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自主学习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

2024-06-28

21自主学习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通用10篇)

篇1:21自主学习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

21自主学习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而老师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写教学纪律就可以了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是一种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能提高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观当然,自主并不是指那些无节制地沉湎与学业以外的活动,放任自流的行动方式,不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谁也管不着的天马行空式的学习态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在缺乏有效支持和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学生无法履行这种方法所以如果教师在组织自主学习时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一味地对学生放任自流,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下教学纪律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支持性的参与对学生来说更有意义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决定了自主学习效率的高低教师除了要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串联教学环节维持课堂纪律,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教师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包括:(1)组织:组织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2)教学:教师应提供学习目标或方法上的建议,帮助学生训练技能提供反馈,解释学习中的理论概念(3)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向更独立更高层次的学习方式的过渡总之,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仅供参考)

篇2:21自主学习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去吧》教学论文精品,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自己去吧》这篇课文是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是在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教学目的是教育学生要虚心好学,从小刻苦锻练,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不依赖父母生活。为了教好这篇课文,我从以下五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让学生自主地听说质疑

首先我设计了一个充满悬念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小鸭是怎样学会游泳、小鹰是怎样学会飞翔的吗?”。接着我讲述故事,让学生进行听的训练。学生听完故事后,教师提问:这个故事讲了哪两种动物干什么的事?这两种动物是在谁的帮助下学会本领的?让学生进行说的训练。然后,我让学生来质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疑问要让大家帮你解决吗?许多学生都纷纷提出了心中的疑难问题。比较简单的问题,我让学生当场来解决;比较复杂的,又紧扣文章重点难点的疑难问题,比如:鸭妈妈为什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鹰妈妈为什么不带小鹰去山那边看风景,而让小鹰自己去看 ?我就让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

二、让学生自主地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激烈讨论交流后,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对于“鸭妈妈为什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这个问题,有的说:“因为鸭妈妈已经到过那条小溪中游泳,知道那条小溪的水不深,不会把小鸭淹死。所以鸭妈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有的说:“因为鸭妈妈知道自己的孩子脚上的蹼已经长结实了,能拨水了。所以鸭妈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有的说:“因为鸭妈妈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学会游泳的本领,不能总是依赖爸爸妈妈。所以鸭妈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对于“鹰妈妈为什么不带小鹰去山那边看风景,而让小鹰自己去看?”这个问题,有的.说:“因为鹰妈妈知道自己的孩子的翅膀长硬了,完全有能力飞到山那边去了。所以鹰妈妈不带小鹰去山那边看风景,而让小鹰自己去山那边看风景。”有的说:“因为鹰妈妈要培养孩子的胆量,孩子学会了飞翔,就不会事事依赖爸爸妈妈了。所以鹰妈妈不带小鹰去山那边看风景,而让小鹰自己去山那边看风景。”可见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团结合作意识,而且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让学生自主地发挥想象

学生在讨论交流后,紧接着,我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鸭和小鹰学会了本领之后,对它们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学生通过想象之后得出:小鸭学会了游泳以后,就可以自己去小溪里玩耍、捉鱼虾;当爸爸妈妈年老体弱的时候,还会捉鱼虾给爸爸妈妈吃。小鹰学会了飞翔,就可以自己想去那里就去那里;自己肚子饿了,也就可以自己去捉虫子吃;当爸爸妈妈生病了,还可以捉些虫子给爸爸妈妈吃。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本课的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让学生自主地感情朗读

学生在理解完这篇课文之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要求爸爸妈妈做事时,应用什么语气?爸爸妈妈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回答你?从而得出我们在读小鸭和小鹰的话时,应用有礼貌、请求、商量的语气;在读鸭妈妈和鹰妈妈的话时,应用亲切、温和、鼓励性的语气。这样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朗读课文,每个学生都读得很有感情,好像身临其境。

五、让学生自主地表演说话

学生在感情朗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带上各种动物的头饰表演小鸭、小鹰、鸭妈妈、鹰妈妈,个个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表演。有些学生在表演时还能增加自己的一些想法做法,把小鸭、小鹰、鸭妈妈、鹰妈妈的神态、动作、语言表演得非常逼真。接着,我又让学生来说说:你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在学生说完之后,教师总结归纳,从而教育了学生学本领要自己努力去学,从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不依赖父母生活。

总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去吧》这篇课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大胆地质疑,丰富地想象,合作地解疑,从而为新世纪培养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的合格人才。

