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投资理性金融

2024-06-24

女性投资理性金融(共8篇)

篇1:女性投资理性金融

在当今社会,很多家庭中女性都是“财务部长”,随着经济增长和居民家庭财富的增加,女性在家庭理财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据一项全球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女性受访者在家庭财务决策中更具主动性,63%的内地女性受访者担当着家庭财务的决策者,比例高于男性受访者。因此,女性必须具备一定的投资理财观念,不然很难扮演好家庭的“财务部长”角色。

理财专家指出,相对于男性,女性更适合理财,“女性天生注重安全感,更倾向于站在家庭的高度上,关注资产的中长期价值”。因此,女性理财往往会考虑到子女教育、房屋购买、应急资金等问题,在投资理财上通常青睐低风险,稳收益的产品;同时,由于家庭各方面支出频繁,女性对理财产品的流动性也有一定要求。在此前提下,灵活性强、收益高、风险低的新兴理财模式P2P网贷理财成为女性投资理财的首要选择。

P2P网贷理财是一种起源于欧美的信贷理财模式,是投资者进行竞标向借款人放贷固定获取利息收益的行为,自发展以来由于其方便、快捷、无需抵押的优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女性理财的新热点。尤其是P2P小额信贷平台该平台凭借其灵活性强、起点低、期限短、收益高、风险小等特点,加上现金奖励、送礼品、返利奖励等活动,受到广大女性投资者的青睐。该平台同时加入合作担保机构推出100%本息垫付保障,在保障投资人资金安全的同时也保障投资人的最大收益。

俗话说“只有经济独立才能人格独立”,女性的独立要靠独立的财务来支撑,只有掌握了投资理财的奥秘,掌握了财务自由,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美丽。所以,对于女人来说,要尽早学习投资理财让“钱生钱”,为未来生活早作打算,掌控财源,活出自己的美丽和动人。做智慧女性,从投资理财开始。91财富之门

篇2:女性投资理性金融

一、高度重视、统一部署

我司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精心筹备做好湛江市2020年“金融知识普及月金融知识进万家争做理性投资者争做金融好网民”活动的准备工作,并结合相关通知要求制定并下发了《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湛江中心支公司2020年“金融知识普及月金融知识进万家争做理性投资者争做金融好网民”活动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统一组织、统一要求、统一部署,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具体负责活动的各项工作。

二、积极参与、营造氛围

为保障金融知识宣传专项工作的高效开展,我司一方面在公司前台放置包括扫黑除恶、防范非法集资、保障消费者权益等各类金融知识宣传材料,在职场内张贴宣传海报,利用led电子显示屏滚动显示金融宣传月的活动主口号“普及金融知识,防范金融风险,共建小康社会”,营造浓厚金融知识宣传氛围,动员全体员工参与金融知识宣传工作。同时,我司自行制作了金融知识视频,利用“抖音”等线上渠道进行金融知识普及工作,扩大金融知识宣传覆盖面,提高金融知识宣传实际成效。

三、广泛宣传、注重成效

我司通过多种渠道组织骨干员工先后三次开展活动,一是在中支本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面向客户宣传基础金融知识,合理引导客户理性参与金融活动,正确选择、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

二是到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开展以“普及金融知识,防范金融风险,共建小康社会”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面向广大市民宣传基础金融知识,协助提高市民的金融基础素养和风险责任意识,避免市民在开展金融活动期间遭受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的直接侵害,合理引导市民理性参与金融活动,正确选择、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是中支扶贫点吴川市梅菉塘尾社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面向农村宣传基础金融知识,协助提高农村青年的金融基础素养和风险责任意识,避免村民遭受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的直接侵害,我司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对照目标任务,确保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宣传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保险知识,对切实推进社会公众与保险行业的良好互动,进一步加深大众对保险知识方面的了解,共同营造良好的金融保险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司将以此次宣传活动为契机,严格按照各级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工作要求,把保险知识普及工作常态化,提高保险知识普及活动的力度和广度,践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保险服务。

特此报告

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湛江中心支公司

篇3:女性投资理性金融

行为金融学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据, 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 并辅以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观点, 通过研究人的行为认知偏差对决策的影响来解释人们的行为。行为金融学的出现对于金融市场中出现的异象给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 也正是因为其贴近现实的假设, 使得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Kahneman和经济学家Tversky于1979年提出了期望理论, 来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进行决策选择。该理论认为, 大多数的投资者并非标准金融投资者, 而是行为投资者。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是以期望理论为核心。

Tversky和Kahneman通过实验发现, 人们在进行心理计算的时候, 对于预期损失的估计会比预期收益高出两倍。正是因为人们对亏损与盈利的主观效用不同, 人们在投资时普遍有损失规避的心理, 因为不想兑现损失, 从而导致了不理智行为的出现。

再次, 人们在处理信息时不使用贝叶斯法则, 而在评价事物发生的概率时是通过主观判断获得的。通过实验发现, 在评价效用时, 人们对于不同的效用值所对应的事件发生概率的主观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人们往往高估低概率事件的概率而低估高概率事件的概率。

最后, 期望理论认为框架效应影响着人们的决策。所谓框架效应就是同样的一件事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述出来, 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 从而影响人们对于风险的态度。

为行为金融学奠定基础的还有噪声交易理论。噪声交易的概念最早由Fischer Black提出, 之后J.Bradford De Long等在1990年研究了金融市场上的噪声交易者风险, 并提出了所谓的DSSW模型。DSSW模型将市场上的投资者定义为信息投资者和噪声投资者两类, 信息投资者掌握内幕消息, 能够对资产回报进行理性预期从而发现套利空间, 是理性投资者;而噪声交易者不具有内幕消息, 他们只是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进行投资, 进行的是非理性的交易。这样不仅信息交易者的投资会受噪声交易者的影响, 噪声交易者之间的行为也会彼此影响。通过研究DSSW模型得出结论噪声交易者通过承担更多的由他们自己创造的风险, 可以比厌恶风险的理性投资者获得更高的收益。当大量的交易者都聚焦于某一信息并发生极端反应时, 就会导致羊群效应。

