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06-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12篇)

篇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商品房明码标价检查查出问题处理意见的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 委,物价局:

为确保《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及相关地方实施细则得到有效执行,经研究,现就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明确如下:

一、对于不标明价格的,如未在交易场所醒目位置实行一套一标和未一次性公开全部销售房源等,根据未实行一套一标的在售房源实际套数或未公开的在售房源实际套数,按每套5000元罚款处罚。

二、对于不按规定的内容和方式明码标价的,区别情况实施处罚:对于未按规定内容实行一套一标的,如未标每套在售商品房的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单价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层高等核心因素,根据未按规定内容实行一套一标的在售房源实际套数,按每套3000元罚款处罚;对于未按规定标示商品房价格相关因素的,如土地使用年限、容积率、绿化率、车位配比率、代收代办收费和物业费等,以房地产开发项目为处罚单位,按每个项目处以5000元的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三、对于标示已售房源价格但未如实标示实际成交价格的,按照《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第六条第(一)项或第(三)项规定,对每个项目处以50万元的罚款。以上意见,请参照执行。

二O一一年六月八日

篇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秦成华,男,43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认证中心办公室主任,大学学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高级经济师,价格鉴证师(资格证书编号: 0004868),从事价格鉴证工作12年。

秦成华同志1998年起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价格认证中心从事价格鉴证工作,具体办理了各类评估鉴证业务约300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秦成华同志理论基础扎实,1999年-2000年,先后作为副主编参与了《价格鉴证通论》和价格鉴证师考试指定教材《价格鉴证理论与实务》及《价格鉴证案例分析》编写工作。1999年-2002年参与了价格鉴证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命题、阅卷等工作。秦成华同志还多次在价格鉴证师后续教育和价格鉴证人员业务培训班上承担教学工作。

篇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节能目标完成情况

签署《节能目标责任书》的千家企业共有998家, 其中参加考核的953家, 破产3家, 兼并15家, 停产26家, 用能发生重大变化1家。参加考核企业中, 879家完成了年度节能目标, 占92.2%;74家未完成年度节能目标, 占7.8%。2007年实现节能量3817万吨标准煤。

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

自2006年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 特别是千家企业与各省级人民政府签定节能目标责任书以来, 千家企业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对节能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节能投入逐步增加, 基础工作不断加强, 通过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实施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开展重点用能设备检测等, 企业节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工作机制。96%以上的千家企业建立了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会议, 研究部署节能工作。设立专门机构, 明确工作职责, 完善管理办法, 加强对节能工作的组织协调。

二是落实目标责任, 实行节奖超罚。91%以上的千家企业将“十一五”节能目标按年度, 按车间 (分厂) 、班组进行了分解, 落实到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将节能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基层单位经济责任制考核, 考核结果直接与干部职工经济利益挂钩, 并作为企业内部评先评优的内容之一, 对未完成年度节能任务的给予处罚。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 实施节能改造。73%的千家企业设立专项节能技改资金, 加大节能技术研发力度, 实施工业锅炉 (窑炉) 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改造等重点节能工程, 淘汰了一大批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 推广采用先进节能技术。据估算, 千家企业2007年节能技术改造总投资达500多亿元, 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8000多个, 预计可实现节能量2000万吨标准煤。

四是严格节能管理, 强化基础工作。80%以上的企业实施了重要用能设备能耗定额管理制度。88.7%的千家企业在新、改、扩建项目中按要求编制节能专篇, 并将有关部门节能审查报告和批复意见作为项目实施的前提条件。大多数千家企业加强了节能能力建设和基础工作, 设立能源管理岗位, 建立能源统计台帐, 按规定配备计量器具并定期检定校准。有的企业还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建立计量信息管理系统, 对测量设备、测量过程、计量标准、检定标准、检定校准等计量资源进行动态管理和监控。

五是广泛开展宣传, 提高节能意识。近90%的千家企业积极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等活动, 通过简报、黑板报、悬挂节能宣传图片 (标语) 、节能知识竞赛等形式, 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节能法规、政策、技术和管理经验, 以及职工节能行动和效果。

尽管千家企业节能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个别企业节能管理机构不健全, 制度不完善, 缺乏专业的节能管理人员;二是仍有部分千家企业没有设立专项节能技改资金, 节能研发和技改投入不足;三是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薄弱, 一些企业没有达到能源三级计量要求;四是个别企业存在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耗能工艺和设备情况。

三、考核结果

通过对千家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考核的综合评分, 953家企业中, 391家考核结果为超额完成等级, 占41%;456家考核结果为完成等级, 占47.8%;32家考核结果为基本完成等级, 占3.4%;74家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级, 占7.8%。

篇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有变化,但是仍然运行在合理区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结构优化取得积极成效;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加快,新的增长动能正在积聚;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内在支撑、弹性空间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条件、有能力巩固向好势头、态势和形势。

北京大學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

中国经济在2010年后持续减速,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巨大。在经济放缓之际,中国还有许多好的投资机会,这一点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主要区别。如果发达国家的工业存在过剩产能,要找到好的新投资机会将非常困难。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没环境整体上是好的,城镇化已经完成。因此,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拿发达国家的经验来判断中国的增长潜力。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货币从来都是伴随着技术进步、经济活动发展而演化的。作为上一代的货币,纸币技术含量低,从安全、成本等角度看,被新技术、新产品取代是大势所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范围内支付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建立,对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都是十分必要的。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

外资撤离潮现象并不存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引资规模比“十一五”增长了30%。不过目前“在中国赚钱不容易”,无论是中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面临转型升级和创新的问题。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到新常态的情况下,不可能再给外商超国民待遇,同时中国的本土企业、各类所有制企业也在发展,应该承认现在在中国赚钱并不容易了。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

篇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推进节能低碳发展 ——在中德能效论坛上的致辞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 徐绍史

(2014年4月22日)

尊敬的加布里尔副总理,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在加布里尔副总理率德国经贸团访问中国之际,我们在北京共同举办中德能效论坛,这是双方共同落实两国领导人今年3月达成的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共识的重要体现,也是深化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框架下能效合作的具体行动,对推动中德两国节能低碳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对论坛的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对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问候和热烈的欢迎!

