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员工积极性的标语口号

2024-06-22

激发员工积极性的标语口号(共10篇)

篇1:激发员工积极性的标语口号

激发员工积极性的标语口号(精选多

篇)

成功就是要再坚持一下。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

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我成功-因为我志在成功。

人生志气立,所贵功业昌。

勤劳是通往成功的最佳途径。

人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能。

不要小看自己,人有无限可能。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自古成功在尝试。

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今天付出,明天收获。

不怕路远,就怕志短。

追求卓越,挑战自我。

当仁不让,舍我其谁。

事业在先,享乐在后。

诚信立足,创新致远。

人若有志,万事可为。

员工是企业前进的发动机,如果这台发动机马力十足,企业就会迅速的发展,反之企业就会停滞不前。很多企业都通过薪酬制度和管理制度来提高员工对待工作的积极性,其实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1.让员工了解工作的意义

相信很多企业的员工都认为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金钱,因此当员工获得理想中的薪酬时就会停滞不前。实际上,工作的意义远不止如此,工作同样是个人能力提升的一种历练,同时会因为工作业绩上突出的表现获得他人的尊重,提升个人影响力,对那些想创业的员工,工作还是扩展人脉的一种手段。因此,让员工了解工作的意义以及对个人未来发展的影响,可以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

2.培养员工对工作的兴趣

员工只有对工作真正的感兴趣,从中获得快乐,才能竭尽全力的把工作做好。要想让员工把工作当成兴趣,就要给予员工完全自由发挥的空间。企业的基层员工通常最了解产品和市场,经常在这方面迸发新鲜的创意。所以,让员工自由的发挥空间,企业为其提供一定的支持,不仅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员工以愉悦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并将之当成一种兴趣。

3.为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

员工希望通过工作获得肯定,因此企业不要吝啬于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首先企业应该通过培训来挖掘员工潜力,这既能调动员工积极性,同时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之一。其次,在管理者的选拔上应该给员工更多的机会,以内部培养选拔为主,这样能使员工充满期待的投入到工作中,自然也会更加努力。

4.打造良性的竞争环境

莎士比亚曾说过,庄严的大海能产生蛟龙和鲸鱼,清浅的小河里只有一些供鼎俎的美味鱼虾。舒适的环境只会让人安逸,失去进取心。对企业来说,要想让员工都能够成为“蛟龙”和“鲸鱼”,就要让员工之间存在一种良性的竞争关系,通过优质竞争,使整个团队充满竞争力。

5.用荣誉激发员工的热情

企业都希望员工在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努力工作,但在现代社会,集体荣誉与个体荣誉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个人荣誉是集体荣誉的体现和组成部分,集体荣誉是个人荣誉的基础和归宿,因此,要想让员工拥有集体荣誉感,企业要通过个人荣誉来换取员工的认同感,进而激励员工努力地工作。

6培养员工的危机感

危机感是一个人成长的动力,同时也是进取心的源泉,一个人失去了危机感,就会便得安于现状。华为2014年年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

第二大移动设备供应商,但任正非仍然高喊“华为的冬天要来了”,正是在这种危机感中,华为不断的成长,并成为中国企业的典范。

7.保持平等公正的沟通

与员工保持相互沟通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是平等、公正的沟通,可以让员工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当员工犯错误是,如果只是进行严厉批评和惩罚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可能造成员工积怨和流失,有时与员工进行朋友式的沟通和交流反而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电力企业也在不断地变革,打破了原来大锅饭的做法,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各种机制都在与国际接轨,而电力企业作为国有企业,同样面临着竞争。如何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

而提高电力企业的实力,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此可行的几种途径,略作探讨。

一、注重培育主人翁意识

现在提到“工人阶级是企业的主人翁”这句话,有些员工就会觉得这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一方面说明了这些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还很淡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的做法还有待于改进。培育员工的主人翁意识,首先要重视职代会的质量,要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提合理化建议、评选文明员工、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多种形式,调动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我局制订的局务公开制度就非常好,增加了企业内部管理的透明度,这是尊重员工的一种体现。企业要多给员工创造条件并提供机会,让员工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自觉地树立起与企业荣辱与共的强烈主人翁责任感,为企业发展献计出力、无私奉献,在企业发展中充分表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员工收入逐年提高,员工的思想状况也出现了与以往任何时候所不同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人们的理想、情操、价值观念、追求目标也慢慢开始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种种不健康苗头蔓延之前,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反嫌疑腐败”等一系列活动,在员工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员工政治思想素质,抵制法轮功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克服和纠正一切不良倾向,培养和树立起员工爱企爱岗的敬业精神,增强对电力职业执著专一的荣誉感,以健康、向上、饱满的思想态度,积极投身于企业的生产建设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内在潜能,为企业和社会多做贡献。

三、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

仅有满腔的工作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才能有奉献的力量。当今社会工业飞速发展,知识爆炸性增长,电力企业的技术也不断进步,设备不断更新,员工的现有知识水平很难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就成了企业的当务之急。业务技术的培训首先要采取各种办法调动员工的学习积极性,持证上岗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经常开展技术练兵、技术比武、技术问答、辅导讲座等活动,也能活跃员工学习技术的氛围。在采取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普遍培训方法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的技术业务骨干,使其成为行家里手带头人。通过岗位技术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员工自我更新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树立起择业靠本事、上岗靠竞争的思想观念。只有具备较高的

技术业务素质,才能消除积极性发挥的能力障碍,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守、敬业奉献,体现出职业道德的真正内涵。

四、培养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

可能几年前“竞争”这个词还与大多数员工无关,但随着减人增效的进一步深入,电力员工们可能或多或少都感

觉到了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岗位动态管理,直接地触动了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通过择优录用、竞争上岗、末尾淘汰,采取聘任制、继续拉大不同岗位奖金分配档次,对于培养起员工的优胜劣汰竞争意识和敬业爱岗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现阶段还应让员工意识到企业在社会上的竞争压力,电力企业的行业优势必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而消失。因此,要使员工树立起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人生价值的强烈愿望,兢兢业业做好本岗位工作,为企业和个人的生存发展而自觉奋斗。

五、要善于树立典型

不论什么时期,典型的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更应当在企业中不断开展造典型、树典型、学典型的活动,不但要大力宣扬社会上的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更要运用电力企业爱岗敬业的各种典型人物和好人好事,广为宣传他们的事迹,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发广大员工学先进、赶先进的积极性,在企

业中形成奋发向上的好风气,推动企业不断进步。

六、创造良好的环境

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种。良好的物质环

境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既能增强员工的内在动力,又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首先企业的管理者要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员工,对待员工态度真诚,就能使员工振奋精神,激发热情,更加爱自己的企业。其次要创造机会均等的竞争环境,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原则,为每位员工提供相同的施展才能的机会,培养一种激励员工主动进取的动力机制。第三要建立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领导与员工之间开诚布公、互相信任,员工与员工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协作,让全体员工能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后还要注意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多关心员工的病痛与疾苦,帮助解决员工生

