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佳人赏析

2024-05-11

乱世佳人赏析(精选9篇)

篇1:乱世佳人赏析

《乱世佳人》赏析

《乱世佳人》是根据小说《飘》改编而来,《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主人公郝思嘉身上表现出来的叛逆精神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令我感动。

郝思嘉:她没有埃伦的温柔娴熟,有教养,她有的是精明能干的头脑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冲劲;她没有媚兰的善解人意,而是张扬放肆,敢爱敢恨。他继承了父亲的豪爽、暴躁的性格,又接受了母亲大家闺秀的教育,造就了她矛盾而富有特点的性格。

郝思嘉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她的自信,正是因为她的自信赋予了她足够的勇气,她敢于向就要结婚的艾希莉表白,敢于与男人们调情并在冲动之下嫁给查尔斯,敢于抛弃自尊向瑞德请求帮忙保住塔拉,敢于杀死欲行不轨的北佬。她自己深信着没有自己办不成的事,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得她神采奕奕、魅力无穷。她有着绝对的责任心,当希礼抛下媚兰参战,仅是一个口头托付,让她在混乱的亚特兰大不顾自身安危照顾她当时打心里不喜欢的媚兰。当她带着刚生完孩子,病恹恹的媚兰逃难回塔拉时,作为嘉乐和埃伦的长女,她又不得不负起照顾两个妹妹和已经失去理智的父亲的责任,她原本是塔拉的小主人,但此时她却得放下夫人的身段亲自劳动,亲自参与耕种,即使如此,她从没有选择放弃,因为她有这个责任,来拯救与重建这个命运多舛的家族。

也许,郝思嘉身上有太多不好的性格,她固执、拜金、吝啬,她背叛当时妇女的道德观;剥削手下囚犯的劳动,但是人无完人,这一切并不能成为否定她的理由,她任何的缺点都不能掩盖她性格中的亮点。

我们生活在现在的一个社会,我们不必去为生计担忧,但是,我们的生活中何尝没有起伏坎坷呢?我们也许会为一场考试的失利而懊恼;会为事业上的坎坷而痛苦,我们绕不开那些必经的曲折,就只能像郝思嘉一样,勇敢地面对它们,而不是退缩、放弃。不论思嘉选择的路正确与否,她在痛苦面前不屈服的勇气和精神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正是要用他那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来面对学习、生活中的一切苦难与悲伤,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

篇2:乱世佳人赏析

机械交通学院电气092班秋末枫扬

学号:123456789

通过一学期的西方电影名著赏析的学习,我们观看了许多电影,类似的有《特洛伊》、《忠狗八公的故事》、《超速绯闻》、《乱世佳人》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乱世佳人》这部影片。

作为好莱坞历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影片之一,《乱世佳人》无疑已

成为电影史上的一件珍贵瑰宝,六十年来一直是影迷票选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影片。我们花了两周课才把它看完。

这是一部美国大片,1939年获奥斯卡金像奖(第12届最佳故事片

奖),反映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美丽任性的南方大农场主的女儿斯佳

丽历经战乱,由骄纵千金成为一家之主,为保护家园,她对内劳苦操

作,对外应酬筹措,但深藏于内心的盲目爱情,却未曾动摇。她一直

爱着年轻的庄主阿希礼,就是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人,在战火的年

代被刻画的栩栩如生。

《乱世佳人》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一生唯一的著作。

一扫十九世纪美国南部淑女的形象——善良,柔弱,谦卑,恭顺,矫揉做

作,作家在作品中塑造了女主人公斯佳丽的独特的形象——漂亮,妩媚,魅力四射,自私自利,极度虚荣,高傲自负,任性倔强,在乱世中为了生

存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和无比强烈的责任心,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的不

择手段的敢作敢为,为了自己心目中的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苦苦等待的敢爱敢恨

《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又译作《飘》,作品自从

1936年问世以来,就受到世界各地众多读者的青睐!同时也受到众多

评论家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作家塑造了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女

主人公斯佳丽。

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斯佳丽,因为不仅出于她的美丽,还有她的他那种气质。深深的吸引着我。

首先她在困难的时候敢于承担责任,虽然也有动摇,但最后仍然

承担责任,比如她救了玫兰妮,她重振塔拉庄园,后来长期扶助阿希礼

一家等等。

其次她敢于去爱、无怨无悔,她的整个青春都在爱着阿希礼,没

有回报但她仍没有放弃努力,直到能力的极限为止。

还有就是知错能改,当她最后明白她之前所为是错误时,她马上

向瑞特道歉,请求原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守护他们的爱。

总的来说,斯佳丽堪称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人中龙凤,难怪

瑞特这样的牛人也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这看《乱世佳人》,有很大的收获。有时候,讨厌虚荣爱出风头的斯佳丽,喜欢纯洁善良的玫兰

妮,不喜欢油腔滑调的瑞特巴特勒,喜欢温文尔雅的阿希礼,喜欢南

方如画的景致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不喜欢北方的浮华和放荡。后来

看了多次之后,不由得对斯佳丽敬佩起来,原本是一个弱女子,任性

而年轻,第一次结婚是一时的冲动报复,嫁给了不爱的男孩,让自己

成为了年轻的寡妇。第二次结婚是为了一家人的生存,抢走了妹妹的心上人,肯尼迪。肯尼迪虽然是一个半老头子,却不是斯佳丽的对手,面对她的冷酷和无情,他束手无策。最终为了斯佳丽差点遭受的侮辱

