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教育简讯

2024-06-26

金山教育简讯(共8篇)

篇1:金山教育简讯

《金山教育》报创刊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师生展示才华、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全力打造具有特色文化品牌和新型办学理念的素质教育型学校,促进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中心校于 2014 年4月筹备印刷《金山教育》报,现将报纸创刊方案设计如下:

一、创刊宗旨

弘扬改革精神,推进素质教育,体现办学理念,宣传办学成绩,报道学校要务,交流教学信息,展示师生风采,促进家校交流,传承校园文化。

二、工作机构及职责 《金山教育》编委会 主任: 赵思斌

副主任:董晓慧 张孝传 张振强 李凤慧 张发军

毕方栋 崔新胜

田强昌

孙传奎

左秀芹 周艳荣 袁霞 于秀丽 宋翠华 边永婷

委员: 孙多鹏 张国华 闫卫 李衡 赵爱华

路云 赵宗栋 许进本 刘洪鹏 孙永亮

美术编辑:吉珊珊 孙业彬 闫向群 刘岩

职责:负责报纸内容的征集、编辑、出版、发稿总体工作,相关栏目的审核、插图工作,做好报纸编辑的各项工作。

三、报纸名称 《金山教育》:刊名采用书法体,每期面向全镇师生征集,字体不限,择优录用。

四、版式

《金山教育》报暂定四版,每版八开(特殊情况安排增刊,另行通知)。四个版块分别为综合新闻、教海扬帆、家教世界、成长印迹。其中教海扬帆、家教世界、成长印迹版块包括多个不同的主题内容,由编辑根据需要确定每期的主题。

第一版:综合新闻。

主要刊发校园要闻、动态,校内外重大教育新闻,领导讲话,经验介绍等。

第二版:教海扬帆。

主要刊发学校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教师教学论文,教学随笔,课例剖析,学校教师先进事迹等。(本版块包括素质教育、校园巡礼、课改天地、班主任园地、琢玉手记、信息技术、音体美教学、安全教育等。)

第三版:家教世界。

主要探讨当前家教领域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宣扬科学的教育理念,分享家长们的经验和反思,帮助许多困惑、迷茫的家长找到和孩子沟通的钥匙。(本版块包括:父母学堂、名人家教、教育视点、家教百宝箱、悦读时光、家有儿女、家园碰碰车、幼教在线、我家宝贝等。)

第四版:成长印迹。主要刊发百科知识、学生作文、校园故事、心理教育、学习方法、学校光荣榜等。(本版块包括:学海拾贝、佳作选登、走近科学、学习锦囊、百科知识、心理诊所、快乐学习、开心校园、光荣榜等。)

设计原则:

1、版式规范、新颖独特,图文并茂,美观大方。

2、插图精美,符合内容需要,反映学校风貌。

3、设计活泼、时尚,富有时代气息。

五、稿件处理

1、所有稿件一律上交电子稿,并经过审核方可用稿。

2、各栏目负责人要认真修改,避免原则性错误和辞章、语句、词语、文字和标点符号的使用错误,杜绝一切不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内容不健康的稿件。

3、各版稿件力求多样化,布局要有美感,避免穿插、转接过多,影响视觉效果。

六、发送范围

报区教育局及相关科室、镇政府,送各兄弟学校、单位、全镇中小学、幼儿园师生、家长。

七、交流、总结制度 《金山教育》报是我镇教育的宣传窗口,为了不断提高办刊质量,要不断总结经验,交流反思,以利于进一步开展工作,提高刊物的质量。

1、通过编前会或编后会等形式,经常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交流。

2、以问卷调查等形式及时进行反馈,改进工作。

八、奖励

1、教师来稿,凡在本刊物上被采用的稿件,按学校镇级论文计入个人考核。

2、学生习作,凡在本刊物上被采用,发用稿通知,发表三篇作品及以上者,中心校发“文学少年”荣誉证书。学生习作发表,辅导教师享受镇级辅导一等奖奖励。

3、一年一度统计并公布来稿情况,根据来稿和发稿情况评选出的优秀投稿教师和学生及优秀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4、各学校、幼儿园要安排专人负责报纸所需材料的征集、投稿,未按时完成任务的单位,在全镇范围内予以通报。

九、其他说明事项

1、请全体老师和学生积极写稿、投稿。

2、投稿时学校或个人用电子邮件方式投至《金山教育》报邮箱:jinshanjiaoyubao@163.com。师生作品一律用电子文稿,排版要求A4纸、宋体、小四号字,单倍行距。标题下注明单位、姓名,学生习作注明学校、班级、姓名、指导教师。

篇2:金山教育简讯

2011年8月2日

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情况汇报

金山乡金山小学

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情况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金山乡金山小学占地面积786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08平

方米,固定资产36万元。学校现有教学班4个,学生53人,教师11人。

二、教育经费投入、支出情况

(一)投入情况

2008:上年结余0.05万元、各项教育经费总投入21.38万,其中:预算内公用经费3.61万元、个人工资15.26万元、非税投入0.93万元、贫困生救助0.02万元。

2009:上年结余0.23万元、各项教育经费总投入 30.60

万,其中:预算内公用经费5.06万元、个人工资24.61万元、非税投入0.76万元、乡镇(村)投入0.15万元、贫困生救助0.02万元。

2010:上年结余0.47万元、各项教育经费总投入 32.6

万,其中:预算内公用经费4.31万元、专项经费0.15万元、个人工资28.06万元、乡镇(村)投入0.06万元、贫困生救助0.02万元。

2011:上年结余1.34万元、各项教育经费总投入21.47

万,其中:预算内公用经费1.18万元、个人工资20.20万元、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0.08万元、贫困生救助0.01万元。

(二)支出情况

2008,教育经费支出共计19.60万元,其中:个人工资支出15.26万元、日常办公支出1.86万元、取暖费支出0.86万元、办公设备及电教实验器材购置支出0.81万元、校舍绿化、美化、及校舍维修等支出0.79万元、贫困生救助0.02万元。

2009:教育经费支出共计30.19万元,其中:个人工资支出24.61万元、日常办公支出2.63万元、取暖费支出1.08万元、办公设备及电教实验器材购置支出1.25万元、校舍绿化、美化、及校舍维修等支出0.60 万元、贫困生救助0.02万元。

