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外国语大学

2024-07-04

中国四大外国语大学(精选8篇)

篇1:中国四大外国语大学

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的四大区别在美国读博小叶子回国了。与她聊天,谈起在美国读书的事情。

鞠:谈谈你在美国读书的情况,例如,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有什么不同? 叶:我就读的是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这是美国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我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研究的方向是课程与教学。

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的最大不同就是授课的方式。美国实行选课制,没有所谓统一的教材,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有很大的自由度。教师上课很少一言堂,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参与讨论,讨论中会碰出很多灵感的火花,因此讨论通常比较活跃,课堂经常会变成国际大论坛——课堂上的学生往往来自世界各地。

亚洲学生比较保守,怕出错、怕丢丑,没有十足的把握不会轻易发言,因此发言不太积极,但一发言就很有水平;美国学生则有点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常常闹得满堂大笑。

与中国大学相比,美国大学的另一个最大不同就是阅读量大。每门课程的老师都会通过电子邮件给学生发送大量的辅助资料,这些辅助资料有的是著作,有的是论文,有的是教师编制的资料汇编。同时,老师还会开出一个长长的书目,让学生课后阅读。

课堂讨论时,学生需要将教学内容与辅助资料结合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没有阅读老师指定的资料,上课就会很吃力,甚至完全插不上话。如果你在课堂上发言太少,老师会提醒你要融入课堂。因此,在美国读书,阅读量会非常大,有时候为了一节课,要阅读上百页的资料,学习非常辛苦。我在国内读的硕士,阅读量不及美国的5分之一,轻松多了。另一个不同就是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美国读博也有考试,但很少考记忆性的东西,他们更注重应用性、创造性方面的测试。另外,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率、小组活动的参与率、小论文等都会会纳入考核范围。

还有一个区别也很有意思。在美国的学校里,很少听到批评,到处都是充满了表扬。美国人一生都是在表扬中长大的,很多在中国人看来根本不值得表扬的事情,家长和老师都会说beautiful。例如,一个小孩很认真地画了一幅很糟糕的画,中国家长就会像专家一样评价说颜色如何不协调,画面如何不美观等等,美国家长则会夸张地说:“画得太美了!相信你下次一定会画得更好!”美国家长几乎每个月都会收到学校对小孩的表扬或奖励。即使大学也不例外,在课堂讨论中,只要你的发言有一点点可取之处,老师就会高调地给予积极评价。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美国的这种过分的“激励教育”也有负面效果:它导致美国的青年人过分自我中心,听不得批评意见。我有一次亲身的经历。我们公寓的马桶坏了,打电话让物业部门来维修。前来维修的是一位大学生(在美国,大学生打工很普遍),1.9米的个子。他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在更换一根铁丝时,我认为他选择的铁丝太细了,承受不了马桶按钮的拉力。他显得有点不高兴了。安装好之后,我顺手试了一下,那根铁丝立刻就断了。我说:“你看,铁丝显然太细了。”他一听我的话,就咆哮起来说,大声指责我怀疑他的“专业能力”,然后气急败坏地连工具都没有收拾就走人了。鞠:美国学生怎么写论文?有抄袭现象吗?

叶:美国的本科学生要写很多小论文(paper),博士也有小论文作业。但美国大学对论文的要求要高得多,论文必须有一定的创新度。

天下文章一大抄,美国也不能幸免,但远远没有中国这么普遍。在美国,教授一旦发现学生抄袭,就会给予严厉处分,比如取消成绩,系里通告批评等。鞠:美国的博士生有淘汰率吗? 叶:在美国读大学,不管是本科还是博士,都不是进了保险箱,只要你没有修够足够学分,或者没有成论文,就毕不了业。2005年,受卡特里娜飓风的影响,美国新奥尔良大学的毕业率竟然只有8%,学校并没有因为自然灾害对学生网开一面。即使是毕业率最高的哈佛大学,历年的毕业率也只有97%。

美国读博压力很大的,淘汰率也很高,有的学科淘汰率超过30%。很多人读了多年毕不了业,就干脆放弃了。好在美国人只将读大学当成一段人生经历,并不像中国人一样,将读大学完全当成就业的敲门砖,所以很多人工作之后,甚至老年之后,又重返校园,修满学分拿到学位证。

鞠:在美国大学读书,生活方面有什么不便之处吗? 叶:开始总是有很多不便之处的,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

我感觉,出门在外,学会与人相处非常重要。与美国人相比,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比较封闭,与其他族群的人来往很少,生活中喜欢斤斤计较,给别人的印象有点自私,所以美国人认为中国人不好相处。

我刚到美国时,租住的公寓是与别人合租的,五个人各有一个住房,厨房、卫生间、洗衣机等合用,470美元一个月,价格也不算贵。离学校很近,步行几分钟就能到教室,非常方便。有空的时候,我也给同学或者导师做中餐吃。我的厨艺不好,要在中国,肯定是拿不出手的,但是美国的朋友却吃得津津有味。在国内时,听说美国人办事效率高,到了美国才知道,美国各类机构的办事效率都很低,每一件事情都要走很多民主程序,特别费时间。特别是办签证等,是最烦心的事情。

篇2:中国四大外国语大学

》》英语语言文学(050201)

