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节水思考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以甘肃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为例,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在西北节水农业中的作用,农业产业化推进了西北节水农业的可持续性、西北节水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节水农业合作制完善和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实施,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实施标准化生产模式,带动了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业节水思考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节水思考管理论文 篇1: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发展模式分析

摘要:通过分析新疆农业节水灌溉现状和发展趋势,针对新疆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和节水农业生产实际,提出了适合不同区域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模式和农业主要发展方向,为新疆不同区域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新疆; 高效节水灌溉;模式

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主要粮食作物滴灌关键技术与装备(2011AA100508)

目前,我国水资源年均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是世界上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我国现有耕地面积1.2亿公顷,其中606.7万公顷,坡度在2度左右,大部分耕地缺乏足够的水源保证,且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有40%的耕地因缺水严重退化。对于这些地区耕地面积的保持和维护,农产品与经济作物的增产增收,绝大部分依赖于水供给,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1]。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一直在大力发展农业节水,2014年全国将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00多万亩,将全面推进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1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现状

1.1新疆农业水资源现状

新疆水资源总量832亿立方米,单位面积产水量仅为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位于全国倒数第三位。目前新疆经济社会用水总量达617亿立方米,开发利用率达74%,超过国家下达新疆2015年515亿立方米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也超过了国际上干旱区半干旱区水资源利用率不宜超过60%的原则。一方面新疆水资源十分匮乏,另一方面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用水结构不合理,农业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90%以上,而新疆农业产值占全疆GDP的比重不到20%,形成了巨大的反差[2],发展农业高效节水、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成为新疆农业未来发展的重点。

1.2新疆农业高效节水应用现状

新疆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具有典型的“绿洲经济、灌溉农业”特征,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从1999年的87万亩增加到2013年的2470万亩,已占全区灌溉面积的35%,仅2013年就新增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20万亩,15年间面积增加了28倍,发展速度很快,引领了全国高效节水灌溉的推广。目前,该技术已从棉花、加工番茄等经济作物向玉米、小麦、水稻及核桃、红枣、葡萄等特色林果业规模化推广应用,牧草浅埋式滴灌也正在逐步推开。到2015年新疆80%以上耕地和果园实现田间高新节水灌溉,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到2020年,新疆农业高效节水面积累计达到4300万亩以上。预计在“十二五”末,智能滴灌技术应用面积在新疆也将超过150万亩。

2 新疆各区域节水灌溉的发展模式

目前,通过建成引额济克、引额济乌、南疆阿尔塔什等水利枢纽、南岸干渠等一批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使其成为充足水源的保障[3]。同时,在用水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调整用水比例结构、合理规划,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针对新疆各区域农业发展对灌溉的需求,综合考虑自然地理、干旱缺水程度、灌溉技术水平等情况,把全疆分为4个分区,并提出相应的因地制宜的节水灌溉发展模式、技术措施和农业重点发展方向[4-6]。

2.1 天山北坡及塔额盆地区

本区位于天山北麓、准噶爾盆地南缘、西部、北部、塔额盆地和博乐河谷平原,包括昌吉州、博州、塔城地区、乌鲁木齐市等地州,是新疆粮食和棉花基地,也是最早发展滴灌技术的区域,经济发达、工农业并重,水资源较为短缺,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渠道防渗率及灌溉水平均较高,今后应做好已有防渗渠道维护、更新,积极发展滴灌技术;在前山地带粮油作物种植区可适度发展自压喷灌技术,同时应加强部分井灌区的超采治理工作,严格控制开采量,提高滴灌的自动化控制与信息化技术,带动全疆智能滴灌技术推广应用,本区农业主要发展方向应以棉花、枸杞、加工番茄等经济作物,葡萄、蟠桃等园艺作物和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

2.2 东疆吐哈盆地区

本区位于天山南麓东部,北靠天山,南临戈壁沙漠,包括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是新疆重要的园艺、瓜果生产基地。本区经济较发达,气候干燥使得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超采严重,需全面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今后应在做好开源节流、对已有防渗渠道维护、更新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发。本区农业主要发展方向应针对瓜果、园艺比重大及地下水利用量大的特点,重点推广特色林果业节水灌、设施农业的滴灌技术,在条件适宜的巴里坤——伊吾盆地区适度发展自压喷灌工程,并以发展林、牧业为主。

