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节水调研

2024-06-23

农业节水调研(共8篇)

篇1:农业节水调研

农 业 节 水 调 研

我县由于地理、气候等各方面原因,历史上属于农业大县,农业地下水的开采量占到地下水的83%。农业灌溉主要以开采地下水资源和提取汾河水进行灌溉为主。我县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县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03m,不及全省人均水平的1/4。特别近几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导致了对水需求量的不断增长,用水供需矛盾日趋突出,节水措施势在必行。

一方面是农业缺水情况普遍存在,而另一方面是农业用水效率低,水资源浪费现象又十分严重。我县农业灌溉方式比较落后,灌溉用水有效率不足40%,农业灌溉又是用水大户,占到全县总用水量的80%以上,农业灌溉节水潜力很大,所以从长远看,通过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是解决目前农业缺水,缓解我县水资源供需矛盾,间接支援我县工业建设和提高人们持续增长的生活水平,是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途径。

农业节水主要以提倡节水灌溉入手。经过大量实际的可行性调研工作,目前适合我县大规模推广的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渠道防渗技术;集雨节灌技术。这些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无论从经济性、3

适用性、可操作性、节水效率等方面,都非常适宜在我县大规模、大范围推广和应用。

低压管道输水具有投资小、易管理、节水、节电、省地、省工和增产等优点。特别是 ‚小白龙‛,技术费用低、输水效率高。能大大提高单井的灌溉面积,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通过对比,用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比一般渠灌溉节水30%,比大面积漫灌节水67%,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经过大量的走访,调研和咨询,正确、合理和科学地利用地面灌溉技术,也是一项节水灌溉的重要措施之一。因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地面灌溉仍将是我县主要的灌溉方式,应重点推广和使用。主要有: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以实现田园化小畦灌溉,(以小白龙为例:改造田间畦宽3—5米,畦长30—40米拔节灌溉,比大面积整畦灌溉田间节水30%以上。另外,隔沟灌溉,细沟灌、精耕细作,平整土地,间歇灌、膜上灌等,都是可行性非常强的地面灌溉技术。当然,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可推广大田喷灌,果园滴灌,菜园微灌等。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农业水灌溉利用系数。

我县仍有为数不多的部分灌渠灌溉,如汾南扬水灌渠、汾北引黄灌渠。采用渠道防渗技术:修理混凝土护面,浆砌石衬砌,塑料薄膜防渗等多种技术进行防渗处理,加快输水速度,减少渗漏损失,也是灌区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重点。

我县70%的雨水集中在6—9月份,年平均降雨总量在830亿m,除40%—50%转化为水资源和被农作物、水草利用外,倘有50%—60%被自由蒸发、渗漏了。集雨节灌可以从某种意义上缓解我县农业灌溉用水短缺的状况,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通过修建集雨场,将雨水集中到水窖、涝池等小型工程中,再利用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进行灌溉。集雨节灌具有投资小,见效快,适应范围广等特点,特别是旱田适宜推广的一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节水意识。空气和水是这个地球乃至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因素,告诫人们:‚水,特别是地下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严重浪费和掠夺式的取水,势必危及后代甚至我们现实的美好生活‛。因此,加强《水法》、《水资源管理条例》等的宣传教育,使人们自觉地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优化水资源,走出一条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

杨 泳 林

二00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3

篇2:农业节水调研

建园区、创精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约占总用水量的70%,而农业用水的90%是灌溉用水。资料显示,按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我国年缺水总量约为300亿~400亿立方米,每年农田受旱面积700万~2000万公顷,因缺水少生产粮食350亿~400亿公斤。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解决水短缺问题,节水是重要途径,而节水首先要在农业上做好文章。

榆次区位于山西中部,是晋中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晋中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全区辖6个山区丘陵乡镇,4个平川乡镇,289个村民委员会,410个自然村,总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农户万户。耕地面积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亩。地域面积1327平方公里,由东向西依次为基岩山区、黄土丘陵区、冲积平原三个地貌单元,山区、丘陵地貌占全区面积的2/3,靠天吃饭的农田占全区农田的一半还强。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区水资源按人均和耕地面积进行折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90立方米,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85立方米,与全国人均占有量2770立方米相比,占%,与全国亩均占有量1860立方米相比,占%,属水资源严重缺乏型县区。

一、全区节水农业建设现状

1.工程节水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近几年来,全区上下高度重视发展节水农业,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把工程节水与旱作节水有效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发展节水

