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生学籍操作

2024-07-02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操作(精选14篇)

篇1:全国中小学生学籍操作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系统毕业升级操作流程

1、学校毕业升级操作流程

打开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点击学籍管理。

点击左边的毕业升级

点击在办业务查询。

点击查询

如果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级、高中三年级毕业学生有在办业务(含休学、转学、其他离校、未完成处理的问题学籍学生、操作流程已发起但未办结的其他在办业务),必须提前办结,未办结者,学籍主管部门将全部进行在办业务清理,使其回到未发起在办业务之前的在校生状态。

如果没有在办业务,点击毕业信息管理,右边将会出现学校年级班级信息。

点击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级、高中三年级等毕业班级

点击学籍号左边的小框,选择全部学生或者点击部分学生学籍号选择部分学生。

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全部点击右边毕业,高中三年级则根据情况分别点击毕业或结业。

点击:是,进行毕业操作。

毕业升级操作成功。

2.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毕业升级审核操作流程

选择“学籍管理→毕业升级→高中生毕业核办”,进入高中生毕业核办界面,点击“核办”按钮,可以对学校下的学生进行批量核办。

3.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毕业回退操作流程

选择“学籍管理→综合查询→毕业生查询”,进入毕业生查询界面,选择要驳回的记录,点击“驳回”按钮,进行毕业生驳回。

篇2:全国中小学生学籍操作

每学期学校都要制作本校学生花名册,但因学籍系统中学生变动更新往往难以及时,因此就需要将系统中按要求选项导出所有学生信息和实际在班的学生进行核对。用账号登陆本校学籍系统导出信息在这介绍两种方法,具体导出操作流程如下:

方法一:按年级导出法——根据下面的流程图按箭头及序号操作: 第一阶段——选择相应年级查询

第二阶段——登陆帐号验证:上述操作后会出现登陆页面,输入账号及密码登陆即可。第三阶段——按要求的导出项选择及顺序调整:

在上图中的“可选内容”列中将要求的导出项选中点“已选内容”列中不要求的导出项选中点在“已选内容”列中按规定顺序列的要求点自设文件夹中就完成了导出操作。

可移到“已选内容”列中,将

可移到“可选内容”列中,导出项选择好后再

进行顺序调整后点“确定”重命名保存到方法二:按性别导出法(建议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年级的选用),与方法一不同的就是第一阶段——选择相应年级查询变更为选择性别查询,具体方法如下:

确定后再按下述操作选择性别查询、导出:

其余步骤就与方法一相同,不过此方法导出之后要将两表合并后再按年级排序才能将表格中数据按年级排列。

特别说明:本次花名册导出后按年级、班级核对坐在教室的学生名单,最后形成的在校生花名册中学生有三种情况:籍在人不在(这种不能删除,要保留,只在备注栏中注明“籍在人不在”并在后列中说明情况)、人籍一致、人在籍不在(这种学生要自己加进来,最少要将身份证号码、校名、班级补全,在备注栏注明“人在籍不在”并在后列说明情况)

弋阳县漆工镇中心教导处制

篇3:全国中小学生学籍操作

会议强调,要把学籍管理作为治理能力提升的“总线索”,通过科学真实的学籍管理,构建现代化的学生成长记录框架和平台,实现基础教育内涵发展。

会议要求着力做好三项重点工作。一是保障系统高效运行。加快建设省级数据中心,加强省级数据中心网络、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基础条件保障,为电子学籍系统运行提供基础支撑。二是提高系统应用水平。进一步完善各地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形成全国无障碍学籍管理制度平台。三是提升系统服务能力。服务教育决策,推进学籍系统数据与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衔接,逐步在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各项建设中运用电子学籍系统有关数据,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篇4:全国中小学生学籍操作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副司长杜柯伟,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展涛、副主任罗方述等领导出席会议。

王定华司长在讲话中指出,学籍系统建设是“金教工程”的核心项目,是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标志工程,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奠基之作,受到国务院和教育部领导高度肯定,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目前,学籍系统建设已取得实质进展:一是电子学籍系统全面建成;二是学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三是各项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四是应用队伍建立并不断壮大;五是转学等核心业务成效突出;六是潜在综合效益不断涌现。他强调,学籍系统建设应提高保障水平:一是继续提高应用管理水平;二是继续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三是继续提高运维保障能力;四是继续争取各方广泛支持。

展涛主任回顾了学籍系统建设的历程,他深有感触地说,完成任务的过程使大家经历了由“荣幸”到“压力”再到“成就感”的心路历程。他同时也指出,虽然各地对系统的重要性认识逐步加强,但对系统的工作难度、在全局工作中的影响力的认识尚有不足,需进一步提高。

杜柯伟副司长从学籍管理业务角度对学籍系统应用进行了解读,他表示,当前,学籍系统已经进入建设提质期和全面应用的新阶段。为更好地发挥学籍系统作用,既要加强制度建设,提高保障水平,更要从应用入手,厘清学籍管理的基本概念,深刻理解《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和要求,深度融合学籍系统和学籍管理日常业务,用好学籍系统各项数据,使其真正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成为提升基础教育治理水平的强大工具。

罗方述副主任就学籍系统运行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工作作了全面介绍。他要求,各地要明确各级系统技术支持单位,落实专门负责人员,做好系统运行维护、技术支持服务和信息安全工作,保障系统长期、稳定、高效、安全运行,充分发挥系统的管理、服务和决策支撑作用。

会议还通报了学籍系统截至2014年7月底建设应用进展情况,并重点部署了五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学籍信息质量。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公安机关协作,对本省学籍进行查重、查错,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问题学籍清单。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问题学籍进行核查处理。要优先完成毕业年级问题学籍处理工作。

