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策略

2024-06-12

金融投资策略(精选6篇)

篇1:金融投资策略

作者:黄中南

【论文摘要】我国股票市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心态和行为都不成熟,目的不纯,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自信;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较为严重;存在着严重的噪音交易和羊群效应;政策依赖心理严重;情绪周期变化较快。建立在传统标准金融理论上的投资策略,给股民造成了巨大损失:1.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分散化策略可以降低非系统风险,但不能降低系统风险;况且我国股市的非系统风险特小,投资分散化策略往往造成股民牛市时不赚熊市时巨亏。2.通过利用系统性风险来定价的CAPM应用策略在我国实证无效。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是对传统标准金融学投资策略的革命,包括反价值策略、反技术策略、反行为控制策略,大致可以细分为8大具体策略.其中,反向投资策略、小盘股投资策略和动量交易策略比较适合我国投资者特点。

【论文关键词】行为异象;行为金融;认知偏差

我国股市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心态和行为都不成熟,目的不纯,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自信;经常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存在着严重的噪音交易和羊群效应;政策依赖心理普遍;情绪周期变化较快。因此,建立在传统标准金融理论上的投资策略,往往不能给股民带来真正的投资收益。基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分散化投资策略可以降低非系统风险,但不能降低系统风险。而且,投资分散化程度存在某一“有效”区域,过度分散化可能会带来延迟决策失误、增加研究成本和交易成本的负效应。特别在我国,股市非系统性风险较小,投资分散化策略作用不大。关于我国股市的系统性风险,波涛(1999)研究表明高达66.7%,施东晖(2001)研究得出81.37%的结论,而西方股市一般为25%左右。

CAPM投资策略在国外并不适用、在我国几乎无效。CAPM的应用原理是利用β系数可以衡量系统风险,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判断证券价格的合理性,从而制定投资策略。关于CAPM的有效性,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首先提出挑战;Fama和Macbeth(1992)实证检验无效;我国学者杨朝军19对上海股市实证结论为不明显;陈小悦和孙爱军(2000)、阮涛和林少宫(2000)对上海股市检验结论为无效。

行为金融学是对传统标准金融学理论的革命.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放弃了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结合了心理情绪分析、强调投资者的行为控制。美国的共同基金利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中国证券市场只是接近弱有效,导致采用传统投资策略的广大投资者亏损严重,而少数懂得并利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的投资者则能保持盈利。

一、反向投资策略

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涨得慢、可能价值低估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涨势快、可能价值高估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策略。由于我国股市存在一种“轮涨效应”或“补涨效应”,即一般前期内涨幅较小的股票在后期的表现会比前期内涨幅较高的股票表现更为良好。这个结果同我国证券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的个股轮番炒作现象是相吻合的,也说明了反向投资策略是目前我国投资者最好的选择之一。

反向投资策略原理。投资者锚定心理和过度自信特征会导致对信息过度反应。换句话说,表现好的证券价值容易高估,表现坏的证券价值容易低估。反向投资就是买入低估证券同时卖出高估证券。投资者进行预测时,容易对近期业绩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过分低估和绩优公司股价过分高估现象,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这种过度反应的一种纠正。

反向投资策略操作要点。如选择P/E)或P/B低、历史收益率低的股票,往往可以得到比预期收益率高很多的收益。另外,还可以卖出涨幅已经很高的股票,买入很少人关注的滞长股票;或者卖出大家已经反复炒作的白马股,买入业绩可能改变的无人问津的垃圾股。

二、动量交易策略或称惯性交易策略

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市收益和交易量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通俗地讲,利用强势股的惯性上涨趋势,买入近期的强势股,卖出近期的弱势股,即所谓正向反馈策略。

动量交易策略原理。主要依据是反应不足和保守心理,分收益动量和价格动量策略。收益动量策略是利用了其他投资者对公司收益短期前景反应不足的失误,价格动量策略是利用了其他投资者对公司价值信息为反应或反应迟缓的失误。

动量交易策略操作要领。根据庄家投资行为分析理论,庄家做庄有四个阶段,建仓、拉升、出货、下落,投资者可以采取蚂蝗策略,一旦发现庄家建仓完毕,开始拉升时就盯紧买入,然后在股票价格翻翻后高位震荡庄家出货时候卖出,可赚高额利润。如果价格连续上涨,应该连续分批卖出;如果价格连续下跌,应该连续分批买入。证券投资基金可以考虑采用负向反馈策略。

三、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购买股票,以防不测时摊低成本的策略,一般在下跌时候买入,目的不是效益最大化,而是成本最小化、减少投资的遗憾程度。该策略是次优策略。投资者在建仓时候,可以分皮建仓,不能一次性买入。

时间分散策略基于风险承受能力因为年龄增大而降低的理念,随年龄逐渐增大而降低股票等高风险资产比例的投资策略。投资者年轻时风险承受能力强,其资产组合中股票应该是占较大比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这两种策略都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和思维分隔相关、属于行为控制策略。四、集中投资策略

集中投资策略就是集中所有资金购买某一个或者少数几个证券并长期持有,稳中求胜,这也是巴菲特惯用的投资策略,“与其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分散风险,不如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好好保管。”投资集中策略能够获得稳定回报,有助于减少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同时该策略能运用价值投资的理念而获利。

集中投资策略的原理。利用其他投资者均值方差观念形成的认知偏差或锚定效应等心理特点来实施集中策略。一般投资者受传统金融投资理念的影响,通过投资多样化来分散风险,在大行情机会到来时,导致收益随着风险的分散也同时分散。而行为金融投资者则在捕捉到错误定价的证券后,率先集中资金投资,赢取更大的利益。

