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与整理的教学反思

2024-06-23

分类与整理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分类与整理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整节课我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突出了我们数学的研究课题,让学生亲自来前面动手操作,给实物分类,给学生提供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这样更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操作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所以我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我安排了“分形状”的环节,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而且学会了按不同标准分类,又学会了把已知数据进行整理,又能让学生让数学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我安排了分铅笔的教学环节,每4个人分为一组,小组讨论合作进行分类,然后进行表格的填写,也就是整理的过程,分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小组合作的乐趣,也感受到了分类与整理的过程,学生们兴趣很浓,提高了课堂效果。

这节课虽然经过了经心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

1、我在每个环节让学生参与完之后,都应该进行小结,而我忽视了这点。2、我在课堂中的语言不够精练简洁,应该多给学生自己倾听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养成独自思考的习惯。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起来。轻松地就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不足之处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善,争取做的更好!

篇2:分类与整理的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在快乐中去学数学。

《分类与整理》是新教材的一节融合《分类》与《统计》的一节新课。本章内容分为两节课,第一课时《象形统计图》,第二课时是《简单统计表》。我们所讲的是第一课时,在此次活动中我们的教案经过了四次的修改,最后敲定了本节课的设计。结合本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及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材分析

《课标》中1——3年级学段目标:“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事物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和结果在统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本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初步分类与整理的方法。为此确定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团结合作及数学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根据班级学生已有的对垃圾分放经验,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矿泉水瓶、废纸等放于讲桌,并巧设情境:“谁能帮老师收拾一下讲桌,使其变得干净整洁?”待学生收拾完毕之后,再追问“你是怎样放的?”学生根据日常老师的要求很容易地引出:瓶子放在一起,废纸放在一起,教师也就很自然地引出分类的概念进而引出课题。由于垃圾的分类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数学与生活的链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应该为生活服务,良好地渗透了环保教育。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教师为每组学生精心准备了自制的纸气球,让学生观察“这些气球有什么不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形状、颜色”,这为后面分气球提供了依据。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看一看,分一分的活动自主选择了分类标准,进而完成分类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去学习,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你能将分好的气球好看地摆在白纸上,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加以记数吗?”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既体现了分类的意义,又突出了分类是整理的基础,分类与整理是密切联系的。

学生分完之后,请两名学生上台展示他们小组的分类结果,并将摆出的结果进行说明,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汲取身边的素材为学生服务,更是本课的核心思想,所以在学完例1之后,及时整理书桌面上的文具,将班级中的成员进行分类的练习,为掌握分类方法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创设应用,实践体会

用生活中的现成的数学素材为他们留了一个作业“整理自己的小书包”真正的将数学纳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去探究生活中数学的美,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的主要修改过程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

(一)导入环节

在初备课时,有的老师用例1的主题图直接引入新课,在交流研讨时觉得这样的引入虽然开门见山,但没有吸引力,孩子缺乏学习的兴趣,于是否定了该种方法;有的老师说为了吸引孩子的眼球,可以自制几个大小、形状不同的漂亮礼盒,让学生在动手分礼盒的过程中引出分类的概念,但又考虑到这样的设计是否会误导学生在学习例1时也会按照大小和形状去分,于是也否定了该种方法;也有的老师说创设整理讲桌面的情境,让学生将乱放于讲桌的书排列整齐来引出分类与整理的概念,但又觉得这应该是学完新知后的巩固练习,放在课的开始难度过大,最后我们觉着“数学就是应该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于是创设帮老师整理粉笔盒的情境,教师将两种不同颜色的粉笔放于讲桌,请一学生帮助分一分,使得老师用起来方便。然而在磨课时发现,这一方法虽然引入新课自然亲切,但粉笔盒不透明,加之粉笔又比较细、小,坐在后排的学生不容易看清,所以在课后的交流研讨后,我们换掉了该种导入方法。

就这样,我们在一次次的研讨中,产生一个个新的想法,又一个个的否定了不合适的设计,最后我们仍然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的思想,从身边选择素材,让学生既看得见又摸得着,而且还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今天帮老师收拾讲桌,分垃圾的情境,从课堂实施的效果来看,这一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仅亲切自然,而且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分类”思想在生活中的作用,也进行了很好的环保教育。