二是全面应用系统功能。要求各地落实《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加快制定完善实施细则。做好学生学籍建立、正常变动、异动的管理工作。应用学籍系统监测学生上学考勤等情况,提高义务教育管理水平。逐步在教育经费管理、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各项建设中运用学籍系统有关数据,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三是开发完善特色需求。教育部将逐步开放学籍系统有关数据,并初步建立数据导出使用管理制度。各地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及早着手,结合以往应用基础,拟定业务需求,做好顶层设计,进行开发应用。自建系统对接省份要尽快过渡到以学籍系统为基础开发完善特色需求的模式上来。

四是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协作机制,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健全考评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将系统应用和技术支持纳入学校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考核。健全培训制度,实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全覆盖,培训结束要通过考核,持证上岗。还要健全工作交流制度,奖惩制度,举报、通报等制度。

五是构建运维长效机制。各地要尽快落实学籍系统应用培训、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所需经费和人员,并满足持续发展需要。建立系统运行、维护、应急响应、数据保密等制度,细化要求,责任到人。建立运行监测机制,及时准确掌握运行情况。健全系统运行问题研判机制,畅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快速反应和解决学籍系统问题的渠道。

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福建省、广东省、湖北省、贵州省教育厅分别介绍了工作经验。财政部以及各省教育厅相关负责同志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篇5:全国学籍管理系统异动操作教程

一、省内异动申请

省内异动由转入学校提出申请。操作方法如下:

1、以学校用户登录学籍管理系统;

2、在“学籍管理”页面左边的菜单中选择“日常管理”/“学籍异动申请”。右边窗格将出现“学籍异动申请”窗口,在这里可以查看已申请异动的学生学籍状态。

3、如果要申请新的异动操作,可在右边的窗口中单击“申请”按钮。

会出现如下窗口:

在这里可以通学校、学籍号和学生姓名信息查询到要进行异动操作的学生,然后进行转学等异动操作。学校名称处默认为本校,如果做校内异动如体学等则学校名称不用选择,直接通过学籍号或学生姓名查询即可。如从外校转入则要先选择学校名称。操作方法如下:

4、在“检索学生”框中点击学校名称框,会弹出的“选择学校”对话窗口。

5、在如下查询条件里面输入学校名称关键字(可以是学校名称的一部分),然后点“查询”进行学校查询。

然后在下面查询到的学校列表中选择学校,再单击“选择”按钮,回到“检索学生”窗口。

6、这时选择学校完成,接下来再输入学籍号或学生姓名,再点击“查询”按钮查询要转入的学生。

如果查询到则会在下面的“学生个人基础信息”框中显示该学生的信息。

7、这时就可以在下面的“学生异动信息”框中选择异动类型、异动日期,填写异动说明。例如从外校转入则异动类型选择“转学”,日期选择“今天”,然后写明异动说明。

8、填写好后点击窗口右上角的“保存”按钮。转学申请完成。

异动申请完成后还可对提交的申请进行修改和删除操作。注意:

确定异动申请操作无误后学校还要对本校提交的申请进行审核,该异动申请才会反映到转出学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这里跟学籍注册操作类似,在“学籍异动学校审核”里面进行审核就行了。

二、跨省转学申请

跨省转学也是由转入学校提出申请。具体操作如下:

在“学籍管理”菜单中依次单击“跨省转学”、“跨省转学申请”,在右侧页面中,点击“申请”按钮,出现新的页面,如图:

在页面中输入转出省份、学生姓名、学籍号(无正式学籍号的输入临时学籍号或身份证件号)、转入年级、转入班级、转学理由等必填项,点击“保存”按钮即可。

篇6:全国中小学生学籍操作

一、学校如何完善全国学籍号

1.学籍管理员账号登录平台

2.下载/导入“全国学籍号导入模板”,进入在校生管理——全国学籍号——全国学籍号导入/导出菜单。填写表格后导入系统,如下图示:

3.单个录入/查看/修改/上报全国学籍号,进入在校生管理——全国学籍号——全国学籍号录入/上报菜单,如下图示:

二、学校如何完善学生身份证号码

1.学籍管理员账号登录

2.下载学生信息表,进入在校生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管理菜单,如下图示:(注意导出时建议默认选择所有字段,即弹出框的中间第三个按钮)

3.在导出的表格中完善身份证信息

4.上传修改后的表格,进入在校生管理——在校生信息批量修改菜单,如图所示:

5.如何查看学生身份证号码,进入在校生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管理菜单,查询后点击详细按钮,如图所示:

6.如果出现该生身份证已存在或身份证重复的提示,说明该生号码曾在系统内被人使用,可将号码情况反馈给所属区县教育局协助查询,或在长沙小学基教平台总群内反馈给技术员。

7.身份证信息完善后,进入在校生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管理菜单,查询年级后,点页面下方“上报教育局”按钮,将数据同步到教育局。

篇7: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转学流程

一、纸质办理

1、区内:拟转入学校申请、审核——转出学校审核——教 育局审核

2、不同区县:拟转入学校申请、审核——拟转入地县级教育局审核——转出学校审核——转出教育局审核

接收学校必须依据有转出学校的意见和学校印章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的《茂港区中小学学生转学申请表》(高中转出外市的继续使用广东省高中阶段学生转学申请表)才能接收转入学生。否则,视为违规接收学生,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系统不能通过审核。转学商议表由转入学校存档并上传到学籍系统。

二、网上办理

1、目前省内转学流程:

区县内转学:转入学校发起——转入学校审核——转出学校审核——教育局审核。

省内不同市、县(区)转学:转入学校发起——转入学校审核——转入教育局审核——转出学校审核——转出教育局审核

第一步:转入学校登陆账号后,点“学籍管理”——“日常管理”——“学籍异动申请”,在弹出的界面点“申请”,在弹出的界面双击“学校名称”,在弹出的界面输入转出学校“学校标识码”或者转出学校“学校名称”(名称一定要正确)选择转出学校(点转出学校前的圆圈),点击“选择”—— 输入转入学生名字——点击“查询”—