二、行为金融学对金融异象的解释

随着金融研究的不断深入, 有效市场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人们并不总是以理性态度做出决策, 在现实中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 从而推动了行为金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行为金融学认为金融异象的产生是跟人的认知偏差相关的。金融市场中的认知偏差很多以下几种主要现象进行描述。

(一) 过度自信偏差

所谓的过度自信就是与其他交易者的信息相比, 认为自己的信息准确度更高。当人们受到过度自信的影响时便很容易出现认知偏差, 此时的人们在处理信息时普遍会过度反应或者反应不足。在证券市场上, 过度自信的结果表现为过度交易, 人们频繁的交易他们手中的股票。Terrance Odean 通过研究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在证券投资中的影响得出结论认为, 频繁的交易会降低投资者的回报。事实上过度自信不仅存在于普通投资者, 专业人士同样具有过度自信的心理, 尤其是在高换手率的中国股票市场上, 认知偏差普遍存在于人们当中。

(二) 损失厌恶与后悔厌恶偏差

在前面描述的预期理论当中其实已经隐含了投资者损失厌恶的心理。Tversky和Kahneman给出了这样的例子, 假设有两项选择, 一是确定损失7500美元, 二是75%的概率损失10000美元, 25%的概率没有损失, 结果绝大多数人选择了后者。也就是说人们为了避免确定的损失, 宁可冒巨大的风险去阻止损失的发生。

与损失厌恶相似, 后悔厌恶是人们为了避免行动后后悔而不采取行动的心理。为了避免后悔投资者往往做出许多不理智的行为。例如Erlich等通过调查发现新买入汽车的人在购买完后有选择性地避免阅读他们没有选择的车型的广告, 而关注他们选择的车型的广告。后悔厌恶心理同样会使人们提早卖出盈利股票而长期持有亏损股票。

(三) 框架效应偏差

所谓的框架效应就是人们面对本质上一样的事物时即便只是描述上的一些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而将两个描述上不同但实质一样的事物看成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以下是Tversky和Kahneman对框架效应的经典试验。一支部队选择两条路突围, 如果走第一条, 200名士兵可以得救;如果走第二条, 有1/3的可能600人全部得救, 但2/3的可能600人全部死亡。对于此大部分人选择了走第一条路。但是当上述情况被描述为, 如果走第一条路400人将丧命;如果走第二条有1/3的可能全部得救, 2/3的可能600人全部死亡, 大部分人选择了第二条路。但事实上这两种描述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但选择的结果却截然相反, 可见头脑在衡量各种复杂的可能性时走了捷径, 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产生了框架效应干扰了人们的决策, 从而产生了偏差。

三、行为金融角度的股市泡沫研究

20世纪80年代,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的金融资产价格长期偏离宏观经济基础并最终崩溃的现象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 行为金融学理论基于投资者非完全理性假设, 通过分析投资者非理性心理和行为, 对股市泡沫问题给出诸多解释, 而且分析过程更加符合现实状况, 为股市泡沫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Black首先将噪声概念引入泡沫理论中, 把市场有效性和噪声结合起来研究, 认为噪声交易使股票价格成为噪声价格, 价格不能充分反映信息所包含的内容, 从而使市场的有效性大为降低。在股市交易中, 噪声交易者不断通过交易将噪声累加到股票价格中, 股票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 形成股票泡沫。

在噪声交易理论的基础上, 部分学者将信息和投资者心理联系起来分析资产泡沫问题。Barberis等所提出的投资者情绪BSV模型认为:当投资者使用公开信息预测未来现金流时产生的系统性误差, 造成股票价格偏离基本价值, 产生泡沫。BSV模型涉及两个认知偏差:保守性心理和代表性心理。保守性心理是指当公司宣布收益利好消息时, 造成投资者反应不足, 价格上涨很少的心理。但随着收益的兑现, 代表性心理又会导致投资者相信这家公司有很高的收益增长率, 并预测在未来将有较高的收益。投资者反应过度造成价格偏离基本价值, 这种偏离实际上是由投资者情绪造成的非理性泡沫。

Daniel等提出的DHS模型强调投资者对私有信息而非公共信息理解的偏差。模型假设投资者对其研究得到的私人信息而非公共信息过度自信, 如果私人信息是有利的, 过度自信意味着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将使价格提高并偏离真实价值, 造成市场出现泡沫, 而未来的公开信息会导致价格向基本价值回归。这种由于自我归因偏差导致的非对称反应意味着初始的过度自信之后一般会出现更明显的过度自信, 导致泡沫膨胀加速。

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心理, Scheinkman和Wei Xiong建立了连续时间状态下的泡沫均衡模型, 模型认为市场投资者对资产的基础价格具有不同自信程度, 导致了泡沫的产生。在卖空限制的交易机制下, 投资者对资产的观点相反导致交易的持续。资产持有者可以将资产卖给对资产更加有信心的买方, 随着交易的不断进行, 价格持续偏离股票的基本价值, 导致泡沫不断膨胀。

市场流动性过强, 系统风险过高, 这是中国证券市场噪声交易过度的曲型特征。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指标——换手率是衡量市场噪声交易程度的首要指标。由于中国投资群体整体理念的不成熟, 中国股市的换手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 投资者的主要收益来自股票的价格波动而非上市公司的经营回报, 过强的流动性导致市场整体价格水平趋向不断升高, 因此系统风险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流动性过强引起的。从整个市场的角度看, 适度的噪声交易有利于保持市场的流动性。但与此同时, 如果噪声交易的增加造成了过度投机和内幕交易, 将会导致整个市场的效率降低, 证券市场也将失去价值发现、资源配置的功能。