01语言学 二外德选一

02英美文学

03翻译理论与影视译制

04英语播音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43二外日、244二外法、245二外俄、246

③708基础英语

④811英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211)

01跨文化交际与语言传播

02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42二外英、243二外日、244二外法、245二外俄、246二外德选一

③708基础英语

④812语言学综合知识

篇3:中国四大外国语大学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读大学时,我们的老教授每次拿着一个录音机,翻来覆去地播放着他自己从电台短波中录下的VOA和BBC。倒带,卡带,我们在声音糊成一团的磁带放音中昏昏欲睡,除了语调起伏,实际上什么也听不清。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录音机和磁带已经在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上销声匿迹。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环境构建了集图、文、声于一体的虚拟英语空间,为英语听力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可以预见,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利用网络环境下丰富的语言材料,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成了一个备受瞩目的课题。

近日,笔者专访到一位在这一领域已经小有成就的教育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陈璞,来分享她的教学新模式。

借助互联网平台

从最初从事英语教学开始计起,陈璞的教学生涯已经快十七年时间了。细细回想起来,从理论教学到在线教育,陈璞在教学方式上发生的巨大转变,让人有些惊讶。是最初的方式存在缺陷吗?还是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陈璞这样解释:“教学方式的改变确实与时代、与数码科技的发展有关,但这不能算是促使改变的诱因。科技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摄取信息的方式、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所发生的改变,是推动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变革的根本原因。比如,从前我们还是听磁带里的对话学英语,现在我们可以在网上下载名人演讲练习听力;从前我们学英语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现在我们学英语是为了交流,为了出国留学、工作。方式变了,学习的侧重点变了,这才催生出在线教育这种模式。”

在线教育是通过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方法。与传统教育机构的教育方式相比,在线教育具有效率高、方便(打破了时空限制,可碎片化学习)、门槛低、教学资源丰富的特点。基于上述特点,再加上“互联网+”的推动,在线教育平台兴起,规模逐渐打开,并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

但在传统的PC时代,虽然出现了网络教育形式,却并没有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关注。

早在2005年,陈璞就表达过看好在线教育的发展机会的看法。她认为,当代的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时间会越来越多,那么用互联网学习的场景也随之增多,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市场正在增大。而实际上,真正的在线教育在2011年左右真的爆发了。在线英语教育、在线美术教学及其他领域的在线教学开始拥有了大量受众。而其中,关于英语领域的教学自然是最大的市场。提分是一方面,留学浪潮所带来的听说训练也成了在线英语的主要拓展方向,英语学习的侧重点从书本走向了三维空间,在生活中的交流应用成为人们选择学习机构和方式的重要衡量方法。

高频率接触培养语感

说到交流,“中国式英语”最让人诟病的就是听说方面。关于这两方面,陈璞特别做过研究。“因为我的学生时代在听说能力的训练上吃了不少苦头,那时候也是听磁带,而且磁带还很少,翻来覆去地听,发音总是不准,要不就是辨音吃力,所以我在教学中会刻意在听说方面寻找一些更好的方式,帮助我的学生提高听说水平,培养语感。”

陈璞所研发的英语在线教学软件中,有一项专门提高听力的,叫英语在线教学听力素材综合管理系统。关于这套系统,陈璞可是费了不少心思。“在线英语最大的特点就是集成性,有机地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等为一体,将结果综合地展现在屏幕上。其实这点上比较符合听力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我特别仔细地研究过。在教育心理学中,我发现同样的学习材料,如果单用听觉,三小时后能记忆所听内容的30%,三天后,下降为15%;单用视觉,三小时后保持70%,三天后降为40%;但如果视觉、听觉并用,三小时后则能够保持90%,三天后仍可保持75%。因此英语在线教学听力素材综合管理系统就是将这一特点很好地利用起来,形成对学习者感官的刺激,使他们在获取传统的听觉输入的同时,还能通过大量的视觉信息输入强化听觉输入的效果,从而更好地记忆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达到一种听、说、辨识上的同步。”

以陈璞的经验,要想学好英语口语,其关键在于实质性接触这门语言的频率。“对于语言学习而言,其实高频才是王道,高频率的接触能够帮助把语言学得更快更好。目前,我研发的听力训练软件,能做到每30天上15节课,可谓频率相当之高。其次,互联网的大数据还能通过智能推荐来更加精准地匹配学员的学习需要。”

除了学习模式的转变,近年来,英语等级鉴定考试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比如,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听力测试,包括GRE的听力部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难度有了一定幅度的增加,但确实也是能够真正检验学生的听说水平的,也能真正引导学生对听说部分的学习和重视。陈璞曾经做过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专门针对这方面展开的。

陈璞分享说:“当时的研发成果还是比较颠覆传统的测评方法的。我们完全放弃了原本听文章答题的这种形式,把测试插入到讲授与练习的日常教学形式中来。我们通过反复的讨论,也全面考量多方面不确定因素,最后确定通过两个层面来构建新的综合测试指标:一个是在讲授与练习的过程中,利用视音频创建情景,非线性地利用媒体播放教师授课内容,对听力技能技巧的培养提供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方式多样的测试;二是提供诊断性测试,测试学习者的当前实际水平以帮助其选择适合自身当前实力的听力素材,对学习过程有形成性评价、个别化学习记录、学习成绩记录,且有下一步学习的建议。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比较合理、公正、详细的测评,并能起指导、激励作用,学习反馈及时、准确、详略得当,有提示、指导,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自主学习。”

