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后感600字

2024-06-24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后感600字(精选8篇)

篇1:《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后感600字

20,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尚在大学的我买过一本吴晓波所著《激荡30年》,特别低劣的一个盗版版本,五号字体。尽管如此,仍然是兴致勃勃地阅读,被其中一段段传奇的故事所吸引,被其中充溢的进取解放的气象所振奋。,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再次买了吴晓波所著《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这次是正版的。

小兵的工作是债券投资,惯于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解读经济的发展,自上而下的宏观视角掩盖了微观的很多精彩的故事,《激荡30年》《激荡十年,水大鱼大》正好填补了这种空白,让得以切实感受经济基层单元的鲜活脉动;更进一步,透过一家家企业的历史,映射着宏观整体的走向,探求着中国正在经历的沧海巨变。

至于本书的内容,最好的概括是序言。水大鱼大,水大是指中国经济体量的增长,鱼大是指中国企业的崛起。水大鱼大,面临的主要外部环境是:1、互联网技术变革周期结束,开始全面向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2、全球化的潮汐改变了方向,民粹主义兴盛。水大鱼大,面临的主要内部环境是:1、制度的创新;2、技术的破壁;此外,战略性的矛盾是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的博弈、制造能力与消费升级之间的冲突、中国崛起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调试。内部外部的环境之外,是国民思想共识被打破,世俗化的生活方式表现为精神焦虑、生活快节奏、追求集中于物质财富。

于此之外,还需要长期思考的几个问题如下:

1、科技破壁,推动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同时带来的问题是科技的垄断,苹果、谷歌、FACEBOOK、腾讯、阿里等科技公司对技术的垄断、对生活的渗透、对创新的推动和压制,是好是坏?

2、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的关系,中国自古强调政商关系,自古都是商依附于政,政对商的始乱终弃屡见不鲜,怎么解决民营资本的安全感及其对国家资本的信任感?

3、中国如何认识自己的现代化进程?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科斯的人类行为的意外结果,福山的国家能力、法治与民主理论等。时至今日,中国开始摒弃了韬光养晦,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我,中国如何认识自己的现代化进程及其与世界秩序的互动显得更为重要。

 

篇2:《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后感600字

第一个是三鹿奶粉事件,三聚氰胺超标爆出后,人们再也不相信国产奶粉/牛奶,身边无数人国外代购,香港一度出台奶粉限购政策,最令我深刻的是小时候得了腰子结石,N年后新闻爆出家人才醒悟病情的根源。我在想为什么,这么大的企业,冒着三聚氰胺超标这么严重的风险,存活了这么多年到底是为什么?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时间是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雾霾,环境问题已经从世纪初讨论到至今,情况越来越严重,甚至上升到了政府年度计划的首要解决问题。为什么北京各个部门不早采取措施,为什么问题似乎总是到火烧眉毛才着手解决?

第三个是浑水集团对中概股的狙击。浑水集团这家公司与普通公司利用分红和股价上涨盈利不同,他们通过更高的价格向券商借入股票出售,再公布调查报告方式打压目标做空公司的股价后,买入更低价格的股票归还券商,以次获利。而浑水公司正在中国企业集体赴美上市后,开启了疯狂的做空业务,而且每一次都直击要害,N家中国上市公司因质疑报告股价大跌,甚至退市,摘牌。为什么浑水能如此轻易的做空这么多中国上市企业?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财务造假和脆弱的资金链是其中的两个重要原因。

当我每看完一个事件,一方面内心感到”中国式的习惯”想要抱怨中国糟糕的环境,另一方面又开始不断问“为什么”。是什么导致了问题的根源,为什么道理大家都明白,却似乎已经习惯了生活在这种黑暗中,习惯到不想做出任何改变。抑或是,感到无力改变,只能一边适应一边吐槽。

原因一是,整个环境都在崇尚赚快钱,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只要赚到了钱,拿到第一桶金,不管黑的红的,过去的一切都可以在成功的那一刻一笔勾销。于是大环境下的人们和企业,都是拼了老命地往前冲,找寻各种利益最大化,效率最大化的赚钱手段,只求快,不求稳。