证券市场的形式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市场情绪。中国市场上的投资散户多数是行为金融学所定义的噪声交易者, 他们的交易使得市场发生不规则的变动, 市场价格偏离基础价格。

另外, 还有些学者将信息和投资者交易行为结合起来, 用反馈理论来分析股市泡沫。反馈理论在证券市场中体现为正反馈交易策略, 即指那些在价格上涨时买入、下跌时卖出的交易。DeLong, Shleirer, Summers和Waldmann指出正反馈交易策略为市场趋势提供了一种强化机制, 导致被交易资产价格大幅的波动, 造成股市正反馈泡沫。由于利好消息出现, 公司在本期股价上升, 正向反馈交易者会在随后期间购买股票, 引起价格的进一步上升。一方面, 这产生了盈利公告事后偏差;另一方面, 由于价格上升超过其基础价值所决定的价格, 所以随后的收益一般会很低, 产生了长期逆转。如果噪声交易者采取正反馈策略, 则理性交易者知道噪声交易者的行为, 因此可以在噪声交易者需求之前买入资产而获利, 这反过来又加剧了价格偏离基础价值的程度。Sentana和Wadhwani (1992) 在Shiller的工作基础上构建了度量正反馈交易策略的模型。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 理性交易者和正反馈交易者共存的市场上, 股票收益显示出明显的自相关, 当市场波动性较大时, 这种自相关的特征更加显著。

我国股票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股票市场的基础性制度还不够完善, 再加上中国进行股票市场试验的独特的时代背景和经济背景, 使得各种诱发泡沫产生的因素的作用得以进一步强化, 导致市场投机性强, 进而产生较大的泡沫。股票市场供求失衡导致了在股票上市交易之初, 许多公司的股票价格就已经高过其内在价值, 这便为噪音交易者价值误判提供了心理依据。价格含有泡沫成分的股票上市交易之后, 即使股票价格已经远大于其内在价值, 投资者也愿意购买。原因是投资者预期股票将来的价格会更高, 从而可以通过买卖差价来获得资本利得。这样一种股票价格会永远上涨的预期是整个市场自我实现的结果, 即所有的投资者都认为股票价格会上涨, 股票价格就真的上涨了, 即使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这就鼓励了噪音交易者, 使他们坚信这种泡沫可以长期存在并且越来越大。我国证券市场存在显著的正反馈交易现象, 这种现象大大降低了市场的稳定性。

四、结尾

行为金融学在有限理性的假设条件下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会产生认知偏差, 这样的假定更加贴近了真实生活。虽然人们的这些行为都带有非理性成分, 但这样的非理性又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这是人脑的本能部分在起作用的结果。虽然人们无法摆脱这些本能的影响, 但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人们是可以削弱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的, 如人们通过不断告诫自己要谨慎投资就可以减少过度自信的影响。

任何学科的研究目的都在于更好的认识世界, 从而使事物朝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研究行为金融学也是要为人们的现实活动进行指导, 通过揭露人们的心理情况来不断警告人们的投资行为。近期的全球金融危机归根结底就是无数个人非理性行为的结果, 是人们过度的贪欲造成了行为金融学所描述的心理一一呈现, 为了使金融市场更加稳定, 各国都有必要对投资者行为进行引导以减少盲目行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乔齐姆.高德伯格, 鲁狄格.冯.尼采 (Joachim Gold-berg, Rudiger Von Nitzsch) 著.赵英军译.行为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陈野华.行为金融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3]赫什.舍夫林著 (Shefrin, hersh) .贺学会主译.超越恐惧和贪婪-行为金融学与投资心理诠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4]安德瑞.史莱佛.赵英军译.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5]罗伯特.J.希勒著.廖理, 范文仲, 夏乐译.非理性繁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6]Shyam Sunder, “Experimental Asset Markets:A Sur-vey”A.J.H.Ka gel, A.E.Roth.The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445-500.

[7]Shiller, R.J。Stock prices and social dynamics.Brook-ings Paperson Economics Activity, 1984.

[8]Martin T.Bohl, Pierre L.Siklos.Empirical Evidence on-Positive Feedback Trading in Mature and Emerging StockMarkets.Working paper.2003.

篇4:女性易发“生理性浮肿”

浮肿常常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心脏病、肝病、肾病、内分泌疾病及某些营养不良性疾病等,都可能出现浮肿症状,一般情况下应该到医院去就诊。但有些浮肿是一种生理反应,如果你遇到了下列“浮肿”的麻烦,不妨对照一下。

1特发性浮肿,或称为血液循环不畅的浮肿。张阿姨的症状就属于这一类。血液循环代谢能力差,脸部浮肿现象经常发生。这个群族包括了习惯在睡前大量喝水的人、经常久坐不动的人、平常饮食习惯口味重的人、经常熬夜的人以及天生体质代谢差的人。影响所致便是血液循环效果变差,来不及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去,水分滞留在微血管内,甚至回渗到皮肤中,便产生了膨胀浮肿现象。这种浮肿在起床活动一会后,就会慢慢自动消退。

2反应性浮肿。有些人在炎夏高温的情况下,特别是身体较胖又不爱活动的人,受环境温差的影响,常莫名其妙地发生下肢浮肿。夏天过后,就会自行消退。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炎热高温引起体表血管扩张,动脉血流量增加;浅静脉的扩张,使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再加上站立或久坐,体液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间隙中渗聚,回流缓慢,从而引起下肢浮肿,多发于身体肥胖或年龄较大的人。