资源环境约束、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问题,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取得了积极成效,能耗强度持续下降。“十一五”时期,也就是2006—2010年的五年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9.1%,相应节约能源6.3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亿吨。“十二五”前三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9.03%,相应节约能源3.5亿吨标

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亿吨以上,为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仍面临着消除贫困,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艰巨任务,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全社会能耗仍将呈刚性增长的态势。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会也不可能放任能源资源无限制地消耗,重复一些国家高消耗、高污染实现工业化的老路。中国新一届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把节能提高能效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努力找到节能降耗与发展经济的合理平衡点,实现在发展中节能、在节能中发展,坚定不移地把节能理念融入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化新路子。近期,我们将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16%、碳强度下降17%的目标,着力加强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深入实施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从源头严格控制建设高耗能项目,新建项目能效水平必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力争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培育“节能医生”、能源审计等第三方节能机构,再建设一批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核电,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二是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创新节能资金使用方式。启动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大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节能能力建设等重点工程,今明两年实现技术节能能力1.5亿吨标准煤。建立节能低碳技术推广机制,定期发布重点节能低碳技术目录,强化节能科技支撑。

三是加强重点领域节能。深入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加强企业节能人才队伍建设,推行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建立节能管理长效机制,今明两年实现重点企业节能1亿吨标准煤。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今明两年新增绿色建筑3亿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亿平方米。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有效降低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水平。

四是健全节能法规标准体系。加快推进节能法制化,完善配套法规,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加大节能执法力度,依法查处违法用能单位。建立节能标准动态更新机制,提高能耗准入门槛。今明两年将发布100项左右节能标准。加强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强制性节能标准落到实处。

五是推行市场化节能机制。完善和落实支持节能的财税政策,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壮大节能服务产业。推进节

能量交易制度建设,建立节能量交易市场,推动开展项目节能量交易。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定期发布终端用能产品、高耗能产品生产企业和公共机构等能效领跑者名单,对能效领跑者给予政策扶持,鼓励生产、购买和使用高效节能产品。

六是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完善节能考核制度,严格控制地区能源消费增长,加强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责任考核,落实考核奖惩问责制度。强化能耗统计监测分析,定期公布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接受社会监督,营造全民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女士们,先生们!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持续加大节能工作力度,必将在节能环保领域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德国在节能环保领域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和尖端产品,拥有先进的节能理念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把中方的市场和德方的技术结合起来,在能效领域实现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多形式的务实合作,不仅对促进两国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提高全球能源利用效率、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也必将发挥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借此机会,我对深化中德能效合作提出三点倡议。

第一,加强两国政府能效政策交流。中德两国国情不同,节能提高能效的政策措施也不完全相同,双方政府部门要在运用现有合作机制的过程中发挥好引领和指导作用,通过研讨、论坛、培训等多种形式,多搭平台,多开渠道,加强政策交流,增进彼此了解,为两国企业和机构开展务实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二,强化企业之间的务实合作。企业是市场主体,是把享誉全球的“德国质量”和“中国市场”、“中国速度”有力衔接起来的重要纽带,期待两国的企业界人士围绕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努力建立无障碍、市场化、一体化的双向合作关系,加强能效技术交流,在建筑、工业等领域,加快合作实施一批节能示范项目,不断深化、实化双方的合作关系。

第三,抓好能效合作谅解备忘录的落实。中德能效合作联合意向声明明确了双方实施能效合作的具体内容和合作方式,前不久双方又签订了谅解备忘录,成立了能效工作组,商定了工作目标和任务。双方要在此基础上,尽快设计具体的合作项目和实施载体,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联合意向声明和谅解备忘录的内容落到实处。

女士们、先生们!

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是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之策,也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前世界各国加大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力度的大背景下,我们共同举办中德能效论坛,积极回应世界发展大势,对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相关领域的交流合作,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双方要以此为契机,不断拓展合作内涵,不断丰富合作形式,为两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美丽地球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港口岸线使用审批管理办法》已经交通运输部2011年第12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交通运输部部长 李盛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平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港口岸线使用审批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港口岸线使用审批管理,保障港口岸线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港口总体规划区内建设码头等港口设施使用港口岸线,应当按照本办法开展岸线使用审批。

第三条港口岸线的开发利用应当符合港口规划,坚持深水深用、节约高效、合理利用、有序开发的原则。

第四条交通运输部主管全国的港口岸线工作,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具体实施对港口深水岸线的使用审批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本办法和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具体实施港口岸线使用审批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港口岸线,含维持港口设施正常运营所需的相关水域和陆域。

港口岸线分为港口深水岸线和非深水岸线。港口深水岸线和非深水岸线划分标准及范围由交通运输部另行制定并公布。

第六条需要使用港口岸线的建设项目,应当在报送项目申请报告或者可行性研究报告前,向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港口岸线使用申请,申请材料包括:

(一)港口岸线使用申请表;

(二)申请人情况及相关证明材料;

(三)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

(四)海事、航道部门关于建设项目的意见;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前款规定的港口岸线使用申请表样式,由交通运输部统一规定。

第七条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对申请材料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受理;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第八条使用港口深水岸线的,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收到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使用的岸线进行现场核查,核实申请材料,转报至省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

省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收到港口岸线使用申请材料后,应当组织专家评审,并征求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意见后,提出初审意见,连同申请材料报交通运输部。

交通运输部收到申请材料和初审意见后,进行审查,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第九条申请使用港口深水岸线的,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港口岸线使用申请材料后二十个工作日内完成现场核查、初审和转报工作。

交通运输部应当在收到港口岸线使用申请材料后二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并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作出审批决定。二十个工作日内不能办结的,经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个工作日。

岸线使用专家评审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期限内。

第十条港口岸线使用申请审查、专家评审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建设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和港口规划;

(二)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分析;

(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提出的岸线使用方案是否符合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

(四)岸线使用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五)岸线使用方案是否满足航道、通航安全的相关要求;