篇3:21自主学习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

一、理念引领, 使自主学习方式成为首选是前提

通过校本培训、骨干示范、专家引领、典型推广等方式, 学校要积极引导教师学习自主学习的相关理论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使全体教师明确自主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 是一种先进的学习方式, 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自主学习要成为学校坚持的教育思想。所有老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做引领学生同学同乐的“孩子头儿”, 让自主学习成为学生首选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对所学内容开展自学自练、自得自悟、自评自纠、互动交流。老师的活动不是讲, 而是导, 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 通过观察、参与, 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询问、答疑、诱导、点拨, 根据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提供针对性互动服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掌握方法。不同知识程度的学生, 会提出层次不同的疑难问题, 通过生生、师生互动, 能够同时提高质疑者和解疑者的理解、表达、交际能力, 也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具有更多的探求知识的机会,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自主学习, 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

二、引导入轨, 从初一培养是基础

初中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阶段, 初中一年级是初中的基础阶段, 处于最重要位置。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工作摆到起始年级, 抓好起始等于抓住了全局。

一是导师引导。初中一年级一定要用全校最善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班主任, 选配最富有先进教学理念的科任老师。初中学生良好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主要是在初一养成的。二是细致分析。初一新生报到后, 由班主任牵头, 科任教师参与, 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 摸清每个学生及其家长的情况, 建立学生教育档案。三是合理布局。从初一开始, 各个班级从实际出发, 交叉“错位”, 将学生按能力、性格等诸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 为学生的课堂讨论和课后复习提供交流平台,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四是方法交流。多让优秀学生介绍经验, 由老师介绍方法, 学生再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学习方法。对于那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 科任老师要与之耐心交流, 学习小组要对之真心帮扶。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等于交给学生终身发展的钥匙。

三、习惯养成, 使学生自发是关键

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记笔记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们应当尽早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一是认真预习, 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 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 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 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减少对老师的依赖, 增强独立性。我们指导学生在自主预习时要做到: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和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的旧知识;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 (作为听课的重点) ;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做好笔记。

二是阅读自学, 让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 学习中的大量问题, 主要靠学生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 通过阅读教科书, 学生可以独立领会知识, 把握概念的本质内涵, 分析知识前后联系, 反复推敲, 理解教材, 深化知识, 形成能力。

三是独立作业, 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要学生独立作业是为了指导学生自主检查学习的效果。知识究竟有没有被领会, 有没有被记住, 记到什么程度, 能否应用所学知识, 应用的能力有多强, 这些学习效果问题, 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通过自主作业才能及时检验知识的应用效果。教育学生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要积极地思考, 认真分析和解决问题, 使新学的知识得到应用, 使思维得到锻炼。

四是练后反思, 让学生自主升华问题。指导学生在做完习题后, 从五个层次自主反思:1.怎样做的? (想方法) 2.为什么这样做? (想原理) 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 (想思路) 4.有无其他方法?哪种方法更好? (想多种途径) 5.能否变通一下, 变成另一习题? (想一题多变) 如果发生错解, 更要学会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 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 如何克服常犯错误。

篇4:21自主学习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

关键词:自主学习;兴趣;目标;方法;评价

G623.2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有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所以在我的教学中,时常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自主学习阅读课文或古诗等。但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非完全放手让他们自学,不予理睬。这期间,必须要有教师积极的恰如其分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

一、激发兴趣,才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便能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生才愿意自己主动进行学习,并在学习中寻找乐趣。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行主动的、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必须对语文课堂进行科学地选择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科能力。如:

1.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就像省教坛新秀虞大明在教学《五彩池》时,设计巧妙且富有趣味的教学过程。他凭借“写广告语开辟五彩池旅游线”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把这一学习情境一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从“为老师的朋友写广告语”开始,再激发儿童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去感悟五彩池的神奇,最后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宣传五彩池的广告语。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大胆质疑。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和建议,勇于大胆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既使是看起来十分幼稚的问题,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指责挖苦。不能抑制、扼杀他们的创新火花,而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小心呵护他们的创新萌芽。

3.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活动,竞选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力求使活动活泼有趣。针对小学生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以眼、手、耳的活动为中心,言语、文字描述相辅相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组织一些简单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如:你我猜词学生字、新闻播报等,从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

