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工联电子(2010)137号

2024-05-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工联电子(2010)137号(通用3篇)

篇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工联电子(2010)13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

工联电子〔2010〕137号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多晶硅行业节能降耗、淘汰落后和结构调整,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现予以公告。

有关部门在对多晶硅建设项目核准、备案管理、土地审批、环境影响评价、信贷融资、生产许可、产品质量认证等工作中要以本准入条件为依据。

附件: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附件:

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规范和引导多晶硅行业健康发展,坚决抑制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按照优化布局、调整结构、节约能源、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安全生产的原则,特制订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

一、项目建设条件和生产布局

(一)多晶硅项目应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用地政策及行业发展规划,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投资中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严格控制在能源短缺、电价较高的地区新建多晶硅项目,对缺乏综合配套、安全卫生和环保不达标的多晶硅项目不予核准或备案。

(二)在依法设立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居民集中区、疗养地、食品生产地等环境条件要求高的区域周边1000米内或国家、地方规划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敏感区域内,不得新建多晶硅项目。已在上述区域内投产运营的多晶硅项目要根据该区域有关规划,依法通过搬迁、转停产等方式逐步退出。

(三)在政府投资项目核准新目录出台前,新建多晶硅项目原则上不再批准。但对加强技术创新、促进节能环保等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报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组织论证和核准。

二、生产规模与技术设备

(一)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半导体级多晶硅项目规模大于1000吨/年。

(二)多晶硅企业应积极采用符合本准入条件要求的先进工艺技术和产污强度小、节能环保的工艺设备以及安全设施,主要工段、设备参数应能实现连续流程在线检测。

三、资源回收利用及能耗

(一)新建多晶硅项目生产占地面积小于6公顷/千吨。现有多晶硅项目应当厉行节约集约用地原则。

(二)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80千瓦时/千克,到2011年底前小于60千瓦时/千克。

(三)半导体级直拉用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100千瓦时/千克,半导体级区熔用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120千瓦时/千克。

(四)还原尾气中四氯化硅、氯化氢、氢气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99%。

(五)引导、支持多晶硅企业以多种方式实现多晶硅-电厂-化工联营,支持节能环保太阳能级多晶硅技术研发,降低成本。

(六)到2011年底前,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线。

(七)水资源实现综合回收利用,水循环利用率≥95%。

四、环境保护

(一)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依法向有审批权限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按照环境保护“三同时”的要求,建设项目配套环境保护设施并依法申请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运行。未通过环境评价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现有企业应依法定期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并通过评估验收,两次审核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三年。

(二)废气

尾气及NOx、HF酸雾排放部位均应当配备净化装置,采用溶液吸收法或其他方法对其净化处理,废气排放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项目所在地有地方标准和要求的,应当执行地方标准和要求。

(三)废水 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排污口。废水排放应符合国家相应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凡是向已有地方排放标准的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标准。

(四)固体废物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应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对产生的四氯化硅等危险废物,应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相关管理规定。

(五)噪声

厂界噪声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

五、产品质量

企业应有质量检验机构和专职检验人员,有健全的质量检验管理制度。半导体级多晶硅产品符合国家标准GB/T12963所规定的质量要求,太阳能级多晶硅产品符合国家标准所规定的质量要求。

六、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

(一)多晶硅项目应当严格遵循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和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要求。企业应当遵守《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执行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二)企业应当有健全的安全生产组织管理体系,有职工安全生产培训制度和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三)企业应当遵守《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号)、《安全预评价导则》、《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细则(试行)》(安监总危化〔2007〕255号)及相关规定,依法实施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获取《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投入运行。

(四)企业应当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对重大危险源有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并配备必要的器材和设备。尘毒作业场所达到国家卫生标准。

(五)企业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保险,并为从业人员缴足相关保险费用。

七、监督与管理

(一)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多晶硅行业管理,商有关部门后以联合公告形式发布符合准入条件的多晶硅企业名单,形成《多晶硅行业准入名单》,实行社会监督、动态管理。

