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教育教学中情感

2024-06-25

音乐在教育教学中情感(精选8篇)

篇1:音乐在教育教学中情感

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郭店一中 冉庆丽

摘要: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首先对音乐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其次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这样才能够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

关键字:音乐 情感 体验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和音乐中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情感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自然流露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情感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是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应。那些专家们经常把他们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情感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情感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它或是快乐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情感体验,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性上的直接体验。

例如:在崇高美和欢乐美这一节课中,给学生们欣赏《祝酒歌》,音乐刚响起,有的学生就跟着节奏律动了起来,很显然,他们是很自然的被音乐中欢快热烈的情绪所感染了,所以不由自主的动了起来。在教学中我还发现,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时,我让学生们说说初步欣赏后的感受,几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1.柔和。2.像水波在荡漾。3.纯净、幽雅。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

然而,学生们对具有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在欣赏完了琵琶曲《十面埋伏》后,同样让学生说说自己初步听过后的感觉,结果几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1.痛苦的回忆。2.欢快热烈地。3.酒狂。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甚至还有截然相反的感情体验,原因在于,平时学生们很少接触琵琶曲,对这些音乐不能进行正确的感知,在加上对音乐的内涵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所以才会出现体验乐曲的情感出现错误的现象。我们上面所讲的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要想更准确的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还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包括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情感等等。我们只有对作品创作的背景和思想有所了解,才能够真正深入、准确的去理解音乐中的情感。这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所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例如:在音乐的悲剧美这一单元中,给学生们欣赏勋伯格的《一个华沙幸存者》,必须在欣赏前向学生们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介绍纳粹分子屠杀犹太人的罪行,介绍作者勋伯格也是犹太人出生,他很关注犹太人的生活,并且痛恨纳粹分子的残暴罪行。让学生们了解了创作背景后,因为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作品,所以,还要先分别把作品中的三种声音挑出来让学生听一听,并说明这三个声音分别代表着:1.幸存者的叙述,用英语。2.纳粹军官的叫喊声,用德语。3.集中营中的犹太人即将被送进煤气室时,用希伯来语唱着古老的圣歌。在欣赏的同时,大屏幕投影歌词的中文翻译,让学生对应的翻译欣赏,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准确、深入的理解这部作品的内涵,同时使学生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犹太人的同情之情以及对德国法西斯的痛恨和愤怒。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比其他艺术更直接作用于人的感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注重情感交流,要通过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产生愉快、痛苦、愤怒、兴奋、忧愁、哀伤等情感与精神共鸣,达到与音乐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陶冶情操,激发其乐观向上的精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基础,积极地与学生产生情感交流,以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发他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愿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音乐智能。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音乐魅力,发展音乐智能呢?

首先,要能够拓展音乐空间,感知多种音乐情感。我曾对两届高一新生都坐了调查,让每个人写下自己喜欢的歌曲、歌手、音乐类型等,结果95%的学生都写的周杰伦、艾微尔以及一些韩国组合和明星,只有极个别的几个学生会喜欢古典音乐、戏曲艺术,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课本里的歌曲。因此这给我们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拓展音乐空间,正确选择课外合适的教材,让学生感知不同情感的音乐内容,使学生能正确的辨别哪些音乐作品符合自己的欣赏水平,有利于音乐智能的提高。

其次,要重视情境教学、引发真实情感。同样,在音乐的悲剧美这一单元,我选择了电影《辛德勒名单》当中的一段作为导入,视频上再现了战争的残酷,纳粹军官的残暴,加上背景音乐的衬托,很多女生在课堂上就留下了眼泪。这种情境的导入使学生们的情感完全投入到了音乐作品中,从而对整节可所有作品的欣赏都能够深入、准确的进行。音乐来源于情感,又是表现情感的载体。音乐不仅能描绘让人心动的情境,还能激发人的表现、创造能力。当学生的情感投入进去后,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鼓励其进行艺术情境再创作。在拉丁美洲音乐的欣赏中,学生对拉丁舞蹈的节奏很感兴趣,于是我就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创作节奏型,并把自己的节奏配上课本上的音乐,然后表演给全班同学看,结果完成的效果非常好。