3营养不均的浮肿。饮食习惯“口重”的人常出现下肢浮肿。尽管我们一直强调“低盐”饮食,可有些人就是习惯“口重”。饮食中盐分过多,如果又缺乏某些矿物质,就容易造成营养失调性浮肿;如果还有一些慢性病,那浮肿就更明显。

4体位性浮肿。长时间站立、行走、下蹲或坐位时,会发现下肢或双脚“发紧”。女人逛商店是最有体会的了,若稍事休息或改变体位后一段时间,浮肿可自行减轻、消失。近年来研究发现,人在直立体位时,体内醛固酮分泌增加,可造成暂时性水钠潴留。因此引起水肿。一些工作上须长时间站或坐的人,如学校的老师、手术室的主刀医师,因重力的关系,血液和水分回流速度减慢,容易在膝以下部位出现浮肿。

5经前期浮肿。有些健康的女性在月经来潮前一周或半个月内,出现眼睑、手背、脚踝甚至双下肢轻度浮肿,或伴有乳房胀痛、盆腔部沉重感,以及烦躁、易怒、失眠、疲乏、头痛等神经官能症症状。这类浮肿多与月经周期变化和内分泌功能改变有关,属正常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时,排尿量增多,浮肿及其他症状就可逐渐消退。

6药物性浮肿。服用某些药物后,脸、手、足出现浮肿,停药后浮肿会逐渐消退。如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睾丸酮、雄性激素、胰岛素、硫脲、甘草等药物,可引起体内水钠潴留,导致浮肿。

浮肿是一种经常容易出现的症状,有时也会莫名消失,因此容易被忽视。对于浮肿应该尽可能及时查明原因。如果是由于疾病所致。则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上述生理性浮肿则不必忧心忡忡,更不必乱用药,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防治。

1保持乐观情绪,长期坚持适当锻炼,如散步、慢跑、健身器械锻炼等。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适应能力。

2选择食物,应以低脂肪、低胆固醇,少糖、少盐,富舍蛋白质、维生素为原则,芹菜、萝卜、菠菜、番茄、大豆、蘑菇、大蒜、水果以及豆制品等食物可多吃一些。

3避免久坐久站,经常活动下肢,注意经常上抬两下肢,以利于血液回流。

4保证良好的睡眠,起居有规律。

(编辑林妙)

篇5:理性投资培训心得

前段时间上交所要求各会员组织员工学习对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教育的内容,此次学习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市场监管案例介绍、投 资 者 适 当 性 管 理和上交所多层次蓝筹股市场建设与展望。

第一部分主要学习了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体系,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以及三位一体的监管架构(上市公司监管、会员监管、市场监察),全方面对市场各参与方进行严格监管,防止违规发生。接下来重温了近几年来一些违规案例对以后的工作保持警惕,包括内幕交易案例、市场操纵案例和盲目炒新。

第二部分主要学习了投 资 者 适 当 性 管 理,用郭主席的话说就是要确保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人。这部分讲的比较深入,也因为对将来我们各会员单位的具体工作有着直接的关联,先从美国等发达资本市场对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起源讲起,接着讲了我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与证券公司业务发展,包含了一系列公布的规定和业务实施细则,最后了解了交易所有关会员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工作要求,从各项工作细节入手对日后各岗位工作进行了细则要求。

第三部分主要学习了上交所多层次蓝筹股市场建设与展望。先对上交所市场发展进行了回顾,接着认识多层次蓝筹市场,具体分为三个层次:上证180(经典蓝筹)、上证380(新兴蓝筹)、上证580(潜力蓝筹),最后明确了蓝筹股市场建设新使命就是加强市场服务,推进市场发展,倡导价值投资要有合适的投资选择,由此必然要加强蓝筹股市场建设。

北京石景山路证券营业部 市场部 贺毅龙

篇6: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在投资活动中,个人投资者常常表现出一些非理性行为。

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之一是他们没有按照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分散风险。首先,他们的资产组合中资产的数量远远低于分散风险所要求的数量,因此不足以分散风险。造成这种分散风险不足的原因是投资者的过度乐观、过度自信。投资者在组合自己的股市投资时相信自己具有准确选择股票的能力;相信了解少数几个公司并投资于这些公司比分散投资更能降低自己投资的风险因此他们相信自己可以通过选择少数几只股票并只投资于这些股票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并同时获得高于市场的回报。这导致他们将投资集中在少数资产上。其次,投资者在组合自己的投资资产时即使考虑了分散风险,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幼稚型分散风险”的倾向,即将投资在各种资产中频军分配。这种倾向是两个方面的心理原因导致的:第一,幼稚型平均分配资金可以帮助投资者将少未来的遗憾。再分配投资资产时,投资者有两种方法分配资产。方法之一就是依照1/N简单经验法则,在各种资产之间平均分配自己的投资资金;方法之二就是依据资产组合理论,通过大量的计算而组成一个效率组合。按方法二分配资金可能在未来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遗憾。这是因为如果投资这一局资产组合理论,通过大量的计算而将70%的资产投资于股市,而股市随后大幅度下跌,时候宗明会导致投资者相信自己本来就知道或者应该知道故事会下跌,本来就知道或者应该知道不应该那么多的资金投资于股市。更让投资者感到遗憾的是,本来就有一个简单、无需大量计算的分配资产的方法(即1/N经验法则),自己却放弃了这个简单的方法,并遭受了重大损失。第二,幼稚型分散风险符合人们的维持现状偏好。由于有界理性,人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是常常尽量将问题简化。再组成资产组合是,1/N经验法则简单而直观,而资产组合理论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因此投资者可能将1/N经验法则作为分配资金的当然方法或者自己的习惯行为。