农业的途径,在政策方面不断完善,形式更加多样,技术日趋成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区的农田水利发展由过去单一的建设型向效益型转变,按照“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工作要求,就如何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资源重组。根据我区地下水资源先天不足、地表水资源利用程度低下而需水量逐年加大的实际情况,在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同时,在拦住天上水和蓄住地表水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通过三年解困,有效解决了丘陵山区群众饮水困难,水保治理和淤地坝建设改善了流域内生态环境,平川农田已基本实现田、林、路、机、电、井、渠“七配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截止目前,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万亩;完成节水灌溉面积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3%;完成滴灌工程15处,滴灌面积万亩;实施喷灌工程133处,喷灌面积万亩。全区拥有小型水库5座,总库容为1395万立方米;机电井

2350眼,配套机电井2334眼,装机容量29929千瓦;机电灌站152处,安装提水设备2753套(台),总装机容量40408千瓦。灌渠主渠道2896公里,建成防渗渠道2781公里,铺设地下输水管道1047公里,修筑渠系建筑物38座,塘坝9处。圆满完成了国家级“九五”计划农业高效用水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点节水示范区。丘陵山区根据立地条件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成为我省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示范工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80万元,可改造东阳镇25000多亩土地。乌金山黑河滩涂土地开发项目,总面积1210亩,是我区有史以来投入最多、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标准最高、配套最全的土地开发项目。

2.旱作节水农业迈出新步伐

旱作节水农业工程是我区为提高旱区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旱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我区以旱作节水农业建设

规划为基础,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集水、蓄水、保水、节水为主要建设内容,实施“建园区、创精品”为主的水资源综合资源利用技术,努力提高工程田科技含量和综合生产能力,有效地降低了旱灾所造成的损失,显示出了旱作节水工程建设的巨大威力,推动了全区旱作节水农业工程的实施。概括起来讲,主要创新了三种节水农业模式:

一是丘陵旱垣雨水集蓄灌溉旱作农业模式。什贴镇李坊村地处典型的丘陵旱垣地区,全村1629人,耕地5873亩,全部为旱地。该模式集雨水集蓄灌溉和高标准大棚设施为一体,围绕“节水”、“高效”两个重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旱井建设,统一标准,每个旱井蓄水50立方米,配备旱井混凝土集雨场200平方米,矩形沉淀池1个,排退水管道1条,潜水泵1台。二是大棚建设,介于温室和普通拱棚之间,适合于丘陵旱垣地区,抗风能力强,保温性能

好,能有效延长生产时间。棚体总长60米,每个棚配置工作房一座,潜水泵一台。三是配套设施建设,配套280米扬程水泵一台,100立方米水塔一座,管道6900米,低压线路1600米,循环道路4000米,每棚配备潜水泵一台。截止目前,共完成投资270万元,完成工程总面积280亩,打旱井230眼,建设墙体型大棚50座,种植延秋大田蔬菜200亩,大棚菜收益亩均可达万元以上,大田菜收益亩均可达3000元以上。该工程为我区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走出一条崭新的路子。

二是水肥一体化综合节水模式。我区坚持运用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相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发展喷灌、微灌、管灌等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工程,重点抓好节水增效园区建设,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节水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乌金山镇xx年总投资50万元,规划建成北胡、南胡、峪头三村250亩水肥一体化示范区。该项

目是农业部推广的新技术,为全市第一家。采用新技术后,每棚均可节本增效1000元。该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①首部,包括进水口、文丘里施肥器、筛式过滤器及pvc球阀等部件;②田间管,由pe管连接首部至田间;③滴灌带,采用美国toro出品的补偿式滴灌带,具有较好的抗堵性能。从实际应用效果看:①节水,节约灌溉用水90-120方/亩,节水率35-40%,减少投资56元/亩,每方水生产效益28元,比项目实施前每方增收3元;②节肥,节约肥料40-60公斤/亩,节肥率30%左右,减少肥料投资100-130元/亩;③节药,棚内温度降低18-20%,病虫害发生率降低70-80%,节约农药费用100-120元/亩;④省工,省去人工开沟、灌水等田间作业,每亩可节省人工5个,减少投资100元/亩;⑤增产,棚内微循环改善,达到平衡供肥,作物增产5%-9%;⑥提质,及时合理供肥,优化生长环境,使产品优质优价;⑦改土,局部浸润灌溉,使

土壤保持团粒结构,不板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三是“双水源四位一体”高效设施农业模式。东赵乡石羊坂村地处榆次东北丘陵旱垣山区,全村142户,耕地1461亩,全部为贫瘠的旱地。xx年,他们投资100万元,建成31套“双水源四位一体”温室大棚。“双水源”即依靠棚面集雨、旱井储存为主要水源,人畜吃水为补充水源。“四位一体”即棚前养殖、棚内种植、滴灌供水、沼气循环。通过发展“双水源四位一体”高效设施农业模式,石羊坂人种出了百余年来第一荐蔬菜,实现棚均收入1万元,纯收入翻番20倍以上。尝到甜头的石羊坂人更坚定了发展致富产业的信心,今年在原有31套温室的基础上,又上马了29套温室。