2.3 塔里木盆地内陆河区

本区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南缘,昆仑山北麓,西为帕米尔高原,包括巴州、阿克苏地区和南疆三地州,水资源较缺短。本区经济相对落后,引水工程简陋、节水设施不配套、渗漏严重和水资源利用率低,是新疆重要的棉花和果林基地,本区应主要发展渠道防渗技术和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地形平缓或田面平整度不高的地块应推广精细平整地技术,同时在盐渍化较重的区域加强排水工程与引水工程,本区农业主要发展方向应推广特色林果业滴灌技术,提高果子品质和发展膜下滴灌棉花、辣椒等经济作物。

2.4 北疆河谷国际河流区

本区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西部,包括伊犁州、阿勒泰地区,本区是农、林、牧全面发展的区域,水资源丰富,地形复杂多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渠道防渗率低,田间灌溉技术水平较低。本区河谷平原应以渠道防渗和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主,推广盆、滴灌和标准沟畦灌,同时加强灌溉用水管理,提高灌溉管理水平。本区有以霍尔果斯为主的口岸,可发展外向型农业,以及薰衣草、啤酒花、油料作物为主的特色农业;前山区及低山丘陵带是发展自压喷灌技术,结合坡耕地改造及草场改良建设,可稳步发展林、牧业。

3 结论

新疆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地区,是我国往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在全疆各区域发展因地制宜的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和农业重点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同时应全面推进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降低农业用水比重,从农业灌溉定额入手量化管理,深入研究农业节水的机理与机制,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低耗农业,大幅度地减少农业用水量,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灌水保证率,缓解了灌区缺水矛盾,保障粮食安全;形成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发展用水,以工业发展反哺农业的良性运行机制,为建设繁荣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疆提供更加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世英.对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几点思考[J].排灌机械.2000,18(1):6-8.

[2] 康绍忠,李水杰.21世纪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1997,13(4) : 1-7.

[3] 钱翌,李君,赵华.新疆节水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新疆农业科学,2002, 39(2):128-130.

[4] 丁新利.新疆干旱区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发展模式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6,25(5):53-56.

[5] 邓依萍,刘涛.新疆节水农业区划及分区对策研究[J].节水灌溉,2008,(10):8-12.

作者简介: 陈杰,硕士学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工程师,研究方向:高效节水灌溉研究。

作者:陈杰,程莲(等)

农业节水思考管理论文 篇2:

论农业产业化对西北节水农业的推动作用

摘要: 以甘肃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为例,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在西北节水农业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推进了西北节水农业的可持续性、西北节水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节水农业合作制完善和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实施, 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实施标准化生产模式, 带动了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化发展对节水农业作用的案例充分说明:节水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业产业化的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是实现节水农业与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保证节水农业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节水农业;节水技术;甘肃张掖市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和特征,而发展节水农业是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应用,是西北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农业是用水最多的产业,是水资源浪费最为严重的产业,同时也是节水潜力最大的产业,发展节水农业是西北地区科学利用水资源的关键。农业产业化是由龙头企业在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同时,与土地的拥有者——农民合作,组建新的利益共同体[1],建立农业生产新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运用法律、经济手段,规范、激励企业和农民的节水节能行为,调动农民节水的积极性,节水农业之路才能行得通,才能实现长期节水农业目标,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才能可持续利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因此,如何诠释农业产业化对西北节水农业建设的推动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也是西北节水农业建设工程中至关重要的研究内容。

