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知识点背诵小结

2024-05-20

高三化学知识点背诵小结(精选6篇)

篇1:高三化学知识点背诵小结

“化学实验”知识模块

1. 银氨溶液、氢氧化铜悬浊液、氢硫酸等试剂不宜长期存放,应现配现用正确,银氨溶液久制易生成Ag3N极为易爆

2. 实验室制取氧气完毕后,应先取出集气瓶,再取出导管,后停止加热正确

3. 品红试纸、醋酸铅试纸、pH试纸、石蕊试纸在使用前必须先用蒸馏水润湿错误,PH试纸不润湿

4. 用标准盐酸滴定未知NaOH溶液时,所用锥形瓶不能用未知NaOH溶液润洗正确

5. 为防止挥发,浓氨水、氢氟酸、漂白粉、液溴、汽油、乙酸乙酯等均需密封保存错误,漂白粉不易挥发但易变质,所以需要密封保存

6. 浓H2SO4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水冲洗,再用干燥布擦净,最后涂上NaHCO3溶液错误,先用干燥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最后涂上NaHCO3溶液

7. 一支25mL的滴定管中,液面所在刻度为12.00,则其中所盛液体体积大于13.00mL正确

8. 准确量取25.00mL的KMnO4溶液,可用50mL碱式滴定管错误,应用酸式滴定管

9. 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正确

10. 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分析下列实验温度计水银球位置。

(测定溶解度、制乙烯、硝基苯、苯磺酸、酚醛树脂、乙酸乙酯制备与水解、糖水解)测定溶解度(溶液)、制乙烯(反应液)、硝基苯(水浴)、苯磺酸(水浴)、酚醛树脂(沸水浴)、乙酸乙酯制备(直接加热)、水解(水浴)、糖水解(水浴)

11. 滴定时,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右手握持锥形瓶,边滴边振荡,眼睛注视滴定管中的液面下降的速度错误,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指示剂颜色变化

12. 称量时,称量物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的右盘,砝码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中错误,左物右码

13. 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密封,加热试管,溶液变红色,冷却后又变无色。确定溶液成分应为SO2+品红溶液

14. 只用一种试剂可以鉴别甲苯、氯仿、己烯、酒精、苯酚水溶液、纯碱溶液正确,浓溴水

15. 氢氧化钠溶液滴定醋酸时,通常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终点颜色由橙变黄错误,通常选择酚酞作指示剂

16. 除去蛋白质溶液中的可溶性盐可通过盐析的方法错误,应该使用渗析

17. 配制硫酸亚铁溶液所用的蒸馏水应预先煮沸,以除去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正确

18. 试管、蒸发皿、坩埚、锥形瓶等仪器均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错误,锥形瓶应当隔石棉网微热

19. 所谓硅胶,即硅酸胶体。硅胶变色为物理变化错误,硅胶为nSiO2?mH2O硅胶变色是化学变化,由于其中CoCl2的水合分子量不同而颜色不同 [CoCl2?H2O(蓝色)CoCl2?6H2O(红色)]

20. 饱和纯碱溶液可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渗析法分离油脂皂化所得的混合液错误,应当盐析

篇2:高三化学知识点背诵小结

2018-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已经开学啦,新学年,新方向,新规划?许多童鞋很迫不及待的迎接新学年!为大家准备了高三化学知识重点总结,赶紧收藏起来了!

一.“无色透明”条件型

若题目限定溶液“无色”,则不含有色离子,即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等离子。若“透明”,则溶液不形成混浊或沉淀(与溶液有无颜色无关)。如Ag+与Cl-、Br-、I-、SO42-;Ca2+与CO32-、SO42-;Ba2+与CO32-、SO32-、SO42-等在水溶液中会发生反应,有混浊或明显的沉淀生成,它们不能大量共存。

例1.某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H+、Cl-、Ba2+、CO32-

B.Ag+、I-、K+、NO3-

C.K+、OH-、Cl-、Na+

D.Fe3+、Cl-、NO3-、Na+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无色透明和能大量共存两个条件。答案为C项。

二.“酸性”条件型

常见的叙述有强酸性溶液、PH=1的溶液、能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紫色石蕊试液呈红色的溶液、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加入镁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等。

