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复习资料整理

2024-06-27

地图学复习资料整理(精选8篇)

篇1:地图学复习资料整理

第 1 章

导论

地图的定义: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比例尺、地图投影、各种坐标系统),将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综合,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的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地图的构成要素:1.图形要素2.数学要素: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控制点3.辅助要素4.补充说明 方位角:由标准方向线北端开始顺时针方向到某一直线的夹角(0°-360°)。

地图学:由地理理论、制图技术和地图应用组成。

地图的功能:1.认识功能:(1)可以组成整体、全局的概念,也就是确立地理信息明确的空间位置。(2)获得物体所具有的定性及定量特征。(3)建立地物与地物或现象与现象间的空间关系。(4)易于建立正确的空间图像。2.模拟功能:

1、物质模型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地图特别是表示各种基本地理要素的普通地图,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是制图区域的一种实体模型。

2、概念模型是对实体的一种概括与抽象,它又可分为形象模型与符号模型。地图兼具这两方面的特点,被视为是一种形象-符号模型。3.信息的载负和传递功能:地图能容纳和贮存的信息量是十分巨大的,是空间信息的理想载体,地图信息由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两部分组成。地图的应用:1.经济建设2.科学研究3.国防建设4.政治活动、文化教育、日常生活 地图的类型:1.按地图的图型分类:普通地图:表示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它并不偏重某个要素。主要表示水文、地形、土质植被、交通网、居民点和境界线七大要素。普通地图按内容的概括程度,区域及图幅的划分状况等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专题地图:着重表示一种或几种主体要素及它们之间互相关系的地图。

2.按比例尺分类:大(≥ 1:10万)、中(1:10万 ~ 1:100万)、小(≤ 1:100万)4.按地图的视觉化状况分类:实地图与虚地图。5.按地图的瞬时状态分类:静态地图和动态地图。6.按地图维数分类:平面图形及立体图形。

第 2 章

地图的数学基础

地球的自然表面: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极半径略短、赤道半径略长,北极略突出、南极略扁平,近于梨形的椭球体。

大地水准面: 假定海水静止不动,将海水面无限延伸,穿出大陆包围地球的球体。地球的数学表面:在测量和制图中就用旋转椭球体来代替大地球体,这个旋转椭球体通常称为地球椭球体,简称椭球体。对地球形体的二级逼近。

椭球体三要素:长轴 a(赤道半径)、短轴 b(极半径)和椭球的扁率 f

地理坐标: 用经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的球面坐标。天文经纬度、大地经纬度、地心经纬度

大地经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用大地经度l、大地纬度  和大地高 h 表示。大地经度l :指参考椭球面上某点的大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间的两面角。东经为正,西经为负。大地纬度 :指参考椭球面上某点的垂直线(法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北纬为正,南纬为负。中国的大地坐标系:自1980年开始采用 “1980西安坐标系”为大地坐标的起算点。步步有检核。中国高程起算面是黄海平均海水面:1956年在青岛观象山设立了水准原点 绝对高程(海拔):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程:地面点到任一水准面的垂直距离。

高差:某两点的高程之差。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以人造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系统,可提供高精度、全天候、实时动态定位、定时及导航服务。地图投影:在地球椭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

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

地图投影的实质:是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经纬线网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转移到平面上。投影变形的概念:把地图上和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网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变形表现在长度、面积和角度三个方面 比例尺:地图上一直线段长度与地面相应直线段长度之比。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主比例尺 : 在投影面上没有变形的点或线上的比例尺。局部比例尺: 在投影面上有变形处的比例尺。

地图投影的分类:根据变形特征可分为:等角投影、等积投影和任意投影三种。等角投影(正形投影):用于编制航海图、洋流图、风向图等地形图。

2.等积投影:一般用于绘制对面积精度要求较高的自然地图和经济地图。

3.任意投影:用于教学地图、交通地图。按构成方法分类:几何投影(方位投影、圆柱投影、圆锥投影)透视投影可分为三类:①当投影面切于地球极点时,称为正轴方位投影。②当投影面切于赤道时,称为横轴方位投影。③当投影面切于既不在极点也不在赤道时,称为斜轴方位投影。

等角正轴切圆柱投影(墨卡托投影):投影特点:①在墨卡托投影中,面积变形最大。② 在墨卡托投影上等角航线表现为直线,对于航海航空具有重要意义。

高斯-克吕格投影(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我国规定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采用6°分带投影,从0°子午线起,自西向东每隔经差6°分成一带,全球共60带。我国规定1∶1万采用3°分带投影,从E1°30′子午线起,每隔经差3°分成一带,全球共120带。

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 —— UTM 投影:以横轴椭圆柱面割于地球椭球体的两条等高圈,按等角条件,将中央经线两侧各一定范围内的地区投影到椭圆柱面上,再将其展成平面而得。又称Universal Transverse Mercator—— UTM 投影。

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

1、制图区域的范围(影响投影选择)、形状(直接制约投影选择)和地理位置(决定投影种类)

2、不同比例尺地图对精度要求不同,投影亦不同。

第 4 章 地 图 概 括

地图概括(generalization):也称制图综合,就是采取简单扼要的手法,把空间信息中主要的、本质的数据提取后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概念。

实施地图概括的四个步骤:分类、简化、夸张、符号化

制约地图概括的因素:地图的用途和主题、地图比例尺、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数据质量、图解限制 第 5 章

地图符号

地图符号的组成要素:颜色、形状、尺寸。地图符号的符号特征:(1)地图符号具有被表示成分和表示成分的特征(2)地图记号有一定的约定性(3)地图记号可以等价变换(4)记号构成地图 地图符号的功能:(1)地图符号是空间信息传递的手段。(2)地图符号构成的符号模型,不受比例尺缩小的限制,仍能反映区域的基本面貌。(3)地图符号提供地图极大的表现能力。(4)地图符号能再现客体的空间模型,或者给难以表达的现象建立构想模型。