(二)新授环节

在初备课时,我们设计的是“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活动,学生在观察完气球的形状和颜色不同后,教师并没有及时板书“形状、颜色”,然而在磨课时却发现,学生在动手分时,因一年级的孩子小组合作意识还不强,组员根本不听组长的安排,每个人都想按自己的方法分,就出现了争吵现象,有的小组是争得面红耳赤也没有完成最后的分类。

在课后的研讨中,我们把该环节的教学作了适当的调整,将教师的板书放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动手分类之前,让小组长带领组员共同商定一种分类方案并合作完成分类,这样就免去了课堂上你争我吵的现象,而且还节省了分的时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让学生感受到由于分类标准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不同,体验了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在展示交流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练习环节

在初备课时,我们只是让学生寻找、列举生活中的分类现象和做教材中的2道习题,后来在试讲时发现让学生一下子就列举出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极个别学生只能简单说出“衣柜”“口味”,根本说不具体,单一的去做书中的习题,感觉到孩子的积极性不高,所以我们将这一环节也作了修改,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1、同桌快速地将桌面物品分类、整理;

2、将班里的人员进行分类;

3、举例说说校园或生活中的分类现象;

4、将礼盒进行分类。这样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分类与整理的现象,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而最后一个练习的设计,虽然难度最大,但是因为直观形象,加上又有奖品的设立,所以学生分类的热情是高涨的,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练习的效果是最好的。学生能在动手分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纵观整节课,预设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分类方法,也感受到了因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的活动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彰显,团队意识得到了增强,同时将德育教育在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渗透,真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虽然我们的教案在一次次的交流研讨中修改调整,把自认为是最好的一种设计呈现在本节课上,然而毕竟预设是有局限性的,从整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不免也留有些遗憾和不足,例如:

1、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时如何灵活有机地处理好课堂中的“动”与“静”调控好课堂秩序,该静则静,该动则动,是值得思考的;

2、学生在分完气球后,展示汇报时教师提到了“一一对应”,可以告诉学生这样摆不仅美观,而且可以清晰的看出哪种气球数量最多,哪种气球数量最少;

3、在给人“分类”时,教师的语言不够严密,把大人、孩子是“放”在一起还是“分”在一起呢?

4、教师在课的最后缺少了对本课的总结。

篇3:“分类与整理”教学片段与评析

师:明明的妈妈新开的儿童用品店明天就要开张了, 可是她进来的货还没有摆好, 想请大家帮帮忙, 你们愿意吗? (课件出示摆满各种儿童用品的图片)

师:这么多东西该怎么摆呀?

生:把衣服和裤子摆在一起, 玩具摆在一起, 学习用具摆在一起……

师:你为什么这么摆呢?

生:客人来买东西的时候非常好找。

师:没错, 生活中, 咱们常常需要摆放东西, 收拾整理房间, 整理自己的书包等, 这就需要“分类与整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知识。 (师板书课题:分类与整理)

评析:分类与整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但一年级的学生都有过跟随爸爸妈妈进超市的生活经历。因此, 课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 通过帮明明妈妈商店摆东西, 初步感知分类与整理, 轻松地导入课题。

片段二:给定标准, 分类计数

师:听说明明妈妈的儿童用品店明天开张了, 明明的好朋友们也来了, 看, 他们带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这么多各种各样的气球, 同学们可以给它们分分类吗?

生1:我们可以按气球的不同颜色来分。

生2:我们还可以按气球的不同形状来分。

……

师:数学小精灵也来了, 她让咱们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 每种气球各有几个?你们能完成吗?

师:老师给大家都准备了和小朋友们手里一样的气球图片, 下面就请同学们按形状分一分, 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 然后把你分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可以摆一摆, 写一写, 画一画。)

1.汇报展示先分类再计数的方法。

师:你分了几类?每类有几个?

(生汇报展示)

2.汇报展示边分边数同时画象形统计图的方法。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的分法怎么样?

生:不乱, 很整齐。

师:能快速告诉老师每种气球各有多少个吗?

(生汇报)

师:为了更清楚地表示出各种气球的数量, 我们还可以再画一条线, 然后对着分好类的气球画一个形状相同的气球。

3.汇报展示图文结合进行分类的方法。 (简易统计表分类法)

师:这位同学的分类方法似乎更加简单明了, 大家能看懂吗?

师:三位同学的分类方法, 你们喜欢哪一种?