集中投资策略的操作方法。第一,对被错误定价证券的选择,主要是通过尽力获取超前的优势信息,尤其是未公开的信息。第二,选择几家在过去投资回报高于一般水平的公司。如果一家公司经营有方,管理效果一定会反应在它的股票价值上。第三,将资金按比例分配,将大头押在高概率的股票上,然后长期持有。集中投资策略的关键点:一是对公司的深入分析;二是需要克服投资决策偏差,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别人狂热的时候谨慎,在别人恐慌时大胆,能时刻控制自己的贪婪和狂热,要有耐心,要有信心,要勇于承认错误。

五、小盘股投资策略

小盘股投资策略的提出。小盘股一般是指流通盘较小的股票,但具体数量界定,不同的市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判断标准。20世纪70年代,芝加哥大学的两位博士R.班尼和M.瑞格曼提出了小盘股的高回报效应应用来挑战有效市场理论,Banz(1981)研究发现了小盘股高额收益的规模效应,Siegel()研究发现,一般地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17%,且大部分集中在元月,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公司元月效应。小盘股投资高额收益的原因是,小盘股流通市值较小,炒作资金较之大盘股要少得多,较易吸引主力介入,股性较活,股价极易波动,涨跌幅度较大,容易获得高额收益。

小盘股投资策略的原理。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会犯系统性的精神和心理错误,继而导致投资者出现代表性偏差和框定依赖偏差,最终对当前的负面信息出现过度反应,结果造成小公司股票价值低估。但该公司的投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显现而广为人知,在被低估的时候买入,而在大家都发现价值后竞相买入时候卖出。

小盘股投资策略的操作。小盘股投资策略就是利用这种小公司效应,采用波段操作方法获得收益。投资者找到具有投资价值的小盘股,当预期小盘股的实际价值与将来股票价格的变动有较大的差距时,可以考虑该种股票;先前被低估的小盘价值股一旦有利好消息传出时,市场上可能导致投资者对新消息反应过度,从而使股票价格急剧上涨。另外,由于小盘股流通盘较小,市场上投资者所犯系统性错误对其股票波动的影响更大,从而为掌握该种投资策略的投资者带来超额投资收益。

应对此类股票的操作要领。耐心等待股价走出缩量的上升通道,且上市公司行业景气度转好时买进,卖出的时机可根据市场及上市公司的环境因素和业绩情况,注意在历史的高价区域附近获利了结。一般来讲,小盘股在1~2年内,大多存在数次涨跌循环机会,只要能够有效把握节奏且方法得当,套利小盘股获利大都较为可观,是国际资本市场上流行的投资策略。

六、择时投资策略

择时投资策略基于日期效应。例如,隔夜效应、周末效应、一月效应和周末效应,这些效应行为金融理论在前面已经有分析和论述。择时投资策略认为可以于晚市、周五、年底或者元月买入股票,操作相对灵活,收益率相对较高。另外,还可以购买快到期的封闭式基金。

七、从众投资策略

当少数个人投资者没有更多信息,也没有专门知识的时候,跟随其他投资者行动,也减少后悔。很显然,这也不是最优决策。但对那些老年人,或者投资技能较差的人,不失为一种策略选择。

八、反馈交易策略

反馈交易策略就是在买卖操作时,采取分批试探方式进行的一种策略。它基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噪声交易的原理。投资者不可能完全掌握信息、掌握的消息里面包含着许多噪声,必然导致投资者的决策出现认知偏差,决策结果非最优。为了避免错误决策导致的损失,投资者需要试探性交易,以证明和检验自己决策的正确程度。如果正确,买的

篇2:金融投资策略

一、总体感受

作者是坚定的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支持者,对有效市场理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长期投资策略:逆向投资策略(低pE策略、低pB策略、低股价现金流比率策略、高股息策略)。

二、我的思考

1、真实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

大多数投资者都不是理性人,它们的投资行为受情绪驱动。当他们感觉风险不大(真实风险未必小)时,往往会冲动投资(牛市过度追涨,熊市过度杀跌),这反而增加了投资风险。

不过,这种追涨杀跌的做法一定是错误的吗?

未必!关键在于投资的周期。

短期来看,投资者完全可以利用索罗斯的反身性原理从市场泡沫或市场恐慌中分得一杯羹。所以说,什么投资策略最好?适合自己的最好。

2、持续性偏差对投资的影响

投资者因情绪的原因会对异常事件带来的影响产生持续性偏差,即它们会对事件对股价的影响反应过度,所谓“涨要涨过头,跌要跌过头”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说,涨过头就涨过头吧,后面那段涨幅我不要了。可是,现实中说这种话的人,往往在泡沫破灭前再次奋不顾身的冲了进去,成为山顶站岗的哨兵。别跟我说你一定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每个投资者都认为自己不比别人笨,那“一赚二平七亏损”是怎么来的呢?

还有人说,跌过头又怎样,我在低估时买入,总有回归的一天。

我用两点来反驳:第一,凭什么你说低估就是低估,谁知道真正的回归价在哪里;第二,引用我上课时多次说过的一句话——“什么是跌90%,就是在跌80%的基础上再跌50%”,在许多人眼里,跌80%够低估了吧,可又有几个人能承受接下来的腰斩呢?

3、流动性是个胆小鬼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当价格下降时,供给会减少,需求会增加。可是在股票市场,当价格飞泻时,供给会从各个角落层出不穷的冒出来,而需求却不见了?!