二、节水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区在农业节水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节水工程投入少,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目前,我区对农业节水工程的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以xx年为例,全区集中资金重点扶持节水增效园区项目建设,其中国家投资包括吃水工程12处,97万元、东阳农业综合开发二期工程240万元、黑河造地工程650万元、集雨灌溉工程35万元等。补助标准为每亩80—100元,补助金额仅占工程投资总额的1/4。在全区节水灌溉工程总投资中,群众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及集体、企业投资占到了67%,比例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水灌溉的发展,与社会对节水的迫切要求不相符。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络。

2.节水园区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节水增效园区的建设,是农业节水的一个新尝试,园区的管理是一个新课题。从目前的情况看,各乡镇普遍重视园区的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手段不断完善,但还存在不平衡现象,特别是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与当前农村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还需有一个解决的办法。

3.对旱作节水农业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对我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战略地位和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灾年抓的紧,丰年抓的松,旱作区抗旱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我区虽然从2000年以来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综合开发等农田基本建设,农田基础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目前仍有50%以上的农田属中低产田,特别是山区丘陵旱垣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更弱,基本上处于“雨养农业”的状况。

4.对旱作节水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功经验的推广力度不够

首先是对农科教联合研究开发和推广旱作节水新技术的组织力度不够,存在着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研究

成果多、可转化技术少等问题。其次是对现有的旱作节水农业典型经验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速度较慢,影响了全区旱作节水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5.各有关部门的协调还需进一步加强

农业、水利、农机等涉农部门之间的协调存在一定差距,使得工程节水与农艺节水结合的不够紧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水农业整体效益的发挥。

三、进一步加快节水农业建设的建议

1.继续加强对节水农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区直各部门、各乡镇要进一步提高对节水农业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节水农业建设工作。区级都应成立由政府牵头,农业、水利、农机、林业、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积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同时,成立由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专家参加的技术指导组,进一步加强技

术指导工作。此外,还要多途径、多层次加强对节水农业建设的宣传和发动,提高全社会对节水农业的认识,把支持和参与节水农业建设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立和完善不同类型的节水模式

全区经济和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走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并重、工程技术与农艺技术相配套、蓄水保水技术与节水管理技术相结合的路子,丘陵区突出保水、蓄水,平川区主要抓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突出保墒和培肥。

3.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全面推进节水农业的建设

节水农业的建设,涉及工程与生物、农艺与农机、设备配置与管理等多学科和部门,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及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节水农业的政策、资

金等方面的支持,以推动节水农业工作的发展。

4.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现代节水农业的建设,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首先要加强节水新技术的引进、研究和开发。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以及生产企业要加强协作,选择一批先进实用的技术课题联合攻关。其次是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针对目前存在的农业科技成果整体应用水平偏低、科技成果转化速度较慢、许多已成功的科技成果并未形成生产力等问题,要从各方面入手,努力提高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素质,为节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应选择一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适用技术,因地制宜大面积推广。

5.制定和完善发展节水农业的鼓励政策,建立健全法规保障体系

首先,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政策,为节水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

篇3:农业节水调研

一、作业机具的落实情况

经省农机局领导组织召开的滴灌节水农业工程机具选型现场会, 结合阜新地区实际状况, 选择了几款适合我地区的玉米膜下滴灌播种机、花生膜下滴灌播种机。其中玉米膜下滴灌播种机以大连明运公司生产的2BMJ-2播种机为主, 花生膜下滴灌播种机以阜龙公司生产的2BFD-2播种机为主。全市共投入1231台/套膜下滴灌播种机, 其中玉米播种机570台/套, 花生播种机651台/套。

二、膜下滴灌播种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以在我市承担主要膜下滴灌节水工程作业任务的大连明运农业机械装备有限公司2BMJ-2型气吸式滴灌覆膜播种机和阜新阜龙农机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的2BFD-2型花生覆膜播种机为例。