二、制定目标,才有自主学习的方向

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如果能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必然有助于学生自觉、自控地展开求知活动,并能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体现,自主意识得以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首先应体现在指导学生制订目标,并用目标来管理学习活动,达成学习目标。我班的学生都为自己准备好一本“自学本”,用来记载自己学习的内容。如在让学生自主学习一篇略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制定一份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你想了解什么,学会什么,懂得什么。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把“学会什么词语、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体会主人公的思想品质”等等,写进自己的“自学本”。当然这个目标因人而异,不同水平的学生,他的目标也不一样,有肤浅的,也有深奥的,这时我便会用心地去观察他们制定的目标,并给予指导。但只要是学生自己制定出来,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目标,我都会极力地鼓励他们,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三、掌握方法,才能让自主学习学有成效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制定好了学习目标,但接下来不知如何进行自主学习,或学习方法不恰当,最终不能完成学习目标,这仍然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贯穿学法指导。如指导和训练学生明确:如何预习、如何识记生字词、如何读书、如何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如何抓重点体会理解感悟、如何质疑、如何概括总结等等。平时,我会让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通过多读课文入手,查询作者及写作背景,通过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概括主要内容,再提出问题,自己思考或是小组讨论,由浅到深,逐步进行。自主学习必须要保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不能只局限于教室内进行。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有时可能要用到电脑,查找资料,教师应该与家长沟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时还让学生担任小老师,自己备课,设计好问题,把自己掌握到的知识,通过讲课的形式与同学一起分享。让他们从自己的做题角度和思路出发,来解释选题的理由。我班的李百灵同学做得非常好,他会有条不紊地把一篇课文要掌握的内容通过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听取同学的意见,再谈自己的想法,意见不统一时,还会掀起阵阵讨论,气氛非常热烈。

四、及时评价,才能推动自主学习顺利完成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着重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指出:“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的、开放性的评价方法,不仅要关注评价的结果,更要关注评价的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当学生满怀信心地完成学习任务后,向老师交代时,教师的及时肯定定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学生顿时会信心百倍,从而暗暗下决心今后仍然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次学习。我平时用的最多的评价就是鼓励,即是大拇指表扬(口头表扬)与“添砖加瓦”。学生的每一次积极表现,我都会记在心上,毫不吝啬地竖起大拇指对他表扬一番,并在“添砖加瓦”栏目为他们更上一层楼。瞧那幢幢“拔地而起”的红色高楼,正是学生努力的成果,他们平时总喜欢围着评一评谁的楼更高,我有时都无法想象这样的小小评价带来的强大力量。当然,评价要多方面,多形式相结合,让学生能看到自己成功的一面,也能认识到自己不足,但必须掌握方法,掌握尺度,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所以,教师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因势利导,把握恰当的时机进行友情客串,想方设法调和学习中的紧张气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将水浇到树木的根部,让树木真正吸收水分”,才能应时代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燕.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J]. 教育家, 2004(6):31-31.

篇5: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感受

一、培养信心——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因素

自信心与自学能力紧密相关,两者是一对循环体,互相促进,其中自信心又是内驱力。很多学生学不好,或是不想学,最根本问题并不是基础差,而是丧失学习的兴趣,没有自信,导致学生厌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因素。在教学中,我注意结合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即新教材的形式上首先给学生一种视觉新理念的体验——每一章的章头图都结合了日常生活的特点,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以及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让学生首先感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同时利用新教材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在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动手亲历的基础上,互相探讨、启迪、争论,通过学生自己的能力,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思维逐渐由定势思维转向发散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学到有用的,需要的数学,逐步形成合适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以数学的思维思考解疑。我在布置学生预习的过程中都特别重视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如七年级的第一章在上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前,布置学生各做一个正方体,比一比谁做的合理,学生自然在动手中发现问题,而完成任务也就对课程有了了解。在相互间比一比,议一议怎样制作合理的正方体的思路中,知识掌握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课前预习——提高听课效率的先决条件

预习是提高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预习是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环节,有效的预习,可以保证听课的质量,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长期坚持就能更快的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我校提倡学生一定要做到课前预习。

一般地说,预习的步骤可分为:

1、感知教材。预习数学时,主要是由“粗”到“细”,先将内容粗看一遍,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温习旧知。新旧知识间有必然的联系,学习新知必须以旧知为基础。预习应针对性的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的旧知识,并自觉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掌握,提高预习的质量。新教材特别强调知识的螺旋上升,同样的问题在不同学段就有不同的要求,在预习的过程中,对涉及到以前学过的,进行及时的复习,并适时归纳,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3、挖掘疑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预习的目的之一是带着问题上课,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和积极性。因此,预习要善于找出自己的疑难问题,进而初步把握重点。自觉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一番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之举。

4、尝试练习。预习了新知后,应主动选择一些习题练,练作为验证预习效果和对新知领会掌握的程度的检验。应该注意的是不做有难度的习题,以书本上课后练习为重点。尝试练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自我检测,一方面巩固预习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促进成绩的提高。如有的习题做不出来,可再预习或留待上课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应强调的是发扬勤学苦练的精神,消除“怕”字当头的思想。只有学中有练,练中有学,才能运用所学。

三、课堂先学——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阶段

所谓课堂先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通常是15分钟,也可根据内容的难易,适当调整),对课本进行自学。

1、必须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教学任务),让学生知道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通常我是根据课本内容设置预习提纲,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带着问题预习,作到心中有数。

