, 封某县君。子男五人, 曰增、曰墀、曰坰、曰龟儿, 一早卒。女二人, 长适太庙斋郎薛通, 次尚幼。

圣俞学长于《毛氏诗》, 为《小传》二十卷。其文集四十卷, 注《孙子》十三篇。余尝论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盖非诗能穷人, 殆穷者而后工也。”圣俞以为知言。

铭曰:不戚其穷, 不困其鸣, 不踬于艰, 不履于倾。养其和平, 以发厥声, 震越浑锽, 众听以惊。以扬其清, 以播其英, 以成其名, 以告诸冥。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庐陵文钞·梅圣俞墓志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从父询以仕显显:显耀, 传扬。

B.圣俞初以从父荫荫:保护。

C.长适太庙斋郎薛通适:顺从。

D.不戚其穷戚:忧愁, 悲伤。

2.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都表明梅圣俞“仁厚乐易”的一组是

①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 皆能道其名字

②其应于人者多, 故辞非一体

③未尝忤于物

④然用以为欢, 而不怨怼

⑤圣俞学长于《毛氏诗》

⑥梅某经行修明

A.①③B.②④

C.③④D.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俞诗经历了一个由追求清丽、恣肆平淡, 而涵容深邃、发挥广远, 偶尔雕琢, 而后气势充沛、笔法苍遒的过程。

B.圣俞之文一扫唐代号称诗人之文章之风, 既不怪僻拘泥, 又不狭隘浅陋。

C.圣俞以诗取乐, 当他穷困忧伤感慨忿懑时, 对事情有所咒骂讥讽嘲笑戏谑, 都借助诗歌予以表现, 可见其无奈与玩世不恭。

D.圣俞得以编修《唐书》, 缘于其呈送自己编撰的《唐载》, 对旧史缺漏和错误的补充与纠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益非诗能穷人, 殆穷者而后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不戚其穷, 不困其鸣, 不踬于艰, 不履于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4题。

太学生何蕃, 入太学者廿馀年矣。岁举进士, 学成行尊, 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獉。相与言于助教、博士, 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 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馀事, 以之升獉于礼部, 而以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文说者, 不可选纪。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 莫为礼部;为礼部者, 率蕃所不合者, 以是无成功。

蕃, 淮南人, 父母俱全。初入太学, 岁率一归, 父母止之;而后间一二岁乃一归, 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 纯孝人也。闵亲之老, 不自克。一日, 揖诸生, 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 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馀人, 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 请谕留蕃。于是太学阙祭酒, 会阳先生出道州, 不果留。

欧阳詹生言曰:“蕃, 仁勇人也。”或者曰: “蕃居太学, 诸生不为非义, 葬死者之无归, 哀其孤而字獉焉, 惠之大小必以力复, 斯其所谓仁欤! 蕃之力不任其体, 其貌不任其心, 吾不知其勇也。”欧阳詹生曰:“朱泚之乱, 太学诸生举将从之, 来请起蕃, 蕃正色叱之, 六馆之士不从乱, 兹非其勇欤?”

惜乎蕃之居下, 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譬之水, 其为泽, 不为川乎?川者高, 泽者卑;高者流, 卑者止, 是故蕃之仁义, 充诸心, 行诸太学, 积者多, 施者不遐也。天将雨, 水气上, 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 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 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 然后能有所立, 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 无亦使其无传焉。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昌黎文钞·太学生何蕃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齿:谈说。

B.以之升于礼部升:上报。

C.会阳先生出道州会:正值。

D.哀其孤而字焉字:养育。

2.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都表明何蕃既仁且勇的一组是

①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

②京师诸生以荐蕃名文说者, 不可选纪

③闵亲之老, 不自克

④葬死者之无归, 哀其孤而字焉

⑤惠之大小必以力复

⑥朱泚之乱, 太学生诸生举将从之, 来请起蕃, 蕃正色叱之

A.①②③B.①⑤⑥

C.②④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蕃品行高尚, 深得太学生们的推尊与称颂。

B.何蕃仕途未获成功, 源于了解者未在实位, 在实位者与之不合。

C.何蕃是个孝子, 怜悯双亲, 常常无法抑制自己念亲归养的心情。

D.何蕃的仁义, 充实于内心, 行之于太学, 尽管积累很多, 却无法施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蕃之力不任其体, 其貌不任其心, 吾不知其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惜乎蕃之居下, 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 然后能有所立, 独何蕃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贞观二年, 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 欲出一言, 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 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 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 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 则千载累于圣德, 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 赐彩百段。

贞观八年, 上谓侍臣曰:“言语者, 君子之枢机, 谈何容易。凡在众庶, 出一言不善, 则人记之, 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 不可出言有失。其所亏损至大, 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 泉石称意, 而怪无萤火, 敕云: ‘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 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 况其大乎?”魏徵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 若有亏失, 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 , 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

贞观十六年, 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 必诘难往复。散骑常侍刘洎上书谏曰:“帝王之与凡庶, 圣哲之与庸愚, 上下相悬, 拟伦斯绝。是知以至愚而对至圣, 以极卑而对极尊, 徒思自强, 不可得也。陛下降恩旨, 假慈颜, 凝旒以听其言, 虚襟以纳其说, 犹恐群下未敢对扬。况动神机, 纵天辩, 饰辞以折其理, 援古以排其议, 欲令凡蔽何阶应答?臣闻皇天以无言为贵, 圣人以不言为德。老君称‘大辩若讷’, 庄生称‘至道无文’。此皆不欲烦也。是以齐侯读书, 轮扁窃议;汉皇慕古, 张孺陈讥。此亦不欲劳也。且多记则损心, 多语则损气。心气内损, 形神外劳, 初虽不觉, 后必为累。须为社稷自爱, 岂为性好自伤乎?窃以今日升平, 皆陛下力行所至, 欲其长久, 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 慎兹取舍, 每事敦朴, 无非至公, 若贞观之初则可矣。至于秦政强辩, 失人心于自矜;魏文宏材, 亏众望于虚说。此才辩之累, 皎然可知。伏愿略兹雄辩, 浩然养气, 简彼缃图, 淡焉怡悦。自固万寿于南岳, 齐百姓于东户, 则天下幸甚, 皇恩斯毕。”手诏答曰:“非虑无以临下, 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 遂致烦多。轻物骄人, 恐由兹道。形神心气, 非此为劳。今闻谠言, 虚怀以改。”

(选自《贞观政要·慎言语第二十二》)

1.对下列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知:执掌, 负责。

B.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蚀:亏损。

C.饰辞以折其理折:驳斥。

D.淡焉怡悦淡:淡漠。

2.以下各组句子中, 有关“慎言”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言语者, 君子之枢机

②皇天以无言为贵, 圣人以不言为德

③多语则损气

④欲其长久, 匪由辩博

⑤秦政强辩, 失人心于自矜

⑥魏文宏材, 亏众望于虚说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君处在天下最崇高的地位, 如果有失误, 古人认为像日食月食一样, 人们都会看见, 应像太宗一样警戒慎重。

B.愚蠢者与圣智者, 卑贱者与尊贵者, 因上下悬殊, 观点自然难以相通。

C.要想国家长久, 不能依靠言辞通达善辩, 应忘掉好恶, 谨慎取舍。

D.不思虑, 不可以治理国家, 不说话却同样可以阐述治国方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人君居四海之尊, 若有亏失, 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 人皆见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但当忘彼爱憎, 慎兹取舍, 每事敦朴, 无非至公, 若贞观之初则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 犹不可期獉 ;况乎天理之溟漠, 又安可得而推獉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 死有传于后世, 苟能如此足矣, 而亦又何悲!

如公器质之深厚, 智识之高远, 而辅学术之精微, 故充于文章, 见于议论, 豪健俊伟, 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 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 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 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 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 无问乎识与不识, 而读其文, 则其人可知。

鸣呼!自公仕宦四十年, 上下往复, 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 窜质流离, 而终不可掩者, 以其公议这是非。既压复起, 遂显于世。果敢之气, 刚正之节, 至晚而不衰。方任宗皇帝临朝之末年, 顾念后事, 谓如公者, 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 从容指顾 , 立定大计, 谓千载而一时。

功名成就, 不居而去, 其出处进退, 又庶乎英魄灵气, 不随异物腐散, 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 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 平昔游从, 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 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 不能忘情者, 念公之不可复见, 而其谁与归!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不可期期:期望。

B.又安可得而推推:推求。

C.从容指顾指顾:手指目视, 比喻专注。

D.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瞻依:瞻仰依恋。

2.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都表明欧阳修“深厚、高远、精微”的一项是

①其积于中者, 浩如江河之停蓄

②其发于外者, 烂如日星之光辉

③其清音幽韵, 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

④其雄辞闳辩, 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⑤谓如公者, 可寄以社稷之安危

⑥功名成就, 不居而去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①③⑤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着眼于欧阳修的道德、文章、功业, 皆推崇备至, 妙在文势辞句全用欧公祭文笔法, 以议论起笔, 言有尽而意无穷, 不胜追慕怀想之情。

B.“不随异物腐散, 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此处用典, 切人切事, 可谓天然文字。盛赞欧阳修德泽必万古常新, 含“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之意。