1.2BMJ-2型气吸式滴灌覆膜播种机技术参数

2.2BFD-2型花生滴灌覆膜播种机技术参数

三、膜下滴灌播种机的作业过程及完成任务情况

膜下滴灌播种机单机作业可实现做畦、开沟、施肥、播种、打药、铺管、覆膜、覆土等作业工序一次完成。具有省时、省工、省力、减少进地次数等优点。但膜下滴灌作业无论是对机具的性能、机手的技能都有一个较高的要求。通过农机推广部门先期大量的宣传、培训及推广工作, 已经为农户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在整个作业季, 农机推广技术人员和厂商售后服务人员采取包片负责的方式, 为机械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确保了项目机械作业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在项目的机械播种阶段, 我市共实施滴灌节水农业工程项目38.2万亩, 其中阜蒙县18.02万亩, 播种玉米4.3万亩, 花生5.5万亩, 果树和其它经济作物8.22万亩;彰武县18.2万亩, 播种玉米5万亩, 花生9万亩, 红干椒1万亩, 烤烟和金盏花1万亩, 果树和蔬菜2.2万亩;市直各区共1.98万亩, 其中玉米0.4万亩, 花生0.11万亩, 果树和其它经济作物1.47万亩。播种作业完成后40天左右, 推广部门对项目区播种作业的效果做了跟踪调研, 膜下滴灌播种的出苗率达到了95%以上, 平均株高23 cm, 且根粗苗壮, 而传统播种的玉米, 出苗率达90%左右, 平均株高15 cm, 长势明显不如膜下滴灌播种的玉米。

四、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在项目实施的播种作业阶段, 由于各种因素显现出很多问题。

1.动力缺口:

膜下滴灌机械化作业具有季节性强、作业周期短的特点, 短期内完全靠农民自己购置动力机械完成作业很难, 动力缺口较大。

2.农民用户对膜下滴灌的认知程度不足:

一小部分农户对膜下滴灌项目还不是十分了解, 对膜下滴灌还持有观望态度。在2012年播种作业过程中, 甚至出现了农户对自家的地播种作业时不伸手、不出力、看热闹的情况, 这大大降低了播种作业的工作效率。

3.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膜下滴灌整地、播种等机械化作业与传统作业相比, 成本高且短期内无法收回作业成本, 农民认识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4.机手的操作、维护技能不熟练:

因是新型机具, 很多机手还未完全掌握机具的操作、维修技术就匆忙上机作业, 导致故障频发、作业效果不理想。

5.机具设计有缺陷:

(1) 施肥器和播种器在同一直线上, 易造成种肥不分离, 导致烧种。

(2) 铧式开沟器易造成播种作业中对土地上的杂质拖拽成堆, 无法继续进行播种作业。

(3) 鸭嘴式播种器鸭嘴打不开、弹力不足, 导致不出种。

(4) 覆土轮、镇压辊装置在提升时, 缺少限位装置, 导致提升时镇压辊提升高度不足。

(5) 压膜辊转动不灵活导致拖拽膜甚至膜断裂。

(6) 打孔轮宽度过宽, 遇到小坑包时, 打孔器打不透膜, 最终导致出苗带没有孔, 苗长不出来。

6.作业工序未达要求、操作不合理引发的问题:

(1) 播种前整地不达标:机械化整地是影响播种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整地的质量直接决定播种效果, 有些项目区因整地未达标, 出现了覆不上膜甚至机具无法正常作业的状况。

(2) 旋耕深度过深, 导致地轮直径变小, 株距变近。

(3) 播种深度过大, 出现坏种现象。

(4) 覆土圆盘限位未调好, 导致上下浮动卡死, 使地膜破损。

五、改进建议及意见

1.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首先, 膜下滴灌是新型播种模式, 农民对其仍持观望态度。其次, 膜下滴灌节水工程购置成本较高, 农民所需投入成本大。这两点造成农民对膜下滴灌工程的积极性不高, 实施起来的困难加大。加大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扶持力度, 使农民用户更了解膜下滴灌的好处, 加大直补的额度, 使得农民用户减轻投入压力, 都能大大提高农民对膜下滴灌的积极性、主动性。

2.推广部门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在膜下滴灌播种作业过程中, 常常因机手的技能不足而导致机具作业故障频发、播种效果差。这就要求推广部门争取通过以点带面, 集中各乡镇的农机人员、农机合作社人员、农机大户以及能力强的农机手, 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 多宣传、多讲课、多举办现场会。使得他们全面掌握膜下滴灌机具的操作性能、保养维修技能, 并能把他们掌握的技能传授到他们的本乡镇中去, 最终确保膜下滴灌播种作业顺利实施。

3.对机具设计不足加以改进。这就要求农机推广技术服务人员及时对机具作业过程进行跟踪调查, 把机具方面的缺陷进行及时改进, 并加以汇总反馈给机具生产厂商, 为厂商对机具的升级换代提供第一手资料。

4.膜下滴灌播种作业前, 严把整地关, 为项目顺利进行提供先决条件。

篇4:把住农业节水命脉

近年来,我国农业用水在水资源所占比例极大,而且浪费情况严重,随着“水十条”的出台以及国家近日对于农业用水价改的试点,可以预见,未来农业用水将迎来一系列的变革。

农业用水改革不能拖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很多领域作出改革部署,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就是其中一项。据了解,我国目前水资源稀缺,而这项改革的推进成为“当务之急”。接下来,改革将尽快开展80个县的试点工作,并形成改革总体方案上报国务院。试点方面,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地区要求“先行一步”,改革进度快的地区可以得到中央水利建设投资的倾斜。