(二)对现有项目:

1.企业应对照准入条件编制《多晶硅行业准入申请报告》并通过当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2.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受理本地区多晶硅企业的申请,按准入条件要求会同同级发展改革部门、环保部门对企业情况进行核实并提出初审意见,附企业申请材料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3.工业和信息化部收到申请后,会同有关部门对企业申请材料组织审查,对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进行公示,无异议后予以公告。

对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通知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责令企业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企业应当逐步退出多晶硅生产。

(三)对新建和改扩建项目:

1.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按照准入条件要求对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组织论证和核准。2.企业应自投产之日起半年内申请,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发展改革部门、环保部门对其进行检查并提出检查意见,附企业申请材料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企业申请材料组织审查,对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进行公示,无异议后予以公告。

对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通知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责令企业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企业应当停止多晶硅生产。

(四)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每年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地区企业生产过程中执行准入条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有关部门对公告企业进行抽查。

(五)公告企业有下列情况,将撤销其公告资格: 1.填报资料有弄虚作假行为; 2.拒绝接受监督检查; 3.不能保持准入条件要求; 4.发生重大安全和污染责任事故; 5.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规定。

(六)对不符合规划布局、生产规模、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安全卫生等要求的多晶硅项目,投资管理部门不予核准和备案,国土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质检、安监等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金融机构不得提供贷款和其它形式的授信支持。

(七)有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中介机构要协助做好准入条件实施工作,组织企业加强协调和自律管理。

八、附则

(一)本准入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除外)所有类型的多晶硅企业和项目。

(二)本准入条件涉及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政策若进行修订,按修订后的规定执行。

(三)本准入条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和宏观调控要求会同有关部门适时进行修订。

篇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工联电子(2010)137号

工原〔2010〕第127号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和结构调整,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水泥行业准入条件》,现予以公告。

有关部门在对水泥(熟料)建设项目核准、备案管理、土地审批、环境影响评价、信贷融资、生产许可、产品质量认证、工商注册登记等工作中要以本准入条件为依据。

附件:水泥行业准入条件.doc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六日

水泥行业准入条件

一、总则

(一)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引导水泥行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特制定水泥行业准入条件。

二、项目建设条件与生产线布局

(二)投资新建或改扩建水泥(熟料)生产线、水泥粉磨站,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符合省级水泥行业发展规划及区域、产业规划环评要求,和项目当地资源、能源、环境、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等情况相

(十)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要采用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单线建设要达到日产4000吨级水泥熟料规模,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市场容量有限的边远地区单线最低规模不得小于日产2000吨级水泥熟料(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熟料和特种水泥生产除外)。

(十一)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要配置纯低温余热发电,有可供设计开采年限30年以上的水泥用灰岩资源保证,并做到规范矿山勘探、设计、开采。做好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及时复垦绿化,严防水土流失。

(十二)新建水泥粉磨站的规模要达到年产水泥60万吨及以上。边远省份单线粉磨系统不得低于年产30万吨规模。

粉磨站的建设应靠近市场、有稳定的熟料供应源和就近工业废渣等大宗混合材的来源地,要配套70%以上散装能力。

(十三)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的建设要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勘探、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

(十四)新建水泥(熟料)项目要采用先进成熟、节能环保型技术装备,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和长期运转。具体要求如下:

1、采用先进的矿山安全爆破和均化开采、原料预均化、生料均化技术和设施;

2、采用立磨、辊压机、高效选粉机等先进节能环保粉磨工艺技术和装备;

3、采用节能降耗的窑炉、预热器、分解炉、篦冷机等煅烧工艺技术和装备;

4、采用先进的破碎、冷却、输送、计量及烘干技术和装备;