原因二是,为了快钱可以牺牲一切,整个环境都在灌输着一种短视的观念。也许你不想承认,但是上面的三个问题,每一个都是短视的结果。为了追求短期更高的利润,可以暂时忽略安全质量问题;为了追求眼前更高的GDP,可以把环境质量再缓一缓,再往后推一推;为了短期内赴美上市拿融资,可以不顾职业道德、企业风险篡改账目和财务。

原因三是,规则的制定仍未成形,违规的代价太低。在市场规范的美国,违规的代价太大,不管是SEC还是信用体系。一个违规的错误就可能毁了一个人的半辈子、甚至寸步难行。

也许中国发展的太快,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留下,但这些教训会教会我们,教会政府,要想强大,你必须看的更远,想的更多,做的更稳。

篇3:《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后感600字

最近有幸阅读了吴晓波先生的《激荡十年,水大鱼大》。初看到这本书,我心中有两个疑惑,第一,激荡十年是哪十年?第二,水大鱼大又是什么意思?第一个疑惑在书的封面就得到了解答,激荡十年是到这十年中国的发展。而水大是指中国的经济总量庞大,鱼大是指中国的公司体量规模大。在这本书中,作者从宏观到微观,从每一年的国际、国内的时事到企业的具体生存状况,用一种理性的角度娓娓道来。

20到20是我们所有人都切实生活过的十年,这十年,我从十岁到二十岁,经历了08年奥运会,世博会,G20峰会,国家的发展都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变化中。

年时,我拥有了人生中第一张存折,是我上一年的压岁钱,那年银行一年定期利率为4.24左右,而现在银行一年定期平均利率为1.75。这是因为08年金融危机,政府为防止经济发展过热,提高了银行准备金率,而现在经济较低迷,政府要拉动经济发展。读书笔记·就拿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来说吧,淘宝开始办双十一活动,到现在,9年的时间中,日成交额从0.5亿元,到2135亿元,翻了四千多倍。

这十年间众多的变化是我这短短的文字不能描述的。信息化革命、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但是同时,机会与挑战并存,发展和毁灭同行,过去所形成的经济道德的共识逐渐崩塌,而新的共识却仍未达成。

浪潮拍打浪潮,时代和时代在交集。

我们都在找风口,找发展的机会,但融合在一起的风,让我们很难发现改变什么时候已经发生。唯有阅历省今,通过阅读《激荡十年,水大鱼大》,我明白了我们不过都是时代中的小鱼。然而,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未来,依然等待我们去创造。

篇4:《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后感

这是吴晓波继“激荡三部曲”之后的续曲。原来的《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二千年》分别介绍了改革开放三十年、近代一百年、中国历史二千年等三个时段,中国企业的发展兴衰史。而这部《激荡十年》则是介绍了最近十年(2008-2018)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界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以此来反映当下中国经济和企业的最新面貌。作者在序言中写道“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抵达纵深”,那么这本书就是对最近十年中国企业和经济进行回顾的纵深之旅吧。

这十年,我们都身处其中。对其间发生的许多经济事件,基本上从新闻媒体上都略有耳闻,有的可能了解得比较深,有的却只看到个模糊的表象。在这本书里,作者将各个事件按时间顺序窜起来,用通俗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娓娓道来。比如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中国政府的四万亿刺激计划,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还有这几年来涌现的新事物,如微博微信、移动支付、双十一购物节、O2O、滴滴打车、共享单车、互联网金融、比特币、区域链、人工智能、王者荣耀等。这几年每年都有新概念、新事物涌现出来;现在融入我们生活让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其出现也不过就是最近几年的事。事物更新替换得太快,十年前我还在用怎么摔也不心疼的诺基亚、每天上的是“校内网”、玩的游戏是“魔兽”,现在这些都已经式微了。