第三,展开联想翅膀、诱发心中美感。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在心里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向前进行。” 可见音乐作品是与一定事物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应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的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感觉,体验到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联想。在高一的第一节音乐课上,欣赏钢琴曲《少女的祈祷》,让学生自由的想象,脑海中浮现的什么样的画面,教师可以通过作品的旋律、曲调帮助学生们联想,但不能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在享受了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在音乐表现智能上得到了发展。

总之,我认为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首先对音乐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其次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这样才能够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当然,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个性也有差异,所以每个人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中都会渗透着自己的主观色彩,而不可能和作者创作这首乐曲时的感情体验完全一样。

综上所述,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在情感上有了深刻、正确的理解,才能对音乐有更完整的理解。在音乐的教学中,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到音乐特有的魅力,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只有重视的音乐中的情感体验,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喜欢音乐、了解音乐,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从音乐欣赏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篇2:音乐在教育教学中情感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艺术有力的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里因素。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因而,音乐教学必须注意情感的培养,情感目标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他们的歌声更动听,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唱引发情感

由于学生缺乏唱歌的经验和技巧,所以唱起来往往质量不高。在学新歌之前,首先要先听一听教师的范唱(教师最好是自己声情并茂的进行范唱,特殊情况下教师可利用录像、磁带代替),因为教师富有感情的范唱是通过人声传递的审美情感,它比任何艺术手段更直观、更具体,也更能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此来引发情感,使其心神产生振奋的快乐感,做到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1、范唱诱发情感。教者的范唱起示范作用,对于引发学生唱好歌的强烈愿望,会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所以,这一环不可少。如在学唱《清晨》这首歌时,我利用声情并茂的方式先行范唱,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旋律明快而又流畅的歌曲,进而聆听到歌声的美妙,然后再熟悉歌谱,教唱歌词,有效地引发了唱歌的需要感。

2、听录音品味音乐的情感。在对歌词内容及旋律有了初步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要使唱歌的质量提高一步,可以利用放录音的方法,令其细心地品味小歌唱家演唱的韵味,反复识记歌词,耳听几遍,从中领略真情实感。然后再让学生随着录音机轻声地一遍又一遍地随唱,声音逐渐加大,直到基本能独立唱出,最后,让全班学生反复与教师哼唱,强化情感的表达。

二、练唱焕发情感

新授学唱环节结束之后,给学生一个小憩,歇歇嗓子,默记歌词或轻声地自我练唱,然后开始巩固练唱环节的正式练唱训练,以次来唤起唱好歌的情感。

1、典型引路感召情感。鉴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唱歌水平的差异,挑选学得快、唱得好的拔尖学生进行练唱,发挥其典型引路的作用,感召唱歌情感。教师给以鼓励和指导,让他们的歌喉得到锻炼,提高唱歌水平,使全班学生都能乐于自我表现。

2、齐唱上带动情感。在反复练唱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齐唱,相互学习,以优带差,会的要大声些,不熟的`可小声点,最后达到都能放声歌唱的速度。

三、演唱迸发情感

在前两个阶段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学会了歌唱,这时就要开展竞争,刺激声誉动机进行饶有兴趣的演唱比赛,使唱歌的水平更上一层楼,情感再跨新台阶。

1、分组竞赛激励情感。在分组竞赛之前,让学生酝酿一下情绪,练唱一番,查找差距,弥补不足,然后进行正式演唱比赛。看哪一组唱得齐,唱得好,让学生们评头论足,推选出优胜组,教师给予表扬,全班同学鼓掌表示祝贺。

2、选优秀歌手鼓励上进。分组比赛结束后,让学生推荐小歌手、小歌星,开展歌手评选活动。教师伴奏,歌手站在讲台上依次演唱,其他同学当评委,评定成绩(10分制),然后评选出优秀歌手。由教师、学生进行评价。有利于发挥个性特长,调动唱好歌的自觉能动性,迸发出唱好歌曲的情感。

篇3: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实现

一、音乐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1. 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人的人格完善和道德自我发展过程中, 情感既是人格和道德的内容, 又是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之一。情感的培育就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过程。音乐教学的多项内容都是面向全体学生, 在学生们的相互交流中进行的。在音乐教学中注重情感的培育, 让学生学会关心周围的人, 在合作中彼此表示真挚友好的情感, 从而相互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 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 影响和调节认知过程, 促成学生的终身学习。