师:如果老师在形状和形状之间, 形状和数字之间画上线条, 就变成了一个表格, 看上去是不是就更加美观, 清楚明白了。

评析:正确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 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统计。片段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入手, 将分类的教学与计数 (统计) 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学生个性化的方式 (文字、图画、表格) 呈现, 让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完整过程。在操作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片段三:自选标准, 尝试体验

1.尝试用简易统计表进行分类并记录结果。

师:周末了, 明明和爸爸妈妈到公园里玩, 碰巧, 他的3个好朋友也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来玩, 4个家庭多热闹啊!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这么多人, 大家想分成两个组做游戏, 你能分一分吗?

生1:我想把大人和大人分成一组, 小朋友和小朋友分成一组。

生2:我想把男的分成一组, 女的分成一组。

(对于学生的不同分法, 教师进行引导, 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

师:不同的分类方法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结果呢?请大家分别按照大人和孩子, 男和女分一分, 然后把分类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体会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师:观察两个表格, 分类的是同一群人, 为什么分得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两次分的方法不一样, 第一个方法是按大人和孩子分, 第二个方法是按男女分的。

师:哦, 原来分类的标准不一样, 得到的结果就会不一样。

师:那两种分类方法有一样的地方吗?

生:总人数都是12人。

师小结:看来分类的时候, 分类的标准不同, 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但是不管怎么分, 最后的总数都应该一样。

篇4:《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教科书第2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简单的分类计数的方法。

2.数学思考: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3.问题解决: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初步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

4.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和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

2.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含义、方法及目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吸铁石。

学 具: 学具袋,气球卡片,A4纸。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6月1日是什么节日吗?(儿童节)再过两个月就要到儿童节了,老师提前为你们准备了儿童节的礼物,想看吗?(想)看,我一共带来了多少件礼物?(出示礼物图)

二、探究新知

1.引出分类的标准

師: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

生1:按形状分 . 师:还可以怎么分?

生2:按颜色分。 (板书: 形状、颜色)

2.按给定标准分类

A、交代分类要求。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就先按形状分一分,老师给同学们都准备了跟气球一样的图片,请同桌快速地按形状分一分,看看分成了几类?再数一数每类有几个?比一比哪组最先完成!请最快的一组到台上展示。(一堆一堆。的)(师快速巡视)

B、交流展示。

生汇报:把这些气球按形状分,因为有3种不同的形状,所以分成了3类。第一类是糖葫芦形状的,有3个,第二类是心形的,有4个,第三类是圆形的,有5个。(边说边贴黑板上)

3.象形统计图

A、制作象形统计图。

B、介绍象形统计图。

师:现在请看你手里的图和老师黑板上的图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黑板上的有线和种类。

师:对,像这样增加了种类和一条横线的图叫象形统计图。(板书:图),它不但能把分类的结果清楚的表示出来,还能方便我们进行比较谁多,谁少?

C、解决从下往上数。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数数心形有几个?先说说你准备从哪里开始数?

生:我准备从下往上数。

师:说的对,通常我们从这条线开始从下往上数。

师:现在谁来数数心形有几个?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是从哪里开始数的?怎么数的?

生:1、2、3、4、心形有4个。

师:他数的对吗?

生:对。

师:那按照刚才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数数圆形的个数。(师生一起数圆形有5个)

4.统计表

A、制作统计表

B、观察统计表

师:那现在你能一眼看出谁最多?谁最少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通过刚才的过程,我们得到了这些成果,(指着板书说),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的观察能力真强!只要按同样的标准进行分类,结果都一样。

小结:孩子们你们真棒,不仅对这些气球进行了分类,还把它整理成了图(手指板书),整理成了这样的表(手指板书)。(板书:表)

今天咱们要学习的就是分类与整理。(完善课题:分类与整理)

5.拓展延伸

孩子们,今天我们第一次经历了分类与整理的全过程。你们真了不起!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课件出示过程,依次出示三幅图)我们首先是把这些气球按形状分一分,数一数;然后用图整理了分类的结果;最后还以表的形式整理出了分类的结果。你们学会了吗?

6.迁移按颜色分类

师:这些气球除了可以按形状分类,还可以怎么分?(按颜色分)

师:按照刚才学到的知识,然后用这样完整的图或者这样完整的表记录下来。注意在表示的时候必须要有这样的横线和下面的种类,如果你的种类没有图,可以用字来表示。开始吧!