所以在读吴晓波的《激荡十年,水大鱼大》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感受:为什么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激荡的时代?因为这是快速变化的时代,是利益各方激烈博弈的时代,也是科技创新与僵化制度不断碰撞的时代。我们所处激荡的时代,并伴随着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转型成为银行发展的关键词,拥抱金融科技已成为大势所趋,五大行与互金巨头的合作正说明了这一点。银行面临着高收益资产获取越来越难、营销成本高、小微客户经营成本高等诸多痛点。而金融科技则是引领行业突破的一个核心发力点,在利用金融科技解决银行业经营痛点的策略上,金融机构应该主动的加入金融科技生态,各取所长,互通有无。不过,转型对于受体制、政策、架构、盈利等各方面约束的银行来说并非易事。银行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三个方面的巨大成本,第一,漫长的自主研发周期,导致错失时间窗口,慢人一步,或只剩市场的残羹冷炙;第二,经验和数据的积累,需要交付巨额试错成本,风控、科技成本的暴增是必然;第三,承受资金亏损压力,转型中风控、科技的不确定性,抬高了风险成本,加大资金亏损的可能性。

无论是与互金巨头合作还是加大资源投入自助开发,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短期意义在于通过新技术来提升业务效率,改善用户体验,进而巩固和拓展客群。中长期则有利于探索和培育新的细分业务,如定制化的信贷与理财产品,进而推动银行运行机制与流程的重构,如改变原有的单纯依靠抵押物的风险管理体系,不再依赖土地与房产价值,形成新的金融模式。

王艺瑾

篇5:《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后感

这本书主要讲了-20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解读了商业史上的重要案例和企业史上的关键节点,让大家能够从一个大历史观的角度去重新认知这十年。

这十年,中国经济环境和制度的变化带动了中国企业的迅猛发展。波澜壮阔又混沌失控,让人充满希望又令人疑惑。这十年,也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比如不久前离世的褚时健,从烟王、入狱到橙王,褚时健用他的行动书写了他传奇的一生。

褚时健逝世,大家对此褒贬不一,说实话我是挺钦佩他的。很早我就看过关于他的传记,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去哀牢山上去转一转,也希望自己老了以后也能包一片山林,去种树、养鸡。

褚时健在经历了那么多之后,可以在74岁的高龄,重新去创业。这样永不服输、永不停息的精神就值得我们学习。人生之路坎坷曲折、困难重重,就需要这样的精神去金戈铁马、披荆斩棘。

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他这个人站在顶峰的时候,而是看这个人从顶峰上跌落低谷之后的反弹力。

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一个新的辉煌历程,从而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渴望。

浮躁是这个时代的印记,但冷静是做出判断和抉择的前提。需要静下来心来,去认知自己、调整自己、修理自己、磨炼自己。

篇6:激荡三十年读后感600字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1

1.进步的肯定。

时代在进步。70年代的中国人,穿着破烂的衣服,带着土鳖的雷锋帽,家里有个黑白电视机就算富贵人家了。到了80年代,起码饭不愁吃衣不愁穿了,但对大部分人而言大家电洗衣机还是梦一般的存在。到了90年代,娶媳妇时新三大件——电视冰箱洗衣机成了基本要求,不论城市农村,大部分家庭有了至少一件大家电。然后是2000年以后,街上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大部分人的住房越来越宽敞。这三十年是进步巨大的三十年,放在古代,绝对是一朝的盛世。虽然偶有波折,虽然有人时运不济,但总体而言,所有人都在向前走。

对这样的进步,我们应该有所感谢心怀感恩,感谢身上的枷锁越来越少,感谢公平公正越来越多,更应该感谢所有中国人的努力。

2.三十年的反复、波折。

这三十年,虽然在前进,但难免曲折。为了保护国企,有几次大的宏观调控,打击了不少新生的私营力量;为了稳定,中断了对政1治改革的探索;为了税收,搞了分税制造成了房地产经纪的扭曲增长。三十年里,大浪淘沙的同时也埋没了多少英豪,褚时健、潘宁、李经纬、温州的八大王,皆在反反复复的**中折戟沉沙。有些人是幸运的,他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安全度过了摸石头过河的漫漫长夜,熬到了曙光初现;有些人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没有干爹亲爹,企业被吞、个人流亡,从此杳无音讯。这三十年如同大海里的浪潮,进进退退,有的人被抛上了荒凉的岸边,有的人找到了寺恣。