置脱除NOX效率不低于60%的烟气脱硝装置。新建水泥项目要安装在线排放监控装置,并采用高效污染治理设备。

(二十一)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按国家发布的《水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的规定,建立清洁生产机制,依法定期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二十二)水泥用灰岩开采应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并严格按照业经批复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进行。要分别制定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方案和土地复垦方案,严格执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并按照审查通过的方案进行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

(二十三)原料和产品破碎、储运等过程产生的无组织排放含尘气体,要达标排放。新建或改扩建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须严格执行《水泥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要求。

(二十四)新建水泥粉磨站和已有水泥粉磨站除粉尘和大气污染指标应该达标外,要增设和完善噪音防治设施。

六、产品质量

(二十五)水泥(熟料)生产企业要按《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的要求取得产品生产许可证,出厂水泥(熟料)产品质量要符合相关产品标准。

(二十六)水泥(熟料)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生产全过程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参照国家颁布的《水泥企业质量管理规程》建立本企业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指标体系,严格执行。

(二十七)水泥(熟料)企业要按国家颁布的《水泥企业质量管理规

止供电。

(三十四)新建或改扩建水泥(熟料)生产项目建成投产前,要经省级工业主管部门组织同级有关部门、行业协会、水泥专家,按照准入条件要求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常生产。

凡达不到上述准入条件的新建和改扩建水泥(熟料)项目不得投入生产,已经生产的应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准入条件的,要停止生产和收回生产许可证。

(三十五)准入条件发布前已投产运营的水泥(熟料)企业和生产线应通过技术改造、加强管理达到准入条件规定的各项标准。

(三十六)工业和信息化部定期公告符合准入条件的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和生产线名单,实行社会监督、动态管理。公告管理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另行制定发布。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水泥协会及相关技术、认证和检验机构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协助、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行业准入管理。

九、附则

(三十七)本准入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台湾、香港、澳门特殊地区除外)所有水泥(熟料)生产企业。

(三十八)本准入条件所涉及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政策、法规若进行修订,则按修订后的规定执行。

篇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工联电子(2010)137号

一、产业布局

(一) 新建氟化氢生产装置、新设立氟化工企业应当符合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应当有稳定可靠的萤石等资源保障, 必须进入具有环境容量和安全容量、拥有含氟污染物 (包括含氟渣料、液体和气体, 下同) 治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设施以及危险化学品存储、运输设施,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开发区 (包括产业园区、产业聚集区, 下同) 。

(二) 在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 城市规划区边界外2公里以内, 主要河流两岸、公路、铁路、水路干线两侧, 及居民聚集区和其它严防污染的企业周边1公里以内, 国家及地方政府规定的环保、安全防护距离内, 禁止新建、改扩建氟化氢生产装置。

(三) 虽然满足上述各种边界要求, 但不在开发区内的现有氟化氢生产企业, 除开展安全环保改造外, 不得新增氟化氢产能, 鼓励这些企业停产退出或向开发区搬迁。

(四) 除开发生产高纯、超净的电子等行业专用氟化氢产品和生产自用的氟化氢原料外, 不得新建、扩建非原料用的氟化氢生产装置。

二、规模、工艺与装备

(一) 为满足节能、环保以及安全生产要求, 提高氟资源利用率, 实现合理的规模经济, 新建生产企业的氟化氢总规模不得低于5万吨/年, 新建氟化氢生产装置单套生产能力不得低于2万吨/年 (资源综合利用方式生产氟化氢的除外) 。

(二) 新建、改扩建氟化氢生产装置应当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 选用节能、环保、安全的设备, 主要工段、关键设备应当实现在线控制和远程视频监控, 整个生产线应当建立综合控制性能先进的DCS等在线远程自控系统。

