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选择题答题

2024-05-08

高中政治选择题答题(通用9篇)

篇1:高中政治选择题答题

想让高中选择题拿高分其实非常的简单,很多学生在答政治选择题时,错误率居高不下,原因就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解答技巧和方法,下面是高中政治选择题答题技巧,让大家知道如何在高考政治选择题上拿高分。

高考政治选择题命题特点及解法

高考政治选择题是拿分的关键,很多学生不知道选择题怎么答,导致最终高考成绩不理想,下面为大家准备了高考政治选择题命题特点及解法,看看不同类型的选择题都用什么方法解。

一、组合型选择题:

1.命题特点

四选二或者四选三的组合型选择题在高考政治卷中常出现,它具有考查知识点多、容量大、试题设置迷惑性强等特点,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的有效手段。

2.解题方法

解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一般用排除法,这样的题目设置一般都是题干决定题肢,题肢反映题干。首先应该排除掉与题干无关和错误的题肢,那么再系统的结合具体问题,那么这样的题就容易了。

二、材料式选择题

1.命题特点

此类题一般选取现实生活中重大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实例或者以最新的热点材料为命题切入点,要求考生应用政治学原理对材料中的现象或者热点进行分析、认识、和综合评述,这样的题有时候一材料一设问,有时多设问,而在设问中往往会出现“说明”、“表明”、“体现”等词语。

2.解题方法

首先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中心意思,理清题干与所给答案的关系,把握材料的实质。其次逐一将每个选项与题干相对照,以题干的指向为重点来确定选项。

三、引文式的选择题

1.命题特点

此类题的题干一般是名言名句、成语典故、古文或者重要文件的某一个论述等,选项也从理解、分析、评价等角度设置,因此这样的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样的题要求考生在弄明白引文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政治学原理对引文进行分析、理解、评价。

2.解题方法

首先认真阅读引文,弄清其含义和中心意思。其次分析引文所考查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引文所要说明的道理,并把题干和选项联合起来分析,对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和归纳。再次分析引文还要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四、因果类选择题

1.命题特点

这是考查学生逻辑关系的类型题,但是一般只从因果关系把握就可以了。有的时候把题干作为因,选项作为果,有时则反之。

2.解题方法:

首先要正确理解因果关系,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之间是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每个事物的具体联系中,原因和结果都有严格的区别,所以考生掌握具体的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

其次,分析法与排除法相结合,注意题干和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再次,一定弄明白题干和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是什么,同时要注意分析原因的多样性。

五、漫画类选择题

1.命题特点

漫画题取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内容风趣丰富。这样的题可以巧妙的将现实生活、社会热点、教材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命题的主旨是:利用漫画生动形象的特点,揭示某种现象所包含的道理,讽刺或者抨击某种错误的思想和做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漫画题的题干由漫画、漫画的标题、和选择要求三个部分组成的。选项则从理解、认识、评价等角度来设置。

2.解题方法

首先,认真阅读漫画,弄懂漫画的本意,再分析其中的寓意和本质的含义。考生可以通过漫画上体现的动作、表情、神态、语言等把握命题者的意图。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其次,联系教材中的知识点,在弄明白漫画含义的基础上把具体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以便于确定选项。

再次。认真分析题干的要求,弄明白选正确还是选错误的,是应该赞成的还是反对的,是给我们启发还是反应道理,是政治中哪些板块的内容。此外还要注重选项和题干中的关键词。

六:图表式选择题

1,命题特点

这类题是通过图表的方式把要反映的现象表达出来,通过对现象的综合来表达主题,反映命题的意图,围绕所考查的知识设计图表,要求考生联系图表信息,用所学的原理来回答。

2.解题方法

首先阅读图表,分析图表中的数据,文字信息,图表的纵横关系,注释等内容和要求。如果是有两个或者多个图表,则弄明白图表之间的联系。

其次,分析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并且明确图表所表示的中心意思和涉及的知识点。

再次,在对图表提供各种信息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图表内容与设问之间的关系,并按照设问要求的原理对图表进行分析和归纳,选出正确的选项。

高中政治选择题答题技巧,高考政治选择题如何拿高分

如何解答政治单项选择题?

1.仔细审题。

(1)审题干。就是把握住题干的规定性,包括题干所规定的选择方向、范围和程度等。这里特别要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性词语,因为它是用来决定题干规定性的。如有的要求选对的,有的要求选错的;有的要求选原因,有的要求选结果;有的要求选本质,有的要求选现象等等。

(2)审题肢。要搞清楚各个题肢的确切含义,直至掌握各题肢之间的细微差别。只有这样,才能依据题干的规定性对各个题肢进行正确的鉴别。

例:在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因为:

A、我国人民生活有很大提高B、我国的综合国力已有很大提高

C、剥削阶级已经基本被消灭D、我国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

这题的正确答案是C。A、B内容与题干无关,而D则是题干的结果。

2.正确分析题肢与题干的关系。

高中政治选择题答题技巧,高考政治选择题如何拿高分

怎么解答政治不定项选择题?