3.成功的人共同点。

成功失败以何而论?是钱的多少,还是名的大小?没有一个合适的尺子来度量。姑且以财富而论,看看这三十年里涌出的人有什么共同特点吧。

第一是胆大。在改革开始之时,只有模糊的政策,没有实际的细则。每迈出一步,都可能是错,导致深陷囵圄之祸。那些在这黑夜中成功的人,都是胆量极大的。

让我敬佩的希望的刘氏兄弟,先从辞去公职回到农村创业,得顶住多少乡亲的蜚短流长;去珠海创业的史玉柱,也是辞了公职,之身去到珠海,找个屋子吃着泡面埋头40多天开发软件,何等痴狂;华西村的老书记,就冒着身家性命在村里偷偷搞加工,改革开放时抓住机会把村子搞成了全国闻名的富裕村……

那是一个撑死胆大饿死胆小的时代。有的人胆大,因为他们本就赤贫再无可以输的;有的人胆小,因为他们身在安逸稳定的国企,贪恋这美好的生活;还有的人胆大,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好爹、好叔叔伯伯。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2

读完《激荡三十年》,豁然开朗。这样一个巨大的国家,想要过河,谈何容易?船是没有的,因为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让我们崛起。游泳也是如此,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样子货比划比划还可以,核心技术是没有的。抬起头来趟水过河呢,河水中暗流汹涌,想要站直了别趴下,没有个抓手做支撑,也是万万走不动的。剩下的就只有潜入河水,在水中找到一块大石头,死死抓住,站稳了脚跟就赶快寻找下一块大石头,中间还要抽空呼一口气,有时候好不容易抓到了一块大石头,还是松动的,甚至有时候还非常凶险,稍有不慎,就会被河水冲走。

我们的国家就是这样一步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从浅滩走入河水,激流中奋斗,如今我们来到了河水的中央,这里看似平坦,实则暗流涌动,但是我们知道,目标就在前方,只要目标不变,艰苦奋斗,终能到达。

1978年,当中国从一片泥泞中站立起来的时候,发现前方的路已经不见了,未来在哪里?怎么走?整个国家陷入了迷茫之中。但是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被困难打倒过,小岗村的手印按下了中国重启的按钮,中国这辆巨型机车发动起来了。随之而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先行者用这样或者那样的方法开始尝试进行经济建设。国家也发动起来了,邓访日、访新加坡,每到一地,必然问计于当政者、企业家,目的只有一个,如何才能搞好经济建设。很快中国的经济开始进入了快车道,外资从观望到试探,从小规模投资到大规模进入,中国经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复苏了。

正当中国经济大踏步前进之时,谁也不会想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随之而来,这些对于没有经历过市场经济的中国而言,都是陌生甚至于可怕的东西,其危险性丝毫不亚于经济停滞所带来的崩溃。但是中国依然没有在这样巨大的危险面前低头,我们知道无论多大的危险,社会依然要前进,困难依然要面对。经济调控、打击投机倒把、惩治经济犯罪,一时间国家肃然,经济活动戛然而止。今后的路如何走,姓社还是姓资,社会主义道路还能不能走下去。邓同志高瞻远瞩,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问题,从中央的高度迅速调整认识,发展经济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不可以因噎废食。由此中国经济再次走入了快车道。

之后的中国经济一直沿着经济过热、宏观调控的路线在发展,但是我们也看到,通过逐渐的左右调和,中国慢慢走向了正确的道路。企业发展走上了正轨,国家经济逐渐稳定,我们安全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全球性经济事件,GDP常年保持在高增长的水平上,并最终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当然在随后的十年,我们不出意料地成为了第二大经济体)。

如今回头看去,国家的发展没有一帆风顺,没有既定路线,没有可以参考借鉴的教科书,我们只能靠自己。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党带领国家,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摸着石头过河,把我们这样一个落后贫穷的国家逐步发展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大国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3