去报复穷白人而被人击毙,不幸枉死,却从未享受过斯佳丽的一点爱。于是斯佳丽再次成为寡妇,而且还是个有钱的寡妇。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答应过阿希礼照顾玫兰妮的一句承诺,在北军就要攻占

亚特兰大的时候,斯佳丽又果断地替玫兰妮接生,并找到瑞特冲破重

重阻碍和关卡,回到了乡下老家--塔拉庄园。在又饥又饿之时,她

又遭受了母亲病亡、父亲痴呆、家里被劫,一穷二白的多重打击,她

不屈不挠,带头种田干活,喝令妹妹下床摘棉花,并照顾玫兰妮和小

波,支撑一家人的生计,那时她顶多也不过是个二十来岁的小姑娘,本应是个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小姑娘。可是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她没

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挑起家里的重担,以常人难以企及的毅力抗争

命运,每每看到斯佳丽举着萝卜向天盟誓,决不愿让家人再受苦挨饿

时,我总是觉得拍片导演对光线和背景的运用是那么巧妙和艺术,它

那么生动地刻划了思嘉渴望安定、渴望生存、渴望富裕的强烈而真实的内心情感。我觉得那时的她,已完成了最艰难的嬗变,由一只丑陋的毛毛虫破茧而出变成了美丽的蝶,自由而高贵,那时的斯佳丽就像

一个女神---渴望富有、并为此能不择手段的欲望女神。

影片上下两部都以土地作结。上部斯嘉丽独自站在塔拉的荒田

上抓起一把红色泥土,对天发誓决不让塔拉的人再挨饿,在雄壮有力的主题曲旋律的高奏之下,画面从斯嘉丽站在土地上昂然面对未来挑

战的剪影镜头中淡出;下部思嘉望着远去的爱人瑞德,悲痛欲绝,耳

边突然响起了父亲郝嘉乐雄厚德声音,“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日月同

在。”塔拉!家!塔拉!家!对,回家!她一定能在红色的土地上重

新得到力量,一定有办法让瑞德回来,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乐!思嘉德

眼睛重新现出了无尽德希望,高昂德主旋律再一次响起。

《乱世佳人》是不朽德,令人难忘的。岁月流金,经典无价。随

着时间的流逝,她并未“随风耳逝”,而是在艺术的桂冠上,一“飘”

再“飘”…… …… ……

爱情,人生中最美丽的片断,电影中最动人的题材。我们为了爱

情,或许痛苦,或许悲伤,但我们都不会后悔于曾经的心动。——“不管怎样,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这是斯嘉丽留给读者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最耐人回味的话,这句话总结了她对生活对爱情的态度,是她乐观自强人生的最好表白,也是她对命运的生生不息的诠释。

感谢费雯丽,在银幕上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形象如此丰满,魅力

篇3:乱世佳人赏析

如果朱耷是一个谜, 那么他的题画诗无疑是解谜的一把钥匙。品读朱耷的题画诗,也许你感受不到诗经中的音韵和谐,也感受不到唐诗中的对仗工整。但你能感受到他诗歌中的“精、气、神”。这就好比是灵魂,肉体虽朽,但灵魂永存。

历史从来不会停下他那骄傲的步伐, 所以明王朝也迎来了气数已尽的时刻。那一刻,当清军的铁蹄毫不留情的敲开了紫禁城的大门, 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了。那一刻对于前朝子民来说留下的只有长歌当哭的悲伤和不忍回忆的过去。作为前朝皇族遗民中的朱耷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 为了保护自己他只有退而隐居,又为了保留气节,他剃发为僧。他也许不知道当初这个匆匆的决定会如何影响自己今后的命运, 但后人却在他的绘画诗中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晚明,隐约的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

“写此青门贻,绵绵咏长发。举之须二人,食之以七月。”

这首诗是朱耷于1659年题于一幅名叫《西瓜图》的画上,这个时候的朱耷早早经历了国家灭亡、亲人离世的悲苦,迫于无奈的他选择与青山为伴、佛理为友的生活。初读这首诗时,多半会认为这是他闲来之笔,但细品下来,其实是内有玄机。“青门贻”来源于“青门种瓜”这个成语的典故。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而后世又把这种瓜称作是“青门瓜”,将“青门瓜”作为气节的象征。朱耷将他所画的瓜取名为“青门贻”意在表示自己同东陵侯一样,是铁骨铮铮的汉子,绝不向新朝妥协。“青门贻”也同样暗指旧朝。“咏”指咏叹,指对故国的思念如长发一般绵长。最后一句“食之以七月”,从诗的表面来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建议。但在《诗经·七月》中有一句“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这就表明吃瓜最好的时候是七月, 所以这句诗暗指现在摘下这个瓜是没熟的,不可食用。所以诗歌寓意以前明王朝的美好将一去不复返,复国大业举步维艰。整首诗虽然表面上都在写瓜, 实际上表达了他傲岸独立的人格和对故国的悠悠思念, 拳拳的爱国之心借诗歌跃然于纸上。

也许是时间淡化了朱耷内心的仇恨, 又或许是佛道净化了朱耷的心灵。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之后, 他的绘画诗已经没有了当初那么明确的情感态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人生的达观。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成长, 如果说之前的诗歌是一个意气风发、爱憎分明的少年,而如今的诗歌则更多的像一个沉稳睿智、开明达观的壮年人。早期题画诗中的凌厉的画风和犀利的语言在朱耷自身的成长和感悟中随风飘散。