解答不定项选择题,除了上面所说的单项选择题的答题方法中提到的仔细审题和排谬(把题肢本身是错误的排除掉)、排异(把题肢正确但与题干不吻合的排除掉)、排重(把题肢与题干简单重复的排除掉)、排倒(把题肢与题干因果要求颠倒的排除掉)外,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第一,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这是正确解答不定项选择题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力求全面而有序,使相关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另一方面,对重点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记忆之上,一定要在广度和深度上加深理解,尤其要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相关知识的异同,力求融会贯通,既能在理解中加深记忆,又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第二,掌握应有的答题技巧。其一,注意题干与题肢的必然联系,题肢本身正确的,不等于它与题干有必然联系,题肢本身错误的,不一定与题干没有必然联系。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在答题时仔细体察,切不可粗心大意。其二,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来选择,尤其是拿不定主意时,采用比较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高中政治选择题答题技巧,高考政治选择题如何拿高分

选择题解题技巧及方法

选择题常常设置了各种陷阱,因此在答题的时候我们要加着12分的小心,下面为大家整理了选择题解题技巧及方法,帮助大家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

(一)、选择题的做法

1、选择题的构成

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选择题的类型,大多以“组题”的形式出现,即一个材料设计多个试题。

选择题从形式上看有两部分构成:题干和题肢。

选择题从内容上看有三部分组成:文章、情景、问题设置。

2、具体步骤

(1)抓住立意。每个选择题只有一个立意,即一个中心思想。短题干长读,理解其深刻寓意;长题干短读,抓住其中心思想,所以语文阅读能力很重要。

(2)找关键词。一般来说,每个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如“范围关键词”:体现的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等。“内容关键词”:措施、制度等。“形容词关键词”:根本、主要等。“动词关键词”:表明、说明、体现等。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养成好习惯,把题干和题肢的关键词划出来。

(3)排查误项。

(4)不得已,猜。(不可常用)

(5)用选项反套材料。材料中能找到选项表述的知识点则选。根据题目和题肢的关联性来选择,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的不能入选,这点尤其重要,因为近年的高考选择题大多是最佳选择题,并不意味着题目只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二)、解选择题的七项原则

1、直接性原则。

最能直接表达或说明题干意思的题肢入选,间接说明或引申意义的题肢一般情况下均不入选。

2、整体性原则。

能从整体上全面说明题干意思的题肢入选,只能说明题干局部意思的题肢不选。(该项不适合用于组合式选择题或多项选择题)

3、根本性原则(或深刻性原则)

能从根本上回答或最为深刻地回答题干提出的问题,该选肢入选。只能从相对肤浅的层面上回答题干的问题,是题干意思的同义反复,该选肢不选。(该项不适合用于组合式选择题或多项选择题)

4、对应性原则(或一致性原则)

题肢强调的意思和题干的意思对应或一致,该选肢入选。题干强调这个方面,题肢强调那个方面,造成意思“错位”,该选肢不选。审题时,要多斟酌、多揣摩,分别找准题干和题肢各自所强调意思的“重心”。然后进行对照,看看是否吻合,方可确定。

5、角度性原则(或限制性原则)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题肢都符合材料的意思,符合设问角度者入选。常见的设问角度有“从经济角度看”、“从政治角度看”、“从哲学角度看”、“从唯物论角度”等。

6、唯一性和最佳性原则。(只适用于单项选择题)

7、合理性原则(或逻辑性原则)

有些选择题,不能机械套用某一原则,而要灵活运用几项原则才可解决问题。

篇2:高中政治选择题答题

1、如果出题角度从有利方面出题,则答题步骤为:①题干问的“是什么”经济现象?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③出现这种经济现象的结果“怎么样”?即答有什么意义。

例1、2006年第一季度,我国税收收入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直接体现。同时各级税务机关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加强征税,促进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问:试从经济常识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答案要点:

①上述材料表明,我国税收收入稳定增长。(题干问的“是什么”经济现象?)

②其原因有三:A、我国国民收入稳定增长是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B、各级税务机关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加强征税,促进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C、我国广大公民依法纳税、自觉纳税意识的增强,是我国税收收入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重要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

③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使财政收入得到了切实保证,为国家职能行使奠定了物质基础。(出现这种经济现象的结果“怎么样”?即答有什么意义。)

2、如果题干从不利方面出题,则答题步骤为:①题干问的“是什么”经济现象?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③出现这种经济现象会导致“怎么样”的不良后果?④“怎么样”解决这一不良后果?

例2、2005年6月24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当前在收入分配领域内出现了一种偏向,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同行业收入差距,不同地区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有些问题已经到了危险警戒线。

问:试用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答案要点:

①上述材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地区、行业存在不可忽略的收入差距问题。(题干问的“是什么”经济现象?)

②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参与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在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的作用下,社会成员之间出现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

③这种差距的出现将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出现这种经济现象会导致“怎么样”的不良后果?)

