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部门预算绩效管理

2024-06-25

企业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精选6篇)

篇1:企业部门预算绩效管理

摘 要: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已经得到各级财政和公共部门的广泛认同,并制订了有关制度,初步建立了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部门预算监督也得到加强。但仍未实现我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根本变革,改革的理论研究亟待加强,改革的制约因素较多,改革的组织保障力度不够,考核体系也有待完善。应逐步建立起以预算产出与结果为核心,以部门预算及其项目支出为切入点,包括部门预算编制、支出评价、组织监督等内容在内的,全面系统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关键词:部门预算;绩效管理;部门预算编制;部门预算支出评价;部门预算监督

一、我国部门预算改革及其绩效管理制度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政府预算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改革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尽快实现政府预算管理活动的科学化,提高预算管理的绩效。主要的改革内容包括:部门预算改革、复式预算改革、预算收支改革以及公共支出管理改革等。其中,部门预算改革作为其他预算管理改革的具体制度载体及其追求绩效的改革方向与创新理念逐渐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并已不同程度地付诸实践。

1.我国部门预算改革进程

2000年是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的起始之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按照法定时间批复预算;将以往自上而下的代编方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汇总方式,从基层预算单位开始编制预算;采取综合预算编制方法,要求部门将所有收支统一纳入部门预算;实现“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的统筹安排,将一个部门所有的收支都按照统一的编报内容和形式在一本预算中反映;开始向全国人大报送部门预算等。之后,我国部门预算改革逐步深入。2002年,正式按照新的方法编制部门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按照新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正式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加大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力度,试行“收支两条线”管理。2005年,部门基本支出预算定员定额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并扩大管理范围;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研究制定部门预算绩效考评管理办法。2007年,全面实施政府收支改革,积极进行项目支出经济试点。[1]此外,项目支出预算滚动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金财工程”、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等改革内容都在不断完善和推进之中。

然而,我国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的改革仍只是主要以对预算资金投入的控制为导向。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滞后必将制约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总体效能的发挥。因此,作为部门预算改革的延续、提升,乃至制度变革,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构建已经成为确保我国政府预算制度适应社会发展与财政体制制度改革新形势并高效科学运行的重要管理措施。

2.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探索孙克竞: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评价与深化思路

目前,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相关探索主要表现在以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为代表的改革实践。[2][3]同时,将绩效管理与部门预算改革相结合的理论研究与国外借鉴也正逐步深入。

我国推行部门预算改革后不久,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实践探索也随之展开。从2003年起,财政部就开始制定部分行业的绩效考评管理办法,组织部分中央部门开展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试点工作。这些实践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部门预算支出效果的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了绩效管理理念的普及。2005年,财政部研究制定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2006年,财政部选定了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4个项目进行绩效考评试点;2007年,财政部选择了教育部“高校建设节约型社会”等6个项目继续进行绩效考评试点。此外,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与部门预算单位也制定了一系列绩效考评工作规范,并逐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2][3]同时,近年来,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无论财政部门还是各部门预算单位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都对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制度创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各自深入的理论研究。

二、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总体评价

通过近几年中央预算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围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展开试点工作,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践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仍然任重而道远。

1.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首先,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已经得到各级财政和公共部门的广泛认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此体系的建立可使公共财政框架下的预算支出范围更加具体化、准确化,有利于我国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提高我国政府决策水平、转变政府治理模式和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客观需要。经过近几年的理论研究、经验学习和改革试点,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无论是出自部门自身利益考虑,还是遵循统一的改革安排,都对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有了必要的认识,并取得了广泛的改革共识,这为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其次,建立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有关制度。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以来,许多试点部门和地方相继制定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或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专家咨询组工作规则、中介机构参与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或支出评价工作管理办法、自评报告撰写规则与上报复核程序以及评价结果审核标准等一系列工作规范。同时,初步形成了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的试点工作组织体系,加强了财政部门、试点部门、中介机构及有关专家的协调配合,目前,基本形成了财政部门统一领导、部门具体组织实施的改革分工体系。以上工作成果,为规范今后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行为和程序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框架基础。

再次,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初步建立,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所提高。当前,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以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现已摸索出一套较为合理的工作流程,并初步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和绩效评价方法。指标评价体系主要分为共性评价指标和个性评价指标,共性指标又可分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经济和社会效益、资产配置和使用情况等。同时,采用长期效益评价和短期效益评价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统一指标和专门指标相结合的评价办法。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提高部门预算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试点部门增强“成本—效益”观念、及时发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奠定了技术基础。

最后,部门预算监督得到加强,透明度有所提高。通过改革试点,部门加强了对预算资金落实情况、实际支出情况、财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状况等的绩效管理与考评,更加清楚地掌握了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流向,加强了对项目资金使用环节的监督。同时,一些部门在试点中将考评结果在部门内部公开,增强了部门预算管理的透明度。

2.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目前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部门预算管理中引入了绩效理念,但由于将绩效管理与部门预算相融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无论在中央层面还是地方层面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总结实践成效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在理论研究、制度建设、基础条件、组织实施、技术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改革的理论研究亟待加强。目前,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理论研究以借鉴国外经验居多,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创新较少,特别是与我国现行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紧密结合的预算绩效管理理论研究不够。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绩效考评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之处,这就急需用有中国特色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理论指导我国的改革实践,让改革者客观理性地认识到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改革目标与内容;同时,指导制定出现实可行的改革规划,不但要避免人们对改革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更应坚定信心,在改革困难面前消除悲观情绪。