“梅雨打绳金,梅子落珠林。珠林受辛酸,绳金歇征鞍。萋萋望耘籽,谁家瓜田里。大禅一粒粟,可吸四海水”。

这首诗题于《绳金塔远眺图》中,是朱耷1681年的作品, 这个时候的朱耷在成为一代佛学大师之后又投身于道家的研究中, 所以诗歌品读起来有种淡淡的禅意。虽然诗歌描写的是一片凄风苦雨的景象,但诗人放旷高远的人生态度在这首诗中的最后一句中表露无遗。同朱耷以往的诗歌一样,要解诗必须先解隐僻的用典和象征。据史书记载:绳金塔是南昌的一处名胜, 相传建塔时因在土地里挖出三匝金绳和三百颗金舍利子而命名为“绳金塔”,可见这首诗中的“绳金”和“珠林”指的就是绳金塔和舍利子。但是在这幅图上并没有画出绳金塔, 画的只是远山和塔附近萧条破败的景象。所以“绳金”和“珠林”在这首诗中分别指的是明朝和诗人自己,而“梅雨”和“梅子”也不单单是字面的意思,而是指清军的铁蹄和侵略。这首诗前六句讲,故国遭受外人摧残(梅雨打绳金),诗人也沦为了亡国奴受尽外人欺辱(梅子落珠林)。诗人漂泊无依很是辛苦,绳金塔这里暂时也停了战火(珠林受辛酸,绳金歇征鞍)。远远的望去,不知道是谁家的瓜田里满眼都是凄凉和荒芜 (萋萋望耘籽,谁家瓜田里)。最后一句“大禅一粒粟,可吸四海水”中的“一粒粟”是朱耷在自比,虽然只是一粒很小的米, 但是他的胸怀是开阔的, 可以吸收四海之水。最后一句颇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意,明显是受到佛家“宽以待人、四大皆空”等思想的影响。

此外,朱耷还会借前人的经历来聊以自慰,他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也被他写入他的题画诗中成为他“放下”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人海岂妨酸,零酤复夥掇。走却孟襄阳,祸兮云盎醋。”

这首诗是《瓮颂》六首中的一首《醋瓮》,是朱耷大约在1682年所作,这个时候的清朝已经放松对前朝遗民的态度,所以朱耷也时常外出云游,与当时的名流交往频繁。同样这首诗初看不知所云,在细品和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这首诗中有两处用典。诗歌的前两句是第一个“用典”。酒越放越醇、越放越香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但酒放久了也容易变酸,变酸的酒自然也就卖不出去。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说三》中有记载: 宋人因为卖酒的食肆有凶狗而害怕不敢前去买酒, 导致酒坊中的酒变酸。但诗人却以一句“人海岂妨酸”来表达自己是好酒之人 ,不会在意的意图,颇有大家之风范。在第二句诗歌“零酤复夥掇”中,“酤”是指买酒而“夥”字指的是“多”。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不管是散装的酒还是整装的酒都尽管给我买来。而最后两句则是用到了孟浩然的典故。孟浩然也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诗人,但因时运不济,仕途总是不顺利,但他总是看得开,经常一边骑一头瘦削的驴一边苦吟作诗。时人有云:孟襄阳,兴何狂?冻骑驴霸陵桥上。而且孟襄阳也很好酒,经常因喝酒而误了正事。在《全唐诗话续编》中有记载:“韩朝宗欲荐之,约与俱之京师,会故人至,浩然剧饮忘约。”这件事写孟浩然居然因为喝酒而忘记了与韩朝宗的约定,不仅错过了步入仕途的好机会,而且还得罪了大官。所以朱耷最后一句写到“走却孟襄阳,祸兮云盎醋”。但朱耷在这里完全没有责备孟浩然的意思反而是借孟浩然好酒之祸表现孟浩然自由放旷的人生态度,同时以孟浩然自比,表明自己同孟襄阳一样追求放达自由的人生境界。

没有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更好的句子来形容已步入晚年的朱耷, 在度过了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漂泊无依,孤苦伶仃的日子之后,在佛与道的世界中重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导师乃至艺术的导师,佛理与道义使他脱离世间的爱恨纷扰,专心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都说人生如戏, 而朱耷的一生则是一部传奇性的戏剧。在经历了人生中各种跌宕起伏之后,在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在既礼佛又崇道之后,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哲学。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十年,在抚河旁筑起一个草屋, 在环堵萧然的草屋中依旧作画写诗,直到生命的尽头。而暮年时期朱耷诗歌的思想追求又从表达放旷高远的人生境界转向追求物物和谐的自然之趣。

“一见莲子心,莲花有根柢。若耶擘莲蓬,画里郎君子。”

这首题画诗是朱耷《竹荷鱼诗画册》中的题诗,是他晚年的作品。在这本画册中一共有四首题画诗,上面摘录的只是其中的一首, 显然这首诗是朱耷题在他所画的一幅荷花画上的诗。相对于之前诗歌的生僻字、僻典以及隐晦的寓意等,这首诗可以说走得是通俗易懂的路线。首句“一见莲子心”写的是莲蓬独特的构造,表明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莲蓬中的莲子。“莲花有根柢”中的 “柢”字指的是莲花的根 , 而且“柢”字本身就带有根深蒂固的意思。表明荷花虽然生长在池塘中,但也是有根的。“若耶擘莲蓬”中的“若耶”是一条溪水的名字,在《史记·东越列传》中有记载:“越候为戈船,下濑将军,出若耶,白沙”。而“擘”字从手,根据造字法可以领会这个字指的是用手剥开莲子,所以这句话写的是在若耶溪边剥莲蓬。最后一句“画里郎君子”显然表达的是对荷花的赞美。虽然荷花自古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象征,但从整首诗来看朱耷在这首题画诗中并没有赋予荷花、莲蓬新的象征意义,而是单纯的赞美荷花的高洁,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与赞美。