篇3:高中政治选择题答题技巧攻略

一、找关键词法

在选择题题干设问和题肢中,一般都有明确的关键词对题目的设问方向、知识考查点等作出规定。首先,把握题干关键词,即“题眼”,明确设问规定性。设问规定性就是在范围、层次、角度、条件等方面的限定。找到了这样的关键词,就找到了选择的方向。一般来说,选择题的关键词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如规定范围的关键词,“经济学道理是”“哲学道理是”“正确的是”等;规定内容和角度的关键词,“措施是”“制度是”“启示是”“原因是”“说明”“体现”“表明”等;规定条件的关键词,如“根本”“主要”等。有些选择题的题干材料还涉及一些行为主体,我们在审题时要抓住这些关键词,如企业、消费者、政府、党、政协等。

其次,认清题干“关键词”,排除错误选项。在题肢选项中,常常有一些关键词能够让我们迅速地判断出选项的说法是否正确,从而利用排除法解决问题。表述过于绝对的选项一般都是错误的,如“只要…… 就”“消除……差异”“杜绝…… 现象”“一定……”“一切”“任何”“完全”等。意识、思想、文化、观点等主观的东西一般具有指导或影响作用,而不是绝对作用,如果题肢说思想、意识、文化、观点对行为具有决定作用,就是错误的,可以直接排除。注意有没有定语修饰词,如“正确的”“科学的”等。哲学、文化、意识、世界观、价值观等都具有双重性,如“哲学推动社会发展”是错误的。反作用、导向作用、能动作用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如“意识能促进物质的发展”是错误的。

二、排除法

排除法是选择题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排除法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第一,排谬法。排除题肢本身表述错误或部分错误的题肢,但逆向选择题除外。

第二,排异法。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予以排除。

第三,排重法。题肢的观点不是回答题干规定性的要求,而是对题干的变相重复,这样的题肢须排除。

第四,排倒法。如果题干和题肢为因果关系,要弄清谁为因,谁为果,有无因果。无因果关系排除,因果关系颠倒排除。其中因果关系颠倒者居多,故称为排倒法。该题型有四种情况需引起重视。一是要区分原因的性质,即“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二是要注意原因和结果的对应性,即是否针对结果回答到了原因;三是要注意因果关系是否颠倒;四是选项是否是题意的简单重复。

第五,排大于或小于项。题肢中概念的外延大于或小于题干的规定性,则予以排除。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有着严格的规定性,务必准确把握,慎防题肢用相似的词语、符号,暗中将它的内涵改变,使其成为错误选项。 2 题肢的内涵之和应等于题干。如果题肢的内涵小于或大于题干,都不能说明题意,都违反了同一律。3 题干和题肢的外延必须对等。4慎防以偏概全的题肢。以偏概全的题肢是指用片面的题肢,或者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的题肢,来说明需要全面、完整说明的题干。

三、猜测法

对于实在拿不准的题目,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可用猜测法。如果此题大多数人都不会,每一个人都有猜测得分的机会。先用排除法排除能确认的干扰项,如果能排除两项,其余两项肯定有一个正确答案,这就意味着你答对的几率为50%,如果放弃就等于放弃了这50%的得分机会。即使一个干扰项也不能排除仍不要放弃,四个选项中随便选一个,得分的几率仍有25%。若每名考生对自己不能肯定答对的题目都猜一下,那么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考试对所有的考生仍是公平的。

篇4:高中政治选择题答题技巧攻略

[关键词]答题技巧 关键词法 排除法 猜测法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075

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高考政治中的选择题,从类型上看大多以“组题”的形式出现,即一个材料设计多个试题;从形式上看由两部分构成,即题干、题肢;从内容上看由三部分构成,即立意、情景、问题设置。答题方法可采用以下几种。

一、找关键词法

在选择题题干设问和题肢中,一般都有明确的关键词对题目的设问方向、知识考查点等作出规定。首先,把握题干关键词,即“题眼”,明确设问规定性。设问规定性就是在范围、层次、角度、条件等方面的限定。找到了这样的关键词,就找到了选择的方向。一般来说,选择题的关键词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如规定范围的关键词,“经济学道理是”“哲学道理是”“正确的是”等;规定内容和角度的关键词,“措施是”“制度是”“启示是”“原因是”“说明”“体现”“表明”等;规定条件的关键词,如“根本”“主要”等。有些选择题的题干材料还涉及一些行为主体,我们在审题时要抓住这些关键词,如企业、消费者、政府、党、政协等。

其次,认清题干“关键词”,排除错误选项。在题肢选项中,常常有一些关键词能够让我们迅速地判断出选项的说法是否正确,从而利用排除法解决问题。表述过于绝对的选项一般都是错误的,如“只要……就”“消除……差异”“杜绝……现象”“一定……”“一切”“任何”“完全”等。意识、思想、文化、观点等主观的东西一般具有指导或影响作用,而不是绝对作用,如果题肢说思想、意识、文化、观点对行为具有决定作用,就是错误的,可以直接排除。注意有没有定语修饰词,如“正确的”“科学的”等。哲学、文化、意识、世界观、价值观等都具有双重性,如“哲学推动社会发展”是错误的。反作用、导向作用、能动作用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如“意识能促进物质的发展”是错误的。

