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区建设的思考

2024-06-29

对社区建设的思考(通用8篇)

篇1:对社区建设的思考

关于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思考

在不知不觉中,作为一名进社区工作大学生,我在XX社区工作已经快两年了,在这段时间内,我经历了全国人口普查、居委会换届选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人大换届选举,以及社区日常事务等工作,在这些工作的锻炼下,使我对社区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期间我有所感悟。

一、社区管理现状

XX社区于2004年成立,由原先的XX、XX和XX三个村组合而成,属于村转社区。由于地处XX中部,周围企业厂房较多,社区居民组成既有原本村民,也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新XX人有在工厂中打工的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人员构成较为复杂,为社区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现在社区处于转型期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年轻居民身上的农村烙印渐渐消失,在长期发展的趋势来看,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现在的社区管理方式将会与未来的社区形势所不符,我们需要在将来不断转变工作方式方法,寻找适合社区发展新形势的管理方式。

二、社区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社区的服务不完善,无法完全满足居民需求

我发现社区中的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与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比如体育建设设施、居民休闲活动场所、社区会所等服务设施由于建设时间较早,早期规划考虑不足,致 1

使不能满足居民需要,存在如体育健身设施数量较少,社区婚丧喜事大厅面积较小等问题。社区服务停留表面,大多是无偿的、以孤寡残困人员和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为主要人群的救助福利性服务。社区服务项目不够健全,覆盖面不广,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2、多数人对社区管理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我接触社区工作的这段时间,我发现城镇化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居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缺乏交流与沟通,各过各的日子,缺乏融洽的邻里氛围。在一部分居民对于社区居委会的管理不认可,对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参与意识不强,丧失了社区居民的自治性。

三、对新时期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1、建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服务发展模式

社区服务的发展应当以居民为本,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开展社区服务项目。开展符合社区特点的服务项目,重点是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面向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把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社区服务的重点,使社区中的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成为社区服务的主要对象和最大的受益者。要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服务和“一条龙”服务,整合社区自身以及周边能调动的社会资源,通过社区服务项目的建设满足

居民需求,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与建设。

2、建立社区自治网络,引导居民参加社区管理

面对部分居民对社区管理工作的不认可,参与社区管理意识不强的现状,社区要树立以居民为本的服务意识。在社区事务的决策中,广泛发动社区居民参加,民主协商,设立党建顾问团、村务监督委员会,形成“自下向上”的决策机制,由社区居民推举的“社区议员”为监督,社区工作者为执行者的的社区决策网络体系。社区要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教育,开展各项相关活动,鼓励居民群众参加社区自治,强化居民自治意识,营造良好氛围,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居民群众走出家门,与邻居交流,共同关注社区事务,社区动态,群策群力,为社区工作提供助力。

篇2:对社区建设的思考

摘 要: 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介绍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全镇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做好社区文化建设进行了思考,以点带面,以促进社区文化活动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长期良性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区 文化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324-01

三道河子镇社区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创新开展“文化型”特色服务为切入点,大力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社区人文环境,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融洽了邻里关系,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社区注重发挥辖区文化资源丰富、文艺人才多的优势和特点,确立了文化型社区“一居一特”的工作思路,通过构网络、拓渠道、展风采,形成了文化型社区的服务特点和亮点,为社区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智力和精神支持,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1.构网络,铸造文化建设合力

针对社区居住人群及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成立了由党组织牵头的社区文化活动领导小组,下设社区文体活动站、服务网点遍布小区。依托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精神文明共建联合会等社区共建机构,共同组成社区文化工作联合体,成为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有效组织载体。依托“包联双促”机制,与社区内辖区单位签订了社区文化共建协议。从而探索了多渠道的社区文化建设投入体系,形成自上而下、覆盖全社区的社区文化网络,形成文化建设合力。

2.拓渠道,整合社区文化资源

一是整合辖区文化设施资源。结合实际开辟了社区特色文化工作区,设置了特色功能室,建立配备了居民活动室、党员电教室、社区党员服务站,完善小区全民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把辖区内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会职工俱乐部等单位纳入社区文化资源,实施建立了中老年露天舞场和青少年假日活动站,搭建了文化服务平台。二是挖掘社区各类文化人才资源。在各项活动中,社区注意发现既有文体特点又热心社区工作的居民和家庭,建立了社区文化活动人才库和文化家庭信息库,组建了文化社团,成立了文艺、体育类队伍,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通过广泛开展社企、社校、军民等文化共建活动,挖掘驻区单位、辖区居民中有文艺特长的各类人才,使他们成为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牵头人。

3.展风采,提升文化品位

一是开展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深入开展了以道德、文化、科学、体育、法律为主要内容的“五进家庭”活动,号召居民以自家为基地,自己动手,展示各自风采,丰富家庭文化。二是开展崇德向善的楼道文化。社区以倡导“崇德向善楼道文化”为主题,开展了以“邻里团结好、楼道是我家、家家爱社区、温情暖社区”为主体的楼道创建评比活动。三是开展健康有益的小区文化。根据居民多方位的需求,以小区为单位,建立居民学习小组,采取多种形式,向他们传授自我保健、自娱自乐、琴棋书画方面的知识,多方面培养居民兴趣和爱好。四是开展丰富多采的广场文化活动。培养了社区大家园的意识,积极为居民搭建文化舞台。五是开展寓教于乐的高雅文化。建立了“社区书画廊”,汇集了全县的书画好手上乘作品,常年向居民展示。

二、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1.进一步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向心力

通过社区文化活动服务的组织和引导,积极挖掘多层次的社区互动文化,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不断调动社区各层次人群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社区各项工作持续发展。

2.居民文化生活得到了丰富,社区文化人才得到发掘

在歌舞愉悦中,居民们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生活、强健了身心,营造了充满娱乐和谐、团结向上、邻里和睦、安居乐业的氛围,广大居民群众成为社区文化的参与者、组织者、受益者,打造了富有激情的人文社区。