从教学认识论的角度看, 教学过程是一种区别于成人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认识过程。但是, 如果从师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心理活动的构成因素来看, 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没有情感体验支撑的知识学习充其量是一种教条式的学习。终身学习要求人们保持乐于学习的态度, 而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会让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有快乐的情感体验,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音乐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基本原则

1. 智力发展与情感培养相促进的原则。

人的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是相互对称发展、相互依存前进的, 这种情知对称性决定了音乐教学中学生认知学习和情感的内涵是相互促进的。音乐中情感的载体是音乐语言, 它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表现手段在音响的流动中表现出来, 学生在流动的音响中, 甚至在没有景物、没有图像甚至没有文字的情况下, 都可以进行内心感受, 这种内心情感的体验大大地发展了学生的感知、注意、记忆、联想、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又大有裨益。在教育者设计的音乐活动中, 学生主体心理过程中的情感因素被学生的认知能力激活, 通过想象或移情等中介环节, 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从而促进高级社会情感的内化。认知愈深, 情感意志活动愈强, 积极的情绪情感反过来又能推动认识的深入。

2. 艺术融情与技能技巧相融合的原则。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 不仅要提高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美的能力, 而且还需要培养其在音乐艺术方面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因此, 音乐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技能技巧训练, 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音乐教育忽视情感教育的理由。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比其他艺术更能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内心世界。音乐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学科, 而且技术仅是一种表现手段, 是为一定的内容和形式服务的, 任何脱离美感表现的技能技巧训练都是缺乏审美意义的。因此, 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情感时, 既要注意到知识技能是音乐的载体和表现手段, 又要注意到音乐的艺术性是对音乐情感内涵的把握, 两者要做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让音乐知识的传授不脱离艺术表现, 并能从艺术的角度去把握, 使艺术融情与技能技巧有机融合。

3. 感受鉴赏与表现创造相结合的原则。

音乐是富于情感的艺术, 音乐的情感不单是人的本能生理现象, 也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的情感, 对于它的感受、理解、表现, 必须经过音乐审美感的培养。音乐审美感的培养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感受、鉴赏音乐美, 以及表现、创造音乐美的教育过程, 从某一方面讲, 也就是情感教育的过程。我们知道, 音乐的情感体验首先从感受音乐开始, 在欣赏音乐时, 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和加强, 使之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和愉悦的体验。但我们的情感体验不能仅靠欣赏这种形式, 必须让学生带着欣赏获得的积极主动的意识投入到表现、创造音乐美的情感体验过程中去, 从中得到具有积极意义的成功体验, 这比单纯欣赏音乐更容易体验到音乐的情感。随着这种表现、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 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感受、鉴赏美, 两个环节互相结合, 相互影响, 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递进上升, 对情感的理解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 将获得的审美经验转化为行为的技能、技巧, 从而形成稳定的情感和人格。所以, 音乐教育中, 情感教育只有遵循感受鉴赏与表现创造相结合的原则, 才能实现对人类情感理性化的塑造。

三、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施

1. 在音乐情感教育中进行美育教学。

音乐情感教育中的美育教学是通过音乐艺术形象表达一种思想感情。在音乐教育中, 要利用音乐充满情感流露的艺术特点来充实学生的心灵, 开阔学生的精神领域, 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帮助学生把道德规范转变成自己内心情感的需求, 自觉地与周围的世界建立和谐美好的关系, 做到既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又兼顾周围整体的和谐, 并能为实现真、善、美的最高理想而努力。让学生懂得音乐表达情感的基本手段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让学生从音乐教学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情感熏陶。教师对音乐教材所表达的美的感知, 不应只停留在对音乐作品形式和内容美感的赏析上, 而是要进一步发掘音乐作品的内在美, 领悟音乐作品中所蕴藏的生活情趣、人格情操等高层次内涵。

2. 运用语言创设情境教学。

音乐本身是音乐教学中表达情感的语言, 但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是创设情境教学的基础。设计精炼准确、饱含情感的开场语, 能够很快地把学生带入预设的情感境界。引述作品背景材料, 穿插与作品相关联的故事, 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入情境的创设过程当中。这是由于学生的阅历和知识结构各不相同, 在遇到超出他们知识范围的内容时, 他们在情感的体验上就会处于空白状态。这时, 引述作品背景材料, 补充相关的知识, 让学生在对认知内容进行形象、鲜明的感触后, 便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与互动。在接触音乐作品时, 通过动情的讲解、表现, 能很好地实现情感互动的目的。教师讲话时的声音也是创设情境教学的有效手段, 如在介绍音乐作品或朗诵歌词时, 把握住文字的内容情感, 以恰当的速度、力度和音量, 朗诵得准确、生动、清晰、悦耳, 从中表现出语言所特有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使学生在这种声音的感染下产生丰富的联想, 从而进入音乐所表现的情境。