小结: 刚才同学们按颜色分,不管是整理成了图,还是整理成了表,都把这些气球分成3类,红色的都有2个,黄色的都有6个,蓝色的都有3个。

7.对比两种分类标准的不同与相同

师:今天我们都是分的这些气球,(课件出示)这是按形状分的,这是按颜色分的,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分的结果不同。

师:看来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那有什么是一样的呢?

(相同点):那按形状分,这些气球一共有多少个?(3+4+5=12个)

按颜色分,这些气球一共有多少个?(2+4+6=12个)

师:看来按颜色分类和按形状分类,虽然每一类的数量有可能不同,但是它们的总数是相同的。

三、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现在马上就要下课了,你能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么?

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分类,而且还能把分类的结果整理成图,整理成表,感受了在同一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是相同的,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篇5: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根据色彩、形状、用途等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的过程,通过操作学会用一定的标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简单分类。能力目标:初步体验将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分类的好处,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整理身边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理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并能正确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1、教师讲述故事: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的最整洁房间评选活动开始啦!同学们愿意参加吗?(学生愿意)

2、那么我们一起去看看谁的家最整洁吧!(课件依次展示小狗、小熊的的整齐的家)

3、课件展示小猴乱糟糟的家。同学们仔细看看,说说喜不喜欢小猴的家,为什么?(学生自由说说,教师接着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小猴整理房间啊)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怎么整理物品吧),板书课题——分类与整理。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看一看

1、在帮小猴整理房间前,我们先看看分类有那些常用的方法。(课件出示混合着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圆柱的画面,其中颜色有黄色和绿色)

2、请学生说说可以怎么分?(学生自由发言)

3、来看看小朋友是怎么分的?(课件演示分类的过程——一种是根据图形的形状来分,另一种是根据图形的颜色来分)

二)、试一试

1、教师:刚刚我们已经学习了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准,那么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同学们能不能去解决课本难题了。请学生打开课本例题,试着给气球分类。

2、学生仔细观察例题,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气球分类。

3、指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记录气球的数量,并试着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4、学生分好后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清自己分类的标准。

5、小结:分气球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三)、练一练

1、我们已经学习了分类的方法有很多种,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用得到分类呢!现在我们就去分一分吧!请学生打开课本29页,完成第一题,把车涂上喜欢的颜色。

2、课件出示颜色不同、款式也不同的帽子,学生分类。四)、帮一帮

现在同学们已经具备帮小猴整理房间的能力啦,我们一起去帮帮他吧!(课件展示小猴乱糟糟的房间,学生口述什么该放哪里,教师根据学生所说课件演示)

三、拓展延伸,深化新知

1、教师分发给每个小组打乱了的各种图案的卡片,学生小组合作给卡片分类。

2、分完后教师选择一个小组分好的卡片,将不同类别的卡片粘贴在黑板上,同时请该小组的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3、在全班学生校正后,请学生数出每种类别的卡片各有几张,并试着题简单的问题。

4、学生交流所提问题,教师予以肯定。

四、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1、请学生说说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2、布置作业:回家将自己的房间整理好,请爸爸妈妈参观。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本节课的设计我也紧紧地抓住这一理念,教学设计围绕学生生活。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总结出来,以后作为经验。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知识,我从学生实际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知识生活化,消除数学的枯燥感,我为学生准备了不同类型的卡片,卡片图案来自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有水果、蔬菜、汽车等等,目的就在于唤起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分类与整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发现数学,了解数学。同时努力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利用已有经验感悟知识。

2、参与合作,在交流中学习。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我很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分卡片的环节,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把物体进行分类可以更方便快捷的找到所需物品,体会到分类的意义与必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合作中明确分类的标准,同时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合作的乐趣。另外整节课,我始终关注学生的感受。

篇6:分类与整理的教学反思

安溪第七小学

陈友铭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分类与整理”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努力使学生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自主地利用已有生活积累领悟分类的含义。

整节课我让学生亲自来前面动手操作,给实物分类,给学生提供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这样更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操作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所以我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我安排了“分气球”的环节,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而且学会了按不同标准分类,又学会了把已知数据进行整理,又能让学生让数学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这节课虽然经过了经心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1.由于课堂资源的限制,只准备了少量同学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果能为每个孩子都准备气球,让每个孩子都动手进行分气球,这样孩子们的动手体验会更有助于他们的对分类知识的认识。