结论就是:流动性是个胆小鬼,只有市场上涨的时候你才能见到它。

我也不用啥美国87年股灾、2008年次贷危机这种高大上的东东来证明,就看看近期关注的博时股份吧。

4、在高杠杆面前,一切的理性都是假打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怎么破产的,写本文时,刚好看到雪球一文,说起某人2013年用1:4的杠杆把300W变成了1000 W,然后今年继续1:4操作,3月底时爆仓了。

所以说:市场有风险,融资融券需谨慎。

5、如何利用黑天鹅事件投资

(1)定性分析投资标的,判断长期无忧时,就在黑天鹅出现后出手吧。

(2)波普尔说过,如果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研究者就不应投入精力寻找更多的白天鹅,而应努力寻找黑天鹅,因为只要找到一只黑天鹅就可以破坏整个理论。由此推论,投资者看好一只股票时,不应寻找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选择,而应寻找可以颠覆自己结论的证据,找不到就可以一直持有。

6、投资预测有用吗?

德雷曼认为,对业绩等做出精确预测的可能性很小,因而不要利用预测作为买卖的标准。

我认为,精确预测虽然很难做到,但对大方向的定性还是可以把握的的,只要抓住模糊定性的阶段(例如业绩预告前的憧憬阶段、资产注入的预期阶段等),在精确阶段(无论是否达到预期)到来之前退出即可。看着是不是很眼熟?对,就是那句着名的“在朦胧期买入,在兑现时卖出”。

7、真的需要逆向投资吗?

篇3: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策略

传统的金融理论在“理性人”假设等一系列假设前提之下, 试图以单一的数学模型来确定证券价格, 发现证券价格的内在规律,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有价值的投资策略。但是这种基于传统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只有在比较完善的证券市场中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 体现出它的价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行为金融理论迅速崛起, 该理论认为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人”, 其投资行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非理性, 是“有限理性”的投资者, 因此该理论立足于研究投资者的行为因素在投资决策中所起到的作用, 试图以投资者的行为因素解释证券市场中存在的异常现象。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低效率的市场, 投资者结构呈现“畸形”状态, 投资者行为很不规范, 因此采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指导我国投资者的实践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将人的有限理性引入到金融问题的研究中来, 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投资策略。近年来, 随着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在发达国家 (尤其是美国) 获得了理论界和投资界的大力推荐, 使得行为金融投资策略已广为人知, 代表性的投资策略有:

(一) 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 也即价值策略, 简言之, 即是“追跌杀涨”的策略, 其最通俗的定义就是对冷门股票进行投资, 是人们利用人们对信息过度反应的结果进行投资的一种有效策略, 其主要理论依据是投资者心理的锚定和过度自信特征, 是一种典型的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作指导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股市过度反应的一种纠正, 是一种简单的外推方法, 是基于众多实证研究所证实的股票收益存在一定长期反转现象而形成的。采用反向投资策略, 投资者将购入过去表现业绩不好的冷门股票, 并卖出过去业绩较好的热门股票。由于股票市场经常是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的, 对反应过度的修正会导致过去的股票输家组合的将来表现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从而产生长期超常回报现象。邦特 (Debondt) 和塞勒 (Thaler) (1985) 的研究表明这种投资策略每年可获得大约8%的超常收益。

(二) 惯性交易策略。在一定的持有期内, 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个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 那么, 下一段时期内, 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惯性交易策略也称动量交易策略, 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规则, 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规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我国证券市场存在明显的惯性效应, 利用股票在一定时期内的连续上扬或下挫, 可以采用惯性交易策略, 即购入过去表现好的股票, 卖出过去表现不佳的组合 (持有期不超过1年) 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 它源于股票组合收益的持续性, 也即是“追涨杀跌”的策略。“惯性交易策略”与“反向投资策略”分别基于“惯性效应”和“反转效应”, 前者由交易者的反应不足导致, 后者由交易者的过度反应导致。一般在上市公司公布新的信息时, 由于投资者存在保守性心理偏差, 或者对新信息的理解能力偏差, 表现为反应不足。当投资者意识到新信息的价值后又容易反应过度。所以说惯性交易策略和反向投资策略并不矛盾, 反向策略是一种长期投资策略, 而惯性策略则是短期策略, 两者适用的投资期限是不同的。[1]

(三) 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成本平均策略, 指投资者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购买股票, 以防不测时摊低成本的策略;而时间分散化策略, 指根据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 随着投资者年龄的增长而将股票的比例逐步减少的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有很多相似之处, 都是在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中普遍采用并广受欢迎的投资策略, 同时却又都被指责为收益较差的投资策略, 而与现代金融理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明显相悖。Constantinidis (1979) 和Roseff (1994) 、Samuelson (1963, 1969) , 以及Kritzman (1994, 1997) 和Bozlie (1995) , 站在现代金融理论的立场上, 分别对这两种策略提出了质疑。行为金融理论的支持者们则认为, 两者体现了投资者的感受和偏好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可以用行为金融理论来解释, 属于行为控制策略。Statman (1995) 、Fisher和Statman (1999) 运用行为金融理论中的期望理论、认知偏差、悔恨厌恶和不完善的自我控制等概念, 分别对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进行了系统解释, 指出了其合理性, 并提出了实施中加强自我控制的改进建议。