一、发展西北节水农业的迫切性

西北地区是支撑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基地。干旱缺水和水土流失并存以及水资源的低效率使用是西北区域农业生产的现实,发展节水农业是西北地区农业的现实选择。处于西北典型一熟灌区的张掖市是甘肃省主要产粮区和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提供的商品粮占全省的35%,是全国五大蔬菜基地之一,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制种量占全国的40%。同时,张掖还肩负着全国生态功能区西北地区的生态长廊建设,在我国西北的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近30年,张掖市小麦、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和蔬菜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1949~1963年间,张掖市有效灌溉面积稳定在10.7~12万公顷,1990~1994年张掖市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13.4~13.73万公顷,引水量17.3~19.5亿立方米,2003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2.29万公顷,其中,农田灌溉面积19.29万公顷,林草灌溉面积2.99万公顷。小麦、玉米、蔬菜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随着灌溉面积的增加而持续增多,农业耗水量也随之不断增加。2003年, 黑河中游的张掖市共有人口124.82万人,占黑河流域的86.4%;粮食产量75.23万吨,人均占有粮食603千克;农业总产值42.70亿元,工业总产值41.91亿元。2003年,张掖市农业用水20.31亿立方米,占到总用水量的95.6%;农业需水22.98亿立方米,农业需水占到总需水量的96%;缺水量2.7亿立方米,缺水程度11.28%。由于黑河水量的下游分流,张掖市农业使用黑河灌溉水量的使用减少,为保证农业产量,农户使用开采地下水来灌溉,因此,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迅速下降。一些地区的地下水由过去的2~3米下降到几十米。

农业的开发带来地区的繁荣,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该地区的最大问题。农业节水问题成为西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关系到我国西北政治、经济走廊的畅通、安全,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国策。农业缺水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只有走节水农业之路,探索节水农业发展模式是破解地区发展的关键。

二、农业产业化对西北节水农业推动作用分析

张鸿等指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主要有良种繁育技术、标准化种养殖技术、精深加工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节水农业技术,西北地区节水农业技术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中之重[2]。而节水农业建设又在农业产业化框架下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大化效益,两者之间已形成良性互助的增长机制。

(一)推进西北节水农业的可持续性

农业产业化的目的一是主要解决农业增产和农民的增收问题[3],与农民的目的一致,其动力主要来源于农民,产业化是为了追求高收入,是内生变量,收益和成本内部化;二是要综合考虑以水资源合理利用,其动力目前主要来源于政府,农民在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问题上,与政府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节水的目的与农户增收的目的一致,产业化才能对节水农业起到作用。企业在产业化要有效益,农民要看到效益。引导农民、组织机构、地方政府的节水行为,才能实现节水农业的持续性。

(二)推进西北节水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龙头企业按本地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地下水资源、水利工程状况以及各类农作物生产发展需求,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地域布局;需要从经济学角度,以有限水资源实现最大效益的优化分配方案,农业产业化要与水资源配置状况相适应,追求农业生产领域内单位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的同步提高,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和方法确定本区域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向水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结构效益高的方向发展,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节水农业的共同目标,使节水农业进入良性循环[4]。否则将使企业、地方政府、农民失去信心与兴趣。

(三)推动节水农业合作制完善和发展

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科技、市场和管理等知识要素,但缺乏耕地和劳动力资源,农民拥有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但缺乏科学技术、市场和管理等知识要素,农户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具有互补性,通过合作,组成合作联盟,将双方的资源优化配置,在生产过程中,按照技术规范要求,朝着节水节能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双方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张掖农业产业化在节水农业中的实践

2002年,水利部正式批复张掖市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张掖市针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以节水定产业、以节水调结构、以节水增总量、以节水促发展”的经济工作原则。在农业生产中要从水资源合理持续利用方面和区域农业经济高效快速发展两方面下手,进行区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建立结构型节水的农业生产体系。

2009年1月,张掖市规划建设以节水为主要内容的张掖绿洲现代农业示范区,2010年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发展以玉米制种业为主导产业,带动肉牛养殖、高原夏菜产业的循环农业,引进高产新品种,试验示范各种节水技术措施,创新节水管理制度,为整个张掖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同类型区域的节水农业起到示范推广作用。

(一)调整产业结构,改种植大田玉米为制种玉米

张掖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以当地农业自然为依托,通过科技进步,调整好种植业内部结构的关系,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对于干旱地区,特别是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是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和物质流的良性循环,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以最合理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形成合理的价值流。

张掖市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历来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和蔬菜瓜果生产基地。同时,还是生产多种农作物种子的理想场地。由于降雨量少、蒸发量高、大气干燥,所产种子色泽鲜艳、籽粒饱满、发芽率高、水分含量低、商品性好,气候条件有利于种子储藏,在正常条件下种子储藏4年,发芽率仍保持90%以上。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种子生产、储藏优势十分突出。张掖市第一个农作物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也是全国惟一的一个种子地理证明商标。