据了解,这项改革的目标是在保证农民基本用水需求的同时,建立多用水多花钱,少用水少花钱,不用水得补贴的机制。既不在总体上增加农民负担,又促进节约用水。具体措施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25条中有所提及:“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推广水价改革和水权交易的成功经验,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用水计量,合理调整农业水价,建立精准补贴机制。”

“总的来说,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特别是长江以北,整个北方地区拥有的水资源只占全国水资源的1/5多一点,但是由于面积宽广,现在主要农产品的增产越来越依靠北方。所以怎么样既能科学地节约用水,又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带动农民的增收,政府是通盘考虑的。

实行水价制度改革,是为了解决水权的问题。陈锡文表示,中国北方很多省份的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都来自黄河。但黄河每年的径流量是有限的,如果上游用多了,下游就没得用了。因此,国家从黄河源头开始,对每个省份可以从黄河流域用多少水有分配和定额,这就是所谓的水权,而在配额中用于农业的部分,就是农业的水权。农业水权再进一步到了农民灌溉,就会精确到一亩地一年的用水量,如果超了,就要从以后的配额中扣除,但是节约了就会有奖励。如果要据此形成一个固定机制,就需要价格来做杠杆,因此要实行水价制度改革。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农林水部处长黄声铿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必然会提高用水价格,而就是因为现在的水价便宜,管理松散,才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未来要在行政手段的基础上再加入市场要素,未来北方农业用水成本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至于如何消化这些成本,从而保证农民的基本用水需求,就要靠精准补贴了。

明晰农业水权,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我们要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农业节水的重要突破口。”在日前举行的“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新闻通气会上,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意味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将成为今年水利改革重头戏。

上面已经提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势在必行,而目前来讲,在用水方式比较粗放的情况下,如何去实现呢?的确,而就现行的农业水价标准来说,普遍存在偏低的问题。很多基层水利工作人员反映,当地“只是象征性收取,远达不到供水成本”。这势必造成两个后果:一是水费难以维持灌排工作的正常运行;二是农民的用水行为很难被约束,节水意识不易被调动激发。

通过总结经验,国都证券农业类分析师赵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进一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会优先选择灌排设施比较好、用水计量设施比较完备的地区。具体操作上,赵博表示:“首先要明晰农业水权,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我国目前正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已经有80%以上的县明确了用水总量,下一步要把农业用水总量进一步分配到灌区和农户。同时,对不同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灌溉都要采取用水定额管理。在保证农民定额内基本用水需求的同时,对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

同时,赵博还告诉笔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农业水价既要反映农业供水成本,同时也要反映水资源的稀缺性,所以,要分不同类型的地区、不同类型的作物来合理确定农业供水价格。

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要把水节下来,但又不能过多地增加农户的灌溉成本,这需要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和节水激励机制。他说:“这些年,各地在试点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河北等地探索的‘一提一补机制。‘提就是将水价提高,以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补就是将水价提高的部分和财政补贴资金作为节水调节基金,按面积等补贴给农民。通过灵活的机制,实现水价虽提但负担不增、用水减少但效益增加,调动农民参与和支持改革的积极性。”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

“我国农业节水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地方还存在大水漫灌现象,水资源不足与灌溉用水浪费并存,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差距较大。”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陈雷介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并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近些年来,我国在连续30多年灌溉用水总量保持零增长的情况下,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了1.72亿亩,粮食总产量增加了5000多亿斤,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3提高到0.51,亩均灌溉用水量由479立方米下降到367立方米,减少了23.4%。

据相关官员透露,下一步将大力推广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以东北、西北、华北等为重点,大力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组织实施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大力研发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质优价廉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推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装备的综合集成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篇5:创新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王乐光

瓜州县以项目为依托,从节水技术改造入手,大力推广垄膜沟灌、膜下滴灌及常规节水技术,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围绕蜜瓜、葡萄、枸杞、蔬菜等重点产业,全面发展高效节水特色农业,建成5万亩无公害蔬菜,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10万亩蜜瓜生产基地、5万亩枸杞,葡萄生产基地。全县高效节水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3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66%。