(四) 小盘股投资策略。小盘股投资策略在国外已为人所用, 如Fuller&Thaler基金管理公司。由于小盘股存在一种明显的1月效应 (大多数年份中, 股市都会在1月份出现上涨, 这种现象被称为“1月效应”) , 因此一种有效的投资策略就是在1月初买进小公司股票而在1月底卖出。Ban (1981) 发现小公司股票的收益率在排除风险因素后依然要高于大公司股票的收益率。Rdnganum (1981) 也发现公司规模最小的普通股票组的收益率要比规模最大组的收益率高19.5%。Keim (1983) , Reinganum (1983) 和Blume与Stambangh (1983) 进一步研究证实小公司效应在1月份特别明显, 其具体时间是l月份的头两个星期。对中国股市而言, 虽然不存在明显的1月效应, 但小盘股由于易受庄家控制, 因而具有较高的收篇率, 小盘股投资策略仍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投资策略。

(五) 设立止损点的交易策略。设立止损点策略, 是指投资者针对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在投资活动中设立一个合理的获利或亏损“了结点”, 当股价上涨或下跌到该价位时, 投资者即将持有的股票卖出的策略和方法。由于投资市场风险颇高, 为了避免万一投资失误时一带来的损失, 因此每一次入市买卖时投资者都应该订下“停损点”, 即当证券价格跌至某个预定的价位“立即平仓”以限制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因此, “设立止损点”策略的关键是合理确定获利了结点, 并且该止损的时候一定要止损, 任何侥幸求胜、等待价格回头或不服输的所谓处置效应的影响都会妨碍止损的决心, 并有招致严重损失的可能性。在深沪股市许多个人投资者在处置效应的影响下, 不坚持运用设立止损点策略而将短线炒成长线, 只能面临更大的亏损。

三、结论与启示

中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典型的新兴、不规范市场, 股市波动大, 时常发生暴涨暴跌行情。股市的剧烈波动对投机者产生巨大诱惑力, 助长了市场投机行为, 使中国股市中靠股价波动投机的股民占大多数。此外, 上市公司财务制度不够透明、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公司盈利前景很难准确预测、散户投资比例过重、过度投机盛行、金融产品单一及避险工具缺乏。欧美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证券市场发展历史告诉我们, 即使在相对成熟的市场, 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等异象仍然会长期存在于证券市场中。因此, 各种证券市场异象将在中国证券市场长期存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表明, 基于金融市场异象和投资人认知与行为偏差的众多投资策略, 诸如反向策略、惯性策略、小盘股策略、平均化策略、以及其他一些常见策略, 如果应用得当, 可帮助投资者获得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并且, 这些策略已经成功的应用在现时投资者组建的投资公司的投资运作上面, 基于行为金融的投资公司接二连三的出现, 表明了这些投资策略在现实世界中的有效性。[2]

参考文献

[1].陈野华.行为金融学[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257~266

篇4:上证180 投资价值及投资策略

评价尺度和基准指数

上证180指数是对原上证30指数进行调整和更名后产生的指数。上证成份指数的编制方案,是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借鉴国际经验,在原上证30指数编制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后形成的,目的在于通过科学客观的方法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样本股票,建立一个反映上海证券市场的概貌和运行状况、能够作为投资评价尺度及金融衍生产品基础的基准指数。这就是上证180指数推出的价值期望。

上证180指数的样本股选择充分考虑了行业代表性、规模和流动性,代表了国际主流的市场价值取向。入选成份股的个股是一些规模大、流动性好、行业代表性强的股票,具有较高的市场覆盖率和合理的行业代表性。统计表明,上证180指数的流通市值占上海股市流通市值的50%,成交金额所占比重达47%,市场覆盖率达到50%以上的国际惯例水平,将从总体上和各个不同侧面更全面地反映股价走势,既可有效地规避市场的非系统风险,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上证30指数的缺陷。同时,上证180指数的选股标准和分级靠档的编制方法符合国际惯例,避免了样本股及权重的频繁调整,这为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权威的投资方向和良好的跟踪目标,减少了机构的运作成本。另外,180指数还为市场提供了一个评价投资业绩的标准。由于ST股、绩差股都计入上证综合指数,而投资基金一般不买ST股,造成基金的表现不如上证综合指数。180指数不含ST股,如果市场以180指数作为对基金经理的考核标准,那么,今后投资基金很可能会将投资重点转向180成份股,这为市场各方评价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业绩提供了更加客观的标准。

撬起指数基金的杠杆

指数化(indexing)投资是与指数基金一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指数基金在市场上得以实践、贯彻和表现。国外指数化投资和指数基金的发展近来十分盛行。指数化投资和指数基金的突出优势就在于它大大降低了流动性风险,按比例充分分散投资的特征,使它不可能对某种股票重仓持有或有所谓庄家的锁仓行为,从而增加了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因为指数基金的建仓过程就是按照指数的成分构建组合,避免了市场分析、公司调研、证券组合管理等方面的支出,而复制或跟踪指数又采用计算机程式交易系统,成本一般较低。另外,由于指数中的样本股和权数的变化相对稳定,因此指数基金的换手率较低,交易成本也减少很多。

指数化投资和指数基金对市场具有稳定作用。首先,实行指数化投资,其分散投资的广度远远大于普通基金,理论上应根据各股票在指数中的比重,投资所有指数构成股票,因此个别股票的损失不会对整体投资产生大的影响,非系统风险几乎为零;其次指数基金倡导长期投资、从经济增长中获取收益的投资理念。指数投资基金的宗旨是模拟所盯住的目标指数的涨跌,获取与目标指数相等或相近的投资收益率,这样就要求指数基金管理者根据大盘运动特征构造好投资组合,并且还要针对目标指数的非价格因素影响和市场情况的变化,随时对投资组合进行评估和调整,使其所持有的投资组合与大盘波动尽量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讲,指数投资基金事实上起着一种大盘稳定器的作用。因此,指数投资基金能够稳定市场、减少波动、平衡价格、推崇理性投资。

