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

2024-05-16

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精选7篇)

篇1: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制度

一、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必须接受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工作。不得超期使用健康体检培训合格证明。

二、新参加或临时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取得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杜绝先上岗后查体的事情发生。

三、食品卫生管理人员负责组织本单位从业人员法人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工作,在卫生监督部门的指导下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卫生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培训以及卫生操作技能培训,建立从业人员知识培训档案。督促“五病”人员调离岗位,并对从业人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四、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生产经营。

五、当观察到以下症状时,应规定暂停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或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腹泻;手外伤、烫伤;皮肤湿疹、长疖子;咽喉疼痛;耳、眼、鼻溢液;发热;呕吐。举报电话:0477-4223606

餐具用具清洗消毒制度

一、餐饮具清洗消毒应设专间(池),不得在洗餐饮具池内清洗食品原料,不得在洗餐饮具

池内冲洗拖布。

二、餐饮具清洗消毒工序合理,按“一刮二洗三过四消毒五保洁”的顺序操作。

三、餐饮具采用煮沸或蒸汽消毒。煮沸消毒温度必须达到100℃,消毒时间应在3分钟以上。

蒸汽消毒温度达95℃以上,时间不少于15分钟。餐饮具消毒后可以用消毒中擦干或自然晾干。

四、不宜使用物理消毒的餐饮具可采用化学消毒方法。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

安全、无害、必须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生产的产品。消毒液浓度、消毒时间必须严格按消毒液的使用说明进行。

五、餐饮具消毒后应无水渍、无污垢、无油渍、无食物残渣、无异味。

六、餐饮具消毒后应放入密闭式保洁橱内,不得与其他物品混放,防止交叉污染。废弃物品应放入带盖得容器内,不得外溢,及时清理。举报电话:0477-4223606

餐厅卫生管理制度

一、餐厅、包间要保持整洁,餐具摆台后或顾客就餐时不得清扫地面。

二、发现或被顾客告知所提供的食品确有感官性状异常或变质时,餐厅服务人员立即撤换该食品,并同时告知有关备餐人员,备餐人员要立即撤换该食品和同类食品,作出相应处理,确保供餐安全卫生。

三、销售直接入口食品要使用专用工具。专用工具要消毒后使用,定位存放。要做到货款分开,防止污染。

四、供顾客自取的调味品要符合相应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

五、必须使用消毒后的餐饮具,未经消毒的餐饮具不得摆台上桌。餐具摆台超过当次的就餐时间尚未使用的要回收保洁

六、及时做好台面调料、牙签、餐巾、茶水等清洁消毒工作。

七、端菜时手指不接触食品,分餐工具不接触顾客餐具,递小毛巾用夹具,用后及时收回清

洗消毒,用过的餐饮具及时撤回,并扯净台面。

八、工作结束后,做好台面、桌椅及地面的清扫工作,保持整洁卫生。

服务人员工作时禁止戴戒指,手链,涂指甲。

举报电话:0477-4223606

凉菜制度管理制度

一、凉菜间必须每天定时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有控温设施(空调)和温度计,温

度不得超过25℃。有防蝇、防尘、防污染设施。

二、操作人员必须穿戴洁净的工作衣帽,并将手洗净、消毒;保持个人卫生,不留长指

甲,不涂指甲油,不戴首饰。

三、凉菜应当由专人加工制作,非凉菜间工作人员不得擅自进入凉菜间。

四、加工凉菜的工用具、容器必须专用,用前必须消毒,用后必须清净并保持清洁;砧

板做到三面光洁(砧板面、边、底)。

五、供加工凉菜用的蔬菜、水果等食品原料,必须洗净消毒,未经清洗处理的,不得带

入凉菜间;不得存放与熟食无关的物品。

六、制作肉类、水产品类凉菜拼盘的原料,应尽量当餐用完,剩余尚需使用的必须存放

于专用冰箱内冷藏或冷冻。

七、货款分开,收款专人负责。

八、在大型聚餐、会餐时,每餐食品实行留样制度(留样量为每样100克,放入冰箱保

存48小时备查)。

举报电话:0477-4223606

面食制度管理制度

一、加工前要检查各种食品原料,如米,面、黄油、果酱、果料,豆馅以及做馅用的肉、蛋、水产品、蔬菜等,如出现生虫、霉变,有异味,污秽不洁等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情况,不能使用。