(六)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十一条由国务院或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核准的港口建设项目,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时,应当同时抄报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对港口建设项目提出行业意见时,一并提出岸线使用意见。

由国务院或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核准的其它建设项目,在港口总体规划区内建设港口设施,使用港口深水岸线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审批、核准之前,征求交通运输部关于建设项目使用港口岸线的意见。

本条第一款、第二款所指建设项目,不再另行办理使用港口岸线的审批手续。

第十二条港口岸线使用审批机关审查决定批准港口岸线使用申请的,应当出具港口岸线使用批准文件。

审批机关决定不予批准使用港口岸线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且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使用港口岸线的港口设施项目未取得港口岸线使用批准文件或者交通运输部关于使用港口岸线的意见,不予批准港口设施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许可。

第十四条被批准使用港口深水岸线的建设项目,应当在建设项目取得审批、核准文件后的十个工作日内,持港口岸线使用批准文件和建设项目审批、核准文件向交通运输部领取港口岸线使用证。

港口岸线使用证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岸线使用人;

(二)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三)岸线的范围和用途;

(四)有效期限;

(五)其它事项与要求。

本条所指港口岸线使用证由交通运输部统一制定。

第十五条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在相关政府网站发布港口岸线使用批准情况的信息。

第十六条批准使用港口岸线的建设项目,应当在取得岸线批准文件之日起两年内开工建设。逾期未开工建设,批准文件失效,已经领取港口岸线使用证的应当予以注销。

批准文件失效后,如继续建设该项目需要使用港口岸线,应当重新办理港口岸线使用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港口岸线使用证的有效期不超过五十年。超过期限继续使用的,港口岸线使用人应当在期限届满三个月前向原批准机关提出申请。

第十八条批准使用港口岸线或者取得港口岸线使用证后,如因企业更名或者控股权转移导致岸线实际使用人发生改变,或者改变批准的岸线用途,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办理港口岸线使用证的注销手续:

(一)有效期届满未延期的;

(二)项目法人依法终止,不再使用港口岸线的;

(三)因港口规划调整,建设项目所使用的岸线不再作为港口岸线的。

第二十条港口岸线使用审批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港口岸线使用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岸线使用许可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港口岸线申请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港口岸线使用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

第二十二条未按本办法规定取得使用港口岸线的批准,擅自使用岸线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港口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篇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

发改能源[2011]2916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煤炭产业升级中央

预算内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区、市)发展改革委、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司法部直属煤矿管理局,神华集团公司、中煤能源集团公司:

为加强煤炭产业升级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管理,提高中央预算内投资使用效益,促进煤炭产业升级,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31号)等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煤炭产业升级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你们,请按照执行。

附件:《煤炭产业升级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九日

主题词:煤炭 产业升级 管理 办法 通知 抄送:财政部 附:

煤炭产业升级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加强煤炭产业升级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管理,提高中央预算内投资使用效益,促进煤炭产业升级,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31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以投资补助或贷款利息补贴方式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包括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煤矿、选煤厂升级改造项目。

第三条 煤炭产业升级项目的资金筹集,以项目单位自有资金、银行贷款为主,国家视情况给予必要的投资补助或贷款利息补贴。

第四条 中央预算内投资优先支持被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煤矿项目的采掘和洗选机械化改造、薄煤层和急倾斜煤层机械化改造以及煤矸石充填开采、煤炭地下气化项目等。

第五条 煤炭产业升级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按统一申报,集中安排。煤炭产业升级项目贷款利息补贴标准一般不超过项目建设期当期的银行贷款利息,投资补助比例根据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及项目具体情况确定。

第六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省级发展改革委负责煤炭产业升级项目的监督管理,煤炭行业管理、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参与相关工作。

第二章 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申报、审核与批复

第七条 省级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本地区煤炭产业升级规划,抄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需要修改调整的,应将修改调整情况及时抄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省级煤炭产业升级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3~5年,并与其他相关专项规划衔接。

计划单列企业和中央管理企业可编制本企业煤炭产业升级规划,经商项目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委后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八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各地区煤炭资源及煤炭产业升级改造项目情况,商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研究确定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原则,包括支持范围、支持重点、资金安排方式和标准等,发布煤炭产业升级改造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申报公告或通知。

第九条 省级发展改革委商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按照公告或通知要求,组织本地区煤炭企业编制煤炭产业升级改造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应由地方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或备案的煤矿(选煤厂、煤矸石充填、煤炭地下气化等示范类)项目,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应附核准或备案文件。

第十条 煤炭产业升级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以煤矿或选煤厂为单位,内容包括:

(一)项目申报单位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二)项目基本情况,包括项目现状、改造内容、技术工艺、总投资及资金来源、各项建设条件落实情况等;

(三)项目升级技术方案,包括升级必要性、升级技术路线选择、升级技术方案描述等;

(四)实施计划及预期效果;

(五)申请投资补助或贷款利息补贴资金的主要原因和政策依据;

(六)项目招标内容(适用于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或贷款利息补贴500万元及以上的投资项目);

(七)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提供的其他内容。

第十一条 煤炭产业升级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应当附以下材料:

(一)项目核准或备案文件;

(二)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选址意见(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内的投资项目);

(三)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无新增用地的项目除外,但需附说明);

(四)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无新增规模的项目除外,但需附说明);

(五)申请中央预算内贷款利息补贴资金的煤炭产业升级项目,应附项目单位与有关金融机构签订的贷款协议或合同;

(六)项目单位对资金申请报告和附属材料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七)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凡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投资项目,单独报送资金申请报告时,可不再附送本条规定的第一、二、三、四项材料;

凡已经省级发展改革委核准的投资项目,报送资金申请报告时,可不再附送本条规定的第二、三、四项材料。

第十二条 省级发展改革委对企业上报的产业升级改造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进行初审后,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并对审查结果和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计划单列企业和中央管理企业可直接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煤炭产业升级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对申报材料不齐备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应通知申报单位在要求的时限内补充相关材料。