二、排除法

排除法是选择题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排除法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第一,排谬法。排除题肢本身表述错误或部分错误的题肢,但逆向选择题除外。

第二,排异法。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予以排除。

第三,排重法。题肢的观点不是回答题干规定性的要求,而是对题干的变相重复,这样的题肢须排除。

第四,排倒法。如果题干和题肢为因果关系,要弄清谁为因,谁为果,有无因果。无因果关系排除,因果关系颠倒排除。其中因果关系颠倒者居多,故称为排倒法。该题型有四种情况需引起重视。一是要区分原因的性质,即“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二是要注意原因和结果的对应性,即是否针对结果回答到了原因;三是要注意因果关系是否颠倒;四是选项是否是题意的简单重复。

第五,排大于或小于项。题肢中概念的外延大于或小于题干的规定性,则予以排除。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有着严格的规定性,务必准确把握,慎防题肢用相似的词语、符号,暗中将它的内涵改变,使其成为错误选项。②题肢的内涵之和应等于题干。如果题肢的内涵小于或大于题干,都不能说明题意,都违反了同一律。③题干和题肢的外延必须对等。④慎防以偏概全的题肢。以偏概全的题肢是指用片面的题肢,或者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的题肢,来说明需要全面、完整说明的题干。

三、猜测法

对于实在拿不准的题目,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可用猜测法。如果此题大多数人都不会,每一个人都有猜测得分的机会。先用排除法排除能确认的干扰项,如果能排除两项,其余两项肯定有一个正确答案,这就意味着你答对的几率为50%,如果放弃就等于放弃了这50%的得分机会。即使一个干扰项也不能排除仍不要放弃,四个选项中随便选一个,得分的几率仍有25%。若每名考生对自己不能肯定答对的题目都猜一下,那么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考试对所有的考生仍是公平的。

总之,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非常重要,同时,也要注重各个政治板块内容的衔接和融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篇5:中考政治选择题答题技巧

①明确选择的方向,即题干要求是正向选择还是逆向选择;

②明确题干的要求,即找出关键词;

③明确题干规定的限制条件。

2.一“找”:即查找依据,回归教材,找出与本体题干要求相关的知识。

3.四“排除”:

①无关选项排除:选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没有关系的选项排除;

②错误选项排除:观点错误或者部分观点错误的选项排除;

③绝对选项排除:选项中出现“消除”、“杜绝”等过于绝对的词的选项排除;

④混乱选项排除:选项本身正确,且与题干有关系,但选项与题干之间是并列关系,或选项包含题干,或者题干与选项的因果关系颠倒。

括题:

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去解答。

1.在概括时,要把材料读完,概括整个材料蕴含的道理,不能概括部分材料蕴含的道理,不能以偏概全。

2.概括题的答案应该是一个语言通顺、表意明确,言简意赅的陈述句,展现的是道理、原因、结果或要求,不要使用修辞手法。

篇6:政治高考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三审”

1.审题干──领会题意:

例题1从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使用贝壳、布、帛等物品作为最原始的交易媒介,到现今的电子货币形式,中国历史上的货币变迁最能反映世界货币的发展历程。关于货币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货币天然是金银 B 货币从产生的时候起,便具有五种职能

C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D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例题2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不少商家感叹生意不好做,于是打折促销成为经营常态。小王在某商场购买了一件打折商品,原价为50元人民币,实际只支付了40元。在这次消费活动中,人民币执行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例题3(·安徽文综)为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民意、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民智。《纲要》的制定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⑤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

A①② B③⑤ C ①④ D ④⑤

2.审题肢──缩小范围

认真、准确地理解每一个题肢,搞清楚各个题肢的确切含义,直至掌握各题肢之间的细微差别,判断每一个题肢本身的说法是否正确。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题肢本身说法错误,可先直接排除(逆向选择题除外)。只有这样,才能依据题干的规定性对各个题肢进行正确的鉴别。

例题4“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实施、公有事业及其他事业和领域”,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能够:

①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②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③巩固和壮大公有制经济 ④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例题5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我国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即日起对美元升值2%。在这一情况下,对于手持外汇的居民,下列做法会导致损失的是

A、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 B、把美元存入银行

C、到美国旅游,使用美元消费 D、把美元兑换成欧元

例题6 中国有13亿人口,多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很大的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很小的数目。这个“乘除法”表明: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B.有了量变就有质变

C.中国的改革、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D.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审题干与题肢的内在联系──确定选项

例题7 在我国,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和各级政府 D.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例题8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

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C.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二、“九排除”:解答选择题从解题方法方面可以有九种,即 “九排除”。

1.排误法:包括5种情况:选肢不符合学科或知识范围的规定性,选肢不符合主体的限定性,选肢不符合其他的限定性要求,选肢中关于知识间关系的表述不科学,选肢中的说法本身不科学或过于绝对化(逆向选择题除外,见第8)。

例题9这些年来,我医药市场价格混乱,医疗费用过高,给人们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要解决这一问题,从政治学看