C.最后一段, 抒发源自肺腑的哀痛之情, 表达作者个人的向慕之情。

D.本文一守常套, 始终围绕一“悲”字作文章。全文以议论张本, 迂回起笔, 以“不能不悲”推翻开端之“何须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及夫发谋决策, 从容指顾, 立定大计, 谓千载而一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 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 不能忘情者, 念公之不可复见, 而其谁与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4题。

欧阳玄字原功, 其先家庐陵, 与文忠公修同所自出。至曾大父新, 始迁居浏阳, 故玄为浏阳人。幼歧嶷, 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 八岁能成诵, 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 日记数千言, 即知属文。十岁, 有黄冠师注目视玄, 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 目光射人, 异日当以文章冠世, 廊庙之器也。”年十四, 益从宋故老习为词章, 下笔辄成章, 每试庠序, 辄占高等。弱冠, 下帷数年, 人莫獉见其面, 经史百家, 靡不讲究, 伊、洛诸儒源委, 尤为淹贯。

延祐元年, 诏设科取士, 玄以《尚书》与贡。明年, 赐进士出身, 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 调太平路芜湖县尹。县多疑狱, 久不决, 玄察其情, 皆为平翻。豪右不法, 虐其驱奴, 玄断之从良。……改武冈县尹。县控制溪洞, 蛮獠杂居, 抚字稍乖, 辄弄兵犯顺。玄至逾月, 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攻杀, 官曹相顾失色, 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 径抵其地谕之。至则死伤满道, 战斗未已。獠人熟玄名, 弃兵仗, 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 缘诉某事于县, 县官不为直, 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 情有弗堪, 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玄喻以祸福, 归为理其讼, 獠人遂安。

诏修辽、金、宋三史, 召为总裁官, 发凡举例, 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悻悻露才、论议不公者, 玄不以口舌争, 俟其呈稿, 援笔窜定之, 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 皆玄属笔。五年, 帝以玄历仕累朝, 且有修三史功, 谕旨丞相, 超授爵秩, 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及入奏, 上称快者再三, 已而乞致仕 , 帝复不允。

玄性度雍容, 含弘缜密 , 处己俭约, 为政廉平, ……凡宗庙朝廷雄文大册、播告万方制诰, 多出玄手。金缯上尊之赐, 几无虚岁。海内名山大川, 释、老之宫, 王公贵人墓隧之碑, 得玄文辞以为荣。片言只字, 流传人间, 咸知宝重。文章道德, 卓然名世。有《圭斋文集》若干卷传于世。

(选自《元史·欧阳玄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伊、洛诸儒源委, 尤为淹贯淹贯:精通。

B.乃发愤就死耳发愤:发泄愤懑。

C.已而乞致仕致仕:退休。

D.含弘缜密缜密:处理细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玄从小聪慧, 经史百家, 都有所研究, 尤其精通二程学问的源流。

B.欧阳玄担任《辽史》、《金史》、《宋史》的总裁官, 但仅限于举例, 使撰稿者难有所据。

C.欧阳玄雍容大度, 含蓄、弘大, 处事细致, 廉洁公正。

D.欧阳玄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朝廷制诰多出其手。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是儿神气凝远, 目光射人, 异日当以文章冠世, 廊庙之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片言只字, 流传人间, 咸知宝重。文章道德, 卓然名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苏天爵字伯修, 真定人也。由国子学生公试, 名在第一, 释褐, 授从侍郎、大都路蓟州判官。丁内外艰, 服除, 调功德使司照磨。至顺元年, 预修《武宗实录》。二年, 升修撰, 擢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明年, 虑囚于湖北。湖北地僻远, 民獠所杂居, 天爵冒瘴毒, 遍历其地。囚有言冤状者, 天爵曰:“宪司岁两至, 不言何也?”皆曰:“前此虑囚者, 应故事耳。今闻御史至, 当受刑, 故不得不言。”天爵为之太息。每事必究心, 虽盛暑, 犹夜篝灯, 治文书无倦。沅陵民文甲无子, 育其甥雷乙, 后乃生两子, 而出乙。乙俟两子行卖茶, 即舟中取斧, 并斫杀之, 沉斧水中, 而血渍其衣, 迹故在。事觉, 乙具服, 部使者乃以三年之疑狱释之。天爵曰:“此事二年半耳, 且不杀人, 何以衣污血? 又何以知斧在水中?又其居去杀人处甚近, 何谓疑狱?”遂复置于理。其明于详谳, 大抵此类。

入为监察御史, 道改奎章阁授经郎。元统元年, 复拜监察御史, 在官四阅月, 章疏凡四十五上, 所劾者五人, 所荐举者百有九人。明年, 预修《文宗实录》, 五年, 出为淮东道肃政廉访使, 明年, 改吏部尚书, 是时, 朝廷更立宰相, 庶务多所弛张, 而天子图治之意甚切, 天爵知无不言, 言无顾忌, 夙夜谋画, 须发尽白。

至正二年, 拜湖广行省参知政事, 迁陕西行台侍御史。其兴除者七百八十有三事, 其纠劾者九百四十有九人, 都人有包、韩之誉。然以忤时相意, 竟坐不称职罢归。七年, 天子察其诬, 乃复起为湖北道宣慰使、浙东道廉访使, 俱未行。拜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浙财赋, 居天下十七, 事务最烦剧, 天爵条分目别, 细巨不遗。

天爵为学, 博而知要, 长于纪载, 尝著《国朝名臣事略》十五卷、《文类》七十卷。其为文, 长于序事, 平易温厚, 成一家言, 而诗尤得古法, 有诗稿七卷, 文稿三十卷。于是中原前辈, 凋谢殆尽, 天爵独身任一代文献之寄。讨论讲辩, 虽老不倦。晚年, 复以释经为己任。学者因其所居, 称之为滋溪先生。

(选自《元史·苏天爵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顺元年, 预修《武宗实录》预:参与。

B.明年, 虑囚于湖北虑:审察。

C.然以忤时相意忤:违逆。

D.竟坐不称职罢归坐:犯罪。

2.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都表明苏天爵从政身体力行的一组是

①每事必究心, 虽盛暑, 犹夜篝灯, 治文书无倦

②天爵知无不言, 言无顾忌, 夙夜谋画, 须发尽白

③然以忤时相意, 竟坐不称职罢归

④天爵条分目别, 细巨不遗

⑤天爵为学, 博而知要, 长于纪载

⑥其为文, 长于序事, 平易深厚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②④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天爵被任命为从侍郎、大都路蓟州判官, 缘于其在国学监的公开考试中名列第一。

B.苏天爵审察刑狱, 善于详细地审判定罪, 公正求实。

C.苏天爵从政知无不言, 为皇命谋划, 尽忠尽智, 深得历朝宰相器重。

D.苏天爵是元代的“包拯”, 办事分别条目, 巨细无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是时, 朝廷更立宰相, 庶务多所弛张, 而天子图治之意甚切, 天爵知无不言, 言无顾忌, 夙夜谋画, 须发尽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于是中原前辈, 凋谢殆尽, 天爵独身任一代文献之寄, 讨论讲辩, 虽老不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4题。

天目之山, 敞于幻住, 奇于立玉, 险于猴子岩, 幽于活埋庵。庵小而獉饰, 竹石皆秀, 面峰奇削, 广不累丈, 游人行刀脊上, 发皆竖。峰颠老松, 偃石侧出。周望缘而上, 坐其干, 余谓“陶王孙, 今即真矣。”周望身羸瘦, 故有此戏。

狮子岩架壁为阁, 下临无地, 巨木绣壁如韭, 飞岩怒壑, 不可尽状。立玉骨色类湖石, 一峰拔地立, 玲珑纤峭, 高千余级, 四面石壁刻露, 攒青簇黛, 似有高手堆叠而成。米南宫所谓秀瘦皱透, 大约其体石之变幻奇诡者也。

峰腰板屋二间, 一头陀坐其中, 悬破瓦釜, 壁间挂一烟黄本, 其行脚时所著论也。行迫, 未及问其名字。从立玉至此, 径甚险, 面临绝崖, 梯级而下, 不容半趾。一老人从平路望, 两足酸楚, 遂不能步。幻住即中峰道场, 景尤空阔, 诸獉峰奇态, 毕供眼前。从山足至此, 可獉十余里。由幻住而上, 山愈高峻, 然佳处皆在山半, 好事者獉皆游至, 再抵幻住, 便可息足矣。

(选自袁宏道《天目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玲珑纤峭玲珑:精巧细致。

B.大约其体石之变幻奇诡者也大约:大概。

C.可十余里可:大约。

D.便可息足矣息:停止。

2.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对天目山景点特点的归纳,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幻住空旷阴森

B.立玉峰奇特陡峭

C.狮子岩险峻秀丽

D.活埋庵幽雅精美

4.把原文中 画横线的 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

(1) 峰腰板屋二间, 一头陀坐其中, 悬破瓦釜, 壁间挂一烟黄本, 其行脚时所著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由幻住而上, 山愈高峻, 然佳处皆在山半, 好事者皆游至, 再抵幻住, 便可息足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下面文言语段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1.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渚水滨 (《齐桓公伐楚》)