2、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知道怎么学。

3、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平时我一般要求学生在预、复习时作些笔记,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疑问摘录下来,尤其是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交流中先发表看法,提出问题。小结时侧重从“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让学生把学习知识与个人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而我自己则十分注意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的问题情境,制造悬念,启发思考,从而使他们提出问题。

四、教师点拨——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时机

这一阶段,是一节课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注意力相对比较集中的一个阶段,教师可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以及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对知识点做进一步的评讲与升华; 对重点内容精心点拨;

学生的自学只是一个前提,当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教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对教材的理解,对本节课的内容做重点讲解。对学生的提问积极评价。

学生在自学阶段必然会有各种不同的问题,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属于共性问题的,可利用点评时间给予共同解答,对个别问题教师可利用巡视的时间给与个别辅导。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的不同类型的提问,即使是再简单的提问,教师都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解答或评价。因为学生本身有个体之间的差别,水平不一,学生表达不清,或提出的问题简单,甚至不着边际时切不可粗暴阻止,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因为教师都知道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也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并发动学生共同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当堂训练——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保证

篇6: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

---《计算工具的认识》案例与反思

桥口区安徽街小学

赵静

在《计算工具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课前的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已有一些对计算工具的了解。于是,我把此节课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部分:自主探究阶段:

(一)导入

同学们,咱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那从古至今,人类都有哪些计算的工具呢?它们发展的进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初步认识、了解计算工具。(板书: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我问道: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学生积极的汇报自己了解的内容,但知识还远不止这些,于是我又说道: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老师也搜集制作了一个网页,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击,去了解计算工具。学生立刻来了兴趣,4人一组在教师制作的网页上进行浏览,查找有关资料,还不时的做下了记录。过了约十分钟,我又进一步追问:同学们,通过在网上学习,你又对计算工具有了哪些了解?学生进一步结合网页内容进行汇报,我则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第二部分:了解应用阶段: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于是我向学生提出了问题: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你会使用计算器吗?学生一听介绍计算器,自己十分熟悉,立刻兴趣盎然的介绍起来。之后,就该进行相应的计算了。我没有自己去出题,而是说道:哪位同学出一题大家帮忙算一算?两题过后,我发现学生基本题掌握的还不错,怎样深入的练习呢?于是我灵机一动,神秘的对同学们说道: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计算器,那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做一个闯关游戏好不好?哪位同学来读一读游戏规则:

1、以小组为单位,共闯两关,两关都过即为获胜。

2、每关开始以老师口令为准。

3、遇到困难可使用求助热线进行帮助。同学们认真的听着规则,生怕落下点什么„„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阶段:

在最后,我们一起进行了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从老师制作的网页中继续去了解,或者从互联网中查找资料进行下载,我们来办一个相关的展览。教学反思: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教师简单浅显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学生按照预先步骤一步一步进行学习。往往造成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么教,而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是难以得到发挥的。

《计算工具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改变并培养一种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要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由被动接受知识向自主获取知识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来源于教师和书本:教师讲什么,书本中教什么,学生就接受到什么。这大大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现代教育技术具备了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在本节教学的第一部分安排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进行汇报,之后根据自身情况继续查阅的环节。这种方式充分使得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向知识的探索者的转变;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重点解决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从而避免了以往课堂上已经掌握了知识的学生无事可干或者尚未掌握太多知识的学生又无所适从的被动局面。

在这一过程之中,网络的信息量大、选择性强等特点体现得尤为突出,它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大了知识的容量,并且为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自身差异,彻底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的地位,掌握学习的绝对主动权,自己驾驭学习的进程,与此同时也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由指令性操作活动向自主探索实践转变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先由教师来介绍计算器的一些按键功能,在逐步的通过一道一道的题目计算来巩固。然而,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环境注定,学生已不再是、也绝不可能是一张白纸,这就决定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是对经验现象的逻辑归纳和引申。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更要向学生提供探索、讨论、实践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机会。

而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 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有使用计算器的经验,就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在游戏的进程中去解决计算器使用的一些重点,如:按顺序的两步计算、不按顺序的两步计算等,并在其中贯穿所谓的“求助热线”,加强对有困难学生的引导。

整个探究实践活动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的态度始终是积极主动的,知识在自主的运用,其思维也在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的过程中被深化。教师教学的基本方式已不是指令性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而是“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给学生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

三、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尝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在教学中,“通过网页搜集整理资料”和计算机设计“闯关游戏”这两个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价值,特别是后一环节,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在加强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的同时,学生将主动承担任务,如:读题、计算、键盘输入等,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可贵的是,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成功的体验。

总之,网络化的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 师的中心地位;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把媒体从原来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真正落实了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成功的体验。