在陈璞眼中,真正好的互联网模式跟行业结合之后,就无所谓线上线下。她会提供一套智能系统,给机构和教师提供在线学习辅助平台,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率。而此系统,将覆盖测教考评等整个学习过程和教学路径。

超前的办学理念和西方的教育作风注定了陈璞不同凡响的授课风格。与应试的教育不同,分类更鲜明、专业性更强、内容更深刻的在线课堂中,暗含着陈璞的教育态度。

教书育人,做有温度的教育

陈璞说:“2014年,我在做市场调研的时候,就发现当时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已达998亿元,同比增长了18.9%。从之后发展态势来看,这个领域市场已达千亿级。我意识到,在线教育已处于风口,只是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怎么玩。”

在线教育“江湖”不好混,每个月都有“死掉”的公司,而且不止一家。与业内主流声音不同,陈璞不认为在线教育钱多、人多、项目多就代表有泡沫,整个教育行业上万亿的市场规模,只要有足够市场空间就没有泡沫。她觉得,现在在线教育市场还只是初期起步阶段,未来行业会出现大变革。

陈璞表示:“没有人会质疑‘互联网+教育’的未来,但今天整个在线教育在我看来是病态的。第一,目前在线教育并未改变教育的传统形式,无非是把线下的课程搬到线上,顶多算是披着互联网的外衣,挂羊头卖狗肉而已;第二,中国教育在‘教’方面做得很好,而在‘育’方面做得很差,但掌舵者们似乎并未想通过互联网的手段推进教育向健康良性的方向去发展,反而是为应试教育‘助纣为虐’,乐此不疲地去投资教育培训市场,这种不健康的教育形态获得大家这么热烈的追捧,只会让这个行业越来越不健康。”

在陈璞看来,如果“互联网+教育”不能改变教育主体的线上学习场景,降低线上学习成本,那么互联网是失败的;而如果“互联网+教育”不能打破固有的师生关系,建立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全新的学习社交关系,则教育是失败的。今天整个在线教育市场非常的浮躁功利,投资人希望能从教育中尽快获得收益,导致很多创业者很难静下心来去思考在线教育真正的解决方案,也很难去打造完善的教学体系与生态。

作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把教育、学生放在第一位是她的本能。她不为利益,只希望能为平衡教育资源做出一些努力,竟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意外收获。“很多农村的孩子可能地铁都没有坐过,更别提英语水平方面了,如果放在同一个标准上去衡量,对农村孩子和边远地区的孩子是很不公平的,而这一点也恰恰是现有考试体系下最难改革的地方。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在线教育的完善,可以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更全面的教育,有一个愉快的学习生涯。如果我的研发与创新还能在这方面起到助推作用,这将会成为我未来的奋斗目标和动力。”

陈璞说:“对我而言,做教育是一份理想,也是一份责任。我希望自己研发出来的所有教育产品,不仅有能够挑战传统培训机构的产品深度,还要有让教育者真正实现‘言传身教’的产品温度。”

陈璞说自己做教育还是有那么点情怀,她想用自己的产品去影响80%“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孩子们。陈璞的理想是通过改变不平等来改变教育,然后通过改变教育来影响人生。通过对目前市场上现有教育产品的系统梳理,她认为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课,是一个非常大的痛点。“在教育上,我总结出一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教育是一种缓慢而优雅的东西。”陈璞很喜欢这句话,这或许代表了她整个产品体系背后的思路:教育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

按照陈璞的思路,她成功地打造了一套教育生态体系。无论是在知识范围、产品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真正达到类似于教育领域“淘宝网”的性质。而其他同类产品没有完整的体系,只是在做信息中介平台,有的产品只是单纯地用互联网改变了教学形式,没有真正基于新的载体把整个行业进行深度挖掘。O2O里要做重度垂直,真正深入行业去,而不是只改变形式。“大家都在做物理反应,我在做化学反应。”

互联网教育的核心还是教育,只是基于新的载体去做。不懂互联网的尝试去做互联网教育,就会走得很慢,摸着石头过河;但不懂教育的人去做互联网教育,其实是更致命的弱点,做得太浅,都在做表层,深入不进行业。

陈璞坚信,互联网跟传统行业结合一定要重度垂直,如果创始团队不懂教育,怎么能垂直得下来?即便能改变一些细微的东西,也改变不了深层次。很多创业者心态有问题,比如2VC模式,比如照搬美国概念。教育行业应该是由内而外去变革,而不是从外往里走。

这些年来,陈璞的课堂好像一直是创新教学模式的试金石。虽然有时会受人质疑,但她总能在不断改进中逐渐证明自己,打造一种完全另类又真正实用高效的教学模式。关于未来,陈璞已经做好了面临挑战的准备,正力图完成近些年来教学模式创新的量的积累,真正完成教育生态与环境的变革。