2010年,瓜州县按照省上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及市上“一特四化”农业发展要求,围绕特色产业,在大力发展半膜垄作沟灌、膜下滴灌节水灌溉技术的基础上,认真抓好节水技术示范推广。在西湖乡、瓜州乡、南岔镇、河东乡建成以番茄、蜜瓜为主的高标准垄膜沟灌和膜下滴灌核心示范区,示范面积0.51万亩。其中:垄膜沟灌0.4万亩, 膜下滴灌0.11万亩。瓜类垄膜沟灌较不覆膜沟灌减少用水量25.6%,平均亩产达到3760公斤,较不覆膜沟灌蜜瓜亩均增产360公斤,增长10.6%,亩增收432元;棉花膜下滴灌比大水漫灌亩均节约用水234.1方,节水率达39.2%;棉花籽棉亩均产量达到385.8公斤,比大水漫灌棉花亩增产籽棉36.5公斤,增产10.5%。棉花膜下滴灌亩均节本增效248.6元。日光温室、枸杞、葡萄等作物上减少用水量34.6%,较大水漫灌亩节本

篇6:农业节水灌溉与合同节水管理

1.农业用水情况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用水大户,近年来农业用水量约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62%,但是,其中真正被农作物用到的还不到30%。大量的水在灌溉过程中蒸发了,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大力发展农业节水,在农业用水量基本稳定的同时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但是由于多年来农业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措施不配套等原因,使得农业灌溉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灌区大部分道路窄而不平,田间桥涵较少且破损严重,不能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灌溉以宽长畦大田漫灌为主,灌溉水利用系数低,加之灌溉水源的不稳定,灌溉困难且成本较高,抗旱排涝能力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及生产条件的制约导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渠(沟)系建筑物老化,渗漏损失大;农业灌溉用水价格远低于供水成本,有些地区甚至不收水费;用水计量设施不全,无法准确统计用水量;农田水利设施有人建,无人管,管理手段落后等等种种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2.农业节水技术应用及推广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灌溉以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灌溉为主,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相对较少。同时,在农业节水推广方面也存在许多技术问题:(1)区域性的农业节水试验与监测网络还未形成,缺乏农业节水发展的基础数据积累和对农业用水状况的有效监测与控制。(2)农业节水基础研究薄弱,特别是对农业节水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应用基础研究还很欠缺,在农田尺度水分高效利用的应用基础、区域节水高效和对环境友好的农业用水优化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深度还很不够,影响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节水效益。(3)根据不同地区特点研究的单项农业节水技术较多,但如何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适合于不同地区采用的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定量化、集成化的农业节水综合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仍然是制约农业节水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关键。(4)农业节水设备与产品功能单

一、性能不稳定和耐久性差,严重影响其大面积的应用。(5)农业节水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节水管理信息采集、传输的可靠性差,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投入与产生节水效益之间的不匹配,成为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常规节水技术水平的重大技术障碍。(6)农业节水发展政策和制度研究方面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农业节水技术应用和提高效益的重要因素。

二、农业节水的必要性与意义

1.建设必要性(1)符合国家政策

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宗旨,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严格水资源管理,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转变农业用水方式,完善农业节水机制,着力加强农业节水的综合措施,着力强化农业节水的科技支撑,着力创新农业节水工程管理体制,着力健全基层水利服务和农技推广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6年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的通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促进农业节水、提高用水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今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农田水利条例》,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明确发展农田水利,要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节水高效、建管并重的原则。专家们认为,条例的出台,将进一步规范农田水利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有助于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基本制度和长效机制,为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水利部正在实施四大节水灌溉工程:一是东北节水增粮工程,覆盖农田3800万亩,投资380亿元;二是华北节水压采工程,到2017年前要发展3000万亩节水高效灌溉,投资313亿元;三是西北节水增效工程,到2017年前要发展2600万亩,投资361.6亿元;四是南方节水减排工程,涉及16个省市,到2018年要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850万亩,初步测算总投资1180亿元。

(2)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大力推广农业节水,实现有限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资源,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增强优势农产品的竞争能力,稳步夯实农业和农村经济基础。选择适宜有效的灌溉方式,合理高效地利用水资源,使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和谐统一起来,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使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提高当地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项目的实施,对项目区内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新设备的应用、新品种的推广及科技的嫁接,全面提高了项目区内农业生产力水平。使农业节水项目成为科技的载体和成果转化的平台,使项目区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的展示基地、辐射源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培训课堂。

2.意义

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对供水保障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特别是加强水生态系统建设,加强建设民生水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为了更好的管好用好现有的水源,加强对农业用水的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水利发展的战略意义。

三、合同节水管理模式介绍

合同节水管理是指节水服务商通过合同管理的方式,对特定项目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实质上也是募集社会资本,集成节水技术,投入节水改造,用获得的节水效益支付节水改造全部成本,分享节水效益的一种投资方式。合同节水管理能够有效的突破原有节水工作瓶颈,合理引入社会资本,实现政府、市场及用水主体三方共赢。