3. 根据心理学原理在音乐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

心理学理论认为, 人的情感可以通过迁移而直接形成, 并通过泛化而向情操逐步升华。这种情感的迁移和泛化, 就是情感形成的一条以情生情的途径。因此, 以情生情就是学生通过认知、感受、体悟音乐, 情感直接发生迁移, 达到一定的情操形成的基础,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泛化, 进一步丰富和强化学生的情感积累, 以实现学生情感发展的良性循环。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对学生以情生情的培养非常关键。在以往的欣赏教学中, 教师只注重从主旨、组织材料、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引导学生, 忽视了情感、意志、性格和集体合作等素质的培养。教师要在课堂上大胆放手, 激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引导和点拨, 用欣赏的语气予以肯定和鼓励, 用激情的表现来带动和感染, 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思维和想象, 就可以在平等、民主、和谐、激情的氛围中真正激发学生思想和情感的火花。

4. 通过音乐自身的内容来进行情感的体验。

瓦格纳曾说:音乐不是表现某一个人在某种状态下的激情, 而是表现激情本身。音乐教育正是这样, 音乐艺术自身就应是美的化身。节奏变化多端, 如节奏平稳、节奏缓慢、节奏鲜明或节奏富于民族特色, 因此节奏是音乐的骨骼, 是声音在时间上的组织。节奏的变化使情绪有很大的差异, 节奏缓慢时心情平和或沉重或压抑, 节奏鲜明时则一般情绪高涨、激动。节奏的快慢也会使生理、心理产生变化, 导致情感体验不相一致。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节奏练习, 体会这些变化。

参考文献

[1]曹理, 何工著.音乐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齐易, 张文川著.音乐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3]龚妮丽著.音乐美学论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篇4: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

关键词:初中音乐;情感体验;情感投入;多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00-01

引言

音乐可以说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初中音乐课程具有很强的情感性特征。音乐教育还是以审美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愉悦感受以及积极参与为出发点,最终的教育目的是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文化修养为宗旨的。柏拉图曾经说过:“对身体用体育,对心灵用音乐。”基于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就要通过音乐作品和以情动人的方式方法,善于把理性内容转化成情感的形式,让音乐教学逐渐变成一种渗透着理性的情感教育。本文主要围绕着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展开,具体分析如下几点:

一、发挥声音传情作用,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音乐既能以声传情,又能以情感人。教师的情感投入一旦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学生也会产生出积极的情绪因子,唤醒相应的情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管是音乐本身的魅力还是教师的语言,只要是优美动听的声音,对学生来说都是传递感情的强大武器,都是可以被运用到情感贯彻教学当中的。因此,教师可以把语言的优美、动听的特点发挥出来,把握好语音、语速、语调的度,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让学生都能身临其境地去感知音乐之美。再者,教师在范唱的过程中也要运用熟练、规范、流畅且富有情感的音乐打动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在音乐教学时,还要注重语言与音乐的优美情感性,因为当学生的情感因素被有效激发起来后,对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激发创造,悦情促趣