张掖市认识到发展制种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符合国家种业产业政策,极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化经营,并将节水作为调整的重要目标。将耗水量大的大田玉米生产调整为制种玉米(大田玉米比制种玉米至少多一次灌溉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011年,全市玉米制种面积已达到6.7万公顷以上,其中,生产优质杂交玉米种子4.5亿千克,占全国大田玉米年用种量的40%以上,保障了全国近1 300万公顷玉米的用种需求[5],仅大田玉米生产调整为制种玉米一项该市年减少灌溉用水21 000万立方米,相当于8个小型水库。张掖市通过农业产业化,取得了节水增效双成效。

通过10年来的努力,全市打造种子产业链,产业发展已完成试验示范、生产基地壮大、加工仓储三个重点节点的打造,已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玉米制种大市。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全市玉米制种面积达6.7万公顷以上,玉米制种平均每公顷产值达3.6万元,制种业产值突破24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玉米制种收入1 8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主产区农民人均玉米制种收入达4 000元,占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种子产业已经成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5]。

(二)玉米制种产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

玉米制种产业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不仅种子生产规模大,成片种植。2006年以来,张掖市6县(区)的31个乡镇341个行政村的106 678户参与种植生产,而且生产水平高,产量较高,一般品种制种亩产400~500千克,其中郑单958制种产量高达500~700千克[6]。农业产业化中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将生产的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

1.品种布局标准化。张掖市临泽县的104个村,有99个村制种,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成为现实,一家一户的生产已成为玉米制种产业中种植车间不可分割的一员。在发展壮大玉米制种产业过程中,注重合理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7],逐步形成了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全县制种面积已达到1.67万公顷,制种量达1亿千克,人均制种收入达4 000多元。这个昔日的全国粮食单产冠军县,如今玉米制种稳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0%。

2.田间作业标准化。全市大力实施中国·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工程,稳步扩大基地规模,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链条及利益联盟机制。(1)技术规范。农户玉米生产均采用地膜种植,农户玉米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操作,其中耕地、播种和铺膜为全机械化,灌溉定量化减量化,种子脱粒、加工全部机械化。(2)建立田间作业档案,对作物全生长过程记录,制定水肥计划和病虫害防治措施。(3)企业与农户签约,春季将制种的父母本、化肥、农膜赊销给农民,按照种植规范种植,夏季由制种公司的技术人员盯在地里为农户提供及时的技术服务。标准化的田间作业达到了省水、肥、药,节能的目的。

3.人员素质标准化。全市10.54万农户参与种子生产,农户数占全市总农户数近60%。市、县两级先后分别成立种业协会,乡镇成立玉米制种基地协会,以协会促进种业发展。张掖市农业技术部门对农户制种技术培训。企业在田间免费给予技术指导、监督检查,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操作。在政府的引导下,长期与企业合作,农民的技术素质、管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均已达到要求,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和质量控制体系已建立,为制种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

根据当地水资源、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推广田间节水技术。集成灌溉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按照作物类型及种植管理特点,系统集成从管道输水到减少非必要蒸发等各个环节的灌溉农业新技术,使之在全面满足农业生物水分需求的基础上,在各个环节上共同节水用水,提高生产力,从而系统提高适宜规模灌溉农业的用水效率。主要技术包括:

1.改变传统的灌水方式,提高灌水利用率。改变大水漫灌的不良习惯,推广隔沟交替节水灌溉、非充分灌溉、改秋灌为春灌、沟灌和畦灌等大田节水灌溉技术;同时实施分级供水,按量计费和灌溉预报等节水型管理制度,使有限的灌溉水最佳地给到作物生育期,使单位水量投入的产出最大。

2.推广地膜覆盖,抑制土壤无效蒸发。全膜覆盖双垄面集雨沟灌技术。由于玉米全地面覆膜双垄面集雨沟播覆盖率高,隔断了土壤裸露蒸发损失,最大限度地保蓄土壤水分,抑制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同时,田间垄面形成微型积水面,使降水通过积水面聚集于播种沟内,沿播种孔下渗到作物根系周围,增加了土壤墒情,改善了农田水分供给状况,提高了制种玉米生产的水分满足率和对水分的利用效率。据试验,全膜覆盖双垄面比垄作条膜覆盖栽培的玉米生育期平均土壤含水量高49.3%,增产幅度较大。