A.入/也/王/复/诸/滨

B.君/也/给/君/滨

C.入/也/给/复/滨

D.君/也/王/复/诸/滨

2.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宫之奇谏假道》)

A.谓/依/寒/者/也

B.依/寒/者/虢/也

C.谓/衣/者/也

D.依/者/虢/也

3.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蹇叔哭师》)

A.曰/门/来/也

B.使/曰/管/来/也

C.使/曰/管/师/来/也

D.曰/管/来/也

4.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晋灵公不君》)

A.曰/敬/也/主/忠/命/信/也

B.曰/敬/也/主/忠/命/信/此/也

C.曰/也/主/忠/信/也

D.退/曰/也/忠/信/也

5.卻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戳之不祥赦 之以劝事君者 (《齐晋鞌之战》)

A.曰/难/死/君/祥/者

B.曰/死/君/之/祥/之/者

C.曰/难/君/之/祥/之/者

D.曰/君/祥/之/者

6.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釁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楚归晋知罃》)

A.戎/才/馘/鼓/戮/也/怨

B.才/馘/鼓/戮/也/才/怨

C.戎/才/任/馘/鼓/戮/也/才/怨

D.才/任/馘/戮/也/怨

7.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 (《祁奚荐贤》)

A.曰/党/荡/矣

B.曰/偏/党/荡/之/退/矣

C.曰/党/之/矣

D.曰/偏/觉/之矣

8.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冯谖客孟尝君》)

A.曰/窟/耳/窟/也/窟

B.曰/兔/耳/窟/枕/也/窟

C.曰/兔/耳/窟/也/窟

D.窟/耳/窟/枕/也/窟

9.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袄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 (《庄辛说楚襄王》)

A.曰/也/也/者/衰/矣/赵/之

B.曰/也/也/衰/矣/赵/之

C.曰/其/也/也/卒/衰/矣/赵/之

D.曰/其/也/也/衰/矣/赵/之

10.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鲁仲连义不帝秦》)

A.曰/者/患/难/也/者/也/也

B.曰/者/也/者/也/连/也

C.曰/者/人/也/者/也

D.曰/者/患/难/也/也/也

【参考答案】

一、

1.C (此为偏义复词, 指百姓勤劳)

2.A (①③④⑤均为治国之本:一是发展耕织, 二是“使民无私”。②指不能本末倒置。⑥指禁忌与评判的标准)

3.D (私欲产生于没有节制, 邪念产生于没 有禁令)

4. (1) 没有五谷杂粮就不能填饱肚子, 没有丝帛麻布就不能遮盖身体, 所以首先应该注意填饱肚子要有粮食, 遮盖身体要有衣服。

(2) 返回耕织的本业, 遵循无私的原则, 把握这一根本道理, 就会除去私欲之心, 争夺之事就会停止, 监狱就会空闲;百姓勤劳耕作、粮食富足, 安抚自己的百姓, 怀柔远方的人民, 外无邻国侵扰的祸难, 内无百姓暴乱的事件, 国家的治理就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了。

附译文:

治理百姓应该注意什么?回答是:没有五谷杂粮就不能填饱肚子, 没有丝帛麻布就不能遮盖身体, 所以首先应该注意填饱肚子要有粮食, 遮盖身体要有衣服。如果家家男人在田间从事耕作, 女人在庭院从事纺织, 百姓不受其他事情的干扰, 日子就会富裕。所以男人不要干那些雕绘刻画的奢侈差事, 女人不要干那些刺绣织锦的装饰差事。木制器皿容易渗漏, 金属器皿会有腥味。古代圣人因为喝的水来源于土, 吃的粮食也来源于土, 所以将土揉粘制成各种器皿使用, 这样天下便没有大的浪费。如今, 金木制成的器皿本性不知道寒冷, 却被人给它们披了华丽的锦缎;牛马的本性是吃草喝水, 却被人给它们吃精细的粮食。这样治理国家就失去了治国的根本, 因此应该为此建立必要的制度。如果男人常年在田里耕作, 女人常年在家里纺织, 那么百姓就不会贫穷。现在老百姓粗糙的衣服遮不住身体, 酒糟谷糠填不饱肚子, 是由于国家丧失了治国之本的缘故。古时候, 土地不比现在肥沃, 百姓不比现在勤劳, 那么古人为什么能够丰衣足食, 而现在的人为什么缺吃少穿呢?这是因为现在男人耕作不能耕完土地, 女人纺织时常停下机子, 那还怎么能解决温饱呢!这都是因为治国之本在古时候能够实行, 现在却被废止的缘故。

推行治国之本, 还必须注意要使百姓不谋取私利。百姓不谋取私利天下就会像一个大家庭, 没有私自耕作, 私自纺织, 大家都把别人的寒冷当作自己的寒冷, 把别人的饥饿当作自己的饥饿。所以一家之中如果有十个孩子, 也不会增加他父母一口饭的负担;一家之中如果只有一个孩子, 也不会减少他父母一口饭的负担, 这样哪还会有吵闹喧哗、酗酒作乐败坏良好风气的现象呢!百姓之间轻薄佻荡, 私欲便会萌生, 你争我夺的祸患就随之而起。祸患的发生在于暴君一人, 那么百姓就会私自储藏粮食, 私自储藏财物。百姓因此而触犯禁令, 被拘捕治罪, 这哪像是一个百姓的君主。推行治国之本在于执行法制, 使百姓不去谋取私利。百姓不敢谋取私利, 就没有为非作歹的人了。返回耕织的本业, 遵循无私的原则, 把握这一根本道理, 就会除去私欲之心, 争夺之事就会停止, 监狱就会空闲;百姓勤劳耕作、粮食富足, 安抚自己的百姓, 怀柔远方的人民, 外无邻国侵扰的祸难, 内无百姓暴乱的事件, 国家的治理就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了。

苍苍的上天, 没有人知道它的尽头;先古帝王, 谁可以作为我们效法的楷模?过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未来的时代不能靠等待, 只有靠自己的努力。贤明的君主要具备四种品德:一是智慧超群, 神圣英明;二是光泽垂范, 施恩天下;三是贵贱有序, 赏罚严明;四是英勇果敢, 天下无敌。这些都是君主理应做到的事情。

野生动物不能用作祭祀供品, 杂学无本不能算作鸿儒大师。现在游说的人常说:“百里宽的大海, 不够一个贪婪的人喝;三尺深的泉水, 却能够解除三军士卒的干渴。”臣下认为私欲产生于没有节度, 邪念产生于没有禁令。高明的办法是精神感化, 其次是因势利导, 其下是不误农时, 不伤民财。禁令必须靠武力来保证奏效, 奖赏必须靠文德来辅助完成。

二、

1.C (停止)

2.C (①述其果, ②③④⑤述其主张, ⑥述 其施加对象)

3.C (人们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从而自觉 地统一行动)

4. (1) 所以聪明的和愚蠢的、高贵的和低贱的、勇敢的和胆怯的、有德才的和没有德才的人, 都竭尽自己胸中的智慧, 使尽自己全身的力气, 豁出命来为君主效劳;天下的英雄豪杰贤达君子就像流水一样追随君主;所以他的军队所向无敌而政令能在天下贯彻执行。

(2) 商汤、周武王已经打败夏桀、商纣王以后, 国内没有祸害, 天下非常安定, 因而修建了各种仓库, 藏起了各种兵器, 停止了军事行动, 推行文德教化, 把各种兵器都倒过来放置而不用, 大臣们都穿着文官的服装把朝板插在腰间, 制作了音乐歌舞, 用来申明他们的功德。

附译文:

圣人治理国家的时候, 统一奖赏, 统一刑罚, 统一教化。统一了奖赏, 那么军队就能无敌于天下;统一了刑罚, 那么命令就能贯彻执行; 统一了教化, 那么臣民就会听从君主。明确的奖赏并不耗费财物, 严明的刑罚并不会杀人, 明白的教化并不需要去强行改变民众的风俗, 而民众就知道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国家也就没有异常的风俗。明确的奖赏发展到极点可以达到不用奖赏, 严明的刑罚发展到极点可以达到不用刑罚, 明白的教化发展到极点可以达到不用教化。