(三) 新建、改扩建氟化氢生产装置应当同时配套建设含氟粉尘收集利用系统、含氟污水治理系统和含氟渣料资源化系统。

(四) 禁止以萤石为原料, 采用水直接吸收工艺新建、扩建氢氟酸生产装置。

氢氟酸应用企业应当根据生产平衡实际需要, 就地以氟化氢为原料建设氢氟酸生产装置, 实现氢氟酸生产的清洁化。

三、节能降耗与资源综合利用

(一) 新建、改扩建的氟化氢生产装置, 经连续72小时生产考核, 每吨氟化氢产品萤石 (粉) (标准号YB/T 5217, 氟化钙含量不低于97%) 消耗不得高于2.25吨、综合水耗不得高于1吨、年均综合能耗不得超过450千克标煤。

(二) 氟化氢生产企业应当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能源梯次利用和萤石、含氟石膏渣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含氟石膏渣硫酸钙含量不得低于90%、氟化钙含量不得超过2%、硫酸含量不得超过0.5%, 年综合利用率必须在90% (包括签订长期合同委托加工利用) 以上。

(三) 新建、改扩建的氟化氢生产装置, 水循环利用率不得低于95%。

现有氟化氢生产企业应通过改造, 在2013年年底前达到上述要求;通过改造达不到的, 要按期停产或退出。

四、环境保护

新建、改扩建氟化氢生产装置, 应当严格遵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采取清洁生产工艺, 按照环保“三同时”原则同步建设配套的环境设施和资源化设施。

废渣排放应当达到GB 18599《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 废液排放应当达到GB 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求, 废气排放应当达到GB 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要求。相关地方有更为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的, 应同时满足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含氟石膏渣应当有效回收并综合利用, 禁止随意堆存、填埋。含氟石膏渣应当封闭存放, 存放区必须进行防渗漏处理。

现有氟化氢生产企业应当按规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通过清洁生产评估, 应当在2013年年底前达到上述要求;通过改造达不到的, 要按期停产或退出。

五、主要产品质量

新建、改扩建的氟化氢生产装置, 氟化氢产品质量应当满足GB 7746《工业无水氟化氢》要求。

利用氟化氢生产的氢氟酸产品质量应当达到GB7744《工业氢氟酸》或生产企业内控使用要求。

六、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和社会责任

(一) 新建、改扩建氟化氢生产装置应当由有甲级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组织环境、健康、安全评价和节能评估, 由有甲级资质的单位进行施工, 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地方各项管理规范和规定, 健全管理制度。

(二) 氟化氢生产企业应当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必须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氟骨病等职业病防治制度;积极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七、监督与管理

(一) 新建、改扩建氟化氢生产项目的投资管理、土地供应、环境评价、安全许可、节能评估、信贷融资、生产许可等, 应当依据本准入条件。

对不符合本准入条件的,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得办理土地使用手续, 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不得办理环保审批手续, 安全监管部门不得办理安全许可, 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信贷支持, 质检部门不得办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 地方人民政府或相关主管部门可依法决定撤销或责令暂停项目的建设。

(二) 新建、改扩建氟化氢生产装置建成投产前, 要经省级及以上工业、投资、国土资源、环保、安全、质检等管理部门和有关专家组成的联合检查组, 按照本准入条件要求进行检查, 经检查未达到准入条件的, 应责令限期整改。

(三) 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氟化氢生产企业执行本准入条件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有关行业协会要积极宣传贯彻国家产业政策, 加强行业自律, 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行业监督、管理工作。

(四) 符合本准入条件的氟化氢生产企业名单,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定期向社会公告, 并实行动态管理。

(五) 萤石 (粉) 生产企业不得向不符合本准入条件的氟化氢生产企业提供萤石 (粉) 产品;氟化氢生产企业不得向不符合萤石行业准入条件的萤石 (粉) 生产企业购买萤石 (粉) 产品。

八、附则

(一) 本准入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所有类型的氟化氢生产企业。

(二) 本准入条件涉及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若进行修订, 则按修订后的执行。

(三) 本准入条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根据氟化工产业发展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对本准入条件进行修订。

上一篇:写快乐的一天作文下一篇:我们的新学校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