合同节水管理属于第三方节水服务,是节水投融资机制的创新。其核心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社会资本先期投入资金和技术,开展节水改造、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等,待项目完成后收回治理成本,分享节水效益。

中国合同节水管理网是全国首家生态化互联网合同节水服务平台,致力于开启“互联网+合同节水”全新市场化商业节水模式。

中国合同节水管理网借助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将节水产业从线下转移至线上,服务内容贯穿全产业链。从项目挖掘、信息发布、技术咨询、金融支持、运营维护全部环节提供服务保障,真正实现节水产业集成。便捷的金融服务渠道,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优质的金融服务产品。配合合同节水管理合同期限较长的特殊情况,我们将提供完整的长效运营服务,对合同期内的节水改造运营维护提供全方位的后期保障。

四、农业节水项目实行合同管理的优势 1.行业分析

水利部正在实施四大节水灌溉工程:一是东北节水增粮工程,覆盖农田3800万亩,投资380亿元;二是华北节水压采工程,到2017年前要发展3000万亩节水高效灌溉,投资313亿元;三是西北节水增效工程,到2017年前要发展2600万亩,投资361.6亿元;四是南方节水减排工程,涉及16个省市,到2018年要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850万亩,初步测算总投资1180亿元。另外,通过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有力缓解肥料与节水农业设备间的对接障碍,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再次提速。水肥一体化项目的体量大约在2000多亿,它的实施必须以农业节水灌溉实施为前提,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农田水利条例》就有效动员组织各种资源,通过一定的投入保障,使工程得到良好的维护,保障良性运行作出了规定。专家分析,条例的实施会带来两方面的利好:一是鼓励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并组织灌溉排水试验研究推广,能够使节水灌溉企业将产品和解决方案广泛运用到实地。二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提供农田灌溉服务、收取供水水费等方式保障合法经营收益,此举将使政府、市场两手发力,有助于真正形成农田水利“有人建、有人管,费能收、坏能修”的运行模式,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真正实现政府、群众、企业共赢。

2.合同节水管理优势 合同节水管理作为一种新的节水模式,对于农业节水项目的建设实施,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从用水户来看,可以享受专业的节水技术改造和长效节水管理服务,降低节水技术改造的资金、技术和管理风险,产生节水减费的效益。从节水服务机构来看,可以使其资金、技术和管理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产生投资效益。从政府来看,可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弥补财政资金不足,通过市场化运作来有效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从全社会来看,可以促进节水产业发展,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目前,善治合同节水公司已经整合了产业链,与近千家节水企事业团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覆盖合同节水管理全过程所涉及的各个相关单位,包括咨询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招投标单位、节水服务商、节水产品企业、金融方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组织并筛选各类优秀合作伙伴,建立强大的全方位的保障体系,为项目提供一体化、一站式解决方案,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篇7:节水农业改变传统农业用水模式

说起节水农业,人们最直接的联想就是节约用水的农业。其实,他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只和水有关,而是依托科学地利用水达到节水这个核心目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种植结构调整,耕作方式、耕种时间的调整,利用物种特性进行间种、科学灌溉、选择性施肥、科学管理都是科学用水的范畴。

在我镇今年的农业耕种有200多户村民都选择了“节水农业”技术。xxx是xx村的移民,他的旱坡地上采取横坡起垄种植玉米并采取地膜覆盖技术,垄间间植红薯,地缘围种观音菜做生物篱。

节水农业的核心工作因全国旱作农业、精灌农业、水浇地灌溉和水田灌溉四类农业耕作区特点各有所异。2009年7月起,我区在我镇选择200余亩典型水浇地灌溉区示范推广测墒灌溉、覆膜保墒等技术,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水生产效率。

我农业服务中心农技员xxx是该项目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节水农业” 技术包括“秸杆还土(田)、横坡垄作、生物篱种植”耕种方式和 “玉米—红苕”一年两季传统栽培到“胡-玉-苕”三季栽培转变。利用横坡垄作增加土壤耕作层厚度,提升土壤水库容积;借助秸秆覆盖还土降低水分蒸发,减少水土流失,延长土壤抗旱力;凭借生物篱植物发达根系

实现蓄水固土,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和保墒效果。通过两年的天然降雨径流监测发现:采用聚土垄作模式的节水生产方式,每亩水分流失总量减少887kg,保墒率提高5.6%;秸秆覆盖模式每亩水分流失总量减少4110kg,保墒率提高25.8%;生物篱模式每亩水分流失总量减少6778kg,保墒率提高42.6%。

节水保墒的目的是达到了,那么农作物产量与土地收益呢?xxx介绍说,在采用节水农业生产模式的土地上,玉米亩产均增100kg,红薯亩产均增400kg,加上新增一季的鲜食嫩胡豆与经济植物篱种植的产出,年亩产值可增加700元左右。