2010:教育经费支出共计31.73万元,其中:个人工资支出28.06万元、日常办公支出1.81万元、取暖费支出0.97万元、办公设备及电教实验器材购置支出0.40万元、校舍绿化、美化、及校舍维修等支出0.47万元、贫困生救助0.02万元。

2011:教育经费支出共计22.37万元,其中:个人工资支出20.20万元、日常办公支出1.11万元、办公设备及电教实验器材购置支出0.24万元、校舍绿化、美化、及校舍维修等支出0.82万元,贫困生救助0.01万元。

三、固定资产:

现有固定资产36.00万元,其中房屋和建筑物25.84万元,办公设备6.01万元,电教仪器设备3万元,音体美设备0.60万元,图书 988册 0.55万元。

四、教育经费投入效益

1.保障了正常教育教学所需公用经费开支;

2.改善了办学条件:粉刷校舍、维修校门门墩及花坛边沿、修建教师隔墙、安装自来水、购置打印机及图书等;

五、措施办法

1.贯彻落实财经法规和上级部门制定的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

2.各项教育经费由区教育局、财政局联合下达计划指标,通过区财政局国库集中直接支付到校,做到了专款专用,无截留挪用现象。

3.制定了金山小学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

4.严格预算管理。根据上级的要求,每年都认真做好预算,同时学校进一步细化预算,每学期都制定学校学期收支计划和大项开支计划,报教育局审批后由学校、学区理财小组监督执行。

5.严格审批程序,学校支出由校长核实,经办人员签字,大项开支学校集体讨论决定,理财小组审核签字,报教育局审批后执行,并填报大项开支验收报告。

6.监督检查

(1)建立金山小学财务公开公示和教职工大会公布制度。

(2)建立内控监督制约机制;

(3)学校理财小组监督检查(包括收费公示,学年经费开支公示等);

(4)乡镇政府、学区、乡镇财税所监督检查;

(5)上级教育部门检查监督(包括学区内部审计,教育局内部审计,限期进行整改);

篇3:金山教育简讯

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主任张虹波致开幕词。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总工程师曾德华、市教委科研处赵胤慧副处长、香港远程教育学会督导委员会主席欧月晶等分别讲话。

会议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作《教育信息化新技术素描》的主题报告。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杨扬作了《云计算技术与基于3 D虚拟技术的远程教育》,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马严作了《无线技术与下一代互联网》专题演讲。会议还邀请了微软中国、惠普公司、锐捷网络等三家知名企业专家作了专题报告。

篇4:金山教育简讯

[关键词]旧金山;美国华人;公立学校;教会学校;中文学校

[中图分类号]G5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2)03-0075-06

[收稿日期]2012-04-11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文化冲突背景下的美国华人教育问题研究(1848-1943)”,项目编号:2011A050。

[作者简介]李永,男,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南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美国华人教育史。(武汉430079)

二战前的旧金山唐人街是美国第一大华埠。受本身旅居思想和外界排华阻碍,排华期间这里华人聚居,他们保持着中国传统文化,崇教尚学的传统更使得他们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华人父母既重视子女的英文教育,又重视中文教育,这就使得华人子女处于二元教育文化之下,其教育发展的历史既有自己的特性,又体现了在美华埠子女教育的许多共性。本文拟从教育史角度总结旧金山华人教育的历史特点,并从中反映二战前在美华人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

一、公立学校:隔离教育政策与“熔炉”同化政策并行不悖

隔离教育政策是美国针对少数族裔所实施的教育政策,是一种典型的种族歧视。华人也是该项政策的实施对象之一。加州是对华人执行隔离教育政策最为严厉的地区。1859年,加州第一所华人公立学校在旧金山建立,它座落于斯托克顿街与萨克拉门托街街角教堂的地下室。这所种族隔离学校在其存在的12年里(1859~1871),曾因资金短缺、学生出勤率低等原因被数次关闭,但是每次都因为华人的坚持迫使当局重新开放。

1870年,加州所有关于公立学校的立法经修订编成了法案,称之为加州学校法,凡不包括在内者一律取消。由于新教育法规中没有提及华人,所以旧金山教育局趁机关闭了华人公立学校。从1871年开始,旧金山的华人孩子被剥夺了任何接受公立教育的机会,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885年。公立学校的关闭,使得华人子女的英文教育几乎都由教会学校来承担,个别子女则靠华人父母私人的努力。按照当时旧金山华人子女进入非公立学校的统计报告,1874~1884年间,旧金山17岁以下华人子女每年的平均人数是1725人,而每年进入私立学校的平均人数是305人。假设所有1725名华人孩子都处于学龄,那么也只有不到20%的孩子接受了不同形式的教育。华人父母为此多次抗争、请愿,均无效果。

1884年,华商赵洽为8岁的女儿美媚到旧金山春谷小学报名入学,但是遭到校长珍妮·赫尔利的拒绝,于是,赵洽聘请律师向法庭提出诉讼。1885年3月5日,法院判定华人父母胜诉,并认为华童有权利接受公立教育。旧金山教育委,员会为了阻止美媚进入春谷小学,在唐人街复建了隔离的公立小学:华人初等学校。1906年,旧金山地震和大火摧毁了华人初等学校,但是却没有摧毁当局维持隔离教育的观念。同年10月10日,学校复开,易名为远东公立学校。华人认为“远东公立学校”的校名暗含着偏见与歧视,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1924年更名为斯托克顿学校。尽管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校名改变了,但这所学校仍然是地地道道的隔离学校。虽然后来华人子女可以进入公立中学学习,但是这所小学却一直保留着。在二战以前,虽然该校课程与普通公立小学相同,但是却存在着教育质量不高、入学率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课程安排不合理等问题。

加州禁止华童进入公立学校的法律直到1947年才被废止,但其引发的恶劣影响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60年代。如果说隔离教育政策体现了旧金山华人教育发展的特殊性,那么公立学校所扮演的“熔炉”角色就体现了美国学校教育的普遍性。“熔炉”政策是美国政府针对19世纪末东南欧新移民实施的强制同化举措,而公立学校则是实施同化教育的主要机构,华人子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表面上看,排华政策与熔炉同化教育是相互矛盾的,但事实上却并行不悖,两项政策一贬一扬,更能达到对少数族裔的同化效果。