音乐创造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创造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学生创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参与音乐创作的意愿调动出来,唤起学生的音乐情感,启发并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孔夫子有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也曾说过:“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探究的兴趣,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润滑剂。当学生对音乐作品开始有自己的独特感知、理解时,并且通过充分体验后,在头脑中音乐作品的内涵逐渐丰富起来,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主动探究的实际需求。接着,再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自觉产生出来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也是音乐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例如,组织学生欣赏四幕幻想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四小天鹅舞曲”,这段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跳动的节奏、欢快的速度以及强弱对比分明的音响所表达出来的那种质朴动人且又富于田园般的诗意来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接着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用律动或者是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自己的独特个性。这种即兴的音乐创作活动,既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又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三、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音乐课基本都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模式既不能活跃课堂氛围,又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笔者也越来越感觉到简单的音乐传授以及单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了。所以,可以建立”歌配画“的综合性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音乐技巧,又能帮助学生积累大量丰富的绘画素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欣赏《渔舟唱晚》这首歌的时候,笔者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把这首歌的歌词展示出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接着,再播放音乐,鼓励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再提炼出自己绘画的素材,借着歌曲营造出来的意境,勾勒出一幅夕阳西下的晚景图。创设这样的教学,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艺术文化的多元化和兼容化,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也发挥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音乐欣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的个性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在欣赏教学时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语言几乎成为表达、交流音乐感受的唯一途径。这种欣赏教学方式,仅仅能满足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实际需要,但是对于另一部分不善于语言表达更善于运用其他方式表现的学生而言明显处在“技不如人”的窘境之中。久而久之,这一部分学生就会对参与音乐体验的表达活动缺少内在驱动性和积极性,逐渐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在设计音乐欣赏活动时,就需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多提供表达内心感受的平台,比如说表演、绘画、歌唱以及编讲故事等方式。这其中也包括语言表达,逐渐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慢慢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用他人长处补自己之短处,逐渐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音乐是开启人们智慧的一把金钥匙,以情感活动为基础的活动形式,既是艺术的体现,也是学生情感表达的独特方式。情感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真实写照,在教学过程中,要全身心地投入,教师既要加强自身的情感元素,也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采用多种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实现音乐情感教学,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最终为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智力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潘丹妮.让音乐为心灵成长悦动:谈初中音乐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3).

[3]曾莲春.初中音乐教学情感因素的分析与培养措施[J].考试周刊.2009(14).

[4]黄春艳.浅谈如何在音乐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J].新课程:下,2011(05).

[5]黄春艳.浅谈如何在音乐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J].新课程:下,2011(05).

篇5:音乐在教育教学中情感

【摘 要】情感教育是在中小学教育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而音乐由于其特殊性,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是以感知美、体验美、表现美为目的。它易于师生情感交流,易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易于引起师生共鸣,使音乐中的情感和学生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是实施美育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情感教学 美誉教育

音乐课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由它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音乐教学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但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偏重“专业化”,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作是一门学习识谱、唱歌,传授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课程,以至音乐课的情感功能和作用不能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这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和狭隘与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及时纠正和改变。音乐教育是以感知美、体验美、表现美为目的。它易于师生情感交流,易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易于引起师生共鸣,使音乐中的情感和学生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是实施美育的重要环节。

一、教师在课堂上情感要投入

第一,以声传情,让学生体会情。师生在情感上的互为沟通,会使学生的情感与认知产生“和谐共振”。如果一个音乐教师在范唱歌曲时,缺乏歌唱的情真意切,那是无法触动学生心灵的。只有当声音和表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能被称为“艺术”。显然,声乐艺术如果失去了情感的动作性和它的表情力量,也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如教唱或欣赏《松花江上》、《黄水谣》等抗战歌曲时,教师首先自己要表达情感,要唱或表现出流浪者失去家园、妻离子散、四处逃亡的悲怆,用激人肺腑得歌声激发学生们对侵略者的复仇情绪。否则,只凭歌词,文字的交代或干巴巴的演唱,那就不够艺术,内容再好而少感情,那只是音乐上概念化的表露,是难以感人肺腑的,只会扼杀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第二,体态递情,让学生感受情。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讲究讲、唱、奏、演的艺术,还要充分利用手势、动作、表情、眼神、服饰等体态语表情达意,营造活泼、融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引导学生强化对音乐情感的理解。

首先,要发挥周时的指挥作用,要通过其用力的程度、节奏的快慢、动作的起伏,驾驭学生感情的变化,使之或悲或喜、或忧或乐、或哀或怨跟随手势变化而变化,例如:在教民乐合奏《金蛇狂舞》时,要深刻把握乐曲热情、欢乐、明快的特点,可用手势打出轻盈的快节奏,以示欢乐。

其次,要注意其它动作对学生心理的暗示,音乐教师要善于做“导演”,在关键之处以恰到好处的动作传达感情,引领学生的感情,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乐曲进行到强烈的管乐奏出扣击命运之门的强音时,教师如果紧紧握拳头、双臂振动做出一种和对方拼搏的架势,学生自然就会理解乐曲的情感。