我国目前还没有纯粹意义上的指数基金,只在去年推出了三只优化指数基金:基金兴和、基金普丰、基金景福。每只基金的规模是30亿元,其中分配30-50%即10-15亿元的资金作为指数化投资,其他部分投资国债及进行积极投资。这三只优化指数基金都选择跟踪综合指数:其中基金兴和、基金景福跟踪上证A股综合指数,基金普丰跟踪深圳A股综合指数。应该说,10-15亿元的资金量与两市4万亿左右的总市值相比实在太小,将资金分配到每只股票上是很难操作的。选择成份指数做复制性指数化投资不失为一简便方案,但成份指数以流通市值加权计算,而综合指数则以总市值加权计算,在我国流通股份仅占约三分之一的情况下,成份指数和综合指数的走势并不完全一致。复制成份指数也是不可取的。基金只有自己挑选股票构成投资组合,并努力使投资组合的涨幅与A股综合指数的涨幅一致。

造成目前我国指数基金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首先,我国基金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对数量化投资研究力度不够,被动型投资理念尚未引起广泛关注,多数基金都希望通过积极投资实现超越大盘的目标。然而,国内外实证研究表明,在长期牛市中,95%的基金经理都无法取得超越大盘的收益。因此,近年来指数型基金在国外获得了飞速发展,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另外,长期以来缺乏权威、有效的市场指数,也是指数基金产品在我国发展滞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选择所跟踪的市场指数时,指数基金考虑的核心问题是权衡市场指数的代表性与可能发生的交易成本,因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市场指数:

(1)所选市场指数的广泛性及代表性;

(2)指数所包含证券数量的适中性;

(3)指数本身的相对稳定性;

(4)构成指数的证券的流动性。

上证180指数可以作为基金管理公司各种指数化投资的标的。一些基金管理公司已经表示将在开发其指数型基金产品时,考虑采用上证180指数作为投资对象。可以预期,随着上证180指数和统一指数的逐步推出并被市场广泛接受,众多以市场指数为标的的金融创新产品会应运而生,这将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对金融产品多样化的要求,也将促进我国基金业大力发展。

目前惟一的缺憾是上证180指数只涵盖了上海证券市场,从而限制指数基金向深圳市场投资,这将进一步削弱深市的实力,影响投资者投资深市股票的热情,对于指数基金而言,也失去了从深市分散风险和获取投资收益的机会。但是180指数的面市为统一指数的推出创造了基础和条件,我们相信,随着沪深统一指数体系的推出,基金业绩评估的市场基准问题也将最终得以解决。因此,我们认为,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的180成份指数,将对我国指数基金业和指数化投资策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投资价值与投资策略

据上海证券信息有限公司根据2001年数据计算,这180家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占上海A股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为70.31%,净利润所占比例为85.35%,总资产所占比例为71.72%。对比同期上海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平均经营状况可以发现,这180家上市公司经营水平较高,其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2125元,较2001年沪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0.1655元要高出28.40%。 180指数中2001年每股收益(摊簿)在0.50元以上的有20家,占总样本数的11.11%。180指数市盈率仅为28倍,其中业绩最好的是长江通信,每股收益1.21元。入选公司大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行业龙头企业。从行业分布来看,入选个股在采掘业、电力煤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信息文化业占有很强的优势。这些行业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成份股构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少。

由上面的数字可见,上证180指数样本股的选择充分考虑了样本股的行业代表性、市场规模、交易活跃度和经营业绩等,使得该指数具有引导投资者树立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崇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的理性投资理念;使得那些“庄股”和报表性的资产重组股的市场流动性降低,逐步沦为二线股和三线股,市场活跃度将会比目前明显低迷;使得炒作这些股票的行为成为违背市场客观规律的行为,依然炒作这些股票将逐步失去市场优势。这种投资理念的转变在海外市场已有很好的验证。该指数样本股选择具有公开性,使得该指数具有激励上市公司的派生功能,入围样本股的公司将会受到市场的关注,从而促使上市公司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经营业绩。同时,该指数样本股进行定期的动态跟踪调整,入选的样本股不搞终生制,这对上市公司来说,既是压力,又是动力,促使其提高综合代表性。

上证180板块投资价值的凸现一度受机构投资者青睐,是否意味介入这个板块就可以获得超过市场的超额利润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通过统计,从上证180指数发布的7月1日至本文撰稿结束的7月24日,上证180指数、上海综合指数和深圳成分指数的累积收益率分别为-2.4395%、

-3.3217%和-2.6921%,指数收益的波动性分别为0.0077549、 0.0078099和0.0089444。

由数字和图形可以看出,上证180指数在发布的短期内并没有高于上海综指或深圳成指的市场收益,但它表现出高于上海综指或深圳成指的稳定性和流动性。在理论上,如果某个指数在稳定性和流动性上高于其它指数,则在收益性上一般是不可能高于其它指数的。相反,在稳定性和流动性较差的指数,却能得到风险溢价和非流动性补偿,从而表现出更高的收益。上证180指数、上海综合指数和深圳成分指数在市场上表现出的风险收益关系,也符合上述原则。