3.实现了社区文化由单一向多元化、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

文化社区的创建,通过大融合、大交流、大展示,搭建了社区文化建设广阔的平台,形成了“社区搭台、包联单位配合、居民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

三、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区文化建设经费缺乏

尽管各社区办公经费逐年递增,国家、自治区拨付专项的免费开放经费,但对三道河子镇文化发展需求仍显不足,经费不足给社区开展文化活动造成瓶颈制约,使得活动范围不够广、影响力不够大,文化活动的开展缺少可持续性和周期性。

2.社区文化活动场地不够

不能满足居民文化活动需求,主要表现在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整体布局不够科学合理,社区文化活动室配套设施未达到规定要求,室外文化活动场地受到极大制约,使得附近的居民没有合适的活动阵地。

3.社区文化服务创新动力不足

不能打破固有模式,仍存在活动形式陈旧、单一,参与群众不广泛、缺乏代表性,不能够挖掘、推陈出精品作品和较高较深层次的文化作品。

四、对进一步做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1.重投入、抓项目,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一是以城镇人口为基数,按人均投入2-5万元的形式为镇级文化站拨付免费开放工作经费,并为社区拨付相应的免费开放工作经费。二是加大文化“以奖代补”项目资金的倾斜力度,进一步调动基层开展文化免费开放工作的积极性。三是由财政统筹,开设文化项目资金。

2.重管理,抓队伍,强化社区文化主体作用

根据镇域人数为镇级文化站增加3-5人的编制,并为每个社区配备至少一名专职的文体辅导员组织开展社区文体活动,同时加大文体工作者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文化工作者的服务能力,完善人才培养和储备。鼓励引导社区居民中的文体积极分子组建群众性的业余文化团体。以社区内文化文艺能人、文艺爱好者为核心,建立不同类型的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人才储备库。

3.重活动,抓阵地,营造浓厚社区文化氛围

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抓手,通过采取新建、扩建、改建等办法,加快促进以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文化广场、社区文化活动室等为主题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社区文化设施网络。千方百计地用活用好用足的社区文化设施,提高社区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倡导社区内的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文化设施,实现文化设施资源共享。

4.重创新,抓成效,推动社区文化服务创新

根据社区区位、社区内单位、社区居民的文化优势,举办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开展特色文化社区创建活动,创建各种有品位、有特色的文化社区、科普社区、生态社区、园林社区等。邀请周边城市社区文化艺术团体来社区交流,开展高雅艺术、经典艺术进社区活动,从总体上提高社区居民的欣赏水平,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品位。要以信息化为基础,搭建社区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和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让社区文化信息化服务融入社区居民生活。

参考文献

[1]《三道河子镇2015年文体工作总结》

篇3:对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城乡,社区建设,社会管理

一、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迫切需要。

基层组织建设是整个社会管理的根基。在城乡基层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 社区在社会建设和党的组织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显著, 承担的社会服务和管理任务更加繁重,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更加突出。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建设, 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织部分。加强城乡社区建设, 有利于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基层政权, 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认识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城乡社区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强领导, 统筹推进, 强化服务, 创新管理, 为社会管理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 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是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需要。

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民生, 民生问题关乎群众的“幸福”, 做好民生工作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社区是社会最基本单位, 能准确了解群众诉求, 社区服务与广大居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直接相联系。加强城乡社区建设与管理, 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 更好维护群众利益。

(三) 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社会稳定的根基在基层, 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 有助于促进社会良好秩序的形成, 为社会稳定创造基础性条件。要充分认识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认真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 从社区开始, 建立解决问题的基层机制, 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注重维护群众权益、注重做好群众工作, 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积极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城乡社区建设的情况看, 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 社区建设也面临一些困难, 在体制、理念、政策等方面依然存在制约社区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影响了社区建设进程。

(一) 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定位不清。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基础, 但由于社区管理体制不顺, 管理职责模糊, 服务功能错位, 社区服务业发展比较单一, 削弱了其应有的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主要是由于基层政府管理的边界不清, 造成社区组织承担了许多不该承担的职能, 侵蚀了社区自治的空间, 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受到很大限制。如不少地方社区建设基本上以解困济贫、解决孤寡残困人员和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困难为主要内容, 缺少集教育、生活、娱乐、保障等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网点, 社区服务功能不完善, 在实现社区全方位建设方面做得不够。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大量社会成员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需要回归社区, 原有的单位组织管理网络被逐步弱化, 而新的社区管理网络还没有建立起来, 以至于出现了管理缺失的现象, 同时也影响政府职能转变, 给我国社会管理带来不少难题, 大大增加社会治理成本。

(二) 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社区原有基础设施较少, 工作场所多是租用或借用, 条件相对简陋, 办公用房普遍达不到要求, 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同时, 社区活动场所严重不足已无法满足当前民众生活的诸多要求。要保障社区的办公条件, 解决社区综合服务站建设问题非常严峻。社区建设经费及办公经费短缺, 也是困扰社区开展正常工作的主要问题。资金投入已经成为制约社区建设的“瓶颈”。由于投入严重不足和缺乏统筹规划, 已影响到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网点建设, 导致社区服务设施不全, 影响社区服务和活动的开展。

(三) 城乡社区服务人才十分缺乏。

做好群众工作, 关键在干部, 社区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社区治理水平。社区干部中年富力强、文化层次高、懂得现代管理知识的较高素质人才还相当缺乏。主要是缺乏激励机制, 待遇低, 难以吸引较高素质的社区管理人才。同时, 社区中许多人力资源也没有得到发挥, 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 难以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社区人才队伍素质亟须提高, 社区人才结构亟待优化, 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工作能力亟待加强。