地图符号的几何分类:点状符号:表达空间上一个点位的符号。具定位特征,为不依比例符号。线状符号:表达空间上沿某个方向延伸的线状或带状现象的符号。具定位特征,为半依比例符号。面状符号:表达空间上具连续两维分布的现象的符号。具定位特征,为依比例符号。体积符号:表达空间上具三维特征的现象的符号。具定位特征,与比例尺相关。

地图符号的量表:定名量表、顺序量表、间距量表、比率量表构成符号的视觉变量 视觉变量:是构成图形的基本要素,它包括:形状、尺寸、方向、颜色、网纹五个方面。光的三原色又称加色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又称减色原色:黄、品红、青。地名具有音、形、义三要素

地图注记分为:名称注记、说明注记、数字注记、图幅注记

第 6 章

地图表示 定名量表可用于形象的、几何的和组合的点状符号

比例圆的视觉尺度:比例圆是点状符号在数量对比上最常采用的几何符号。理由是:(1)在视觉感受上圆形最稳定;(2)圆面积公式中只有一个变量;(3)在相同面积的各种图形中,圆形所占图上的视觉空间最小;(4)圆形常用于心理测验。

确定数据的分级数目:数据组分为5~9级较合适

定位符号图与分区统计图:

1、分区统计图:代表区域的点状符号,定位在这个区域重心位置上的地图。

2、定位符号图:把点状符号配置在数据中心位置上的专题地图。

以线状符号表示的地理数据分为两类:(1)极端数据

精确定位(2)宽容数据

带状延伸

走向线也称运动线,是制图对象空间移动轨迹的符号表达。

等值线的制图数据是定位点的测量值或派生的数值。

定性数据的连续分布,多以定名量表表示。在地图上,表现为三种形式:类型图(质底法)、区划图、范围图 分区统计法:在各统计分区内以点状符号表示制图数据的方法称为分区统计图法。

地图视觉化的特点体现在三方面:动态性、交互探究性、超媒体结构

第 7 章

地图编辑

普通地图:是用相对平衡的详细程度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貌、水系、土质植被、居民点、交通网、境界线等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人文要素一般特征的地图。

专题地图:是把专题现象或普通地图的某些要素在地理底图上显示的特别完备和详细,而将其余要素列于次要地位,或不予表示,从而使内容专题化的地图。

地形图:通常是指比例尺大于1:100万,按照统一的数学基础,图式图例,统一的测量和编图规范要求,经过实地测绘或根据遥感资料,配合其他有关资料编绘而成的一种普通地图。特点:几何精度高,内容详细.地理图:是指概括程度比较高,以反映要素基本分布规律为主的一种普通地图。

普通地图上的自然地理要素:水系、地貌、土质与植被.等高线高程相等各点连接而成的闭合曲线。特点:在同一等高线上,各点高程相等;等高线是一闭合曲线,不能中断;同一条等高线不能分叉为两条,相邻等高线不能相交(在悬崖处虽然相交,但必须有两个交点);等高线愈密坡度愈陡,等高线愈稀坡度愈缓,等高线平距相等表示坡度相等;经过河流的等高线不能直接跨越而过(接近河岸时先折向上游,直到与河底等高处才能越过河流,再折向下游渐渐离开河岸);等高线处处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

社会人文要素:居民点、交通网、境界线。居民点:是人类由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交通网:是连接居民点之间的纽带,是居民点彼此之间进行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活动的重要通道。

境界:包括政治区划界和行政区划界。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由国家测绘管理部门统一组织测绘,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和科学研究基础资料。

大比例尺地形图: 由部门或单位针对某一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具体施工需要,在小范围内实测的。

国家基本地形图的特点:(1)具有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2)具有完整的比例尺系列和分幅编号系统。(3)依据统一的规范和图示。

工程用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特点:(1)没有严格统一规定的大地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2)没有严格统一的地形图比例尺系列和分幅编号系统。(3)可以结合工程规划,施工的特殊要求,对国家测绘部门的测图规范和图示作一些补充规定。

地理图编制特点:地图内容的高度概括性、地图设计的灵活多样性、地图资料的多样性与精度的不均一性

专题地图的基本特性:内容广泛;具备地理底图;图型丰富,图面配置多样;新颖图种多,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更密切。按专题内容分类:(1)自然地图

① 大气现象地图 ② 地质图 ③ 地势图 ④ 水文图(2)社会经济地图

①人口地图

②经济地图

③社会事业地图

④政治行政区划地图 ⑤历史地理图

⑥城市地图(3)环境地图 ①环境背景条件地图

②环境污染现状地图

③环境质量评价及环境影响评价地图

④环境预测及区划、规划地图 ⑤自然灾害地图(4)其他专题地图

指上述类型以外的专题地图,主要有各类航图及工程技术图等专业地图。

按专题现象概括程度分类:分析图(解析图)、组合图(多部门图)、综合图(合成图)专题地图的应用:研究各种现象的分布特点与规律;研究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研究各种现象的动态变化;进行预测预报;进行综合评价 ;进行区划和规划 ;其他方面的应用(在军事指挥,工程规划设计、生产管理、宣传教育、国土资源调查研究、航天航

空活动)

专题地图的资料类型:资料类型及要求(地图资料、遥感影像资料、数据资料、文字资料);编图资料的分析评价(政治性、科学性、完备性、现势性)

工作底图: 内容详细,利于专题内容转绘,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常作为工作底图。出版底图:内容简略,主要作用是体现专题内容与有关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编绘原图:制图人员按编图大纲的要求先制作地理底图,再按一定的编图方法,将作者原图上的内容转绘到地理底图上。