再次,投资者以跨期投资法分散风险。他们认为,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股市的风险也就相应降低。投资者相信跨期投资能够分散风险首先是因为他们错误地将小概率事件当做零概率事件,即相信股市长远投资者获得负回报的概率为零。其次,跨期分散风险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它可以帮助驼子这推迟将账面上的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

另外,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还表现出明显的本地偏好。投资者将绝大部分资金投资在自己所居住的国家的金融市场中,而且将大部分资金投资在自己任职的公司及公司总部距离自己居住地近的公司中。造成这种本地偏好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投资者受到信息幻觉得影响,即他们错误地认为自己具有对国内公司、本地公司、自己任职的公司信息上的优势;第二,投资者认为他们更熟悉国内公司、本地公司、自己任职的公司,因此这种熟悉性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让他们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投资;第三,投资者对自己过度乐观,因此他们认为自己国家的股市、自己公司的股票比其他国家股市、别的公司股票的风险更低且回报更高。投资者常常过于频繁的买入、卖出股票,而交易过量导致投资者的回报率下降。投资者过于频繁的交易是他们过度自信导致的。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认为自己对信息的处理比别人争取,认为自己能够比别人从公开的信息中发现更多、更有用的潜在信息。因此他们很可能会认为自己能够比别人更准确的预测市场的走向或者更准确的评估资产的价值,从而进行投机性交易。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自我归功的心理偏向以及信息幻觉、控制幻觉等等又强化人们的过度自信倾向。

投资者在卖出股票的时候,常常是将已经获益的股票卖掉,而不是将亏损股票卖出。之首先是因为投资者错误地相信,即使在很短的时间中,股市也会表现出回归平均值的特征,即股票价格在下跌之后会很快上涨。投资者对损失的厌恶也导致他们不愿将已经亏损的股票卖掉,从而避免将账面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在买入股票的时候,投资者买入的股票常常是

那些足够引起他们注意的股票,主要是因为人们对那些以直观、生动、形象、突出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信息反应过度。

篇7:企业投资行为的非理性

企业投资行为的非理性

在企业投资规模既定的前提下,企业投资内部结构成存在很大差别,有企业主动扩大生产规模的基本建设投资﹑技术改造开发投资;也有因企业销售困难而被动增加的存货资;还有企业通过合资经营﹑兼并收购等形式扩大生产规模的股权投资;等等。企业投资结构不仅决定着企业投资效益的好坏,而且对一

国经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深化有有深远影响。

1.企业技术改造开发投资不足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决定我国企业投资结构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基本建设投资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投资结构在20世纪初90年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远大于要素投入的贡献,技术进步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原有的企业投资结构中由于技术改造开发投资不足,迟滞了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从长远看,影响了企业竞争力和企业价值。

尽管技术改造开发投资对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认识,但是从实际的技术改造开发投资情况看,更新改造投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八五”以来逐年下降,从“七五”时期的35左右下降到30左右,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显得很低。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比例高达77,日本制造业在同期该比例达到50,原材料行业达60,而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技术改造投资比例也都在40以上。从企业技术开发的经费支出看,我国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从1990年的133亿元增加到1994年的339亿元,增加近2倍。但是,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却仍然只有1.37,而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一般为3到5左右。

造成我国企业投资结构中技术改造开发投资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技术进步的动力来源于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创造新产品所能带来的超额利润,技术进步的压力来自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国有企业还不是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缺乏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动力和压力,缺乏应有的风险机制和责任机制。第二,我国目前的技术创新机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传统的技术创新机制下,首先由国家制定科技发展战略,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接受上级的技术研究和发展任务,完成任务后交给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会同主管生产部门商量新技术的中试和生产安排。企业在接到任务后在实验﹑调试,直到生产出合格产品。在这种僵化的技术创新机制中,生产和科研脱节,企业没有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承担起技术开发,中试和试生产的主要任务。第三,企业技术开发投资相对于企业的一般投资项目来说是高风险高收益项目,一项产品创新,从构思到设计,从开发到中试,最后成功地投入市场,成功的几率只有1-2。产品从开发﹑中试到投入生产的资金需求之比大致为1:10:100。长期以来,我国对创新企业的金融支持主要通过向其提供低息贷款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与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不相适应,影响了我国的创新企业的发展。由于我国对代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企业缺乏相应的金融支持制度,限制了这种具有高技术开发投资倾向的企业缺乏相应的金融支持制度,限制了这种具有高技术开发投资倾向的企业发展,这也是构成我国企业技术开发投资比重过低的原因之一。

2.企业购并投资不足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企业面临着增长方式转变和重大结构调整的任务。党的“十五”大提出,需要以资本为纽带,建立一批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企业收购兼并被提到战略高度。然而,反观90年代以来我国的企业收购兼并所走过的历程,政府干预式的非市场化痕迹十分明显。政府干预过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主管部门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需要,阻碍本部门或本地区企业被其他部门或地区企业兼并,分割企业购并市场;二是政府硬性牵线搭桥,进行“调整合并”。这种通过行政手段,为了消灭当地企业亏损需要而促使资产流动的“调整合并”,由于忽视了通过市场化的产权转让优化配置存量资源的问题,其结果往往是效率不高,没有真正实现企业购并的目的。

相对于我国目前面临的巨大的结构调整任务,企业购并投资显得微乎其微,难以胜任企业购并市场的主角位置。我国企业购并投资之所以没有在企业投资中占一席之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企业投资选择来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首先,对于发起购并的企业来说,购并往往涉及一次性较大的现金支持,这对企业内部现金流量和融资能力是十分严峻的考验。我国企业大多数是以银行为融资来源,单一的企业融资渠道,使企业缺乏稳定的资本资金来源,极大地限制了企业内部现金流量水平和融资能力的扩张,进而使大批潜在的企业购并投资由于财务和融资方面的限制难以实现。此外,为了降低购并一次性支付的额度,发起购并企业可以采取多样化的策略,以低成本达到购并的目的,如以获得控制权方式或以争夺股东代理权方式等等。但是由于