篇7: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指出:“一旦学生成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的许多难题,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就要沉到学生中去。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研究他们怎样才爱学语文,怎样才能学会语文;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相信学生有能力会学、学会、学好语文,从而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所有的一切,也正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人本思想的体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这就是所说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的潜能的一种主要途径。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笔者认为要在具体的实践中,破除传统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敢于放手,多给时间让他们去安排,多给机会让他们去把握,多给权利让他们去选择,多给问题让他们去解决,多给是非让他们去明辨,多给疑难让他们去探讨……多给一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空间。下面就结合我近三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所作的初步探索,来具体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学习。

一、指导学生预习,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发现者

初中学生掌握的词汇已相当丰富,而且一般都能使用工具书,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这就为他们预习提供了可能。现行的语文教材一般在课文的前面都附有“预习提示”、“阅读提示”,或在每单元前有课文内容的梗概或在每篇课文后有探究练习,这些均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来设计预习要求,让学生通过读、划、思、查、画等步骤来完成预习任务,从而预先感知将要学习的知识,体味“我能懂、我能学”的学习快乐。

如在教语文版九年级上册《一厘米》时,我设计了这样几道预习题:(1)说说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惟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课文中哪些情节表现了她为此所做的艰辛努力?作为一个普通女工,一个普通母亲,她为什么要这样做?(3)课文中有许多处心理描写,找出一两处来分析一下,并说说这些心理描写有何作用。(4)小说的主人公陶影自身并不完美,家境并不富裕,但她对孩子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吗?谈一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新的体验和认识。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前三题是完全能够完成的,这也就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第四题是课文内容的延伸,也是我们通过教学这篇课文要学生明白的道理,也正是我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开展课堂讨论,让每位学生成为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教师怎么做,教学的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或者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教案要求为止。语文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代替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课堂成了教师的练武、用武之地,学生却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奴隶、容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了严重的压抑。这样的教学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扼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从杜郎口中学的经验中得到了许多启示。

首先从形式上入手。将原先的课桌排列为茶馆式,五六个人围坐在一起,为生生交流提供空间上的便利。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培训小组长,通过他们去引导、鼓励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树立“能学好”的信心。

其次从本质上体现。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学习、讨论,有时甚至是争论、辨论。如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三颗枸杞豆》时,在学生各自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然后请两位同学上讲台介绍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这两位同学课前根据老师布置的预习题查阅了很多资料,作了精彩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每位参与讨论发言的同学,都能对课堂内容记忆犹新。

三、鼓励质疑问难,让每位学生成为探索者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他们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同一个问题,因而难免会有不同意见、见解。这时,老师应作出延迟判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想法,为学习的“探索者”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如教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时学生提问“予”为什么要“尝求古仁人之心”时,我让同学们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不立即作出判断,只是和大家一起学习分析完了文章的第四段,同学们很自然地得出了结论,是作者借“古仁人”自喻。

四、创设文本情境,让每位学生成为表演者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生表现欲最强的阶段,我们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创设文本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扮演角色,真正调动起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能轻松愉快地记住院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探索、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成功情境的创设是引发主体参与、促进主体参与、巩固主体参与的最佳手段。”如:我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陌上桑》是我国汉代的乐府诗。因这首诗浅显易懂,在教学设计上,我做了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让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在表演中让学生掌握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用表演的方式组织教学,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中,当我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编自演自主学习的意见提出以后,全班同学表现出空前的热情,他们在一块讨论角色,改写台词,寻找道具,不到十分钟,一切搞定,表演时,扮演使君的同学故意丑化使君的形象,并在台词中加上现代化的语句:你看我坐奔驰,住别墅,有钱有权,你就跟我走吧。这样的表演文本诗歌成为学生赏心悦目的享受,课堂成了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教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包括自主学习在内的诸多方面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要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当今社会也越来越需要合作,因此,有必要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编演中,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可以发挥优势,担任编剧,擅长表演的学生担当表演任务,美术好的学生担当化妆布景……这样,每一个学生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都积极承担起个人的责任,通过合作,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彼此间的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放手让学生写和演讲。书,引导学生自己读;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解决;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我们要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创造条件形成学生的主人意识,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求知、求真、求善、求美。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这些,就一定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河南省伊川县江左乡第一初级中学

篇8: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

一.改变观念

要把“舞台”让给学生, 首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教师的教学观念。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 依赖课本, 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 从而丧失了把握学习的机会, 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要开发其潜在能力, 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首先要使学生明确, 所谓语文就是语言文字, 语文的价值就在于用这些语言和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 语文知识必须转化为技能。语文是一种语言, 所以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语言练习与实践的过程。其次, 要使学生明白, 语言作为各类信息的载体, 充斥着大量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 就是说,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必须丰富各种知识, 以满足语言运用的需要。很多学生死板教条, 紧抠语文书上的几篇课文, 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要让学生意识到, 语文书是一个载体, 我们在上面学习到的不仅是一些知识, 更多的是一种能力, 如何把这些知识融合到更广阔的语文学习中去的能力。总之, 最后要让学生意识到改变被动吸收的学习状态为主动地学习状态才能最终提高语文的学习成绩, 应该让学生明白, 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道理。