回到历史本身,78年以后中国企业的发展说白了就是国营、民营、外资企业三股势力的斗争史,至今依然。相比国营企业出身正统以及外资企业实力强大,民营企业家们除了敏锐的嗅觉和顽强的斗志之外真的拿不出什么与对手抗衡。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的群体,令人难以置信地让自己的企业在体制外壮大,在资源、市场、人才、政策、资金甚至地理区位都毫无优势的前提下实现了高速成长。这其中自然有机遇问题,也回避不了原始积累的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民营企业家在开创事业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往无前的气质,对我们年轻人的成长更具借鉴意义。我突然想到一个人——史玉柱。和大部分中国人一样,我向来都把“史玉柱”三个字视作黄金搭档、脑白金的代名词,可如今读了书中关于他的故事,看到一个“巨人”闪耀登场、迅速覆灭、然后顽强重生的过程,看到一个民营企业家绝不言败的传奇人生,心里竟生出几分敬佩。失败、挫折是人生无可逃避的课题,对于成功、顺利的向往甚至会加大解题的难度,那么,在前途未知独自前行的人生路上,又有几个人能交出史玉柱那样的答卷呢?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撇开中国企业的具体案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意志的变动轨迹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是有所启示的。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再到可持续发展,从无条件保护国营企业到大规模推广国退民进再到国家坚决垄断命脉行业,从开放沿海城市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一路走来,虽然政策设计常有反复或者模糊不清的情况,政策效果也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国家为完善体制机制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且改革的意志无可阻挡。反观我们自己,从蹒跚学步对人生作出第一次尝试那刻起,不也是踏上一条无可回头的成长之路吗,注定要不断地接受考验、不断地走岔走弯,并为此不断地调整自我、不断地明确目标。其实我们的人生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就像国家的改革实践那样,经历过诸多次激情尝试后才能够把准方向稳步前行。只不过个人对未来的预期无法与国家相比,所以我们还要懂得“三十岁之前做加法,三十岁之后做减法”的道理。当我们不再年少青春,不再敢说“大不了从头再来”这句话时,我们就必须学会理性思考并慎重选择,以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将有限的精力投到自己认定的事业中去。

阅读《激荡三十年》,无疑是一个百味杂陈的体验过程:亲切,因为和这段历史有25年的交点;陌生,因为向来处身事外不问天下;激动,因为青春的躁动被企业家的故事挑弄起来;遗憾,因为匆匆走过一个充满机遇的年代。所幸的是,作为一个小人物我至少没有在改革的跌宕沉浮中成为牺牲品。90年代末的基金黑幕给大众留下的教训是惨痛的,它提醒小人物们千万不要被财富左右理智,集体的疯狂可以瞬间叩响天堂之门,但必将猛地跌进地狱之渊。在此我并没有给出价值判断的意思,每一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参与历史的方式,每一种方式又都暗示着历史的必然选择,然而就像湖光千色,水波是冷的那样,光阴百代,时间也是冷的。时间会冷却所有的喧嚣和躁动,只留下有秩序有理性有韧劲的力量,稳稳推动历史前行。如果这么讲,曾经波澜不惊的生活倒勉强可以算是有秩序有理性有韧劲的了。只希望下个三十年,我们这些小人物能多一份热情和自信,以及对这个时代的担当。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4

阅读《激荡三十年》,是一个百味杂陈的过程,带入感、激动、愤青乃至莫名的悲壮,直至最后一页。带入感,因为对这段历史有交集或者说自己就是伴随着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清晰地记得自己上大学时还需要带粮票,那时学校食堂的馒头也才3分一个,及至后来的中关村兴起、2000年互联网泡沫、股市狂热,再到当下的移动互联网,回忆没有任何门槛;激动,主要是被企业家的故事挑弄起来的热情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躁动;愤青乃至悲壮,则更多地是看到种种失败以及背后无以言尽的曲折痛苦,特别是这种失败背后的体制和时代原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无奈与无力感。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不可否认的是当市场的主体已经实现了从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再到资本运营的阶段,对于经济的管理却还在计划与市场的泥淖中拉锯。为每一个改革的失败者惋惜,为每一步历史的跨越感动喟叹。这是令每一个了解、历经这段过程的人心潮澎湃的三十年。空间跨度如此之广,所述人物、事件如此丰富详实,《激荡三十年》展示给我们的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成败得失。当年那些曾轰动一时的争论或者个案在今天的一代人看来,或许早已成了历史的饭后谈资,但当我们透过时光的长河以另一种方式触摸曾经离我们很远却又分明很近的中国改革史,一种悲情油然而生。在时时因为好奇而掰开手指计算1978-2008那三十年里每一个充斥着原始资本积累中不可避免的血腥和铜臭味道的故事时,这种震撼又远远超出听故事所能得到的快感。这是从骨子里流淌着中国人不屈躁动血液的三十年。