篇8:全国中小学学籍统一管理的利与弊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教育部建立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2013年秋季学期实现全国联网并试运行。该系统为每名中小学生建立全国唯一的、跟随一生的学籍编号, 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学生转学、升学等动态跟踪管理, 为解决农村“控辍保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留守学生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据报道, 截至2013年8月, 全国已有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浙江、福建、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贵州、甘肃、宁夏的14个省市完成了系统部署;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河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兵团、北京、浙江的20个省市基本完成了数据采集或数据补录工作;包括内蒙古、吉林、河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宁夏的8个省市的3520万名学生的数据已进入全国系统。有感于全国各个地区所表现出的不同程度的学籍管理的统一, 笔者对于即将到来的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的统一有些期许, 也有些担忧。

全国中小学学籍统一管理的优势

为了解决各地各自为政的不统一的学籍管理局面, 为了实现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的统一, 教育部建立的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每名中小学生建立全国唯一的、跟随一生的学籍编号, 并实行“籍随人走, 终生不变”的学籍管理制度, 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学生转学、升学等动态跟踪管理。这种系统和制度具有以下优势。

1.连续学籍可跟踪

传统的学籍管理制度是以受教育程度高低而进行区分管理的分段式管理制度, 而每个阶段的学籍管理有所差异, 甚至相同学段不同地区的学籍管理也不相同。这种情况下, 学生异地转学、升学等学籍异动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籍中信息的中断和缺失, 难以追踪学生终身学习历程。而从小学入学开始建立唯一的学籍号, 一直沿用到研究生教育甚至到继续教育阶段, 便可以解决分段式管理中极容易出现的信息不连续问题, 并拥有完整的学生终生学籍档案追踪, 从而让学生在小学、中学换校时实现完美衔接, 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2.统一管理可共享

一名多次转学的学生可能拥有多份不同的学籍档案, 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是因为各地的学籍管理只是局限在自己所负责的小范围内, 与周围地区缺乏必要的联系, 继而导致虚假注册学籍和跨省、跨地区、跨学校重复注册学籍等问题的出现, 使得“高考移民”和跨区择校现象屡禁不止。如今, 唯一学籍号和全国范围内学籍统一管理从根本上避免了此类问题的出现。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学生转学、升学等的实时跟踪和动态管理, 包括对全国范围内的学生注册、学生信息维护、毕业升级、学籍异动等的信息化管理, 及时跟踪全国各地的学生流动, 全面掌握全国各地中小学生的真实情况, 从而杜绝虚假学籍、重复学籍的乱象和“高考移民”、跨区择校等问题。

3.制式平台可监控

以往的学籍管理制度很难掌控流动学生的准确数据, 尤其在学籍异动时, 虚假学籍、重复学籍屡禁不止。如今, 全国统一的学籍管理则有效避免了学籍管理制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遵循“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 着力实现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全面覆盖, 因此系统可以精确地统计教育行政部门所需的信息, 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经费的拨付提供精准的数据, 从而有效地杜绝教育经费拨付的误差, 防止个别学校虚报学生数量套取教育经费、吃“教育空饷”的现象。

4.相关拓展可持续

本着“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的应用方法,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在实现学籍管理的基础上, 可以延伸出一些相关的拓展应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和全国中小学生数据库还可以满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在学生资助、教育经费保障、营养改 善计划、校车管理、控辍保学、事业统计、日常管理和科学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需求。同时, 全国还将逐步推广使用免费的学生卡, 这种学生卡可以把学生学籍管理、学期注册、图书馆、计算机房、网络缴费、医疗等各方面的应用整合在一起, 具有存储学生的各项信息、餐卡、借书证、学生证、公交卡等多项功能。

随着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使用得越来越频繁, 越来越熟练, 还将逐渐研发出更多的延伸功能以方便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和广大的中小学生们使用。

全国中小学学籍统一管理的隐患

全国中小学学籍统一管理的优势是显著的, 但是其中也隐藏着不少的隐患。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过程中, 系统运行安全排在第一位, 千万不能让系统成为泄露学生个人信息的新途径。同时, 系统运行稳定性十分重要,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平台的使用时段大都比较集中, 即在每学期的开始和结束阶段较为频繁, 如果出现类似铁路购票系统的“间歇性瘫痪症状”, 那么本来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可能就要变得毁誉参半。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并不需要多么的华丽漂亮, 易用却是必不可少的, 尽量不要给学业负担沉重的中小学生增加额外的使用负担。

另外, 以前一些地区学籍管理中的小问题可能并不明显, 但随着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的统一, 各个省市地区汇总到全国, 便容易形成较大的困难。比如, 就地区而言可能只有百十人转学、择校, 但是放到全国范围内, 数量可能就要以万来计, 尤其涉及地区之间, 省市之间, 情况尤为复杂。可以预估的是, 这种类似由大数量的小问题积累而成的“困难户”不在少数, 如何省时省力、便捷迅速地处理好这种事情, 在学籍管理统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全国学籍统一管理制度的实行和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有效、简便地管理中小学学生学籍成为可能。而且由学籍管理系统延伸出来的附加功能在多个省市地区也已经有所开展, 比如, 北京市中小学生的学籍卡中除了含有学生学籍的基本信息之外, 还汇聚了公交一卡通、校园一卡通的功能, 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 深受学生欢迎。由此可见,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对于学籍管理可谓是划时代的进步。

摘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教育部推行全国学籍统一管理制度, 建立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和中小学生数据库。该学籍管理制度和系统具有连续学籍可跟踪、统一管理可共享、制式平台可监控、相关拓展可持续四个方面的优势, 但在系统的安全、稳定、易用方面还有一些隐患。

关键词:中小学学籍,学籍统一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刘红霞.注重细节, 让学校生活更美好——中小学学籍管理科学化探索[J].中学课程资源.2011 (12) .

[2]江苏省中小学学籍管理网络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小教研究) .2011 (Z6) .

[3]王惠兰.如何做好学籍管理工作[J].科技信息.2011 (35) .

[4]李玲.浅谈学籍管理信息化的现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 (04) .