美国公立教育通过灌输给少数族裔孩子美国的文化价值来达到同化他们的目的。对此,文学评论家林玉玲在文章中指出:“美国社会通过教育、就业、媒体、军事、政府和社会组织等来建立它的文化霸权,这样少数族裔人们在意识到自己的边缘性后不得不到一个以标准英语和欧洲文明为基础的文化中心来。”

公立学校促进移民子女实现美国化的努力体现在很多方面,但是这种努力的首要举措是促进语言的转变。英语是在美国生活的最基本技能,也是美国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移民子女听得懂、理解透,才能谈上同化措施的效果。根据上述教育理念,教育当局在公立学校中确立了英语的“独霸”地位。

当时的教育家还认为,公立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读、写、算等技能,更重要的是承担他们美国化的责任,并间接地促进其父母的美国化。事实上,我们看到在华人家庭中,这种同化确实起到了作用。早期旧金山的华人大部分从未受过英文教育,子女上学以后,特别是在熟练掌握了英语以后,他们经常代替父母阅读文件、签订合同,他们成了向父母传递外界信息的渠道。在中国传统社会,子女要听从父母的教导,而在旧金山的唐人街,华人子女接受教育之后却成了父母生活的指导。公立学校同样注重植根于美国历史上的节日,并借以强调爱国观念。1920年,旧金山学校放假的节日有感恩节、劳动节、加州加入联邦日、阵亡将士纪念日、华盛顿诞辰日等。当时远东公立学校组织的活动包括演唱爱国歌曲、诗歌朗诵和升旗仪式。

主流社会一方面对华人施行隔离政策,同时又通过英语教育、美国历史和公民修养等课程,向华人子女灌输美国的价值观念。尽管在隔离教育政策中受挫,但是对于有公民权的华人子女来说,他们想要融入主流社会的意愿日趋强烈。在公立学校美国化的攻势下,华人子女很快地接受了主流社会文化。由于华人子女在学校里优异的成绩和突出表现,他们还被冠以“模范学生”的称号,这也成为了后来“模范族裔”的先声。

nlc202309031156

二、教会学校:传教与教育的双重目标

1848年淘金热以后,大批华人移民聚集在西海岸的旧金山,这立即引起了美国基督教各教派的注意。白人传教士认为,把中国人送到美国是上帝的意志,于是各个教派纷纷行动起来,投入到福音化中国人的战役中来。

对美国传教士来说,想要完成福音化中国移民的任务,语言是最难以跨越的障碍。受种族主义文化优越论的影响,白人传教士认为只有英语才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而早期华人移民中文盲数量众多,用汉语向华人传教也不现实。其实对于华人移民来说,学习英语有很强的实用性,有助于他们在美国找到更好、更体面的工作,或者回国以后谋一份与洋人相关的待遇丰厚的工作。因此传教士对华人进行宣教的早期,英语教育也被视为接触华人的“唯一方法”。

教会为华人提供英语教育可谓顺应了时势。当加州一些地方政府还未曾为华人设立公立学校时,教会却主动设立夜学和主日学校,教授华人英文,当然也顺便向他们灌输基督教义和美国的价值观念及伦理道德。1871年华人公立学校关闭后,教会学校更是成为华人子女和成年华人接受英语教育的唯一途径。华人众多的旧金山成了教会学校云集的地方。在19世纪80年代,有一系列的基督教组织包括长老会、浸礼会、卫理公会、圣公会、公理会等,在唐人街设立了学校,提供了英语学习的有关课程。至1892年,共有11个美国教派投身于华人的传教工作,在北美(包括加拿大)建立了10个华人教会,10个华人基督教机构和组织,291个主日学校和传教会。根据吴景超先生统计,在旧金山,1915年,新教教派主持了28所各种程度的主日学校,成员多达1400人。这项事业的费用,每年约达42000美元。

就学校性质而言,教会学校类似于现在的英语补习学校,其原因是传教士在华人社会设立教会学校仅仅是为了接近华人,进而使华人接受并皈依基督教。女公会进行宣传的小册子明确指出,她们的目的是向华人妇女和子女传播福音,促使她们皈依基督教,并坚持认为“要想顺利完成这一神圣的使命,最有效的方法是抓住孩子的心灵,而且越早越好,训练他们促其形成高尚的生活方式”。庞德牧师指出,“在这些学校中,福音教育一刻也不能被取代,他们只是吸引华人前来接受福音传播的网而已”。这句话道出了教会学校的本质。尽管教会学校以传教为目的,但在严酷的种族歧视环境下,有着基督教博爱思想的教会学校还是得到了许多华人家长和孩子的青睐,许多华商还主动为教会学校的开办提供资金。

教会学校、教会教育的基本前提和最终目标都是宣教,即实现所谓华人的基督化,所以宗教教育在这些学校中都占有很大的份量。二战前,一名华人学生在一封信中这样记载;“每周一和周二晚上,学校下课以后(9:30),中文的圣经课程;周三晚上下课以后,祈祷会议;周四晚上下课之前十或十五分钟,宣讲福音;周五晚上,中文的圣经课程;周六晚上,祈祷会议;周日晚上,一切照旧”。根据相关研究,宗教教育及教会相关活动的时间大体与英语学习的时间相等或者更多一些。

虽然教会学校有传教与教育的双重目的,但是就实际效果而言教育胜于传教。在教会学校中,除了学习英语外,华人学生对传教士的圣经教育没有多少兴趣。因为无论是对于华人子女还是华人父母来说,日常生活中的现实目标才是最重要的,熟练掌握英语技能,获得足够的社会知识,不仅能为将来进入公立学校做好准备,更长远的是能在白人主流社会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因此,虽然教会学校也通过宗教教育的形式来加强对华人子女的基督教化,但无论从华人改信者的数量还是其实际行为来看,基督教化的效果并不明显。

三、家庭教育:家庭结构完整化与教育正常化的同步趋势

受旅居思想影响,早期美国华人移民以单身男子为主,再加上排华法的严厉打击,华人男性无法形成正常的核心家庭形式,与中国传统的扩大式家庭更是相去甚远。数以万计的华人男性与他们的家庭分离于太平洋两岸,其子女教育主要由中国的妻子来完成。当时也有部分华人儿童通过各种途径来到美国,无论是独自一人来到美国或者是跟随亲戚移民,其主要目的都是工作。由于女性的缺乏,这些华人孩子不能享有正常的家庭生活,而且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和长时间的劳作,严重地影响了他们正常地接受教育。华人家庭和华人子女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华人家庭的残缺造成了华人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