在朱耷短暂的一生中, 创造过数以千计的诗、书、画。而他自己的灵魂也在这些作品中得到安慰和解脱。虽然说他的一生依旧是悲愤的一生、孤寂的一生,但更是创造的一生。在不断感悟、创造、再感悟、再创造的过程中,朱耷逐渐找到了自己艺术的宗旨,不再执着于对前朝的恋也不再固执于对新朝的恨。而是在自然中、在哲学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篇4:杜甫五言诗《佳人》赏析

【关键词】杜甫《佳人》贞心

杜甫的诗作中有着强烈的生命悲感。这种悲感源自他对国家命运、人民苦难的忧患,也源自理想失落,壮志难酬的苦闷,始于人生困顿的长安期间,并随其漂泊的一生不曾衰减。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总给人老成持重之感,多厚重,少有描写女性形象,直接描写清纯可人的佳人之作则惟有《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以为:“天宝乱后。当是实有是人,故形容曲折尽其情。旧谓托弃妇以比逐臣,伤新进猖狂,老陈凋谢而作,恐悬空撰意,不能淋漓尽致如此。”言语间对《佳人》极尽赞美之辞。古人久有以佳人自比的风尚,最先起于屈原;而以弃妇自比,最早应起于《诗经·氓》。中国正直士大夫自出现以来一直秉持儒家人世之使命,同时对生命的苦闷和忧患的感情也一直伴随左右,自屈原在《离骚》中悲怆地呼号“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起,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与自己前途的惶恐与不安之情就自觉地隐藏在美人忧生之后,表现为恐美人迟暮的忧患。杜甫的这种忧患首先表现为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不甘寂寞之情。安禄山之乱后,杜甫弃官寓居秦州,所作《佳人》中所体现的怜惜之情应该就是杜甫自伤之情。宋代诗人杨忆有诗:“独自凭阑干,衣襟生暮寒。”此处同写孤寂生寒之感,杜甫一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意境更甚一筹,“美人迟暮”种种复杂感情低昂自现。他乡遇红颜,对诗人而言,这是一场心灵的艳遇,就像白居易遇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迟暮名伶,遥叹一声“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名正取自司马相如《长门赋》中“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娱”一句。杜甫当时身在秦州,应该是在上山采药时与佳人相遇相识的。杜甫用“绝代”来形容佳人在视觉上带给他的第一感受,幽居空谷所带来的孤独、清冷、萧然之气,又带有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风骨犹生。可以想象他们相遇,杜甫倾慕她的美貌,定是先惊讶。又被她脱俗不凡的气质所吸引,进而相交谈。交谈甚欢又甚惆怅,短短的诗中佳人自述:出身良门而遭遇离乱,父兄罹难而夫婿变心,只身飘零而流离失所。“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佳人伤往事,诗人伤国事,两下伤心。一句“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惹起多少伤心事。情到深处,佳人感叹:“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清清的泉水就是她守节不污的明证。此时的诗人在惊艳、同情之后。对佳人又多了几分敬重。他们的相遇由偶遇的惊艳,不经意间转向心灵的交流,此时,诗人已经将这个偶遇的女子引为知己。他们有相似的身世,身怀珠玉之节操,忧生之悲叹,感情上遭到抛弃却仍坚持下去,这个偶遇的女子就像是杜甫遗落空谷的影子。对诗人心灵的震撼可想而知。杜甫在秦州也曾遇到让他感触颇深的女子,比如《捣衣》中的妇人,但对浣衣女,杜甫满怀的是同情,他们的交流平台是不平等的,杜甫的评判角度是客观的。而这位佳人的出现,搅乱了诗人本来平静的心。在他经历“麻鞋见天子,涕泪授拾遗”的欣喜,又被迫承受弃官南下腹中饥的痛苦之时,找到感情的排泄口。在他看来佳人是一个可以交心的另一个自己,因而所言句句带情,“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更是站在佳人的立场控诉自己对唐肃宗的不满。当他发现自己的不平已经具有双重性的时候,“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就成了自我安慰之辞,“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就成了彼此鼓励之言。

篇5:乱世佳人赏析

佳人醉,佳人醉柳永,佳人醉的意思,佳人醉赏析 -诗词大全

佳人醉

作者:柳永朝代:宋体裁:词 暮景萧萧雨霁。云淡天高风细。正月华如水。金波银汉,潋滟无际。冷浸书帷梦断,却披衣重起。临轩砌。素光遥指。因念翠蛾,杳隔音尘何处,相望同千里。尽凝睇。厌厌无寐。渐晓雕阑独倚。

篇6:乱世佳人赏析

代佳人赠别

作者:顾况朝代:唐体裁:七绝 万里行人欲渡溪,千行珠泪滴为泥。

篇7:佳人全诗翻译赏析

出自杜甫《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参考译文

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

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

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兄弟遭到了残酷的杀戮。

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

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

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

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

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哪还管我这个旧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

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

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

天气寒冷美人衣衫单薄,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

赏析

《佳人》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季,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这首诗写一个乱世佳人被丈夫遗弃,幽居空谷,艰难度日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 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此诗讴歌的就是这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二句深寓生活哲理。