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目前企业购并基本上采取整体接受方式,通过资本市场的低成本购并策略难以实施,这无疑增加了企业并购并投资的难度。其次,企业购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购并对象选取是否得当和发起购并企业的出价是否合理,这需要对购并对象的经营情况和资产质量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估。发达的资本市场通过持续的信息披露机制和市场价值指标为发起购

并企业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企业购并市场的交易成本。由于我国企业产权证券化比例较低,企业购并更主要依靠非证券化的产权交易中心。这种非证券化的产权交易中心一般有沟通信息﹑咨询服务﹑资产评估和法律顾问的功能,其目的是通过专业化的服务降低企业购并市场的交易成本。然而,目前的产权交易中心一般有地方政府的体改委或国资局牵头,地方在政府批准,普遍带有明显的政府背景和行政色彩,交易主体职能﹑中介职能和监督职能容易混淆,仍旧是市场化程度很低的产权交易组织,这使得我国企业购并投资与新增投资相比交易成本过大,一般企业大都偏向于新增投资,抑制了企业购并投资动机。

3.企业投机偏好明显

在企业技术改造开发投资与购并投资不足的背景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则由于投资环境﹑治理结构和自身竞争的制约,不愿对实体经济领域进行长期投资,产业资本失去对实体经济领域投资的兴趣,为获得短期收益,将大量资金投入资本市场,使得市场价格水平不断升高,既形成了实体经济中的泡沫成分,也逐步加大了虚拟经济中的泡沫,并成为引发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的潜在因素。反映在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变化中,年终不分配红利的上市公司比例由1994年不足10上升到1997年的48,而1998年更高达55以上。市场对资金的引导作用也显现出来,当企业意识到市场这一特点后,纷纷将企业投入到高收益的短期投资中。2000年,深沪股票市场发行上市了133只新股,一级市场有效申购冻结资金共157560.8亿元,每只新股平均的申购资金为1184.66亿元。按每只新股3天的冻结期计算,2000年一级市场每只新股的申购资金总额为3553.98亿元。按开盘价和上市最高价平均计算,一级市场申购者从中获利834.48亿元。全年申购资金的收益率为23.48。1996年为7.40,1999年为8.07,2000年为7.55,基本处于下降趋势。而515家国家重点企业在2000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仅为7.15,远低于同年投资深沪两市股票的收益率和一级市场申购新股的收益率。另外一种投机方式则是1998年以后,出于对开放创业板市场的预期,大量的投机性资本投入到创业企业中,以获取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间的投机性资本收益,是投机资本新的表现形式。

篇8:女性投资理性金融

关键词:行为金融理论,投资者行为,非理性

1 投资者行为理论综述

1.1 经典金融学的无约束理性假设

传统主流金融学是在西方经济学的知识架构上发展起来的, 它继承了投资者是理性的、市场完善、投资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以及理性预期等经济学的理想假设。在传统主流金融学看来, 投资者是理性经济人, 具有不受限制的理性, 即投资者的认知能力、运算能力不受任何约束, 因此能够在头脑中进行无所不包的概率计算:投资者的所有活动都是以扩大自己的预期效用为目的的, 他还预期市场的其他参与者也都以扩大他们自己的预期效用为目的:证券产品的价格充分反映了投资者及全体市场参与者对信息的理解和认同, 因而, 证券产品的价格是随机漫步的、具有不可预测性, 没有人能够持续获得利润。简言之, 经典金融学是以完全理性的投资交易行为和完美无暇的市场基础为其理论假设的。

1.2 行为金融学的有限理性假设

在经典金融学理论发展的同时, 有关金融市场的经验研究发现实际中存在着许多主流金融理论所不能理解的异常现象, 主要包括:易获得性偏误、代表性偏误和锚定性偏误、价格反转、价格惯性、规模溢酬、封闭基金折价现象、过度自信、交易过度、后见之明、反应过度、反应不足、损失厌恶、认知失调、时间偏好、自我控制等等。人们发现, 那种基于投资者具有完全理性预期、完全价格弹性以及完全信息假设的金融经济理论, 与现实金融市场实践发展之间的偏差越来越大, 也无法解释金融市场中日益增多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这激起了许多学者对于无约束理性假设的反思和修正。而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类的心智、生理能力受到各方面的约束, 因此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由此, 以心理学对投资人决策过程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重新审视整体市场价格行为的行为金融学逐渐开始兴起。

在行为金融学来看, 投资者非理性的投资行为, 正是投资者不具有无约束理性的有力证据。基于对人类理性有限性的认识, 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Herbert Simon (1955) 提出了有限理性 (Bounded Rationality) 的假设。在他看来, 经济学是研究在有限而相互竞争的用途之间对稀缺资源的分配, 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是稀缺物品, 因此, 就定义本身而言, 经济学是研究有限理性的, 即有限理性应该成为经济学研究中的基础。

2 对中国股市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探究

2.1 基于中国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综述

行为金融学发轫于美国, 其大多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都是建立在美国社会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之上。然而, 不同国家的市场投资者由于文化和社会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投资行为偏好, 而且我国的证券市场目前并不十分成熟, 长期以来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分布畸形结构以及天然的制度缺陷等问题。那么, 在西方成熟市场大行其道的行为金融学理论是否适用于我国现阶段的证券市场呢?答案是肯定的。对此问题, 一批中国学者已经开始针对中国投资者的具体情况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下面本文将简述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进展。