2.上课时把从统计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哪种形状最多,哪种形状最少?这一活动设置在了拓展“一类”和“一个”的活动后面,造成误导,个别学生变成从拓展后的统计图里获取知识。

3.在课堂中的语言不够精练简洁,有些点拨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对想解决的问题不是很理解,造成很多课堂时间的浪费。

4.学生的作业反馈中出现部分学生对象形统计图没有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涂色,这是我授课中疏忽的知识点。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说明

安溪第七小学

陈友铭

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分类与整理》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具体操作,掌握分类的方法。2.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感受图表的简洁。初步养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3.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与整理的目的和作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一些分类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会按给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整堂课我用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喜羊羊贯穿全课,创设一个参观青青草原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在教学设计中,我从“你愿意去哪家超市”入手,引导孩子们明白“把同样的或同一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接着我在如何把气球进行分类这一环节,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按气球的形状分类,引导哪种方法能让我们一下子看出数量的多少,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解决的方法,从而引出“象形统计图”这一概念,然后又抛出“你还有更简便的记录方法吗?”引导他们通过讨论得出还可以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来表示。整个过程让学生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学生们就更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接着小结指出“同学们不仅能够按照形状把这些图形分类,而且能自己设计图、文字等形式把分类的结果表示出来,这个过程就叫整理。”使孩子们对“分类”与“整理”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然后对于所摆出的结果进行反馈,谁最多,谁最少?通过这样的过程,又将用数学纳入到了分类与整理中,让学生学会从分类与整理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接着我又设计了“一类”和“一个”的区别体验,拓展了孩子们对分类以及分类后的数据整理的进一步的认识。接下去是放手让孩子们按“颜色”对气球进行分类,并进行对比体会按形状分和按颜色分的区别:“我们分的都是这些气球,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相同。

巩固练习时我继续延续本节课的情境,设计了坐车继续参观青青草原和帮慢羊羊村长分水果两个环节,让孩子们在练习中加深对分类的理解,并在对比中继续体验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篇7:分类与整理的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分类与整理”,在单元的开始呈现了一些小朋友拿着各式各样的气球的情境。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通过学生动手分一分气球来教学按单一标准分类的知识,通过分组做游戏的活动教学按不同标准分类的知识。此外,本单元还渗透了统计的思想。这些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差,要他们一下子按物体的用途、性质分类较难,他们容易接受的是按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这些明显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在教学中,我在选择学具是注意了这一问题,这样就避免了给教学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千差万别。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往往会有很多标准。学生选择的标准一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引导学生找食物之间的不同,否则每一个食物好像都是不同的,这样就很难驾驭课堂,也失去了分类教学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过程与方法:

1、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与整理的目的和作用。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一些分类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得出一些分类规律。

教学难点:体验分类教学的标准的多样化,会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学具。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观看超市画面,引导学生说出:商场中会把同样的物品放在一起。

2、猜测:售货员会把饮料放在哪层货架上?

揭示: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分类)

3、课件出示小鹿小熊文具店:你喜欢哪一个文具店?为什么?板书:整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看录像,汇报对分类的认识。然后让学生经历学生观察、猜测、思考、汇报的过程。最后学生自由表述,认识整理。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培养了学生自己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达到了设计的目的。

二、引导探究,探究分类

1、出示学具图,各种学具杂乱的摆放,你能帮老师整理整理吗? 学生自由汇报。小棒放一起,圆片放一起,三角形放一起等等。

2、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小朋友们到游乐园玩,手里拿着好多漂亮的气球,他们可高兴了。但小明却遇到了难题,你们能猜猜小明的难题是什么吗?(这么多的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请小朋友们先独立思考,再小组里讨论讨论。看哪一组能帮小明分好类。学生思考,汇报交流分类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里面讨论,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讨论前给学生适当的时间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学生展示交流。

生1:心形的放一起,三角形的放一起,长的放一起,圆形的放一起。生2:黄色的放一起,红色的放一起,绿色的放一起。师:孩子们,你们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为什么? 学生自己总结:①按形状分 ②按颜色分

小结:你们说的都很对。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所以我们只要统一标准就可以给物体分好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思考,进一步理解并学会分类,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习记录分类结果