杜甫的《佳人》既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寄托。诗中人物悲惨的命运与高尚的情操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既让人同情,又令人敬佩。诗人用“赋”的手法描写佳人悲苦的生活,同时用“比兴”的手法赞美了她高洁的品格。全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感人肺腑,能强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是杜甫诗中的佳作。

篇8:评《乱世佳人》水火交融的乱世

有人说“时势造英雄”, 我说“乱世出佳人”。在我看来, 《乱世佳人》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生长在南北战争的历史世界中。这是一个水火交融的乱世。这是一团火, 对美国来说, 这是一团熊熊的烈火, 烧毁了奴隶制, 烧毁了落后的文明, 烧毁了南北隔绝的围墙;对南方来说, 这是一团熊熊的烈火, 烧毁了他们的棉花, 烧毁了他们的庄园, 烧毁了他们骑士的骄傲;对斯嘉丽来说, 这是一团熊熊的烈火, 烧毁了她的桃瑞园, 烧毁了她的依靠, 烧毁了她梦幻的童话。但是, 这也是一潭水, 对美国来说, 这是一潭清凉的泉水, 灌溉了资本主义制度, 灌溉了先进的文明, 灌溉了南北统一的桥梁;对南方来说, 这是一潭清凉的泉水, 灌溉了他们干旱的棉田, 灌溉了他们的家园, 灌溉了他们沉睡的自省;对斯嘉丽来说, 这是一潭清凉的泉水, 灌溉了她的桃瑞园, 灌溉了她的独立, 灌溉了她不灭的希望。

这的确是一个水火交融的乱世, 虽然在影片中我们没有看到直接的战争场景, 但是我们看到了奔赴战场的青年, 看到了伤痕累累的战士, 看到了捐钱捐物的人民, 看到了白纸黑字的死亡名单, 看到了断壁颓垣的庄园……这些都传递着战争的讯息。战争是矛盾和冲突的激化, 是我们在现实中最不愿看到的, 但是矛盾和冲突恰恰是艺术的动人之处。影片《乱世佳人》把南部和北部的矛盾, 奴隶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冲突, 种植园主和资本家的矛盾等融为一体, 营造了一个动乱的战争年代, 真实地再现了南北战争时期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影片在这种大背景之下, 讲述女主人公纷繁复杂的爱情纠葛, 这不是时间和地点的简单组合, 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 影片展示了斯嘉丽在如此特殊环境下的经历和成长, 斯嘉丽就是复杂环境下的复杂人物, 随着时间和背景的变迁, 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也在变化, 可以说, 离开了这个“乱世”, 我们就失去了这个“佳人”, 也就掩埋了《乱世佳人》。影片实际上是以一种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态度来昭示内涵丰富的人生哲理, 因此, 即使经受时代变迁, 电影风潮迭起, 《乱世佳人》的非凡魅力仍然有增无减。

除了这水火交融的乱世, 斯嘉丽生活的另一个场景就是桃瑞园。影片开头, 一个后拉镜头, 斯嘉丽与父亲站在风中, 俯视着他们辽阔的桃瑞园, 听父亲讲爱尔兰人血液中流淌的对土地深切的爱。影片结尾, 导演同样也使用了一个后拉镜头, 经历了世事变迁的斯嘉丽独自站在风中, 俯视着她亲手重建的桃瑞园, 回忆父亲的话语, “我们爱尔兰人把土地视作生命, 视作母亲, 为了土地, 我们无怨无悔, 为了土地, 我们奋斗不息, 为了土地, 我们宁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感受这片土地带给她的力量和希望。对于斯嘉丽来说, 桃瑞园是她的物质之家, 也是她的精神家园。战前富足的桃瑞园给她从物质到精神的安全感, 让她可以任性自由地追逐自己的幸福, 战后败落的桃瑞园给她从物质到精神的推动力, 让她可以重新创造自己梦想的生活。在斯嘉丽眼中, 桃瑞园不仅仅是一座庄园, 它更是一个象征, 象征着一个永远不会Gone with the wind的归宿。

二.真真切切的佳人

最初见到斯嘉丽, 我是不喜欢的, 因为我看到的是一个高傲任性的桃瑞园大小姐的形象。她自私任性———因为她喜欢艾西利, 所以绝对不允许他与别人结婚, 即使是在做祷告的时候, 也一直在想着她的爱情, 她的情人;她爱慕虚荣, 注重外表———为了以最佳的状态出现在舞会上, 出尽风头, 所以她执意扯低礼服的衣领;她骄傲无比, 趾高气扬———在舞会上, 她如同一只蝴蝶, 飞来飞去, 和诸多男人调情般言语, 完全不把别的女人放在眼里;她恣意妄为, 毫无教养———因为艾西利拒绝了她的告白, 所以她毫不犹豫地甩给他一巴掌, 并粗鲁地拿起花瓶向壁画砸去……

但是, 随着影片的发展, 我又发现, 在不知不觉中, 斯嘉丽让我爱上了她, 因为我看到了一个自强勇敢的新女性形象。她追求自由———即使是在守孝期间, 她也渴望穿着时髦的服饰, 自由地跳舞;她对爱执著——由始至终她都没有放弃表达对艾西利的爱, 无论是艾西利战前富有高贵还是战后穷困潦倒, 她总是抓住一切时机表达她内心的爱慕之情;她心地善良——虽然梅勒妮是她的情敌, 她应该是不喜欢她的, 但是, 她信守对艾西利的承诺, 帮助梅勒妮生下孩子, 并且照顾她们的生活起居;她坚强勇敢———面对战后破败的桃瑞园, 面对母亲病故, 父亲痴傻的现实, 她勇敢地选择面对, 对上帝发誓, 今后无论怎样, 都不会让自己和家人挨饿……