因此,我们不能对180指数有所误解,虽然该板块属于经营业绩较好的价值型股票,但这不等于说投资价值型股票就能取得较好的市场回报。180指数是要引导一种价值投资的理念,它引导投资者擦亮眼睛,摒弃被恶炒过的庄股和业绩勤变脸的假重组股,使市场人士能理清投资的大方向,更好地把握中线行情。上证180指数的样本股中剔除了经营状况异常或最近财务状况异常的股票,经营生存力和抗风险能力都较强,有利于把投资者的注意力引导到一些在行业中突出、流动性好的股票上来,希望引导投资者用“脚”投票来鞭策我国的上市公司把注意力用在公司的经营管理和主业发展上,通过真正业绩的发展推动股票价格的上升,通过公司真正财富的增长回报投资者,让投资者通过长期持有公司的股票而分享到公司利润增长、财富增长的好处,从而把中国市场推向价值投资的时代。因此,对180板块的投资是一种投资理念的转变,是一种长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是一种旨在长远发展的信念,而不是一种企图在短期内取得超额利润的投机。

篇5:金融全球化与我国金融策略论文

K J.CO

M 4

在人类进入新千年之际,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世界,形成引人注目的经济景观和潮流。作为一种趋势,金融全球化一方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形成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金融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此时,我们该如何进行金融体制的塑造,最大限度地利用金融全球化的机遇,并将金融风险控制到最小,是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

一、金融全球化及其二元效应分析

(一)金融全球化的特点。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主体所从事的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过程。它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发达国家及跨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金融资本雄厚,金融体系成熟;调控手段完备,基础服务设施完善;以发达国家为基地的跨国金融机构规模庞大,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与之对应,全球金融规则也主要来自发达国家,这些规则总体上有利于其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利益最大化。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技术通道。当代发达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全球性金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货币的普及,网络银行和网上交易将突破国界在全球铺开,全球金融市场越来越被连接成为一个整体,金融市场的同质性进一步提高。第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竞争的需要,同时亦为规避限制性法规和风险,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率先出现金融创新活动。这既包括制度的创新,又包括工具的创新,例如信用制度的创新、股权衍生工具的创新等等。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一方面融资证券化趋势大大加强,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和不确定性。第四,金融资本规模不断扩大,短期游资与长期资本并存。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参与全球化的金融主体越来越多,全球金融资本不断扩大。在这其中,既有长期投资的资本,也有短期投机的资本。目前,在全球市场中出入的国际投机资本大约有7.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每年GDp总和的20%。应该说,长期资本的投入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而短期游资的逐利和投机,则易引发一国的金融动荡。

(二)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二元效应。

金融全球化在对各国经济和金融的影响中,同时具有正负两种效应。出于研究的需要,在这里我们着重分析它对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影响。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全球化的正效应体现为:第一,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从国际市场引入外资。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发展比较落后,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矛盾。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拓展,相当多的资金流向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并带动了技术的扩散和人力资源的交流。第二,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发达国家金融运作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的金融效率。发达国家由于市场经济建立较早,金融体系较为完善,金融风险控制机制严密。这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借鉴之机。同时,金融全球化还提高了国内外金融业间的竞争程度,迫使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创新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运作效率。

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第一,金融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民族金融业的生存面临巨大压力。发展中国家参与金融全球化,符合自身长远利益。但是,由于其金融业处于弱势地位,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还较差。如果外国金融机构大规模进入,势必给其民族金融业造成巨大的生存压力,金融体系遭受冲击将是不可避免的。第二,金融全球化为国际游资制造风险提供了条件。金融全球化虽然有利于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但是,出于逐利的动机,国际游资会利用发展中国家利率、汇率管制放开后产生的金融产品价格波动,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套利和套汇。加之目前国际上尚未对投机资本提供必要的约束机制,若有风吹草动,国际游资就会从所在国大量撤走,从而引发严重的金融动荡。第三,金融全球化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泡沫化程度。在过去20年中,发展中国家从国际市场筹集到的大笔资金被过度投入股市和楼市进行炒作。同时,国际投机资本也乘虚而入。在巨量资金的支撑下,证券、房地产市场逐渐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而飚升,并逐步演变为泡沫经济。第四,金融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监管和调控带来严峻挑战。金融全球化意味着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获利。出于获利的需要,国际上许多金融资源被无序、过度开发,金融投机性凸显。加之现代金融交易工具发展迅速,极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巨额资金的交易与转移,其去向不确定性很大。这既给发展中国家金融监管与调控带来严峻的挑战,也削弱了其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

二、中国金融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融全球化的特点和二元效应有助于我们形成它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一般性理解框架。为了将问题引向深入,我们还需进一步分析中国金融业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特殊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当前,中国金融业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一)金融业整体缺乏竞争力。

从银行业看,主要表现为资产质量恶化,资本严重不足,收益急剧下滑。银行的资产质量是决定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按国家规定,银行不良资产比重不得超过15%。而我国银行的不良债权已大大超过了这一比例。到1995年,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重即达22.3%,与当年商业银行的总准备率21%相当。另据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的资本比率不得低于8%,而我国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距此标准相去甚远,截至1997年6月,四大国有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只有3.12%。虽然1998年发行了2700亿特别国债补充资本金,但依然离所需甚远。银行资产质量下降的直接后果就是经营效益急剧下滑。1996年,国有四大银行净资产利润率只有5.5%,这一指标不但低于国内其他非国有银行,更远低于东南亚国家金融机构。而正是银行不良贷款及低收益率是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诱因。