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并想办法记录分类结果。⑵小组展示分类的结果 按形状分

①用摆一摆的方式摆出用“图”表示的结果。A集合型:学生展示

你是怎么分的?你能数出它们都有几个?课件演示。

B、统计图,展示横着摆和竖着摆两种结果。强调“一一对应”,说明:不管是横着摆还是竖着摆,只要一一对应了就能很快地看出谁多谁少。课件演示。

②用写一写的方式记录下用“数”表示的结果。

刚才我们都是用图摆出来的,他们都是用什么来记录结果的?从他们的记录你能知道圆形有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按颜色分

①“写一写”的方式(观察:不同的结果引出按颜色分并强调:选用不同的分类标准,所得的结果也会不一样。)②“摆一摆”的方式(小组上前展示结果)设计意图:学生动手分一分,小组合作、展示、汇报。

三、动手操作,巩固分类

同学们真的是太棒了,不仅仅把这些卡片按形状和颜色进行了分类,还将它们整理成图或者数据的形式,并发现了选用不同的分类标准,结果也会不一样。

1、出示水果卡片图。

你能帮我分一分吗?并说出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生1:按形状分:三角形4个,圆形7个,正方形5个。生2:按水果种类分:桃子6个,梨子5个,苹果4个。

2、整理小组所获星星。

3、分一分自己的学具袋。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通过分一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四、总结课堂,走进生活

篇8:教学反思的涵义、分类与内容

1.反思

所谓“反思”,它的本意是对自身行为、思想的叩问与思考。在我国,“反省”观念由来已久,早在《论语·学而》中,就有“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反省、扪心自问一直是士人修身的自我要求。

在西方国家,“反思”主要有两种内涵:

一是将反思看做“对思维的思维”,即以思维活动的过程或者结果为对象的思维,类似于心理学的元认知过程。由此可以认为,对思维的前提进行审视,对思维的各个环节进行批判,对认识所得结果的再思考、再认识,这种不断深入、理性升华的过程,就是“反思”。

二是将反思视为特殊的问题解决,是一种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执着、审慎地分析、解决的思维方式。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杜威认为,反思是一种比逻辑理性的问题解决更为复杂的思维过程, 理性和情绪交织在其中,还涉及直觉和激情。杜威认为,个体进行反思有三种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开放的头脑,二是责任感,三是专心致志,正是这三种态度确保和推动了人们的反思行为。在杜威反思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反思型教师和提倡反思性教学的运动于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各国得到蓬勃发展。

2.反思性教学

所谓反思性教学,是相对于操作性教学而言的。熊川武教授把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可以认为,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模式,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本文只讨论反思性教学过程中的反思环节,并按照习惯,称之为“教学反思”。

3.教学反思

一般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及其结果进行回溯、检验与审视、分析的过程。它不仅是教师个人认真思索的过程,还常常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对话。它也不只是教学过程的简单回顾与经验总结,还常常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正如《礼记·学记》所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反思其实就是关于教学的知困、释困和解困活动。

教学反思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美国著名教育专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之所以得到普遍的认同,就是因为大家都认识、体会到了教学反思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实践表明,教学反思是一种十分珍贵的隐性教育资源,它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进而提升教学水平,实实在在地促进其专业发展。

二、教学反思的分类

对于教学反思,不同的分析视角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比较切合教师实际且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常见分类有以下几种。

1.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反思

从时限看,教学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的前瞻性反思、教学中的即时性反思与教学后的回溯性反思。

这一分类的理论基础在于“思”与“行”原本就可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伴相随,教学反思也需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变得更加具体和可操作。这一分类的实践意义在于,它提醒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的过程中自觉地、持续不断地自我观察和思考、自我监控、调节和评价, 以确保教学的效能,同时也促进自身反思习惯的形成与反思能力的提高。

教学前的反思常在教学设计时进行。它以教师原有的实践经验和对学生、对教材的把握为基础,有助于提高教师的预测和设计能力,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

教学中的反思是在上课过程中进行的。它表现为对预设教案的酌情调整,对生成性问题的恰当处置,具有监控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调控能力和教学机智。

教学后的反思是在课后进行的。它以课堂上发生的事实为依据,具有批判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和经验总结水平。