大量女性的出现与华人儿童的增多,可以说是20世纪10、20年代旧金山华人社会的一大变化。从家庭结构来看,双亲家庭不断增多,同时家庭的经济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也反映了排华法的效力,因为它限制了华工进入美国,这样,以工作为目的的华人儿童就大大减少了。同时,排华法规定华商阶层可以不受限制,而得以留下的华商家庭本身经济状况也比较好。此外,由于华商的特殊地位,许多华人移民愿意通过资本的积累来获取商人身份,从而争取到更多的移民资格,实现家庭的团聚。这其中还有很多华人移民是利用1906年地震造成的移民空额,以华人妻子、儿女的身份进入美国的。此后,旧金山华人的家庭结构开始由分裂走向完整,家庭的经济功能和教育功能也终于融为了一体。

唐人街的双亲家庭与中国传统家庭相仿,往往由妇女来承担对子女的教育,这些华人妇女在国内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也不懂多少英语,她们尽量教导子女使用中国的传统语言,并在家庭的饮食起居等方面保持着中国传统。对于唐人街普通的工薪家庭来说,家庭经济的需要迫使妇女们外出求职,其子女在课余时间也要外出打工赚取家用。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许多中产阶级的华人家庭开始搬到白人社区居住。受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华商家庭更注重孩子的教育,庇护孩子享受自己的童年生活,他们的孩子,比唐人街的孩子有更多的私人空间和休闲时间。尽管中产阶级的华人家庭没有过重的经济负担,但是许多华人父母还是坚持让孩子做部分散工,因为他们想让孩子认识到工作的艰辛。

在中国传统文化“家国同构”的思维定向中,家庭教育被赋予了最直接、最重要的社会意义。在唐人街的华人家庭中,这种传统文化对家庭教育功能的强化也为华人所传袭。同时,在美国社会残酷的排华氛围中,这也是对来自主流文化排斥的抵制与回应。从家庭教育的内容来看,中文的学习、中华传统的伦理道德被旧金山的华人家庭所重视,例如许多家庭的家训、家教就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围绕着为人处世这一核心环节对子女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nlc202309031156

华人移民家庭毕竟与传统的中国家庭不同,在主流社会的影响下,移民社会文化吸收的特质使华人社会发生了渐进式的改变。以女性教育为例,中国人向来就不重视女性的才学,华人父母也沿袭了国内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正规教育只适合于男孩,只有儿子才有必要接受教育。受当时美国社会开明风气的影响,很多父母开始逐步认识到让女儿接受教育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20世纪20年代,唐人街的华人女孩基本上都享有了受教育的权利。1920年,旧金山唐人街大约有65%的华人女孩在远东公立学校读书。二战前,随着旧金山华人子女的增多,他们被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强烈愿望所征服,华人家庭教育也从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陷入到中西教育的文化冲突之中。

四、中文学校教育:从华侨教育到华人教育的历史转变

华人中文学校从本质上来讲是华侨教育,属于中国教育的一部分。近代以降,华侨教育兴起、发展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以前为华侨自发办学时期,主要是设立蒙馆、学塾等旧式教育机构,教授华侨上层子弟;20世纪初至1940年,是自觉地创设新式华侨学校的时期,华侨教育渐趋普及;1941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则为华侨教育开始向华人教育转化的时期。二战前作为美国大陆中文教育的中心,旧金山的华人教育发生着从华侨教育到华人教育的历史转变,即从教育的政治性到文化性的转变。

从中文学校的发展来看,早期的中文学校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与中国大陆的私塾教育十分相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延续传统文化,维系民族感情。19世纪70年代以后,旧金山华人学龄儿童数量不断增多,华人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提上日程,但美国种族歧视的限制依旧存在,其前途不禁令人担忧,因此父母就将华人子弟的前途寄托于祖国,因此也更加重视祖国文化的传递。

旧金山华人子弟的中文教育首先是从私塾或专馆开始的。光绪年间,华埠设有私家专馆十余间,每间有学生二三十名,学费很贵,每月四五元。,1888年,在旧金山中华会馆支持下建成的大清书院是旧式中文学校的代表,其教学水平与中国乡间比较好的私塾专馆类似。学费每月五角,上课时间由星期一至星期五,每日下午三时,学生从远东学堂(应为华人公立学校)下课后进行。通常晚八时至九时,正教习教授四书一次,全体学生共听,并出对联题目习作。即使是大清书院,也不过是专馆式的教学,并非现代意义的正式学校,仍延续着中国传统教育的种种缺陷。

随着清末新政的社会改革以及海外华人移民力量的逐渐壮大,海外华人的中文教育也开始受到清政府的重视。1908年,清政府派遣内阁侍郎梁庆桂赴北美兴学。在梁氏的推动下,中文学校开始得到官方的支持。在民国时期的二次兴学中,随着国内社会进步观念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对美国华人教育的指导更加具体和完善。三次兴学使旧金山以及美国的新式中文学校得到了长足发展。20世纪20、30年代,美国中文教育进入全盛时期。旧金山作为美国第一大华埠,也是中文教育的中心。1934年旧金山有10所华文学校,1848名学生和47位教师。

民国时期,旧金山中文学校中小学的编制与国内保持一致。旧金山中文学校的教学目标首先是帮助华人学生掌握中文的使用方法,建立符合中国要求的道德标准,帮助他们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世界,希望他们以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传统为骄傲,同时也教育华人学生不能忘记外国对中国的侵略。

从教学内容上讲,中文语言、文化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汉语既是教学媒介用语,同时也是一种母语的学习与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无论是传统私塾中的《三字经》、’《百家姓》等科目,还是新式学校中的国文、经济、历史、地理等科目,都是围绕传授中华文化知识而设置的。此外,爱国主义也是中文学校教育的重要主题。《新国文》第17课有一篇关于“爱国”的文章,文章开头直接切入主题:“国以民立。民以国存。无民则国何由存?无国则民何以庇?故国民必爱国”。总之,这一时期的教学内容与教育目的紧密相联,其教育活动带有明显的民族感情,体现着语言文化的传承。

然而,即使是在中文学校的较盛时期,仍有大部分华人子弟没有进入华校。如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大陆约有12000多名5~14岁的华童,但中文学校的学生只有3000多人。除了旧金山之外,美国的许多华埠通常只有一所由本地中华会馆主办的学校,其规模也比旧金山的学校小得多;而且与美国公立学校教育相比,中文学校也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它只是带有补习性质的学校。