四、农业产业化对节水农业建设作用的经验与启示

(一)经验

1.龙头企业带动、生产标准化促进节水农业。企业为了获得合格的产品,必须按照种子生产规范,保证种子的纯度,在种子生产过程中,从播种、覆膜、施肥、灌水、抽雄、收获等全过程,公司技术人员指导有契约关系的农民生产,就像在工业车间,全部生产者按照标准生产,技术人员巡回指导检查。双方按照合同要求,农民要按照技术规范生产,企业要保证农民的最低收入。为了更多更好地保证农民的收入,争取长期的合作,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与农民是一致的。在节水的具体操作上,企业会做到用有效的节水技术来减少水的用量,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2.农民积极参与,节水等于节成本。在农业产业化中,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理念、资金优势、管理优势带动农业生产经营的超常规发展,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成为现实。如果没有广大土地经营者的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只是一句空话。在生产过程中,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按照生产规范生产,生产的产品全部交给企业,企业保证农民的收入。农民灌水浇地再不能像过去那样,想灌多少就多少,水成本成为企业和农民生产成本的一部分,节水就等于增收。

3. 协会服务,农业生产有保证。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协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在产业化的纵深方向,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更需要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参与。张掖市成立了以企业为主的种子行业协会,各县区成立了以基地乡村为主的制种协会。制定和完善了协会章程和管理办法,大力宣传教育企业和农民树立诚信意识、节水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全民节水意识,他们没有停留在宣传层面,使节水行动在全社会实施,成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

4.政府引导,营造节水好环境。政府要营造适合农业产业化的外部条件。各级政府出台种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导意见,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按照国家实施种子工程的要求,制定种子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制种行为,保护企业和农民的合法利益。制定了《张掖市无公害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并将玉米制种业列入重点扶持的优势产业,加大了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十一五”时期,计划投资用于农田基本建设,修建田间渠系,营造节水硬件条件,发展玉米制种产业。

(二)启示

1.节水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业产业化的推动。解决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规律和要求。从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经验中我们得知,节水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同样离不开农业产业化技术链中标准化种养殖技术的支持和推动。产业化发展中引入标准化种养殖技术,可以最大化发挥良种增产、提质和增效的内在潜力和资源潜力,也可以进一步完善高效高产种养殖标准化技术体系,实现良种培育、标准化种植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大大降低基地和农户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的浪费。农业标准化推动节水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综合生产能力。同时,我们要注意到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同等重要的。通过农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由单一耗水产量型农业向节水产量效益型农业转变。在甘州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示范推广的制种玉米兼作豌豆技术,充分利用制种玉米行间距,使用地膜覆盖,膜上覆土技术种植3行豌豆,在玉米生长前期,豌豆利用田间水分快速生长,玉米起身时就可以收获豌豆角750千克左右,这种种植模式在不影响玉米产量的前提下,实现了一水两用,豌豆固氮,增加效益的目的;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通过企业的技术推广和标准宣传,推行农业标准化,将节水节能的新技术最终在田间得到实施,达到节水、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2.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是实现节水农业与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户节水行为的结果是要保证其收益,农户节水技术须由技术人员帮助、指导,这两项条件的满足只有龙头企业可以实现。龙头企业和农户是对等的经济实体,两个经济实体通过签订契约来保证这两个条件,让农户改种制种玉米,企业在春季将制种的父母本、化肥、农膜赊销给农民,农民按照种植规范种植,制种关键期由制种公司的技术人员盯在地里为农户提供及时的技术服务,农民必须按照技术规范作业,以保证种子的纯度和洁净度,秋收晾晒后的种子经过鉴定合格,制种公司上门拉货。这两项条件在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得到了满足,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得到了发展;龙头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与众多农户之间的合作,将千家万户的农户组织起来,这种合作是通过签订和履行契约的过程完成的,在农业产业化生产过程中推广实施节水技术,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具体表现,是实现农业节水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3.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保证节水农业战略的实施。完善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节水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高节水农业建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社会化服务把节水技术直接植入到农业产业化建设中,把节水技术成果通过最有效的路径快速多层级转化为现实的产业化生产力。同时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还可以大大降低节水技术引入的交易成本,能够在龙头企业、农户和服务体系三者利益主体间分担技术风险成本,进一步提高节水技术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应用效益和农户采用节水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在服务体系建设和节水农业战略实施间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 郭红东,郭占恒.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现代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张鸿,郑林用,任光俊,等.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战略与策略[J].中国农学通报,2010(1):321325.