2.纵向反思与横向反思

从参照看,教学反思又可以分为纵向反思与横向反思。

纵向反思把教与学的今天、昨天与过去比较,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进行思考和梳理,发现依然存在的问题或问题的变化,从而进行改善。

横向反思把自己的教学与同行的教学比较,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找出教学设计与实施上的差距,解析行为背后理念上的差异,从中获得改进教学的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常性听课、评课,就是横向反思、超越自我的绝好机会。

显然,这一分类的意义,在于开拓教学反思的视野。

3.个体反思与群体反思

从主体看,教学反思还可以分为个体反思与群体反思。

个体反思是一种基于课堂教学事实的自我诠释与追问,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内心对话。最常见的如“课后思”“单元思”“期中思”“期末思”或一个学年、一届教学后的反思。

群体反思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彼此的交流、互动与合作。与同行的沟通、交流也是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教学的社会性所决定的。最常见的群体反思形式是备课组、教研组的校本研修,它注重问题的共同诊断、教师间成功的分享与共同提高,有助于形成、建立学习共同体。

目前教师个体反思运用最普遍的方式是写“课后思”,这种方法对于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具有积极作用。但实际上,教师天天记课后反思不仅要花费大量时间,也会受写作水平的限制,而且还存在“当局者迷”的可能。据有关调研,95.5%的教师渴望交流与对话。

群体反思的参与者除了同事之外,还可请教研人员或教育学者介入,集思广益。特别是教师教学中实际“所采用的理论”与课改“所倡导的理论”之间的落差,教师本人常常难以觉察,需要专家引领。即使对话过程中出现观念认识上或实践诠释上的不一致,也是一种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这里仅讨论教学后反思的内容。

明确反思什么是教后反思有效进行的前提。一般来讲,与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都可成为反思的对象与内容。当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确定反思的内容,尽管不同的角度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现象,但为了便于在“过程回放”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切入点,检验教学的成败得失,思考其原因,有必要搭建一个大致的反思内容框架。

1.反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方案,它勾勒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构过程与效益。反思教学设计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对这些预设是否适合教学的实际进程、进展进行比较、判断和分析。

考虑到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实状况,下面将有关教学设计的主要反思内容,分为“基础指标”与“深入内容”两类分别加以讨论。

第一,反思教学设计的基础指标

教学目标是否适当,如果偏高或偏低,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写出修订后的目标或注明是由于本班学生的什么具体原因导致偏高或偏低。

教学的起点、重点、难点是否恰当,如果发现偏差,则应思考调整后的教学起点、重点、难点应该是什么。

教学容量是否合适,如果偏多或偏少,则应写下可以删减或增加哪些内容的初步设想。

练习难度、层次是否合理,如果偏难、偏易或先后次序、坡度不合理,就应记下怎样修改或怎样调整。

这些看似最低水平的反思内容,却是最具操作性、技术性的常规反思内容,也恰恰是最富实用价值的反思内容。因为教后反思的最直接动机就是为了下一次再上此课,能在今天的基础上保持优点,克服不足,从而形成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案,有效地改进教学。舍此基础,一味拔高,奢谈教学策略、教育理念,充其量只是描绘水中月、镜中花,设想空中楼阁。

上面之所以将教学的起点与重点、难点并列,是鉴于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学,都或多或少存在低估或高估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现象。因此,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反思教学的起点是否恰当,并非多余。

为便于课后反思的实际操作,这些基础指标可以设计成表格,逐项打勾、打叉,需要时再给出简要的描述、分析。比如,当课前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估计出现偏差时,描述与分析就不可缺少了。

第二,反思教学设计的深入项目

我们还有必要对教学的整体思路、教学的细节设计进行反思。

教学整体思路的反思,主要审视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学生是否明白一系列学习活动的目的要求,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感受到了教学的递进。更深入的反思则可以审视:知识形成的逻辑过程与学生认知的发生过程有没有得到统一。例如,数学概念的“解构”与“建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析出”、相关知识的“沟通”与“辨析”等,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毋庸质疑,这样的深入反思,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但却能够凸显数学教学的精髓。

教学细节设计的反思内容较多,大家也都比较熟悉,比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探究活动的创设、小组讨论问题的设计、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的设计,等等。这里仅以问题情境创设为例。

