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核心在价格

2024-06-23

分析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核心在价格(精选4篇)

篇1:分析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核心在价格

分析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核心在价格

http://news.alu1886.com来源:中国经营报2013-03-18 11:26 阅读次:12334信息来源: 全球铝业网更多信息请参考 http://

3月14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经人大表决通过,电监会撤销成为定局。电监会这一始于电力改革设置的机构被撤销,其功能并入新组建的能源局,在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等多位能源行业人士看来,某种意义上宣告了过去十年电力改革的失败。但随着我国大能源监管格局基本成型,一位在职期间主推电力体制改革的领导即将履职,却使市场看到了电力改革重启的迹象。

“尴尬”电监会

电监会成立以来的绝大多数时间内,其中最主要的“价格监管”和“市场准入监管”两大主要市场监管权力仍归控国家发改委。

“电监会并入能源局,并不意外,事实上电监会早已经被边缘化。”一位来自西北电监部门的职员张先生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从2002年成立,到2013年被并入能源局,存在仅11年的电监会,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短命”的正部级事业单位之一。按照电改5号文要求设定电监会的职责为制定电力市场运行规则,监管市场运行,维护公平竞争;根据市场情况,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调整电价建议;监督检查电力企业生产质量标准,颁发和管理电力业务许可证;处理电力市场纠纷;负责监督社会普遍服务政策的实施。

然而,在电监会成立以来的绝大多数时间内,其中最主要的“价格监管”和“市场准入监管”两大主要市场监管权力仍归控国家发改委。

“按理来说,在电力行业我们电监会派出机构,行使的是监管职能,应该高于其他的发电企业和供电企业,但是现在发文或者机要,都把我们电监部门和其他的电力单位并列,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我们的监管位势。”上述张先生称。不仅没有监管权力,在资产管理上,电力企业的资产管理在国资委手中,而企业财务制度的监督权以财政部为主导,在电监会手中的,只有电价建议权和电力业务许可证准入权和安全质量监管权。这也让电监会对大型电力央企的约束权限日渐甚微。

亦有行业人士称,电监会不单在决定权受限于发改委、能源局的各个职能部门,同时也在监管对象上处处碰壁。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为了弱化区域电网,推出了国家、区域、省级三级电力市场。对此,电监会下属电改办(电力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致函国家电网公司,要求提供有关建设三级电力市场书面报告,并对建设行为作出解释,但是直到其对外宣称三级电力市场成立,国家电网都未予答复。

没有权利,自然难有作为。2003年,国务院下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给电监会将要完成的使命标注了命题——政企分开、厂网分开、输配分开,最终完成电价改革。随着电监会并入国家能源局的落锤定音,显然把最终的使命留给了“后来者”。

电改或提速

新的国家能源局的主要职能为,拟定并组织实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提出能源体制改革建议,并且负责监督管理职能。

在这一背景下,倡导“阶梯电价”制度的吴新雄或执掌能源局的消息传出后,市场焦点自然聚焦电改之路将如何推进。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电监会应电力体制改革而生,现在并入国家能源局之后,同属于发改委管理”,这一设置,也暗示电力体制改革未走完的路,仍将在国家发改委的大框架下,加速推进。

据前述消息人士透露,新的国家能源局的主要职能为,拟定并组织实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提出能源体制改革建议,并且负责监督管理职能。而发改委主要是做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能源协调衔接。

翻开吴新雄的履历,其担任江西省省长期间,不仅力推光伏、核电项目的实施,更力促区域电力体制改革。对于电力改革的复杂性并不陌生。

华能集团一位消息人士称,吴新雄2011年接掌电监会时,包括华能国际、大唐发电、国电电力、长江电力等多家大型发电企业均纷纷对外宣布要上调上网电价。而同时,国家电网也适时发布预测称,我国在2011年将迎来历史最高用电高峰期,预测出现用电缺口高达4000万千瓦时。“上述动作都堪称下马威。”该人士笑称。

他表示,随后,吴新雄以对外(电力行业基层)积极开展调研、对内(电力行业内部高层)暂时搁置不理的应对之策,巧妙化解了上述“围攻”。

“虽然五大电力集团与两大电网很强势,但在吴新雄眼里,他们都只是企业,并不存在央企的特殊性,所有的游戏规则,应该由电监会说了算。”另一位电监会人士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吴新雄提出,要想监管好电力市场,关键是要找准定位。对此,吴新雄提出了六个监管方向,安全监管、市场准入监管、价格和成本监管、交易监管、节能减排监管、供电服务监管。