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过:“所有的人, 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1]高尓基也表达同样的意思, 他说:“人们是形形色色的, 没有整个是黑的, 也没有整个是白的。好的和坏的在他们身上搅在一起了————这是必须知道和记住的。”[2]所以, 不应当把人描写成“一些恶行或者仅仅是一些善行的容器”[3]。斯佳丽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矛盾统一体, 影片中的她并不像传统艺术作品中的人物那样“恶则无往不恶, 美则无往不美”, 我们会感觉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飞翔在艺术殿堂中的虚幻人物, 而是一个极具性格张扬力, 性格内部充满矛盾的真真切切的, 鲜活而饱满的人物形象。

斯嘉丽作为影片所着力刻画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物, 说到她, 我们就必须说到她的爱情经历。她一生经历了四个男人, 三段婚姻。艾西利, 是她一辈子挚爱的男人, 为了他, 她笑过、哭过、自私过、坚强过、善良过, 追随了一辈子, 在最后却不了了之。查尔斯, 作为斯嘉丽的第一任丈夫, 他一定是幸福的, 因为他不知道斯嘉丽嫁给他只是为了报复, 他不知道当他在战场上的时候, 全然牵挂着艾西利的斯嘉丽几乎忘记了他的存在, 他不知道斯嘉丽在他死后是那么讨厌为他守孝, 这些他都不知道, 所以他幸福地死去。弗兰克, 他是斯嘉丽重建桃瑞园, 重建自己富裕生活和高傲优越感的牺牲品。瑞德, 对于斯嘉丽来说, 他是她走投无路的避风港, 他会在她无助时带她回家, 会在她守孝无聊时带她跳舞, 在她丧夫后给她新的幸福。斯嘉丽周旋在这四个男人之间, 活跃于这三段婚姻之中, 不寻常的爱情经历使斯嘉丽也经历了不寻常的心理成长和性格发展。在她追寻艾西利的过程中, 我们看到了斯嘉丽如烈火般刚烈的爱尔兰个性, 也看到了她受母亲圣母玛丽亚般圣洁光辉牵引着的善良;在她三段失败的婚姻中, 我们看到了斯嘉丽的嫉妒, 自私和虚荣, 也看到了她面对生活艰辛的坚强勇敢和不屈;在她爱情的最终悲剧结局中, 我们看到了斯嘉丽亲手打碎了美好生活的水晶宫, 也看到了她始终不绝的信心和希望。如果要问, 在这四个男人中斯嘉丽最爱的是谁, 那我认为一定是瑞德。尽管斯嘉丽一直在追求艾西利, 但是她之所以爱上艾西利只是因为他骑士的风度, 温文尔雅的气质, 对于艾西利性格的软弱和呆板, 她几乎没有察觉, 我想如果斯嘉丽有一天真的如愿以偿地和艾西利生活在一起, 那也终将以失败收尾, 因为斯嘉丽骨子里的热情和坚韧是无法忍受艾西利的呆板和软弱的。但是瑞德, 正如影片中所说的“我们俩是一样的人, 我不是绅士, 你也不是淑女, 我们都自私, 虚伪”, 他和斯嘉丽有一样的敢作敢为, 追求自由和享受的性格特征, 他是一个极富生活情调的人, 善于把握斯嘉丽的心理, 做一系列让斯嘉丽高兴的事情, 他们俩在性格上有诸多的契合点。瑞德对斯嘉丽来说, 意义就如同桃瑞园一样, 给予她心灵的安定和快乐, 所以斯嘉丽是爱瑞德的, 只是这种爱一直潜伏在内心的某个角落, 并且被对艾西利的爱所掩盖, 直到最终有关艾西利的梦破碎之后, 斯嘉丽才意识到自己爱的归宿。真真切切的佳人, 也不得不面对这样悲剧性的结局, 让我们也不由地为之扼腕叹息。

在《乱世佳人》中, 斯嘉丽由一个无忧无虑的享受者, 因战争变成痛苦的受害者, 再因性格变成了勇敢的战斗者———“乱世佳人”, 这一步步的变化、一幕幕情节的过渡正是斯嘉丽的性格得以形成的过程。战争的爆发促成了乱世中的佳人, 而乱世的各种应接不暇的变革又促成了斯佳丽性格中水与火的矛盾对立, 最终形成了其悲剧性的结局。水火交融的乱世, 真真切切的佳人, 使《乱世佳人》在骑士文明随风而逝之后的岁月里始终随风飘扬, 永不凋零。

参考文献

[1] (俄) 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论创作[M].南宁:漓江出版社, 1982.82.

[2] (俄) 高尔基.文学书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19.

[3] (俄) 高尔基.俄国文学史.序言[M].缪灵珠,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3.

[4]《乱世佳人》四牒珍藏版牒评.