1978年以后中国企业的发展史就是国营、民营、外资企业三股势力的斗争史,至今依然。三十年间市场主体的力量变换与博弈,是文中最为精彩的演绎。在时光的推进中,我们看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大地上纵横捭阖、异彩纷呈。相比国营企业出身正统以及外资企业实力强大,民营企业家们除了敏锐的嗅觉和顽强的斗志之外真的拿不出什么与对手抗衡。法律的壁垒、政策的障碍、民众观念的落后、媒体过犹不及的关注和利润最大化的贪婪本性,更是常常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败名裂,成为后来者的垫脚石。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的群体,令人难以置信地让自己的企业在体制外壮大,在资源、市场、人才、政策、资金甚至地理区位都毫无优势的前提下实现了高速成长。这其中自然有机遇问题,也回避不了原始积累的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民营企业家在开创事业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往无前的气质。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5

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分明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历史,然而我们却对其知之甚少,仿佛无比遥远。《激荡三十年》仿佛给我开辟了一条时光隧道,虽然无法亲历那个年代,但是通过另一种方式触及了离我们感觉遥远而实际最近的中国经济改革史,仍旧感同身受。细细琢磨着1978—2008年中每一个充斥着“原罪”的商业故事,不知不觉的被时代气息深深地感染与震撼。

在吴晓波笔下所有的改革风云人物中,健力宝的李经纬赢得我深深的同情。这个悲情的南方汉子失败后仰天含泪不发一语的照片很长时间里萦绕在我的脑海。作为政商博弈的参与者,李经纬成为制度的牺牲品已成必然,但作为产权改革的实践者,李经纬的失败必将载入中国改革史。在当年那一轮“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中,李经纬的“以身试法”某种意义彰显了资本在政治搅局中的脆弱,而整个产权改革中暗箱操的大环境客观造就了政府企业间产权分置时的互不信任,“宁与外客,不与家人”的策略使之倒下的不止是一个李经纬,正如吴晓波在最后略带戏谑的写到“地方政府表现出的易于轻信和不善博弈的稚嫩,让我们看到中国公司改革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景象”。这也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理解了张瑞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那耐人寻味的八字箴言背后难以言尽的苦处。

改革开放的种种成就是政治家智慧与企业家智慧交织的结果。然而过去经济还是由政府主导的,普通的人们在其中取得的种种成就,抓住的种种机遇都是由政府政策造就的,有的甚至可以称作政治变革的副产品。民营的企业在政策面前更像是一叶扁舟,那一把握下一刻自己的命运。在未来,还是期待一个更完善的制度,一个系统更稳定的社会。中国经济,至少在企业方面,应该有更多无关政治的商业智慧而创造。不过把握政府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潮流仍然是最重要的,因为在潮流、时代面前,人永远是渺小的。

今天中国的虽然有点虚浮,但是你不能否认它的强盛,与1978年时落后而穷困的中国已经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即使从1949年开始中国没有走上发展的“最优道路”,但是如今的中国未必与所谓的“最优道路”差多少。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相似的,虽然这个过程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相互独立的逐步进行,渐进的路径与速度各不相同,但是我相信肯定会在一个时间点上汇成一股河流。