第二,当前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探索与创新,仍未实现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根本变革,仍是传统预算管理制度本身的调整与转换,是形式与细节方面的变化,而并没有改变或是脱离投入控制型的预算管理模式。一方面,部门预算的编制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财政部门与经费申请部门之间的讨价还价,预算编制带有较重的经验决策色彩,部门预算编制与部门事业发展目标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即没有明确的部门预算产出和结果的要求。另一方面,部门预算管理重视对预算资金投入的控制,而对预算支出效果的评价与考核则较为薄弱,结果往往是只管投放进度、不问投入效果,只管使用合规、不问效益大小,只强调支出的财务责任、不考核项目的执行效率与质量,从而造成部门预算资金浪费和效益较低等问题。这样的预算管理水平显然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成为公共财政框架建立中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三,改革的基础条件尚不健全,制约因素较多。[4]一是仍需进一步树立科学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观念,转变一些人内心深处认为部门预算资金和公共资源是“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以及支出编制与耗费使用只要合乎规定而不必考虑结果的错误观念。二是财政体制改革还不到位,公共部门事权划分仍不明确,制约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选择与考核体系的建立。三是部门预算编制更多的是依据政策法规、会议决定和党政领导的批示,而不是部门的绩效战略目标和项目及资金运行的绩效,预算编制的自主性和可预见性较差。四是在部门预算执行与监督上,真正追求和尊重预算产出与结果的制度、机制仍未建立起来,部门预算“只能做加法,不能做减法”,预算结余的绩效概念未被理性认识。同时,预算监督体系不健全,缺乏绩效追踪问责,重投入、轻绩效的监督手段还未根本改变。五是技术基础与管理手段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以部门预算产出和结果为标准的数据信息收集系统还未建立,具体的绩效指标和标准仍较难确定。同时,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仍未在我国全面展开,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会计基础并未建立。

第四,改革的组织保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受传统“重投入、轻产出”观念的影响,一些政府部门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政府行政管理水平不高,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改革尚未形成合力。当前,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财政部门提出来的,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发达国家的经验,愿意在预算改革之路上走得快些。但由于传统控制型政府治理理念的惯性,政府系统整体的改革动作相对财政部门的改革愿望则存在一定差距。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需要政府行政体系、制度建设的整体推进和思想改造,仅靠财政部门是无法完成的。

第五,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考核体系建设仍有待完善。现行的绩效考评实施程序同规范的程序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使得绩效考评很可能成为事后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或项目竣工验收。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依然存在定性考评指标较多而定量考评指标较少、投入考评指标较多而产出考评指标较少、合规性指标较多而结果性指标较少等问题。同时,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绩效考评结果的真实性也有待提高。

三、未来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是我国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转变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的重要制度创新,也是提高我国预算管理水平的关键步骤。通过推动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未来我国此项改革的基本思路可以阐述为: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总体步骤和要求,把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入部门预算管理,依据“客观真实、内容多样、透明公开、广泛参与、渐进推动、富有前瞻性”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以预算产出与结果为核心,以部门预算及其项目支出为切入点,包括部门预算编制、支出评价、组织监督等内容在内的,全面系统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同时,要结合我国预算管理改革实际,分步实施,并为远期绩效预算探索道路。

1.基本原则

一是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无论是绩效目标的设定,还是产出结果的核实都必须满足规划客观、数据真实可靠的要求。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则,避免跟风式的改革作秀,弄虚作假,改革才有现实意义,这还需要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予以保障。

二是由于政府部门职能分工的不同,各公共部门所要实现的绩效目标与内容也就存在显著区别,改革中应注意处理好改革基本要求与部门特点相融合的问题,鼓励内容多样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设计,充分发挥部门改革的积极性。

三是改革要坚持透明公开、广泛参与的原则。政府部门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其绩效责任与目标的制定、结果的考核需要得到广大公众的认同,过程也需要民众、媒体、政府、中介机构、监察部门的广泛参与,只有真正做到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公开透明、广泛参与,改革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也才能更有实效。

四是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在我国还是一项全新的改革事业,需要稳步推进、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应以部门预算改革为依托,项目支出为重点,统筹安排预算绩效编制、支出评价、结果运用等改革步骤,注重试点改革的重要性,充分尊重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现实基础,坚持渐进的改革方式。

五是此项改革应坚持前瞻性的原则。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体现了我国预算管理改革追求公平、效率,特别是效率的基本内涵,毋庸置疑,预算效率与效益的改进是建设公共财政必须要做,也是一定要做好的核心内容之一。虽然,当前改革刚刚起步,但改革的艰巨性和重要意义要求改革者具备广阔的视野、创新的精神,对改革进行不断的前瞻性思考,这样才能使改革永远充满活力与生机。

2.范围与内容界定

目前,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范围与内容可界定为:以部门预算为基础,以项目支出为重点,以产出绩效为核心,兼顾结果绩效。

从部门预算的具体结构来看,其编制主要是根据支出功能,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其中基本支出由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组成。目前的人员经费是“养人”支出,与部门绩效关系不大,所以,这部分支出可不作为绩效管理的对象。公用支出是用来维持一个部门的正常工作和运转的需要,和部门提供的一些公共服务密切相关,目前这部分支出编制主要采用定员定额的方法。从理论上讲,这部分经费由财政部门根据多重综合的指标来核定,并且这部分经费的核算考虑了部门的工作性质和业务量,或者说公用经费与部门的产出或提供的服务相关。但是从实践上看,公用经费包罗万象,部门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对公用经费的绩效管理很难大范围开展。[5]首先,由于公用经费的复杂多样,对每一项公用支出都作绩效分析是不可能的,只会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推行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而且在目前部门抱怨公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对这部分支出做过细的评价只会招来部门的反感。其次,有些公用支出和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或者说很难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对部门的会议经费,有两个建议:一是采用产出分析法,可用次数考察,不必一定要测量这些会议产生的成果;二是采用定性的方法,只需说明会议的召开有利于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和人员、公用经费相比,项目预算具有较为明确的支出目的和标准要求,是目前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最佳选择。目前,我国部门对中长期和短期目标缺少明确的绩效规划,可能是没有制度要求和操作习惯,更可能是没有把握规划实现的能力。部门只能对现实的产出负责,而对于结果绩效应该由政策的制定者负责。而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从选民到被选举的人大代表和官员,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再到预算的决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政策制定者和预算决策人被淹没在长而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链条中,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很难用预算绩效管理来评判和约束。所以,建议改革初期还是侧重于对部门预算产出的评价,部门预算绩效报告中必须明确产出,对支出结果,只要说明目标的产出有助于产生特定的结果就可以了,待改革进一步深入再研究部门对预算结果的责任问题。