从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旧金山中文学校变迁的分水岭。首先,这在于华人父母对中文教育的心理期望发生了变化。“前者希望子弟熟习中文以应世或回国升学;后者不过求其能记姓名备书写而已。”其次,进入了中文学校的华人学生,一心向学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受到来自于父母的强迫。第三,二战以前,华人子女一直受到美国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持续影响,对于他们而言,美国毕竟是他们的出生地,他们也在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主流社会的认同以及争取平等的政治待遇。

总之,二战之前中文学校的教育定位多与中国大陆保持一致,维系对中国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但是由于华人社会的变化、中文学校的局限性以及华人子女自身的定位,二战以后,华人的“中国取向”开始从主导地位转化为从属地位,中文学校也更多地专注于文化传承功能,维系华人子女的文化认同。

五、结语

通过上述对二战前旧金山华人子女教育发展的特点分析,从教育史的角度,我们大致可以发现美国华人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

其一,排拒奠定了华人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基调。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排斥,具体表现为1882年以来颁布的一系列排华法案,而在教育领域则是隔离教育政策的长期执行。在美国,白人是强势的主流文化群体,华人则是弱势的亚文化群体,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导致华人备受歧视,必须在各个方面争取自身的权益,而两者之间的彼此接纳则显得非常有限。

其二,争取平等教育权是华人教育发展史的主线。虽然美国社会对移民文化的吸收和包容力很强,但在挥之不去的种族主义的阴影下,美国社会对外来移民,尤其是对非白种人的歧视从来没有停止过。即使是在大力推行“熔炉”政策时期,仍有一些白人坚持种族主义观念,认为华人是不可同化的异族。教育平等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对教育机会的追求与把握,也是华人能够摆脱苦难、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从1859年算起,至今150余年的美国华人教育史,可以说是华人顽强抗争、不断追求教育平等的历史,这种斗争至今还未结束。

其三,华人子女的二元教育凸显着中美文化冲突。对于华人子女来说,一方面他们通过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教育,开始接触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并开始质疑和渐渐反叛来自于父母的保守思想和行为控制;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得不在父母的要求下接受中文学校的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约束。作为应对美国化和基督教化的措施,家庭教育和中文学校成为华人父母抵制社会同化的必然选择,但是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而言,无论是华人家庭还是中文学校都扭转不了旧金山华人子女为美国文化同化的发展趋势,这种二元教育下的文化冲突在家庭中表现得尤为激烈。

篇5:金山教育简讯

为做好“清风校园”创建工作,进一步抓好我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深化廉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工作,培养广大师生廉洁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清廉向上的校园环境,努力营造敬廉崇洁的良好社会风尚和廉政文化氛围,经研究,决定开展“清风校园”廉洁文化主题教育月活动,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八、十九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六次全会和十九届中纪委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遵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充分发挥廉洁文化的教育、示范、熏陶、导向作用,坚持从严治党,推进从严治校,通过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廉洁教育,建立健全廉政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廉洁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水平,为我校教育现代化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基本要求

通过“清风校园”廉洁文化主题教育月活动,使廉政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增强党风廉政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扎实推进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强化党员干部党风廉政责任意识,强化全体教师廉洁从教崇德意识,强化广大学生尊尚廉洁唯美意识,促进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勤政廉政、重点岗位人员廉洁自律、教师廉洁从教、学生崇廉尚洁,党风校风教风学风得到持续改进,在学校内外形成良好的“以廉为荣,以贪为耻,敬廉崇洁”的浓厚氛围。

三、具体活动要求及安排

(一)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提高全体教师队伍素质。

1、落实党风廉政设主体责任与“一岗双责”责任清单,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范各项制度。工作台账和整改台账记录及时、客观准确。(负责人:周立传、翁建平)

2、结合“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组织开展十九大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的专题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促进教师依法执教,敬业爱岗,诚信服务,对青少年学生起好师表作用。(负责人:翁建平)

(二)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营造廉政校园文化环境。

(1)学校拥有一定数量的廉洁教育相关图书及廉政宣传影视资料、在校园内设立廉洁警示标语牌(翁建平、张建洪);

(2)学校内围墙墙面画主题——廉洁(方伦密);(3)各教室、各办公室悬挂廉洁格言(翁建平、张建洪);

(4)11月份各班刊出一期以廉洁文化内容为主题的板报(各班主任);(5)11月份学校宣传橱窗刊出两块以廉洁文化内容为主题的板报(翁建平、张建洪);

(6)学校广播站播出廉洁文化内容(施丹丹);

(7)学校网站(刘雪佳),开通廉洁文化专题网页,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廉政知识宣传。

(8)举行清风校园书画比赛。(方伦密、叶卫东)

通过以上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廉洁文化氛围,提高广大教职工廉洁从教、服务学生的意识,培养学生尊敬廉洁人物、推崇廉洁行为的情感,构建良好廉洁氛围。

(三)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树立清正廉洁师表形象。

教师人人签订“师德承诺”,把“依法治教、廉洁从教”贯穿师德教育始终,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师德建设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广大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法律纪律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倡导严谨治学、廉洁从教的教风,并与师德考评、业务考核结合起来,坚决杜绝乱征订、乱办班、有偿家教等违规行为,推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切实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教师在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负责人:翁建平)

(四)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凸现培养育人功能。

1.把“清风校园”廉洁文化主题教育月活动融入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加强国旗下讲话、宣传橱窗、教室板报等德育主阵地建设,利用校园网站、主题活动、课外阅读、社会实践等途径,开展以诚信、责任、正直为主要内容的基础道德教育;以清廉、节俭、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教育;以胸怀大志、为民为公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公正、民主、守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观念教育。

2.组织开展家长学校廉洁主题教育。

3.各班自行组织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主题班会,通过活动,使学生从小根植廉洁的意识和观念。(负责人:翁建平、张建洪)

(五)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渗透敬廉崇洁思想。

将廉洁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在每学期的始业教育、休业教育、班队活动课、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家长学校集中授课中开展廉洁教育。定时间定人员,每学年安排4课时,精心谋划使用好《廉洁伴我行》丛书,发挥课堂教学在廉洁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语文、思想品德等学科内容中廉洁教育资源,提炼有关廉政、廉洁和品格培养等方面的教育点,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廉洁文化的熏陶。通过以上举措,推动廉洁教育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讲诚信、守规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负责人:童迪庆)