省级发展改革委、计划单列企业和中央管理企业统称申报单位。

第十三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煤炭产业升级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申报材料进行审查,主要审查以下内容:

(一)符合煤矿(洗煤厂)建设项目管理有关要求;

(二)符合煤炭产业升级项目中央预算内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安排原则;

(三)提交的相关文件齐备、有效;

(四)项目的升级改造条件基本落实;

(五)符合有关公告或通知要求;

(六)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十四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审查资金申请报告时,可根据需要委托中介机构或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受委托的机构和专家应与项目无经济利益关系,遵照“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独立地开展评估工作,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程、规范和标准,提出评审意见。

第十五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煤炭产业升级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项目建设总规模、安排原则并参考有关评估(评审)结果,对同意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的煤炭产业升级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作出批复,确定投资补助或贷款利息补贴金额。

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复文件是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或贷款利息补贴计划的重要依据。批复文件可单独办理,也可集中办理。

第三章

投资计划的申报与下达

第十六条

申报单位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资金申请报告上报项目投资计划。

第十七条 申请贷款利息补贴项目投资计划必须附送银行贷款到位证明,并重点说明项目建设进度和企业自有资金到位情况。

第十八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复文件、项目建设进度和项目建设资金到位等情况,可一次或分次下达投资计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将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申请报告批复同时下达。

第四章 项目实施管理 第十九条 项目单位是煤炭产业升级项目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应按照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项目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项目单位要配合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做好对国家投资补助或贷款利息补贴资金使用的稽察、检查和审计工作。

第二十条 省级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对项目申报材料的批复文件和项目核准或备案文件,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地区项目实施情况、国家投资补助或贷款利息补贴资金的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管。

计划单列企业和中央管理企业要对本企业内使用投资补助或贷款利息补贴资金的煤炭产业升级项目加强监管,积极配合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做好监督检查,保证项目按要求顺利实施,保证投资补助或贷款利息补贴资金的使用符合有关规定。省级发展改革委可根据具体情况要求项目单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第二十一条 煤炭产业升级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擅自改变主要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

煤炭产业升级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要专款专用,不得转移、侵占或者挪用。

第二十二条 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或贷款利息补贴资金5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要严格按照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中的招标内容和有关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开展招标工作。

第二十三条 项目建设单位要组织制定并督促落实好煤炭产业升级改造项目各项安全技术措施,加强对施工的监督管理,做 7 好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不得随意压减工期,不得盲目赶超进度,确保工程质量。

第二十四条 煤炭产业升级项目实行定期报告制度。项目单位应当每季度向省级发展改革委报告项目进展情况。省级发展改革委应当在每季度末以正式文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交项目进展情况报告,主要包括项目进度情况、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处理意见等。计划单列企业和中央管理企业可直接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本企业项目进展情况。

第二十五条 煤炭产业升级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的,项目单位应及时报告情况,说明原因,提出加快完成计划的措施。项目因不可抗力等因素不能按计划完成的,项目单位应当向申报单位提出调整建议,申报单位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单位提出的调整建议进行审查后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视项目具体情况作出调整批复。

第二十六条 煤炭产业升级项目完成后,由省级发展改革委会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组织竣工验收。项目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妥善保管项目有关档案和验收材料。

第二十七条 计划单列企业和中央管理企业要对本企业内使用投资补助或贷款利息补贴资金的项目加强监管,保证项目能够按照国家的要求顺利建设实施,防止项目单位转移、侵占或者挪用投资补助或贷款利息补贴资金。

第二十八条 煤炭产业升级项目完成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对重点煤炭产业升级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总结,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后评估。

第五章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有关规定对煤炭产业升级项目进行稽察。省级发展改革部门、煤炭行业管理、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依据职能分工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项目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可以责令其限期整改,核减、停止或收回拨付投资补助或贷款利息补贴资金;根据管理权限,建议有关部门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规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申报前项目已实施完成,但仍申请投资补助或贷款利息补贴资金的;

(二)项目不符合国家煤炭产业政策但提供虚假情况的;

(三)提供虚假银行贷款合同的;

(四)违反程序未按要求完成项目前期工作的;

(五)转移、侵占或者挪用投资补助或贷款利息补贴资金的;

(六)擅自改变主要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的;

(七)无正当理由未及时建设或竣工完成的;

(八)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第三十一条 申报单位及有关部门指令或授意项目单位提供虚假情况、骗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对项目单位的资金申请报告审查不严、造成投资补助或贷款利息补贴资金损失的,对单位直 9 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规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申报单位在无特殊情况下,不按时提交上项目进展情况报告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不受理其本报送的申报材料。

第三十二条 有关中介机构未按煤炭产业升级项目评审原则公平、公正、客观评估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可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取消其承担煤炭产业升级项目咨询评估任务的资格。

第三十三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规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规定的程序和原则批准资金申报材料和下达投资计划的;

(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

(三)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六章 附

篇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生活垃圾处理四原则

《指南》对生活垃圾处理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目的性要求, 即生活垃圾处理应以保障公共环境卫生和人体健康、防止环境污染为宗旨, 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其中强调垃圾处理过程要以保证人体健康为宗旨之一, 表明了政策上的一种倾向。

第二个方面是生活垃圾处理体系构建原则, 即“城乡统筹、技术合理、能力充足、环保达标”。该原则性规定中强调, 要落实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过程中的污染控制, 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监管等各个环节。

第三个方面是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模式的确立, 即应遵循有利于资源再生、有利于防止二次污染、有利于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实施的原则。《指南》明确规定, 分类回收的垃圾应实施分类运输和分类资源化处理, 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应建立在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之上, 从生活垃圾中回收的物质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用途或标准使用。

第四个方面是在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 满足选址合理、规模适度、技术可行、设备可靠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要求。其中, 规模既要适度, 又要考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所以应综合参考当地的人口聚集程度、土地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生活垃圾成分和性质等情况做出科学的选择。

提出四方面工作要求

《指南》明确指出了生活垃圾处理是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施治污减排, 确保城市公共卫生安全,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水平, 实现城市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保证这一重要工作的落实, 《指南》进而提出了四方面工作要求:

一是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促进生活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

二是扩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范围和城市数量, 大力推广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将废纸、废金属、废玻璃、废塑料的回收利用纳入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范畴, 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活垃圾资源再生模式, 有效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再生和源头减量。

三是加快建设与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后续处理相配套的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体系, 推进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的数字化管理工作。

四是加强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 特别是区域性大中型转运站建设, 以拓展生活垃圾收运服务范围, 加强县城和村镇生活垃圾的收集。实现密闭化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 防止生活垃圾暴露和散落, 淘汰敞开式收集方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主管市容环卫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对此解释, 有条件的地域可考虑跨行政区域的垃圾收运体系合作模式的建立, 但一定要保证技术上的可操作性, 防止二次污染的产生。

选择适宜的垃圾处理方式

《指南》以近2/3的篇幅, 对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适用性及设施建设要求进行了详尽的规定。主要推介的垃圾处理方式是卫生填埋和焚烧处理。简单介绍了生物处理及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 (因其处理规模所限) 。特别指出, 对于生活垃圾混合收集的地区, 应审慎采用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只适用于处理可降解有机垃圾, 如分类收集的家庭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的餐厨垃圾、单独收集的园林垃圾等。对可降解有机垃圾分类回收的地区, 可采用适宜的生物处理技术。

卫生填埋技术成熟, 作业相对简单, 对处理对象的要求较低, 在不考虑土地成本和后期维护的前提下, 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相对较低。但生活垃圾稳定化周期较长, 生活垃圾处理可持续性较差, 环境风险影响时间长。特别是卫生填埋场填满封场后需进行长期维护, 新建卫生填埋场需要重新选址占用新的土地, 因此卫生填埋方式选择适用于拥有相应土地资源且具有较好的污染控制条件的地区。垃圾焚烧处理技术较复杂, 对运行操作人员素质和运行监管水平要求较高, 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对于土地资源紧张、生活垃圾热值满足要求的地区, 可采用焚烧处理技术。

实际上, 往往是具有较好的污染控制技术条件的地区 (比如北京和上海) 却不具备充足的土地资源条件, 而具有较充足土地资源的广大西部和一些中部地区的污染控制技术和设施又很薄弱。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兼顾处理方式的切实可行和环保达标, 前者可考虑推广焚烧处理方式, 后者要加大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投入。《指南》对垃圾处理方式应遵循的技术标准作出明确要求。卫生填埋场的总库容应满足使用寿命10年以上。卫生填埋场设计和建设应满足《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 (CJJ 17—2004)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建标124—2009) 和《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 16889—2008) 等相关标准的要求。

卫生填埋场必须进行防渗处理, 防止对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污染, 同时应防止地下水进入填埋区。鼓励采用厚度不小于1.5毫米的高密度聚乙烯膜作为主防渗材料。填埋场施工结束后, 应在验收时对防渗系统进行完整检测, 以发现破损并及时进行修补。雨水集排水系统收集的雨水不得与渗沥液混排。卫生填埋场不具备填埋气体利用条件时, 应导出进行集中燃烧处理。未达到安全稳定的固有卫生填埋场应完善填埋气体导排和处理设施。

篇9: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

中国经济具有较强的内在支撑弹性空间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且具备物质基础雄厚、市场需求巨大、区域发展空间广阔、生产要素质量提升、宏观调控经验丰富五方面的有利条件,中国经济完全有能力运行在合理的区间,未来发展的前景良好。所以说,中国经济绝对不会“硬着陆”。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明波

供给侧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通过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和扩大增加中高端供给的“加减法”,将保持经济结构调整的平衡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系统发力,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产品标准与国际接轨,通过“对路”供给引导消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只有通过创新为消费者提供“对路”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才能为可持续健康发展赢得“出路”。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现在一部分行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去产能则有利于解决目前的通缩问题,解决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企业大面积亏损的问题。去产能对宏观经济也是扩张性的效应。当需求基本触底之后,从供给侧来看,相关效益指标也会转好,这样中国经济基本上就能成功触底。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

中国现在要进行结构调整,必然有一些过剩部门需要重组,但2016年的总趋势是稳中有进、稳中看好的。中国经济正处在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换时期,从世界范围看,当一个国家逐步走向后工业化时,产值增长都不会那么快,经济增长率都会出现下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

篇10:财政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通知

财建[2009]2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发展改革委(经委、经贸委、经信委、工信委、工信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发展改革委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和《国务院关于

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23号),经国务院同意,财政

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采取财政补贴方式,加快

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一方面有效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提高终端

用能产品能源效率。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我们制定了《高效节能产品推广财政

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地要充分认识开展“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加强

领导,协同配合,扎实工作,大力宣传,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确保“节能产品惠

民工程”顺利实施。

附件:高效节能产品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篇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的通知

各市发展改革委、各有关县发展改革局(委),省直、中直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在资源、环境、节能减排和生物产业发展等领域建设若干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我委拟组织在近期申报该专项项目,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建设重点

(一)资源、环境与节能减排

1、工业节水与废水资源化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及回用、锅炉水处理动态模拟、水处理工程智能化控制等试验平台,开发水处理化学品、关键设备的制造和工程应用技术,开展重要产品和关键技术的标准研究,提高化工、石化、钢铁等重点耗水行业工业用水利用率和实现工业废水资源化。

2、环境光学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环境光学立体监测技术、环境大气模拟试验、环境光学光谱数据库等研发平台,开展环境光学监测关键技术、设备和相关标准、方法研究,满足国家对环境污染、生态要素、突发环境事故进行远程、自动和实时监测等的需求。

3、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清洁过程技术、制革生物技术、废水生物强化处理和中水回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试验平台,突破关键化工和生化材料的制备、制革专用酶制剂产生菌的筛选和培育等关键技术,解决制革产业持续发展面临的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率低等瓶颈问题。

4、钢铁制造流程优化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动态分析、评估和系统优化技术平台,以及精准设计、高效运行、节能减排和优化控制技术的工程化试验环境,开发钢铁生产全流程物流平衡和优化、全流程排放物分析和减排等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为提高钢铁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污染排放提供技术支撑,解决钢铁行业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重等突出问题。