3.改革步骤设想

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从时间上可区分为近期改革与远景规划。目前,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是改革探索的主要体现,应该明确其只是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探路先锋。在逐渐完善此项实践工作的同时,要努力尝试在部门预算绩效规划编制、产出与结果数据审计监督、绩效报告撰写、绩效结果公示与运用等方面健全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内容,并建立合理的管理程序。此外,还要尽快夯实改革的技术基础。一是部门要提高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和短期计划的能力,加强对部门和项目产出、结果的定义;二是预算会计制度的转变和预算账户的调整,将改革重点放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建立和调整上;三是培养部门领导和财务人员的绩效概念,从技术层面培训基层绩效分析人员;四是要不断完善绩效管理的方法、指标与标准体系。最终,在近期内建立起包括以上内容的公共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在远景规划方面,要彻底实现预算管理模式从投入控制型向产出结果型的转变以及各预算管理参与者权利与义务的转换,强调管理权利的灵活性对应的是更多的产出义务与效益责任。要进一步研究绩效文化的形成问题,如果真能使预算绩效管理对预算资源分配产生有效影响,可能最终是一种缓慢的、持续的文化变革的结果,要将绩效文化渗透到政策制定过程中。同时,应注意各项配套措施的完善。一是建立健全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加强部门运用预算绩效管理的能力建设,包括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等。最终,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并通过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现中国式的“政府治理”模式创新。

最后,改革的具体路径选择应该发挥多方优势。中央层面可以确立改革的原则和方向,并给予技术指导,发挥中央部委统筹全局的优势,实现自上而下的纵向改革推动;同时,通过试点改革,鼓励地方政府自下而上的改革创新;此外,各级政府内部部门间也要相互学习借鉴,并在此级政府的统一规划下科学有序地横向推动改革。

篇2:企业部门预算绩效管理

湖南省市州财政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

为有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全省各市州财政部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财预〔2011〕433号)和我省实际,制定本考核办法。

一、考核对象

本办法的考核对象为全省各市州财政部门。

二、考核内容

主要考核组织建设、基础建设、工作开展、绩效管理、宣传交流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组织建设方面重点考核建立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组织领导机构、落实工作职责等相关工作。

(二)基础建设方面重点考核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推进信息化与第三方评价等相关工作。

(三)工作开展方面重点考核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范围、覆盖资金规模、预算绩效管理模式等相关工作。

(四)绩效管理方面重点考核绩效目标设定及审核批复、绩效监控、具体绩效评价实施、结果反馈与应用等相关

工作。

(五)宣传交流方面重点考核宣传报道、理论研究、业

务培训、信息报送等相关工作。

具体内容及评分标准见附件2,考核基准分为100分,加分为10分,满分为110分。

三、考核实施

考核工作实行考核制,由省财政厅统一组织实施。

(一)自我考核。终了,各市州财政部门对预

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对照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评分表进行自评打分,并形成书面报告,于次年2月25日前报送省财政厅(一式两份)。

书面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整

体开展情况;对评分表中每项自评得分的说明及相关佐证材料;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下一步工作的打算和建议等。

各市州财政部门对自我考核情况及书面报告的真实性

负责。发现弄虚作假的,取消评先资格并通报批评。

(二)省财政厅考核。省财政厅对各市州财政部门上报的书面报告、自评打分等进行审核,根据需要调查取证,形成评定分数,确定考核结果。

四、总结表彰。省财政厅及时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

总结,交流经验,对先进市州财政部门以适当方式进行通报表彰。

五、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附件2:

市州财政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评分表

篇3: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探讨

关键词:部门预算,目标管理,建议

美国是最早将绩效管理理念与公共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国家之一,而且世界的绩效目标管理发展历史与美国财政改革发展历史基本相契合。因此我国的预算管理也要积极向美国的财政改革发展学习,以益于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更加具有中国特色。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标志着我国将绩效管理理念与财政改革相结合的发展开始。近十年来财政部高度重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决算评价与创新,不断出台革新政策,以推动部门预算管理水平更上一层。但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逐渐显出与财政部的改革步伐不协调的现象,非常有必要缩短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与政策间的差距。鉴于此,本文主要是通过总结十年来部门预算管理的成效,进而提出完善当下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的建议。

一、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概述

根据2015年5月21日财政部下发的《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将预算绩效目标定义为财政下拨资金在一定时期内的损益。对其定义可延伸出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预算绩效目标是评价财政下拨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的重要依据;二是这样的评价不是以年度为单位的评价,而是一定时期内,并不定是一个会计年度,这就说明了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静态的。2014年8月《预算法》直接将战略原则作为预算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从结果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迈入了结果导向与战略导向相结合的预算绩效管理阶段。因此预算绩效目标管理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一是绩效目标,主要根据国家发展规划与部门职能等制定,包括损益(产出与收益)、时间、预算;二是绩效指标,主要是针对绩效目标的实施结果的评价,包括服务满意度、效果指标与损益(产出指标与成本指标)指标;三是战略目标,这是部门预算的使命与愿景,也是部门进行活动的主要目的和期望水平。除此之外,预算绩效目标还可以划分为部门整体支出目标、项目支出绩效目标与基本支出绩效目标,也可以划分为年度绩效目标与中长期绩效目标等。

二、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目标已经获得的成功经验

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进步很快,在过去的十年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首先我国选择了部门预算作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突破口,实现了传统的控制型预算向绩效型预算转变的循序渐进,在预算改革过程中实现了统一性、合理性与透明性。其次是突出了重点支出的管理,我国财政部预算逐渐对民生工程给予了重点关注,据以往文献表明,我国预算管理的工作人员紧缺及发展时间较短,这样有重点的支出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我国如果完全顾全各方面预算支出项目,则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我国将重点支出作为预算管理的中国特色是其成功经验之一。最后将第三方评价引入我国预算管理体系中,我国预算管理引入十多年来,一直注重将中介机构与专家等第三方力量引入预算管理体系,尤其是在预算编制与预算评审等方面的运用,这样的预算管理是借鉴了国外的成功经验,但是更多的是我国预算管理的创新。总之,我国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也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这对以后我国预算管理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完善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的建议