(四) 城乡社区治理思路不够明晰。

由于自治理念不清, 目前仍有很多社区工作负担过重, 承担大量行政性工作, 削弱了社区居委会在带领社区居民建设和谐社区中的凝聚力和协调力。有些社区成员对社区建设这一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知之甚少, 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调动起来, 使大量的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现阶段城市的社区服务已经发展到对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全面服务, 而社区社会组织力量比较薄弱, 又因重视不够和受政策影响, 成立和运作门槛设置较高, 导致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缓慢, 难以满足社会管理要求。

三、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加快社区功能定位, 明确社区服务职能。

“社会千条线, 社区一根针”。社区是居民自治组织, 肩负着基层自我管理的任务, 肩负着几十种服务功能。从国际社区发展经验和我国的实践来看, 社区建设必须依托于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在这方面, 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有许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新加坡为加强社区组织管理, 发挥基层社区组织作用, 在政府部门专门设立职能管理机构, 直接从政府部门中选派公务员到社区任职等, 政府则通过对社区组织的物质支持和行为引导, 来把握社区的活动方向。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划定基层政府与社区边界, 赋予社区自治功能, 科学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职能, 大力推进社区公共事务服务中心建设, 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各级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行政推动等措施, 加快构建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志愿互助服务相结合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 大力开展社区救助、就业、卫生、养老、计生、文体、教育、安全及生产生活服务, 搭建面向社区的综合服务信息平台, 使社区居民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定向、便捷、周到的服务。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鼓励社区兴办居家养老服务等福利服务项目。要优化社区布局规模, 加快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服务网络, 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制, 切实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社区服务条件。

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 增加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在办公用房上, 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 通过立法来解决社区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问题。新加坡国家设有住宅发展局, 早在1967年, 该局就制定了“土地所有权法案”, 其中规定, 由开发商建设的公共组屋, 每栋楼底层都不得安排住户, 而是用于开设商店或娱乐室, 供居民休息、娱乐和购物之用。因此, 要切实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 重点加强城乡社区公共用房建设, 将社区工作用房、服务设施和户外活动场所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社区发展专项规划, 根据社区布局, 在综合考虑增强社区造血功能的基础上, 合理设置办公用房面积、地点、结构, 配齐公共配套设施, 建议可在土地出让时, 将社区办公用房建造设置为前提条件, 由受让方负责建造, 无偿提供给社区使用。在保障措施上, 财政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将社区建设经费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建立社区基础设施项目扶持资金和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资金。国外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资助、基金会和私人捐款, 以及收取的服务费用。在加拿大, 政府拨款占60%左右, 捐助占11%, 服务收费占29%。我们可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建立多渠道的社区资金投入机制, 采取共驻共建、社会支持、街道自筹等多种形式, 筹措社区建设管理资金。

(三) 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 创新社区服务模式。

社区信息化不仅能显著提升社区的工作效率, 而且能大大提高社区居民的服务满意度。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 我们应加快社区服务网络建设, 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实现社区服务功能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被动应付型向主动创造型转变。为此, 要把社区信息化纳入当地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 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网络资源, 建设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信息服务网络。在社区服务上, 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 综合各类服务资源, 建立完善社区服务行业信息平台, 开设热线电话和社区服务网站, 提供家政服务、家电维修、水电维修、房屋工程、房产服务、法律指南、劳动结业、教育培训等多种服务信息。要大力支持社区信息化建设, 整合社区服务内容,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提供更加便捷的社区政务、商务服务, 着力推动“平安社区”建设, 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四) 建立激励考核机制, 稳定社区人才队伍。

要完善优秀人才服务社区的激励机制, 鼓励优秀人才参与社区管理工作, 积极为社区人力资源提供施展空间。在干部待遇上, 建议在继续强调社区干部的奉献精神的同时, 应尽可能提高他们的收入, 把报酬与工作岗位、工作实绩、年终考核相挂钩, 建立由基本工资、职务津贴、值班补贴、年终工作目标考核奖等组成的工资报酬形式, 提高工资水平, 以进一步激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同时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选聘一批年轻化、专业化、组织协调能力强、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和热心于社区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充实社区干部队伍, 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要积极探索城乡社区用人机制的改革, 广泛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从事城乡社区工作。要大力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技术和管理人员, 满足社区日益多样化、方便化和家庭化的卫生服务需求。要积极动员、广泛发动, 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志愿者队伍, 积极引导社区居 (村) 民开展自助互助服务, 不断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 促进形成强带弱、富帮贫、老帮小、我帮你、你帮我的社区和谐新风尚, 使社区潜在资源都集聚到提升社区服务工作水平上。

(五) 发挥社会力量, 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社会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社区成员, 社区成员的参与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新加坡的经验告诉我们, 推进社区建设, 必须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意识, 增强社区凝聚力。社区建设如果缺乏社区成员、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的广泛参与, 社区建设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政府与社区及非营利组织、企业建立密切合作、相互补充的伙伴关系, 政府引导支持、社区和非营利组织主办、企业通过市场提供多样化服务, 是国际上社区发展成熟的组织模式和重要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制定促进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措施, 立足社区, 以社区居民为参与主体, 着力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组织, 强化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 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基层管理和服务。同时, 要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 明确其管理和服务的社会责任。在组织建设上, 要依照《居委会组织法》, 强化自治职能, 抓好居委会基础制度建设, 把社区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使社区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将城乡社区打造成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平台, 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礼群, 何家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讲座[M].学习出版社, 2011.

[2]本书编写组.十八大学习辅导百问[M].学习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2.