(六)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深化家庭教育功能。

在抓好学校领导干部、教师、学生廉洁教育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学校开展的廉洁教育进校园活动情况向家长汇报、宣传,把校园廉洁文化向家庭延伸、渗透;组织召开“家长学校”活动、“师德师风意见征求”会,主动听取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最终形成“小手拉大手、大手牵小手”家校互动的局面。(负责人:翁建平)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校把11月定为“清风校园”廉洁文化主题教育月,教育月各项活动的顺利实施,需要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各负其责,齐抓共管,从而开创我校廉政文化进学校建设的新局面。

慈溪市金山中学

篇6:金山教育简讯

一、基本情况:

金山中学的前身是金山农业中学,于一九六一年八月建立。一九六七年八月金山乡农业中学改为梨树县金山中学,位于金山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418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92平方米,建筑面积7.4平方米。现有10个教学班,学生325人,有教职工36人,大本以上学历34人,高级职称 7人,中级职称13人,学历达标率94%,教师队伍合格稳定、思想健康、专业素质优秀。

学校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 布局合理,教育教学设施完善,建有微机室、多媒体室、仪器室、实验室、体育器材室、图书室、等部室。现有理化生等教学仪器6900件,图书室藏书约2000册,音美教学设备10余种,体育器材10种80件,微机40台。校园绿化、美化、现代化融为一体,环境舒适、优雅。

多年来,学校积极践行“以德立校、以法治校、以研兴校、以绩强校”的路线,按照“德育先行、教学中心、后勤保障”这个工作思路,狠抓常规管理和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果。在连年荣获“目标考评先进单位”、“质量教学先进单位”的基础上,为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可持续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素质教育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二、主要措施和作法: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扎实有效。

县、乡两级多次下发文件,真正落实了政府包入学,学校包巩固的责任制。学校的辍学率连年控制在1%以内。校园建设,部室建设,教学手段现代化,师生办公、学习条件的改善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成立了相应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并抽出专人具体负责“档案建设”。体现了领导重视,学校组织落实,人员安排到位,保障措施得力。

(二)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积极推动新课改,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以来,我校坚持以育人根本、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以常规管理为突破口,以素质教育为着眼点,强化管理、优化管理,使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1、抓德育管理,做好管理育人

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摆放在首位,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各班级、各学科各展其长、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制定计划、落实措施,齐抓共管,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

一是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常抓不懈。学校充分发挥德育处、共青团的作用,组织全校师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争当文明学生、争当文明教师、创建文明班级、创建文明学校活动,师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学校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二是严格执行升国旗制度,坚持每周一次班级代表国旗下讲话,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为灾区、敬老院、贫困学生等捐款捐物,培养学生献一份爱心,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发动全校师生捐款,为灾区人民献上一份爱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团结协作和面对困难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三是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守则》、《八荣八耻》的教育、训练和学习,把德育工作具体落实到政治课、班团队活动,渗透到各科教学、各种课外活动,坚持从严、从细、从实、经常抓,抓经常,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四是以“五爱”为内容,开展德育活动,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齐头并进;五是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争取家长、社会的理解、配合与积极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根据实际,印发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召开座谈会,广泛地、诚恳地征询意见和建议,及时归类、认真整理、积极整改,力求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

2、抓行政管理,做到服务育人。

学校健立健全合理的行政机构,目标一致,灵活运转;实行计划决策,稳步推进学校工作;有明确的校风、校训和办学方略,强化师生养成教育训练;完善各种制度,依法按章治理学校;严控学籍管理,控制流生取消重复教育现象,禁止择校生,收齐适龄生,培养合格生。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到环境育人。

一是立足长远,认真做好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大力整治校园环境;二是绿化、美化环境,狠抓卫生工作的落实,责任到班,责任到人,保持窗明桌净,花草鲜艳;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三风”建设,定期布置展板、板报,定时、不定时检查、评比,奖优促劣;四是加强广播室建设,保持课余时间有音乐,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4、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做到教书育人。

一是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教育教学秩序井然,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行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开足开齐课程,重视语文、数学,突出艺体特长,活动类课程按规定开设,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效果,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二是规范教学过程,抓好备、辅、改、考、评六个环节的管理,钻研教材要深,课堂教学要实,作业练习要精,个别辅导要细,考试考核要严,评价评定要全面。严格考勤坐班制度,教师实行签到签退制,坐班查堂制,保障教学时间的投入;三是以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为载体,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挥学生的特长,组建体育、绘画、舞蹈、音乐等特长小组,着眼素质,培养能力;四是加强教研活动,积级推动新课改教案,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和新做法。要求教师做到“五个一”即上好一节示范课、评好一节公开课、讲好一节观摩课、写好一课好教案、写好一篇好论文。严抓平时,细抓定时,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我校积极开展新课程的交流、观摩和示范课,坚持领导深入班级听课制,努力创设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氛围;五是优化教师队伍,提高课堂效率。营造人尽其力、才尽其用的环境,激励教师能过进修、自学、培训、岗练等,提高业务能力,优化教师队伍;坚持“三为主”,做到基础实、思维活、兴趣浓、密度高,既注重“双基”又培养能力;六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后进生管理制度,努力做到热心、细心、耐心,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所有的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真正做到“两全”,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七是完善考评制度,全面、科学、客观、真实地考评师生的成绩,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重视和强化安全工作:

1.学校分层签定各种安全责任书,学校和教职员工分别签订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时段管理责任。班主任代表学校和学生家长、学生本人签订了安全责任书。

2.为确保学生往返途中安全,根据学生住居区域实行领导、教师包片负责强调安全。

3.周五放学前,全校学生统一集中,根据不同季节与气候强调安全工作。

4.每周一节安全教育课,分别由领导、教师、法制副校长讲解有关安全知识。

5.根据白马滩地域实情,有针对性的召开安全教育现场会。6.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值班巡查。确保师生安全,节假日均安排有人员值班。

四、着力创办和谐校园,共享教育公平

1.学校非常关注生活困难学生,把这些学生承包给领导班子,班主任、科任教师。从生活、学习,思想上关心爱护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完成义务教育。

