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三个自信”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障

2024-06-27

坚定“三个自信”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障(通用2篇)

篇1:坚定“三个自信”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障

坚定“三个自信”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障

摘 要: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坚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民族理论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做好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三个自信”;民族工作;根本保障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1-0034-04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人们共同体,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影响。无论是从历史上的民族问题情况,还是当今民族问题的热点地区来看,都是这样;无论是从国内的民族问题的影响,还是国际上民族问题的作用上看,亦是如此。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国情、党情、族情相结合,进而在成功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建立了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民族问题实践中的道路、理论、制度的新贡献和新发展,是新时期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障。

一、坚定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依然存在。解决中华民族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各个方面,必须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促进民族问题的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必须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中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这一论断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这一道路已由近百年历史所证明,更为中国共产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所证实了的真理。做好我国民族工作,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道路,这就是结论。”这是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的革命思想变革。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特征的中国革命的道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以和平改造、逐步过渡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性任务基本得以完成,中国各族人民从此改变了社会发展方向。之后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第二个历史性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于作为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民族问题的解决,始终进行着探索与实践。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解决中华民族问题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民族工作始终放在重要位置,提出理论,制定政策,进行实践,探寻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民族问题也必须纳入这一总任务中来解决。正如周恩来同志所说:“社会改革是我们中国各民族的共同性的问题……为什么要改革?因为要建设社会主义,要人民生活富裕起来。”因此,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也随之转变,即着力进行民族地区的政权建设和社会改革。为了消灭少数民族内部的剥削制度,使各民族跨入社会主义时代,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改革,采取“和平改革”、“和平协商”、“直接过渡”等不同办法,废除各种剥削制度,进行社会变革,并建立起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不失时机地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而取得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正如1952年毛泽东对西藏致敬团代表说:“西藏地方大,人口少,人口需要发展,还有经济和文化也需要发展。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不要压迫、剥削你们,而是帮助你们,帮助你们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和文化。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就是要执行帮助你们的政策。如果共产党不能帮助你们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和文化,那共产党就没有什么用处。”不仅反映了共产党对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各族人民彻底摆脱农奴制压迫跨越到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在党的领导下西藏人民逐步开始建设美好新生活;同时反映了全国各少数民族在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心。

在新世纪新的历史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回顾中国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得出一个深刻而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报告进一步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运,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保障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必由之路。

二、坚定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和研究民族问题,第一次正确地揭示了民族的发展规律;揭示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社会问题、社会革命问题的关系;阐明了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科学体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列宁和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的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实践的产物。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理论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这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一脉相承,但不拘泥于马列主义的一些带有时代特征的论述,而是根据中国实际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创新,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包含一系列紧密联系而又融会贯通的基本观点,涵盖当代中华民族工作的各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智慧结晶。从内在逻辑看,其基础层次涉及民族和民族问题规律的基本问题。指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党对民族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斯大林民族定义的模式,更加符合中华民族国情的历史与现状,明确阐明了民族和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指出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互动交往中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是表现在民族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各民族在经济社会等发展的差距将长期存在,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过程发展的二重性特征,揭示了民族问题的内涵和外延。

第一个层次,鲜明地提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运,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强调中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辩证地阐明了民族问题的解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第二个层次,进一步完整地提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强调基本宗旨:维护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祖国的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贯穿一条红线: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原则;强化政治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尤其是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新载体和方式,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出民族工作的主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明确主要任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一起实现小康目标;全面提升民族素质:发展社会事业和先进文化。

第三个层次,解决好民族问题的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一理论而没有任何别的理论能够科学回答并正确处理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因此,这些理论具备的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和科学性,已经并且将继续充分证明它是做好我国民族工作重要的理论保证。

三、坚定制度自信――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事务是我国的重大事务之一,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全局的重要工作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在把握中国国情、认知中华民族、建设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程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不断艰苦探索的创造性成果。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坚持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载体的民族政策体系,是立足本国实情的自觉认识:“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正是基于这一客观立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这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的基本立场,也是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坚定制度自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诚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政治理念的先进性和制度设计的优越性,但是,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在实践效应方面无法超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特征,所以需要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坚持“道路”、“理论”前提下的“制度”完善。因为,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制度模式,更没有任何一项制度一经确立就实现了制度设计的实效或优越性,中国亦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所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都需要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其中就包括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道路选择和制度设计来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是一项立足国情实际的历史性创举,而且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党和政府始终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于198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并于2001年进行了修订;2005年发布了《国务院实施若干规定》,这都是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实践。这些实践表明党和政府高度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党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理念和重大意义是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高度做出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预期实现的奋斗目标,而不是说这项制度的功能已充分实现。值得高度警惕的是,一些西方学者、政客、和境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将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视为“假自治”,试图以所谓民族性的“高度自治”来取而代之,这些舆论导向及其影响下自造的危害中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事件,其目的就是图谋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千方百计图谋把中国导入效法和屈从西方制度模式的轨道。同时,值得高度警惕的是,在国内的一些社会舆论甚至学界,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质疑、诟病甚至“取消”的论调也正趋于流行。甚至是培植“独立意识”、“分裂主义”的“温床”,进而延伸到对国家民族身份、实行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涉及民族平等、公民基本权利的非议现象,并且提出取消现行民族政策,效仿美国、巴西、印度的“第二代民族政策”说。出现这种无视宪法原则、无视国家基本法保障的基本政治制度地位的观点,其立据点是将2008年发生在藏区的“3?14”事件、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等的发生归咎于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中存在问题也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始终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原因。截至2008年,我国各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共制定了637件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有关法律的变通和补充规定。这些都是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措施,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在民族事务方面做出的实际举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内容,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依法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条例,尤其是五个自治区的条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民族自治地方有别于国家其他行政地方之处,原因在于它是一项依据宪法原则在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下的国家基本政治制度,自2008年以来国家加快五个自治区的经济社会等全面发展做出了专项的、因地制宜的政策指导,因此它也最有可能成为一项“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走在前列的制度建设成果,从而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不断完善的实践成为“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的典范。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是中国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就一定能够“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凝聚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拥护、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能够“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社会和谐局面;就能够“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就能够使56个民族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凝聚共识,共同铸就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5-28.[5]郝时远.评“第二代民族政策”说的理论与实践误区[J].新疆社会科学,2012(2).[6]郝时远.关于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若干思考[J].民族研究,2013(1).[7]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04.[8]习近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30.