篇4:对社区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社区;建设;问题;思考

社区是群众生活的共同家园、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当前正处于经济加速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居民生活方式日趋多元、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及时研究和破解社区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是优化公共服务、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对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社区建设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

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不管是“单位人”,还是“社会人”,说到底都是“社区人”,社区是城市最基础单位,社区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支撑点、社会成员的聚集点、各种矛盾的交汇点。规范发展社区服务站等专业服务机构.有效承接基层政府委托事项。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完善优秀人才服务社区激励机制.推进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将成为一个多方服务的平台,在社会管理中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经济成份、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的趋势,给社区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多年来各地政府采取提升居民素质、促进家庭和谐、增加居民收入等措施,提高了社区服务的水平,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2 当前社区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虽然近年来社区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但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纵深推进,社区建设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常态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社区作用的有效发挥。①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任务趋于行政化。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当前社区居委会除履行自身职责外,还呈现出调查报表多、证明盖章多、会议活动多、硬性任务多的“四多”怪象。社区功能定位不准,行政色彩比较浓厚,自治功能相对较弱。深陷于“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角色冲突的尴尬境地,严重影响了社区居委会的功能发挥。②运作机制不活,人财保障出现缺位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管辖的人口规模和管理范围越来越大,而社区配备的工作人员有限,难以实现对居民的全员服务和无缝隙管理。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相比,社区干部工资待遇依然偏低,致使年轻高学历人才流失严重。③治理体系不全,参与主体呈现单一化。居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是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三者分别从社区治理、自治治理和专业治理的角度,共同对社区进行管理。由于社区多元主体都有着不同的利益,并存在着不一致性,导致三者之间关系不顺,给社区治理带来很大的障碍。另一方面,社区开展工作依然主要依靠行政化手段,以党委政府的推动力量为主导,加上驻社区单位和居民对社区参与程度不高,导致出现社区居委会“孤身奋战”的局面。

3 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的对策

上述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只有破解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机制体制不健全、工作职责不明确、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建设经费得不到保障、综合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才能构建起现代化的社区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社区自治和服务能力,真正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①理顺管理体制,由政府主导向居民自治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是指导关系,但实际上多数异化为领导关系。因此,必须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能力,优化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和工作流程,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要规范社区协助事项,逐步建立健全与居民的联系、服务、沟通、党建等机制,提高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参与率,使社区居委会真正成为帮助居民解决工作、生活、社会问题的自治组织。②激活运作机制,由基础保障向“费随事转”转变。在社区经费来源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现状下,市、县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人,为社区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办公条件,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报酬、办公经费、服务设施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并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正常增长机制。凡依法应由社区协助事项,应当为社区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当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③健全治理体系,由单打独斗向多元共治转变。要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理顺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者的关系,形成三方共治、三位一体、三力合一的管理模式。要加快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鼓励发展生活服务、公益慈善、矛盾调节、文体娱乐等方面的社会组织,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活动引导和人员培训。通过财政资助、政府购买等形式,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参与政府公共服务。推广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制度,促使机关党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在岗位。强化驻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参与共建的责任,积极为社区建设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要依托社区服务中心或便民服务站,推动各类志愿服务力量进社区,加强心理疏导、医疗保健等志愿服务,重点帮扶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困难群体,着力构建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工作局面,推动社区治理创新转型。

篇5:对全县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全县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全县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转发%26lt;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6gt;的通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全县社区建设,最近,由县委政研室、县民政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公安局、桃花江镇等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全县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调研。

一、居委会基本情况 机构和人员情况

全县共有54个居委会,其中12个建制

镇有51个居委会,3个单列乡有3个居委会。居委会共有工作人员183人,其中男66人,女117人;各建制镇居委会工作人员平均年龄最大的65岁,平均年龄最小的39岁,居委会工作人员平均年龄50岁的建制镇就有9个;按学历结构分,大专以上10人,占%,中专以下173人,占%。

办公设施和服务业情况

全县只有桃花江、修山、大栗港、马迹塘、武潭、石牛江、松木塘等7个建制镇的居委会有办公场所,马迹塘镇、石牛江镇的居委会有服务业用房;三堂街、源嘉桥、灰山港、牛潭河、乍埠等6个乡镇的居委会至今办公场所都是租赁的,更谈不上服务业用房;鸬鹚渡镇、河溪水乡的居委会实际上有名无实。全县54个居委会仅有3台电话机,计算机等现代化设施无从谈起,服务设施极为简陋,居委会的固定资产、服务业产值、年纯收入都是空白;经费来源仅有县、乡镇财政配套的3000元/年,人员工资无

法保证。

主要工作开展情况近年来,居委会在办公条件简陋、工资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发挥基层纽带作用,做 好了一些基础工作。主要表现在:一是稳定了基层。居委会以综治为中心,狠抓管理与落实,及时发现和调解矛盾,处理有关问题,减少了治安案件的发生,近三年每年平均下降20%;教育辖地居民反对参与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活动,作用明显。二是环卫工作有所改变。尤其是桃花江镇的14个居委会配合文明县城创建,整顿小街小巷,环境卫生大为改观,许多居委会被评为文明卫生先进单位。三是拥军优属、低保等工作完成出色。居委会每年节日上门慰问、救济困难户108户,并定期开展探访孤老户、残疾人、90岁以上的老人等活动;通过居委会发放低保3420人。

二、社区建设进展态势 去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

23号和湘办发〔〕17号文件精神,将社区建设作为加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广泛宣传发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制订方案,加大工作力度,加强部门配合,精心组织试点,对全县社区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社区建设工作已引起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经过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等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县上下对搞好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达成了共识,增强了抓好社区建设的紧迫感。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在全县性大会上强调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县委常委会议多次提到全面启动社区建设。县委、县政府要求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抓好社区建设,并明确今年以县城城区为龙头,带动全县各建制镇的社区建设工作。为此,县民政局三次组团赴辽宁、长沙等地学习

社区建设工作经验。

开展了社区建设的试点。8月,县民政局在武潭镇开展了社区建设的试点,撤销原龙山路、琅琊路、板溪路三个居委会,合并成立了龙琊桥社区居委。该社区在参观赫山区社区建设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完成了起步工作,核定了社区工作岗位编制,设有党支部书记一名、社区主任一名、副主任三名、委员2人,制订了详细的岗位责任制,原各居委的资产已过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目前,新的社区领导班子筹资200多万元进行“潭山新村”的开发,第一期工程平整土地近80亩接近扫尾,第二期工程将采取“借鸡下蛋”的方法,拟建立2280平方米的集贸场、1680平方米的车站和128套商品房,总投入资金3000万元;此外,拟筹建一个20余亩集办公楼、光荣院、敬老院、幼儿园、幼儿游乐中心等于一体的综合社区场所。这将成为一个功能完善、服务管理一流、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社区。