活中的困难,多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只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人永远是企业的主体。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才会有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在国际经济市场的大浪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更加忠诚于企业,尽心尽力地完成工作,是每一个企业领导者希望解决而又经常不得要领的一个问题。下面给您提供几点建议,希望对您的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一、充分了解企业的员工

每个人对自己都是如此简单,而对他人却是如此复杂。作为管理者,要能充分的认识你的员工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管理者如果能充分理解自己的员工,工作开展起来会顺利得多。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一个能够充分了解自己员工的管理者,无论在工作效率,还是人际关系上他都将会是个一流的管理者。

了解员工,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阶段的程度区别,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了解员工的出身、学历、经验、家庭环境以及背景、兴趣、专长等。同时还要了解员工的思想,以及其干劲、热诚、诚意、正义感等。

第二阶段:当手下员工遇到困难,你能实现预料他的反应和行动。并能恰如其分的给员工雪里送炭,这就表明你对员工的认识更进一步。

第三阶段:知人善任。能使每个员工在其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大的潜能。给自己的员工足以考验其能力的挑战性工作,并且在其面临此种困境时,给予恰当的引导。

总之,管理者与员工彼此间要相互了解,在心灵上相互沟通和默契,这一点对一个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

二、聆听员工的心声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都有强烈的自我主张,这种倾向有助于果断、迅速的解决问题,但另一方面也会使管理人员一意孤行,听不进他人意见,导致决策失误。

在企业的管理中,聆听员工的心声,也是团结员工,调动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一个员工的思想除了问题,会失去工作热情,要他卓越的完成你交给他的任务是不可能的。这时,作为管理者,应耐心的得去听取他的心声,找出问题的症结,解决他的问题或耐心开导,才能有助于你的管理目标的实现。

对待犯错误的人员,也应当采取聆听的办法,不应一味责难它们,而应给他们解释的机会。只有了解个别情况后,才能对他们对症下药,妥善处理。

三、管理方法经常创新

管理员工就象开汽车,司机在开车时需小心的看着指示器和路面,路面有新的变化,指示器的指针有变化,他就应转动方向盘,防止翻车撞人。管理员

工也是如

此,管理人员要让其员工在制定的轨道上运行,就要仔细观察、经常调整,以防止其出现偏误。在稳定的大企业中,管理者要多注意员工的各种变化,在基本管理框架内灵活的运用各种技巧管理下属。而对于活跃的中小企业管理者而言,他们的责任更加繁重。他们不仅不能墨守成规的管理下属,也不能用哭定的模式去涉及企业的蓝图。

管理者要不断采用新的方法处理员工管理中的新情况,就必须要有超越陈规的一年和能力。70年代末80年代初,福特公司的经营思想日渐保守,公司业绩步步下滑,最后滑到了亏损的边缘。艾柯卡出任克莱斯勒总裁后,积极开拓创新,激发了员工的干劲,不到两年,终于使濒临波产的公司奇迹般的起死回生了。

四、德才兼备,量才使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在能力、性格、态度、知识、修养等方面

各有长处和短处。用人的关键是适用性。为此,作为管理者在用人时,先要了解每个人的特点,是个员工十个样,有的工作起来利落迅速;有的谨慎小心;有的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有的却喜欢独资埋头在统计资料里默默工作。

在许多企业的人事考核表上,都有一些关于处理事务的正确性、速度等评估项目,能够取得满分这才称的上是优秀的职员。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仅要看到人士考核表上的评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观察,结合每个员工的长处给于是当的工作。在从他们工作过程中观察其处事态度、速度和准确性,从而真正测出其下属的潜能。也只有如此,管理者才能灵活、有效、成功地管理他的员工、使事业蒸蒸日上。

五、淡化权利,强化权威

对员工的管理最终要落实到员工对管理者,或下属对上司的服从。这种领导服从关系可以来自权利或权威两个方面。管理者地位高,权力大,谁不服

从就会受到制裁,这种服从来自权力。管理者的德行、气质、智慧、知识和经验等人格魅力,使员工资源服从其领导,这种服从来自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要成功的管理自己的员工,特别是管理比自己更优秀的员工,人格魅力形成的权威比行政权力更重要。

六、允许员工犯错误

现实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做事自然不可能事事成功,一个人能多做正确的事,少做错误的事情,他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作为一个管理者,若要求下属不犯任何错误,就会抑制冒险精神,使之缩手缩脚,使去可能成功的商机。

冒险精神是一种宝贵的企业家素质,冒险需要勇气和资本。若能从不确定的精神中,靠着某种灵感去冒险,才可能有成功的机会,但也有可能招致失败。若管理

者不允许员工失败,冒险失败会受到上司的严惩,则员工就回报着不做不

错的观念,这样企业便是去赖以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身为管理者,应鼓励员工理性的去冒险、去创新、去抓住商机,应允许员工失败。当下属冒险犯了平常的小错时,不应过多职责;当冒险成功时,务必多加赞赏,并给予相应的回报。

七、引导员工合理竞争

在中小型企业中,员工之间也是存在竞争性的,竞争有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区别。正当竞争就是采取正当手段或积极方式正向攀比。不正当竞争就是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制约、压制或打击竞争对手。

作为一名管理者,关注员工心理的变化,适时采取措施,防止不正当竞争,促进正当竞争是其重要的职责。为此,人员管理有一套正确的业绩评估机制,要以工作工作实绩评估其能力,不要根据员工的意见或上级领导的偏好、人际关系来评价员工,从而使员工的考评尽可能公正客观。同时,企业内部应建立

正常的公开的信息渠道,、让员工多接触、多交流、有意见正面沟通。

八、激发员工的潜能

每个人的潜能是不同的,对不同特质的人,采取不同的刺激手段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

医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和行动军来源于大脑皮层的活动,而大脑皮层又有内侧与外侧之分,这两部分个又不同的功能。管理者应将这一原理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来,根据不同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

如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沃尔玛的员工管理案例分析

沃尔玛的人性化管理,让管理者与员工融为一体,共同为公司发展竭尽全力,这也是它成功的关键。企业能否生存与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于能否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凝聚力,能否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沃尔玛的人性化管理,让管理者与员工融为一体,共同为公司发展竭尽全力,这也是它成功 的关键。

沃尔玛是如何让员工卖力工作的呢?、一、员工第二,领导第三

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私人雇主,但公司不把员工当作“雇员”来看待,而是视为“合伙人”和“同事”。公司规定对下属一律称“同事”而不称“雇员”。即使是沃尔玛的创始人沃尔顿在称呼下属时,也是称呼“同事”。沃尔玛各级职员分工明确,但少有歧视现象。领导和员工及顾客之间呈倒金字塔的关系,顾客放在首位员工居中,领导则置于底层。员工为顾客服务,领导则为员工服务。“接触顾客的是第一线的员工,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的官僚”。员工作为直接与顾客接触的人,其工作质量至关重要。领导的工作就是给予员工足够的指导、关心和支援,以让员工更好地服务于顾客。在沃尔玛,所有员工包括总裁佩带的工牌都注明“我们的同事创造非凡”,除了名字外,没有任何职务标注。公司内部没有上下