若题目中限定溶液呈酸性,则溶液中有H+存在,其中不能大量含有OH-、弱酸根离子(如CO32-、SO32-、S2-、F-、ClO-、CH3COO-、PO43-、AlO2-、SiO32-等)以及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如HCO3-、HSO3-、HS-、HPO42-、H2PO4-等)。

例2.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A.K+、Na+、SO42-、SO32-

B.NH4+、Mg2+、SO42-、Cl-

C.Na+、K+、HCO3-、Cl-

D.K+、Na+、AlO2-、NO3-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pH=1(有大量H+存在)和可以大量共存两个条件。答案为B项。

三.“碱性”条件型

常见的叙述有强碱性溶液、PH=14的溶液、能使PH试纸变蓝的溶液、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溶液、酚酞呈红色的溶液、甲基橙呈黄色的溶液、加入铝粉反应后生成AlO2-的溶液、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2SiO3的溶液等。

若题目中限定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有OH-存在,其中不能大量含有H+、弱碱的阳离子(如NH4+、Mg2+、Ag+、Al3+、Cu2+、Fe2+、Fe3+等)以及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如HCO3-、HSO3-、HS-、HPO42-、H2PO4-等)。

例3.某溶液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2SiO3的溶液,在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K+、Na+、HCO3-、NO3-

B.Na+、SO42-、Cl-、ClO-

C.H+、Mg2+、SO42-、NO3-

D.Ag+、K+、NO3-、Na+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溶液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2SiO3的溶液(有OH-存在)、可以大量共存两个条件,只有B项符合题意。

四.“酸性或碱性”条件型

常见的叙述有能使Al反应放出H2的溶液等。

若题目中出现这样的条件,则溶液中可能有H+存在,也可能有OH-存在,分析时要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一定能大量共存(满足无论是与H+还是与OH-都不会反应)还是可能大量共存(只要满足与H+、OH-中的一种不会反应就可以)。

例4.若溶液能与Al反应放出H2,满足此条件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Al3+、Na+、NO3-、Cl-

B.K+、Na+、Cl-、SO42-

C.K+、Na+、Cl-、AlO2-

D.K+、NH4+、SO42-、NO3-

解析:题目所给的溶液为酸性(含有H+)或碱性(含有OH-)溶液。正确选项应满足在酸性或碱性都能大量共存的条件,只有B项符合题意。

五.“氧化还原反应”条件型

若题目中出现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这样的条件时,要考虑各离子组中是否存在强氧化性和强还原性的离子。如Fe3+与S2-、SO32-、HSO3-、I-;H+与S2O32-和S2-;MnO4-(H+)与Cl-;MnO4-(H+)、NO3-(H+)与Fe2+、S2-、HS-、SO32-、HSO3-、Br-、I-等不能大量共存。

例5.下列离子在溶液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H+、NO3-、Fe2+、Na+

B.Ag+、NO3-、Cl-、K+

C.K+、Ba2+、OH-、SO42-

D.Cu2+、NH4+、Br-、OH-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两个条件。A项中H+、NO3-、Fe2+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答案为A项。

跟踪训练

1.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酸性溶液Na+、K+、MnO4-、Br-

B.酸性溶液Fe3+、NH4+、I-、NO3-

C.碱性溶液Na+、K+、AlO2-、SO42-

D.碱性溶液Ba2+、Na+、CO32-、Cl-

2.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在含大量Fe3+的溶液中

NH4+、Na+、Cl-、OH-

B.在强碱性溶液中 Na+、K+、AlO2-、CO32-

C.在无色透明的溶液中

NH4+、Fe3+、SO42-、NO3-

D.在PH=1的溶液中

K+、Fe2+、Cl-、NO3-

答案:

1、C

2、B

篇3:高三化学知识点背诵小结

一、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1. 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的概念。

化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是一项需要人们不断观察现象变化的科学。因此, 化学的基本现象就是化学基础知识的具体表现。化学变化往往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 在很多方面, 对于化学反应的现象的观察研究也渗透着其物理现象的相应变化。比如, 在蜡烛的燃烧中, 蜡烛先是在高温受热下进行融化, 即发生固态向液态的状态变化, 然后以固相、液相两相混合体系的形式发生氧化反应。同时, 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其反应实质进行了解, 即弄清楚其化学反应的概念。再说蜡烛燃烧的过程中, 我们把蜡烛点燃后将一个烧杯倒置于蜡烛上, 然后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实验现象可以明显观察到不久后蜡烛熄灭, 并且烧杯壁上充满水珠, 这是因为反应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2. 化学原理和化学一般规律。