社区建设的前期基础性工作开始起步。一是社区服务有所发展。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根据中发〔〕12号《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通知》、湘发〔〕18号以及湘劳社发〔〕25号文件规定,从起,广泛开展了以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工作,每年投入建设资金20多万元。去年12月,该局以桃花江镇太平街居委会为试点,投入基础设施资金万元,建好了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示范点。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建设,促进了社区就业,去年以来,太平街居委509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该居委离退休人员社会管理已全面启动。二是居委卫生和文化发展来势趋好。通过落实居委卫生责任制和开展“文明县城创建”活动,居民居住环境有了较大改观。居委文化事业正逐步繁荣,不少居委建立了市民学校、文化活动室和一批室内室外健身设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三是治安明显加强。灰

山港镇由镇政府牵头成立联防队,实行24小时巡防工程,已破获治安案件20多起,保证了辖区的平安。四是居委低保、优抚、救助、老龄、殡改、计生等工作有条不紊开展。

三、社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前段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社区建设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加上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作中还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影响全县社区建设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社区建设整体氛围尚未形成。一是没有成立社区建设领导协调机构,工作步调不一致。目前,只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社区建设上进行了探索。社区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社会工程,涵盖了城区基层基础工作的大部分内容,牵涉到党委、政府的30余个部门,要尽快成立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使上下左右步伐协调统一,形成整体合力。二是宣传不够,没有形成共驻共建社区的

良好氛围。“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社区建设不只是政府部门的事,更不仅是居委会的事,它涉及到每个社区成员的利益,需要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组织和居民等一切力量的广泛参与,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但由于前段宣传不够,目前这种氛围没有形成,少数部门单位对社区建设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居民对社区建设还比较陌生,或者感到漠然,社区意识不浓,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政策法规滞后。我县尚未出台既有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的关于社区建设的政策文件,桃花江镇党委、政府虽认识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政策指导,工作也难于落实。

管理体制不顺畅。一是现有居委会的规模、设施、人员素质和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随着国企改革,“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全县将有

16000名下岗失业人员和9000多名离退休人员进入社区实行归口管理;大量外来打工、经商、办企业的人员进入社区;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大部分需要由社区来承接;社区不仅需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担负着下岗失业人员职业培训、介绍和指导,劳务输出,就业岗位开发以及离退休人员管理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委会的管理、服务、环境、文化、医疗、治安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等等,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社区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现有的居委会开展社区建设力不从心,从规模来看,全县现有的54个居委会中,户数在700户以下的39个,最小的不足100户,由于规模过小,各类生活要素只能在有限的狭小空间配置,造成了资源分割浪费;从设施和工作条件来看,由于历史的原因,居委会大部分没有办公场地,更谈不上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从人员素质来看,居委会干部

大都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不符合今后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从经济条件来看,居委会工作要正常运转,一个居委会一年至少需要工作经费、事业经费、工资补贴和福利万元,而因为企业改制等原因,居委办企业等经济来源已经枯竭,每个居委会仅靠上级拨款,缺口很大;从管理方式来看,居委会客观上成了政府的派生机构,不适应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用群众的话讲:居委会是”镇政府的腿,忙自己的嘴”。二是责、权、利不统一,现行居委会管理体制不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一方面,城镇管理体制是条条为主,如卫生保洁、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卫生管理等工作,人、财、物、事权集中在县直部门,居委会有责无权,正如群众所讲:“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到。”另一方面,目前现状是县直部门给居委会下达各项任务,指挥、考核居委会,而不是由居委会监督部门做好工作,因此,必须下决心改革现行管理体

制。

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居委会由于拆除违章建筑、取消街委城管收费等原因,经济来源减少,大部分居委会自身无财力建设服务设施、发展居委事业。虽然县、镇财政克服困难每年投入每个居委会3000元,但其中包括工资和办公经费等,数量很少。

居委会干部有后顾之忧。桃花江镇14个居委会现有28名居委会干部,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一名也有50岁,其余都是在60岁以上,且文化程度偏低,进入新社区领导班子的可能性很小,但他们有的在居委会工作30多年,最少的也有10多年,又未能加入社保,既不是国家干部,又不是事业编制,现在要她们不干,没有解决后顾之忧,这又是一部分不稳定的因素。

四、加快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我县今年必须启动社区建设,且上半年要完成桃花江镇社区合并调整,健全社区组织,改

革社区管理体制,拓展社区服务,丰富社区建设内容,完善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社区事业。要确保社区建设的全面启动,需特别注重解决好三个问题。切实加强领导

篇6:对抓好班组建设的思考

前段时间为了实现精益化管理,提升公司整体运营管理水平,郑州华润燃气股份有限公司下发了《郑州华润燃气班组建设方案》。以下就如何加强班组建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制定好班组建设的总体目标

搞好班组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好班组建设的总体目标。要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和奋斗目标,结合班组的性质、特点、所处的环境等条件,要充分考虑班组的组织机构、安全生产目标、基础管理目标、工作质量目标、经济效益目标。有了总体目标,班组建设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选配好班组建设的组织者

班组建设要靠人去实施,班组长是“兵头将尾”,班组的一切工作都要靠他们来组织实施,因此选配好班组长非常重要。

(1)班组长必须具备优秀的品德、卓识的才干,其中“德”尤为重要。只有班组长的德行好,才能使班组的人心齐,凝聚力和战斗力强。

(2)班组长要具备管理能力,能把整个班组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班组长要敢于碰钉子,大胆地抓,严厉地管,切忌欺软怕硬,造成离心离德。