篇9:全国中小学生学籍操作

截止3月13日,学籍管理系统共为1141431名学生办理省内转学,完成跨省转学1002例。中小学生网上转学在绝大多数省份已经实现。

据悉,全国学籍系统的运行,没有改变现有中小学管理权限,是否符合转学条件、是否可以转接学籍档案、转学后年级和班级分配等均由学生接收地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确定,但原则是不能产生新的大班额和大校额问题。

由于北京、辽宁(高中阶段)、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高中阶段)、陕西等利用本省(市)自建学籍系统与全国对接,虽然已经全面建立了学生电子学籍档案,但各地进展不平衡。其中,江苏、北京已经率先实现跨省转学,其他省份正在进行跨省转学联调,教育部近期将逐省验收。四川、天津采用融合方式建设学籍系统,目前正在部署全国系统应用。黑龙江省正在加快解决高中阶段学生数据的导入问题。

教育部提醒广大中小学生家长,学生学籍全国统一、终身唯一、籍随人走,无论公办还是民办,不漏一校一生。学籍制度严肃,学籍管理严格,不允许重复建籍,不允许学校接收无学籍和不转学籍的学生。去年全国统一为中小学生建立电子学籍时,已经要求学校采集学生信息后必须打印采集表由家长确认。但抽查发现,仍然存在不为学生建立电子学籍或者学籍内容有误的情况。广大学生家长可以主动与学生就读学校联系,确认学生电子学籍已经建立且有关信息特别是身份证号无误。各学校有义务为学生家长提供查询服务。同时,学生跨省转学时,家长须向转入学校提供姓名、身份证号、全国正式学籍号或临时学籍号等信息,以便转入学校发起网上转学。

篇10:全国中小学生学籍操作

一、保证电脑里安装了2003版本的excel;

二、用2003版excel启动本模板,切记不可用wps打开;

三、打开后查看里面说明,按说明步骤进行,然后点击开始使用,进入模板,开始录入;

四、个别选项有下拉菜单,进行选择,无需敲入文字,选择下拉菜单的相应选项即可;

五、全部输入完成后,保存,校验(保证数据输入正确,且数据校验通过);

篇11:全国中小学生学籍操作

允许学生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之间双向转学。普通高中学生转入中职学校

普通高中学校学生可转入全区任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限转入中考所在设区市的普通高中学校。转学需经双方学校及县(市、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确认,涉及自治区直属中等职业学校的需经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确认。

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可转入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一年级就读,二、三年级学生只能在第一个学期转入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二年级就读,转学学生所学普通高中课程可适当转换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学分,所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应全部予以补修。

中职学校学生转入普通高中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一年级学生可转入普通高中学校一年级就读,二、三年级学生只能在第一个学期转入普通高中学校一年级就读,其中考成绩须达到转入学校当年录取最低成绩,并应补学相应的缺修课程。普通高中转入中职就读的学生 纸质学籍注册备案材料:

1、转学申请表(中职),转出学校所在地的市(县)教育局必须盖章。

2、普高入学学籍卡(类似中职的新生简明登记表)

3、按“XX年秋季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录取简明登记表”(备注栏填:普高转入)制作录单(市县属学校一式三份,区直学校一式两份)并到所属市教育局、区教育厅盖章备案(春季学期办理时间截至3月31日,秋季学期办理时间截至10月31日)。

广西综合系统电子学籍注册备案操作步骤请参考附件

全国中职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从“跨省及外系统转入”处操作(“在校生管理——档案管理——跨省及外系统转入)

电子注册时间:春季学期截至3月31日,秋季学期截至10月31日。

工作要求:

学生转学必须严格按相关学籍管理办法执行,学生实现转学后转出学校必须注销其学籍,坚决杜绝中职、普高双学籍现象,一经发现有任何违规行为,将严肃处理。附件:

关于普通高中学生转入中职学校的操作步骤

1.登录广西中职综合管理系统,点击“学生管理”模块的“学生信息”的“学生异动信息”栏目。如下图:

2.在上图点击“新增”按钮,进入学籍变动页面,“变动类别”选择

3.选择完“转学校”后,下面会出现“转学类别”,选择“外省转入”,然后点击“填入转入学生信息”。

篇12:全国中小学生学籍操作

1.学校标识码:是指由教育部按照国家标准及编码规则编制,九年制为3162012300。2.姓名:以户口本为主。3.性别(选择项):男、女。4.出生日期:格式:“20110101”。5.出生地行政区划代码:共12位。

6.籍贯:祖居或本人出生的地方,现多用于父辈以上的居住地。8.国籍/地区(选择项):中国、美国等。

9.身份证类型(选择项):居民身份证、香港特区护照/身份证明、其他等。身份证件类型为:其他时,身份证件号可不填,但学校需提供学生在本校就读证明(需学生和家长签字,学校盖章,提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10.港澳台侨外(选择项):否、香港同胞等。11.健康状况(选择项):健康或良好...12.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等。13.身份证件号:填写数字或末尾字母x。身份证件类型为“其他”以外的证件类型时,身份证件号必填。

14.户口性质(选择项):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 15.户口所在地行政区划:共12位。

16.班号(填写7位数字):规则为4位入学年份+1位学段编号+2位班级编号,其中学段编号为1-小学,2-初中,3-高中,如2018101代表小学2018年入学的一班。

17.入学年月(填写6位数字):新学生入学的时间,年填4位数字、月填2位数字,如‘201101’

18.入学方式(选择项):学生以何种方式进入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分为:‘就近入学、其他’,高中阶段分为‘统一招生考试/普通入学、体育特招、艺术特招、其他’。

19.就读方式(选择项):区分学生在校读书的方式,可分为‘走读、住校’。

20.现住址:学生现在居住的地址,具体到村庄、街区门牌号。以户口本为主 21.通信地址:可以联系到学生的地址。户口本为主 22.家庭地址:学生家庭的地址户口本为主。

23.联系电话:学生的联系固定电话或者手机号码。(纯数字,勿添加破折号“-”)