而表情和眼神,则是音乐表现中的时时相伴,任然以《命运交响曲》为例“第一乐章奏鸣式,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发展出令人惊恐不安的第一主题。此时,教师应表现出一种惊恐之情,则会给学生以直观暗示,接着当圆号吹出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时,也要给学生以如释重负的喜悦之色。

二、建立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桥梁。

教育实践证明,师生之间有了融洽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的激励,会给学生以驱动力,教师要做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第一,对待学生要在“爱”、“信”、“敬”三个字上下功夫,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对老师产生父母般的信任。学生信任老师,才能尊重老师,师生情感沟通了,教育就会在学生身上产生明显效应,他们会很自觉地和着节奏鲜明的旋律成为老师很好的“听众”,继而成为合格的“演员”,使其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感受音乐、体会音乐、表现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从素质教育的深层入手,改变以教学中重心智轻情感的做法。

第二,教师必须对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这是音乐教师必备的业务素质和心理品质之一。音乐教师不光是音乐作品的欣赏者,更是音乐作品艺术情感的传递者。因此,教师要在深刻理解、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情感脉络,并通过恰当的手段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音乐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充电”与“补氧”,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与音乐素养。

第三,教师要善于运用调动学生情趣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寓情于教,用真挚的情感去启发感染学生,在音乐作品与学生情感之间架起桥梁。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与学生共同参与演唱、演奏、创作表演等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音乐情感、领略音乐真谛、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如:在学习《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叙事性歌曲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演唱,自己也表演鬼子兵的形象,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创作表演中,教师的参与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教师富有激情的表演感染了学生,激活了学生的情感投入,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们仿佛回到了二小放牛的山坡,目睹了二小的机智、勇敢和敌人的愚蠢、残暴,当唱到“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时,都流下了悲愤的眼泪,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体验成功的喜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要注意创设机会给学生以成功的角色体验,注重在不同的环境中激发学生参与自编演的创作欲望,用舞蹈、声乐演唱、乐器演奏、音乐剧、小品节奏问答等竞赛活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努力创设一种民主、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教学中药做到静中有动,动静交融,使他们置身于音乐的天地之中,切身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

感。只有这样,音乐教学才会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一,创设情境以激情。“设境”是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参与学习,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同时设境可以营造与音乐作品相适应的气氛,对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收到良好的效果。设境的手段很多,可以讲故事观看画面、音像资料等。如欣赏第七册第三课《在钟表店里》时,我在教室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钟表、工人们在紧张忙碌的挂图,音乐响起,钟表的嘀哒声传入耳中,学生们仿佛走进了钟表的世界,流连忘返。

第二,启发想象以入情,鼓励参与以激情。音乐艺术是通过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学习音乐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因而,倾听音乐显得尤为重要。当音乐之手轻轻拨动每个孩子心灵之弦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可以用具有启发性的提问或富有诗意的描述,或用其他艺术手段,让学生结合自身的阅历与情感体验来感知音乐,展开丰富的联想,荡舟于音乐的海洋。如在第十册补充歌曲《驼铃响叮铛》的教学中,我请学生先欣赏一遍,并要求孩子们闭上眼睛倾听。前奏是用弹拨乐器演奏的带有浓郁沙漠气息,并在其中夹杂着打击乐器,铃鼓演奏的是一段非常有特色的音乐,孩子们一下子被带入了乐曲的环境氛围之中,我又启发孩子,你仿佛看到哪些情景„„

篇6:音乐在教育教学中情感

关键词:情感教育 因素 音乐欣赏 运用 策略

新课标从人的终身全面发展出发,以人为本,围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核心理念;从基于人的发展,关注人的发展和为了人的发展出发,努力制定了充满人性化的、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把培养目标由原来的“音乐天赋或精英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大众化教育。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初中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特点为依据,针对欣赏课中的“情感教育”作以下粗浅阐述,谈点感悟而已。

一、中学音乐欣赏课为何要注重“情感教育”

1、时代需要

新课标带来了音乐教育的重大改革,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新课标”展示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即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情感的培养。初中音乐欣赏课的首要任务是吸引学生参与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情感,这一任务通过欣赏教学来完成是一条必经之路。