(3)班组长要有创新能力。好的班组长应既能完成任务,又能不断创新,不断地为企业领导提供合理化建议,不断地开拓班组工作的新局面。

三、努力提高职工对班组建设工作的认识

有些职工认为,身处班组就是身处企业的最低层,班组建设的好坏与己无关,上级叫干啥就干啥,工作无起色,甚至还出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对于这些职工要努力提高他们对班组建设工作的认识。

(1)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要使他们懂得班组建设搞好了,安全生产搞好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提高,职工个人的利益也就会有明显的提高。职工是企业经济效益的直接创造者,职工为企业创造的效益越多,其个人在企业中的价值就越能得到体现。

(2)明确班组建设的重要性。要使职工懂得,班组建设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安全生产、经济效益优质运行。明确了班组建设的重要地位,就能激发职工搞好班组建设的积极性。

四、建立健全班组的各项规章制度

班组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要在对班组的各项工作进行深入、细致、有针对性的研究之后,通过集体的智慧来制订。所订出的制度应切实可行、非常细化、具有可操作性。

(1)要健全班组各项工作标准。使班组成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杜绝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以提高工作质量,促进班组的安全生产。

(2)要健全各项经济责任考核制度。建立这项制度的前提是企业必须赋予班组经济责任制考核的自主权。班组在工作中必须引入激励机制,做到奖罚分明,考核时应公开、公正、公平,以有效地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充分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

(3)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不断地应用于安全生产中,生产班组就是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具体应用者。因此班组要加强对职工的技术培训,积极引导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班组培训工作搞好了,就能出色地完成各项生产任务,班组培训工作搞好了,班组建设就能有创新、有生机、有活

力。

五、认真贯彻落实班组的各项规章制度:

(1)发挥班组长的带头作用。在执行制度上班组长要率先垂范,并经常组织班组成员学习各种规章,使之深入人心,付之于行动。班组长要督促检查各种制度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班组在执行规章时要突出“严”字。在制度面前要人人平等,切忌丧失原则、做老好人。班组长要大胆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坚决制止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

六、定期对班组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分析

篇7:对城市钢厂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城市钢厂建设面临转型升级步伐缓慢、节能减排与环保滞后、地方政府力推钢铁企业搬迁、城市居民更加关注环境等问题,重点分析城市钢厂建设滞后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规划和投入不足、理念和管理差距等产生原因,提出转变观念,主动顺应生态文明发展大势;环境经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发展,打造成为都市的名片;加大投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全员行动,实现钢铁让城市更美好等推动城市钢厂建设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城市钢厂 搬迁 转型 节能环保

一、前言

城市钢厂是指坐落在城市中心或者附近的钢厂。根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的统计,全国70多家大中型钢厂,位于省会及直辖市的有20家,城市钢厂39家。随着我国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笼,钢铁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出台,钢铁产业调整成为钢铁行业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一件大事,划明确“有序推进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钢厂转型或搬迁”,2014年,列入搬迁城市钢厂有青钢、重钢、杭钢、石钢、合钢等5家,传闻中将要实施调整的南钢、济钢,搬迁调整一下子成了化解钢铁产能过剩和解决环保问题的根本。然而,钢铁企业是否有能力满足搬迁调整所需的巨大资金需求?搬迁后城市和企业能否真正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城市钢厂还有别的路可走,回答是肯定的,唐钢、太钢等城市钢厂成功转型升级案例给出答案。虽然规划中本身没有“一刀切”的意思,但是作为城市钢厂必须以低能耗、低污染、大循环的生产方式,谋求与城市和谐共生之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钢厂建设面临问题

1、转型升级步伐缓慢。主要表现在一些城市钢厂对转型升级缺乏全面规划,难以有条不紊实现企业转型升级,部分企业仍然在走依靠扩大规模摊薄固定成本的发展道路;发展以规模扩张为主,重引进、模仿,轻自主创新;城市钢厂与城市因为价值趋向、节能减排和环保的矛盾日益扩大;企业转型的方向有限、选择不多,区域内其他产业承载能力不足,钢铁企业转型发展的举措也存在同质化和重复建设的问题。

2、节能减排与环保滞后。主要表现为一些城市钢厂能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占用了城市大量的煤炭、电力等资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一些城市钢厂环保设施落后,粉尘、噪音、废气、废水等各类污染物的排放与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存在差距,影响城市环境,去年20个发生雾霾的城市中,17个城市有钢铁企业,环保问题已经成为悬在城市钢厂头上的一把利剑。

3、地方政府力推钢铁企业搬迁。主要表现为一些城市钢厂发展与城市功能定位出现偏差,传统的制造业已经逐渐淡出主流经济领域,而金融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兴起。对于这些城市而言,钢铁行业已经不再符合其城市发展定位和未来规划;一些地方政府希望用搬迁后留下的靠近市中心的土地来发展房地产行业,从中获取土地出让金和高额税收等;传统钢铁行业形象与生态城市发展不协调,政府监管日趋严格,实施严格环境执法。

4、城市居民更加关注环境。主要表现为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城市居民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更大期盼,更加关注自己身体健康、更加关注自己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城市居民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主动参与到对环境监督之中,并对身边的污染说不,最特出的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城市钢厂已经被居民区包围,因污染引发矛盾越来越明显。

三、城市钢厂建设滞后原因分析

1、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学习西方经验,本身是为了避免走弯路,可是我们一些人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污染是伴随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西方发达国家曾经也是从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上走过来的,因此,一些城市钢厂对于污染有一种“心安理得”心态,认为哪个钢厂没有污染,要想彻底解决节能减排和环保问题谈何容易,节能减排和环保投入会消耗成本,在当前钢铁行业严峻形势下,钢厂已经是入不敷出,怎么可能在这些项目上投入,更何况生态环境只是个面子工程而言;地方政府对城市钢厂的污染能怎么办?钢厂企业性质是国企、甚至是央企,要我们搬迁作为地方政府你有能力做到?钢厂投资都在上百亿、并且有庞大职工队伍,在倡导和谐社会背景下,你地方政府能奈我何。