篇2:坚定“三个自信”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障

中国共产党始终忠实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求我更加刻苦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用科学文化武装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我要关心朋友,关心社会,无论在校或将来就业,都要牢记为人民服务,因为只有当共产党始终忠实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才能发展,共产主义才会取得最终胜利。深感在前一阶段,由于企业改制等原因的原因,我院部分党员理想信念淡薄,党的意识弱化,党员队伍中存在着不少与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只发生在少数党员身上,但损害的是党的事业、党的形象,和我们面临的形势、承担的任务极不相符,其影响不可小视。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就是通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清这些问题的危害,从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高度查找原因,解决问题。离开了这些,谈党员的三个代表,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就是今天我们围绕理想信念这个主题上党课的初衷。

一、为什么在现阶段要强调共产党员落实三个代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

一个真正美好的人生,不是从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开始,而是从思想启蒙后建立理想和信念开始。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说过:每个人都要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究竟什么是理想信念?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重大意义,按照保持共产党员三个代表的要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面对我院刚刚成立,有遇上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全体共产党员更应该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与学院风雨同舟,共渡难关。

我党80年的奋斗历史表明: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的事业不断成功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方志敏在狱中写道: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但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人生追求、价值选择和思想根基,才能有坚强的精神支柱,正确的是非标准和有效的政治免疫力,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什么必须坚持,什么必须反对,才能在工作中焕发出巨大的工作热情,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我们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而忘我工作。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有了远大的理想信念,就会有强大的动力,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披荆斩棘,一往无前。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引导我们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使我们党在国内外**中经受考验,稳住局势,顶住压力,在艰难中坚守阵地,捍卫了改革开放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他还把党和人民的关系生动地比喻为鱼和水的关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切实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为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献计献策,使我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有明显提高。

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着重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是一辈子的事情。当我们入党的时候,曾经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但这并不表明我们的理想信念问题完全解决了。

(一)处理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尊重个人利益、实现自我价值的关系 古语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尽管后人在引用这句话时常带有贬义,但却说明一个道理,即任何行为都是有一定目的,受一定的利益驱动。在奉献和索取上,我们要克服上面讲到的“不比工作比待遇”的风气,更不能将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带到工作中,要提倡讲奉献,讲付出,讲牺牲精神。总而言之,每一名党员都要抱定“当一个共产党员就是要多做造福人民的事”的信念,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深怀爱民之心,长行利民之事,这样就不会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迷失方向,在处理多种利益关系中,体现出党员的三个代表来。

(二)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理想立足于现实,同时又超越现实、高于现实、指导现实,没有现实基础的理想是空想。如果把现实理解为“原来如此”,那么理想就是“应该如此”。正是因为理想应该达到而没有达到,所以才有吸引力,才值得人们去追求。理想和现实有其一致性,过去的理想可以变为今天的现实,今天的理想可以变为明天的现实。但是理想和现实之间毕竟不可能完全一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时甚至是巨大的差距,因此造成了理想和现实两者间的矛盾和冲突。可能有些同志会说,我本来是信仰共产主义的,但是现在看到很多事情,似乎并没有遵循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规律和方向。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心胸要开阔,为人要谦虚,气量要放大,不要自我封闭。

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立足当前、勇于实践

历史已经证明:理想信念是人类的精神支柱。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了主心骨,就缺乏对事业和生活执着追求,缺乏奋斗进取的动力。同样,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共同奋斗的目标和思想基础,就难以凝聚起全党的智慧和力量,去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理想与信念,它为人类提供了其他任何信仰均无法比拟的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通过学习,提高科学认识和分析形势的能力,增强政治敏税性和鉴别力,真正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是被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所迷惑,把思想自觉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判断上来,不断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断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和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本领,解决突出问题,切实做好各项工作;要提高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纠正每个人在价值观上的扭曲和错位,以及在理想信念上的“盲区”和“误区”,使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深深扎根于自己的头脑里,铭记在自己的心目中,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长堤,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入党。

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党员干部,都要以事业为重,以大局为重,不被各种所谓的“恩怨”所左右,只要大家都心地纯正,为人正直,处事公道,胸襟宽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就一定能增强,教育事业也一定能发展好。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纪,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肩负着时代的重任,心系着人民的期望,只要广大党员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心系群众,勤勉工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学院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中职教学部 刘广轩

共产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做好本职工作的根本前提

中职教学部 刘广轩

上一篇:地图学复习资料整理下一篇:湛江市民文明公约征集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