(1)强化绩效目标审核。强化绩效目标审核是部门预算目标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首先根据新《办法》的严格规定,可总结为以下几方面:一是绩效目标的考核要按照谁分配资金,谁审核目标的原则,预算绩效目标可由财政部门或者第三方进行审核,审核完毕的预算管理目标要交由财政部门进行备案,对已审核完毕的项目预算可以进行抽样审核;二是在预算绩效目标的审核内容方面,主要包括预算目标的可行性审核、适当性审核、相关性审核与完整性审核,要严格根据这四项审核内容进行绩效目标的合规性进行审核;三是对审核结果进行层级评价,将评价结果按照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进行排名打分,对层级差的预算部门进行惩罚。其次就是进一步深化战略目标与绩效目标之间的关联度,要站在长远的角度看待绩效目标的管理问题,要以跨会计年度的视将预算管理与中长期部门规划相结合,这样规避了预算单位的短期利益行为,减少了预算单位预算决策的盲目性。最后要在拓展绩效目标评价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一方面就是构建多目标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不是单指标的,而是对绩效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既有对绩效过程进行评价的,也有对绩效效益进行评价的,因此要按照其不同的权重进行多目标绩效评价,将绩效的量化与定性化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实现预算管理全覆盖,虽然在2015年下半年财政部出台了政策,要实现预算管理的全覆盖,但是并没有对其进行细化,因此一是要对这项政策进行细化与量化,要面向部门、面向财政资金制定量化的指标,但是还是要在全覆盖前提下进行重点预算项目管理。总之,强化绩效目标审核对目前财政环境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

(2)预算绩效目标管理信息化建设。预算绩效目标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完善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的即时性措施。首先目前正值互联网时代与大数据背景下,完善预算绩效目标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着手于两个方面。首先要对信息化设备进行升级与更新,目前互联网设备的更新周期在逐渐的缩短,这就需要部门内部配备相关的人才,对人才定期的培训与招聘环节加入互联网知识的考察。互联网+思维的出现使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的准确性更高,内部预算控制更加的严格,同时也有助于我国尽早全部实现预算信息的公开性。其次就是要利用当下大数据背景创新预算管理机制,实现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评审+大数据模式的动态监审机制,保障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的准确性,也益于预算更好的执行与评价,实施数据共享与信息公开。总之,预算绩效目标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当下急需部门绩效目标管理进行改革与完善的途径。

总之,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政事业单位重大决策、内部控制及绩效评价中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近几年来一直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课题,但是很少关注其已有的成效和经验,只是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与提出建议过程中发展,这与实践探索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鉴于此,本文在简单介绍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对其管理经验与完善建议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以期为部门预算管理开拓思路。

参考文献

[1].蒋海勇,杨清源.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探讨.法制与经济,2015(19).

篇4:企业部门预算绩效管理

关键词:部门预算;绩效管理;部门预算编制;部门预算支出评价;部门预算监督

中图分类号:F8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6-0075-05

Evalu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reform of departmental

budget and its deepening thoughts

SUN Ke-jing

(Graduate College,Northea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Liaoning Dalian 116025,China)

Abstract: Budge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dea has been recognized by financial and public departments, the related regulations have been made, department budget expenditur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is initially set up, and department budget supervision has been consolidated. However, government budge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has not been basically reformed because reform theory research needs to be enhanced, reform restriction factors are too many, reform organization and insurance ability is not enough and reform examination system needs to be completed. Overall and systematic department budge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should be set up by taking budget output and result as core, by taking department budget and output items as initial points, and by including department budget establishment, expenditure evaluation, organization and supervision and so on.

Key words: department budge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department budget establishment; department budget expenditure evaluation; department budget supervision

一、我国部门预算改革及其绩效管理制度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政府预算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改革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尽快实现政府预算管理活动的科学化,提高预算管理的绩效。主要的改革内容包括:部门预算改革、复式预算改革、预算收支分类改革以及公共支出管理改革等。其中,部门预算改革作为其他预算管理改革的具体制度载体及其追求绩效的改革方向与创新理念逐渐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并已不同程度地付诸实践。

1.我国部门预算改革进程

2000年是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的起始之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按照法定时间批复预算;将以往自上而下的代编方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汇总方式,从基层预算单位开始编制预算;采取综合预算编制方法,要求部门将所有收支统一纳入部门预算;实现“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的统筹安排,将一个部门所有的收支都按照统一的编报内容和形式在一本预算中反映;开始向全国人大报送部门预算等。之后,我国部门预算改革逐步深入。2002年,正式按照新的方法编制部门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按照新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正式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加大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力度,试行“收支两条线”管理。2005年,部门基本支出预算定员定额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并扩大管理范围;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研究制定部门预算绩效考评管理办法。2007年,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积极进行项目支出经济分类试点。[1]此外,项目支出预算滚动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金财工程”、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等改革内容都在不断完善和推进之中。

然而,我国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的改革仍只是主要以对预算资金投入的控制为导向。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滞后必将制约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总体效能的发挥。因此,作为部门预算改革的延续、提升,乃至制度变革,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构建已经成为确保我国政府预算制度适应社会发展与财政体制制度改革新形势并高效科学运行的重要管理措施。

2.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探索孙克竞: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评价与深化思路

目前,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相关探索主要表现在以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为代表的改革实践。[2][3]同时,将绩效管理与部门预算改革相结合的理论研究与国外借鉴也正逐步深入。

我国推行部门预算改革后不久,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实践探索也随之展开。从2003年起,财政部就开始制定部分行业的绩效考评管理办法,组织部分中央部门开展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试点工作。这些实践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部门预算支出效果的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了绩效管理理念的普及。2005年,财政部研究制定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2006年,财政部选定了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4个项目进行绩效考评试点;2007年,财政部选择了教育部“高校建设节约型社会”等6个项目继续进行绩效考评试点。此外,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与部门预算单位也制定了一系列绩效考评工作规范,并逐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2][3]同时,近年来,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无论财政部门还是各部门预算单位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都对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制度创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各自深入的理论研究。