A、市场具有自发性等弱点,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B、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政府应切实履行好经济职能,加强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D、政府应严格依法行政,制定相关法律,确保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例题10房地产调控以来,大多数城市的房价仍在继续上涨,有的甚至涨幅颇高。实践证明,在市场的确存在购房需求的时候,要想把房价降下来或稳定住,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

A、政府自己盖房,自己卖房 B、由企业盖房,政府限价

C、运用多种手段压缩购房需求 D、运用多种手段增加房屋供给

例题11 我国著名的冰土专家,为青藏铁路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张鲁新说:“我站着,就是路标;我躺着,便是路基。一定要把青藏铁路修到拉萨去,实现几代冰土科学工作者的理想。”这说明

A、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战胜任何困难

B、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人们充分发挥了主观性,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D、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2.排异法:即排除内容本身虽然正确,但与题干规定性不相吻合的题肢。

例题12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指出,在解释农业产量的增长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质量差别是相当重要的,农民的能力差别是最重要的。这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的启示是

①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②不再需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③要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④要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与科学素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3.排重法:即排除与题干变相重复的题肢。

例题13 沙柳是防风固沙的优良品种。但是由于种植沙柳费钱费力,又无法带来经济效益,难以有效实施。针对这种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某地政府支持建立了以沙柳为原料的制板、造纸加工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极大地调动了个人和集体的积极性,大家争相承包荒地,种植沙柳蔚然成风。从哲学上看,上述事例中,种植沙柳固沙防风从难以实施到有效实施,其成功之处在于

A.发现了沙柳具有固沙防风的性质 B.掌握了植树造林的规律

C.发现了事物之间更深刻的联系 D.掌握了用沙柳制板造纸的技术

4.排倒法:即排除与题干因果关系颠倒的题肢。

例题14在5月23-28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期间,有总值1.37亿元的近20个医药高新成果参加了竞拍角逐。医药高新成果参加竞拍是因为

A.只有进行竞拍的物品才有价值 B.竞拍是商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唯一形式

C.医药高新成果是劳动产品,具有价值 D.竞拍能增加竞拍物品的使用价值

5.排混法:即排除正误混杂的题肢。

例题15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区别有

①社会保险是解决多数社会成员最迫切的保险项目,而商业保险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 ②社会保险只保障被保险人基本生活,而商业保险保障项目广泛,给付标准高 ③社会保险的费用完全由政府承担,而商业保险的费用完全由个人承担 ④社会保险的依据是国家和有关部门的统一规定,而商业保险则是根据被保险人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排间法:即排除与题干为间接联系的题肢。

例题1611月下旬,中央财政拨款4.3041亿元向安徽、湖南行洪区、蓄洪区内的居民进行补偿。补偿行、蓄洪水造成的农作物、专业养殖、经济林、农业机械、役畜、家庭耐用消费品等损失。中央财政拨款对受灾居民进行补偿表明

A.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B.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C.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

D.财政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7.排不完全法:即排除与题干要求不完全一致的题肢。

例题17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负责人明确表示,《反分离国家法草案》的适用范围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其哲学依据是

A.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B.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具体分析

C.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8.排正法:即反向选择题应该排除与题干正向联系的题肢。

例题18下列对农村税费改革认识错误的是

A.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B.有利于启动农村市场

C.有利于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D.将减少国家财政收入,不利于国家宏观的发挥

9.排非理性法:即相信第一选择,除非有理性依据充分证明的确搞错了,否则不要随便改动。

总结:解题方法的前提是基础知识很扎实,课文内容非常熟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答好选择题,首先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准确把握概念和原理,以扎实充足的知识为基础。一方面,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力求全面而有序,使相关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另一方面,对重点知识一定要在广度和深度上加深理解,尤其要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相关知识的异同,力求融会贯通,既能在理解中加深记忆,又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第二,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的习惯和好的做题习惯。凡事要多思考勤动脑,建立错题集,对反复出错的题进行重点分析、总结解答方法。

篇7:高三政治的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三政治选择题怎么答:

一、要认真审题读题,这是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要求。政治选择题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不管是哪一种题目,我们都要认真的审题读题,做到不大意,不马虎。

二、要学会咬文嚼字,之所以要学会咬文嚼字,是因为在一些题目中会出现一些特别明显的错误,学会的咬文嚼字,我们就能很容易发现这些错误,选项自然就会明了了。

三、排除法,单项选择题中,如果问下面正确的选项的话,一般出现决策性特别强的词汇,都不要选。比如,”肯定“、”必然“、”就是“等词汇,一般都不要选,正确率百分之八-九十。

四、关联法或者也可以叫相关法,单项选择题中,看ABCD四个选项之间的关联性,一般和其他三种都不同的可能就是答案。这个时候也可以先用排除法排除一定不正确的哪一个选项,其他再用关联法。

五、一针见血法,多应用与多项选择题中。一般多项选择题中都会有一项或是两项特别明显错误的,我们就可以一下子就看出了,这种很简单,不用多说。

高三政治选择题怎么解答:

一审题型。根据题型形式确定题目是全综合类试题还是分问拼盘类试题,是政史地全综合试题,还是政地、政史、史地、政治科内综合试题,是单项选择题,还是组合式选择题,每一题问属于哪种形式。