“在线教育模式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时代挑战,比如,移动互联时代带来的教育领域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方式的变革。什么东西是你该追随,甚至去引领的,什么东西不能碰,需要谨慎判断。未来我也会继续研究在线教育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为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教育的门槛,现如今,教育可以无处不在,但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如果不善加运用,教育可能会成为“互联网+”的最大受害者。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要从思想上改变一批人,而互联网的出现使教育变成了表面浮华的信息获取过程。

篇4:中国大学生“逼问”外国元首

提问发生在6月29日,韩国总统朴槿惠到清华大学演讲。她穿着一身“清华紫”的衣服(紫色为清华校色),一上台就用中文致开场白。一个女生问她:“在成为总统的过程中您遇到过什么困难?”朴槿惠微笑着回应说,困难很多,尤其是父母过世对她打击很大,但是她特意提到,自己读了许多中国古典名著和哲学书籍,这可以治愈心灵创伤。

据壹读iRead记者统计,1998年以来,至少有30名外国政要走上中国大学的讲台。像朴槿惠这样彼此客气,宾主尽欢的提问互动其实非常难得。韩国前总统金大中、卢武铉以及美国、英国的政要来了,大部分时候要面对的,是中国学生的“逼问”。

九年前,第一个提问金大中的,是一名女生。她问:“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韩国政府不顾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对向伊拉克出兵?是为了在伊拉克取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还是为了和美国搞好关系、做美国忠实的追随者?”金大中原本并不想让这名女生提问,“本来我想指的是后面一位男同学,因为我有一个预感,如果我指到女同学的话,可能会问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

你们忘了对中国人民的承诺吗?

金大中遭到的“逼问”远远比不上美国总统。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美国政要登上中国高校的讲台,大都逃不过几个“基本款”: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忘了对中国的承诺吗?美国和中国互相误解,应该怎么办?美国自己的人权和民主状况,难道就没有问题吗?

1998年,克林顿访问北京大学,演讲厅内人满为患,学生挤到门边。一位身着黄衬衣、戴着方框眼镜的男生,高声喊出自己的问题:“如果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安全条约对付美国的一个部分,美国人民是否会同意这种行为?”

中国大学生抛向克林顿的问题都不缺乏质疑,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样的:“江泽民主席去年访问哈佛大学时,礼堂外很多学生在游行,今天您到北大来,如果外面也有北大学生在游行,您会有什么感想?”克林顿回答:“实际上,在美国我碰到过多次示威。江泽民主席在美国时,我对他说,他们向他示威我很高兴,这样我就不会感到那么寂寞了。”

中国学生问布莱尔:“听说您夫人的收入比您的薪水高,这会影响家庭和谐吗?”布莱尔说:“我的夫人比我聪明,这就是她为什么选择法律界而不是政治的原因。”

四年后,克林顿的继任者小布什在隔壁清华大学演讲,他面对的第一个问题还是台湾问题。“每当谈到台湾问题时,您用‘和平解决’这个词,而不是‘和平统一’,这是为什么?”清华的学生纷纷鼓掌。小布什耸肩靠在桌前,扫视台下的听众,他强调美国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却对两词的不同内涵忽略不谈。

下一个提问者依然穷追不舍:“很遗憾,刚才您还是没有给我们清晰的回答。三天前您在日本访问时说,美国将牢记对台湾的承诺,我想问美国是否还记得它对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承诺呢?”

向总统提问的学生几乎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不过,即使语言不够流利,也无碍问题的尖锐程度。

2003年,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清华大学的座谈会上,一位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男生起身提问。由于紧张,结巴数秒之后,他竟然说出一句“我喜欢您的领带”。布莱尔立刻笑着回应:“我喜欢你的衬衣。”然而,清华男生的问题却是:“大英博物馆收藏有大量中国文物。如果有一天您的孩子问您,这些中国文物怎么会跑到大英博物馆里,您该如何回答呢?”布莱尔没有继续微笑,他回答:“我想我知道你提到那些中国文物的含义是什么,对此我感到抱歉。我想那些是历史上很久以前的事了。”

抓住機会,跟总统学习成功学

中国大学生对外国政要的个人生活的兴趣同样浓厚,尤其喜欢请对方对自己的职业和人生规划提建议。仿佛对方不只是一个政客,还是人生导师。

清华学生曾经问拉脱维亚前总统“如何克服犹豫心理”,还向马来西亚前总理取经“如何学到卓越的领导能力”。不过,政要们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往往过于“正确”,还不如去翻成功学书籍。

2009年,奥巴马在复旦大学演讲时,学生问他“如何拿到诺贝尔奖”,还请他分享“如何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奥巴马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有什么课程学了之后可以得到诺贝尔和平奖,这是不能担保的。不断地努力更新和改进,而不只是满足于现状,才能出人头地。”—还是最通俗的成功学。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遭遇的提问涉及到了家庭问题。“您的夫人切丽·布莱尔在英国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律师,据说她的收入要比首相的薪水高得多。但是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丈夫的收入应该比妻子高,这是保持家庭稳定的重要因素。您对保持家庭和谐有什么经验吗?”

布莱尔说:“我的夫人比我聪明,这就是她为什么选择法律界而不是政治的原因之一。我有时候读到一些估算她收入的报道,我只希望真是如此。”

最难的问题涉及中国领导人

2004年,清华学生问拉脱维亚总统:“您是学心理学的,而中国的领导人是理工科出身,这有什么不一样?”