“吴新雄的电改之路,也在按照三步走原则推进,第一步是巩固之前的厂网分离成绩,让发电企业与供电企业完全剥离,同时兼顾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逐步提高发电企业收益,压缩供电企业输配价差及获利水平。”该人士称。

吴新雄时期推进的“阶梯电价”则为电改第二步,也是最精华的部分,即通过价格杠杆,放大电力行业GDP总量,进而实现借助总量调控进行行业内部利益再分配。“分配的结果,则是让发电企业巨亏现象得以止步。”

来自大智慧的数据显示,预计2012年度五大发电集团总盈利将超过400亿元,2011年这一数据仅为181亿元。而从2008年到2010年,五大发电集团亏损总额超过600亿元。这张成绩单也从侧面充分佐证了电改第二步的初步成功。

显然,电改进程加快,为发电企业扭亏奠定了价格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电改已经完成,参照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方向,电改的核心是力促电力市场价格放开,我们距离这一终极目标,仍然很远。”他称,电改第二步即价格改革无法一步到位的掣肘,也让吴新雄计划中的电改第三步——输配分离,陷入窘局。

武建东等多位长期关注电改进程的专业人士分析称,输配分离的前提是资源充沛、终端到位、价格灵活、竞争充分,但目前条件尚难以具备。

篇2:分析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核心在价格

全球化要求前瞻性思维。未来的30至50年, 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如何因应我国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制定和实施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前瞻性的石油产业发展战略, 是摆在我国石油发展面前的最大课题。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石油产业与经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必要的政府规制下, 市场是实现石油资源合理配置的最佳手段。而我国现有的石油规制和定价体制已成为制约石油产业发展的因素, 因此石油规制和定价体制市场化改革已成为石油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1 我国石油产业现状分析

1.1 当前我国石油产业组织的特点

从产业集中度看,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虽然在1998年重组后实现了上下游一体化经营, 打破了上下游分割的垄断局面, 但三家分处陆上的北方、南方和海上, 又自然形成地域分治格局, 因此我国石油产业布局总的来看还是分割分治和垄断经营;从进入壁垒看, 我国石油产业保持了较高的进入壁垒和市场集中度;

1.2 垄断竞争机制是适合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机制

石油产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特性和资金密集、风险性大、技术密集及部分竞争的特点, 因此中国石油产业的组织结构应该是一种竞争性的垄断结构。但是, 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长期以来中国的石油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运行效率低下、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由于石油的稀缺性、国计民生性和战略性特点, 对于石油产业, 实行独家垄断不利于石油资源的最佳配置, 采取完全竞争又不能为石油企业更不能为国家带来利益”, 因此只有垄断竞争机制能将石油商品的特性和市场化的要求最好地结合在一起。而且, “垄断型市场结构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降低成本, 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在石油产业内部……一方面使用高参数大型化设备要求实现大规模生产;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的匀质性和专用性, 生产工艺要求高度流程化和连续化, 适合把上下游各个生产环节置于同一企业统一管理之下……而规模经济、上下游一体化最易形成垄断型市场结构。”从我国目前石油行业的产业状况看, 应当打破妨碍石油产业高效配置产业资源的体制性障碍, 打破区域垄断, 形成统一开放的国家石油市场体系;加快实施以产业集中为导向的石油产业组织政策;对三大石油集团进行整体重组, 汲取国际石油大公司提高竞争力的经验, 把在公司总部推行一体化战略和在分公司、子公司推行专业化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1.3 当前我国政府规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目前, 中国石油产业政府规制的范畴涵盖了行业准入、价格和进出口、资源保护、投资审批以及环境、安全等多方面内容, 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和销售过程中, 石油、石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受到国务院和多个政府部门的规制。涉及的部门包括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海洋局等。甚至连中石油和中石化这两家企业也承担了一些本不该承担的规制职责。参与油气管理的中央政府部门之间, 甚至同一部门内部各单位之间, 都存在管理职能分散、交叉、重叠的情况。一个职能相对集中的规制机构的缺失, 不仅增加了油气企业与政府的交易成本, 也因政出多门而降低了政府规制的有效性。这一情况导致目前我国石油行业政府规制存在非公平竞争、政企不分、缺乏完整法律框架等问题。

1.4 我国政府能源规制的改革方向

规制的目标是兼顾国家石油安全、石油行业产业效率和消费者利益。规制手段是加快建立健全石油产业法律体系, 这一体系应包括普遍适用的反垄断法律法规和产业专门法律法规。在规制主体方面, 宏观层面上由政府规制部门独立进行规制决策, 政府政策层负责规制的宏观政策环境并保留对规制部门重大决策的否决权, 同时收回国有石油企业在规制方面的职权;中观层面上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加强行业自律。在规制内容方面, 一是要对石油产业的自然垄断环节和非自然垄断环节进行差别规制, 二是实行激励性价格规制, 三是制定石油政府储备政策。