表示方法的选择——表示方法的选用受多项因素的影响:(1)被表示物体和现象所要求的精度和定位程度;(2)制图资料的情况;(3)专题数据的特点;(4)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区域特点。图例设计:图例是地图上所使用全部地图符号的说明,可以分为两种:工作图例(以编图人员为主要对象);应用图例/出版图例(以用图者为对象)。图例设计要求:完备一致

科学性

艺术性 图例符号的一致性:以色级表现数量差异,对数据系列不同的标注方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数据从小到大。图面内容的安排:良好的图面配置总体效果(1)符号及图形的清晰与易读;(2)整体图面的视觉对比度;(3)图形与背景;(4)图形的视觉平衡效果;(5)图面设计的层次结构。

图面内容的安排包括:主图;副图;图名(图名的主要功能是为读图者提供地图的区域和主题的信息);图例;比例尺;统计图表与文字说明;图廓。遥感制图:是利用航天或航空遥感图像资料制作或更新地图的技术。其具体成果包括遥感影像地图和遥感专题地图。

遥感制图的信息源:

1、主要信息源;

2、空间分辨率及制图比例尺的选择(空间分辨率即地面分辨率,指遥感仪器所能分辨的最小目标的实地尺寸,也就是遥感图像上一个像元所对应地面范围的大小。要素:一是判读目标的最小尺寸,二是地图成图比例尺。);

3、波谱分辨率与波段选择(TM1蓝波段:对叶绿素叶色素浓度敏感,用于区分土壤与植被、落叶林与针叶林、近海水域制图。TM2绿波段:对无病害植物叶绿素反射敏感。

TM3红波段:对叶绿素吸收敏感,用于区分植物种类。TM4近红外波段:对无病害植物近红外反射敏感,用于生物量测定及水域判别。TM5中红外波段:对植物含水量和云的不同反射敏感,可判断含水量和雪、云。TM6远红外波段:作温度图,植物热强度测量。);

4、时间分辨率与时相的选择 卫星影像镶嵌图:不另外进行影像的几何纠正,将多幅影像依像幅边框显示的经纬度位置,镶辑拼贴而成的影像图。卫星影像图:进行了影像平面位置的几何纠正和影像增强,图上绘制出较全面的地理要素的影像图。

卫星影像地图:在卫星影像上,能够依据数字地面模型(DEM),进行共线方程纠正,有详细的地理要素的影像图。

系列地图:简单说就是在内容上和时间上有关联的一组地图。我们所讨论的系列地图,是指根据共同的制图目的,利用统一的制图信息源,按照统一的设计原则,成套编制的遥感专题地图。

遥感系列制图的基本要求:1.统一信息源;2.统一对制图区域地理特征的认识;3.制定统一的设计原则;4.按一定的规则顺序成图。地图集:是围绕特定主题与用途,在地学原理指导下,运用信息论、系统论、区位论,遵循总体设计原则,经过对各种现象与要素的分析评价与综合,形成具有一定数量地图的集合体。地图概括:地图集对相关的专题要素及底图地理要素应有相同的取舍标准。

第 8 章

数字制图

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 数字地图制图的硬件配置

数字地图输入设备:包括键盘、鼠标、磁盘和数字化仪等,后者是将地图图形转换成数字的重要设备,分为两类:跟踪式和扫描式。地图输出设备:数字地图输出分为电子数据显示输出和纸质输出两类。

图形数据的基本要素为点、线、面和体。图像数据的最小单元为像元:像元又称像素,图像数据的数据结构实质是像元阵列,像元由行列号确定其位置,且具有表示实体属性的编码值。

数字地图制图的基本流程:1.编辑准备阶段;2.数字化阶段;3.数据处理和编辑阶段;4.图形输出阶段 坐标系选择:坐标系可以明确地图对象的空间定位坐标,它包括:坐标系名称、投影类型、基准面、坐标单位、原点坐标、方位角、比例系数等。

地图分层:分层是数字地图重要的概念。不同的图形要素类型具有不同的图形空间结构,所以应当将不同图形要素类型分为不同的图层存放。通过图形要素的分层可以方便的实现不同数字产品之间数据的“共享”,从而大大减小数字化作业量,同时也可保证地图数据的质量。所以数字化一幅地图的分层工作往往先需确定图上的构成要素,例如道路、地块、水域、地名等;然后明确各图形要素是以面状、线状还是注记方式表示。

电子地图的概念:也称为数字地图,是地图制作和应用的一个系统,是一种数字化了的地图。电子地图可以存放在数字存储介质上,地图图形可以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也可以随时打印输出到纸面上。电子地图上可以表示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地图。

电子地图的优点:1.交互性2.无级缩放3.无缝4.动态载负量调度5.多维化6.信息丰富7.共享性8.计算、统计和分析功能。

电子地图的图种举例:1.导航图2.多媒体地图3.遥感地图4.地形图5.网络图。

数字地图制图与GIS的关系:数字地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从它们的形成开始一直到发展至今,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最终的目的不同:数字地图制图的目的是快速、精确地编制高质量的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提供服务。

GIS应用对地图的作用:(1)解决了地图数据的存贮和可视化的矛盾;(2)解决了大容量数据与高速查询之间的矛盾;(3)大大提高了地图分析的灵活性,缩短了地图更新的周期;(4)扩大了地图的应用范围及研究领域。

第10章

地图复制

影响地图生产成本的几个主要因素:(1)地图或图集的技术参数;(2)地图内容及地图设计;(3)制作程序。

篇2:地图学复习资料整理

 复习目标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及其大小.如何在地图上辨方向? 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如何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知识点回顾