所谓统一奖赏, 就是利禄官爵专一地根据战功来颁发, 而没有其他的恩赐。所以聪明的和愚蠢的、高贵的和低贱的、勇敢的和胆怯的、有德才的和没有德才的人, 都竭尽自己胸中的智慧, 使尽自己全身的力气, 豁出命来为君主效劳;天下的英雄豪杰贤达君子就像流水一样追随君主;所以他的军队所向无敌而政令能在天下贯彻执行。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不敢在原野中抵抗他的军队;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不敢守卫自己的城池。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 如果有在原野中抵抗他的军队的, 一交战就会使他们的军队覆没;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 如果有守卫城池的, 一进攻就能登上他们的城墙。他的军队, 作战一定能歼灭别人的军队, 进攻一定能登上别人的城墙;因而天下所有的城池都能占领, 所有的诸侯都能使他们前来朝见入贡, 所以即使对立功的将士大加奖赏, 又有什么耗费得使财物紧缺呢?从前商汤在赞茅立国, 周文王在岐周立国, 土地都只有百里见方。后来商汤和夏桀在鸣条的野外交战, 周武王和商纣王在牧野地区交战, 把夏桀和商纣王庞大的军队打得大败, 最后商汤和周武王划分土地, 分封给诸侯;凡是坚守阵地的士兵, 复员后在家乡都能拥有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和土地;战车停着不再乘用, 把战马放到华山的南面山坡上, 把牛放到弘农一带的洼地中, 一直把它们放到老死而不再征用。这就是商汤、周武王的奖赏啊。所以说:赞茅、岐周的粮食, 如果用来赏给天下的民众, 那就不能够使每个人得到一升;如果拿赞茅、岐周的钱赏给天下的民众, 那就不能够使每个人得到一文钱。所以说:商汤、周武王这种原来只拥有方圆百里之地的君主, 现在竟能把他们的大臣封为诸侯, 而且这些诸侯的封地比商汤、周武王的原有国土还大;对于坚守阵地的士兵, 复员后在家乡都拥有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和土地;奖赏的施加对象, 甚至放宽到牛马;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善于利于天下的财物来奖赏天下的人。所以说:明确的奖赏并不耗费财物。商汤、周武王已经打败夏桀、商纣王以后, 国内没有祸害, 天下非常安定, 因而修建了各种仓库, 藏起了各种兵器, 停止了军事行动, 推行文德教化, 把各种兵器都倒过来放置而不用, 大臣们都穿着文官的服装把朝板插在腰间, 制作了音乐歌舞, 用来申明他们的功德。在这个时候, 奖赏、利禄都不用了, 而民众也规规矩矩, 很有秩序。所以说:明确的奖赏发展到极点可以达到不用奖赏。

三、

1.C (出仕与隐退)

2.C (①②副词, 全, 都。A①连词, 虽然, ②通“唯”, 只、仅;B①介词, 在, ②介词, 因为;D①连词, 表转折, ②连词, 表示递进)

3.B (无论出仕还是隐居, 都应付自如)

4. (1) 弘景虽然身为官府豪门, 却闭门不 出, 断绝交游, 专以读书为务。

(2) 高祖和弘景早有旧交, 等到高祖即位后, 对他的恩宠礼遇更加深厚, 书信往来不断, 前来探望他的达官贵人络绎不绝。

附译文:

陶弘景, 字通明, 丹阳秣陵人。当初, 陶弘景的母亲梦见青龙从怀中飞出, 同时看见两位天人手拿香炉到她住的地方, 不久便怀孕了, 于是生下弘景。弘景小时候就有特异的操行。十岁时, 得到葛洪的《神仙传》, 日夜研读探求, 于是萌生了探寻养生之法的志向。成年后, 身高七尺四寸, 仪表明朗清秀, 眉目舒展有神, 身材瘦削, 双耳很大。读书万余卷。擅长奕棋抚琴, 工于草、隶书法。未满二十岁时, 齐高帝萧道成为宰相, 引荐弘景为诸王侍读, 官拜奉朝请。弘景虽然身为官府豪门, 却闭门不出, 断绝交游, 专以读书为务。朝廷礼仪和典章制度, 多取决于弘景。齐武帝永明十年 (492) , 陶弘景上表辞职, 武帝下诏准许, 并赐给他许多绸缎。临别, 公卿们在征虏亭为他饯行, 场面盛大, 车马阻塞了道路。人们都说自从宋、齐以来, 没有过如此隆重的送行。朝廷内外都认为这是光荣的事。

弘景起初跟随东阳的孙游岳学习符图经法, 他遍游名山, 访仙求药。每经深涧幽谷, 必定于其间坐卧流连, 吟咏徘徊, 不舍离去。当时沈约为东阳郡太守, 认为他的志向节操高尚, 一再写信邀请他, 弘景始终没有前去。

陶弘景为人处世灵通随和, 谨慎谦逊, 无论出仕还是隐居, 都应付自如, 心如明镜, 对事物一接触就很清楚明白, 言谈简洁无差错, 有错也能立即发觉。

永元初年 (499) , 弘景又修建了三层楼, 弘景居上, 弟子居中, 宾客来则住底层, 从此与外界断绝来往, 仅有一家僮在身边侍候。弘景特别爱听松林中的风声, 每每听见风吹松响, 都欣然以此为乐。有时独自漫游于泉石之间, 看见的人以为他是神仙。

弘景秉性喜欢著述, 崇尚奇异诡怪, 珍惜光阴, 年老时更加如此。尤其通晓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物产、医术本草。

梁军平定建康, 弘景听人议论禅位之事, 就引用图谶, 结果多处都构成“梁”字, 于是命令弟子进呈高祖。高祖和弘景早有旧交, 等到高祖即位后, 对他的恩宠礼遇更加深厚, 书信往来不断, 前来探望他的达官贵人络绎不绝。

梁武帝天监四年 (505) , 弘景移居到积金东涧。他精通辟谷导引等养生之法, 年过八旬却依然葆有壮年人的容貌。弘景非常仰慕张良的为人, 说“古来的贤人, 无人能与他相比”。

梁武帝大同二年 (536) , 弘景死, 终年八十一岁, 遗体颜色不变, 屈伸犹如生前, 武帝下诏追赠他为中散大夫, 谥号为贞白先生, 又派舍人监护丧事。弘景遗嘱要求薄葬, 弟子们遵照执行。

四、

1.B (后辈)

2.B (选项中加上“可惜“二字评判, 属添加 内容, 与原文褒扬不符)

3.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4. (1) 庾信知道很多旧时的典章制度, 处理 政务清简宁静, 官吏百姓都觉得日子很好过。

(2) 公卿们死后的墓碑墓志, 多请求庾信撰写。只有王褒能和庾信相比, 其余的文人, 没有谁能及得上。

附译文:

庾信, 字子山, 是南阳新野人。祖庾易, 是南齐的征士。父庚肩吾, 是梁的散骑常侍、中书令。

庾信从小英俊出众, 聪敏绝顶, 博览群书, 尤其精熟《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 腰带十围, 举止疏慢, 有超过寻常人之处。起家任湘东国常侍, 转任安南府参军。当时庾肩吾任梁的太子中庶子, 掌管记, 东海徐摛任左卫率, 徐摛的儿子徐陵和庾信都任抄撰学士, 两家父子都在东宫, 出入禁闼, 恩礼隆重没有谁能相比。他们既富于才华, 写出文章来绮靡艳丽, 因而世上称之为“徐庾体”, 当时后辈, 争相学习, 他们每写出一篇, 京城里没有不流传诵读。

侯景作乱, 梁简文帝派庾信率领宫里文武一千多人, 在朱雀航扎营。到侯景前来, 庾信带了兵众先撤退。台城陷城后, 庾信出逃到江陵。梁元帝承制, 授庾信为御史中丞。到元帝即位, 庾信转任右卫将军, 封爵武康县侯。加授之散骑常侍, 来西魏聘问, 正逢西魏大军南征江陵, 庾信就留在长安。

庾信知道很多旧时的典章制度, 处理政务清简宁静, 官吏百姓都觉得日子很好过。当时南朝陈氏和朝廷和好交往, 南北双方流寓的人, 允许各自回归本国。陈氏就请求把王褒和庾信等十几位送回, 高祖只放回了王克﹑殷不害等人, 庚信和王褒都留下不放。不久庾信被内召任司宗中大夫。世宗、高祖都素来喜爱文学, 庾信尤其蒙受恩礼。至于赵、滕诸王, 也都和他交往殷勤, 如同布衣之交。公卿们死后的墓碑墓志, 多请求庾信撰写。只有王褒能和庾信相比, 其余的文人, 没有谁能及得上的。

庾信虽然位望通显, 还常思念着故乡, 就写了一篇《哀江南赋》来抒写思乡的感情。……北周静帝大象初年, 庾信因病辞官, 逝世。隋文帝很是哀 悼, 赠他本官, 加授荆、淮二 州刺史。……

五、

1.B (同“娴”, “熟习”)

2.B (①②连词, 表顺接, 相当于“就”。A①介词, 因为, ②介词, 依照;C①语气词, 表反问, 相当于“呢”, ②语气词, 表示测度;D①无定代词, 没有谁, ②副词, 表示否定, 不)

3.B (褒贬不当。应改为:审时度势, 随机 应变)

4. (1) 圣明的主公岂能保持自己的沉默, 坐等灭亡之灾呢?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希望你深思熟虑。

(2) 纵使得到了广陵城, 天子却可以在深宫里发号施令, 把圣明的主公您看成是逆贼, 您如何才能逃脱?