2、存在规划和投入不足。规划是企业走向成功重要一环,在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战略,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钢铁产业生产力布局及调整规划等一系列关于钢铁行业未来政策,陆续出台,为我国钢铁企业指明发展方向,但是,一些城市钢厂没有准确把握时机,始终在观望、在思考,在是否需要建、何时建设封闭式封闭料仓、煤仓和皮带通廊?地方政府真的会严格执行新标准吗?不能完全满足环保新标准真的会威胁到生存?他们始终在与政府、未来进行博弈。一些城市钢厂技术研发投入不足,这不仅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落后于《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十二五”期间达到1.5%的目标;资金不足难以有效支撑转型,企业经营效益差,贷款难、贷款贵,难以为转型升级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3、存在理念和管理差距。做任何事,理念决定高度。一些城市钢厂发展理念始终停留在追求装备升级、规模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等初级阶段,没有将绿色钢铁、环境经营等作为企业发展战略,造成这些城市钢厂从管理到投入、从观念到行动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企业不愿意在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上下功夫,短视行为明显,企业一切活动始终围绕企业自身大生产;在管理上,没有强有力支撑绿色发展措施和手段,在生产和环保工作上,一手硬、一手软,绿色经营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纳入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企业各项管理之中,城市钢厂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大。

四、城市钢厂建设对策与措施

1、转变观念,主动顺应生态文明发展大势。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强调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明确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冶金建材行业的要求,钢铁工业要严格控制总量扩张,优化品种结构,在品种开发,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进展。布局调整和产业升级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主旋律。今年,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十分苛刻,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已经成为钢铁工业能否生存的关键因素。同时,总理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因此,认清当前形势,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快速行动起来,顺应生态文明发展大势,这是城市钢厂生存发展基础,也是一个以社会责任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必须做到的事情。在环境危机“倒逼”城市钢厂生存的问题上,宝钢董事长徐乐江曾经说过,“对宝钢这样的央企,地方政府一定会加大环保监管力度。如果环保问题解决不了,解决不好,让你搬迁,你就没有理由留下。”

2、环境经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环境经营是指企业将环境作为经营战略的要素,将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采购、开发、设计、制造、废弃物处理等环节将与环境问题相对应的战略逐渐具体化,减少在经营活动中所带来的环境负荷,并力求使其最小化。它与企业环境管理区别在于一个是组织对环境问题所实施的管理运营,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战略的概念,另一个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因此,城市钢厂从企业环境管理提升到环境经营战略层面,是城市钢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009年8月,宝钢提出“环境经营”新体制,公司积极践行“环境经营”理念,专门策划了《环境经营工作推进方案》。2011年5月,宝钢在业内独家发布《绿色宣言》和《产品环境声明》,成为宝钢环境经营战略的行动纲领。并且建立了环境经营组织体系,以项目推进为载体,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使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环境经营项目成为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力支撑。

3、绿色发展,打造成为都市的名片。

篇8:对高校社团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社团建设,发展现状,建议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引起社会的发展方向改变, 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开始慢慢趋向拥有全方面能力的人才。而当代的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 因此我国高校在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注重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大学期间, 课堂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 是不能完成一个大学生的全部能力的锻炼的。而要想对大学生进行更加广泛的能力培养单单依靠理论知识是不能达到的, 我们必须通过更多的实践课程对其进行培养, 因此必须依靠隐形课程即第二课堂方能完成。第二课堂是除了课堂学习外的一切活动, 活动的开展一般主要依靠学生组织或者社团进行, 而在高校各个组织中, 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 是高校重要的第二课堂, 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渠道。

但高校的社团在现今高等学校主要充当着民间组织的头衔, 社团的生存和发展基本由各代负责人负责, 而社团的活动开展也是全由学生进行策划和组织。从现今各国内外的大学社团的发展来看, 美国学者萨拉蒙归纳出社团的五个基本属性: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自愿性。由于各大高校的社团成立和发展都是交由学生自主管理, 从而严重抑制社团的发展, 也不能让社团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发挥作用。作为高校重要的第二课堂, 社团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我们决不能放任其发展, 否则, 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的任务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如何让社团的发展跟上培养大学生方案的基本目标, 社团的指导思想及发展方向成为现今各高校的重要课题。本文就社团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高校社团的发展现状

1. 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高校社团的成立基本都是按照学生的兴趣或者需要成立的, 社团主要分成信仰型社团、学术性社团、文娱性社团、友谊型社团、服务型社团五大类型。虽然在成立的时候, 社团有其创建的目的, 但由于缺乏指导, 缺乏明显的目的, 大部分的活动都变成无组织、无目标的活动, 很多时候成为取悦学生的活动, 或者是没意义不能锻炼学生各种能力的活动, 从而引起很多大学生对社团开展活动能力的质疑, 由一开始满怀希望地参加到失望离场。这种情况严重影响社团的发展, 不利于第二课堂的发展。

2. 高校管多扶少。

在各大高校中, 官方的学生组织普遍有学生党支部和各系团学, 这两个学生组织不仅配有专门的负责老师、完善的管理机制, 甚至由学校每个学期的经费预算支撑着所有活动的开展。而社团被喻为民间组织, 社团的成立及管理, 活动的建立及开展都由学生一手包办, 活动的经费靠收纳社团各成员的会费作为支撑。随着多元化社团的成立, 社团的会员人数基本是整个学校学生的人数, 为了学校的稳定, 大部分高校对于越来越庞大的社团组织开始进行严格管理, 主要针对各社团收纳会费的基准、举行活动的安全性、社团的内部管理等。高校希望以此控制社团引起的纷争, 保障学生在活动开展时的安全, 避免学生以社团为平台从事各种违法或者违纪的行为。但对于社团举行的活动质量、活动场地及经费的扶持等没有进行关注, 以致社团的发展空间更小。社团应该是辅助教学让学生学习更多知识和能力的第二课堂, 只有社团发展起来了, 才能减轻课堂的压力及有利学生的发展。因此, 社团是学校除了管理外还必须大力扶持的组织, 因为那是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手段。