级之分,下属对上司也直呼其名,营造了一种上下平等、随意亲切的气氛。这让员工意识到,自己和上司都是公司内平等而且重要的一员,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从而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为公司也为自己谋求更大利益。

在沃尔玛,管理者必须以真诚的尊敬和亲切对待下属,不能靠恐吓和训斥来领导员工。创始人萨姆?沃尔顿认为,好的领导者要在待人和业务的所有方面都加入人的因素。如果通过制造恐怖来经营,那么员工就会感到紧张,有问题也不敢提出,结果只会使问题变得更坏;管理者必须了解员工的为人及其家庭,还有他们的困难和希望,尊重和赞赏他们,表现出对他们的关心,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萨姆?沃尔顿自己就是一个好表率。美国《华尔街日报》曾报导,沃尔顿有一次在凌晨两点半结束工作后,途经公司的一个发货中心时和一些刚从装卸码头上回来的工人聊了一会,事后他为工人改善了沐浴设施,员

工们都深为感动。

沃尔玛对员工利益的关心有一套详细而具体的实施方案。公司将“员工是合伙人”这一概念具体化为三个互相补充的计划:利润分享计划、员工购股计划和损耗奖励计划。1971年,沃尔玛开始实施第一个计划,保证每个在沃尔玛公司工作了一年以上以及每年至少工作1000个小时的员工都有资格分享公司利润。沃尔玛运用一个与利润增长相关的公式,把每个够格的员工的工资按一定百分比放入这个计划,员工离开公司时可以取走这个份额的现金或相应的股票。沃尔玛还让员工通过工资扣除的方式,以低于市值15%的价格购买股票,现在,沃尔玛已有80%以上的员工借助这两个计划拥有了沃尔玛公司的股票。另外,沃尔玛还对有效控制损耗的分店进行奖励,使得沃尔玛的损耗率降至零售业平均水平的一半。

二、门户开发:让员工参与管理

门户开放是指在任何时间、地点,任何员工都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与管理人员乃至总裁进行沟通,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关心的事情,包括投诉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不必担心受到报复。若他的上司本身即是问题的源头或员工对答复不满意,还可以向公司任何级别的管理层汇报。门户开放政策保证员工有机会表达他们的意见,对于可行的建议,公司会积极采纳并实施。任何管理层人员如有借门户开放政策实施打击、报复行为,都将受到相应的纪律处分甚至解雇。

沃尔玛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方式不拘一格,从一般面谈到公司股东会议乃至卫星系统都有。沃尔玛非常愿意让所有员工共同掌握公司的业务指标,每一件有关公司的事都可以公开。任何一家分店,都会公布该店的利润、进货、销售和减价的情况,并且不只是向经理及其助理们公布,而且向每个员工包括计时工和兼职雇员公布各种资讯,鼓励他们争取更好的成绩。沃尔玛认为员工们了解其业务的进展情况是让他们最大限

度地干好其本职工作的重要途径,它使员工产生责任感和参与感,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在公司的重要性,觉得自己得到了公司的尊重和信任,因此,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三、离了职,还是顾客

沃尔玛给每一位应聘人员提供相等的就业机会,并为每位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完善的薪酬福利计划和广阔的人生发展空间。在一般零售企业,没有数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很难提升为经理,而在沃尔玛,哪怕是新人经过6个月的训练后,如果表现良好,具有管理好员工和商品销售的潜力,公司就会给予一试身手的机会,如做经理助理或去协助开设新店等;若干得不错,就会有机会单独管理一间分店。事实上,沃尔玛的经理人员大都产生于公司的管理培训计划,通过公司内部提拔起来的。沃尔玛还设立离

职面谈制度,确保每一位离职员工离职前,有机会与公司管理层坦诚交流

和沟通,从而能够了解到每一位同事离职的真实原因,有利于公司制订相应的人力资源挽留政策,一方面可以将员工流失率降低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也可让离职同事成为公司的一名顾客。公司设有专业人员负责员工关系工作,受理投诉,听取员工意见,为员工排忧解难。由于沃尔玛能够提供行业内相对优势的条件,所以,人才流出也比较少。

在沃尔玛,常用的培训方法之一就是交叉培训,让不同部门的员工交叉上岗,培训学习,获得更多的职业技能。让员工掌握多种技能具有不可低估的优势。当员工一人能做多种工作时,工作团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就会大为提高。在有人度假、生病和任务突然变化时,他们可以轻而易举代替工作。又如要到新的地方开店,让新招聘的员工来做开店前的准备,常会因经验不足而无法提高工作效率;让老员工去支援,就可避免了这样的问题。

沃尔玛公司由于注重加强员工对

于整体工作运行的普遍性认识,进行多技能培训,因而保持了员工工作的高质高效。众所周知,由于工作单调乏味,零售业成了人员流动最大的一种职业,适当的岗位轮换和职务调动,有助于消减等级分化,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利于不同部门的员工能够从不同角度考虑到其他部门的实际情况,减少公司的内耗,达到信息分享。譬如让采购部门的同事进入销售部门,销售部门的则到采购部门工作,既丰富其工作能力又强化其全局观念,从而减少公司的经营成本,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沃尔玛的人性化管理,让管理者与员工融为一体,共同为公司发展竭尽全力,这也是它成功的关键。

企业能否生存与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于能否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凝聚力,能否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沃尔玛的人性化管理,让管理者与员工融为一体,共同为公司发展竭尽全力,这也是它成功的关键。

~ 26 ~

篇2:激发员工积极性的标语口号

我今天的目标是什么? 我的终极人生目标是什么? 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我今天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 我今天要学哪些新知识? 我今天要有怎样的心情? 我今天怎样比昨天做的更好? 夜晚7思:

我今天是否完成了我的小目标? 我离我的大目标还有多远? 今天发生的一切对我有什么好处? 我如何才能做的更好? 我今天做事情有没有全力以赴? 我明天的目标是什么? 7大生活信念:

今天,我开始新的生活!我是最棒的,我一定成功!我用微笑面对每一个人!

我爱我的事业、工作、家庭和朋友!我每天一定要进步一点点!我要立即行动,决不拖延!我要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直到成功!

7大自我提醒:

人是为梦想而活,不是为金钱名利而诱!