附译文:

纪僧真, 丹阳建康人。纪僧真年轻时跟随征西将军萧思话和他的儿子萧惠开, 得到他们父子二人的赏识。萧惠开性情苛刻, 僧真因为犯了很小的过错就遭到他的惩罚, 但不久就又对他委以信任同往常一样了。到了萧惠开从益州离任回到都城, 很不得志, 而纪僧真对他的事奉却更加恭敬。萧惠开临终时感叹说:“僧真将要得到富贵, 可惜我看不见了。”于是他把纪僧真托付给刘秉、周颐。当初, 萧惠开在益州时, 当地人造反, 他被围困, 十分危急。有一个道士却对他说:“城外的包围不久就会解除。施主的贵门以后将要大大的兴盛, 不必忧虑外面的贼兵。”萧惠开私下对纪僧真说:“我姓萧的子弟们现在还活着的, 都没有什么奇异才能。道人所说的恐怕正是萧道成。”纪僧真记着这句话, 于是后来就请求事奉齐太祖萧道成。他跟随萧道成在淮阴, 因为熟习起草书写文书, 萧道成命令他答复远近之人的书信奏疏。纪僧真从卑下的官职一直升任为萧道成冠军府中的参军、主簿。有一次纪僧真梦见长江里长满了蒿艾, 惊醒后就告诉萧道成。

元徽初年, 纪僧真跟随萧道成驻守新亭, 抵挡桂阳王刘休范的反叛。萧惠朗冲入东门, 僧真与左右的人共同抵抗。贼兵退后, 萧道成命令纪僧真率领亲兵, 在城中巡逻。事情平息后, 他被任命为南台御史、萧道成领军府的功曹。萧道成准备废黜宋帝另立, 与袁粲、褚渊谋划。纪僧真启禀萧道成说:“如今朝廷肆意妄行, 人人不能自保。天下人的希望, 并不寄托在袁、褚二人身上。圣明的主公岂能保持自己的沉默, 坐等灭亡之灾呢?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希望你深思熟虑。”萧道成采纳了他的意见。

萧道成打算渡江到广陵去起兵, 纪僧真又启禀说:“皇上虽然又举动狂妄, 虐害万民, 但几代积起来的皇朝根基, 仍然像磐石一样坚固。如今您率领众人北渡长江, 如何一定能使众人都跟您去?纵使得到了广陵城, 天子却可以在深宫里发号施令, 把圣明的主公您看成是逆贼, 您如何才能逃脱?如果不能获胜, 大概只能向北逃到胡人那里去了。我认为这不是确保万全的计策。”萧道成说:“你顾念自己的家, 哪里会跟随我行动?”纪僧真叩 着头声称 自己没有 二心。

当初, 萧道成在领军府时, 叫纪僧真模仿他的手迹签名, 到这时凡是答复的书札文件, 都交给纪僧真处理。萧道成看他的签名, 笑着说: “连我自己也不再能辨别其真假了。”当初, 萧道成在淮阴修整城墙, 得到一个锡制的碑座, 有好几尺大, 下面刻有篆文, 没有人能认识。纪僧真说:“何必辨认这些文字, 这是很久以前的古物, 是将要得到九锡的征兆。”

纪僧真的容貌和谈吐, 儒雅而有士人的风度。齐世祖萧颐曾经目送着纪僧真, 笑着说: “人何必要计较门第, 纪僧真是那些出身高贵的人也往往比不上的。”永泰元年 (498) , 任命为司农卿。明帝驾崩后, 他负责管理皇帝陵墓。出任庐陵内史。五十五岁时去世。

六、

1.D (如影随形, 如响应声)

2.A (①②连词, 所以。B①指示代词, 那, ②语气词, 表示感叹;C①表逆接, 却, ②用在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 含有“如果”之意;D①副词, 没有, ②无定代词, 没有谁)

3.D (施政有时会有不顺民心的教令, 但世 上没有不受教化的百姓)

4. (1) 匈奴轻装潜进, 来袭击空虚, 这就像 不披铠甲而对着箭和投石, 灾祸必然无法挽救。

(2) 匈奴屡次与汉和亲, 可常首先违犯盟约, 贪侵盗驱, 是崇尚诈谋之国, 反复无常不讲信用, 百次订约百次背叛, 像丹朱、象那样不可改变, 像商均那样不受感化。

附译文:

大夫说:“从前徐偃王行义而灭亡, 鲁哀公好儒而削弱, 这是只知文而不知武, 只知一而不知二。所以君子认真行仁, 仍必筑城以自守, 设械以自备, 是为了有不仁者要害自己。因此, 古时候要搜狝振旅而数军实, 唯恐百姓苟安而忘掉对祸患戒备。所以兵革要为国家使用, 城垒要使国家巩固, 你们竟要取消这些, 这是去掉外表暴露内里, 把心腹显示给匈奴。匈奴轻装潜进, 来袭击空虚, 这就像不披铠甲而对着箭和投石, 灾祸必然无法挽救。这是边境之所惧怕, 而有司之所忧虑。”

文学说:“从前开放关梁, 交换有无, 从单于以下都亲汉内附, 往来于长城之下。后来王恢错误地在马邑设谋, 致使匈奴断绝了和亲关系, 攻击当路的障塞, 祸患纷拏而不缓解, 战争不停, 边境的百姓不能脱掉铠甲松下弓弩, 将有几十年, 披甲戴盔而耕耘, 锄草平地而守望, 点燃烽举起燧, 丁壮控弦而出来战斗, 老者争先恐后地奔入堡垒, 这种情况说起来就会令人流涕寒心, 为仁者所不忍心。《诗经》上说:‘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没听说与人为善而招来恶报的。所以‘君子敬而无失, 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 皆为兄弟也。’所以内心反省毫无愧歉, 那还有什么忧虑和恐惧呢?”

大夫说:“自春秋诸夏之君聚会结盟, 三会之后, 乖离猜疑, 争战不停。六国合纵和亲, 使者往来不绝, 但也不曾有过坚牢的盟约, 何况匈奴禽兽之国呢!《春秋》记载鲁君在楚以示存问, 诰鼬之会, 一再书‘公’, 以示绥靖夷狄。匈奴屡次与汉和亲, 可常首先违犯盟约, 贪侵盗驱, 是崇尚诈谋之国, 反复无常不讲信用, 百次订约百次背叛, 像丹朱、象那样不可改变, 像商均那样不受感化。而你们却要听任他们作用兵的准备, 而让我们用德去亲近他们, 那实在太难了。”

文学说:“王者居中而治理天下, 德施于方外, 绝国殊俗, 都来到朝廷, 凤凰集于列树, 麒麟栖于郊泽, 各种生灵和万物, 无不蒙受恩泽。……范蠡出于越, 由余长于胡, 都成为霸王的贤辅佐, 可见施政会有不顺民心的教令, 而世上没有不受教化的百姓。《诗经》上说:‘酌彼行潦, 挹彼往兹。’公刘处于戎狄, 戎狄受其教化;太王离开豳地, 豳人跟随前去, 周公修行德政, 越裳氏来朝贡:他们的从善如同影之随形、响之随声。为政尽 力以德去 亲近, 何须担忧 匈奴不改。”

七、

1.D (名词, 指才智杰出的人)

2.D (①②, 助词, 罢了。A①介词, 凭, ②任 用;B①人称代词, 指陈子昂, ②人称代词, 它; C①助词, 成为, ②动词, 治理)

3.B (“更在于其明于创新”, 属添加内容)

4. (1) 能极尽精力以著述, 能充分体现比 兴, 唐兴以来, 只有陈子昂而已。

(2) 唉!自古以来才气大的很难被大用。象因为有牙终于毁掉了身子, 说得对啊, 子昂正是这样啊!

附译文:

陈子昂, 字伯玉, 梓州人。开耀二年许旦榜进士。当初他在十八岁时, 还不知读书, 凭着是富家子弟任侠尚气赌博。后来进了乡校悔悟过来, 就去本州东南金华山道观读书, 痛加检点, 精研典籍, 酷爱黄老和《周易》。光宅元年, 进京上书, 对高宗灵驾入京劝谏。武后召见了他, 惊叹他的才学, 就任命为麟台正字, ……几次升迁官做到拾遗。圣历初年, 辞官回乡。正逢上父亲去世, 在墓旁结庐守孝。县令段简贪婪残暴, 听说陈子昂有钱, 诬陷他, 勒索了二十万缗钱, 还嫌少, 就把陈子昂关进监狱里。陈子昂为自己算卦, 吃惊道:“上天不保佑, 我怕要完蛋了!”果然死在狱中, 年四十三岁。子昂相貌温柔和雅, 性格却偏执急躁, 轻财好施与, 注重朋友之义。唐朝建立, 诗文继承徐、庚遗风, 天下崇尚, 从陈子昂开始才转变为雅正。陈子昂早先作《感遇诗》三十章, 王适看到后惊异地说:“这人定会成为海内文坛宗师。”陈子昂由此知名, 凡所著作议论, 都被世人取法, 诗调尤称高水平。陈子昂曾劝说武后兴建明堂、太学, 来调理元气。和他往来的才智杰出之士, 后来多执掌朝政。柳公权评论道:“能极尽精力以著述, 能充分体现了比兴, 唐兴以来, 只有陈子昂而已。”有集十卷, 如今仍流传。

唉!自古以来才气大的很难被大用。象因为有牙终于毁掉了身子, 说得对啊, 子昂正是这样啊!