3. 制度不明确, 监督不够。

作为民间机构的社团, 大部分的制度只是根据其他官方组织已有的管理制度抄袭过来, 有大部分基本没有经过修改, 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 这只是走一个过场, 只为了应付不作为真正的运用。同时, 社团的管理都为学生自主操作, 各高校都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对各社团的活动、管理制度等进行监督、引导及制约。由于缺乏意识管理和人为纠正, 从而引起社团在管理上面较为混乱, 不利于其自身发展。

4. 缺乏特色, 活动内容守旧。

相对于高校有指导老师负责的团学或者党支部, 社团的管理及运作都是由学生策划、组织和进行, 学生在兼顾学习的同时还必须参与社团的正常运作和活动策划, 精力不足加上没经验、经费限制还有场地缺失, 以致大部分的活动只能沿用一些规模小或者旧有的活动, 内容缺乏创新和活力, 让参加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及信心, 从而打击了学生的士气, 令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缺失。

5. 社团会员多, 流动性大, 难于管理。

社团招新是面对整个学校进行的, 由于社团成立的多元化, 基本满足学生的需要, 一个新生至少会参加一个社团, 多的有3—4个, 社团的成员总和基本就是学校全体人数的八成, 因此社团的会员比较多, 对比学校的团学、党建等组织人数来得庞大。但由于社团是一个自主的组织, 负责的学生很多时候都是秉着“合则来, 不合则去”的态度, 加上举办的活动缺乏特色, 很难吸引学生的继续参与, 因此流动性特别大, 更加不利于社团的发展。高校如果能捉住这个庞大的组织开展第二课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 必然会创造更大、更有利发展的局面。

二、建议

1. 发挥学校的领导作用, 推动社团的规范发展。

各高校除对社团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管制外, 也应针对各社团的健康发展进行强有力的引导和支持。例如:加大对社团管理机制的引导和健全力度, 这能确保社团的规范及可持续性发展;对社团提供政策上的扶助, 激励学生, 让社团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 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针对性;在物质及经费上有保障, 确保社团发展的物质基础性和优越性,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活动的开展必然离不开经费及场地, 虽然各社团已收纳一定的会费, 但如果要开展更加有特色的活动, 会费难以支持, 而场地一直是各社团开展活动的“痛”。由于学校没有针对社团的发展在学校基础设施上进行规划, 往往使社团活动陷入有计划没场地的困境, 大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设立监督机构, 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 设立监督机构主要是用以引导社团往高校设定的主要方向发展, 并且督促社团的有序发展。

2. 加强社团的队伍建设, 促进社团的稳步发展。

设立社团指导老师, 加强指导老师的队伍建设, 从而发挥指导老师对社团发展方向的指导及引导作用, 正所谓“蛇无头不行”, 社团如果只靠学生管理, 在策略及组织上就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而老师的应变能力肯定是比学生要强得多, 这样有利于社团的发展及组织的活动更加紧凑和有效;加强社团负责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 一个好的组织必须依靠一群强有力的骨干撑起, 而且社团的成立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只有一部分人“富了”才能带动其他人“富起来”, 学生骨干的培养应该通过活动的策划、组织及管理能力方面重点培养, 为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保证;加强社团成员的素质建设,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社团工作开展的重点, 我们必须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通过活动去锻炼和感受, 从而塑造个人的价值观和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 达到既定的目的。

3. 统筹规划社团发展, 加强社团特色建设。

合理规划社团, 从而优化资源管理, 拒绝重叠, 减少纷争, 社团的建立必须带有一定的目的, 高校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对社团进行规划, 避免实际上的重复, 造成混乱;打造精品社团, 以学术型社团为主, 营造学术氛围, 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精品社团主要是满足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实践或者进一步学习开展的, 打造高素质的社团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 从而学习更多的知识;创建特色社团, 以文娱型社团为主, 通过活动的策划及开展, 以特色吸引观众, 增强社团内部学生自信心及团体合作, 促进各种能力的培养, 保证社团的长远发展;鼓励中小型社团发展, 确保社团的全面发展, 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是更多的知识, 因此高校也应鼓励中小型社团的发展, 让社团的发展更加多元化,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4. 建立激励机制, 构建争优创先的氛围。

社团的发展应列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任务, 要想社团稳步发展, 除了对社团进行管理外, 另外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社团间相互良性竞争, 并促进社团针对自身特点参加各级比赛, 在提高社团学生水平的同时, 促进各高校的交流和沟通, 让学生的交往圈子更加广, 并且让各高校能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

5. 加强社团的思想政治工作, 促进社团健康持续发展。

作为高校的组织机构, 社团必须承担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社团的全体成员的人数已经相当于整个学校的学生人数, 因此在社团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在社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思想工作为先导, 用马列主义的先进方法和理论作为社团的思想教育阵地的开展手段, 通过对社团思想政治教育, 使社团成员具备马列主义的理论品格, 为社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它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对于高校精神文化氛围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必须大力推进社团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为其创造更多的必要条件, 在政策上的扶持, 物质的保障, 制度的规范, 机构的完善。高校要充分重视学生社团在高校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 只有加以重视, 根据各自的文化氛围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研究, 站在建设先进文化的高度来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和建设, 选择专业素质高及有责任心的指导老师, 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卓有成效地组织开展社团工作及思想政治教育,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志华.大学生社团建设创新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D.2010.

上一篇:语法和词汇考点详解----形容词、副词 (人教版高三英语下册教学论文)下一篇:七夕节店铺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