篇3:激发员工积极性的标语口号

绩效计划 (P) 是绩效管理的第一个步骤, 与计划实施 (D) 、绩效考核 (C) 和绩效反馈 (A) 等内容共同组成绩效管理PDCA的循环过程。通常我们在谈到绩效管理的时候, 首先想到的是绩效考核。绩效考核作为结果时常影响着管理者和员工的下一步行为, 但是导致这个“果”的“因”却很少有人真正用心思考过。因此, 绩效计划作为绩效管理的初始环节, 往往也最容易被管理者所忽视。很多管理者习惯于将上级部门下发的各项考核指标照搬过来, 然后按照员工的上年度绩效完成度直接分配给下级员工。这种管理者分配的计划, 忽视了员工在绩效计划制定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没能从源头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从而为绩效管理走向失败埋下了隐患, 让绩效管理输在了起跑线上。实际上, 绩效管理走向成功的关键第一步就是:同员工一道制定绩效计划!而让员工参与并制定自己的绩效计划,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过程来完成。

一、宣贯经营目标, 在员工中达成共识

绩效管理是为企业经营战略服务的, 因此, 绩效计划实际上就是来源于企业发展目标的层层分解。管理者和员工都应该了解企业的战略和发展的具体目标。管理者在宣贯企业发展目标的同时不仅可以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还能增进员工对于自己为完成企业经营目标需要达成的个人绩效目标的理解, 进而增强员工工作的主动精神。员工对企业发展目标了解越多, 那么就越容易认同企业的发展目标, 也就越能够形成、达成各个岗位的绩效计划与目标。

这部分工作的重点, 是让员工知晓这样一个道理:今天处于公司和部门什么位置、明天我们将到那里去。部门和个人的绩效指标不是上级下达的, 而是部门全员为了回答“明天到那里去”这一问题 (即企业的分解目标) 而需要共同完成的工作。

二、理解绩效管理, 在全员中开展学习

要实现真正的绩效管理, 并成功地为企业战略实现提供保障, 就必须让每个员工都理解并接受绩效管理。从本质上说, 绩效管理是一种工作方法, 是每个员工都应该渴求的一种管理工具。很多管理者或者员工抵触甚至对抗绩效管理, 实际上是他们缺乏对绩效管理的正确认识, 当然也不乏少数管理者和推行者将绩效管理简单粗暴地变成奖惩员工薪资的唯一手段。因此, 绩效管理的实质在于绩效过程管理, 在于与员工一起达成目标、改善行为, 并最终提升绩效。通过正确的绩效管理, 不仅能够改善和提升员工的绩效, 还能够帮助员工更好的发展自我, 更好的胜任工作。只有让每个员工都认识到, 参与绩效管理这是每个员工的权利, 也是每个员工的基本义务, 才能为有效制定绩效计划奠定坚实的认识基础, 从而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这个阶段的工作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等管理手段, 让每一个员工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在个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引导员工用正确的思维和态度看待绩效管理的真谛。

三、提供辅导支撑, 与员工共同进步

对于管理者而言, 绩效目标的实现, 使管理者与员工真正踏上了同一条船上, 共担风险, 共享利益, 共同进步, 共同发展。因此, 管理者有责任、有义务做好绩效管理中的辅导和改进工作。

在与员工共同确定了工作计划和评价标准后, 管理者要准确、及时的向员工传递企业经营发展的最新信息, 使员工始终明确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并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管理者还要耐心地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 不断提高员工完成绩效目标计划所需要的能力, 帮助员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如企业外部竞争、资源等变化和内部协作、资源调配协调等问题, 及时提供支持, 同时, 面临困境时, 要与员工同甘共苦, 带领员工冲锋陷阵, 实现绩效目标。另外, 根据经营情况的变化, 管理者应就绩效计划的可行性、可靠性与员工进行及时的沟通、调整和改进, 并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和辅导, 指导员工达成绩效目标。

摘要:员工作为企业的核心财富, 其工作积极性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绩效目标, 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企业的未来。要通过制定员工个人绩效计划, 并让员工成为计划制定的‘核心指导者’, 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

关键词:绩效,员工,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绩效管理案例与案例分析》, 郭京生,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年出版, ISBN:9787504567116

篇4:如何激发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关键词:培训;激励;人力资源管理

培训是根据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为了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而对其实施的教育和训练。所谓教育,就是使知其然;所谓训练,就是使知其行。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培训是实现人事相和最重要、最经济的手段,体现了人本管理的原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当企业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培训的方案、制度后,有时会遭遇员工对培训主动性不够,甚至存在抵触情绪的状况。如何激发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就摆在了管理者的面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首先探讨影响员工参加培训积极性的诸多因素,然后再据此提出解决方案。

一、影响员工参加培训积极性的因素

员工对待培训的态度如何取决于动力大小,而动力主要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这样,我们在研究分析中就把目光集中在员工个人因素、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和培训制度本身等范围上。

1. 个人因素。

现代行为科学重视对人们个体的研究,员工个人对于培训的认识决定其行为。我们可以依据人们认识和做法的不同,把员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员工拒绝培训,他们可能认为企业搞培训只是走过场,不会取得明显效果;可能认为培训无足轻重,只是企业博取员工忠诚度的一种手段;也可能认为培训更有利于组织,而个人获利较少。这样,培训工作开展的难度就比较大。第二种类型的人“消极”地参加培训,也许是因为出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物质利益的驱动。比如参加培训就可以在本人的晋升、改变领导态度上有所帮助;或者由于参加培训而获得额外的物质利益。第三种类型的人对于培训而言是最好的,他们积极地参加培训是出于努力提高个人素质、服务企业的目的。

对个人而言,还有其他因素。例如家庭情况,有的员工家庭负担较重,没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去参加培训。

2. 环境因素。

按照组织系统论的观点,组织的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就我们所探讨的培训而言,组织内环境涉及企业经济状况、企业文化、公司内部竞争状况、岗位压力等;组织外环境涉及其他企业的培训状况、企业的外部竞争、社会就业压力等。

(1)企业经济状况。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在培训上的热情和实力。但是,一个企业经济效益很好,既可能激发员工热爱企业的情感,也有可能造成缺乏压力、不思进取、骄傲自满的状况。当后一种情况发生时,培训就遇到了困难。企业经济效益好,相应的工资收入也可能就比较高。当一个企业工资水平很高时,可能降低员工接受培训的热情。因为此时培训所起的激励作用已经很低了,员工参加培训给本人所带来的利益不足以引起重视,即使不接受培训也不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2)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管理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激励员工奋发进取的企业精神。在企业文化中,学习的氛围是否浓厚、有没有接受培训的传统、培训与员工个人发展是否密切相关、员工之间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对待培训的态度等等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都影响到员工个人接受培训的热情。

(3)企业内部竞争状况和岗位压力。激烈的竞争必然会带来岗位压力和收入上的差别。竞争引起压力,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动力可以转化为效益。此处的竞争不是内耗,而是在企业内部通过一系列的规定在制度层面上的公平、公开的竞争。根据彼得原理,并不是每一个员工都可以轻松胜任自己的岗位。有的岗位需要通才型的人员担任,有的岗位需要专业性强的人员担任。在人员精干、权责明确、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企业里,员工遇到岗位压力是不足为奇的。当他们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压力时,就会求助于培训。