八、

1.C (女子出嫁)

2.C (①说明其出名, ②说明其诗不止一种风格, ⑤说明其对《毛氏诗》学有专长, ⑥说明其经行整饬清明)

3.C (最后一句属添加之论, 与原文不符)

4. (1) 社会上的人以为诗人很少显达, 而大多很穷困, 其原因不是诗能使人穷困, 而是诗人在穷困潦倒之后诗才写得好。

(2) 你不为穷困而伤感, 而不知疲倦地抒写自己的穷愁感愤。你不为艰难困苦所绊倒, 不使自己陷于倾危之境。

附译文:

嘉祐五年, 京城发生大瘟疫。四月十七日, 圣俞染上疾病, 躺在城东汴阳坊里。第二天, 朝廷贤士大夫前往探问病情的人, 由侍从传呼开路, 前后相随, 不绝于道。城东的人做买卖的停市了, 过路的不能往来通行, 他们都惊讶地看着, 相互交谈说:“这座坊里住的大人物是谁呀? 怎么招来这么多客人!”过了八天, 到二十五日, 圣俞去世了。此时贤士大夫又都奔赴吊唁, 情形如同前些日子一样, 而且人数更加多了。他最为亲近、交情最深的人都聚在一起, 商量他的后事。自丞相以下, 人们都赠送钱财, 帮助办理丧事, 周济他的家人。六月二十八日, 他的儿子梅增用车装着他的灵柩起程回南方, 于第二年正月丁丑, 安葬在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圣俞, 是字, 他的名叫尧臣, 姓梅, 宣州宣城人。他家世代都很擅长写诗, 叔父梅询则因做官而显名。到了圣俞, 便以诗闻名。从武夫、贵戚到儿童、农夫, 都能说出他的名和字, 即便是愚庸无知、不可能懂得诗歌含义的人, 都直说他的诗是社会上被看重的东西, 我能得到他的诗, 他们以此来自我夸耀。所以求诗的人每天都亲登其门, 圣俞的诗于是流传天下。圣俞起初喜欢追求清丽闲雅、恣肆平淡的风格, 很久以后, 诗歌则变得涵容深邃、发挥广远, 偶尔也雕琢词句而表现得怪异奇巧, 然而气势充沛, 富有力度, 笔法更加苍老遒劲。他应别人的请求而作的诗歌很多, 所以他的诗并非只有一种风格。至于他的文章, 也都令人喜爱, 并不像唐代那些号称诗人的 人的文章, 都很怪僻 拘泥, 狭隘浅陋。

圣俞为人仁爱厚道, 和蔼平易, 从不曾和人有过抵触, 当他穷困忧伤、感慨忿懑时, 凡是对事情有所咒骂讥讽、嘲笑戏谑, 都在诗歌里表现出来。然而他只是以诗取乐, 而不是借此怨恨什么, 真可谓是君子之人。当初圣俞在河南时, 王文康公看了他的文章, 慨叹说:“二百年来没有这样的文章了。”此后大臣们多次荐举他应该在馆阁任职, 朝廷曾经召他应试过一次, 赐他为进士出身, 其余的建议都未批复。嘉祐元年, 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多人在朝廷上陈言说:“梅某的经行整饬清明, 希望留用他, 让他给国子监的学员们讲解道德准则, 创作雅颂歌乐, 以歌颂圣明的教化。”圣俞这才获得了国子监直讲的职务。嘉祐三年冬, 皇上在太庙合祭祖先神主, 御史中丞韩绛进谏说, 皇上躬亲祭祀, 应当更改歌辞, 以敬献给祖先, 这件事只有梅某适宜做, 这个建议也没有批准。

圣俞当初因为叔父的恩荫, 补为太庙斋郎, 历任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 由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襄城县, 监湖州盐税, 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 监永济仓, 任国子监直讲, 积功升到尚书都官员外郎。他曾经呈送自己所编撰的《唐载》二十六卷给朝廷, 该书对旧史书中的缺漏和错误作了很多补充和纠正。朝廷于是命令圣俞编修《唐书》, 书完成后, 尚未呈送给朝廷, 圣俞便去世了, 享年五十九岁。

圣俞的曾祖父叫梅远, 祖父叫梅邈, 都没有做官。父亲叫梅让, 在太子中舍的任上辞官告退, 被赠封为职方郎中。母亲一是仙游县太君东氏, 一是清河县太君张氏。圣俞开始娶谢氏, 封为南阳县君;再娶刁氏, 封为某县君。儿子有五人:叫梅增、梅墀、梅垌、梅龟儿, 一个早死了。女儿有二人, 大的嫁给太庙斋郎薛通, 小的年纪尚幼。

圣俞在研究《毛氏诗》方面学有专长, 作《小传》二十卷, 他的文集有四十卷, 注《孙子》十三篇。我曾经评论他的诗歌说:“社会上的人以为诗人很少显达, 而大多很穷困, 其原因不是诗能使人穷困, 而是诗人在穷困潦倒之后诗才写得好。”圣俞认为我说的是内行话。

铭辞说:你不为穷困而伤感, 而不知疲倦地抒写自己的穷愁感愤。你不为艰难困苦所绊倒, 不使自己陷于倾危之境。你保持平和的心境, 来抒发自己的心声。我的声音盖过浑厚的鼓乐声, 众人听了都感到震惊。你高扬清纯的节操, 传播优秀的品德, 以成就你的声名, 告慰地下的先人。

九、

1.A (并列)

2.D (③④⑤⑥均表明其仁且勇, 其中③④ ⑤表明其仁, ⑥表明其勇。①为概述, ②为旁 证)

3.D (不是“无法施用”, 而是所施用的范围 不够广远)

4. (1) 何蕃的气力与其身体不相称, 他的相 貌与其心志不相称, 我不知道他的勇武如何。

(2) 可惜何蕃处于卑下的地位, 他可以影响别人的道德、学问都传布不广。

(3) 所以, 大凡贫贱之士, 必须等待时机, 然后才可以得位而有所建树, 岂止是何蕃如此呢!

附译文:

太学生何蕃, 入太学学习已二十多年了。每年参加进士考试, 学业有成, 品行高尚, 自太学的学生们起均推尊称颂何蕃而不敢和他相提并论。太学生们相互告诉了助教、博士, 助教、博士又以他的情况上报给司业和祭酒, 司业和祭酒依次写出何蕃的众多卓著事迹达数十条, 并以此上报于礼部, 转告于天子。京城里众多的生徒以推荐何蕃为题目的文章和口头说明, 不可胜计。了解何蕃的公卿大夫比肩而立, 但没有一个在礼部工作;在礼部工作的人, 又都是与何蕃合不来的, 因此其仕途未获成功。

何蕃, 淮南人, 父母双全。他初入太学之时, 每年必回家一次, 他的父母劝阻了他;此后他隔一两年就回家一次, 他的父母又劝阻了他; 他至今未回家省亲已经有五年了。何蕃, 是个纯粹的孝子。怜悯双亲年事已高, 无法抵制自己念亲归养的心情。有一天, 何蕃作揖与诸生告别, 要回和州去奉养双亲;诸生无法劝阻, 就把他关闭在一个空屋子里。此时太学六馆中百余名读书人, 又以何蕃的仁义去行告诉国子司业阳城先生, 请他谕示有关部门挽留何蕃。此时太学的祭酒之职空缺, 司业阳城又正赶上出为道州刺史, 结果未能留下何蕃。

欧阳詹先生说:“何蕃, 是个既仁义又勇敢的人。”又有人说:“何蕃在太学读书, 诸生不敢做不仁不义之事, 埋葬死后丧事无人料理者, 哀怜他们的孤儿并加以养育, 不管别人恩惠大小, 一定要尽力报答,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仁吧!何蕃的气力与其身体不相称, 他的相貌与其心志不相称, 我不知道他的勇武如何。”欧阳詹先生说:“朱泚作乱之时, 太学的学生们将起而顺从叛军, 他们来请何蕃一起参加, 何蕃面色严肃地训斥了他们, 所以六馆的学生们没有顺从叛贼, 这难道不是他的勇武吗?”