2 我国石油产业市场化改革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

石油资源首先是一种商品, 借助市场才能实现其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而石油产业部分环节的自然垄断特性又决定了政府对石油产业进行管理的必要性。其次, 石油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产业, 不同于一般的竞争性产业业, 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对石油资源和市场的监控和管理。石油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决定了对石油产业进行市场化改革必需把石油产业市场化改革的过程看成是政府规制与产业组织结构之间相互调适的过程, 其规制目标应兼顾产业运行的经济效率和国家石油安全。

是先制定成熟的市场规则再放开石油市场, 还是先放开石油市场再完善市场规则?从我国的国情考虑, 应该是在逐步放开市场的同时抓紧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 两者应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因此, 我国石油产业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应当是以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为核心, 辅之以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既能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 又能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体制机制;下一阶段的价格机制改革可以考虑以建立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为改革推手。

2.1 我国现行油价形成机制。

2006年12月前, 我国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依据是1998年原国家计委出台的《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和2001年原国家计委《关于完善石油价格接轨办法及调整成品油价格的通知》。我国原油价格实行同国际市场接轨的办法, 中石油和中石化两集团间购销的原油价格由双方协商确定。我国成品油形成机制遵循与国际油价接轨的基本原则, 但为保证国内油价相对稳定, 实行政府指导价。2006年12月, 商务部出台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 允许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中国从事原油和成品油的批发经营, 打破了国家统一配置原油资源和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集中批发成品油的局面。

2.2 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是石油产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

近年来, 由于国际油价大幅波动, 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弊端日益突显, 主要是因为成品油价格与国际石油市场的接轨只是被动接轨, 存在滞后性;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接轨不对称;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无法真实反映国内市场的供求变化情况。因此, 改革现有石油价格形成机制, 形成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及可持续发展的石油价格体系, 是我国石油产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国内石油价格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放开价格, 由市场定价。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成熟的竞争性市场结构, 完全放开价格时机还不成熟, 因此当前要务是坚持与市场接轨, 以企业为主体, 充分考虑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使政府指导价尽可能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变化, 并尽快完全放开石油市场价格。

2.3 以建立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为推手, 改革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

期货交易的主要功能是套期保值和发现价格。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达1.45亿吨, 成品油进口量为3638万吨, 且仍在以较快速度增长。我国进口石油日益增多已成为影响国际油价上涨的因素之一, 但由于我国没有石油期货市场, 有资格从事境外石油期货交易的特大型企业又数量有限且风险控制难度较大, 所以缺乏在国际石油定价问题上的发言权。目前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交易规模持续增长, 我国石油业的市场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我国应尽快建立国际石油期货市场, 及时推出自己的石油期货合约, 以规避国际油价大幅变动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 并争取在国际石油定价问题上的发言权。从我国原油产地、石油市场、期货交易条件等综合情况看, 可考虑在天津、上海等地建立石油期货市场, 以此作为放开我国石油市场和进行能源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推手。

参考文献

[1]2006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崔民选主编.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 (能源蓝皮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3]王金南, 曹东等.能源与环境中国2020.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4]杨建文.政府规制.21世纪理论研究潮流.学林出版社, 2007.

篇3:我国电力行业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关键词】电力行业;价格调试;改革

一、前言

由于电力领域的占有率同比占据了整个国情发展的核心环节,所以通常情况下,电力资源的开发提升,该行业的价值调试,都需要受到多个方面的导向左右。因着电力能源师国家重要的能源体系之一,同时政府部门尤其关注该行业的发展问题,沿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改革深化,市场指标的深入,为进一步延展电力产业的价格定位领先性和经济适配性,就需要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和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

二、我国电力行业价格形成机制发展历程及现状

1.电力行业的滞后时期

在我国的改革初期,经济形势还处于不稳定阶段,由于各方面体系的不完善和人民对电力领域发展的不熟悉,当时的电价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调配起来。甚至在某些时候,出现频繁断电的状况。本来应该贴合时代命脉紧密发展的电力行业价格,最终却止步不前,相反还呈现出下降的现象。譬如,在20世纪中后叶,我国有相关的工业产品出台了关于电力价格整改创新的条款,但是其实际执行度却处于十分低下的状况。