二审题干的规定性。也可称是审关键词,通常要关注题目的解答方向,明确哪些是正向选择题,哪些是逆向选择题,逆向选择题要求考生选择错误的选项,正确的选项不能入选;要求回答“体现了什么”还是“其原因或启示是什么”或者是要回答区别还是联系、共同点还是不同点;发生领域属于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或是哲学问题,弄清要求回答的理论层面,尤其是哲学方面的试题,考生必须注意题干中要求回答的是“哲学原理”还是“哲学道理”、是“唯物论”还是“辩证法”等等。总的来说,审题干就是要弄清题意,明确题干的规定性,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

三审题肢。遵循以干求肢的原则。第一、确定哪些是正确的题肢,即符合题干规定性要求的题肢。第二、确定哪些是错误题肢,即存在明显知识性错误的题肢。第三、确定哪些是干扰性题肢,即题肢本身的知识内容正确,但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不符。第四、确定哪些是一级引申题肢,哪些是二级引申或多级引申题肢。做到正确题肢或一级引申题肢入选,错误题肢、干扰题肢、二级引申或多级引申题肢不选。

四审题干与题肢之间的关系。一般题干与题肢之间的知识结构是陈述句结构,题干是主谓结构,题肢则是宾语。这一结构形式就决定了在解选择题时,只能做到以干求肢。通过分析寻找题干与题肢之间的最佳联系,即题肢与题干规定性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肢干相连,上下结构相通。

“四排”:一排除错误项,逆向选择题除外。二排除重复项。题肢的观点不是说明题干的规定性,而是对题干规定性的变相重复,这样的选项迷惑性较大,容易失误。三排除无关选项。题肢的观点虽然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这样的选项应排除。四排除大、小选项。题肢的知识内容大于或小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这样的选项也应排除。

高三政治学习的想法和做法

1.戒骄戒躁,认真上每一节课,做每一道题

一直以来,我非常认可一种说法,即“心态会极大地影响高考成绩,它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不是体现在6月7日、8日那两天,而是在高考复习阶段的复习状态。”从我个人高三的经历体验来说,我认为这个说法值得重视。因为我自己是一个很容易紧张,心态调整能力一般的人,但只要想一想高考前的每一天虽然不是利用得尽善尽美,也都充实尽力,不留遗憾。认真地上了每一节课,认真地完成了每一道题,尽人事听天命,所以也就比旁人多了一份淡定从容,有助于在高考答题时保持沉着冷静,更好地发挥水平。

另外,平日的练习和各种资料切不可随意忽视,了解一些时政资料背景有时会节省做题的时间,加深的理解无形中会提高正确率。

举个例子:今年的政治高考题不是有一道预测趋势并作图的题目吗?读完题目我的第一反应是两个趋势都是上升,一个快一个慢;第二反应是这个材料有点熟,好像在哪里看到过,是在试卷上作为题目的补充背景还是时政资料已经记不清楚,但好像与我先前答题时的答案有不一致之处,怀疑的种子一旦播下,再仔细想想就发现应该有一个赶超的过程,因而两根图线会有交叉点。记忆加推理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2.整理归纳知识点

现在讲得比较多的是“能力立意、立足设问”,但是课本内容仍然是重中之重,各个知识点是答题最重要的依据。在这方面,我认为跟随老师的脚步就好。

当然自己也要注意:第一二轮的复习覆盖面要广,除了重点知识要重点掌握之外,要注意抓小细节。对于书本上的各个链接和知识窗提及的内容都要有所了解,厘清不同概念词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每一课的知识体系(即讲了什么、各内容之间的联系)要清晰地掌握。

第三轮复习时要学会从一个知识点阐发开去,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常识中可以联想财政作用、拉动内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想的时候要尽可能多角度),这种思维运用于论述题有助于拟分论点,也有助于简答题的多角度答题。此外,我以前曾整理过哲学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基本上把它们浓缩成三句话的形式作为分析说明题的第一段(形式基本为:大概念原理+小概念原理/两个对象的相互关系+方法论)

3.多反思总结

题目做了很多,那么不妨试一试分类,可以自己尝试分一下简答题设问的方式、不同类型简答题的答题模式、答案的组织方式、分析说明题不同的类型(理由是否支持观点/措施与建议是否一致等)。不盲目做题,让自己做的每一道题都有价值。

针对考试的状况,学会分析自己的试卷,分析自己哪部分失分,原因是什么,再针对原因做适当数量的题目,在做题的过程中逐步反思改正原先不对的地方。

篇8:高中政治选择题答题

关键词:逻辑,非选择题,答题模式

高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 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所以命题者主要考查学生对哲学原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选用哲学道理分析材料的能力等, 这导致考试中的非选择题部分多半为材料分析题所占领。本来这无可厚非, 这种考题能够引导学生更关注生活, 更关注社会, 并有利于塑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品格。但是, 由于这种非选择题的参考答案没有一以贯之的答案标准和答题模式, 分析过程也缺乏固定的逻辑框架, 导致试卷批改中的不确定性和主观随意性, 以及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解题技巧辅导时缺乏可以遵循的准则, 不象数理化等科目的解题有其固定的逻辑过程, 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那么,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如何使教师、学生和命题者的答题逻辑呈现出一种固定模式呢?