[3]尹成杰.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2(4):16.

[4]李全新,霍学喜.我国现行种子管理体制中的弊端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4548.

[5]张学明.张掖打造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 全市玉米制种面积已达到100万亩以上[N].甘肃日报,20111122(12).

[6]吴晓燕 .打造种业“航母”——甘肃张掖市种子产业发展纪实[N].农民日报,20060727(3).

[7]秦东方.“制种强市”耀陇原——张掖市种子产业发展纪实[N].甘肃经济日报,20080123(6).

作者:李全新

农业节水思考管理论文 篇3:

京津冀视角下北京农业水价改革主要问题简要分析及未来协同发展构想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节水农业协同发展,三地共同面临着农业水价改革的重要任务。梳理北京市农业水价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为今后三地合作建设节水农业打下牢固基础。北京市农业水价改革中的主要问题是形成机制中政府补贴负担过重,水价形成机制中超限额水价的收取有名无实。这实际上是由于还没有完全形成阶梯水价,利用市场手段促进农业节水的倒逼机制还只停留在计划阶段。农作物限额用水标准过于单一,没有充分考虑各区各自的环境、土壤、水资源状况、灌溉条件,而且农作物种植情况和丰枯年因素等也都不尽相同。美国、法国和我国湖南省的农业水价制定及改革做法值得借鉴,也从一个侧面对比出了北京市农业水价制定中问题的根源。针对京津冀三地未来农业水价改革协同发展的构想是建立政府协调工作机制。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农业水价;发展构想

国家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出台七年,战略将京津冀三地定位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以这一战略定位为依据,“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水务协同发展已经进入实质合作阶段,包括水资源联合调度机制、水生态水环境合作、防洪减灾联防联控和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但是“十三五”时期,京津冀节水农业建设还没有开展实质性合作。京津冀水务、农业部门各自为战,对区域整体建设节水农业重视不够。各地对涉及彼此的相关节水基础设施维护不力,同级区域政府间的协调机制没有发挥作用或者很少发挥作用,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但是,“打铁需要自身硬”,北京市在引领三地协同发展时,已经深入开展涉及三地普遍性的节水农业中的水价改革工作,其中的问题也陆续显现出来。对这些问题做出分析判断,可为今后三地合作打下很好的基础。另外,还需要解决改革中一些没有解决好的突出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和兄弟省市的水价改革经验也非常重要。

一、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中政府补贴负担过重

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是农业水价改革的核心。从经济核算角度来看,农业水价由供水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构成。供水生产成本由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其他直接支出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和修理费组成,期间费用由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构成。国家改革水价的最理想目标是——按照完全成本价定价收取水费。

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农业水价被分解为政府指导价(限额价)+超限额价+水资源费三个部分。政府指导价由动力费(机井用电费)+维修费构成,这仅仅是供水成本(或者说是农业水利工程供水成本)的一部分。北京市各区的农业水价普遍是按照政府指导价收费,还很少或者是基本没有收取超额限价。对于维修费,市财政以灌溉工程运行维护费形式每亩补贴25元,以2019年北京市4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计算,其费用市财政补贴1 000万元,加上区财政补贴就是2 000万元;人工费以补贴的形式按每月每人500元的标准发放,以7 300人计算,仅2019年一年人工费补贴就达4 380万元。仅维护费和人工费就需要6 800万元,还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等其他费用。这种比较高的财政补贴使水价的基本成本和完全成本都没有收回来,这是一大隐患。