24.邮政编码(纯数字):填写学生现住地的邮政编码。25.是否独生子女(选择项):‘是、否’。

26.是否受过学前教育(选择项):小学新生在入学前有上过幼儿园或者是学前班,‘是、否’。

27.是否留守儿童(选择项):留守儿童指父母外出务工三个月以上,由其他亲属监护并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分为:‘非留守儿童、单亲留守儿童双亲留守儿童’。

28.是否需要申请资助(选择项):‘是、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填写否,高中阶段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是或否。

29.是否享受一补(选择项):‘是、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是或否,高中阶段的学生填写否。30.是否孤儿(选择项):以当地有认定资格的部门出具的证明为准填写,‘是、否’。

31.是否烈士或优抚子女(选择项):以当地有认定资格的部门出具的证明为准填写,‘是、否’。

32.上下学距离(纯数字):填写学生家庭住址与学校之间距离的公里数。(单位为:千米/公里)

33.上下学方式(选择项):步行、自行车(含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公共交通(含城市公交、农村客运、地铁)、家长自行接送、校车、其他。

34.是否需要乘坐校车(选择项):‘是、否’。35.曾用名:曾正式使用过的姓名。

36.身份证件有效期(纯数字):身份证件上显示的有效期限。37.血型(选择项)

38.特长:填写学生特长信息。

39.学籍辅号:学校标识码+入学年份+班号+班内号。

40.班内学号(纯数字):学生班级内编码。01,02,03,04………...41.学生来源(选择项):区分学生的生源情况,义务教育阶段分为‘正常入学、其他’,高中阶段分为‘正常入学、借读、其他’。42.电子邮箱:填写学生的电子信箱。43.主页地址:填写学生的主页地址。

44.残疾类型(选择项):残疾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分为:无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其他残疾。

45.是否由政府购买学位(选择项):是,否。是否由政府购买学位:指学生在民办学校就读,但其所需学费部分或全部由当地政府承担。公办学校的学生填写否,民办学校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是或否。46.随班就读(选择项):残疾人在普通中小学接受基础教育的类别,可分为‘非随班就读、视力残疾随班就读、听力残疾随班就读、智力残疾随班就读、其他残疾随班就读’。

47.成员1姓名在公安户籍管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人事档案中正式记载的中文姓名(包括外国人正式的汉字姓名)。48.成员1关系(选择项):家庭成员或监护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父母、兄弟姐妹、其他。49.成员1关系说明:关系选择为其他时,填写对关系的说明。50.成员1现住址:家庭成员或监护人现在居住的地址。

51.成员1户口所在地行政区划:公安户籍部门确认的家庭成员或监护人户口所在行政区划。(同第5点百度搜索填写)

52.成员1联系电话:固定电话或者手机号码。(纯数字,勿添加破折号“-”)

53.成员1是否监护人(选择项):‘是、否’,监护人:对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一切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

54.成员1身份证件类型(选择项):可证明成员身份的证件类型:居民身份证;军官证;士兵证;文职干部证;部队离退休证;香港特区护照/身份证明;澳门特区护照/身份证明;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境外永久居住证;护照;户口簿;其他。55.成员1身份证件号:身份证件类型对应的证件号码。(纯数字或尾数字母x)

56.成员1民族(选择项):汉族,蒙古族等。57.成员1工作单位

58.成员1职务:家庭成员或监护人在工作单位所担负的工作岗位。成员2的相关信息填写以成员1为参照。

篇13:全国中小学生学籍操作

我们仔细研究了历届团体赛的每个题目及其实施细则[1,2,3], 学习其新鲜活泼、取材广泛、开放性强、热烈紧张的优点.同时, 我们还考察和分析了“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和“全国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的各项赛题, 吸取其中一些赛事规则严谨、操作性强的优点.

我们认为, 赛题在保持其生动有趣的传统特性的基础上, 应该与基础力学的教学实践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从本届开始, 持续了三届的团体赛更名为“理论设计与操作”团体赛.这一名称的改变应该在赛题设计中有所呼应.

基于这种认识, 本届赛题中, 两个花费时间较短的项目与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相关.第1题“四川省的形状中心”要求选手确定组委会提供的地图中四川省区域的形心位置, 并以东经×××.××◦和北纬××.××◦的形式将其表示出来.容易想到的思路与理论力学中平行力系的知识相关.原则上, 对于这类具有不规则边界的图形区域, 将图形平整地粘贴在均匀薄板上, 沿边界切割, 再在边界附近两个不同悬挂点上将薄板悬吊.两根通过悬挂点的竖直悬垂线的交点即为形心.但本项赛题不提供薄板, 而地图自身经过折叠熨烫 (地图本身覆膜, 经过折叠熨烫后不易自然恢复到平整状态) , 悬挂时难免产生弯折, 故直接悬吊误差较大.但赛题提供了两根塑料杆, 则可利用塑料杆和胶带纸将地图大致展平, 再利用力学中的相应原理, 则可确定图形形心.选手读题之后, 应该迅速拟定实验方案并整理出相应的计算方式, 有条不紊地进行加工、测量和计算, 并合理地分工协作.本题着重考核选手的理论设计能力.赛题要求选手现场推导出相应的计算式, 并进行计算.这是本题的难点.这一难点在历届团体赛是没有出现过的.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来完成赛题指定的任务, 应该符合“理论设计与操作”这一比赛的宗旨.本题是引用计算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尝试.这一设想是否合理还需经竞赛实践的检验.