一定要让外国政要和中国领导人比一比,这种问题最难回答。

2002年,普京访问北京大学。第一个提问的是身穿红色毛衣的俄语系女生,她问普京:“江泽民主席在访问俄罗斯期间曾经用俄语朗诵普希金的著名诗篇《致凯恩》,总统阁下对中国文学和中国的了解如何?”

普京的回答还是很谦虚的:“江泽民主席多才多艺在各国元首中早已经传为佳话,不仅能娴熟地驾驭俄文,甚至还会用英语和意大利语唱歌。相比之下,我的造诣远远不如江主席 。”但他讲到自己两个女儿也开始学习中国武术,其中一个还在学习汉语。

比这种问题更难的是,在中国的领导人里你最喜欢哪个?

韩国已故前总统卢武铉就曾被问到这个问题。2003年访问清华时,有人问他,“在中国的政治家中您最尊敬的是谁,为什么?”卢武铉说,现职的人士不方便讲,就故去领导人来讲的话,他尊敬毛泽东和邓小平,因为“这两位是在不同时代或者不同阶段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们好像分工也分得特别好。”

话音一落,听众席上响起一片笑声。

篇5:中国四大外国语大学

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选举办法。

一、经中国共产党四川大学委员会批准,本次党员大会选举中共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委员会委员9名;选举中共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7名。

二、出席本次党员大会的正式党员,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到会的正式党员人数必须超过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以上,方可进行选举。因故未能出席会议的党员不能委托他人代为投票。选举由大会主席团主持。

三、选举采取差额选举法的办法,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党委委员和纪委委员的差额比例为20%。大会主席团根据上届党委的建议提出候选人建议名单,提交各代表团(组)酝酿讨论;主席团根据代表酝酿的意见,提出正式候选人名单,其中党委委员候选人11名,纪委委员候选人8名,提交大会进行选举。

四、本次党员大会按姓氏笔划为序印制2种选票,即中国共产党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委员会委员选票和中国共产党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选票。选举分两步进行,先选党委委员,后选纪委委员。

五、党委委员、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必须是召集党员大会的党组织范围内符合条件的正式党员。所有候选人名单均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列。

六、候选人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列,选举人对候选人可投赞成票,可投不赞成票,也可以弃权;可另选候选人以外符合条件的其他人。

填写选票时,对选票上的候选人,赞成的可在其姓名上方小空格内画“О”,不赞成的画“×”,如果另选他人可在上边空格内写上另选人姓名,并在其姓名上方小空格内画“О”,既不画“О”、也不画“×”的为弃权,弃权后不得另选他人。每张选票所选人数等于或少于应选人数的为有效票,多于应选人数的为废票。填写选票一律用钢笔或圆珠笔,符号要准确,书写要清楚,字迹符号辨认不清的为无效票。填写选票有困难者,可请其他党员按自己的意愿代笔填写,自己投票。候选人不得为别人代笔填写选票。

七、选举设4个票箱。投票顺序是:总监票员、监票员、主席团成员、其他参会正式党员。收回的选票等于或少于发出选票,选举有效;多于发出选票则选举无效,应重新选举。

八、候选人得到的赞成票超过实到会正式党员的半数为当选,如得票超过半数的候选人多于应选人名额时,按得票多少取足应选人数为止;如果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就票数相等的候选人重新投票选举。如果得票超过半数的候选人少于应选人数时,所缺名额由主席团根据选举情况提出重新选举或不再选举的意见,提交党员大会通过。

九、大会设总监票员1名,监票员4名,在大会主席团领导下,负责对选举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总监票员由主席团提名,大会通过,监票员由各代表团(组)推选。设总计票员1名,计票员8名,由大会秘书处指定。计票员负责核实代表人数,收票、检票、计票等事宜。候选人不得担任监计票人员。

十、选举完毕,由总监票员向大会报告计票结果,并按选票上的名单唱票,另选人按得票多少为序唱票。选举结果由大会执行主席按姓氏笔划为序公布。

篇6:中国大学生与外国大学生的区别

哈佛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哈佛的医院仍是图书馆的延伸。于是,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生的美国总统有7位。你到了哈佛,你就知道中国高校的差距在哪里了。