农业水价改革的核心是定价。若完全按照市场化的进程发展,以资源稀缺程度确定完全的市场化的农业水价,农民肯定负担不起,价格改革势必走进误区。但是,不按照市场发展规律配置水资源,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推动水价改革,政府断供就会使水价改革停顿下来。如何发挥农业水价格经济杠杆的作用,让农业水价体系,既能反映水资源产品价值,又可以反映水资源产品的供求关系,使其日趋完善和合理,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政府投入补贴奖励的方式,促使水利工程建设管护经费有了保障,初步解决了重建轻管、大水漫灌、用水浪费的问题。但是,水价改革也面临着向纵深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水价改革成本投入居高不下、政府断供精准补贴就会缺少资金、难以为继,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还有就是遇上丰水年,农民节水较多的话,政府的奖励资金就需要多付出,这笔资金的负担增加也将是一个问题。

二、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中超限额水价的收取有名无实

目前,全市农业水费主要还是按照政府指导价收取,还没有收取超限额价水费或者还只是在计划中收取,有名无实。这实际上是还没有完全形成阶梯水价,利用市场手段促进农业节水的倒逼机制还只是停留在计划阶段。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比较复杂,最主要的是水价改革刚刚全面铺开,有些新的情况和问题还没有出现,比如还不掌握政府指导价和超限额价在农业生产成本中的比例究竟是多少;在供水成本和微利与农民的负担之间,在完全放开水价与政府补贴之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农业水价上涨后农民的承受力究竟能有多少。文献研究与实证调查还没有继续进行,如何把节水灌溉与有效减轻农民负担结合起来还需要深入研究。

三、农作物限额用水标准过于单一

目前,全市农作物的限额标准都采用“521”一个尺度,没有充分考虑各个地区各自的环境、土壤、水资源状况、灌溉条件及方式、农作物种植情况和丰枯年因素等的影响,使得一个尺度的灌溉限额标准要求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的地块和农户,不能体现用水的稀缺性的使用标准和公平公正性。总之,因地制宜原则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四、国内外农业水价制定与改革经验概述

(一)美国西部农业用水定价

我们回眸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用水定价体系,比如美国西部农业用水定价,如柳一桥指出,分别采用了服务成本定价:“依据水资源供给过程中的投资成本、运营成本、管理成本来制定农业水价标准,水资源需求方按照政府划定的期限偿还成本。”支付能力定价:“供水机构会充分调查,在分析农户水价支付能力基础上制定价格,通常农业水价会低于供給成本,收入差额可通过电力销售等渠道实现补偿。”市场需求定价:“在水权法明确水资源使用权的前提下,用水户可将水资源使用权与其他人相互交换,价格随市场供需情况而定。”这种多重的定价体系,分别是基于政府投资、用水机构的多重性收入层次和存在水权交易市场而确定的,打破了水价制定过程中政府负担过重的藩篱。

(二)法国农业用水定价

柳一桥也介绍了法国农业用水定价的办法。水价管理部门要依据《法国水法》制定农业水价,主要有三个依据:供水项目投资总额;官方统计机构农户平均经营收入调查数据;流域委员会、地方水权管理局对水资源价格合理性的调查资料。法国的农业水价制定参考了农业用水的供水成本、农民的收入水平及承受能力和水利部门定价调研数据,保证了投资方、用水方和管理方三方的经济利益相协调,是政府管理农业用水市场的有效方法。

法国农业水价制定考虑工程投资、水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治理因素。水价由水费和水税组成。水费按全成本法核算包括贷款及利息、设施维修费、日常管理费和设备更新费;水税包括水资源规划、流域科研、水污染治理、水质提升所形成的成本,各项社会成本都由征收的水资源税予以支付。柳一桥指出:“法国政府会对部分重点流域农业灌溉设施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降低供水商的投资成本;另一方面,法国政府会采用家庭扶持基金(FSL)的形式对困难农户予以直接补贴,补贴金可能涵盖部分农业水费。依据法国农业部门的统计,农户承担水费占供水总成本的94.8%,而政府承担部分仅占 5.2%。”