第4题“需要加固的框架”与材料力学中强度理论相关.组委会提供的正方形泡沫塑料框架在4个角顶处反对称加载, 在规定的加载方式下, 框架必定断裂.题目要求选手利用复合材料的薄板加固框架使之不再断裂, 同时又要求加固材料用得尽可能地少.框架材料原则上具有黏弹性的特点.但由于加载的时间很短, 不超过一小时, 因此可以忽略时间效应.在这种情况下, 框架表现出抗拉能力明显弱于抗压能力的特点, 与许多脆性材料类似.根据这种分析, 可以在添加加固材料时, 着重考虑受拉区.另一方面, 圆孔区域具有更大的危险性.这是因为, 圆孔本身就极大地削减了横截面的强度, 再加上应力集中现象, 使得圆孔所在区域的强度更趋恶化.本赛题原理相对单纯, 但是学生一般不熟悉泡沫塑料和复合材料薄板的力学性能;应力缺乏计算的手段;这些都构成问题的难点.组委会提供了4件框架, 允许试验过程中有3件破坏, 允许选手通过实验方式解决题目中未知因素的问题.本题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

由于上两个题目的要求比较明确, 原理相对集中, 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为了鼓励选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速度, 同时也考虑到竞赛日程的顺利推进, 这两个题目同时规定了时间分 (占30%) 和质量分 (占70%) , 这在实际上要求选手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这种对完成时间进行评分的做法也是往届赛题中没有过的.如何兼顾质量与速度, 对选手来讲既是两难的选择, 又是选择巧妙方案来解决问题的机遇.

另外两个花时较长的项目则需要选手更全面地发挥自己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着重考察选手总体构思和设计能力.其中第2题“谁的小车跑得最远”要求选手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和一个未启封的矿泉水瓶制作一台小车, 比赛时裁判将连接小车和矿泉水瓶的绳子剪断, 使小车获得前进的驱动力.小车前进的距离越远, 将获得越高的分数.小车往前跑的能量完全来自于矿泉水瓶所具有的重力势能和某些元件具有的应变能.前者易于被选手觉察, 但会受到材料尺寸的限制;后者则有多种可能, 三层板、橡皮筋, 甚至钢板尺, 都可以用作储能材料.这就需要选手发挥想象力, 并将其落实于结构之中.本题的原理容易理解, 但难点在于如何将势能和应变能转化为小车前进的动能.在某些方案中, 矿泉水瓶与小车分离时的动能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如何将其有效地转化为小车的动能而降低矿泉水瓶的速度, 在设计方案和技术实现上对选手是一种考验.

第3题“准时定点投射”则要求选手制作具有触发功能和投射功能的结构.处于静止状态的绒球自然滚动后撞击到触发装置, 导致投射装置的启动, 并将另一塑料球抛射至2 m远的一个指定的小桶内.触发功能实现的可能性和选择很多, 组委会提供的材料也比较丰富.但正是由于这一点, 容易引起选手的迷惑和举棋不定.这实际上要求选手果断地取舍, 形成恰当的制作方案.投掷功能的实现一般容易想到利用构件的应变能、利用抛射装置与小桶的高度差等途径;但是要形成精准的投射, 必须经过数次实验.由于用于抛射的球的质量不大 (8 g) , 易于受到干扰, 增加了精准投射的难度.为了避免由于投中率太低而形成的大面积低分情况的出现, 同时考虑到装置本身制作存在一定困难, 应该对完成基本功能的参赛队作一些正面评价, 故在评分标准中规定, 只要能顺利将球抛出, 即可得一定的分数.本题功能要求相对复杂, 所提供的材料比较繁多, 十次投射还要求装置的功能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因此本题将成为此次团体赛中难度最高的题目.本题开放度大, 给了选手相当大的想象空间, 选手可能制作出形式相差很大的结构.同时, 本题竞赛场面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刺激性.

4个竞赛题目有一个整体的考虑和通盘的布局.从内容考虑, 第1题和第4题各自偏向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从装置功能的角度来考虑, 第2题要求设计出有效的机构, 最大程度地激发核心元件的储能能力, 强调的是“最佳”;第3题要求设计出功能稳定的机构, 形成可重复实现的精准的执行机制, 强调的是“最稳”.这样, 各个赛题之间就具有一定的对照和呼应.

我们对每个题目都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和研究, 并分别就题目叙述、规则及评分标准、可行性评估、所需材料清单、所需材料价格及场地要求、安全性评估、预案等方面逐项进行分析, 并形成了《第九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团体赛题目研究》的报告, 以保证赛题的质量和可行性.

与此同时, 我们还对每个项目都进行了试做, 确保题目的可实现性和竞赛的可操作性.对第2和第3题, 还试做出若干种满足功能要求的不同结构.通过试做, 发现了潜在的问题, 并进一步对题目要求、规则及评分标准、材料清单, 以及很多细节做出相应的修改和调整.例如第4题, 就进行了6轮试做, 才最后决定了构件的尺寸和材料的密度.第3题的规则, 也经过了多次试作、反复推敲, 甚至包含一些失败的试验, 才最后决定下来的.我们希望题目的各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 对于竞赛中我们能够预料到的问题, 都做了详细的预案;对于临时出现的未能预料的问题, 都做出了应对的程序规定.

为了尽可能全面反映各参赛队的真实水平, 本次竞赛采用积分制.每个竞赛项目的满分均为100分.4个项目结束后, 由仲裁委员会按累积分数从高到低确定本次竞赛各个奖项的获得者.

为保证竞赛的公平和顺利进行, 题目叙述尽可能地准确, 竞赛规则尽可能地缜密, 力求避免由于题目自身的问题而导致选手理解上的歧义.竞赛结果全部量化, 减少人为干预, 避免根据主观印象和判断给分, 让客观数据说话.当然, 这样做的代价是部分丧失了题目叙述的生动活泼.

竞赛仲裁委员会的专家们对赛题进行了仔细的审核, 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意见和中肯的修改建议.竞赛组委会秘书长刘俊丽老师做了大量协调组织工作, 使命题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此, 我们表示深切的谢意.

本届团体赛题中, 第1, 3题由秦世伦设计, 第2, 4题由李晋川设计, 并经本文的4位作者共同讨论商定, 由秦世伦执笔完成.李晋川主持、黄学进和秦世伦参加了全部赛题的试做工作.