篇7:激荡三十年读后感600字

阅读《激荡三十年》,是一个百味杂陈的过程,带入感、激动、愤青乃至莫名的悲壮,直至最后一页。带入感,因为对这段历史有交集或者说自己就是伴随着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清晰地记得自己上大学时还需要带粮票,那时学校食堂的馒头也才3分一个,及至后来的中关村兴起、互联网泡沫、股市狂热,再到当下的移动互联网,回忆没有任何门槛;激动,主要是被企业家的故事挑弄起来的热情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躁动;愤青乃至悲壮,则更多地是看到种.种失败以及背后无以言尽的曲折痛苦,特别是这种失败背后的体制和时代原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无奈与无力感。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不可否认的是当市场的主体已经实现了从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再到资本运营的阶段,对于经济的管理却还在计划与市场的泥淖中拉锯。为每一个改革的失败者惋惜,为每一步历史的跨越感动喟叹。这是令每一个了解、历经这段过程的人心潮澎湃的三十年。空间跨度如此之广,所述人物、事件如此丰富详实,《激荡三十年》展示给我们的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成败得失。当年那些曾轰动一时的争论或者个案在今天的一代人看来,或许早已成了历史的饭后谈资,但当我们透过时光的长河以另一种方式触摸曾经离我们很远却又分明很近的中国改革史,一种悲情油然而生。在时时因为好奇而掰开手指计算1978-那三十年里每一个充斥着原始资本积累中不可避免的血腥和铜臭味道的故事时,这种震撼又远远超出听故事所能得到的快感。这是从骨子里流淌着中国人不屈躁动血液的三十年。

1978年以后中国企业的发展史就是国营、民营、外资企业三股势力的斗争史,至今依然。三十年间市场主体的力量变换与博弈,是文中最为精彩的演绎。在时光的推进中,我们看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大地上纵横捭阖、异彩纷呈。相比国营企业出身正统以及外资企业实力强大,民营企业家们除了敏锐的嗅觉和顽强的斗志之外真的拿不出什么与对手抗衡。法律的壁垒、政策的障碍、民众观念的落后、媒体过犹不及的关注和利润最大化的贪婪本性,更是常常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败名裂,成为后来者的垫脚石。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的群体,令人难以置信地让自己的企业在体制外壮大,在资源、市场、人才、政策、资金甚至地理区位都毫无优势的前提下实现了高速成长。这其中自然有机遇问题,也回避不了原始积累的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民营企业家在开创事业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往无前的气质。

篇8:激荡三十年读后感600字

书中记载了接近百位的企业家的成长经历。他们当中,如今也许有人成为了福布斯富豪,有人成为了振兴民族企业的功臣,有人成为了阶下囚,或又有人成为了人海中的一个普通人。在1978年-20_年的中国,在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在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大环境下,正是这样的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他们当中的有些做法也许在现在看来可笑,甚至愚蠢,但是,他们却是他们所在的年代的缔造者之一,他们推动整个中国社会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之势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他们从默默无闻的“小人物”逐步成长为了时代的弄潮儿。

这是一本以写人为核心的历史书。1978-20_年的中国社会,出没着这样一个群人: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他们勤劳、聪慧、他们具有对于摆脱贫穷的渴望以及与生俱来的赌徒意识;他们的浅薄使得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够用最简洁的办法直指核心,他们的冷酷使得他们能够拨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而回到利益关系的基本面,他们不畏天命使得他们能够百无禁忌地去冲破一切的规则与准绳,他们的贪婪使得他们敢于采用一切的手法和编造最美丽的谎言。

《激荡三十年》给了年轻人一个梦,梦里述说着:当年身无分文的王石在深圳街头倒卖玉米时的迷茫和毫无方向;34岁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还在每天日复一日地以看报纸来打发上班的时间;还有那三个刚刚考进华南理工无线电专业的20岁出头的小伙子李东生、陈伟荣、黄宏生;又或那个刚从四川监狱中服刑出狱的还带着很重地方口音的牟其中。就是这样一个个小人物,他们凭着“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他们感觉到了时代的变迁所带来的机遇,同时凭借着他们的勤劳、聪慧、以及对于摆脱贫穷的渴望和与生俱来的赌徒意识,造就了一个个又一个或成功或失败的中国企业传奇!

上一篇:高一暑假英语作文预测:快递的优势下一篇:最简单的经典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