2.五年电价构成的细微提升阶段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市场的迫切需求,为了更好的适应国民市场的发展需求。促进电力行业的长效性稳固性,对物价的改革有了新的想望。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开始了对电力价格进行一定的体系整改。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政府部门为了提升产业电价稳步性,取消了对十多种行业产品的价格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了电价的回复,同时也提升了电力市场的整体资金回笼。

20世纪80年代,通过削减优惠价格来达成行业稳固后,部分国民企业单位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将企业的电价调试到和整体政府机制相适应,从而扭转了亏损的状况。此外,政府部门还专门修正出台了一步电力电费的相关配套资料,以确保市场的整体规范化。

不过由于上述几方面的体质调试只是从细微点切入,并没真真正正的对电力价格行业的整个领域进行深入整改,所以,只能说从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电价的低效率问题。然而还没真正走出电价发展误区。

三、我国电力价格形成机制当前存在的问题

1.我国电价组成体系所存在的阻碍因素

一般而言,缺乏优秀的电价体系,对整个电力行业的长效发展起着阻碍问题。一个行业市场的健全性,离不开完整的系统指导,当前我国电价行业由于缺乏成熟的指导思想和产业核心体系的扶持,从而令到电力价格的形成不能得到有利的体现。而这些一系列的问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甚至是市场的运作一点点暴露出来,甚至会造成更多新的问题的产生。

2.存在的体质管理对电价的相互适应不能达到良好的融合

我国相关审批部门审批管理的电力价格指标,既有全国性质的,也分为了地方性质的,由于多个划分区域的不同,进而出现了难以调适出和谐的一个天平。传统的电价机制不够科学完善,而新的政策设施又难以适应,最终导致两厢都得不到长远的推进。对于电力价格体系而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其有着相当鲜明的指标性,不过由于没有行业相关程式的统一治理,人们缺乏有利的数据参照,所以很多时候,出现诸多的问题。电力企业有电力企业的行业指标,而国家又有国家方面的政策需求,同时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开拓,从而造成多方面的体质紊乱,最终难以确立一个好的电力机制。

四、我国电力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对策

健全一个合理完善的电价体系,统筹整个行业全面发展,稳步电价供比的市场是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目标指导理念。对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前提,并考虑到市场经济的需要,现时人们探索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1.线上电价体系的提升

根据我国网络运营维护相关的价格适配文书,在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对电力行业和线上电能的结算价目采取标准性规定。而对于今后更长的一段时期而言,电力厂商必须按照电网企业签署的有关线上价格的合同来进行运营,相关部门要依法进行监管。

2.协议显示电价

一装嫩电价机制的监管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电力行业发展的不断提升,多样化的交易规则不断出现,同比一些具有成熟规范制度的国家而言,我国的线上电力市场体系亟需完善,即既要满足买卖双方的基本需求,又要符合市场体制的正规性和发展性,作为市场自由运营的一个体现,电力行业的电价组成和全面创建需要人们不断提供新的构想,同时也需要政策的支持。

五、总结

对于现时我国的电力行业的价格形成来说,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又希望有一个自由创新的背景。既在满足行业产业指标形成的基础上,又能够最终打造出适合我国电价改革的方案。由此,带动我国的电力行业的价格体制得到合理的构成,促成电价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干 中国电力前沿问题探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8.

[2]陆文辉:走在平衡木上的电价改革,中国电力报,2013年.

篇4:分析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核心在价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高校是培养社会精英和国家栋梁的重要场所, 在承担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校教师活动作为知识传授和思想交流的平台,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是我国当前主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取向的重要反映, 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精神纲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念教育是其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高校的这种教育要能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最新思想。因此, 作为先进文化的载体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基地,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养和教育就成为了其内在的要求。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不仅可以让学生关注和学习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 让他们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增强他们的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同时, 也可以将科学文化只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结合, 培养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真正需要的人才, 激励他们为国家的复兴和民族的强盛而不断努力奋斗。

(二) 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当前,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已成为时代潮流, 信息来源渠道趋于多元化, 高校大学生也表现出了新的特点, 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看法, 且对社会的主流文化认同度不高, 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带来了挑战。面对各种复杂的内外环境, 当代的大学生必须具有更加全面的技能, 他们除了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业务素质外, 还需要有坚强的政治素质和必须的社会适应能力, 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的效果, 也是社会衡量高校教学活动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培养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具有特别意义, 它可以很好地帮助大学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 是高校科学教学的本质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也凸显出来, 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等问题不断增多, 这些问题给培养人才的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作为社会的组成成员, 本身就具有着各种社会属性, 会受到外界活动和思想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它作为我党提出的精神引领, 本身就具有内在的创新性、适应性和动态发展性, 可以帮助高校和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实时对自身的内容结构进行调整, 进而适应变化万端的社会发展和各种文化的冲击, 这也是高校进行科学教学活动的本质需要。