此次命题工作, 是对四川大学基础力学教学工作的一次重大促进.我们愿意和兄弟院校一起总结提高, 也希望同行们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 蒋持平.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20年总结.力学与实践, 2007, 29 (2) :91-92

[2] 蒋持平.发展·创新·挑战.第6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总结.力学与实践, 2007, 29 (5) :89-91

篇14:全国中小学生学籍操作

四年来,特别是2012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部署准备工作通知》印发,以及2013年初在贵阳召开的电子学籍系统建设启动现场会召开以来,在教育部领导高度重视、悉心指导下,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会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统筹部署、大力推进,指导各地全面动员、不懈努力、攻坚克难,建成了电子学籍系统,并全国联网运行。各地做了大量工作,付出很多努力。这是“金教工程”的核心项目,是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标志工程,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奠基之作,受到国务院和教育部领导高度肯定,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一是电子学籍系统全面建成。按照小金教工程“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体系架构,电子学籍系统已在32个省份进行了部署,8个对接省份已完成联调接入中央系统。从教育部到学校的五级应用系统已经全国联网并稳定运行。截至2014年8月20日,已有近1.6亿学生信息入库。从6月起,学籍系统迎来第一个应用高峰期,在各地共同努力下,学籍系统初步经受住考验,各省已完成中小学生的升级和毕业工作,近期正在开展学生升学、跨省就学等工作。

二是学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电子学籍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需要上位制度保障。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确定了省级统筹、属地管理的基本原则,要求各地具体制定各学段各类学籍变动的条件和要求。截至目前,已有23个省份印发了实施细则或工作通知。在建设应用过程中,针对具体需求,我们不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规范数据导出、使用和管理,研究制定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导出使用管理规则》,从制度层面保障系统数据安全。另外,还针对办理跨省转学、管理无学籍流动学生、做好升级毕业升学、自建系统对接等工作印发专门文件,逐项建立具体工作制度。

三是各项工作机制逐步健全。为提高系统应用管理工作水平,我们建立了月报和通报制度,从2013年5月份开始,已经发出15期通报,在交流工作情况,督促、指导地方工作,及时解决各类问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应对系统运行和应用问题,我们建立了问题解决制度。通过建立专门的全国教育技术服务平台,为学籍管理员提供在线实时咨询服务。在学籍系统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在司内成功建立了调研、例会、培训、全司通报等制度,力争做到人人遵守、常年坚持,为学籍系统科学设计、顺利实施提供了切实保障,有效避免了“拍着脑袋办事、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

四是应用队伍建立并不断壮大。各地普遍建立了应用队伍,形成了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学籍管理员与技术支持人员网络。为提高这支队伍的业务能力,我们建立了培训与考核制度,并加大培训力度。培训既解读政策,又安排上机操作,还进行严格考试,以确保培训质量。同时,督促各地全面开展区县和学校管理员培训,将培训情况纳入月度通报。截至2014年7月底,全国多数省份已经完成区县和学校级管理员培训工作。

五是转学等核心业务成效突出。学生毕业升级、招生注册、转学是系统的核心业务,也是推动系统应用的抓手。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时间点,各地顺利完成了毕业结业操作,电子学籍系统已于2014年8月11日顺利完成全国非毕业年级学生统一升级。电子学籍系统高速便捷的特点,极大方便了人民群众,广东至河南的一例跨省转学仅用12小时便全部完成。截至8月20日,系统共完成省内转学206万例,完成跨省转学22万例。同时,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核准,逐渐加快推进了与统计数据有效衔接的步伐。

六是潜在综合效益不断涌现。电子学籍系统采集学生50多个字段个体信息,能够实时更新、为决策提供动态支持,有效解决了原有的数据管理模式层级多、耗时长、信息滞后等问题。2014年7月,国务院领导要了解分年级随迁子女数据,我们依靠电子学籍系统及时提供了详细数据,这在以往很难实现。各地对运用电子学籍系统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贵州应用系统监测学生考勤,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北京利用系统分配生源,控制义务教育学生跨区无序流动;福建依据系统提供的名单配发免费教科书,节约了办学经费。

二、电子学籍系统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

要充分认识电子学籍系统建设应用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突出矛盾,以应用为导向,不断深化建设应用。

一是数据质量亟待提高。电子学籍系统采集的数据不仅量大,而且涉及环节多,各地都下了很大功夫,绝大部分数据都已入库。但仍然存在少数学校漏填漏报、个别字段不全不准、问题学籍还未处理等情况。对接省份普遍存在数据项不完整、对接数据前后不一致的问题,影响了数据质量,限制了学籍系统功能。

二是运行维护不够顺畅。电子学籍系统采用两级部署,各省的运行保障能力直接影响全国系统的运行状态。当前,部分省份数据中心建设进度缓慢,缺乏必备硬件及管理人员。部分省份电子学籍系统出现系统运行较慢、向中央传输数据困难等情况,导致电子学籍系统运行不稳定。少数技术支持人员对相关政策和操作流程不熟悉,难以支持电子学籍系统顺利运转。

三是学籍管理仍待规范。截至2014年8月,还有近10个省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处在研究制定或征求意见阶段,本省学籍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些地方在学籍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规范、不及时、处置随意等问题。个别地方不落实学籍管理政策,甚至不为学生建立学籍或把学籍作为转学条件,导致个别学生无学籍或学籍转接不顺利,引发家长到教育行政部门上访事件。

四是功能应用不够全面。建设电子学籍系统,核心是为了总体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就现有功能来讲,各地应用并不充分。控制班额、校额,控辍保学等重要功能还没有被普遍应用。就实施综合评价、服务就近入学等特色功能来讲,只有少数地方开始了探索。从总体上看,电子学籍系统还没有实现广泛应用、深入应用和全面应用,还不能成为教育决策的基本依据和主要依据。

因此,部署和推进全面建设应用工作是巩固当前建设成果的当务之急,是解决电子学籍系统建设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电子学籍系统应用水平的根本措施,是深化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改革的关键载体,不容退步,不容懈怠,不容错过。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推进全面应用工作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紧迫感,牢牢抓住当前1 ~2年建设关键期,有针对性解决各地不同问题,明确工作方向和任务,明确机制和责任,锐意突破,狠抓落实,尽快赢得电子学籍系统建设的决定性胜利。