二、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总体评价

通过近几年中央预算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围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展开试点工作,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践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仍然任重而道远。

1.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首先,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已经得到各级财政和公共部门的广泛认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此体系的建立可使公共财政框架下的预算支出范围更加具体化、准确化,有利于我国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提高我国政府决策水平、转变政府治理模式和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客观需要。经过近几年的理论研究、经验学习和改革试点,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无论是出自部门自身利益考虑,还是遵循统一的改革安排,都对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有了必要的认识,并取得了广泛的改革共识,这为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其次,建立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有关制度。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以来,许多试点部门和地方相继制定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或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专家咨询组工作规则、中介机构参与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或支出评价工作管理办法、自评报告撰写规则与上报复核程序以及评价结果审核标准等一系列工作规范。同时,初步形成了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的试点工作组织体系,加强了财政部门、试点部门、中介机构及有关专家的协调配合,目前,基本形成了财政部门统一领导、部门具体组织实施的改革分工体系。以上工作成果,为规范今后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行为和程序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框架基础。

再次,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初步建立,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所提高。当前,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以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现已摸索出一套较为合理的工作流程,并初步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和绩效评价方法。指标评价体系主要分为共性评价指标和个性评价指标,共性指标又可分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经济和社会效益、资产配置和使用情况等。同时,采用长期效益评价和短期效益评价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统一指标和专门指标相结合的评价办法。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提高部门预算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试点部门增强“成本—效益”观念、及时发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奠定了技术基础。

最后,部门预算监督得到加强,透明度有所提高。通过改革试点,部门加强了对预算资金落实情况、实际支出情况、财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状况等的绩效管理与考评,更加清楚地掌握了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流向,加强了对项目资金使用环节的监督。同时,一些部门在试点中将考评结果在部门内部公开,增强了部门预算管理的透明度。

2.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目前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部门预算管理中引入了绩效理念,但由于将绩效管理与部门预算相融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无论在中央层面还是地方层面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总结实践成效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在理论研究、制度建设、基础条件、组织实施、技术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改革的理论研究亟待加强。目前,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理论研究以借鉴国外经验居多,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创新较少,特别是与我国现行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紧密结合的预算绩效管理理论研究不够。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绩效考评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之处,这就急需用有中国特色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理论指导我国的改革实践,让改革者客观理性地认识到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改革目标与内容;同时,指导制定出现实可行的改革规划,不但要避免人们对改革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更应坚定信心,在改革困难面前消除悲观情绪。

第二,当前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探索与创新,仍未实现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根本变革,仍是传统预算管理制度本身的调整与转换,是形式与细节方面的变化,而并没有改变或是脱离投入控制型的预算管理模式。一方面,部门预算的编制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财政部门与经费申请部门之间的讨价还价,预算编制带有较重的经验决策色彩,部门预算编制与部门事业发展目标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即没有明确的部门预算产出和结果的要求。另一方面,部门预算管理重视对预算资金投入的控制,而对预算支出效果的评价与考核则较为薄弱,结果往往是只管投放进度、不问投入效果,只管使用合规、不问效益大小,只强调支出的财务责任、不考核项目的执行效率与质量,从而造成部门预算资金浪费和效益较低等问题。这样的预算管理水平显然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成为公共财政框架建立中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三,改革的基础条件尚不健全,制约因素较多。[4]一是仍需进一步树立科学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观念,转变一些人内心深处认为部门预算资金和公共资源是“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以及支出编制与耗费使用只要合乎规定而不必考虑结果的错误观念。二是财政体制改革还不到位,公共部门事权划分仍不明确,制约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选择与考核体系的建立。三是部门预算编制更多的是依据政策法规、会议决定和党政领导的批示,而不是部门的绩效战略目标和项目及资金运行的绩效,预算编制的自主性和可预见性较差。四是在部门预算执行与监督上,真正追求和尊重预算产出与结果的制度、机制仍未建立起来,部门预算“只能做加法,不能做减法”,预算结余的绩效概念未被理性认识。同时,预算监督体系不健全,缺乏绩效追踪问责,重投入、轻绩效的监督手段还未根本改变。五是技术基础与管理手段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以部门预算产出和结果为标准的数据信息收集系统还未建立,具体的绩效指标和标准仍较难确定。同时,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仍未在我国全面展开,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会计基础并未建立。

第四,改革的组织保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受传统“重投入、轻产出”观念的影响,一些政府部门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政府行政管理水平不高,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改革尚未形成合力。当前,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财政部门提出来的,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发达国家的经验,愿意在预算改革之路上走得快些。但由于传统控制型政府治理理念的惯性,政府系统整体的改革动作相对财政部门的改革愿望则存在一定差距。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需要政府行政体系、制度建设的整体推进和思想改造,仅靠财政部门是无法完成的。

第五,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考核体系建设仍有待完善。现行的绩效考评实施程序同规范的程序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使得绩效考评很可能成为事后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或项目竣工验收。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依然存在定性考评指标较多而定量考评指标较少、投入考评指标较多而产出考评指标较少、合规性指标较多而结果性指标较少等问题。同时,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绩效考评结果的真实性也有待提高。

三、未来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是我国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转变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的重要制度创新,也是提高我国预算管理水平的关键步骤。通过推动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未来我国此项改革的基本思路可以阐述为: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总体步骤和要求,把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入部门预算管理,依据“客观真实、内容多样、透明公开、广泛参与、渐进推动、富有前瞻性”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以预算产出与结果为核心,以部门预算及其项目支出为切入点,包括部门预算编制、支出评价、组织监督等内容在内的,全面系统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同时,要结合我国预算管理改革实际,分步实施,并为远期绩效预算探索道路。

1.基本原则

一是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无论是绩效目标的设定,还是产出结果的核实都必须满足规划客观、数据真实可靠的要求。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则,避免跟风式的改革作秀,弄虚作假,改革才有现实意义,这还需要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予以保障。