关于创设数学的现实问题情境,基本的反思:一是该情境是否真实地反映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二是该情境有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作用;三是该情境有没有起到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作用。如果实践表明这些功效都不明显,那么该情境就是可有可无的。记得有一次去学校听课,课间与校长交谈时,一位数学教师来问:“校长,下周的公开课我不从生活情境引入可以吗?”校长回答:“怎么了,不从生活情境引入就犯规了?你觉得需要、有效,就创设,低效或无效,就别去挖空心思。”看来,课改理念一旦被误读、被视为教条,势必导致异化。鉴于此,关于现实情境创设的反思,首先提示上述三个基本点。

更深入的反思:一是情境的载体能否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二是情境的内涵能否成为激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问题源”。当然,并不是所有情境都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却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深层次追求。

2.反思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实施情况的反思内容可以梳理、归结为教与学两个方面。

第一,反思“教”

一是判断教学效果。比如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一一达成,哪些地方、哪些学生超出预期或者未达预期等。

二是考察教学过程。比如各教学环节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各项学习活动实际开展的情况,课堂氛围营造得如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哪些感情沟通,有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差异等。

三是审视自身的语言、行为。比如提问是否清晰,问在关键处,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讲解是否准确,启发收效如何,各种教学手段、媒体包括板书的使用是否得当。

四是诠释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比如,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灵活机智的应变处理,以及由偶发因素触动生成的瞬间灵感、即兴创作,等等。那些不经意间突然而至的精彩教学行为,很容易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应当利用课后反思及时捕捉、记载、诠释,以利于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五是剖析教学过程中的失误之处。比如,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流于形式,应对个别学生的插话打乱了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华丽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却掩盖了数学的内涵,等等。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缺陷,对它们进行剖析、探讨,同样有利于今后教学的改进。

毫无疑问,总结经验与吸取教训是同等重要的反思任务。对于课堂教学经验与教训不能只作客观的描述性记录而不进行诠释。在这里,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经验(教训也是经验)的解读过程,经验只有经过理解、加工和提炼,才有可能升华,成为个人的“实践理论”,指导、改善教学行为和操作体系。

第二,反思“学”

主要是审视学生的实际收获。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了哪些,“会”了什么,经历了哪些过程,“悟”了多少,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形成了怎样的能力,有了怎样的情感体验等。

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行为、语言表达等),包括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主动参与的程度;分析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水平、对某些关键性问题的反映;分析学生所使用的问题解决策略,以及作业情况等。此外,还有两项常规内容,就是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与剖析学生的各种错误。

现在,大家都认同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传授,还应当引导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其不意地产生一些独特的想法、解法,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捕捉这样的信息,给予赞赏、激励,并酌情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无法预约的精彩,还应利用课后反思将其记录下来,作教学的第一手素材,以资研究、共享。

同样,学生的各种误解、回答问题与完成作业时的各种错误,也是极其宝贵的教学资源。研究学生的错误,已经成为大多数教师教后反思的常态。

值得一提的是,手机照相功能的普及,使得很多教师已经养成用数码照片记录学生“作品”的习惯,给分析和积累、保存带来方便,应该提倡。

3.反思教学疑难与教学感悟

这也是目前教后反思的常规内容。

例如,一位教师记录了教学“元、角、分”的“疑难问题”:课前,我了解到班上多数同学都认识不同币值的人民币,所以把“换算”作为教学重点,并特别关注了几个换算有困难的学生。结果作业显示,原来不会的那几个学生仍然出错,怎么办呢?第二年,她在再次教学该内容的前一个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双休日跟随家长去超市购物,由你付钱,记下付了多少,找回多少。结果换算的难点解决了。这一次,她记下的是“教学感悟”:数学学习需要生活经验的支撑,有些知识,在生活中学习和应用,效果比在课堂上完成书面练习要好得多。

以上勾勒的课后反思内容框架并不全面,实际上只是提供了一些回溯分析的线索。具体实施时,各人可以选择若干自己感受较深的内容,有侧重地进行思考。

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一有所得,及时记下;贵在言之有物,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贵在持之以恒,长期积累。一旦养成反思习惯,成为自觉,就能帮助我们从习惯支配下的教学行为中解放出来,不断提升教学的水平、品位和境界,同时也能让我们在辛勤的教学劳动中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认识上的升华。

上一篇:绘本阅读课《猜猜我有多爱你》下一篇:pep四年级下册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