1、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 是地图的语言

2、比例尺及大小 比例尺=图距/实距

【注】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比例尺的运用很广泛,比例尺是个分式没有单位,图上距离单位为厘米和实地距离单位为千米在运算时,单位必须换算统一。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亚洲地图的范围最广,比例尺最小.3、地图上辨方向。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经线定南北,纬线定东西,同一条经线上只有南北之分,同一条纬线上只有东西之分;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没有经纬网的地图上使用;在只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先找指向标,然后定方向。

4、地面高度的计算 海拔高度是某地面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方法,相对高度是某地面高出另一地面的垂直距离, 它们都是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5、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6、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随堂练习

(一)一.选择题: 1.在一幅比例尺为1:2500000的地图上,量得某河流的长度为50厘米,则这条河的长度是 A.1250 B.1250千米

C.250千米

D.750千米

2.下列各类型地图中能够最直观地表示地面某一线上地势起伏的是(B)。A.等高线地形图

B.地形剖面图

C.平面示意图

D.分层设色地形图

3.如果一个人站在北极点上,那么他的前后左右均是(B)。

A.东

B.南

C.西

D.北

4.野外考察,下列比例尺最适用的是(A)。

A.1:1000 B.1:10000

C.1:25000

D.1:100000

二.综合运用题: 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某建筑师想要建造一幢四周窗户朝 北的,房子,应建在图中的 点。(2)E在A的 方向,F在B的 方向。

(3)E在F的 方向,F 在G的 的方向。(4)A在B的 方向。

(5)CE的经度为,DF的经度 为。2.读图5--4回答问题:

(1).汽车的行驶方向由 向

出村后再折向。(2).河流大致流向 方。(3).村庄在小河的 面,林地在村

庄的 面,耕地在林地的 面

随堂练习

(二)1.下列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相同,比例尺不同,请判断坡度最陡的是()5.我军侦察兵交给指挥员一张敌军军事部署简图

2.读图分析,完成下列各题:

(1)甲地的海拔 米,乙地相对于甲地的高度为 米。

(2)如果此时甲地气温为20℃,那么乙地的气温为 ℃。

3.读等高线地形图(如图6—1)完成下题:(1)图示①②③④四个坡面中,坡度最小 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当图中甲地的气温为18℃时,乙地的气 温大约是()

4.判定右图代表的山地部位: A B C D E F

请你帮助解答下列问题:

(1)我军阵地在敌军阵地的 方向。(2)如果我军大炮的最远射程为30千米,敌军指挥部是否在大炮射程之内(是或否)

(3)我军阵地海拔大约为 米。(4)如只考虑地形平坦的因素,我军选择进攻路线A、B、C中的 较好。

篇3:论高三地理复习策略之概念地图

关键词:概念地图,可视化,模糊评价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 J.D.Novak) 博士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提出了概念地图, 即将某一主体的相关的不同级别概念或命题连接起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在知识的组织与表征过程中,它将模仿人脑对知识进行链接、组织、编织。它不仅是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同时也是强有力的学习、助记的策略,通过学习、思考、记忆、绘图,边学习边创造,从而充分调动左右脑半球共同参与,刺激着联想与创意的产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于高三地理复习课而言, 概念地图有些什么好处呢? 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一、分层结构,拓展空间

对于高三地理复习而言,知识点可谓纷繁、复杂,让人眼花缭乱。如何将书看薄,又能从薄中见厚,有条理地对知识要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学习、记忆呢? 概念地图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或教学的方法。我们可以将高中五本地理书浓缩在一张图中,它是整个高中地理的宏观知识体系,它处于顶层结构。接着,我们能像电脑链接一样,将每一单元进行知识的延伸,绘出子地图,子子地图,子子子地图,直至每个知识点。通过这种方式,几本书的知识点如伸缩的弹簧,可拉伸,也可缩小,知识体系一目了然,实现了范围的无限拓展与延伸,使每个环节都通过线与节点彼此相连, 形成了知识网络。在这张可大可小的知识网络中,如果我们通过探究找出更多规律、原理时,我们还可在适当的地方添加节点,或者建立新的链接,使其自动搭建在一起,使复习变得更自然、更快捷,知识保存得也更长久。

二、有效设计,高效备课

上高三的复习课, 备课环节的设计非常重要。如果将所要复习的知识点一一罗列, 效率较低。以往的备课需要老师将所教的知识点一一罗列,甚至将题目也抄在本子上,光抄写一遍就要花去大量的时间。这样, 教师的重心就会不自觉地放在教什么上, 却往往忽略了学生如何学。如果采用概念地图这种图文共同表达的方式,通过节点的选取进行合理设计,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活动,则何时提问、如何提问、学生做什么、老师做什么、如何探究、何时探究、达到怎样的目标,通过概念地图将一览无余。比如“大气运动”的复习课,主要环节可以通过概念地图设计,如果要细化,我们还可以继续增加节点,往下一层发展,或添加链接。这么做的好处是:( 1) 便于教师宏观把握各个教学环节,做到重点突出、运筹帷幄。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把一般性的、普遍性的放在上层,或突出的部位,而把特殊性的放在外层,并用不同的颜色或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层次,以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 2) 这样的教案不再僵硬,而变得易于修改,更有弹性。在备课的同时也享受设计的快乐,享受创造的乐趣。( 3)以前的教学设计侧重的是教什么, 而概念地图往往会将教师引向如何教,如何学上。这无疑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变知识灌输为能力提升,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 4) 可以激发老师的创造力。学生拥有潜在的创造力, 老师在课堂上的创新设计能激发起学生的独特的灵感。

三、自主绘制,鼓励创新

孩子的本性,是不愿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同样,老师的概念地图画得再好,也是你老师的,如果学生不感兴趣的话,他可能看都不会看一眼。因此,想要成功利用概念地图,就需要让学生由被动为主动,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画;解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想;解放他们的嘴巴,让他们说。画得你看不懂,没关系,他们自己看得懂就成;画得他们自己也看不太明白,没关系,说得出来就成。现在提倡“高度尊重孩子”,这不仅是表现在尊重人的基本权利上,还表现在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无条件地捍卫孩子们的主动性。概念地图提供给我们一次机会,让学生们拿着自己的画笔,用自己的方式作画、学习。虽然这种方式不是万能的,或许也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我相信它在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上必然起着不小的作用。