可惜何蕃处于卑下的地位, 他可以影响别人的道德、学问都传布不广。把他比作水的话, 他算是池沼, 不算是河流吧?河流高, 池沼低; 高者流动, 低者蓄止, 所以何蕃的仁义, 充实于其内心, 行之于太学, 积累的很多, 但所施用的范围不够广远。天将下雨, 水汽蒸发上升, 这时就不分水之流、止、高、下, 都可以蒸发而化为云雨, 既然如此, 那么沼泽之水不是也有其可施展之处吗?或者是有待于那特定的条件呢?所以, 大凡贫贱之士, 必将等待时机, 然后才可以得位而有所建树, 岂止是何蕃如此呢!我因此而说了以上这些话, 其目的是不要使何蕃的事迹不能广泛传播。

十、

1.D (使……淡漠, 控制)

2.B (①言重要性, ②③④主慎言, ⑤⑥言后果)

3.D (不说话不可以阐述治国方略)

4. (1) 国君处于天下最崇高的地位, 如果有失误, 古人以为 像日食月 食一样, 人们都会 看见。

(2) 只能忘掉那些爱好和厌恶, 谨慎进行这方面的取舍, 做每件事都踏踏实实, 不要否定最高的原则, 像贞观初年一样就行了。

附译文:

贞观二年, 太宗对侍臣说:“我每天坐朝, 想要说出一句话, 就要考虑这一句话对百姓是否有益处, 所以不敢多说话。”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奏说:“国君言行必定记录, 说的话记录在起居注里面。臣的职务应当兼修起居注, 不敢不尽到自己的忠正。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道德, 那就会对圣德有损千万年, 不只是现在对百姓有损害。希望陛下说话谨慎。”太宗非常高兴, 赐给他彩绸百段。

贞观八年, 太宗对侍臣说:“说话, 是有德行的人的重大事情, 说话岂是容易的事?一般百姓, 说出一句话不好, 就有人记住它, 成为他的耻辱和损害。何况是一国的君主, 不能说话有过失。那损害很大, 岂止跟百姓一样?我经常以此作为警戒。隋炀帝初次驾幸甘泉宫时, 泉水山石称心如意, 却责备没有萤火虫, 下令说: ‘捉一些来宫里晚上照明。’主管官署急忙派遣几千人去捕捉, 送了五百箱萤火虫到宫旁。小事尚且是这样, 何况那些大事呢?”魏徵回答说: “国君处于天下最崇高的地位, 如果有失误, 古人认为像日食月食一样, 人们都会看见。确实要像陛下这样警戒慎重。”

贞观十六年, 太宗每次和公卿大臣讨论古代的学说, 总是反复诘责他们。散骑常侍刘洎上书劝谏说:“帝王和臣下, 圣哲的人和平庸愚昧的人, 上下悬殊, 持的观点绝不相通。由此可知, 拿极愚蠢的人对极圣智的人, 拿极卑贱的人对极尊贵的人, 他们徒然想使自己占上风, 是不可能实现的。陛下降下恩宠的旨意, 给予慈祥的脸色, 态度认真地听取别人的言论, 虚心地采纳别人的意见, 尚且担心臣下不敢当面对答。何况陛下启动神机, 驰骋圣辩, 修饰言辞来驳斥别人的理由, 援引古义来否定别人的意义, 想叫臣下凭借什么来回答呢?臣听说苍天把不说话作为尊贵, 圣人把不说话作为美德。老子认为‘真正善辩的人像言语迟钝一样’, 庄子认为‘真理不须用文采修饰’。这都是不希望繁剧。所以齐桓公读书, 轮扁私下非议;汉武帝慕古尊崇儒学, 汲黯提意见讥讽。这也是不希望过分。而多记事就会损伤心思, 多说话就会损伤元气。内伤心思、元气, 外伤形体、精神, 即使起初不觉察, 将来一定受损害。应该为国家爱惜自己, 岂能为了兴趣损伤自己呢?我认为如今天下升平, 都是陛下大力治理国家所实现的, 想要它长久保持下去, 不能依靠言辞通达善辩。只能忘掉那些爱好和厌恶, 谨慎进行这方面的取舍, 做每件事都踏踏实实, 不要否定最高的原则, 像贞观初年一样就行了。至于像秦始皇善于强辩, 由于自傲而失去人心;魏文帝富于辩才, 由于说空话失去众望。这是有口才和善辩的损害, 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希望省去这类雄辩, 修养最高的节操和正气, 省略那些古代书籍, 抑制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己保持长寿像南山一样, 治理国家像东户时代的太平盛世, 那么百姓太幸运了, 皇恩就遍及天下了。”太宗亲笔写诏书批复说:“不思虑, 不可以治理国家, 不说话, 不可以阐述治国方略。四处发表言论, 因而造成繁剧过甚。轻视别人, 态度骄傲, 恐怕由此产生。形体、精神、心思、元气, 不能如此过分烦劳。如听到正直的言论, 一定虚心改正。”

十一、

1.C (比喻迅速)

2.A (①写其心胸, ②③状其学术, ④描述才识, ⑤⑥对其评价)

3.D (一反常套, 独出机杼, 避开“悲”字作文章)

4. (1) 后来先生确定方针, 从容行动, 果断 迎立英宗即位, 真可说是建立了千载难得的 功勋。

(2) 啊!事物盛衰兴废的道理, 自古以来即是如此。但是, 我面对着清风追想怀念先生, 心中不能不感伤的是, 再也见不到先生您了, 从此以后我将追随谁呢!

附译文:

大凡靠人力能够做得到的事情, 尚且难以预料;更何况天意渺茫, 谁又能够揣测得到呢? 唯有先生, 生时已闻名于当代;死后又会流芳百世。一个人假如能有这样的成就, 一生就已经很满足了, 又有什么可悲伤的呢!

像先生您, 器量和品质如此恢宏深厚, 才智和识见如此高超远大, 更兼学术如此精深微妙, 因而充塞在文章里, 表现在议论中, 是那样的豪健俊伟、瑰奇不凡。先生心胸所蕴, 浩瀚有如江河之洪涛;发为文章, 灿烂仿佛日月的光辉;那清越的音调和幽雅的韵致, 凄然似急雨飘风突然来到;那些气魄宏大、才情横溢的言论与文章, 爽快流畅就像轻车骏马的奔驰。世上的学者, 无论他是否熟识先生, 只要读过先生的著作, 就能知道先生的为人。

唉!自先生做官四十年来, 或升迁, 或贬职, 或入朝, 或外调, 真让人感叹世路实在是崎岖难行。先生即使处境困厄, 举步维艰, 贬谪放逐, 颠沛流离, 而终究没有埋没无闻, 是因为是非自有公论。所以在您已经被压制之后, 又能够再度受到重用, 于是闻名于世。先生果决勇敢的气魄、刚强正直的节操, 一直到晚年也没有改变。当仁宗皇帝在位的晚年, 考虑到身后的皇位继承大事时, 曾说像先生这样的人, 可以把决定国家安危的大事托付给他。后来先生确定方针, 从容行动, 果断迎立英宗即位, 真可说是建立了千载难得的功勋。

功成名就之际, 先生不居有功而主动退隐。出仕归隐的态度和德行是那样高尚, 先生的英灵, 决不会随着草木同朽, 而一定长留在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滨永不消散。

但是当今天下人, 无论贤能或不肖, 尚且在为先生的辞世而痛哭流涕, 感叹不已。何况是朝廷里的士大夫同僚, 长期与先生交游往来的人, 更何况我内心对先生是那样的向往敬慕而瞻仰依恋呢?

啊!事物盛衰兴废的道理, 自古以来即是如此。但是我面对着清风追想怀念先生, 心中不能不感伤的是, 再也见不到先生您了, 从此以后我将追随谁呢!

十二、

1.B (激于义愤)

2.D (①②连词, 于是。A①凭借, ②认为; B①无定代词, 没有谁, ②副词, 不能;C①连词, 于是, ②副词, 反而)

3.B (他撰写了关于这三部书的主旨和体例说明, 使诗论和撰稿者有所依据)

4. (1) 这个孩子神气凝重深远, 目光射人, 以后会以文章居于世人之首, 他是朝廷大臣的材料。

(2) 他的片言只字流传在民间, 都被视为珍宝。他的道德和文章都非常突出, 闻名于世。

附译文:

欧阳玄, 字原功, 他的祖先居住在庐陵郡, 与欧阳修乃是本家。到他曾祖父欧阳新时, 才迁居到浏阳, 所以欧阳玄是浏阳人。欧阳玄从小聪慧, 母亲李氏亲自教授他《孝经》《论语》、语言文字方面的各种书籍, 欧阳玄8岁时就能背诵这些书, 并开始跟随乡里的老师张贯之学习, 每天记忆数千个字, 便知道写文章了。欧阳玄10岁时, 有一个戴着黄帽子的老师凝视着他, 对张贯之说:“这个孩子神气凝重深远, 目光射人, 以后会以文章居于世人之首, 他是朝廷大臣的材料。”欧阳玄14岁时便跟随一位宋朝的遗老学习诗文, 下笔就成文章, 每次在学校中考试, 他总是名列前茅。欧阳玄20岁时, 闭门苦读数年, 谁也见不到他的面, 经史百家, 他没有不研究的, 他对于程颢程颐各位儒生学问的源流, 尤其精通。

延祐元年 (1314) , 皇帝下令开科取士, 欧阳玄因对于《尚书》的研究而被选拔为贡士。第二年, 中进士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被任命为岳州路平江县同知, 调任太平路芜湖县尹。县中有许多难于判明的案子, 很多时间不能判决, 欧阳玄察明这些案子的真情, 使那些蒙冤的人们都得到平反。豪强大族横行不法, 虐待他们的奴仆, 欧阳玄断案时让奴仆赎身为平民。……他改任为武冈县尹。县城控制着大片少数民族地区, 獠人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其间, 官方的抚慰稍有不合适的地方, 他们总是武装反抗。欧阳玄到任一个多月后, 赤水、太清两处少数民族聚众互相攻击 杀戮, 官员们面 面相觑, 束手无策。欧阳玄当天一个人骑着马, 带着两个随从, 直接到赤水、太清去吩咐他们停战。欧阳玄到达那里的时候, 那里的道路上到处是死伤的人, 战斗还没有停止。獠人熟悉欧阳玄的名字, 他们丢下兵器, 排列在欧阳玄的马头前下拜, 说:“我们并不是不畏惧国法, 因为有事诉讼于县衙, 县官不但不为我们公正处理, 反而用徭役、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来搜刮压制我们, 实在受不了, 便愤然以死相拼。没有想到烦麻我们的清官亲自前来。”欧阳玄向他们晓以利害关系, 回去后为他们解决诉讼问题, 獠人于是安定了下来。