2、素质教育的需求

随着课程改革,加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实现素质教育课程化。人们情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课对丰富人的情感,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它不仅体现在欣赏课,还体现在教唱、理论等不同的内容中,它在音乐教学中可谓无处不在。欣赏中对作品的情感教育,可以提高音乐、艺术、文学等多方面的素质基础。是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3、音乐欣赏的专业需求

音乐欣赏作为音乐体验中的一种专业,可谓音乐的“最高境界”。由学唱到欣赏是对音乐的理解的升华,是一种“阶梯性”的提高。欣赏是指享受美的事物,领略基中的趣味。享受必须是“入境”性的享受,趣味必须是体验性的趣味。

4、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学生是一个个体,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既然是有血有肉的人,就有其独特的个性特点,这个个性表现的最突出地方就是情感。学生的个性要充分展示,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对音乐的理解,与本人的性格联系起来,在欣赏中流露自己的对生活的情感,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二、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审美趣味性

什么是审美趣味性?审美趣味性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说明了兴趣

是学习的基础。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体验、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

2、情境性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与音乐的时间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需要教师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和情景。

3、变通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学生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实验证明,教学中使用精选的音乐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充分利用学生情感性的活动,使学生大脑活动,从而创造愉快而不紧张的气氛,达到学生有意识与无意识活动的统一、理性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4、创新性

欣赏并不仅仅是提高兴趣,激发情感,而且随着形象信息的储备,往往能激发思维的飞跃,产生新的思想。所以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创新技能的孕育。

5、鲜明性

情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欣赏课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能拨动学生的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三、初中音乐欣赏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一)建立协调的师生情感

1、课外“功夫”促进课内情感教育

音乐是时间的、表现的艺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它的创造自由度是最高的,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笔者认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而课外音乐活动就是音乐与生活相连的桥梁,通过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使音乐欣赏课得以更好的开展。

2、情将不如激将,鼓励学生听音乐

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倾听音乐的权利,要鼓励学生听音乐,要通过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及其用抒情手法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动之以情、感之以形、晓之以理,使学生产生愉快、痛苦、愤怒、兴奋、忧愁、哀伤、恐惧等情感与精神的共鸣,达到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情感交流的目的,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其乐观向上的精神,并“使之爆发出火花”。教师根据音乐教育以情动人的规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基础,积极地与学生产生情感交流,以引导和激发他们的情感,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愿望。

(二)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每一首歌曲不仅是对生活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而不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学子的心。“情”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无悔。

1、教材中情感类型

(1)民族音乐的情感

中华民族音乐存在了数千年,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民族音乐也随着变化和发展,而且一直在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用音乐这个特殊的 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除了教材中的民族音乐、欣赏乐曲还可以适当选择一些课外的乐曲,如以民间小调为素材的《小城故事》、《原乡》,以西北民族音乐为素材的《黄土高坡》、《信天游》等,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兴趣。这种丰富多彩民族音乐给人一种回归自然,追求淳朴的思想情感,也充分反映了国家多民族的团结安定的局面。

(2)乐器、合奏曲的情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积累乐器领域的感情,把这一领域的感情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很重要的,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情绪和情感还处于不安定状态,他们的情感还没得到调动,所以学生的学还处于一种盲目阶段,通过欣赏教师创造乐器的美,这样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下,使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到交好的位置,从而培养积累了充分的感情。

(3)现代生活音乐的情感

在对待意识形态的音乐文化的方面,持开放性文化心态的人们坚持的是一种融合的方向,不可能音乐的内在完全“同质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日益平繁,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同需求使得各种音乐形态的并存已成为一种必然。用辩证的方法去分析和对待学生的现代生活音乐的情感,我们的课堂要用不同的音乐情感来教育学生,使学生的身心都受到良好的熏陶。

2、教材情感的呈现

(1)爱国颂国之情

教师要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让学生体验的每个音乐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我们可以在安静、严肃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欣