(4)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和部门之间的配合程度。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部的重要职能之一。但是,“独角戏”难唱,企业全面系统的培训工作离开了主要领导的支持和其他部门领导的配合是无法开展的。实践证明,部门领导重视培训,部门之间有效配合,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就充实丰富,部门有关培训的氛围就比较好,培训的实际效果就明显,搞好公司培训工作就有了良好基础。

(5)其他企业的培训状况。员工接受培训的气氛也受到外部的影响。因为外部情况不是企业本身所能改变的,所以本文不作过多讨论。

(6)企业外部竞争压力和社会就业压力。一般而言,这两种压力较大时,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就会很高。要通过各种措施改变员工进了企业,尤其是进了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企业后就像进了“保险箱”一样的状况,使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

3. 培训本身的因素。

有关制度设计的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制度、政策的出台都要充分考虑到该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制度成本与收益、保障该制度顺利实施的相关配套措施等。培训制度也是如此。

(1)培训原则、方案、方式等是否合理。从根本上讲,培训是否具有吸引力最终取决于培训本身是否符合企业和员工对知识的需求。培训原则对整个培训制度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一般而言,企业应当坚持系统培训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培训与提高相结合原则、按需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人格素质培训与专业素质培训相结合原则、分层培训原则等。培训方案、内容、方式的选择,都要在以上几个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它们的合理性、可实施性都决定着培训能否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最后,还有这些方案等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操作是否得当、培训者自身素质高低等问题。

(2)培训制度的保障措施是否完备。关键看是否具有合理的培训评估机制。培训制度中应当规定受培训人的某些行为模式以及人们在做出符合或不符合该行为模式的要求时应承担的相应后果。这就要求企业规定一定的衡量标准和奖惩制度。一般而言,对于培训的考评有两种方法:一是考察行为,看其参加还是不参加,较传统和便捷的方法是考察其出勤率,根据出勤率决定奖励还是惩罚以及奖惩的幅度;二是考察结果,主要看员工接受培训后的工作绩效,如果其绩效提高了,就要奖励并与其职业发展联系起来。反之,就可以不奖励或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二、如何激发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在分析了影响员工参加培训积极性的诸多因素后,要解决激发员工积极性的问题,只须对症下药。

1. 就员工个人而言,要提高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实现其从信息——制度——观念——行为的转变。在知识更新加快、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怎么强调继续教育的重要性都是不过分的,培训是继续教育的方式之一。当外在的信息刺激和制度调整造成员工内部思想观念的转变时,就有了从“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和“我主动关心培训”的根本转变。

2. 就组织环境来说,我们认为一是激励;二是压力。激励措施体现在参加培训与员工个人的物质利益、职业发展前途密切相关,对工作有贡献的给予奖励和晋升;企业文化、非正式组织对培训都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企业领导给予足够的关心,其他部门领导都强调本部门人员接受培训的重要性。压力则主要来自竞争机制和岗位压力。对企业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企业就必然要求它的员工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样,企业也就会把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应用于它的员工。

3. 在制度建设上,除了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方式等以吸引员工以外,为了保证员工积极地参加培训,企业需要在建立和实施以下制度上进行努力。

(1)培训上岗制度。制定先培训后上岗和持培训证上岗制度,规定新进员工、新提拔员工、到新岗工作的员工必须首先参加培训。培训后,不合格者不得上岗。对国家法律、政策在有关行业资格要求、执业要求上有硬性规定的,必须执行;对国家没有硬性规定而企业内部条件成熟的某些岗位,也要制定相应制度,并严格执行。

(2)培训奖惩制度。把接受培训行为和培训结果与奖惩挂钩,把是否接受培训以及受训学习的好坏作为晋级、升职、提薪的重要依据。对达不到规定培训要求的受训者给予一定的降级和经济处罚,对情节严重的予以辞退。同时,培训工作的主管部门及执行部门也要进行考核,把培训工作的好坏作为评价其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3)培训考评制度。为了保证培训的标准和效果,必须制定考核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培训。可以使用考试制度,成绩全部填入专门的培训档案,作为量才录用、晋级提拔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资料。在制定考评制度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匿名考核;二是加强考核者的责任意识;三是防止舞弊行为。

(4)培训效果跟踪制度。应采取各项措施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跟踪,将之与继续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受训者返岗工作后定期反馈,可发现受训者的进步,也可进一步发现工作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为制定下一批人的培训计划提供现实依据,也为下一轮培训做好准备工作。

总之,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企业可以在员工个体、组织内外部环境、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做好文章。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周三多等.管理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郑绍濂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4.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黄维德主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6.关培兰,刘学元编著.如何做培训.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江苏省国信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篇5:鼓励员工的企业标语口号

心态正,事业成,不成也成

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失意时你会需要他们

生活因拼搏而存在,拼搏因生活而永恒

为自己养成一个好习惯,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遵守厂规厂纪,争当优秀员工

合格的员工从严格遵守开始

立足新起点,开创新局面

争做一流员工,共造一流产品,同创一流企业

要有好的灌溉,才有好的成果

激情--乐观向上,永不言弃

热爱工作,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

要想不被淘汰,只有跑在前面

每天进一步,踏上成功路

一等二看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日常工作,不断自我激励,并获得成功

不断设定更高的目标,今天的变现是明天的最低要求

创造变化,并带来绩效突破性地提高

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

篇6:用信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德国朗盛集团(LANXESS)计划明年在中国新增250个职位,这预示着朗盛在中国的员工总数将以平均每年超过30%的速度增长。虽然朗盛去年7月才从德资跨国化工业传统巨子―――拜耳集团分拆独立出来,但自从今年1月底在德国法兰克福上市以来,朗盛的股价已经上涨了50%,因此,它在中国大范围的拓展计划极其引人注目。

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年销售额近70亿欧元、在全球25个国家拥有约两万名员工的化工业新巨头,却让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刘峥嵘坐上了全球人力资源总监的位置。“有胆量让我这个中国人来管理公司全球的人事,说明这个企业非常与众不同”。成功的决策,以及成功决策的速度树立了企业的可信性,刘峥嵘认为这是朗盛吸引人才的优势所在。

据透露,应届大学毕业生有希望直接进入朗盛,但朗盛对明年招聘计划中的应届生所占的比例目前还没有确定下来。虽然刘峥嵘承认“只招一两个人的时候,企业都需要有经验的人”,但是,“大规模招人的时候,只招有经验的人是不明智的,企业往往会进行混合性的招聘,让有经验的来带那些没经验的”。没有在跨国公司工作经历的人同样有进入朗盛的机会,因为“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保持你的上进心和好奇心”。