四、合作探究,“ 模糊”评价

篇4:学业考试地图的复习策略

关键词:地图;学业考试;复习策略;心理地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46-02

从不同种类的地图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一项基本能力目标要求,是在信息社会中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地图中获取信息,这项能力要求在学业考试中体现,就是在新课程实施以后,一直把“能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作为学业考试的C级要求,而且也是浙江各地市学业考试的必考部分。

近几年,地图知识在学业考试的内容、形式、分值、地位明显地发生了变化:分值比重增加了,平均在10分左右;能力要求提高了,从单纯的考查地理事物分布知识为主,变为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地图知识分析地理事物分布的原因;从单一的一张地图,变为多张地图的综合运用;从单纯的地理地图,到地理地图和历史地图并重的局面。以上说明地图知识在学业考试中所占地位越来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要抓住复习重点,重视“从地图中获取信息”这一考试条目的复习,特别是涉及到有关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时,要把读图、用图、析图贯穿始终,进行针对性地复习,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一、重视对学生阅读地图基本能力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阅读地图,重在使他们掌握阅读地图的基本方法,提高读图技能。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地理地图和历史地图,让学生读图,不断强化学生的地图意识,以提高学生识别地图、运用地图等能力。首先要从地图的名称入手,确定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其次,要学生能够运用地图的语言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获取各种地理知识。一般而言,可以指导学生用比例尺确定地理事物的范围大小、地理事物间的距离;用方向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事物的绝对位置和方向。第三,多角度地思考,能从地图上找出地理规律、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重视对学生的填绘地图动手能力的培养

考查地图知识,其中一个是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识记,让学生把地理事物在地图上相应的位置标出。如,2010年湖州卷第22题第1小题“写出长江源头所在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并用“★”在图中标出该省级行政区划的位置”;或是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轮廓位置识记,如2009年衢州卷第6题,用三角形、四边形表示各大洲的轮廓,组成一幅世界大洲大洋图。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借助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规律等内容,既要让学生经常看地图、用地图,积极从地图中查找到教材中所述的各种地理事物,而且有必要让学生动手画地图的轮廓或简图,把地理事物在地图上标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地图构建能力的培养

考查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并不一定要在试题中出现地图,有时,更多的是要借助于储存在学生大脑中的地图,即心理地图进行形象思维。如2010年杭州卷第18、19题:

下图是我国大陆东部沿120°E经线四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回答18,19题。

18.若只考虑纬度因素,则四地纬度由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

C.甲丙丁乙D.乙丁丙甲

19.造成四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A.距海洋远近不同 B.夏季风影响时间不同

C.海拔高度不同

D.地形不同

这两题试题的特点是以隐性地图与地理图表的结合形式出现,要正确完成这两题,还需要借助于有经纬网的中国地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图重叠,在大脑中形成一幅“有经纬网的中国年降水量图”,然后,再据此新地图完成答题。当然,这道题也可以用“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这一知识来完成,但实质上也是要借助于“有经纬网的中国年降水量图”。

因此,在复习时要反复读图、用图,用地图上记忆知识、分析问题,用地图进行归纳、概括、找规律,有意识地记图,在头脑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材料,为心理地图的形成奠基。

四、重视对学生的多种地图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一幅地图上把不同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规律、相互联系全部揭示出来,这会给学生阅读地图造成很大的干扰,不利于正确分析不同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规律、相互联系。因此,要培养学生借助于各种专题地图,学会“多图并用”,即同时用几幅地图分析说明、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如在“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中得出了一个结论:浙江省的人口密度要比西藏自治区的人口密度高。如果要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就必须要同时用到以下几幅地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地势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图、中国1月7月气温图等等,才能正确解释“浙江省的人口密度要比西藏自治区的人口密度高”的原因。必要的话,还可以结合历史地图进行分析。这样,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五、重视对学生的转地图为文字内容能力的培养

把地图中包含的信息用文字完整准确地表述,不仅是考查学生对地图中信息的判断能力,而且是考查学生运用地图语言——把地图信息转换为文字信息去解决问题,成为地图知识考查的重要部分。如2010年衢州丽水舟山卷第23题读“中国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第1小题,“据图描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位置。提示: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作答。”又如,2010年台州卷第26题读“新疆地图”和1952年~2009年的“新疆和浙江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见下图),

要求完成第4小题“结合图表中的信息分析为什么国家设立喀什为经济特区?”这种考查学生把地图信息转换为文字的能力试题所占的比重在加大。

因此,在复习过程时,在学生学会了会读懂地图后,还需要训练学生把从地图上读懂的内容用文字准确地表述出来,如

用提纲挈领式的文字或表格总结和整理出读图析图的思路。这样,既让学生回顾思维的过程,理顺思路,又可以给学生提供读图析图的样本和范例,使学生在模仿中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六、重視对社会热点事件区域地图的分析练习

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是本学科考试的一大特点。在2010年浙江各地市学业考试试卷中,除湖州卷外,各地均有涉及2009年到2010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社会热点的地图试题,主要以国内为主,如玉树地震、西南大旱、新疆喀什特区。因此,在地图复习中,还需要多听新闻多看报纸关心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问题、重大突发事件等热点问题,指导学生将这些事件落实在地图上,即要善于通过读图、识图获得与某些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环境因素、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及历史地图信息,并善于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是一个涉及知识领域很广的考点,地图在学业考试中成为考查其他知识的载体。因此,在复习时,不能唯地图这一考试知识,还是要以掌握其他知识条目为基础,包括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从地图上获取社会信息。