二是由于政府部门职能分工的不同,各公共部门所要实现的绩效目标与内容也就存在显著区别,改革中应注意处理好改革基本要求与部门特点相融合的问题,鼓励内容多样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设计,充分发挥部门改革的积极性。

三是改革要坚持透明公开、广泛参与的原则。政府部门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其绩效责任与目标的制定、结果的考核需要得到广大公众的认同,过程也需要民众、媒体、政府、中介机构、监察部门的广泛参与,只有真正做到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公开透明、广泛参与,改革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也才能更有实效。

四是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在我国还是一项全新的改革事业,需要稳步推进、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应以部门预算改革为依托,项目支出为重点,统筹安排预算绩效编制、支出评价、结果运用等改革步骤,注重试点改革的重要性,充分尊重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现实基础,坚持渐进的改革方式。

五是此项改革应坚持前瞻性的原则。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体现了我国预算管理改革追求公平、效率,特别是效率的基本内涵,毋庸置疑,预算效率与效益的改进是建设公共财政必须要做,也是一定要做好的核心内容之一。虽然,当前改革刚刚起步,但改革的艰巨性和重要意义要求改革者具备广阔的视野、创新的精神,对改革进行不断的前瞻性思考,这样才能使改革永远充满活力与生机。

2.范围与内容界定

目前,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范围与内容可界定为:以部门预算为基础,以项目支出为重点,以产出绩效为核心,兼顾结果绩效。

从部门预算的具体结构来看,其编制主要是根据支出功能分类,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其中基本支出由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组成。目前的人员经费是“养人”支出,与部门绩效关系不大,所以,这部分支出可不作为绩效管理的对象。公用支出是用来维持一个部门的正常工作和运转的需要,和部门提供的一些公共服务密切相关,目前这部分支出编制主要采用定员定额的方法。从理论上讲,这部分经费由财政部门根据多重综合的指标来核定,并且这部分经费的核算考虑了部门的工作性质和业务量,或者说公用经费与部门的产出或提供的服务相关。但是从实践上看,公用经费包罗万象,部门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对公用经费的绩效管理很难大范围开展。[5]首先,由于公用经费的复杂多样,对每一项公用支出都作绩效分析是不可能的,只会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推行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而且在目前部门抱怨公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对这部分支出做过细的评价只会招来部门的反感。其次,有些公用支出和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或者说很难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对部门的会议经费,有两个建议:一是采用产出分析法,可用次数考察,不必一定要测量这些会议产生的成果;二是采用定性的方法,只需说明会议的召开有利于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和人员、公用经费相比,项目预算具有较为明确的支出目的和标准要求,是目前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最佳选择。目前,我国部门对中长期和短期目标缺少明确的绩效规划,可能是没有制度要求和操作习惯,更可能是没有把握规划实现的能力。部门只能对现实的产出负责,而对于结果绩效应该由政策的制定者负责。而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从选民到被选举的人大代表和官员,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再到预算的决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政策制定者和预算决策人被淹没在长而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链条中,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很难用预算绩效管理来评判和约束。所以,建议改革初期还是侧重于对部门预算产出的评价,部门预算绩效报告中必须明确产出,对支出结果,只要说明目标的产出有助于产生特定的结果就可以了,待改革进一步深入再研究部门对预算结果的责任问题。

3.改革步骤设想

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从时间上可区分为近期改革与远景规划。目前,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是改革探索的主要体现,应该明确其只是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探路先锋。在逐渐完善此项实践工作的同时,要努力尝试在部门预算绩效规划编制、产出与结果数据审计监督、绩效报告撰写、绩效结果公示与运用等方面健全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内容,并建立合理的管理程序。此外,还要尽快夯实改革的技术基础。一是部门要提高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和短期计划的能力,加强对部门和项目产出、结果的定义;二是预算会计制度的转变和预算账户的调整,将改革重点放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建立和调整上;三是培养部门领导和财务人员的绩效概念,从技术层面培训基层绩效分析人员;四是要不断完善绩效管理的方法、指标与标准体系。最终,在近期内建立起包括以上内容的公共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在远景规划方面,要彻底实现预算管理模式从投入控制型向产出结果型的转变以及各预算管理参与者权利与义务的转换,强调管理权利的灵活性对应的是更多的产出义务与效益责任。要进一步研究绩效文化的形成问题,如果真能使预算绩效管理对预算资源分配产生有效影响,可能最终是一种缓慢的、持续的文化变革的结果,要将绩效文化渗透到政策制定过程中。同时,应注意各项配套措施的完善。一是建立健全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加强部门运用预算绩效管理的能力建设,包括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等。最终,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并通过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现中国式的“政府治理”模式创新。

最后,改革的具体路径选择应该发挥多方优势。中央层面可以确立改革的原则和方向,并给予技术指导,发挥中央部委统筹全局的优势,实现自上而下的纵向改革推动;同时,通过试点改革,鼓励地方政府自下而上的改革创新;此外,各级政府内部部门间也要相互学习借鉴,并在此级政府的统一规划下科学有序地横向推动改革。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预算司.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2008)[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 刘昆.绩效预算:国外经验与借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 过剑飞.绩效预算:浦东政府治理模式的新视角[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4] 王祺扬.试论构建公共部门绩效预算制度[J].财政研究,2007(1):34 –36.