我国对行为金融理论最早的研究来自于彭星辉、汪晓虹 (1995) , 他们运用调查分析法对上海市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特点和个性心理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反应性个体 (感受性高, 活动性低) 倾向选择较为保守和低风险的投资策略;低反应性个体 (感受性低, 活动性高) 倾向选择较为冒险和高风险的投资策略;不同气质类型的投资者在投资绩效上没有显著差异。

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些特殊因素也对于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形成有着较大的影响, 甚至造成了很多异常市场现象的发生, 这一点是与发展成熟的美国股市有所不同的。我国学者对此亦多有研究, 如李心丹 (2002) 基于Logit建模对中国投资者交易行为动因进行的实证检验发现:政府政策面和消息面对于投资者行为影响巨大, 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政策监管的满意度不高、对市场微观现象的不认同、对信息披露的不满意是削弱其投资意愿的重要动因。

朱小斌, 江晓东 (2006) 对中国股市的中国股市高换手率展开系列实证探究, 他们基于福建漳州某家证券交易所等一系列数据发现照成中国股市高换手率的三个原因:文化差异、投资者幼稚和性别差异。具体来说:一是处于集体主义文化氛围中的中国投资者由于可获得亲朋好友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而更倾向于过度自信;二是中国股市是新兴股市, 股市投资者普遍股龄短、经验少、风险意识较弱, 在投资心理上显得不够稳定和理性;三是倾向于过度自信的男性投资者在中国股市占有多数, 因此, 男性的过度自信主导了中国股市的整体行为风格──过度交易。

王章红 (2006) 发现, 我国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 证券分析师的信息挖掘活动并无多大价值, 其信息某种程度上而言, 属于噪音信息, 相反增大了市场的波动幅度, 扰乱了价格体系, 证券分析师也存在着鱼目混杂, 其挖掘的信息还须进行二次挖掘。

林树、俞乔、汤震宇、周建 (2006) 运用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无论牛市熊市, 都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个人投资者, “赌徒谬误”效应对股价序列变化的作用均要强于“热手效应”, 也发现了这些投资者存在着明显的“处置效应”。

2.2 中国股市的非理性行为表现及其行为金融学解释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特殊历史阶段决定了它的不完善性, 转轨和新兴的双重特征, 文化与社会的特质使得我国证券市场市场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投资者行为不单易受其本身的心理认知差异的影响而且易受到外界环境噪音的干扰。这表现为投资者的投资理念还相当稚嫩, 散户依靠四处打探消息和凭借技术分析法期望能够与庄共舞, 战胜庄家。许多投资者寄希望于政策的变更而一夜暴富, 在政策变更上下赌注。投资者投资股票的目的不是现金红利 (也几乎不可能) , 而是资本利得或股价买卖价差, 这使得投资者倾向于短期炒作, 投资者追涨杀跌, 跟风现象严重。下面我们通过三种常见行为来看一下中国投资者非理性的程度, 并试着从中找到行为金融学的解释。

2.2.1 过度交易 (Excessive Trading)

依照经典金融学理论的分析, 在没有任何消息的披露的情况之下, 投资者是更加倾向于选择维持现状, 也就是说市场交易量会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之上。然而, 由图1可见, 在中国, 市场换手率始终居高不下, 并且远远高过其他国家和地区股市。如果说, 用十年前国内股市规模小、市场以散户为主, 故而投机性较强的理由, 可以解释当时股市换手率过高的现象的话, 那么如今, 中国股市已经进入了机构投资者时代, 共同基金所支配的股票市值超过了3万亿元, 占市场流通市值的30%以上, 为何还保持如此之高的换手率呢?看来, 在中国机构也同样有交易偏好。

对这种过度交易的行为, 经典金融学无能为力。行为金融学则利用人们过度自信的假设, 很好的解释了市场上证券交易频繁的原因。他们认为, 正是由于投资者过度自信, 使得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的可以确保给他们带来高回报率的信息, 并且坚持相信自己能够通过交易获得高于平均回报率的回报, 由此导致了过量交易的产生。

2.2.2 处置效应 (Disposition Effect)

所谓处置效应即投资者倾向于推迟出售处于亏损状态的股票同时过早卖掉处于盈利状态的股票。具体来说, 处置效应有两个推论分别对应投资者处置资产时的两种情况:推论一, 投资者更愿意在盈利时卖出他们所持有的资产, 而不愿意卖出那些比他们购买时资产价格低的资产;推论二, 投资者总是过长时间地持有那些持续下跌的资产, 而过快地销售了那些正在上涨的股票。Shiller (1999) 认为, 是带有自我欺骗倾向的“准神奇式的思考” (Quasi-magical Thanking) 导致了处置效应:个人觉得损失的东西, 某种程度上有机会扭转损失。向锐、刘勇和李琪琦 (2007) 的调查发现, 投资者平均的“卖盈股票次数与卖亏股票次数之差”是0.8 (见表1) , 这表明投资者具有较为显著的“售盈持亏”心理投资者平均的“盈利股票持有时间与亏损股票持有时间之差”是-268.83天 (见表2) , 表明投资者具有较为显著的“售盈持亏”心理。

2.2.3 羊群行为 (Herd Behavior)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是指个体在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环境下的行为特征。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 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 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 模仿他人决策, 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 (即市场中的压倒多数的观念) , 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 对于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有很大影响, 也和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 (Chose, 1999;Kaminsky, 1999) 。2007年我国股市泡沫的形成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众多新入市者的加入, 他们在同一时间买入相同股票, 买进压力超过市场能提供的流动性, 从而导致了股价的大幅上涨, 形成了股市泡沫。

2.3 对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行为金融理论分析

2.3.1 价格惯性 (Price Momentum)