5、先进涂镀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连续涂镀、功能化涂层、涂镀技术检测等试验平台,开发连续镀锌、连续涂层、清洁生产等钢铁材料先进涂镀关键共性技术,研制涂镀层生产线核心关键装备,形成涂镀钢材的回收和循环使用规范,提高钢材的使用寿命和利用效率,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减轻环境负荷压力。

6、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甲醇制烯烃催化技术研究和中间放大试验平台,开展过程模拟和优化研究,研究烯烃分离新技术、新的原料净化技术、生成水的处理技术和回用技术等,开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套技术,满足我国煤代石油战略的重大需求。

7、煤炭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煤间接液化催化剂、工艺过程模拟与优化、关键设备开发、煤液化产品开发与深加工技术的试验平台,开展煤

— 2 — 间接液化制油技术、产品开发与深加工技术、油电化联产系统集成与设计技术,以及煤间接液化催化剂、合成反应器等关键设备的研发,为我国煤间接液化制油百万吨级示范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8、煤炭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煤直接液化工艺开发试验平台、催化剂工程化研究平台等,开展煤直接液化过程中煤浆制备、煤液化反应、液化残渣分离和利用、循环溶剂制备、液化油品提质加工、高效煤直接液化催化剂合成及连续制备等关键技术,以及煤直接液化反应器、专用泵阀等核心技术装备等研发,为我国煤直接液化百万吨级示范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9、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煤矿深井建设所需的冻结、注浆、钻井及矿井降温等综合研究试验系统,开展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深井建设核心技术研发,掌握冲积层厚600-800米、井筒深度850-1200米的深井特殊凿井以及矿井降温等关键技术,提升我国煤炭资源的保障能力。

10、煤矿采掘机械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采掘装备特种机械性能综合试验平台、煤矿机械材料试验平台、采掘装备特种电气性能试验平台、强力液压支架实验台,突破制约我国大型高效煤炭采掘机械发展的技术瓶颈,为我国煤炭高效安全采掘提供装备保障。

11、油气管道输送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油气管道工艺设计、材料、焊接、防腐等核心技术研发平台,开展油气管道安全预警、监测、裂纹检测、泄露检测等技术研发,开发管道裂纹检测和管道沿线地质灾害自

— 3 — 动监测设备,满足我国天然油气骨架管网建设和管道安全管理的需要。

12、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海上高精度地震技术及海上可控源电磁勘探技术的研发试验平台,研究开发具有针对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地球物理数据分析及配套应用分析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油气资源勘探装备与技术,满足我国近海复杂油气藏勘探和开发深水油气资源的需求。

13、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钻井完井工艺、钻井机械装备、井下测量控制仪器、井下增压和井下循环全过程模拟试验平台,开展油气钻井新技术、新产品及重大装备的试验验证和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满足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高效、安全、清洁勘探油气的技术需求。

14、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井下工具模拟试验、高压管道流动评价系统、裂缝评价系统、裂缝监测、压裂液在裂缝中的动态携砂性能等试验平台,开展水平井井下作业及压裂改造,C02泡沫压裂、C02干法加砂压裂,泡沫压裂液模拟评价、泡沫钻井液等流体性能评价及水平井筒沉砂规律试验等,促进我国陆上低渗油气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

(二)生物产业发展

1、基因工程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基因工程疫苗构建、表达、评价等研发设施,开展疫苗抗原基因筛选和改造技术,基因转移、表达及其调控技术,疫苗菌毒种构建技术,新型DNA疫苗和RNA复制子疫苗

— 4 — 技术等研发,加快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速度,提高产品的效果和安全性,满足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治的需要。

2、免疫诊断试剂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重组抗原及单克隆抗体工程化平台,优化免疫诊断试剂 关键原料的表达、纯化、保存条件和体系,开发通用高效的抗原、抗体的酶标记和荧光标记技术,实现诊断试剂生产中关键原材料的国产化率达到50%,提高我国免疫试剂的质量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生物制药新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高表达哺乳动物细胞株构建、细胞系的驯化与克隆筛选、无血清细胞培养基配制与优化、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工艺优化等研发实验平台,开发可适用于表达不同产物的动物细胞系,形成从细胞株构建、细胞系驯化、筛选到大规模生物反应器培养的整套工艺技术,使重组细胞表达水平达到50皮克/细胞/天,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4、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成药基因和成药蛋白质筛选、鉴定、验证、中试规模制备的技术平台,开展系统性的药理药效、毒理研究,为生物制药企业提供生物制药新的候选基因和候选蛋白质,满足生物制药开发的源头创新的需要,为新基因工程药物及基因治疗的产业化提供基础,形成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辐射中心。

5、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设中药标准品和对照品生产技术、中药标准综合评价技术、有毒有害物质脱除技术等平台,开展中药材、饮片、提取物、中成药质量控制技术和标准研究,满足解决我国中

— 5 — 药产业急需解决的标准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问题的需要。

6、濒危药材繁育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濒危药材快速繁育、大规模移栽、标准化良种的药材种苗繁育、高原药材、沙生药材野生抚育试验平台,开展濒危药材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中规模化移栽技术,标准化、模化、集约化的种苗繁育技术,濒危药材野生抚育生态型生产技术研发,保护濒危药材资源,促进中药产业持续发展。

7、作物分子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新基因发掘、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分子育种等研发设施,开发重要性状基因的实用分子标记,改良分子标记检测技术,提高规模化应用水平,构建高效的分子育种技术体系,提高育种效率,突破规模化发掘种质资源中优异基因的技术瓶颈,实现多目标重要性状的定向改良,提高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育种效率。

8、作物细胞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染色体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分子细胞工程技术、单倍体工程技术等研发设施,开展植物体细胞和配子细胞培养高频率再生及无性系变异技术、远缘体细胞融合技术、细胞定向突变筛选技术、染色体工程诱导异源染色体易位及其快速识别技术等研究,培育优质、抗逆、抗病的育种新材料,满足主要园艺作物新品种培育的需求。