[5] 张志超.美国政府绩效预算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篇5:部门整体预算绩效评价报告

一、单位基本概况

南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内设六个职能股室:办公室、财务股、人事股、综治安全股、合作指导股、社有资产运营指导中心。全社现有在职人员26人,离退休人员 72人。

部门职能职责:

1、宣传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党委政府“三农”工作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拟定全县供销合作社和合作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指导供销合作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2、根据授权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的经营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承接和指导供销合作社承担政府委托的公益性服务和其他任务。

3、负责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指导、扶持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向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农民社员和供销合作社的意见与要求,维护其合法权益。

4、负责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的规划、建设,组织农村现代商品流道,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5、负责基层组织建设,改善经营管理,协调社员之问的关系,发挥群体联合优势。

6、指导全县供销合作社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开拓城乡市场;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7、行使本级社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职能,管理运营社有资产,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加强经营管理,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并按出资额依法享有相应的权益。

8、组织开展对社员和职工的教育培训,为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信息服务。

9、对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学科或业务范围内的全县性社会团体,履行业务主管单位的监督管理职责。

10、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他任务

(一)、部门整体支出概况

收入预算:20度年初预算数795.99万元,其中:供销社部门预算收入中没有非税收入项目,全部来源于预算内拨款,预算收入完成率100%。

支出预算:2020年年初预算数795.99万元,其中:基本支出710.79万元,项目支出85.2万元。预算支出完成率100%

(二)整体支出绩效目标

部门总目标:细化预算编制工作,认真做好预算编制;加强财务管理,严格财务审核;抓好“三公经费”控制管理,确保综合改革及综治维稳等各项业务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预决算公开:2020年,按照上级的要求,我社在政府的网站上进行了预决算公开。

资产管理:我们进一步加强资产的管理,制定了《供销社机关资产管理使用制度》等制度,明确了具体责任人,完善了固定资产档案,严格报批、销审等手续,做好资产登记工作,单位无任何资产流失现象。

三公经费控制情况:我社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精神,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取得了良好效果。具体情况如下:2020年“三公”经费7万元,其中公务接待费为4万元,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3万元。

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健全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成立财务联审会签制度,加强对资金、物资的合理使用和管理;制定内部监督检查制度,强化内部制度执行的监督管理。

项目绩效总目标完成情况:2020年,我社综合改革及综治维稳等各项业务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三)部门整体支出情况分析

从整体情况来看,我社严格按照年初预算进行部门整体支出。在支出过程中,能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二、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一)绩效评价目的

此次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严格落实《预算法》及省、市、县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的管理,强化财政支出绩效理念,提升部门责任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供销工作的发展。

(二)绩效评价的`主要过程 根据绩效评价的要求,我们成立了自评工作领导小组,对照自评方案进行研究和布署,党组成员及各科室全程参与,按照自评方案的要求,对照各实施项目的内容逐条逐项自评。在自评过程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及时纠正偏差,为下一步工作夯实基础。

三、主要绩效及评价结论

1、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增长。全系统预计实现商品购进总额26亿元,同比增长6.5%;实现商品销售总额30亿元,同比增长8%;实现汇总利润1800万元,同比增长10%。其中连锁销售额5.8亿元、电子商务销售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0%、350%,农产品市场交易额15.8亿元,同比增长180%。

2、全面完成综合改革工作任务。今年是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的收官之年,现已建成县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1个,乡镇基层供销社12个,村级综合服务社134个,实现了县乡供销服务覆盖率100%,并实现了县乡村三级贯通。在12个乡镇建成了1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联合社,服务面积达到100%。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52家,新增托管土地1万亩。全面完成中央、省、市部署的综合改革任务。

3、狠抓疫情防控期间农资供应工作。受疫情影响,春耕备耕物质缺口较大,社属网点肥料缺口8000吨,县社组织基层社农资供应点积极筹措资金,并广泛联系湖北省外的农资厂家组织货源,将8000吨农资组织到位,解决了全县农业生产用肥需求。今年,县社各企业承担了全县70%肥料、30%农药、种子和农具的供应任务,全年销售肥料、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5万多吨。

4、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县社各基层社和专业合作社托管稻虾和蔬菜土地20多万亩,采取政策引导、技术服务、金融支持、产销对接等办法帮助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了南县稻虾和蔬菜种养计划的下达,保障了粮食和蔬菜稳产增收。

5、圆满完成精准扶贫工作任务。专职扶贫队员蒋伟已驻扎班嘴村3年,对25名扶贫对象采取发展产业、实施救助、引导就业等措施实施精准扶贫,每年抽取10多万元资金用于班嘴村公益事业和慰问资助贫困户。目前,该村25名贫困户全部脱贫。

6、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12个乡镇建立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中心,全年回收废金属、废纸、废橡塑等可利用垃圾1万多吨,为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7、综治维稳没有出现赴省进京非正常上访事件。全年到县社机关上访400余人次,但没有出现赴省进京非正常上访事件。

四、存在的问题

2020年,我们还存在经济基础差、服务能力弱、班子和队伍建设问题突出等问题。,争取实现商品购进总额28.6亿元,商品销售总额33亿元,利润1980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0%。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壮大基层组织综合实力,努力提升服务“三农”能力。

五、有关建议

请财政根据供销工作发展的要求和实际情况,提高年初部门预算额度,将驻村扶贫、社区共建及退休人员节日开支等常规支出纳入年度预算,保证机关正常运转。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篇6:部门整体预算绩效评价报告

(一)部门职能概述

主要职能为组织实施各项统计专项调查,组织实施全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等重大国情国力普查,组织实施各项社情民意调查。

(二)部门组织机构及人员情况

1.机构情况。从决算单位构成看,统计局单位部门决算包括本级决算、普查办决算、经济调查队决算和民意调查中心决算。

2.人员情况。20xx年统计局在职干部职工32人,离退休干部15人。在职干部年末新增2人。

(三)年度重点工作计划

1.配合普查办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汇总、资料开发利用和分析、普查数据公布等工作的经费保障;

2.做好国家统计督察工作的后勤保障;

3.建立政府采购内控制度,进一步规范物资和服务采购;

4.加强对基层统计站规范化建设的支持;

5.努力钻研业务,认真学习政策法规,确保资金的安全有效。

(四)部门整体支出规模、使用方向、主要内容和涉及范围

(1)20xx年度收入总额976.56万元,其中财政拨款收入966.56万元,占总收入的98.98%,其他收入10.00万元,占总收入的1.02%。

(2)20xx年度支出总额976.56万元,按支出性质区分,基本支出568.62万元,占比58.23%,项目支出407.94万元,占比41.77%。

二、部门整体支出资金管理及使用情况

(一)基本支出

1.实际整体收支情况。

20xx年收入合计为976.56万元,支出合计为976.56万元,收支平衡。20xx年总收入支出为788.06万元,本年度增加了188.50万元,增加了23.92%。原因主要是第七次人口普查经费纳入预算。