参考资料

[1]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制订.2011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2011.1(1).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实验稿),

篇5:地图学复习要点

1.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星体)表面上的空间信息,经概括综合,以可视化、数字化或触摸的符号形式,缩小表达在一定的载体上的图形模型,用以传输、模拟和认知客观世界的时空信息。

2.地图的四大特性:特殊的数学法则、特定的符号系统、特异的地图

概括、独特的传输信息的通道。

3.地图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普通地图又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4.地图要素有: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图边要素。

6.地图学由理论地图学、技术地图学和应用地图学三大分支学科构成。逐渐扩大,在图上角度无变形,大面积变形较大。26.大圆航线:大圆航线是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27.横轴等积方位投影常用语编制东、西半球地图;正轴等距方位投影

多用于编制南、北半球和南、北极地图。

28.我国的八种基本比例尺:1:100万、1:50万、1:25万、1:10万、1:5万、1:2.5万、1:1万、1:5000;其中百万分之一地图是等角圆锥投影,其余的均为高斯——克吕格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是一种横轴等角切圆柱投影。

5.地图学的研究内容:地图理论、地图制作与地图应用的技术和方法。29.地图投影判别的步骤:①以经纬网形状确定投影类型;②判定变形

性质;③确定投影形式。

7.地图学的任务是研究地图理论、地图制作和地图使用。8.地图的制作按成图工作流程分为实测成图法和编绘成图法。9.实测成图法分为大地控制测量、图根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内业制

图和制版印刷几个过程。

10.编绘成图法的作业过程有:地图设计、地图原图编绘、地图出版准

备、地图制印。

11.地图的数学基础:地图上确定地理要素分布位置和几何精度的数学

基础,包括坐标网、控制点、地图投影、比例尺等数学要素。12.大地水准面:当海洋静止时,平均海水面穿过大陆和岛屿,形成一

个封闭的曲面,该面上的各点与重力方向成正交,这就是大地水准面。

13.坐标系统:大地坐标系有54北京坐标系、80国家大地坐标系、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系有56黄海高程系和85国家高程基准。14.地图比例尺是编制地图时,需要把地球或制图区域按照一定的比率

缩小表示,这种缩小的比率就是地图比例尺。

15.比例尺精度是正常人的视力只能分辨出地图上不小于0.1mm的两

点间的距离。

16.地图投影就是研究将地图椭球体面上的经纬网按照一定的数学法

则转移到平面上的方法及其变形问题。

17.地图投影的方法有几何透视法和数学解析法两种。18.地图投影变形表现在长度、角度和面积三方面。

19.等角投影也叫正形投影,投影角度变形为0,变形椭圆是圆而不是

椭圆。

20.等积投影角度变形大,面积变形为0,面积比P=1,a=1/b。21.任意投影角度变形比等积投影小,面积变形比等角投影小。等距投

影是指那些在特定方向上没有长度变形的投影,即a=1或b=1,但并不是这种投影不存在变形。

22.正轴切方位投影:切平面与地轴垂直,经线是以切点为中心的放射

直线,纬线是以切点为圆心的同心圆;切点处无变形,其他地方变形随其与到切点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适合于做南北半球的地图。23.正轴切圆柱投影:经线和纬线均是平行线,且经纬线相互垂直;变

形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与经度无关;适合于做赤道附近及两侧沿东西方向延长地区的地图。

24.正轴切圆锥投影:纬线是同心圆弧,经线是放射直线,等变形线是

过切点的纬线;适合于做中纬度地区的地图。

25.墨卡托投影:它属于正轴等角圆柱投影,该投影设想与地轴方向一

致的圆柱与地球相切或相割,将地球面上的经纬网按等角的条件投影到圆柱面上,然后把圆柱面沿一条母线剪开并展开成平面。经纬网是两组垂直的平行直线,经线间隔相等,纬线间隔由赤道向两极

30.地图投影选择的要求:①经纬网的形状、变形性质能否满足地图内

容、用途的要求;②投影变形小,分布均匀,等变形线与制图轮廓形状相近;③经纬网形状不复杂,便于识别、投影的计算、变换和绘制。

31.地图符号视觉变量六元素:位置P、形状F、色彩H、尺寸S、网纹

T和方向D。

32.地图符号设计的基本原则有:①形状要图案化;②种类要简化;③

符号要有对比协调性;④符号要有逻辑系统性;⑤图案色彩要有象征性;⑥总体要有艺术性。33.色彩三要素:色相、亮度和纯度。

34.地图概括:也叫地图综合,是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区域特点

对地图内容进行选择和化简,概括和综合的过程。

35.影响地图概括的因素主要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部分。客观因

素主要有地图用途和主题、比例尺、制图区域的特点、制图资料的质量、地图符号的形式和大小;主观因素是制图者的才能和经验。36.地图概括的方法有:简化、夸张、推理、分类、符号化和归纳。37.图形化简的方法有:删除、夸大、合并、分割和移位。

38.普通地图是均衡地表示地表自然、社会经济要素一般特征的地图。39.普通地图的内容包括数学基础、地理要素和图边要素。40.地貌表示常采用写景法、晕渲法、等高线法和分层设色法。41.交通线:交通线是重要的社会经济要素。它包括陆地交通、水上交

通和管线运输等。普通地图上主要用线状符号的形状、尺寸、颜色和注记表示交通线的分布、类型和等级、形状特征、通行状况等。42.地图上的方向包括:三北、三种基本方向线和三种偏角。三北有真

北、磁北和坐标北;三种方位角有真方位角、磁方位角、坐标方位角;三种偏角有磁偏角、坐标纵线偏角、磁坐偏角。43.地形图的编号及查询见书P149—P155,重点是P154例题。