(三)湖南省水价改革经验

有两点经验可以借鉴。一是建立终端水价制度。农民用水协会实行财务公开公示,禁止了水价改革后收费中的截留挪用现象发生,水费收缴足额实时到位,为水利灌渠工程的维护提供了资金支撑。袁再伟指出,这一做法“理顺了政府、管理部门和农民之间的管理关系,农民用水户协会直接管理田间灌溉、投劳,减少了大量的用水纠纷,促进了农村的稳定”。二是改善生态环境。袁再伟指出:“通过减少灌溉用水量,增加了生态补水用水量,加大了河流、水库的水面面积,加快了回补地下水的速度,同时也相对增大了生态环境用水量,增加了灌区植被覆盖率。”湖南省的水价改革做法是引进了农民用水协会多方参与的机制,增加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管理措施,避免了水价单一制定的局限。

(四)山东省水价改革经验

姜延国等指出:“坚持分类定价,推动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山东农业水价制定的一个主要经验是根据各地地形地貌、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分布状况、不同农作物种类分类制定农业水价,以水费收入通过经济作物补贴粮食作物达到平衡,实现全成本水价的改革目标。

对比国内外水价改革经验可以看出,北京市农业水价改革中政府补贴负担过重、超限额水价收取有名无实和农作物限额用水标准过于单一等诸多问题都是表象,深层次原因是价格体系的形成机制过于单一,没有考虑到用水农户的切实感受(主要是农户对水价改革的承受能力),特别是没有培育市场定价机制的价格体系。这一弊端的障碍一是阻碍了农业水价良性改革的持续发展,农业水权市场尚未建立,农民用水协会的重要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二是农业水价的杠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使得精准节水的目标难以实现。

国内外农业水价制定办法及经验给北京市及京津冀三地农业水价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即农业水价制定的顶层设计要通盘考虑定价主体、构成、模式,计价方式、价格影响因素和价格调整机制等。

五、京津冀三地农业水价改革协同发展构想

京津冀三地农业水价改革未来的发展,需要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并继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节水内生动力。这需要进一步培育水务市场环境,让水价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发挥水价在节水中的杠杆作用,激发农民的节水动力。总之,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改革中一些宝贵的做法需要坚持下去,比如明晰农业水权、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等,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几点构想。

第一,建立京津冀农业水价改革政府协调工作机制。首都水资源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水资委办公室”)是农业水价改革的牵头部门,担当改革的相应职责,设在水务局。水资委办公室成员由京津冀三地水务部门组成,建立协同发展工作机制,赋予以下职权:将三地农业水价改革工作纳入《“十四五”时期水务发展规划》中,包括三地农业水价改革总体计划;审议重大问题;统筹协调重大事项;督导、监督和检查协调工作落实情况。

第二,水资委办公室负责解决京津冀三地的生态补偿合作问题。三地协作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合作机制,按照“谁得益、谁补偿”的原则开展流域生态补偿河北省工作。重要的几点如下:一是控制河北境内官厅水库上游洋河、潮白河上游的水质,以保护北京、天津两市的水源地不受破坏。规划采用建设节水农业合作项目,建立生态补偿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成跨省市流域的合作。二是三地水务、农业、发改、财政、环保等相关部门共同参加制定实施流域生态补偿的方针、政策。主要内容包括流域下游对上游通过对农业水利设施的投入和品种改造以减少上游的农业耗水量,优化节水型林木草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节水,涵养水源,确保下游供水的补偿性政策的制定。确定北京市(可能涉及天津市)作为受益方,征收生态补偿费的标准和额度,同时制定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三是做好三地生态补偿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包括建立大型数据库,从基础信息入手,为生态补偿提供科学数据。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情况汇报[EB/OL].中国节水灌溉网,2019-12-13.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6〕2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6-01-29.

[3]  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的通知(发改价格〔2016〕1143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蔚县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16-06-12.

[4]  《关于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通知(发改价格〔2017〕1080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7-06-14.

[5]  四部门关于加大力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发改价格〔2018〕916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7-07-09.

[6]  柳一桥.美国、法国和以色列农业水价管理制度评析及借鉴[J].世界农业,2017,(12):93-98.

[7]  袁再伟.湖南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典型经验[J].水利發展研究,2016,(7):21-24.

[8]  姜延国,崔培学,刘文伟.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践与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6,(7):7-11.

收稿日期:2020-11-06

作者简介:魏巍(1961-),男,北京人,副研究员,从事农业经济研究。

作者:魏巍

上一篇:成人英语口语教学论文下一篇:就业政策措施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