篇9:《乱世佳人》浅析

关键词:南北战争;情感;土地;文明

一、创作背景

自美国独立以来,南方和北方一直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发展。在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北部和中部各州开始了工业革命。而南方则实行的是种植园黑人奴隶制度。北方资产阶级主张在新州内禁止奴隶制度,认为南方奴隶制度严重阻碍了北方工业的发展。南方奴隶主则力图把奴隶制扩大到西部甚至全国扩展,双方矛盾不断激化。1860年,主张废除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南方蓄奴州纷纷独立。1861年4月,南方邦联军先发制人攻占萨姆特要塞,内战爆发,这就是美国历史上的南北战争(American Civil War: 1861—1865),战争最终以北方胜利告终。

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内战消灭了奴隶制。《乱世佳人》()这本书从南方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在北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南方人们的生活现状,以及南方贵族阶层的爱情故事。本书中对亚特兰大的沦陷以及战后斯嘉丽等人的生活进行了大量描写,反应了战争对南方种植园文化的冲击和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二、《乱世佳人》故事梗概

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以美国内战作为创作背景,讲述了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前夕,塔拉庄园的千金小姐斯嘉丽(Scarlett O’Hara)爱上了十二橡树庄园园主的儿子艾希礼(Ashley Wilkes),斯嘉丽悄悄向艾希礼表白却遭到拒绝,并且被当时受邀请来的商人瑞德(Rhett Butler)知道了。不久,艾希礼和梅兰妮(Melanie Hamilton)结了婚。斯嘉丽赌气嫁给梅兰妮的弟弟查尔斯(Charles Hamilton)。战争爆发后,查尔斯上前线并战死。斯嘉丽成了寡妇,这时,梅兰妮邀请她来查尔斯的姑姑家小住,斯嘉丽便来到亚特兰大。圣诞节前夕,艾希礼从前线休假回来。在他们独处的时候,斯嘉丽再一次向艾希礼表白。但是,艾希礼却在临走前把梅兰妮托付给斯嘉丽。1864年,北军直逼亚特兰大,斯嘉丽想要回到塔拉,但正巧梅兰妮即将临盆,斯嘉丽留下来照顾她,为梅兰妮接生。此时,亚特兰大城一片混乱,当天夜里,斯嘉丽求助于瑞德。瑞德偷来了一辆破马车,经过一天的颠簸,她们终于回到了塔拉庄园。

但回家才发现,两个妹妹重病在床,母亲己离开了人世,整个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斯嘉丽的肩上。1865年 4月,南方邦联军投降,战争结束。不久,艾希礼终于活着回来了。第二年新政府命令塔拉庄园限期交纳新附加税。一筹莫展的斯嘉丽去找瑞德借钱,偶遇暴发户弗兰克。为保住家园,她勾引弗兰克跟她结婚。

之后,弗兰克和艾希礼加入了反政府的秘密组织,在一次集会时遭北方军包围,弗兰克中弹死亡,艾希礼在瑞德帮助下负伤逃脱。几个月之后,斯嘉丽和瑞德结了婚。一年后,女儿邦妮出生,而瑞德跟斯嘉丽的感情却因她忘不了艾希礼而破裂。与此同时梅兰妮终因操劳过度卧病不起。临终前,她把自已的丈夫和儿子托付给斯嘉丽,此时,面对伤心欲绝毫无反应的艾希礼,斯嘉丽终于明白,她真正爱的人是瑞德。

当斯嘉丽赶回家里告诉瑞德她是真正爱他的时候,瑞德已不再相信她,他决心离开斯嘉丽。被遗弃的斯嘉丽站在浓雾迷漫的院中,想起了父亲曾经对她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她决定守在她的土地上重新创造新的生活,她期盼着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三、玛格丽特(Margaret Mitchell)和《乱世佳人》

玛格丽特·米歇尔(Margaret Mitchell)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Atlanta),一个在美国内战中遭受重创的南方城市。当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乱世佳人》的很多部分与米歇尔自己的生活有很多的相似点,她的生活经历为她的小说提供了一些原形。例如,瑞特·巴特勒被认为是以米歇尔的第一任丈夫为原型构建的。菲茨塔拉德庄园是玛格丽特童年的乐园。她在那里听到的家庭的历史,战争的故事和母亲的童年,她想象着过去这里的豪华舞会和烤肉野餐,这与小说中塔拉庄园的描写有着许多相似点。玛格丽特18岁时,认识了青年军官亨利少尉。并很快陷入了情网。亨利有着英俊的外表,诗人般的气质,这便是玛格丽特心中的“艾希礼”;但一战夺去了这个年青人的生命,也给玛格丽特带来了毕生的痛苦,这大概也就是郝思嘉对艾希礼爱情火热与疯狂的来源,米歇尔将之融入于作品本身,以缅怀她的初恋情人。1918年,她的母亲去世,玛格丽特成为她父亲和长兄生命中唯一的女人。亦如她的作品一样,她代表不了母亲在父亲心中的位置。这与斯嘉丽处境及其相似,玛格丽特无形中将自己的生活再次融入作品。当然,除此之外,作品中有一段对亚特兰大沦陷的时候的描写,也是来源于小时候,她的外祖母绘声绘色地对她讲述当年亚特兰大沦陷的那个夜晚, “大片大片的火焰吞没了整个城市,你无论朝哪儿看,都有一片奇怪而难以形容的亮光映彻天际。”这便是作品中亚特兰大沦陷当晚的原型。

《乱世佳人》凝结了玛格丽特十年的心血,小说以美国的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中的佐治亚州为背景,从南方人的视角出发叙述了以斯嘉丽为核心的人物情感和生活经历,翻印了在美国旧南方向新南方转折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在情感选择、生活态度、思想观念上的变迁。

四、斯嘉丽人物性格分析——三个不同时期的斯嘉丽

作为《乱世佳人》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非常的鲜明。不同于其他贵族妇女,她聪明,坚强,勇敢,叛逆而迷人。以下主要从三个时期来对斯嘉丽的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nlc202309030016