拥有“好奇心、发表意见的勇气、公正的态度”,刘峥嵘认为这样的人更适合在朗盛发展。“这个人首先要对他本职工作以外的东西感兴趣”。在跨国公司做管理人员,刘峥嵘认为首先要对公司内外的一切信息都感兴趣;“其次,这个人要有胆量发表自己的看法”。刘峥嵘认为这很难,因为机构越大,等级越多,各种顾虑越多,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这是一个人在朗盛能不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准”;“第三,是做一个管理人员要有一种很强烈的公正的意识”,

刘峥嵘说,作为上级,要想到如果我是下级的话会怎么做。“如果上级只是把指标分派下去,如果下级做不了就换人,这样组成不了一个团队”。刘峥嵘提到的这些标准正好印证了他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在跨国公司里的“火箭般的职位穿越”的原因。

作为一个人力资源总监,刘峥嵘时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对员工的业绩进行正确评估。在朗盛,员工不必担心因为工作目标没有实现而被扣奖金,因为刘峥嵘认为,单纯用数字的指标来衡量一个员工的业绩是非常不成功的模式。“绝大部分公司会在年初设立一个目标,年终会根据完成情况进行打分、算奖金。这看上去非常科学化,但一旦把指标和钱挂起钩来,对行为的误导就开始了”。刘峥嵘认为把目标和奖金挂钩造成的结果就是给员工造成一种非常防守的心理,员工就不会开诚布公地把他能达到的目标说出来,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制定的目标会缩水,而这违反了当初树立这个目标的初衷,“我们制定工作目标,首先是要了解这个生意到底有多大的潜力,第二是要员工了解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年终目标没达到,我们会坐下来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的方法,但如果原因是员工主观能动性或者是他的能力方面的问题,那么就不是少发给他奖金的问题,而是他是否适合这个位置的问题”。

基于这种认识,朗盛的人力资源体系在尝试走另外一条路,在全球范围内把奖金分成两块,一大块是不作任何评估,只要今年公司总的业绩目标达到了,这一大块的奖金每个人都有;另外一小块的奖金会交给每个部门的经理,让他按照他个人的标准来发,“这样做的基础是,公司相信95%以上的员工都全心全意为公司尽力了,也需要员工对公司、对上级充分的信任”。对手下员工进行正确的评估,“应该靠管理者的本能、直觉和嗅觉,而不是数字、表格、公式”。他认为这种评估体系将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而在这样的系统下,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就需要另外一种机制,朗盛用的是信任。

作为一个崇尚创新的企业,朗盛在员工的培训上也在进行新的尝试。刘峥嵘认为“纯粹地做课堂性质的培训,会浪费在实际工作中培训的机会”。朗盛目前正尝试利用公司里面跨部门、多功能性的综合课题组对员工进行培训,员工在做项目中的各种表现、合作伙伴对他各种不同角度的评价将会被记录在案。“像我们这种新成立的公司,有许许多多的课题,我们注重让员工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加入到这些课题组中去”。

对于中国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刘峥嵘希望他们不要因为大多数公司喜欢招聘有工作经历的人而太难过,因为“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其他国家的大学生也在面临同样的问题”。他认为大学生首先要进入想进入的圈子,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真正有挑战的职位并不是都存在于那些有名头的大公司,“计划一个事业,要按照35年的长度来计划,短视、自暴自弃才是最危险的”。

篇7:企业鼓励员工的生产标语口号

2、劳动创造财富,安全带来幸福!

3、消灭习惯性违章作业,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4、鲜花在轻轻地诉说:我的盛开需要您的关怀,当你伸手采摘我时,美丽已不存在。

5、严守标准,履行合同,工程优质,信誉至上。

6、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他人,我不被他人伤害。

7、创建精品工程,回报xx人民!

8、关爱生命,保护环境,预防为主,持续改进。

9、奋发努力,扎实工作,创精品工程,建一流电厂!

10、坚持团结稳定,齐心协力干事业。

11、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一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

12、向质量要市场,向管理要效益。

13、人人守规章,个个保平安!

14、质量是安全基础,安全为生产前提!

15、讲职业道德,爱本职工作,树企业形象!

16、以“”为指针,努力培养“四有”职工队伍。

17、爱企业就是爱自己。

18、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安全是职工的生命!

19、质量第一,确保安全,文明施工,艰苦创业!

20、居安思危,自强不息。

21、树企业形象,创优质工程!

22、公司是我家,发展靠大家。

23、高起点、严要求、抓质量、保安全、促进度、争一流!

24、对工程负责,让用户满意!

25、讲文明从我做起,树新风从现在开始。

26、安全是最大的节约,事故是最大的浪费!

27、抓质量、保平安、促进度、创效益!

28、严格工艺纪律,确保工程优质!

29、干甲中华工程,创新世纪名牌!

30、求生存,敬业爱岗与公司共命运;谋发展,开拓进取创企业新局面!

31、我们依靠企业生存,企业依靠我们发展。

32、创建精品工程,加速与国际接轨!

33、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4、给我一次机遇,还你一个奇迹。

35、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警钟时刻长鸣。

36、重回旧战场,再度创辉煌!

37、安全保证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38、事故不难防,重在守规章!

39、请爱护生命,草的生命和您一样重要;让我们轻松地呼吸吧,我的美丽也将是您的美丽。

40、遵章是安全的保证,违章是事故的祸根!

41、全力干好电厂工程,努力振兴安徽经济!

42、认真学习“”,身体力行“”。

43、安全是遵章者的光荣花,事故是违纪者的耻辱碑!

44、热烈欢迎各级领导莅临我公司检查指导工作!

45、带出一流的队伍,创出一流的业绩,展现一流的风貌!

46、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对电建事业的理解、关心和支持!

47、不断超越,追求完美。

48、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

49、建中国最好电厂,创世界一流品牌!

篇8:激发供电所员工积极性的绩效管理

1 专业管理的目标

(1)实施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绩效管理能力与执行力,是建立、形成与发展企业绩效文化的有效载体。

(2)完善绩效管理机制。实现全员绩效管理,必须要明确岗位和部门的职责,以及不同的岗位对员工的不同需求,保证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在绩效管理规划中,要综合分析班组优劣势,与供电所管理体系充分结合,真正发挥出绩效管理的作用。

(3)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供电所不少员工习惯了“吃大锅饭”的管理模式,对绩效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建立完整、科学、公平而且符合供电所实际的绩效评价体系,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显得十分必要。

(4)营造谋事、干事良好氛围。供电所大部分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的亲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较为复杂的人情网,导致对员工做出的工作绩效评价有时会带有主观因素,从而使绩效考核出现一定的失真判断。准确客观地评价员工的工作绩效,营造谋事、干事良好氛围势在必行。