20xx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568.62万元,其中:人员经费561.15万元,占98.69%,主要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其他社会保障缴费、退休费、抚恤金、生活补助、救济费、医疗费、住房公积金以及其他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公用经费7.47万元,占1.31%,主要包括:工会经费和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等行政运行支出。

2.“三公”经费总支出情况。

20xx年三公经费预算为3.50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预算0万元,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0万元,公务接待费3.50万元。本年度我单位实际支出0.81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0万元;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0万元,公务接待费0.81万元,比预算节约2.69万元,比上年增加0.32万元,增长63.93%,增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接待外地政府调研。

3.因公出国(境)费用支出和公务用车(购置)情况。

20xx年参加出国(境)团组0个,因公出国(境)费用零支出。购置新车0台。

(二)项目支出

1.项目资金安排落实、总投入等情况分析

20xx年度项目支出407.94万元(财政拨款397.94万元),资金到位率100%,其中商品和服务支出260.59万元、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134.24万元、资本性支出3.11万元。

2.项目资金实际使用情况分析

20xx年度本单位项目支出407.94万元,主要用于一般公共服务(类)统计信息事物支出,其中: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和名录库建设经费5.00万元;统计服务决策调查与研究2.00万元;百强调研经费10.00万元;民意调查中心工作经费45.00万元;综合治理-市级重点工作专项10.44万元;乡镇联网直报经费2.50万元;非税收入征管经费及执收奖励资金0.09万元;重点企业联系服务工作经费6.8万元;小康监测工作经费10.00万元;统计工作专项经费73.80万元;专项统计业务经费10.00万元;第七次人口普查经费174.77万元;专项普查活动经费4.00万元;第四次经济普查经费5.45万元;统计抽样调查经费37.83万元;第一批资产清查专项经费0.27万元;20xx年度四上单位统计目标考核经费10.00万元。

三、部门项目组织实施情况

(一)项目组织情况分析

我局坚持“依法治统”抓普查。普查工作责任重大、敏感度高,我们将严守普查工作纪律,严格按照《统计法》《经济普查条例》及普查工作方案等要求开展工作,切实提质量、防风险、保安全。加大统计执法力度,通过统计函询、统计检查、统计立案等方式,开展“双随机”检查,在普查的全过程加强监督问责,严肃查处普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形成以制度管理的良好机制。做好了第三轮工作组巡查、省统计局内部审计的配合和整改工作,得到巡查组和省统计局审计组的一致好评。

(二)项目管理情况分析

市统计局制定了项目管理相关制度,包括会议制度、合同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廉洁自律制度等。在项目实施工程中,工作人员能严格执行制度的相关规定,派专人负责督查,确保建设任务按时高效完成。

四、资产管理情况

我局资产按照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建立了规范的固定资产台账,将全部资产录入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并及时更新。资产的购置、验收、入账、领用均有管理制度,落实相关资产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职责。20xx年末资产总额104.06万元,负债总额4.68万元,净资产99.38万元,与上年相比,资产减少23.73万元,负债增加0.53万元,净资产减少24.26万元,资产与净资产减少主要是单位开展资产清查处置部分到期报废资产。

五、部门整体支出绩效情况

(一)单位总支出情况的绩效分析

20xx年度支出总额976.56万元,其中基本支出568.62万元,基本支出保障了单位正常运转的日常支出,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等人员经费以及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等日常公用经费;项目支出407.94万元,项目支出主要用于专项普查经费等资金项目,包括办公费、印刷费、邮电费、差旅费、租赁费、会议费、劳务费等支出。

(二)单位项目资金绩效分析

1.项目基本情况简介

专项普查经费主要是了解我市“人口”发展变化情况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制定下阶段积极发展规划和人口发展战略的依据。业务工作经费主要是搞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民意调查、统计报表报送,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切实提高统计服务水平,着力强化部门统计工作。

2.项目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

项目资金收入976.56万元,支出976.56万元,全部为财政资金,资金到位率100%,实际使用率100%。根据项目资金实际使用情况,对项目资金开展绩效自评,在资金使用上,我局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实行专款专用,无挪用项目资金问题。

3.项目组织实施情况

20xx年市统计局认真组织、加强协作,扎实开展各项统计调查工作。我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积极开展农业、规模工业、新型工业化、固定资产投资、限额以上商贸业、劳动工资、城乡住户调查、高新、能源等多项统计调查,及时组织各类月报、季报、年报的编报工作。夯实基础、严格把关,努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数据质量,是对统计数据的基本要求,也是统计工作的价值体现。我局充分认识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强化基础工作,多措并举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4.项目绩效情况

20xx年,我单位以绩效目标实现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提升自评质量,预算绩效管理取得新成效。一是抓好绩效目标编制,及时报送绩效目标。二是探索绩效跟踪监控,要求加强过程监控。三是健全绩效管理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努力提高了绩效管理工作水平。

5.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

浏阳市统计局20xx年度项目资金绩效自评综合得分为98分,具体自评情况见附表。

6.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议

绩效管理不只是财政支出方面,而是要从年初预算制定工作抓起,要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预算要结合本部门的事业发展计划、职责和任务测算,要确保部门预算编制真实、准确、完整,切合单位实际。

7.主要经验及做法

20xx年,我单位以绩效目标实现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提升自评质量,预算绩效管理取得新成效。一是抓好绩效目标编制,及时报送绩效目标。二是探索绩效跟踪监控,要求加强过程监控。三是健全绩效管理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努力提高了绩效管理工作水平。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年内存在预算追加的情况,影响了预算的控制与执行,预算编制的合理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七、改进措施和有关建议

强化绩效管理考核,将绩效考核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加强重点工作督查,对重点工作加强日常监管,开展专项督查及建立健全绩效问责机制,充分体现财政资金使用主体责任。

八、单位在资金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及做法

上一篇:一年实习经历下一篇:逃课出去上网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