在推广第一年为吸引村民参与,对按技术规程完成玉米秸杆还土、生物篱—观音菜种植两项项目的农户,上级财政予以每亩80元补贴,并且免费为参与示范推广的农户提供1000斤优质胡豆种。节水农业在当地推广效果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当地从土肥技术服务入手再到节水农业。

篇8:农业节水之思考

一、我国农业用水现状

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 124亿m3, 占世界总量的5.8%左右, 仅次于巴西、原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口众多, 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2200m3,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在世界上位居121位, 是全世界13个人均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而实际上,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径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 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m3, 并且分布极其不均衡。由于经济生活的迅猛发展, 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不仅降低了水的使用功能, 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二、我国农业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供需矛盾冲突

2006年全国总用水量5795亿m3, 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20.6%, 是用水最多的国家之一。作为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人口大国, 面临的水资源压力更为紧迫。目前, 我国正常年份需水量约为6000亿m3, 而各类水利设施年供水能力约5600亿m3, 污染加剧使可用水量减少, 水危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 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将持续增加, 使目前存在的水资源供求矛盾更趋激化。其主要表现为:供求总量更加不平衡, 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水量的增长速度, 供水状况趋于恶化;北方地区和沿海工业发达地区等地域性水资源供求矛盾日趋恶化, 将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巨大的人口压力对发展耕地灌溉事业提出更加紧迫的要求, 而工业城市将是增加用水量的主要部门。用水量骤增, 将对农业灌溉用水构成严重的威胁, 部门用水矛盾更加尖锐。据预测, 到21世纪30年代, 在全国需水量实现零增长之前, 全国需水总量将可能达到7000亿m3, 比目前需水量要增加2000亿m3左右, 每年平均需增加可供水量近100亿m3, 这需要投入庞大的资金, 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环境问题, 可见任务之艰巨。

2、用水浪费, 用水效率很低

渠道是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 但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约占水量的50%~60%, 一些土质较差的渠道渗漏高达70%以上。长期以来, 我国粗放的灌溉方式, 导致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农田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仅为45%左右, 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仅为56%, 为发达国家的一半。目前全世界灌溉面积中, 喷微灌面积已占总灌溉面积的1/10, 我国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力度较大, 但所占比例仍然较低, 是世界上现代灌溉技术应用程度最低的国家之一, 喷微灌面积仅为80万hm2, 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5%。我国作物水分生产率平均为0.8kg/m3粮食, 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40%。不少学者研究指出, 如果能积极采取有效节水措施, 我国农业用水的节水潜力十分巨大。

3、农业节水中存有盲区 (1) 节水目标上的盲区

农业节水无疑是国家的战略目标, 但并不能简单转换或混同于农民目标。就用水而言, 农民以方便、省力、省钱为原则, 甚至宁愿大水漫灌也不去费钱、费事、费工地搞节水, 除非节水的收益大于投入。也就是说, 如果不能增收, 节水就不可能成为农民的目标和自觉行动。

(2) 节水主体上的盲区

“九五”以来国家投入巨资, 建立数百个示范县用于农田的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喷、微灌建设。政府集项目决策、政策制订、资金投入和实施执行于一身, 形成了事实上的“国家出资金, 干部出政绩, 农民出力气”的格局。示范县农民是受益了, 但因主体地位和意识的模糊而在技术选择、设施使用和增收效果上大打了折扣。更重要的是, 全国十多亿亩农田都需在不同程度和方式上节水, 政府是包不下来的, 关键是要建立以农民 (不只是示范县) 为节水主体的政府投入机制和政策。

三、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 开拓未来节水新思路

在近20年的农业节水领域, 取得了一批先进、实用的科研成果, 被较为广泛地示范应用, 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与此同时, 也出现或将要出现至今未被重视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例如, 在较大区域 (灌区) 或大尺度 (行政区域、全流域) 推广应用渠系防渗等工程节水和田间节水技术, 改变了地面水与地下水的自然转换规律, 引起区域内和周边地区非灌溉范围的生态植被生长失衡、萎缩、甚至死亡;水田湿地功能减退;动植物生长环境改变而影响多样性。因此, 必须对未来农业节水的理论研究作出新思考。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节水灌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及其互动效应, 促进节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节水技术模式与管理的创新研究, 充分挖掘工程和管理节水潜力开展生态环保型节水高效灌溉技术模式、数字化灌区灌溉系统水量水质实时监控与水管理闭环自动控制系统、灌区尺度墒情测报与实时灌溉决策支持系统、节水农业补偿机制及其经济、社会、环境响应模型等方面的研究。

上一篇:主持人选拔大赛方案下一篇:小蜗牛的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