2 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1)完善绩效管理基础工作。一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深入宣传,让广大员工树立“绩效管理主体是员工,受益的也是员工”的理念,为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营造和谐的环境,确保全员、全过程参与到活动中。二是成立了由经理和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全员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和分管领导为负责人的绩效管理办公室,各职能部室负责人和业务技术骨干为小组成员。明确了供电所负责人为供电所绩效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三是为了使员工认识、理解绩效管理的目的和意义,掌握绩效管理的方法和沟通技巧,该公司加大员工培训力度,组织参加市公司各类绩效管理培训班72人次,并对班组长和一线员工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富有成效的培训。四是将绩效管理月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内部培训开展情况等与各业务部门的月度考评挂钩,明确责任分工,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供电所将部门计划进行分解,责任到人,形成供电所、班组、员工三级指标体系和绩效计划。绩效评价按照“能量化的尽可能量化、不能量化的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完整、科学、公平而且符合实际的绩效评价体系。

(2)试点先行,逐步推进。一是公司供电所管理部成立了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小组,以四股桥供电所为试点,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绩效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案和工作进度进行策划,确定绩效目标。二是注重绩效管理与实际工作的有效结合,杜绝考核流程由一人操办,让员工参与绩效指标、评价体系设计和班组绩效管理办法的制定。绩效评价过程让员工参与考评和监督,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三是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专责考核办法、班组考核和员工评价指标体系等,能量化的都进行量化,操作性得到了增强,员工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进行量化积分,能准确客观地评价员工的工作绩效。

(3)全面实施,加强绩效结果应用。一是以推进全员绩效考核为契机,完善了《绩效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强化了绩效管理标准化建设。二是将绩效管理与供电所各项工作过程管理联动,健全了绩效管理例会制度,并通过月度分析会,为供电所搭建了沟通渠道和平台,实现了信息的及时共享,好的经验及时推广,不足之处客观分析、改进完善,不断提高绩效管理水平。三是扩大绩效成果应用范围,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员工奖金分配,将绩效工资的55%左右用于员工绩效评价结果兑现,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与人才当量密度、年度津贴挂钩;员工绩效结果与评先挂钩,激励员工为实现更高的个人目标和个体价值而努力工作。

3 实施效果

(1)激发了供电所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工作热情,提升了执行力。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同度持续提升,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绩效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员工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

(2)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拉开了收入差距,体现了“多劳多得、绩效优先”,增强了企业对收入分配的调控能力,实现了收入分配向工作业绩和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倾斜。

篇9:浅谈企业如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关键词:公司管理;员工积极性

一、尽人之责,合唱不独唱

努力让每一个人都有所作为。要尊重下级的意见,善于根据部下的能力和特长,促使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展其才,形成齐心协力、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同时,领导者要适时肯定有成绩的下属,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工作成效。还要敢于承担领导责任,适时为下属揽过,让犯错误的部下及时改正错误,感受组织的温暖,激发斗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协调分工

分工与协调是组织的两项基本职能。班子分工合理化是彰显一把手统筹水平、增强班子凝聚力的重要前提。合理得当的领导班子分工,不仅有利于巩固领导班子团结,而且有于强化核心领导、树立领导权威、提升工作绩效。一把手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尤其在人权、财权和决策权上,要依据领导成员自身能力合理分工,科学放权,避免大权独揽影响

2、做好沟通

在企业管理中,善于与人沟通的人,一定是善于团结伙伴的人;不善于与人沟通的人,也一定是不善于与人合作的人。善于与人沟通的管理者,能用诚意换取下属的支持与信任,即使管理过于严厉,下属也会谅解而认真地执行;不善于与人沟通的管理者,即使命令再三,下属也不愿接受,其结果必然怠慢工作。这样的团队领导肯定难成大气候,难有大作为。

二、让员工了解工作的意义

相信很多企业的员工都认为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金钱,因此当员工获得理想中的薪酬时就会停滞不前。实际上,工作的意义远不止如此,工作同样是个人能力提升的一种历练,同时会因为工作业绩上突出的表现获得他人的尊重,提升个人影响力,对那些想创业的员工,工作还是扩展人脉的一种手段。因此,让员工了解工作的意义以及对个人未来发展的影响,员工只有对工作真正的感兴趣,从中获得快乐,才能竭尽全力的把工作做好。要想让员工把工作当成兴趣,就要给予员工完全自由发挥的空间。企业的基层员工通常最了解产品和市场,经常在这方面迸发新鲜的创意。所以,让员工自由的发挥空间,企业为其提供一定的支持,不仅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员工以愉悦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并将之当成一种兴趣。

三、人性化管理循序渐进的激发潜能

英国组织理论专家S-A·里扬说:“人们的潜在能力总一贯是超过其授权机遇的。”企业的发展是需要前进的,但是就目标和计划而言一定要量力而行,有人曾经打过这样一个实验,如果把一个香蕉吊起,让小猴子去拿,如果它跳一下能取到,它一定回去尝试;但是如果离它很高,即使在怎么努力都不会碰到,它都不会去尝试。我们人类也是同样的,给某个人订了一定的任务目标去完成,这个任务要比他现有的实际工作能力高出一些,那么他一定会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去很好的完成。这样我们会把他的下一项任务再提高一些,这就是他潜能的被激发的表现。但是如果反过来,他的任务永远是一成不变的、或者定的太高让他望而却步那么这个人就不会有任何的提高。所有一定要切合实际的来调查每个员工的能力,不能忽略员工的质量和素质,不去调动和挖掘员工的潜能,使得员工潜能大量浪费和流失,而且极易造成员工“疲劳损伤”和“惰性泛滥”。

实践证明,挖掘员工的潜能,不是通过任意加班加点加薪就能做到,一定要认识到他们的优点,要赏识员工,就要了解员工。管理者应经常深入基层、现场,及时发现和掌握员工的优点和才能,以各种形式适时进行表扬和奖赏,让员工知道你在随时观望着他们的表现,并且随时会用赏识的方式赞誉他们卓越表现和特殊贡献。

四、公平,员工愿意为公平公正的雇主服务

无论是薪资、福利、工作量都公平且平衡,员工之间相互尊重。员工希望感到组织和领导者用同样公平公正的态度来对待他们,事实上,研究表明造成员工离职的最大原因是他们觉得未受到公正和公平的待遇。

企业要发展,领导者就必须想方设法吸引和保留高意愿、高能力的优秀员工。薪水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出路,今天的员工需要更多。他们考量所在的工作环境,看看自己的贡献和付出是否得到肯定,是否得到相应的回报,他们是否能参与或被授权完成工作,是否有机会锻炼和提升技能,是否有发展的机会,以及他们自己能否对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过去那种只关心短期结果、命令控制型的领导力,就需要被重新修正和改变,今日的领导力采取的是参与度更高的形式,关注长期发展成效,关注员工的满意度。

篇10:如何激发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一、影响员工参加培训积极性的因素

员工对待培训的态度如何取决于动力大小,而动力主要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这样,我们在研究分析中就把目光集中在员工个人因素、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和培训制度本身等范围上。