从非银行金融机构看,证券业的竞争力问题较为典型。这主要表现为证券业规模偏小,实力有限。众所周知,证券业展开竞争和抗御风险是要以必要的规模和实力作为保证的。目前,证券经营机构和国内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规模普遍偏小。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各自资产总额都在10000亿元以上,合计10万亿元。而在证券公司中,截至1999年10月,全部证券公司资产总额约为3500亿元,规模最大的申银万国证券资产仅有300亿元左右。如果再与外国投资银行相比,中国证券的实力就相差更远了。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资本市场和证券业的对外开放,随着跨国大型投资银行大举进军中国资本市场,以国内现有证券经营机构的实力,是无法与其比肩相争的,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二)金融创新乏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很落后,且存在两大问题:其一,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

由于我国的金融机构还不是真正的企业,金融创新主要依靠政府和金融主管当局,表现为一个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过程。其二,在有限的金融创新中,各领域进展失衡。例如,金融工具、产品、服务的创新步履缓慢;在业务创新中,负债类

业务多于资产类业务;在资产类业务中,真正能够保证受益、转移风险的金融创新寥寥无几。显然,金融创新的不平衡性和行政主导降低了金融资源的效率,削弱了中国金融机构的创新竞争力。

(三)中国金融业的监管存在突出问题。

从中国金融业的内部自律看,金融机构面临着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困境,即如何真正解决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国有银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在追逐利润的动机、风险控制及产权问题上,尚未达到市场经济的要求。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最终解决,金融业仍然不按商业法则运营,在同具有综合实力优势的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竞争中就难以获胜。

从外部监管看,首先表现为金融法规建设滞后。我国金融监管长期依靠由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法律手段极为缺乏。金融监管的实质是法制管理,而在现实中,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业务运营,到市场退出、违规处理都存在大量的法律问题需要加以明确和解决。其次,监管体制尚未理顺。这主要表现为:其一,证券监督权力分散。从中央管理层角度看,虽然中国证监会是主要监管部门,但包括财政部、央行、计委在内的各个部门都对市场拥有较强的干预能力。从地方角度看,由于地方政府对地方证券管理机构的制约作用,出于地方利益的需要,有时仍会干预证券机构的运营。这就产生了对证券监管的统一协调问题。其二,监管部门缺少评价考核金融机构市场风险的标准,对异常金融变动缺乏及时的预警定位和风险处理。这种情况如不改变,金融开放之后,很难监管全球化下各类金融机构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产品和随之而来的风险。再次,对外资监管准备不足。近几年,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数量的增多,其运营安全性已日益与我国金融安全相关联。我们须对少数外资金融机构为逐利而利用监管缺陷违规操作的可能性保持相当的警惕。另外,一旦资本账户开放,国际短期游资定会大量进入,金融监管就会变得更加复杂。而目前,我国金融的对外监管尚处于初始阶段,从监管手段到法律法规都很不完善。因此,当务之急是如何建立起一套规范科学的金融监管体制,对外资金融机构和短期游资进行动态监管,防范所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

三、中国金融的应对策略

(一)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和竞争体制,形成与开放环境相适应的竞争能力。

首先,国有银行要建立国家控股的多元化产权制度。建立国家控股的多元化产权制度,必须从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两个方向入手:

(1)外部治理。从我国国情看,国企改革和政府行为是与国有银行产权制度改造密切相关的外部条件。外部治理,就是要解决好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有企业必须尽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是造成国有银行(本身就是国有企业)竞争力低下的重要外因之一。由于两者产权同构,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不断恶化。为此,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国企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内在联系,遵循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要求,加快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既是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立足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金融全面对外开放的前提。如果不能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没有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无法在微观制度层面根本解决银行业面临的风险。第二,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在传统体制下,政府为了挽救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经常干预银行的贷款决策。其结果,不但企业的依赖性变本加厉,银行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减小。因此,当务之急必须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将工作重心从被动的对企业进行“救火”,逐步转向培育市场竞争机制和竞争能力、维持金融秩序、鼓励金融创新、加大监管力度的轨道上来,让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政府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从宏观对金融运行进行调节。

(2)内部治理。对国有银行内部进行治理,建立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其意义有二:第一,从表层看,有助于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资本金,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其二,从深层次看,对国有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造,建立经营权、所有权和监督权分立的制度框架,可以形成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摆脱政府的行政干预,使银行的市场化经营获得制度上的保证。

为此,我们要加快国有银行产权重组进程,充分吸纳社会不同的投资主体,在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建立公司法人产权制度。在这一制度框架下,银行才有条件真正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经营机制,实现与政策性金融的彻底分离,建立符合实际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机制和严格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规避风险,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其次,积极发展民间金融机构,构建金融业竞争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国有银行由于体制上的弊端,一直不能为民营经济提供充分的金融支持。这一方面造成民营经济的金融服务缺失,将其推向并不规范的民间借贷市场;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体制外的竞争,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大大减慢,缺少真正的竞争力。因此,积极发展规范的民间金融机构,培育金融业竞争体制,已成为我国金融深化的重中之重。在具体运作方式上,可通过组建产权明确、内部风险约束机制完善的股份制民营银行,来专事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服务。此举既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营造竞争的体制环境,使国有金融的改革获得必要的压力和动力。第三,培育金融业规模竞争力。培育金融业的规模竞争力,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个是股市融资,一个是资产重组。股市融资主要是凭借股权来融通资本。对于已上市的、符合条件的证券机构,可从制度上为其创造增资扩股的条件;对于未上市的、符合条件的证券机构,也应尽早上市。通过增资扩股和上市,证券机构可获得资本市场的巨大支持,从而解决资产质量和资本金问题。资产重组主要指对现有证券机构的一种资源整合。对于实力较强的全国性证券机构和区域性证券机构,要鼓励强强联合,寻求集团化发展模式,通过相互参股打通以市场为纽带的联合通道。对于中小证券机构,除了可考虑相互合并之外,具有特色和专长的机构很可能以出售、换股等方式被吸收到大的证券机构之中,补充并壮大其竞争优势。当然,在证券业的资产整合过程中,必须相应提高证券机构的管理水平,遵循市场规律,要把提高竞争力作为根本目的。否则,重组过程很可能蜕变成一种行政命令式的盲目扩张。