皇帝命令编写《辽史》、《金史》、《宋史》, 召欧阳玄为总裁官, 他撰写了关于这三部书主旨和体例的说明, 使讨论和撰稿者有所依据。史官中有人听不进别人意见要显露才华, 议论不公正, 欧阳玄不同他们口舌相争, 等到他们交上稿子的时候, 拿起笔来予以改定, 所有的稿子都是他自己改定的。至于评论、赞、表、奏章, 都是欧阳玄自己撰写的。至正5年 (1345) , 皇帝因欧阳玄几朝为官, 而且有编写辽、金、宋三史之功, 命令丞相, 破格授予他爵位和俸禄, 丞相便准备任命欧阳玄为翰林学士承旨。等到奏请皇帝的时候, 皇帝三次表示高兴。不久, 欧阳玄请求辞职, 皇帝又不答应。

欧阳玄性情雍容大度, 含蓄、弘大, 处事细致, 要求自己节俭朴素, 为政廉洁公正, ……凡是宗庙、朝廷的重要文书、典籍, 通告四方的诰令, 大多出自欧阳玄之手。皇帝几乎每年都赐给他黄金、绸缎、皇帝使用的酒器。天下的名山大川, 佛教、道教的庙、观, 王公贵人的墓碑, 以得到欧阳玄的文章题辞为荣。他的片言只字流传在民间, 都被视为珍宝。他的道德和文章都非常突出, 闻名于世。欧阳玄著有《圭斋文集》若干卷, 传于世上。

十三、

1.D (因为)

2.C (①②④均述其从政身体力行, ③述其与不合宰相之意, ⑤⑥述其文才)

3.C (因不合当朝宰相意, 被撤职回乡)

4. (1) 当时, 朝廷正在更换宰相, 国家的政务多有兴废变化, 而皇帝励精图治的想法非常迫切, 苏天爵知无不言, 表达意见时没有顾忌, 他早晚为皇命谋划, 头发胡子都白了。

(2) 当时中原一带文化界的前辈, 差不多都去世了, 苏天爵一人独自担负着文坛首领的重任。他讨论学问、讲课、辩论, 虽老而不知疲倦。

附译文:

苏天爵, 字伯修, 真定人。因在国子监的公开考试中名列第一, 便做了官, 被任命为从侍郎、大都路蓟州判官。这时他的父母都去世了, 他守丧完毕后, 调任功德司任照磨。至顺元年 (1330) , 苏天爵参加编纂《武宗实录》。至顺2年 (1331) , 他升为修撰, 被提拔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第二年, 苏天爵在湖北审察刑狱。湖北地处偏远, 汉族与獠族杂居, 苏天爵冒着有毒的瘴气, 走遍了那个地区。犯人中有喊冤枉的, 苏天爵说:“按察司官员每年来两次, 你们为什么不说?”犯人们都说:“以前来审察刑狱的人, 都是敷衍了事。今天我们听说御史来到, 应当受刑, 所以不得不说。”苏天爵为之叹息。他每件事都认真办理, 虽然是盛夏酷暑, 夜里依然点燃灯烛, 阅读、撰写公文, 不知疲倦。沅陵县平民文甲没有儿子, 收养了外甥雷乙, 后来文甲生了两个儿子, 便将雷乙赶出家门。雷乙等那两个儿子离家去卖茶, 便在船中取出斧子, 将两人都砍杀了, 将斧子沉入水中, 但是鲜血染红了他的衣服, 痕迹因而保留着。事情败露之后, 雷乙都供认不讳, 刑部巡视地方的官员竟然认为这是三年的悬案而将雷乙释放了。苏天爵说:“这件事只有两年半, 如果不杀人, 为什么衣服被血染污?又怎么知道斧子在水中?另外雷乙居住的地方离杀人的地方很近, 怎么能说是悬案呢?”于是重新审理此案。苏天爵善于详细地审判定罪的做法, 大都是这类情况。

朝廷任命他入朝担任监察御史, 他还在路上的时候, 朝廷又改任他为奎章阁授经郎。元统元年 (1333) , 朝廷又任命他为监察御史, 在任4个多月, 共上奏疏45次, 他所弹劾的有5人, 所荐举的有109人。第二年, 苏天爵参加编纂《文宗实录》, 后至元5年 (1339) , 离开朝廷担任淮东道肃政廉访使, 第二年, 改任吏部尚书, 当时, 朝廷正在更换宰相, 国家的政务多有兴废变化, 而皇帝励精图治的想法非常迫切, 苏天爵知无不言, 表达意见时没有顾忌, 他早晚为皇帝谋划, 头发胡子都白了。

至正2年 (1342) , 苏天爵被任命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 调任陕西行台侍御史。他所做的兴利除弊的事有783件, 他所弹劾的人有949个, 京城的人赞誉他像宋代名臣包拯、韩彦直一样。然而因为不合当朝宰相的意, 苏天爵竟被指为不称职, 被撤职后回到故乡。至正7年 (1347年) , 皇帝察觉到他的冤屈, 便又任命他为湖北道宣慰使、浙东道廉访使, 他都没有到任。皇帝任命他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浙一带的钱财赋税, 占全国的十分之七, 事务最烦多, 苏天爵分别条目, 巨细无遗。

苏天爵治学, 广博而能抓住关键, 长于记叙文章, 他曾经编撰《国朝名臣事略》15卷、《文类》70卷。苏天爵作文长于叙事, 文风平易、温柔敦厚, 自成一家之言, 他作诗尤其学得古人的方法, 有诗稿7卷, 文稿30卷。当时中原一带文化界的前辈, 差不多都去世了, 苏天爵一人独自担负着文坛首领的重任。他讨论学问、讲课、辩论, 虽老而不知疲倦。晚年, 苏天爵又以阐释经学为自己的任务。文人们因他所居住的地方, 称他为滋溪先生。

十四、

1.D (休息, 歇)

2.A (①②连词, 表转折。B①人称代词, 指米南宫, ②指示代词, 那;C①众, ②别的, 其他; D①助词, 表示“……的人”, ②语气词, 用于句末, 表确定)

3.A (“阴森”属添加内容, 与原文不符)

4. (1) 半山腰有两间木板房, 一个行脚僧坐在屋里, 屋内悬着破瓦釜, 墙上挂着一本烟黄色的稿本, 这就是他云游时所写的论著了。

(2) 由幻住往上, 山越来越高, 越来越险峻了, 然而最美的地方都在山半腰, 好事的人都游到山顶, 再到幻住, 便可以停下来歇歇脚了。

附译文:

天目山, 幻住最空旷, 立玉最奇异, 狮子岩最险峻, 活埋庵最幽雅。庵虽小而装饰精美, 翠竹岩石都很秀丽, 庵前的山峰极陡峭, 宽不到两丈, 游人好像行走在刀背上, 吓得毛发都竖起来了。山顶上的老松树, 从倒卧的岩石缝中斜伸出来。周望攀缘而上, 坐在松树干上。我对他说:“陶猢狲, 如今是真的了。”周望身体瘦弱, 因此有这个玩笑。

狮子岩在岩壁架起亭阁, 下临无底深渊, 大树像深绿色的韭菜绘绣在石壁上, 飞峙的山岩, 奔腾的溪谷, 无法一一描绘其景象。立玉的岩石, 颜色像太湖石, 一峰拔地而起, 精巧空灵, 纤秀峭拔, 高度有一千多层石级, 四周岩石裸露, 青色和黑色的石头层层叠叠, 像由高明的工匠堆砌而来。米南宫所说的美石应有灵秀、瘦削、皱折、通透的特点, 大概他是能体味到石头的奇妙变幻的人了。

半山腰有两间木板房, 一个行脚僧坐在屋里, 屋内悬着破瓦釜, 墙上挂着一本烟黄色的稿本, 这就是他云游时所写的论著了。因为走得匆忙, 没来得及问他的名字。从立玉到这个地方, 山路很危险, 面临陡峭的山崖, 沿石级下来, 容不下半只脚, 一位老人从平路向上望, 两脚发麻, 因此而不能迈步。幻住是中峰讲道诵经的道场, 景色尤其空阔, 许多峰峦的千姿百态, 都一一展现在眼前了。从山脚到这里, 大约十多里, 由幻住往上, 山越来越高, 越来越险峻了, 然而最美的地方都在山半腰, 好事的人都游到山顶, 再到幻住, 便可以停下来歇歇脚了。

十五、

1.C2.A3.D4.B5.D6.C7.A 8.A9.B10.A

上一篇:3-4月安全月报下一篇:《巴黎圣母院》导读(打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