笔者认为, 高二思想政治 (哲学常识) 测验中非选择题的答题应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答题模式, 像理科的答题一样具有确定性和固定的逻辑过程。这种标准主要是指答题的逻辑模式和答题的流程。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答题技巧, 教师更好地辅导学生解题和批卷者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答案。以前有许多文章都曾涉及如何答题这一问题, 但它们大多重在解答题目本身, 或者说是研究如何答题才能获取更多的成绩。而笔者重在讨论教师、学生和命题人在一个材料面前都应持有一致的逻辑过程, 以及这是一种怎样的逻辑过程。在下文中笔者试图对高二思想政治测验中主要出现的题型和答题模式作出简要的探讨。当然, 笔者所提及的答题模式仅仅是一种设想, 一种视角, 尚有待不断完善和修正。

笔者经过初步的搜索, 发现在高二思想政治测验中, 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题型:

一、“体现”类, 即给出一个材料, 问该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例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纲要》中指出:“西部大开发要从实际出发, 积极进取, 量力而行。”“因地制宜,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推进防沙和草原保护, 注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上述材料体现了辨证唯物论的什么道理?

对于这种题目, 我们平常的做法是, 一句一句地读, 一句一句地来看其体现的哲学道理, 这样做并没有涉及哲学分析的本质, 哲学分析重在找出感性材料中的理性内核。答题时应该让感性和理性一一对应起来。所以在这个题目中, 应采用的逻辑推理是:

因为, P决定 Q,

x是P, y是Q,

所以, x决定y∈P决定 Q。 (也可以说, x决定y体现P决定Q。)

还有一个原则是, 在表述材料的分析时, 应在最大程度上用哲学原理的表述程序来表述材料。

答题时应首先应完整表述分析材料所需运用的哲学道理:

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这个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主观符合客观, 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从主观出发。

接着分析该原理中核心概念在材料中的体现:

材料中“量力而行”的“力”是西部地区的实力和能力, “因地制宜”的“地”指的是地区的特殊性, 这些都是“物质性”的表现, 是“实际”。

再分析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材料中的体现:

材料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推进防沙和草原保护, 注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这种行为实现的前提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 要求根据西部地区的本身实力和能力以及地区的特殊性, 从实际出发, 主观符合客观, 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最后作出总结:

综上, 材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哲学道理。

在其他原理中, 运用“普遍联系”原理时, 应指出“事物”, “整体”和“部分”, “原因”和“结果”, “发展”原理时应指出“新、旧事物”等。

二、“分析说明”类

某乡政府接上级有关部门指示:为加快水产养殖步伐, 每村新开挖养鱼池塘不得少于10公顷。但该乡政府认为, 本乡地势高, 往年常旱, 不适宜挖田养鱼。该乡政府又根据近两年市场对棉花、蔬菜的需求渐增的趋势, 最后决定:改粮食、大豆、花生立体种植为粮食、棉花、蔬菜立体种植, 全面拓宽浚深生产河道。当年旱情严重, 新开挖修好的生产河道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种植粮、棉、蔬菜的经济效益提高了。

结合材料说明该乡政府决策的正确性。

对此类题目, 一般来说, 凡是符合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材料和表述都应该被认为正确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对此类题目, 应采用的逻辑推理是:

因为, P是 (决定/影响等) Q是正确,

x是P, y是Q,

所以, x是 (决定/影响等) y是正确的。

答题时应首先应完整表述分析材料所需运用的哲学道理:

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这个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主观符合客观, 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从主观出发。

接着分析该原理中核心概念在材料中的体现:

材料中“本乡地势高, 往年常旱”、“近两年市场对棉花、蔬菜的需求渐增的趋势”, 这些都是“物质性”的表现, 是“实际”。

再分析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材料中的体现:

根据这些实际, 并从这些实际出发, 作出决定:“改粮食、大豆、花生立体种植为粮食、棉花、蔬菜立体种植, 全面拓宽浚深生产河道。”这种意识的产生受到了物质的决定, 所以, 该乡政府的决定是符合“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哲学原理, 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作出总结:

所以, 该乡政府的决策正确。

这一类题目的解答过程的后半程与上一个类型题目的过程基本是一致的。

三、“提出方案”类

材料一:2003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不断推动农民收入目标的实现。

材料二:2004年1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 会议确定: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 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 要减轻农民负担,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增加农村收入

阅读上述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结合所学哲学常识, 分析如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因为提供一个方案, 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 所以对此类题目, 应首先提出本题所体现的哲学原理, 然后根据原理结合材料写出方法论:

对此类题目, 应采用的逻辑推理是:

因为P, 所以Q

P,

所以Q,

x是P, y是Q

x

所以y.