9、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基于分子水平的林木种质研发平台,开展林木速生、木材形成、高抗等功能基因的快速发现和鉴定技术,高效多基因转化技术,高密度、高精度遗传图谱构建关键技术,困难树种再生体系及针叶树的体胚转化系统,林木新种质性

— 6 — 状快速鉴定技术等研究,提高我国林木育种水平,满足工业用材林及生物质能源林建设的需求。

10、动物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动物遗传基因资源发掘评价、分子育种、繁殖技术等研发平台,开展优异基因资源大规模发掘和有效利用技术,经济性状新型分子标记开发和辅助育种技术,胚胎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细胞克隆技术,优质、抗病、特色转基因畜禽育种技术等研发,满足我国畜禽和特色经济动物养殖的需求。

11、现代酶工程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工业化发酵控制技术、低成本分离技术、先进的发酵废液后处理技术研发平台,开展工业酶发现、改造、规模化表达、制剂制备等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制定和完善相关行业的酶制剂技术标准,加快酶制剂产业的发展,促进其在能源、饲料、食品、环境、医药等工业领域的应用。

12、生物质化学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和非木质资源绿色合成工程化研发平台,重点突破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定向制备燃气、合成气,生物质液化制备生物基化学品,生物质化学改性及树脂化技术,非木质生物质资源绿色高效转化合成生物基材料等工程化关键技术,为我国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有效支撑。

13、动物用生物制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围绕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建立动物用生物制品技术的系统集成和工程化验证平台,加强动物疫苗、诊断制剂、血清等生物制品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重点

— 7 — 解决典型毒株分离、疫苗免疫接种控制、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等生产技术和工艺难题,发展新型分子检测技术,构建相应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动物用生物制品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

14、作物转基因育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针对棉花等主要经济作物,建立功能基因挖掘、克隆与验证,分子改良,转基因作物生产关键技术集成,转基因经济作物品种工程化验证等研发平台,开展主要经济作物重要性状基因的大规模挖掘、克隆与快速功能验证技术,重要性状的高效分子育种与聚合技术等研发,为提高我国主要经济作物育种效率,培育优质、多抗新品种提供技术支撑。

15、生物饲料开发与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建立生物提取、生物化工、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试验设施,以及生物饲料评价与应用技术等研发平台,开展免疫增强剂等天然活性物质的高效提取、分离、纯化,畜产品品质改良剂等功能性饲料的定向合成和高选择性合成,利用基因工程对天然蛋白质的基因进行改造,提高生物饲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6、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针对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重大传染性疾病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等,重点突破抗体药物发展的技术瓶颈,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抗体药物,开发高效低成本的工业化纯化工艺,特别是连续灌流和流加培养产业化工艺,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源化及全人抗体筛选技术及评价体系,形成从抗体筛选评价到生产的完整体系,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

17、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针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重点突破新型医用植入器械和人工器官的技术瓶颈,开发医用植入体表面生物活化和抗凝血改性的上程化技术、植入器械及人工器官的精密加工技术、动物源植入器械和人工器官抗钙化及去免疫原性技术,建立相应的工程化验证环境和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构建我国新型医用器械产业链,不断满足人民对生命健康日益增长的需要。

二、具体要求

(一)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52号)、《国家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令54号)、《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43号)的要求,组织开展项目申请报告编制和申报工作。申请核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应提出工程中心申请报告;申请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应直接编制资金申请报告。

(二)各有关部门应协调落实项目建设资金、环保、土地、规划等相关建设条件,对申请报告及相关附件(如银行贷款承诺、自有资金证明、生产许可文件等)进行认真核实,并负责对其真实性予以确认。

(三)请各有关部门对拟申报项目备案后,于2007年11月20日前,将审查合格的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一式五份报送我委;于2007年12月20日前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申请报告一式五份报送我委。同时提供电子文本、项目简介和有关附件等材料。

我委将按照公正、公平的原则,择优申报。

— 9 — 特此通知。

联 系 人:董殿起、唐伟 联系电话:86893453、86892818 该通知的电子文本及国家相关文件(附:项目申请报告的编写提纲)我们已放在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网页上,请你们下载。网址为:

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篇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印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

实施办法》的通知

发改厅〔2013〕2183号

各司、局、室;各直属和联系单位;国家粮食局、国家能源局:

为进一步规范和做好我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08〕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0〕5号)文件的要求,在向多个部门、地方发展改革委进行调研并结合工作实际的基础上,我们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现将《办法》印发你们,请按照执行。

附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3年11月5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我委政府信息,提高工作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我委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

—1—

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08]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0]5号),结合我委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委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责过程中,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公开相关政府信息。

第三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研究解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长、副组长由委领导担任,机关各单位和监察部驻国家发展改革委监察局(以下简称驻委监察局)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公开办,非常设机构),设在办公厅,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第四条 公开办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建立健全全委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各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政策研究室(新闻办公室)负责完善和实施我委新闻发布制度,统一管理和组织实施我委对外新闻宣传及受理、安排新闻媒体采访事宜。法规司负责我委政府信息公开的合法性审核工作。

第五条 公开办的主要职责是:

(一)指导各业务司局做好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事宜,维护和更新我委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二)接收、批分和正式答复向我委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三)组织编制我委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四)指导地方发展改革委(包括单设省级物价局)、下属事业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五)履行我委规定的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关的其他职责。第六条 委机关各单位应当确定至少一名工作人员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联络人,具体负责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开展、协调和落实,解决和反映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遇到的问题。委机关各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联络人名单应报公开办备案。联络人发生变动的,应于5个工作日内将新的联络人名单向公开办报备。

各单位要按照《条例》和本办法做好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并制定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的具体措施。

第七条 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对全委各单位政府信息公

—2—

开工作进行考评,并依据《条例》和有关规定要求于每年3月31日前向社会公布我委上一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第二章 公开的范围

第八条 我委制作的符合《条例》第九条规定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重点包括以下内容:

(一)令、公告;

(二)规范性文件;