所谓化学原理, 指的是将化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最后得出的总结性规律。比如, 高中化学中作为重点强调的知识点勒夏特列原理, 该原理是说, 如果在一个反应平衡中, 改变影响平衡的任一条件 (c、P或T) , 平衡就向减弱这种改变的反应方向进行移动。该原理就解释了化学反应平衡移动、化学反应速率等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化学原理不同, 化学的一般规律则是一个经过漫长的科学实践和验证得出并且沿用至今的定理。比较典型的就是元素周期律以及元素周期表, 这两大化学基础知识我相信大多数师生都不会感到陌生。

二、高三化学基础知识的强化及应用

1. 合理编选习题, 专注方法运用。

一般而言, 基础知识都是出自于课本教材的, 不管考试所出的题是难是易, 其根本都应该立足于已学的知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是平时试题还是高考真题, 命题人都需要通过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点找到出题的依据。因此相对而言, 教师可以抓住教材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 最好是开展专题专栏对比较关键的基础知识结构和应用进行辅导。高三在进行复习时, 如果只是简单的重复, 那对高考毫无意义, 应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高考化学中, 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居多, 其中在化学元素方面, 对复习资料进行整理时, 应把握“结构、性质、用途、分布与获取途径”的主要思路。比如碳族元素中的C (碳) , C为第四主族元素, 原子序数为6, 在单质的情况下有金刚石、石墨、C60等形态, 而其物理性质和分子结构截然不同;C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拥有十分广泛而强大的用途, 如木炭可以作为燃料、活性炭可以作为吸附剂等;C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矿藏形式分布, 其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高 (地壳中各元素含量见图1) , 但是C组成的化合物广布全球。在进行一种元素的专题详解后, 还要对该元素的化合物进行一定的拓展讨论, 使学生充分理解元素的各种性质。比如C所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可以说是成千上万, 因此在高三这个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的时期, 应该首先了解C的原子结构与形成化学键的情况分析, 为今后有机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2. 科学安排考核, 检验掌握程度。

教师自身要重视对学生平时的基础知识考核训练, 积极开设周考、月考等平时小考, 最重要的是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对习题的编选进行合理的改良。在对学生课后任务或考试试题的安排中, 教师应该注意课本基础知识的拓展, 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加以归纳, 并且在试题中必须有70%以上比例的基础知识考点。下面从高中化学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专题3中举出一个例题:某烃A 0.2mol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之后, 生成化合物B、C各1.2mol, 试回答: (1) 烃A的分子式为______。 (2) 若取一定量的烃A完全燃烧后, 生成B、C各3 mol, 则有_______g烃A参加了反应, 燃烧时消耗标准状况下的氧气_______L。 (3) 若烃A不能使溴水褪色, 但在一定条件下, 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其一氯代物只有一种, 则烃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其解析如下:烃A中n (A) ∶n (C) ∶n (H) =0.2∶1.2∶ (1.2×2) =1∶6∶12, 则分子式为C6H12;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各3mol, 则A消耗了0.5mol, 合42g, 消耗氧气之体积VO2=4.5mol×22.4L/mol=100.8L。因为题目中说到A不能使溴水褪色, 则不含C=C, 因此只能是环状结构, 考虑到一氯代物只存在一种, 说明结构对称且不含侧链。我们可以看到, 这是一道带有计算的有机化合物推断题, 往往出现在填空题中。通过这样一个比较简短的题设, 很好地向学生展示了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物质组成、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等, 当学生面对这种基础的题目或者是更难的题目时, 就会进行反思, 主动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强化专题解析, 对点对面辅导。