篇7: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只是对教学内容和具体作品的情感投入,而缺少对教学对象的热爱之情,同样是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音乐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少,一周内仅有一课时的课堂交往时间。怎样充分利用音乐教学活动这个客体达到情感交流呢?关键是一个“爱”字。在“爱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一个平等、互爱、轻松、愉快直至师生间相互需要得到满足的和谐气氛。①带着微笑走向课堂,这样会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②课堂提问经常而随便,这样会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心理。当学生唱错音、词或答不出问题时,要做到耐心指出或给予帮助鼓励;③用热情关注的目光注视学生。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咳嗽、嗓子哑了,下课时不要不闻不问,一定要及时寻问,给点药或告诫学生要变声了,别大声说话,别再吃刺激的东西;④充分利用上课前的10分钟和课后10分钟的时间,了解、掌握学生在社会上、家庭中接触的音乐作品,进行审美分析和评价,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倾向。教师以平等的身分对学生体贴、关心的情感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师生间的情感。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一旦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唤起相应的情感,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想象力更丰富,记忆力更深刻,并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也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1] [2]

篇8:音乐在教育教学中情感

一、悬念, 激发情感

巧妙地给学生布下谜团, 设置悬念, 让学生的情感一波三折,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对于未知的事物或事情表现得尤为关注、热情, 在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引起共鸣, 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苗岭的早晨》教学, 出示下列问题: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景?音乐中出现了几种情绪?……孩子们的想象慢慢呈现出来了, 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和教师一起模拟乐器的演奏姿势。孩子们欣赏后发言热烈、兴致很高。开放性的问题具备了教学生成的可能, 教师抓住教学的契机, 精彩的提问就在这一瞬间生成。生成性的提问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 这样的体验是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交融。

二、情境, 调动情感

设计音乐情境进行教学是激发学生情感, 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捷径。教师在教学时, 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特点, 运用声音图画, 语言、动作、游戏及各类教具, 创造出与题材密切相关的意境、气氛, 进一步启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及深刻的感官体验,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最终学会歌曲, 体验歌曲的情感。

如小学音乐第一册中《静静的夜》一课, 一开始教师可运用声、像结合的动态画面, 让学生聆听《摇篮曲》, 用心体会歌曲安宁、舒适的意境和母亲对孩子真挚的爱心。在老师有感情的朗读中, 让学生用轻柔的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和意境, 为学习歌曲《小宝宝睡着了》进行了良好铺垫, 在这首歌的结尾句处理方式上, 还可让学生分小组充分讨论, 再一一试唱各小组的设计, 体验创设成果的愉悦, 最后根据这首歌曲的意境, 让学生用碰钟轻轻地敲击为歌曲伴奏。通过这样的教学, 让学生知道这首歌曲的情感所在, 再不会随声附和地喊歌, 而是有声有色、有情有韵地歌唱, 歌唱时情感的处理会恰到好处, 既表达了歌词的意义, 唱出了歌曲的感情, 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达到了教学目的。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现举其一二, 以举一而反三。

1.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功能, 利用多媒体、版画展示等一切手段创设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帮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 体验并理解音乐, 以此激发情感。

2. 借助音乐形象创设情境。

形象是情感的载体, 教师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 激发美的情感。如根据乐曲的特点自制一些表现小动物形象或生活情趣的头饰、卡片等教具,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孕育学生的情感。来自情感、视觉、听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 从各种渠道综合地作用于学生的情感, 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最佳效果。

3. 借助语言创设情境。

课堂上用的最多且最容易交流感情的是语言。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启动学生激情的添加剂, 语言情境的创设遵循了审美心理学中的通感现象。教师要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 让学生感受轻快、热烈、优美、悲伤等情绪, 体会宽阔、深远、平缓、宁静等意境, 使美妙的音乐伴随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感情和富有表现力的讲解, 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渴求新知的境地。

三、意境, 交流情感

乌申斯基曾说:“儿童是用形态、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充分利用录像、录音、画面等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情景, 渲染气氛,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从而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入作品的艺术意境之中, 去获得情感的共鸣。

例如, 在教三年级歌曲《幸福花儿开心上》时, 上课前, 我让学生们自己上网查找柯尔克孜族的资料, 在查找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 并把一些图片打印下来。第二天在授课时,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风土人情。通过介绍、想象, 孩子们的情感得到了激发, 课堂教学的进程异常地顺利。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 唤起情感, 引导想象,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留给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空间。这种教学将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和音乐作品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从而达到“人乐互动、情景交融”的教学目的。

在音乐课中, 学生的情感很容易受到教师情感的影响和感染。教师通过独特的教学手段和艺术手段, 可以有效地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建立和谐的情感关系, 为整个情感教学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上一篇:党员干部廉政党课讲稿下一篇:幼稚与成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