(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

(四)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促进就业、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五)价格政策及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

(六)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承诺,我委负责的应当公开的政策措施及相关规定;

(七)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

(八)部门预算报告、决算报告;

(九)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及办理情况;

(十)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

(十一)我委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相关部门或国际组织签署的涉及政府投资、价格制定等方面的双方同意公开的多双边协议、协定;

(十二)我委公务员招考、录用的条件、程序、结果;

(十三)我委机构设臵、职能、办事程序等。

第九条 除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我委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我委申请相关政府信息。

第十条 下列政府信息不予公开:

(一)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但经权利人书面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除外;

(二)公开后可能会影响检查、调查取证等执法活动的政府信息;

—3—

(三)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

第十一条 我委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十二条 各单位在公开政府信息前,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实施办法等相关规定进行保密审查。认为应当补充定密的,由主办司局确定,报办公厅审核。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应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单位)或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第十三条 我委拟发布的政府信息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与相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确认,保证发布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

(一)我委联合其他部门发文;

(二)其他部门联合我委发文;

(三)我委在发文过程中征求或会签过其他部门意见的。

拟发布的政府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未经批准不得发布;需征得有关部门同意的,未经同意不得发布。

第十四条 各单位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及时发布准确的信息予以澄清。

第三章 公开的方式和程序

第十五条 我委政府信息主要通过以下渠道主动公开:

(一)我委门户网站、文告;

(二)新闻发布会;

(三)新闻媒体。

第十六条 各信息拥有单位(指信息内容的业务主管司局)是确定政府信息是否公开的主体。对本单位制作的信息,在办文时按以下规定履行公开程序:

(一)各信息拥有单位依照本办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相关规定,在起草文件时应标明公开属性(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不公开),并在《办文要报》中对标明的公开属性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说明法定理由。

—4—

(二)信息拥有单位负责人对公开属性进行审核并在发文稿纸上签字确认;

(三)办公厅对送核文稿的公开属性进行核对无误后,报请委领导审定;

(四)对送委外会签的文稿,各起草单位须请会签部门提出是否公开的意见;

(五)按照上述程序完成审核手续的拟公开信息,根据确定的公开形式公开。

各信息拥有单位在办文之外制作的政府信息,经各单位负责同志审核后报公开办审查批准后公开。涉及其他单位的,应事先沟通一致,重大信息应报委领导批准。

第十七条 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八条 向我委申请获取政府信息,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包括通过我委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系统申请公开,可从我委门户网站下载或到我委政府信息公开接待室领取申请表);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申请人可以口头提出,由公开办代为填写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及身份证明文件;

(二)申请的政府信息内容,包括能据以指向特定政府信息的文件名称、文号或其他特征描述;

(三)与申请人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相关性的说明;

(四)获取政府信息的方式及其载体形式。

第十九条 公开办统一接收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对收到的书面申请进行登记、编号,并根据申请公开的内容和委内职能分工及时转交相关司局办理。涉及多个司局的,由牵头单位汇总办理。承办司局在答复申请人之前的5个工作日前,将书面答复意见送法规司会签进行合法性审核,如需修改,根据法规司意见对答复进行修改后,在答复申请人之前的2个工作日前送公开办。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相关承办单位根据下列情况分别做出答复:

(一)属于主动公开信息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信息的方式

—5—

和途径;如该政府信息尚未主动公开,应在法定答复期限内先办理主动公开手续,再答复申请人。

(二)属于依申请公开信息的,经批准后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无法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经公开办同意后,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复制件或者其它适当形式提供。

(三)申请内容不明确的,告知申请人做出更改、补充。

(四)申请获取的信息不属于《条例》所指的政府信息,告知申请人不属于政府信息。

(五)申请获取的政府信息我委没有制作或获取的,告知申请人信息不存在。

(六)申请需要我委进行汇总、加工或重新制作的信息,应根据《条例》第二条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0]5号),告知申请人要求获取的信息不存在。

(七)申请获取的信息依法不属于我委公开的,应告知申请人;如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的公开机关的,应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

(八)申请获取的政府信息已按照《档案法》移交档案部门的,应告知申请人向档案部门咨询。

(九)申请获取的政府信息属于查阅行政复议有关材料的,应告知申请人依照《行政复议法》规定查阅。

(十)以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名义提出有关信访事项的,应告知申请人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范围,将按照《信访条例》规定进行办理;进行业务咨询的,应告知申请人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并对咨询的问题做出答复。

(十一)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当由承办单位书面征求第三方的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但是承办单位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予以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

(十二)申请人要求获取的政府信息中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但是能作区分处理的,承办单位应当向申请人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并对不予公开的部分说明不公开的理由。

—6—

(十三)同一申请人重复申请同一政府信息,我委已经做出答复的,可告知申请人不再重复处理。

第二十条 承办单位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当自我委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应当经公开办负责人同意,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延长期限最长不超过15个工作日。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的,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规定期限内。

第二十一条 我委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除可以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收费标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执行。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公民确有经济困难的,经本人申请,我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审核同意,可以减免相关费用。

第四章 监督和保障

第二十二条 我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所需经费应纳入预算,以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二十三条 办公厅会同国家信息中心负责我委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的管理。

第二十四条 公开办组织编制、定期更新适用本办法的我委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

第二十五条 我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动接受社会各界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评议,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单位应当认真整改。

第二十六条 公开办、信访办负责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我委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举报和建议。公开办会同驻委监察局负责对我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法规司负责办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我委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提出的行政复议事项;对提起行政诉讼的,有关单位按照我委行政应诉有关规定做好应诉工作。

第二十八条 有关单位违反本办法,给工作带来不利影响、造成不良后果的,由驻委监察局、公开办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依据有关规定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7—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国家粮食局、国家能源局分别负责本单位职责范围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并办理相关行政复议和应诉。

第三十条 委属事业单位应按照《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参照《条例》和本办法,结合单位实际,制定本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办法,做好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工作。依申请公开事项如涉及委内相关单位的,需会签相关单位。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同时,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上一篇:产品质量控制论文下一篇:公司年会策划方案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