2.学校在招生、分班、任课都做到公正、公平,不办“重点班”与“快慢班”。

3.引导学校人员处理好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让公平与爱充满校园。

4.学校每年以专题教育形式开展“控辍保学”教育宣传活动,确保适龄儿童,进得来,留得住。采取“预防与动员”并举,保证义务教育的落实。

5.“两免一补”工作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及时兑现,全面促进了“防辍促控保学”工作。

五、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到巩固提高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着几个问题。教师的学科专业化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老龄化严重,近三年面临退休的有7人,教师数量和年龄结构都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在学校的安全保障、饮食起居、学习活动、性格培养、习惯养成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就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提高。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1、进一步搞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延伸工作。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贯彻力度,依法确保家长送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严防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关注残疾儿童、贫困儿童、留守儿童上学问题,积极申报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一套督促、济困、监督、处罚等相关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2、学校要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不动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建成一支热爱集体、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对学生负责的教师队伍,做到教风严、学风浓、校风正。

3、不断增设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4、本学年争取食堂开业,并与局联系建一栋400平方米的标准社会宿舍,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后勤保障工作,把学校真正办成乡村孩子求知的乐园、幸福的家园。让全体住宿学生能吃得饱、睡得香、留得住,能安心生活,专心学习;能让领导满意、家长放心。

总之,学校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投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力争把我校办成让上级满意、家长满意、人民满意的文明学校。最后,恳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篇7:奉节教育简讯

2010年第1期(总第87期)

奉节县教育委员会 2010年1月5日

本 期 要 目

【要闻传递】

★ 傅忠莲到永安中学调研

★ 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专家来我县开展“扶贫支教”活动

【工作动态】

◆ 我县700多名师生积极参加“健康重庆 迎新登高”活动 ◆ 奉师附小与广厦希望小学结成共建单位

【校园传真】

▲ 全县各学校各展风采喜迎新年 ▲ 11岁女英雄勇跳堰塘救落水儿童 ▲ 奉师附小举行法制安全知识讲座 【要闻传递】

★ 傅忠莲到永安中学调研

近日,副县长傅忠莲带领县府办和县教委相关人员到永安中学,就‚个十百千万‛素质教育工程及英语特色教学进行调研。傅忠莲一行详细察看了相关文字材料和图片资料,认真观看了学生的英文‚电影模仿秀‛,对学生流利的英语及形象生动的英语配音模仿表示赞赏。傅忠莲要求:学校要在加强与四川外语学院、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和重庆外国语学校联系的同时,把‚个十百千万‛素质教育工程和英语特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把英语特色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拓宽视野,推陈出新,努力将学校创建成为三峡库区的一所外国语学校。

★ 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专家来我县开展“扶贫支教”活动近日,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专家一行来我县新民小学、长凼小学、甲高中学开展‚扶贫支教‛活动。活动过程中,沙坪坝区教师进修校的老师们不仅深入课堂上示范课,还与3所学校老师们就新课程标准的把握、灵活创造的使用教材、新课堂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艺术以及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进行深入交流,从理论上提升了学校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从实践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艺术,令全体教师受益匪浅。

【工作动态】

◆ 我县700多名师生积极参加“健康重庆 迎新登高”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全民登山健身活动的开展,打造‚健康奉节‛群众活动的亮点,营造欢乐、祥和、健康的节日氛围。近日,教育系统700名师生积极参加奉节县‚健康重庆 迎新登高‛百万市民大联动活动中,用运动驱除冬季的寒气,以崭新的精气神迎接2010的到来。在人民广场,运动员们跃跃欲试,蓄势待发。随着一声发令枪响,全体 2 师生犹如离弦之箭,朝着天鹅湖山顶大步迈进,其场面犹为壮观。在长约7公里的路程里,师生们个个生龙活虎、奋勇争先,经过近一小时的角逐,所有选手均成功到达目的地,并获得优异的成绩。

◆ 奉师附小与广厦希望小学结成共建单位近日,奉师附小与广厦希望小学结对共建协议签订仪式在广厦希望小学隆重举行,这标志着我县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仪式上,县教委副主任冉源洲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希望奉师附小及时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与广厦希望小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并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广厦希望小学大力支持和帮助。冉源洲要求,两所学校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真正实现两校共同发展、共同提高,让学生受益,让老百姓满意,为促进我县教育均衡发展作出贡献。随后,奉师附小的重庆市特级教师唐红和县级骨干教师柯容分别为广厦希望小学的老师做了专题讲座,上了观摩课。

【校园传真】

▲ 全县各学校各展风采喜迎新年 元旦前夕,我县各学校纷纷举行迎新年文艺展示活动迎接2010年的到来。活动中,广大师生尽情分享素质教育的收获和喜悦,共同祝愿明年更加美好。

奉师附小开展了‚经典故事,伴我成长‛故事讲演比赛活动。参赛同学个个身手不凡,绘声绘色地讲了《王二小》、《战斗英雄黄继光》、《小英雄雨来》等感人至深的故事。让真实、生动、富有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优秀故事深深的感染全体师生。

报国路小学举办了‚庆元旦 献爱心‘个十百千万’素质教育项目比赛‛活动,县教委、县民政局、永安镇教管中心和永安片区各小学分管领导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中,上海宇振境外就业有限公司为报国路小学贫困学生捐赠了4500元,用于为29名福利院学生和16 3 名贫困学生购买衣服鞋袜和文具。随后,学校还进行了诗词歌赋朗诵赛、名言警句团体抢答赛、太极拳团体赛等‚个十百千万‛素质教育工程项目比赛活动。

永安幼儿园举行‚迎新亲子游园活动‛,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集体跳起《祖国祖国我爱你》的舞蹈,精心设计的推小车、端球、投沙包等十几个趣味游戏,让家长和孩子们共享了一道丰盛的体育大餐。

白帝小学全体老师欢聚一堂,轮番登台,施展自己的才华。或演奏二胡,或奏笛子、箫、葫芦丝等,精彩的表演充分展示了老师们的艺术才能,升华了白帝小学‚扬民乐风帆‛的主题。