高中化学的知识点较多, 知识网络较为复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全面理解教材内涵, 将教材分为多个不同的专题来逐一对学生进行解析。例如, 在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6中, 教师把讲解电化学能的一个章节专门划分为一个专栏, 作为原电池的专题。在此专题中, 由于电化学涉及到之前学过的许多知识, 教师要首先向学生介绍电化学的相关基础知识, 包括化学腐蚀、氧化还原反应等。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又包括原电池的组成结构、原电池的反应过程和原电池的能量转换等, 这些都是必须熟练掌握的。一个简单的Zn-Cu原电池, 由金属锌、金属铜、导线、硫酸锌溶液、硫酸铜溶液以及连接两溶液间的盐桥组成。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 其电极发生的反应为:负极:Zn-2e-=Zn2+, 正极:Cu2++2e-=Cu, 电池总反应:Zn+Cu2+=Zn2++Cu。由此还可以复习高中阶段常考的各类金属活性的排列顺序, 从强到弱依次为钾、钠、钙、镁、铝、锌、铁、锡、铅、 (氢) 、铜、汞、银、铂、金。而讲到原电池, 还可以从中扩展出燃料电池的引申知识, 拓宽学生的视野。这样在知识点的拓展、知识面的延伸上, 就做到了对学生有效的辅导。

三、重视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

1. 重视基础化学理论的教学。

化学理论是对自然界中大量化学事实所进行的阶段性解释, 每一种化学理论都可以作为一种有机的模型, 在不同的模型下, 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对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进行过怎样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结果。比如门捷列夫在对元素周期律进行完善时, 就发现了前人对基本元素的变化规律总结不够充分, 于是他自己通过许多实验、理论的结合, 最终得出了更为完整的元素周期律, 补充了许多之前都不被认可的物质。由此可见, 基础化学理论的教学应该被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一些特色的教学方式对化学理论知识和体系进行讲解, 比如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原子或分子的结构模型与电子的运动, 并且通过动态图、动画等揭示化学反应的动向, 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2. 重视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

在化学实验复习时, 应从实验仪器的使用及连接、药品的选择、溶液的配制、装置的搭配与基本的操作手法出发。同时还要注意操作的细节问题, 比如, 胶头滴管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p H试纸的读数等, 都是十分基础的实验操作。高中化学一般多以制备常见物质为主, 尽管难度不大, 但却为熟悉化学实验常用方法以及从事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生未来参加研究生面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因此, 重视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 就必须回归并整合教材中的实验, 改进传统教学方式, 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评价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高三这个特殊的教育阶段, 理科生中化学教学也尤其重要。教师要做到抓重点、抓难点和合理安排考核测试等必要工作, 扎实打牢基础, 结合化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考虑, 努力做好高三化学的学习和复习这两项工作。

摘要: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特点是多而散乱、散乱而复杂、复杂而烦琐, 学好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却是解决高考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作为高考前的重要阶段, 高三化学的教学是中学化学学习的关键时期。本文从重视基础知识巩固的角度出发, 展开对高三化学教学的一系列探讨, 简要介绍了几种在高考化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三化学,高考,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林梦涛.提高高三化学复习效率[J].新课程·实践智慧, 2015, (1) .

[2]赵连利.高三化学教学反思[J].考试周刊, 2014, (97) .

篇4:高考复习中应注重化学知识的小结

行系统复习带来了许多麻烦,作为化学教师,注

意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就显得至关重要。要作好

小结,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一、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化学知识

这是搞好小结的首要条件,教师在平时的

教学中就应严格要求,使学生全面而牢固地掌

握化学基础知识,如工业制H2SO4中SO2转化

成SO3是在接触室里进行,同时应知这种装

置也叫转化器;再如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一提此概

念,学生应马上回忆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

碳原子126C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该种原子

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平均相对原子质量是根据多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其在自然

界的百分含量算出来的平均值)。只有全面而准

确地掌握了化学知识,才有小结的基础,只有

这样,才能做好小结。

二、逆向思维能力

要搞好小结,逆向思维能力也是不可缺少

的,如学生学习了硝酸的氧化性,对不活泼的金

属与硝酸反应,其还原产物与其浓度有关,浓硝

酸的还原产物为NO2,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为

NO,化学方程式如下: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学生在掌握了这些知识后,教师应培养学生

的逆向思维能力,如金属与硝酸反应其还原产物

为硝酸铵,那么这种硝酸的浓度将如何?学生根

据以上知识逆向思维得出此硝酸的浓度应极

稀。如化学平衡理论中速度与平衡移动的关系

是v正>v逆时,平衡正向移动;v正

逆向移动。但反应速度与浓度、压强、温度、催

化剂等外界条件均有关系,对反应mA(g)+nB(g)pC(g)+qD(g)而言,若m+n>p+q,

即正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增大压强正

反应速度增加快,逆反应速度增加慢,故平衡正

向移动。学生也应逆向思维,当平衡正向移动

时,说明正反应是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

三、培养学生应有概括综合能力

要搞好小结,学生还必须有较强的综合能

力。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

力,通过单元小结进行示范,并指导学生注意多

训练,培养形成这种能力。如学习了酸碱盐溶液

的酸碱性后,应让学生小结:

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强酸弱碱盐溶液、

某些弱酸弱碱盐溶液;

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强碱弱酸盐溶液、

某些弱酸弱碱盐溶液;

显中性的溶液:强酸强碱盐溶液、某些弱酸

弱碱盐溶液。

四、注意实验中的小结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做好

实验的同时注意归纳小结,如实验室制取气体

的装置,应注意对比分析,主要装置图可归纳

为下列几种:

1.启普发生器(块状固体与液体不加热的

反应)

如制H2、CO2、H2S等。

2.大试管(固体加热反应)

如制O2、CH4、NH3等。

3.分液漏斗、烧瓶(固体与液体加热的反应)

如制Cl2、HCl、SO2等。

4.烧瓶、温度计

如制乙烯等。

5.广口瓶、分液漏斗

如制乙炔等。

6.烧瓶或大试管

如制NO、NO2等。

这样,只要学生知道了具体的反应,就有相

对应的装置图,如实验室制Cl2和HCl气体: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NaCl+H2SO4(浓)△Na2SO4+2HCl↑

均属固体与液体加热制气体的反应,即制备部

分装置图应相同。

再如气体的验满方法有:

1.点火法;2.试纸

法;3.观察法。

试纸有:pH试纸;KI淀粉试纸;红色石蕊

试纸;蓝色石蕊试纸;醋酸铅试纸。

总之,搞好知识的小结,有利于同学们节

省时间,提高复习的效率,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

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小结

是学好化学的关键环节,不可忽视。

(收稿日期:2015-01-10)

篇5:高三地理背诵知识点

2.旅游业的特点:地域性 季节性 综合性

地域性: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旅游资源 季节性:旅游资源受季节变化的影响。

综合性:旅游业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教育等内容在内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性产业。涉及到行、食、住、购等多方面

3、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意义/作用/好处:

(1)、发展国际旅游: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2)、发展国内旅游:刺激消费,加快货币流通

(3)、吸纳劳动力,增加就业。

(4)、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①、不同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景观。②、同一景区,不同季节景观不同。

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距离

经济收入——出行动机——闲暇时间——旅游

旅游消费市场:游客的来源地,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 市场距离:旅游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

越接近经济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越高

3.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①、价值种类: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休闲娱乐价值、教育意义价值等

②、评价:集群状况、组合状况、独特性

4、旅游地交通的通达性

交通便利——耗时短——游客多——经济价值增加

5、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及环境承载量:配套实施完善——地区接待能力强

6、社会环境:社会稳定、治安良好、法制健全等

三、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积极影响:合理开发旅游业,有利于促进环境及文物保护,弘扬民族文化,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消极影响: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

①、大气污染:交通发展以及能源的使用 ②水污染:旅游实施排放污水 ③ 、固体废弃物污:旅游者乱抛垃圾

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不法分子盗挖珍贵花木偷猎野生动物

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当地居民随意摆摊设点;景区索道、电杆、宾馆等“建设性”破坏

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呼吸、汗水的作用和乱刻乱画的不文明行为——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占据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分享当地公共实施

治理环境问题的措施:

1、自然景观:

①、治理生活污水和垃圾等污染物 ?

②、加强封山育林,涵养水源,保护景观生态系统

篇6:高三地理背诵知识点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自然原因是目前正处于温暖期,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遭破坏,导致二氧化碳增多,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温室效应增强,全球变暖。

二、全球变暖的影响:

(1)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加强;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海岸线缩短;影响沿海水产养殖;破坏港口建设等。

(2)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3)增加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

(4)影响农业生产,中低纬度地区气候变干,作物减产;高纬度地区热量增加,作物增产;但世界粮食总产量减少。

(5)影响工业生产,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总体上能源消耗增加。

(6)扩大疫病的流行,危害人体健康。

三、应对全球变暖策略:

(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植树造林,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

(3)适应气候变化:培育新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上一篇:大学班长月总结范文下一篇:林区安全生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