二、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因素

(一) 外部因素

影响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来自全球化的外在冲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 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互联互通日趋频繁, 人们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 交流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在这个过程中, 各国的文化相互碰撞、交融, 由此逐渐形成了一种共性文化。这种共性文化对高校在教学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尤其在高校大学生的学术研究和思想观念形成上体现非常明显。全球化催生下的新学科和新领域不断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同时在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各种文化也不断发展, 高校在安排教学活动时既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受这些新生事物, 高校教师也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树立牢固的理想信念, 同时还要不断增强自身辨别各种复杂现象的能力, 能够分辨得出各种不良的社会思潮, 从而向学生能够传播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文化, 使他们成长为健康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 内部因素

高校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衡是影响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部因素。高校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承担者, 除了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外, 对学生做好思想引领和文化教育也属于他们的本职工作。因此, 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精神和大学教育的直接传递者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变量, 他们是否能够有效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影响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整体效果。此外, 国内高校当前还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长期以来的教育扩招, 这使得当前高校教师的工作量大幅升高。据统计,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师生比已达1:18, 有些省份已达1:43, 已超过国外高校的平均水平1:14。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 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成长和提升教学效果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1]。而在国内高校里,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都是由政治辅导员去做, 这样使得师生比例落差更大。在这种状况下, 国内高校教师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面对如此多的学生时, 他们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 不能全面做好每一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由此在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效果也打了折扣。

(三) 道德教育的缺失

部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缺失也是影响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盛行, 许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 即使发现孩子存在不良取向或持有不健康的思想, 往往为了不激化与子女的矛盾采取了暂时迁就的做法, 这种教育理念“忽视了思想道德的教育和正确价值观、科学精神的养成”[2], 没有及时地对孩子进行理性的道德引导教育, 使他们没能在最佳的时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 面对一个新的环境, 各种之前隐匿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不少学生还是独生子女, 在父母长期的溺爱和保护下, 他们的价值观上出现了各种问题, 如思想浮躁、精神空虚、自私自利、爱慕虚荣、不爱奉献、信仰迷茫等, 这些不良的现象都是道德教育缺失导致的恶果。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因为自身认识的偏差, 对学校安排的教学活动可能产生抵触, 由此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有了新的困难和挑战。以往的“教育理念过分注重对大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了思想道德的教育和正确价值观、科学精神的养成”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高校教学改革的途径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需要每个人的主动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 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3], 我们需要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探索高校改革的途径。

(一) 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内容创新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高校现有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他们需要了解和学习更先进的文化。因此,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对高校教学改革进行全面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 传统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像水中的浮萍一样漂浮在表面, 仅流于形式, 难以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4]。我们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课程教学各个环节当中, 例如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社会交往和素质拓展等方面, 适当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一方面体现了时代特色, 在关注学生现实需求的前提下达到了引领思想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 在注重通识性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 我们还要注重吸收其他地方可以借鉴的精华, 不断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 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进步。

(二) 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方法创新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高校教学改革取得实效的关键, 高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 必须与时俱进地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其主要的途径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 运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推动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创新, 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进而增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让他们感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正内涵。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 他们对事物的发生发展有着自己的看法, 而不是依靠过去的固定模式。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有必要根据大学生群体的自身特点和爱好取向, 有意识地创新教学方法和引导方法,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当中, 让他们不仅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还能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进而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确立的基本观念。

(三) 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载体创新

高校教学载体也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因素, 这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 灵活多样的教学载体可以给教学活动带来良好的效果。传统上,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主要有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或其它政治类课程, 同时学生会等学生社团、大学辅导员、共青团组织等也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依靠载体, 他们在大学生当中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形式, 让大学生们的思想在学习和活动中得到成长。此外, 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载体创新, 还需要借助新媒体的作用。在当下这个新媒体时代, 高校教师要充分使用新媒体平台, 在整合传统载体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 采用学生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建立起多样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平台, 在增强对学生吸引力的同时, 掌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向, 进而有针对性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开展和改进高校教学工作。

总之,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教学活动中, 既需要高校自身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培养大学生成才当中的重要作用, 也需要高校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由此增进高校教师的政治使命感和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认同感, 进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 让青年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参考文献

[1]卢敏, 邓丽昕.高校党员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机制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 (9) .

[2]周立新.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引导问题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 (6) .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 2014-02-26.

上一篇:高一班干部总结范文下一篇:五一期间消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