▲ 11岁女英雄勇跳堰塘救落水儿童近日,在奉节县康乐镇希望小学大门外10余米的水塘边,一名叫袁承志的5岁小男孩不慎掉进寒冷的堰塘中。当时康乐镇希望小学五年级(3)班学生曾静、陈黎巧、张鑫、尤金凤正在操场活动,听见学校院墙外传来急促的呼救声后,急忙赶赴现场。眼看着即将沉没的小男孩,11岁曾静毫不犹豫的跳进冰冷的水中,与岸上另外三名女同学联手施救,成功将落水小孩救起并送到医院救治,谱写了一曲挽救生命的赞歌。小英雄舍己救人的事情发生后,学校通过调查了解,授予曾静等四位同学‚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并将四位小英雄的先进事迹整理成小故事,集合‚唱读讲传‛活动,在个班进行传扬,号召全校学生向他们学习,让四位小英雄的精神在学校1500余名学生中生根发芽。

▲ 奉师附小举行法制安全知识讲座

篇8:金山教育简讯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根据问卷调查统计表明, 有30%的家长认为, 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要严管, 孩子不听话就得打骂;有5%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很淡薄, 不关心孩子的教育, 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义务;有的家长还没有摆脱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重男轻女, 他们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姑娘是帮别人养的, 儿子才是自己的。”这样的思想使一些女孩失去了与男孩相等的教育机会。现在社会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很多家长面对现实, 认为读书无用, 还不如早点让孩子步入社会学会独立, 减轻家庭的负担。

2. 家长素养不高

大多数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都较低, 据调查数据表明, 85%的家长都是初中或初中以下的水平。因此多数家庭在教育孩子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90%的农村家长想教育孩子, 但力不从心, 想关心和帮助孩子的学习, 但自己水平有限, 束手无策。在孩子的教养方式上, 有70%的家长缺少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只会以长辈的口吻命令或教训, 甚至打骂, 导致家长与孩子的距离愈来愈远。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与教育听之任之, 缺少必要的教导, 更缺少良好的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意识, 在孩子面前说脏话、酗酒、打骂、赌博等, 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如有个同学说:“我爸说了, 他小学毕业, 现在还不是照样当老板, 有钱有房有车, 比当年那些比他读书读得好的人好过多了, 读书有什么用, 又苦又累, 我才不干那傻事。你们等着吧, 以后我也跟我爸似的照样能当老板、当大款。”

3. 家长疏于家庭教育

据调查表明, 有30%农村家庭, 双亲劳动所得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 双亲为了生计忙于农活或奔波在外, 无法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教育, 甚至有些家长长期在外打工, 把孩子留守在家, 大一点的孩子还担负起照顾老人或弟妹的重任。

4.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调查结果表明, 有30%以上的家长愿意付出代价来培养自己的孩子, 但很少有家长明确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是否正确。有的家长一味地付出金钱来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刺激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 期待他们优厚的教育投资会换来丰硕的回报, 然而缺少对孩子精神上必要的关注与鼓励, 致使孩子在物质上形成过分的依赖, 精神上却无限的空虚, 因此失去了学习生活的动力支持。有的家长“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心切, 一味的对自己的孩子施加压力, 让孩子长期在一种高压的环境中成长, 致使孩子的身心超负荷承受压力, 感受不到童年生活的快乐, 甚至有的孩子认为这是一种还债式的生活与学习。有的家长认为有了物质的保障, 孩子的教育也就迎刃而解, 缺少与孩子必要的沟通和了解, 一旦出现了与孩子的分歧, 不是打就是骂, 长此以往就出现了代沟。

5. 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 家庭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婆媳关系、夫妻关系等一些敏感的家庭成员关系处理不当, 不但会导致家庭不和, 影响家庭的亲情感, 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6.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在的农民也懂得了享受生活, 听起来不错, 但看起来却不对劲。村里十里八里就有一小伙人, 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 打麻将、“斗地主”等娱乐。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 村民聚在一起玩得最多的也是这些“娱乐”。年轻人更会赶时髦, 高消费, 模仿影视明星, 不管有没有能力, 名牌服装、手机、首饰、化妆品一个赛过一个。如有个同学说:“我妈昨天打麻将赢了, 还给我买新衣服呢!”

7. 重智育, 轻德育, 忽视民族文化的教育

有70%的家长认为, 孩子的学业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好坏的全部体现, 认为孩子学习好了, 就一好百好, 缺少必要的家庭道德教育。有30%的家长确信他们的孩子不会在外面做坏事, 因为他们的孩子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好孩子。有5%的家长认为现在社会复杂, 如果自己的孩子太老实的话, 会在外面受欺负, 所以孩子从小就要有点“本领”, 该出手时就出手。还有10%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 他们交费让孩子上学就行。

纳西族有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 尊老爱幼、崇尚自然等等, 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对民族家庭的家庭教育曾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对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不加以重视, 所以得不到很好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这些年来丽江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外来的文化对纳西族文化有了很大的冲击, 特别是年轻人, 喜欢追求时尚, 因此忽略了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甚至有5%的农村家长不让孩子说纳西语, 开始就教孩子汉语, 认为纳西语对孩子以后讲普通话有影响, 随之找工作时也会有影响。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家庭中得不到很好的传承。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致有些农村家庭经济依然困难, 无法满足家长实施良好家庭教育和孩子接受良好家庭教育的经济条件。因此, 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生产力, 因地制宜, 发展科技型的农业生产, 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强政府和社会的扶贫力度, 对一些山区、高寒山区、贫困地区实行针对性强的扶贫措施, 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2. 提高家长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

家长的文化素质限制了子女的学习提高的水平, 虽然现在的媒体报道中有关家庭教育的节目也不少, 但他们的情趣与意识达不到一定的水平。因此, 大多数都视而不见, 同时, 也导致了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因此, 首先要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养, 建议在农村, 通过社区, 长期组织开展一些科技文化学习班, 从而提高农村成年人素质。配合当地学校和有关组织, 开展一些家庭教育的培训与交流, 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意识, 掌握一些科学的、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 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3. 加强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丽江各少数民族之间, 民族地区之间, 少数民族与外界之间的交流空前提高, 纳西族的传统文化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农村家长对本民族的价值规范、信仰、语言、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等的认同程度逐步降低。因此, 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增强家长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如政府的政策导向、组织大型民族节日活动或组织各种讲习活动等。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和感染功效, 使家长认识到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 激发家长的民族优越感, 增进家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让家长重视对子女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和言行中, 把好的品德、崇高的信仰、有益的知识和向上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

4. 杜绝社会不良风气, 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上一篇:初中广播站下一篇:数列高考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