我们总是说,中国的孩子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实,在美国一些著名的中学里,高中的学习同样是很苦的。在美国,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加大学习的任务。到了大学时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须是吃苦的。而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我们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很难让人感受到哈佛那样的学习气氛和探究氛围,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说到中美大学生的比较,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我们的学生缺少吃苦精神。我们的家长和学生认为高考前是最苦的。我们讲的寒窗苦读,很多时候是被动的苦,带着功利的苦,而不是在其中有过浓厚的兴趣。不少大学生经过高考的“独木桥”后,开始在大学校园里舒舒服服地等着毕业:上课想逃就逃;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二是,有些家长也是从小灌输给孩子这种思想,让孩子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高考。于是,高考结束,学习变得不再重要。而在美国大学,尤其是精英云集的大学所要付出的苦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在哈佛,征服学习是每个人的口号。要想变得强大就需要学习得更多,为此哈佛的课程安排多而且紧张。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学会发现和鉴别事实真相,坚持对事物进行严谨的分析,能够理性、历史地认识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美国大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聚能量,为步入社会工作做准备的时候,身为中国的大学生却长长地舒了口气,觉得我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中国式的教育让学生在高考前“用力”过猛,在该储备能力的阶段不仅没有积蓄能量,而是大量消耗了这种能量。一位中国旅美教师说,中国学生在大学阶段被美国学生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其根源还在于我们的基础教育。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而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美国教育的聪明就在于: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由于开始的时候,知识都特别简单,比较容易得到感悟,知识也就容易变成智慧。智慧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力。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美国教育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中国教育是让孩子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知识,或者直接得到知识。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相差29天,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创新能力。在高中时期,美国学校培养的是自主学习的习惯。而比较中国,中国的高中是老师填鸭式学习,让学生习惯了依赖。能力、习惯上的差距,让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在大学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哈佛的学生说,在哈佛学习强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炼狱的感觉,对意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如果挺过去,以后再大的困难也就能够克服了。而中国大学生认为,终于摆脱束缚,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于是,把大多时间用在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上。我们在最该学习的时候断档了。这就注定了,我们的大学生被甩得越来越远。

很多学者用金字塔来形容中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别在于,中国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正金字塔,年纪越大学习的空间越小。而美国学生的学习是倒金字塔,他们学会的是持续学习的能力。中国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有大学的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都让他们觉得上大学是无比轻松的一件事情。从自身到外在都没有敦促他们学习的力量,于是,放松成为一种普遍的状态,都在讨回他们前12年被克扣的休闲时间,尽情地休闲。中国学生是刻苦学习12年,到大学休闲。美国学生是“休闲”12年,大学开始刻苦学习,玩命的学。这是走向社会前,最有价值的黄金学习阶段,这4年,他们 在本领与情商的提高上会有质的飞跃。哈佛告诉它的学生:“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而我们的大学生,正在品尝这种痛苦,我们民族也在为此付出代价。

作为闻名于世的学府,哈佛大学培养了许多名人,他们中有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位美国总统以及各行各业的职业精英。究竟是什么使哈佛成为精英的摇篮?哈佛学子接受了什么样的精神和理念?这些问题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去探知其中的答案。

附录:哈佛图书馆墙上的20条训言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短短数语,引发深思,给人启迪。哈佛图书馆的20条训言: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12.时间在流逝。

13.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14.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17.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18.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20.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哈佛大学曾进行过这样一项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在智力、学历和环境等方面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着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其余3%的人有着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岁月,他们行进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在25年间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当然,也抱怨自己。

篇7:中国四大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专业 战后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共1页)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60分,要求用一两句话、简明扼要交代清楚)

1、Winston S.Churchill2、Henry A.Kissinger3、WHO4、WTO5、APEC6、OPEC7、CIA8、FBI9、三环外交

10、第四点计划

11、《和平砥柱》

12、《改革与新思维》

13、星球大战计划

14、尤里卡计划

15、《旧金山对日和约》

16、《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

17、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18、“77国集团”

19、“布拉格之春”

20、光华寮案

二、论述(第一题50分,第二题40分,共90分)

1、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对冷战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着直接的和深远的影响。请你

简单分析:

1)、这一理论的依据和架构;

2)、这一理论在从杜鲁门到里根历届美国政府的冷战战略中的体现;

3)、这一理论对冷战国际关系的影响。

2、联合国改革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请你简单分析:

1)、联合国改革的背景;

2)、美国和中国对于联合国改革的诉求的异同;

篇8:中国四大外国语大学

世博会过去的7天属于青年, 中外青年在世博园里欢聚、交融、共享, 并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未来的良好契机。

7月5~10日, 中国青年报社在世博园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以相聚在世博园内的世界名校及国内高校的大学生为主体, 共发放中文和外文问卷各400份, 有208名外国大学生和212名中国大学生填答问卷, 所在的学校包括: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伦敦皇家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等。

在青年周闭幕之时, 我们将这次调查结果公布。这些来自世界名校的“精英”的看法, 并不能推及全体青年, 但会成为一面特殊的多棱镜, 从一些有趣的角度, 映射出中国青年的部分影像, 以及整个国家和世界的未来。

“外国年轻人通过‘中国制造’认识中国”

调查显示, 73.4%的外国大学生是第一次来中国。34.3%的外国大学生说将来一定会再来中国, 43.3%的人说“可能会”, 只有3.0%的人说“不会”。

认为世博会在互联网时代已成“鸡肋”的论调可以歇歇了。调查表明, 89.8%的外国大学生因为世博会改变了对中国的印象, 其中33.0%的外国大学生表示“改变很大”, 56.8%的人表示“有些改变”。

来自德国汉诺威的15岁女孩莎拉·诺普说, 以前她总认为中国人不太友好, 来了之后才发现, 中国人非常好, 和德国人一样和善。但在问卷中“最欣赏的中国人”这一题, 莎拉有些犹豫, 和同伴儿商量了一下, 最后填上了“superjunior”。她不知道, 这其实是韩国的一个流行组合。

他们关注, 但也许并不了解。华东政法大学张释文脖子上一枚小小的银色十字架, 就引来一名犹他州大学学生的惊奇目光。“你们中国也可以随便信教吗?”