(一)战前的斯嘉丽:任性,叛逆,骄傲

作为一个南方大种植园主的女儿,斯嘉丽拥有着财富和地位,尽管作品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斯嘉丽长得并不漂亮”,但是接着塔林顿兄弟对她狂热的追求的描写又足以让我们看到她独特的魅力。她既沿袭了父亲豪爽、粗犷、不拘小节和脾气暴躁的性格,又从小受到母亲良好的道德观念的熏陶。她热衷于舞会,喜欢穿梭于众多男子之间,成为各种聚会的中心,在十二橡树的烧烤宴上我们可以看出,她擅长吸引异性,时时关注如何引人注意,不能容忍其他女性抢她的风头,就连自己的妹妹也不行,我们可以看到她的任性,自负和虚荣。当塔林顿兄弟告诉她艾希礼马上要跟梅兰妮结婚时,她在心里说:“啊,这不是真的,是他哥俩弄错了,艾希礼是不能爱她的。像梅兰妮那样的小个子是没有人会爱上她的。”在遭到艾希礼的拒绝后,为了报复艾希礼,她赌气和自己一点也不爱的查尔斯结婚。这就足见斯嘉丽小姐的幼稚和任性。

(二)内战时期的斯嘉丽:自私,坚强,勇敢

内战使斯嘉丽饱受磨难,同时也是她巨大的转变过程。由于战争的爆发,查尔斯病死沙场,斯嘉丽成了寡妇。尽管她不喜欢梅兰妮,但亚特兰大沦陷的时候,斯嘉丽为了兑现对艾希礼的承诺,还是留下来照顾她。即使对接生的事一窍不通,听到梅兰妮痛苦的呻吟,她还是去帮她接生,并在当晚拖着刚生过孩子奄奄一息的梅兰妮和孩子们逃离亚特兰大。这种骨子里的坚强让她在那个时代,那种困境下得以生存。斯嘉丽一心想回到塔拉,但她回家却发现母亲已经去世,父亲悲伤过度,神志不清,而塔拉种植园留给她的几乎一无所有。面对这一切,斯嘉丽痛心,绝望,但她并非沉浸在悲痛之中。她抛弃了贵族小姐的矜贵与骄傲,整日像一个黑奴一样劳作。她到田里去采熟了的棉花,在北方佬来临前带领大家将食物和牲口藏好。当一个北方佬骑兵威胁到她们的生活时,为了保护母亲的东西和辛苦得来的食物,她还开枪杀了人。当她交不起税款时,她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想到用母亲的窗帘改做成衣服,精心打扮,去亚特兰大找瑞德。当遭到瑞德的拒绝时,巧遇妹妹的追求者,暴发户弗兰克,为了拯救塔拉,她勾引弗兰克和自己结婚。斯嘉丽是勇敢的。艰辛的生活已经让她完全明白了现实的残酷,也给予了她生活的勇气与魄力。

(三)战后的斯嘉丽:独立,倔强,自私,虚伪

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后,斯嘉丽对生活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她清楚地知道只有理智地面对这个新兴的世界,不断地去顺应自己的时代和社会,才能保全她自己、她的家人和塔拉。为了能赚取更多的钱,她抛弃了上流社会的传统观念,买下锯木厂并抛头露面亲自经营。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她雇用囚犯,并和北方来的商人做生意。斯嘉丽已经不在乎别人对她的看法,她想的只是能让自己过得更好一些,不再贫穷挨饿。另一方面,她仍然爱着艾希礼。但现实中的艾希礼仍然活在对过去的美好回忆里,不愿意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直到梅兰妮死后,斯嘉丽才发现自己爱的是瑞德。然而,瑞德最后离开了她。斯嘉丽被所有的人抛弃了,不论在爱情上还是在事业上,她都成了一个悲剧人物。

五、总结

《乱世佳人》这部作品中,斯嘉丽是可悲的,她无法把握眼前的幸福,珍惜瑞德的爱情,她用一生的精力和情感去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就像瑞德说的:“你把自己的幸福拱手相让,却去追求一些根本不会使你幸福的东西。”最后留下的是永远的痛苦和悔恨,一切都随风飘逝。作品中对人物的描写也到位,除了之前分析的斯嘉丽战前、战争时期以及战后性格的巨大转变以外,瑞德、艾希礼、梅兰妮以及斯嘉丽的父母对其性格也有重要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对斯嘉丽深爱塔拉这片土地的描写非常点题。从第一章斯嘉丽的父亲出场,并对斯嘉丽说“土地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值得你去为之工作,为之战斗,为止牺牲的东西,因为它是唯一永恒的东西”,到战争时期斯嘉丽为了保护塔拉,求助于瑞德,以及最后瑞德离开了,斯嘉丽又想回到塔拉重新开始,都反映了主人公对塔拉,对土地,对家园的深爱。作者用“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描写一种人们对未来的寄予希望的一种情怀,毕竟,逝去的都已逝去,只有不畏困难,面对现实,面向未来,勇敢地追随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才能在乱世中得以重生。

参考文献:

[1]Margaret Mitchell.Gone With The Wind[M].Beijing: World Book Publishing , 2001.

[2]Margaret Mitchell.Gone With The Wind[M].Beijing: 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2011.

[3]常耀信.英美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4]陈惇.西方文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5](美)玛格丽特·米切尔:《乱世佳人》(全译本)[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上一篇:小型呼叫中心方案下一篇:销售代表个人工作总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