44.专题地图是突出而尽可能完善、详尽地表示制图区内的一种或几种

自然或社会经济要素的地图。其特点是:内容主题化、主体要素特殊化、功能多元化、表达形式多样化、表示内容前瞻化。45.专题地图的构成要素是主体要素和地图要素。主体要素是专题地图

重点和突出表达的内容,是图面主体部分;地图要素是制作专题地图的地理基础,即主体要素是依据地图要素而编制在底图上的。46.面状要素的表示方法:面状要素空间分布的三种形式有①不满制图

区的要素,可用质底法、等值线法和定位图表法表示;②间断呈片状分布要素,可用范围法表示;③离散分布要素。可用点值法、分级比值法、分区统计图表法和三角形图表法表示。

47.地图制图的主要过程:①地图设计,②原图编绘,③印制准备,④

篇6:高三一轮复习地图部分教案2

(第2讲 基础知识——地图部分)

[考纲要求] 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

教学目标:

1.地图上的方向判断;运用地球自转方向、经纬网等判断地理事物位置关系、物体运动或前进方向。

2.运用比例尺的概念,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比较比例尺的大小,运用比例尺公式,计算实地距离、坡度陡缓、风力大小、面积大小。

3.图例、注记辅助解题。本讲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地图上方向的判断;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

(1)定义:也叫缩尺,一般是指图上距离与实地水平距离之比。(2)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

(3)表示形式:

①线段式:; ②数字式:1:4000000;

③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千米。(4)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经典例题1] 读图2-1,两幅图表示的区域范围相同,图甲比例尺为:1:100000,则()A.图乙的比例尺为1:200000 B.图乙的比例尺为l:400000 C.图乙表示的地理事物较图甲详细 D.图甲比例尺是图乙的4倍

【解析】图中两幅图的实地范围相同,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乙的水平距离是图甲的2倍,则图乙的比例尺是图甲的2倍,图乙的比例尺为

实地距离

1/100000×2=1/50000,图乙的比例尺大,表示的地理事物更详细。【答案】C(5)比例尺的缩放:

①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例如将1/2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10000,比例尺变大。

②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例如将1/12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3/4×1/120000=1/160000,比例尺缩小。

③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经典例题2] 将1:1000的地图比例尺放大1倍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新图比例尺为1:2000 B.新图图幅面积比原图增加了2倍 C.新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比原图简略

D.在原图上淮河的长度为10厘米,在新图上长20厘米 【答案】D 2.地图上的方向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东西方向是相对方向,互为东西的A和B两点,A既可被定为是在B的东面,也可被认为是在B的西面,一般在地图上按“就近原则”来确定方向关系。在经纬网地图上定方向,首先是要判断该图所示区域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一般方法是分析图中给出的纬度的变化方向,若纬度是向北方向增大,则位于北半球,反之则位于南半球。

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上,可以按地球自转方向或经度大小的变化趋势来判断方向。

(2)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在实地使用地图时,必须使图上的方向与地面实际方向一致。

(3)在没有任何标记的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典例题3] ①在图2-2 中,A地在B地的 方向,A地在C地的 方向。

②读图2-3,判断图中河流的大致流向和公路走向的变化。

【答案】①西南 正西 ②河流的大致从南向北流 图2-2

图2-3

公路先西南——东北走向,后东西走向(或:先东西走向,后东北——西南走向)

3、图例和注记:

篇7:地图学复习资料整理

共1课时

教学目的:

1、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差异的表现

2、国界、领土、领海、领水、领空等概念

3、世界政治地图的变化及南北对话、南南合作的含义

4、掌握13个分区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3、4 教 具:投影片、挂图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世界的国家

1、目前,世界上有18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地区(未获得独立)

2、不同国家面积大小不同

世界面积最大的六个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3、不同国家人口数多少不同:世界十个“亿人大国”

4、政治制度不同

5、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发达国家: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日本等

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国家

6、各国地位应平等

1954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亚洲和平会议上签定的“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共同求得进步和发展。我国政府派周恩来前往参加,当时在世界震动很大。当今世界由于边界和领土的纠纷,不断发生战争,所以必须划定国与国之间的界线。课题:世界政区地图和分区

共1课时

二、国界

1、国界及划分国界的意义

国界是本国与邻国之间的界线。国界线以内就是本国的领土(包括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以外就是邻国的领土。领土中的陆地(领地):包括地面和地下的全部资源。

领海:是沿海国家行使主权的海域,包括其下的海床和底土。指从海岸线向外伸展到一定的海域。关于领海的宽度,至今国际上无统一的规定,是由沿海国家自行宣布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拉美许多国家宣布为200海里,中国政府1958年宣布的中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

领水:指陆地上的河流、湖泊,以及领海中的内海部分(如我国的渤海)。领空:指在陆地、领海和领水以上的全部上空,上空的垂直高度,目前国际上尚无明确规定。划分国界的意义:确定国家主权的管辖范围,即属于一国的领土、领海和领空不允许别国侵犯。

2、国界的划分方法

(1)在地表上的划定和表示方法---设定界碑、界墙、栅栏、哨所作为标志 天然边界和人为边界(经纬度、几何边界、历史传统边界、条约边界等)划分办法:以山脉为边界

以河流为边界(通航河道通常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不通航河流通常以河流的中心线为界;由于自然作用河道发生变动时,如系侵蚀,则边界随之变动;如系改道,则边界不随之变动而停留于原处。)

河流上的桥梁以桥的中间为界

海峡分为通航与不通航两种,其划分办法与河流同。

湖与内海均以中间线为界

采用“按照已占有”原则划分(拉美国家以西班牙统治时期各省的行政区划作为它们彼此的边界)

课题:世界政区地图和分区

共1课时

袭用殖民地时期的边界(非洲国家)