(二)加快金融创新。

针对目前中国金融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加快政府金融管理职能的转变。今后,政府的金融管理职能要转向创造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和加强调控的有效性上来。政府要创造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消除歧视性政策,放宽市场进入标准,按照统一的市场监管原则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展开充分竞争,鼓励合法金融创新。对行政垄断、地方保护主义和恶性竞争要依法规范和治理。政府要修正过去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依托对金融创新所采取的单向驱动行为,代之以宏观间接调控机制,正确引导企业的金融创新冲动,控制金融创新所可能带来的风险。

其次,打造金融创新的微观基础,选准创新的突破口。我国金融机构之所以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金融机构本身产权不明晰、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是重要内因。为此,必须加快国有金融机构产权制度的改革步伐,通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形成金融创新的微观基础。当前,金融机构的创新突破口应主要

围绕金融工具、金融业务和金融电子信息化展开。针对金融工具的有限性,可利用股票市场的先发优势,适时发展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针对负债类业务多于资产类业务,积极发展票据和国债回购市场,推进金融资产的证券化进程;针对金融效率对交易和清算手段的依赖性,着力进行金融电子信息化建设,使金融运作基于电子化的平台而获得质的飞跃。

(三)加强对金融业的综合监管。

金融业的综合监管是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的有机统一。首先,要加强对金融业的内部约束。(1)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监控机制。金融机构需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确立内部监控的检查评估机制、风险业务评价机制以及对内部违规行为的披露惩处机制,做到对问题早发现,早解决;要建立严格的授权制度,各级金融机构必须经过授权才能对相关业务进行处置,未经授权不能擅自越位;要实行分工控制制度,确保授权授信的科学有效性,建立对风险的局部分割控制。(2)进行金融业行业自律建设。加强金融业的自律建设,一是要对所属成员定期进行检查,包括业务检查、财务检查和服务质量检查;二是要对成员经常性业务予以监督,包括对业务运作的监督指导,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违规行为的预防与处理。具体而言,在银行业,要加强银行同业协会的职能,充分发挥其管理和服务的作用;在证券业,要加强证券业协会的建设,发挥其在公平竞争、信息共享、风险防范和仲裁等方面的协调职能。

其次,加强对金融业的外部约束。(1)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第一,完善金融立法。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金融领域的立法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随着实践的发展,仍然有一些重要金融领域尚未纳入法律规范。目前迫切需要出台《信托法》、《期货法》和《外汇法)等急需的专门法律,以便规范各种金融业务的运作,并与《中国人民银行法》一起构筑金融监管的法规体系主干。第二,强化金融执法。从维护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出发,要赋予央行及证监会与其职责真正相称的权力。金融监管当局要强化金融执法的力度,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和市场退出的相关法规,建设良好的金融运行软环境。(2)建立风险预警和危机处理机制。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是确保金融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在中国,实行金融风险预警,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这主要包括:A.经常项目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国际上规定,如果经常项目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3.5%则被视为危险的信号;B.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例。如果短期外债过多,同时外汇储备又不足(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时两者之比为100:20),极易引发金融危机;C.银行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按照国际经验,控制在10%以内较为安全。D.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根据《巴塞尔协议》,基于风险加权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8%以上,核心资本应达到4%以上;E.股指和股价波动。如果股指与股价持续快速上扬,明显脱离实际经济的真实水平,预示着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济泡沫;如果股指与股价持续下跌,则易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导致财富缩水。危机处理机制是化解危机、减小损失的最后防线。建立危机处理机制,第一,要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重视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确保银行的清偿力;第二,要提高呆帐准备金比率,充实风险准备金;第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第四,建立国家专门的金融危机防范机构,统一权限,协调行动,以便在危机发生时高效率地解决问题;第五,完善援救性措施。对遇到临时清偿困难的金融机构应提供紧急资金援助。

(3)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合作的思路,一是要加强与跨过金融机构的母国监管当局及时进行信息沟通,按巴塞尔要求对金融机构实施全方位并表监管,对不符合监管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要坚决予以阻止;二是针对流进与流出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资本,建立相关的动态跟踪数据,与相关国家实现数据互换,使资本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动置于国际监视之下,为政府间多边监管合作及救助提供依据;三是鉴于现有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跟不上金融全球化发展的步伐,中国应同有关国家一起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新的游戏规则的制定,促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职能的转换,以期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金融全球化不但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供了有益的警示,提醒我们应该谨慎设计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战略。惟其如此,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才可能趋利避害,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篇6:企业投资策略

第二,如果选择证券投资,就必须对证券发行单位的资信等级、经营状况以及发展前景、财务状况及其变动趋势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信誉高、营运能力强且具发展前景的政府债券或企业证券作为投资对象。

第三,要合理选择投资证券的期限,既要考虑证券的收益率,又要考虑证券的风险性。

上一篇:《精益生产》读后感下一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制度优越性