另外, 教师自己也要改变教学观念, 相信学生, 敢于放手, 其关键在于教师要摸索出一套好的学习指导方法。把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问”的主角地位让给学生, 教师从“幕前”到“幕后”, 学生则由听众变为实践参与者———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把所学知识并转化为己用, 同时获得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实践证明,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能够使学生获得技能, 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树立自信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指出, 人至少同时具有八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韵律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每位学生的智能各具特点, 并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学生的智能发展没有高低之分, 只有优劣的差异。有的学生在某一种或几种智能上表现出显性状态, 而大多数学生的潜在智能则处于隐性状态, 还有待于家长、教师不断地创造实践机会, 帮助他们去认识自己、挖掘潜力、放大闪光点, 使他们都能在不同的地方体验成功。

体验成功是每个学生的共同愿望, 也是激励学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良方。所以, 在教学中, 我一直努力充分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为学生提供或搭建了自我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塑造的平台, 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能崭露头角, 体验成功。在我的教学中, 结合语文的教学实际, 我常常组织一些活动, 诸如背诵、朗诵、演讲、辩论、读书、唱歌、舞蹈、讲故事、绘画、欣赏音乐、写作、合作学习、表演课本剧、设计手抄报等等, 使它们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这样, 我们班上的绝大多数学生在活动中都发现和展示了自己的不同的智能优势, 树立了自信, 并且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学生被激发的热情同时又促进了班级建设, 达到在各种活动中培育不同类型人才的目的。

篇9:21自主学习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

我国学者庞维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如何自主学习,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确立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是思想前提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素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满堂灌”的传统观念,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确立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在以下几点:

1、设置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

素质教育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利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日常生活,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享受努力的过程、感受获得的喜悦。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多媒体,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设置情境,调动学生视听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教学注入打新的活力。

2、发扬民主,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现在社会是一个多元化、信息化、创新型的社会,要求具备多种能力和素质。语文课作为重要的基础课,必须转变教学定位,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鼓励和表扬学生创新。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传统模式。讲课时,教师对有准备的学生进行引导,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学生经过自己的“动手”,也能紧跟教师的引导,转动“脑筋”尝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二、模式进程中的互动学习

课堂互动或称课堂交往的角色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按照心理学层面的分析,有的学者将其分为感官的互动、情绪的互动和智力的互动三种类型;有的学者则按形式特征将互动分为循环式互动、直线式互动和连锁式互动等类型。而吴康宁等学者的研究则认为,从教育社会学层面,对于课堂互动研究来说,重要的是弄清楚谁和谁互动,以及互动反映出的人际关系,即应从互动的主体构成的角度来进行互动分类。在课堂上就可以分为: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布鲁默曾提出了著名的“符号互动论”认为课堂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场所,指导符号互动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应该是可以的。“教学实际上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交流、沟通,实现社会知识的传递,完成学生社会化要求,过到教育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在一些训练前,让学生们在网上寻找有关的文字资料和录像影音,让他们参照模仿进行自我设计角色。在课堂上,他们就有主动参与教学的信心和准备。通过提问或问题的提出进行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通过学习小组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合作性学习,使学生们可以进行个体与群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们对过程的反馈意见,随时随地进行修改教学的方式方法,并注意尊重学生们的“幼稚”理解,保护他们的主动参与的热情。

三、教师重视课前备课,掌握授课内容和学生情况,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础条件

以往教师备课,多是根据教材、辅导材料和学生的认知程度进行设计、编写,连提问学生的答案都备好了。授课就是教案原版的外延解释,若有一些偏离,教师便想方设法把授课内容、过程引向教案预设好的轨道。这种教学呆板、沉闷、缺少活力,忽略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窒息了师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封杀了师生的生命活力,这种教学是对教育意义的背离。网络教育下的互动学习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要求教师的备课要改革要发展。

首先,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需要教师帮助他确立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学习目标的确立可因人而异,帮助学生个体根据本人基础水平和学习方法分阶段设立学习目标,不能全班不分阶段统一目标。教师引导各个个体学生学习进度,最后统一时间达到最终学习目标。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也因人而异,但教师要掌握几种主要的学习途径:

1、资源的获取。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前提,获得学习资料的手段。首先要教给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1)网上资料:网络资源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所以学生提取什么样的材料是教师首先考虑的问题。需要培养学生信息分析的能力,所谓“信息分析”就是指对获取的原始信息进行筛选、鉴别、整理、分类。学生只有美成了这种“信息分析”的习惯,才会使自己积累的资料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可信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注意引导学生在网上查阅与课程有关的“拓展性问题”,让他们开阔视野,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提高“主动”的信心。(2)书籍报刊搜集: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读书勤积累的习惯,提高互动的主动性。