1. 个人因素。

现代行为科学重视对人们个体的研究,员工个人对于培训的认识决定其行为。我们可以依据人们认识和做法的不同,把员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员工拒绝培训,他们可能认为企业搞培训只是走过场,不会取得明显效果;可能认为培训无足轻重,只是企业博取员工忠诚度的一种手段;也可能认为培训更有利于组织,而个人获利较少。这样,培训工作开展的难度就比较大。第二种类型的人“消极”地参加培训,也许是因为出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物质利益的驱动。比如参加培训就可以在本人的晋升、改变领导态度上有所帮助;或者由于参加培训而获得额外的物质利益。第三种类型的人对于培训而言是最好的,他们积极地参加培训是出于努力提高个人素质、服务企业的目的。

对个人而言,还有其他因素。例如家庭情况,有的员工家庭负担较重,没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去参加培训。

2. 环境因素。

按照组织系统论的观点,组织的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就我们所探讨的培训而言,组织内环境涉及企业经济状况、企业文化、公司内部竞争状况、岗位压力等;组织外环境涉及其他企业的培训状况、企业的外部竞争、社会就业压力等。

(1)企业经济状况。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在培训上的热情和实力。但是,一个企业经济效益很好,既可能激发员工热爱企业的情感,也有可能造成缺乏压力、不思进取、骄傲自满的状况。当后一种情况发生时,培训就遇到了困难。企业经济效益好,相应的工资收入也可能就比较高。当一个企业工资水平很高时,可能降低员工接受培训的热情。因为此时培训所起的激励作用已经很低了,员工参加培训给本人所带来的利益不足以引起重视,即使不接受培训也不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2)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管理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激励员工奋发进取的企业精神。在企业文化中,学习的氛围是否浓厚、有没有接受培训的传统、培训与员工个人发展是否密切相关、员工之间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对待培训的态度等等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都影响到员工个人接受培训的热情。

(3)企业内部竞争状况和岗位压力。激烈的竞争必然会带来岗位压力和收入上的差别。竞争引起压力,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动力可以转化为效益。此处的竞争不是内耗,而是在企业内部通过一系列的规定在制度层面上的公平、公开的竞争。根据彼得原理,并不是每一个员工都可以轻松胜任自己的岗位。有的岗位需要通才型的人员担任,有的岗位需要专业性强的人员担任。在人员精干、权责明确、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企业里,员工遇到岗位压力是不足为奇的。当他们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压力时,就会求助于培训。

(4)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和部门之间的配合程度。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部的重要职能之一。但是,“独角戏”难唱,企业全面系统的培训工作离开了主要领导的支持和其他部门领

导的配合是无法开展的。实践证明,部门领导重视培训,部门之间有效配合,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就充实丰富,部门有关培训的氛围就比较好,培训的实际效果就明显,搞好公司培训工作就有了良好基础。

(5)其他企业的培训状况。员工接受培训的气氛也受到外部的影响。因为外部情况不是企业本身所能改变的,所以本文不作过多讨论。

(6)企业外部竞争压力和社会就业压力。一般而言,这两种压力较大时,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就会很高。要通过各种措施改变员工进了企业,尤其是进了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企业后就像进了“保险箱”一样的状况,使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

3. 培训本身的因素。

有关制度设计的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制度、政策的出台都要充分考虑到该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制度成本与收益、保障该制度顺利实施的相关配套措施等。培训制度也是如此。

(1)培训原则、方案、方式等是否合理。从根本上讲,培训是否具有吸引力最终取决于培训本身是否符合企业和员工对知识的需求。培训原则对整个培训制度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一般而言,企业应当坚持系统培训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培训与提高相结合原则、按需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人格素质培训与专业素质培训相结合原则、分层培训原则等。培训方案、内容、方式的选择,都要在以上几个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它们的合理性、可实施性都决定着培训能否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最后,还有这些方案等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操作是否得当、培训者自身素质高低等问题。

(2)培训制度的保障措施是否完备。关键看是否具有合理的培训评估机制。培训制度中应当规定受培训人的某些行为模式以及人们在做出符合或不符合该行为模式的要求时应承担的相应后果。这就要求企业规定一定的衡量标准和奖惩制度。一般而言,对于培训的考评有两种方法:一是考察行为,看其参加还是不参加,较传统和便捷的方法是考察其出勤率,根据出勤率决定奖励还是惩罚以及奖惩的幅度;二是考察结果,主要看员工接受培训后的工作绩效,如果其绩效提高了,就要奖励并与其职业发展联系起来。反之,就可以不奖励或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二、如何激发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在分析了影响员工参加培训积极性的诸多因素后,要解决激发员工积极性的问题,只须对症下药。

1. 就员工个人而言,要提高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实现其从信息――制度――观念――行为的转变。在知识更新加快、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怎么强调继续教育的重要性都是不过分的,培训是继续教育的方式之一。当外在的信息刺激和制度调整造成员工内部思想观念的转变时,就有了从“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和“我主动关心培训”的根本转变。

2. 就组织环境来说,我们认为一是激励;二是压力。激励措施体现在参加培训与员工个人的物质利益、职业发展前途密切相关,对工作有贡献的给予奖励和晋升;企业文化、非正式组织对培训都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企业领导给予足够的关心,其他部门领导都强调本部门人员接受培训的重要性。压力则主要来自竞争机制和岗位压力。对企业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企业就必然要求它的员工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样,企业也就会把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应用于它的员工。

3. 在制度建设上,除了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方式等以吸引员工以外,为了保证员工积极地参加培训,企业需要在建立和实施以下制度上进行努力。

(1)培训上岗制度。制定先培训后上岗和持培训证上岗制度,规定新进员工、新提拔员工、到新岗工作的员工必须首先参加培训。培训后,不合格者不得上岗。对国家法律、政策在有关行业资格要求、执业要求上有硬性规定的,必须执行;对国家没有硬性规定而企业

内部条件成熟的某些岗位,也要制定相应制度,并严格执行。

(2)培训奖惩制度。把接受培训行为和培训结果与奖惩挂钩,把是否接受培训以及受训学习的好坏作为晋级、升职、提薪的重要依据。对达不到规定培训要求的受训者给予一定的降级和经济处罚,对情节严重的予以辞退。同时,培训工作的主管部门及执行部门也要进行考核,把培训工作的好坏作为评价其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3)培训考评制度。为了保证培训的标准和效果,必须制定考核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培训。可以使用考试制度,成绩全部填入专门的培训档案,作为量才录用、晋级提拔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资料。在制定考评制度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匿名考核;二是加强考核者的责任意识;三是防止舞弊行为。

(4)培训效果跟踪制度。应采取各项措施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跟踪,将之与继续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受训者返岗工作后定期反馈,可发现受训者的进步,也可进一步发现工作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为制定下一批人的培训计划提供现实依据,也为下一轮培训做好准备工作。

上一篇:员工仪容仪表制度下一篇: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 学习十七大精神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