在提出该材料所体现的哲学原理时应遵循”体现”题目的逻辑方法。

当然, 上述几种类型仅仅是高二考试中的常见题型, 还有许多题型尚未能提出各自的答题模式, 笔者将会在往后的教育中予以关注, 并进行研究。

这种标准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 首先, 命题人在命题中给出的材料, 必须便于考生进行逻辑分析, 也就是说, 即使有的材料很好, 但是在运用哲学道理分析时出现了与知识和逻辑悖反的情况, 那就不应被用来作为考试题目, 在提供参考答案时也应注意知识和逻辑的并重, 并保持答题模式的前后一致性, 就是说今年的分析过程的逻辑过程和去年的, 和明年的都保持一致。

其次, 教师在讲解解题技巧之前, 甚至在我们哲学讲课开始之前应向学生介绍要将要用到的逻辑知识和推理方法。

篇9:政治选择题答题指南

[ 情景材料题]

例1 2013年12月,财政部公布了《2014年关税实施方案》,宣布对760多种进口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作为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国降低进口关税能( )

①改善国际收支结构 ②鼓励企业海外投资

③刺激居民消费需求 ④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关于①,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根据WTO的规定,我国应该逐步降低关税,并以最终与国际接轨为目标。降低关税,势必利好进口,进口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进而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结构,因此选①;降低关税有利于进口,会刺激居民消费需求,③入选;②和④与题意无关。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点拨 牢记分析材料的要领,做到准确、全面、深刻、有效地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

1. 准确。把握材料的特定内容,不要将材料所反映的事实与其他事实混淆而产生误读,也不要把材料没有反映的事实想当然地“添加”进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把一些看起来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的题肢排除。

2. 全面。不仅要把握显性信息,还要适度、合理地挖掘隐含信息,反对只从部分的、片面的材料出发。一些同学在做单项选择题中的“组合选择题”时常常出现漏选,主要是对材料的分析不够全面,只抓住了材料中的部分信息。

3. 深刻。要透过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揭示本质和规律,抓住根本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使所选题肢更符合题干的规定性,才能从诸多与题意相关的题肢中选出最佳题肢。

4. 有效。在准确把握试题要求的基础上,提取对答题有价值的信息,排除与答题无关的干扰信息。

[ 名言警句题]

例2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说:“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这句话告诉我们( )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否定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真理是主观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①错误,由此排除A、B两项;②在C、D选项中都有,一定正确;失败和成功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我们不能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而应该解决问题,战胜失败,③正确;真理是客观的,④错误。该题选C项。

答案 C

点拨 解答此类试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即明确命题特点、掌握解题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加强专题训练。

1. 明确命题特点。选择题的特点决定了命题者不仅要设置正确反映题干的题肢,还要设置干扰题肢,干扰题肢的设置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从易错易混的角度设置,以考查同学们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掌握解题方法。①读懂并翻译材料:解答名言警句题要求同学们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把材料翻译成白话文。从而为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及将其与政治理论联系起来奠定基础。②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并与政治原理联系起来思考,然后确定符合题意的题肢。

3. 提高阅读能力。同学们平时应加强对古文、成语、典故、诗词的学习,以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还应注意弄懂这些古文、成语、典故、诗词的寓意,并在学习中适时与政治学科理论进行对接,明白其道理。

4. 加强专题训练。复习备考时要加强对名言警句题的专项训练,提高解答此类试题的效率和准确率。

[ 数量因变题]

[ O][Y][X]例3 右图中,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下列选项与右图反映的变动关系相符的是( )

A.X为汽车的价格,Y为汽油的需求量

B.X为物价总水平,Y为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C.X为居民可支配收入,Y为恩格尔系数

D.X为出口额,Y为外汇收入

解析 该题图中数据关系显示为正比例,Y随着X的变大而变大,符合这一特征的只有D项;A项中汽车价格越高,销量则会越少,汽油的需求量应当减少,A项不符合题意;B项中物价总水平上升,购买力下降,B项不符合题意;C项居民可支配收入越高,生活水平一般情况下会越高,恩格尔系数则会下降,C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例4 2014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贬值2.64%,改变了人民币近九年来单边升值的状况,市场对人民币的贬值预期较强。在此背景下,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下列图示中,能反映以进口大豆为原料的国内企业对进口大豆需求变动的是( )

解析 人民币对美元贬值,有利于我国出口,不利于我国进口,在此条件下以进口大豆为原料的国内企业不利于进口大豆,进而会减少对大豆的需求,由此可知,需求曲线的变动会向左移动,故B项曲线图符合题意。

答案 B

点拨 正确解答数量因变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即基本方法、变化规律、学科素养和试题归纳。

1. 基本方法。做经济学曲线题关键是读懂曲线,基本方法:观察随着横坐标(自变量)的变化,纵坐标(因变量)的取值会有什么变化,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例外,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横坐标为因变量,纵坐标为自变量。

2. 学科素养。经济学曲线尽管形式新颖、灵活,但其考查的基本观点却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所以同学们在复习中要特别重视对理论知识和观点的理解和把握。同时,经济学曲线题的另一个特点是要求同学们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变通”“整合”“创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拓展、延伸,在“旧知”的基础上形成“新知”。

上一篇:高一满分作文五百字下一篇:注塑车间班长绩效考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