此外,还有以民族分布划分的民族边界、以居民宗教信仰而划分的宗教疆界、以战争或实力而划分的强权疆界。等等

(2)在地图上的表示方法----已定边界、未定边界

注意地图上两种边界的画法(直到80年代,中国和前苏联、印度的部分边界尚未划定)。(中国西部与塔吉克斯坦交界处为未定边界)

(3)用和平谈判的方法解决边界和领土争端

三、世界政治地图的变化 德国的统一(两国变为一国)、前苏联的解体(一国变为15个国家)等

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1、南北的含义: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国际上把这种经济差别,说成是“南北之差”。

2、南北对话的含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发展中国家仍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和剥削(可结合高中地理下册的相关内容进行剖析)。南北对话就是要通过谈判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使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符合公平合理和平等互利原则,以利于发展世界经济和维护世界和平。

3、南南合作的含义:发展中国家必须实行自力更生方针,根据本国国情,制定自己的战略,争取经济独立,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即南南合作,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五、世界上区域的划分

1、为什么划分区域:便于对比和研究,了解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更好地认识世界。

2、划分区域的依据:按照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来划分的,把这些因素相近的划分在一个区域。

3、世界划分为十三个区域 课题:世界政区地图和分区

共1课时

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篇8:地图学复习资料整理

分层作业在优化作业内容、提高作业质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关注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很多学者和一线教师提出了以分层作业来减轻学生的负担的观点。

通过阅读文献和调研,分层作业在实施中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考虑:(1)作业难度分层,一般分为基础型、一般型和提高型三个层次;(2)作业量分层,由于学生做题速度不一,按题量多少分成若干层次;(3)作业形式分层,以英语学科为例,分为听、说、读、写类作业。从分层作业实施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新型作业很喜爱,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1]

分层作业可以同步于平时的教学进度,对每个章节的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和实施,也可以用在学期末的复习中。在目前的研究中,还没有对分层作业在新课教学和期末复习时的设计实施加以区分,而不同阶段的分层作业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在于:(1)知识点覆盖范围不同,新课的分层作业只需考虑某一章节的内容,而复习的分层作业覆盖了整个学期所学内容;(2)题目数量不同,以英语七年级(上册)为例,复习的分层作业题量是新课分层作业题量的十倍,由此,从大量题目中挑选出针对性强的试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题组曾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以知识地图辅助动词的学习,学生借助于知识可视化工具可以较好地记忆有关动词的大部分知识点,在复习时可以快速地发现自身尚未掌握的知识。基于此经验的考虑,笔者尝试将知识地图与分层作业结合起来,以设计和实施知识地图导引下的分层作业来进行复习。

二、知识地图编制

知识地图是一种以各个单元概念为节点的学科认知图,作为一种新型知识管理技术,可以帮助认知者快速地找到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用图式的方式将知识可视化,有其显性和隐性的价值,[3]让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地图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复习阶段性所学知识,在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以图式表达,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分层作业设计前,以知识地图的形式建立学期所学知识点的关系图,在知识地图的每个节点用线条粗细、颜色来标识其重要程度,教师和学生可以从全局的角度把握重难点。

知识地图的形成对于分层作业的布置有指导性作用,试题按照题型和所对应的知识点分门别类,教师可以借助于知识地图按照知识点快速找到想要的试题。

三、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建立好知识地图后,教师按照知识地图对试题进行分门别类,为每个知识点补充不同难度的题目。在复习阶段,由于个体学习差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深浅不一。学生在做题目之前,首先要熟悉本册的知识地图,由教师安排学生先阅读知识地图,再由学生自己绘制知识地图,做到对本册知识点脉络了然于胸。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先有大的知识框架,再到具体题目练习。分层作业的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复习阶段的分层作业的实施要经过以下流程:(1)知识地图自构,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自主构建本学期的知识地图;(2)知识地图更新,学生自构的知识地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完善,通过对比老师公布的知识地图,学生将个人的知识地图进行完善更新,学生再根据分层作业情况重构自己的知识地图;(3)分层作业生成,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地图情况,按照知识点、题目难度、题目数量、题目类型分配分层作业给学生完成;(4)分层作业练习,学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分层作业;(5)成绩判定分析,教师批阅学生分层作业,对学生出错的地方涉及到的知识点,师生共同分析,帮助学生重构个人的知识地图,在学生的个人知识地图中标注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随后进入下一轮分层作业的布置与练习,直到学生完善知识地图并且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标注为熟练为止。

在知识地图中,通过颜色深浅、图形大小、图形位置来标识知识点的重要度。如在图2中,“行为动词一般现在时”中,“第三人称”的疑问句式是重点,学生通过图式可以快速发现在某块知识点中需要着重复习,其它知识点可以参照图式进行回忆。

学生自主绘制知识地图也是一种复习,完成后与教师给出的知识地图进行对比,如果有不完善的地方,就是需要学生着重复习的地方,进而开始进行对应的分层作业。

四、总结与展望

分层作业的实施要求教师花更多的时间,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少学生的作业时间,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对这种类似于一种闯关游戏的新型作业形式兴趣浓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当然,分层作业也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归纳了几点供同仁参考及开展后续研究:其一,知识地图在应用到具体学科中,图式标准尚未统一,有待进一步规范;其二,支撑分层作业的题库题目数量巨大,并且要按照题型、难度进行分类,工作量大,需要进一步完善。

摘要:减轻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目标,运用分层作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在复习阶段,以知识地图引领分层作业的组织,帮助学习者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减轻课业负担的一种探索。

关键词:初中英语,分层作业,知识地图

参考文献

[1]杨立伟,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分层作业的布置与评价[J].内蒙古教育,2012,(08):26-28.

[2]李亮,知识地图——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03):233-237.

上一篇:关于个性心情的说说下一篇:坚定“三个自信”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