二、做馅用的肉、蛋、水产品、蔬菜等原料要按照要按照粗加工卫

生制度的要求加工,蔬菜要彻底浸泡清洗,易造成农药残留的蔬菜(如韭菜)浸泡时间应在30分钟以上,然后冲洗干净。

三、各种工具,用具,容器要按食品生熟不同分开使用,用后及时

清洗干净,定位存放,菜饭,菜墩洗净后立放。

四、糕点存放在专库或专柜内,做到通风,干燥,防尘,防蝇,防

鼠,防毒,含水分较多的带馅糕点存放在冰箱内,做到生熟分

开保存。

五、按规定要求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

六、各种食品加工设备,如绞肉机,豆浆机,和面机,馒头机等用

后要及时清洗干净,定期消毒。各种用品如盖布,笼布,抹布等要洗净,晾干备用。

七、加工结束后及时清理面点加工场所,做到地面无污物,残渣,面板清洁;各种容器,用具,刀具等清洗后定位存放。

篇2: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

2.做好三防工作,防止食物中毒

3.不得使用有毒有害及腐败变质的食品

1.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的健康证上岗

2.做好三防工作,防止食物中毒

3.不得使用有毒有害及腐败变质的食品

1.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的健康证上岗

2.做好三防工作,防止食物中毒

3.不得使用有毒有害及腐败变质的食品

1.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的健康证上岗

2.做好三防工作,防止食物中毒

3.不得使用有毒有害及腐败变质的食品

1.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的健康证上岗

2.做好三防工作,防止食物中毒

3.不得使用有毒有害及腐败变质的食品

1.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的健康证上岗

2.做好三防工作,防止食物中毒

篇3: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0—2007年邢台市市属参加食品加工餐饮业和公共场所服务业预防性健康检查的67 821名从业人员中的12 368名进行大便培养的检测者。

1.2 方法

受检者自行取新鲜大便约5g于便检盒内,有体检人员收集送检。检验人员将每位受检者的粪便分为2份,一份于GN增菌液中,36℃培养6~8h;另一份于亚硒酸盐胱氨酸(SC)增菌液中,36℃培养18~24h。对经过增菌后变混浊的增菌液划线接种到SS琼脂平板和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36℃培养18~24h。挑选可疑菌落接种到三糖铁培养基上,36℃培养18~24h。生化反应符合沙门菌或志贺菌者,用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的血清,做血清玻片凝集试验,出现凝集者为阳性,无凝集现象者为阴性。

2 结果

在12 368份大便培养的检测样品中,志贺痢疾杆菌全部阴性,伤寒杆菌全部阴性,副伤寒沙门菌全部阴性。

3 讨论

痢疾、伤寒或副伤寒是由志贺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沙门菌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全年都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为多。传染源是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是通过粪—口传播,即病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水和食物,或经手及苍蝇、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或其他生活用品,经口食入而感染。

从从业人员大便培养检测结果中可以看出,在既往8年12 368名大便培养的检测样品中,志贺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沙门菌培养检出率均为零。与北京市朝阳区2005年118 380名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结果,对大便培养仅仅筛查出1例的报道无显著差异[1]。根据河北省邢台市市属实际状况,分析其原因,一是根据痢疾、伤寒或副伤寒流行病学特点,在城镇和市区,不具有传染源与传播途径[2,3];二是被检者自行取便,不能排出有冒用他人粪便,或一人排便多人采用的现象出现,而不能完全反映出受检者的真实情况。就是用肛拭子采样,因不具有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也不一定能筛查出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三是大便培养30元/人次(河北省卫生监督检测检验收费标准),因费用不宜被接受,从业人员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接受此项检查。即使有患病者,也因费用问题,本人当时也不愿意去花钱检查。本次的调查结果,只能说明在一年一度的预防性健康检查的从业人员中,18.24%的受检者不是痢疾、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而且,也只能说明受检者在受检的当时不是痢疾、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根本不能排除受检者在一年内不是痢疾、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再则,痢疾、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且病程短,易治愈,即使检测出痢疾、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因为容易迅速控制传染源,及时切断传播途径,对消费者构不成传染的威胁。然而,痢疾、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是通过粪尿排出后,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过口使人感染[2,3]。就目前城镇和市区的社会公共卫生以及从业场所的环境卫生(水冲厕所、灭蝇灭蟑螂等)和从业人员以及消费者的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等)普遍较好,不具备传播条件。因此,每年必须开展大便培养检测项目,没有现实意义。此项规定,既影响了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营业时间和经济收入,又增加了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检查费用的支出;既浪费了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又不能避免从业人员在一年内不是痢疾、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所以,一年一次的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实验室检查项目中的大便培养检测项目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必检项目中删去,归为有碍公共卫生疾病的其他类,对可疑者随时进行检查,确诊后,根据行业卫生标准,及时调换工作岗位。这样一来,既维护了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利益,又能为国家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预防性健康检查,大便培养,检测

参考文献

[1]郭炳虹,李淑萍,符青远.北京市朝阳区2005年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体检结果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10):912.

[2]杨立伟,马江华.城乡环境卫生与肠道传染病的关系.中华临床与卫生杂志,2006,6(5):509-510.