价格惯性在证券市场上源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 导致了证券价格持续性的上涨或者下跌。早在1967年, Levy就发现采用相对强势的策略, 即买入现价远高于过去27周平均价的股票, 可以获得显著的异常收益。1993年, Jegadeesh和Titman采用1965-1989年间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股票进行抽样研究, 他们进行了16种惯性交易策略研究, 发现这16种惯性交易策略中, 几乎所有的策略都能够获得显著正的利润, 即使是在经过风险调整之后、扣除交易费用之后依然显著, 而且惯性现象的存在得到了后续实证研究的支持。这主要是基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 对相对较近的数据更为重视, 而对相对较远的历史数据更为忽视, 而主要地利用近期数据进行投资决策, 当近期证券价格上涨时, 投资者预计会继续上涨从而采取买入证券策略, 从而推动证券价格继续上涨;当近期证券价格下跌时, 投资者预计会继续下跌从而采取卖出证券策略, 从而推动证券价格继续下跌;如此, 从而导致了相对短期内的证券价格惯性现象, 使得证券市场形成“时间序列报酬可预测性”, 惯性交易策略成为一种超额获利交易策略。价格惯性理论对我们理解中国证券市场中屡见不鲜的暴涨暴跌的现象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3.2 可得性偏差 (Availability Bias) 。

可得性偏差是指个体的判断推理过程受到可用的记忆材料的影响。在可得性推断法的影响下, 个人对于自己不太能想象的事件, 会低估其发生的可能性, 这可能会造成个人过度自信 (Over-confidence) 和过度反应 (Over-reaction) 的情况。过度自信是一种过高估计不确定事件发生概率的行为。市场参与者还会因过度自信而过度交易, 这可从中国股票市场高的换手率知道。反应过度是一种市场对信息产生超预期的恐慌或者乐观情绪, 这也是对我国股市指标过高的解释之一。

2.3.3 LLS模型

由M.Levy, H.Levy和S.Solomon于1994年提出。该模型研究股市中出现的周期性的顾家涨跌波动现象以及市场中不同类型投资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用以刻画市场价格的动力学特征。该模型是一个在复杂环境中彼此各异的有限理性投资者模型。LLS模型的动力学研究表明, 在一个由具有不同投资理念且有限理性的投资者构成的金融市场中, 各种不同投资者群体之间的捕食、竞争或合作关系导致了实际市场中观察到的帕累托财富分布性质, 如短期收益的Levy分布, 过度波动, 收益自相关“U-型”模式, 交易量与收益的正相关等。LLS模型给出了我国股市股价涨跌及周期循环的成因。

2.3.4 BSV模型、DHS模型、HS模型、BSV模型

由Barberis, Shleffer and Vishny于1998提出。他们假定, 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偏差:其一是代表性偏差或相似性偏差 (representative bias) , 即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的变化模式, 其对总体的判断往往受小样本的特征影响。其二是保守性偏差 (conservatism) , 即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自己的预测模型。代表性偏差导致股价反应过度, 保守性偏差则会导致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不充分, 从而引起股价过度反应。

DHS模型, 由Danie, l Hirsheifer and Subramanyan于1998年提出。DHS模型, 把投资者分为无私人信息的投资者和有私人信息的投资者。无私人信息的投资者不存在决策偏差。有私人消息的投资者存在着两种决策偏差:对私人信息的过度自信和自我归因偏差。对私人信息的过度自信意味着他们过分夸大私人信息的准确性, 导致对私人信息的过度反应。自我归因偏差意味着当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相符时有此偏差的投资者更加确信私人信息的准确性;而当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有冲突时, 有此偏差的投资者仍然重视私人信息, 因而导致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

HS模型, 由Hong and Stein于1999年提出, 又称统一理论模型 (unified theory model) 。该模型认为, 在金融市场中, 存在着两类交易者:观察消息者 (News watchers) 和动量交易者 (Momentumtraders) 。观察消息者根据他们获得的关于未来价值的私人信息进行交易, 忽视股价的变化。动量交易者, 则完全依赖于股票过去的价格变化进行交易。HS模型假设私人信息在观察新信息交易者之间缓慢传播, 导致消息观察者对最初的私人信息反应不足。动量交易者意识到了观察消息者的这种反应不足的倾向, 试图通过买入最近股价上涨的股票来赢利, 但是这种策略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反应。

上述三个模型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目前我国股市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繁荣的成因。

3 总结与启示

证券市场是涉及政府、上市公司、券商、证券交易所、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等不同利益主体间多方博弈的复杂系统。在我国证券市场中, 个人投资者是最为孤立无援的弱势群体, 其投资行为不仅受到自身固有的认知偏差的影响, 同时还受到各种外界环境的干扰。在这个意义上, 行为金融学对保护投资者权益, 保障证券市场安全, 对政府、上市公司、证券交易所和投资者自身都有着许多有意义的启示。

本文建议:

3.1政府监管机构应加强证券发行和交易过程中信息披露和相关法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和内幕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打击违规操纵市场行为, 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只有通过及时的、全面的和准确的信息持续稳定地流动, 人们才有可能排除市场噪音的干扰, 做出稳健的理性投资决定。

3.2就投资者自身而言, 则应该增强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 进行价值投资, 并学习一些心理学等其他方面的知识, 了解自身存在的一些心理弱点, 从而在投资实践中有意识地加以纠正。投资者个体在资金、信息等方面均处于劣势, 惟有提高自身素质和分析思辩能力, 方能有效抵御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朱小斌, 江晓东.中国股市高换手率:行为金融学的解释.学术问题研究.2006, 1.

[2]李心丹.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体系及展望[J].金融研究, 2005, 1.

[3]李丹.解读我国股市的“非理性繁荣”[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7, 5.

[4]郝继伦.中国股市过度投机的制度分析[J].财经科学, 1997, 2.

[5]向锐, 刘勇, 李琪琦.中国个人投资者处置效应的实证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7, 3.

上一篇: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汇报下一篇:公司员工请假制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