这个“雷人”的问题让张释文领着这名美国男孩搬起两张大椅子, 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坐下, 足足讨论了一个小时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告别时, 男孩的神色还带着点难以置信, 他留下了联系方式, 请张释文一定要给他寄去一本中文的圣经。

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 外国大学生会选择什么?本次民调显示, “中国制造”以32.4%的选择率毫无争议地成为首选。第二是“人口第一” (22.7%) 。接下来还有:熊猫故乡 (9.7%) 、中国功夫 (5.8%) 等。

“外国的年轻人通过‘中国制造’认识中国, 形成对中国的印象。”一名社会学研究者提出。廉价、方便、种类多……“中国制造”给人的印象也许还很复杂, 但毕竟已进入这些年轻人的生活。再没有其他物品、人物, 比“中国制造”更深入人心。

“争先”, 这是香港学生叶浩堃的最大感受。“内地人喜欢赢、喜欢抢先。看这次世博就知道, 到处都是推撞、插队。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懂得谦让, 不争先?”

“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是那么多?”一名新西兰女孩有些哀怨地问。她发现, 自己永远也挤不上高峰期的地铁。打了一辆出租车, 刚把车门打开, 另一个人就“嗖”地一下钻进去, 然后绝尘而去, 留下目瞪口呆的她。

在澳大利亚馆, 那里的工作人员基本不懂汉语, 但有一句她们说得特别标准和流利——“慢慢来, 不要急。”可这种呼吁收效甚微, 队伍还是混乱而拥挤, 游客们熟练地见缝插“队”。

“助人为乐”是外国大学生对中国青年的第一评价, 对中国青年的“开放度”不看好未来10年最有影响力的国家是哪个?“中国”和“美国”两项遥遥领先。有趣的是, 对外国大学生的调查中, 48.8%的人认为是“美国”, 34.6%的人选择“中国”;而对中国大学生的调查中, 49.0%的人认为是“中国”, 38.6%的人选了“美国”。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沈杰认为, 从综合国力上说, 中国要在10年内超越美国并不容易。但通过中国学生的选择, 可以看出他们的民族情感和自信心。

他说, 中国青年身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 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紧密相连。

本次调查中, 外国大学生对中国青年的第一评价就是“助人为乐”, 占54.8%。其次是“责任心”, 49.0%的人认为“强”。

对于只在中国逗留几天时间的外国大学生来说, 这些印象更多来自于志愿服务同学和活动接待方的主动热情。在采访中, 几乎所有的外国学生在评价中国青年时, 都会拿“小白菜”作为例子。世博会和青年周的动员和组织, 展现出了中国青年最热情、最善解人意的优点。

在中国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中, 认为“竞争意识”强的比例最高, 占51.7%。其次是“个性”, 43.1%的人认为“强”。

中国大学生如何评价外国青年?调查显示, “开放度”排在第一 (82.8%) , 其次是“自信心” (78.0%) , 第三是“个性” (75.9%) 。

沈杰说, 中国青年之所以自我评价竞争意识强, 跟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资源有关。他们对自身生存发展环境, 有很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

调查同时发现, 中国青年的“开放度”普遍不被看好。只有34.0%的外国大学生认可中国青年开放度“高”, 中国大学生自己认可这一选项的比例只有27.0%。

在一个中外学生自由交流的活动中, 上海大学大四学生刘晔, 刚刚鼓起勇气加入3名犹他州大学学生的谈话, 就被一名学生提出的问题“吓”得打了退堂鼓:“海宝是男是女?”刘晔被问得瞠目结舌。“不是应该问问各自的兴趣、爱好、年龄才正常吗?”之后的时间, 他都羞涩地站在一边, 小口地吸着会场免费提供的橙汁。

外国学生在这种场合显然要自如得多。之前谈过话的犹他州大学学生, 后来还跑过来送给刘晔一枚学校徽章。美国男生戴夫填完问卷以后, 又在背面信手画了一张戴着礼帽、叼着一支烟的男人像。“Anyone (随便是谁) ”戴夫说, 他想画画, 就画了。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 沟通的最大障碍并不在于语言。经过几天的交流, 不少外国学生都惊讶:“你们中国人怎么英语都说得那么好?”

“中国青年有强烈的愿望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但却没有一种舒展的方式去把这种愿望释放出来。”沈杰说, 所谓舒展的方式, 就是跨越人格的障碍, 把交往的对象想象得平等, 没有防范, 更透明。

沈杰提醒, 我们现在都强调社会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 却没有建立心理的现代化。我们的内敛、防御性心态非常明显。社会的发展, 也包括精神人格的培养。青年一代, 更需要建设自己的内心。

在中国大学生的调查中, 当问到是否会和这次认识的外国大学生保持联系, 52.8%的人表示“会”, 12.7%的人表示“不会”, 34.4%的人表示“不知道”。

“家庭美满”和“生活自由自在”成为中外青年对人生幸福的共同理解

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中外青年在这一点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对外国大学生的调查中, 排在第一的是“家庭美满” (41.3%) ;第二是“生活自由自在” (30.8%) 。对中国大学生的调查中, 排在前两位的同样是“家庭美满”和“生活自由自在”, 分别为34.5%和31.1%。