篇4:食堂从业人员健康检查

一、食堂从业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持有有效的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上岗。

二、建立员工健康检查花名册及档案资料,员工《健康证》实行统一保管,并随时接受卫生监督执法部门对从业人员的健康抽查。

三、严格控制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四、发现员工咳嗽、腹泻、发热、呕吐、手部皮肤破损、烫伤、皮肤湿疹或化脓、疥疮、咽喉疼痛等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时,应立即调离工作岗位,待查明病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者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五、检查从业人员的穿戴是否规范: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

六、检查从业人员个人卫生:指甲(不留长、不涂指甲油、不戴戒指),戴口罩,工作前清洗、消毒手。

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

一、食堂从业人员必须参加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体检合格取得健康证方可上岗。

二、食堂员工必须先到市疾病控制中心体检,体检合格取得健康证,经卫生培训合格方可上岗。

三、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包括病毒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及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人员不得在食堂工作。

四、凡出现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咳嗽、腹泻、发热、呕吐、烫伤、手外伤、咽喉痛等)时,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查明病因,治疗康复后,方可重新上岗。

五、食堂负责人每天要对每位食堂从业人员做好上岗前检查,并做好记录。如发现有第四条所述有关人员时要立即处理。

六、食堂从业人员凡患病、有疾病先兆必须向食堂负责人报告,患者必须由校卫生部门对其作检查治疗后再作决定。

违反本制度规定的一律重处。

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健康档案制度

一、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并经卫生知识培训,取得有效的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后方可参加工作。未取得前述有效证件的人员不得上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二、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取得有效的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后方可继续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否则,不得继续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工作。

三、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并按要求调离其工作岗位。

四、食品从业人员应坚持做到“四勤”。即勤洗手、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衣服、被褥;勤换工作服。禁止长发、长胡须、长指甲、戴手饰、涂指甲油、不穿洁净工作衣帽上岗和上岗期间抽烟、吃零食以及做与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无关的事情。

篇5: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模版]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

一、从业人员必须参加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体检合格取得健康证方可上岗。

二、从业人员必须先到市疾病控制中心体检,体检合格取得健康证,经卫生培训合格方可上岗。

三、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四、凡出现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咳嗽、腹泻、发热、呕吐、烫伤、手外伤、咽喉痛等)时,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查明病因,治疗康复后,方可重新上岗。

五、从业人员体检合格证明随身携带,以备检查。

篇6: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6

管理制度资料三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

1、目的:对公司从业人员的健康与卫生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管理。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直接接触饲料添加剂的从业人员。

3、制度:

3.1按照卫生管理规定从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体验,取得健康证方可上岗。

3.2每天由当班带班人员负责检验员工进入车间前洗手消毒是否规范,洗手消毒不规范的员工,不允许进入工作岗位,必须重新按规范进行洗手消毒,合格后方可进入车间。

3.3员工工作衣、工作帽穿戴情况,工作衣、工作帽必须卫生整洁,头发不得外露,不符合要求的员工,不允许进入车间,必须按要求纠正,符合要求后方可进入车间。

3.4 检查车间员工个人卫生情况,要求不得留长胡须,不得涂指甲油、留长指甲,不得浓妆艳抹,否则不允许进入车间,必须达到规定要求后方可进入车间。

3.5 班长发现车间员工有下述不良行为,必须及时制止和纠正:吸烟、饮酒、吃零食、搔头、涕吐、挖耳、挠腮、剔牙等。

3.6车间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病患或意外伤害时,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避免对产品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3.7 检查机器、设备、台板等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处于卫生状态,遇有脏污,应即时清洗或更换,避免污染产品。

3.8 检查生产过程中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是否符合卫生要求,有无受到污染或长时间积 压,若有应采取相应纠正措施。

3.9 生产过程中应防止洗涤剂、消毒剂等化学药剂对原辅材料、半成品或成品造成污染,车间领导应检查洗涤剂、消毒剂等化学药剂使用是否符合要求。

3.10检查生产过程中环境卫生是否符合要求,地面、墙壁、天花板等过程卫生是否符合要求。

3.11检查防蚊虫、防鼠设施是否完好,紫外线杀菌灯、灭蝇灯是否按要求开启,不合要求即时采取整改措施。

4、相关文件:《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5、相关记录:

5.1《健康档案》

篇7: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

1资料与方法

2007年至2010年,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求制定体检机构监督检查表,对全市所有开展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机构概况、制度执行、医务人员资质、验室检验项目质控等。收集汇总检查数据资料,以Excel 2003建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分析

2.1 卫生监督概况

2007-2010年,上海卫生监督部门连续4年对全市所有的体检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年监督检查体检单位171至240次不等,出动卫生监督员427至565人次,每年对监督检查内容进行调整(表1)。