2、对获取的信息加工创新。教会学生把获取的信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组织整理、内化存储使信息真正的服务于自己的学习。鼓励学生质疑、大胆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学生的思维才能爆发出创新的火花。

3、信息交流。教师不仅要设计课堂上的学习交流,还要设计课堂教外的网上交流,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最后,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一切放任学生自由,而是教师是学生的总设计师,设计好最终目标。预测多条到达路线,以备指导学生,设计有意义的问题,保持学生的兴趣。多渠道收集资料,这方面教师也要“不耻下问”,与学生交流信息。互动的课堂是教师的一大挑战,面对的场面未知因素很多,需要教师的知识内存丰富,即使同一课程也涌象以往那样一次备课用到底,因为面对的学生是千差万别思想活跃的个体,这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掌握传统的手工操作备课技能,又要掌握现代多媒体电脑制作课件的先进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学生自主学习模式,首先,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分析和掌握内容和学情,并能抓住学生兴趣,实现教学的目的,这些是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学态度。马克思曾经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为人师者,只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认真地研究理论,研究实际,研究学生,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开心,学得轻松,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0:让预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介绍了具体的预习方法及步骤。

【关键词】语文 自主学习预习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认为:“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应该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一个学生在中学生阶段的学习只有几年,而当他们离开学校以后,不断学习以及工作的时间将是几十年。如何使中学几年的学习着眼于离校后几十年的应用,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措施就是让学生具备自学能力。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仔细品味《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会发现,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标准》的突出特点。《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自主学习放在了首位。预习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它实质上是学生自学的开始,良好的预习方法的掌握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它虽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进行,却影响着教学的终端效果。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渴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就特别重视预习,认为“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①,预习的宗旨是让学生“动天君”,“动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 ②,借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自学探求习惯。一篇课文,学生应该懂得而未能自行解答的,应该让他们尝试一下如何弄懂。“他们经过了自己的摸索,或是略有解悟或者不得要领,或者是全盘错误,这当儿再来听教师的指导,印入和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较深切” ③。另外,“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 ④可见,预习是听讲和讨论前的准备,是教学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落实学生本位,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

现在有的教师不重视学生的预习,在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的情况下开讲,不仅增加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而且往往费时多,效果又不好。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预习放在课外进行,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余负担,而且由于教师失控,学生的预习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很难达到真正的训练要求,因而预习很难到位,时间长了,学生还会丧失预习的兴趣,这些都对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求能力极其不利。

对课前预习的重要,许多同学也都能认识到,在写学习计划的时候,也都能提到,但就是实际中做得不够,或者不能始终坚持。大家可能都有一种感受,对课外读过的东西,往往津津乐道,印象深刻,而对课本中学的东西,却茫然不知,说不出个所以然,这就是因为课本中的东西往往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强加给自己的,而不是自我感受,自己探求获得的。课前预习不仅仅只是明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做到听课有目的,更重要的是能培养自学能力,获得读书的乐趣。如果能坚持预习,把预习中获得的东西和老师的讲解结合起来,那感受,那印象,那乐趣肯定不同凡响。

为此,教师的教学要在预习上下功夫,做文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以便于学生操作,提高预习效果,同时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预习的指导

有效的预习是有利于过程教学的。近几年来,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预习,并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摸索,围绕预习做了如下几方面工作,让预习落到实处。

1、课题查读

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关这些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介绍一些资料,甚至把学生不易借到的资料借给他们。另外还可以借助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为此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任务。

2、认读感知

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首先应自觉主动地去扫清文字障碍。这是认读课文的基础。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去做,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备齐《现代汉语词典》和《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仔细查阅课文中遇到的生字新词,并将关键字词的注音和释义注到课文中。这样,有利于作品的理解,便于记忆。这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整体把握文章的第一步。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口齿清晰,读出语气,读出情感,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在这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是表层的、粗略的、感性的,但却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必要基础。因为这时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带有整体性,便于学生在后面的阅读中能从整体出发理解课文的各个组成部分,不致有肢解课文之弊;同时又使而后的理解分析始终伴随着具体的感性材料,可无架室分析之虞。

3、思考问题

这是预习课文的一个重头戏,要求学生边读边想,通常要求学生从三个方面思考:1、文章写了什么?(什么?)2、怎样写的?(怎样?)3、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如果对三个问题都能作出正确圆满的回答,对课文阅读理解的过程就基本完成了。

这三个问题只是规定了思考问题的大方向,要求还比较笼统,在进入到具体文章的阅读时,还必须根据文体的特点,把它们化为一串要求明确具体的小问题,才便于操作。比如侧重于记事的记叙文为例,三个问题可以具体为:

什么?――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什么人物?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如何?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东西?……

怎样?――文章按怎样的顺序叙事?怎样安排材料的?怎样在叙事中写人?怎样展开描写?语言运用有怎样的特点?……

为什么?――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叙事?为什么要这样展开描写?为什么要如此表达?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可按问题的顺序,边阅读边思考,边思考边回答,要求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并在书页空白处简要记下思考的结果。由于三个问题涉及文章的内容,形式和作者构思的意图,学生经过思考,对课文的认识就比较完整,深入了。

4、引导质疑

懂得质疑才是真正懂得学习。爱因斯坦说:要懂得“在别人视为平常中发现问题,在别人不觉得是问题上看出重要问题”。宋代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质疑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是发挥学习主动性的过程,是深化认识的过程。“问”反映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投入,思考和思维空间开阔的程度,问得越尖锐,越能反映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越能体现学生的阅读质量。真正有水平的问题的提出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之上的。教师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良好的问题意识。

为了让学生勇于质疑,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鼓励、引导学生质疑。

(1)教给质疑方法 教师要为学生指点质疑的途径,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比如,可以从课题上发问,从课文的内容上,语句上发问,也可以从标点符号的使用,写作特点上发问,还可以从某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发问。如在预习《荷塘月色》一文中,有个学生就问,第6自然段末尾“这时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蛙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中的“他们”指代蝉和蛙,为什么不写成“它们”?作者为什么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又如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的时候,学生就问到“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为什么说“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这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思维活跃。

(2)鼓励质疑 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应表扬、鼓励学生大胆生疑,保护质疑 积极性。即使学生提出似乎幼稚的疑问,教师也要加以肯定、鼓励,消除学生怕问的心理,使学生肯把学习上的疑问向老师“曝光”。对那些不会生疑的学生,则针对不同情况,运用不同方法,通过不同途径启发、点拔、引导,如课上多启发,课后多问问,作业时相机布置质疑作业等。其实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管什么层次的学生,都会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而且越是基础差的学生越有可能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有些问题貌似简单,却是教师引出课文重点的契机。譬如鲁迅的小说《药》,在“谈药”一节,众多茶客中有一个不太起眼的人物“二十多岁的青年”,有个成绩较差的学生就问:作者安排这一人物何用?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它是直接向文章的中心而去的,是很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分析,便会认识到:这个青年同其他茶客一样不理解革命。同样愚昧落后,安排这一人物表明当时国民愚昧落后的程度之严重,不但中老年如此,连青年也如此。作者安排这个人物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经过教师的提醒和肯定,学生同样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价值所在。

当代教学崇尚学生主动学习,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到这一点。只是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或者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让学生来主动学习。抓好预习中的质疑这一环节,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关键的一环,这一步棋走好了,就会满盘皆活。其实,在课堂上,教师也会提出与学生类似的问题,但是换一个角度,由学生来提出,这就把由教师的思考变成了学生的思考。这种学习主体性的转移,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肯定,而且形式上也完全扭转了教师“导演”的地位,发问的主动权已经完全还给了学生。解决问题当然也完全依赖学生。教师在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则发挥着点拨、引导、深化以及裁判的作用,这就把过去老师的单边活动变成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学生从这种学习的形式中不仅成为了主体者,而且享受到了自己思考的价值被认可的快乐,作为教师也不断地被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价值而又有独创性的问题所激发,所陶醉,这是过去唱独角戏难以享受到的教学乐趣。

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学生掌握了一般的预习方法,还需要历练,使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⑤。这就需要恒心,要坚持不懈地“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熟,再也丢不了了”⑥,学生身上才真正会有这种习惯。养成了习惯,也就培养了能力,真正是一辈子受用。

三、几点补充:

实践证明,指导学生预习,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极大的好处,但需要教师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预习尽可能地放在课内进行。学生在课堂预习,教师可以控制,教师可让学生在自读阶段完成预习任务。

第二,预习要及时检查,并进行简要的评价、总结,对于预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解决,评价、总结要以鼓励为主,尽可能地调动和培养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预习时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要求,不能等同划一,只要学生尽其所能就可以了。预习的步骤和预习的过程要因人因文而异。

第四,学生在预习时,提倡同学之间互动,可先让同学各自预习,然后把自己的感受或体会和预习中还没有解决和疑难问题在学习小组中进行讨论,起到弄清疑难问题并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作用。

“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思维能力的人。”把预习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具体易行的途径。利用预习,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老师再创设一个平等、互动,充满生气的课堂环境,让预习过的学生能得到更大的发展,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同学在交流、协作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⑤⑥叶圣陶 《论集》

上一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原文翻译及注释下一篇:公益沙龙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