两份调查中, “事业成功”“受人尊敬”“富裕有钱”等选项的选择比例均不超过10%。

采访中, 中外学生也表达出了相似的观点。

“德国有句老话叫‘幸福不需要金钱’。很多没什么钱的人一样可以很开心。”德国女孩纳迪恩说, 我们把自由看得很重要, 绝不愿失去自由。

在叶浩堃看来,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跟家人朋友爱人和睦相处, 然后身体健康。他喜欢自由、不刻板的生活, 不能忍受每天都在干同一样事情。

家在江苏南通的澳门大学学生管梦麟说,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 尊敬父母, 对自己的夫人孩子好。买一套房子, 努力工作, 也要照顾家庭、照顾父母。“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调查中差异同样明显。外国大学生把“对国家民族有贡献”当做人生最大幸福的比例只有2.5%。而在中国大学生调查中, 这一选项排在第三, 有16%的人选择。

“能够把这一点当做最大幸福, 说明这已经内化成为我们青年的价值观。”沈杰说。

这一点也体现在本次调查结果中。外国大学生对“国家未来”乐观的有66.7%, 对“城市生活未来”乐观的有48.2%, 对“个人未来”乐观的达73.7%。

对中国大学生的调查则显示, 对“国家未来”乐观的有67.5%, 对“城市生活未来”乐观的有52.4%, 对“个人未来”乐观的只有58.7%。

中国青年对个人未来的乐观程度更低, 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俊彦表示, 我们用几十年就完成了别人用几百年完成的事, 制度建设上会有不适应, 这一点就敏感地体现在了青年的心态上。

“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 不了解青年就等于不了解这个时代。他们最能反映我们的未来。”他说。

沈杰在他写的《“90后”:新时代变迁的风向标》中将“90后”的特点归纳为:更理性化的一代、更人本化的一代、更个性化的一代、更世俗化的一代、更娱乐化的一代。本次调查显示, 85.3%的中国学生认同“90后”“更加个性化”, 76.3%的人认同“90后”“更加娱乐化”, 58.3%的人认同“更加人本化”, 47.2%的人认同“更加世俗化”, 仅38.2%的人认同“更加理性务实”。

在“90后”的问题上, 中外大学生的态度基本一致。64.7%的外国大学生承认, 比起“80后”“70后”, “90后”青年有明显的代际特征。仅14.6%的中国大学生认同, “‘90后’与‘80后’‘70后’区别不大”。

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刘俊彦, 总记得小时候一日三餐玉米面加咸菜的日子。“那时候要什么都没有。‘90后’的成长环境的最大特点, 就是从小生活优越, 从没感受过物质的匮乏。信息化社会又让他们视野开阔、信息来源丰富。但‘90后’看到的东西虽多, 却缺少生活体验的深度。”

1987年出生的耶鲁大学心理学专业大四学生迈克尔·勒文说, 他12岁时, 互联网才开始流行, 14岁时, 手机才日渐普及。他认为“90后”的特点在于, 他们对使用高科技产品更司空见惯, 因为他们从差不多懂事起就已经被高科技所包围。

1993年出生的德国女孩纳迪恩·格拉吉斯则认为“90后”和“80后”“70后”没什么不同。唯一的不同就是, “更年轻的人可以充分享受生活, 稍年长一些的人就要承担责任, 开始品味生活的烦恼了。”

正如一些社会学家所分析的, “90后”身上更多地体现出时代的特征, 这20年, 社会正处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化全面渗透的时期。互联网的发展, 更加速了代与代之间的分层。“代沟”一词越来越多地挂在年轻人的嘴上。

迈克尔·勒文是耶鲁Whiffenpoofs男生合唱团的团长。他们合唱团从今年5月初开始要在3个月内在17个国家巡演。在走访过程中, 他发现, 虽然语言、风俗各不相同, 其实各国青年有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在学习上都挺努力, 也都爱逛街、泡吧, 在餐馆聚会, 也都对“世界杯”着迷。他觉得, 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 全世界的青年也越来越差不多, “90后”尤其相似。

他们都喜欢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调查显示, 外国大学生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娱乐选秀” (43.3%) , 其次是“体育赛事” (33.5%) , 第三是“电视剧” (32.5%) 。

中国大学生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国内国际新闻” (50.0%) , 其次是“名人访谈” (42.9%) , 第三是“体育赛事” (39.6%) 。娱乐选秀只占“21.2%”。

沈杰说, 比起消费娱乐文化为主导的西方青年, 中国的青年显然更理性, 这种理性也体现在他们选择层次的丰富性上。中国青年显然有着更为丰富和完美的心理维度。一个现代化正要起飞的民族, 正需要这种心理作为支撑。

他描述了这种“完美”的心理维度:他们既有为公奉献的一面, 又有娱乐消费的一面;既注重事业成功, 又注重生活自由;既生活在竞争社会, 又生活在全球化的社会。每天8个小时以内, 他们也许生活在这个高速竞争的无序社会里, 疲于奔命;8个小时以外, 他们又能进入全球化的世界里, 他们可能在酒吧, 和全世界的青年为每一个进球振臂欢呼。

上一篇:建筑装饰-保密管理制度下一篇:无公害蔬菜园区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