2.2 违法行为查处情况

2007-2010年体检单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受卫生行政处罚共计15件,涉及体检医务人员不符合资质、医疗废物处置不规范、擅自开展预防性健康检查以及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等4 类违法行为(表2)。

2.3 卫生监督结果

2.3.1 主要制度执行合格率。

2007-2010年体检单位各项主要制度建立和执行合格率在94.4%至100%间。年平均合格率最高的是“检查表填写完整规范”、“体检工作流程制度”及“原始报告单保存”3个项目;年平均合格率最低的为“底卡消耗量与业务量匹配”、“建立《合格证》底卡、塑封套使用台账”、“体检不合格告知制度” 3项,分别为95.3%、96.0%和97.0%(表3)。

2.3.2 医务人员资质合格率。

2007-2010年体检单位参加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的医务人员资质合格率在96.1%至100%间(表4)。

2.3.3 实验室检验项目质控合格率。

2007年体检单位实验室检验有的项目室间质评合格率为75.8%, 2010年达到100%。

3讨论

3.1 卫生监督力度的加强促进了规范执业

根据《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的规定,卫生监督部门每年要对体检单位的预防性健康检查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在上海市体检单位数量基本稳定、且逐年小幅下降的情况下,卫生监督部门对体检单位的监督检查次数从2007年、2008年的170~180余次上升到2010年的240次;检查人次数从2007年的427人次逐年递增,2010年上升达到565人次。显见对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体检单位的“擅自变更、增减检查项目”、“保密制度”、“公示体检资质”、“体检事项告知”等4项主要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合格率呈现逐年不同程度的提高;“主检医师具备中级职称”、“放射、检验等卫技人员持相应职称证书”、“体检医师持医师执业证书”、“医师执业范围、类别与体检内容相符”等医务人员资质合格率则稳定在96.8%~100%的较高水平。提示不断强化的卫生监管有效促进了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工作的规范开展。

3.2 监管内涵的提升提高了体检质量

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包括物理检查、X线检查以及实验室检验等内容。基于对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食源性传染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实验室检验结果,而临床实验室认真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参加室间质评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条件之一[1,2],有关法律法规对此也有明确规定[3]。2007年起,监督中增加了对实验室检验项目室间质评情况的检查。卫生监督部门通过督促体检单位加入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的实验室检验质量控制网络,或将检验标本外送至其他质控合格医疗机构,使体检机构的实验室检验项目室间质评合格率由2007年的75.8%,逐步上升到2010年的100%,体检质量得到提高。2010年我们对前3年监督检查结果进行了回顾,调整了监督重点。部分已经得到较好落实的检查项目,如“体检工作流程制度”、“原始报告单保存”、“主检医师具备中级职称”等,不再列入主要检查内容;细化体检合格证、章的管理要求,检查体检单位合格证底卡、塑封套使用台账建立情况及底卡消耗量是否与业务量匹配;此外,还根据卫生部保障乙肝携带者就业权利有关文件的要求,将取消乙肝项目检测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4年来对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的监管不断向质量内涵深入,促进了体检质量的提高。

3.3 监管面临的新挑战

监督数据显示,虽然2007-2010年体检机构主要制度执行合格率、医务人员资质合格率和实验室检验项目质控合格率均逐步提高,但体检机构因违反法律法规受卫生行政处罚的数量却由2007年的2件上升至2010年的6件。集中表现在“擅自开展预防性健康检查”和“为擅自开展预防性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制作体检合格证”两类违法行为的增加。2010年的6起行政处罚案件中,5起来源为社会投诉举报。案件调查中发现,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因对开展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须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的规定不知晓,或因所处地理位置便利,确有较大从业人员体检的需求,为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后,自行与有资质的体检单位合作为体检者制、发体检合格证书。因为涉及到单位间体检信息的传递,体检者往往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获得合格证,而且该合格证的发证单位并非体检单位。这引起体检者对合格证合法性的质疑,进而引发投诉举报。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公民法制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的卫生监督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卫生监督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规范执业的自律意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对体检单位合格证的制作和发放环节以及部分非指定体检单位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并采取公示体检单位信息、严查投诉举报、公示违法违规单位等措施强化社会监督作用,建立起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单位自律和社会监督的完整监管框架[4,5],促进上海市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地开展。此外,还提示卫生行政部门在设置体检机构时,应充分考虑从业人员的实际体检需要,满足上海经济转型、现代服务业飞速发展的客观需求。

参考文献

[1]申子瑜.我国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11):700-701.

[2]申子瑜.关于临床检验存在主要问题及如何解决的建议[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4(3):178-17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卫医发(2006)73号[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

[4]周艳琴,徐天强,贝文,等.卫生监督管理框架的构建与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09,12(2):62-66.

上一篇:23.体检中心工作总结下一篇:机组启动试运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