三、电子学籍系统建设须抓住关键环节

一是抓紧提高数据质量。拥有高质量的数据是电子学籍系统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数据质量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各省份要对以学生身份基本信息为核心的数据进行核查,确保数据质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对本省份学籍进行查重、查错,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问题学籍清单,督促其尽快核查处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按照要求和提示,认真对问题学籍进行逐一核查处理。要优先完成毕业年级问题学籍处理工作。同时,教育部将利用公安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或国家基础人口信息库,对各省上传的学生数据进行核查,并向各省份反馈问题学籍清单。目前,我们要求各省份省内问题学籍处理工作,原则上应于2014年秋季开学前完成。全部问题学籍处理工作结束后,教育部将为每位学生核发全国唯一的学籍号。此前,贵州省和广东省已经率先获得全国学籍号。为支持各地做好核查工作,教育部正在制定科学算法,设计有效模块,核查数据字段缺失情况,为各地查遗补漏提供参考。

二是充分用好电子学籍系统功能。为贯彻《义务教育法》确定的分级管理、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将制定各学段各类学籍变动的具体条件和要求的权限赋予了地方,各地要加快制定完善实施细则,明确办事的规矩和程序,利用电子学籍系统做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籍建立和学籍正常变动、学籍异动的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全面掌握和用好电子学籍系统的延伸功能,服务决策和管理。要应用电子学籍系统监测学生上学考勤情况,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完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管理工作,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监测随迁子女流动情况,提高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水平。在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同时,加快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公平。加强留守儿童管理,建立动态登记监测制度,提高关爱和服务水平。为招生入学提供支撑,控制义务教育学生无序流动,遏制超大规模高中学校,规范招生入学秩序和办学行为。认真将全国学籍系统有关数据与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积极推进电子学籍系统与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的衔接;逐步在教育经费管理中运用电子学籍系统有关数据;逐步在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各项建设中运用电子学籍系统有关数据,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三是开发完善特色功能。各地采集的数据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都应该属于各地。教育部将逐步开放全国学籍系统有关数据,并初步建立数据导出使用管理制度,支持各省份以全国电子学籍系统为基础开发满足地方管理需求的特色功能。各地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及早着手,结合以往应用基础,拟定业务需求,做好顶层设计,进行开发应用,尽早发挥效益。自建系统对接的8个省份要尽快过渡到以全国电子学籍系统为基础开发完善特色功能的模式上来。教育部将对各地特色需求功能开发工作及时跟进,总结肯定探索力度较大、功能成熟完善、应用效果明显省份的经验,并进行全国推广;还将对工作积极、有需求但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省份给予技术支持。

四、电子学籍系统建设应提高保障水平

一是继续提高应用管理水平。应用好电子学籍系统的关键是行政管理和技术队伍建设,要不断提高各级学籍管理员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各地要按照要求尽快完成区县和学校相关人员的系统应用培训,做到不漏一县、不漏一校、不漏一人。还要逐步建立动态培训机制,对于新增功能、新进人员都要培训到位,不留死角。要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实现先培训、后上岗。要对现有学籍管理员定期培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学籍系统不断发展的需求。要健全考评制度,构建分级负责、全面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学籍管理员和技术支持人员网络,明确岗位职责,将系统应用和技术支持纳入学校教师职称评聘和工作考核,提高学籍管理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电子学籍系统是管理平台,是服务平台,是我们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窗口,服务做不好,学籍系统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要实现学籍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既需要完善的政策体系支撑,又需要各项政策切实有效执行。建设电子学籍系统是为了更好服务,不能增加关卡和麻烦。各级学籍管理部门和学籍管理人员要深刻理解政策,厘清学籍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关系,避免因政策把握不准做出错误处理,损害群众利益。

二是继续健全各项工作机制。电子学籍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需要不同业务部门的配合,各省要由厅(委)领导牵头,“一盘棋”统筹考虑,指导基础教育、发展规划、财务、教育信息化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应用电子学籍系统是行政工作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教育部门是应用主体,信息中心是技术服务主体,只有两个部门相互配合,加强沟通,才能用最好技术实现最佳应用。现在基础教育一司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就形成了很好的工作机制,坚持每月召开例会,坚持重要问题及时沟通,坚持各项任务共同部署,坚持突发情况共同应对,这种各司其职、各用其长、互通有无、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对学籍系统的顺利建成和广泛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省可以参照教育部的模式,或者结合实际形成本省的工作模式,让电子学籍系统真正服务于教育管理,让信息技术成为助推基础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是继续提高运维保障能力。系统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地要建立保障电子学籍系统正常运行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尽快落实电子学籍系统应用培训、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所需经费和人员,并满足持续发展需要,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建立系统运行、维护、应急响应、数据保密等制度,细化要求,责任到人,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建立运行监测机制,及时准确掌握电子学籍系统运行情况。教育部将完善全国教育技术服务平台,健全系统运行问题研判机制,畅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快速反映和解决电子学籍系统问题的渠道,确保系统运行稳定。

四是继续争取各方广泛支持。电子学籍系统的建成和应用带来了基础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给群众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但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一些群众不理解系统建立初衷,甚至有负面声音。各地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籍政策宣传,详细解读核心政策,让家长了解关键业务。学校要做好服务,在政策范围内尽量满足家长需求,帮助家长解决问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正在建设呼叫中心,初期在部里设20个坐席,在各省设2个坐席,接受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电话咨询,一起为群众答疑解惑。要加强系统建设宣传,让社会各界了解学籍系统的建设历程、发展脉络、应用情况,为电子学籍系统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教育部网站基础教育一司的栏目上已经开辟了“学籍系统建设”专栏,作为宣传学籍系统的长期阵地,介绍学籍管理制度和各地工作情况,推广优秀典型。各地要积极发现基层学籍管理、系统应用的先进做法,及时上报,以在教育部网站上进行宣传。各地也要结合实际,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做好宣传工作。

上一篇:关于中考英语动态:备战初三英语期中考试下一篇: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